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洪涝灾害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防范洪涝灾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文灾害;等级划定;水文要素频率;防灾效率
1、引言
自然界有许多灾害,自然灾害按孕灾环境可分为大气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岩石圈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和天文灾害。水文灾害是其中之一,水文灾害现象主要表现为洪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可危及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能力在加强,措施在规范,应对不同等级的突发性灾害需要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探讨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以提高防灾抗灾的服务效率,拓宽水文学的发展。
2、水文概况地球上现有约13.9亿立方公里的水,水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称为水文现象。水文现象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在空间分布或时间变化上都显得十分复杂。 水文现象的时间变化过程存在着有周期而又不重复(概率、重现期)的性质,一般称为“准周期”性质。水文学研究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领域十分宽广。
水文科学不仅研究水量,而且研究水质,不仅研究现时水情的瞬息动态,而且探求全球水的生命史,预测它未来的变化趋势。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突出需求,研究和评价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和这种效应的环境意义,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规律;在与洪涝、水旱灾害的斗争,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探讨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思考和研究水文现象的规律等等,现化水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向着为兴利除害、水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以期为防灾减灾增效以及客观评价、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灾害情况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水灾造成的损失最大,约占 40%,发生在1998年7-8月份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占20%, 地震和旱灾各占15%;其他灾害占10%。
4、水文灾害情况从古至今,天气、气候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一直具有很大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天气、气候和水循环。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亚洲备灾中心执行理事Bhichit Rattakul博士表示:“水文气象灾难会对人类、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干旱、洪水及暴风雨可危及人类的生存,破坏重要的生存系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龙卷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频率近百年来有增无减。尤其最近几年,这些灾害的强度前所未有。过去10年的统计显示,超过80%的自然灾害是气象和水文灾害。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约40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约400亿美元,其中气象和水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65%以上。
5、水文灾害与和社会关系我国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受灾国土面积广,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交替频繁发生,给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的损失。水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现它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它的社会属性也日益表现出来,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水文科学发展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水文灾害问题日受公众关注。
现代科学技术使获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能力发展到新的水平。世界各国、各级政府为提高防御灾害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增强预测预报能力,相应建立灾害类别等级制度,对不同灾害区域、等级分别进行建档归类,使各个灾害点的资料规范系统,有据可查,以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
同时,人们注意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水文工作是基础、是前题;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社会对水文工作的要求如此迫切,2002年有近20条涉及水文工作的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及2007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更为水文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6、灾害等级的 划分
6.1等级划定设想水文的自然灾害深受公众和政府的重视,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有必要纳入管理化、规范化、进程化。随着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统一的需要,便于社会公众参与了解水文灾害状况和政府的管理决策,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来划定水文灾害等级,提供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文状况,是提高防灾抗灾效率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组织水平和科学水平的一个表现,以保障国家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文灾害等级划定设想是跳出专业圈子寻找通俗、通用又科学的新语言,把涉及水文自然灾害程度一般用这种相对等级表示。这样可以从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入手。可归类为三种灾害,洪涝灾害主要是水多,水旱灾害主要指水少,即水资源缺乏或水旱,可以降雨、径流、蒸发等洪水水文要素的出现概率为标准,水资源缺乏的地方还增加人均水资源量指数为标准;水质灾害为水脏、水浑,合称水资源质量问题,以水质综合指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6.2几个说明划定水文灾害等级,可操作性强、分类简单、通用、易看懂、易掌握,便于统一向社会和公众,能警示水文灾害动态:洪涝、旱灾、水质污染的程度状况。(1) 在防汛中,推进我国水文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高洪涝灾害预测预报能力,用相对等级增强预测洪涝灾害的中长期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强化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与群众理解各种预报、警报和组织防治救灾的效率(2)在水资源管理上,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各类水资源,便于统一制定水资源水质保护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条例,以及水文灾害的风险评估机制。(3)能满足防御灾害的公众需求和公众意识,及掌握水文灾害的知情权、水文灾害的警惕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内涝;雨水系统;雨水规划;治理措施[Abstract] In our city is located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rivers and the sea shore, in different degree by river floods and water logging threat.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enlargement of city scale, city population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our country, city flood disaster los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ity "Shenyang Water Street"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Shenyang City, on the planning method of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it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ity construc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keyword]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aterlogging; city; rainwater; rainwater planning;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为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南方多省遭遇严重的暴雨侵袭。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广州市在半个月时间里,两次水漫全城;江西省新余市数个交通要道被大水淹没;湖南省奉家镇公路被冲毁;沈阳市中心城区的“积水街”现象也屡次出现……城市建设中如何提高防洪排涝的能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沈阳市中心城区“积水街”成因分析
1.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大,沈阳中心城区原有的农田、沟渠逐渐变成了城市排水管网,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大部分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
据沈阳水务部门统计显示,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的5000多km排水管网,其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偏低,达到1年一遇标准排水管网占总量的85%,达到2年一遇标准的仅有8%,中心城区还有部分重现期为0.5年,有些地区还没有排水管网,全市雨污分流任务仅完成9%,中心城区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出现大面积内涝,沈阳老城区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多为1~2年一遇,即使新城区的管道也是按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较高,如德国的合流排水渠里可以开小汽车,新加坡的雨水设计重现期为5年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水系统完善,维护管理到位,“积水街”现象较少。
1.2公共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当
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造成水淹,工地违规排放导致排水系统被破坏,这些因素都对沈阳中心城区公共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1.4城市框架拉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1.5中心城区排水体制不合理,雨污管道混接情况严重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为合流制和分流制2种类型。我国国家标准《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50318-2000)明确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在有条件的城市可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目前,沈阳市中心城区的排水体制不尽合理,雨水、污水管道混接的现象严重。中心城区大多是老城区,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新发展区排水体制规划为分流制,但现状多为合流制,一些新建小区按城市规划在小区内建设了分流制管道,但由于公共管理建设与小区建设不同步,造成沈阳市中心城区管道混接现象较为普遍,污水系统内合流制、分流制交替存在,排水系统混乱。城市中大多为直排式合流制,无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严重影响涝水排泄并污染环境。
1.6极端天气明显增多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强降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大气候背景的长期变化有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全球变化启动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正当其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 “常态化”趋势,亟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治理和减轻“积水街”问题的主要措施
2.1编制完善沈阳市排水规划,提高中心城区排涝标准
沈阳应对特大暴雨内涝要考虑全面提高城市的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进行建设,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沈阳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系统设计重现期普遍偏低(基本为小于或等于1年一遇)区域,如沈河、和平、皇姑的旧城区,设计重现期提高应采用与雨污分流同步、与旧城改造同步、与内涝改造同步的“三同步”措施,逐步扩大排水管道的过水能力,从根本上治理沈阳中心城区“积水街”问题。
2.2加强中心城区排水设施管理,建立排涝应急机制
一是完善市、区两级分级管理体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养水平。一方面加强路面的清扫工作,减少路面泥沙进入雨水管;另一方面加强管道的清淤养护力量,争取实现清淤机械化。同时加强对爱护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宣传教育,禁止市民乱丢垃圾、杂物等行为,对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清理建筑废料杂物,消除造成“积水街”的人为因素。
二是建立雨天排涝应急机制。全市各级排水、市政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抓好积水黑点的应急排水工作;发生涝灾险情时,各部门应及时行动,排水管理部门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检查水闸、泵站等设施的运行情况,加强疏通地下排水管道,确保排水通畅。
2.3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工程
一是“雨污分流”改造。雨污分流可以提高污水及合流管(渠)的过水能力,减小合流管道的雨天溢流量;提高雨水管设计标准或通过新建雨水管道,客观上增大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水接纳能力,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城市积水现象。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小区、改造城区以及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必须全部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和污水管不得混接,并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正本清源,实现源头排水户、小区排水、市政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效解决排水系统存在的雨污混接、错接、乱接问题。
