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

篇1

1.1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这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2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所以大学生也要承担越来越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开发智能潜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这个阶段,或者由于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家庭、社会对他们期望过大、过高而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1.3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就随之而来,并由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问题巳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门的教师采取特定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观念是片面的,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并调整教育工作,使教学活动、管理活动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2.2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还要具备与大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个别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备这些素质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来实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第三,针对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齐的现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

2.3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学校不仅要强调德智体等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门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功能互补。这样,在改变了各科教学现状的同时又塑造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推动了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3结束语

篇2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这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健康工作者,而是应该把其融入各种课堂上,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政治学科具有道德价值观引导和人文关怀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每一位学生积极健康的生长是政治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点以及在政治课堂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生理、心理的客观要求。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具有心理活动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尚不完备,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家庭社会的依赖与寻求自主矛盾等特点。这些原因导致他们比成年人产生更多的焦虑和遭遇更多的挫折,也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在短期内心理上的困扰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困扰,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个健康的人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让人们身体的健康更加具有保障,然而中学生面临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我们不时听到青少年自杀、自伤等相关事件,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一项调查称:上海2500名青少年之中有24%想过自杀,中国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青少年则是其主力军。由此可以看出,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健康阳光的心理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开展幸福生活的钥匙,对一个人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们政治学科的使命

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教学具有高的契合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心理学领域,道德价值和道德感情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因为在每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情绪、情感情境中,能否具有正确的感知与体验他人情绪并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人具有重要意义。而政治教材恰恰是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亦是审美的优秀范本。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道德情感,丰盈滋润学生的心里,进而内化为其道德价值取向。在教材中处处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子,教师应注意挖掘,带学生徜徉其中,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心理学具有众多经典理论,可以为政治教学提供绝佳的组织手段,进而创造更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比如“短板理论”告诉学生最差的一块板决定储水的容量,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奥卡姆剃刀理论”告诉学生在做事情是应该把握事情的主流和实质,顺其自然,不把问题复杂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政治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于政治课程更是如此。一个学生政治素养绝不是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丰富生活经验与阅历。而心理学正是基于人们生活经历经验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成熟,达到心理健康与政治素养提升的双丰收。

三、在课堂上灵活应用

(一)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本身包含一个个生动形象、具有哲理与情感韵味的小故事。学生透过阅读、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世界、体味生活。读书可以丰盈人的头脑,思考可以让人更成熟。比如,当讲解“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把理论与现实相连接,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当大家遇到挫折时,不应该仅仅看到其艰难困苦,而也应看到透过这次挫折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经验,成长更多。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二)创设教学情境

政治教学课堂不应该是个严肃的“一言堂”,而应该具有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增加班级活力,以情感为纽带,以理智线索,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生用脑子来思考,用心来感悟。

课堂的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帮助学生适应团队合作,增强其服务和奉献意识,激发每一个人的学习与交往动机,让学生有意识地和别人沟通交流,互相肯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内外的实践活动都是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肥沃的土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像“困苦也是一种幸运”“给别人一个笑脸”“当别人误解你时”“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主题都是塑造学生心理品质的不错的选择。

(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作为政治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洞悉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如此方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政治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展现的问题并通晓基本的处理策略。同时,政治教师应该不断地汲取最新的知识与资讯,和学生一起成长。如果教师自己不能够与时俱进,那么他讲授的理论对学生们来说毫无价值和吸引力,自然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不断“充电”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积极地鼓励后进生,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创造向想法予以引导和鼓励。综合运用鼓励性语言,通过动作、手势、眼神等给学生以赞许,对存在适应障碍的学生予以特殊关注,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2、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

3、了解简单的心里调节方法

4、认识心里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5、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常识。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如今中学生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

