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医学微生物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2(c)-0000-00
医学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各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其中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在人类探讨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着理论内容抽象、实践性较强、新知识与新技术更新快等学科特点。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学生只有初中起点,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难以记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学习效果较差。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笔者主要针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谈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医学微生物学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学好这门课程,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由被动变为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开始,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感兴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需要感,增强其求知欲。如以学生面部多发的痤疮为例,引出化脓性球菌;从我国乙型肝炎及其危害入手,引出肝炎病毒;由河南的艾滋病村开始,介绍人免疫缺陷病毒;从儿童接种卡介苗、做结核菌素试验引出结核杆菌等。通过具体实例,激发学生对本门课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
2自主性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去我们认为老师讲得越细,学生学起来越容易.课堂效率越高,其实这样做会养成学生不爱动脑筋的习惯,学习上经常处于被动,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弄懂。学生自学后,老师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对学生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重点讲述,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这样学生不会感到课堂乏味.反而会变得主动起来,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对好学生不断表扬.对后进学生需要督促、鼓励、辅导。使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利用CAI课件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各专业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威为必然趋势,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效果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课件直观性好,逻辑性强,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医学微生物种类很多,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直观的图片.真实形象的显示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超微结构.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记忆。CAI课件对一些知识难点,采取动画画面,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病毒的复制过程,配以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这一过程变为生动的画面,使同学们对病毒的增殖一目了然。
4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课堂上难以讲清楚,只有通过实验。从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中得到理解。医学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很多,一部分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来做,还有一部分实验。可以通过录像、结果示教等手段来完成。使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好一堂实验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老师认真备好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前,老师提前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第二,调整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将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成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全过程的训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创新意识;第三,重视实验课的考核.强化考核环节。微生物实验的考核不能以实验报告、实验课平时表现来进行评定.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微生物实验内容很多,不可能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部内容的考核,同学们可以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考核,老师当场打分,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积极主动,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卫生职教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教老师必须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通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形式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不断吸取养分而完善知识结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路,不断学习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
专业课教师除了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使教师威为有良好道德品质,勇于进取,不断开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篇2
一、 传统医学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教育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采用传统、经典地教学手段,即着重知识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采取以教科书为知识来源、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此手段虽为经典,但其存在较多弊端,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新技术手段、新观点、新发现、新理念不断地涌现,而教科书的修订、印刷、出版等需要经历较长时间,这就造成教科书在诸多信息、知识点更新方面出现滞后的局面。在此基础之上,若仍采用单纯灌输式教学,势必造成绝大多数学生在结束医学本科学习后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学生将在把握最新专业知识方面出现滞后,进而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将显不足。另一方面,当学生面临临床工作时,以其更新不及时的知识架构以及有限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医疗决策,其所产生的后果是造成有限的卫生资源出现人为浪费,并可能不利于患者康复。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桥梁学科,与临床结合紧密。其课程特点主要为知识点繁杂琐碎、内容逻辑性较差,此外课程开设时间与临床阶段课程开设尚存一段距离,学生没有系统接触过临床问题,对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的联系没有较好地认识。因此,传统的“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其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难以发挥,最终结果是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学生综合素质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现代医学教育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创新等各方面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认识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加以改革从而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更新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能力,强化其运用最新、最佳地临床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医疗决策的临床思维能力。循证医学正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有效地途径。
二、 循证医学的概念与循证医学教学理念的优势
1 概念
1992年临床流行病学家、内科学家 David L.Sackett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并联系个人专业知识以及经验,同时尽可能满足患者的价值和愿望,最终在三者完美统一后制定出患者的诊治方案[1]。具体是指临床医生在收集、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检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做出科学的、适用的诊疗决策,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2]。
2 循证医学教学理念的优势
2.1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绝大多数医学生从进入医学学习开始,只依照教科书以及教师或上级医师的要求来进行机械性学习或从事临床工作,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循证医学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拓展其知识面,查阅文献、分析研究文献从而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更新知识[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增强医学生的仁爱意识
在循证医学教学理念中,其中证据的评价时有一项重要的参考就是研究是否能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取向与诉求,在临床决策制定过程中是否能依据患者意愿,由患者和医生共同作出决定[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使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仁爱意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3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循证医学教学理念的树立就是以问题为出发点而展开[5],因此,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医学在不断进步,伴随着进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启发学生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然后查阅相关文献,评价文献设计是否合理、先进,证据是否可靠、是否有临床意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
三、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
1. 循证医学教学理念对微生物学教师的要求
伴随现代社会进步,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造成了医学微生物学不断地在发展,大量的新观点、新理论涌现,研究手段与技术不断地更新,学科发展速度超过了教科书的更新速度。作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的方式,不断添加新的观点与知识,此外还需根据教学大纲,定期检索文献并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应用最新的理念来丰富教学内容。最终达到在有限教学时间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动态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6]。另一方面,医学微生物学与感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循证医学理念要求,由教师选择根据预先检索结果来选择问题,设置临床病例,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相关数据库查询文献,评价文献并参考相关系统评价等得出答案,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需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循证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循证医学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要求
在我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要求医学生应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的初步能力。在分析问题、求证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目前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观察、实验培养、动物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等,学生应学会如何在大量错综复杂问题中找到线索并提出问题,如何高效地掌握相关更新,进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并有效应用[7]。而以上要求使得学生们需要将掌握的相关检索知识与手段、医学英语以及专业知识等充分结合起来,及时获取国内外最佳医学科研成果。
四、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采用循证医学理念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及教学经验
循证医学理念教学的运用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有医学专业知识、统计学、流行病学及计算机知识,而大多数授课教师并未系统地进行过学习,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理论知识及教学经验,因此,教师自身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证据及评价证据的能力均需要强化。这些都可能对循证教学理念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造成阻碍。
