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化工企业;生产资料;供货商选择;供货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64-02
中国进入WTO后,国内企业将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与众多跨国公司展开竞争,企业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和“强鱼吃弱鱼”,企业反应的速度成为市场制胜的关键。在拜耳、道化学、陶氏等跨国大型化工集团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化工企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如何迎接挑战,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成为化工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化工企业将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作为一家现代企业,光靠先进的设备充其量只是占得先机罢了,并不能克敌制胜。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化工企业必须对生产中的物流问题等经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得科学合理的解决之道,并且加以科学严格的管理。
一、化工企业生产资料供货商的选择与管理现状
化工企业的生产资料主要由三类组成:一类是化工原材料,包括水、天然气、磷矿石、硫磺、氨水和其它相关的一些化工原料。另外一类是保障生产所需的一些化工机械零部件,即生产设备、生产维修所需的备品备件(包括泵、阀门、管道、组合开关等)。此外,化工生产需要大量的动力能源,如电、煤、石油等。因此,化工企业的生产资料供货商也分为原料供货商、生产设备及备品备件供货商和动力能源供货商三类。供货商数目繁多,良莠不齐,有的是管理严格的国际贸易公司,有的则是弹丸小厂,或者是零售店,分布在省内外不同的地方,对绝大部分供货商仅仅处于传统低水平管理层次,更甚至由于鞭长莫及,连采购大户都疏于监督管理。
二、目前化工企业对供货商选择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化工企业对供货商选择和管理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通常由采购部门或公司领导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意识对供货商进行选择与管理。尚没有制订出完善的、科学而合理的供货商选择制度、评价体系和选择策略。这使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及企业的竞争力大受影响,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
目前化工企业对供货商选择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供货商选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供货商选择制度和供货商评价体系不健全,供货商选择具有极强主观性和随意性,存在人为因素,缺乏规范;(2)对供货商选择的研究不够,没有制定科学的供货商选择策略;(3)对供货商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守法营状况,管理状况,经营状况等信息重视不够,没有建立合格供货商资料库;(4)对供应商的监督管理不够,如对交货的数量、质量、交期、价格等控制不严。
三、对生产资料供货商选择与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对生产原料供货商的选择与管理策略
化工企业对原料要求的有以下特点:(1)品种数目较少,主要品种不超过l0种,但每种原料的需求数量庞大,采购资金占用量最大,占全部采购金额的70%以上;(2)不允许出现断货,要求供货商供货及时,否则会产生巨大的缺货损失,严重影响企业效益;(3)原料必需保证达到规定的质量,否则不但会使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而且会使相关产品质量受到影响,从而使企业效益受到影响;(4)大部分原材料都具有极强的化学不稳定性和危险性,比如硫磺、磷酸是易燃易爆物品,浓硫酸是强腐蚀物品。
鉴于上述特点,化工企业在原材料供货商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1)综合考虑采购价格、运输距离和原材料质量三方面的因素,尽量减小采购成本;综合考查供货商信誉、规模与管理水平,慎重选择供货商,尽量减小采购风险;(2)与良性供货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互利互惠,可以向供货商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3)为了保障原料供应渠道通畅,在必要时可以建设自己的原料保障基地或参与原料供货商的经营;(4)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选择可靠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将供货商选择、原料采购、运输、仓储等外部物流活动交给专业物流企业,尽量减少相关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对生产设备以及备品备件供货商的选择与管理策略
化工企业对生产设备以及备品备件要求有以下特点:(1)品种数目较多,但单项生产设备以及备品、备件需求数量较少,采购资金占用量相对较小;(2)必需保证一定的质量,否则不但会使生产设备运行异常,而且会使相关产品质量受到影响,从而使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3)重要备品、备件一旦被消耗,要求供货商供货及时,否则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缺货损失,影响企业效益。
鉴于上述特点,化工企业在生产设备以及备品备件供货商选择与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1)对于大型设备全面考查供货商信誉、规模、管理水平与产品质量,慎重选择供货商,尽量减小投资风险;(2)科学合理地对备品备件进行重要度区分,区别对待不同重要度备品备件供货商。对重要度高的备品备件供货商进行严格挑选,最好直接由制造厂供货;对重要度低的备品备件供货商只需进行一般选择就可以了。
(三)对能源供货商的选择与管理策略
化工企业对能源要求有以下特点:(1)需求品种单一,一般不超出2种,但需求数量庞大,采购资金占用量较大;(2)不允许出现断货,要求供货商连续不间断供给,否则将会导致生产停顿,严重影响企业效益;而能源供货商通常处于垄断地位,所以在能源供货商选择与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1)互利互惠,尽量减小采购成本;(2)积极主动与供货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寻求供应商的支持;(3)签订详细的订购合同,明确供货商的违约责任。
由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连续、刚性强,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倍增特性。因此,化工企业对供货商有以下要求:(1)供货商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证照齐全,守法经营,管理良好,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不良记录;(2)供货商信誉良好,供货质量好,交货准时;(3)供货商服务意识好,具有合作精神,能及时地提供相关产品信息,售后服务良好,尤其是生产设备供货商必须能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4)供货商供应价格合理,尽可能降低供应价格;(5)供货商位置离企业距离要合适,便于适时监控与沟通联系,原料供货商离企业生产场地要尽量减小,便于取得,尽量减小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洪涛,裴峰.长三角地区化工物流市场展望[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6.
[2]宋国梁,刘秋平,崔宏光,蔡文柳.我国化工物流的发展趋势探讨[J].河北化工,2006,(1).
