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前景

篇1

关键词:居家养老 社会老龄化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老龄化,对中国及全世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发显得突出。以本溪市为例:截止2011年11月1日零时,本溪市总人口为1709538人,老年人60岁以上的259390人,占总人口的15.17%,65岁的老年人口176585占总人口的10.33%。按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就被认为进入老龄社会。本溪市人口老龄化已毫无争议。那么,全国情况如何呢?截止2011年11月1日零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5%,其中65岁的老年人口为1.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75%,因此,按联合国标准,中国也毫无争议的进入老龄化社会。具专家预计,到2025年中国60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50年中国60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也是太庞大了。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给我市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破解“老有所养”这一世界难题摆在了我们目前。

一、现在的养老模式

1、子女赡养传统家庭养老

当今社会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到现在,计划生育国策得到了贯彻落实,虽然我国人口增长得到了限制,但导致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使得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既一对夫妇赡养4位老人一个孩子)家庭结构日趋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况且,由于子女就业竞争的压力逐渐增加及独生子女特有的习惯使其子女无暇也无能力顾及老人,其结构性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很难保证,加重了家属的照顾压力,这样,沿袭了数千年家庭养老这一中国人养老习惯也逐渐被人们遗弃。养老的需求又不断增加,养老社会化、养老专业化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当务之急。

2、专业化机构养老

当今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既由重量到重质,由粗放型到新型工业化国家,虽然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但是,用钱的地方很多,尤其是现在,遇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欧盟的债务危机,这些危机使得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又遇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严重挑衅——既之争,因此,政府用于老年人生活服务区建设资金也是捉襟见肘,以本溪市为例。具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国办的养老机构仅为8家,床位总数为1436张,养员900人,管服人员176人全市农村敬老院17个床位数2236张,养员1621人管服人数199人,与全市老年人总数259390人相比,床位数、管服人员极少,仅能满足极少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大多数老年人则是一床难求。因此,靠政府办的机构养老也很难满足现今我市及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

二、民办的养老机构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由于大量的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催生了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但呈现了民办机构规模较小,素质参差不齐,环境优劣各异,档次较低,能提供综合服务设施的民办养老机构很少,且费用不菲,由于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限制,受传统思想和老人“恋家”情结,以及民办机构设置的地域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弱化了老年人的归属感,老年人的心灵难以得到慰藉。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这样的养老模式。况且现今很多老年人是未富先老,支付民办养老机构的费用是相当困难的。这样也造成了很多养老院入住率不高。因此,根据国务院去年颁布实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体系基本框架。到2015年全国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但目前,每千名老人拥有18张床位,即便实现上述目标,仍有97%的老人必须依托家庭养老。因此,中国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推算,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达到500万个。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既挑战与机遇共存。加强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立是我们各级政府都应关心、关注的。也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财政支出加大了向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也随着我国保障的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立有了可靠的依托和基础。

三、倡导社会化养老

社会化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要。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庭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障、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以上门为主要服务形式,对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食堂、法律服务等社区服务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它的优势在于提供养老服务就地取材,节约、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社区是集合各种优势于一体的能够给人认同感、归属感的小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社区居家养老能解决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机构养老亲情淡薄、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目前较为合适的养老一种选择。

四、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的主导性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问题,在于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需要。因此,应从国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政府主导意在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政府在政策上要倾斜,资金上要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共赢。以社区为主体,意在强调社区,在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协调、纽带作用,起到具体实施的角色,负责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同时,社区也是老年人熟悉的地方,有老年人的朋友、要好的邻居,社区养老,老年人在心里是容易接受的。

篇2

论文摘要: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它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论文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保障社区养护员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颇为重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途径,于2002年9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居家养老院”的情况。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日本养老问题专家多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民政部领导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况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大连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分为A、B、c、D四个档次。A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3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龄(80岁左右)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的人);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类:每户每月享受的政府养护补贴2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岁、女65岁以上的老人;双亲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内(含1000元)、单亲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内(含6OO元)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下肢瘫痪等重大疾病由医院出具证明),如其子女是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作为养护员选用,但必须经过街道、居委会人户调查,情况属实,由居委会张榜公布3天,如无异议,可享受政府补贴。C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100元,条件是在享受B类条件以外的社会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业人员且同时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类:居住在本地,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此项服务的自费老人。居家养老审批时间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将申报者的户籍、工资、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报送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审批。

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现有六十岁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辖区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户。通过调查发现,全街道共有47户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顾,有的是孤老户,有的是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户。以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时间不固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随着退休职工纳人街道管理,社区干部愈加繁忙,很难长期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虽根据“星光计划”要求,在对老人服务上,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了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对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街道有许多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困难,长期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坚苦,而下岗女工都是料理家务能手,加上老人的特点是恋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将这两个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先将下岗女工培训成养护员,再利用社区慈善会所得捐赠支付养护员工资,这样既解决了照顾扶养老人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开创出一条不设围墙的家庭养老模式。