二是“积水街”改造。2007~2011年,沈阳市对中心城区200多个较严重的积水点进行整治,从已完成的165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来看,积水点改造对于提高局部区域的排水能力,并通过强排措施,解决局部积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水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后应继承实施“积水街”治理工程,对重点地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2.4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增加城市地面透水性。
城市内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生态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增加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如绿化广场、公园等),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采用透水砖,以减少城市地表的径流量。还可以参照以前的公园与城市比例,通过连通河涌、建造公园等手段,扩大水面,加大渗透率,增强天然的排水功能。城市建设应积极推广渗透性新材料,以降低降雨径流,综合运用雨水调蓄与综合利用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建设改造前后径流系数的差异。
2.5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主要是由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硬质化、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增多、城市绿地和水体的减少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城市中心城区频繁暴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增加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如在中心城区建设青年公园、中山公园、万柳塘公园、怡静园、南湖公园、鲁迅公园、八一公园、南运河带状公园、北运河带状公园等),增加地表渗透能力和集水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规划要利用城市通风,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来控制中心城区的热量排放,推行环保车辆,提倡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排放温室气体的机动车和工具,以提高缓解热岛效应的自然能力。
2.6转变传统观念,走雨水排放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传统观念上的排水系统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为目的,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21世纪的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排污减害逐步转向雨水、污水的资源化。沈阳治理“积水点”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使雨水工程从传统的排放方式转向利用与排放相结合的思路上,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蓄库,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蓄库中储存的雨水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
3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和实践总结
3.1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规划方法
3.1.1规划原则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的考虑综合利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
3.1.2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按沈阳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级,选定防洪标准。
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设计洪水与设计潮位的计算。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城市进行雨水工程规划设计时除须对雨水管网进行计算,确定雨水规划重现期,对于新建地区按3~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计算雨水管网,在进行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雨水管网的计算是根据沈阳地区的暴雨强度进行计算的。还须精确计算出雨水提升泵站的流量及调洪湖的容积,使城区内既确保不发生内涝又可减少基建投资。雨水规划时根据地形地貌绘制汇水区域图,根据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雨水量及调洪湖的容积,在城市中心区除了扩大原有公园绿地内的人工湖面积外还可以规划下沉式绿化广场、下沉式篮球场、下沉式极限运动场等,以充当调洪湖的容积。当暴雨来临时,雨水通过这些体育场所、绿化广场周边分布密集的环形沟渠缓缓流进“水池”,并存蓄其中,暴雨过后再排入浑河,所以,当雨季来临时,这些运动场地便成了雨水调蓄池。
3.2沈阳防御洪涝灾害的实践经验总结
扎实推进城市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城市发展与防洪排涝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动员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全面提高沈阳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应对沈阳极端天气和强降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靠科技、依法防控五个原则,正确处理好城市防洪与流域防洪、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统一指挥与部门联动五个关系。
突出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城市防洪资金投入。沈阳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加大了城市防洪工程、排水管网和排涝泵站建设以及排水管道清淤疏通等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第二,加快达标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沈阳正全力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建设是以统筹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防洪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及时疏浚河道,疏通排水管网,确保通畅为指导思想进行的。第三,加强涉水管理,恢复和加大城市河湖调蓄能力。城市水系调整要符合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增加涝水调蓄空间,留足渗水地面,努力提高城市防涝能力。并认真开展洪水影响评价,消除防洪安全隐患。第四,健全防洪预案,着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预案编制导则和管理办法,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组建防洪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险设备和器材,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狠抓基层防汛,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防汛组织建设,提高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的自保自救能力。低于地面的地下空间和公共设施,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进水受淹。城市企业根据防洪法的要求,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防汛工作。第六,搞好预测预报,着力提高城市暴雨预警响应水平。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大力提高城市暴雨预测精度和预报准确率,延长暴雨预见期。建立和完善预警体系,及时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第七,注重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根据城市河道、湖泊和管网的防洪排涝能力,绘制和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以明显标识标明可能受淹的情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公众了解洪涝灾害风险,掌握防灾避灾知识。以适当方式开展防灾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第八,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夯实城市防洪排涝基础。
抓紧修订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强城市防洪规律及技术标准研究,特别是城市防洪和排涝标准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使城市防御外洪和内涝的能力相匹配。
加强城市防洪法规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暴雨专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基础研究,提高城市防洪科技水平。
落实易积水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预案,强化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应急防范措施。加强预报,及时预警。气象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力量,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防汛指挥部门报送暴雨发生时间、地点、范围、量级和发展趋势等预测预报信息。水文等部门加强河湖水位、流量的监测预报。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主动向公众雨情、水情、道路积水等有关情况,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
4结语
在沈阳市中心,水广场很多,平日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空间。在少雨的季节,它可以储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一些体育场所,比如篮球场、极限运动场,本身就设置在凹地里,雨季来临时,便成了蓄水池。只要利用好,威胁一样变机会,这是沈阳市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生动诠释,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中,增加一些既经济可行、又方便实用的治水措施,既能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考验,又能起到长期的环保美观效用,真正做到了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节省了防洪费用,提高了防洪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18-200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19):39-40
[3]丁鹤.对内涝灾害的基本认识和主要对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防汛大堤;安全;因素;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近年来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加强防范,有效应对暴雨灾害,需要对防汛大堤安全防护工作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研究改善措施,尽量避免积水的产生,保证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
一、影响防汛大堤安全的因素
1、地质、结构因素
地质是一切工程的基础,也是评价防汛大堤工程施工稳定性、可行性和适宜性的基础条件。地基土作为房屋建筑的持力层,主要受到来自建筑物自上而下的荷载压力,主要研究的是地基土的承载力。而在地基土上建造防汛大堤,所受水源方向的力要复杂的多,如水流缓急的水平冲击力;水位升降时变动的垂直压力;自由水位以上防汛大堤及附属建筑的荷载压力;自由水位以下,水对防汛大堤的浮力等。因此,建造防汛大堤需要研究地基土性质的内容也要复杂的多,如需要提供地基土的物理性质、承载力、液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渗透系数、压缩模量、抗剪、抗滑系数、粘性指数、水位以上天然重度、自由水位以下浮重度等一系列的物理力学性质。只有综合分析基础地质土的物理力学特征,才能够合理的设计建造防汛大堤工程。
例如某县需要修筑一条20千米的防汛大堤,其地质勘察资料表明,该地区上部地层为素填土,其厚度为2.4米到3.4米,黄—红色,土质松散,液限wl=40 % ,塑性指数IP = 20,呈可塑一软塑状态,渗透系数较大,K = 5. 9x10 一3 m/s,为地表水侵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素填土下为一层厚3.5米到4.5米的粘土,其液限Wl= 97.8 %,塑性指数Ip=58.2,透水性差,K=1.02x10-6m/s。当地表水透过素填土,渗人到该土层时,在其与素填土层的接触面上就会形成地下水的强烈运动带,从而会加剧上部建筑结构的不稳定性。
粘土下为具有软弱结构面特征的粉细砂层,厚度0.8一1.6 m ,抗剪强度指标为C= 10 .6 kPa,ψ= 29.1。,层顶埋置标高不一,高低起伏较大,分布范围广,几乎遍及该地区。这种软弱结构面,处在自由水位以上密实状态,会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地基承载能力较强; 处在自由水位以下,即在饱和状态时,一旦受外力作用或受振动荷载就很容易发生结构破坏,导致砂的液化或部分液化,其力学性能急剧下降,即会造成地基土或上部建筑的破坏。这种不稳定结构层是产生防汛大堤上部下沉、开裂、决堤的重要条件。
粉细砂层下伏黑色灰岩,岩性稳定,力学性能较强,为不透水层,起隔水作用。因此,当地下水从上部岩层渗人到易透水、遇水液化的粉细砂层时,大量的地下水便聚集在下伏隔水岩层顶面,是产生顺层滑移的根本原因。
综上情况,该防汛大堤的设计必须以其下伏基岩(灰岩) 为持力层,并嵌人基岩一定深度(灰岩层顶埋深为5.9~ 7 9 m)。鉴于埋深普遍较深,故应采取抗滑桩为主(桩基嵌人基岩lm 左右) 辅以护水、挡水、反压、卸载、护坡等多项功能的防汛大堤,其结构宜采用n 型防汛墙体结构构件,即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这类构件能承受轴力、弯矩和剪力。
2、环境、人为因素
防汛大堤按地质情况设计、施工交付使用以后,除地震荷载及潮位涨落的影响外,河床冲刷会引起墙前覆土减薄或基础外露,河道疏浚挖泥超宽、超深,堤后堆载超标,路面使用等级提高等都会给其安全使用带来不利影响,导致防汛大堤结构下沉、外移、坍塌等险情的发生。
(1)河床冲刷与河道挖泥对大堤及地表位移的影响。大堤迎水面河床冲刷,将使防汛大堤结构发生向上的位移和较大的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变形,大堤基部的地层发生较大的向上、向外的位移、隆起。随着冲刷程度加剧,将导致上述各项变形趋势加剧。
(2)堤后堆载对防汛大堤及地表位移的影响。堤后堆载可使防汛大堤及堤后土体明显下沉,大堤迎水面河床土体向上隆起,并使防汛大堤结构及其周围土体发生底部朝向河床的偏转,易于引起失稳或破坏。
(3)水位变化对大堤结构及地表变形的影响。水位上升将使防汛墙结构发生向下及朝向岸边的位移,并引起墙体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程度加剧,堤后地表隆起点则逐渐向大堤靠近。水位下降则朝上述变形反方向进行。
二、防汛大堤安全的防护措施
1、各级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对防汛工作的认识,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性,针对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按照“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洪、救大灾”的要求,认真查找防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并立即采取措施,整改到位,把形势估计得更严重一些,把存在的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切实把防汛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充分,争取防汛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坚持建重于抢、防重于抢、抢重于救,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保障河道不决口、水库不溃坝、交通干线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防洪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水涝灾害损失,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切实在“早”、“严”、“实”上下功夫,真正做到领导、资金、物资、队伍、预案五落实,确保安全度汛。
