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文化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文化的本质

篇1

王敏/著

2014年5月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王敏女士是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她长期旅居日本,是一位在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中国籍学者。读她的近作《汉魂与和魂――中日文化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5月),颇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觉。

长期以来主导日本文化研究的似乎是欧美学派,他们精于理论和方法,但却缺乏对亚洲文化多元性的深刻认识。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文化似乎既很熟悉,又很陌生。所谓熟悉大概源于所谓“同文同种”的表象,而所谓陌生则在于潜藏于中日两国文化表象之下的似是而非的情感世界、思维习惯和习俗传统,等等。因此,中国学者的日本文化研究更长于历史视角和细节比较。中日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相较欧美学者,中国学者更容易发现中日文化深层次的不同之处。王敏女士在本书中试图“将中日两国文化作为相向而置的两面镜子相互映照,在不停地自问自答中”探索中日文化异同的答案,她作为一名1980年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即长期旅居日本的中国人,更接地气,经过近30年的艰难探寻,她对于日本文化的价值基础及日本民族共性的研究结论是:“日本人所独有的与自然浑然融合之感,是凭借感性得以认知,同时深受感性美学的浸。”

有人说,中国学者做学问擅长宏观建构,而日本学者做学问长于细节考究。通读此书,我们深感作者已深受日本学术特点之熏陶,颇重以小见大,从而使此书有血有肉,很有可读性。例如,作者在“关爱动物的日本文化”一章中对比了传说中的九尾狐狸精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境遇,不无感慨地指出:“日本人不但平静地接受了有关狐狸精的种种传说,还将其演变成各种节日,为生活增添乐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人已经把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交流习俗化了,并在这样一种没有任何抵触情绪的文化氛围中丰富着自己的生活。”作者在谈到国内学者较少关注的日本大禹文化研究时,从日本大禹文化圈――遗迹与祭祀、日本大禹历史传承脉络、日本帝王教育与《大禹戒酒防微图》、日本天皇何以尊奉大禹、当今日本年号“平成”的由来等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她认为:“大禹在日本的定位与而后的帝王学与帝王图鉴的东进相得益彰,深得朝野拥戴,自然而然地加入日本文化中的信仰对象行列,并逐渐演化为日本本土的大禹信仰。”

中日两国目前政治交恶,除了国际政治上的竞争以及领土问题等因素之外,还存在更深层的原因,即双方的误解和互不信任。作者在书中主张东亚各国的文化、风土各不相同,且有着各自的进化历程。而当今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进化”的视角和姿态,更是各国在谦虚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一种内在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良好的夙愿,她在书中为我们解读中日之间围绕着慰安妇、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的“文化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中国人习惯用道德伦理来观察事物,永远缅怀为了正义和理想而牺牲的英雄。日本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追求感性的“自然”,他们认为死亡是一个神圣的过程,人死之后都可成神。同时,日本人相信通过除秽这一神圣的仪式可以涤荡自己的罪恶和不净。古来,日本人被自己犯下的罪恶所折磨,往往选择自杀,以死来求得解脱。而罪人自杀后,也就会得到人们的宽恕。而在中国,犯下滔天恶行之罪人畏罪自杀也不能洗清其罪孽,甚至在他们死后被“掘墓鞭尸”亦屡见不鲜。

篇2

学如何迈向21世纪?这是一个为当今红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在’97北京国际《

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笔者曾在《拓展红学研究的文化视界》一文中提出了融合文献

、文本、文化“三文”研究于一体的初步构想,得到了红学界前辈和青年同仁的热忱鼓

励与回应,至本次’99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则进而列为会议的中心主题

。下面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就这一主题展开更为深入的研讨。

《红楼梦》文献研究,主要是指有关这部小说的背景、作者、版本、源流等材料的

勾稽考证。“文献”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认为,这里的文献包括历朝的文件

和当时贤者的学识。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此作了进一步明确

的界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

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

,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

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析言之,“文献”之“文”是指书本记载;“文献”之“献”

是指口传议论。统言之,都是指用于考证而又可信的历史遗传下来的各种材料,所谓“

信而有证”,“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是也。

今天的“文献”概念较之马端临的定义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体是指历史文件,即

马端临所说的“文”部分而不包括口传言论即“献”部分。在《红楼梦》的文献研究领

域里,也主要是指尽可能地搜集得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关《红楼梦》的文献材料,对

其做一番具体而深入的考证工作。朱谈文先生认为《红楼梦》的文献学研究目的是要“

探导追溯并力图再现作者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背景,构思及成书过程,因而其研究

范围包括作者家世和生平、《红楼梦》的社会历史背景、情节素材和人物原型、作者的

创作思想、《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源流等内容。” (注:《论红楼梦文献学研究

之前景》, 《红楼梦学刊》93.1。)鉴此,她把《红楼梦》的文献研究归纳为背景研究

、作者研究、版本研究、成书过程研究与创作思想研究五个方面。但更严谨地分类,成

书过程与创作思想研究可归于作者研究,另外须加上溯其源而推其流的本源研究与传播

研究两个方面。

与文献研究注重于外部研究不同,文本研究注重于作品自身的研究。“文本”一词

是从西方引进而来的一个文学概念,主要是指由文学批评进行分析和讨论的一个现成的

文学作品。不过,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当代中国,文本这一概念的使用存在着相当大的歧

异乃至混乱,但追本溯源,应以最早倡导文本研究的新批评派的界定为基础。新批评派

认为文本是一个由独立的词语组成的物体,是一个客观的有自身结构而与社会、读者没

有关系的独立存在,所以新批评派的文学批评又被称为“文本批评”(textual critic

ism)、“客观批评”(objectivism)或“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e theory),根

据文学作品与作者、读者三者的关系,新批评派认为因关注的重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

的批评:当批评家关注作品产生过程,努力追踪作者个人经历以与作品相印证,便是“

传记式批评”;当批评家关注作品产生的背景,重在研究作品产生的具体历史—社会条

件,便是“历史—社会式批评”;当批评家关注作品与读者的影响,如果以自己充当读

者身份记录下读后感,便是“印象式批评”;如果研究各种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就是“

文艺社会学”。新批评派所关注的是作品本身,认为作品即“本体”,它包含了自身的

全部价值与意义,因而无须关注和研究作品产生之前的历史—社会背景与作者生平身世

、创作意图与创作过程,也无须关注与研究作品产生之后对读者的影响以及读者的阅读

效果,否则,就会产生“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所谓“意图谬见”就是“将诗与

其产生过程相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导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

评与相对主义”;所谓“感受谬见”是指“将诗与其结果相混淆,即混淆诗本身与诗的

所作所为……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导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式批评与相对主义”

。(注:参见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79页。)批评家应努力摈弃“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只在作品自身

中寻求意义。因此文本研究的核心就是把文学作品视为独立于历史、社会、作者与读者

之外的客观存在,以作品自身为研究对象。毫无疑问,新批评派这一试图切断文学作品

的创作之源与接受之流而专注于作品自身的静态研究,在理论上明显失之片面和狭隘,

在实践中也是难以真正实施的,但对扭转片面注重文学的外部研究而转向作品自身的内

部研究,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示意义。同样,对于长期以来文献与文本研究严重

失衡的红学研究而言,也不无借鉴之处,这就是应该把《红楼梦》作为一部相对独立的

小说作品,着重就作品本身展开研究,具体包括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模式、语言

艺术、美学风格、艺术价值、主题意蕴研究等各个方面。

较之文献研究与文本研究,文化研究具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更加注重对文学作

品内涵的深层开掘。关于“文化”这一同样来自西方的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的

歧义乃至混乱比之“文本”更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采

用描述性的方法最先对文化作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界说:“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时至今日,有关文化的定义更是日趋纷繁甚至凌乱不堪,

但人们还是比较认可文化由物质型文化、制度型文化与精神型文化构成的三方法,文化

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由于《红楼梦》具有特别突出的文化包容性和文化深邃性,因而在

文献研究与文本研究之上进而走向文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研究范围也相当广泛,

主要包括神话文化、宗教文化、儒家文化、家族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

研究等方面。《红楼梦》文化研究的最高层次,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对《红楼梦》所蕴

