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三通两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35-02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然而,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推进各项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如果巧借课题研究,把难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课题的成果又会指导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在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的制定非常困难,市域、区域、县域的教育发展层次不均衡,导致学校间的差距非常大,要想有针对性地制定标准和方案并开展工作绝非易事。怎样才能有突破性地开展工作,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有的地区的一些好的做法给我们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好的借鉴。但因地区差异,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哪些方法可以拿来,就显得非常关键。我们就把这样的难题以课题的方式进行立项,并展开研究,在研究中开展工作,化解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难题。
根据“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我们把“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导向,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科研课题。把本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研究作为重点,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与实践策略研究作为突破口,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解决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应用研究为重要方向,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重视教学应用与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的结合,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示范性、有效性和学术水平,避免低层次的重复研究;通过先行先试、探索规律、积累经验,为全市乃至全省其他地区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本课题研究目标,以系统论为指导,在分析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之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促进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以及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与实践策略。具体目标包括:
(1)构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构关系模型;
(2)研制一套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体系;
(3)提出市、县(市)区、校不同层次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与实践策略。
结合“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确定了课题的研究内容:从系统论的视角,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系统结构分析,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失衡的表现特征和对策;在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政策标准的基础上,探讨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政策标准;从市域、县(市)区域、学校三个层面,并以县(市)区域、学校为重点,探讨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与实践操作策略。
课题科学研究包括调研、研究、总结三个过程。资料收集手段丰富,资料分析调理清楚,针对某一课题定期举办课题全体成员研讨会,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边优化的研究思路。科研手段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相结合,查阅国内有关区域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网上查阅),结合调查研究结果与材料,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为探索本地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提供政策性建设和实践指导。加强实践过程中的诊断与反馈,课题小组成员要在课后积极进行调研,进行自我反思,以便调控研究进度、调整研究思路、修订研究假设、完善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方式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既包括不同教育系统的层次,也包括条件、过程和结果三个不同的层面,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从质量层面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导致不同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和学生信息时代生存机遇的不公平。因此,探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关注条件层面,更要关注影响质量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而系统优化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发展模式,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模型与实施框架,有利于增强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决策能力,进而形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理论、新模式;
(2)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教育信息化的标准指标体系,可对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提供借鉴。
课题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结构、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标准以及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丰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理论体系,并为探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提供政策性建设和实践指导,对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新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基于广泛的调研,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构关系、表现性特征等进行分析,并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依托本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 建设工程,结合本地教育云服务中心建设与应用、“以异地远程同步备课上课系统”建设等重要任务,开展面向教育均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措施,形成《本地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课题以本区域为重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县(市)、区、学校三个层面的案例,分析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策略,并进一步提炼,提出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课题综合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多种方法,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贯穿整个研究的过程,政策标准和模式的研究将采用演绎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应用实践不断丰富、完善。
把“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在课题的研究中推进信息化建设,边研究边建设,用信息化建设成果验证课题研究的方向,巧借课题研究化解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难题,两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岑健林.区域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6).
[2]刘志耀.以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4).
[3]赵雪峰,陈健.城乡联动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4).
篇2
关键词 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30-03
1992年,教育部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研究生阶段英语教育的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2004年颁布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国际化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把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从三版大纲和纲要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从最初的以写、译为主的“哑巴英语”到成为可以熟练运用的交流工具,再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英语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工具,打开通向世界的桥梁。
为了适应这一教育大方向,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少高校已经开设学术英语的相关课程,也更加注重学生听、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走上国际舞台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可以说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 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业高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增设各种非农专业,大量招收经济学、管理学等热门专业学生[1]。而传统涉农专业学科则招生困难,不少相关专业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无人申报,只能通过调剂或者降低要求吸引学生,农业专业的研究生英语入学成绩也因此相对较低。不少农学专业研究生来自农村等英语教育发展较弱的地区,语言基础较差,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很低。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3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试验,调查农业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词汇量的大小,结果表明受试者的平均词汇量测试成绩都低于目标值,受试者平均词汇量测试成绩与所需要掌握的词汇量目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种种情况导致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比一般高校严重滞后,至今仍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境中英文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3]。华南农业大学的4位教师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存在于农业高校的英语教育问题主要有:英语教学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口语能力严重滞后;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改革,教学方法需向趣味性、实用性转化等几点[4]。不少研究生无法翻译自己的论文标题、摘要,也无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西方的文化常识更是知之甚少。这些教学中的“短板”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的质量,也对学生在各自专业中的研究产生了一定阻碍,因此亟待改革。
蔡基刚教授认为:“要真正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让学生将专业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要提高学生英语开展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能力[5]。”让专业与英语学习互相结合,就是要根据不同群组学生的不同需求,细化、定制教学方案,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的创新课程体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6]。因此,根据学生的需求、喜好贴身剪裁的“个性化”课程体系成为了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最关键环节。
2 农业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原则
2.1 科学性
在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设计课程体系首先要秉承科学性的原则。这就要求英语课程改革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针对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的特点,根据研究生自身的语言水平,科学、系统、有针对地改良英语课程设计。目前各高校研究生都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然而对于农业院校部分原本听说读写能力较差的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和专业英语的相关课程难度太大,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分层级、分专业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践行英语课程体系创新的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科学地创新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第一步就是要通过问卷、测评等方式摸清本校研究生的学习意愿、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在专业课导师间开展调查,了解不同专业研究对英语学习的不同期许和不同要求,双管齐下,才能明确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和目标。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从英语学习的特点出发,从学生本身的语言水平出发,立足现实,对研究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学术发展负责,设计科学的创新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英语教育应有的工具作用。
2.2 个性化
因农业高校所在省市的自然农业条件、农业科学发展环境不同,农业、非农业专业也各有特点,在研究生英语课程设计上更要体现个性化原则。举例来说,由于农业院校不同专业研究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相差较大,硕士生和博士生语言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如果全部采取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那么改而未改,创新仅流于表面,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得到明显提高。课程体系创新要“多套备案,学生自主,突出个性”,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语言水平准备多套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将通识英语教育和专业学术英语教育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相结合,不仅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还要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同时,实现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就要求农业科学相关专业利用好各自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英语教育也要走出课堂,迈向实践,既可以在田间展开专业英语教学,也可以模拟学术会议推进学术英语教学。换句话说,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创新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地域优势、学校资源,根据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扬长避短,突出个性,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动态化
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创新,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而应随着教师经验、学生水平、专业研究发展不断自我更新。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应当每3~5年重新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化,紧跟时代,贴近学生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此外,动态创新意味着英语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校和相关部门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教改会议,多去各校开展访问、交流和调研活动。在学校内部,对教改项目提供经费支持,积极建设平台,让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与英语老师对话、学习,增进英语老师对农学专业知识的把握,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农业高校英语课程创新是动态的,是变量,必须按照这一原则根据人、资源和学术的变化,不断开设新课程,增强教学创新的力度与深度。
3 农业高校英语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创新措施
3.1 必修、选修、免修相结合
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新生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参差不齐,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而还有不少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尚未达标[7]。按照科学性的原则,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水平展开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考试或其他相应的筛选制度,可以让一部分已经具有相当能力的研究生免修英语的基础课程,直接选修学术英语或者专业英语。对于普通达标水平的学生,可以部分减免通识课的课时,开设西方文化、专门用途英语等选修课。而对于农科院系中部分水平较差的学生,要在硕士阶段查缺补漏,分听、说、读、写将英语基础补上去,再有选择地增设部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通过这样的手段避免和本科英语教学课程设置重复,采用减免学习时间的方式鼓励优秀学生,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热情[7]。
3.2 基础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相结合
农业高校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先进课程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缺点进行改进。目前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3个模块: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其中通用学术英语主要分为学术写作和学术会议英语;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如电子工程学英语、医学英语、生物学英语等。尽管这3个模块的课程设计较为全面地培养了各专业研究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还有所欠缺。考虑到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英语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很难像本科那样开设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公选课,在这种情况下,全校可以共享资源,打通本科和研究生的选课系统,鼓励研究生多选原本为本科开设的文化通识课,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齐头并进。
将基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英语国家文化常识等四大模块纳入“个性化”课程设置创新中去,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专业需求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才是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真正成功。与此同时,细化专业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模块,根据专业细分将农林英语改划为茶学英语、木材学英语、作物学英语等,和相关专业老师合作,有的放矢,让教授内容真正达到各专业学术研究所需英语水平标准。对通用学术英语则可具体细化为英语文献阅读与检索、学术会议听说、科技英语文献翻译、论文写作等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用英语做学术研究、用英语学术交流的水平,以保证我们的科技研究不仅能够“引进来”,还能够更快更广泛地“走出去”。
3.3 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
在强调“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英语教学的普适性。对需要多加练习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要以“贴身定制”的小班教学为主,每个教学班人数尽量不超过35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展现,也便于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而对介绍性质较强的文化通识课,如英美国家文化常识,则可以选择讲座式的大班教学,以保证学校师资安排的可行性,也符合英语习得的普遍规律。对不同语言水平研究生开展的基础英语课程,则需要大班与小班结合,让英语学习既满足普适性的要求,也能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4 结语
总之,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个性化”创新要综合考虑国家英语语言教育战略发展规划、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研究生各专业的学术特点,还要根据农业高校的办学实际,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本着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原则,制定、开发出符合国家利益、学校发展、学科需求和学生兴趣的一整套课程体系。
5 参考文献
[1] 张蕴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危机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16):307.
