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汉语教师的进修工作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和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然而,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中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于教师在对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各方面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教学效果的好坏。另一方面,经过进修的国际汉语教师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就像宣传队和播种机,将他们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与同行们分享,并能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带动整个教学区域的全面发展。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影响面之广泛,潜力之大,都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步相对较晚,规模也相对较小,开展得还不够普遍,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教师进修工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的发展,也影响了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以上的考虑,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有关国际汉语教师进修模式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一、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的课程设置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班的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先行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进修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需要反复斟酌,认真考虑,尽量使其达到最理想的程度。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办班时间分为四周、六周、八周及按对方要求时间安排等各种类型,周学时为20~24课时,特殊班周学时为30课时。二是内容多,在几个星期的进修时间里,要学习多门专业必修课程和讲座课程,同时还有观摩教学课程等其他语言实践活动。三是要求高,一方面进修学院的要求高,每个学员必须参加并通过主要必修课程的考试,并进行课堂教学试讲,成绩合格,学习结束时,才能根据不同情况获得结业证书、进修证书或学习证书;另一方面学员要求高,参加进修的学员一般为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或准备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学员,不少学员具有较高的学历或高级职称,有些还担负着领导工作。这些因素使得参加进修的学员们期望值很高,都希望用较短的进修学习时间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教师进修的这些特点给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设置课程时,既要保证主要课程结构的基本稳定,又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具体操作时,首先要满足大多数学员的需要,也就是说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和教学法及教学技能课程,这是教师进修课程的主体;与此同时,还要开设一些专题研讨的选修课程及讲座,以提高进修课程的层次和深度,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这样的课程设置,为进修教师提供了一定范围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要求进修教师的愿望。
在课程安排上,针对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可以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四大部分:1.汉语教学总论,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法、汉语测试、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内容;2.汉语要素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学等内容;3.汉语技能教学,包括听力教学法、口语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写作教学法等内容;4.中华文化专题讲座,包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孔子及儒学的发展京剧艺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介绍等课程。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比如语法研究、病句分析、粤语与普通话对比、新词语、语言学、汉语史、汉字字源和教学、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汉语工具书介绍、中国宗教概说、中国的佛教和寺庙、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发微、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影剧欣赏、中国民族音乐、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应用等,以满足参加进修学员的不同需要。
在课堂教学之外,培训单位还可以配合进修工作,有针对性的组织学员参观长城、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通过举办活动增加学员们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以期对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为了适应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不断发展,进修单位在办班形式上还需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采用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动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更加扎实深入地开展。
二、进修单位需要注意的问题
进修单位在举办国际汉语教师进修活动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综合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办班的前期准备工作
开班的前期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项工作的进行,如果在开班之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比如学员的背景资料不够详尽准确、学员的要求不甚明了,课程开始后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又如课程主管部门所确定的授课内容与学员的需求有所出入,就会造成学员们对一些课的设置不太满意,进而会影响到进修效果。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负责设计安排教学的人员应尽可能直接与学员沟通联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课程开始之前尽可能详细准确地了解学员的要求、愿望、学员的实际程度等具体信息,经过统计整理、讨论研究,设计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2.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教学设计应相对稳定又灵活多样,尽量满足学员们的需求,特别要注意一些学员特别需求的课程。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教师进修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参加进修的学员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在进修过程中,除了学习新知识以外,还希望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进行互动,直接交流、讨论问题、解决难点。因此,主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一定的教学讨论时间,以满足学员的需要,一定要杜绝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另外,在课堂上应注意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
3.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工作顺利进行、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承担教师进修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各个单位聘请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教授、副教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担负着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就造成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够稳定,给教师进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着手授课教师的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以此解决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应付突况,有效避免青黄不接的现象发生。
三、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设想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就当前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状况来看,在一些方面还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育的需要。为了使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开拓发展,还需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订相对固定的办学计划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工作范围和所承担的任务更加明确,国际汉语教师进修部门也有了比较稳定的业务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制订出相对固定的办学计划和年度安排,让准备前来参加国际汉语进修学习的单位和个人,清楚明了地了解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的具体安排。这一做法可以使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也便于有关部门科学管理,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安排。
2.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的专用教材建设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专用教材建设,是使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承担进修课程的教师多为临时聘请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的专用教材还不够成熟完善,这一状况直接影响了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给学员们的进修学习带来了许多不便。编写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专用教材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程,不可草率行事,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好的,但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应引起有关领导和从事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人员的充分重视。此外,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编写制作也是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亟待开发的课题。
3.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正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门类复杂,教师需要量又相对较大,对授课教师的水平要求很高,加之授课教师大多数是从有关单位聘请的资深教师或教学骨干,他们都有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因此,聘请授课教师和编排课表等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难度相当大,有时甚至会对整个教学安排产生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有针对性地培养新生力量,从年青教师中选拔和培养教师进修课程的授课教师,建立第二、第三梯队,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师进修课程高水平授课教师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进修充电,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些都是建设水平高、素质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的重要工作。
4.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丰富教师进修的新内容
形势的发展对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进修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将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进修课程之中,以此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比如在进修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充实。近年来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正在迅速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目前的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来看,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及拓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时效性,增加信息量。为保证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的顺利开展,教师进修应该开设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讲授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及应用等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进修课程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编写制作,以便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国际汉语教师进修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展,为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5.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应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开办各种类型、多种层次的进修课程。除了教授国际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进修领域,如举办专题讲座、专题研究讨论,就一些专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等。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大有可为,潜力巨大,在发展的道路上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同时也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项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热心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和拼搏。希望更多博学多才的同仁加入到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行列中来,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
本文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首都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项资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学、初级汉语综合课、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 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Willis(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教学的内涵。
Nunan认为“交际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上。
任务型教学与3P模式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3P模式重视教学最后产出的成果,即是学生能够语调清晰、语法准确地说出教师期望的句子,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学生却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任务型教学法很好地弥补了3P模式的这个缺点。Willis强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并不是“呈现—操练—结果”模式的翻版,两者截然不同,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单词、句型,并强化对真实交际情景下可能遭遇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这样学生学到的汉语就不是死板僵化的汉语,而是能在真实情景中使用的汉语。与普通的替换、造句或选词成句等机械操练不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环境中体会有意义的语言。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提倡融入学生的个人经历,即语言并不是单向传授的,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经历设置任务,以供学生共同分享信息的经历型地学习语言。
任务型教学法是要通过任务的实施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根据个人的背景,所经历的事件,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语言水平。任务型教学法利用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望,有意识地创造一种信息差的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之中。在课堂上运用一些小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见解和介绍自己熟悉的情况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欲”,让大家都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具有的学习优势和能力。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目的去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同样在运用汉语的过程中,注重表达连贯性,而非表达的正确性。
因此,任务怎样设计、怎样实施会极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模块,即新语言材料的引入、语言的练习和新语言材料的输出。
(一)新语言材料的引入阶段
在输入新语言材料阶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应该作为引入阶段最主要的内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则能够调动学生的基础认知,那么学习语言、完成任务也会很快完成。
(二)语言的练习阶段
新语言材料的练习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机械性练习,二是有意义的练习。这个阶段中重要的是如何使语言技能的训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通过机械性练习,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会觉得是否机械性练习阶段让我们回到了传统的3P模式。其实不然,语言能够进入真实的交际,不光要能表达,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表达出别人听得懂的句子,因此训练语音是不可缺的阶段。因此在这个环节上,将3P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法搭配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3P模式较为机械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比较标准的语音和符合交际的句型。
因此在语言的练习阶段,我们认为机械性训练和有意义的练习应该相互配合,不能弱化其中任何一项,特别是机械性训练,不能因其较为枯燥而舍弃不用。
(三)新语言材料的输出阶段
在这一阶段,将语言材料适用的真实生活环境输出给学生是一个教学难点,因为课文中所学习的语言材料有的可以适用于多个语境,比如《快乐汉语》第一课的《你好》中“你好”和“你好吗?”这两个问候语的适用性很高,因此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练习时应多样化,同时还应该区分语言点使用的不同的语境。“你好。”“你好吗?”虽然出现在同一课,但是两个语言材料的使用环境并不同,“你好。”适用于初次见面和日常交流;而“你好吗?”却适用于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作为问候之语,因此对着第一次见面的学生就不停机械操练“你好吗?”其实非常不利于他们学习。
汉语综合课有着其自身不同于其他课型的特点。在综合课中,语法被提到了相对重要的位置,综合课是要教会学生怎样通过语言的规律形成规范的语言从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是语法的教学和操练相对而言会比较枯燥,并且有的教师教授语法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教师掌握不好,会造成“一言堂”的局面,大大不利于语言的操练。因此,在综合课的授课中,“精讲多练”原则一定要被提到首要的位置,但是怎样才能叫做“多练”呢?我们认为,练习很多种方式,单纯的模仿、机械地替换和有意义的重述,这三个环节对学生认识、熟悉、熟练把握语言都必不可少。模仿可以正音,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句子的结构;机械操练能够让学生熟悉句子的结构,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句子使用情况的基本认识,而有意义的重述则可以让学生巩固句子结构、意义、同时明白句子使用的情况。
那么任务型教学法这三个阶段应该如何运用到真实的初级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呢?
