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工程的起源

篇1

1、从战略视角提高对新员工培养的重要性认识

根据心理周期理论,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其心理上一般会经历兴奋期、震惊期、调整期和稳定期四个周期性变化过程。新员工在引进早期所接受的培训、引导、关注和支持程度,能决定其未来的工作状态,以及对企业的未来忠诚度。因此,加强对新员工的关注和早期培养,帮助其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新员工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高度重视新员工的培养,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积极搭建新员工成才通道

探索建立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引入SCPS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系统(Staff Career Path System),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对新员工的个人能力、潜质以及职业气质、偏好等进行综合评价,提供职业发展建议;把建立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员工潜力开发机制、建立完善合理的晋升制度、建立职业发展档案有效纳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指导新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清晰的规划。

建立多渠道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使员工在各自擅长领域内均有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同时,允许并鼓励员工在不同通道之间进行职业转换和流动。从而使新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任职要求的差距,主动向职业发展目标迈进。

3、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员工见习期管理

见习期管理是新员工早期培养的重要方式。改进和加强见习期管理,一是不断健全和完善新员工见习期管理制度。明确见习期培养目标,规范见习期培养流程。同时,结合专业对口要求及今后的培养方向,灵活安排新员工轮岗路线、轮岗期限,使其较快地、稳定地投入职业发展。

创新见习期培养方式。继续发挥企业、二级单位、基层车间三级见习期培养模式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和健全导师培养制、课题或项目培养制等新的方式。建议企业在新员工中全面开展导师培养制。并通过交付技术攻关课题、大胆让新员工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等方式,使其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4、系统化、规范化推进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统一新员工报到时间,集中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其好处有二:一是有利于统一和规范各单位培训行为,促进资源共享,保障新员工获得公平的、充足的、内容相对全面的培训,提升培训质量;二是有利于增进新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新员工对集团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培训内容上,可以分为认知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三个方面。认知培训主要包括企业概况、发展历程、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其目的是帮助新员工全面、准确地认识、了解企业,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企业的主要工作流程,各部门、岗位工作职责与要求,不同部门工作的衔接等,其目的是帮助新员工了解和掌握行业规范、工作流程与岗位操作要求,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素质培训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心态意志、工作方法、社交礼仪、职业规划等,其目的是帮助新员工完成角色转换,加强自我认知与管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与人际关系。在培训形式上,可以灵活采取企业高层与新员工见面恳谈会、形势报告会、培训班、重点工程参观、户外素质拓展、军训等多种方式。如有必要,各单位在统一培训结束后也可自行组织补充性培训。

5、加强新员工思想引导,做好心理调适

准确把握新员工需求,坚持正面教育和引导。定期开展调研,及时了解不同时期新员工的需求,如培训的需求、职业发展的需求、文化的需求、情感的需求等,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利用入职培训、企业高层与新员工恳谈会、形势报告会等各种时机,对新员工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发展目标,保持积极心态,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篇2

关键词 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 X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18-01

规模化养猪场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CODcr、氨氮和病原体等污染物,对水体、大气环境、农田及作物等易造成严重污染。而发展沼气工程建设是解决生猪养殖污染,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之一[1-2]。

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要根据沼气工程的目的和周边环境条件的不同,选择能源生态型模式或能源环保型模式。能源生态型模式是利用沼气工程周边的农田、鱼塘等消纳经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使沼气工程成为生态农业园区的纽带。与能源环保型模式相比较而言,能源生态型模式具有投资费用较低、运行费用较低、处理标准较低、运行管理简单、生态经济效益较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污水治理工艺模式[3-4]。规模生猪养殖场一般远离村庄,周围有花卉苗木基地、果园、农田、鱼塘等土地,可供消纳沼渣、沼液,因此龙海市主推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作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养殖废水污染治理模式。现以龙海市某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为例,介绍USR(升流式固体厌氧反应器)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在处理养殖废水中的应用,以期为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1 USR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

1.1 养猪场沼气工程概况

龙海市某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位于白水镇,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21 ℃。全场占地逾4 hm2,常年商品猪存栏约6 000头,周围山地主要有林地、果园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等。综合考虑养殖规模、周围环境和运行成本等因素,采用以USR系统为核心的能源生态型处理工艺,实施“猪―沼―林(果)”模式。沼气工程于2009年启动建设,2010年10月投入使用,至今连续运行正常稳定。

1.2 污水水质与工艺流程

养猪场日产猪粪13.2 t,日排粪污水约1 200 t。为减轻系统处理压力,采用人工清粪,日产日清,清除率达80%。日冲洗猪舍2次,冲栏污水集中排放到集污池,污水水质如下:CODcr 6 000 mg/L、SS 3 098 mg/L、NH3-N 550 mg/L、总P 102 mg/L,pH值6.91。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干拣粪便――污水收集――水解酸化――厌氧消化――沉淀过滤――沼液贮存――农田消纳(沟灌、管灌、喷灌等)及三级跌落式氧化塘好氧净化。经厌氧消化处理后沼液大部分作为液体有机肥利用,部分经氧化塘进一步好氧处理后作为鱼塘补充水。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3 USR反应器工艺特点

USR反应器的工作原理是原料从底部进入消化器内,与消化器里的活性污泥接触,使原料得到快速消化。未消化的有机物固体颗粒和沼气发酵微生物靠自然沉降滞留于消化器内,上清液从消化器上部溢出,这样可以得到比水力滞留期高得多的固体滞留期(SRT)和微生物滞留期(MRT),从而提高了固体有机物的分解率和消化器的效率。USR反应器具有运行操作简单、稳定,有机物降解率高等特点。

2 主要工程构筑物设置

2.1 格栅设置

为了防止污水中的杂物进入厌氧池引起管道堵塞,在沉砂池前设置2道格栅,一粗一细,粗格间隙25~40 mm、细(下转第220页)

(上接第218页)

格间隙15 mm,规格60 mm×70 mm,拦截猪粪污水中较长纤维、毛等杂物,人工定时清理格栅表面杂物。污水过栅流速一般为0.5~0.8 m/s,格栅倾角为45~75°。

2.2 酸化池

容积为250 m3。主要功能是水解和酸化作用,并对污水的水质、水量进行有效调节。为了能够再适当降低污水浓度,池子设计为平流沉淀的形式,下底部沉淀污渣定期排到干化场,而上清液采用穿孔管集水方式导入厌氧消化器。