[2] 周浩,邱银香,张律.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社词汇量调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0(1):143.
[3] 李玉萍.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8(3):79.
[4] 杨绍北,艾险峰,梁红梅,等.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62.
[5] 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49.
篇3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多媒体信息技术;词汇教学;教学案例
一、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要求
学英语最难的是什么?无疑是背单词,这是学英语的一大难关。“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词汇教学是最基本的初中英语教学,记忆并熟练掌握运用大量词汇是检验和衡量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志。根据2000年开始在全国各地中学实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毕业时应学习和掌握3000个左右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这样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有较大提升。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也牵制了英语各方面技能的提高。
这一情况既反映了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又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带动下,多媒体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我们的英语课堂,以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特别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词汇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孤立、单调、缺乏互动性的弊端,有利于优化词汇学习效果,促进传统词汇教学向全新、高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攻克英语词汇教学这一难关,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最理想而有效的辅助工具。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案例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教学原则,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多媒体辅助词汇教学的方法,大幅度提升了词汇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全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靠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将为10%;单靠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而如果听觉和视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记忆85%,3天后留存记忆65%。”由此可见,记忆词汇要靠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等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高的记忆效率。光背不说、光背不写、光背而不用心看,这样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而多媒体却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教师教授词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词汇加上声音、图像、动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培养学生运用音、形、义三个方面的综合,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来识记单词,自然能达到快速高效记忆词汇的效果。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中有关各学科的词汇时,我先在幻灯片中展现不同学科课堂的照片,并配上单词标准读音,使学生既听到单词的读音,又看到直观的画面,记忆起单词自然就更快更准,而且兴致也更高了。
2.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不便带入课堂的实物以图像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介绍词汇
通过展示实物来教单词一向是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且有效的词汇教学法之一。但很多实物是不方便带入课堂的,而多媒体就以其便捷的独特优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中各种动物的词汇时,我将要学的各种动物的词汇都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出来,并让学生根据每幅图回答“What is this?/What are these?”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图片,既获取了词汇的知识信息,又深刻体会了词汇的意义,从而达到快速高效识记单词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只有让学生本身对英语词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容易。学生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营造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耳目一新。“只要学生对这些鲜活的图画、照片等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高效记忆外语单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在短期内记忆大量的外语单词。”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起词汇也就轻而易举了。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中有关天气的词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我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天气变化的全过程。在课堂上我只要点击鼠标,风声四起、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等一系列情景就都“声像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立刻被调动起来,对这些词汇自然印象深刻。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对词汇进行巩固、复习与检测
“学得快,忘得快”,这是所有外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通病,因此,和遗忘作斗争是词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反复重现学过的词汇才有利于巩固,词汇的记忆效率正取决于学生接触词汇的频率。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件,有计划地安排词汇的重现再认,及时巩固,最大限度地提高记忆效果,预防“今天记明天忘”的现象。例如,我常常将平时积累的大量图片逐一呈现,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词汇,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游戏和竞赛,增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竞赛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可以使机械枯燥的词汇教学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的学习过程,而传统的黑板是永远无法实现这种效果的。例如,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各种服装的词汇之后,我让学生做了个记忆游戏,我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在幻灯片中快速呈现了十几张服装图片并进行计时,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下所看到的服装并说出相应的英文单词,同时回答跟图片内容有关的问题。结果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踊跃,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中,就连一些原本较难掌握的词汇也变得容易多了,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总之,在新课程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信息技术以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众多优势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恰当、合理、有效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若能如此,必能彻底改变目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学生怕、困难大、效果差的局面,大幅度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邓志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要想提高国民的信息化水平,需要从教育入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很有必要。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已经具备信息化的意识,对于信息资源也在进行积极的储备。但是,对信息资源的创新利用、整合处理等还是有较多的不足的地方。教师普遍对信息化教育了解的较少,不大懂得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中面临的最大的难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与现代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所提出的要求还相差一段距离。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分析
(一)职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偏弱
目前,职业教师主要是毕业于一些普通的高校,没有受到过较为专业的培训,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也不足。如今的培训机构和对口单位都不大适合教师的培训,因此对于教师的自身培训比较缺乏。相关教师的入职考核,招聘单位也比较看重学业成绩,而不是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技能来判断。
(二)相关部门对职业教师的培训不到位
尽管现在一些相关部门针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而启动一些培训计划,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1.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与职业教师的实际需求不大相符,而且培训内容单一,很难让教师有一定的探究兴趣。2.培训过程中,教师本来就没有过多热情,在后续培训中,也没有强化培训。3.培训中缺乏好的方法,没有让教师很好的参与进来,应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教师的信息技能的学习热情。把学习、操作、运用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教师对自身的应用能力信心不足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使很多教师信心不足。短期性无严格考核的培训让教师松散,没有过多激情。计算机的操作是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基础。但是部分教师的应用能力不足,导致整体教师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有合格的考核制度。在教学中,教师对自身的应用能力没有足够的把握和自信。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探究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主要以如何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对于教师的培养方面,要以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基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培养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讲授合理的内容。以提高和创新为目的,力求将传统的培养方式改良,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来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实际问题。
(一)培训内容要改革,以全面实现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
针对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高的培训,需要从教师的不足进行分析,再实行相关的强化培训。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从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出发,注重对相关操作技术的传授,教会教师学习动画、网页、软件的应用等。所讲授的技术必须要和教学的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要注重培训的方法和形式,要重新对教学设计、信息整合等方面入手,从内容到形式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对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要从教师的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来融入培养。在培训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应用,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从而创造出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信息应用。
接下来,笔者将以如何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为例进行具体论述。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门重难点学科。因此,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信息化能力对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树立信息化教学的意识,要明白教学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其次,要将信息化理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线观看英文视频、收听英文广播,TED视频、BBC、VOA都是十分珍贵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学。
(二)培训形式要改革,注重增强培训效果
好的培训形式能够带来好的效果。在形式改革中要多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摒弃传统的专家讲座被动接受培训的方式,要化被动为主动,确保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相信会使培训效果增强。如果采用一般的培训方法,在培训的过程中比较放松,没有任何压力,但是整个培训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培训前可让教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培训过后,也可布置一定的任务给教师,让教师将相关的思路和信息化能力相结合,自行回家后研究,让教师有更多的实践经历。
