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的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模经济的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规模经济的分析

篇1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衡阳县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1)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占农户总数量的比例偏低。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目分别为61、78、86和106个(衡阳县的数据均来自于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下同),同期农户数量分别为21.61万户、21.67万户、21.11万户和20.95万户,比例分别为1∶3543、1∶2778、1∶2455和1∶1976。尽管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在稳步增长,但其数量依旧太少;作为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数量稳中略有下降;到2011年底止,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数量比达到了1∶1976。这些数据说明:衡阳县农户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整个农业产出中份额较小。(2)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不高。农业产业化企业销售收入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6.6亿元和8.5亿元,增长28.7%;同期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75.87亿元和82.22亿元,增长8.4%。农企销售收入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在2010年、2011年比分别为1∶11.5、1∶9.7,比值约为10%,说明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程度还比较低。(3)衡阳县农业机械固定资产量少且增长慢。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51.73万千瓦、58.63万千瓦、63.52万千瓦和68.61万千瓦,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同期耕地面积分别为:66.40千公顷、66.41千公顷、69.67千公顷和69.67千公顷。在2010年衡阳县耕地上农业机械的总动力是0.105千瓦/公顷,而2010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全国平均水平是0.173千瓦/公顷,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很低,而衡阳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程度低。

(二)衡阳县农业的范围经济程度低

农业范围经济是一个农业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农产品形成的经济性,经济学常用公式表达它:TC(Qx,Qy)<TC(Qx)+TC(Qy),但程度的衡量指标难以获取难。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1)衡阳县农产品加工程度与范围经济。衡阳县在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分别为9.19亿元、11.3亿元,而对应年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则分别为75.87亿元、82.22亿元。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2.11%、13.74%。可知,衡阳县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所以,衡阳县农产品加工对农业范围经济的贡献不足。(2)衡阳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与农业范围经济。到2010年底止,衡阳县只有16家企业被评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旺农牧、广源农牧两家养殖场被授予“全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衡阳县在农业产业化上,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县内农业品牌一般只能在衡阳市范围内有影响;在衡阳市范围内同等层次的企业相对较多,减弱了衡阳县农业企业的影响力。所以,农业品牌对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贡献小。(3)衡阳县农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与农业范围经济。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较高。如在市级龙头企业中,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要是对大米进行加工,辅以水稻种植;衡阳县湘南原种猪养殖场、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企业范围经济不明显。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

农户因为生产规模小,范围经济不显著,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主要考虑衡阳农业企业。衡阳县农业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水平较低,主要在于衡阳县农业企业“重规模、轻范围”。如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营大米加工,日大米加工能力达到400多吨,并在衡阳县台源镇拥有3050亩水稻生产基地,但这远远没有能够满足大米加工的需求。可见,角山米业有限公司可能拥有很大规模经济,但农业范围经济相对来说不明显。又如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月产猪仔上千头,但这两家牧业公司却没有相应的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公司提供饲料以及消化猪的排泄物。

二、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机制研究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

农业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农业企业种植和养殖面积、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或者提高而发生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农业企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是由农产品的供求决定的。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给上的成本优势。具体到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1)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规模经济。从投入方面看,当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投入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增强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上的议价能力,降低投入成本。从产出方面看,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粮、棉、油、茶、肉类等产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催生农村合作组织并带动农户协同发展。(2)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资本与农业规模经济。当衡阳县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摊薄农业机械购买、维护费用及房屋投入等费用,从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3)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扩大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采购成本、扩大降低销售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衡阳县农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的机制研究

农业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1)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与人力资产专用性低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定义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不同的农业品种的在生产上存在时间差异。一种农产品生产完成时,可以立马投入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中。农业生产不要求劳动力在生产上的持续性,进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时,也可以进行另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降低存在着范围经济。(2)农业品牌专用性产生农业范围经济。拥有品牌资本的企业在奠定了现有经营领域的中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拓展业务领域的条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农产品品牌资本是通过农业生产主体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形成的无形资产,农产品生产主体依托一种农产品或者几种农产品就能够产生品牌效应。一种品牌的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也会拉动同一品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在品牌资本上存在范围经济。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建立自己的农业品牌,可以获取农业范围经济。(3)农业可变成本互补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农业生产不像其他产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存在着大量的可以共享的生产要素。例如:农药、化肥可以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同时使用、养殖畜产品和水产品可以使用相同的饲料等。这些共同生产要素的大量使用,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可使衡阳县农业获得范围经济。(4)农业生产存在着空闲的劳动生产力和机械设备。农作物种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农业生产会产生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空闲,空闲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会增加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空闲的时期内,可以从事其他农作物生产或者把劳动力和设备投向水产养殖和畜产品养殖。而农业生产设备和劳动力在空闲的时期内,转向其他生产品种中多生产的农产品就是范围经济所得。(5)农业生产存在着信息共享。农业生产不止生产单一的农产品,它能够通过市场对一种农产品的信息反馈,可以得出其他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例如,当前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表现得相当的大,导致畜产品饲料供应的紧俏,所以,农业企业自身要加大对饲料的生产或者提早采购更多的饲料,以免出现饲料短缺或者以更高的价格购进饲料,那么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企业存在信息共享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农业企业会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预防畜产品需求放大可能出现的饲料短缺,降低了成本,获得农业范围经济。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的实现途径研究

(一)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衡阳县农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但目前衡阳县农业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完善。所以,衡阳县政府首先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农业,如提供农业补贴、适宜的土地成本、市场指导等;帮助有能力有投资农业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建立起农业公司,并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行农业生产公司化时,衡阳县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关系两个要点”,即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即农户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后,农业公司给予农户什么方式的补偿以及补偿的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行土地流转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注重用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转上也要实现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会使农业规模达到有效规模;其二,发展规模农业应该考虑社会公平,要设置规模农业发展的土地拥有上限。实行土地流转,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权,其中的一部分人被农业公司雇佣,一部分人成为失地农民,为此,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近中远期目标”。⑥所以,衡阳县发展规模农业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权又没有被农业公司雇佣的那部分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大的前提。

(二)农业公司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适度机械化

目前衡阳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要实现衡阳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首先,要降低衡阳县农业公司农业机械的采购成本,减轻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衡阳县政府要把全县农业公司所需的农业机械的进行“捆绑式”统一采购招标,大批量的统一采购可以增强与农业机械厂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压低价格,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厂商给予补贴来降低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其次,农业公司的机械化生产,不是每个农业生产环节、每个生产领域实行机械化生产,要充分考虑衡阳县不同地区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比率。如在衡阳县的城镇附近劳动力成本较高,偏远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相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适合在城镇地区推行机械化,而偏远地区适合劳动力生产。又如在不同生产环节、领域中比较劳动力成本、农业机械的成本和维护费,再看是投入机械还是劳动力,或者是更多的机械、又或者是更多的劳动力,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当然,推进大农场规模化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否则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⑦