含的人类文化精神进行深度发掘与阐释,这较之一般的文化研究更有价值,更有魅力,

当然难度也更大。

文献、文本、文化研究虽然各有不同的研究范围与研究重心,但彼此又是相互衔接

、依次递进的,而且彼此也有明显的交叉叠合之处。因此,《红楼梦》文献、文本、文

化研究的融通与创新这一论题的确立与研讨,既反映了当代学术研究从分到合的必然趋

势,也反映了红学研究世纪转型的内在要求。

《红楼梦》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与创新,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前瞻性论题

,同时从这一特定视角回顾与反思一下二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的红学历程,我们可以看

到,一方面的确成就巨大,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诸多缺撼乃至教训。其中既有人为的主观

因素,也有受制于不可逆转的客观条件的无奈。

本世纪初,当红学界依然为“索隐派”搅得浑浑噩噩之时,颇具哲人眼光的王国维

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一文中开始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作者最先引入西方哲学解读

《红楼梦》,从对《红楼梦》神话文本的注重到对其形上哲理蕴义的体悟;从对中国大

团圆传统的批判到对《红楼梦》作为最高悲剧的定位;从以西方悲剧理论阐释《红楼梦

》的审美价值到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比较……都使该文在探索《红楼梦》为全人类所共

有和共享的多重文化象征意义方面,获得了以前和当时红学研究者所未有的独创性与深

刻性,从而开启了具有现代学术品质的红学研究之先声。

然而,学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红楼梦评论》在当时固然“先锋”,但

毕竟是孤军奋战,缺少必要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群体的支撑。直到1921年,留学西方的胡

适以中国传统考据学融会西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初步澄清了《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身世等一系列问题,并以此确立了“自传说”的学术根基,他的《

红楼梦考证》也就成为旧红学结束、新红学开始的标志。从《红楼梦评论》到《红楼梦

考证》,红学研究在建立新的范型方面终于舍弃文化研究而走上了文献研究之路,新红

学选择了而不是王国维作为自己的学术奠基者。

从学术发展的进程来看,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新红学的实证研究,虽然吸纳了西

方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但其主体仍是传统的考据学。比如为了澄清《红楼梦》作

者曹雪芹的身世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广泛搜集了当时所能搜集得到的大量资料,

然后通过综合论证,得出新的结论,与由清人发展至极致的考据学仍是一脉相承,因而

可以为诸多具有较好国学根底的学人所效法。实际上,新红学之后的文献研究基本上也

都是由开创的实证研究逐步拓展而来,诸如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冯其庸

先生的《曹雪芹家世新考》这些文献研究的集成之作,皆以传统考据学为基本方法,耗

费作者大量心血精心构作而成。而且,在本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因文献研究较少涉及理

论观点而始终未受太多的干扰和冲击,所以能延续不断而一枝独秀。

也正因为新红学的建立是以文献考证为基点,新红学的延续实际上也就是文献研究

的延续,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盛况空前的文献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本研究

受到明显的冷落。到了本世纪中叶,藉助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延续新红

学而来的研究方法得到了矫正与更新,然而当时红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却转向《红楼梦》

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作品的历史政治内涵——以新批评派的理论观之,就是从所

谓的“传记式批评”转向“历史—社会批评”。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一方面是红学研

究的日趋兴盛,尽显显学之盛势;另一方面则是在非文学化中进而走向泛历史化、泛社

会化、泛政治化。尽管较之新红学的文献研究已发生了明显的学术转型,但也不可能真

正走上文本研究之路。

在本世纪末期的八、九十年代,红学界通过反思五十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坎坷之路

,才逐步开始重视文本研究。然而“文化热”的勃然而兴,又将正处于转折时期的红学

研究的重心引向文化研究一端。首先是红学圈内的学者力图借助文化学的新理论、新方

法,以拓展红学研究的新路径、新境界;同时也有许多红学圈外的学者以《红楼梦》为

范本,以此检验文化学理论之成效,或以此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于是内外合一,

此呼彼应,共同促进了《红楼梦》文化研究的兴盛。

通观20世纪百年红学史,当我们在充分肯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

看到其中的缺憾:一是在世纪初期、中叶、末期三次红学研究重心的确立与转移过程中

,文本研究一直未能从边缘进入中心,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文献、文本、文化研

究各自为政,不相往来,乃至相互轻视,或相互指责;三是受制于客观形势,出现过多

的外部干扰,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与深入开展;四是少数研究者违规操作,学术

失范,甚至走火入魔,损害了红学研究的声誉。其中,第四种情形往往由红学圈外引起

,可以暂且不管;第三种结果是时代使然,无可奈何。就第一、第二点而言,从红学研

究的最新发展动态来看,情况也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回归文本研究呼声的高涨,红学研

究的重心正在逐步由外部的文献研究转向内部的文本研究,而且已初步显示出文献、文

本、文化研究三者从分到合的演化轨迹。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文献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大

的成就,可以为文本与文化研究提供借鉴,而文献研究本身由于材料的局限,再要深入

一步相当困难,因为原始材料的发现毕竟是有限度的。二是就研究者而言,青年学者往

往缺少老一辈训练有素的考证功力,但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正是他们

的长处与兴趣所在。学术主体的新陈代谢,意味着红学研究世纪转型的势在必然。

《红楼梦》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与创新,目的在于通过回归文本研究寻求

与文献、文化研究三者的有机融合,真正消除曹学与红学的分野,打破外学与内学的樊

篱,从而拓展红学研究的新路径,建构红学研究的新格局。就融通与创新的关系而言,

创新是融通的目标,也是宗旨;而融通则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途径。具体地说,《红楼

梦》文献、文本、文化研究三者之间的融通方法,就是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

为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指归。

在21世纪的红学研究中,文本研究将占据其中最重要的地位——轴心地位。所谓红

学,原本即是以《红楼梦》这部著作命名的,虽然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但反过来

也是《红楼梦》创造了曹雪芹,曹雪芹的名字因《红楼梦》的流传而流传,因《红楼梦

》的显世而显世。而作为读者,他对于《红楼梦》的认知、体悟也首先来自于《红楼梦

》这部作品本身,因而居于红学研究轴心地位的应是文本研究。离开文本,就成为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然而在红学研究的发展史上,恰恰是《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研究受到

忽视,受到冷落,人们总是过于注重《红楼梦》的外部研究,过于注重其历史内涵以及

由此引申而来的政治内涵,似乎忘记了《红楼梦》原是小说,原是文学这样一个不言自

明的事实。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红学界屡屡发出的回归文本研究的呼声确有相当的针

对性。

但是,《红楼梦》又是一部非同一般的非常奇特的小说。一方面,作者在创作《红

楼梦》中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谜,比如曹雪芹的生平身世究竟如何?他究竟为何又如何

创作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出于谁之手?哪个版本最接近于他的原作?这些问题

本身即具有令人遐思、引人探胜的无穷魅力,不管它最终有否答案;同时这些问题也直

接关系到对《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理解,关系到《红楼梦》文本研究的深度。举一个例

子,《红楼梦》老是出现“金陵”,表明作者有一个难以释怀的“金陵情结”,由于文

献研究对于作者童年时期金陵生活的初步勾勒,便使我们有可能对作者难以释怀的“金

陵情结”有更深的体悟,实质上,那是延绵不绝于曹雪芹一生的童年情结,家族情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文献研究都是文本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的重要

基础。尽管长期以来文本研究很不理想,但在已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中,文献研究作为

知人论世之资也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经典之作,比之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部

小说都更具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文化底蕴

与智慧的一部长篇小说,甚至称之为“文化小说”也当之无愧。因此,在从文献研究回

归于文本研究的同时,还必须超越文本研究而指向文化研究。诚然,人们至今对文化的

内涵与外延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看法,而对于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方法也会有种种不

同的选择,但文化研究在探索文学作品的潜层意义方面已充分显示出了文献与文本研究

所难以臻达的独特优势,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视点,更广的维度,更深的层次对文

学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由于《红楼梦》首先回溯神话文化之本原,同时又广泛吸纳了