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新实用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主编:刘珣
教学对象:韩国留学生(初级水平)
教学内容:第七课《你认识不认识他?》·课文(二)
教学时间:50分钟
教学目标:介绍朋友
教学步骤:
新语言准备阶段
词句准备语法准备
新语言练习阶段任务示范(视频示范)
综合任务活动根据自身真实情况完成任务
课文:
生词:介绍、名字、中文、专业、系、美术、音乐、英语。
重要的句型:我来介绍一下。
我的(中文)名字叫 。
我学习 专业,我是 系的学生。
你V不V+O?
……也……;……都……;……也都……。
课文:
丁力波:林娜,那是谁?
林娜:那是马大为。你认识不认识他?
丁力波:我不认识他。
林娜:我来介绍一下。你好,大为,这是我朋友——
丁力波:你好!我姓丁,叫丁力波。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马大为:我的中文名字叫马大为,你是不是中国人?
丁力波:我是加拿大人。我妈妈是中国人,我爸爸是加拿大人。你是哪国人?
马大为:我是美国人。你学习什么专业?
丁力波:我学习美术专业,你呢?
马大为:我学习文学专业,现在我学习汉语。
林娜:现在我们都学习汉语,也都是汉语系的学生。
下面我们分步骤来解说任务型教学法在本课中的使用。
一、新语言的准备阶段:
新语言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词语和语法的准备。在这篇课文里,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便是,词语跟句型是牢牢套在一起的,也就是没有必要讲词语和句型分开教学。我们建议词语和句型统一用依旧带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我的中文名字叫马大为。”完全可以用“我姓马,叫马大为。”来做引入,引入句型的同时也引入了单词“中文名字”。“我是汉语系的学生。”、“我学习汉语专业。”这两种新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由“我是语言学院的学生。”、“我学习汉语。”这两句话引入,同时也引入了单词“专业”、“系”。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不停重复操练单个的词语,尤其是如“系”这样的在真实的交际中我们很少单独使用的词语。
对于“美术”、“英语”、“音乐”这样的词语我们也不同意用语法翻译法来告诉学生,使用直观的图片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更快熟悉词语。
在语法“V不V”、“……也……;……都……;……也都……”的讲解中,讲得要简单,练得要实际。也就是说,同样是用替换操练,但是我们不建议仅仅是打出动词,来让学生填空型地操练,最好是给出图片或是对话,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或是对话中的回答来问问题。这样的操练感受直观,而且避免了学生仅仅是记住句型而做填空练习。
二、语言练习阶段。
在语言练习阶段中,我们可以引入任务型练习,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的练习不能完全脱离课文,课文对于学生而言是个很好地参照物,他们可以根据课文加入自己的内容,从而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那么怎样做任务型练习呢?这里我们建议老师自己做示范。在视频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读课文变为说课文的方式。看视频我们分为两次,第一次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含义有个大概的了解,第二次看可以让学生跟着视频中的人物说话,这样对课文内容有了跟深入的了解。看完视频后再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回答作为深入了解课文。
视频只是课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其中应该帮助学生提炼课文内容,生成真正的交际用语。比如这一课的交际用于便是如何介绍朋友。
三、综合任务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结合教师所给的情景来做对话表演。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所给的情景一定要尽量真实。在《你认识不认识他?》这课里,我们所给的场景可以是“开学”、“联谊”、“偶遇”等。
在综合任务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脱离书本。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有语法错误的句子,此时教师最好不要不断打断学生做纠正。因为培养学生使用新句型的意识比让学生说出正确句子更为重要。
在任务活动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要打断或者给与太多的帮助,可能有的比较积极主动的学生会引入很多以前学过的内容,此时教师应该给与很多鼓励。
从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生动有趣,并且能够最大程度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从语言准备阶段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对语法和词语的解释并不多,这对于一些学习方法传统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他也许会因为不认同此种教学方法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同样地,由于对词语和语法的解释过少会造成学生对于近义词或者意义相近的句子感到困扰。最重要的是任务型教学法如果设计不巧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学生会大量使用其母语来交流,非常不利于他们吸收汉语。
因此,设计好任务、执行好任务,这是任务型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
但是本文选择的案例只是交际性非常强的课文,但是在一些交际性不强的课文里,任务型教学法应该怎样使用,这还值得更多讨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明杰.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任务型练习研究[J].2008,(4).