(三)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体系,保证教师信息化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一直缺少一个健全的体系作为支撑。教师的能力要顺应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体系,要注重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增强。有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考核制度,能够促进教师自主研究信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还有待提升。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是一种考验。教师需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
注:本论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泰州市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12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霞林.浅析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1:107-110
[2]薛继成.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研究[J].科教导刊,2013,(31):83,85
[3]朱明苑.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探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4]张祺午,荣国丞.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6:74-77
篇5
关键词:网络 信息化 研究性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教育部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创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过程的一个尝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目前大学阶段开设的研究性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环境要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国外,一些以WEBQUEST等形式的探索型学习网站,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网络与研究型课程结合的范例,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外这种学习型网站建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学习型网站建设与学科教学结合实践的意义
基于Internet的学习网站的建设,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在学校具备校园网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网站建设,如何运用网络进行教学改革,这都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大学目前开设的“综合主题”研究型课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实践基地。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网络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研究型课程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在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评价等方面别具特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进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未来学校教学的趋势之一,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意义。
二、学习型网站建设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研究方案
在研究目标上,我们确定以研究型课程作为载体,通过建设、使用学习型网站,创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建立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探索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模式。具体有两部分内容:
1.技术层面上的网站建设工作
建设网站,提供一个教学平台,网站具有以下特征:利用丰富多彩的网页,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建立专题网站,对专题研究方法进行指导,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起良好的教学。
提供学生相互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信息的读写能力。以聊天室、BBS论坛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言论、评论、答疑,成为课堂学习与课后辅导的有力补充。
运用搜索引擎,获得研究参考资料,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建立起一个以站内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有效地整合因特网资源,形成快速高效的专题资料库,分享学习成果。建立成果、评价系统,对学习进行评价、展示。
网站建设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也要考虑到教师的教,编码实现上,前台运用Dreamweaver开发静态网页,用ASP编写动态网页和程序。
各研究课题介绍的子网站,为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起辅助教学作用。它主要是介绍学习方法,提供研究课题等,既可用于课堂作多媒体教学,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学,成为教师课堂教案的延伸,它必须降低制作难度,以静态网页形式为主,方便全体教师掌握。因此将提供一些制作模版,为今后各学科教师自行制作相关专题子网站提供方便。
采用动态网页制作增加网络的交互性,为师生共同交流搭建一个平台。各研究主题有供师讨论的论坛及聊天室,目前已就本学期上课指导教师所指导的专题,分别开设了“外语交流”、“高等数学探究”、“电工电子学习”等主题,并可随时扩充新的版块,设立新版主,让师生在网络上实现跨时间、地域的交流与学习;网站还将提供师生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的交互平台,可对学习过程成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是网站建设的主要工作。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我们通过建设一个基于本地站点的搜索引擎,模拟出因特网的环境,解决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问题,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资料收集、查询系统,通过网站提供的主题分类或输入关键字进行资料查询;网站还提供了搜索登记,可以将外部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每个使用者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提供者。
2.教学层面上基于网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探索
在搭建起的平台上,研究性课程教师对本课程开展教学、管理,将课程安排的课堂教学与网站开放式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总结传统课堂教学与研究性教学之间的差异,探索通过平台将两者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具体体现为:
(1)学习内容主题化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素养。
(4)学习评价的多元化
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评价功能,在线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学习型网站建设与学科教学结合的思考
我作为研究成员,担任了课题的网站建设与课程教学双重角色,对整个过程体会较深,就目前实践阶段,有以下几点体会。
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上信息量比较大,学生通过浏览网站,查询、下载相关资料,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必将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尝试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促进作用。
网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网络创设的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学生可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与传统课堂教学形成强烈反差,学生学习兴趣高,这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整理、信息的集成将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根基,即熟练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相关应用软件完成实际学习任务的能力。实验表明多数学生能够在网上搜寻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自学,可以熟练地运用标题搜索、主题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技术。具备确定、提取、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计算机及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丰富、快捷的信息与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优化。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或其它学科知识,以其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能更深更广泛地学习所学科目,也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进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打破了学科界限,更容易使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强化记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研究课程本身所具有宽泛的内容对教师提出的考验,两者的结合,将更有利于推动教师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华东师大教育科技学院.
[3]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探微.课程・教材・教法,2000,(3).
篇6
大家好,一年一度的全省电教馆长会,今天召开了,这是我们交流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的重要平台。按照会议的安排,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传达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的精神,总结2009年电教工作,安排2010年工作计划。
一、传达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的精神
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3月20日在北京召开,除了各省馆长参加外,各省还选派市、县级电教馆馆长各一名参加。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基础教育二司、师范教育司的领导到会作了重要讲话。陈志龙馆长代表中央电教馆和教育部资源中心就过去一年电教馆系统共同开展的主要工作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并对电教馆系统2010年主要工作进行了部署,文字稿已经印发给大家,我在此做简要汇报如下:
陈小娅副部长指出,电教馆系统要围绕教育部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精神,为加快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有力的支撑、做好服务。具体包括: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班班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继续加强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把服务工作做好做实;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优势。
中央电教馆陈志龙报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经构建起一个遍及全国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全国电教系统将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及共享机制的建立,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更好地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功能作用和优势,为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二、2009年电教工作总结
2009年度,全省各级电教馆在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各级教育的重点工作,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发挥电教系统整体优势,重点围绕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农远工程、教学教研、资源建设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安徽电教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总结如下:
㈠全力以赴,做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工作
2009年安徽省政府决定建立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目的是在教育部提供的优质资源基础上,建设、整合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体系,通过卫星网、互联网等传播渠道,把丰富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解决农村中小学资源匮乏、因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部分课程开不足开不齐等难题,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按照委厅的统一部署,作为项目的承建单位,我们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作为我馆20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厅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多次项目方案论证;开展了卫星通信网的申请、卫星上行站电磁环境测试、站点审批以及卫星信道带宽租用等工作;实施了项目硬件、资源的招标采购、安装、系统开发、调试工作;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了万所学校的卫星终端接收软件的安装、注册和培训工作;为保证英语空中课堂及时有效开播,为每个市县各培训了1名英语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目前该网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3月12日开始按照审定颁布的课程表全面播出,3月29日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互联网平台开始试播(域名:),开通仪式也进行了三次以上的彩排。在这其间,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是靠全省电教同志,特别是市、县电教馆的同志团结合作、以坚强的信念、不懈的努力,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代表省馆向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馆长,并通过你们向参与项目建设的校长、老师表示忠心地感谢。