2. 学生认识不足
我国循证医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院校也是近些年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因此,学生对其认识不足,甚至没有听说过,加之在循证过程中需要学习多门知识,更容易使学生认为循证理念复杂、难以理解,尤其是在进行文献检索与评价时,学生甚至不知道该从文献的什么地方找到评价文献的“信息点”。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基础建设有待提高
循证医学教学理念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网络、医学专业数据库等,并且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医学英语及专业知识。而目前很多院校进行循证医学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设施有待提高,同时医学专业数据库不全是这些院校面临的更大问题。而本科阶段的医学生往往缺乏系统的循证医学相关知识学习。
篇3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 实验课 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验课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①因此,实验教学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其基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材料,并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实验程序安排学生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②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能启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性综合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实施的一种实验课教学模式。它将学生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有目的地获取新的知识,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了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和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④本文分析本教研室今年来采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活动,探讨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 本文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思想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些新型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导致的人的感染、NDM-1超级耐药细菌的感染等,引发高度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分子,如流感病毒血凝素和NDM-1金属- -内酰胺酶等的原核表达引入实验课中,并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我们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表达上述关键分子;最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并模仿研究生答辩的方式进行总结汇报。我们希望在实验中引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并且采用临床医学生向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于培养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实验课的教学体系。
2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2.1 实验前的准备
我校的医学本科生课程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分别依次在第三个连续的学期开课。因此,在生物化学开课的学期,我们从32个实验班中选取所有课程总平均成绩相差在5分以内的6个班,随机将这6个班分成两组,每组三个班。其中一组为实验组,采用上述实验教学方法,另一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通过年级的学习部向实验组学生发放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想,并建议学生在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后,重点学习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原理,如PCR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提取、DNA酶切及连接、感受态细胞制备、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等,为下学期实验课中所需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扎实的基础。
在开课前四周,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上述技术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采用闭卷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亲自操作,向学生演示上述实验技术的操作要领。
2.2 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性实验开始的前8周里,我们规定学生在两周内,以《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为主要参考书目,并在CNKI或highwire等数据库中查阅一定量的文献,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具体实验方案的制定。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在第8周末确定最终实验方案。
2.3 实验操作
从第9周开始,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在此后的四周时间里,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在学生实验期间,安排教师全时段值班并陪同学生实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确保实验室安全,以防出现事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实验记录,写实验报告。
2.4 实验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汇报
在实验前和实验中,分多次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首先讲解论文写作的意义、一般要求,然后用举例的方式,重点讲解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的格式和具体要求。在实验完成后,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并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在反复修改后,以小班为单位,要求各组将自己的论文以PPT报告的形式,按照研究生毕业答辩的要求进行交流,并择优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3 教学方法的成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个实验班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经过四~五周的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最终都能完成实验方案的全部内容,并能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和实验总结报告。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术论文和总结汇报,并且最后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我们认为,本教研室采用的设计性、创新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计实验课对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性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分子生物学和基本的微生物学技术和操作,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得到提升。从实验考核(表1)来看(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实验班高分段(>90分和80分~90分)人数和平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这表明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新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学生准备及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方案所涉及的领域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对相关病原微生物学的基本特性、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从而丰富了微生物学知识体系。因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班的期末考试的成绩(表2)也显著高于非实验班(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这表明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2 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2.1 文献调研、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实验方案的准备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参考资料,每个实验小组都在网络数据库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并查阅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因此,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由于要求学生按照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论文写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讨论,而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反复按照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功夫,还使他们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最后由于我们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实验总结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组织PPT多媒体文件,并进行汇报。
3.2.2 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本实验需要用到较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此外,还需要用到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蛋白表达宿主菌)、无菌操作技术、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发酵技术等微生物学技术。在开展实验前,学生必须首先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然后将实验所需的多项实验技术组成一个有序、连贯的有机整体。这一过程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实验课的内容无法达到的。在规定内容实验课上,学生每次学到的是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而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地组合并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实验,这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往往需要要进行1~2次的复复实践才能掌握这些技术,尤其是当出现问题时,实验重复的次数会增加。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分析并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技术本身,而且学会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3.3 教师的素质获得提高
首先,我们所采用的自主设计实验难度接近科研课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该实验,因此对施教老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师需要自己开展预实验,并向学生讲述实验技术的原理、示范相关操作要领;再次,在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促进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实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完成自主设计实验,本教研室的教师付出了比传统教学实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了更多的牺牲。首先,需要我们在上学期就要开始为该学期的实验设计进行提前宣传,做好准备。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各种知识、各个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在指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是在晚上和周末,只要学生做实验,教师就要全时段值班,指导实验。因此,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对工作负责,从工作的角度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
5 总结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我们所采用的设计性实验首先通过具有轰动效应的病原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其次,我们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这种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首先直接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并间接增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它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完成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进行报告和总结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今后继续学习,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基础。虽然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上述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注释
① 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2006.26(6):22-26.