[2] 李燕.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 马箭飞.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4] 彭增安.任务型教学研究[J].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 杨爽.试论对外汉语综合课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J].2011,(6)
篇3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实践教学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2013年教育部对原“对外汉语”专业进行整合并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近年来,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继续发展壮大,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但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能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毕业生凤毛麟角。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促进知识转化,形成基本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在汉语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来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式启用后有了新的专业内涵,部分高校对实践有所重视,但重视程度远不及理论学习。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该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具体表现在:
1.1实践教学时间短,学分低
实践教学需要从时间上得到保证,没有充分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无法得到保障。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多安排在第七学期,约八周的时间,实习安排时间短且靠后,而且部分高校还会受实习条件限制,难以组织集中实习。整个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众比,多在20%以下。专业实践教学实际所占培养时间很少,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多数高校基本上沿用原“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见习开展不力等问题突出,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对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实践教学缺乏过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实践教学设计较为松散,缺乏系统连贯性。合理有效过程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通过给学生具体的量化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实践效果。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加入过程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1.4实践缺乏国际化环境,实习基地建设受限
尽管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开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众多高校也纷纷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但是这并不能有效解决国内学生的实习问题,能够到海外实习的学生不多。一些国内高校缺乏相应的留学生生源和资金支持,实习基地建设受限,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国际化环境,不少高校该专业的学生到毕业都没有接触过留学生,走进过真正的留学生课堂,专业发展严重受限。
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实践体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水平发展,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
2.1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新特点
汉语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的新特点。(1)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汉语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具备相应跨文化交际能力。(2)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多元文化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的特点,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3)在实践教学建设上要逐步实现教学对象、实践教学环境的国际化。
2.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结合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特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调实践。建立贯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年级实施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使国际汉语教师技能培养不再只从教育实习才开始,而是从学生专业学习的起点就起步。在四年的培养中全程设置专业实践,每个年级设立其相应的实践目标、实践要求、评价体系,使技能训练贯穿全程。
2.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成中强调系统系、持续性、实践性原则。(1)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系统性。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语言知识、文化常识、外语能力、教学技能等课程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改变实践教学过于零散的状况。(2)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持续性。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分阶段进行,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和渐进性。(3)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质的学科,要合理安排实习、实践类课程,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
3基于郑州航院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郑州航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每届招生在45人左右。学校地处内陆地区,较沿海和发达城市,专业建设起步晚。学校于2013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建立了孔子学院,2016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但人数仅有5名,尚未没有实习基地,校内实习资源有限,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不多,能直接走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实践教学的很少。因此,建立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我们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这一核心,建立贯穿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年级实施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度安排实践活动,在各个阶段有所侧重。这四个实践活动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能包含其他实践活动的一些内容。此外,在实践的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答疑、指导监督。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实践时长要求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调查、讲评等方式了解各项教学实践的效果。
3.1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兴趣为实践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对汉语教学的感性认识。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缺乏相应的了解,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环境、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观摩有助于他们在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方面做好思想、心理上的准备。观察其他教师教学特别是优秀的教学,储备相关教学经验,对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很重要的作用。
见习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见习、课外活动见习等。课堂教学见习是主要部分,可通过实际课堂教学观摩、网络课堂观摩等途径实现;课外活动见习可通过游学观摩、与留学生进行联谊活动等途径实现。
3.2教育研习
教育研习集中在大二阶段,主要结合专业课开展相应的研习活动,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为实践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研习包括反思和研究。通过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整;通过研究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
研习内容主要包括:有关对外汉语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能力标准的研习;代表性对外汉语教材的研习;课堂教学技能研习;科研方法研习。研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贯穿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分组进行研习,形成书面报告。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成立学习型社团或文化技能性社团、组织编写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实践教材等途径实现教学研习。研习是在“实践―反思―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集合的互动。
3.3教育演习
教育演习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以培养学生不同课型的教学技能为实践目标。尽管学生经历了大一见习、大二研习,但真正的汉语课堂还有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对外汉语课按照教学技能划分课型,包括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以及综合课等,每种课型对老师的技能要求不同,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每种课型都能教授,因此在教育演习阶段需要给同学们提供全面的练习机会。
教育演习包括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或微格教学等形式。微格教学是其主要形式,它不等同于真正的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一对一辅导等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录制教学视频,训练不同课型的教学技能。根据所要掌握的目标技能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长,结束后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个人反思或集体讨论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
3.4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大四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跨文化交际等综合能力为实践目标。教育实习需要走进留学生课堂,验证和应用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是全面了解汉语教学环境、过程的现场实践。
教育实习包括备课、课前试讲、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实习的过程也是跨文化实践,特别是到国外实习的学生,跨文化性就更突出。教学实习通过校内留学生课堂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国外教学基地的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学校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与校外汉语培训机构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开辟国外教学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交换生项目实现学生的文化交流;通过孔子学院夏令营、秋令营等活动志愿服务、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招募等使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实习。此外,还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外企、外事机构、广播电台等实习单位,通过为涉外文秘、涉外管理、外文编辑等岗位提供语言服务等来完成实习。
总之,在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从人才培养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实施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谋得长远,培养出真正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zhjy16-22)。
参考文献
[1] 杨新新,刘晓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导向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
篇4
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对外的汉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语言教学,还要借助语言扫清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传播中国文化。在文化教学中,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的老师应该注重文化输出的内容和方式,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促进我国公共外交的进行。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公共外交;文化传播;孔子学院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概念
1965年,美国塔夫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为纪念刚刚去世政客爱德华.默罗,成立了“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在成立时院长埃德蒙.格里恩首次提出“公共外交”。他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公共外交所指的是超出传统外交范围以外的一种外交活动,其行为方式包括一国政府对他国公众舆论的渗透;政府以外,两国之间利益团体的互动;信息流通领域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等。此外,由上述行为产生的在政策制定和对外事务处理方面的影响,是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①
美国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曾将公共外交定义为“公共外交通过向外国民众解释美国的政策、向他们提供有关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情况、使他们许多人亲身体验我们国家的多样性以及为美国驻外大使和美国对外政策决策者预测国外公众舆论,来补充和加强传统外交”。②
日本学者则将公共外交定义为“为了有助于达成本国的对外利益与目的,提高本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国际形象,加深对本国的理解,通过与国外的个人及组织建立联系、保持对话、传递信息、互相交流等形式而形成的相关活动”。③