由于居家养老费用低、服务周到、家庭氛围浓、适合老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到各层次老人欢迎,居家养老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3户17人发展到现在的77户118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沙河口区在全区16个街道推行这一做法,目前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2003年居家养老院获得区长特别奖,目前此项措施已在大连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养老的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沙河口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沙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适度、有序的发展,特设立以下机构。

第一,沙河口区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管理范围。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长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院长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兼任。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人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第三,社区居委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调查、采集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上报社区需要增加的养护对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见,改进服务;负责养护员的管理、业务学习、考核和业务讲评;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护员;负责居家养老院的设施建设与维护;传达部署养老院工作任务。

第四,居家养老院。每个居家养老院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求老人意见,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

第五,社区医院。社区为每户居家养老院选派家庭医生,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为老人体检并做好记录,为每个老人发放一个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费就诊;定期对养护员进行日常护理培训和老年人常见病例护理以及各种急救常识的培训。

第六,监督员。监督员由街道老龄委、退管站和部分老党员组成,负责养老院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对养护员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征求养护对象意见,及时提出有利于养老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方面趋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发展。即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1.管理规范化。养老事业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居家养老院从创建到现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市、区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家居养老院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即“十五”期间,沙区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规范的居家养老院管理机构,确保生活需照料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人居家养老院福利服务养老范围,满足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提供有偿、低偿的养老服务;各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9有”,社区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合同文本、统一体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养护员考勤、考核、评议、奖励制度,使居家养老院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

2.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必然制约、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法是: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政府为每个街道下拨居家养老院开办事业费,对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区政府每月资助300元养护费,低收人老人每月补助200元,社会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资助1120元。区政府年出资十万元用于养护员公益岗位工资和培训,每年市民政局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彩票,所得资金款项用于居家养老费用。沙河口区成立慈善总会,各街道成立慈善办事处,动员社会力量向海内外募集款项,对捐助额4千元以上的单位、个人可给予一年“冠名权”,长期包户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权”,对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可授予荣誉称号。

3.运行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其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目前,全市已发展自费户500多户,养护费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资助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发展自费户,未来居家养老市场潜力非常大,不仅适合“独居”、“空巢”老人,而且适合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这种方式使双职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顾之忧,晚上同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节省子女去养老院探视的时间,费用适中,因而受到不同层次老人的欢迎。

4.服务方式多样化。目前居家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其发展还要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健康老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医院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小时服务、单项服务、日托、相谈等服务。中山公园街道还联办了“夕阳红”养护院,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和针对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

5.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的“银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劳动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在公共服务社及辖区失业人员中培训养护员,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沙区中山公园街道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医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山公园居家养老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常年开设家庭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请专家教授讲课,建立标准化题库,使养护员培训正规化。市劳动局为居家养老院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养护员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未来的养护员的工资依职称和服务质量而定。中山公园街道目前已培训253名养护员,184位已走上养老护理岗位,并且和市内各军队干休所达成协议,派出养护员40多名。

6.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院在确保国家供养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时,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即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1、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并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中国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实现保障,这已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老人多,子女少,4个老人2个孩子照顾,压力大;二是社会服务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时工虽可解决老年家庭服务的部分问题,但服务质量、稳定性无法保证;三是公办养老院数量有限,对急剧增加的老人来说怀水车薪;四是私人养老院收费较高,管理不到位。而居家养老是一种更普遍、广泛的养老方式,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不仅包括“三无”老人,而且包括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甚至可以惠及到广大城乡的全体老人。

篇3

【关键词】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现代适老化;住宅设计

前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益严峻,老龄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其中,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方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居家养老的热潮。然而中国绝大多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技术设备非常落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非常低。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科技逐步在养老方面得到实践与应用,有效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智能居家养老成为老龄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智能居家养老,是将智能科技应用于住宅建筑,并完美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养老居住空间。以居住小区为背景环境,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老年人创造居室内的空间与环境。居室内部的智能化系统与住宅小区的管理中心和小区内其他用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即“智慧养老”,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智能养老系统(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在住宅中将智能芯片植入居家设备中,从而实现对老年人生活安全的远程监控。其核心理念在于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如传感网、云计算、3G 移动通讯、WEB 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相关的 IT技术手段,使得政府、医疗社区和社区密切合作,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医疗保健、出行安全监控、娱乐等各项服务。在中国如北京和扬州等一些城市,智能居家养老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设计上的应用

