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城市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城市规划

篇1

【关键词】低碳型;城市规划;解决措施

前言:现如今,中国正在面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的多重压力,城市的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在各方面的发展,在规模、发展、布局、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方面上都与低碳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所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在建立低碳城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找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在城市低碳发展方向需要不断的探索。

1、中国低碳城市的类型

中国在建的低碳型生态城市规模从几个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盘新建型,另一类是调整提高型。

1.1全盘新建型低碳城市

全盘新建型生态城市如中新天津生态科技城、曹妃甸生态城等,多建在非传统建设用地上:天津生态科技城用地位于海边,现状1 /3是废弃的盐田、1 /3是盐碱荒地、1 /3是有污染的水面;曹妃甸生态城填海造地。

1.2调整提高性低碳城市

调整提高型生态城市如中新苏州生态科技城,南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是工业园开发的拓展,目前已经进行常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按照生态原则进行的改进规划。

2、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2.1技术方面的发展

在建筑物节能方面的应用上,在现如今建筑的能耗已占据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据此,有的学者主张在城市详细规划和小区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改变小区地面和建筑物顶层建筑材料等方法来改变“城市的小气候”。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在小区规划中,将屋顶草坪和植物作为城区的天然隔热层,这样可以增强建筑物的隔热保温能力,降低建筑能耗,同时又可以不征用土地而扩大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方面上,无论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发展仍然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建立低碳产业体系、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已经被公认是实现低碳城市的基本模式之一。

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规划由概念层面推进到可操作层面的关键所在。

2.2空间层面方面上的发展

低碳城市规划的发展赋予了紧凑城市新的意义。在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中,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推崇紧凑、多功能的用地方式,主张用地的有效混合,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以提高短距离出行的比例。

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且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交通碳排放在城市总体碳排放中的比重还会上升。 据研究,小汽车的人均能源消耗是公共交通的8倍以上,而人均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则是公共交通的50倍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师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模式。

在增强城市碳汇能力方面,有的学者主张用绿环将居住用地和第二产业用地隔开,同时扩大绿地、公园的规模,并避免建筑与绿地相互隔离。

3、低碳城市规划方法

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是界定低碳型生态城市的四个关键方面,它们相互依存。要系统地看待城市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对于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发展的要求,保持它们的动态平衡,避免过度强调某一因素,导致整个城市的失衡。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可以划分为三大步骤。

3.1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对于低碳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制定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这四个方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产业方面提出从单一制造型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型,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社会方面提出营建步行范围内可达的、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鼓励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方面提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和生态环保的人工环境;资源、能源方面提出低碳节能,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节约、高效利用水资源,积极推进垃圾的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处理。

3.2变革城市规划的各个系统

根据低碳型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变革城市规划的各系统。内容大体可分为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景观生态规划、能源规划、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规划六大系统。

3.3将发展目标和各系统落实在空间规划上

通过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将发展目标与各系统的要求落实到空间规划上来,形成生态控制性指标,指导土地开发和建设。以中新苏州生态科技城为例,将各系统的生态控制性指标分解,然后结合到各地块的土地出让条件中,确保在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4、低碳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尽管对低碳型生态城市的认识仍在探索当中,我们注意到并无固定的、终极的模式,各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因此发展道路必然差异很大,应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在探索中根据反馈的问题积极地加以调整。在规划与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三个层面的八个值得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4.1规划与实施层面上的改进

在规划与实施层面上,低碳型生态城市需要多方面有效配合才能成功实施,构建低碳型生态城市涉及规划、建筑、环保、产业等诸多方面内容,因此需打破条块限制,由多个管理机构有效配合才能实施。例如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规划涉及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水务局、园林局等机构以及开发公司参与实施。

受周围环境的制约,所以需要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碳型生态城市由于规模限制,既受外部影响,又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在解决自身内部环境问题的同时,需要与周边环境保持良性互动,输出积极而非消极的影响。在规划中强调提升内部的环境质量,同时通过高效的生态支撑系统与生态补偿措施,减少能源、资源耗用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各系统方案,确保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为不同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出现的情况也不同,所以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相对应的方案。

4.2在技术选择层面上的改进

对于通过投资的合理回报,规避可能的技术风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低碳型生态城市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角度关注节约资源、能源和降低环境影响,虽然维持费用有所降低,但是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由于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风险,因此在融资、产权、回报机制上面应有所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一些技术需要进行先进技术的试点与尝试,由于采用一些探索性的措施与先进技术,而非常规措施与技术,因而称做低碳型生态城市。但是这些探索性必定增加技术风险与投资额,使实施难度大大增加。因为需要细致的调查分析与权衡,所以应当先做试点,根据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而非单纯的技术的先进性来决定是否采用。

4.3讲求实效,避免生态技术措施的“符号化”

应避免急功近利,不顾应用条件,盲目照搬所谓的先进技术,使生态技术措施符号化,成为标榜生态的符号,忽视实效,徒具生态之表,丧失内涵。

结语:通过本研究,可以了解到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而现在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要有一定体制的完善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等等,而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探索,解决不利的问题,这样低碳低碳城市的建设方面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

1水环境规划

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场地的竖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及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1 运用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利用的主要流程是:收集――贮存――净化水质――利用。通过安装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城市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城市居民洗车和冲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还可以为居民节省大量的水费。

1.2 运用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将中水引入城市,实现双路供水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中的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等方面都可以用中水替代,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中水回用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3 打造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项污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协调技术来处理污水,一般有人工基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吸收、吸附污染物,为水体提供氧气,为卫生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等。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重优点: 可有效处理多种废水,如日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地面径流雨水等; 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 是一项投资及运行费用低,运用维护方便,但出水水质好,去除污染物效果强的理想项目。同时,人工湿地可在景观设计中将水景、绿化、人文景观相结合,取得景观与净化兼得的效果。