1、时代的压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亦越来越进步。可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却产生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剧烈竞争、生态环境的破坏、拥挤的交通等紧张的社会环境现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已经走进心理负荷超高的时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新的思想、新变化已经冲击到如今的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在面对事情时,感到迷惑、无所适从,极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有的学生因看到社会上一些人转行经商,对学校生活产生了厌倦,学习没有积极性,只会感到压抑、痛苦;家长为了生计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得孩子产生冷漠、孤独的心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中学生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2、升学的压力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极为看重孩子的升学,因为升学率的高低被学校判定为其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家长都把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考上重点中学,随着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的过度重视,造成了不少悲剧事件。学生在学校要受竞争压力的折磨,回到家还要面对父母充满殷切的希望的眼神,心理亦备受压力折磨。很少有老师和家长去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是关心学生是否能上重点中学、是否考上名牌大学,考上的得到了周围人的赞扬和羡慕,而失败者则遭到人们的冷落、嘲讽。这种强烈的升学压力已压得中学生喘不过气来。

3、家庭的压力

许多孩子面临着许多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今社会离婚率逐渐升高,许多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关爱,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心中意识特别强烈,在家中备受溺爱,这些易于产生自负、意志脆弱、任性、依赖等不健康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关爱,就是给孩子吃最好、穿最好、上最好的中学,把大多精力花在为了生计奔波上面去了,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许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研究表明,12、13岁—18、19岁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长发育的加速,使得这一阶段的发展冲突多、起伏大、矛盾重重,而且心理脆弱、情绪偏激、性格不稳定。很多心理障碍在这一时期萌芽,甚至波及到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许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往往都可在青春期找到萌芽的根源。过去人们认为心理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素质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需要对这一过程专门施加有意识的影响。但心理科学的发展和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证明对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这一过程施加专门的教育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中学生们摆脱心理困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各种调查显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当高。这些陷入心理困境的中学生迫切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可能成为其犯法犯罪、自杀等不良现象的动机。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学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积极诊治、加以疏导,及时帮助学生们消除心理隐患、摆脱困境,重新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二)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和我国的教育目的,都要求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下一个世纪我国将逐步走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这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心理素质是他们成为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三)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篇4

摘 要 心理健康是当下社会人们亟需正视的问题。心理健康,意味着心理因素处在和谐共存的状态,获得充实快乐的生命体验,这对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体育锻炼能够对心理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体育锻炼对应激的作用,对焦虑的作用,对抑郁的作用,对意志品质的作用等六个方面细致分析,详实地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使大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作用

心理健康,对个体生命至关重要。在当下社会,心理问题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体育锻炼逐步受到重视。一方面,体育锻炼能让生理机能得到良性促进,另一方面,体育锻炼能给予人充实快乐的心理感受。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意义,着力阐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切实作用,从对意志品质、人格、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使得大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形成清晰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①。心理健康,就是让各个心理因素处在平衡的状态,在符合社会规范标准的前提下,良好适应社会和他人,同时个性得到发挥,情感得到尊重,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生命有机体缺一不可的部分,心理健康主导着生命运行的轨迹,决定着生命的状态和质量。心理健康,能够保持个体生命的活力,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没有心理疾病。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快,竞争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处于亚健康或者濒于危险的状态,因此保持心理健康敲醒了世纪的警钟。心理健康成为联合国大会明确研究的重要议题,是各国心理专家积极探讨的关键目标。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活动促进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健全在活动中生成和锻造。体育活动,是健康有益、科学合理的实践行为,就此而言,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从事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应激的作用

应激是机体对作用于自身要求的一种非特异性应答, 是机体保证生存最重要、最复杂的反应②。当现代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在社会迅猛的发展步伐中,面对着各个方面突发而至的压力,例如家庭经济、子女教育、利益冲突、事业危机等等,重重的考验,使得人们常常处在应激情境之下,往往紧张不安、浮躁不定、易动怒、易生气。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调节压力感,缓和心理疲劳,抚平心理波动,将情绪整合到最佳状态,同时能够调节应激的水平,提高生理机能,增强免疫能力,减轻应激反应,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应激的要求。