(一)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内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公共部分环境:智能化设计体现在安装访客对讲装置,保证楼内的安全居住环境;配置自动感应门,刷身份证或卡片,实现无钥匙开门;公共走廊的地面与套内地面的高差不宜超过20mm;在水平走廊的墙壁上安装便于老年人借力使用的双层扶手、抓杆,距地高度分别为650mm、900mm;增加个性化的交谈空间。其次,套内部分环境:智能化会对室内空间形式的划分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大多数的房间都是靠固定不变的墙壁来划分的,且功能单一。而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代,出现了可以移动变化的墙壁,空间也可以自由组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是可活动的夹层玻璃,或者是高科技的液晶,乃至无形的“虚拟墙面”来代替单一的水泥墙面来分割空间,这将使室内空间的形式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二)智能化在现代适老化住宅室外环境上的设计应用

首先,我们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户外空间活动,增加老年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锻炼方式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道路设计,使老年人散步不行多样化,提供坡度、难度和长度不同的道路以供老年人选择。如把步行道路设计成红色铺装,并禁止车辆的通行,方便老年人和儿童的行走与安全。其次,老年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其户外景观空间也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应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目标的。其主要表现在无障碍性、易达性、易识别性和易交往性。针对超高层住宅社区内的景观适老化设计而言,除了以上的问题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规划和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要的良好公共生活环境。景观空间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弱化超高层社区所带来的压抑感,充分利用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做精做细,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景观环境。

三、智能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社区医疗服务是智能养老的必然趋势

所谓的智能社区医疗服务,实际上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将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医疗手段、医疗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居民提供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了社区医疗的管理水平,还能及时获得上级相关医院的技术支持。智能社区医疗服务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节省患者看病的时间;方便对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患者的护理;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与减轻医护的工作强度;通过使用RFID感知技术、远程病情的监测、电子档案的建立等信息技术来提高就医的效率,避免重复检查与患者看病所花费的时间。不久的将来,将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在全国社区医疗服务中,是社区医疗服务和我国医改的必经途径。

(二)智能家居是智能居家养老的重要方向

智能家居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自动化、多功能性、适用性、交互性、高效率。起居的智能化促使研发出一系列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新技术。智能家居主要由下面几个方面构成:生理监测、功能监测、安全监测和辅助、紧急状况与反馈、社会互助与辅助、认知与感知觉辅助技术。据研究表明,传感器是智能家居中最主要的技术,它在监测老人摔跤、梳洗、做饭等日常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家庭温湿度控制、电饭锅等家电的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智能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由于存在巨大的服务需求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表现出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和经济潜力。智能居家养老必然是未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语

综上,智能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今后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养老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智能养老下的住宅设计除了具有一般住宅的特性和功能外,更对舒适度和个性化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适老化的需求下,设计以“适老为老、因地制宜、低碳环保、智能高效”为原则,对室内、外观、景观等硬件条件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从更多其他方面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节能、高效和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2010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在京召开。据悉,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万,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伴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现有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受到一定影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于上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老龄化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正如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在第35届会议上所指出的:“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这都要求我们要重视老龄化这一问题,尽早制定相应政策,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五年养老服务发展思路及方向,强调社会福利服务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事业,提出以服务方式多样化、投入主体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层次的新型养老模式;逐步形成以家庭自然养老为基础,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完善以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基础,与社会力量提供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健全设施结构齐全、区域布局合理、评估手段科学的服务保障措施。这为“居家养老”的施行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着力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即基本养老保险金、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在具体养老方式上,“居家养老”这一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与大众的关注。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居家养老是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结合。

二、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

从经济角度讲,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低,政府在实施福利政策时面临财政问题,与上世纪70年生石油危机后面临“福利危机”的西欧在财政不足方面有些类似。当时学术界提出“福利多元主义”,强调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即福利的责任应该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社区四个部门共同承担,这为我国实施“居家养老”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文化发面来看,众所周知,“孝”文化在我国影响深远。“父母在,不远游”,在传统社会中,奉养父母是子女的头等大事。进入现代社会后,除少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依靠国家或者乡村集体供养外,家庭养老依然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觉选择。据调查,2007年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与亲属同住的占70.9%,在主要生活来源上,除了有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养老金的老人外,90%以上的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员供养。除目前享受国家五保户政策的520.8万孤寡老人由国家建立相应的敬老院集中供养(145.1万)或国家发放补贴由其邻里帮助照料(385.7万),其他独居老人和老年夫妇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很少选择住进养老机构。可见,家庭养老既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习惯,也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但是,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社会分工的细化,家庭规模的缩小,我国现代家庭依靠自身力量负担起养老职能的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老龄人口增加,家庭小型化发展,老人供养与需求矛盾增加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中国户均人口不断下降,小家庭已成为主流,4-2-1型家庭将是未来中国的典型家庭结构。有关部门资料显示,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03年上升到25.8%。在老年供养需求急剧增大而家庭供养能力继续减弱的情况下,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一步加重。