篇2
这些年来,美国版权贸易、欧洲创意经济、韩日内容产业等,随着中国入世的门扉启开,以不同的冲击波震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的开发,更是以异于凡响的光彩,推动中国朝着世界财富中心大道迈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学科,势同朝阳,生气勃发,纵深地影响着我国文化经济的勃兴。欧阳友权领衔执笔的《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以崭新的研究视点切入,对此进行了现实性的思考和理性的思辨,为我国文化产业学科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个原创性的文本。
世界范围内文化竞争的力度和深度,已远胜于纯粹的武力竞争、经济竞争。好莱坞大片、韩剧、日本动画、网络游戏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消费品,都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文化品牌也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切正激发着大国崛起与文化创新。该论著整合优秀团队资源,敏锐洞察,创新研究,在文化产业学科尚未“正名”的发轫之际,不怵文化产业理论框架的非预设性和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筚路蓝缕,以求新声”,“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部体例完备、知识丰富、概念清晰、持论有故的基础原理著作。”(金元浦序)研究者从社会经济变化对文化变革的推动力出发,密切关注文化变革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而价值圭臬则是探讨文化变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意义重大的。
研究文化产业,旨在加快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重构的全球博弈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劲动力,而文化力又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该书作者立足于我国的文化经济建设,着眼于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变革,廓清各自的含义,把握其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从经济的角度解析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全面考察了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化问题。上篇“文化产业总论”阐述了文化产业的基本原理,系统探究了文化产业的历史与现状、资源与分类、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功能与机制、文化产业的新经济业态、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竞争力以及文化产业项目评估等。下篇“文化产业分论”则阐明了纸质传媒、广播影视、网络文化、广告、动漫、休闲文化以及艺术、体育、教育、会展、文物保护等产业门类的发展状况,逐一辨析各自的业态特征、经营管理方式和发展对策等。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做了理论诠释与价值分析,又对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时代新经济”、“非物质经济”、“知识经济”,以及“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上描述文化产业的经济业态,从企业战略、品牌塑造、资本运营和管理模式上探寻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从文化创意、内容产业和核心竞争力上来揭橥文化产业的核心内涵等,在鲜活的业态辨析中,使一系列敏锐的理论观点,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论著从宏阔的文化背景出发,正视世界文化产业的源起和发展,冷静剖析我国文化资源现状、文化体制改革延伸的轨迹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举措,结合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揭示了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的发展现状与经营管理方式,显得谨严有序又持论有据。书中很好地贯彻了《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精神,熔铸了以欧阳友权为领头人的文化产业研究团队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学理体系。由此看来,这部原创性的著作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应该是实至名归的。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平台;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文化产业地方融资平台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融资现状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文化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当人均GDP于2020年达到3,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30%,我国居民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3%,对应的市场需求量为42,400亿元。要满足居民巨大的文化需求,政府必须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面对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冲动,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文化产业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金融介入较早,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性相应做出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如收入质押、政府产业基金、资本上市、版权信托等,但文化企业在实际中并没有运用自如。
(二)地方融资平台介入文化产业分析
国家的《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推动文化产业国民经济的深度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平台公司逐步深度介入到文化领域建设,融资平台介入文化产业主要是通过对文化产业相关项目的融资行为,来实现政府发展当地文化产业经济的目的。融资平台对文化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氛围。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介入方式就是项目由融资平台计划建设,银行在建设过程中根据项目需求将贷款发放给地方融资平台。公开招标项目施工承包商进行开发建设,建成后的文化产业项目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主,构成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经营实体,最后由地方政府收购或自主经营。
二、文化产业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点
(一)地方融资平台性风险
一是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过大、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文化产业项目的规模通常都很大,是覆盖一个区域甚至省区的规划设计,由于投入过大导致平台负债率过高,而项目的低效益削弱了平台的偿债能力。二是金融风险高度集中在商业银行。目前,银行贷款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主要方式,平台融资增长速度较快,并且占其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较高。为了保证已启动的文化产业项目资金链,未来地方融资平台仍需要继续向商业银行借债。
(二)文化产业自身风险
一是文化产为投资方式不合理。虽然我国政府近年通过财政拨款和多项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给予了文化产业发展以很大支持,但对一些文化产业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仍然采取事业型投入方式,并非市场化投资方式。二是文化投资效益的因素制约。个人投资者只对投入少、收效大、周期短的项目感兴趣,而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周期比较长,融资平台基于对投资回报的考虑,因而投资重点会有所不同。三是文化产业融资体制不健全。文化产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公益事业而由政府财政包办,这种体制使得文化产业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形成重投入而轻产出的弊病,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而建设滞后,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三)文化产业项目风险
一是合规性风险。融资平台项目由于涉及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延伸,其合规性受法规制度、历史传承、文化习俗等的影响,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则化判断。二是预期收益风险。由于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无法准确量化,其深层次意义更多地是从人类精神上的一种内在影响,项目的预期经济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项目担保风险。文化产业项目的平台融资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出资支持,由于部分项目用地、环评等手续难以及时落实,给银行贷款的还款来源带来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加强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整顿
一是全面测算各地政府的财政偿还能力,合理确定文化产业贷款规模和新增贷款总量,防止融资平台负债总量规模的盲目膨胀。二是多管齐下,强化融资平台贷款还款来源,有效保障资产安全,确保贷款风险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三是借鉴先进银行同行经验,探索新的贷款模式。商业银行可以对融资平台的文化产业贷款进行证券化,借助于债券市场来解决巨额的存量平台贷款问题,并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文化项目的融资机制。
(二)加强文化产业项目贷款管理
要根据项目未来效益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文化产业授信策略。对于建成后文化产业项目运营收益实现的,及时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规定还款周期、期限、额度与相关限制规定,及时回流正常经营性收入贷款。银行可以凭借自身雄厚的管理与科技资源向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提供可行性的帮助,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并能在未来的项目成功经营收益中实现持续现金流。
(三)甄选优质文化园区贷款项目
近年来,各地区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建设的相关融资需求明显增多。商业银行应尽可能对项目进行优中选优,在保证贷款安全性的前提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选择项目的依据主要是:项目是否具有商业可行性,项目是否合规,项目效益是否有可靠保障。收益性方面,商业银行对项目应适当提高利率以及其他收益。在文化产业融资平台项目贷款上,商业银行应坚持专项监控、市场主导、增加缓释、协同推进的原则,及时调险应对措施,坚持有进有退的差异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家存,王玉瑛.透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现状及风险[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
[2]彭海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 投资机制 创新
一、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内涵及特征
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形成机制投资系统的三要素即为投资主体、投资客体、投资方式。投资主体是投资活动的决策权的掌握者,具有投资收益的占有权和支配权,承担投资风险、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机制文化产品的特点是同时具有文化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以及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项目寻找、项目评估、项目融资、项目投资、项目管理、资金抽出是文化产业投资运行的过程。文化产业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环节多、技术性强、专业性强。因此加强文化产业投资的管理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现状
文化产业资金过去主要是政府拨款,长期过于依靠非市场化运作途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惯性,使国有文化资产缺乏资本属性。目前,政府对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单位的拨款在逐年减少,甚至几乎达到了零。这些单位由于冗员多、基建项目多等原因,自身积累很少。由于文化产业是高风险行业,很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文化单位。在政策环境严峻和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政府投入不足,外资利用少
在文化产业投资中,政府投入应该起主导作用。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等向文化产业人均投入149.98美元(约合人民币1124.88元),而我国人均文化产业投入仅为10.32元。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同时,中国加入WTO后,投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尤其是投入图书发行和音像制品等行业的外资迅速增多。但是文化产业利用外资水平与其它产业利用外资水平相比,仍然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外资在文化产业投资中所占比例很低;从规模上,外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分布上,外资相对集中在文化娱乐、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领域,并且这些领域的投资和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2、投资效率低下
随着中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大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经营主体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效率普遍不高。以电影产业为例,美国的电影公司大部分集中在洛杉矶市好莱坞地区,并且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影片的代名词。为追求票房价值,好莱坞大公司投入巨资制作影片以吸引观众,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方案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文化产业投资机制进行创新优化。
(一)文化产业投资新机制设计原则
1、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
建立文化产业投资新机制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特点,自觉尊重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既要充分体现助文、扶文、兴文的精神,又要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制定文化产业投资政策,要体现鞭策后进、鼓励先进、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要有利于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产业投资经营机制。
2、有管理规则可依,按管理程序而行