2、坚持地质工程治理与水利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针。防汛大堤工程的设计必须有地质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数据。设计单位应根据地质情况,在大堤结构构件、基础形式等设计中采用最恰当、合理的方案,以确保防汛大堤质量体系的安全。
3、对防汛大堤的重要地段进行沉降观测、位移观测,根据堤岸变形规律,逐步建立数据化监测、监控系统,以便对防汛大堤的安全使用进行信息化管理。
4、进行与大堤变形相关的河道改道、演化趋势规律等的模拟试验和研究工作。在河道治理、大堤维护工作中,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研究成果,寻求在河道治理中冲淤平衡,实施大堤的主动安全防护,以延长河道寿命。
5、严格控制堤后荷载超标、路面使用等级提高、疏浚河道时挖泥超标等人为因素,以减轻对防汛大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结束语
暴雨洪水灾害,给人民群众财产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和损失。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尽量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是历史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艰巨任务。防汛大堤的安全就意味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要充分了解防汛大堤的影响因素和加强防汛大堤的防护措施,这样也才可以让我国彻底摆脱洪涝灾害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宝.影响防汛大堤安全的因素及防护措施[J]. 规划设计. 2011 (03)
[2] 张健明.加强提防管理,确保防汛安全[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8 (08)
[3] 陈鸿起.防汛减灾保障体系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6)
篇4
[关键词]气象灾害;旅游;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24-01
1 引言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山川秀丽、生态良好,县内森林覆盖率达62.8%,被誉为“璀璨的高原明珠”和“黔北小江南”,是遵义市东线旅游的中心,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天下第一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永兴古镇、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省级湄江风景名胜区、翠芽27°景区.等等。近年来湄潭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本文利用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湄潭县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并分析防御对策,为湄潭县科学健康发展旅游提供科技支撑。
2 湄潭县气候特征
湄潭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四季分明。立体气候与小区气候明显,春暖风和而时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往往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而多旱,但热而不酷;秋温陡降,时有绵雨、秋风;冬无严寒,阴雨寡照,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时有凝冻。由于不同地形、地势影响,温度差异显著,雨水分布不均,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2.1 气温
湄潭地处云贵高原至湖南丘陵过渡带,总体地貌为黔中丘原和黔北山原中山峡谷地貌类型,地形较为复杂,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在西河镇的取笋坎,最低处在石莲镇的沿江渡,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特点,以湄潭县气象站为代表的中部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5.2℃,以北部马山镇为代表的中山丘陵地区为14.0℃,以南部茅坪镇为代表的中山丘原地区为13.0℃,南部乌江河谷地区为16.5℃。高温中心在南部石莲镇沿江渡河谷一带。于3月30日左右进入春季,6月24日进入夏季,秋季9月2日~11月13日,持续日数是四季中差异最小的季节,冬季11月14日~3月29日,持续时间在4个月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多年平均25.0℃,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多年平均4.3℃。湄潭极端最高气温37.7℃(2011年8月13日),日最高气温≥35℃的年平均高温天气日数仅为1.6天;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2~-4℃,历史极端最低气温-7.8℃(1970年1月6日)。
2.2 降水
湄潭降水量充沛,属多雨区,但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地区分布自北向南递减,北部西河、马山、洗马、鱼泉、复兴、永兴等镇属多雨区,年降水量在1200mm以上,中部湄江、黄家坝、天城、兴隆等镇为1000~1200mm,南部抄乐、、高台、茅坪、石莲等镇在1100mm以下。雨季开始期在4月13日左右,夏季是雨量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降雨是的44%,6月是雨量最多的月份,占全年雨量的18%,但降水变率大,常有干旱发生;秋季降雨量明显减少,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22%,阴雨天数逐渐增多,特别是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有重绵雨出现;冬季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只占全年降水量的6%。
2.3 光照条件
湄潭地处山区,下垫面崎岖不平,常受西南暖湿气流控制,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低值区,年平均雾日35.3d,占全年总日数的9.7%;阴天多,年平均阴雨日数(总云量>8成)达238d,占全年总日数的65.2%;空气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达82%。年平均日照时数1031.3小时,年总辐射为3485.69MJ/O。夏季是全年中辐射所占比例最大的季节,秋季阴雨天气较多,总辐射显著减少,仅占夏季总辐射的55.3%,冬季是全年各季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辐射比冬季高一倍多。
3 湄潭县主要气象灾害及影响[2]
湄潭地处山区,气候多变,四季都有气象灾害发生。通过对湄潭县气象站1941―2010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湄潭县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冰雹大风、低温凝冻等。
3.1 暴雨洪涝
暴雨是对旅游影响最大的一种灾害,严重时会对游客的生命造成威胁。湄潭暴雨多出现在夏季,但春秋季也时有发生,虽然湄潭≥50毫米的日数偏少,年均仅2.4天,≥100毫米的大暴雨日数仅为0.28天,但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有增多的趋势,如出现降雨时间集中,雨强大,易引发洪涝灾害及其塌方、滑坡等次生灾害,如暴雨出现范围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更易引发严重的灾害,对湄潭滨河景观、游船、漂流等旅游影响非常大,对生态旅游也有一定的影响。
3.2 干旱
干旱对旅游影响较大的是春旱和夏旱,湄潭春旱在2月下旬中后期至5月均可出现,其中3月出现的干旱频率为63.3%,4月占21.7%。虽然不影响人们出行,但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季节,如出现春旱自然旅游景观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旱出现在6~8月,以6月、7月出现频率较大,分别为40.7%和39.0%;8月出现频率较小,为20.3%。此时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气温高,天气闷热,不利于人们出行旅游。
3.3 雷电灾害
湄潭县属多雷暴地区,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主要出现在4~8月旅游旺季,尤以7、8两月出现最多,年平均雷暴日数52天,多的年份达77天。多年平均初雷暴日在2月10日,最早出F在1月1日(1980年),终雷暴日在10月25日,最晚出现在12月30日(1985年)。雷电灾害对旅游影响不大,只要在旅游区安装防雷设施,同时出现雷电时游客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但是雷电往往伴随降雨,不利于旅游。
3.4 冰雹
冰雹是湄潭春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以春季3月、4月最多,占全年冰雹次档63.6%, 5月次之,7月和11月历史上有冰雹出现,频率小。据调查和资料记录显示,成灾的冰雹约3~4年出现一次,冰雹一般发生在下午15~21时,其特点是时间短,面积小,对房屋及林木生态破坏较大。但湄潭万亩茶海、翠芽27°、滨河景观等景区不在冰雹主要路径上,故影响不大。
3.5 大风灾害。
湄潭县年平均大风日数0.67天,最早出现在1月16日,最晚出现在8月19日。大风灾害主要出现在4月和7月,分别占0.13天和0.12天。
此外,湄潭冬季还有低温凝冻灾害,1月6日~2月10日的35天,是可能出现雨淞的高峰期,12月中旬和2月16~25日是次高峰期,但多数年份只对海拔较高的茅坪、新南、西河等镇有影响,对低海拔地区影响较小。
4 发展旅游预防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3]
4.1 建立旅游应急预案,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旅游管理部门要建立旅游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在滨河景观、漂流和一些峡谷,当暴雨出现时,水位迅速上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防御措施。一是要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在收到气象部门的暴雨预测预警灾害时,要及时向景区,阻止游客进入河流、山谷等景区;二是要建立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救援措施,有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三是要在景区建立避难场所,并绘制安全转移路线图,紧急情况景区人员应及时疏导游客转移到安全场所;四是在景区的灾害隐患点,应设置警示标志,禁止游客在这些地方停留。
4.2 在景区建设灾害防御设施,有效防御气象灾害
根据地形情况应在景区因地制宜建设一些防雷设施,有效将雷电流引入大地,避免游客遭受雷击事故;应在景区设立供水设施,防御和减轻干旱对旅游景观造成影响,比如在万亩茶海建设喷灌等供水设施,不但提升旅游景观质量,还可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对于冰雹大风等灾害,常伴随强对流天气发生,景区应设立避灾场所,让游客躲避灾害。
4.3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经过县委、县政府的不断努力,目前湄潭县森林覆盖率达62.8%,森林具有蓄水保水能力,能有效调节气候,减轻干旱和暴雨洪涝等灾害。因此继续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森林覆盖率和绿化面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从根本上防御和减轻暴雨引发的洪涝、塌方、滑坡等灾害。
4.4 加强科普宣传,提升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升旅游者的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暴雨洪涝等灾害危险区域,张贴一些科普宣传图,提高旅游者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此外全民要携手开展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小下垫增温幅度,减少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
参考文献
[1] 陈静,龙俐,段莹.近53a贵州极端降水事件气候分析[J].贵州气象.2015,4:12~15.
[2] 岑士良.贵州灾害性天气及预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3] 汪义洋.贵州主要气象灾害对旅游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贵州气象.2010,3:27~29.
篇5
气象灾害是什么
大鸭梨听说气象专家有“法宝”能治气象灾害,赶忙跑到南宁市气象局,找到了认识的专家姐姐。
法宝嘛,有。不过我要先考考你。
没问题,随便考。我知道,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是天气、气候引起的灾害。我还知道,广西主要的气象灾害春季有干旱、雷暴、大风、冰雹、大雾等,夏季有洪涝、热带气旋、高温等,秋冬季有霜冻、低温冷害等……
这不算什么,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我要考你的是更实用的知识:气象灾害预警,是对付气象灾害的第一个法宝,下面常见的预警信号图标,你知道分别表示什么气象灾害吗?
这、这个嘛……哈,有啦!我的手机短信、微信上都接到过预警信息,我翻翻看就知道啦……
你呀,临时抱佛脚,真遇到灾害就来不及啦。同学们,咱们平时就要弄清预警信号的含义,可不能学大鸭梨哦。
(答案在第23页,你答对了吗)
知识传送门:大家注意到了吗?预警信号图标的左下角有个颜色说明,写着“蓝”“黄”“橙”“红”等文字。它跟图标的实际颜色是一致的,用来区分灾害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严重程度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减灾法宝是什么
嘿嘿嘿,知道啦。还有没有其他法宝?快让我见识见识吧。
行。请看――即将执行人工降雨任务的飞机!
知识传送门:气象部门不仅能预报天气,还能让局部天气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转化,这个过程叫“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等。它是用科技减轻气象灾害的一大法宝。
人工影响天气可在地面或飞机上进行。
啊啊啊!这可真酷呀。
我们知道,云中的水汽要凝结成雨滴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温度降低,二是有凝结核。如果温度不够低,或凝结核太少,就形不成足够多的雨滴。飞机上天后,会先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寻找合适的降雨云。如果云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工作人员就点燃机翼两侧的烟条,把催化剂播撒到云层中,增加凝结核,并降低云中气温,促使水汽凝成雨滴降下。
知识传送门:有意思的是,人工消减雨的原理跟人工增雨其实是一样的哦。如下图,一种方法是在雨云移动到保护区之前,通过人工增雨让雨水提前降下,就能在短时间里让保护区内不下雨或少下雨;另一种方法则是播撒更多的催化剂,反而能使雨“憋着不下”,这是因为云中的凝结核太多,凝成的雨滴就会太小、太轻,落不下来。好玩吧?
真威风!我好想坐上去试试呀。
看起来挺威风是吧?其实这项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呢。
知识传送门:这种飞机的机舱不是密封的,飞上高空后就像上了高原,会遇到低温、缺氧等问题,头晕、呕吐那是家常便饭。同时人工影响天气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通常要在恶劣天气中飞行,飞机颠簸得可厉害了;而工作人员又要不停地走动工作,所以不能系安全带。不是勇敢、身体棒而且意志坚强的人,是做不了这项工作的哟。
终极法宝是什么
除了人工增雨雪、消雨、防雹、消雾,一些科学家又开展了更高难度的研究,如人工削弱台风、抑制雷电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就能变成现实。
哇,真棒!这就是对付气象灾害的终极法宝了吧?
不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所以真正的法宝,是防患于未然。
防患未然第一招:
建设生态文明,治标更要治本
大家可能都有切身体会,今年我国遭受的洪涝灾害格外严重,好多城市都开启了“看海模式”。近年来,极寒、高温、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频来袭,给全球都带来了惨重损失。有研究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造成更多、更猛烈的气象灾害;而全球变暖,又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恶果。
可以说,这是地球妈妈在对伤害她的孩子们发脾气,为了让她恢复往日的温柔可亲,除了保护生态环境别无他法。党的“十”也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式很多,大家熟知的“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都是咱们力所能及的好方法。咱们就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开始,把口号变成实际行动,好吗?