(二)子女迫于岗位的竞争因素,忙于工作和事业,“代际倾斜”现象严重

传统上,妇女是家庭照料老人的主要承担者,妇女普遍就业以后,照料老人的传统职能失去时间方面的必要保证。加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子女为了事业而远离父母在外生活。其次,越来越多的青年夫妇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人平均期望余寿的延长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随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和生活照料。“高龄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负担问题不会仅仅是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也会日趋突出。

这表明,我国单纯依靠家庭养老解决养老问题已不可行,而完全依靠社会养老,即机构养老,既不符合我国的文化,财力也不足以支撑。因而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居家养老”应声而出。

三、“居家养老”的优点及面临的问题

(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居家养老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从文化传统来看,养老院缺乏“家”的感觉,不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居家养老符合世界上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东方文化传统。

(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居家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心理上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而且在养老机构中常目睹同伴们死去,产生额外的心理恐惧和精神压力。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

(四)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也能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减轻政府负担;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区的闲置资源,下岗者特别是社区大龄妇女得以再就业。

依托社区平台,根据老年人特点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开设老年大学培养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通过在社区各类团队的活动中、老年大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减轻自身的孤独感和衰老感,使他们感到自己仍是社会中的一位积极成员,而且能互相帮助,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发挥余热,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我国的志愿者服务蕴含有巨大的力量,这在奥运、亚运等大型体育赛事以及地震抗灾等事件中表现十分明显。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应该将这股巨大的力量常规化、制度化。我国可以以政府牵头建立爱心积分,获得较高爱心积分的公民在就业、税收、公共产品使用等方面将获得一定的优惠,在整个社会培养志愿服务的氛围。志愿者队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主要可以提供以下三种服务:一是安全检查,每天上门探视独居老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给予援助;二是与老人聊天,缓解老人的精神孤独;三是简单生活照料,如代购日常生活用品、陪老人看病等。

居家养老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五)思想观念滞后

思想观念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社会大众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公众将家庭养老视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将“进养老院”视为儿女不孝的选择。这使得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无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进而不能形成有效需求,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与市场。第二是政府没有认识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引发的种种问题,因而对养老事业的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三是企业界与市场没有对养老服务的市场前景、收益与风险做出合理预计,缺乏正确认识。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养老机构的种种支持政策很多没有落到实处,将养老机构定性为公益事业,投资了不能分红、不能追求回报,违背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经济规律。公共财政的投入总量与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相比力度不足,政府的支持不足使得民间资本不敢轻易进入养老这一投入大,回报周报长的领域。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共政策的完善。

篇5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社区;老龄;代际;福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87-03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渐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社会经济问题,也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根据《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22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亿人,是总人口的10.5%。资料表明,若一个国家(包括地区)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人口总数达到10%的比例,或者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据人口数据显示,按着目前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看,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30%。伴随着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加,养老问题及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将会被社区养老模式所取代,社区养老方式也会逐渐融合企业或个人参与的混合式养老模式,这样可以解决国家养老模式的资金不足问题。家庭养老模式在全社会养老体系中所占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小,而社区养老、国家养老和混合养老模式将居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康体医疗养老模式与“候鸟式”养老模式日益成为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新趋势。

二、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

如何养老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个人等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予以文献回顾,试图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寻求一条可行路径。

(一)对养老服务业的界定

1.国外对养老服务业的界定

通过文献梳理表明,养老服务业在日本已经被界定为老龄化产业。老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老年用品方面的产业和老年服务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品或者服务的部门或企业,这些部门或企业涵盖医疗和社会福利相关的产业。

在日本,养老服务业涉及到可为老年人提供各种需求的多种行业,一般可分为五大类老年用产品领域:老年照料和生活服务领域、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领域、老年金融、保险服务领域和老年教育、文化、休闲等领域。韩国对养老服务业的界定体现在2006年颁布《老龄亲和产业振兴法》。这部法规定了养老服务业,并将其具体界定为老龄亲和产业。这里老龄亲和产业定义为,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且为老年人生产、流通、销售产品与服务的产业。老龄产业所涵盖的领域比较宽泛,具体包括老年产品、用品及医疗器械、住宅及相关设施、老人护理服务、金融及资产管理服务、信息服务、休闲观光、文化或健康支援服务、农业用品或支持务农服务等。

