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候变化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篇1

[关键词]思维方式 地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52-2

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思维方式都存在缺陷,他们看问题要么一叶障目,要么静止不变,要么逻辑混乱,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把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或许能够使教学更加清晰、简单、明了。本文试从地理教学若干案例为例,探讨地理教学中运用到的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1辩证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的应用

辩证思维方式是在思维的过程中按照辩证法进行思维的方法。它的实质就是按照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事物,反对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进行思考。由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

(1)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例如: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从定义上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身就体现了辩证法。②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说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是蝴蝶扇动翅膀,产生微弱的气流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涉及地理事物的间接联系和偶然联系。③城市下垫面改变 城市热岛效应加强 雷电、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增多 人类生存受到威胁。④日本、韩国的沙尘暴天气多起源于中亚和中国,北欧的酸雨产生原因之一是通过西风从西欧带来的。

(2)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例如:①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口增长在二十世纪之前,主要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二十世纪之后,文化、医疗等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大。②交通、市场在工业区位选择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交通落后的年代,工业布局充分就近资源与能源,但随着巨型船舶的发展,工业区位对资源与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小,对交通的依赖则越来越强。③锋前与锋后。对于冷锋来说,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冷空气前进的方向为前方,锋前、锋后以锋面为界。明确锋面的当前位置是清楚锋前与锋后的关键。但锋是运动着的,随着时间的移动,曾经的锋前会变成锋后。④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复杂多样,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的不断完善,市场的变化,农业区位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度降低。

(3)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例如:①寒潮的功与过;②台风的利与弊;③修建大坝的利与弊;④洋流既可以使海洋污染物得到净化,同时又使污染的范围得以扩大;⑤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⑥季风气候的利与弊等等。

(4)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例如: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地带性可以理解为规律性、共同性、一般性,非地带性可以理解为偶然性、无规律性,它们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不同,这是它们的对立性;但同时一方面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另一方面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这体现了它们的统一性。例如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虽然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海拔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同时又与其所处的经纬度密切相关,假如青藏高原改变地理位置,同样海拔,却是不同景观。②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表述:一是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离,如任何一种地貌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从地质历史时期看,内力起决定性作用,外力起辅助作用,即内力奠定了地形地貌的粗毛坏,外力则对粗毛坯进行精雕细刻;三是在短暂的地质历史时期看,既可以是内力起主导作用,也可以是外力起主导作用,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③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理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如植树造林、绿化沙漠、退田还湖、建设水平梯田等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地理环境,使地理环境向恶性方向发展,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资源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5)辩证思维方式要求看问题时抓主要矛盾,例如:①一般说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但在诸多因素中,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是主要原因,下垫面与人类活动只是对小气候有所影响。②城市热岛的形成与下垫面、人口、交通工具、工业生产排放废热等因素有关,但主要原因是下垫面。③地貌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气温、降水、植被、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各异;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蚀蘑菇、风蚀城堡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则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黄土则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④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农业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但在有河流灌溉的地方,却可以发展种植业。从大范围来看,气候是主要原因,从小区域来看,河流则成为主要原因。

2归纳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的应用

归纳思维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区位主要包括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商业区位、交通区位和城市区位等内容,内容庞大,但如果能把它们加以归纳与总结,就会使问题简单许多(见下表)。

3类比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思维法把两个相似的事物加以比较,其中 A是学生已知的、熟悉的事物,B是学生要学习的新事物,通过对熟悉的事物A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新事物B。类比思维法有触类旁通的效果、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①遥感技术。在讲解“遥感技术”时,可以把遥感的原理与照相的原理加以对比,把“遥感”影像比喻成相片,把传感器比喻成照相机。②大气的受热过程比喻成击鼓传花,即太阳先把其能量传递给地面,经过地面的吸收转化后,又把能量传递给大气,从而使大气受热。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③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可以把晚上的云层比作棉被,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明显。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案例运用这个原理,如在晴朗、寒冷的夜晚,通过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在地面撒上一层砂,在农田灌水等方式来给地面盖上“棉被”,从而达到保温的作用。

4形象思维方式对地理教学的应用

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图形、符号等手段,通过直觉来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具体、清楚、明了。地理科学中很多事实与假设都和形象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用想象而创立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探寻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成因和规律,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①经纬度示意图。经纬度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最好用一个橙子做演示,切出一个经度或纬度(角度)给学生看,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②各种景观图片。如黄土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景观、风蚀地貌景观、东北的林海景观、撤哈拉沙漠的热带地貌景观等。③各种示意图。如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锋面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等。④各种地图。如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土地资源利用图等。将有关的地图相互叠加来识读,可以使对图的认识立体化,便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因果关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把“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和世界气候分布图相叠加,就可以直观感受到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 A

一、平原地下水资源概况

1、第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

完成于2000年,利用资料系列为1986一1999年。评价分平原、岗区、山区三个地质地貌单元,其中平原区采用多年平均水均衡法,计算了多年平均水位埋深4m条件下的天然补给资源、可采资源;岗区根据年内最低与最高水位差值计算调节(可采)资源;山区利用水文分析法计算其天然资源。