(三)农业公司经营要延长相关农业产业链

延长农业产业链可扩大农产品的产出品种,以实现成本节约和获取高附加值。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往往只能获取较少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往往要高于初级农产品倍数的价格出售。所以,对农产品深加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衡阳县农业公司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上应注意三点。第一,并不是对所有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都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有的农产品的初级价格相对较高,深加工的费用昂贵,但深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与加工费却不成比例增长,甚至是相反走势,所以,这个农产品不宜深加工,而是直接出售初级农产品。所以,要综合考虑初级农产品价格、与此相关的加工费、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三者的关系,来确定哪些农产品适宜深加工。第二,要考虑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与收益的关系。不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越深,就能获取越大的经济效益。第三,要考虑农产品深加工的量和市场需求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是有限度的,深加工的量也应该控制,否则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只能增加公司成本。

篇2

简单地说,企业规模就是指企业的大小,可以从企业投入或企业产出两个方面来把握。从企业投入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从企业产出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空间广度。企业规模正是这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两者的统一。

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报酬递增。如果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则会形成规模不经济。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生产的规模经济,二是交易的规模经济,三是储藏的规模经济,四是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是规模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经济规模是指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产品生产单位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生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经济规模,从而获取最大限额的规模效益。

2 影响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从宏观上讲,在一定时期,企业的规模大小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整体技术发展状况这一经济力量。从微观上讲,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力量。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技术发展状况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规模会随着企业资本积累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行业特性。不同的行业,生产工艺特点也不同。有的行业需要巨额投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或生产大型及成套设备,或均匀而大量的生产的行业。更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如采掘业、化工等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第三产业及产品由大量零部件组成的产业(如塑料制品及金属制品等行业),这类产业企业的规模大小与效益关系不大,一般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市场规模和需求状况。在某一工业中,能以最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工业产品的规模限制的,只有当产品的数量达到值得设置相当庞大的生产组织时,这些经济效果才能完全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多样的产品,以及主要是满足地方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市场需求大、品种较单一、需求变化较小且面向全国的产品,条件可能的话应把规模搞大些。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供应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业。对采掘工业来说,资源情况是制约企业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业;资源少而分散,则只能建立小企业。对加工业来说,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状况对企业规模有较大影响。

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上的最佳经济规模,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往往不能实现,或者在别国能实现,在我国却不能实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技术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产业政策倾向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结构的状况,是倾向于反垄断还是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企业规模结构显然也会有差别。

3 规模的生存技术法

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有许多方法,成本比较法、利润比较法、工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对数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是生存技术法(又叫适者生存法)。

适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说,在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公司或企业的规模就是最优的,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经济,就是考察企业在以往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状况。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竞争将趋向于清除那些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只留下那些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从而在一定时间内生存下来的那类规模的企业。

生存技术与研究规模经济的其他方法相比,应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简单,它避开了许多统计与会计方面的困难,对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得出了有价值的经验研究结论。应该说这种方法包含了比工艺设备所决定的经济规模更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生存技术能对这一分布做出估计。”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时应注意的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且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规模经济这一条。生存技术法的计算过程如下:1.用销售收入指标把某一产业的企业按其规模分作不同的层次。2. 选择两个时点,不能间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这样,才能使采集的有关数据能体现出某种趋向性。然后对每一类规模的企业所占行业产量的份额进行计算,如果某类规模的产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下降,那么就认为该规模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通过长期的统计分析某一行业中生产某种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可能看出该行业的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4 运用生存技术法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软件、计算机、通讯、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等众多行业, 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分为投资、消费和元器件三类。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 为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市场环境, 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

根据统计资料,采用上述生存技术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1991~2006年间的最佳规模范围进行测度。根据生存技术法的思想,时间间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统计数据资料,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晚,但规模变化较大,所以时间间隔取为3年,以体现变化情况。

用于规模生存技术法研究的企业,一般取有相当规模的,这里取前100强,根据各个企业的销售额占该年总销售额的比重的分布情况,划分为6个等级。并按照规模等级合计企业数量和该等级占100强的销售额比重。结果如下(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2%-3%与3%-4%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所以将两者归为一类,并绘成图表如下(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4%以上的规模等级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最佳规模范围(要说明理由),0.5%以下规模等级的销售额比重比较稳

定。

4%以上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个,而占年百强销售总额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续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稳定。电子产品适用于均匀而大量的生产,资本技术密度较高,规模比较显著。而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来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劳动力等,大的企业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并且进入的企业相对较稳定,很多由2%-4%规模等级的企业发展而来,说明大规模和企业容易做强做大,发展较快。

2%-4%规模等级以及0.5%-1%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两个规模等级的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

而1%-2%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除1994有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动,销售额比重在14%-19%之间波动,呈不稳定的无趋势状态。总的来说,除少数外,大部分中型企业排位在上下波动,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中型企业还是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0.5%以下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上升较大,由1991年的37个上升到2006年的60个,增加了23个,而销售额比重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绩效并不高。并且我们对比电子百强目录可以发现,0.5%以下的企业数目增长虽多,但变化很大,几乎是重新洗牌,重新进入一批新的企业。说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进入壁垒较低,新的公司容易进入,中小企业仍有生存空间,但同理进入公司多,市场竞争激烈,如经营不慎,则易被淘汰。 

5 结论

总的说来,电子信息产业中大企业容易做大,该行业容易进入,但竞争激烈,也容易被淘汰,尤其是不具规模效益的小企业。中型企业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近年来大企业数目较稳定,但规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当然,我国电子百强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在规模上还有巨大的差距,2003年的百强企业营业收入之和尚未超过ibm一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以上分析说明我国电子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要注意做大不等于做强,扩大规模外还要注意加强合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篇3

关键词:规模经济;粮食生产;生产效率;成本收益

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粮食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程度所决定的,粮食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了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而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造成生产效率的不同。我们近期对河南省杞县、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湖北省钟祥市、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管理局和宝泉岭垦区管理局进行种粮农户及农场职工的问卷调查,从粮食生产第一线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效问卷数量为293份,问卷有效率达到72.2%。其中,河南和山东这两个粮食主产省的有效农户问卷数量总计为203农户,湖北省钟祥市有效农户问卷调查数量为41户,黑龙江省红兴隆垦区管理和宝泉岭垦区管理局的有效国营农场职工问卷调查数量为49户。