2.国内学者对养老服务业的界定

学术界对于养老服务业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大都按着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确定其研究的范畴。陆杰华在其《关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设想与前景的理论思考》一文中认为,中国老年产业应当包括十个方面:分别是卫生健康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保险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和娱乐业、教育产业、咨询服务业、其他特殊产业。通过研究可看出,这十个方面已涉及到今后中国老年产业发展领域的各个领域。比如老年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服务对象及选择的销售或者服务地点多样性等。陆杰华是通过老年产业化的角度对养老服务业进行诠释。而穆光宗在其论文《中国老龄政策思考》一文中则认为,老年人的需求可分为五类(如图1所示)。

通过比较性的研究,得出来老年人的需求扩张存在着一种“同心圈效应”的结论。也就是需求结构的流变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自低级而高级、从物质到精神、自家庭而社会的这样一种扩张路线。而且每一层面的需求都有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地方,却有异于中青年人需求的特殊性。台恩普认为养老服务产业具有服务性、盈利性特点的市场发展模式,以满足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状况的研究

多蒂提到美国在1965年推行医疗补助制度,这一制度的落实刺激了私营性质的养老机构的兴建。法国从1975年开始,设置大量老年之家,它的独到之处在于老年人在此既可以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也可以得到身体照顾。这些老年之家大多都是由一些福利机构转型而来的。阿尔伯提出,在法国和德国,小型养老院和养老院所在社区逐渐融合,养老院随着福利机构养老业务的拓展逐步演化成可为社区提供养老服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短期服务和日间服务。关于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的研究克拉克指出美国不断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社会保障金,而社会保障金在老年人收入中所占比例也随着其他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阿斯科利提及老人入住私人性质的老年公寓,其费用应该得到政府的资助,这部分资金由国家医疗卫生部门提供,政府鼓励老年人入住私人性质的老年公寓进行养老。苏珊特斯特指出,政府想要减少对福利机构的资金供应,就必须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把非政府性质的服务机构也纳入进来,由政府部门、社会、慈善机构、家庭、个人等渠道来共同承担相关费用。

(三)养老服务业供求方面的研究

潘海生、生何一枫、曹小峰在其《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一文中,阐述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行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养老产业空间广阔。

向甜在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速,老年人口的树龄不断攀升且老年人口比例逐渐提升,老年人口的需求方式和消费特点也将对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原有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需要适时调整以便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模式。由此可见,客观程度上导致老年市场需求拉动老年相关产业的发展。杨怀发表《积极推动内蒙古养老产业发展》,从供给角度认为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业,深化养老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招商引资,利用国内外资金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并在文章中阐述养老产业也称为“银色产业”。可见老年养老在供求方面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研究

黄雄指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构建,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是建设步伐与当前社会实际需要还不同步,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资金明显不足;养老设施不完善;农村养老制度缺失;离退休收入不高,生活负担重等问题。付卉认为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是社区,但其发展不顺畅,设施简陋、缺乏规划、功能单一、护理医疗发展缓慢。

(五)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议研究

张晓峰提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以政府建设为指导,政策制定符合社会所需,投入资金用到实处,让老年人切实享受到实惠。张海鹰在其《城市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对策》一文中,对城市老龄人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全面阐述,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也着重阐述,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合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问题。吕津指出,强化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多层次多角度完善服务体制,激活市场机制,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从机构、市场等方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三、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综述

(一)法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法国属于高社会福利国家,居家养老服务是法国主要采取的养老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府+协会”模式成为法国养老服务的主体模式。但是,这一时期法国养老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第一协会养老服务较分散,以小广告的方式寻找家政服务,且社会黑工比较普遍。第二从业者服务水平低,未经过系统培训,且服务者素质技能较低,再加上价格较昂贵,广大消费者难以接受。这种弊端伴随着法国老龄化加快,法国政府逐渐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

法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是:一是给养老服务业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其规范发展。鼓励民间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居家养老建设,且规定如果给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对企业为护工缴纳的社保予以减免。对本身就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而言,其缴纳的增值税将为5.5%。与此同时,法国政府鼓励老年消费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法国制定完备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且对服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在2005年法国开展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层面将居家养老服务业等诸多行业纳入规划范畴。2007年法国通过两部全国性质的养老规划方案,分别为《安度晚年,2007-2009》和《高龄互助2007-2012》,从而使高龄老年人有权利选择拒交养老与否。与此同时,还对服务人员和护理项目进行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强化监管对养老服务市场。1989年,法国政府出台矫正养老服务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老年人权益予以保障。2005年,法国政府成立家政服务管理局,负责制定详细的行业规范和行业准入标准;四是发挥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中的作用。