㈡、多方努力,进一步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
安徽农远工程经过5批建设,已覆盖全省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进一步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我们认真总结农远工作经验,在基教处的支持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从组织领导、经费使用、教师培训、督导考核等各个方面对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全面的、明确的要求,有效地促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2009年首次将农远应用纳入到对市教育局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中,并认真组织各市开展农远应用管理的互查、交流,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促进力度很大。
配合教育部组织了全省首届推荐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为教育部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遴选、积累一批优质教育资源,该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基层学校开发研制资源的积极性,也增强基层教师选好资源、用好资源、交流好资源的自主性。
积极开展农远工程资源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组织开展了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优秀管理员评选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应用成果评比活动。
开展课题研究。对承担省级课题研究的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研究指导、咨询和评估多种形式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农远工程"技术服务体系。
完成2009年度农远工程补建项目的验收工作。
积极争取援助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二期活动为我省13所学校各建设一个多媒体教室;争取到由中教台资助我省50名家境贫困的高中学生项目,并通过连续报道提升这项工作的影响。我省严谨、规范的操作程序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的肯定。
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活动促应用是我们组织各项教研活动的宗旨,效果十分明显。
#、全省中小学讯飞杯电脑制作活动,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活动,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已经创出品牌,影响力逐年增强。
#、组织和开展全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中期评估和结题指导活动,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是我馆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加强市、县、校间教研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继续开展安徽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教师和学生培训工作,2009年在全省9个市、县举办10个培训班,共培训省级主讲教师800多人,学科教师8000多人,学生1000多人。
#、召开安徽省电化教育协会09年年会,总结09年电教协会工作的成绩,交流工作经验,讨论,颁发协会各项评选活动的奖牌与证书。
㈣、紧紧围绕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积极开展电教软件建设工作
1、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徽省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教学软件配备标准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重要内容,其配备质量、数量、种类直接影响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也影响教师教学的使用和设备效益的发挥。借此东风,我们加大中小学软件资源建设力度,推进中小学校教学软件配备逐步达标。专门组织召开了年度全省中小学电教软件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全省中小学学校2009年教学软件标准化建设目标。通过各市、县的共同努力,09年度我馆为全省2000多所中小学配置了优质教学软件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标准化建设。
会同教育厅基教处、教科院联合征集电教软件,组织好电教软件的征集、评审工作,编印《安徽省中小学2009年秋季--2010年春季电教软件推荐目录》,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为促进应用,全省共开展各种软件教学培训20多场。
2、发挥系统优势,组织拍摄制作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从近两年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的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师,拍摄制作农远资源应用优秀示范课例,由于所选教师均来自农村中小学一线,这些课例资源为大力推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继续完成新课改典型课例的拍摄制作工作。
3、积极加强与外省电教馆部门的联系,互通各省资源建设信息,交流各省优秀资源,为资源的跨省共建共享积累经验。
㈤、加强网(安徽教育资源网)、台(教育台)、站(记者站)管理,促进网、台、站健康稳定发展。
积极做好安徽教育资源中心网站的信息和日常维护工作。续扩大网站通讯员队伍(现有通讯员近40名),全年采、编、发教育动态、教学研究、招生考试分数和录取等各类教育信息4100多条。宣传各地的教育成果和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信息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全年共发稿1154篇。
及时召开了全省教育电视台台长会议,总结交流了各教育电视台的工作,探索教育电视的改革发展之路;与省广电局联合对5个市级教育电视台进行了年度检查工作。阜阳台被批准为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站。
中教台安徽记者站按照教育部宣传部署,紧紧围绕委厅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报道,有力的展示了安徽教育的亮点、闪光点。完成《师生风采录》、《经验交流》、全国少先队主题队会活动等新闻专题片的策划、组稿、编辑和制作任务。协助委厅相关部门拍摄制作协助委厅相关部门拍摄、编辑、制作多部反映委厅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题片。
㈥、其他工作
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合理安排电教专项补助款。实施各种教学设备招标十多次,几十包,涉及金额二百多万,均如期执行完成,受到基层学校好评。
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群众的监督。
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对馆内设岗位、人员进行调整,进一步理顺了关系,调动了积极性。
三、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全省电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充分发挥电教系统优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做好服务。
㈠、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全面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最近,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搞已向社会公布,这份纲要高度概括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将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也作出的重要部署,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省教育厅为了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教育工作任务,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教育任务分解为49项,"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一项,根据任务分解,由金燕厅长为该项工作的牵头负责领导,省电教馆作为牵头的责任处室,49项任务,电教馆仅仅参与这一项工作,并作为牵头处室,任务光荣,责任重大,这不仅仅是省馆2010年重点工作,也是全省电教系统的重点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电教系统全体同志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委厅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思想、教育决策、重要部署,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增强机遇意识和全局观念,紧密结合实际,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电教馆的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狠抓落实,锐意创新。什么叫教育信息化?专家定义,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从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来看,委厅领导是深刻地领会了教育信息化内涵,在这方面作了充分、全面、超前的考虑和部署,在基础教育领域现已实施了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校舍安全GIS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工程,就是通过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参与管理,努力实践教育信息化。同时专家在定义教育信息化是特别指出:"教育信息化在强调将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整个教育领域和教育部门中应用与推广的同时,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领域(包括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应用与推广''''。不抓住这个重点,教育信息化就会本末倒置,就会迷失方向,就不会取得显著成效。"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就是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规律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业务、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建设管理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才能不断完善、拓宽基础教育资源网功能,才能创新运行机制,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成全国一流的教育网站,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工作上无愧领导、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㈡、群策群力,进一步建设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要把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为重要抓手,建成遍及城乡、覆盖所有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加强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教学资源开发,做到优秀课程和教材可以在网上随时查到。方面教育部门要与广电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合作,整合互联网、村村通等资源,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这不仅对教育有好处,也能带动信息产业发展。"这段讲话也可以说是我省网台建设的宗旨、方向、任务、方法最好的指示。
1、完善基础教育资源网各项建设工作,不断拓展网站平台功能。指导各县、区做好学校终端接收软件的使用维护,妥善解决少数学校还存在的终端接收软件问题。确保各接收站点能及时完整地接收到资源网卫星平台播出的各类资源。
2、继续按照教学计划进程,开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等空中课堂节目,各地不仅要做好资源接受工作,而且要切实做好小学英语的开课,确保80%以上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能按教学要求,开齐开足英语课。省教育厅将把网台资源接受应用和英语空中课堂开设与农远工程一并列入对市教育局工作目标考核中,加强督查指导。在农远教学应用新星的评比中,为英语空中课堂资源应用优秀教师增设名额,结合评比举办"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资源"专题培训班(三市六县),帮助广大农村教师使用好这套教学资源。
3、加强资源建设。一是召开初中资源建设规划研讨会,探讨初中资源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商约教科院的专家,研讨小学音乐、美术资源的建设规划,三是拟定统一的资源开发技术要求。结合2010年经费预算,根据实际需求,按轻重缓急,集中力量为网台制作(合作制作、采购)一批急需资源,满足网台播出需要。
继续配合教育部组织了全省推荐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为教育部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遴选、积累一批优质教育资源,
4、大力开展远程培训,今年计划免费对5000名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他们能获得初级证书。
5、加强调研,探索建立网台运行科学机制。首先建立省级平台管理的组织架;其次是建立资源上传、远程培训的省、市、县、校四级网络架构,确保运行和相关功能实现。
6、积极拓展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公共服务功能,网站要办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聚拢人气,提高影响力,因此,在做好农远工程资源服务同时,将积极探讨依托资源网开展服务到家庭、个人业务,如开设网上师生家园,开通教师、家长、学生的互动平台等;筹集经费,引进、开发高中课改配套资源、幼儿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网站影响力。(安徽广电网络正在与我们协商,下一步是按照省政府数字安徽建设要求,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成为互联网、卫星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省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不仅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平台,更是电教馆工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哲人说:抓住网络,就抓住了未来;我说:抓住了平台,就筑牢了电教基础。
㈢、继续巩固和发展进农村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成果
1、各级电教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纲要(2008-2012)》和《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主动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谋划"班班通"建设,积极推进网络建设。