② 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1.
篇4
【关键词】病案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72-01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教学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教学内容,因此培养出来的医务人员往往在临床实践方面的能力较低。对此,医学院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手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主要对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
一 资料与方法
1.病案搜集与整理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搜集与内容相关的真实病案,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提问的病案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并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堂测试。设计时,要保证其内容能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疑点等,要全面、科学、系统。
2.进行分组
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我们对其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一部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另一部分则采用病案教学法进行。实施分组之后,还要在每组内部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使其成为病案教学中的讨论小组。
3.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应根据实施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要对实施教学的主要目的和过程进行简单叙述,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将病案在学生中间进行传看,并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行查找。然后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并阐述小组主要观点,教师可对其进行补充,或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
二 结果
通过对两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我们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病案分析法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学能力、记忆能力、思考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还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 讨论
我们对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存有缺陷。由于病案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其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和锻炼。总体来说,病案教学法充分反映出现代教育的观点和主张。我们对其具体优势进行系统陈述。
1.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所使用的病例进行搜集和精心筛选,对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病案进行保存,并将其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激烈争辩,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辩论中,并深化学生的认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以病案教学法为基础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关病案进行分析,但不对其设置标准答案,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大胆思考和创新,畅所欲言,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锻炼。特别是没有限制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新奇的感受,对统一问题产生大量的、不同的观点,这些是传统教学方法中所没有的。
3.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病案教学中,讨论是重要环节,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极大的不同。通过讨论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掌控和管理,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特别是师生围绕同一个问题开展讨论,能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篇5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其教学模式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MeMaster大学首创,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使学生学习到由问题所带出的知识,从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2]。为弥补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不足,我们尝试了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引入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为分组教学,每组约为18~20人,因此随机选取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专升本层次3个实验小组学生作为PBL教学实验组,总计为60人;另随机选择3个小组的58人作为传统教学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使用相同实验指导且实验学时数均为4学时;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内容及问题提出
PBL教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学生对相关基本技能有一定了解,因此,实验开设时间选在学期后半段;问题设计对于教学开展尤为关键,好的问题应在到达教学目的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因此,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教师集体备课选择了学生易懂且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如急性肠炎等病例,根据病例的主诉、体征、症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设置一系列问题,力求引导学生能迅速进入临床情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病例及问题均在实验实施前1-2周交给每个实验组。
1.3 教学方法
实验组为PBL教学结合传统教学。首先常规讲授1小时,主要讲解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并进行示范,然后进入讨论、汇报及实验实施过程。对照组则仅采用常规教学。
1.4 PBL教学实施
1.4.1 小组学习:每个实验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长收到病例及问题后,组织小组成员分析病例,并督促各组员在课余时间借助各种手段查阅文献、资料、书籍等,同时整理归纳资料等。
1.4.2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归纳整理自己的资料后,由组长召集组员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前先将各成员资料进行汇总;讨论时注重分析病例,并讨论疾病发病机制、类型、诊断及防治等就,实验过程中如何对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讨论内容需有详细记录。
1.4.3 汇报与实验实施:小组讨论结束后组长应进行总结,并制作汇报PPT,实验课时对其小组讨论结果及实验方案等进行阐述。实验带教老师总结与点评后,由学生自主实施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实验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综合表现对其进行评价。
2 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完成后,随堂采用相同考核试题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考核,并采用t检验分析考核;此外考核后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回访学生关于学习兴趣、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3 结果
3.1 考核成绩
两组所有学生均参加实验考核。结果发现,实验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93.23±4.21 vs 78.56±5.19 , p
3.2 调查问卷
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60份。调查问卷结果发现95%学生对PBL教学持认可态度且希望以后在其他内容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90%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理论课知识的学习且学习兴趣较传统教学模式高;91.7%学生认为其综合分析能力及临床思维得到极大提高。
4 讨论
现代医学实验教学强调培养学生“三基”能力,即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将PBL教学引入传统实验教学后,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知识探索及获取过程,通过文献、资料等的查询以及自己独立对病例进行分析与思考,有利于其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在实验中进行运用。此外,由于是通过实际临床病例引出问题,学生需了解的知识面不再局限在开课课程,而是需要进行适当地延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并且培养了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与汇报等,要求学生通过沟通对其归纳整理的知识进行交流与相互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篇6