(二)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的美国养老模式

就老年人养老而言在美国主要由社会和政府承担,早在1981年,美国就已经开始推广家庭医疗补助与社区服务计划的方案。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有步骤的开展老年人保健计划;制定老年人群的优惠措施;建立专门的老年人福利养老院、老年人日间托护中心等措施予以保障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高福利的瑞典养老服务模式

瑞典是高福利国家,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普惠制模式的养老服务福利保障制度,予以保障高福利养老模式的顺利运行。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商业化经营的老年护理机构、非盈利机构和慈善团体创办公益类事业等措施,充分发挥社会民间资本在养老服务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加拿大供给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养老服务模式

加拿大是西方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在养老服务方面加拿大建立了完备的保障体系。也就是加拿大养老保险主要由三大支柱构成,一是财政全额负担的老年保障金(Old Age Security, OAS)和收入保障补贴(Gurranted Income Supplement,GIS),二是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的强制性加拿大/魁北克养老金计划(CPP/QPP),三是以延期征税为支持、自愿缴费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退休储蓄计划。这三方面共同构建了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可选择、高水平的养老保险体系。加拿大养老服务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就是因为建构了完善的法律保障,才能使其予以顺利进行。

加拿大养老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尤其是机构养老特别发达,为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提供了养老服务供给。在加拿大,养老服务机构按着老年人护理需求划分为老年公寓、辅助公寓、老人屋和护理安老院。其中,老年公寓主要针对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辅助公寓是为每天需要一小时医护而准备的,老人屋主要针对需要白天照料的老人,护理安老院是为那些生活能力丧失的老人提供服务的。而养老机构按着主体不同也分为如下三个层面,政府公立养老机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营利性养老机构。各种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体现加拿大供求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四、总结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加之地域辽阔。养老服务模式各地间具有差异性,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依旧沿袭着家庭养老模式,这种代际养老方式有其弊端。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也有所体现,城市养老体系逐渐健全,而乡村养老方式还依旧很是单一。在城市已基本形成社区养老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而农村地区主要是代际养老和农村敬老院的模式。不论是城里还是农村,我国养老方式还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与个人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也就是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业投入比例比较小。

我国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应该逐渐提升民间资本的投入比例,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在激活民间资本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备的养老保障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养老服务业也应实施养老供给侧改革。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可尝试建立旅游休闲养老服务基地或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基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也可采取“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模式。总之,任何一种养老服务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将不断地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杰华.关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设想与前景的理论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0(4).

〔2〕查建华.中日两国老龄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

〔3〕李楠.沈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

〔4〕冯华玮.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J].商,2016(16).

〔5〕潘海生,何一枫,曹小峰.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J].政策t望,2009(11).

〔6〕向甜.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6).

〔7〕杨怀.积极推动内蒙古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J].内蒙古统计,2012(3).

〔8〕国务院研究室“社会保障体制研究“培训团.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运行实践与经验借鉴[J].重庆社会科学,2014(6).

〔9〕穆光宗.中国老年政策思考[J].人口研究,2002(1).

〔10〕田香兰.韩国老龄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社科纵横,2015(10).

篇6

“十年前,我就看中了养老产业,但一直没有动手。你们把金牌保镖打造成智慧养老行业的领军品牌,我由衷钦佩。”河南医药行业的一位著名企业家这样告诉河南金马集团董事长黄涛。

2012年,黄涛决定涉足于居家养老产业,而今,金牌保镖智慧居家养老云平台(以下简称金牌保镖)已经成为国内智慧养老行业的领头羊。短短四年时间,金牌保镖取得这样的成果,既是源于黄涛对养老产业的前瞻性,又源于金牌保镖团队超强的执行力,更源于他们“孝行天下,关爱老人”的情怀。

高科技的金牌保镖

截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5.5%,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将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还面临着困难老人数量多、“未富先老”、空巢家庭比例高、养老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受到家庭经济能力、养老金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养老产业却“叫好不叫座”,社会投资不够。

金牌保镖是由河南金马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马电商)研发的专业致力于居家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失能半失能人群以及儿童监护及生活照料服务的半公益性质项目。

金马电商公司总经理魏子茗介绍金牌保镖项目关注居家养老领域,以金孝智慧云手表为载体,以云平台可监控系统为技术支持,并增加养老社区、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生活配送等辅助服务项目,为老人们提供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服务。

金孝智慧云手表是金牌保镖的核心产品,老人将金孝智慧云手表佩戴到手腕,家属通过手机下载金牌保镖APP,金牌保镖云服务系统将金孝手表和手机APP连接起来,形成家属与服务平台同时看护老人的格局。

金孝手表是针对老人、儿童推出的一款多功能手表,具有SOS紧急求助、亲情拨号、GPS定位、电子围栏、测量脉搏、全天候心率监护、健康运动管理等功能。当老人发生意外的时候,可通过手表进行紧急呼叫,降低发生意外的风险。