2、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对市教育局工作目标考核,继续加强对农远工程应用管理的督查指导,促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3、认真开展农远应用示范校评选工作,今年拟评选百所省级示范校。评选的示范校除自身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外,重要的条件是能真正起到示范、引导、辐射、促进的作用。
4、继续开展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评选活动。组织拍摄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示范课例。
㈣、以活动促应用,推进教育技术研究
认真做好每一项教研活动,力争有所进步,使教研活动成为我们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锻炼队伍,增强影响力的平台
1、继续做好各项常规评比和竞赛工作。继续组织全省讯飞杯中小学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和优秀教育技术论文三项评比活动,推荐优秀作品与优胜代表队参加全国评比、竞赛活动。
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创新"论文大赛、全国中小学说课展示、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等由中央馆、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举办各项评比。
2、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和成果推广。
继续做好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和"十一五"安徽省教育技术重点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的指导管理工作。
3、继续组织安徽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的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三级培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力争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庆典展示活动中取得研究和展示的较好成绩。
4、召开电教协会年会,调整充实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协会各项工作。
5,筹备召开庆祝安徽省电化教育馆建馆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举办全省电教工作成果网上展览;开展建馆三十周年征文等活动。
㈤、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软件建设和电教设备配备工作。
1、配合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研究制定资源建设规划。
另行安排会议,重点是配合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需求,强调的是按规划建设,特点是成系列。
2、根据我省标准化建设"一扩三建四提高"的内涵,对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徽省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意见》,继续加强教育教学软件建设和电教设备配备工作,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继续会同教育厅基教处、教科院联合征集评审工作,编制《安徽省中小学2010年秋季--2011年春季电教软件推荐目录》,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
#2、组织召开年度全省电教软件建设工作会议。
#3、加强与外省电教馆部门的联系,互通各省软件资源建设信息,交流各省优秀软件资源,探讨软件资源跨省共建共享的机制。
3、继续做好电教专项补助费的使用工作。各级电教部门要严格按文件要求,将补助费用于基层学校,按时上缴拼盘经费和采购计划。
㈥、加强教育电视台及记者站管理工作
1、落实中国教育电视台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委厅重点工作、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宣传报道工作。
配合广电部门,做好市级教育电视台的换证工作。积极向中国教育电视台申请,争取在我省有条件并有积极性的市级教育部门,成立中国教育电视台市级记者站,壮大宣传队伍,全方位宣传安徽教育。
2、加强对教育电视工作的管理与指导,组织开展市、县教育电视台和校园电视台交流、培训及优秀教育电视节目评选等专项活动。希望市、县教育电视台、电教馆积极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报送教育新闻、校园文化等视频节目,充分利用网站视频传播优势,大力宣传各地教育的好形势、好做法,提升教育形象。
3、通过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发挥和优化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站等电教载体的文化作用,使电教手段和数字化设施有机融合教育理念和建议方法,转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计划适时举办安徽省首届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文化节。
㈦、加强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1、加强电教队伍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市、县电教部门建设标准和要求,强化电教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积极寻求支持,举办市、县、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长专题培训班。
2、加强信息沟通,工作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通讯员队伍建设(有文件),开展通讯员队伍业务培训。加强教育电视新闻、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安徽电化教育杂志和电教工作简报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广泛宣传电教工作成果,展示电教系统良好形象。
篇7
一、健全的组织结构,科学可行的规划,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网络。
1、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为了更快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我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面指导、督促、检查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如《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等。
2、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
我校在配备了足额数量的专职信息教育技术人员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硬件设施在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持续加大了硬件设施投入。学校现建有网络主控室1间,学生用机房3间,录播教室1间,电子书包100台,翻转实验班2个。现有教学班39个均能实现网络班班通,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完全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100M宽带通达所有普通教室和所有办公室,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系统、自动广播音响系统等设计到位,图书电脑管理系统齐全,这些设备为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以翻转课堂研究为抓手,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2015年11月,市湖石小学被批准为省首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实验学校。由此,湖石小学迈入了“微课”与“翻转课堂”时代。两年多的研究,创新了湖石小学课堂、教研新模式,开启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一)组建团队,加强学习
学校首先成立了项目组。由校长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成员中有市级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及各学科市、区及骨干教师 ,为本实验的研究提供了保障,并辅以信息技术方面的骨干教师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项目组成立至今,我们主要是采取了自学、请专家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在首次的微课培训中,徐晴校长亲自挂帅,给各学科教研组长讲解她对微课的认识,播放她搜集的微课视频,燃起老师们对微课的热情。接着学校采取了多元化方式:举办各种基础讲座;邀请专家以一人一机模式介绍微课的制作;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参加微课培训活动。一批数学教师很快了解微课并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在湖石小学数学教研组承办了“市小学数学微课的制作与研讨活动”,在当天的研讨活动,湖石小学数学教研组给全市数学教师展示了五件微课,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市微课制作大赛上,这五个微课作品有两个获得全市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
为了让研究深入化,学校带领业务骨干教师走进先进学校实地感悟并吸取其他成熟的实验学校的经验与方法;联系上海复兰科技,邀请专家多次专门到我校进行翻转课堂的培训,观摩翻转课堂录像,让老师们深入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实质。
(二)开展研究,积累成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成功申报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以课题促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集中开题,谈了自己工作开展的计划也听了专家的点评与建议,得到了许多开展工作的灵感,开拓了工作思路。
1.以赛促训,提高微课制作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够驾驭微课,从2015年开始学校采用培训与比赛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展2-3次主题培训;每学期开展“微课录制”、 “微课设计”等比赛,在“市小学数学微课程制作与运用交流研讨活动”中,湖石小学数学团队再次从微课制作方法的介绍,作品的展示,微课案例运用的演示以及相关专题的讲座等四个方面展示了他们在微课上的研究成果,重点凸显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充分表明了他们对微课的驾驭能力。
2.梳理教材,确定试点年级,成立翻转课堂工作坊
在推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验过程中,全体项目组成员进行了集中议题,分学科讨论适合开发微课的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原始参考材料。完成了这些文本材料,接下去是在小学阶段6个年级全部进行试点,还是在某个年级进行试点,项目组老师经过反复讨论、论证,基于以下因素考虑,最终决定在三、四年级中进行翻转课堂的试点:(1)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为翻转课堂能够正式开展提供了保障;(2)三、四年级教材中一部分知识点适合作为翻转课堂的微视频素材;(3)校内有家校通平台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将翻转课堂的微视频放于此平台便于学生回家学习等 。
经过周密准备,学校于2017年初成立班级翻转课堂实验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10位教师组成。在三、四年级进行实施,每个年级段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班级语数英教师为工作坊实验成员,同时每个工作坊配备两名骨干教师及四——五位青年教师辅助实验班教师。目的是1: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与时俱进。学校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点上突破,边实验边完善,整合资源,发展创新,找到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付诸实践的“翻转教学”方案。
3.制作微视频,实践教学模式与教研模式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重心进行前置或者后移学生在家通过微视频对知识点先进行自学、当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通过微视频来纠正或者对于一些有挑战难度的知识设计成微视频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看、学习。而课堂成为的学生探究过程或者巩固练习的落脚点。但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如果家长监督不到位,利用微课将知识点前置或者后移学习时,效果甚微。因此我们采用以“课内翻”为主,“课外翻”为辅的方式,让学生课前先学再课中集体学的形式,让微课效能最大化。
根据前面所说的课堂模式,我们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何需求,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发现讨论、尝试练习,归纳总结,拓展提升”的课堂模式的实践,在课堂中将新授知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上观看,引导他们发现并讨论,接着进行尝试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采取同桌互动探究;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探究,课堂上注重探究的过程,接着教师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将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完成,无须回家做或者减少回家练习的量。
有了具体课堂模式,我们就在教研组内进行实践与研讨。青年教师率先做实践,通过《自行车中的圆》这节课作为试点,教研组内教师讨论自行车行进的原理是难点,在课堂上教师难以讲解,可以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学习。接着组内分工完成脚本设计、微课录制、任务单设计,然后进行课堂展示,课后项目组和教研组内的老师就翻转课堂的落实谈各自的想法,让翻转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一块实施走出了第一步。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将“互惠式”教研模式运用到翻转课堂研究模式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参加比赛 ,小有收获
从项目成立至今,学习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不断积累成果。在省、市、区各类信息化比赛中,我校多名老师获省、市、区各级奖项。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教科研骨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四、展望未来,继续努力
篇8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arked by the us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the enhance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different subjects have become two big concerns for college teachers.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followed by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English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class teaching, by which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n also be improved.