一、对粮食生产者的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种粮农户的户均人口数量为3.99人,户均男性劳动力数量为1.37人,户主平均年龄在43.27岁。户均耕地数量为49.14亩,户均耕地块数为2.36亩,平均最大地块面积为141.85亩,距离耕地平均距离为4.08公里。

在所调研的四个省中,黑龙江省调研地区为国营农场地区,户均耕地数量最大,为169.5亩/户;湖北省次之,为14.41亩/户;位于华北平原地区的山东和河南两省的种粮农户的耕地数量最少,并且这两个地方的种粮农户的耕地的细碎化程度最高,这就为粮食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改善灌溉条件等技术措施的投入产生了困难。从户主平均年龄看,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种粮职工的平均年龄最低,其他地方的种粮农户的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表明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也要高于其他地方。

二、粮食生产者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一)生产成本比较分析

1. 粮食生产的生产成本与产出的总体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亩均粮食生产成本为448.07元/亩,要比黑龙江垦区的亩均粮食生产成本高出11.5%,粮食亩产量为450.21公斤/亩,比黑龙江则要少23.77%,同时三省单位粮食产量的生产成本为1元/公斤,这要比黑龙江垦区的单位粮食产量的生产成本高出33%。上述情况说明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于分散的细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模式在经济上更有效率,表现在粮食生产成本水平显著更低、单位土地粮食产量水平显著更高。

从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上看,三省平均亩均粮食生产成本中,主要物质费用水平为每亩276.19元,占到亩均生产成本的63.16%;而黑龙江省垦区的人工费用水平为每亩110.26元,占亩均粮食生产成本的27.82%,主要物质费用水平为每亩286.13元,占到亩均粮食生产成本的72.12%。上述情况说明,在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中,人力投入相当少,而且主要物质费用投入水平也相对于农业机械为主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更少一些,人力和主要物质费用投入不足,造成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较低。

2. 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分析

(1)主要投入物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的比重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亩均生产成本中,化肥比重最大,占到32.61%;灌溉水费次之,占到12.23%;农家肥比重居第三位,占到9.55%;农药比重居第四位,占到9.42%;种子费用比重居第五位,占到9.19%。上述五项合计占到73%,体现出细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以增产型投入物质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的技术特征。实际上,仅化肥和灌溉水费比重两项合计就达到44.84%,再加上农药费用则这三项费用比重可达54.26%,更加突出地体现出细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以增产型投入物质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的技术特征。同时,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成本中主要是化肥、农药、灌溉水费、种子和电费等占较大比重,也表现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维持再生产进程主要依靠用现金外购的投入物质来实现的经济特征,即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主要投入物质是小农户自身无法生产的,如农家肥费用比重仅占9.55%,而且使用农家肥的农户并不普遍,并且施用量也在逐渐下降。这就必然造成了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经济效果,依靠这种经济效率不高的生产经营模式来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是不可能的。

从黑龙江省垦区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看,人工费比重最大,占到28.33%;燃油费比重次之,占到21.17%;化肥比重居第三位,占到18.16%。上述三项费用比重占到67.66%,而其中人工费和燃油费比重合计达到49.5%。这种情况突出地表明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和生产动力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特征,即农业机械动力费用和人工费用占亩均生产成本比重最大,是产生主要生产成本费用的来源。

(2)物质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与黑龙江省垦区相比,种子平均费用31.79元/亩,略高于黑龙江垦区,化肥平均费用为137.68元/亩,是黑龙江垦区的1.94倍,农药平均费用为43.10元/亩,是黑龙江垦区的1.52倍,电费平均水平为29.19元/亩,略低于黑龙江垦区。黑龙江垦区的农膜平均费用为18.78元/亩,这和湖北省种粮农户的农膜平均费用相当,而湖北省种粮农户的灌溉水费位71.46元/亩,则是黑龙江垦区的2.07倍。山东等三省的主要物质费用总和为347.56元/亩,而黑龙江垦区的主要物质费用总和则为283.62元/亩,比三省平均物质费用少18.9%。上述情况说明,黑龙江省垦区是土地面积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要比山东等三省的分散的细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模式的亩均物质费用投入明显低一些。而且从投入结构上看,分散的细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模式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因此其费用水平占物质费用总和的最大比重。

(3)人工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情况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粮食生产者主要是拥有细小规模土地的小农户,他们的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雇用家庭以外的雇工,主要依靠家庭自有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黑龙江省垦区进行粮食生产的农场职工雇用工人数量较多,户均雇工人数为86.38人;户均平均雇工工资为18081.25元,是每亩主要物质费用水平的63.75倍。农场职工的户均全年投入人工数量为333.41个工日,人工大家为每工日166.36元,折算每户人工总费用达到55468.73元。上述情况说明,尽管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生产模式是以现代化大中型机械技术投入为主的规模化生产,但对人工的需求和人工费用的投入都是相当大的,即规模化粮食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要远高于细小规模的分散化的小农户粮食生产模式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粮食生产收益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收获粮食产量86850公斤,是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种粮农户的户均收获粮食产量的28.81倍,户均出售粮食数量是75700公斤,是三省种粮农户的38.41倍,户均粮食销售收入是195137.8元,是三省种粮农户的62.11倍,垦区农场职工的当年收获粮食中销售粮食的比重为81.40%,比三省种粮农户高出15.99%。同时,截至调查时期,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上一年的余粮已经全部出售,而三省种粮农户还有户均849.53公斤存粮。此外,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还能够对其余粮出售价格进行预测,这也是三省小农户所不能做到的。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得知,山东省有64.7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小麦赚了钱,有96.08%的农户认为出售玉米赚钱了;河南省有57.29%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小麦赚钱了,有66.67%的农户认为出售玉米赚钱了;湖北省有78.05%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水稻赚了钱。三省种粮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粮食赚钱了的农户平均比重为72.56%,而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中有97.92%的人认为上一年出售水稻赚了钱,后者比前者高出25.36%。

从以上情况可见,只有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技术投入的现代化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粮食生产成为有利可图并有丰厚收益的农业产业。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现代化大规模粮食生产模式是真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方式。

(三)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情况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种粮农户反映除了农膜费用和翻耕土地费用保持不变以外,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项目的费用水平都显著上升。湖北省种粮农户的种子、化肥、农药、人工(包括播种、施肥和打药等项目)、灌溉水费和机械(主要是收割费用)等费用均显著上升,上述项目平均上升了30%,即亩均粮食生产成本平均上升幅度达到30%左右。其中,农药费用上升幅度最大,达到60%;灌溉水费上升幅度前次,达到50%;机械费用上升幅度居第三位,达到28.57%;而人工费用平均上升25%,居第四位,作为主要施用化肥的尿素上升幅度也达到25%。上述情况表明,对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粮食生产模式而言,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年度间显著上升,从而使种粮农户难以分享到得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的溢出效益,体现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特征。