防患未然第二招:
防范工作要做好,学会自保很重要
今晚有暴雨、明天台风过境、局部地区有冰雹并伴随雷雨大风……接到这些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后,你知道该做些什么防范准备、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吗?快仿照下面的格式,自己建一本“安全手册”吧,让它成为你和家人、朋友的“保护神”!
知识传送门:“海绵城市”――这是近年来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打造宜居城市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要把城市变成一块“大海绵”,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减少积水、内涝发生;没雨时又可将蓄存的水“挤出来”加以利用,缓解用水紧张。一举两得,是不是很有创意?
咱们的首府南宁作为“海绵城市”的试点已开始了规划,同学们也不妨在家或学校里打造个屋顶小花园,为建设生态文明添一块“海绵”!
信号等级及含义
1.黄色――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2.橙色――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
防范措施
1.危旧房屋或地势较低处的居民,应及时转移。
2.暂停室外活动,如外出、田间劳动等。
3.……
安全案例
清晨,小杰走出家门,发现外面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小杰吃力地走着,突然前面闪出一位骑自行车的叔叔,两人撞到了一起。幸亏叔叔的车速不快,小杰才没有受伤,看到前方有两束灯光在移动,小杰这才想起来,自己的书包里有一个手电筒。他赶紧把手电筒打开,心想:“现在的我和小汽车一样,别人远远就可以看见了。”小杰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他就安全地到了学校。如果出门遇到大雾天,你会怎么做?
安全贴士
1. 不要盲目奔跑
在大雾天出门,一定不要盲目奔跑,否则很容易撞到其他行人甚至车辆,引发危险。
2. 使用醒目的物品
遇到大雾时,你可以打开随身携带的手电筒,也可以使用荧光棒等物品,提醒他人小心避让。
3. 待在安全的地方
如果雾气实在太大,让你迷失了方向,可以暂时待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商店、街心公园,等雾气散去后再前进。
4. 遵守交通规则
在大雾中行走,为了确保安全,走路时要尽量靠右。大雾使能见度降低,穿过马路时要格外注意,千万不能闯红灯。
安全小备注
篇6
关键词 洪水 防洪事务 防洪减灾
分 类 中图法 S422
历时两个余月的 1998 年南北大水威胁着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2亿多的人口、0.2亿hm2 多 (3亿余亩)耕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 1600亿元以上,举国为之振撼。事实上,今年长江洪水无论是洪峰还是洪量均小于 1954 年,我国未来防洪情势更加令人担忧。
从世界灾害发生历史来看,洪水灾害始终是现在和未来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的主要部分,仅 1991~1995 年的 5 年中,世界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 2000亿美元,约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一半。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现实因素,我国是世界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 21 世纪的头 30 年至 40 年间,我国防洪事务面临的是空前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人类对灾害气象过程的可测与可控性难以有很大的突破;其次是我国人口压力愈来愈大,由此将产生综合连锁效应;第三是社会经济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防范范围也随之加大;第四是经济与生活水平提高,对安全的期望值随之攀高;第五是社会在具体时期内可用于防洪事务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第六是防洪事务必须在上述五项先决条件下,最有效地满足和服从国家发展大局与总体进程。
对于防洪事务,这一集政治经济、社会事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为一体的“比上天还难”的巨型历史工程,我们必须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能基于我国的未来具体国情,逐步稳固地建成有效的、综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因此,首先必须对我国未来防洪情势有充分理性的认识,对防洪目标的选定、防洪规划的制定、防洪工程建设时序的安排和防洪事务的运作,必须充分贯彻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的原则,才能保证我国防洪事务系统全面、连续稳定地提高;第二,单纯的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对我国的防洪问题是难以彻底解决的,必须立足于社会理性与科学理性,对地区间的协调、部门间的配合、学科间的合作、不同措施间的组合等予以全面的研究和考虑,才能形成现实可行的防洪策略和保证整个防洪体系的有效和高效运行;第三,必须基于社会创新,才能根本解决我国防洪问题。要坚持在改革的道路上,在对我国防洪及水利管理体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管理制度;要基于我国的社会现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探索谐适性的可持续之路;要立足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挖掘知识经济的时代潜力,建成具高度科技集成的多维防洪体系。
1 我国未来防洪情势的理性审度
在未来的 20 年间,我国洪灾发生的情势仍处于难以根本逆转之势。洪水灾害的发生由灾害源(即恶劣气象条件)、致灾载体(即洪水及相关的水系条件)和受灾体(即洪水影响的空间范围及其社会经济因素)三方面的因素具体决定。洪水灾害的防治则是通过人为手段对这 3 个因素及其组合状态的改变和调整,以达到减小灾害损失的过程。我国的未来情势由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当今的防洪工作的起点 4 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其各自状态应予以分别分析。
(1) 自然背景因素我国各主要河流均自西向东汇流入西太平洋。我国社会人口、经济主要密集分布于各大河流的中下游冲洪积平原地区。气候受环太平洋季风控制,太平洋地区交替发生的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均对我国有着明显的影响。另外,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剧我国恶劣气象因素发生的复杂化。对此,从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来看,对灾害天气的中长期预报,在近期内难以有重大进展。在地质与地貌上,我国西部大多为高原地区,处于抬升、剥蚀、夷平历史状态,东部则处于堆积和平原延伸扩大的历史时期,这种背景决定了我国主要河流发育和演化的特点,也从根本上规定了这些河流的泥沙和淤积,以及河道变化的情况。总之,从自然背景来看,影响我国洪水灾害的自然因素在未来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
(2)人口因素人与水争地是我国洪水灾害形势恶化的最根本原因,作为受灾体,也即作为保护对象的社会存在,在最近的 40 余年中,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膨胀,并以其自身法则分异出有悖于防洪情势的空间格局。
在各江河上游地区,由于大多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控制力度较弱,自然增长率大于中下游地区,这将给上游的自然恢复带来极大的难度。在我国最易受洪水威胁的各江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加大了防洪压力,这一压力仍在继续增加。在各沿江河滩地和低洼地,由于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和其他各种原因,不仅人口密度不能降低,反而仍以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增长。这种人口密度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决定了我国未来防洪情势的基本压力。
(3)社会背景因素洪涝灾害在同一水系内具有空间上的关联性,灾害损失上也具有空间上的不对称性。这种特性容易导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争利避害行为,而治水防洪大局则要求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并且是长期性的、制度性的协调合作。从我国治水的现实来看,由于地区、部门间的损益补偿标准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性和连续性,目前仍很难尽快达成合作协力、高效治水、防灾减损的目标,尽管这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恰恰是我们最易有所作为的工作。
另一重要现实问题是未来我国城市化格局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市不堪人口重负,必然导致多中心的城市散布。无论是有规划的卫星城,还是自发集聚而成的集镇,必将都是沿江河中下游而布列的,这对我国未来防洪策略增加了新的变量。
(4)防洪工程现状我国目前防洪工程现状不容乐观,据水利部 1997 年公布的“全国水利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规划”,我国“主要江河只能防御常遇洪水(一般111 期陈远生等:从 1998 年大水看我国未来防洪减灾之路 10~20 年一遇)”,并且“平原河道淤积严重,洪涝灾害加剧”,“难以防御以来曾发生过的大洪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珠江流域,“除北江大堤及三角洲五大堤围外,沿江各市县的设防标准很低,一般为 5~10 年一遇标准,不少城镇未设防”。在长江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支流地区,防洪标准普遍要低于干流 5~10 年以上。
(5)经济能力限制社会经济状况与防洪情势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首先,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于防洪建设的资源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防洪工程建设的标准与目标必须是现实的。据有人初步测算,若我国江河防洪工程标准普遍达到 100 年一遇或以上的标准,投资至少要达到 100万亿元以上。显然,工程性建设标准必须依据具体的国力,合理安排不同时期的建设标准,稳步推进、逐步提高标准,在这一过程中,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规划的长远性、合理性及连续性是重要的保障条件。其次,工程标准不能短期内大幅提高,则必须以局部损失保全大局的非工程性防洪措施来弥补,如生态建设、分滞洪区的开辟与使用等。但现实问题是,在生态恢复区、分滞洪区,一方面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持续的相对贫困化,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愈来愈大,反而愈来愈严重地加大了非工程防洪工作的难度。对此,除了要从人口控制着手外,还必须从大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中寻找出路。
综上所述,在 21 世纪的头 20~30 年间,我国防洪情势不容乐观。如何在稳步加强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防洪策略,是未来我国防洪事务的关键问题。我国防洪工程是个点、线、面兼顾的体系,即严守重点地区,保护干流沿线堤防,维护河流两厢腹地。鉴于上述分析,在工程体系标准不足或不齐时,必须借助于非工程与工程措施的整合,形成综合性的多维防洪体系,必须运用“防”、“减”、“复”的多重防洪策略,最终形成具我国特色的富于韧性的防洪体系。“防”是以生态工程、水库调节、堤防系统,遏洪导流;“减”即减小损失,在分滞蓄洪区,形成与当地水环境条件相适宜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模式,使之在经常性的分滞蓄洪水时,损失最小;“复”是紧急应变,快速恢复,当灾害发生时,以制度化的社会救助,科学化的灾区的自我应变、自我救助,快速恢复、快速过渡到安全生活、生产。兵无定势、水无常形,只有采用多维防洪体系和多重防洪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消灭洪水灾害,使我国摆脱频频“举国震撼、经济波动”的局面。
2 全面协调,综合治水
防洪是和平年代国家安全中的一项重大事务,也是政府提供的最大社会公益事业。从我国国情现实看,防洪更应该是一项广泛的社会工程,牵涉到多个方面的不同目标、不同利益的复杂关系,必须要深入分析、充分协调,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护我国防洪事务进程的顺利。
(1)地区间的合作问题同一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充分合作是有效实施防洪策略的前提。地区间的合作仅依靠行政协调是不够的,要构造良好的合作机制,其基础是合理的社会防洪安全保障成本的分摊制度和区域间损益补偿制度,这是防洪工程建设是否顺利、非工程措施是否能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
(2)行业间的协调问题人与水争地的间接表现是农、林、牧、水等产业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问题,其中最为尖锐的是农业与防洪之间的问题。就我国江河中下游河滩地而言,那是沃土良田,也是人口密集区之一,所谓“大规模营造防洪湿地屏障”,对我国紧缺的土地资源来说是不现实的。现实的问题是,这片地怎么利用,以怎样安全的方式和合理的方式利用。另一方面,在宏观政策层面,必须及早明确长期的农业发展策略,尤其是粮食发展策略,耕地资源动态平衡问题也必须有一套与防洪目标不相悖的现实可操作的方案。
(3)经济建设、水利投资与防洪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预算中应明确规定水利投资的份额,在水利投资中,也应明确防洪投资的份额。在所谓水利产业化的背景中,还应考虑特殊的制度,保证防洪资金的有效利用,要防止借防洪之势,行以营利性的超级行业垄断之实。
(4)宏观经济格局调整问题我国宏观经济格局是与我国主要江河水系格局相重合的。东中西部问题也就是上中下游问题。目前,上中游经济能力的弱化在防洪上表现为两个不利的因素:一方面是防洪经济实力弱化;另一方面是沿河两侧低洼地区相对贫困化,强化了居民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这也是未来我国防洪体系建设与运行中的两大难点。因此,从防洪角度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调整已显得非常迫切了。