1.4 应用透水性地面

针对不透水地面引发的多种不良影响,透水地面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首先,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其次,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可减少空调使用带来的碳排放; 第三,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处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第四,雨后不积水,雪后不打滑,方便市民出行; 第五,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 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2.1 构建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居住、商业与工作场所往往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的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人们却信奉着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造成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彼此分离,商业区、居住区成为“孤岛”。因此,为了重塑城市生活的魅力,找回正在失去的城市文脉,必须改变现代主义这种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

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特别关注城市内部拥挤成本、生态景观、社会效益等问题。其主要依据为: 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确保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率;适度的人口规模和混合使用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这使污染和能量消耗减少。混合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城市中的具体规划措施包括:

(1)城市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

(2)增强城市内部各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促进多样性的成长,促进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减少钟摆式交通带来的能耗与污染。

(3)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调开发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避免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全,降低建设效率。

(4)城市分期开发中首先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初期的混合使用意向,并在后续开发中进行适应性调节。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明确每一阶段的开发目标,最大化规避或减少上一阶段的出现的问题对下一阶段开发建设的影响。

(5)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反对“巨型居住区”无序蔓延,鼓励对现有城市的填充式发展,即所谓垂直加厚法,增加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6)提倡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以减少对新区大气、噪音、景观等环境的影响程度。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2.2 构建适度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

我国土地资源匾乏、人口众多,这一矛盾在城市中尤为突出。低碳生态城市应采用紧凑式布局,尽可能节约占地,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在紧凑的建筑组群之间最大限度地留出开敞空间以保留或修复自然生态要素。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内部空间这一层面的空间控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分区、邻里和走廊上。分区是围绕一个主导的活动而组织的功能组团,在城市中以居住功能为主; 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系列的微观城市地区; 廊道是用以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通运输或者绿地系统,即分为交通廊道和绿地廊道,这一层面具体的内容包括:

(1)各组团分区强调居住空间的形态完整,同时要注重辅助功能空间的完善要通过交通与用地的有机组织获得可识别和清晰的分区边界,营造分区内部的场所感,创造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提供连接邻里和城市内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2)邻里空间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邻里设计需要做到工作、购物、上学、娱乐的混合平衡,增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的动机,并且应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价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们互相交往。

(3)许多日常生活应该被组织在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之内,允许那些不能够驾车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出行的独立性。在公交车站步行的范围之内规划合适的居住密度和空间结构,允许公交成为一种良好的小汽车出行替代物。

(4)公园和开敞空间应该在分区和邻里内有机分布,并用以定义和连接不同的邻里和分区。通过创造优化组合的交通与用地景观格局模式充分发挥绿地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

(5)交通廊道是区域范围内分区和邻里之间的主要分隔和连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轨道线以及河流航道。交通走廊合适的规划有助于组织良好的城市结构。在城市规划中要使城市发展轴线与交通廊道布局有机契合,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线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创造交通、土地经济、以及社会生态最佳整合的发展模式。

3 交通系统规划

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是实现高效性的重要方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提倡“绿色交通体系”,也就是建立步行( 自行车) 优先、公交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状况,生态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倡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再次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4 绿地系统规划

4.1 构建绿色邻里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低碳城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物质规划方法去刻意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官形象,应该从形式和功能上都体现出“生态”的作用和效益。一方面,在形式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基底形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求的规划格局,例如在城市中人工创建绿化带、水系等,形成树影相映、碧水环绕的清馨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在功能上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塑造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规划格局。

4.2 采用立体绿化

结合城市的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物理环境(声、光、热等)。在城市内可推行立体绿化技术,立体绿化是绿化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首层绿化、中层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首层绿化可采用架空实现,形成一个空中花园; 至于墙面绿化,可在墙上设计有柱子和圈梁形成的构架,再加设种植槽和喷灌系统,以便于植物植根和生长。

4.3 运用“碳氧平衡”原理

在进行碳氧平衡的量化计算时,为避免静风时城市内的局部缺氧,应保证人口呼吸的最低耗氧量,根据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出二氧化碳0.9kg,吸进氧气0.75kg,可以推算出每个城市居民要有10m2树林面积或2-5m2 草坪面积. 按照乔灌草型绿地的释氧固碳能力是草坪型绿地的138%,可以推算出: 要维持城市内部人口呼吸耗氧的平衡,每人需要18.12m2 乔灌草型绿地,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固碳能力高的品种。

5 低碳能源规划

城市规划中应重点着眼于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生态城市内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提供可持续使用的能源;另一方面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可以大幅度减轻环境压力,改善区域内环境质量。

6 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缺乏理论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方法论比较欠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借鉴,经过归纳整理,斗胆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观点,希望能够将低碳理念所倡导的思想引入生态社区规划中来,为生态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并为实现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借鉴之道。

参考文献:

[1]顾朝林.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OL]中国城市发展网,[2009-12-21]

[2] 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一34.

[3]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80一184.

[4]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一87.

篇3

关键词:低碳时代;生态城市规划;问题措施

1、目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正面临的挑战

1.1城市生态的规划未遵循设计基本两大原则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两大基本原则是:尊重人文、尊重自然。根据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中遵循当地的生态环境需求以及周围环境、居民的要求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而在实际的规划与操作中,一些地区并未按照两大设计原则进行规范操作,致使某些地区虽然进行了生态规划,但是效果不佳甚至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譬如,在西北等干旱沙尘暴较多的城市中,本应因地制宜,种植一些白杨、沙棘等抗旱、防沙的植被,可是有些设计者与相关人员为了追求城市的美观性,种植一些并不符合当地生态现状的观赏树木,这就导致当地的城市生态化步伐停滞不前。这种现象的出现,大多是设计者未按照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两大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到头来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对城市生态建设毫无意义。