三、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土地规模差异是根本原因

山东和河南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湖北和黑龙江则以种植水稻为主。对于山东和河南而言,小麦是两地农村居民的主粮品种,玉米主要是经济作物。由于户均耕地规模的限制,这两地的种粮农户的年度粮食总产量都不很高,山东省种粮农户的小麦年产量平均为2940.59公斤,玉米总产量平均为3400.31公斤;河南省的种粮农户的小麦年总产量平均为1944.46公斤,玉米年总产量平均为2059.3公斤;玉米的产量水平均略高于小麦。山东省的户均粮食年总产量水平明显高于河南省,主要是由于山东省的户均耕地规模相比河南省较大一些。

湖北省种粮农户的户均耕地规模平均为6.68亩,水稻年总产量平均为3773.54公斤,比山东省和河南省要高,这是因为其户均耕地数量较多和一年可以种植两季以上水稻造成的。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户均耕地数量相当高,户均年度粮食总产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各省,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主粮产区的显著特征。

总的来看,被调研地区的种粮农户的年度粮食总产量与其户均耕地的规模成正比,这表现出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的技术特征。

(二)两种生产方式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同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种粮农户使用的主要是农用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等小型农业机械,适合小型地块和小规模农业模式使用;而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主要使用的是大中型农业机械,适合大片耕地和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使用。三省的种粮农户的户均农业机械投资费用水平为5166.92万元,远低于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82447.67万元的水平。三省的户均农业机械使用年限为8.74年,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的农业机械使用年限平均为4.2年,前者是后者的2.08倍,说明三省种粮农户的农业机械使用年限长、折旧慢,存在相当多的农户使用老旧农业机械的情况,而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的农业机械更新速度较快。三省的种粮农户的户均农业机械年维修费用为143.04元,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农业机械年维修费用是前者的27.79倍,说明黑龙江省垦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大中型农业机械,因此一次性投资水平高,同时年度维修费用水平也比较高。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租用农业机械的比重为63.27%,农业机械的平均租金价格为每亩67.62元,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租金支出水平为11568.18元,上述情况说明农场职工租用农业机械的情况较为普遍,而租用农业机械的成本也相当高。出租农业机械的农户所占比重为12.24%,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比重相比,说明有能力提供农业机械出租服务的农场职工不多。出租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给出的租金价格平均为每亩56.67元,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实际租用价格相比要低16.19%,说明对农场职工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水平高于供给水平,因之抬升了最终的农业机械租赁成交价格。出租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年度租金收入为36000元,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年度租金支出相比要高3.1倍,由此可见,有租用农业机械需求的农户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 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的粮食生产效率要显著高于分散的细小规模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成本水平低和单位土地粮食产量水平高。

2. 规模化粮食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显著高于小农户粮食生产模式,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是产生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根源。基于上述分析和结论,政策建议如下:

3. 适当扩大土地规模对粮食增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适度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4. 在促进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方式的进程中,通过培训以提高农民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其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并且带动更多农业劳动力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张梅.黑龙江垦区与农村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2007(03).

[2]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村适度规模经营[J].经济研究,2011(03).

[3]张忠明,钱文荣.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08).

[4]秦立建,张妮妮,蒋中一.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与中国农户粮食生产[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

篇4

关键词:县域经济;双边DEA模型;经济效率

基金项目: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研究,编号:13GZZB01。

一、引言

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启动、有序推进同步小康创建活动,2013年贵州省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一,全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3.2%,截至2014年,贵州省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二,县域经济人均GDP已经达到2.7万元以上,同时贵州省县域经济单元相对2013年均有大幅提升,平均增长22.23%。2014年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396元和6359元,相比2013年分别增长9.6%和15.4%,可见贵州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得到有效改善。

二、DEA模型方法和理论

DEA方法作为监测经济运行效率客观有效的方法之一,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部门(简称DMU)之间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作“DEA有效”。判断DMU是否DEA有效,本质上需判断该决策单元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

对于每一个决策单元DMUj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hj;并且总可以选取适当的取权系数v和u,使得hj≤1,j=1,…,n。

如果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就构造了如下CCR模型(C)(其中:j=1,…,n);模型(C)是一个分式规划,通过Charnes-Cooper变换,令:

三、DEA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模型中评价指标均来自贵州省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根据2012年、2013年以及2014年县域经济统计数据,筛选出总共9个变量作为输入、输出指标。输入指标包括农村建制村通沥青路比重指数I1、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I2、文化支出占公共支出财政比重I3、每万人才资源数I4、科技投入指数I5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I6六个指标,涉及最基本的生产投入要素――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以及资本投入,其中科技投入指数反映科技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情况,农村建制村通沥青路比重指数反映农村发展状况;输出指标包括人均GDP 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2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3。

四、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县域经济单元效率分析

通过对2012―2014年贵州县域经济单元经济效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单元综合技术效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根据投入角度的CCR和BCC模型可知,2012年贵州省县域经济单元按人均GDP排名,决策单元前20名和末20名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分别为0.953和0.961,表明经济落后县(区)相比经济较发达县(区)更加有效;2013年前20名和末20名县域经济单元的平均技术效率分别为0.921和0.999,表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决策单元显著优于经济较好的决策单元;到2014年前20名和后20名县域经济单元的综合技术效率分别为0.927和0.987,表明仍然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县域经济单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但是上述分析的假设前提是较发达的经济单元和较落后的经济单元遵循相同的有效前沿,而现实中决策单元不同群组之间往往基于不同的有效前沿,此时可通过构建双边DEA模型检测不同群组间的效率差异。

将贵州省县域经济单元按照人均GDP排名,规定经济发展落后的经济单元为组A,经济发展较好的经济单元称为组B,通过秩和检验分析两类决策单元的经济效率,原假设H0:组A、组B服从相同的效率得分分布。假设A、B两组样本,群组A、B分别遵循各自的DEA凸性假设,构建如下双边DEA模型(B):

即评价A组决策单元DMU效率应该以B组DMU为参照对象,而评价B组DMU效率则以A组为参照对象。通过DEA-Solver5.0软件进行双边DEA模型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1和表2)。