2.3 厌氧消化器

反应器总有效容积1 800 m3,4座450 m3的USR反应器串联运行。池体为双截头圆锥形密闭筒罐形式、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池底部设有布水管,保证进水均匀,同时起到搅拌作用;池体上部增设软纤维填料起到了固着污泥的作用,以提高厌氧发酵效率。USR反应器主要设计参数如下:发酵温度25 ℃、水力滞留期15 d、TS浓度3.5%、CODcr负荷1.5 kg/m3・d、产气率0.3~0.4 m3/m3・d。

2.4 氧化塘设计

因受生猪存栏数、种植数量、季节等因素影响,系统产生的沼液有时无法全部用于还田,但又不能直接排放,因此本系统又增设10 000 m3的跌落式氧化塘,分成3级,平均水深不超过2.2 m。一方面利用地势高差形成重力流动,并自然充氧;另一方面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N、P等营养元素,可提高生物氧化塘去除CODcr和NH3-N的能力。

2.5 沼液灌溉设施

为了方便沼液施肥和灌溉,铺设一套管道(PVC压力管),由2套污水泵抽送到各耕地片区地势最高点,然后回流灌溉。

3 工程运行治理效果

工程稳定运行后,每日产气量稳定在450 m3左右,USR反应器CODcr 去除率达80%。经检测,处理后贮液池的水质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87),并富含氨基酸及速效N、P、K作物营养,可直接作为液体肥料进行利用;氧化塘污水排放口污染物指标为:CODcr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4.1.1 沼气。年产沼气16.4万m3,全部收集用于猪场生产生活用能和沼气发电,沼气按1元/m3计,折合人民币16.4万元。

4.1.2 沼液。经过USR处理后产生的沼液是农作物优质液体肥料。将沼液施用于绿化苗和果树,可以促进植物增长,提升水果品质。根据实际运行核算,可利用沼液施肥13.33 hm2,以年均节省化肥农药费9 000元/hm2算,则节省费用约 12.0万元。

4.1.3 粪渣。配置一套猪粪速酵设备,用于猪粪、沼渣加工成有机粗肥出售给果园、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等。经核算,年产有机粗肥1 500 t,按市价100元/t计,折合人民币15万元。

4.2 生态环境效益

项目实施后,养殖场建成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主体,沼气为纽带,促进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场,明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促进可持续发展。猪场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后,大大降低有机质含量,有效消灭污水中的病菌、寄生虫卵。日产沼气450 m3,可替代标煤297 kg,有效减排CO2、SO2、烟尘等不良气体,环境效益十分明显。提供沼液、沼渣、猪粪等优质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

5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规模化养猪场采用USR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处理猪粪污水,能够很好地实现污染物“无害化、能源化、减量化、资源化” 利用目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能源生态效益。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149处小型沼气工程和3处大中型沼气工程,这些已建成的沼气工程,由于有的建成年份较早、有的未请专家设计等原因,因此存在厌氧消化器落后、“三沼”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因此,相比较而言,此场在治理粪污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可借鉴的地方:一是采用USR厌氧消化器,具有消化器内污泥浓度高、处理效率高、产气率高、能耗少、维护费用低、运行稳定、管理方便等优点。二是养殖场购置沼气发电设备,可以把未用完的沼气用来发电,既节约养殖场用电费用,又避免沼气排空造成大气二次污染。三是龙海市气候温和,果树、花卉苗木等种植业发达,对粗肥需求量大。养殖场配置猪粪速酵设备,对粪渣加工成有机粗肥出售给果园、花卉基地等,比直接把粪渣卖给有机肥料厂加工的收入更高,从而增加养殖场的收入。

6 参考文献

[1] 邓良伟,蔡昌达,陈铬铭,等.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后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2(3):92-94.

[2] 崔理华,陈智营.国内外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组合工艺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0(3):188-191.

篇3

一、统筹水利工程兼顾混凝土特色,深入探究混凝土性能

全书在兼顾混凝土特征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水利工程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分7个章节探究了水利行业混凝土的结构情况。第一章阐述了水利工程混凝土的内涵与起源,分析了自密实混凝土敏感性内涵,重点讨论了水利行业与其他领域所用钢筋混凝土的异同,提出了水利行业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关键点。第二至三章研究了原材料对水利工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结合我国水利行业钢筋混凝土原材料生产水平,给出了水利行业混凝土原材料的技术指标。第四至五章介绍了自密实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探讨了原材料波动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自密实混凝土用原材料均质性控制要求;研究了自密实混凝土生产过程的关键参数,阐明了自密实混凝土生产过程投料顺序、搅拌时间以及搅拌功率等建议指标。第六至第七章介绍了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包括施工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控制参数等,重点强调了容易造成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敏感性因素的质量控制要点。本书的各章节安排合理,深入浅出地探究了我国水利建筑的混凝土特性,研究分析了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规律,为实现我国工程技术蓬勃发展铺垫了理论基础。

二、围绕行业顶尖技术,实现水利行业混凝土结构变革

本书围绕自密实混凝土在我国水利建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板式无砟自密实混凝土评价指标与标准(新拌混凝土、硬化混凝土以及实体结构)、原材料要求、配制与性能、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以及常见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水利行业的自密实混凝土关键技术。并且作者紧密围绕行业先进技术探究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例如本书第二章,根据国内外水利行业自密实混凝土层服役环境、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式等,作者分析了自密实混凝土在模腔中的运动状态,提出了水利行业新拌混凝土评价指标;从结构承载力、服役耐久性等方面分析,提出了水利工程混凝土硬化体的评价指标;基于实体结构的客观真实模拟进行了水利行业混凝土工艺性试验;阐述了国内外自密实混凝土性能指标的表征技术,并提出了水利行业混凝土稳定性评定的新方法。除此之外,作者针对混凝土行业结构性变革阐述了多种优缺点,运用了多种技术进行试验,作者指出混凝土的生产成本高,在混凝土成分中胶凝材料成本最高,由于自密实混凝土使用较多的胶凝材料,其原材料成本会相应增加。另外作者提出,为确保自密实混凝土的高抗离析性,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添加黏度改性剂(viscositymodifyingadmixture,VMA),这样势必会增加自密实混凝土的生产成本。

篇4

关键词:水利施工;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生活的进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新技术越来越多,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延长了工程寿命,还有效地节约了时间与成本,一举多得,恰好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更是将很多的新技术运用到水利施工之中,攻克了诸多以往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水利工程的概况

1.1什么是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指为了避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国家对地表以及地下的水资源进行调配和控制的工程。水是生命的起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在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配并不平均,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因此,国家就需要兴建水利工程,对水量进行调节与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1.2水利工程的特点