(二)对焦虑的作用

焦虑指的是人对未知因素形成的急躁难宁的情绪。由于现实物质诱惑太多,情感系联太多,又由于个人的个性特质,很容易对于还未发生的事情产生种种不利于自身的猜测,从而陷入情绪的焦灼之中。不及时消除心情焦虑,长期郁结,容易生成难以治愈的精神疾病。

资料统计表明,每天适量的有氧运动,尤其是中距离跑步,能够降低状态焦虑,积极调试不安感,从根本上减轻脆弱神经的敏感度;参加集体项目也能够大获裨益,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通过与他人的相携相助,沟通无间中,增强对他人的信赖感,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

(三)对抑郁的作用

抑郁是目前广泛存在的心理疾病,它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源于各方面的精神负担。虽然人天生具备抗干扰抗压能力,可是随着各方面压力纷沓而至,就会影响人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据资料表明,到21世纪中期,会迎来患上抑郁症的高峰期。抑郁症是现在为止全球波及范围最广的心理疾病,因此很多国家的医学专家致力于抑郁症的有效治疗。

美国哥伦毕业大学研究所分析发现,半小时以上的游泳运动等,能够主动和有效地应付压力,使患者在忧虑测试中的得分下降 25%,并对患者大脑活动产生有利改变①。因此,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尤其是有氧韵律操)对抑郁症能起到缓解作用,降低忧虑水平;或者有氧和无氧运动的结合,形成运动强度的转换,也能对抑郁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疏导存积依旧的负面情绪。

(四)对认知能力的作用

认知能力的开发对于智力的提升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成长期。智力集合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要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智力的各个方面得到延伸和丰富,尤其是智力的关键部分——抽象思维。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脑细胞的反映能力,使得大脑右半球得到更好地开发,从而加强认知能力,促进智力培养。

(五)对意志品质的作用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意志品质。因为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适应环境的各种潜在困难,如雨雪、冰冻、炎热、场地的限制等,还要驱除畏难、懒惰情绪,从而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地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

习得一项体育技能的时候,需要长时间地勤奋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和熟练。例如游泳,不论是自由泳,蝶泳,蛙泳还是仰泳,无论是哪种泳姿,都有其要领和技巧,只有进行系统式地学习和训练,才能习得其法,领会它的基本方式,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因此,进行体育锻炼可以磨练人的耐心,使人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形成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

(六)对人格的作用

人格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与从事的活动紧密联系。从事体育活动的时候,机体的运动和心智的开发有效相连,推进人格的发展和深入。不仅能够体现自身的体育技能,而且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挥自身价值,从而加固自信心以及荣誉感,彰显个体的个人魅力。与此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从与他人的协作中增强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克服害羞沉默的个性,还能获得亲密的情谊,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不善与人沟通和交往,不容易合群,性格较孤僻自我的人而言,体育活动是纠正和改善这些劣势的积极渠道,使其明确自身定位,发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结语

体育锻炼成为时下的风尚,逐渐形成全民热衷参与的趋势,它的积极作用也随之突显出来。积极运动,努力健身,让生命保持鲜活的状态,是每个人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坚持体育锻炼,定期运动,使心理保持健康状态,形成心理的积极效应,发挥正面的价值和意义,铸造和谐正能量,从而利人利己,与人为善,与社会共荣,让人生饱满而充实,实现个体生命内涵。

注释:

① 刘静.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② 马行风,江宇.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参考文献:

[1] 刘晓筝.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 王鹿.体育锻炼方式与机体免疫[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3] 邓先伟.有氧运动对记忆力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学理论.2009(06).

[4] 高洁梅,陈启浩,朱凌泽.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促进策略[J].搏击(体育论坛).2011(08).