3 推动社会创新,探索我国防洪之路
我国未来防洪事务具有独特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简单引用。在国际范围内,尽管发达国家不乏成功有效防洪范例,但国情因素差异太大,如在人口规模上,我国仅长江流域人口就约为美国全国人口的两倍;在发达国家用作行滞洪的沿河湿地,一般严令禁止人们居住,但我国在同类地区却有着高密度的人口;发达国家在防洪工程建设系统积累上,普遍有着超过 100 年以上的历史。而我国有着悠久的防洪历史,也有着近 50 年现代防洪理论技术应用的系统实践经验,但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防洪系统的工程积累却不足 50 年;未来我们要防范的范围是前所未有的,保护对象也具有动态性,如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人口、财富、基础设施等,保护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另外,经济实力、防洪投资等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未来我们应该基于我国国情实际,针对不同地区的现实问题,努力推动社会创新,走出一条实际可行的防洪之路。在如何保证创新机制和创新的可能方向上,目前亟待着手的有以下问题。
(1)洪水灾害关联区的谐适性发展问题在河流上游地区,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有利于植被养护、水土保持;在中下游分滞蓄洪区,选择与水环境相协调的经济模式,包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农学技术解决耐涝问题和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问题,以减小分蓄洪的损失。
(2)防洪社会保障制度与区域损益补偿制度的研究和实施防洪社会保障制度与区域损益补偿制度是加强防洪体系及其运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应强化研究,着力实施。
(3)现代农田基本建设问题一是坡地与梯田问题,在退耕困难地区,与其坡地盲目垦植,不如有系统有规划地修建高稳定性、高保水性的梯田,变对自然的经常扰动为一次性扰动;二是结合河道疏浚,在河滩谷地,营造人工阶地,以提高局部的防洪防涝标准。
(4)防洪事务管理制度改革问题对国家或地方的防洪事务,包括规划建设、资金筹措与运用、工程标准、实时水情等情况,社会公众应有知情权、审听权和监督权,并使之制度化。
(5)加强防洪事业研究力量防洪是最大的社会公益事业,应集思广益,倘若相关专业力量绝大部分全集中于利益上高度关联、行政上高度隶属的一个部门之中,这对我国未来重大水事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应创造条件,动员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力量,加强防洪事业的研究工作。
(6)加强水系演化规律的研究水系演化情况是防洪工作的基本依据,目前,我国水系演化规律研究非常薄弱,如主要河流的纵断面资料大多沿用 30~40 年以前的资料,这对防洪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及运用等极为不利。只有在水系演化规律把握之后,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具体防洪工程的客观有效性和经济有效性。
(7)加强防洪工程标准化的研究水系演变必然导致原有的防洪工程运用条例的相对失效,行蓄洪区的使用标准、警戒线含义变化等问题随之而来,这不仅给工程的实际运用带来困难,而且也是地区间产生防洪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8)建立防洪虚拟演练系统为增加防洪实时应变能力,应充分应用现代信息、遥感、模拟技术,对不同洪水组合进行多种防洪调度的计算机虚拟演练,以寻求最佳的防洪实时调度方案。
(9)有计划开展中长期灾害气象预测研究这是一项最为复杂和困难的研究工作,但从长期来看,中长期灾害预报是最为有效、最为经济、最为根本的防洪措施,必须有计划地开展这类世界前沿性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规划司办公室编.跨世纪的中国水利.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2 韩其为.长江今年洪水位超历史最高值原因分析.科技日报,1998-09-05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内涝;风险防范
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结合各方发展需求对土地、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所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安排规划。在城市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蓝图,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确保城市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城市内涝问题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各大城市中经常会发生的洪涝灾害,造成这一灾害的原因中除了城市化的盲目扩张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1 城市内涝所造成灾害及形成原因
城市内涝是城市在短时间内降水过多或是长时间的持续降水导致降水量超出了城市防洪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雨水等倒灌进城市中的一种现象。城市内涝多发生于我国多地夏季的雨季中,在城市内涝产生时其容易在城市中的低洼地带或是排水能力不畅的地区形成。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内涝呈现出多发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各主要城市中,有近6成的城市不同程度的发生过城市内涝灾害,其中这些发生过城市内涝的城市多集中在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等雨水较为丰沛的地区。当城市中出现城市内涝问题时将会对城市的发展以及民众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及一定的财产损失,严重的还会造成人员伤害。
造成城市内涝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规划设计是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规模急剧扩增,而留给城市规划所做出的分析、调研及规划的时间被大为压缩,加之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落后使得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从而导致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在现今的城市规划理念中将经济发展放在了城市规划的首位,在加上“重地上、轻地下”理念的长期作祟使得城市规划中对于防洪、排水等城市基础系统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的产生,而当城市内涝问题产生时仅采用“治标”的办法,即仅仅重视城市排水系统而忘记了城市内涝是由多方面综合作用所形成从而忽视了城市规划这一根本性的影响因素。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内涝问题考虑不到位是造成城市内涝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其主要注重的是对于城市总体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而忽视了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体系的规划建设。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内涝仅仅是从防洪方面进行考虑而忽视了对于城市内涝理性和深入的思考。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内涝防治缺乏合理的规划协调,从而导致在城市内涝的防治中事倍功半。
2 做好城市规划防止城市内涝的应对策略
做好城市规划以更好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首先需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内涝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加强对于城市现状的调查分析及人口分布等状况的调查研究,采用更为积极、稳妥的方式做好城市弹性规划,弹性规划是一种动态规划模式,在城市规划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弹性对城市规划中各种突发状况实现良好的应对。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要注意生态规划理念的建立,以生态优先为城市规划的第一原则在规划评价中积极引入生态规划评价指标和体系,以便在城市规划中合理统筹的完成对于城市土地和空间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从对方入手做好各方之间的协调统一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避免“治标不治本”的城市内涝整治行动的发生。在城市规划的优化过程中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应当从城市用地优化、城市道路规划优化以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优化等多个环节入手共同做好对于城市内涝的防治。城市规划中对于土地布局的优化应当建立在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大量详细调查的基础上M行,在对于土地布局及空间利用规划中应当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做好自然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此外,在对城市土地的布局规划中应当理顺各类用地的需求和应用情况,通过调查-研究-规划这一模式以实现对于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此外,在城市土地规划中要充分注重土地空间的混合利用,做好城市土地和空间的搭配统一。其次,在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中应当注重城市天然水系在城市内涝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中尽可能的保留自然水系,以确保城市对于降水的承载力。做好城市道路的规划也是做好城市内涝防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应当尽可能的避免道路出现凹陷地段,如非必要不建议在城市道路规划中采用下凹式的立交桥、敞口式地下通道等的工程建筑。此外,在城市道路的规划中要尽可能的使用透水材料,以使得雨水等能够顺畅的流入到防洪排水管道中以避免在城市道路中出现积水等的问题。此外,在城市道路竖向设计编制中,应当确保城市道路的标高要大于道路两侧绿地的标高,从而使得道路上的积水自然的流入到周边绿地中实现自然储水。此外,对于城市各地实行竖向分区控制标准,以便更为合理的确定雨水自排区和引导区。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中多发内涝的区域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尽可能多在竖向设计时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进行充分的考虑,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形成。在城市规划中为做好城市内涝的防治应当积极做好城市防洪排水系统的优化,在防洪排水系统规划的优化中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经典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经验,加强对于城市地下基础系统的重视,在防洪排水系统规划中应当从点到面从全局进行考虑分析,从而使得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防洪排水系统的整体性作用,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在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中还需要加强对于城市现有排水系统的梳理优化,从全局入手,以点带面完成城市防洪排水体系的建设。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当注意做好对于雨水控制和利用的规划。雨水是城市内涝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意做好雨水的控制和利用,在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合理的城市河道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周边水系在城市防洪、排水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雨水调节系统,从而使得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在城市的规划中需要积极引入LID理念,既通过在城市规划中采用分散的源头控制措施,以做好城市发展与周边环境的自然和谐,形成有效的城市排水系统和自然排水系统的有机融合,从而使城市排水系统发挥出1+1>2的作用,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尽可能的延续城市原有水系的生态空间,并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于透水地面技术的使用以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的能力。
3 结束语
“城市看海”等问题在近些年来屡见报端,已经成为了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众多,城市规划是其中的根本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城市规划在城市内涝防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城市规划的优化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机率。
参考文献
[1]陈岩.浅析医治城市“内涝之困”的规划方法――城市规划体系下的内涝防治规划发展与展望[J].城市规划通讯,2013(22):21-23.