(1)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兴修水利工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防洪、灌溉、开发航运,为当地居民的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进行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给居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同时,水利工程可以进行发电,减少煤炭的燃烧,从侧面保护了环境(自然环境)。但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又对当地的环境、自然景观、湖泊河流,甚至气候条件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衍,又从另一方面对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此外,部分水利工程占用了农民的耕地,更有甚者拖欠了农民的赔偿款,又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对各因素综合考量,尽量减少负面影响。(2)施工的条件比较复杂。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般受到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水文、地质等等。而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差异极大,某些地区气候多变,施工条件甚是复杂,非常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建设。(3)综合性、系统性较强。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往往由多个单项小型水利工程组合而成,这些小型水利工程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系统性非常强。同时,水利工程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巨大工程,与财政、城市建设等国家部门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之前,相关部门必须从全局出发,综合、系统地进行统筹,以确保水利工程实施最佳方案。

2水利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2.1监测的新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施工技术迎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新技术就是GIS(地理信息系统)与GPS(全球定位系统)。GIS是一种针对特定空间的信息系统,它能对整个或部分地表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运算、管理与分析,进而对施工对象进行动态监测。其特有的仿真模块,能够将施工对象的立体、动态信息呈现出来,真正实现施工的智能化、数字化与可视化。GPS作为大家熟知的系统,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也有完美的运用。它能为施工单位提供精确的技术参数,大大提升了施工测量的实时性、精确性与有效性,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量,全面实现水利施工的信息化。

2.2围堰的新技术

围堰是指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为防止水或土进入水利设施的建筑位置,临时修建的围护结构。那么,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如何排水就成了关键问题。采用计算机新技术对排水的数据进行测算,使排水工程顺利进行。另外,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具有工期较长的特点,如果在先期无法有效地进行好围堰工作,不但无法保障将来的施工环境,降低施工效率,而且在之后的汛期,也无法确保施工的安全。因此,围堰导流需要选择质量好的填筑材料以及新型防渗黏土,以确保整个施工的工期与安全。

2.3加固的新技术

加固在整个水利施工的过程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在生命高于一切的今天,在对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越发看重的中国,加固工程的新技术更是施工单位的迫切需求。垂直防渗墙就是加固堤防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技术,采用置换、高喷、挤压或深搅等几种施工的方法,有效地加固了堤防,促进了整个水利施工的发展。护岸工程最常采用三种新技术,分别是铰链式混凝土沉排护岸、合金钢丝笼块石和模袋混凝土,较之以往,更为有效地保护了河岸不受波浪水流的冲击。此外,在进行水利施工的过程之中,地基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需要施工部门的注意。在这个环节之中,施工部门一般会采用防渗帷幕灌浆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这种灌浆新技术,可以适应地下不规则的岩体,适用于多种地形;还可以完全切断地基的透水层,彻底解决地基的渗透变形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2.4材料的新技术

2.4.1防水复合材料技术传统的防水材料对机器的要求比较多,受地形结构的影响也比较大,操作不佳时极容易出现遗漏问题,还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防水复合材料技术就开始广泛应用起来,它具有质量轻、抗拉强度大、操作简单等特点,不但能更加高效地起到防水防渗漏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4.2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技术材料,是我国现阶段从根本上解决坝体裂缝的重要方法。坝体裂缝是水利施工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可能会对水利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但会拖延工期,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严重还有可能引发溃堤风险。这时,就需要使用这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修复裂缝,防患于未然了。目前,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使用最广的是一种名为土工膜的材料,它具有重量轻、防水佳、污染小、功能强、操作简单、施工方便等特点,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混凝土的防渗能力,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坝体的裂缝问题,因此深受施工部门的喜爱,也是当前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产品。

2.4.3新型混凝土技术在整个水利施工的过程中,关于混凝土的新型技术总共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绿化混凝土技术,另一个是堆石混凝土新技术。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绿化混凝土技术。绿化混凝土简单地说,就是在高分子材料混凝土中间种植上绿色植物,将混凝土的防护功能与植物的生态功能完美结合,有力地提高了自然界的水土保持能力与整体工程的抗冲刷能力,不但使护坡更加坚固,也能使得整体工程更加的低碳、环保,真正地实现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们要提一下堆石混凝土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对原有的堆石混凝土技术进行了改进,先将大块的粒石堆出需要的形状,再将混凝土倒在堆石的上方,使混凝土在重力的作用下将石堆里的缝隙全部填满,最终成为一体。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度与强度,还能节约水泥的用量,达到了减小成本、提高效率、保护环境的效果,一举多得。

3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一天天加强,对于水利工程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安全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安全的同时确保各种资源的节约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因此,水利工程的施工部门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将创新放在首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崛起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川江.浅谈水利施工新技术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1:179~180.

[2]朱孝勤.水利施工新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04:140.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 维修养护方法 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利工程建设事关重大,对于其日常工作运行中的维修养护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必须改变水利管理人员的工作观念,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日常维修养护工作的开展要进行详细系统的规划,使工作中的每一个点都落实责任到人,保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维修养护方法措施

1 砌石和混凝土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

(1) 砌石工程维修养护措施

在排水沟、导渗沟、挡墙以及坝坡等水利工程设施当中常常使用到砌石。如果这种类型的水利工程设施发生了损坏或是变形,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养护。用凿毛清洗砌石工程建筑物有水泥砂浆脱落的表面,然后再进行勾缝处理,勾缝应使用等标号的水泥砂浆;如有松动或是脱落的现象出现,必须拆除这些受损部位的石块,将其清洗干净后,依照最初的施工要求进行修复。