篇5

关键词:心理疏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指出了培育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重要作用,将我党的人文关怀充分彰显出来。为我们的具体工作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与新策略,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注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目前这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理念。由此来看,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一)传统工作方法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再与新形势的要求相符合,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强调灌输,通过理论对人进行武装和塑造,而心理疏导将着眼点放在“低处”,从人的认知困境着手,将心理健康与情绪状态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更加尊重个人的需求,这些都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心理疏导的目的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相对应

心理疏导的目的实际上就是通过心理科学的理论对工作对象的身心健康践行维护,促进这些工作对象个性的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从思想政治角度来看,心理疏导体现的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它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很显然的,心理疏导的工作方式是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二者之间寻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与交叉点,才说明了二者之间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因党的十七大报告而明确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它要求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说服力,同时也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所以,应该适时的在工作中融入心理疏导,对人的心理与精神压力进行缓解,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心理和谐得到实现,目前这已经成为改进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一)耐心倾听员工的心声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善于倾听员工的心声,本着人文关怀的思想,对员工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化解员工思想中存在的恐惧与疑惑,使员工将一种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思想工作者在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时应该为员工创造表达自己的机会,帮助员工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对员工进行尊重与理解,同时将自己的建议开诚布公的表述出来。

(二)帮助员工对认知进行调整

思想工作者在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倾听员工的苦恼,帮助员工对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如果员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于认知曲解,那么就要对认知的过程进行改变,重新认知自己,对他人进行重新的认识与评价,这样一来员工的情绪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变。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员工思想中存在的积极方面挖掘出来,对其奋发向上的热情进行激发。

(三)对员工的心理感受进行关注

在现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人们渴望自我实现的需求非常强烈,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对每一个对象进行充分的关注,注重人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为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充分发挥的环境,使每个人都有改变现实处境的机会,最终促进其潜能和才智的充分发挥。

三、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宣传教育的作用

因为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会对心理疏导存在一定的偏见,他们认为需要心理疏导的人其思想就是不健康的。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加强宣传与教育,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人的重要性。

(二)树立为工作对象保密的意识

很多心理问题都会涉及到一定的私密性,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为工作对象保密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如果不能做到保密,那么人们将会不再信任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缺乏安全感,很难使心理辅导得到正常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与员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帮助员工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建立起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将心理辅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力手段,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一种心理教育机制,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可以充分利用本单位的宣传机构对心理卫生知识尽心普及,建立心理档案,对员工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

结语:综上所述,加强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是解决起源员工思想问题的有效方式。本文秉承这种理念,对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梦飞. 浅谈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4,(13).

[2]武芳. 浅析如何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 经济师,2010,(3).

篇6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48-02

一、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分析

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随时随地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机遇与挑战,对人们来说,拥有高标准的道德素质极其重要。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提高心理道德素质是其必修课程。现在的中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保证了祖国未来的发展,若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社会上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需要对中学生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身体方面,需要使中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在心理方面,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健康的心理素质[1]。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可以充分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不良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还可以合理改善自身的不良思想及行为,适应现在的复杂生活,不被不良行为所影响,拥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并为此全力以赴。

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中学生犯罪心理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重点表明中学生接受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其后果极其严重。为了国家的未来发展,为了形成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关于信息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学学校提出的重要教育标准准则之一,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国家对学校制定的重要教育目标是在学校及教师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进行合理的指引与教育后,使中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使其适应繁杂的社会环境并不被外界的不良行为干扰,使其心理素质得以增强。

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基本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格外重要,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中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信息技术更加生活化,其功能也更加强大,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的信息资源共享,多功能软件的出现也加大了用户的使用率,然而中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使用的一部分群体,使用信息技术时,中学生会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这也是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途径[2]。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也是改善中学教育体制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

1.对中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信息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其不良的信息资源对人们的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对一切事物都怀揣好奇的中学生们,影响更加重大。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授课老师必须指导学生们接收对其有益的信息资源及学习对其有帮助的信息技术,要保证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及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健康的阴影,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例如:中学生用网络信息技术下载软件时,会有不良视频的出现,这会诱导中学生产生模仿心理,最终导致犯罪。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待,但要从积极的方面出发,处理事情,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应该牢记的,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良的事物或消极的想法都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所接触的任何事情,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准确判断,要吸取信息技术的优良之处,避免不良活动对自身心理素质的损害,做到在学生的思想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增加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随着科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中学生的周围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交流平台也随之出现。中学生出于好奇,不断地了解、熟悉、研究及效仿新事物,由于中学生不能准确地认知、判断事物,造成其认知能力混乱,形成不良的思想及不健康的心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准确掌握每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素质培养,改正其错误的认知观、判断能力,使其拥有优秀的个人品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3]。