关键词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49-02
Application of Open Form Teaching in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Experiments//SUN Dongmei, ZHANG Hong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open experiment mode was adopted in the experiments. Teaching mode was: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aking group to design and organize the experi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ese ar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chang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open type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1 前言
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针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一种社会活动。创新教育是这一活动完备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总结经验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专业实践能力、开发专业领域的创新意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项辅助教学、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的重要措施[1]。教学实验课程的成功开展,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在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中,尝试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实验课中学生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的实验验证过程,探索开展实验教学的一种新型实验模式。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为20学时。经过三年的开放实验模式运行,证明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开放式实验教学设想的提出和可行性
目前,大学的实验课程还大多附属于理论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如重视知识传承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甚至有些课程的实验课仅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只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和回顾。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我主动性不高,缺乏对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详细指导,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内容,存有敷衍了事的心态。能做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已是很好地完成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了,而能够自己去分析、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人很少[2-3]。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结合最新科技发展的情况与实验目的的需要,将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划分成若干个成体系的实验题目,由学生自己去选定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之后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开展查阅文献、选择准备实验材料、考察仪器设备、制订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工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形成并提交实验结果报告。整个过程学生可以个人或以小组形式完成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内容与可行性提供指导意见,指出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完善实验,并在实验中进行指导,共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置[4-5]。
本门实验课程开设之初,学生已经完成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充分掌握了生物学相关基本实验技术的操作,因而具有独立完成或合作设计、执行实验的可能。
3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开放式实验的执行
教学条件的保障 开放式教学的内涵既包括了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又包含了资源开放[6-7]。因开放式实验学生选择的实验内容不同,教师要充分协调院系的教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充分保证学生必要的实验环境。在教师协调下,学生可依据实验具体要求和自己的时间安排,预约进入实验室的时间。生命学院对实验环节非常重视,经协调后充分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实验提供了基本的设施保障。
实验项目的开展 执行三年以来,设计的实验内容整合了原来分步的紫外线诱变育种、特殊微生物的分离、转化实验等,开展以菌种改良及检测为核心的综合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不同特性的微生物(自分或保存),通过各种育种方式(物理、化学诱变等)获得改良后的高性能菌株,并对高性能菌株的性能进行分析与检测。在实验完成过程中,涉及微生物基本操作,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及发酵产物提取等不同实验环节,有的学生还选择了基因改良菌种的手段,这样就会涉及全院的相关实验室。在教学条件保障的充分实施下,可以使实验项目开展顺利进行。
实验考核方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无法沿用以前的实验报告批改方式,而是主要从实验方案制订的合理性、实验原理理解的程度、每步实验操作的精细程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几方面来考察,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
运行的问题与思索 经过三年的运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实验素质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积极性欠缺,实验设计不严谨,实验技能不全面,出现问题时分析能力不全面,等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应该更加坚定地将实验教学从课堂教学的附属地位转变为与课堂教学协调发展的模式上来,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除此之外,只有加大实验投入,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才能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4 开放式实验经验总结与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实施个性教育,让学生在大学里有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习[8-9]。在开放式实验项目选取中,教师指定了几个相关方向,学生可通过文献查阅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实验内容,通过对文献的理解,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执行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且能够通过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实验的深度与广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的开放式实验主要以小组形式开展,并指定小组负责人,组织协调实验方案的制订,监督组内实验进度的实施与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的每一步进展都是组内成员民主集中制的体现,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林法,张英香.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1-14.
[2]任丽丽.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与特性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9,36(4):383-385.
[3]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09-113.
[4]王淑静,郝建民,刘建柱,等.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农学类实验课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学研究与课改,2011(4):
73-75.
[5]韩宗先,方平,向邓云.《动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9):135-137.
[6]王志军.也谈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3):98-99,126.
[7]张铮.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20(5):163-166.
