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

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社会;积极品质

[中图分类号] 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04-04

基础教育现在处于重要的发展和改革时期,由以前非常强调普及到现在更加强调提高转变;由以前非常注重扩大规模,到现在更加强调内涵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②特别强调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申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的思想。在教育工作方针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培养人,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它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学问,是关于引导人们懂得如何实现自我、如何幸福生活、如何使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其目标是促使人们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增进幸福感[1](Martin Seligman,2000),以造就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幸福感的优秀人才。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与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引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心态、积极品质和积极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一)应对矛盾挑战的需要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以及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竞争。在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充分重视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未来人才正是现在就读于中小学的学生们,他们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这些孩子衣食无忧,理应快乐幸福,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网络信息复杂化背景下,部分学生却出现了心理失衡现象。在一些学校,学生小小年纪就感到郁闷、孤独、无助;生活富裕了,心灵却枯竭了;物欲满足了,精神却空虚了;课本背得多了,兴趣却消失了。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的幸福哪里去了?难道知识装进了书包,幸福抛到了身后?难道分数越来越高,快乐却越来越少?教育理应既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又形成学生快乐心境,既帮助学生学业进步,又指引学生人生成长。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教授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受学生欢迎率”排名第一,泰勒・本-沙哈尔被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指出,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2]。积极心理学家们发现,积极教育中的“幸福计划”可以有效减轻青少年绝望感觉,提高乐观情绪;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焦虑;可以减轻行为问题,如攻击问题、青少年犯罪等,而且它对不同种族背景的孩子都起作用。由此看来,对积极心理学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唤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③。这些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民主法治,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化和法治化程度越高的国家,也是人民平均幸福指数越高的国家[3](Inglehart等,2008)。在学校则体现为,发扬课堂民主,提倡教学相长,学校依法办学,校长依法管理。

公平正义,强调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能够使人避免偏见影响,保持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公平正义的人,在组织和社会中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诚信友爱,强调的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被普遍地赞赏,拥有它的人诚实、正直、真实、现实;友爱则涵盖了友善和爱,友善不仅利人,而且利己。友善的人有同情心,经常帮助别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拥有爱的人会珍惜与别人正当的亲密关系,更加能感觉到幸福,更能体验到人生意义,更能够发展和谐关系。友爱能促进人的正面感受、生活意义、和谐关系及人生成就。

充满活力,强调的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充满活力的人对国家未来、社会发展持积极态度。充满活力的人在对未来的情绪中,更多的是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等积极情感,他们会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在生活中能够更多地参与和融入,拥有更充实的人生,尤其重要的是,将会对社会更加积极地奉献。

安定有序,强调的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保障。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和谐”没有上限,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的安定就难以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味着人类形成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爱护环境的意识,启迪人们要节约节制,要求人们应恰当控制需求,适度克制动机,能在最少地伤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同时去满足合理需求。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二是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要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人与环境的友好关系。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④。总目标是“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⑤。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灵魂离不开“积极”,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品质、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改变[4]。当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时期时,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关注个人、集体和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品质和美德;而对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富强,两者相互促进。

二、积极心理学有可为

积极心理学将“同时教授学生幸福和传统技能”称为积极教育(Seligman, M. E. P et al, 2009)[5]。在中小学开展积极教育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有助于减低青少年抑郁;二是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人格;三是有助于促进传统教育。

(一)有助于减低青少年抑郁

有研究表明,从1989年到2005年,青少年抑郁增加约7%[6];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焦虑增加约8%[7]。 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学习寻找快乐的技能,这种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韧性、产生乐观情绪、愿意积极参与事情。美国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技能在学生进入社会前就应该被教授,显然,学校应该承担起这种积极教育的责任。美国PRP项目(Penn Resilience Program,宾夕法尼亚少年韧性项目)是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博士与他的研究小组专为小学生和初中生精心设计的小组型干预课程。结果表明,该项目减低和预防了青少年抑郁症状,减低了青少年无助感[8](Brunwasser & Gillham,2009),预防了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临床症状。

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挖掘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更能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当学生出现抑郁等问题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积极潜能解决问题。

(二)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人格

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从生理成熟过渡到心理成熟,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经验不断完善。这一时期是积极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过程是激发和强化学生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遂渐转变成为习惯方式的过程。例如,教师对学生较高的合理期望,能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进取心,促使学生形成使自己潜在智慧得到最大发展的心理倾向,对学生具有激励、鞭策作用。