关键词: 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质量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ourses;class teaching;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82-03
0 引言
随着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已经成为助推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要素。2002年“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直接影响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也是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趋势、促进素质教育和培养终身学习人才的必然要求。根据曹志梅、宋明峰等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所做的的调查报告,虽然大学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他们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不清,对信息素养水平的要求偏低,信息利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此现状,众多专家和学者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很多提升策略(如建立良好校园环境、职前职后培训、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等);然而对处于网络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的前言阵地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他们长期面临课时多、任务重,培训机会较少的现实,也很难从管理方面做出选择,因此从英语课堂的微观角度探讨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对信息素养的系统、权威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 Zurkowski最先将其简单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8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的信息素养委员会正式成立,提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2年,道伊尔 (C. 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信息进行决策的意识、确定信息源、制定检索方案、评价并融合信息、批判性地思考和使用信息等。1998-2000年间,美国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信息素养的九大标准、五大标准,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标准;国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3-2007教育振兴计划行动》、《2002-2020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信息素养的要求,不同学者如祝智庭、谢安邦、李静、王庆吉等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诠释。尽管各家各标准表达有异,却都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大方面。在此参照任友群(P54)的分类,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简单介绍:
①教师信息意识与情感。指教师能意识到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活动;具有内在的对各种教育教学信息的需求;有主动获知的愿望;有意识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
②教师信息知识。即了解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基本特征,知道判断其价值大小的标准;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软硬件;了解电教教学系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及其教育信息标准;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
③教师信息能力。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获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恰当评价、处理变成适用的教学信息以供教学用,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就教学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④教师信息伦理道德。指教师具有提高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社会责任感,保证自己所传播的信息的科学性,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遵守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隐私;在教学中力争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感的信息技术使用者、探求者、创造者等;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并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做有益于社会的事。
2 基于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基于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命题是在信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背景下提出的。根据教育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课题组的报告,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一大问题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教学信息化程度偏低”;2010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结合英语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特点,以及教师的实际困难,笔者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以下信息素养提升建议,期望达到“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师生信息素养,通过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的双赢目的。
2.1 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培养以信息加强教学的理念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和WALL(网络辅助语言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潮流。然而,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的层面上,它涉及的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育方法的应用,是一种革新的教学。提升信息化素养,英语教师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理念,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责任和独立学习精神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从教学策略、讲授方式、作业方式、评估方式等都作出革命性的改变。以下引用美国教育部所列出的传统教学与革新教学的不同点,以供教师进行对照、参考。
2.2 遵循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语言学习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者只有接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并进行内化,才能有效“产出”自己的语言。传统课堂课时少、内容多,无法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而且,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教师首先要熟悉各种网络学习和教学资源,熟悉本校自主学习平台资源,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后自主学习。沪江英语、旺旺英语,普特英语等都是根据不同需求建立的较好学习网站;通过国内的新华网、人民网英文版,国外的纽约时报、泰晤士等报,以及其他免费电子邮件订阅可以让学生浸泡式地了解国内外新闻;即使是口语训练,也可通过朗文英语网、新东方口语聊天室等进行。遇到个性化的需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外搜索所需内容,还可以推荐一些有效的网站帮助他们获取所需信息,比如,检查自己的语言是否合乎英语习惯可以查询在线语料库 http://.uk,搜索音频资料可以使用http://,综合资料的查找可以使用http://等等。必要时向学生介绍辅助工具的下载,如Thunder(迅雷);维棠FLV;Emule,Total Recorder,Acrobat Professional等。
2.3 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增强课堂活力 语言学习离不开其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除了语言学习规律,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习俗禁忌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真实语言环境的虚拟功能能将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PPT等的演示功能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语言材料的展示;选择得当的视频材料既可以紧带入地道的英语,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增强学生对语境、异国文化等的感性认识。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应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利用Microsoft Word,WPS;Cool Edit,Total Video Converter(格式转换),Flash, Authorware,Sony Vegas,Adobe Premiere(编辑),Lingoes(灵格斯词霸)等软件,将所能获取的资料进行整合、编辑,创造最优化的课堂环境,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课堂,教师还可以布置适当的课后任务,比如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超找资料,比如让学生完成某一小型课题等,通过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4 利用群体动力,加强师生沟通 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群体和个体之间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通过群体的改变导致的个体改变比仅通过直接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技术人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信息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将为教师信息提升提供最大的群体动力和保障。就学生层面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讨论,可以让他们参与某些课件的开发利用,亦或在某个课题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动手能力强,也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教师可以创建个人网页,利用BBS、Messenger、QQ等方式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在信息探索中所遇到的问题。
2.5 恰当看待信息技术,走出信息素养提升的误区 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英语教学中来,即信息技术只当做一种工具来支持、支撑外语教学并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认识或行动上的偏差,刘颖总结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的三个误区,分别为:①片面地将信息素养理解为信息的搜集和获取;②混淆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③过分依赖多媒体。受这些误区的影响,教师首先有布置学生收集信息的任务,却没有问题和任务的设计,忽略了学生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和评价能力;其次,由于缺乏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导向把握,部分教师对网络学习缺乏管理,放任自流,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课堂上,部分教师由于过分强调了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教学课件难免花哨不实,视频电影等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实施。教师应勤于反思,加强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学习,争取做到通过信息素养的提升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永久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上至下、从群体到个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有幸的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已经有有良好的机制保障和环境支持。目前教育部已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绝大部分的的高校设置有建制的信息化部门并设有信息化运维服务的管理规范;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已经初步建成,高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全国的所有高校都已建成了校园网。在此有利条件下,英语教师应该抓住发展的机会,勇敢迎接挑战,自觉、主动地将信息素养的提升纳入自我发展目标,同时身体力行,从而更加从容地胜任信息社会所赋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研究课题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曹志梅,廉清.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情报,2007(11).
[4]宋明峰.地区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张霞,刘志兰,杨劲松.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2012(10).
[6]姜灵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7]刘新海.教师如何驾驭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陈晓宁.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探讨[J].考试周刊,2009(2).
[9]谢徐萍.E时代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探论[J].外语界,2005(4).
篇9
工作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工作总结,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信息化教学工作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信息化教学总结报告1疫情让这一学期的工作面对从未有过的挑战,在线学习、在线会议、互联网应用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畅通。统整现有的师生互动APP,加大教师线上培训:以及促进部门合作是特殊时期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重点。信息化工作已经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从基本建设到教学应用、再到教育管理,各部门均要提升信息素养,才能形成信息化发展合力。