3.有效运用校园网络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校园网络的出现,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迎来全新的挑战,校园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成为学校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大难题。(1)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国家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使中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主要对中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不能选择,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此课程的排斥心理,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学生把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当作学习使其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难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中学生通过在校园网络上的交流与学习,增强自身保护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水平。(2)通过线上心理健康咨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由于实际课设的心理咨询室每天接待的学生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而往往实际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使一些学生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心理问题分析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等。这有助于心理咨询教师对每位中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根据其自身性格特点及自身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及事件出现,无疑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及内心。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及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中学生走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学校及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凤宁,黄永荣,赖意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学术论坛,2010,4(03):56-59.

篇7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 品质

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体育课程从可有可无到备受重视,这是一个巨大变化。以前在人们思想意识中,体育课程不过是为了国家选拔运动员而准备的,对于没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似乎意义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身体素质有所下降,体育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得以彰显。尤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提出,更是让初中体育与学生健康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体育健康教育不仅对学生身体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为此,结合学生实际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

一、提升认识,和谐关系,激发兴趣

体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适应、心理变化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承受力,并积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得舒心。

首先,教师要补充心理学知识,研究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专业知识过硬,展示自身魅力,让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

其次,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跟学生建立和谐关系,不要采取传统的“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教育方式。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交流、合作、和谐的关系。如一般在体育课开始的热身运动中,我一直都是先列队训练,开始讲授知识和技能,一次一名学生突然说:“老师,我们能否换个方式热身呢?”对于这个“突袭”我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一想要让学生放松,希望尊重学生,自己就不能变么?为此我让同学们提出好的建议,结果大家学会了一套热身运动操,我为这个改变欣喜。

二、强化理论,融入心理,开展教育

初中体育学习很多都是在室外,在运动场上,教师可以花大把时间在篮球传球上,可以教学生如何更好地在跑步时均匀地呼吸,可以教学生如何练好一个手势,但一碰到理论课就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我见过老师,下雨天实在无法开展室外运动就只好讲理论了,教学过程就是“自学”。初中体育普遍存在强练习,软理论的问题。教师应该强化理论学习,将心理教育健康的内容融入其中。

例如,在教学“体育与身体形态”相关知识时,人的站、立、坐等姿势不仅对人的身体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发育也有影响。一个人的站姿能显示人的自信,让人以正直、阳光的感受,为此,在教学这一理论时,我融入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增长体育知识的同时,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

学习理论,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合不一定非得在室内,可以说每个体育课堂都可以是我们开展教育的地方,并且我们不是生搬硬套地说教,而是要润物无声地渗透。

三、因材施教,突出主体,发展个性

教育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在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篮球”这一内容时,因为男女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对篮球的兴趣不同,很多男生对基本的球技早已熟悉,我就将这部分学生分开,教授更深一些的球技,女生和兴趣不高的男生,我反而采取趣味性更强的球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关注了学生心理的需求,让学生更能愉悦地投入学习。

四、优化教法,突出心理,培养人格

当前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品质发展不均衡、情绪及情感不易掌控、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体育教学大多都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韧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如在课堂上教师穿插教授学生一些拳法或者防身技巧,并在过程中播放有力量的歌曲,激励学生,学生更加能长久坚持,并完成一些日常无法完成的运动,长期坚持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更强化了意志,培养了气质,形成了良好的品格。