宗教文化而最终逼近文化哲学,因此,对《红楼梦》的深层文化底蕴的探索应着重围绕

神话学研究、宗教学研究与哲学研究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笔者曾在《探寻文学世界的形

上意义》一文中指出:“文学世界深层的形上意义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有否这

种深层的形上意义,这种深层形上意义的深刻程度及其表现的完善程度,是最终衡量文

学作品有否永恒价值与魅力的关键。概而言之,推动作家不断从形而下向形而上拓进和

升华的最重要的两种力量是宗教精神与哲学精神,两者同时成为支撑文学世界的两大精

神支柱,就如一个等边三角形底下左右的两角,失去任何一角都会导致整个三角形的倾

塌。”(注:见《文本与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就《红楼梦》

而言,宗教学与哲学研究都是为了探索其文化精神的深邃性,而一同追溯至神话学研究

,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其文化精神的本原性,最终与宗教与哲学研究殊途同归。

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从分到合,以及三者从自发的融合到自觉的融通,实际上

意味着对原有红学研究传统的一次新的学术重建。文献研究的视角,是从作品之外看作

品,文本研究的视角是从作品内部看作品,文化研究的视角又回到作品之外看作品,这

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依次展开、相互融通、不断超越的过程。从文本之外回到文本之内

,是回归文本的第一次否定,是对长期以来文本研究一直受到忽视、受到冷落,未能从

边缘进入学术中心的反拨和矫正,这当然十分必要;但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仅仅站在作品之内看作品之局限,也正如仅仅站在作品之外看作品一样

,只有作品之内与作品之外视点的不断转换与比较,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精髓。有鉴于

此,在从文本之外回归于文本之内的第一次否定之后,还须继续走向从文本之内超越于

文本之外的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第二次否定中的文本之外——文化研究,实质

上是在文献、文本研究基础之上的综合与超越。离开文献研究的基础和文本研究的轴心

,文化研究不仅会失去根基,而且会偏离方向。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然最先开启

了跨文化研究的先声,但由于缺乏文献研究的坚实基础,也缺乏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具体

分析,结果造成了诸多疏失和误解。而在今天,我们既可借鉴前人之得失,又有更加自

觉完善的理论思维,可以在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为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指归

的学术重建中,寻求真正的融通,最终达到学术创新之目的。

为了主动适应和推动21世纪红学研究转型、建构21世纪红学研究新格局的需要,同

时也为了更好地把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与创新落到实处,笔者根据世纪之交红

学研究的发展态势,预拟出如下十大研究课题,以求教于红学界前辈与同仁:

1.《红楼梦》文献整理与研究。历经二百多年的积累,《红楼梦》文献像滚雪球一

样越滚越大,但在文献整理与研究上,包括《红楼梦》文献与红学文献两个方面都远远

没有跟上,比如至今竟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研究著作提要与论文索引》,这不仅

给研究者带来极大不便,而且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学术研究必须像接力赛那样

一个一个接着跑而不能从零开始,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础工作尤其是现代化的信息网络

系统的建设至为重要。

2.红学史研究。红学史研究的开创性之作是郭豫适先生的《红楼研究小史稿》,尔

后又有一些论著陆续发表。在当今的世纪之交,应该有一部拥有新视角、新见解、新体

例的集大成的《红学通史》问世,它能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总结过去,反思现在,导

引未来结合起来,为21世纪红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辅平道路。

3.《红楼梦》渊源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小说、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集成之作

,必须从中国小说、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展开渊源研究,我们才能更加切实地把握

其精神内核与本原。

4.《红楼梦》影响研究。从历时性的维度来看,《红楼梦》就如一个中继站,一方

面它最大限度地吸纳了其前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广泛、深刻地影响于其

后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通过对后于《红楼梦》的小说、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展

开影响研究,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红楼梦》。

5.《红楼梦》比较研究。将《红楼梦》置身于世界文学之林,参与与世界文学的对

话,可以进一步揭示其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学与文化之价值。应在历史、实践与理论三个

方面同时展开研究,然后形成“比较红学”的系列成果。

6.《红楼梦》综合研究。《红楼梦》虽是小说,但又广泛包容了神话、历史、哲学

、宗教、伦理、医学、建筑、园林、民俗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誉之为“百科全书”

,确是当之无愧。因而在红学研究上,也应相应地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对

其进行综合研究。

7.《红楼梦》艺术研究。在过去的红学研究中,我们不仅在总体上忽略了小说自身

的研究,而且在局部上也过多地关注人物的道德评价。走向21世纪的红学,应对《红楼

梦》的艺术创作过程、经验与原理进行系统总结。今天的薄弱固然不足,但也意味着明

天更多的发展空间。红学界应集中力量对此进行重点研究,相信会有新的突破。

8.《红楼梦》意义研究。真正伟大的作家无不关注人类的生存价值与意义,无不充

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形上追问与思考,因而伟大作家之作品也都无不具有寓言性、预言性

与超越性,它永远是问号和感叹号,而没有句号。对于《红楼梦》内在意义的阐释也是

如此。在未来世纪,《红楼梦》的意义研究应更加关注其人类学内涵,并相应地更新与

完善阐释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9.《红楼梦》与当代创作研究。从明代“四大奇书”到清中叶问世的《红楼梦》,

中国长篇小说从成熟走向高峰,但在《红楼梦》之后,却一直向下坡滑,直至现当代,

虽屡有仿作出现,但少有真正得其精髓的扛鼎之作问世。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

我们是否有必要并如何从《红楼梦》中吸取精神养料呢?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

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红楼梦》之于后代尤其是当代小说创作也应发挥

同样的作用。这就要求红学界不仅关注过去,而且要关注现实,不仅满足于对《红楼梦

》的阐释,而且要进一步把《红楼梦》的精神养料转化为当代小说创作的精神血液,为

当代小说创作的伟大复兴作出独特的贡献。对于大多数红楼学人来说,这确是一个富有

挑战性而又非常有意义的崭新课题。

10.《红楼梦》现象研究。从《红楼梦》的问世、传播到接受, 它已在近二百年的

中国历史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红楼梦》现象,这一现象已远远超越了文学

本身,也超越了文人圈子,而广泛渗透到日常生活,渗透到人民大众。对此,红学界也

同样应予更多的关注。

21世纪红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直接取决于以上十大课题研究的进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价值 策略研究

何谓文本?朱立元先生的解释是:文本,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文学作品有一种物质载体(语言),即使广义的泛文本也都凭借其它媒介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就是以“语言”为载体且有待阐释的对象。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本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媒介――语文教材,广义的理解是与教材相关的背景、文字及其它材料。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媒介,而文本价值功能开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决定着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积极地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地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接受文本的浸润,进而形成掌握语言规律、习得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完善个性品质及提升审美情趣。因此,文本价值的深入挖掘就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动和教学的前奏。文本价值的“挖掘”,体现着教师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也体现着教师的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甚至是教师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念等,这都对文本的价值体现有着深广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以及“期待视野”水平,也决定着文本价值的最终体现。如何使文本价值最大化,成为了阅读教学的终极追求。

一、高屋建瓴地立足文本――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中的“召唤性结构”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构成了文本解读的前提和动力,成就了文本潜在的意义和探究价值,为创造阅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教学首要的意义就在于挖掘文本中的“召唤性结构”,体验文本潜在的意义与价值。对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深入理解课文及与此相关的课程资源,感受文本的人文性、语言性及价值取向,为教学的引领做准备。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重要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虚心涵泳,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引发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感同身受。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首先要走进文本,对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与文本对话,明确文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领略文本的精微、巧妙之处,感受文本动人心弦的激扬之所。小到标点字词、遣词造句之工,大到文法意境、布局谋篇之美,皆应了然于胸,让文本“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使身心得以浸润,精神得以澡雪,人心灵得以净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与把握,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驾驭水平。而正是教师对文本高屋建瓴的解读引领,体现着文本阅读的高度:也正是教师深入地挖掘文本价值,才为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