篇8
关键词 图书馆安全 网络安全 文献保护
公共图书馆是为市民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针对儿童到成人,即所有的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这类的图书馆也会收集与当地地方特色有关的书籍和资讯,并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定义来源于网络)
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活动场所,图书馆也就面临了其他公共场所所需面临的,及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不同的危机应对措施能直接导致不同的结果,对此分析、了解图书馆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成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图书馆面临问题
(一)图书馆自身存在问题
1.文献馆藏保护问题
总所周知,图书馆是收集、馆藏各类文献的地方,不管是孤本、绝版的图书还是一般普通的书籍它们都需要依托载体。文献的载体有龟甲(甲壳文)、铜器(如出土的古代青铜鼎)、丝帛、竹片、纸张、胶片、缩微胶片、磁盘、光盘、大容量存储器等。而图书馆经常性接触收藏的文献载体多为纸张及胶片等现代化存储设备。
纸张的发明,使史料的记载得以保存,是我国悠久文明历史得以流传下来的重要因素,可是纸张自身的弱点却也是造成某些重要讯息遗失的关键因素。纸张不耐水火,一旦遇上水火便是付之一炬,无从抢救;纸张更不耐虫蛀,不耐翻阅,久藏的书本总会或多或少损于册虫或是其他蛀虫的危害,也存在读者借阅频率较高而使图书纸张出现缺失或是损坏,不再完整等情况,这便需要工作人员经常对它进行修复,但我国专业的古本、善本等图书维修人员又比较少,难以满足修缮图书的需要。
而现代科技发明的胶片、磁盘等也存在易燃于火,容易折损、数据流失、光盘损坏等缺点。使得文献保存出现了难题,如何做好图书收藏管理,使文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也就为图书馆的文献馆藏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近年来在图书馆管理中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重,电子信息化的普及、计算机使用的实用性、及时性、广泛性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数字图书馆进行阅读。而作为一项新型的服务管理模式,图书馆普遍存在制度不够完善、人员技术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加上系统漏洞、黑客、病毒的不定时侵扰,也为图书馆的网络安全管理问题蒙上阴影。如何架构一个安全的网络系统、制定一套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也就成为困扰图书馆网络安全管理的一个难题。
3. 财产安全管理问题
图书馆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文化活动场所,2011年在文化部关于全国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精神指导下,我国各级图书馆都已经逐步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读者阅读图书不必再凭证进入,借书也只需支付押金而不必支付其他额外收费。降低准入门槛,不存在经济限制因素后,到馆阅读、参观的市民数量也就大大增加,而图书馆人员编制不变,服务对象的增多同时也就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压力。图书馆内藏书众多,图书所做的防盗措施或是年久失灵或是读者恶意破坏,使其失去防盗的作用,加上一些读者存着“偷书不算偷”或是其他侥幸心理而打算将书占为己有就会出现馆藏图书遗失等问题的出现,积少成多就会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如果被偷盗的图书是珍本的话损失也就翻了多倍。人员少、设备陈旧为做好图书馆财产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二)其他外部因素带来的问题
1.天灾无情难于防范
自古就有“天灾无情”的说法,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暴雨洪涝灾害、山泥倾泻、台风过境、海啸、地震……不管是任何一项灾难,人类在其面前都显得是否的渺小而无力。一旦爆发这些灾害图书馆建筑、馆藏、其他重要设备就都往往会毁于一旦,其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2.人员疏忽易酿大灾
图书馆馆内收藏的大部分都是易燃的书本、杂志;供读者使用的桌椅也大多是木质材料;分开馆藏区与自习区等部分的各类装饰、隔断也多采用木质结构;年久的电线、新布的电线或许交错在一起……这种种的种种只要工作人员或是入馆借阅的读者一个疏忽大意留下火种或是电线故障引起火灾,火势将迅速通过这些易燃的物品向四周蔓延,不止会对图书馆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是在开馆期间也容易给工作人员及读者带来生命安全的威胁。
3.公共治安安全不容忽视
近年来经常听到各种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伤人、袭击、盗抢事件。不久前就有看到报到在广州海珠区一图书就发生了一男子向自修的读者喷辣椒水后抢夺手机的事件,而其他图书馆也都或多或少出现过读者将物品随意放置在桌上后遭偷窃的事情。
图书馆现在免费向民众开放,人一多就容易出现不和谐的情况,如何提高安保等级,做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也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4.卫生安全问题
图书馆提供免费读者服务能吸引人们前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卫生方面的问题。部分人的卫生意识比较薄弱,存在随地乱丢垃圾、乱吐痰的习惯,一旦出现流感、霍乱等传染病,对于在图书馆进出的广大读者来说就容易成为一个传染源,扩大了疾病的传播;一些读者,大部分是小读者卫生意识也十分缺失,笔者就曾在少儿图书室中发现被夹在书架上的食品包装袋,饮料瓶子等东西,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食物的味道引来蟑螂、老鼠等动物就容易对书架及图书造成损坏,给馆藏资源带来损失。
为了更好的发展图书馆事业,做好公共图书馆对外服务工作,我们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需找最合适的对策来解决它。
二、图书馆问题解决对策
(一)因材施法,加强文献保护
文献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它一旦失去便无法找回,保护好它的载体也就成为保护它的唯一方法。笔者粗浅建议,针对各类文献载体进行研究,针对它们的特性来对它们进行保护,而对图书馆来说最需要面对的就是纸张、现代化存储工具的保护,毕竟作为文献收藏的场所,图书馆收藏最多的也就是依附这两种载体的文献。
对纸质文献,需做好防虫、防潮、防火的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增加藏本或是制作成数字数据,多备份处理,进行保存;对现代化存储工具如胶片、光盘、硬盘等需做好防火、防潮、做好多份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工作。同时在文献被借阅时工作人员引导读者对文献多加爱护,减少损坏,如出现损坏需及时进行修补,使图书收藏更长久、安全。
(二)提高技术,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来自互联网的攻击是无时无刻的,系统自身的漏洞也总会为违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为做好图书馆网络安全管理,使数字图书馆业务更好的开展,需加强工作人员技术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对系统进行熟悉、专业的操作;使用防毒软件,提高网络系统反病毒、抗病毒能力;提高网络使用权限,确保用户只能浏览修改复制自己的资料而无法直接取得他人信息,降低数据泄漏风险;做好数据备份,出现数据损坏或是丢失时可以作为重要的后备资源立刻投入使用;及时更新、使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的降低来自网络威胁,确保系统的顺利运行,为数字图书馆业务的开展及提供安全的图书馆网络环境做好坚实的后盾。
(三)提高安防条件,做好安防工作
为了做好图书馆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笔者觉得首先,需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各项素质,对工作人员进行各类灾难、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培训,使工作人员在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突发灾害如火灾、治安事件等情况时可以及时做出正确反应,为抢救生命财产争取宝贵的时间;其次,适当增加人手,提高安防条件,更新陈旧系统,加装防盗监控设备,加强巡逻杜绝偷盗、窃书、损毁公物等情况的发生。
与居委或是派出所等居民管理单位合作,做好人员管理工作。当出现治安危险时馆员能及时反应处理并与法治单位取得联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犯罪嫌疑人或患病人员制服,保证在馆读者、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馆舍设备损坏程度。
在消防安全方面,根据《图书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规定,要做到任何人不准在馆内吸烟、不准在馆内然烧物品,不准用明火照明和取暖;书库、资料室走道设专用电闸、线路,电灯与书架应保持三十七公分以上距离,书架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走道要保持整洁,废纸和杂物随时清理,不得存放杂物及易燃物品易爆有毒物品;确保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畅通无阻;灭火器材定点定位,经常检查;馆员下班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切断电源、关窗、锁门,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在馆内加装自动防火设施、监控设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处理险情,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卫生管理方面
做好卫生管理工作,避免传染病扩大的发生,需要从源头做起,馆员应积极对读者进行引导,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才是治本的方法。另外图书馆应多设垃圾桶,引导读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有开设供水或食品区域需做好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的发生,适当建议读者自带喝水用具,进一步降低出现交叉传染的几率;定期做好灭四害活动,将鼠患等动物威胁消除;做好馆舍清洁卫生工作,保证馆舍的干净卫生,空气清新流通,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阅读环境。
(五)防范未然,减少自然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是十分突然的,灾害性或大或小,我们都希望能在灾害来临前尽可能的做好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作为容纳无数读者的图书馆建筑,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也就相对要高。为此,对于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如果出现年久失修的情况,应尽快申请政府相关部门支持,对主体建筑进行维修加固,或是选择在非地震带或不存在山泥倾泻情况等易发灾害的地方重建新馆,防范于未然。作为图书馆的底层或是首层建议作为停车场或是展厅等不需要放置太多东西或是东西可以抗水的场所,使馆藏文献不至于出现因放置地点较低,一发生水涝灾害就出现被浸泡坏的情况。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肩负着文化建设阵地的重大使命,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为了更好的发展图书馆事业,保护好人类文化的传承基地,对于遇到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它做尽可能的努力,去解决它、完善它。
参考文献:
[1] 王丽玲.试探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问题.图书与档案,2010(3)
[2] 张新华.信息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趋势.情报资料工作,2003(2)
[3] 李月明.公共图书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图书馆,2006(6)
[4] 柯春媚.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晋图学刊,2010(6)
篇9
打造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品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贵州有哪些主要的气象灾害?
赵广忠:贵州的自然灾害以气象灾害以及气象灾害引发的衍生灾害为主。贵州气象灾害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冬天的凝冻,春天的冰雹,夏天的暴雨,秋天的绵雨,而贯穿四季的是干旱”。凝冻是贵州西部山区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一般年份的危害不大。但是,在一些特别的年份,如2008年,持续的凝冻天气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暴雨是贵州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暴雨的一般表现是来势猛,危害结果明显,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并且发生和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较少关注。干旱是影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气象灾害。2011年夏季干旱,全省622.37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22.78亿元。
:在防灾减灾中,气象服务工作的责任和作用如何体现?