(2) 混凝土工程维修养护措施

a有细小的开裂现象出现在混凝土工程的截面或是表面。这多半是由于在工程的施工中有较大的震动出现,导致混凝土浇筑后模板沉陷、变形;混凝土暴晒,养护不及时;外荷载直接应力过大、结构次应力较大、结构变形等。而相对的维修、养护办法一般为: 对表面不太明显的裂缝,可以对裂缝进行清洗,干燥过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表面涂刷封闭; 如果开裂较为严重,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清洗干净过后使用1∶2. 5或是1∶2 的水泥砂浆抹补; 当由于外荷载引起的裂缝,影响结构强度和刚度时,应该进行加固处理; 对于温度收缩、徐变引起的裂缝,可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涂防腐蚀涂料对其表面进行封闭。

b混凝土构建出现夹层和缝隙。产生这种损坏的原因一般是施工缝处泥块、砖块等杂物没有清除干净; 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对伸缩缝、施工缝进行接缝处理。针对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补修: 如果缝隙夹层深度和宽度都不太大,可以将附近松散的混凝土凿进去,刷洗干净,然后使用1 ∶ 2. 5 或是1∶ 2 的水泥砂浆将其填补密实; 如果夹层和缝隙较为明显、严重,以缝隙的最大深度为标准,进行松散混凝土及杂物清理,然后用水作冲洗处理、支模,强力地灌细石混凝土或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c结构表面有类似蜂窝的窟窿出现。这通常是由于混凝土没有进行充分下料振捣而引起的; 没有将模板的缝隙封严,导致水泥浆流失而引起的。如果这类窟窿较小,情况不严重,可以在刷洗过后,用水泥砂浆压实、抹平; 如果窟窿情况较为严重,窟窿较大,就应该首先将那些骨料颗粒以及薄弱、松散的地方凿去,用钢丝进行强效的刷洗,清理干净过后,最后用高于原标号一级的细石混凝土作填塞、压实、抹平处理。

2 土坝的维修与养护

(1) 土坝滑坡的维修养护

导致土坝滑坡的主要原因一般是由于坝坡太陡、坝体不稳定、坝基有淤泥层而施工前没有认真处理、土坝施工质量差、下游坝脚排水设施淤塞失效、浸润线升高等因素。如果在汛期发生滑坡现象,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险维修护理。开挖回填。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将松动的滑坡体上部土体挖出,再根据最初的施工要求、规范,进行分层回填碾压夯实,在回填过程中也应该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坡坝进行放缓处理。

如果原先的坡坝较陡,要重新进行坝坡稳定校核计算。处理时要结合放缓坝坡及加修平台,同时在平台和坝坡上修筑排水沟,以满足稳定要求。一般上游坝坡不宜小于1∶2. 5 到1∶3,下游坝坡不小于1∶2 到1∶2. 75;压重固脚。如果坝脚出现滑动裂缝,可以通过压重固脚来提高坝体的抗滑性; 水清淤。如果下游的坝脚排水沟有淤塞失效的情况发生,就要对其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淤、翻修,保持其顺畅,提高排水性能。

(2) 土坝裂缝的开挖回填处理

在开挖坑槽时,坑槽的长度应该分别长于裂缝两端1m 之上,其深度也要在裂缝尾端之下。开挖坑槽的边坡应该与新土体和旧土体完全结合,还必须符合稳定要求。如果裂缝较为严重,比如过深,可以以梯形的形状来开挖坑槽,然后在施工的过程中,挨级削去台阶,维持一个梯形的断面。如果开挖时遇到滑坡的地段,就必须要尽量避免在下雨天进行作业,而且要绝对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工序。还要在施工中对自然植被与排水系统进行保护,不要因为施工而对其产生破坏,另外对于坑口也必须要有相应的保护机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质量。

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对策及建议

1 转变思想观念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各级单位应加强维修养护有关法规、制度和理论宣传与培训,使管养双方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突破旧体制下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坚持新体制,适应新机制,规范操作,妥善处理维修养护中遇到的问题,保证维修养护制度落实到实处。

2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各水管单位应加强运行观测科和维修养护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是组织有关人员到维修养护工作开展较好的兄弟单位进行实地学习,学习兄弟单位好经验、好的做法,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授课,讲解维修养护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提高有关人员把握政策的能力;三是明确维修养护工作岗位职责,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具体,不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3 制定详细的维修养护专项规划

工程维修养护是保证工程安全运行,改变工程面貌的基础,水管单位应尽快制定维修养护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专项规划应包括堤防维修养护规划和水闸闸区规划,专项设计要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实施时应有计划、有重点,以达到尽快改变工程面貌的目的。

4 调整和完善日常维修养护方式

由于维修养护项目较为零碎,各项目较为分散,难以实现有效的现场管理和控制,为保证维修养护项目质量,保证维修养护项目足额完成,各水管单位应加强一线现场管理,对较大的项目或能实现跟班作业的,坚决实行跟班作业,加强项目管理和验收工作。

5 进一步完善维修养护设计方案编制方法

建议上级给予政策,据实调整人工预算价格,以满足实际需要在确保工程不老化、不退化及工程安全运行前提下,尽可能多做专项来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以利于改变工程面貌改善日常方案编制方法,建议上级允许以定额为基础,对定额中的项目、内容和计量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减和修改,以解决与实际实施不符的问题,即日常方案中以人工消耗为主的项目预算直接以人工费的形式编制,以材料消耗为主的项目参照定额标准编制。

6 充分发挥维修养护投资效益

针对国家和水利工程相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要做好规划利用,充分发挥出投资所带来的效益,使水利工程建设设施都能够以良性高效的状态运行使用。为此,就必须在工作中加强投入资金的管理与运用,做好审计工作,确保每一项资金的利用都落在实处,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都有据可查,最大程度的保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投入资金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

结束语

水利工程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一方面,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因此,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有效方法与对策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聂军洲,潘峰.浅析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管理创新[J]. 知识经济. 2009(04)

[2] 朱弘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J]. 治淮. 2009(04)

篇6

【关键词】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水利工程;应用

0.引言

混凝土防渗墙最早起源的地方是意大利,由于其防渗性能较好,被很多国家引入并且推广,最初主要在土石坝基础工程的防渗中应用较多,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渐发展,塑性防渗墙在很多工程中都有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防渗技术对水利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塑性防渗墙主要是用于土石坝坝基、挡土墙、地下工程的防渗。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防渗技术较好,而且成本不高,因此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近年来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研究越来越多,为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1.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产生和发展

1.1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产生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不断加强防渗墙的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防渗墙的变形。塑性混凝土防渗墙中的原材料是塑性混凝土,这种材料和普通的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塑性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的组成不同,塑性混凝土的胶凝材料中,不仅有水泥,还有膨润土和粘土,比普通的混凝土材料的结构性能更好。由于材料的不同,塑性混凝土具有的性能也不同。塑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可以通过对原材料的比例进行配合来调整。具体的配合比应该要根据混凝土周围的土层应力~应变曲线来决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配合比,有助于对防渗墙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有效的降低,以此来减少墙体出现裂缝的可能性,提高防渗墙的安全性。由于墙体材料中采用的新型材料的水泥用量减少,因此有助于对成本进行控制。