以《女娲补天》解读和教学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远古时候的造人之神――女娲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中国原始神话中,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她不仅“抟黄土作人”,而且“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为了使世界充满蓬勃的生气,以便有与自然足以抗衡的力量,她创造了人类;为了使人类摆脱肆虐的自然的威胁,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从女娲的形象来看,她是美丽、善良、勇敢的造人之神、母亲之神,女娲补天不仅补的是“天”,而且是补救了人类的“生活”。

因此,《女娲补天》的美学价值就在,“通过神话故事说明我们的祖先企图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积极追求科学真理的进取精神,不仅反映了远古人类向大自然进行英勇智慧的斗争现实,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不屈服于任何困难的品质,反映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反映了他们取得最后胜利的渴望和信心”。这就是《女娲补天》的核心美学价值。通过以上分析,在教学文本时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神话文本的特点。神话故事文本的特点就在于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奇成为文本教学的重点之一。二是把握文本的故事性。故事性强是《女娲补天》文本的一个特点,把握故事性,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和复述课文的方法,理解与感受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三是感受女娲人物的形象。因为女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自然的斗争中用“想象”创造的英雄形象,是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理想和力量的化身,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要把这种美学价值传承给学生,就要抓住人物的美丽、善良、勇敢这三个特点,展开文本教学,通过教学树立神话人物的丰满形象,并在其中感受神奇的想象力。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和复述课文的方法,从而内化语言,感悟语言,建构女娲的人物形象。在这样高屋建瓴的解读与教学过程中,既尊重了文本和文体的特点,又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渗透着文化的内涵,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如果说教师对文本高屋建瓴地解读是教学的基础,是文本“潜在”的意义与价值探寻的过程,那么,教师对文本价值进行选择和重构,就是将文本价值进行呈现的过程。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就把多深的理解与感受统统“灌输”给学生。如何使文本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及其“期待视野”,正确选择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选择文本解读的内容与策略。因此,在文本意义的探寻中,教师要追寻教师、文本、作者与学生“期待视野”之间的平衡,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理解、感受、通体验、能提升,从而真正建构起文本的价值。在挖掘文本价值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的、高屋建瓴式的解读,把握了文本的真正意义,体现着文本的旨归和方向,这是文本价值功能发挥的基点。而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坚持“浅出”的原则,要尊重学生原有的“期待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文本的主题旨归,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熏陶人文、涵泳语言乃至启迪思维和激感,从而真正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二、品味咀嚼地潜入文本――释放文本的建构价值

阅读教学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师生对文本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阅读”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语文阅读活动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及文本之间多重对话,获得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情趣,是一种通过阅读活动

获得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而实现了文本价值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阅读活动是文本功能的释放、吸收和重构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文本价值实现的最主要途径。

在语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文本价值功能的发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是文本的人文性价值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预设,由浅入深地进行情感铺垫,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后涌现着的是师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从中展现着文本的包容与博大,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广度。以《桂花雨》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三步回环的情感铺垫过程,呈现着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而逐步引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震撼,可谓水到渠成。第一步:体味诗中的桂花,激发学生的对桂花的情感。课堂伊始,教师出示两句关于桂花的诗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在深情入味的品读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桂花,从而激发起语文学习的“阅读期待”。第二步:走近琦君眼中的桂花雨,感受琦君细腻的思乡之情。教师将琦君眼中的桂花和清代诗人张云敖描写西湖满觉陇的桂花进行比较,从中感受故乡情结的琦君眼中那浓浓的乡情,从而激发学生感受到桂花香里包含着对家乡的思念。第三步:让学生体味自己眼中的桂花雨,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桂花雨里的那份情感。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活动过程中,从诗中的桂花到作者眼中的桂花,从作者眼中的桂花到自己眼中的桂花,分明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深入”和“浅出”的过程,在情感的把握上一波三折,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和心而往之的冲动,从而激活了师生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文本的人文性价值。

另一方面是发挥文本的语言习得功能。语文教学是一串长链,其中长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来贯穿,而其中的珠子就应是语言性,通过感知、理解、体验,形成语文能力。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的理解、思想内涵的探寻为过程来组织语文教学,而在其贯穿过程中应是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珠子,以体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及运用语言为最终目的。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宜字斟句酌地咀嚼、品味,呈现文本的沉潜和韵味,从而拓展文本阅读的深度。笔者认为,要实现文本的语言习得功能,就要在语文课堂切实关注文本中的“语文现象”,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转换教学视角,实现语言的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弥合。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的统一及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浸润,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平衡的支点,追寻语言发展与生命发展的统一。“语文现象”可以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法,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等等,通过品味、比较、体验,让学生领悟语言、习得语言。在《画家与牧童》教学中,建构了以语言为核心取向的语文课堂,通过对“语文现象”的关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本的语言习得功能。在教学商人和教书先生夸奖戴嵩的《斗牛图》时: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以下两句话,重点读出夸赞的语气:一位商人称赞道:“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第二步: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上的比较异同,“称赞”与“赞扬”,“太像”和“画活”,“绝妙之作”和“神笔”之不同。

第三步:能否将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换过来,从而让学生领悟角色不同,地位不同,用词也不同,这就是语言的秘密。

第四步:如果你也站在《斗牛图》边上,请用上一个称赞的词,想想你会怎么赞扬这幅画?出示:画得太( )了,画得太( )了,( )。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上乘之作……

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将教学情境与文本语言价值功能的发挥巧妙地连结在一起,注意语言价值的发掘和语文现象的关注,抓住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特色,从而体味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在对语言现象的关注、阅读与运用中,品味人文内涵,实现语言和人文的发展,从而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三、适时适度地超越文本――追寻文本的生成价值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活动中,与文本价值平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超越文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文本作品的产生来看,文本创作时经历了三次变形:一是选择时的感知变形,即选择表达对象时的一种变形;二是组合时的构思变形,即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时代及作者的理想、境界等要素;三是成文时的表达变形,即真正成文本时,由思想形成了文字,又一次发生了变形。由此我们发现,任何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就成为必然。从阅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来看,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因此,适时适度地超越文本,追寻文本的生成性价值就成为了可能。正像曹明海先生在《语文教学解释学》里所说的,“当优秀作品以其丰富的、强烈、新鲜的信息突破学生原有期待视野时,学生就会超越自我,建立起与作品相适应的新的期待视野,开成一种新的文化心理建构。”而这种“自我”的提高与升华,正是学生对文本的超越,是文本价值功能新的超越。

篇4

关键词:XML脚本配置文件 自动化测试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011-02

1 引言

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指在无需人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自动化装置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规律运行的一种方法。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仅可以将人们从重复、复杂和繁重的操作过程中解放出来,并且可以弥补手动操作的几个不足,一是效率不高、二是容易出现人为的失误。

本文对基于XML脚本配置文件的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的实现机制进行了介绍,并且对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对类似应用的设计启到了指导性作用。

2 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概述

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是系统自动化运行的控制中心,相当于整个系统的“大脑”。自动化测试控制是将用户每一项重复、复杂的手动工作过程分解加工为软件可以控制的运行过程。每一个运行过程对应于一个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中包含多个执行步骤。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运行示意图如下图图1所示。

3 基于XML脚本配置文件的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的关键技术

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主要运用了自动化运行机制、XML模板文件和异常处理机制等技术实现了软件测试控制的自动化。

3.1 自动化运行机制

用户通过测试控制软件配置好自动化运行工作环境及选择好相应工作任务模板后开始自动化运行,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读取工作任务模板获取相应的工作任务列表。根据工作任务列表顺序进行每一个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工作任务在自动化运行过程中遇到异常,则提示相应的错误信息并退出当前工作任务的运行进入下一个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每一个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结束后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检查工作任务列表指针是否为列表尾,如果不为列表尾则读取下一个工作任务ID开始下一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如果工作任务列表指针指向列表尾则表示所有工作任务运行已经完成,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完成。等待用户的下一步操作。测试控制软件自动化运行流程如下图图2所示。

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过程为:测试控制软件读取相应的工作任务模板获取相应的执行步骤及步骤参数。系统软件按照执行步骤完成各设备的控制,运行过程的实时显示和测试数据的采集。并将自动化运行过程信息存储入日志文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记录异常信息,终止并退出当前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转入下一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工作任务自动化运行流程图如下图图3所示。