将按人均GDP排名的县域经济单元末20名和前20名分别记为组A和组B,根据双边DEA模型分析结果可知,2012年、2013年贵州省县域经济单元在5%显著性水平下组A优于B,即人均GDP较低的决策单元的经济效率高于人均GDP较高的决策单元,而2014年贵州省县域经济单元在10%显著性水平上仍未拒绝原假设,即可认为人均GDP较高的县域经济单元和人均GDP较低的县域经济单元的经济效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将2014年县域经济单元再次按照人均GDP进行分类,分别将前15名和后15名作为组A和组B进行双边DEA分析,得出人均GDP较高的决策单元的经济效率在5%显著性水平下优于人均GDP较低的决策单元(见表2)。可见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贵州省县域经济单元的经济效率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当经济发展起点较低时,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往往较高。2012―2014年,贵州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县域经济体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其经济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2012年、2013年经济发展差的经济单元,其经济效率优于经济发达的经济单元,而2014年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效率的转折点,经济发达的经济单元的经济效率优于经济发展较差的经济单元。其原因有两种可能:第一,2012年、2013年两类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单元其内在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而到2014年其内在经济结构趋同,因此其经济效率差异缩小;第二,2012―2014年县域经济单元的内在结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是因为经济落后县发展起点低,发展初期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发展遇到瓶颈,而较发达的县域经济单元更善于应对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瓶颈,因此经济较发达的经济单元具有较高经济效率。

五、总结

随着贵州省县域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贵州省县域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生产方式均发生一定程度改变,先前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域经济单元逐步或已经摆脱贫困,但同时其也出现经济效率逐步下降,面临经济发展瓶颈,这对贵州省各县2020年前完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 孙建卫、黄贤金: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3).

[2] 莫剑芳、叶世琦:DEA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1(2).

[3] 欧向军、叶磊、张洵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J].经济地理,2012,32(7).

[4] Cooper W W,Seiford,L M.ToneK.:Data Envelopment Analy

sis:AComprehensive Text with Models,Application,References and DEA-Solver Software[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Boston,

2007.

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也相应进行了很大调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具体存在以下几项问题:

(一)经济管理组织机构有待健全

经济管理组织机构是确保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当前一些企业管理者过于追求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组织中经济管理机构的健全和管理体系建设,导致企业内容存在组织机构臃肿,管理方式简单,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让企业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而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同时受到经济管理观念较为陈旧等因素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企业现代化发展,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转变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仅是将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却没有切实将经济管理运用到企业经济发展具体做法中,进而影响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实现了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相对粗放,管理效率和质量滞后,缺乏企业品牌意识等,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当前虽然一些现代化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关经济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经济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甚至许多制度措施是从其他制度上生搬硬套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且企业所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实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流于形式,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或者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的监管体系,难以切实发挥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

(三)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当前大部分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在管理人才方面又不愿意投入太多资金和精力,也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企业针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单纯依靠物质激励等单一的手段不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导致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尤其是一些具有经济管理能力的员工流出企业,应付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效果不明显,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诱发现代市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突显,加上企业对各部门经济运作没有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影响了企业进行有效经济管理工作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企业现代化发展。

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建议措施

(一)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

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需要切实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首先企业管理者要依据企业发展实际,按照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的改善,确保企业管理过程中每一环节管理到位,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要充分掌握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施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互一致。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也要注意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形成一套通畅的管理渠道和沟通方式,通过发挥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来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明确分工,并针对员工给以不同的激励措施,促进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合作,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运转正常。

(二)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优化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保证企业能够正常有序运营,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来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建立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的组织体系,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作用,促使企业员工加入到对经济管理运用过程的全面监督,并做到对企业经济管理过程进行人性化管理,发挥智力支持的有效作用,另外,还要注意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科学评定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以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能够符合企业经济运营特点和市场经济的需求。

(三)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

要充分认识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管理人才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拔一批管理经验与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以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一定激励措施来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外,要注意有效更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营造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之当今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现代企业只有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充分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必须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更好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关于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在现代企业中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4(10).

[2] 廖锦章.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6).

篇6

【摘要】华谊兄弟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的传媒企业,从1994 年创立至今,一步步完成了其主营业务的扩张和资产总额的急剧增长。本文对其2009-2013 年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其主要的经济指标和收购融资事件以及我国电影行业的整体背景情况,分析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动机和渠道。

关键词 华谊兄弟 规模经济 并购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有效整合的传媒企业,华谊兄弟是传媒业内产业链最完整、影视资源最丰富的公司之一。华谊拥有高水平的制作、发行、营销团队,在业务各环节优势明显,各业务板块能有效互动协作,拥有成熟的影视娱乐工业化运作体系,品牌和平台优势显著。截至目前,华谊兄弟已形成九大业务板块——电影、电视剧、影院、演艺经纪、音乐、游戏、新媒体、影视文化城、公关。

从最初的影视公司到现在庞大的综合性上市娱乐集团,华谊兄弟通过一步步的融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等方式,达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良好成果。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通过对华谊兄弟2009 到2013 年总体运营情况和各主营业务收入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简单的看到华谊兄弟这6 年间的规模报酬情况。作为第一个上市的大陆传媒产业公司,对于华谊兄弟的分析可以作为一个个案供行业同行或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与参考。

一、2009-2013 年华谊兄弟总体运营概况

通过对2009 年到2013 年华谊兄弟的年度报表进行数据统计,得出如下几项能整体反映华谊兄弟运用情况的数据趋势(表1)。

由表1 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 年开始,华谊兄弟的营业利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资产总额从2009 年的17.11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72.12 亿元,翻了近4 倍多。这个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2009 年10 月份华谊兄弟成功在深圳股市创业板上市,为公司的全面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2010年华谊兄弟的营业利润相比于上年同期增加79.79%,2013 年的营业利润变化率更是达到了223.75%。

华谊兄弟的九大主营业务中,电影是其最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基本占了其全部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通过对历年华谊兄弟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得知:从2009 年到2013 年,电影及衍生业务和电视剧及衍生业务是其主营业务中的支柱,两者的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35.15% 和85%;电影院业务是华谊主营业务收入中增长最迅速的一项,增长率高达2475%;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增长缓慢,仅为29.84%。

二、2009-2013 年华谊兄弟主营业务收入逐项分析

1、电影方面

近几年,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在创造百万票房纪录之后仅用3 年就成功突破两百亿大关。2012 年,国产影片票房份额重夺过半的“优势地位”,电影产业的结构仍在继续调整,电影行业“江山更有才人出的吐故纳新愈加明显。同年中国内地市场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根据尹鸿的《2013 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2013 年全国电影票房217.69 亿元,同比增长27.51%。

从表2 和表3 可以看出,华谊兄弟每年出产的电影数量基本稳定,平均每年有2 部电影票房可以进入当年国内票房收入的Top10。电影及衍生业务的收入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是2011 年电影收入欠佳,从表3 可以知道,是因为当年没有一部电影的票房进入到全国票房的Top10。