赵广忠:据统计,最近3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灾害、59%的因灾死亡、84%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总的来看,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气象防灾减灾也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性工作,而正日益成为社会公共事务。
近年来,我省气象灾害防御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气象条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规范,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同时,各级气象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气象服务方向,强化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能力建设,逐步建成了立体化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网,气象灾害的监测手段、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更及时,渠道更多样,范围更广泛。如2011年9月17日铜仁梵净山出现327.4毫米特大暴雨,各级气象部门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地方政府及时应对,紧急转移了1.4万余人,虽然大量房屋被洪水冲垮,但无一人伤亡。据统计,5年来,全省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减少了近100人。
此外,在预防气象灾害方面,我们紧密结合自身职能,一方面,面向社会着力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气象服务品牌。另一方面,面向气象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工作理念。预测预报和预警是气象工作最重要的职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气象预测预报和预警是“消息树”,是“发令枪”。这就意味着在防灾减灾中,气象工作必须先行。此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引种新品种需要气象工作者对原产地与引入地的气候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气候适应性评价,避免引种失败;在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的区域布局中,气象工作者需要全面分析气象条件,提出气候可行性报告,实现趋利避害。这些都表明,防灾减灾,气象必须先行。另外一方面,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服务品牌,有利于社会对气象工作有明确的形象认知,强化公众的气象意识。
强化公众意识做好天气预报
:刚才你讲到,要强化公众的气象意识,这在防灾减灾中有什么作用?
赵广忠:强化社会的气象意识,首要的问题是让社会全面了解气象工作。以预报为例,人们常常质疑预报不准确。这就是社会气象意识的具体体现。首先要明确,凡是预测预报就有不准确性。其次要明确,不完全准确的预测预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就小概率强天气事件的预报问题过公告,说明不准确预报的意义。在美国中部平原,每年都有龙卷风发生。美国气象部门对龙卷风的预报准确率仅为百分之十几,然而每当气象部门龙卷风预警之后,公众都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因为大家知道,尽管气象部门的龙卷风预警,10次只有1到2次准确,但是采取防范措施,就能够避免灾难的发生;不采取防范措施,可能招来的就是灭顶之灾。何况气象部门每年仅仅只10到20次的龙卷风预警。贵州暴雨的预报比龙卷风预报的准确率高,但是灾难不断,差距主要在于人们的气象意识。这个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于我们气象工作者,宣传不够,科学普及不够。再以暴雨与干旱的危害为例。在贵州,暴雨的危害是局部的,而干旱的影响是全局的。暴雨的灾难是显性的,干旱的灾难更多是隐性的。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暴雨而不是干旱,这也是气象意识。强化社会气象意识能够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在科普方面,我省气象部门有哪些措施?
赵广忠:在科普宣传方面,我们一方面是抓好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学生的宣传,另一方面,我们广泛利用各种公共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气象科普宣传。比如利用贵阳市内多条线路的公共汽车、2000多辆出租车的车载电子显示屏,系统内外各部门建设的电子显示屏,以及“3.23”、防灾减灾宣传周、科技日等各种社会宣传活动,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贵州电视台增设两档气象科普专题节目,在《贵州都市报》设立气象科普及气象信息专版,在广播电台设立气象专栏,在贵州电视台增加了《百姓气象站》、《气象万千》两档节目,开展“走进气象、寻‘爽’贵阳”大型公益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如何用好气象资讯、怎样理解天气预报、如何采取措施防范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有效地扩大了气象科普和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气象与公众走的越近,公众对气象的认知也就越清晰。
:公众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把天气预报做得更加准确?
赵广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发展,探测装备的完善,天气预报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作为一门预测科学,仍然做不到100%的准确。
从装备讲,我们国家拥有6颗在轨气象卫星,对气象灾害进行全天候观测,水准与美国、欧洲、日本比肩;就贵州来说,过去由于装备落后,气象的观测站点少,很多影响范围小的天气没有办法监测,是因为这张网的孔眼太大,网不住“小鱼”。现在已建成10部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7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9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8个国家级农业气象站、15个雷电观测站,以及2892个覆盖所有乡镇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对天气变化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预警,预报的区间也越来越精细化。
从软件上来讲,我们一方面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预报员队伍的建设和考核,提高预报员队伍的素质,另外一方面,为更有效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省气象局建立了多部门参加的灾害性天气服务会商机制,通过会商让有关部门全面了解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以利于做好相应的工作安排;完善了气象服务督导机制,有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时,组织督导组到相应市州气象局督导气象服务工作;完善了“三个叫应”工作机制,一旦出现灾害性天气,通过电话通报基层组织,增强了气象灾害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防灾减灾的效果十分显著。
推进气象服务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农业对于气象的依赖性很强,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尤显突出,气象服务怎样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赵广忠: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气象灾害。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期一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气候适应性分析,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在适宜的土地;做好作物气象风险分析,减少气象灾害影响损失风险。
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做好气象为农服务,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我们着重稳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全力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深入系统地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和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化发展,增强为现代农业服务能力。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积极争取农业气象观测和服务系统与省级100个“农业园区”同步建设,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10
中国大中城市基本沿江河分布,受江河洪水严重威胁,洪水灾害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破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洪灾抗洪工作总结2021最新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洪灾抗洪工作总结2021最新1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全镇实际,于20__年3月16日上午开展了抗洪救灾应急演练,现将演练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实施
此次演练由镇应急演练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镇应急抢险队伍、大青山村、派出所、卫生院等4个单位参加演练,整个演练分为:灾情报告、召开灾情分析会,下达命令、现场救援、群众安置、救援结束等五个过程,演练历时2个半小时,涉及人员75人。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本次抗洪救灾演练,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制定了《__镇20__年抗洪救灾演练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组织部署。成立了防汛救灾指挥部、预警组、抢险组、保卫组、通讯保障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组、医疗卫生组等7个小组,并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为使此次演练顺利进行,镇财政专门划拨了专项演练经费,在现场救援器材、后勤补给等方面,准备齐全,资源充备,为本次应急预案的演练,真正做到了保障有力。准备的装备器材主要有:潜水泵1台、排水管100米、铁丝1捆、编织袋100条、铁锹20把、手电30把、救生衣40件、民用船1艘等。
二、演练情况
演练于上午9时正式开始,由大青山村某村民向镇防汛指挥部报告灾情,接到灾情报告后镇防汛指挥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时,集结镇民兵应急分队(40人),各工作组及相关车队在镇政府大院内集合待命,指挥部下达命令后,各小组立即赶扑现场展开救援,在救援现场,每位参演人员完全按照现场救援指挥部的指挥进行。
真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参演人员扮演什么角色,应该怎么做,如何封堵决口、打桩固堤,如何撤离群众、抢救物资等都秩序井然。上午10时50分,安置好全部受灾群众,发放完应急食物后,清理现场,11时20分演练总指挥、镇长黄思甜同志宣布演练结束。
三、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此次演练中,全体参演人员积极参与,相互协调配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有序进行、安全撤离,做到人心不慌乱,实现了无任何重大事故和人员伤亡,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此次演练不仅检验了我镇应急队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提高了群众应急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加深干部责任感,提升了应急响应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反映在:
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科学施训的演练理念。这次演练贯彻实施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应急处置原则,参演人员齐全,场景逼真,对促进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实现了预定目的。这次演练指导思想明确,组织工作严密,准备工作充分,程序设置合理,安全保证可靠;三是过程公开透明。
通过演练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锻炼了队伍;增强了所有人员的忧患意识,普及了处置灾害中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指挥人员处置重大突发事故的能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从总体上看此次演练是比较成功的,但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过演练,我们的预案在具体细节上还不够明确细致,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未能完全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群众意识还有待加强,在演练时,部分参演群众未按照预案设定的情况实施,在指挥长发号指令的时候很茫然,自我保护意识也还不强;
三是部分参演人员对预案不熟悉,在演练过程中一些参演人员对个人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不清楚,秩序紊乱。
四、下步打算
通过此次演练,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责任心,下一步我们将:
1.加大值班力度,防范于未然;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自救能力;