文化产业投资过程要按照管理规则,有章可循,科学公正地进行。政府投资文化产业机构内部对投资的决策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等各管理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文化产业投资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对违反程序性法规的文化产业投资行为要及时予以追究。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优化设计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无论是从宏观上整体搞好文化产业,还是在微观上搞活文化单位,都要尽快形成文化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建立新型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的关键是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或混合所有制的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主体,使之承担文化市场的投资风险,在区域重点文化资源项目开发和文化资源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国有文化单位进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使之成为国有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主体。
2、投资方式多样化
投资主要包括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而收益低的文化基础设施和需要政府进行重点扶持的一部分基础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以及能够直接增强国力的支柱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间接实体进行投资,并广泛吸收和鼓励文化单位、地方政府及外商参加投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和省、市、县级政府要按照项目定期、定量给予补贴。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在各个地区间极不平衡,对于竞争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和基础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的投资范围各地方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来进行。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文化城那也投资不足,外资利用有限,投资效率低、担保制度缺失。鉴于此,笔者在遵循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进行优化设计,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准入区别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和投资机制市场化,以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戴琳.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J].商业时代,2010
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48-02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方案〉(2014-2020年)(试行)的通知》(陕教发[2014]43号),我省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定位指向不清、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试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明确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市场产业链条,为社会输送结构性匹配人才。
文化产业是学术界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区域内体验旅游、假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商洛地处秦岭南麓,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商洛学院是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本科试点院校之一,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的使命。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3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招生,现在校生共计194人。“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介绍文化产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回答文化产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原则性、规律性的问题。该门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文化产业全局观的重要载体。该课程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有重要地位,但是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在课程的建设、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教师进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传统观念中,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按照主客二分法,教师是掌握、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育、被改造的客观对象。学生对老师有权威崇拜心理,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加思考,直接接受,这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主动学习的热情难以为续,理性、系统的批判思维难以形成[1]。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多是以理论为主,以商洛学院为例,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安排,64个学时均为理论学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采取理论讲授法并辅以少量案例传授知识。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文化产业实务介绍,学生很难从抽象的理论中体会文化产业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严重脱节。
(二)教师数量少且教育背景与所教专业有差异导致的教学内容狭隘
文化产业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尚属新型学科,加之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晚,导致专业建设基础较差,教学人员配备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现有教师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整体层次偏低。教师普遍较年轻,在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不足,未能形成稳定的学术团队,所以研究成果层次不高,对教学及专业发展支撑不够。另外,科研成果数量偏少,且尚未形成院部合作性研究。目前现有教师教育背景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现有的6名专职教师,均为转专业方向教师,教师的相关实践经验较缺乏,导致授课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少有涉及。
(三)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当下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地位。将知识直接灌入学生脑中,养成学生的学习惰性,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还会弱化学生的专业基础。部分教师完全依照教材内容学生讲解和演示,或要求学生依照其事先拟好的议题、方案进行讨论,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教育市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途径[2]。
(一)明确改革目标
“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轻实践而重理论,在学习的能动性上轻学生而重教师,导致学产脱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结构性对接,体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要真正重视实践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的实践课时。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注意在讲解基础理论工程中,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比如,通过互动学习、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策划能力;通过翻转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资源评估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和实地观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事业的管理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视野宽广、专业基础扎实、方法灵活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文化产业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灌输式”、“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转变教师角色:一是让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向与课程文本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二是让教师从课堂的单一讲述者向和学生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要努力打造师生良性互动的平台,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对话交流,从而激发师生各自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当将自己看做自主、平等的学习、交流主体。这样,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才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才能积极发现问题,重视对知识的理解,理性地提出质疑。以此为基础,同学之间在平等学习的身份中相互影响;与教师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友情和信任。在这样的氛围中交流与讨论,使知识学习接近真正的知识发现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由注重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转向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同时积极促进产学结合,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其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李思屈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文化产业概论》(第三版),此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体系清晰,理论性强,但实务内容稍有欠缺。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笔者对章节目次和教学内容归纳为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和对策论四大模块。在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产业本质论即基本问题的讲解上,如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差距、现代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等。同时,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将文化产业研究的前沿成果融入课堂当中,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如在讲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问题时,加入“韩国综艺热”文化输出与文化创造方面的内容;在讲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时,适当加入电子竞技、手机文化等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课外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
1.交往学习法。交往学习法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它有别于知识学习和操作学习[3]。交往学习以合作开放的平等关系为前提条件,以对话交流、互动为学生学习构建桥梁。由于各个交往主体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碰撞,更容易活跃思维,提升发现问题、解学问题的能力。如在在学生初步掌握文化产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采取头脑风暴、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讨论,促进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学生自主完成式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式学习法是锻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学生以自我为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主动地发现、理解、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帮助学生拟定自学提纲,提供学习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3.团体学习法。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质量影响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建立,从而影响团队学习效果[4]。比如,在学期初,安排学生自由组成9个学习小组,分别对应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各小组分别收集资料与案例,形成文本,并制作幻灯片演示文件。到课程内容讲授到文化产业本质论部分时,教师对各个文化产业类别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由各个小组成员代表报告本组对于某文化产业类别的认识和发展建议。其他各组成员对报告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和质疑,报告组组员要予以应对解答。最后由教师对报告组的报告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点评。通过团队沟通、协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在“文化产业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组合拳”,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领悟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将所学与应用衔接起来。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专业兴起。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处于转型期,面临的困难较为突出,其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较为复杂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俞俏燕.论交往学习对传统学习范式的超越[J].长江大学学报,2005(01):124-127.