金孝手表SOS一键紧急呼救功能可以预先设置3个电话号码,包括家属电话、金牌保镖24小时客服和急救中心电话。当老人紧急呼救时,家属的手机APP也会收到相关的报警。家属的手机会收到短信通知,包括老人的具置、心率值。与此同时,金牌保镖云系统收到报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确认情况,及时通知、协助家属和医疗机构,第一时间救护老人。

通过电子围栏功能,家属可以实时查看老人所处的位置,掌握老人的出行路线,通过手机APP设置安全活动区域,一旦老人离开设定区域,系统就会自动报警,防止老人走失。

金孝手表的底部安装有心率监测仪,将老人的心率信息自动上传到云平台系统。当老人的心率出现异常时,APP会自动收到报警信息。金牌保镖客服中心同时收到报警,工作人员及时联系老人确认情况,协助家属和医疗机构及时救护老人。金孝智慧云手表可以记录老人的运动情况、作息规律,后台根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帮助老人合理安排运动计划。

金牌保镖系统平台结合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金牌保镖系统平台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实时连接,在系统平台实时显示老人的活动轨迹,收集健康指标、体检记录,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另外,金牌保镖还推出家庭安全套餐包,包括智慧云摄像头、血压计和血糖仪。老人的信息实时上传到家属的电脑或医疗设备,形成有效的数据链,纳入数据库。

与子女共同尽孝

“‘金孝’的谐音是‘尽孝’,金牌保镖的心愿是与子女们一起向父母尽孝,成为父母身边高科技的金牌保镖。”魏子茗这样介绍董事长黄涛做金牌保镖的本心。

作为一名干部,集团董事长黄涛选择了自主创业,从钢材贸易做起,热爱学习,始终关注互联网、电商、物联网、新能源等新领域。2012年黄涛董事长意识到物联网行业和养老行业的前景,成立金牌保镖项目部,是国内第一批从事智能穿戴的企业。2013年金牌保镖成功研发金孝手表可穿戴设备和系统平台,2015年研发并生产第三代金孝智慧云手表,目前全国数万位老人享受到金牌保镖的服务。

篇7

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篇8

【关键词】 失能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

据统计〔1,2〕,老年人中约有21.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本研究通过对选择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失能老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4~6月在石河子市抽取529名失能老年人。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且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者;②在石河子市居住3年以上老年人。③对于神志不清,智力障碍,无法配合完成问卷者,均由照顾者代替。分两个阶段抽样。第一阶段:考虑石河子市经济状况和老年人密度分布,抽取红山、老街、向阳3个街道,各街道随机抽取1个社区,共3个社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对所抽取小区内的全部老年人群进行失能筛选。

1.2调查工具①ADL量表: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ADL判定老年人的失能程度,由两部分组成,躯体活动(穿衣、吃饭、洗澡、室内活动、如厕和能否控制大小便)和日常家务活动(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评定结果可按总分、分量表分和单项分界定。总分为64分,低于16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单项分1~4分,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3分,或总分≥22分,为明显功能障碍。②自设调查问卷:问卷经有关护理专家修订,并通过30个小样本预调查验证其内容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石河子市的实际情况修改而成。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养老状况、养老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健康状况等。

1.3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调查员入户调查。在调查现场,调查员一对一询问调查,调查完毕,随机抽取5%的问卷检查,发现错误和遗漏项目及时补充更正,控制调查质量。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见表1。发出问卷550份,收回5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2%。529名失能老人中男246人(46.5%),表1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单因素分析

2.2调查对象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在529位调查对象中,有107位(20.2%)失能老人选择养老机构养老,有422位(79.8%)失能老人选择家庭养老。失能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子女工作忙,在家里没人照顾(28%);自己身体不好,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37%);家庭关系不好(6%);家里的房子面积小,住不开(5%);自己不想入住养老机构,家里人送 来的(21%);其他(4%)。