体育活动有很多是竞技性的,并且需要团队协同完成,教师应该抓住时机,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面对成功、失败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在一次班级篮球赛中,我所任教的班级与另一位老师任教的班级比赛,本来我们班级实力比较强,学生抱着很大的赢的希望,但结果是我们输了。学生当时很不冷静,找各种理由说比赛不公平。我当时很生气,但想想学生想赢的心理没错,为何不借此机会开展心理教育呢?这样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直面失败,团结向上”的体育心理课。此后学生更加团结、乐观。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认识,强化学习、优化教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态度。随着心理教育的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中职学校中进行积极心理学,让更多的中职生接受到心理教育,可以使中职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时能够具有积极、乐观以及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1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具体问题

中职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项技能;不但是教书,还要育人;不但是老师,还要是朋友。作为班主任,要随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广西梧州农业学校18级电子商务2班的学生情况是:班级人数是55人,男生31人,女生24人,年龄阶段基本在14到16岁之间。学生基本来自农村,来自于各种复杂的家庭,其中有单亲家庭,有离异家庭,有留守儿童家庭,其中班级也有两个身体条件上稍微有特殊的学生。

1.1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于中职生来说,一些学生具有特殊的家庭环境,经济困难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这都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父母离异的中职生来说,与同龄人进行相比,不管是在心理上還是在情感上他们得到的沟通与关爱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为了能对心里的空缺进行弥补,他们通常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选择能够让自己内心需求得到满足的方式来对空缺进行填补。此类问题在我们班学生身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1.2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缺乏认识

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开展,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但目前来看,一些中职学校并不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对帮助学生对积极心理以及潜能进行培养与挖掘的职能是比较忽视的,而对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进行过分关注。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中职学校只是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关注,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帮助与解决时,并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理解,这就会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十分被动。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问题作为参考依据,会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积极、重要的方面进行忽视,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潜能开发进行注重的目标无法实现。

1.3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不是十分和谐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人格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进行培养。但其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向与其他层次学校是相同的,都把心理问题的预防作为统一的教育模式,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对学生心理是否健康进行鉴别时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心理进行测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对心理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十分重视的,很容易造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当学生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时,会觉得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从而会对心理咨询产生自我防御与心理排斥,一方面,对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会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2.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良好开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对中职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对课堂形式的多元化进行设计与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试、让学生对表演进行模仿以及对情景进行演示等,可以使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得到激发,更好的对心理课程教学品质进行提高。其次,在这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个性发展进行尊重。通过对网络平台进行利用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搜集,从而开展与之相符的心理学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自身需求与心理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感受。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公众号对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文章进行定期推荐,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心理教育提供相应保障。我们18电商2班的同学,我采用主题班会、班级团建活动等进行开展主题班会课,引导学生自信阳光。

2.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

目前,中职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与实践时,没有正确的对心理健康内涵和标准进行充分理解,认为只要学生心理没有问题就是健康的。但这种理解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目标是不符合的,就会造成只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积极心理学的开展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较大改变,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他所具有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快乐和乐观、幸福感和希望以及满意和满足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对情感进行体验时具有积极的情绪,还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由于积极心理学所具有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带有的个性色彩是十分鲜明的,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对于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通常是通过视频,或者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一些心理动态。

2.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与途径进行扩展

对于传统的心理学来说,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们进行消极假设与认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变得愈加枯燥与单一。积极心理学对自我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在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扩展,首先要对教师运用和发展自己的积极心理进行重视,在课堂中鼓励教师对积极心理进行利用,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积极心理进行有效发展。其次,要使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让师生能够对生活充满希望,使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多维化,并把各个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因素进行结合。另外,注重学生的心理体检,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与实效化。

2.4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与优化

积极心理学可以让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师生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与改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成长体验进行重视,还要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进行培养,使心理健康的教育氛围变得更加积极与和谐。在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时,要使师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信任与平等的,对学生进行尊重,当学生吐露情绪时,教师要用心的进行聆听,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我们既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做学生的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9

关键词 幼教人员 幼儿心理 健康素养 重要性

0前言

在人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而幼儿时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整个心理教育的始端,对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和提升有重要作用,对人生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说,从事幼教事业的每一个幼教人员都要从自身出发,首先提升自身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幼教人员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能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正确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幼儿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是指导幼儿建立自信心,进而勇敢的体验社会。