〔2〕宗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观察,2015(05):70-71.
篇6
【关键词】社会资本;文化产业;对策
随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后,文化产业的动态及发展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且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就包括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产业的建设及发展对国民经济提升、社会综合实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这也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文化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必将处于非被动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将被植入制造业与服务业,即通过创意策划和工艺设计在制造或服务业中植入文化元素,并以此为依托提升附加值及品牌效应。因此,本文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文化产业的特点及作用
1.1 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所具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服务性与盈利性,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了无形的商品服务,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为了改善经营现状,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然会追求企业利润。二是传播性和政策引导性,文化产业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文化产品被广大消费者所认知、接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传播性越来越被凸显,也正是基于此,有些电视广播节目必须要通过审核才能与广大公众见面。三是知识性与创造性,文化产业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其必定蕴含了文化的含义。此外,一个成功的文化产品必须在借鉴前人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创造性才是文化内容产生的关键所在。四是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这里的复制并非抄袭,而是对原创文化重新进行编码,进而实现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1.2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且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引领大众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文化产业的价值体现不仅在于其本身更体现在文化元素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因此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正向推动的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文化为纽带,不断加深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夯实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2.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0-2012年,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来看,各省文化产业平均规模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东部增长最快。从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来看,西部占比高于东部和中部,这说明西部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遗产等因素影响,西部文化产业对当地的经济贡献度较高。从文化产业发展种类来看,主要涵盖了旅游、电影、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文物、广告以及会展等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文化产业也因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社会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参与等方式已进入到文化产业中,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在我国多个省市,大部分文化产业如新闻管理、旅游管理等方面仍然被政府宏观调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没有完全独立,在管理上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这对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整合带来不利影响,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受到很大束缚。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会增大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风险,在管理上出现错位、越位、缺位等弊端,使社会资本无所适从,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设置了障碍。此外,政府在依靠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比较薄弱,对国有文化企业有所偏重,而对民营文化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近些年政府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优惠的对象并未惠及到广大的民营企业,更多的依然是事业单位及国有文化企业。
3.2 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不合理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及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社会资本更多的投入到了电影、娱乐及网络等文化产业,而且社会资本的组织形式基本处于分散化的小规模状态,这些民营企业往往具有注册资金较少、企业实力较弱、产出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及布局从整体上不够优化,而且我国社会资本并未在国内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民营企业文化集团。
3.3 社会资本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尽管政府在近些年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虽然目前诸多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高收益等特点,但是文化产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对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在出台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要附加一些扶持政策,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融资,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
4.促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市场配置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解决管理混乱的问题,尽量避免出现错位、缺位等现象的发生。其次,政府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惠民政策,从发展大文化的角度面向各行各业统筹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促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融资力度,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投融资格局,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
4.2 健全政策法规,加大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力度
首先,加大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力度,就必须要求政府一视同仁,使社会资本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其次,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促进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政策,如在银行贷款、信用担保等方面尽量向社会资本倾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这样才能促进民营企业加大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最后,政府部门在文化信息方面要做到资源共享,并有创造性的推出一系列好项目来吸引民营企业投入社会资本,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力度。
4.3 采取激励政策,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的准入制度,适当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领域。例如在电影业、传媒业等领域,政府应该在审定相关文化内容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其次,政府应当在维护国家文化财产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文化产业的准入限制,并针对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的引进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即实施相同的激励政策及优惠政策。最后,对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附加值较高的优势文化产业,政府一定要支持社会资本的投入,为打造文化旗舰、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奠定基础,同时也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进而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到我国文化产业当中去。
4.4 丰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
首先,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进入文化产业即通过购买已上市的文化企业的股票。但是目前大多数文化企业还未具备上市的条件,政府应当适当放宽对文化企业上市的要求。其次,通过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建立文化企业投资基金,这样既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条件,而且又降低了风险。当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社会公众共同持股,另一方面鼓励有资本运作经验的企业能够在文化企业设立融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及专业性。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公益性项目及基础项目的建设力度,对于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项目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而不能由国有企业全部垄断。比如一些具有较强创意性的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本身也应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集思广益,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最适合的民营企业,而政府只需通过宏观政策进行指引,其他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
5.结束语
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所以,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就必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引进社会资本,促使民营企业加大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的力度,并使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率,使文化产业及民营企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夏泽民,李天顺等.2009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2]张瑾.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经验借鉴[J].金融天地,2010(12).
[3]王婧.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J].统计观察,2008(3).