1.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

根据城市生态规划的两大基本原则,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时刻谨记,要按照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仍会存在一些设计者敷衍了事,忽略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的追随其他地区的规划方案或者是将某些小问题扩大化,如此,只会是费时费力而不会有实际效果,事倍功半。在城市化步伐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越来越重要,在这种现状下一方面给许多城建、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专业的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但也为一些职业素质相对较差的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影响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步伐,甚至导致与城市生态化步伐脱轨,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

1.3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

自古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满载盛誉,被海内外许多国家称赞追捧。不过,由于中国近代时遭到帝国主义入侵,许多城市规建思想,譬如“天人合一”“风水”等都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并且许多古建筑都遭到破坏。直到中国解放前,城市规划的概念传入中国,中国的城建方面才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没有系统的、大范围的学习。另外,建国以后大部分都在学习苏联的建筑学,临摹苏联的城建思想,想要只学其精华,但是,也学到了大量的落后知识,这些知识理论在中国的国情下并不完全适用。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建规划理论引入中国,这时便于原有的苏联的建筑理念发生了冲突,而且这些理论的学习应,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中国能够自己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使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2、生态城市规划变革应采取的几点重要措施

2.1合理遵循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合理地进行生态化城市建设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生态化城市建设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遵守“尊重人文、尊重自然”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大原则,相关设计人员在对城市进行设计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历史与现代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化城市建设体系。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遵循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加快城市生态化步伐,有利于增大当地的绿化带,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来讲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对城市进行生态化规划时,必须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从根本上防止问题的产生,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步伐。

2.2生态建设要切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对城市进行生态化建设在城市化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态化城市化建设中必须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守地域性原则,因地制宜更好的进行规划。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项目一定要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创造更好的园林生态意境,在生态化的过程中更好的达到生态与人文历史并存。只有这样,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才能在尽可能不被破坏,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才会更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只有在符合当地的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好的方法才符合建设低碳生活的建设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基础。只有这种方法才是最为高效的,此种方法对环境建设的要求也是不算太高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这样的优势,同时还要在规划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同当地环境和当地的经济相符合,这样就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建设低碳生活,同时还会为了我们的健康环境着想。除此之外,在低碳城市规划中,我们还要坚持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大力完善和美化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2.3利用全球化优势努力跟进国际水平

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国家要不仅走出去,还有积极利用国际上的各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的因素,这样就会在我们国家生态低碳城市的基础上,很好的和国际上进行接轨,这样国际上的优秀的资源和方法,我们就能在利用的同时,还能进行加以改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国家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为节能减排做贡献,这样就能很好的利用各种资源,同时我们还可以加以改进,这样就会使得我们的资源效率得到提升,全球化的优势是我们和其他国家减小差距的优良武器,我们要紧跟上世代的步伐,这样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国家城市的低碳生态环境建设才会长久,我们才能发挥出我们的优势,不仅好好利用各样的资源和方法,这样我们也会取得好的效果。

2.4生态城市规划要考虑实际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有可能将生态城市建设没有考虑进去,这样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在一开始考虑到了实际的城市规划问题,这样就能和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有机统一起来,这样就能在考虑单方面的问题,然后在考虑其他问题,这样协调统一进行工作,可以减轻城市规划出现的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和城市规划一开始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在以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就不会出现各种老城市改造出现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就会节约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的和谐。

3、结语

在城市的规划中,更好的将低碳理念进行贯彻和实施,这样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更好地将环境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二者密不可分,做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共存,在考虑到这些因素上,变革规划手段,充分了解城市规划变革的意义与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使低碳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低碳城市的建立的与发展,就是执行可持续发挥策略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有效措施;可持续发展

1.前言

1.1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低碳城市建设是世界各地共同的追求,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不仅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导向,而且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居住场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低碳城市建设也不断受到重视, 因为这种建筑顺应了国际国内的发展要求。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环节,直接决定了节能和环保的效果,所以在建设前期要格外关注城市规划的有效措施研究。目前,低碳城市建设还没有得到大量的普及,但是发展趋势良好,更多的绿色能源被应用到建筑中,相关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我国的保定市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被授予“国际综合利用太阳能示范城市”,并且从低碳环境、低碳社区、低碳交通多个方面进行低碳管理和规划,可以作为其他低碳城市发展的参考标准。

1.2低碳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低碳城市规划的质量需要建立在合理的指导思想上,因为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需要首先确定明确的管理理念,目的是保证政策实施执行的力度和质量。就低碳城市规划而言,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这种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下,响应世界性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具体来说,低碳规划需要发展低碳经济,通过能源的合理规划、提高能源的利用效果为主要措施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 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机制,建立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

2.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

2.1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具体来说,合理布局是建立科学、稳定、高效的空间结构,通过合理的布局措施,有利于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同时也可以间接地缓解空气污染现象,并通过技术性地方案比选避免或减轻热岛效应。可见,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虽然表面上不能降低能源消耗, 但是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因为可以大量节约治理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的费用, 同时也减少了空调用电, 也就减少了煤炭或其他发电能源的消耗。

2.2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第二个有效措施, 就是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交通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就是交通和建设,所以如果进行合理的绿色交通规划,效果好的话可以大大解决能源,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一个良好的能源利用网络。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绿色交通的规划改善,一是加快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及时解决堵车严重路段的交通瓶颈;二是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出租车的服务质量,让更多的人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工作,从而减少私家车出行量,降低能源消耗;第三,推广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让更多的公家车、私家车采用节能燃料。

2.3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产业规划

城市规划中降低能源消耗的第三个有效措施, 就是准确定位城市功能和产业规划。城市功能的定位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只有对城市有合理的定位,才能准确确定对城市能源、绿化、经济、文化、交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根据相应的需要进行最合理的发展规划,可以让城市在满足高标准的前提下,建设成为一个更加低碳环保的城市。同时,还需要对城市发展进行产业规划,产业规划主要是为了发展城市经济,更好地加开城市的污染治理、设备性能的研发等基本设施工程。