3.2 XML模板文件

工作任务模板是实现测试控制软件自动化运行的关键之一。软件自动化测试就是自动执行工作任务脚本内各步骤的过程,在整个自动化运行的实现过程中,选择一种灵活可靠的运行脚本文件来进行自动化测试就成了其重要内容。因为一个好的运行脚本不仅可以提高软件研制速度,缩短研制周期。而且可以简化传统软件的工作步骤,节省软件开发人员过往重复、繁琐的软件修改和调试工作,有效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减轻部分工作负担。同时,实现加强了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监控,使得整个测试过程更规范化、流程化和自动化。xml文件互操作性强、数据交互简单方便、内容管理合理清晰,另外xml文件规范统一,可扩展性强。基于以上特点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选择XML脚本文件作为自动化运行模板。

工作任务模板使用xml的脚本化文件将工作任务的执行步骤和步骤参数保存下来。它是软件实现自动化运行的基础。在计算机内每一个工作任务模板对应一个相应的xml文件。工作任务模板文件示意图如下图图4所示:

3.3 异常处理机制

从系统观点来看异常分为可预测异常和不可预测异常。可预测异常指在设计阶段能够预测,但不是运行过程中的“正常”行为。不可预测异常指在设计时无法预测的异常情况,例如运行过程规则的改变,操作系统、数据库或其它组件、硬件设备突然出现的异常情况等。

在应用软件系统运行时,运行逻辑的合理性及应用处理的完整性非常重要,由此在软件设计中对于异常处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设计阶段预见所有的异常情况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那些不可预测的异常。往往会令软件处理过程显得非常复杂,难以管理。因此,选择科学、合理以及适用的异常处理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于可预测的异常情况,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在自动化运行过程当中进行捕获和处理。工作任务运行时,在每一个执行步骤处理过程中都设计了该步骤的异常处理机制。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将可预测异常情况分为各设备上报的异常信息、系统信息链路连接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中断等情况、上报的测试数据及状态信息超限等等。在自动化运行过程时,如果出现异常测试过程会自动终止,并给出相应的告警系统,提醒操作人员该设备异常,该工作任务的自动运行无法正常完成。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将进入下一个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

对于不可预测的异常情况,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在工作任务的自动化运行过程当中进行处理。一旦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捕获了无法处理的异常情况。自动化测试过程会显示和记录异常信息并终止自动测试过程,给出响应的异常提示信息,等待用户的处理。这样可以保证自动化测试控制软件不会因为无法处理的异常情况而崩溃。另外,用户可以根据显示及记录的异常信息判断异常出现的位置和原因,进行响应的检查与维修。

4 结语

本文对自动化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选择了一种科学合理、简单可行的方法实现了测试控制软件的自动化运行。对软件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种自动化运行机制已经在某卫星导航设备自动化测试系统中得以应用并通过了第三方的软件测试和评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Ni掺杂,纳米TiO2,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作用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75-02

纳米Ti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粉体材料,有着广泛的用途。它特有的光学物理性能和光化学性质一直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TiO2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光化学转换及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处理等方面引起了广泛研究兴趣,但由于禁带宽为3.2eV只能吸收(近)紫外光且实际催化剂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高,因此光利用率(尤其最具实用价值的太阳光)低光催化活性不高。近年来针对此方面研究的文献报道也较多,Choi等[1]系统地研究了过渡金属氧化物掺杂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和电子-空穴对复合之间的联系,亦有通过半导体表面修饰、表面螯合或衍生、贵金属沉积、表面敏化和金属离子掺杂等手段延伸光响应范围和提高光催化活性[2]。

近年来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苯作为主要污染气体之一,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目前治理环境污染的手段多样,比如光催化法、吸附法、低温等离子法等。低温等离子技术通过电晕或者介质阻挡等方式放电释放低温等离子,将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降解为无污染的小分子。光催化技术则是通过催化剂的催化氧化反应,将挥发性有机物质分解,以达到治污效果。实验表明,低温等离子技术与催化氧化技术的联合使用的效果往往超过分别使用的效果之和。低温等离子催化协同技术目前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如何制备与低温等离子发生体有效结合并且催化性能良好地催化剂材料成为该领域的关键。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i掺杂TiO2纳米薄膜材料。溶胶凝胶法简单易行,工艺流程简便,方便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纳米尺寸的TiO2具备量子尺寸效应,当材料尺寸小于空间电荷层时TiO2的光生载流子可通过简单的扩散从粒子内部直接迁移到半导体表面,提高了反应的量子产率,从而使得光催化性能明显提高。过度金属元素Ni元素的掺杂,对TiO2引入了杂质能级,形成光生载流子的捕获阱,延长了载流子的寿命从而提高光催化效能。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Ni掺杂TiO2纳米薄膜材料,不仅仅方法简单易行,便于用在工业化成产,而且催化效果良好。低温等离子发生体的电子陶瓷材料为自制的掺杂ZrO3纳米线的CaTiO3陶瓷。本文以苯作降解对象,以其催化降解率来评定Ni掺杂纳米TiO2薄膜与低温等离子协同作用的催化活性,以及通过与单一的低温等离子作用效果进行对比探究协同作用的效果。

1 实验方法

1.1 掺杂ZrO3纳米线的CaTiO3陶瓷制备

以质量分数为72%的CaTiO3和19%SrTiO3的为基料,掺杂料ZrO3纳米线,BaTiO3,TiO2,ZnO,Bi2O3的用量分别按质量分数为5%、1.3%、0.6%、1.4%、0.56%进行配比。将配料放入玛瑙罐内,按料:球:酒精=1:2:1(质量比)加入玛瑙球及酒精,在球磨机上磨24h。取出烘干,研细,加入3%的聚乙烯醇(PVA)溶液混匀,烘干,造粒(过200目筛)。在750kPa下压成长度约80mm的毛细管。在电炉内,按一定的制度升温,在800℃保温排胶,然后升温至1300℃,保温烧结后缓慢冷却。在陶瓷毛细管两面涂覆银浆料,在820℃下烧结被银。

1.2 Ni掺杂纳米TiO2薄膜材料的制备

采用掺杂ZrO3纳米线的CaTiO3陶瓷为基底,涂膜前超声30min,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再用氮气吹干。称取18mL的钛酸丁酯(Ti(OC4H9)4,A.R.级,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搅拌下溶于60mL无水乙醇(A.R.级)中,后持续搅拌15min,加入6mL三乙醇胺(A.R.级)作为稳定剂以延缓钛酸丁酯的强烈水解。5min后,在强烈搅拌条件下滴加6mL蒸馏水,并继续搅拌1h,最后得到稳定、均匀、清澈透明的淡黄色溶胶A。在室温条件下静置老化24h。另取0.74g的硝酸镍(Ni(NO3)2・6H2O,A.R.级,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溶于少量无水乙醇中,分别制成溶液B。将溶液B加入到上述溶胶A中并持续搅拌2h,之后密封陈化24h,即得Ni掺杂的含Ti元素溶胶。采用浸渍提拉法(提拉速度5mm/s)。涂膜结束后立即将样品放入恒温箱80℃下干燥10min,最后经480℃恒温烧结1h,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Ni掺杂的TiO2纳米薄膜。

1.3 Ni掺杂纳米TiO2薄膜材料摩擦性能测试

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评价在美国CETR公司生产的UMT-3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采用球-盘基础形式,对偶为直径为4mm的GCr15轴承钢球。实验条件为:室温,相对湿度RH=40%-50%,载荷为0.5N,行程6mm。摩擦系数由记录仪自动记录,当摩擦系数突然增大时认为薄膜开始破坏,摩擦系数高于0.8时(摩擦实验是基底材料为玻璃,其未处理玻璃的摩擦系数)认为薄膜已经磨穿,用薄膜被磨穿时的时间表示薄膜的耐磨寿命,每个样品测试2次取平均值。实验组为Ni掺杂纳米TiO2薄膜材料,对照组为纳米TiO2薄膜材料。