在美国,大多数家长和教育者认为,引导和教授学生幸福和培养学生性格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大多数州强制或鼓励开展性格教育[9](Cohen,2006)。美国积极心理学必修课是第一个以实验为根据的美国青少年积极心理课程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标志性积极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10],增加学生对这些积极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英国也出台了鼓励道德与性格发展的教育政策[11](Arthur & James,2005)。我国教育近年来也非常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三)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

积极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能产生更广泛的注意[12](Fredrickson & Branigan,2005),更多的创造性思维[13](Estrada et al.,1994);而消极情绪产生更狭窄的注意[14](Bolte et al.,2003)和更批评性的思维。虽然两种思维方式都很重要,但目前更需要的正是创造性思维。美国PRP项目通过引导学生的认知行为,增强学生更加客观、灵活地处理日常压力和常见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抵抗抑郁与焦虑的韧性,教授学生应对困难与应付消极情感的技巧与策略,包括提高自信、协商、作决定、解决问题和放松,激发学生乐观精神,用以帮助学生获得更优秀的学习成绩。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指出问题、克服缺点,不是过多约束、控制、批评和说教学生,而是要发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让学生主动性、思考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想法、玩法、做法负责任,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关心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学生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培养积极健康的人。

因此,学校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更要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品质,并力争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既要发现心理问题,更要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方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以正面教育为主的策略与模式。

三、积极心理学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需不断发展完善。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培养身心和谐的人。它所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是广泛的人类幸福,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符合育人规律,有助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局限于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扩大到全体学生;不只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且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及实践。第一是协调发展,就是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协调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同时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第二是内涵发展,就是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三是规范发展,就是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尊重科学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计划中。第四是专业发展,就是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建成素质高、心态好、业务精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第五是生态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社会,我们要开展环境教育,营造绿色校园,促进生生、师生、师师、家校、亲子的积极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发展,教师在愉悦中教书育人,全面促进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使教育不仅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矛盾多发期,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要正视当前中小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分析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关心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要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问题家庭子女等群体加强针对性研究。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品质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中小学要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我期望,学生快乐学习每一天,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稿件编号:100722017)

参考文献:

[1] Martin E.P.Seligman.,&,Csikszentmihalyi M. (Eds.).(2000),Positive.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P5~14

[2]肖一.心理学教育:让学生触摸幸福――访美国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讲授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光明日报2007-08-22.省略/html/View_2009-07/0723422.html

[3] Inglehart, Ronald F., Foa, R., C. Peterson, and C. Welzel. 2008. "Development, Freedom, and Rising Happiness A Global Perspective (1981-2007)."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 264~285.

[4]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13

[5]Seligman,M.E.P ,Ernst,R.M., Gillham,J., Reivich,K., & Linkins,M. (2009)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5(3):293~31

[6]辛自强,池丽萍.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7]辛自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及其应对.北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下),4~7

[8]Brunwassera,S. M. Gillham,J. E.& Eric S. K. (2009).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Penn Resiliency Program's Effect on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77, 6, 1042~1054.

[9]Cohen J (2006). Social, Emotional, Ethic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Creating a Climate for Learning,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cy, and Well-Be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6(2): 201~237.

[10]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3:18~21.

[11]Arthur,J.& James,P.(2005). The re-emerg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British education polic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3(3), 239~254

[12] Fredrickson, B. L., & Branigan, C. (2005).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 313~332.

[13]Estrada, C.A., Isen, A.M. & Young, M.J.(1994). Positive affect improv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influences reported source of practice satisfaction in physicians ,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8:285~299

[14] Bolte, A., Goschke, T., & Kuhl, J. (2003). "Emotion and intuition: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on implicit judgments of semantic coherence.Psychological Science,14,416~42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表现艺术治疗;心理教育

表现艺术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兴起于20世纪中期,指的是通过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形式,给患者带去改变的身心治疗方式。表现艺术治疗让患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内在情绪,具体包括了舞蹈艺术治疗、视觉艺术治疗、戏曲艺术治疗、乐洽艺术治疗等,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使得一些内在的、无法触摸和说明的体验,以外化的形式表现,从而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一、表现艺术治疗的现状

目前,表现艺术治疗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了心理康复治疗机构,治疗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除一般患者外,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群体,如儿童、老人、家庭、学习障碍者等。表现艺术治疗兴起于国外,国外对其运用起步较早,运用经验丰富,娜塔莉•罗杰斯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的女儿,同时她也是艺术治疗的代表人物。相较于外国多年的发展和运用而言,国内的运用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表现艺术心理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举办了三次,但是,表现艺术学科的系统性还不足,技术发展也不全面。表现艺术治疗在心理学领域的使用最为广泛,比如,许多的职场女性可能是女强人,不愿完全信任心理资源师,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强,对心理治疗存在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谈话治疗方式就难以达到效果,但是,表现艺术治疗方法,通过运用绘画、音乐、舞蹈等具有娱乐性并且轻松的方式,就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大学生群体而言,艺术能够明显改观其本身具有的创造力,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大量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因此,表现艺术在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表现艺术治疗的作用