3.加强应急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4.保障应急物质经费,确保应急物资充沛,为突发事件提供物资保障。
洪灾抗洪工作总结2021最新220__年7月16日至20:30至7月17日凌晨3:00,__镇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236mm,__街区积水达1.5米,河流、塘堰、稻田一片。全镇3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全部溢洪告急,松立矿业尾矿坝出现严重险情。全镇遭受巨大损失,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4400万元以上。灾情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抗洪救灾。镇党委书记、镇长黎争光,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秦水平等领导亲临现场,日夜座阵指挥,镇国家干部组成7个抗洪小分队,分赴全镇39个村,全力抗洪抢险。
一、全镇主要受灾情况
__镇地处广水市西部,与先觉庙水库接壤,总人口7.2人,耕地面积45166亩,其中水田36661亩,旱地9505亩,小(一)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9座,大小机电泵站32座,塘堰4725口,河坝 83处。
(一)农业损失:全镇39个村的农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受损面积14000多亩。其中水稻水打沙压,冲毁、绝收面积达8200余亩,棉花达3000余亩,芝麻、花生、玉米等2800余亩;冲倒猪舍72间,养鸡大棚1个,死亡牲猪121头,小鸡2000只,耕牛2头,淹没玉米饲料11吨,围垦冲断7处;处毁树苗7亩,农业经济损失达3510万元。
(二)基础设施损失:道路塌方,冲毁达58公里,其中通村水泥公路24.4公里。嵩山寺围墙倒塌、邓畈河堤漫水达2米高,造成__镇至松立矿业道路中断4个小时;损坏人行桥11个;冲毁河坝25处、塘堰386处;淹没机电泵站房7处;渠道溃口20余处;经济损失达516万余元。
(三)企业与民房损失;松立矿业抽水一级泵站淹没,200专变及160电机被毁,泵屋、配电房被冲,损失达50余万元,农户倒塌房屋363间,__街沿河住房全部进水,大部分商铺被淹,__中百仓储一楼全部被淹,经济损失达362万余元。
二、抗洪救灾工作情况
(一)沉着应对。面对灾情,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及时启动防讯救灾预案。2011年7月17日凌晨1:00,接到抗洪警报后,镇党委书记、镇长黎争光同志,连夜率人赶到发生险情的松立矿业,查看尾矿坝状况,并及时通知全镇干部,迅速组织抢险。当夜组织干部群众800多人,投入编织袋4000余只,编织布10600立方米,出动力型机械16台,控土石方2万多方,对松立矿业尾坝进行抢险。投入编织袋1240条、编织布2026立方米对五一村回龙寺水库坝埂脱坡进行抢险,投入编织袋2160条、编织布3560立方米对马安大凉水沟水库进行抢险,经过干部一夜的奋战,松立矿业尾坝、回龙寺水库、大凉水沟水库险情排除,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面对与此同时,当日夜晚嵩山寺倒塌的围墙,造成的交通堵塞得以清理畅通。
洪灾抗洪工作总结2021最新3市水务局、防汛指挥部关于认真搞好防汛防洪的通知下达后,我镇的防汛防洪工作在市水务局、市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半年多来艰苦不懈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今年防汛防洪工作的各项任务。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着重做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通知下达后,我镇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将此事列入议事日程,并成立了_镇防汛防洪领导小组指挥部,由镇长亲自担任组长,对防汛防洪工作统筹安排,领导小组成员还包括防洪防汛工作的分管领导、水利站长等骨干。领导小组的建立,为开展防汛防洪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宣传为充分做好防洪防汛工作,我们非常注重提高全镇干部和群众的防洪防汛意识。通知下发以来,我们就加强了宣传《防洪法》的力度,从学好法、宣传好法、落实好法等几个方面来抓好《防洪法》的贯彻落实,加强防洪防汛宣传教育,把法律规范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识,有力地推进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三、安全检查防汛防洪领导小组成立后,我们迅速研究部署,成立了一支专门的队伍,负责全镇的安全检查。在市级的统一领导下,我们主要开展了对防洪排站,以及各厂、各村的危险房屋的全面检查活动,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在问题解决在洪涝灾害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物资落实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抓好物资储备。通知下发以后,我们迅速对全镇的防汛物料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点,对不足的部分及时补上,损坏变质的尽早更换。
五、河道检查我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防汛检查队伍,对全镇的河道逐条过堂,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水花生影响水流畅通,都明确责任单位,限期处理,及时消除隐患和薄弱环节,对解决难度较大但影响防洪安全的重要问题,采取了临时保安措施。通过对全镇中小河流的全面整治活动,河流得到了畅通,为引洪泄洪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洪灾抗洪工作总结2021最新4近日来,我县出现了连续普降暴雨天气,周边乡镇发生了不同程度灾情,我镇也受到影响。为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工作,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镇党委政府启动了《平江镇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应急工作方案》,周密部署,认真开展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指挥体系。为加强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镇长刘福广同志任组长;副镇长杨建刚、石仕玺同志任副组长;镇安监站、水利站、民政办、农服中心、国土所、道交办、卫生院、派出所等部门及各村委、安监员、地质灾害监测员为成员的平江镇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水利站。各村、各部门、学校、企业也相应成立了工作小组,负责汛期安全监测、研判、排查治理、调度、督查、信息报送等工作。
(二)启动三级联动机制。以村寨、小组为单位,明确各组组长、鸣锣喊寨人员、地质灾害监测员每天向村级报告情况,各村每天16时向镇值班室报告汛情、灾害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遇突发紧急情况及时上报。镇值班人员每天定时作好信息报送工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应急值守。入汛以来,我镇每天明确带班领导(正科级)1人、值班领导(班子成员副科)1人、值班人员2人、值班驾驶员1人作好汛期应急值守工作。特别是6月11日以来,全体干部职工均驻岗值班,作好应急准备。
(二)明确观测排点。通过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观测排查责任。安监站张斌同志负责收集灾情信息,建立灾情台帐,每天汇总上报;水利站江正一同志负责开展水电站、水库、临水村寨的险情排查,重点监测乌懂水库、高鸟桥电站、山王库电站、溪口电站、平江电站、德腊寨、当鸠寨和当鸠牛打坪寨等;道交办潘辉亮同志负责开展道路水毁排查,重点监测平三公路德腊八角塘路段、308省道半岗路段、怀来高鸟桥电站库区路段、平江至田榜通村公路等;国土所杨成栋同志负责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重点监测中坝、亚聋、计洞、水溪寨、台子、固郎、田榜等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自然寨。农服中心赵福润同志负责开展农田、水利沟渠水毁情况排查工作。
(三)认真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分两个工作组:一组由杨建刚副镇长带队开展地质灾害排查治理工作。通过排查,巴鲁村、加会村水溪寨、归利村大寨、当鸠村、高鸟村等村部分农户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特别是加会村谭启加农户的屋基严重受损,已组织农户撤离受损房屋。另一组由石仕玺副镇长带队开展道路交通和水电站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通过排查,辖区内水电站、水库运行良好,落实值班人员和度汛措施,及时控制汛限水位;辖区内省道、县道及通村公路水毁较严重,其中:平三公路德腊八角塘处500米内出现三处大坍方,已联系县公路局落实进行清方;308省道121公里处出现近30米长的路基下沉,已联系县养护段进行抢修;308省道124公里附近出现大坍方,已落实清方;平江至田榜通村公路出现7处路基下沉3处坍方,已联系县交通局和施工单位组织抢修。
(四)认真作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截至目前,全乡因汛情损坏农田亩、房屋栋,无人员伤亡。
(五)强化应急抢险救援训练和演练。为强化应急抢险救援能力,6月13日,我乡组织10名干部群众参加县防办举办的防汛抗洪抢险救援培训,并现场学习冲锋舟驾驶救援技能。6月14日上午,组织全体干部、村干、平江村应急分队开展防汛抗洪抢险救援应急演练,模拟汛情引发洪涝、地质灾害后的应急救援场景,检验应急分队和基干民兵的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掌握和完善应急预案流程,发挥预案的预防、应急功能。
(六)作好应急物资保障。一是补配救生衣、雨衣、雨鞋、抛绳、电筒、发电机、棉衣棉被、大米、食油等救援物资,统一存放,明确专人管理。二是政府公务用车、卫生院120车和派出所警车随时作好应急准备,并调用单位职工私车、农机联组运输车8辆作为应急救援机动车辆。
(七)抓好灾后重建工作。对房屋受损的农户引导进行维修和重建,如:加会村谭启加户因屋基受损严重需择址重建,已协调落实宅基地,并整合危房改造资金补助重建。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截至目前,我镇所受灾情主要表现在房屋局部受损、农田水毁断收或绝收和公路水毁三个方面,其中:公路水毁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平三公路八角塘路段又为临水库路段,是我镇的两个村及三江乡的群众出行的必经之路,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出行。
2、群众的自我防汛减灾意识较差。
如:高坎的木房如果在瓦檐加上接水槽,可以减少屋檐水冲击屋坎的压力,有效防止屋基下沉的发生。再如:开山建房的屋后坎太陡,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易造成上坎坍方损毁房屋。
3、德腊寨位于梯级电站的水库淹没区内,上游不到1公里有山王庙电站,再上游约5公里有溪口电站,下游1.5公里有平江电站,存在极大的洪涝灾害隐患。
若上游的任何一个电站出现垮塌,德腊寨将受到灭顶之灾。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坚持落实应急值守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信息畅通。
2、加强观测、排查、治理工作,适时关注天气预报,作好雨情和地质监测,加强电站水库、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的排查,小隐患及时排除,大隐患及时会商治理,对不能治理的问题及时上报。
3、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制度,充分发挥应急联动作用,调动各种资源、力量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4、建议将德腊寨纳入整寨生态移民搬迁规划。
防汛抗洪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镇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强应急值守,强化险情观测研判,完善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努力消除隐患,有效防止灾害,促进人民群众安全稳定发展,早日实现同步小康。
洪灾抗洪工作总结2021最新5随着20_年一号台风“_”影响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以及平阳县抗台防汛指挥部降低预警级别,墨城社区“尼伯特”抗台防汛工作结束,截止7月_号6点,辖区内一切正常,虽然9号晚上曾经短时出现过墨城溪西山闸门至校前路段出现洪水轻度漫出河堤情况,但在前期拆除小矮桥疏浚行洪通道的有力措施下,有效避免了往年漫出河堤1至2米的大险情,将百姓的财产损失降至最低。现将此次抗台防汛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为应对今年一号台风,曾经一度加强为超强台风的“_”,墨城社区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取消一切其他活动,召回所有工作人员,于7月7日上午9点召开“_”抗台防汛专题部署会,传达了上级政府抗台防汛工作会议精神,细致划分了工作小组,分为指挥组、各村巡逻组、处置组、宣传组、后勤组,覆盖墨城全部辖区,完成了社区层面的组织架构;同时,通过驻村干部与村居对接,激活抗台防汛网格化功能,动员网格员参与,拓宽了抗台防汛战线。
部署会后,各工作人员马上投入工作,巡逻组到五个行政村巡逻,后勤组购买抗洪雨具、手电25人份,应急灯20盏,储备粮食300人份,草席毛毯各300床,并按要求每个时间节点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汇报工作进展。在7月8日晚,“尼伯特”预报登陆时间最最后几小时召开专题汇报会,了解总体情况,研究重点情况,并再次进行动员,要求大家努力战斗至警报解除。
在鳌江镇镇长金启浩亲临视察,分驻墨城社区领导党委委员陈荷叶、新区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林天象指导,和社区班子组成的指挥组指挥下,各小组通力合作,为及时落实各级部门的指示精神,和成功完成抗台防汛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宣传有力到位、及时疏散群众
墨城社区十分重视宣传的独特作用,因为抗台防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获得群众支持是顺利完成抗台防汛任务的重要保证。
本次宣传工作按“前后”、“左右”、“上下”三条主线进行。一是按危险性“前后”分批宣传动员,水上作业人员优先在前,陆上危险地带人员在后。接到防汛任务后,立刻疏散了墨城辖区内16艘渔船上32渔民,紧接着劝离、疏散了地址灾害点周边群众30人,根据台风发展情况陆续劝离、疏散危险地带人员20人。
二是动员左邻右舍共同宣传。社区印制了《温馨告示》150份,《温馨告示》中详细描述应对台风的各种措施,发放到村民手中,希望村民学习提高自我防范、求助技能,并鼓励识字村民帮忙到左邻右舍宣传。三是设置联络员,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联络员及时将上级防汛部门的指示传达到村民,并将社区内险情处置情况、损失报告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