2.3养老模式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文化程度、失能时间、不良心理状况、近一年是否住院是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方式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在引入水准α=0.05、剔除水准β=0.10情况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2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敬老养老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家庭实行老年人的照顾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权利,以家庭为主的非正规照顾系统提供的养老模式目前仍然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即使是失能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也不例外〔3〕。本次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失能持续时间越长的失能老人越趋向选择机构养老,说明失能老人受教育水平往往会影响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失能老人更有现念倾向,更倾向于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特别是失能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失能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失能老人为了不给子女增添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本次研究还发现,不良心理状况和近1年是否住院也是影响失能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无论失能老年选择家庭养老或是机构养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面对长期卧床的老人,子女深感力不从心,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还有一些老人因子女去世或是无子女,面临家庭照料资源枯竭的危险。当家庭成员无法承担全部或部分老年人的照料服务时,必然期待社会及社区提供照料服务和指导,以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或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4〕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和社会为不同需要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实现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对失能老年人而言,可以根据失能老人的特殊需要可以提供上门诊疗服务、家庭体力劳动服务(打扫、洗衣、购物等)、洗澡服务、帮助穿衣、就餐服务及救助服务等,这一方面缓解了照料者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失能老人不离开家庭,就可以享受到服务与照顾。由此可见,社区上门服务是支持家庭养老功能的有效手段,而真正享受到此类服务失能老人的比例并不高,这有待于老年照料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就我国人口老化的趋势来看,机构养老也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福利院(敬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其中老年公寓主要是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提供自助式养老。养老院主要根据自理程度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对失能老人收取的费用最高。虽然各类养老机构拥有失能老人生活的设施条件和具备相关专业技能人员,可以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但是对养老机构不了解,不认同以及养老机构本身服务不全面、收费较高是影响失能失能老年不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这些决定了机构养老在一段时间内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为失能老年人服务。因此,对于失能老年人来说,最佳的选择是拓宽以社区照料为主的居家养老功能,既从分利用资源又节省资金,同时还满足了家庭、失能老年人的多方位需求。目前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应该是在加强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社区为主的居家养老体系,并以正式照顾为补充,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成礼.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负担及家庭照料〔J〕.中国卫生资源,2006;9(5):208-9.

2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6;30(1):50-1.

篇9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2.1.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

2.1.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篇10

近10年来,中国老年人的数量正在以每年逾3%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而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7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已然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迅猛增长。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眼下,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并且“十二五”期间,还将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这些措施虽有助于缓解养老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但依然很难跟上“老龄化”不断严峻的速度,单纯依靠传统的实体养老院满足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未必现实。

此外,老年人的饮食、健康、兴趣、爱好、性格、习惯各异,现在却要由一个单一的养老机构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向他们提供大致相同的服务,这种方式实际上很难满足老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而“虚拟养老院”的出现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养老资源紧缺的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在中国,“虚拟养老院”的概念最早由苏州市沧浪区民政局在2007年底提出。5年多来,其“养老院”所服务的对象从300余户发展到目前的6000多位老人,累计提供常态化的上门生活照料服务44万余人次。服务内容也从最初单一的保洁工作,细化为家庭保洁、电器维修、换季整理、买菜做饭、陪同就医、陪同购物、缴领资费、个人卫生护理等多个方面。

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虚拟养老院”摆脱了实体养老院在场所、设施以及设备等方面的束缚,为每一位老年人制订个性化的服务计划,通过遍布全市的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点,实现对老年人各类需求的快速响应、专业服务。老年人不必住在实体养老院中,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这与国外所流行的居家养老概念颇为类似。

因为无需另建实体和集中管理,“虚拟养老院”的性价比远高于实体的机构养老院。据测算,投资建设实体机构养老院,每张床位根据地区不同可能需要10万-25万元,这也就意味着1000万元的投资仅能满足最多100位老人的养老需求。相比之下,同样规模的投入就可以覆盖超过6000位老年人,满足他们常态化的居家生活照料需求。且服务不受地区限制,覆盖范围更广,初始投资资金回笼更快。

由于优势明显,2012年以来,各省市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推行“虚拟养老院”。

兰州市城关区的“虚拟养老院”下设老人接待、加盟企业管理、呼叫指挥和咨询投诉四个中心,组成一套完整的服务系统,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就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意见咨询,并以客户的满意度来考核服务商的服务质量,核拨政府补贴。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和运转模式,使“虚拟养老院”既拥有机构养老所缺少的个性化管理,又实现了机构养老所具有的专业化服务。目前兰州市已有90多家企业、4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过资格认证加盟提供服务。

同时,兰州市还发展“虚拟养老餐厅”,这是“虚拟养老院”的配套项目,发动酒店等企业加盟提供服务,全区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加盟,去年共接待老人近20多万人次。老人上午10点前拨打虚拟养老院服务热线就可订餐,政府补贴套餐价格的60%,老年人自己负担40%,便可享受在酒店或餐厅吃“老年套餐”或送饭、做饭等服务 。

进一步市场化是关键

“虚拟养老院”的前景无限美好,然而其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现实难题。不难看出,目前的“虚拟养老院”依然多由政府所主导,财政压力十分突出,而为数不多参与其中的企业同时要面对不断增加的人工费用和并不丰厚的利润所带来的双重压力。“虚拟养老院”要突破眼下的发展瓶颈,不是向政府伸手多要钱那么简单,而是要合理平衡公益和市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