据统计,好莱坞影片的本土票房收入平均还不及其全球票房的1/3,而帮助好莱坞电影赢得全球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海外发行渠道的掌控。华谊兄弟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合作和渠道扩张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为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企业大多采用国际合拍的方式。2001 年华谊兄弟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首度合作拍摄了《大腕》,这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房的影片,这种合作方式给华谊兄弟带来巨大收获,除了票房收益,还有影片发行的海外渠道,为华谊打通一条中国电影通向世界的道路。《大腕》的成功促使华谊和哥伦比亚公司维持了四年合作,先后出品了5 部影片。2005 年华谊成立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直接营销自己的电影。2009 年到2013 年,华谊兄弟的海外收入不断增加。2013 年较2009 年海外收入增长达到了250%(见表4)。

在华谊之后,国际合拍的方式被推广开,众多民营电影企业纷纷与海外片商合作,取得海外渠道资源。国际联合生产正在变成一个日益流行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生产模式,比如今年获得极高收视率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不仅买进韩国电视台的节目版权,而且赴韩国录制节目,直接使用韩国电视台的摄影师等资源,和其实现更深度的合作。他们都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1+1>2 的效益,达到规模报酬递增。

2、电视剧及衍生产品方面

2005 年5 月,华谊以3000 万元控股电视剧制作机构四川天音公司。2006 年又与张纪中等著名电视剧制作人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了提振下滑的国内电视剧业务,华谊兄弟迎来了新的合伙人——金牌导演兼演员张国立。2013 年9 月3 日王忠军与张国立分别代表华谊兄弟和浙江常升签署了加盟协议,浙江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70%的股权。这次收购增强了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行业的实力。

2013 年华谊电视剧及衍生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6.13%(如表2 所示),实现销售收入的电视剧主要为《钢魂》、《连环套》、《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秀秀的男人》、《孩奴》、《无贼》、《我的儿子是奇葩》、《原乡》、《爱情最美丽》等10 部。

3、电影院方面

华谊兄弟从2007 年开始涉足电影院投资运营,到2013 年底公司影院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0.62%,主要是因为报告期末,投入运营的影院为15 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 家,影院发展态势良好,收入稳定增长。相比较于2010 年的电影院0.08 亿元收入,2013 年华谊兄弟的电影院收入增加到2.06 亿元,增长率高达2475%,是所有主营业务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如表2 所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华谊兄弟不断增加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院数量,通过扩大公司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4、游戏方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4 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 年底增加2699 万人,占网民比例的83.4%。

华谊兄弟是掌趣科技的第二大股东,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华谊兄弟全产业链布局衍生业务中最为重要的战略之一。而掌趣科技与华谊兄弟众多影视资源形成了深度良性互动,将知名影视题材改编为手机游戏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利润回报。业内人士预测称,华谊持有该公司20.97%的股份,掌趣登陆资本市场将使“中国娱乐第一股”华谊兄弟获利数亿。2014 年上半年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华谊兄弟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

华谊兄弟财报显示,2014 年上半年华谊营业收入为4.84 亿元,同比下降35.35%,电影、电视剧业务、艺人经纪业务的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8.67%、30.33%、14.6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55%。这要归功于其在游戏产业上的收益。2014 年7 月24 日华谊兄弟宣布购买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预估值约6.72 亿元,并被媒体称为“A 股并购手游第一单”。华谊将电影与游戏相结合,一方面扩展了产业链,另一方面实现了产品的互动。这是华谊兄弟向新媒体行业进军的号角。

5、其他方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 年6 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 年底提升1.1 个百分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网络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进军网络几乎是每一个不想被时代抛弃的公司的选择。华谊兄弟在逐渐进军音乐、影院、游戏等行业之后,也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之路。

2014 年华谊兄弟以2.66 亿元投资控股卖座网,持有后者51%股权。自2010 年正式运营到现在,卖座网已搭建起移动客户端、PC 端和手机web 站电影O2O 平台,提供影片预售、电子通兑票、在线订座等服务,服务区域涵盖全国80 多个城市近700 家星级影城。华谊兄弟副总裁胡明表示,此次收购是公司面进行联网转型的动作之一。“未来我们会和卖座网的用户、电影观众一起在该平台上紧密互动,包括众筹内容、预售观影、粉丝社交等。”

结语

2014 年中国电影行业资本并购频繁,资源整合加速。自2009 年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开始,我国影视企业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光线传媒、博纳影业、新文化传媒、华录百纳等陆续在境内外上市,此前上市的中视传媒、湖南广电传媒、乐视网等也纷纷染指电影业。截至目前,中国以影视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已有10 余家。小马奔腾、长城影视、大唐辉煌、PPTV、新丽传媒等公司先后递交上市申请,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万达院线等企业也在做上市计划。

截至2013 年底华谊兄弟拥有30 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孙公司,20 家参股公司。华谊兄弟顺应中国当前的行业大形势,在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正逐步通过扩大范围经济、并购、收购、国际合作等方式达到公司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①《华谊兄弟的资本运营》[J]《. 资本市场》,2014(8):60-75

②吕芳雅,《中国民营电影产业突围发展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11

③尹鸿、尹一伊,《2013 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14(2):5-18

篇7

求学网为您编辑了“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基于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规模风险”,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8

【关键词】白内障;基层防盲;术式;人工晶体植人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31-01

白内障是我国首位的致盲眼病,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始终把白内障的复明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利用国内外的各种力量大力开展多种白内障复明工程[1]。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现阶段公认的治疗白内障最先进的方法,但由于目前各种复明工程的资金还有限,且多数都在基层医院进行,缺乏必要的设备支持。郴州爱尔眼科医院承担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侨心光明万里情” 湘闽行活动,于2011年9月17日至18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民医院实施10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手术,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2011年9月17日至18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人民医院实施100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手术。患者年龄44至85岁,平均年龄60.3岁,男女比例2:3,全部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II级核14例,III级核28例,IV级核45例,V级核13例。手术配套设备主要有:麻醉间1间,手术间2间,手术显微镜YZ20P四台,进口快速消毒锅2台,能独立熟练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手术人员3名(其中一名外籍医生),专职外籍眼科麻醉师1名,专职配合白内障手术的护士6名。

二、手术方法

患者均由当地卫生系统初筛选送,由县医院眼科医生复筛,常规行血常规、血糖、血压、心电图、眼部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眼部A超、人工晶体计算,手术眼术前滴沈阳兴齐产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Q1H至少四次。手术日由专职护士术前冲洗术眼结膜囊、泪道、日本参天制药生产美多丽扩瞳,专职外籍眼科麻醉师在麻醉间用2%利多卡因加透明酸行术眼球后麻醉。2间手术室、两套手术班子、轮流使用四张简易手术床连续手术。