1.4 催化降解苯实验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反应降解苯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空白对照为单一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实验组为涂有Ni掺杂纳米TiO2薄膜材料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

图1:实验装置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摩擦性能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对照组(用TiO2表示)的磨损寿命仅为150s,而实验组(用Ni-TiO2表示)的磨损寿命为1100s。由此可知Ni-TiO2组的磨损寿命远远大于TiO2组,因此Ni掺杂纳米TiO2薄膜材料的机械性能强于纳米TiO2薄膜材料。

表1:磨损寿命统计表

2.2 对苯催化性能测试

由图2可知低温等离子发生器对苯的降解率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低温等离子催化协同作用的反应器对苯的降解率也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增长速率比前者高。低温等离子发生器的最终催化降解率在55%左右,而低温等离子催化协同作用的反应器的催化降解率在86%左右,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实验表明低温等离子催化协同作用的反应器对苯具备良好地催化降解能力。

图2:不同材料的降解苯的降解率随时间的变化

3 结论

自制的掺杂ZrO3纳米线的CaTiO3陶瓷作为低温等离子发生体对苯具备一定的降解作用。但是以Ni掺杂纳米TiO2薄膜材料为催化剂的低温等离子协同作用催化降解苯的降解率更高,达到86%左右。以Ni掺杂纳米TiO2薄膜材料为催化剂的低温等离子协同作用反应器对苯具备良好的降解作用,可用于降解苯的空气净化器装置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Choi W,Termin A,Hoffmann M R.The role of metal ion dopants in quantum-sized TiO2:correlation between photoreactivity and charge carrier recombination dynamics[J].J.Phys. Chem.,1994,98(51):13669.

篇6

公司的负责人老蒋告诉我们:“中国酒文化由来已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李白的举杯邀月,还是王维的西出阳关,抑或罗贯中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无不透出浓浓的酒文化气息。酒文化本质上是人文精神,是人与历史、社会、自然的关系!”

确实,从古到今,消费者始终把“酒”与“文化”联系起来,并赋予一个品牌和产品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想象。俗话说,“以酒消愁”,或许正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印证;“以酒会友”,也许是“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的诠释;“无酒不成席”,或许唯一是“劝酒”的理由。事实上,由古至今,酒与文化始终相映成趣。

从当前整个白酒产业的“文化流行元素”来看,“色彩文化”、“老窖文化”、“生活哲理文化”、“幽默文化”、“年份文化”、“福文化”、“礼文化”、“和文化”、“名文化与名人文化”、“喜文化”、“家文化”等为大多数酒厂“善文”的主要方式。还有一些酒厂试图通过制造文化差异性,以获得市场、产品和品牌上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突围,一些新的所谓文化类别被横空炮制出来。其中有“赢文化”、“财富文化”、“情义文化”、“爱心文化”、“健康文化”、“诚信文化”、“世俗文化”、“地域文化”、“儒、商、释、道文化”等等。

在众多文化的夹击之下,桂林三花唯独选择了“喜文化”作为公司文化的主要内核。老蒋告诉我们:“在所有的酒文化中‘喜文化’最原始、最本质,其他酒文化似乎是嫁接而来的,唯独‘喜文化’与酒,好比是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喜,是酒的内涵价值;酒,是喜的外延载体。有人说过‘酒是情感的载体,她有水一样的姿态,又有火一样的热情!’由此而言,我们卖的不是酒,而是一种快乐的精神!”

也正因为有“喜文化”精髓的指引,桂林三花酒才能扎根于八桂大地,成为“老百姓爱喝的酒”,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忠实的客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米香型白酒代表酒,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华南消费者口味的“蜜香”风格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酒文化”内涵,成为了桂林文化的代表符号。

篇7

关键词:酒;酒的起源;差异与对比;民族特征

        一、酒文化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交流,早在公元724年唐代高僧鉴真就应荣睿、普照等日本学僧的邀请到日本传授佛教。鉴真到达日本后,为日本天皇、天后、皇太子及440多名僧人受戒。鉴真的东渡,不但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教思想,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学、酒的酿造等技艺。所以中日两国的酒文化有着许多的共通点,但由于两国的社会环境与历史境遇的不同,可以说日本的酒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特色之一。

        二、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作为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酒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传说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天然果酒的基础上,不过猿猴造酒的这种酒,与人类酿的酒是有本质区别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带有酒味的野果。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就具有了野果自然发酵酿酒的知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酿制的酒,可以说是最原始的酒,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谷物酿酒取代了天然果酒,这标志着酒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已经有了自觉的饮酒需求。在上古时代酒主要用来祭神,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酒在生活中的作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人类关系的剂以及社会礼仪的表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是很重要的美德,在《礼记》中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由此可见酒是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饮酒也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的名酒有很多,例如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的汾酒就是其中一种,早在唐代时期就很负盛名。传说明末时期闯王李自成率兵路过杏花村,村民献上汾酒以表敬意,李自成醉倒三日后口中仍然残留余香便惊呼道“真是好酒啊!”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酒。

        三、日本酒文化的发展史

        日本酒文化的起源就比中国要晚一些。在日本,关于酒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倭人”部分——在日本此书叫做《魏志倭人传》。那里面已经有了“人性嗜酒”的记载。绳文时代大量江南地区的农民为躲避战乱,逃往海那边的岛屿,于是带来了水稻的耕种技术,日本利用稻米开始了他们的酿酒历史。在镰仓时代朝廷的酿酒机关是寺院,所以僧侣们都有很好的酿酒技术,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寺院有着紧密联系,酒类从朝廷向民间开始作为商品流通。在日本的制酒方法上看最接近中国白酒酿制方法的是日本的“烧酌”,这种酒的制作方法主要是蒸馏,因而酒精含量较高,著名的就是冲绳生产的“沧盛”,总之,经过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本地人的努力,日本人的酿酒技术在中世纪真正成熟起来.。如今饮酒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四、中日酒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中日文化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境遇的不同,酒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国民性以及礼仪表现的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日本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当他们说干杯的时候不必一饮而尽,只需按照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所以日本人没有劝酒的习惯。而中国人性格比较豪放,在饮酒时说道干杯,就必须把自己杯内的酒喝完。在招待客人时,认为要把客人喝到尽兴才能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所以常常会互相劝酒。

篇8

两会并举,各美其美。为响应中央“节俭办会”的精神,酒博会精简了形式,却丰富了内涵:1565家来自各地的酒商参展,设立了2335个国际标准展位;集中签约229个投资类项目,投资总金额达1777.1亿元;据初步统计,接待观众超过17万人次,场馆内贸易额达到29.6亿元。

搭建酒业展出交易平台的同时,酒博会增加了酒文化的含金量,先后举办高峰论坛、名家讲座、漫画展、主题品鉴会等系列活动,亮点频出,精彩纷呈,引领展商和观众品出“酒中乾坤”。

以酒会友的最佳平台

“请品尝一下来自法国的红酒。”法国酒商Lee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招呼着宾客。

“金门的高粱酒蕴含着台湾美酒文化,味道很好哦!”台北酒商钟先生将杯子斟满,递给身旁的采购商。

“请给我拿两箱53度飞天茅台酒。”来自河北的孙先生排了三个小时的队,终于满载而归。

……

这是酒博会开幕当天的几个小镜头。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7.2万平方米的展馆内,人群涌动,部分展位前还排起了长队。

无论是参展商、采购商,还是慕名而来的观众,都陶醉在酒香之中,品尝美酒、了解文化、学习知识、发现商机、宣传产品、寻求合作。酒博会成为以酒会友的最佳平台。

本届酒博会以“展示全球佳酿、促进合作交流”为主题,搭建全球酒业和经贸投资专业交流平台,推动中国酒业提速发展,促进贵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经过前两届酒博会的积淀,本届酒博会已经成为具有贵州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名国际性酒类专业展会,具有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特点。

从参展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酒博会的影响力。参展的1565家企业中,境外参展商为866家,国内参展商699家。较之前两届酒博会,本次参展的境外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首次超过了国内参展商数量,涉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38个国家及地区。不仅如此,拉菲、拉图、白马、木桐等世界知名酒庄(企业),以及新西兰葡萄酒协会、法国葡萄酒品鉴协会的负责人均赴黔参会。