3.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

3.1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能源结构优化指的是将更多的清洁、绿色能源应用到城市交通和建筑建设中来,而不是更多地使用有限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众所周知,常见能源的存储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为了更好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下去,需要更好地进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最大量、最清洁的能源无疑是太阳能,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中最丰富的能源, 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只有做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规划,同时加大研发太阳能利用技术的研发,才能将太阳能更好地造福人类,进行低碳城市的建设。

3.2开展清洁能源的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二个措施, 就是开展清洁能源规划研究。清洁能源项目规划是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思想也是减少利用煤炭、天然气、石油等有限资源,更多地将视线放在风能、沼气、水能、地热能等资源上,这些资源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所以非常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思想,只要可以将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好,就可以将该清洁能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从而打造最有力竞争的低碳城市。根据自然资源条件, 当前重点要做好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尽快将这些清洁能源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来,进一步节约有限能源的利用,为低碳城市建设效果加分。

3.3抓好绿色能源的规划论证

城市规划中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三个措施, 就是抓好绿色能源的规划论证。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可再生资源或无污染的能源。更确切的说,绿色能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两部分,也就是说,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的一部分。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清洁能源外,绿色能源还包括氢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这些能源都是可以再生的,但不一定都是清洁的能源,对于风力发电、焚烧垃圾发电等方案要做好前期验证,特别是核电发电等项目更要进行严格控制。

4.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措施

4.1充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第一个措施,就是充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只有充分确保了城市的绿化用地面积,才能将更多的地方进行绿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活场所,具体来说,需要建设更多的健身场所、公园、室外率低、小树林、公路绿化带等,提高小区和城市的绿化地面积,增强城市总体的抗污染能力,更多地进行低碳城市理念的执行。

4.2重视立体的绿化规划

城市规划中提高绿化的规划的第二个措施, 就是重视立体的绿化规划。重视立体绿化规划的思想,可以将城市的绿化平面面积和最大限度地增大。“立体绿化”的主要实施方案包括两个,意识墙上种植植物,二是屋顶种植植物,总之要充分利用地面以外可以种植绿色植物的空间。众所周知,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措施莫过于提高绿化面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起到降低空气污染、防风防尘、降低噪音等作用,营造一种更好的环境。城市立体绿化是长期以来容易忽略的领域,所以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格外关注,提高“空中花园”的建设数量和质量。

5.总结

综上所述, 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围绕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目的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成立一个完善的生态可持续城市发展系统。城市规划应发挥龙头作用, 把低碳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 通过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保证低碳城市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粤.浅析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措施[J].民营科技,2011,04:305.

[2]范基平.低碳城市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478-481.

[3]辛雯娴.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福建建筑,2012,05:10-15.

[4]赵刚.低碳城市建设须规划先行[J].今日中国论坛,2010,06:41-43.

篇5

态规划的编制以及规划措施加以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实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生态规划研究综述

从城市诞生之初,生态规划的理念就存在了。按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期(19 世纪末以前)、发展期(20 世纪初至20 世纪50 年代)和成熟期(20 纪60 年代至今)3 个阶段。萌芽阶段的生态规划理念主要反映在城市的依水而建、向阳而居,主要理念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对生态规划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阶段的生态规划理念以赖特的“广亩城”、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等为代表,其理念围绕城市生态格局的发展变化,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生态环境的相融。成熟期的生态规划,其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生态城市建设和评价标准、方法研究。提出了低碳城市、低碳生态规划等规划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科学实施。

二、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

从规划的编制形式来看,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规划反馈形式和从上到下的规划体系建构形式。前者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施性,常以具体的项目规划、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出现;后者则从规划政策、标准、导则等方面,强调了规划体系的系统性、规划管理的方法性和规划的目标性,从而指导生态规划的编制。

三、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

低碳生态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如何与融入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笔者认为,低碳生态规划应立足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将低碳生态规划理念、技术、方法等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管理、编制和实施中去,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实施。

1. 规划管理程序的优化

要实现低碳生态规划的目标、理念,必须通过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规划程序和行政许可两条路径来实施规划的核心要素等内容。在规划审查中,要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和方法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必须对规划的审查流程和方式进行优化才能实现。在规划行政许可方面,以“一书三证”为主要载体,在规划许可中体现低碳生态规划具体要求。针对具体项目,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并在项目后续建设中,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落实低碳生态的相关内容。

2. 相关标准与配套政策的制定

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划编制和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修订并完善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是促进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途径。

(1)规划标准

由于低碳生态规划引入时间不长,现有多数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针对项目实际考虑低碳、生态要求,同时也不能较好的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因此,在规划标准中引入低碳生态理念。通过结合低碳生态核心要素,将核心要素列入现行规划标准体系,从而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管理、编制及建设实施。

(2)配套政策文件

规划标准虽然指导性强,但由于其修订周期长、审批程序复杂,因此也可以采取在规划技术规范、指引等配套文件中引入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的方式,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

3. 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既是低碳生态规划作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是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平台。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规、修规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设计编制层次,因此可以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将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指标融入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规划,从而在实施中落实低碳生态要素。从规划编制的空间层次

来看,可以从区域、城市、具体地块三个层次,实现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与不同类型、层次的规划编制的衔接。

(1)区域层次

在区域层次,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主要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并在实施中发挥作用。生态规划的重点在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薄弱部分保护和整治;城市交通、河道、海域、生态廊道的整合,生态都市圈的共建与发展等内容。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其区域的特点及优势以科技发展模式的方式有效的体现出来。这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重要系统,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旧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足以支撑这项系统工程,搞得不好甚至会将其导人歧途。因此,区域创新原则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存在问题和现状要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评价,以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将现代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就应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我国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为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机构、人力、支撑条件、资金和实施平台。

(2)城市层次

在城市层面,低碳生态规划可以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策略等规划形式体现,也可以计划、政策等形式出现。其重点应关注城市生态与城市容量的相互关系并科学预测、引导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确定核心要素,则是控制、指引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