具体手术方法:术眼消毒后贴3L眼科粘贴巾,上开睑器,上方偏右角巩膜缘后1mm处3.2mm穿刺刀直接做2.5mm至3.0mm长隧道切口,注入山东正大福瑞达产爱维入前房,在1:30及10:00角膜缘做1mm双辅助切口,行连续环行撕囊,充分水分离,翘动并旋转使晶状体核移位于前房,隧道刀扩大主切口至5.5-7.5mm不等,晶体圈匙与粘弹剂针头夹面包式取出晶状体[3],前房水压下娩出松散皮质,双管从双辅口抽净皮质[4],补充爱维入前房,植入国产宇宙一片式人工晶体于囊袋,吸出粘弹剂,术毕注水形成前房,必要时切口缝合一至二针,埋藏线结,涂爱尔康产典必殊眼膏后无菌敷料包盖及透明眼罩护眼。术后第一天检查换药,眼局部反应轻微的告知注意事项及带沈阳兴齐产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双氯芬酸钠各一支回家,若有特殊情况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嘱患者定期复诊。

三、结果

外籍医生组手术28例,18例行切口缝合,爱尔眼科医生组手术72例,3例行切口缝合,全部病例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根据WHO于1973年提出的盲和视力损伤标准[2],术后1-3天小孔视力脱残99例,占99%;脱盲89例,占89%;无效1例(前房积血、渗出第三天尚未吸收,术后第五天行前房冲洗,视力裸眼0.6),占1%。

四、讨论

本组病人是带有政治任务、具有国际性质的防盲工作,因此病人的筛查标准相对严格,全部病人均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尽可能排除了青光眼、葡萄膜炎后瞳孔粘连、角膜云翳和斑翳、先天性白内障、眼外伤并发白内障、脱位晶状体、超高度近视、扩瞳能看到眼底有明显视神经网膜病变等影响术后视力的患者,因此手术后视力改善明显,脱盲率高,结果令人病人、政府、慈善组织、医护人员均十分满意。

由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术对手术室配合的其他人员没有繁杂的眼科专业要求,整个流程也进行了事先设定,因此手术过程十分流畅,没有受到设备简易、配合人员非专业的影响。

我们的体会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人术对设备的要求低、对手术室配合的其他人员没有繁杂的眼科专业要求、手术时间短、手术完成量大、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较少、手术痛苦小,在基层医院大批量白内障防盲工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1][2]葛坚等.眼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理论企业并购

一、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逐渐显示出来,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为日益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规模经济更是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多是通过企业并购,通过并购,使企业在优化产业组合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在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二、规模经济理论综述

规模经济理论最早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时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的大小。自亚当?斯密之后,马克思以及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也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他利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来说明规模效应,。认为报酬递增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马歇尔以后,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大规模生产的好处。还有些经济学家,比如科斯、张五常、黄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内部化优势方面探讨组织管理的规模经济。巴克莱、卡森和拉格费等则沿用科斯等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哈伯勒(Haberler)进一步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创立的机会成本说为企业并购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见,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已经日趋成熟,现在重点已经从理论方面转向了应用方面,当前在规模经济理论的应用方面的一个重点就是企业并购,美国的企业并购从19世纪下半叶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并购理论,详细分析了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并购。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三、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对于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理论:

1.规模经济理论

研究证明了企业规模(或产业集中度)与企业的利润率成正相关关系。在资本较为密集的工业里,集中度较高的大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中度高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中小企业低,企业规模扩大带来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超过了集中度提高价格上涨的效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平均数。这种成本优势就能增加工业产出的份额和减少单位成本,同时,联合生产经济即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减少也是显著的,这方面的成本利益来自于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研究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从而降低了每一单一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而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在并购之前没有运营在规模经济水平上的企业整合,使其获得规模经济,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益。

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

经营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最早见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兼并来组织企业会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经营协同效应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获得。对横向并购而言,经营协同效应的来源代表了规模经济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同类资源的合并,使并购双方形成了能力上的重要补充,并购后对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会带来在短期内通过企业内部投资所难以得到的收益。对纵向并购而言,将同一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并在一起,可以获得行业上的规模经济性。企业并购后如果能将并购双方的优势和特长协调与结合起来,并同时消除各自的劣势和不足,这将可以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四、企业并购理论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应用

以中国的汽车产业来看,自1953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汽车制造技术和成套装备,建立以年产3万辆卡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以来,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但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却存在致命的弱点,即企业数目太多,厂家过于分散,生产厂家遍及除和宁夏之外的省区,目前,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厂家数量已超过了日本、美国、欧洲等汽车大国的所有汽车厂家之和,可谓汽车企业数上的“超级大国”,然而我国1998年汽车产量仅为156万辆,只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6,丰田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3.我国1956年至1998年的43年间累计生产汽车1580万辆,而美国1978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290辆,日本1981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118万辆。目前,国外一般单个汽车企业的最小生产规模是年产40万辆到60万辆,而我国汽车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众和天津夏利四家。与我国125个汽车厂一年生产156万辆汽车相对应,美国3个汽车厂生产987万辆;日本7个汽车厂生产1011万辆,德国3个汽车厂生产427万辆;意大利1个汽车厂生产150万辆。由此可知,中国的汽车产业远远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如果通过资本之间的并购重组,汽车企业可以实现迅速的规模扩张,规模的扩张有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得宝贵的利润空间,而有了利润保证,才能使资本有效循环周转起来,才能进一步支持在研发、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需要的巨额投资,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85.??

[2]赵全民.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规模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47).??

[3]张海如.规模经济:理论辨析和现实思考[J].经济问题,2001,(1).??

[4]王美桃、王海龙、吕瑞亨.规模经济文献综述———以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为例[J].北方经济,2006,(12).

[5]汤惠.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购并活动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徐鑫波,宋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7,(7).