1.2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发展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最初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加强对塑性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的研究力度,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在水利基础工程的防渗以及病险防渗加固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加强了对塑性混凝土的研究,并且将研究结果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比如在新疆乌拉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福建水口水电站主围堰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水库的防渗能力。此后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很多都采用了塑性混凝土防渗技术的应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优点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相比于传统的刚性混凝土防渗墙结构而言,其力学特性比较显著,尤其是变形模量比较低,塑性混凝土在承受的外界较大的荷载作用时产生的应力值比较低,因此这种结构的防渗墙一般不会出现裂缝,提高了防渗墙结构的安全性、防渗性以及耐用性。同时,塑性混凝土结构还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其原料中的水泥的含量比刚性混凝土结构的水泥含量要低,因此其成本会低很多。

2.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设计

塑性混凝土因其良好的防渗效果在很多工程建设中都有应用。这种防渗墙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与刚性混凝土防渗墙的设计是相似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混凝土防渗墙的结构设计、防渗墙的配合比设计。

2.1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墙体结构设计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墙体的厚度、墙体与土石防渗体之间的连接方式节能型确定,防渗墙的墙体一定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及抗渗性。

首先,对于墙体的抗渗性的设计,由于塑性混凝土的防渗墙的渗透破坏跟墙体的水力梯度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对墙体的厚度进行设计时应该要保证墙体的最大水力梯度比墙体能够承受的水力梯度小。当前国内外的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厚度一般都是50~60的范围,以J表示允许的水力梯度,以B表示防渗墙的厚度,可以得到这样的关系:

B≥Hmax(50~60),其中的Hmax指的是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承受的最大压力水头。

其次,对于墙体的强度进行设计。对于塑性混凝土防渗墙而言,不仅可以通过力学实验来确定其强度以及力学特征,还能根据工作条件来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可以看出,防渗墙的安全度不仅和工作条件具有紧密的联系,与材料的模强比、极限应变值等都具有一定的关系,在混凝土防渗墙的强度的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墙体的厚度值的调节,来满足墙体的防渗要求。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厚度还要考虑到施工条件以及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

2.2对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设计

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影响混凝土防渗墙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的设计十分复杂,在进行设计时,需要把握好几个步骤。第一,要根据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周围的图层的应力~应变关系对塑性混凝土的初始模量和非线性指数值进行确定,以便进行防渗墙的结构设计。通过相应的计算可以得出在实现墙体的应力最优的状态下的初始模量值、极限应变值和非线性指数。这些数据将作为进行混凝土配置时的配比依据。第二,根据所选中的混凝土设计依据,进行初步的设计。

上图表示塑性混凝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配比过程中,要根据该规律对配合比进行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结构进行分析,选出与原定的各种要素的值相近的值绘制出相应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第三,对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结构安全度、抗渗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最终确定塑性混凝土的配合比。

在室内进行实验与施工现场之间的环境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进行了室内实验之后还应该要加强施工现场实验,根据现场实验的结果进行配合比的确定。

3.结语

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相比于传统的刚性混凝土防渗墙结构而言,具有一定的优点,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塑性混凝土防渗墙的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防渗墙的墙体进行设计,二是对防渗墙的配合比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设计参数的控制,以加强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1]吴华欢.简论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

[2]李国强.混凝土防渗墙在西苇水库防渗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筑坝;工艺;模板

中图分类号: TV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5.042

1筑坝工程施工原则

在筑坝工程中常常采取土石坝和混凝土坝两种形式进行,两种坝型各有特长及不足,相对于混凝土坝,土石坝可以就地取材,以当地的土料、石料进行筑坝,造价低,施工方便,同时也能省下过长的运输费用。但土石坝也有自身的不足,坝身承受能力低,不能过水,而且受地基的变化容易发生坝体裂缝或沉降。而钢筋混凝土水泥坝则相对较坚固,强度大,而且可塑性强,能够根据工程需要浇筑成不同的构件,受天气影响程度较低,但混凝土坝的造价高,需要大量的运输成本,施工工序多,耗时费力。两种坝型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在水利工程中相对比较常见。无论哪种类型的筑坝都要遵循施工原则。遵循施工原则也就是要体现施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施工要符合施工要求,无论哪种坝型,都要综合天气、车型、材料、路段等情况制定坝料的运输、施工工艺、养护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工程施工要体现经济性,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同时又要达到施工要求,保证工程质量,无论采用何种工艺,工程质量应是第一位重要的。

2筑坝施工中的关键工艺分析

2.1碾压混凝土工艺

这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施工工艺,基本全部采用机械施工,工程中以大型机械为主要施工工具,将混凝土填充料填至坝体中,然后再用机械进行碾压,这样经过机械碾压后,能大大提高土坝的坚固性,这种方式具有结构紧凑、整体性强的特点,对于一些较长较宽的坝体施工比较适合,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采用较广。这种方式有许多优点,如工期较短、容易操作,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最主要是比简单的土石堆坝的强度有所增强。混凝土中以土料为主,混合有粉石灰,同时也有少量的水泥,所以能够提高强度同时又不至于增加过多成本。由于采用大型机械施工,所以施工效率高,工期短,相对于传统混凝土浇筑,可以减少大量的养护时间。

2.2摊铺碾压工艺

这种方式就是把混凝土料均匀的摊铺在地面上,然后再进行碾压施工。施工时,铺层尽可能采取薄层摊铺,同时地配料中添加一些碎石屑及粉石灰,同时加入少量的水泥,这种方式也是碾压施工的一个重要的技术,不同于反混凝土料一起进行碾压,在施工中而是采用推土机及平仓机进行,把材料装在施工器械的容器中进行摊铺,然后再用推土机进行整平,最后用碾压机进行碾压,这样一层层的叠压,既能保证骨料的不分离,也能提高坝体强度,保证施工质量。为了确保混凝土强度,降低骨料分离发生率,可采取人工方式处理混凝土,保证其均匀、紧密贴合地面。

2.3模板施工工艺

在模板施工中应用较广的是上下交替上升施工方法,采用全悬臂钢模板进行施工,这种施工方式可进行上升交替,无需上下互换,是坝体连续上升的前提。随着模板施工技术的发展,施工方式也历经改革,以全悬臂钢模板为基础,加以创新,以连续上升式台阶模板为材料,减少溢流消能台阶的浇筑次数,使其一次成型,且质量较好。对于坡度较大、坝体较复杂的施工,可采用收缝式双向施工方法,调节连续翻升模板,加快施工速度,提高施工质量。

2.4重复灌浆施工工艺

重复灌浆施工工艺在混凝土碾压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主要以单回路灌浆模式为主,施工工艺具可操作性强、成本少、方法简便等优点,是筑坝工程常见施工工艺。重复灌浆施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坝体稳固性,增加其强度,可有效避免裂纹现象。