篇7
关键词:东阳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人才培养
金华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动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并与“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金义都市区”并列,成为推动金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重大战略之一。推动东阳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2012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复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关于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提升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提出“将试验区打造为全国影视文化专业人才高地”。目前东阳影视文化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东阳市影视文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是东阳市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养现状
2004年,原国家广电总局批复设立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这是全国首个集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旨在为入驻影视企业打造一条从剧本创作到发行交易、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孵化的完整产业链。据调研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0月,实验区影视文化从业人员近万人,以横店影视城和横店院线为主,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20%左右,本科以上学历占5%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左右。30岁以下占47%,30~40岁占24%,40岁以上占29%。
2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影视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一是从人员总体分类而言,台前演员偏多,幕后服务人员偏少。二是从专业人员工作时间而言,常驻人员少,流动人员多。三是从演员的结构而言,专业演员少,非专业演员多。四是从人员层次而言,高层次人员少,低层次人员多。2.2“双高型”影视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一是从事影视文化产业规划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稀缺。二是后期制作与发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较为缺乏。另外,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影视文化企业反映急缺推广发行、院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日益影响着东阳影视文化全产业链的发展。2.3影视文化人才尚缺乏科学的界定标准人才资本是影视文化产业的核心,由于业界缺乏科学、可行、详尽且涵盖面广的影视文化产业人才评价标准,致使在东阳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影视文化专业人才未能被界定为影视文化人才或是高级影视文化人才。
3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养问题的主要原因
3.1东阳影视文化产业起步晚,影响力偏弱《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提出要依托东阳横店影视的知名品牌,构筑浙中影视与流通文化产业带。东阳市提出“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理念已经成为金华市三大战略之一。但与一线大城市相比,东阳影视文化产业的起步较晚,产业结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影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3.2东阳影视文化人才政策力度不大,缺乏针对性目前东阳市出台的人才政策中,还没有专门针对影视文化人才的政策,影视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的现象,无法满足“国千”“省千”计划中的准入门槛,限制了东阳影视文化人才的入选,导致计划中没有影视文化专业方面的人才。东阳市政府出台的实验区优惠扶持政策中,针对人才的优惠扶持政策也仅免征个人所得税和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引进人才享受事业编制这两项,未形成完整、细致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入区影视文化企业高端影视人才的引进吸引力度不大,无法支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3东阳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影视文化人才的生活需求受立体交通条件的制约,东阳影视文化人才集聚没有北京、上海等地明显,加上住房、就学、医疗、消费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不健全,也导致很多高端的影视文化人才宁愿在东阳工作,而家安在北京、上海。据调研显示,95%以上的影视文化企业认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子女入学等因素都是影响东阳市影视文化人才培育和集聚的主要因素。3.4影视文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影视文化人才分流严重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重视,不少地区都欲借助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一方经济发展,因而纷纷投资建设大规模的影视拍摄基地,并出台各项针对影视文化企业与影视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各影视基地为吸引影视文化企业入驻,纷纷出台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和奖励政策,甚至引发降免税和作品高额奖励的恶性竞争,如海宁的政策是前5年奖励100%,后5年60%;天津的政策是永久奖励100%,导致各类影视文化人才分流。3.5东阳影视企业落地不生根,实验区人才集聚效应难以体现调研显示,实验区从2004年至今已拥有入区注册企业572家,其中不乏像华谊兄弟这样的上市企业,但绝大多数企业为仅有十几个人甚至是几个人的小企业。入区注册中的绝大多数企业还是“落户不落地,落地不生根”,公司注册地在东阳,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真正的业务开展都还在北京、上海等地。因此,数量众多的入驻影视企业未能带给东阳全域化发展所急需的影视专业技术人才,没能吸引影视文化人才来东阳就业。3.6政府管理部门服务不够到位,限制东阳影视文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科学管理不足,指导作用有限。试验区管委会作为东阳市政府派驻实验区的行政机构,目前还缺乏专业的影视管理和影视研究人才,存在“外行管内行”现象,难以对实验区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与管理。另一方面,办理手续繁琐,管理效率低。虽然实验区管委会作为副处级派出机构,行使相当于县级政府的影视文化产业类有关事项的审批、备案工作,但是很多省级、市级影视文化产业类审批备案事项的权限仍未下放。
4建议
4.1制定专门的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育政策由实验区管委会牵头制定《关于加强东阳影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育的意见》。一是建立健全专门针对东阳影视文化人才的评审机制。针对影视文化人才的特殊性,降低或取消学历、年龄等各项要求,突破人才计划准入门槛,通过评审的方式,使更多影视文化人才能享受相关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大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奖励扶持力度。对在实验区内开设影视文化企业、工作室的影视文化人才,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和免息创业基金贷款,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三是提高对东阳影视文化人才服务水平。对列入资源数据库的影视文化人才,享受在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一对一”的跟踪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4.2创新影视文化人才引进模式一是拓展融资渠道。立足东阳市实际,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组建高水平后期制作团队,创作精品,树立自身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二是建立人才柔性引进和人才间接拥有机制。通过建立影视文化产业研究院,邀请国内影视文化产业研究权威人士作为客座教授,参与相关影视文化课题研究,配合影视文化论坛,定期形成权威报告,使东阳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理论高地和权威数据中心。三是设立相应影视投资部门。与影视企业和艺人工作室开展合作,参股、投资影视作品项目,开展长久有效的合作,实行“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的转变,从而达到人才间接拥有的目的。4.3立足本土资源培养东阳影视文化人才一是发挥好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优势。对人才全域化培育坚持“外引”和“内培”两手抓,加强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对影视学院高级人才引进的编制问题上予以政策倾斜。二是加强影视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改革影视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影视文化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体系架构、课程模块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市场深度互动,实施校企的深度合作。三是打造好“横漂”品牌。发挥演员公会的作用,在服务“横漂”中发现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对各类人才进行有侧重的培育提升,真正使“横漂”演员成长为专业人才。4.4完善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养体制建设一是完善政策扶持措施。了解掌握同类影视产业园区的政策优惠扶持政策,针对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影视企业特点,研究出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开展合作对接,推动企业上新三板和浙江中小企业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二是提供创业干事平台。探索实施“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创业园”项目,在横店镇划出一片办公用房,租借或免费提供给影视文化人才作为个人工作室,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并发挥集聚效应。三是建立沟通交流平台。着力将影视人才书苑和圈会所打造成为一个供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免费交流、沟通、学习、研讨的平台。4.5构建高效的试验区服务运作体系一是整合壮大影视人才管理力量。不断完善实验区党工委实体化运作体系,进一步整合市内影视文化人才资源,真正发挥管委会组织人事局作用,把市内文化人才资源集中到横店这个平台上来。二是着力解决“外行管内行”的管理难题。积极引进高端、专业、紧缺型影视管理人才,采取聘任制,实行年薪制,充分发挥其在影视产业研究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影视文化产业政策的规划研究与引导。三是优化服务功能。争取浙江省、金华市各级有利于文化企业注册登记、业务开展的相关权限下放到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使企业在实验区内就能享受从立项到审片的全流程服务,以真正做到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孔伟.高职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艺术百家,2012(3).