篇7
/
关键词 求偶行为 求偶形式 生物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Q-49 文献标识码 E
动物的行为是种群间交流的工具,包括繁殖、取食等行为,在整个生命活动中有着很重要作用。而动物的求偶行为是繁殖行为中的重要环节,又被称为“求婚”、“求爱”等,也叫前行为,指前雌雄一方为了获得配偶而尽力展现婚装及动作而使另一方做出选择的整个过程。求偶行为作为动物特有的一种本能,包括动物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全部行为,一般起始于动物的期,持续几小时或几天,在动物完成过程中结束,最终吸引异性完成。我国对动物的求偶行为方面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20世纪初达到,主要涉及鸟类、昆虫等求偶的形式及特征意义方面的研究。那么动物求偶的形式有哪些呢?这些方式到底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
1 求偶行为的形式
动物求偶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行为系统,包含着丰富、复杂的生物学信息。大多数是雄性主动向雌性求偶,少数相反,如瓣蹼鹬科、三趾鹑科、彩鹬科等。还有雄雌同样参与求偶,如海鸟,一般外貌鲜明的一方先主动,如果色彩相当则求偶主动性相当。动物没有“语言”,但求偶形式多样,千奇百怪,有靠发出复杂的声音的声音通讯,有靠展示奇特的动作、炫耀的色彩、建造或装饰巢穴等的光学通讯,有传递信息素的化学求偶,还有特殊的喂食求偶等多种形式,所以研究观察求偶现象并非易事。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动物求偶形式进行说明。
1.1 声音通讯求偶
这种形式常见于存在空间距离使视线受阻的鸟类和视觉欠缺的昆虫类。鸟类的鸣叫是种群内个体相互沟通的“语言”,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期的雄性动物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吸引异性,如杜鹃晨夜鸣叫、猫头鹰悲鸣、蝉的夏季高歌、蟋蟀彻夜鸣曲等。还有动物借助于外物而发声求偶,如雄啄木鸟用喙敲击树干吸引异性、毛翅目昆虫打鼓求鸣;北美草原的艾草榛鸡在嗉囊中吸入4 kg左右空气,再通过“砰”的放气声响招引雌性。这些动物通过声音特有的强度、频率吸引本种异性,并向异性传达自己的位置、自身的身体质量等情况。
1.2 光学通讯求偶
这种求偶方式多见于外表华丽、身体灵活的鸟类,或者体型较小但会筑巢穴的无脊椎动物或鸟类中,可分为以下几种。
1.2.1 炫耀求偶
繁殖期间雌雄的一方(通常是雄性)通过体色、羽毛、体型改变,使得体色更突出,羽毛更亮丽,体型更鲜明,从而正面或侧面在异性面前炫耀,通常见于鸟类、昆虫类。如期的公鸡通过显露彩色的羽毛、竖起鲜红的欢鸡冠子母鸡面前炫耀;孔雀开屏;黄腹角雉雄性抖动平日藏着的翠蓝色肉角;鹤形目鸨科大鸨求偶的雄性身形可以从“u”变为“v”形等。炫耀求偶通过刺激异性的视觉,持续时间长,直到成功。会炫耀的雄鸟往往多妻,这也与它们外表有关。
1.2.2 行为动作求偶
雌雄一方(通常为雄性)舞蹈、戏飞、婚飞或双方身体接触、击喙、亲吻、头颈交缠、身体相依、竞技等行为完成,常见于昆虫、猛禽、水鸟等多种生物。如蝶类戏飞;非洲鸵鸟半蹲半坐并不断摇晃身体,并把翼、尾羽轮番展示给雌鸟;雄杜父鱼等在洞口,咬住经过的雌鱼头部看是否挣扎,不挣扎者则可以;海豹、驼鹿双雄决斗;雌雄蟾蜍聚集到池塘、湖泊进行配对和产卵;具有血缘关系集体性求偶;雄性火鸡结伴求偶却只有其中一只;还有热带大陆的雄性侏儒鸟、欧亚矶鹞在充当求偶助手时,却最终夺取了领地,自己参与;还有天鹅、鸭子头颈交缠、身体相依等。这些行为在雌性周围进行并刺激雌性对自己的选择,但这种求偶方式高耗能、体重减轻,生命受到威胁,获胜者才能完成。
1.2.3 建巢穴求偶
一些雄性动物通过建坚固且华丽巢穴吸引异性、完成。如雄性园丁鸟用细枝编织巨大鸟巢,再用鲜花、各种物件装饰求偶场;雌织布鸟通过观察雄织布鸟所建鸟巢的坚固程度选择雄性;沙蟹掘穴,堆成金字塔形显示自己的位置等。雌性通过巢穴选择雄性可以给产卵、孵化选择安全的环境,提高后代成活率。
另外有些雄性动物通过反射紫外线吸引异性,而雌性利用眼底的紫外线敏感细胞做出反应,如热带丛林中的安乐蜥、一些蝴蝶等。
1.2.4 化学求偶
一些动物可以向周边散发一些化学物质,如信息素。性信息素是生物的某一方通过特殊的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外并扩散到周围环境的微量化学物质,经空气或其他媒介传递到同种异性的感受器,最终引起种群内雌雄相遇并,多见于昆虫中。已发现有250余种昆虫可释放性信息素,大多为雌性释放,如雌松叶蜂放入笼中置于田间,可招引11 000只雄性松叶蜂。再比如靠气味吸引异性的雄果蝇;雌萤通过闪光吸引雄萤等。昆虫能进行信息求偶是因为昆虫具有发达的嗅觉,对气味等很敏感。
1.3 特殊的方式――喂食求偶
一些动物为了能有机会与另一方进行,雄性往往携带食物给雌性,利诱雌性,减少雌性逃跑或攻击反应的可能性。有直接献上食物的,如雄猴献上野果给雌猴,雄燕鸥叼着鲜鱼给雌燕鸥;还有的是避免求偶时被异性吃掉的危险,如雌蜘蛛个大视力差,当雄蜘蛛接近时会被当成食物吃掉,所以雄蜘蛛在求偶时会用丝缠住昆虫给雌蜘蛛,堵住雌蜘蛛嘴,趁机完成;还有的是雌性吃掉求偶的雄性,如雌螳螂用大鳄咬掉正在的雄螳螂头部。喂食求偶能增加求偶的成功率,求偶的同时也增加雌性个体的营养和产卵量,但对雄性也有着挑战性,必须能捕获到求偶的食物或做好牺牲的准备。