2.5土石坝开挖施工工艺

土石坝是由土料、石料以及土石混合料组成,其组成材料多是就地取材,这就涉及土石料的开挖问题,土石料的开挖工艺是保证土料、石料质量的关键。要根据土质的一致性确定开挖的范围,掌握土料开挖存在的限制,确定适合的开挖工艺,基本上确定范围后,要把土料表面的一些杂物清除,如乱石、树根或其他障碍物等皆要清除干净,然后再看土石料的含水量,不能过高,要接近于施工规划的下限,开挖时要注意季节的变化,因为不同季节含水量不同,土料的含水过多过少都会影响筑坝的施工及强度。

3如何提高筑坝工程的施工质量

3.1非常态混凝土施工

这种方法主要是把水泥灰直接添加到混凝土的混合物,混合后二者成为一体,这样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可振性十分有利,在施工中也被称为变态混凝土施工。搅拌后,再插入振捣器,进行充分振动,这样会使拌合物的密实程度大为增强,成为变态的混凝土,这种施工工艺在筑坝工程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对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十分有效,在碾压混凝土施工、坡基面施工、坝面施工等应用相当普及。

3.2仿真技术的应用

在筑坝施工过程中,为了得到具体施工需要的一些数据,往往要采用仿真技术进行模拟,通过对环境、技术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得到一些仿真的数据,为具体的施工作业提供参考。这种方法能基本真实再现施工的一些过程和细节,而且能得到一些数据,采用这种工艺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便于作业人员掌握施工的一些细节,从整体上进行把控,避免一些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仿真施工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筑坝施工中意义重大。

4结语

篇8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及水利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科学研究概念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但它起源的问题包涵两个方面:一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二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通常划分为三种类型:

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一是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二是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水利科学研究就是运用这些方法和原理,以水物质和水工程为载体,通过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因果关系,作出科学判断或结论。鉴于水科学研究特点和客观条件,基层水利科研单位主要应倾注于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

(二)水利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这不仅对水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我们水利科研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等措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水利科技的重大研究载体,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坚持科技创新,以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使科学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也为我们水利科学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水的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远没有解决,化解我国四大水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高新技术改造水利传统行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水利科技工作新局面,为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积极探索基层水利科学研究新思路新途径

根据基层水利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现状,必须“坚持一个方针,打牢二个基础,加快三个转变,加强四个创新”的工作格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科学研究,使之成为广大水利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

(一)坚持一个方针

科学治水方针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水利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当前,尽管基层水利科研单位在人力、财力、能力上都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是一定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探索和围绕科学治水方针,制定科学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加大科技推广与创新,进一步发挥水利科学技术对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本地区实际,对科学治水实践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体制机制问题等进行研究探索,统筹解决水的问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统筹处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科学的见解、办法和成果。

(二)打牢两个基础

科学研究涉及面广复杂,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适度为原则,做好两个基础工作。一是科研人才培养。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没有人才,一切工作都是纸上谈兵,一切都无从谈起,一切事情都做不成,搞科研也是一样。只要创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建立合适的人才制度,科学研究和发展就有了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我们针对所里编制小、人员少,引进难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请进来,聘请老专家、老科研,进行传帮带,帮助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技能;另一方面鼓励岗位自学,所里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和经费,让他们通过自学、函授或专业培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论,了解行业前瞻研究动态,提高自已科研水平。目前,全所本科毕业由原来30%达到了85%,中级以上职称由原来的25%上升到45%,人均有两门以上从业研究资格,摆脱了一度技术人员穷窘的状况。去年以来,有8篇科研论文,在部、省级水利刊物上发表或交流。二是科研经费投入。科学研究需要必要物质基础作保障,特别是科研仪器设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台科研设备动则几万、十几万元,少则也是上千元。基层科研机构却没有国家固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全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几年,尽管我们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依靠行业项目,用科研服务微薄收益弥补了部分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去年所里投资近20万元对试验室设备仪器进行了更新和维修,今年还将按照水利部要求进一步完善。但是,科研经费问题始终制约基层科研单位的稳定和发展,毕竟微薄的科研服务收益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国家不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基层科研和科技推广将举步维艰。国家应增加基层单位科研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政府补助、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科研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基层科技投入体系。

(三)加快三个转变

水不仅仅是一个利用问题,而且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等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为水利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必须加快转变步伐。

一是加快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过去一贯就工程谈工程,水利科研人员结构单一,学科面窄。现在要由过去单个研究水利工程技术方案转向除了研究技术方案外,还要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水是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不能简单谈钢筋混凝土、谈工程造价,还必须考虑生态和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原水利部长汪恕诚早就指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旗帜自己要举起来”。水利科研人员应义不容辞地加快转变,优化人才结构,优化专业配置,不断引进社会学、生态学、环境学等方面人才,以适应这种转变的人才优势。

二是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就是要从单个工程的研究(包括工程技术、生态、环境),转向把工程放在整个流域、整个系统工程中进行研究。每一个水利工程都是整个流域管理的一部分,不仅要注重单个工程的研究,更要注重从整个流域、系统角度上进行思考,高度重视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若干个工程建下来,水资源利用率是多少,要从整个流域来考虑,只有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才符合现代水利的要求。因此,水利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宏观观念和全局意识,多从宏观上思考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作出科学判断和评价。

三是加快从水利工程利用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转变。要从着重研究水利工程建设,转向综合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配置,包括水资源管理技术。水利工作不仅仅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而应该是整个水资源管理工作。水利科研人员应把自己看大一点,站在国家、地区全局上看问题,站在水资源整体角度上看问题,眼界才能开阔,思路才会清晰。要有意识地从工程建设转到水资源综合管理,把水的问题纳入生态环境中统筹研究分析,不仅要有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意识,而且要这样去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优秀科研成果,更好地满足于事业的要求、满足于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四个创新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大力倡导科学探索和勇于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注重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一是思想理念创新。“98大水”为科学治水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素材,如何从中得到教诲和启示,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正确处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关系,正确处理水利科技不适应水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关系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创新理念,解决好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正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广大科研人员必须以之为已任,努力实践,努力跟踪前沿,不断探索新事物、新理论。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将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基层科研单位小、人少,势单力薄,依然是影响水利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基层科技计划经济色彩仍较明显,创新活力不够,“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必须建立以激活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内容和前提的体制机制,既符合水利科技特点和本单位科技发展需要,又有利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需要和发展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方式方法创新。改进科技管理方法和手段,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水利科技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事而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要以激活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特别是基层公益科研单位,搞科研难,搞大科研更难,往往片面地以科研成果多少去评价科研成绩,而忽略了基层实际工作中又需要一定科研人员去完成一定的应用研究和推广,比如岩土、岩石、混凝土、沙石等材料检测、试验,节水灌溉、防汛抗旱等课题设计与研究,都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科研人员按照《规程》去完成,科技含量虽不一定很高,但必不可少,这种科研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事务化的过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际上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应得到尊重和肯定。