(一)舞蹈和音乐治疗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具有特殊的感情反应,他们熟记歌词和旋律,还能对其实现二度创作,由此可见,音乐疗法行之有效。高校的心理教学往往会加入人际关系教学内容,通过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发挥其治疗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分组、分工表演,表演后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对表演内容的理解。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表演和演讲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统一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后,一起讨论其思想内涵和演奏使用的乐器。舞蹈治疗通常与音乐治疗相互配合,有些学生的心理困惑也许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心理教师可运用肢体语言代替口语表达,引导学生消除紧张,通过舞蹈发泄不愉快。

(二)视觉艺术治疗的作用

视觉艺术也是表现艺术治疗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视觉艺术治疗通常会通过雕刻、拼接、绘画或是造型艺术等方式起到治疗的效果。其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建立独立的环境,在游戏性的治疗过程中,巩固治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能力。这种治疗方式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心理素质。视觉艺术治疗自20世纪末期开始运用后,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戏剧艺术治疗的作用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各种艺术形式带来的治疗效果不可否认。戏剧治疗在很早以前就被运用于心理调节。万年以前,原始人就已经学会了通过动作与其他人沟通,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也学会了通过动作表达情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当中,最早记载了戏剧表演,并肯定了戏剧表演的治疗作用。表现艺术治疗中的戏剧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指的就是通过戏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人与人、事、物之间的关系,观看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宝贵,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三、结语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治疗情况较为复杂,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想要充分发挥出表现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就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此外,尤其强调要淡化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解决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从而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黎炳锋.书学之道,修之于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书法治疗”研究之二[J].小说评论,2011(增刊2):114-115.

[2]罗琴.论艺术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5):45-46.

[3]徐晨岚.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6):99-100.

篇3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体育与健康这套教材中给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要求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要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状况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所形成的无形压力,很轻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惧怕心理、依靠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与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快速发展等有直接关系。如: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回避、恐惧心态,缺乏科学认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社会变革及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特别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

二、小学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一)从科学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二)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康、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三、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都会随着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由于课堂上突发事件或意外导致目标没有达成,这样会让学生情绪产生震动,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二)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良好的体育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誉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树立和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兴趣。

3.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

4.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1)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同样因为体育运动的群众性特征,它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头脑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当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逾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能力,使受挫折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庄子》;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3-0204-04

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健康思想和智慧,以《庄子》“和”思想为中心,探究其内涵并结合实际加以转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对构建“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庄子》之“和”

“‘和’是标志天、地、人的和协(谐)状态及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哲学范畴。”(葛荣晋,2001)道家之著《庄子》认为大生命宇宙中的“和”原理也存在于人类个体生命小宇宙之中,从而将“和”引向生命个体心理或精神层面,倡导效法自然,崇尚自然本身的和谐,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人际、自我等关系的楷模,旨在主张自觉地应对心理“不和”以通达“和”之境。

道家老子将宇宙本体“道”视为“和”之本源,且“和”由“气”而产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庄子》在此基础上发挥并形成了“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原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庄子·田子方》)(陈鼓应注译,1983,2009)和谐秩序的前提是阴阳二气“交通”,万物由此产生,体现了“和”之存在价值。生成后的万物又处在“盛衰”等阴阳相交而又不断“调和”之中:“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庄子·天运》)阴阳二气“通”则和,不通则不和,“不和”则不生物,甚至“伤物”,生命体就会解体,“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庄子·渔父》)但经“调和”,消解对立又形成新的和谐体。人体的健康也受制于阴阳,“和”则康,“不和”则伤,“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庄子·在宥》)

(2)“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和内在于生命个体

“和”内在于生命个体,说明人生来心理就是和谐的。不仅大宇宙下“万物”禀受阴阳和气而生,人作为万物之一(可称为小宇宙)亦如此,“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庄子·知北游》)天地与阴阳,二者都具有自然的共性,“天地之和”就是“阴阳之和”或自然之和。“天地委和”表明,天地、阴阳赋予了人之生命内在之和,且体现为存在之和,从而构成了人与天、地为一体之和。另,人生来就具“和”,意蕴着个体调适“不和”状态具有可能性。