无论哪一种对公共外交的解读都没有离开非政府,文化,交流,互通这几个方面。对于中国的公共外交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下的文化传播扮演者越来越总要的角色。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与公共外交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要实现和平就必须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要了解各国人民,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因此文化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在这个渠道中,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教授语言,更是要借助语言教学扫除文化传播障碍。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语言教学对文化背景的依赖性较大。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借助语言教学,传播中华文化,从而对我国的公共外交起到积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中国的语言,文化也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势不可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和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个来自东方神秘的华夏文化重新绽放光芒。有效的利用汉语国际教育来传播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则成为了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的讲解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意义,而是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历史文化的背景知识介绍,这样教语言就和传播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了。在海外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应当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加入文化的传播,通过平时的交流让汉语学习者能够深刻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单方面的输出,更要让汉语学习者从内心真正的接受我们的文化。
第二节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实例――孔子学院
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影响力最大的则是近几年越来越热门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国家推广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也是迄今中国政府公共外交实施项目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项目。它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具有公共外交性质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是2004年11月在韩国成立的,至今已经有上百所孔子学院和近千个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文化传播以及汉语教学推广的重要载体。
我国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促进文化传播是为了加强其他国家对我们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也为我国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正试图通过汉语和华夏文化的力量在国际社会中构建一个更加柔和的国际形象。
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看,“孔子学院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认可,这本身就是公共外交的成功”④。相对的,孔子学院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公共外交责任。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帮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一个真正的全面的中国。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与公共外交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加强和影响力的加大,“中国”也甚嚣尘上。使得外国公众对中国产生误解,鉴于此,必须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帮助外国公众更好的了解中国。还原中国最真实的国家形象。因此面对负面的国际舆论环境是我国文化传播和公共外交要面对的首要挑战。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会有机遇的大门向我们敞开。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外国人想要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学习汉语成了一个新的风潮。而这又直接促成了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兴盛。短短几年,孔子学院已经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公共外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开启了一扇窗,成为了一个知名度极高的推广中华文化的国际名片。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孔子学院数量的不断扩大,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我们应好好的把握这一机遇,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但也要注意不要盲目扩张孔子学院,以免带来负面的舆论,应当注重孔子学院办学的内涵和理念,提高质量,选派合格的优秀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从而吸引大批的国外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通过汉语的教授,进而传播文化,为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沟通建立理解、和平的桥梁。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其背后是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我国文化最终会凭借厚重的底蕴和有容乃大的气度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因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使文化魅力成为我国新时期公共外交的一个特色。
注解:
① 周启朋、杨闯等编译:《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② 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共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篇5
[关键词]开放教育;课程设置;数字化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104-03
一、开放教育模式下培养汉语国际专业人才的背景
伴随“汉语热”的全球升温,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加。2004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不到4000万,十年之后已经超过1亿。汉语学习者的迅速增加,使汉语师资的培养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中国向海外派遣各类汉语教师、志愿者1.55万人,仍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想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人群,有本科学历而并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人群,因知识结构老化急需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一线教师等。如何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学习成本和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上述人群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当今时代,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改变着传统的师资培养方式,多媒体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渠道。
基于对上述汉语师资培养新问题的深刻认识,云南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汉语师资的新途径,于2012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首创以开放教育形式培养汉语教育专业人才。
该专业属国民教育系列,但学习方式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完全不同:首先,依托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实时非实时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便捷,有效的解决了工学矛盾;其次,实行“宽进严出、学分制管理、开放式教学、弹性学制”的学习制度,一次注册,学籍8年有效,最短学习年限2.5年;再次,按学分缴费,学费较低,与同类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学习费用更为节省。该专业的开设打破了传统全日制“封闭式”教育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开放式”人人才培养途径。
二、开放教育体系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云南开放大学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始,就将专业课程的设置定位在“突出操作性、倾向职业化”的层面上。但由于全国5所开放大学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开设该专业;在国内开设该专业的各类高校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探索“开放教育”模式的培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在云南省内较早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调研,详细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同时,积极参考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借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保证该专业课程设置符合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本专业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运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形成以预备课程为基础,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补充,素质教育为拓展的课程体系。
(一)预备课程。不同于全日制本科院校,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向社会各界,只要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与推广的人都可注册报名,学生来源的广泛性也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和参差不齐状况的存在,为弥补其知识结构的欠缺,我们设置了一些预备课程以打牢基础。目前,设置《英语读写》、《英语听说》、《开放教育学习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预备课程5门共14学分。
(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语言本体知识、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共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语音、汉字教学》、《对外汉语词汇、语法教学》、《课堂案例分析与实践》等课程10门,共34学分。
(三)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语言的研究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针对特定对象国开展汉语教学的能力。目前共开设《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与方法》、《汉外对比》、《南亚东南亚国家概况》等课程10门,共2分。
(四)素质课程。素质课程主要用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目前共开《中华才艺与展示》等课程7门,共14学分。
通过预备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的设置,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4大模块,各模块对学生要求各不相同,预备课程、核心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拓展课程、素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修完预备、核心课程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后,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可在拓展、实训课程中自由学院相应课程并获得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72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可获得学位证书。四大模块的设立,既坚持职业能力培养的共性又兼顾个人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既不忽视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又最大限度丰富操作性和素质提升性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不被束缚、大胆选择。
三、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
(一)课程设置类型的优势
1.操作性和探索性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不仅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理论基础课,还设置了汉语语音汉字教学、词汇语法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基础理论课的指导下针对汉语本体要素展开教学,汉语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针对不同地区外国学习者应该怎么教、可以怎么教、怎么创新教。除了前人所总结的固有理论,教学参与双方可以在专题语言要素教学中运用开放教学所提供的平台展开沟通、交流和探索。
2.多样丰富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拓展和素质课程的设置上,开放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和多样化的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受到教师人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制约,一般只会选定某几门课程强制作为学生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的内容,学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一位教师也不会同时准备多门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类课程的备课和授课。
开放教育模式解决了教师备课教学和学生选择定向的尴尬,由于课程资源的可共享性,各种类型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被广泛收集而不必由个人全权负责组织建设,学习者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希望补充的课程知识,大可不必局限在特定的一两门课程上。
(二)课程组织形式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基本基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可能会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可能有作业展示仪器,可能还有先进的翻转桌椅式的现代化教室,但无论教室内的设备如何的先进,它们都是为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做辅助。
开放教育模式下课程的组织形式得到了极大地解放,非同时、异地、远距离都不会成为学习的阻碍,只要学习者有一种移动学习的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老师的讲解可以直播可以录播,讲解的内容可以是微课、探讨式等立体型的组织,课程的作业可以是零散的碎片,学生的学习的疑问和学习体验可以在任何时候向老师和同学传递与分享。
(三)课程设置可塑且灵活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经确定,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固定使用,调整和更改程序较为复杂。专业的发展却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社会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专业课程滞后于社会需求的调整和变化似乎是现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被重视,专业教育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汉语国际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多角度的,中国人、外国语言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群体、外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从事特殊行业(导游、空乘、中医)的外国人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对持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课程体系在设置时都应该有更改和商量的余地。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对象更为复杂和多元,可以摒弃传统全日制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性和严肃性,以学习者为导向设置灵活、可塑甚至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的重要目标。