[2]胡慧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经验与目标模式[J].学术论坛,2014(5).
篇8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 文化产业 启示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产业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现在对其概念的规定各国并不相同,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标准将其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概念上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并非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生产活动的集合”①。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还比较单一,这与国家政策限制、市场环境不成熟及消费者消费观念落后等客观原因密切相关,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文化产业自身也存在产品制作质量不高,技术落后;制作思想保守,产品运作模式陈旧等主观原因②。研究这些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探寻科学的发展策略已是当前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的首要任务。而与我国近在咫尺的日本却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成果卓著,特别是其动漫文化的迅猛发展已形成了全球热的发展趋势,深刻研究其发展策略必将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动漫文化全球热现象分析
日本动漫文化的发展历程。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过了从弱小到逐步强大的过程。纵观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是探索期。这个时期贯穿二战前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主题和风格上都在探索中前进。二战前,题材主要从世界名著入手,后来由于军国主义发展的需要,这条路线被宣扬战争的内容所取代,在动漫中追求爆炸、战斗等技术的表达。战后,动漫题材又转向反战,但总体上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然而,大藤信郎等一批专业动漫人士的坚守,为后期日本动漫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确定期。这个阶段包括几乎整个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阶段,日本动漫从题材到技法都逐步成型和成熟。在题材上以宇宙战士、拯救世界等科幻机械类为主,在技法上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尤其是在视点快速移动、背景的精细写实、明暗对比、反光等效果上,给观众以极佳的视觉享受。同时,日本政府开始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并颁发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动漫发展,尤其是1970年颁布了《著作权法》,从法律的高度上表明了政府对著作权的保护,为动漫业的发展创作了一个优越的社会环境,使日本的动漫业进入了人人都需要的“空气时代”③。
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这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这一时期,日本动漫佳作迭现,与之相关各种衍生品如铅笔盒、卡片、玩具等相继问世,动漫文化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日本动漫进入“沟通时代”,动漫成为青少年之间沟通的重要符号。当今的日本动漫注重现代意识的表达,诉说现代人内心的不安与憧憬,使动漫文化又迈出了追求自我突破和自我完善的重要一步。
日本动漫文化全球热的原因。纵观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首先得益于日本动漫制作人员对动漫艺术作品的不懈追求,从题材到风格,从内容到画技,动漫人员一直在探索和努力。其次,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市场的包容和接纳。没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包容、家庭的接受,动漫的发展初期必然举步维艰。再次,得益于与动漫相关产品的生产和推广。这不但扩大了动漫的影响范围,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也使动漫对人们的影响得到延伸。最后,更得益于一大批动漫人才的涌现和培养。正是他们的存在和努力,才促成了日本动漫产业取得了今日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落后原因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发展史,但由于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配角的地位。直到2000年以后,我国“十五”规划才正式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文化产业才正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高。“十五”规划后,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这只是一种市场驱动下的较低水平的平衡,很多产品依然落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发展和进步的文化需求,缺乏思想深度和价值内涵,导致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其次,我国文化企业总体经营情况不佳。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助,我国文化企业遍地开花,至今有超过40万家文化企业成立。但其经济总量所占GDP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却还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和合法利益的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具体的执行上,各地、各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管理漏洞等,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大量盗版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极大扰乱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
落后原因。首先,虽然我国有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可供借鉴,但由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品的结合上认识不够深,产品或是简单的复制传统文化,或者对传统文化肆意改编,与现代意识生硬结合,导致我国文化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质量上和影响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文化产业不光是组成国民经济的经济组织,更是传播和创造我国独特文化的文化团体。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要从长远出发,完成自己作为文化使者的光荣使命。但“文化使者”并不是说教的化身,我国文化企业由于受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的影响,一直在“商人”和“说教者”之间徘徊,距离“文化使者”还有较大的距离⑤。最后,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服务管理体制在我国还未建立和完善。就我们熟悉的文化产业包括影视、出版、展览、旅游等来讲,管理弊端频现,如影视作品的上映需要广电部门进行审批,而其衍生品如玩具、T恤等实物产品则需要报工商部门的审批,相关书籍、画册的出版又需要出版部门的手续,而且这三个部门的审批过程各自独立,显然这存在重复的问题,给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常常因审批时间的漫长而失去了瞬息万变的商机。
日本动漫文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先后和实施了多项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道路,包括《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等,党的十报告也表明:“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能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作用。但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审批通过率低等客观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和信心,特别是使我国文化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了很多先机,甚至导致很多本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商标被国外抢注,如游戏品牌三国、西游等,令国人痛心,也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党和政府需要更深刻的制定和落实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注重营销模式的创新发展。受我国传统体制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政府部门有难以割舍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政府部门的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发展不畅。另一方面,又存在对政府部门拨款的依赖,难以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独立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制度的束缚和依赖心理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文化产业虽拥有巨大的传统文化资源,却难以充分挖掘和开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张晓明表示:“绝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就是要把它们变为市场经济,这个主要是靠经济生存,而不是在国家的保护下,也不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这就明确指出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文化企业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首先,在产品设计上要贴近市场需求,定位准确。日本漫画的成功,定位准确功不可没。他们的漫画作品在制作之前和制作过程中,都要进行大范围的市场调查,设计详细的问题,甚至一张问卷的问题都达到70多道题目,以求最大化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再针对调查结果,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漫画作品,甚至可以将正在连载的作品进行彻底的风格调整,真正实现了工业漫画。其次,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我国文化产业产品的推出,往往因被冠以“弘扬民族文化神圣使命”的政治色彩而享受到特殊保护的待遇,动辄就会引起一股“全民学习”的潮流⑥。这对一个企业来讲,是不健康的发展方式。日本动漫的成功离不开市场竞争的洗礼,各漫画刊物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会每周对漫画作品进行排行,连续三周排名最后的作品会被果断停刊,各漫画市场成了实际上的“修罗场”,以“血腥”的方式将最优秀的作品留到最后,保证了漫画作品的质量和刊物的销售量。最后,在营销模式上,要形成产业链。文化产品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有多种展示形式,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展销,既可以扩大影响,又尽可能地提高了效益。如书籍出版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中的众多形象也可以转化成更多的实物产品,包括饰品、玩具、服装、生活用品等。以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本创造的“皮卡丘奇迹”就是产业链发挥作用的经典案例。