(3)具体地块

具体地块的规划包括控规、修规及建筑设计三个层次。如何在控规层面落实低碳生态规划要求,是低碳生态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在控规编制中,通过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控制指标等内容,有效指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在修规和建筑设计过程中,除落实控规设计要点和核心要素之外,通过增加用地混合比例、绿化与景观、节能材料使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控制指标,以及其他有关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及图纸,进一步引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建设。

(4)道路步行系统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步行系统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它不但是现代城市个性化的代表,还是城市节能的表现,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当中。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当前,步行系统规划主要由商业步行区、住区步行区、休闲娱乐步行区和交通集散区这四个部分组成,而且这四个方面根据城市特色,有着不同的规划模式。因此,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的时候,要从各个部分进行全面的处理,并且结合当前的低碳理念,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建设则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这也完全的表达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低碳理念,这不但减少了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对城市居民的生态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于绿色环境的工程建设对城市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从而使其更适合人们居住。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以保证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还要结合各种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施工,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人民居住的环境。目前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园林城市的打造,重点突出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品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依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充分的挖掘出城市的文化内蕴,从而树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实现了自然、传统、创新和时代气息相互之间的良好衔接,从而以绿来装饰城市,以美来突出城市个性,实现了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

(一)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城市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是现今提倡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效应排放,彻底摆脱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能效提高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有着互动的关系。首先,城市规划要体现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商业、餐饮、娱乐场所,以满足相应的需求;由于人们出行需求的增长,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要求也在提高,城市政府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规划与安排。总的来说,城市在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要适应生活方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并不仅仅在被动地适应生活方式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反过来影响、培养、塑造生活方式。如如果城市有着良好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配置合理的公共空间和绿地,居民很自然地会在休闲时更多地选择户外活动;反之,如果环境恶劣,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更多的人会无奈地留在室内。因此,规划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生活方式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资源约束条件,引导、塑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三)城市规划现状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政府行为色彩的城市规划往往更注重“外延式”城市扩张及新城区建设,而忽视了“内涵式”城市建设,包括旧城改造、城市环境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首先,城市绿地建设滞后。其次,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稀缺,小高层日益成为中国城市住宅市场的主流,随着城市容积率的不断上升以及原有相关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人口密度聚集带来的拥堵效应也在逐渐增加。

二、面向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

(一)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首先,倡导城市空间紧凑化,促使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在都市区域空间层面,通过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引导城市各类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形成区域性空间等级与层次的空间格局,形成不同等级城市间横向联系的网状格局。在城市空间层面,引导城市各项功能的合理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布局,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和功能的单一化,在竖向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功能互补的都市区空间格局。在社区空间层面,引导社区建设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强调混合使用和适度高密度社区开发,引导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和日常生活设施附近。

(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基础,由于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方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运行过程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和能源种类,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一旦建成就会在很长时间内运行,消耗大量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因此,基础设施也是低碳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基础设施的低碳规划,需根据不同基础设施分别实行不同的指标和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能源供应设施,一是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尽可能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二是要用相对低碳的能源,如天然气,替代高碳能源;三是要提高能源转换和传输效率,减少单位能源供应量的碳排放。

(三)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

1、打造节能精品建筑

从优化建筑设计入手,关注建筑整体、长期的使用效率,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推广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多用复合材料和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提高新建住宅、写字楼的精装修比例,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打造“百年建筑”。

2、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

坚持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并举,加快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和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和构筑物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加大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地铁、博物馆、大学等重大工程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

3、实施城市“屋顶绿化”计划

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新方法、新品种,继续做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文章,凡有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应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四)优化交通规划

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公共交通相对于小汽车来说具有显著的低碳、节能优势,首先要确立公共交通优先,提高公共交通对游客吸引力,以需求管理为手段引导私人机动化出行向公共交通转化,减少个体机动化出行需求。慢行交通是绿色环保、人文关怀的交通方式。在核心区倡导以慢行交通为主、机动化交通为辅的交通系统。

低碳交通是完全不同于个体机动化交通导向的交通模式,更强调交通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协调发展。目前在国外比较活跃的城市开发理念TOD模式在我国受到普遍重视,TOD发展模式将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布局、资源和环境结合起来配置,强调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进行联合开发;支持在公交站点周围步行范围内进行高强度的开发,鼓励以短距离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避免巨型、单一化的功能分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

(五)增强碳汇能力的规划手段

1、保证城市绿化用地

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结合城市的生态本底,科学、系统地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与抗风险能力,把城市生态系统有机地纳入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从而真正起到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进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通过限建高电耗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休闲娱乐的公园、室外绿地、林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居住小区的绿地率等手段,增强城市整体的绿化功能和吸碳能力。

2、着手立体绿化规划,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面积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立体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大城市的绿化量。传统绿化多采取地面种植大片草坪或树木的方式,而立体绿化则是在墙上和屋顶种植植物,植物栽种的载体区域发生很大变化。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低碳环保;城市规划;发展

在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建立低碳城市日益受到人们广泛地关注。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评估规划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从而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空间。通过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应的措施。

1.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得到飞跃发展,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能源的极大消耗,严重污染了城市生态环境。 首先,根据相关调查,在我国城市中已建设好的建筑物高达400亿,并且每年以20亿的速度不断增长着,这就加大了城市能源的消耗;其次,在城市中能源消耗最大的是建筑物,再加上人们对能源过度使用,以致于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直接降低了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资源遭到极度的浪费,各种固体垃圾随处可见[1]。 虽然国家已经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但是上述情况仍然时有发生;再次,人们的生活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由于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过于盲目,不合理的规划使得城市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密集,最终导致交通、环境问题的发生。另外,由于城市中各个建筑物过于密集,环境污染也呈片状分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居住健康。