四是拓宽领域创新。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经济属性,21世纪的水利科技问题不仅涉及水利工程技术范畴,而且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范畴。水利科研工作必须充分考虑水的多元化属性,改变脱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就水论水”的研究方法,把水问题放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去研究,放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去探索、去思考,不断拓宽水的应用范围研究,优化配置理论,向生态水利、城市水利、环境水利、人文水利等新领域拓展,加强行业、跨行业、跨领域联合攻关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和渗透,共享水资源丰富成果。

三、正确处理基层水利科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地市基层科研单位与省以上大型科研机构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单位小设备简,人少事多分工难,学科单一类别多,科技含量低,规范要求高,过程要简单,经济要实惠,科研成果难,专业需求全,经费少误解多等等,矛盾交织无时不有,关系复杂无处不在。

第一,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基础研究是应用技术创新的源泉。重大突破性科技创新要从基础研究抓起,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新的方向。基层科研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研究理论和方法,加强前瞻性的重大基础性问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有机结合,在处理实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的关系中以实用技术为主,基础研究为辅。基础研究要搞,但要有自己的特色。要重视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本所“大坝电测技术”的研究和使用,就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完成的,在九江“11.26”地震重建中对长江大堤受损情况检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硬课题研究与软课题研究的关系。要从只注重硬课题研究向硬课题、软课题研究并重转变。硬课题主要是研究一些技术方案、技术产品,软课题则主要是研究一些带有宏观性的问题。基层科研单位不能只研究钢筋混凝土,还要研究软课题。如何加强水资源管理,如何科学防灾减灾研究等软课题,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社会效益显著,它提供了一种思维,值得去研究去探讨,即使是反面教训的软课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又如病险水库这么多,除了病险水库加固技术外,到底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好?采用什么样的机制运行下去?这也是软科学要研究的范畴。不要认为科研人员是研究技术的就不能搞软课题研究,基层科研人员有经常深入第一线情况熟悉的优势,在研究纯技术基础上,还应多研究些管理方面的东西,从机制、体制上做点软课题,有时软课题起的作用更大,尤其对上级有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信息和帮助,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提高研究层次。

篇9

关键词:防洪工程;生态护坡;内涵;技术;问题

防洪工程中的堤防、河道护坡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基础设施,通过技术创新,来选择和确立兼顾防洪、生态和节约的工程护坡形式,是水利工程设计和防洪建设的一大课题。人们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对生态护坡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工程生态护坡建设应树立“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使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现将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水利防洪工程生态护坡谈几点认识。

一 生态护坡是防洪工程的发展趋势

生态护坡是现阶段人们在对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条件下,日益受到重视的。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与环境恶化日益加重,特别是严重的水污染引发了新的治水理念变革,为减少水质污染,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适应的新型生态护坡形式脱颖而出,生态护坡是防洪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生态护坡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二 生态护坡的内涵

生态护坡,是指“用活的植物.单独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结合,以减轻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其途径与手段是利用植披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目前,工程界更直观地把它称为“边坡绿化”。生态型护坡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护坡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以达到一种土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

三 生态护坡的技术

我国生态护坡技术近期发展较快,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技术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河道整治过程中得到应用。目前采用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植被草、水力喷播植草技术、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等。虽然它们起源时不一定用于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方面,但在防洪护坡使用上可以借鉴和参考。下面介绍几种生态护坡技术:

(一)植物护坡。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以进行景观赏,在防洪工程护坡方面可以借鉴。城市河道用植物护坡也存在一些问题。护坡当年易被雨冲刷形成深沟,护坡效果差,影响景观。长期浸泡在水下、行洪流速超过3m/s的土堤迎水坡面和防洪重点地段(如河流弯道)不适宜植草护坡。

(二)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籽等组成。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在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牯接,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该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现在又出一种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即利用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片状材料经热熔粘接成蜂窝状单元中填土植草达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形式也可以采用混凝土、石笼等做成外框来增加坡面稳定性,虽然比单纯植物护坡抗雨水冲刷效果好一些,但还是难以抵御较大洪水侵蚀,还不能应用到堤防迎水坡面。

(三)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该型生态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适量的细掺和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具有较高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被保护土与空气间的湿、热交换能力。保水材料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并掺人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铺设于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减少土中水分蒸发,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防止草生长初期混凝土表面过热。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对水流速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这种护坡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在季节性寒冷地区,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

四,防洪护坡创新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从政策上支持。长期的防洪护坡工程建设,人们已习惯干建设传统护坡。对于新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确保新一代护坡技术的广泛使用。

(二)既重视具体设计,又重视宏观视野。护坡设计看似简单,但要做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优秀方案,必须要将工程师、艺术家、经济师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思维溶于一体。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我国发展中应遵循的模式、能源消耗、矿产总量和污染排放处置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重视科技创新。护坡是一种相对低技术含量的水利工程,如果大量引进采用国外产品,经济上极不合算。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一批古代杰出水利工程都证明中国人具有无比的智慧。因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调动水利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护坡产品。

(四)材料的创新是关键。河道堤防护坡工程建设耗废大量的块石、混凝土预制块或其他材料,其成本占工程总费用的比例大。因此,一定要重视护坡原材料、半成品生产的技术创新,加快开采、加工.运输各环节配套升级.制定既开放竞争、又保证规模生产的产业政策,将护坡工程技术发展的切入点定在半成品生产创新上。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护坡。受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1、重视可行性研究,减少硬化河道护坡。尽量避免河道混凝土护坡建后再拆,不如尽量少建或非工程措施解决,有些河段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河岸凸凹不平,边坡土质抗冲刷能力强的河段·河岸滩较岸边坡平缓、植被生长良好的河段,士堤迎水坡在特大洪水年份也未发生浪坎等险情的河段。当然,硬化混凝土护坡对防洪来说是有利的,只有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综合权衡利弊。对河道护坡工程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前提。2、开阔工程技术设计思路。采用何种形式的护坡来实现资源节约,仅从传统思想上进行优化创新这种可能性不大,必须开拓新的思路。首先,尽量减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其次考虑护坡的造价与使用年限。(1)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化采用天然石材,天然石材从经济及性能上看都具有优势。(2)提高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强度提高了.可以阻止环境水的侵入,从而保证混凝土块的抗侵蚀性,增加了使用年限,使护坡的分摊成本小。