动物求偶形式多样,而且大多时间并不是用一种方式而是两种或多种方式综合进行。如大熊猫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进行传情;麦头风鸡在空中翱翔和翻滚,露出黑白分明的羽衣;雄性滑北螈的求偶则包括炫耀自己华丽的色彩和用尾击水,用含有自己气味的水流震动雌性。无论以哪种方式,本物种或本种群内是固定的,目的都是吸引异性,完成。
2 求偶的生物学意义
动物一切行为都能使自己更好地生存,遵循效率最优原则、进化稳定原则,求偶也不例外,可确保在合适的地点时间和理想的条件下且发生在同种异性之间。求偶行为也满足达尔文“雄性竞争”、“雌性吸引”的性选择理论,另外对于求偶,有科学家也提出“生殖中不能获益的的雌性通过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雄性进行,弥补其在生殖中的利益损失”。求偶行为是多基因控制可遗传的性状,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承受很大的选择压力,表现出趋同或趋异进化。
2.1 吸引并选择异性
动物通过求偶吸引异性,但成功还取决于同种异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具有优势的雄性获胜。同种雌性根据求偶声音频率、炫耀时间间隔、行为强烈程度、提供的食物多少等选择活力旺盛、处于主导地位的雄性,可增加繁殖成功率,给后代留下优良的遗传基因,使后代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雌性选择雄性的同时,雄性为了得到,会更卖力地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展示求偶欲望,同种雄性间也会互相干扰和排斥,不惜用武力取得地位。这种选择与被选择最终的目的都是吸引异性,完成,保证后代优质优量。
2.2 激发异性性活动
动物的性成熟在同种雌雄中并不是同时完成,往往雄性先表现出性兴奋,雄性在期向同种雌性进行的求偶行为,使雌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使两性器官发育和性行为发展处于同步,对体外受精的两栖类、鱼类等尤为重要。
2.3 种间特异性
求偶行为发生在同种异性个体之间,雄性能向同种雌性发出特有的信号,同种雌性只识别这种信号并作出反应。如刺蜥属的雄蜥是靠有节奏的摆头来吸引异性的,但不同种的雄刺蜥摆头的速率不同,同种的雌刺蜥能选择出正确的雄刺蜥。因此,可根据这种特有的信号区分物种。
2.4 推动物种进化
雌性对本种雄性的主动选择,雄性优胜劣汰,产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强,如雌性对雄行求偶鸣曲的主动选择,导致雄性长翅型和短翅型的分化。在杂交带中杂交个体时优先选择杂交个体的求偶鸣曲,异域种群在中优先选择同种求偶。但当求偶行为的变化、发生地理隔离时加速生殖隔离,加快亚种分化,最终形成新物种。
另外,求偶行为长期进化中还出现求偶行骗和性逆转现象。求偶行骗是动物由于食物不易得但要完成所出现的一种高级求偶现象,多见于喂食求偶的动物中。如雄性的蝎蛉模拟雌蝎接近其他准备求偶而且已经捕获到食物的雄蝎,骗取食物再向雌性求偶,有的雄蝎甚至把没有装食物的“空篮”送到雌蝎面前趁机完成;萤火虫除对本种雄萤发出的闪光信号作出反应外,还会对其他的雄萤作出应答,待来到身边将其捕获、吃掉。性逆转是那些弱者为避免求偶竞争在受某些条件影响下采取性别转换,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获得生殖上的较大成功。如双翅目摇蚊科某些昆虫受雨虫寄生后,却能从雄虫变为雌虫。
动物求偶形式多样化,对生殖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用于解决动物生殖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可以模拟动物特有的求偶形式刺激那些濒临灭绝、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多产卵,培育出更多适应生存的个体。也可以利用求偶过程,对那些害虫改变求偶形式,使其不能正常,减少后代的出现,从而减少农药的利用。总之,动物求偶机制、运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研究,今后这将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尚玉昌.动物的求偶行为[J].生物学通报,1990(7):6-7.
[2] 邵明勤,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高行宜,等.鸟类行为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2,19(2):75-79.
[3] 长有德,康乐.昆虫求偶鸣曲的行为特征与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J].动物学研究,2002,23(5):419-425.
[4] 韩宗先.鸟类的求偶行为及其生物学意义[J].四川动物,2001(3):167.