四月正式开学前,我们制定了特殊时期虹景小学STEAM课程内容安排、5月多次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6月完成了特殊时期__市第六届创客大赛筹划工作。虽然原定的很多计划有所搁浅,但新一学期灿烂的阳光一定会一扫阴霾。再接再厉!以下是对本学期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简要总结。
(一)互+项目在理论研究中夯实根基
本学期,在谢红英名教师工作室的领衔下,学校互+项目一路前行,年轻老师对信息化研究充满热情,工作室组织了各学科老师开展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以此为契机促发团队研究合力的彰显和内化。因为我校互联网+信息化的相对空白,所以本学期扎实开展了相关理论的积累。还积极组织学科老师走出去,通过看一看、听一听的形式关注别校相关研究的进展,明晰自身差距,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以此为动力促发研究的深化。
(二)信息化培训O2O培训夯实教师信息素养
(1)分层分批,注重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
其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们多方位的接受培训、应用与指导。如下:
①各年级部安排一名信息团队成员为组长,承担学校的培训任务,对组内教师进行培训与日常信息技术指导等。
②各年级部主任、教研组长负责对培训活动进行安排与管理。
③教导处做好人员考勤,并收集整理教师培训学习资料等。
(2)“菜单化”培训,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
本学期__市教科院根据教师知识需求情况,并列出适宜教师学习的培训菜单,这种学习菜单具有针对性。安排培训的讲师就是来自学校的一线教师,他们有着不同方面的信息技能,这种教学相长、互补互促的学习模式是以教师的知识需求为中心,通过转变授课方式,营造开放、自由、平等地教学空间,实现教师信息水平与教学实践相链接。我校有10位年轻老师参训。
(3)“分享式”培训,让教师建立学习的主观能力性。
我校提出的“分享式”培训,主要是利用暑期校本培训、校内外教研活动等机会,鼓励优秀的教师,比如微课、课件、影片制作等方面获得较高奖项的、以及参加各类信息化大赛中成绩比较突出的教师为大家进行经验分享,技术指导等。本学期丁文伟老师制作的“如何制作微视频”的微视频让很多老师受益匪浅。
(三)团队建设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挖掘一批信息素养较强的教师,形成三股团队力量,即STEAM教师团队、微信公众号推送团队、视频课例录制团队,通过团队的智慧与引领,打造一大批信息化教学能手。
1、STEAM教师团队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水平,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学科教学,成立STEAM教师团队,大家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该团队成员对学校的新设备资源的推广应用,以及在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微信公众号推送团队
目前该团队以年级组和部门为单位。微信公众号推送团队共有8人组成,负责新闻稿以及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编辑工作,校管领导直接审核。大家分工明确,合作高效。
3、课例录制团队
学校为了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课例报送工作,对每学期的校内外参加的教研课、汇报课、展示课等,都要求进行录制。为此学校成立比较专业的录课及编辑制作团队,负责平时录课以及课堂教学方面的录制工作,同时为学校的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这个团队的成员来自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下一步工作计划:
1、提高教师信息应用意识,加强信息技术在学科融合应用研究。
主要体现在平时的教研教学中,注重教师课堂上媒体的合理应用,利用校内各类教研课、公开课、汇报课等,同步开展新媒体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活动,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应用意识,并鼓励和指导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大赛活动。
2、STEAM和创客社团是我校信息团队开展的创新活动的阵地,由于疫情,社团活动这学期一直处于暂停状态,但希望下一学期借助正在筹备中第六届创客大赛,更深入的普及科创活动。
本学期我校参与的省重点课题子课题《以项目学习为载体的STEAM案例研究》已经顺利结题;信息化工作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坚实支撑,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方法,进一步创新思想、革新理念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信息化教学总结报告220__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周密,落实到位,进展顺利。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1、加大了经费投入,改善了应用环境。
学校克服各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投资16万元在阶梯教室建成了标准的校园数字影院;投资40万元在逸夫楼新建了先进的云课堂网络教室;为音乐教室和网络教室添置了触摸式一体机;投资24万元为新建综合楼进行了综合布线,为三年级教室新装了艾博德交互式电子白板,博雅楼安装了高清网络数字监控系统;投资6万元为新综合楼各办公室的老师配备了联想一体机电脑。这些设备设施的投入和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2、注重了设备管理,加强了维护保养。
我们坚持定期对网络、电脑、白板、音响、投影机、扩音机、电话机、电视机、服务器、交换机、无线路由器等设备进行了检测、维修和保养,降低了故障率,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稳定性。我们还定期邀请市防雷中心对学校的总配电、分配电、网络教室和网络中心进行了全面的防雷电装置检测,确保了学校所有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3、强化了白板应用,促进了深度融合。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和研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和总结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应用模式,不断促进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4、完善了应用平台,用好了新兴媒体。
一年来,我们将校园新媒体应用平台微信、微博、博客、QQ群、成果上传、校本新资源库、校园监控系统、优秀课例录播系统等有机整合,充实完善,努力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管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5、加强了网站建设,保证了信息公开。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网站的宣传、交流、学习和反馈作用,开发了新板块,增加了新功能,充实了新内容,传递了正能量。我们通过学校网站,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及时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最新动态,展示了学校的育人成果和师生的时代风采,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的及时公开。
6、搞好了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质量要提高,教研要先行。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继续做好了《基于新媒体下小学数学启思探究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研究》和《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三大课题,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其中《基于新媒体下小学数学启思探究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结题评审中荣获优秀奖。
7、做好了全员培训,提高了应用水平。
学校经常对全校教师进行不同层次和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比如:对新进教师和外校前来交流的老师进行校园网培训,让他们很快熟悉学校的应用环境;对学科教师进行电子白板专题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学校各类白板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对各教研组的信息化应用骨干进行深度技术培训,并鼓励他们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本组教师做好技术服务和应用指导,带动全组成员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努力提高全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8、录制了学校专题片,制作了课题资源。
为了展示学校师生风采,宣传我校的育人成果,我们和汉中电视合录制了题为《百年跨越精彩绽放—汉师附小巡礼》的电视专题片,该片受到了包括来校交流考察的香港元朗商会小学教师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学校由电教中心负责,还为市课题组制作了__名片之《一江两岸》和《__十景》等重要资源。
9、落实了相关活动,录制了优秀课例。
我校的教育信息
化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亮点。我们重点组织好了每学期的数字电影周、名师教学示范观摩课、新进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省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理工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见习和实习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活动。精心录制上报了5位老师的省级参评课例,12位老师的国家级参评课例, 13位老师的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的优秀课堂实录。我们还做好了每次市上在我校举行的招考活动的监控录像工作。
10、参加了各级赛事,参评了各类成果。
做好了各级各类信息化应用大赛的组织、推荐、参评和报送工作。重点抓好了20__年全国第七届电子白板暨互动教学课例大赛。我们录制上报的6节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教学课例全部获奖,获奖率达100%。其中,数学课《有多少点子》(乘法的直观模型)获一等奖;五年级语文《课鲸》获一等奖;四年级数学课《正负数》获一等奖;一年级数学课《上下》获二等奖;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获二等奖;一年级语文《自选商场》获三等奖。在刚刚揭晓的第六届SMART杯互动课例大赛中,我校又获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获奖率再达100%。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成绩取得也要归功于各级领导的殷切关怀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查找问题和反思不足:一是我们的有些信息化设备陈旧老化,急需加大投入升级换代;二是我们的人员短缺,有的员工一人身兼数职,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任务繁重,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认真总经验,深刻反思不足,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改进工作思路,严格按照《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要求,努力改善教育信息化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办学水平,为把我校早日办成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名校而努力奋斗!
信息化教学总结报告3本学期加强学校信息员队伍的管理,形成一支力量强、协作能力好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为开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做好铺垫,同时深入科研工作,认真积累,积极尝试、及时总结,将点滴的积累汇集成一套适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另外,定时定期地开展全体教师信息化自培工作,使工作更具有成效化,努力创建一流的教师应用信息化的环境和氛围。
在工作中我们会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信息化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吸取兄弟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进行不断的完善,弥补不足。加强信息员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员岗位意识。做好多媒体设备的纪录工作,及时进行检查。防毒软件的安装和部署及时更新。提高网络的实际应用效能,加强网站的建设和教师课件应用水平,提倡教育新媒体的运用,提高应用水准。学校教师的信息资料及时储备和共享。具体工作我们做到了:
一、完善技术装备,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专人经常检查电脑,保证每个班级、办公室的网络保持畅通。保证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使用。
二、开展教师培训,着力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发展,鼓励教师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每学期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组织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等方面进行研讨,在评优课等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评比优秀课件,促使教师自觉钻研、学习,在不断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把握学科能力的竞赛和参加市级研修活动培训。
三、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加强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与学服务,不仅要为了教师的“教”,更要促进学生的“学”,让我们的多媒体课件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课堂上教师们主动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用精彩的图文并茂的画面,更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语、数、英、物、化老师通过网络媒体收看视频直播,保安人员和安保队伍通过DVD收看安全处理片,丰富了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及时的传递信息,进行教师间的沟通,利于储存。
四、注重兴趣培养,努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学生兴趣班要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来设置,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特长方向,打字、画画、编程、制作网页等等。根据这样的要求,信息技术老师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课外兴趣班、中午开放时间等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积极辅导学生,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
五、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
当然,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我校的教育信息集散功能不强,服务器容量及配置较低,教育教学资源库尚不完善,学科教师用机不能实现一人一机,学校暂无学生班级主页和教研组主页,无学科专题网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参与网络学习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等。
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我校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的总目标,努力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努力实现教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逐步开展校际远程教学与听课、评课、远程培训等。