(四)特殊的课程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与理论是否扎实的重要途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教学实习主要有国内和国外两种形式,国内形式即在国内的实习基地、汉语培训机构担任汉语教师,国外形式即前往孔子学院(课堂)担任汉语志愿者,在国外中小学担任汉语教师等。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既有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共同之处,又有自己鲜明的“开放”特色。该专业的教学实习实行“封闭实习”和“开放实习”两大形式。
1.封闭实习
所谓“封闭实习”,即学生在云南开放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内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汉语教学。云南开放大学自199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招收来自法国、美国、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400余人,目前,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云南开放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此外,云南开放大学还与云南省几家著名的汉语培训机构积极站来合作,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上述基地的建立为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2.开放实习
篇6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汉语热”现象,这为我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发展战略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心也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着诸多的新型问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与国际外语师资标准接轨,如何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名称不仅顺应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趋势,统筹了本硕专业名称的一致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专业定位的新姿态,扩大了专业涵盖面,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之中,语言学概论(下文简称“语概”)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并列为其专业必修的语言类课程,而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概”课教学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相关辅助调查,将所发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概课的问题总结如下①。
(一)学科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语概”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概括语言的共同特性。其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专业理论性较强,因而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但由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所使用的现行教材没有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适用性不强。因为“语概”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很多院校并未对这两个专业的语概课进行区分,所用教材、授课教师甚至都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语概”课的教材,国内先后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较早的有高明凯、石安石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以及邢福义、崔希亮、岑运强、李宇明、胡晓研等人都编著过相关的教材。虽然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可观,但是真正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其量身定制的教材少之又少。
(三)当前“语概”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料以汉语普通话、方言以及英语等外语为主,缺少民族语言的语料。本人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国内各民族地区,讲不同的民族语言。而“语概”课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在语料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用例,以丰富语料来源。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与举措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也存在差异。着眼实际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也应该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区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经过整合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语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当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在掌握人类语言结构特点、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具体问题。
只有结合专业特色,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有的放矢。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据此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材的甄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纷纭的语概教材中,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吸收了一部分最新的学术界观点,修正了过去陈旧的观点,体现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尤其是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教材并不完全适用。该教材没有涉及到西方语言流派的介绍、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做相关的语言学铺垫。这些知识内容的完善有效地衔接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有助于融会贯通所学的主干课程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吸收当前语言学界的新思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已经注意到了这点,更新了教材的内容,在对语言的宏观认识上表现为从封闭的静态系统转向了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语义方面增加了句法语义范畴(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角色,以及人称、时、指示、语气、时态等语义范畴)句子的真值问题和句义间的蕴涵、预设关系;语用方面增加了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等问题。而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正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所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契合,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此外,结合新的理论成果,修订版教材还对个别观点进行修正,如对汉语普通话中“日”“人”等字的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浊卷舌擦音修正为清卷舌近音,国际音标也由[?]变换为[?],更加贴近真实的发音情况,也便于同国际上的语音研究接轨。《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也重新进行阐述,细致描述了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语言组合规则与文字组合规则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研究。为了突出对学术界主流思潮的引入,教材还简单展示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树形图模式,但并未对其转换生成机制进行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中,有的问题阐述不透彻、交待不清楚。比如谈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时,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着“先天决定论”与“后天习得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流学说,教材对于上述问题并未说明,只是一略而过。又如在当今语言学界占重要地位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教材中也没有交待其最基本的转换生成机制,在讲句子分析方法的时候,也只是摆上树形图而没有加以说明。对待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充分吸引新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可以通过开展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再次,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根据班级学生的构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语言,进行举例说明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进行准备,然后下次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民族语言“现身说法”。本人在讲授“文字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等民族的学生通过幻灯片一方面展示本民族文字的形体,向学生介绍音、形、义的结合,另一方面解释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收到了理想教学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法
关于“语概”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进行过探索,并且提出了诸多教学模式,有“体验式教学、启发示教学、研讨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其核心思想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谈论的并不是很多。本人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考虑该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方面,应当将情景式、引导式与讨论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退出“主演”的位置,而应当扮演“导演”的角色。比如在教授“语言的符号性”这一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红绿灯、路标、乐谱、旗语”等等,进而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当学生得出这些都属于“符号”这个结论时,教师对“符号”的定义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深化问题,提出“语言”是否也属于符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过程,是对知识运用分析的过程。最后,教师对整个归纳、演绎的过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侧重知识的运用。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适当延伸,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语言类型在表达结构意义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不同,屈折语、黏着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屈折变化,而汉语却是缺乏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因此更依赖于词序和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有区别、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语概”课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课堂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试讲课本内容,也可以做相关的读书报告,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语概”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综合使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使用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版的《语言学
纲要》。
篇7
1. 国际教育成为汉语推广的核心
近半世纪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真正发展成了一项事业。如今的汉语教学已逐步形成“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并举的全方位推广战略,初步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轨推动模式。对外汉语教学肇始于汉代,是指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而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指的是在非汉语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教学。前者是整个汉语教学发展历史的基石,而后者则是汉语走向世界,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渠道。汉语教师走出国门,走进其他国家,和当地的汉语爱好者共同承担普及汉语的重任已成汉语国际推广的主打方式。在亚洲地区,以泰国、韩国为首的相邻国家的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最为兴盛。其中泰国尤其显著,学习汉语已成为潮流,上到皇室,下至平民,汉语学习者遍布各个阶层。皇室、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国家汉办的有力支持,使得汉语在泰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目均居东南亚各国之首,其推广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汉语培训学校等形式都是应有皆有。所以总体来看,其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2. 国际推广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
对于上述形势,我们确实感到欣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仍不能算一门“普遍教授语言”。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肯定有些环节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世界汉语发展难以攀上新的高度。以泰国为例,虽然汉语学习人数众多,但仍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即便涉猎汉语的人数虽与日俱增,但学生的汉语水平总是上不去,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更不要说精通汉语汉学的大家。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汉语教学的推广中算得上一个普遍状况,不仅仅是泰国的汉语教学遭遇了这样的瓶颈,其他很多地区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之发展
笔者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关的阅读和了解。而分析了解过后,不难发现,可能正是因为发展太过迅速,所以师资、教材及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的工作推进都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在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本身的发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以泰国为例,“缺少能衔接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学大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和教材选用混乱,已成为制约泰国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瓶颈’”(吴建平, 2012)。而事实上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这“三教问题”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1.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汉语教学另一个相当关键和颇具指导性的要素。泰国正是由于长期缺乏一个标准化、权威性的汉语教学大纲,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制定等方面“各行其道”,故而汉语教学难以取得统一性的高水平教学效果。这种无序状态究其根源“还在泰国当局对全面开放华文还有所顾忌,希望维持这种无序的状态来制约汉语教育在泰国的进一步发展”(吴建平, 2012)。所以,本土地区完全放开对中文教育的限制是解决教纲问题的根本举措。泰方自身应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集结泰国的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当然,我们中方也需要尽力敦促,并且积极提供智力支持,汇集国内的专家学者,协助其尽快制定出各个学习阶段(大学、中学、大学)及衔接各个学习阶段的的汉语教学大纲。当然,对于制定出的教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切实将其当做指导性文件来使用。