自提出低碳理念以来,全球已开始不断向此方面发展。 但是从发展现状来看,国家在低碳措施实施过程中计划往往多于原则,对某个城市的规划往往多于国家推广的低碳理念。所以,我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融入低碳理念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具有深远意义。为了使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起来,并且由于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融入了自身的特点,由此看来,国家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都在以不同的定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施发展着低碳城市。正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具有多样性与辽阔性的特点,所以也加大了发展低碳城市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将地方特色融入到低碳城市中发展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措施

低碳城市规划指的是从原有的城市形态及城市发展模式、建筑群体布局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最终建成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排放量型城市形态。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措施提供以下参考。

2.1 鼓励绿色出行,优化城市布局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 2 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 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2]。

城市公共空间的在建成区范围内尽可能均匀布局,并且尽可能布局在交通线旁边,这样可以减少出行次数,并且也减少了出行距离。鼓励人们采用步行、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术角度出发,同济大学潘海啸等教授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层面的公共交通导向走廊式发展模式、总规划层面的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和详规层面的小街区模式,通过合理的交通布局来减少交通排放。

2.2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

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必须要制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趋势,合理的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如果是在城市中有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我们需要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疏散,采用科学合理的空间体系进行设计,尽量制止城市的盲目膨胀,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在城市结构空间规划方面,解决紧凑形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合理规划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形态是其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的关键[3]。在城市整体结构形态方面,通过对各种空间布局形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效应进行分析、对比、评估,得出不同的低碳建设结论,进而对比选择出最优城市空间结构方案。如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居民区、产业园区、CBD新区的规划与设计等,其建设空布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实际用途,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2.3 倡导节能型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和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科学合理的节能型建筑设计技术应用亦是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节能型建筑则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而且能为长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建立建筑节能型政策与法规;建立切实可行的建筑节能设计评价体系,明确建筑的量化数据和量化指标;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可再生资源、新能源和低能耗技术产品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的推广应用;推广节能型建筑设计,促进建设主管部门、建筑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业生产企业等就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应用节能型建筑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推广普及绿色节能建筑。针对不同地区方位,提出不同的节能建筑设计认证系统和相关制度,作为对城市和建筑设计的节能标准做出审核、评价。把具体的节能建筑设计过程及其内容按照不同的方面加以评审,确保实际设计中建筑节能化、绿色化的应用可行性。

从低碳城市规划策略的角度看,扶持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城市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发展,处理好高热值碳密集能源与无碳能源之间的协调关系,是适用低碳城市规划策略的必要技术路线[4]。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碳中和”技术,发挥清洁生产的作用。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是实现低碳经济主要方式,通过“碳中和”技术实现城市总体碳排放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通过清洁生产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料的处置的过程中,适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较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城市整体“碳汇”能力,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等手段,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CO2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

3.结论

总之,低碳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优化城市交通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土地规划的同时,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调与配合。本文仅从低碳城市规划的宏观方面提出了一些规划策略,其具体的微观实现策略、步骤以及其可行性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以事实为出发点,以强有力的城市规划理论、经验为支撑,才能形成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探索出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的规划模式,最终实现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应斌.城市规划设计的自然生态平衡研究[J].广东科技,2011,44(10):93-94.

[2]郑鹭龙.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37(27):253-254.

篇8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措施

目前,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发展就成为当下人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1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其一、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诸多能源问题也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能源消耗量的飞速飙升。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建筑约可达600亿之多,同时还在以每年20亿的速度在不断增加。可是在这些这些建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能源的使用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大,水资源浪费加大、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噪声污染严重、固体垃圾堆积严重,导致城市环境的越加恶劣,这些问题都是城市建设过中不断产生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改善,可是成效却不大。

其二,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盲目扩张,其建设的不合理化,致使城市用异常紧张,尤其是城市中心的建筑过于密集。这些问题的发生,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的交通问题,这也是我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因为城市过于密集的建筑,造成了环境成片的污染和损害,也使得人们的身体受到极大的损害,特别是城市中比较发达的地方和区域,其附近居民较多,其受害程度也较大,所以就造成了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不断产生。

其三,从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全球共同着手于低碳理念。可是,对于我国来讲,由于在目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的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设正在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一些相关人员片面性的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没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进行低碳化建设的方法上也没有合理性,没有将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造成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的发展缓慢。

2 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根据有关数据调查分析,目前,世界上排放CO2量排在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其CO2的排放量将近达到全球一半以上。因此,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拭挑战。尤其是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推进,对能源需求不断地加大,同时,我国的资源的基本情况是“富煤、少气、缺油”,因此,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再加上当前第二产业是我国的经济的主体,所以能源消费面向的部门主要是工业,可是由于我国落后的整体科技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的研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导致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逐渐加重最后。为此,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使得“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向和经济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引导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就是城市规划,因此,我们要以城市规划作为出发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为构建低碳城市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有其必要性,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发展的相关措施

低碳城市化发展其“减碳”的关键就在于低耗能低碳排放,这也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城市作为其发展的空间载体,进而促进绿色交通的发展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居民向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转变。所以,必须要从城市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入手,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这些也必须在城市规划上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因此,要想城市低碳规划的研究理念转变为现实,就要从城市的居住、生活、工作以及交通等四个方面来贯彻落实:

3.1 基于低碳理念下发展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

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对城市交通有着重要影响和决定作用。如果城市空间布局缺乏合理性,那么就会造成交通上过多和过远距离的需求,这样就使得碳排放量增大。而且如果过分地注重功能分区,则会使得工业、居住、公共设施等之间的结构松散,造成交通的严重堵塞,同时,也会造成交通运输过程中大量能源的浪费,所以对于城市的空间利用,一方面要考虑其平面的紧凑性,使得结构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通过空间一体化的形成来促进城市紧凑化的发展,从而达到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