1阐述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非常影响学习、生活和平时的交际,这在社会层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家更是不断倡导人们要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合理的发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心理问题而造成不良后果,更是在不断追溯源头,发现从幼儿时期如果进行了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今后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在幼儿时期,幼儿主要是在幼儿园生活,接触的直接引导者也是幼教人员,而一名合格的幼教人员首先要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门必修课。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在塑造的重要的时期,因此说,幼教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来说十分的关键。

如果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正确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和今后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而幼儿与幼教人员的相处时间是除了父母以外最长的,幼夯崮7掠捉倘嗽逼饺绽锏囊谎砸恍校因此,幼教人员需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加以自律,时刻保持一个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就目前我国幼儿园的现状来看,发现许多的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以及心理承受力都比较差,并且十分畏难和任性,根本不懂得团结有爱、分享等健康的心理表现,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来自于家庭的教育,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幼儿园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基于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幼教人员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2我国幼教人员心理健康素养的实际现状

2.1幼教人员自身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意识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幼教人员从意识上已经开始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且不断的在努力塑造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幼教队伍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个别幼教人员没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认为幼儿只要开心玩耍,管好吃喝拉撒,不出现意外伤害就是万事大吉,疏忽了心理健康这一重大问题,导致幼教人员不能够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通过2016年7月对全国50个幼儿园的幼教人员的实际调查发现,达到70%以上的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还不过关,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幼儿的一些异常表现,不知如何正确对待,对突发的应急情况处置不当。幼教人员对幼儿心理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应尽快的对幼教人员进行全面的培养,把塑造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根短板补齐,迫在眉睫。

2.2幼教人员普在工作中遍存在负面情绪

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幼教人员对待幼儿的情绪化处理方式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化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但做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应当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例如某幼儿园视频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幼教人员因见到幼儿淘气,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幼儿进行辱骂。幼教人员的这种做法将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心理作用,并与积极倡导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相背离。杜绝情绪化处理,不忘幼教队伍教育的初心,根治情绪化问题。

2.3很多幼儿园没有重视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为了节省成本,对幼教人员没有进行基础性、提升性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聘请幼教人员时认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幼教人员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甚至在某些贫困地区还存在无证上岗的问题,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更是无从谈及了。调查发现某些幼儿园就没有对幼教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培训,幼教人员自身素养得无法得到提升,特别是在心理学方面知识和经验还非常欠缺,这将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3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幼教人员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主要是以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标和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主,但却忽视了人本身心理的变化和教育。孩子的内心与成人相比是更加需要关怀,但在很多幼儿园中都没有真正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幼儿园中只开展课堂教学和幼儿生理卫生保健教学,却将心理卫生保健这块重要的课程忽略了。比如,幼儿园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标准是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以及血色素这三大指标,但却忽略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而家长和老师用于判断孩子的智力与潜能发展的依据也不过是看幼儿会算多少个数学算数题、掌握了多少汉字,认识了多少个英语单词,而这项心理健康教育却得不到重视。幼教人员面对幼儿出现攻击性、孤僻、胆小、怕事等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是由于一些诱因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幼教人员不习惯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2幼儿人员存在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因素

如今,幼儿入园难和贵已经是大家公认的社会问题,而大多数的幼儿园所收的孩子远远超出幼儿园的承受力,因此造成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再加上很多家长要求幼教人员具备说、弹、唱、跳、画等高要求的技能,在这样高要求的背景下幼教人员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当幼教人员的心理承受力太低或者是无法自行排解压力,又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有效的排解,那么幼教人员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那么就会造成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将负面情绪会发泄到幼儿身上。而且很多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应聘要求比较低,甚至存在招收一些非幼教专业的人员,或者是存有心理或人格问题的人员入园从教。