总之,学校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基础工程,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我们期待学校信息化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信息化教学总结报告4本学年度,我校积极配合园区教育局提出的“信息化建设年”的各项工作要求并认真做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项信息技术服务工作,巩固和推进学校现有信息化工作成果,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努力形成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期初,我校对学校信息工作做了分工和规划,制定了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计划,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遵照其严格执行,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同时,也完成了苏州教育e卡通、家校路路通、校务管理平台、省资产和装备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系统的数据维护和更新,为师生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二、配合完成园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我校作为信息化工作做的比较扎实的一所学校,在配合园区信息化建设年的各项工作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
1、作为代表参加了园区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园区信息化工作会议;
组织了学校各部门参加园区教育信息工作的在校座谈会等。
2、成功接入了园区教育城域网,配合园区信息中心实现了各学校网络的统整管理。
3、开展教育信息化科研工作
开展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研究课题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在今年上半年,我校依托现有的应用对其进行提炼升华,已经成功申报并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跨平台多终端的初中校务管理系统的实践研究》,并想借此机会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课题。
同时,我校的《学校校务管理平台的开发及应用》在申报__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获提名奖,在园区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4、争创信息化示范学校
为了有效地巩固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总结几年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实践,创出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我校今年积极申报了创建__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想以创建为契机,不断强化学校信息化的工作力度,实现依托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建设目标。
三、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1、校务管理平台的改版
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校务管理平台部分模块的功能需要进行调整,另有部分功能需要扩充,所以在今年上半年我校积极开展调研,针对校务管理平台的开发和使用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平台的功能性改造工作,在下半年校务管理平台软件公司入驻学校,进行现场开发。
2、积极改版学校校园网站等各类平台
本年度,先后完成了学校网站和blog平台的改版工作,从而提升了学校对外的宣传面貌。在平时也鼓励引导教师、学科组、社团、专业教室在校园网上开设网页和blog形成教研探讨与学习的氛围,增加师生、家长、社会交流的手段。
为充分发挥如moodle等优秀学习交流平台快捷、高效、易辐射的优势,学校信息组还重新搭建了moodle2.0平台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
3、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育信息化素养
学校在学期初制定的校本培训计划中,信息技术培训是一个重要内容。针对我校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开展了新进教师和初一信息管理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我校还积极承办了__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四、不足之处
当然,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肯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
1、教育信息化科研工作开展的不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还有待于积极探索、研究。
2、在资源网使用上,大多数的老师还局限于使用,对于自创资源的上传还是个空白。
3、学校网站的建设还有待于提高。
总之,学校信息化工作是一个重要、长期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全、更好,使其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后勤保障,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化教学总结报告5上半年,企业信息化工作以公司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厂长工作报告为指引,围绕“对接技改、适应新厂”需要,在正常有序开展现有信息系统运行安全保障下,突出“全力对接技改、全面适应新厂”这条工作主线,把工作精力逐步转移调整到参与配合技改实施、开展全员培训、筹备管理对接方面来。紧扣“人才对接”和“管理对接”两个关键,强化工作作风、协作机制和氛围营造三方面保障,扎实做好加、乘、减、除新四则运算。
现汇报半年来的信息化工作和下步打算。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一是在人才对接上,做好信息化人才队伍优化与培养。
信息(含自动化控制)组在全厂全员大培训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信息化工作层次和人员对接需要,细化分解培训方案。明确培训对象、阶段步骤、载体手段、具体措施、时间计划和效果验证办法,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截止到当前,信息组已按信息模块(含自动化控制)人员策划实施培训计划两期,其中,第一期完成阶段性培训计划包括新进员工基础知识强化培训、参与MES系统开发设计、赣烟制丝跟班学习和赣烟卷包高架跟班学习共4项;第二期已在实施MES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及实践潜力培训和参与制丝集控系统开发设计2项。
二是在项目建设配合上,做好工作协作,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一方面,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及时做好人员的选派支持;另一方面,以打造数字化工厂特色为切入点,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创新改善的原则,抓好信息化与基础管理各项工作融合。截止到当前,信息(含自动化控制)组围绕MES、动力能管、制丝集控和卷包数采系统先后配合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上海)有限公司、北京中电红石科技股分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拓扑、上海兰宝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需求调研和意见整合9次。
三是在管理对接上,做好课题创新与管理提升工作。
为促进内部规范创新和管理持续提升,确定“以提升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潜力的治理防控保障体系构建”为今年的创新课题,以此为抓手,透过治理隐患的排查,从“人机料法环”各因素分析隐患的根源,找出关键控制节点,并一一制定出对应的控制措施,闭环控制,构成固化文件。其中,还创新性的以“安全等级保护”作为研究对象,依此为切入点,贯穿治理防控保障控制全过程,提高“信息系统安全运行”隐患发现的及时性,和采取控制的反应速度,为治理防控保障工作夯实基础。截止到当前,针对机房、网络架构和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完成隐患排查9次,完成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评价和保护工作3个,完成公安部门备案信息系统1个,完成《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制度转换标准1项,梳理制度和预案6项。
四是确保网络与各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工作。
今年在网络与各信息系统安全维护人员缺乏的条件下,全年借实施IT外包维修服务安全类等几个信息化小项目,按计划、文件或合同规定开展了日常、月度、节假日检查和季度巡检,全年开展网络办公设备日常巡检与运维记录18次。开展信息系统账号安全、行业信息系统基本状况、重要信息系统和重点网站安全执法、工业控制系统等专项检查4次。根据系统自查结果及时排除了隐患故障,保障了企业网络和信息化系统运行安全。日常强化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巡查防护,确保了在现有的硬件基础条件下网络数据传输快捷安全,为我厂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带给了安全稳定运行保障。
五是抓好项目管理,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系统运行保障。
透过年度申报,批准实施或配合公司要完成的资本性支出项目有2个,其中企业自身的1个已经启动并交由物管部门实施采购;申报批准实施的维修与维护服务小项目有8个,目前已经实施完成1个。另外,配合公司信息中心完成《烟草行业数据中心配套服务器及相关软件采购》项目1个。做好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升级1次,在公司的整体办公自动化的框架下,进一步调整理和优化了企业OA用户办公节点流程。
二、下步打算
一是继续抓好与新厂MES、动力能管、制丝集控和卷包数采系统实施方的交流与合作,以期能够吸收国内先进的实时经验,努力促进工厂管理在架构上体现先进的技术平台。
在功能上实现好用,实用,并具有井烟的特色。借我厂新厂技改数字化工厂各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用之机,以信息化支撑我厂生产经营管理,加快管理业务电子化工作进程,不断提高我厂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二是继续推进了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明确职责分工和操作规范。
在企业内设机构部门工作职责中规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维护和管理具体职责权限。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申报、计划制订及实施;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组织实施信息化。按照企业标准化、安全标准化建设要求,梳理了信息化管理标准制度和工作标准,建立了岗位工作标准。继续抓好从事信息化及其它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推进了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适时解决帮带的问题。
前期经人力资源科编制了系统性对接技改培训实施方案和即将策划的20__年新进高校毕业生现场实操培训实施方案,提出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并着重解决对新员工的帮带问题。同时,配合做好20__年实施全员体系文件的培训,以期改善企业专业管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结构,提升企业三支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篇10
河南是中国经济大省,2011年GDP总量列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2011年,教育人口达到2933.28万人,其中在校生2794.63万人,教职工138.65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28.1%。全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4万所,在校生1560.87万人,教职工82.13万人,专任教师77.8万人。
河南省政府、省教育厅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作为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展示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近年来,河南省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个工作重心,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为重点,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政策转型、资金筹措、规划实施、平台开发、资源整合、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省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实现了“三个转变”。
第一个是“建库阶段”。2005年河南购买了资源库管理平台和部分资源,随后发现,这种库对管理条目类资源有用,但仅仅拥有这一个“库”是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必须建立适合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资源”建设理念。于是,河南从2007年开始进入了“建平台阶段”。到2008年,省教育厅协调财政厅,利用远教工程节余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了省中心机房,开发了统一门户平台,将电子图书、仿真实验、题库组卷等“特色资源及其支撑平台”与“条目类资源库”一起,构成一个“大资源平台”,完成了平台开发建设的一期工程。由此实现了“由建库到建平台”的第一个转变。
大资源平台建成后,随着用户的增多,很快就发现优质资源内容的相对匮乏。于是,2009、2010两年,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和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又投入3000多万,开发了《教学大师》、《同步课堂》等网络(兼光盘)资源。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建优质资源内容阶段”,并实现了由“由建平台到建内容”的第二个转变。
但是,优质数字资源的大量上线,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广泛应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解决不好势必影响资源建设的深入发展。
经过调查,除了缺少终端设备、上网条件等客观因素外,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从平台建设层面,缺少应用导引互动功能的应用平台,只是把资源摆在大平台上,不能有效引导用户去用;从内容方面都是官方给的内容、缺少用户参与提供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亲和力;从宣传层面可以说没有宣传,国家资源网、省资源网免费提供这么多优质资源,除了我们“自赏”外,还有多少人知道?
于是,为改变这种现状,河南在2010年,又启动了平台开发建设的二期工程,升级、改造、完善系统平台,自主研发“培训平台”、“网络远程教研、集体备课平台”等应用互动平台。2011年,基于该平台,河南省教育厅下文组织开展了“基础教育资源教学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设立了“教学博客、教学设计、网络公开课(三分屏录制)”三个项目,还特别设立了万元大奖。这个活动效果比较明显,近万人参赛,提供新资源20000多条,用户注册量、网站流量爆发式增长。由此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抓应用阶段”,即以平台支撑应用,以活动促进应用,实现了“由抓建设到促应用”的第三个转变。
未来三年,将进入第五个阶段:“资源云平台和新共享机制构建阶段”,并要实现“由官方促应用到用户自己用”的根本性转变。在现有“5+3”平台(门户、资源、教研备课、培训、组卷测评,以及短信、视频会议、OA)基础上,搭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等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
为此,河南申报了教育部省域信息化综合试点,完善省域资源共享平台,并对口支援新疆哈密等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上一篇: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 下一篇:航空服务行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