国内方面,云南、四川、福建、浙江等13个省份组建经贸团参展,并搭建省区市形象馆;茅台、五粮液、郎酒、泸州老窖、董酒、汾酒、剑南春、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国内知名酒企齐聚贵阳。

除此之外,本届酒博会还吸引了11876家采购商企业,数量较上届增长60%以上。截至目前,初步落实国内酒类贸易558.4亿元,酒类进出口贸易6.97亿元。

“酒博会依托自身的魅力,一年比一年成功,一年比一年精彩!”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酒博会不仅提升了贵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

酒中文化醉千年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酒是反映人类之性情的一面镜子,更是一种人生态度。”9月11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开坛,以“诗酒流连”为主题,讲述酒文化。

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700余名观众沉醉在千年沉淀的酒文化之中。作为本届酒博会葡萄酒文化系列活动之一,于丹教授的讲座应时应景,将文化创意与酒文化相结合,以诗叙酒、以酒言志,为酒博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诗是文中酒,酒是水中诗。”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酒相融合,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本届酒博会上,文化与酒的融合成为一大亮点。除了“诗酒流年”的酒文化讲座之外,“白与红的交响——世界三大酒产区酒产业发展对话”、“酒的幽默与快乐——世界酒文化主题漫画特展”以及12场美酒品鉴会等系列活动,不仅给观众带来醇厚的视觉、听觉、味觉享受,更搭建起酒类行业协会、世界酿酒行家、中外酒类企业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

9月10日,“白与红的交响——世界三大酒产业发展对话”在同一地点举行,中国优质酱香白酒仁怀产区、法国葡萄酒波尔多产区、罗纳河谷产区精彩和鸣、携手共话。这场横跨欧亚大陆的对话,展现了东西方酒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探讨了不同产区酒业的整体发展模式。

“在中国白酒国际化战略的设想中,文化引领始终是根本因素,国际化的白酒消费从本质上讲就是文化的输送。”贵州茅台名誉董事长季克良在主题演讲中提出:“中国白酒能否走向世界,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关键。”

法国波尔多名庄联合会副会长阿波兰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她认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不能仅仅是销售产品,更重要的是把文化推广出去。”

9月9日,在第三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酒业发展峰会上,“文化先行”的观点成为共识。会上,9位业内人士就中国酒业国际化发展等问题进行发言。泸州老窖集团董事局主席谢明认为,“白酒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软实力”,要以品质博王位,以文化博核心;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何继红表示,白酒企业服务可借鉴各国葡萄酒营销策略,做强中国白酒文化,从而改变中国白酒的推广方式。

在“酒的幽默与快乐——国际酒文化主题漫画展”上,上百幅风格各异的酒文化主题漫画让人眼前一亮。从45个国家和地区征集来的200幅作品,以幽默诙谐的漫画形式,展示了国内外酒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参观者在艺术智慧与轻松愉悦中领略酒中风情。

推动贵州酒业大发展

自2011年来,每逢夏末秋初,酒博会都会成为“醉美贵州”的一项盛会,迎接八方宾客,推广中国酒业,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8月18日,“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表示,要使酒博会成为贵州“国际化综合性高规格的展示窗口和交往平台”,并承诺“凡是国内其他省份能够提供的优惠条件,贵州都将全力解决”。

2012年9月9日,在第二届酒博会开幕式上,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酒博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大舞台”。他提出,贵州将以本届酒博会为新起点,与四川携手共筑“中国白酒金三角”,全力打造世界著名白酒产业核心区,共同提升中国白酒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13年,酒博会被定义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经济合作平台”。赵克志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贵州将“围绕打造世界著名白酒产业核心区,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贵州白酒产业,做大贵州白酒品牌。”

从展示窗口、交往平台,到多元开放的大舞台,再到“应运而生”的经济合作平台,酒博会对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渐凸显,不仅是推动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贵州扩大开放的“个性名片”。

三年来,酒博会对贵州白酒产业释放出巨大的推动力。2012年,在第一届酒博会的推动下,贵州白酒年产量达到24.66万千升,同比增长47.57%,增速居全国第4位;实现工业增加值231.78亿元,实现利税18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9%和60%;全省酒类出口大幅度增长,出口1206千升,货值1.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2%和69.4%,酒类产品一跃成为贵州省出口货值最高的食品。2013年,尽管白酒产业宏观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但贵州白酒产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1~7月,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产量18.33万千升,总产值约为270亿元,利税率居全国第一位。

篇9

一、我国葡萄酒文化的现状

我国的酿酒葡萄的种植主要集中在胶东、西北以及京津冀地区,并且已经以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的形式出现,以北京延庆县的“酒庄葡萄酒产业带”以及烟台的蓬莱市“葡萄观光旅游带”为主。整体而言是东部发展状况较好,而西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从出土文物及历史来看,第一桶葡萄酒是由苏美尔人酿造。而中国的葡萄酒旅游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之后发展缓慢。尽管中国葡萄酒文化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但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葡萄酒庄――张裕葡萄酒庄也只不过是19世纪末建立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不能帮助张裕积攒太多的葡萄酒文化。葡萄酒旅游更是从近几年才开始,所以中国的葡萄酒庄的文化底蕴远不能与中国五千年历史相比,此外中国的葡萄酒庄也多半只是纯粹抄袭西方葡萄酒庄风格设计。所开展的葡萄酒旅游侧重于产品的推销而不是将葡萄酒的历史和文化来源介绍给游客。

二、体验经济的定义及应用

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道具,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为顾客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经济是一种除农业、工业、服务经济之外的第四种主导型经济形态。体验经济主要是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的特点,而体验则是这个过程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为这个体验付费,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很美好、难得、独一无二的,这种形式与旅游产品类似,使得企业不是仅仅销售商品和服务,而是提供最终体验并且充满情感的力量,让顾客难以忘怀。所以葡糖酒行业开始逐渐引进葡萄酒旅游服务。

三、葡萄酒旅游开发措施

(一)对葡萄酒旅游景区体验开发理念进行加强

进行旅游开发最终是实现人与自然、文化以及环境的和谐共存,各方自身获得最大收益。对于游客而言,可以感受当地葡萄酒文化及特色;对景区而言,可以获得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效益和地方宣传。游客获得旅游体验的渠道主要是精神和身体双重参与,所以景区的设计需要注重真实性,确保游客能够获得真实的葡萄酒体验氛围,确保景区及周边多方面元素与景区整体形象相符合。

(二)深入发掘本土的葡萄酒文化

我国葡萄酒旅游目前只是单纯的模仿西方,却并没有将本土特色融入进去。葡萄酒旅游中需要增加我国数千年来对于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的改良和提高、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流程、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与葡萄酒有关的各种文人创作的诗、画等。因为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不同,所以葡萄酒文化旅游也应当独具特色而不是照着西方模式生搬硬套,要注重在葡萄酒旅游体验活动中深度发掘我国葡萄酒文化的底蕴。

(三)对葡萄酒酿造商依托模式要大力推广

要围绕品牌葡萄酒酿造上,以葡萄酒酿造商名字为名字的企业庄园或者是展示企业文化的博物馆作为单独景区共游客参观游览,针对的游客主要是高端葡萄酒爱好者、会议及休闲人员等。为旅游者提供教育、观光以及娱乐等多种服务,要注重对酿造商葡萄酒种植基地、酿造厂酿造工艺以及生产线、酒庄和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展示。此外还可以为旅游者提供葡萄种植基地的住宿、户外休闲运动以及葡萄酒和相关产品的内容等等。

(四)将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发挥应有作用

为实现品牌聚集、品鉴欣赏、收藏展示、科普推广以及文化交流等目的,国内建设了大量具有休闲、展览、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的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这些博览中心经常举办产品推广、产品品鉴、基地考察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从而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让参展商有机会进入世界葡萄酒交流的平台。例如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张裕葡萄酒庄就开发了馆藏事件酒、异性瓶酒、小型可储酒橡木桶、艺术酒架、办公用品等具有酒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旅游纪念特色的产品。