提高产品品质的精细程度。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文化产品本身的品质,否则再好的政策、再好的营销模式都无济于事。打铁还需自身硬,放到任何行业都是真理。纵观日本漫画的成功,创意无疑是其脱颖而出的最大法宝。其作品中创造的哆啦A梦、圣斗士、美少女战士等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多国儿童的童年。而其作品中深刻的现代主题,对现代人生活的苦闷与孤独进行了剖析,如《新时代福音战士》更是对成年人内心世界的触摸与抚慰。这都引起了成年人对漫画的喜爱和关注。至于其作品细腻的处理技巧,更是我国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学习的地方。因此,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还要学习日本漫画对产品质量与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一是要做到创意的本土化。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文化产业发展决不可舍近求远,一味的追求西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深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结合我国消费群体的独特需要,创造性地走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必然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半功倍⑦。二要注意作品主题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一味照搬传统文化,只能拾人牙慧,如能将现代意识融入其中,利用传统人物故事来表达现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诉求,则必然能引起现代消费群体的共鸣和支持。三是要注重对技术的精雕细琢。任何文化产品如果制作粗糙、肤浅、牵强附会,都会令消费者怀疑其责任心和制作实力,从而产生厌烦情绪,显然,这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与政府部门的复杂关系,导致了与之相关的、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给文化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规则性硬伤”,如企业法人地位不明确、管理思想不统一等,给企业合理的业务扩展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另外,对文化产业最看重的品牌的法律保护也比较滞后,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是文化产业最渴望解决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行业间的隔阂、消除管理关系的不顺畅、消除文化产业维权无法可依的尴尬现状,是目前立法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法律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文化产业保护法的立法层次问题,长期以来,相关法律位阶不高问题已影响了对文化产业的维权能力。二是要充分考虑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操作性。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使得相关法律的执行较难实现,这是要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三是要最大化的提高法律法规所涵盖的范围。文化产业形式的多样化要求相关法律的制定必须在立足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包括更广阔的范围,这包括现有的形式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形式。只有建立这种确定基本原则和包含多种形式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有序进行。
结语
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既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有利于我国灿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件真正利国利民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在通过上述多种措施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尤其是既懂经济、又熟悉文化,既懂艺术、又能掌握科技的人才,更是发展文化企业迫切需要的,必须高度重视对这类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海江,谭翔浔:“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学术探索》,2005年第2期,第23~26页。
②张建中,李晓:“我国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76~78页。
③陈博:“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3期,第81~85页。
④羿克,梁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今传媒》,2011年第2期,第38~42页。
⑤段升森,张玉明:“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存状态和成长潜力”,《东岳论丛》,2011年第9期,第155~159页。
⑥杨柳:“关于深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7~31页。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119-02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并且旅游产业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这是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
1 河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1 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根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精神,河北省文化厅、旅游局于2011年12月《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旅游景观优势,实施品牌引领战略,鼓励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设立连锁网吧、旅游游艺场所,宣传推介文化旅游项目、推动企业开展合作,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等举措。
1.2 合理规划,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业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央和河北省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要求部署,河北省文化厅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积极发展多种主题性文化旅游项目,如红色旅游项目、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环京津休闲旅游项目、实景和景区演艺项目等。深化与周边省市热点文化旅游景区、线路的联合,构建与周边省市融会贯通的大文化旅游圈,实现共赢。
1.3 开发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加大项目引资力度
2013年5月,在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推介会上,共有13个旅游项目签约,协议引进资金475.6亿元人民币。据悉,引进境外的资金项目有2个,协议引进资金69亿元人民币。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1个,协议引进资金406.6亿元人民币。另外,河北省旅游局还了10大类42个招商项目,概算总投资83.3亿美元,其中,专门谋划了8个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招商项目。同时,省旅游局还推介了承—秦—唐精品旅游环线,石家庄“环省会”,保定“两白一城”,张家口冰雪温泉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
2 河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缺乏产业融合管理体制,制约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体制问题是制约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障碍。河北省的文化和旅游与其他省份相似,分属两个系统,分管领导各不同,各自为政。河北省的文化艺术团体多为事业单位,与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主动融入旅游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为旅游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注入新活力。另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管理部门沟通不足。由于职责不同,文化管理部门更多地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如何植入旅游功能认识不够;旅游管理部门专注旅游产业,没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部门缺乏沟通交流,各自规划,难以形成对相关资源的统一规划和运作。
2.2 文化产业化程度低,阻碍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河北省文化业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产业化时代,市场化程度较低。河北省缺少的是把丰富的文化宝藏开发“变现”为产业化的经济运作,至今河北省在国内、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的知名文化产品、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和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寥寥无几,较有影响力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仅有10家,数量与陕西省并列全国第五位。文化部门多数是各级政府部门管辖下的国有事业单位,即使有的成立了公司,其管理体制仍是非市场化的事业单位性质。河北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记载了9个门类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共计30余项。但在这些文化资源中已产业化的屈指可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保持其原始的无形性,这就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
2.3 旅游产业缺乏竞争力,难以保障文化的深度渗透
由于河北省整体旅游开发较晚,只有秦皇岛、承德两个地区旅游景点分布相对集中、整体连片,其他地区旅游景点分布都很分散,就会造成“游程短、旅程长”的现象,较难形成精品路线。河北内环京、津,很多旅游景点相近甚至雷同。但河北旅游发展的各项条件都不及京、津优越,这样就使河北省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旅游景点虽多,但景点质量偏低,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旅游酒店数量虽多但服务优、娱乐项目多的综合娱乐场所少。河北目前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居多,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还未形成规模,这也是导致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力不足
在文化产业中人才是主要生产力之一,尤其是文化创意型、知识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经营型、管理型、文化产品流通型等类人才,而河北省在该类人才存量方面处于劣势。河北省目前本科以上的高校均未开设相关课程,文化产业培养机构也只有少数规模甚小的动漫产业园区和基地。此外,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创意型开发人才深度挖掘开发和经营型人才的运营,其中文化产业品牌的市场组织和中介人才和新兴文化产业的人才均十分稀缺。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缺失已成为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障碍。