(3)“和之以天倪”:和是调和情绪的方法

《庄子·齐物论》篇说:“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此“和”为动词,“和之以天倪”即效法自然之和谐而不断地协调整合,形成新的和谐体。“不和”之因主要是在于个体喜怒哀乐好恶之情的偏失、不真所致,如“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父》)《庄子》以“朝三暮四”为例:猕猴在饲养人的食物分配上发生了情绪波动,因“朝三暮四”而怒,又因“朝四暮三”而喜,说明世俗的喜怒以及多少、是非的争夺的结果没有意义。然只要顺性情便可左右“猴子”的喜怒之情,这又表明“圣人”是能够调和对立的,“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这样是非并行却不冲突,维系了自然秩序。引向个体心理层面,如《庄子·天运》篇云:“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奏和”即调和心理存在的对立关系,使之相互转化,形成新的和谐秩序。

(4) “天和”、“人和”、“心和”:和是多元的和谐体

《庄子》把“与天和”、“与人和”视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与天和”即人合于自然的状态,“与人和”指人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包括家庭、群体、社会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心莫若和”、“和不欲出”(《 庄子·人间世》)是指“心和”,为心理的理想存在状态。“乐”是“和”的体现或象征,指无为逍遥自由之乐(如“鱼之乐”),而非囿于有限、依托外物之乐(如“埳井之乐”)(《庄子·秋水》)。“天和”、“人和”、“心和”是建立在“和”基础上的多元的和谐体,为心或精神所追求的理想目的。

2 《庄子》获得心理和谐的途径

“德者,成和之修也。”(《庄子·德充符》)“夫德,和也。”(《庄子·缮性》)是说德性之人具有生成“和”的修养,“和”是有德性之人的重要标志,也是道的完全体现,所谓“夫道,渊乎其居也,……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天地》)此表面言闻到和谐之声,实际上喻指体验到了和谐之道境,“闻和”就是“得道”,它表明人类经过努力、修养是能够获得“和”的。因此,重建“和”之秩序需要一番“修”的功夫,“修”是获得“和”的途径,目的是生成“和”。依据“交通成和而物生”原理,生成“和”的前提是“交通”,故“修”的核心落实在求“交通”上,即阴阳二气往来之道相通,调和平衡相对立的面而达到统一。具体途径如下:

(1)“壹性”、“养气”。《 庄子·达生》篇说:“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要做到心性纯一、保养平和之气,进而合于德,通于道(“物之所造”即“道”)。

(2)“虚静”。“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感,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以虚静之心推广于天地之间,这与“虚而待物”,“心斋”意义相近,如是与万物相通,此为“天乐”。“天乐”之人就是“与天和”之人,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同上)“天和者”能超越世俗情感,平和心境:“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庚桑楚》)

(3)“坐忘”。《庄子·大宗师》篇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忘”主要是忘掉外在是非、喜怒、哀乐、贵贱、得失、成败等之别,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使形合于气,气合于神,如是便相通,“大通”指生命体内之“气”的完全畅通,生成心理和谐秩序。