(五)葡萄酒旅游企业应当与旅行社合理合作

旅行社手中往往同时掌握游客资源和旅游资源,自己在其中起到中介和组织的作用。通过对旅行社的合理利用,可以显著提高旅游业的聚集效应。就目前而言,葡萄酒企业依然未能充分认识到旅行社的重要性,而旅行社对于葡萄酒旅游也没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所以互相之前的合作较少。葡萄酒企业往往是单枪匹马进行宣传,但是收效甚微,而旅行社带领游客去酒庄只是简单地逛逛,无法让游客感受到葡萄酒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导致游客对于葡萄酒旅游兴趣不高,在无回头的可能。旅行社在旅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方面不可替代,所以相关部门应当针对葡萄酒旅游方面问题,进行实地考察,集中规划处葡萄酒旅游的精品线路,并且注重对外的推广。旅行社可以实现设立美食美酒、品酒一行、风土人情等多个专题的葡萄酒旅游,在遵守旅游经济的前提下,让游客充分感受到葡萄酒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以及参与性。此外,葡萄酒旅游企业还需要招聘或者培养葡萄酒相关的专业导游,注重引导游客形成对葡萄酒品牌的忠诚度,帮助游客了解葡萄酒的基础知识、引用文化、餐饮服务、历史、种植、生产以及饮酒器皿等多项葡萄酒知识及文化。

四、总结

篇10

品牌是白酒企业二十一世纪生存发展的核心,而扩张是企业运营永恒的主题。因此,扩张自己的品牌对于白酒企业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但在方圆品牌营销机构看来,既然是重中之重,就更应该找核心,讲方法。所以,面对白酒企业产品线延伸的现状,方圆认为,当前,对于白酒企业,品牌价值的可持续积累比品牌产品的扩张更重要。

白酒产品扩张:立品牌容易,传承品牌难

白酒企业有扩张无品牌的现状决定白酒企业品牌价值的积累比品牌产品的扩张更重要。

从目前看,白酒企业的产品扩张现状主要分为副品牌扩张、区域品牌扩张和价值扩张三种模式。

从副品牌扩张看,这是白酒行业最热衷的一种策略,突出特点是副品牌互相混战,产品品牌互不关联。如五粮液,在主品牌成功全国扩张后,多品牌战略、品牌延伸战略大举进行,最多的时候品牌多达200个。从五粮春到五粮醇再到五粮神,大有形成五粮家族的气势。在五粮液的示范下,茅台也先后推出了茅台液、茅乡缘等十多个姓茅的品牌,而古井、汾酒等也用同一种形似神不似的方式进行品牌延伸。从市场最终结果看,这种同姓异名的延伸策略并不成功。

首先,由于白酒价格段划分意味着人群划分,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和消费需求价值,所以,认可了主品牌并不意味着也一定会认可副品牌,以至于造成副品牌借势失败,产品与品牌互相脱节。主品牌价值没有积累,副品牌价值也无法自立。

其次,在一些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副品牌之间因为缺少本质区隔,不仅副品牌之间没有互相补充和互相支持,而且还互相争夺消费者,最终借势未成反倒发生了内讧,损害了企业品牌的利益。

与上述副品牌战略模式相对的是,区域模式的扩张。所谓区域模式,是指根据区域白酒实际状况定制品牌的现象。如板城根据唐山市场实际情况,定制小酒篓就是这类区域扩张的典型。该类型扩张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背书企业而不背书品牌的运营模式。其的失败特点是区域品牌潮起潮落,品牌升级脱节。具体来说就是在我国白酒市场,每个市场消费者需求升级都会很快,正所谓三年喝一个白酒品牌!正是因为区域市场这种复杂性,面对市场的潮起潮落,因为缺乏品牌价值的积累,只有产品短暂的扩张,往往随着一个产品的滑落,企业往往无力为继,只能眼睁睁看着属于自己的时代过去。

比区域模式对企业损害更严重的代工模式。由于区域大商的兴起,很多白酒品牌都有出租品牌的现象,根据大商需要,量身打造产品。因为大商本质上是经销商,“别人的孩子自己不心疼”,所以往往会在自己区域内拼命把品牌价值发挥到极致,这就像练功吃药的速成法,一方面赢得的是产品短期的成功,大商的盆满钵满;另一方面,主品牌因为只有扩张,而无积累,价值透支严重。战术性的盈利,最终损害了品牌战略,为真正可持续的长期品牌扩张战略埋下了隐患。

也正因为上述三种有产品无品牌的扩张,所以对于白酒企业,品牌价值的扩张比单纯的产品的扩张更重要。

冷眼看白酒 快消品的启示

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管是白酒还是牛奶、方便面,同样作为食品工业的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趋向于一致,因此,康师傅、伊利等的品牌运营在本质上给了白酒很多启示。

从伊利来说,其所经营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和白酒一样,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对于伊利,面对这样一个品类,旗下同样有很多产品,有牛奶、酸奶,有针对儿童的QQ星,有针对时尚人群的大果粒,有针对高端的有机奶等等,但无论针对哪个人群,产品与产品的区别只在于人群不同,但从品牌运营来看,所有产品都集聚在主品牌蒙牛旗下,形成了主次分明,一脉相承的品牌构建。

相对伊利,康师傅旗下产品结构更加庞杂,有水、休闲、饮料、方便面,但无论多少产品,康师傅一应以味道文化进行统领,这就保障了康师傅品牌价值的持续一贯性。

在保持主品牌一贯性的同时,为了让产品价值最大化,康师傅旗下产品采用独立的事业运营制。正是因为这种统一与独立和谐的相处,康师傅既保证了品牌价值的积累,也保证了产品的锐利化,实现了品牌与产品的互相依靠运营。

相对来说,如味全,品牌独立,缺乏康师傅的品牌背书,虽然这并不足以成为味全尚未晋升一线的唯一理由,但同样不能否认,有无一个品牌的提拔,对一个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随着白酒竞争的日渐残酷,品牌成为产品生存发展的核心,白酒品牌价值的积累也就比产品的扩张更重要。因为,只有推动以品牌为中心的品牌整合性扩张,而非以产品为中心的单纯产品卖点式扩张,品牌价值才能兼顾锐利性和厚重性,实现长期可持续运营。

白酒扩张 重在品牌与产品互相支撑

所谓品牌整合式扩张,核心在于使品牌与产品形成整合效应。具体说,分为提炼品牌价值,延伸品牌核心价值两大部分。

首先白酒品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品牌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核心价值,一切都是浮云。对于白酒品牌,核心价值绝不是一个工艺、一个卖点般简单,而应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企业优势为重点,对接而成的价值系统。如茅台的国酒文化,如酒鬼的湘西文化等。该类型的文化价值体系,不是工艺,但要以工艺为起点,形成一种锐利性与厚重性的融合,形成对消费心智大面积的把控。

具体来说,这种核心价值文化应该囊括产品、核心卖点、消费心智等三大部分,并进行升华。从当前看,许多白酒企业都做到看了三部分的共有,但缺乏升华和整合。如窖藏、年份等,都具备了三者的共有,但窖藏到底代表了什么,对应怎样的文化却缺位,所以流于产品卖点,而没有上升到价值。相对来说,小糊涂仙、舍得等形成了自身的核心价值文化,但由在产品、消费心智具体把握上缺少稳定精准的掌控,因此,价值流于空泛。

所以,核心价值从本质上是产品、工艺、消费需求的整合升华,只有这样,才能为品牌价值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核心价值要延伸

有了兼顾的核心价值,一个品牌就有了灵魂,但是随着市场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者往往因为特殊利益才会消费产品,因此,核心价值必须延伸。

从本质上说,核心价值的延伸的关键是产品的延伸,人群的延伸,如茅台酒,国酒文化的内在价值是顶尖人群,茅台主品牌满足的是社会中坚政商高级人群的需求,但这部分人的年龄结构往往偏大,而对于年轻一代的精英,其往往崇尚国酒文化,但未必愿意或者说有能力消费茅台,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王子二字就在一定程度延伸了茅台的价值内涵,在坚持茅台既有价值下形成了与茅台的互相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