[7]周世中吴国萍.企业并购与并购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篇10

论文摘要:理论分析表明银行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趋于上升,规模不经济性越来越强;采用超越成本对数函数法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从1994年到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弹性系数趋于下降,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银行效率趋于提高的结论。本文试图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来解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都迅速扩张。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是否经济,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如何,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 文献 综述

各国学者对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运用各种方法作了多方面研究。这些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以及规模经济在多大的范围内存在等方面。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lavrence(1989)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nouras.ray和miller(1990)指出,总资产在10~60亿美元变动时,其银行效率会逐渐减小,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质,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budnevich、franken和paredes(1998)研究表明,小银行通过并购途径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大银行无法达此结果;kuntand、huizinga(1999)用回归分析方法对80个发达国家和 发展 中国 家的银行效率的研究发现,资本、通货膨胀、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正相关,同时,股权结构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比较显著。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现的比较晚。于良春和鞠源(1999) 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新兴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赵怀勇和王越(1999) 通过对资产收益率及市场集中度等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指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低下直至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支撑银行绩效的国民经济总体效益较低。赵旭(200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3-1998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而言,其绝对规模并不算大,而就其现有的经营、服务与管理技术条件,其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要小。杜莉、王锋、齐树天(2003)在translog 成本函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判断标准是成本——规模弹性系数e。在不考虑不良资产的情况下,其结果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上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然而,将不良资产考虑在内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呈现出了规模不经济。

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银行实现规模经营和高效率应该保持的规模大小、各种影响银行规模经济的因素和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展空间等方面。而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得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特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一些基本指标数据对此进行经济学解释。

二、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的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 金融 产品的扩大和增多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如图

假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图中,横坐标表示银行的营运规模,即机构网点规模所能收的资金量;纵坐标表示银行的成本价格,即银行存款和平均利率与费用支出成本。图中的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mc为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必将经过其最低点e。lac、lmc曲线描述了成本与规模的关系,如图所示: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相反,在经营规模大于oq时,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而趋于下降。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发生在经营规模为oq点上,由此可以知道,银行的最适规模为规模oq。

依据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性通常利用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来衡量,用来描述规模经济弹性系数(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它的大小受银行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影响,则有:

se=(dtc/tc)/(dq/q)=(dtc/dq)/(c/q)=lmc/lac

可以得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弹性系数 se是逐渐增大的。在经营规模小于oq阶段, se<1,银行规模变化1%所引起总成本变化低于1%,即成本的增加慢于规模的增加,此时存在规模经济;在经营规模大于oq时,se>1,银行规模变化1%所引起总成本的变化超过1%,即成本的增加快于规模的增加,此时存在规模不经济;在最适规模oq处,se=1,银行规模变化1%将引起总成本1%的变化,即规模与成本同比例增加,此时处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

三、商业银行规模及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数据的处理

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的特点,本文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作为估计银行的成本及其生产函数的方法。对于多种投入和产出的银行,其对数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tc表示总成本,y表示商业银行的产出,只 表示第i种投入品价格。 把商业银行的产出定义为贷款和投资,用 y表示贷款和投资的总和,将投入定义为资本、劳动及存款,他们的价格分别用r表示。则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根据规模经济的相关理论,利用总成本对产出的弹性来衡量银行的规模经济性,即:

在指标数据的 计算 过程中,总成本是指银行的支出成本,包括利息支出、营业费用以及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银行存款是指全部存款的总和,等于短期存款、短期储蓄存款、长期存款及长期储蓄存款的总和;投资是指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和;资本成本(pk)是指年度固定资产折旧于年度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与存款总额的比值来近似表示;劳动成本(pl)是指银行雇员的工资总额与银行员工总数的比值,本文采用营业费用与存款总额的比例表示;r表示资金运用成本,用利息支出额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来表示。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 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8家商业银行,研究期间为1994-2005年,采用的指标数据系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6)所列示的8家商业银行1994-2005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整理所得。由于所采用的数据是截面数据,所采用数据均通过价格指数调整至1994年。

应用 eviews3.1软件,经过多次迭代,得出检验结果在 10%置信水平下都是显著的。根据公式(3)得出如下的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利用上面计算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计算出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如附表所示。

(二)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改进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各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弹性系数的值均大于 1,即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如附图所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均处于q点以右)。从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 1994年至 2005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其规模经济弹性系数却一直呈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这与理论出现了显著的相悖,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了规模扩大,同时银行营运效率则提高。这一双赢的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新增资产边际成本降低,同时赢利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可以从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1、商业银行规模 经济 性增强的内在影响因素

(1)银行的信息技术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进步。技术开发力度逐年加强,如成立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等虚拟银行,依赖其长期固有的、庞大的顾客群,使得新技术被利用的效率较高。借助信息技术,银行业可以超越时空、地域、交换位置,共享资源,实现信息化、全球化,使得商业银行从服务到管理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商业银行以抢占 金融 服务竞争的制高点为奋斗目标。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了规模经济在一个起点上的飞跃,实现了一个更高层次、更优的规模经济效应。

(2)银行的治理结构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在近年来也得到巨大改善。首先是推行股份制改革。几年来 中国 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相继上市,银行内部产权结构得到了优化。其次,推进内部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灵活经营机制得以完善。再次,基本实现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向 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 发展 需要和现代商业银行特点的一整套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模式。公司治理改善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过高的管理费用,减少了银行利润的消耗部分;使银行的规模扩张充分考虑到了规模与利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了银行总成本有效率运行的状态。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提高了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

(3)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交易费用可以被定义为银行进行借贷交易活动所投入资源的价值量度,其大小和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近些年来,银监会一直把银行业不良贷款的下降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动商业银行积极清收贷款和利用拨备核销贷款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连续几年实现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下降”。而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两个基本指标资产收益率和人均创利率,在近几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工商银行为例,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的统计资料 计算 ,2005年其资产收益率为0.52%,而 1994年仅为 0.16%;2005年其人均创利率为 6.81万元,而 1994年只有0.75万元。可以看出,银行的交易费用水平是逐渐递减的。这为银行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规模扩大促使单位交易费用递减,而单位费用的递减,又可以促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2.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增强的外在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规模经济正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每年保持 9%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必然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基础,提高了银行规模经济性。

(2)银行的业务创新程度。银行业务创新使得其规模经济的边界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个人消费信贷、工资等新业务。这些业务在不增加银行网点的情况下增加了银行的收益,取得了很好的规模效益,无论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还是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越来越提高了其经营的规模经济性。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应用,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满足投资者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这些都扩大了银行经营的生产边界,使其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了经营效率的提高。

(3)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水平与政府干预情况。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的关系表现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1994年至今,随着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垄断程度逐步降低,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性。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管制也日益放松,这有利于提高公众利益,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也降低大量的进入成本,促进了了竞争,提高了银行效率。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更加符合了标准的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很少有政府干预 企业 的经营,使其在人事制度上比较灵活。同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渐卸下了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利用完善的服务和竞争性手段开拓市场,其市场化程度和赢利能力大大加强。

四、结 论

理论分析表明银行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弹性系数随着其规模的扩大趋于上升,规模不经济性越来越强;我们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从 1994年到 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弹性系数趋于下降,规模经济性越来越明显,银行效率趋于提高的结论。同时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对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进行了解释。

参考 文献

[1] george,benston.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institution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2(2).

[2] lavrence.bank costs generalized functional formand estinationofeconomiesofscale andseope[j].jourhal 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89(21).

[3] budnevich,frankenandparedes.theperformanee of d~novo commercial banks .a profit effieiency approa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4).

[4] deminguc,kunt,harry.huix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the worldbank economic review,1999.

[5] 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