[5] 刘若楠,颜忠诚.昆虫求偶行为方式及生物学意义[J].生物学通报,2008,43(9):6-8.
篇8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 德育教育
【分类号】:R-4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求新求变,寻找符合新时代德育教育理念的方式。在内容上,应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 和谐社会等新的德育教育目标;在形式上,应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采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洞察和掌握所教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因此, 教师要做到所教学科有效地渗透德育,必须认真地研究和准确地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医学微生物课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即是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改变目前只看重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忽视学生思想教育培养的现状。明确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医德和人文科学知识修养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就如何发挥医学微生物学的优势,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下面几点看法。
一、根据课的内容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 医以德为本,无德不为医,” 21 世纪的医学人才首先应当是医德高尚的人。通过医学专业课来渗透医德教育,可以克服传统德育教育单纯说教的缺点,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在讲授抗生素与菌群失调的关系时,让学生结合现今某些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原则地给病人使用高级广谱抗生素,造成病人菌群失调,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的现象,展开批评讨论, 以唤起学生的正义感,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潮和行为。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渗透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作为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发挥主体作用。要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应提高自身修养,首先应当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要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较多地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应加强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学习。在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应加强爱岗敬业师德教育,努力使教师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勇于探索,富于进取,不断开拓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教师的学术观点、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可以模仿教师的教学风格、治学态度、言谈举止,这种影响不仅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且延续一生,以至于很多学生的人格、个性、气质都深深地烙着他们所尊重的教师的印记。所以说,教师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面旗帜,一根标杆。它对于学生心灵的重要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我德育教育能力
自己教育自己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少年期和青年期是困难的年龄期,学生在身体、智力等方面都迅速发展,教育者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克服这些困难。因此,必须注意青少年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学会了自我教育,学生就能在一定教育条件下自觉地提高认识,并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按社会的要求评价自己的言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主动接受社会和学校的德育教育,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积极体验和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故事,进行德育渗透
充分挖掘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水平,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学科教学手段来丰富德育教育的方式。理论化的德育教育往往显得枯燥无力,过于说教,而如果通过一定的故事素材来呈现,即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融入一个个故事之中,就能使许多德育教育的目标不言自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德育教育。这样的德育教育自然,符合教育原则,易于学生的接爱。如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牛痘苗”的故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而且用自己的眼睛作实验的故事;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医生因研究斑疹伤寒而受感染不幸牺牲的故事。同学们会被科学家们为了科学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从而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
五、利用相关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更好的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相关资源,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形成积极情感,达到预期效果,更好的发挥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效。
六、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提高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自觉性
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具有双重作用, 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而且其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医学微生物学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积极情感,如动机、兴趣、自信、自尊、意志等,可以潜移默化的转化至其他的学习活动之中,成为学生迁移积极情感, 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的内在动力,也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的继续发展起到正面的影响。同时,教师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基础上“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感性上的体验和认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的提高,使得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落在实处。
总之, 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要精通专业课理论、高超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职业道德。我们不仅要以自己的高超技术去影响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规范行为去引导学生,更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所蕴涵的特点,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曲雅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6(7)
[2]王琦.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篇9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 。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课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以下谈些粗浅体会。