3.3幼教人员和幼儿的关系不平等

在一些幼儿园,幼教人员普遍存在忽略幼儿的自我需求和发现其潜在能力的现象,没有将幼儿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认为幼儿不具备生活自理、独立思考以及对话的能力,一切都要在幼教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并且幼教人员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出发,单方面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安排,并没有和幼儿进行深入的沟通,而没有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来全面了解幼儿的感受和自我意愿的表达。一些幼教人员习惯在幼儿过于顽皮或者犯错时采取训斥、体罚、威胁等不正确的手段进行惩罚,这些不正确的管教方法会造成一些幼儿出现逆反,变得越来越固执不听说,甚至有些幼儿可能会因此而越来越胆小,出现夜惊、失眠的现象,以致于幼儿会害怕上幼儿园。而且在幼儿园存在幼教人员对待幼儿有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对待听话、家里条件好、家里有权的孩子会比较偏爱,而对待没给老师好处、没钱、没权、不听话的幼儿则会照顾不周,甚至态度十分的恶劣。幼教人员对待幼儿不平等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对影响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4.1因年龄差异化造成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参差不齐

通过长期专业的调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年龄越小的幼教人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而言越好,年龄越小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越成熟。幼儿教育跟随时代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重点,年龄越小的幼教人员之所以相比年长的幼教人员心理健康素养表现更加优异是因为其在进入学习初级就已经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4.2幼教人员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能力

幼教人员一般把普遍的心理题:抑郁症、双向障碍、焦虑症、恐惧症归为一类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由于幼教人员缺少辨识力容易造成混淆。当下社会因为媒体大量报道自闭症儿童题材,让儿童自闭症走进大众视线被社会重视,也造成幼教人员忽视了儿童多动症这一心理问题。正是这个现状可以两个问题:(1)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2)根据不同心理问题进行恰当的治疗。由于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极其有限,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皆被归为家庭环境因素:父母不重视、家庭氛围不好、缺少社会交际、缺少家长的正确指引、等等,而只有极少数人通过寻求专业机构帮助改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障碍、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展。幼教人员在遇到此类幼儿时更容易对其家庭有负面评价甚至进行道德谴责,更加剧幼儿极其家长心理负担。目前现状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幼儿六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从而寻求真正的发病原因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

5提升我国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一些建议

5.1幼教人员必须重视自身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首先,幼儿园以及幼教人员要重视起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这门必修课。幼教人员可以进行深造,学习并取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资格证书;而幼儿园可以从园本教育、个性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投入一定资金保障,聘请一些专业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导师对幼教人员进行指导,针对幼儿的心理时期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在对幼教人员进行分阶段的培训时注意培训内容要以个性化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为重点,要对幼儿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并保障幼儿能够向着个性化发展。

5.2对幼教人员积极开展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专业性培训

幼儿园要将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培训计划和目标纳入到幼儿园的师资配备之中,让幼教人员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园可以制定一套完整的幼教人员培训和进修的计划,定期组织幼教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新进幼儿园且工作没满一年的幼教人员,需要在当年的六月份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对于满一年工作以后的幼教人员,需每隔半年就要定期的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和进修。

6结语

通过笔者的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而幼儿园、幼教人员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由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前教育保教结合重要教学目标,而作为幼儿的第一启蒙老师――幼教人员更应该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化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但在实际上,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知识面很广,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当中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职业素养从事幼教工作,用仁爱的心态面对幼儿和教化幼儿,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7.

[2] 魏勇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浅论[J].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3] 哀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4] 杜建政,张宁,张翔,杨文登.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5(06).

篇10

关键词:六年级品德课;心理教育;品德教育

一、摆正心理素质教育的位置

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人们一度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向2010年远景目标迈进的黄金时期,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处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每一个人,无时不受其心理活动的支配,尤其是在分胜负、比高低的战场、市场、商场、考场等特殊场合,人的心理素质的高低竟成为决定其胜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或品质是影响个人成长,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务必摆正心理素质教育的位置,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

二、让学生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而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此外,智力正常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心理健康对学生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所以,重视素质教育,关注心理健康,便成为现代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三、处理好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任务,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条主线,高尚的道德情操应在中学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要贯彻和渗透于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这三方面内容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地统一于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德育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