2.完善教材编订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不言自明,但汉语教材的编订却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汉办派至海外的汉语教师大都会携带大量教材到任教学校,但是多数教材由于不适合实际教学,最后都被束之高阁。因此,“本土化”的问题便成了当前编订海外汉语教材的核心问题之一。泰国的汉语教学规模甚大,遍布各个教育阶段各个群众阶层,故而在此类汉语教学大国,加大教材“一本多版”工作的推行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中泰语言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还是有诸多差别,以语音方面的声调为例,泰语有五个声调,而汉语只有四个,诸多调值和调型的细微差别均给许多泰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扰。因此,在教材中用其母语讲清楚这些细微的差别,或以其母语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作为注释,帮助学生找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切实做到语音本土化,这对学习者的帮助必然是显著的。
此外,在初步普及汉语教学的现阶段,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的半壁江山都为基础阶段的教育所占据,泰国也不例外。对于这些初入汉语门的学习者来说,教材是他们接触汉语的第一扇大门,因此做到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实现教材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就尤其关键。改变传统的纸质教材占据教材总数过半比重的现状,加快多媒体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内容方面添加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如在对泰汉语教材中可以增添“热带”“寺庙”“佛教”等词汇和相关文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所学汉语知识的兴趣。
3.提升师资质量
本身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得以推广的首要支撑就是大量专业的高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看来,无论是教师的质量还是数量都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对于数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汉办应该扩大汉语教师的培训规模,一方面更加注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吸纳更多已有汉语母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这个队伍中来,培养很多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人才。适度增加出国任教特别是在海外长期教学的汉语教师数量,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和待遇,让他们能够在异国安心搞好教学工作。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吸收更多的本土教师加入到我们汉语教学的队伍中来。根据归国的泰国汉语教学志愿者介绍,在泰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绝大部分为中国教师,泰国本土教师数量还很少。但是,要实现一地地区汉语教学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本土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队伍不仅要壮大而且必须成为中流砥柱,这无疑又对我们汉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谈到质量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产业,汉语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有广博学识和娴熟技能,本体知识,外语能力,综合素质,教学技巧几者缺一不可。因此,首先我们就要办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从根本上为建设高质量的汉语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联合中外双方实力,对本土教师、汉语教学志愿者及公派教师进行周期更长更为严格的培训,以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资队伍。
篇8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教学
1应用型教学的背景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重视应用型教学是有其独特的专业背景、课时限制和现实需求。从专业背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具有优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汉文化产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汉语国际传播人才”。[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构成更加强调语言学的重要性,除了常见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基础性课程外,还增加许多语言学的分支教学内容,如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二语习得教学等内容。而文学部分虽然也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教学内容,并且也是专业平台课程,但这些文学性课程总体是辅的,并且紧紧围绕语言学教学服务。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以语言学教学为第一位,而文学处于从属地位。当然,文学的从属地位并非否定文学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因为一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除了能够流利地利用汉语进行国际教育和交流对话外,还必须能准确地理解、分析和鉴赏中国文学作品,并掌握和讲解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与此相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时设置上也是以语言学课程为主导,而文学和文化课程的课时量占比则非常小。以本单位为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每周课时只有2学时,一般只开设2个学期,总课时量只有60学时左右。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每周有3学时,课程开设4个学期,总课时量达到360学时左右。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实在是太少了,只占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时量的六分之一,但所授课的内容却是相同的,都是从先秦讲到清末,也是跨越几千年的文学史。如何做到在极为有限的课时中讲解完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每位授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应该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角度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深度性转化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文学知识的应用性和理论的普适性,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而且重视文学的应用能力,诸如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应用型教学实践,才能解决课时量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突出矛盾,更能提高学生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对于文学教学的实践能力。从现实需求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喜欢学习中文,另一方面中国自身也倡导文化走出去,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而文化交流与对话除了语言学习本身之外,还包括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文学艺术等内容,这就要求文化教育者和交流者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质和文学交流能力。汉语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师资队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他们除精通汉语的语言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应用能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很好地阐释、讲解和宣扬中国文学和文化。
2应用型教学的目标导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侧重于应用型教学,其教学目标导向应从三个方面来设定,即普及性与经典性的结合、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本土性与国际性的汇合。
2.1普及性与经典性的结合
这是指教学内容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由于课时量少,以应用型为导向,不可能像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做到授课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只能做到普及性与经典性相结合。所谓普及性,是指文学史知识讲解以基本普及为目标,把中国古代几千年来文学史发展的概况做大致梳理。例如,魏晋南北朝文学所涉及的朝代复杂,作家繁多,文学史知识极为丰富,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等。就文学大家而言,此一时段所出现的大家并不多,只有东晋的陶渊明,但这一段又特别重要,它是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又是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探索时期,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也就没有后来的唐代文学的出现。但限于课时的规定,又不能详细讲解此一时段,只能作简要的文学史线索梳理。其方法就是把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主要文学特色梳理出来。如建安文学主要作家“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以王粲和刘桢为代表的“建安七子”,以及蔡琰;此阶段的主要文学特征是建安风骨的形成。所谓经典性,是指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来讲解。同样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例,此段文学史所要作重要讲解就是东晋的陶渊明,而陶渊明的文体涉及到诗歌、辞赋和散文,重点是讲授诗歌,诗歌又以田园诗和咏怀诗为主,分别以《归园田居》和《饮酒》两个组诗为经典。就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来看,可以借用王国维有关“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断来概括其经典性,即《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经典性概括既归纳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又体现了不同文体的所在历史时期。
2.2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
就课程性质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并不仅仅限于教授文学,它还涉及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因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必须在文学讲授中融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而文学与文化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学自身的突出特征。具体而言,包括四方面的融合:一是文学与历史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本身就强调知人论世,作家作品必须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才能准确和深刻地理解和批判。如讲解杜甫及其作品时,必须对杜甫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唐代史安之乱的历史知识有较充分的了解,才能深刻理解杜甫诗歌为什么被称为“诗史”,杜甫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圣”。二是文学与哲学的融合。中国文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源于儒家和道家两种哲学思想,而古代文人绝大部分是属于“士”的阶层,特别宋明理学兴起以后,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如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双子星座”的杜甫与李白,前者的作品更多表现出儒家思想,后者的作品更多表现出道家思想,所以有“诗圣”与“诗仙”的区别,但本质上两人都是一样的,李白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只不过当理想无法实现时,而以道家的方式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三是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绘画和书法关系密切,诗词等韵文学最初就是合乐而作的,十分强调诗词的韵律性和音乐性;诗词创作还很强调绘画的技法,如王维的“诗中有画”,注重景物的层次感、用词的色彩感;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和绘画性,书法是诗词等文学的重要外在表现,因此两者都具有内在的神韵性。四是文学与宗教的融合。古代佛教与道教等宗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如志怪小说、神魔小说都是宗教文化发展的结果,讲解这些文学作品时离不开相关宗教文化的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讲解重视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融合,既是讲授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更是培养学生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有的文学和文化讲解能力。
2.3本土性与国际性的汇合
这是由课程的应用对象所决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虽然是面向中国学生所开设的,但所培养的学生将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力量,其对象则是世界各国的受众。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学时,理应适当了解相对应的外国文学发展情况。这既有异质对比,也有同质对照。异质对比,如早期的中外史诗,中国早期的史诗一直被认为不够发达,只有《诗经大雅》当中有周始祖史诗5篇,即《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篇幅都较短小;而古巴比伦有长篇叙事史诗《吉尔伽什》,古印度有《摩诃婆罗》和《罗摩衍那》,古希腊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史诗是以案头文字的书写方式流传,而外国史诗是以口传方式流传。就流传时间来看,周族史诗约创作于公元前11世纪,外国史诗除《吉尔伽什》外,都比周族史诗晚,《荷马史诗》流传于公元前8、9世纪,有文字记载要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了,而《摩诃婆罗》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世纪。这体现了中国文学早熟性特征,这是因为汉字产生得早,成熟得早。同质对照,如明代的汤显祖(1550—1616)与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都处于同一时代,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们都以戏剧创作著名,都擅长写情故事,以“情”来超越生死,以“梦”来实现理想。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时代呼应,体现了晚明时期中国文学和文化与世界的同步性。通过本土性与国际性的汇合,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有关文学与文化的教学能力。
3应用型教学的方法措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应用型教学方法和措施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的贯通、知识记忆与能力应用的融通、传统课堂与新型媒介的会通。