计算结果:河南省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为128.51亿m3/a、可采资源128.47亿m3/a;岗区调节(可采)资源18.62亿m3/a;山区天然资源34.90亿m3/a。扣除重复量后,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实际为179.44亿m3/a,其中平原、岗区占80.55%(144.54亿m3/a)。

该评价成果广泛应用于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规划,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纪末期。

2、第二轮地下水资源评价

完成于2012年,评价分平原岗地区、山区两个地质地貌单元。在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平原岗地区采用多年平均水均衡法,计算了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及水位埋深4m条件下的可开采资源;山区利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可采系数法分别计算其多年平均天然资源、可开采资源。

计算结果:全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4.58亿m3/a,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0 %,其中山区为38.87亿m3/a;平原(含岗地)为131.77亿m3/a,二者重复量为6.06亿m3/a;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00亿m3/a,其中山区为28.47 m3/a,平原(含岗地)为134.54亿m3/a;按地下水类型分,在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占77 %,岩溶裂隙水占12 %a,基岩裂隙水占11%0

河南属北方缺水省份,水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均,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地下水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二十年来,我省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约15亿m3,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减少和因人类不合理开采而造成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改变了降水人渗补给条件,其次为人类水利工程活动。为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应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开发利用中产生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发挥其最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二、有关地下水资源相关概述

(1)地下水定义。地下水就是赋存并运移于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即非饱和带,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狄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

( 2)地下水利用的利与弊。有利的方面是①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因干净、不易被污染,水质普遍较优;③不占用地表空间; ④动态比较稳定; ⑤水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具有较大到调蓄能力等。有弊的方面是①不合理的灌溉可造成次生盐碱化;②过量开采,可造成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面沉降,使区内建筑物失去稳定,不同含水层之间诱发水力联系,产生水的混合作用,使水质恶化,岩溶区地面塌陷; ③其它,如矿坑涌水、基础及边坡的稳定问题等。

( 3)地下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全国地下水淡水大然补给量8837亿立方米/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 3;我国农村普遍饮用地下水,地下水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利用地下水供水的400多个;全国城市总供水量中,地下水供水量占30%,华北、西北城市分别高达72%和66%。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的开采量以平均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说明经济发展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三、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大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

黄淮平原浅层地下水是该地区工农业用水和乡镇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均出现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过量开采已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业“二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大,而这些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持续过量开采,降水漏斗不断扩大。由于持续高强度的过量开采,使得地下水资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使得降落漏斗不断扩大,甚至造成含水层的疏干。

(3)土地沙化。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使地下水位埋深加大。灌溉成本加人。随着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地下水位埋深加大,导致凿井深度不断增加,加大了建井成本;提水耗能增加,加大了运行费用。

(4)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但是,都不够系统和具体,不利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至今没有一部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

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民期实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要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要;水资源的利用要在部门之间、地区间得到合理分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与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环境。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首先,发展是人类水恒的主题,如果只追求“可持续”而一味地限制水资源的利用,制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的。其次,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有能力去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有效措施保护水资源。

(2)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最主要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在一定区域内的特定条件下,水资源总量及其变化规律是一定的,是可以把握和衡量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将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而改变,人类可以通过自身行为,尤其是社会经济行为来改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控制其发展变化方向。因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是前提、管理是保证、科技是手段,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经济愈发达、技术愈先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愈高,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3)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国际上公认,节水潜力的50%在管理。发挥好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4)加大对水科技的投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越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水平越高,一定的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越大。

五、河南平原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行政措施和经济措施相结合。

(1)加强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工作。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必须坚持以供定需,严禁盲日超采。灌区地下水参与水循环,是个动态资源。因此,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个民期工作,应建立河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开展地下水资源的实时预测预报,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2)坚持适度开采原则。只要控制地下水位在合理的埋深内作“似正弦曲线”的上下波动,既不使水位过浅而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也不使水位过深而造成入渗补给量的减少,就可达到以充分利用地下水库调节作用为主的水资源充分和合理地利用。

(3)做好地下水库建设工程、地下水回灌工程和污水净化等地下水环境治理工程。应当具体明确规定上述地下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实施等内容。可以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筑建地下拦水坝修建地下水库,也可以利用地下废弃的矿井、巷道构建地下水库。

(4)合理配置水资源。以经济为杠杆,辅以行政手段,对各种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统一水价。如沿黄地区,浅层地下水丰富,可通过政策和水价格措施鼓励开发利用地下水,减少引黄灌溉水量,从而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比土壤次生盐碱化,而将引黄水量通过工程措施引入南部缺水地区,灌溉补源,增加地下水资源量。

(5)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进一步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和农业灌溉理论研究,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水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种植结构,选择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

(6)在水源规划时要保证一定数量的生态用水,防比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

(7)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严禁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灌区污染地下水;对用污水灌溉的灌区严格管理,严格按污水灌溉标准接纳经处理达标的污水;要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和土壤的土质。

参考文献:

1、杨林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

2、王玉玲。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