另外,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合理的用地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局部气候环境的改善,在城市内,其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带,社会经济活动也会明显增多,因此,各种资源的使用以及碳的排放量就会相应地加大,从而产生城市热岛效应。从某种角度上讲,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加重人们对人工环境的依赖程度,造成“高耗能高排放”的加剧,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尽量合理地安排用地结构,不仅要构建设新的城市景观,而且还要加强对原有的山体、水体,以及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和利用,形成更加绿色稳定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3.2 基于低碳理念下发展科学的城市交通体系

对于城市来讲,科学的城市交通体系影响着这个城市经济的快迅发展。我们要想将低碳理念应用到城市交通的建设和规划中,那么就要构建低碳城市交通体系,从而使得城市交通的能源利用水平上升一个高度。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轨道和专用道等交通设施,另一方面,还要在坚持低耗能低排放的原则上加快交通的研究和进展,促进了城市低碳规划的普及和发展,同时,还要一定的基础上,加强一些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比如,鼓励步行以及自行车交通、有效合理地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迅发展,加强智能交通的发展,从而来提升交通运行的效率。所谓智能交通,就是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的一个交通服务系统,其面向整个城市的交通,甚至于全国的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促进了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为交通的运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在智能交通的推广和应用之后,交通运输效率提升了50%。

3.3 基于低碳理念下发展绿色住区规划的发展和建设

对于绿色住区规划,这也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出也从生存型转变舒适型的生活模式,与此同时,建筑耗能也在逐渐上升。由于建筑节能不单纯地只是在建筑设计和材料的使用上的节能,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系统性发展,使得城市规划与地理环境以及建筑、地理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从而达到低碳效果。

另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合理在规划建筑布局,使其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因此,在城市的住区建设中,要对住区内的建筑及其相关设施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同时,还要求植物覆盖率也需相应地提高,加强住区的通过效果以及自然光的透射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改善住区环境。

4 总结:

总之,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要不断地研究相关措施,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和加快。

参考文献:

[1]张梅燕.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10)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篇9

【关键词】低碳与生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前言

随着经济、环境、健康等诸多因素的迫切要求,绿色建筑正在迅速发展,在建筑领域里,我们呼吁更多的设计师投入到绿色建筑设计中,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绿色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一、低碳与生态的概念

低碳与生态,即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基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发展策略,也是为了节约能源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

二、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是“低碳与生态”的基础

(一)合理的用地布局决定城市交通需求

城市建成区的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交通的需求,并受到交通基础设施位置、服务范围和性质的影响。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会引发过多和过远距离的交通需求,增大碳排放的压力。如果过度强调功能分区的理念,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等各类用地之间结构松散,类型规模相互不匹配,譬如在城市远郊建设的居住区远离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区,导致了市民每天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大量的交通阻塞;又如城市仓储物流设施的布局与城市工商业中心缺乏协调,导致货运车辆运距过长,都会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浪费大量能源。

城市的空间利用不但要考虑平面的紧凑性,也应研究“地上地下一体化”,通过空间一体化可以更容易地实现“紧凑城市”,进而达到“低碳生态”的要求。单纯从建设的成本与能源消耗来看,地下空间的利用确实远远大于利用地面的成本,但如果从城市整体运行角度来分析,综合考虑各因素(建设成本、使用成本、环境成本等),地上地下空间的整体利用还是有较高的综合效益。因此,在“低碳、生态”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应统筹考虑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利用。

(二)协调的用地结构改善城市局部气候环境

有研究资料显示,在城市内,区域平均温度的分布由高到低为:旧型工业区―新型工业区―老城区―新城区―郊区。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中心区由于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各类行为在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工厂、车辆、居民生活用能的排放等会产生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加重了对人工环境的依赖,加大了能耗负担和碳排放。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尽量形成组团式用地结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山体、水体,使它和非建设用地形成绿色生态廊道,不但增加城市内部有效碳汇面积和能力,也能形成城市风道,改善城市内部通风条件,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应注意在各类城市活动集中的区域,绿地的规模应适当增加,以使其能对改善局部区域的气候微循环产生作用。

三、科学的城市交通体系是“低碳与生态”的重要环节

将低碳生态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交通规划之中,提升城市交通的能源利用水平,构建低碳生态城市交通体系。

(一)努力构建公交优先的交通结构体系

城市的交通规划包括城市交通系统的硬件设施规划和交通政策规划两部分。城市交通中的硬件设施是城市交通的载体,低碳生态交通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车专用道等节能高效的交通设施,同时还应对以电能、氢能为动力的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的进展加以研究,以便与其发展同步安排城市空间,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其普及。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除了硬件设施的规划安排,还应加强城市交通政策规划的研究与落实,如如何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是否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二)以智能交通提升城市交通的运行效能

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它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有研究表明,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

(三)鼓励和发展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具有无排放、占地少等优点,在低碳生态排放要求的今天,自行车作为城市内短距离交通工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城市规划应该在维护自行车专用路权和完善自行车交通设施方面深入研究,并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落实。不但要保障道路断面中有足够的自行车专用道的空间,更要在城市交通体系的设计中,注意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衔接,在轨道站或公交站点周边安排非机动停车空间,以便于自行车出行与其他方式便捷衔接。

四、绿色住区规划是城市“低碳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目前建筑的节能主要体现在单体的墙体等建筑材料的保温性、门窗的密封性、屋顶保温隔热等方面。然而,建筑节能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设计和新材料应用问题,应将更大范围的一个区域内的建筑及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地理等各类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达到“低碳生态”目的。

(一)合理的建筑布局及朝向、间距有利于改善区域小环境

住区规划中,区域内建筑物及其他各类设施的整体规划布局,对内部小环境与气候会有直接的影响,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可以大大提高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利用,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越大,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越好,适当加大楼房之间的间距,不但可以使后排房屋得到充分日照,增加自然通风能力,还有利于楼间绿地的布置和小环境营造。因此,在住区的总平面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建筑朝向、间距、形体、建筑群体组合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改善区域热环境。