篇10

地下连续墙技术起源于欧洲,意大利米兰的C·维达尔首先在泥浆支护的槽段中完成了地下连续墙的施工。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期间,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大规模重建的需要,引起了与地下连续墙施工有关的技术领域的显著进步,这些领域包括机械成槽设备、工艺措施和泥浆配比。其中,意大利依克斯(ICOS)公司在地下连续墙施工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并把此项技术应用于多种岩土工程领域,如水库防渗墙、基坑支护结构等。由于意大利依克斯公司把地下连续墙在岩土工程领域的成功应用,该项技术先在欧洲得到了推广,然后逐渐传到了南美、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现在,地下连续墙已成为设计者选择复杂环境下深大基坑围护结构时的首选[1-3]。

我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于1957年在意大利实地考察了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后,地下连续墙首先被应用于水利工程中。1958年,我国技术人员在青岛崂山的月子口水库进行了主要起防渗作用的首次国内地下连续墙试验性施工,并于1960年5月在北京密云水库建成了长755m、深44m的地下防渗墙。目前,起防渗作用的地下连续墙对于大型的、复杂的水利工程大坝的地基处理来说,已经成为首选的岩土工程施工手段。如在我国著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营,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都建造了数道起防渗作用的地下连续墙。其中,最深的起防渗作用的地下连续墙达到了81.9m,厚1.2m。上海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自行研制挖槽机械,开始建设用于基坑支护结构的地下连续墙[4]。目前,为了加快基坑的施工速度,发挥投资效益,适应建(构)筑物逆作法的需要,地下连续墙不仅用于防渗或者基坑的临时支护结构,而且被用于作为建(构)筑物的桩基础,发挥地下连续墙挡土、承重和防水的多种功能。在向槽段浇灌材料的方面,不仅使用了强度达45MPa的高强混凝土,也有用仅2MPa~3MPa的塑性混凝土以及强度更低的固化灰浆和自硬泥浆来建造地下连续墙,以便适应不同功能的要求[5,6]。

2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难点

在地下连续墙的施工中,应当解决好如下四个方面的技术难点,以保证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7]:1)如何在复杂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下,按设计要求用成槽机或铣槽机开挖出槽段;2)如何保证槽壁在开挖和吊放钢筋笼时的稳定;3)向槽段浇灌混凝土时,如何形成一道连续的、不透水的并能承受各种荷载的墙体;4)如何解决钢筋笼接缝之间的防渗问题。鉴于此四个技术难点,决定了在地下连续墙施工时,不仅要加强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联系,而且要针对地下连续墙的技术要点,加强地下连续墙的施工管理,以保证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因此,保证敏感环境下深大基坑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的管理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3建设工程项目组织论的基本概念

1)可以把一个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而影响一个系统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除了组织以外,还有人的因素、方法和工具[8]。

2)如果把一个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视为一个系统,在此系统中,项目管理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是项目管理的组织。

3)控制项目目标的措施有:经济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上述四项措施中,组织措施是最重要的措施,而组织措施包括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

4南京某工程地下连续墙工程

4.1工程概况及施工的技术难点

南京某深大基坑工程位于南京市建邺区嘉陵江东街南侧,江东中路东侧,庐山路西侧,地铁2号线从Ⅰ,Ⅲ区块间穿过。工程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块(见图1),其中Ⅲ区基坑面积约32000m2,总建筑面积254500m2。地下4层,建筑面积147000m2。地上1栋裙房,4层,建筑面积3520m2。地上2栋塔楼,1幢3号楼,34层,高150.1m,建筑面积39204m2;1幢4号楼,45层,高199.75m,建筑面积64253m2。为了保证Ⅲ区基坑的顺利施工及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特别是基坑西侧南京地铁2号线的安全,基坑东侧支护结构采用三轴深搅桩+钻孔灌注桩。三轴深搅桩直径850@1200,深度25.6m;钻孔灌注桩直径1300@1500,深度45m。基坑其余部分采用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厚度1200mm,深度62m~63m,总共由106个槽段组成;西侧地下连续墙最外侧与地铁最外侧距离为15m。基坑内部采用五道支撑。Ⅲ区地下连续墙施工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两个:1)由于地下连续墙深度62m~63m,如何开挖出平整的槽段,以保证钢筋笼的顺利下放;2)由于基坑西侧的弧形,如何解决各个槽段之间的接缝连接,保证接缝不渗水。

4.2保证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的组织措施

1)组织结构模式。在现代工程施工中,鉴于需要管理的有关质量的内容要求多,因此,项目部采用职能组织结构和线性组织结构有机结合的组织结构模式,这样,既可克服组织结构模式中常出现的交叉和矛盾的工作指令关系,又可克服线性组织结构模式中指令路径过长的弊端。

3)工作流程组织。采购上,赋予质量工程师一票否决权。施工上,本工程地下连续墙工艺流程中关键点控制措施如下:为了槽壁稳定性,槽段内泥浆液面应超过地下水位面1.5m;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配合比要求进行泥浆的配比和搅拌,配合好的新泥浆在泥浆池中至少存放24h,存放时要不断地搅拌,以便使膨胀土充分水化;对槽段被置换后的泥浆进行分离净化处理,符合标准后方可使用;在产生泥浆渗漏的槽段,在分析渗漏原因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堵漏和补充泥浆;成槽过程中,为了保证槽壁的垂直度,要控制大型机械在槽段边的移动,同时要严格控制槽段旁边的物体堆载情况;为了控制大型机械对槽壁稳定性的影响,可先对场地进行如强夯的地基处理。为了提高槽壁的稳定性,目前通常做法是在挖槽前,先对槽壁两侧用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固。施工的水泥土搅拌桩也可以起防渗作用。在开槽时,先对试验槽段的工作总结出施工工艺,并对不同土层采用不同的挖掘、提升速度,以减小对槽壁的扰动;根据实测的垂直度、槽宽和槽深及时进行纠偏。处理沉渣时,待泥浆含砂率降到4%以下时,静置2h,用电阻率法检测槽段中沉渣厚度,确保沉渣厚度不超过10cm;在除砂过程中及时跟踪观测泥浆液面,以便补充泥浆,确保泥浆对地下水的压力差,防止槽壁的塌方。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