3.1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的贯通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应用型教学应把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融通好,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无论什么样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引导是必要的。从应用型教学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引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史知识梳理的引导,把每个朝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特征归纳好,方便学生识记和拓展;二是文学作品理解的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准确分析文学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特别注意两种思维训练。一是发散思维,即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局限于常规思维和单一角度,而要有联想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够从多维和多元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课堂讲解此诗时,应由此诗之“哭”联想到杜甫其他的“哭”诗,并归纳出杜甫“哭”诗数量众多的文学现象及其原因;同时又可以跟李白诗歌以“笑”居多进行对比。二是审美思维,即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性,认识到文学与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异性。如苏轼有诗描写西湖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用西施比西湖,把西湖之美具像化了,体现了文学的魅力。而更重要的是苏轼打破常规,用人体来比作物象,而不是以物象比喻人体,体现了创作上的逆向思维和独创性。学生学习主导性的完成要做到三个转型:第一,由单纯听课向试着讲说的转型。无论是文学史知识的归纳还是作品分析,都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特别是作品分析,如诗歌讲解,从字词的解释到诗句的分析,再到诗歌的理解,都可以让学生来讲解,教师只需要做适当的引导即可,而不必做单向灌输。第二,由死记硬背向知识搜索转型。现在资讯发达,搜索引擎丰富,学生学了一些基础性常规知识进行必要记忆外,很多知识可以通过搜索来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一些基础性的文学史知识是需要背诵的,但是课堂所梳理的文学史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必须在课后进行补充和充实相关的知识点。如讲解明清文学,通常以小说史为主,对一些诗词等韵文学,只是点到为止,这需要学生根据相关线索去补充。同样,作品分析更离不开学生自主搜索。如字词的理解、诗词意象的归纳、叙事母题的嬗变,都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去完成搜索。第三,由个体学习向团队互助转型。个体学习是必要的,但要充分训练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还需团队互助,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后合作。尤其是课后合作,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应用性有很大帮助。如文学史知识的补充,如果史学知识只提到某位作家而没有具体讲解,其知识补充就包括作家生平经历、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等内容,由于涉及的作家众多,单凭一个人难以完成,这就必须依靠团队合作。
3.2知识记忆与能力应用的融通
知识记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识记忆必须与能力应用相融通,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具体而言,学生的能力应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文学吟诵能力。吟诵是古人对诗文的一种传统诵读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吟诵来体会诗文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为汉字有着独特格律和韵调的。吟诵一方面需要准确处理平仄字的不同声调,做到平长仄短;另一方面要依字行腔,音高、音强和音长不固定,但始终依情而定腔调。吟诵与朗诵相同点都在于通过声音来理解诗文,不同点在于朗诵依诗文内容而断句,且读音一般以普通话为标准,而吟诵则是随音调吟咏,有相对自由的断句,且以两字居多,其发音不作统一的标准,可以是普通话,也可以是方言乃至古音。学生掌握一定的吟诵能力实际上是领会了古诗文与音乐的融通性,并且是对古诗文内容和情感理解达到了相当熟悉的程度。第二,书法书写能力。书法书写是对古诗文特别是诗词曲等韵文学的一种独特外在表现,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书法书写不单独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与古诗文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学生掌握一定书法书写技巧,十分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学教学,让外国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内在关联性。特别是当下的电子化时代,书法书写对于外国学生更具吸引力。第三,文本鉴赏能力。文本鉴赏能力是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定位作家的能力,即确认文本作者所处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如前面所提到的东晋陶渊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派。二是定位作品的能力,即确认作品在作家所有作品中的地位。如《归园田居》组诗就是陶渊明的典型代表。三是作品的分析能力,包括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这些都牵涉到对文学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第四,作品再创作能力。作品再创作能力也是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主要体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其延拓能力,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作品翻译,主要是对诗文作品进行现代文翻译,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诗文篇章,此是再创作的基本能力。第二层次是作品改编,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现代改编,以便于人们对原作阅读和理解。如《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三言》《二拍》等话本小说,都可以通过改编的形式让外国人更易阅读和欣赏。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国文学作品的文本改编是一种重要的授课素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层次是作品仿写,即对原诗词进行模仿创作。这种仿写要求较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运用。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 可持续开发
一、前言
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实力已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与向往。接踵而来的“汉语热”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掀起了世界浪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的长足有利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不同的课程中发挥不同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都有应用,比如“中国文化”、“汉字文化”、“学唱中国歌”、“商务汉语”、“汉语视听说”、“实况听力”等等,其在不同课程中起到不同的辅助作用。
中国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国文化课堂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他综合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例如在应用于《中国文化概况》时,每课都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教师根据主体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教授中国地理、主要城市时,可以直观的演示所介绍城市的图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示。多媒体技术是将多种技术集合于一身,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于一体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与单纯地听教师讲课比起来,获取的信息量要大的多。著名心理学家赤瑞特做过一个关于知识记忆保持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能够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因此在中国文化课中加入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而在“汉字”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又起到了另一层作用。比如在讲解汉字笔画结构的时候,可以通过慢放、快放、静止演示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在讲解汉字的造字方法时,可以用图片与文字的对比来帮助学生更快的记住和认识字,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如象形字“山”可以展示大山的图片,会意字“休”,可以通过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汉字教学,使汉字授课更加生动。同时,在汉字发音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声音软件中的声波图来纠正学生的发音。[1]
2、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课堂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引入多媒体技术后,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仍然用“中国文化”课举例,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中国地理和主要城市概况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作业,以国别为小组自主的通过互联网查找图、声、文等资料,制作介绍本国地理、城市的多媒体课件,再集中展示并做对比。这样的作业锻炼了学生用中文查找资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介绍自己国家概况以及对比中国概况,加深对中国地理知识的了解。这种学生亲身参与的教学方法,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中国文化,突破了时空局限,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研究展望
1、加强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
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是关于人类对多媒体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如多媒体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的,学习者是如何整合和利用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的,学习者的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如何被加工并整合的等等。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研究需与语言习得机制结合,研究音频、视频、动画等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在汉语习得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此外,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课型,研究在不同的技能课中或网络课堂中,应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如哪些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技术是不需要的,各种技术在课堂上应占多大比例等等。只有加强多媒体学习认知机制的研究,才能够真正开发出适合学习者需求的多媒体网络资源。
2、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相互介入,转变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模式
首先,技术人员应从多媒体教学资源规划之初就直接参与项目,协助制定需求。这样可以使需求更加合理,也可以使技术人员深入了解设计思路、把握设计重点。第二,教师应深入到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一者便于遇到困难及时沟通、调整策略,避开对教学不太重要的技术难点,二者有利于教师对资源开发的效果和进度心中有数,也有利于后续的改进。但这要求教师加强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加强相互的介入,转变开发模式,才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合作开发
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迭代式的开发和资源的持续更新将成为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迭代式开发指资源平台应该小而精,尽快上线使用,逐步添加功能,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应当及时更新学习材料。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并保持生命力。由于迭代式开发和资源更新需要耗费巨大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因此,在构建教学资源时,建设者们应当改变观念,把改进和维护作为开发成本列入预算。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构建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投入,节约开发总成本。同时,还应重视加强教学资源的合作开发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2]
4、加强信息技术新载体的研究
在技术层面上,信息技术的载体日新月异,从录音机、录像机,到投影机、个人电脑,再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属性,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虽不太适合大量输入,但方便手写和触摸,且方便携带。什么样的汉语学习形式适合在这些新载体上应用,如何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结束语
对媒体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效果,应该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泰国 汉语实习教师 教学情况 调查 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C
随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汉语学习热情的不断提高,汉语教学的主阵地也逐渐由国内高校扩展到了国外各种层次的教育机构。为了向其输送合格的汉语教师,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形势的应用型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7年正式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于当年在24所国内高校开始试点招生。2009年,西南某大学被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于2010年9月开始正式招收全日制中国学生,学制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撰写毕业论文1年。笔者为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学生,所在班级26人,在第二年的教学实习中,有20位同学被派往泰国各大教育机构进行为期十个月的汉语教学,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其教学情况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工作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设想,同时也从实习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笔者所在班级赴泰实习的20名汉语教师。本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汉语教师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不记名,以确保提供内容的真实有效。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问卷包括50个问题,分为4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工作基本情况、具体课堂教学情况、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评价及建议。
2 调查统计及分析
2.1汉语实习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20位实习教师中,男性占25%,女性占75%。从专业背景来看,以对外汉语专业为主,占55%,英语占20%,汉语言文学占10%,其他专业占15%。具备一年以上汉语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有5人,占25%,无工作经历的为15人,占75%。