(二)完善的绿化系统对整个小区域内的生态调节至关重要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浓密的阔叶树木能遮挡50%-90%的太阳辐射热,在夏季能有效降低环境温度,同时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对人工环境的依赖;在冬季,高大的常绿乔木和灌木,可以降低周边区域的风向和风速,提高建筑物的保温能力。因此,在住区中应合理布局绿地,注意与道路及建筑物布局的协调,以利通风。住区内应尽量提高植物覆盖率,尽量减少地面直接暴露在阳光下,降低地表温度。同时,住区内的植物应合理配置草坪、灌木和高大乔木,住宅南侧宜植高大落叶乔木,夏季遮阴,冬季有较多阳光;而北侧宜以耐阴常绿乔木为主,以减弱冬季寒风侵袭。

(三)道路系统的合理布局能有效调节住区环境

合理的道路布局可以为建筑争取较好朝向创造调节。同时,住区内道路也是气流的通道,道路系统的结构应该有利于组织住区的通风,并与城市绿地和小区绿化空间相结合。小区道路走向一般宜平行夏季主导风向,而要与冬季主导风向保持一定角度,以利夏季自然通风和冬季抵御寒风。同时据试验资料表明,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和沥青砼地面的表面温差可以达到14℃以上。因此,道路路面的铺装形式应采用对太阳辐射能吸收率较低的材料,地面停车场宜采用树阵及植草砖,以改善地表气候区的热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能源消耗大国,加大低碳生态绿色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可持续的角度都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篇10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伴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要求也日益提升,在资源紧张、“雾霾天气”的大背景下,民众开始逐步认识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而对于“低碳减排”来说,低碳城市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做好这方面研究意义重大。

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的的意义

2003年英国政府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2007年,日本进行了“低碳社会”的探索。在实践低碳理念的过程中,城市是居民生活生产的载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场所及主体,基于此,城市必须要做好“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融合,不仅强调低碳生产,还要强调低碳消费。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具备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具有持久的结构性调整效能。此外,城市区域性基础设施建成之后不仅是难以改变的,而且也会时时刻刻对居民的经济、生活等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理念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降低城市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见,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及需要解决问题

3.1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在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使建成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尽量均匀,大运量公共交通串接服务功能单元,以降低出行的次数和距离。

其次,对用地适度混合的开发方式进行鼓励,减少简单的单一功能区划,增加短距离出行。

第三,大力提倡绿色出行,以完善的慢行系统或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出行。

第四,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转变,由以往的中心地理论变为目前的多级网络嵌套理论,实现公交枢纽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综合设置,此外,市或片区级公交枢纽与公共服务中心间的协调可以通过空间耦合度来度量。

最后,以“五面向的原则”来指导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3.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者都属于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它们在核心内涵以及建设理念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首先,它们都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其次,三者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生态城市在构建过程中坚持的生态学原则,而低碳城市在构建时是以低碳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的,至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依据则是这二者的融合,属于一种最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而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城市这一理念,必须要将这一体系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当前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具体来说,要将低碳目标设置到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以其为指导对城市总体布局、居民区规划、城市交通及道路系统布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等进行落实。由此可见,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和低碳城市理念的融合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需要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深入,这也是城市规划与时俱进特点所决定的。

(3)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多集中在如何做好新能源利用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等领域中。以城市规划为例,一个城市能不能实现低碳这一目的和其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规模等有着极大关系的,因此,我们应加强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城市形态、产业发展、交通模式、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进行加强,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来选择合理的发展思路,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4)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城市规划体系实现的过程中,指标体系属于最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城市这一概念落实到操作之中,一般来说,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有:单项性和综合性的结合,这是指指标不仅要反映出单项情况,还要对总体情况有一定反映能力;相对独立而且确定明确;具有可考评性;指标值具有适用性,能够满足不同城市的需求。

4、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4.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属于重点,而城市密度问题又是首要考虑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城市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进而降低出行距离,促进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对城市的无序扩张进行控制以及对城市增长方式进行调节来实现这一目的。另外,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因此绿带边界的控制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它能够使城市往新城区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使新城和市中心之间距离变大,导致交通上的障碍,不利于低碳减排。

基于以上分析,以绿化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空间的扩张方式是最合适的,它主要是对交通便利的位置进行城市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对公共交通进行组织,完成紧凑型布局,还可以于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开发,满足人口增长不稳定所带来的需求,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

4.2城市交通规划

低碳城市中再一个有效支撑就是绿色交通系统,根据研究可以发现,要想实现低碳城市,应该对出行距离进行缩短,对出行需求进行缩减,因此,使用自行车、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属于比较不错的选择。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已经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一政策,但要想全面实践这一政策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我们只可以保证在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并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公共交通战略优势:对私人交通工具碳排放量进行降低,对私人交通出行次数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步行的环境,并对使用自行车进行优先考虑,然后对公交为主的模式进行提倡,最后才是改善私家车的发展。在这一思路实践的过程中,轨道系统建设可以和自行车系统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减小轨道建设的巨大开支,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减排这一目的,比如法国通过自行车出行的数量已经占到了 40%,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3城市产业规划

产业结构对于构建低碳城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碳产业的发展进行减缓,并强化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力度,明确排放标准以及准入门槛。以上措施对于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轻工以及钢铁等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在产业布局上来说,可以通过优势带动、转型驱动和存量盘活,集中同门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针对部分污染企业,首先要加强减排减污,其次,如果可以,考虑将其迁至市郊,并通过绿化防护带的建设起到控制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减排”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将低碳理念逐步贯彻到城市规划日常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把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发展契机,探索出一条切实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克利.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J]. 江西建材. 2011(04)

[2] 马利波,邵光平,王华治.简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 华中建筑. 2012(03)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4] 郭东旭.基于城市规划低碳理念的措施研究[J]. 民营科技.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