1 精心做好实验准备,是提高实验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决定实验课质量的关键,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上好实验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前提。微生物实验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能否上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重要环节之一是做好实验准备。微生物学的实验准备内容较多,操作性强。例如,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培养基的制备,示教用阳性标本的留取、制作,染色液的配制等都需要提前保质保量准备到位;有些实验还要做好课前预备实验。这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试剂的放置时间或培养基因生产厂家不同,实验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预备实验是很有必要的。笔者通常是提前3~4 d进行实验准备工作,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做好预备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找出问题,及时处理和分析,直至准备无误后才拿到实验课上去。此外,带教老师还要先复习每次实验课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如原理、操作步骤、影响因素、注意事项等,在实验课中巧妙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结合起来,可使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总之,只有精心做好实验准备,才能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
2 加强自身实践技能的提高
在实验课的带教中,对带教教师来说,不但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不论是从接种环的握持方法、细菌的接种,到涂片染色、生化反应结果的观察,或是从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到菌种活力的检测等,都要给学生正确示教,并结合基础理论、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给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将自身的体会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技能。要做到这点,带教老师必须加强自身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应加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除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外,还要经常注意国内外的新实验和新方法,及时将最新的技术方法渗入到实验课的内容中介绍给学生,改变传统的“讲解-示教-模仿-总结”的实验教学方法,同时应注意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3 精心组织实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课开始时,教师要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做好示范。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教师均应以规范的动作完成,对分组实验由学生操作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具体指导,对于每个学生应该完成的操作项目,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独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具体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的接种等实验时,因要接触到活的细菌,教师要重点强调无菌观念,建立无菌意识,防止污染。只有通过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完成实验课的目标,为学生将来做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实验中加强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实验教学大致分为2部分:①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主要是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其目的是为了检验所学的某一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带教老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当实验获得预期结果时,让学生分析实验成功的关键问题和体会,未获得预期结果时,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分析,查找失败原因;如对同一种细菌进行革兰染色,一些同学染成革兰阳性,另一些染成革兰阴性;此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染色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出原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课兴趣,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临床微生物实验:主要让学生掌握几种基础实验操作技术。如无菌操作技术,教师应采取边说边做的演示方式,耐心示范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练习时,教师要积极巡视,仔细观察,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操作正确熟练的学生予以表扬肯定,让其给其他同学做示范;发现操作有错误时,要及时指出予以纠正,直到学生掌握为止,来提高其操作技能。
5 督促做好实验记录,仔细批改实验报告
篇10
不久前的一个晴朗午后,薛忆沩新书会暨与媒体、读者见面会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大厅召开。这位自言不善于面对公众讲话的作家为了这个突破性的决定连夜准备了一张纸的演讲稿,并用他颇适合朗读的磁性嗓音与饱满感情娓娓道来。
他将自己的写作过程总结为“异类的修行”,并用火作为贯穿“读诵稿”的主题。“火,是许多伟大作家敬畏的最后的推动力量。比如英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作品,就用火的毁灭性作为结局。”他列举了许多与火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品,并用富有文学和哲学意味的品论贯穿其间。然后话锋一转,将自己的最新作品《遗弃》也与火联系了起来:“这是一部许多年前的旧作的重写本,我一度想让它也有一个毁灭性的结局,比如宁愿被遗弃在火堆中,我也不愿再与他人谈论这部旧作。但一位哲学教授反复劝导我:书一旦出版就不再是作者的私藏,作者也无权阻止读者去阅读。而后幸免于火的《遗弃》居然在上世纪末火了起来,缘由是哲学教授何怀宏在《南方周末》‘专家荐书’栏目撰文对之大加推崇。”
这段“读诵稿”虽然是赶工而成,但被薛忆沩读来仿佛就是一部叙事抒情结合的长长诗篇,句式工整,内蕴强大,足以令人感到其“数学的精确与浓密的诗意”。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加拿大蒙特利尔。他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得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得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6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他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这次,上海的三家名社同时推出他的五本书,在薛忆沩的写作生涯中可谓一场空前的盛事,也促成了他首次来到这座他并不熟悉的城市与读者面对面:《遗弃(重写本)》《不肯离去的海豚》(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上海三联书店);《与马可?波罗同行——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演讲中,有着浓厚理工科背景的薛忆沩坦言自己非常注重文字的精细和逻辑,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表示,《遗弃》首先是一部你看了会觉得作者是注定会执著地写下去的作品。“作者的写作态度也是极为虔诚,甚至将写作视为一种信仰,一种拯救。他在写作中也是力求一种完美,一种永恒,或至少是一种长时段。他探询各种各样写作的可能性,对自己的成名作品总不满足,不断重写,不断修改,似乎只要一阅读自己的旧作,就会意识到继续完美的各种可能性。”
薛忆沩则在演讲中感慨到:“《遗弃》的获救,也是我1/4世纪文学探险的获救。书籍是属于读者的,更准确地说,是属于经久不衰的阅读的。书籍是不朽的记忆,是记忆让书籍不朽。”
在《遗弃》中,他充分展现了自己意识流的写作风格,“也是一种时间之流,同时也需要精细的构思与控制,你要想好情节该怎么去发展,不是无意识流。”
“《遗弃》重写本是我在2011年完成的最后一次文学长跑。我每天六点钟左右起床,每天写作近九个小时,连续写作了整整九十天。回想起来,这真是无法理喻的执着,近于疯狂的执着。这重写是比‘原创’更不可思议的劳作。它是一个苛刻的写作者与时间、历史和语言的角斗。它是一个疲惫的中年人与虚荣、身体和心智的角斗。”
《遗弃》是由本书的主人公、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图林一年的日记及嵌满了图林日常习作的微型小说构成,精致纯美的文字,令全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在小说中,他记录了自己“遗弃”了工作,发现了世界的“混乱”,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消失”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他终于诸事都失败了,也许只除了一件事:他在心灵上走了很远的路,而他走的路却是很少有人走的路,他进的是窄门……
在演讲中,薛忆沩回忆起自己许多年前在北京五道口购买盗印本《百年孤独》的情境,“那时候才两块钱一本,而今再回到哪个地方,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但《百年孤独》我现在还在读。学英语语言我认为对自己的写作帮助很大,他让我发掘出别样的写作风格和思维体系。”
他同时强调,要写好东西,应该少接触外界信息。比如一位作家花了33年才写就一部短篇小说,就是源于一种宗教般的专注执著。“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我会在伦敦看到他,也会在巴黎或者是蒙特利尔看到他,我会不断与他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来不断丰富作品的细节。”
- 上一篇:生态修复案例
- 下一篇: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