2.2教师工作基本情况
2.2.1任教学校类型
在被调查的20位汉语实习教师中,有8人在泰国的大学任教,占40%,其余12人均在中学任教,占60%。
2.2.2汉语课性质及承担的课型
在任教学校汉语课性质方面,汉语课属于选修课的有4人,占20%,汉语课属于必修课的有16人,占80%。在承担的汉语课课型方面,有7位教师只承担初级综合课的教学,占35%,其他13位教师都承担了跨越不同学习水平和课型的课程教学,占65%。
2.2.3教学管理监督情况
在“您所任教学校是否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并要求您严格执行”方面,有7位教师所在学校有规定,另外13位教师所在学校没有规定。在“学校是否配备有教学指导教师”方面。有10位老师说有并承认教学指导教师对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有帮助,另外10位教师学校没有为其指定教学指导教师。在“您所任教学校是否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培训”方面,有5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开展的教学研讨会和培训对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有帮助,15位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定期召开过相关会议。
可以看出,在平时接受的教学指导和培训方面,有50%的教师处于没有教学监督和指导的状态。再加上部分学校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未得到有效的监督,教学缺乏规范,他们的教学大多是自己在慢慢摸索,踩着石头过河。
2.3具体课堂教学情况
2.3.1知识储备
通过这部分调查,意在了解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知识储备的看法。
按照对“知识储备不够用”的统计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泰国大中小学教育理念(50%)、语言测试与评估(40%)、汉泰语言对比(35%)、课堂教学技巧(35%)、交际文化(25%)、汉语语法(25%)。
在这项调查中,教师的自评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因此,这个结论很具有参考性,培养单位可据此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或者讲座来补充教师的知识。
2.3.2课堂教学
在语言要素教学当中,教师认为困难最大的分别为语法(45%)、语音(45%)、汉字(45%)。而在让教师们举出具体问题时,语法方面产生困难的原因如下:有5位教师认为是自己的泰语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给学生解释清楚,另有4位教师认为是学生的基础太差、词汇量达不到,无法讲授语法;语音方面主要是难以用泰语给学生讲清楚“z c s”和“zh ch sh”的区别,还有“j q x r”这组音的发音部位;汉字方面一是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汉字很难记,二是教师本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汉字知识和汉字教学的方法。
教师难于把握的课型教学方面,遇到的具体困难分别为:写作课为学生词汇量少,语法基础薄弱,常常写错字和错句,还有的教师谈到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上写作课;读写课为缺乏现代汉字知识,不知道自己该给学生讲授哪些汉字知识;综合课为较难平衡训练学生各个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等;听说课,主要是在学生词汇量还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就开设,学生没办法说。
可以看出,教师遇到的课型教学的困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汉语基础差,不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二是自身教学知识储备不够、对各种课型在教学方法上的掌握也不太好。
在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调查中,“语言障碍”排在了最前面,高达75%,因此对于赴泰任教的教师来说,应重视加强泰语的学习。排在第二位的问题是“维持课堂秩序(60%)”,结合前面关于教师任教学校类型的调查来看,这12位教师全部都在中学任教,这说明对于课堂的有效管理成为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2.4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在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面,有8位教师认为合理,有9位教师认为不大合理,有3位教师认为不合理,分别占40%、45%、15%。
从“希望学院增设的课程或相关讲座”的调查可以总结出,教师对于针对泰国汉语教学、针对中学生汉语教学的课程需求比较强烈。结合问卷第一部分关于教师“本科专业”、“任教学校类型”的调查来看,汉教生源的多元化、任教学校类型的不同使得教师对于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的需求有所差异。6位要求增设“汉语本体知识”的教师本科全部为非对外汉语或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议增设“中小学课堂管理”课程这道题中的12位教师全部在中学任教。
3 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
笔者将以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教师们对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两方面为依据来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此外,还将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素质构建的问题。
3.1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建议
此次调查研究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给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据此笔者拟提出一个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第二,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3.1.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绝大部分教师任教学校都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这一情况,建议增设教育学中有关教学设计的内容,授课内容可包括在面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环境时,应该如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可以某学院的汉语教学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其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实习教师可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任教学校的具体情况,帮助其拟定汉语教学大纲,以此来规范学校的汉语教学。
通过调查得出的实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建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课中所涉及到的教学法的模式为: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让实习教师进行大量的实践。任课教师可以在一两次课上把基本的教学法理论知识介绍完,然后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让全班观摩,最后师生一起来讨论分析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法。紧接着,按照各种教学法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让各小组去准备运用指定的教学法来讲解某个语言点或词汇。在下次课上由每组选出的代表在全班做演示。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出现的很多不具备汉语教学经验的实习老师在初次走上讲台,就承担了不同课型、不同阶段的汉语教学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派出之前就加强各类课型和不同水平的汉语教学实践。具体做法就是,在“课堂观察与实践”、“教学调查与分析”两门课中,任课教师可以首先对不同课型、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贯彻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步骤做理论上的讲解,然后选取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让全班观摩,并让全班就示范片中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同时借助学院的留学生资源,由学院统一安排,全班分组按照各种课型、不同水平去现场观摩真实的汉语课堂。要求做听课记录,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介绍所听课程的基本情况。最后可把全班分成各种课型、各个水平的教学小组,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位教学指导老师。每个小组集体备课,进行模拟试讲,并邀请教学指导老师到现场观摩和点评。
3.1.2灵活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第一,灵活性:我们对实习教师本科专业所做的调查显示,非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占到45%。这种专业构成虽可以为本专业的发展注入很多新鲜血液,带来一些新的理念,但是也应该看到这部分教师的汉语基础比较薄弱,汉语本体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汉语教学工作需要。而且,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他们自身也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就应该给这部分教师提供一个“补课”的机会,而且必须明确要求非对外汉语或汉语言专业毕业的教师补修《汉语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并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期间。
第二,针对性:鉴于教师的实习主要面向泰国和任教学校大部分为中学的情况,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相应地安排针对泰国汉语教学和中学汉语教学的课程,以帮助实习教师提前了解泰国汉语教学的情况。
加强泰语学习,增加泰语学习课时。可以建议泰语老师在教授课堂教学用语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汉泰语言对比。但是实习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加强泰语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去大量地使用,而是为了让实习教师对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的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以及能够更好地去解释学生的语言偏误。
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如果不了解该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必然会带来教学上的“水土不服”。所以,考虑到中泰两国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差异,可以邀请泰国老师开设有关泰国文化及教育制度的讲座。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60%的教师都在中学任教。但是从目前学院对他们的培养来看,仍是采取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缺乏对于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关注,所以这种培养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在中学实习的教师的反馈发现: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学,绝大多数学校都是把汉语课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他们的汉语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更多的需求来自于在课堂上怎么吸引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此,建议增设“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堂教学技巧”这些课程内容,并伴以教学案例分析、试讲等方式来学习。另外,还可以组织教师集体观摩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况录像,大家一起来总结针对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具体方法等等。
3.2汉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课程设置的优化并不能完全帮助教师们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外在的帮助还需要教师自身进行内在的消化,笔者将从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来提出一些建议:
3.2.1加强学习,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
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门类多、范围广,要想依靠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就掌握全部的知识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树立一种持续学习的观念,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之外,课下也一定要针对自己知识上的空缺进行“补课”。更重要的是在到了泰国以后,在面临实实在在的汉语教学时,一定会遇到很多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教师所没有讲授过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更应该具备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书本以及其他渠道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不断去积累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3.2.2加强实践,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是能够直接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老师。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增长是培养的重点目标所在。而教学能力的增长来自于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大量的教学实践。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一,观摩教学示范片: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为新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的最直接的一条“捷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包括各种课型、各个阶段、针对各类教学对象在内的教学示范片,进行反复地观摩。运用课堂上任课教师讲解的基本理论从整体上把握各类课堂教学的原则,从细节处去深刻领会授课教师处理每个教学环节背后的教学理念,然后思考如果是自己来讲解同样的内容,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后将自己和授课教师的方法进行比对,分析出孰优孰劣,将别人的成功之处引入自己的教学之中,不足之处则加以改进。
第二,帮助语伴学习汉语:在每位实习教师进校学习之后,学院即为其安排了语伴。实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和那些外国朋友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可以说,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很多未曾有过教学经验的实习教师接触汉语教学的好机会。实际上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过程,也是自身积累教学知识和增强教学能力的过程。
3.2.3树立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师可以从反思的多种角度,运用反思的两种方法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情况:
3.2.3.1开展自主型反思
第一,教学日记:坚持记录每天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总结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和改进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要记录下那些事先没有设计而在教学中突然闪现的好点子,这些灵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对于解决教学中情境性的问题很有帮助。
第二,访谈与调查:积极主动地从学生那儿收集教学反馈,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询问学生对于自己教学的客观评价,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
3.2.3.2合作型反思
第一,观摩当地熟手教师的课:对于新手教师来说,从观摩熟手教师的教学中所获取的直观经验比以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实用”得多。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向当地教师就怎样改善课堂教学、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方面虚心请教,使自己尽快地适应当地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