3 河北省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创新产业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来做保障。要实现两个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和共促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通过组建文化旅游产业集团,逐步建立起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建立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省直属和各地方相关部门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政府主导、文化旅游部门主管、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机制。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要将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开发、利用与旅游产业发展一同规划、部署、安排。要畅通信息,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合作协调机制、定期会晤机制和交流活动机制,加强沟通联系,促进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3.2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互渗透
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并要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在2010年3月出台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八个行业、八项工程和30个重大项目,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再次,应加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力度,2012年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唐山丰南区文化产业聚集区、张北成龙文化产业园、秦皇岛“龙城帝国”网游体验基地、武强音乐小镇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在此基础上应注意文化产业园区与当地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3.3 构建旅游产业集群,深化旅游文化渗透
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不仅特色多,而且层次多。不仅具有诸如燕赵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这样全国知名并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拥有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要充分利用已开发且开放景区的小型品牌景点,加强区域合作开发,提高整体旅游形象。抓住资源大分散、小集中的鲜明特点,利用河北省内环京津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圈、冀中南旅游圈及河北省周边的团块优势,推出一些组合产品以及新型旅游产品。重点打造燕赵文化游、长城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始祖文化等几大特色品牌产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通过开展“一地一特色”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河北省整体的文化旅游内涵。
3.4 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确保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力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均属创意型产业,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是提升产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条件。河北省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尽快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奖励机制,改变产业融合发展中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首先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引进力度,提供人才引进的政策待遇和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国内外紧缺人才;其次要发挥教育与培训资源的优势,引进国际培训机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培训理念,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快人才的培养步伐;此外还要积极推进旅游人才的再培训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业务骨干脱产深造,构建专项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建英.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3).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改革;财务处理模式
文化产业是国家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能够产生巨大效益的生产力。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可以满足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在逐步形成的新的文化体制下,如何创新财务管理的模式,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和羁绊,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获得双赢,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的昌盛与繁荣,成为摆在文化事业单位管理者面前的重要命题。
一、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改革的影响下,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理的发展现状
1.旧有的事业单位式的管理模式
这类单位基本上是按照旧有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操作的。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其人员的编制,财政划拨一些款项,拥有一定的自主经营的权力,逐步地减少扶持力度直至自负盈亏,走向市场。由于利害关系,这类单位能够忠实执行政府的指示,不折不扣地实现政府部门意图。但是,过度地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拨款,在安逸的生存环境下,员工容易滋生惰性和依赖心理,从而丧失市场竞争的原动力。
2.公有制背景下文化企业的集团化的管理模式。
在形式上,文化单位由事业单位转轨为国有的企业,采用集团化的管理运作方式,颇具现代化文化企业的特征,实质上却没有摆脱政府部门直接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真正的和市场接轨。长此以往,国有企业的一些弊端会逐渐折射到经营活动中,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私有承包式的管理模式。
这类单位采取私人承包的方式变身为受合同制约的私营企业。它们追求效益最大化,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适应公众需求和市场需要,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因为这类企业以获取利润为终极目的,难免提供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影响文化品位;不规范的市场条件下,形成恶性竞争,扰乱我国的文化市场秩序。
总而言之,这些管理经营的模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那么,在这些管理模式下,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憾呢?
(1)财务管理理念滞后于时代需要。近些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催生了我国文化产业蓬勃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许多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无法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旧有的文化产业模式中,公益性和商业性的文化产业都是由政府部门一统天下。公益性质的文化产业因为资金、设备等的投入不足而发展缓慢;商业性质的文化产业因为政策和管理方式的限制在市场条件下缺少竞争的优势而裹足不前。
(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预算的执行的环节不够规范,对于财务管理的业绩评估与考核不能真正落实。合理而规范的财务预算是保障收支平衡的一种手段,是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文化产业单位把预算形同虚设,随心所欲地开支,比如,或者扩大开支的范围,或者任意更改开支的项目。致使,决算和预算差距过大,最初的计划无法得到落实和贯彻。
(3)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混乱。有些文化产业单位在成本核算时,没有把设备的折旧、损毁和维修计算在内,导致账面利润与实际产值的差距。账面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状况和盈利情况。
二、新的历史阶段,如何优化在经济改革的影响下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理模式
1.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引进先进的理念
时代在进步,文化产业也在发生着巨变。我们的财务管理观念也要和时代同步,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应文化产业市场的需要。在这方面,文化产业单位的领导者更要加强学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根据本单位的客观实际,实施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把财务管理工作和业务管理完美地结合,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2.以财政预算为手段,完善财务制度,严格地实施财务管理的业绩评估与考核,更好地落实财政规划。
文化产业单位的商业活动都是为实现财务目标服务的,而财务预算则是落实财政目标和规划的重要步骤和手段。只有制定合理的财政预算并且加强财务控制,认真执行预算,才有可能财务目标。财务预算要以目标利润为核心,根据单位的实际状况来加以制定。财务预算确立以后,单位的各个部门在开展商业活动过程中要积极考虑力争实现财务预算。
3.全面考虑,准确核算,强化单位资产的管理
在文化单位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损耗。账面和实际保持一致,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以便于更加精确地计算成本和利润,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财务管理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文化产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为实现财务目标而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优化财务处理模式,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衰,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这方面一些文化产业单位无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