3 《庄子》“和”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教社政\[2005\]1号)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承受压力过多,如学业、就业、应试、情感等巨大心理压力;消费、挫折、沉迷网络、贫富区域差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心理压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压力等等。这些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自卑、孤独、忧虑、困惑、冷漠、坠落、退学、暴力冲突、刑事犯罪、自杀等等。借鉴《庄子》“和”思想并加以转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认识能力。人有认知的需要。健康专家万承奎指出:“认识很重要,一切情绪、一切行动都来自于认识,集中表现在怎样认识自己,怎样认识别人、怎样认识社会。这三条做到了你心理就是健康的。”(万承奎,2003,p.35)当下一些大学生缺乏这种认识,如:顺境时自娱自乐,逆境时意志消沉;刻薄待人;只看到社会灰色的一面,而不见其阳光的一面(如正义对邪恶的惩罚),这些都是自我心理上不平衡、不和谐的表现。《庄子》告诉我们,只有相对面“交通成和”,才能构成和谐状态,和谐是有条件的,需要化解对立面的各种矛盾。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都处在一个网络之中,相互激荡,这是客观存在的。承认这一点,就能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和谐秩序的过程,就是不断处理和化解诸多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就能坦然地、自觉地、积极地应对和处理诸多不和谐因素。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健康的心理。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健康,而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乐观情绪是身心健康活动和谐的象征。”(万承奎,2003,p.107)中医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任何一种情绪都不能过度,否则有害健康。耶鲁大学教授彼德·沙洛维曾说:“决定人的一生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引自万承奎,2003,p.37)当代一些大学生缺失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突出表现就是一方面情绪的过度膨胀,另一方面又缺乏接纳和调控自我情绪能力。《庄子》“朝三暮四”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大学生都要作出某种选择、判断和争取,但正如先三后四与先四后三一样,往往其总量、结果是不变的。因此,认识这一点,从积极意义上看,我们的愿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或许只是时间的早晚、先后问题,那就看如何选择了。另,人的一生,或先喜后悲,或先悲后喜,这种情绪往往受外物等左右和干扰而引发的,也与个体没有节度有关。只有破除内心的物质贪求及自我偏执,才不会因暂时的得失、成败等而产生种种不必要的不良情绪,才不会心为形役而失去自我等。古人所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属此理,我们应该保持这么一种乐观情绪。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层次,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适应的一生。”(万承奎,2003,p.42)适应社会的关键要自信与战胜孤独,没有自信的人不敢接触社会,一个孤独的人不愿融入社会。一些大学生因遗传、生理、财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丧失自信,出现自卑、孤独、忧虑、悲伤、压抑等症状。《庄子》“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告诉我们:首先,美与丑、高与矮、胖与瘦等都不是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而存在,家庭物质的贫富、地位的高低、区域的优劣等也都不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决定而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因外在差异的影响而丧失自信;另,“和”内在于生命个体,说明我们每个人天生心理是和谐的,这是人类的共性、通约性,它表明个体都具有适应社会的潜能,都能找到自己适应群体、适应社会的共同处和结合点。认识到这一点,就易战胜孤独,就不会因众人表面与“我”不同而排斥他们,也不会因“我”与众人表面不同而脱离他们。吴骋骋(2009)曾采访过留学在异国的90后学生,大家对初来者说得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战胜了孤独,就没有不能克服的。”这对刚步入大学校园和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也不无启迪。

(4)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其关键因素是共同的利益和利益满足的程度。”(万承奎,2003,p.46)《庄子》“和”不是“小和”,而是“人和”、“天和”和“天人之和”相统一的和谐共同体。“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提醒我们,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和谐象征的乐观情绪,其建立和发展必须以个体均衡、调和“天下”为前提,从而把人际和谐与自然、心理和谐结合起来。人是宝贵的,但相对于无限宇宙而言又是渺小的、有限的。因此,将人际关系置于大宇宙中,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共同和谐统一体,那样的和谐人际关系才是广泛的、稳定的、持久的、无限的。反之,若以自我为中心,把人际关系限于自我设定的小圈子里在那自喜、自美、自娱、自乐(如像“河伯”之“自喜”、“自美”,“井蛙”之“自乐”),甚至寻欢作乐、滋长怠惰等,这样的“乐观”情绪无非是狭隘的、短暂的、有限的、相对的,无非是个体局限于现有的有限性认识而反映出的乐观,无非是依托于外在物质东西而表现出的乐感,而一旦外在物质东西丧失,那么自我乐感也就迷失或不在,自身和谐也就不存。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觉地破除这种有限性,进而把视野投向更开阔的领域。

(5)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张厚粲,2001)每位大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但又生活在群体中。“王德之人”是《庄子》“和”思想提倡的理想人格,启示我们要树立“和”观念,效法自然,健全自己的个性。每位大学生要进步、发展、完善,《庄子》“成和之修”是说,通过修养,使心性纯一、平和,处虚守静,物我两忘,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等,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学会自我维护、自我管理心理健康,克服心理失衡和焦虑,进而集中精力学习,提高效率,提升能力。

同时应看到,我们在追求进步、发展、完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各种变故、苦难、挫折、困惑,甚至不幸的遭遇和事件等等,我们不可缠绕其中不能自拔,而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及时“调和”,从中超脱出来,让心灵得以安慰,使情感得以慰藉,否则会伤身伤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调经论》)另外,“天地之委和”原理说明了个体具有“调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必然性,这就意味我们要不断地、长期地“调和”,一旦放弃努力和修养,心理和谐就会失去。因此,要重视后天的修养和维系,增强“调和”的自觉性,这也是一种能力,是个性健全的一种体现。“个性决定命运”,拥有健全的个性,就能完善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陈鼓应注译.(1983,2009).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

葛荣晋.(2001).中国哲学范畴通论(p.72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社政(\[2005\]1号).(2009).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9-09-13取自http://

万承奎.(2003).首席专家万承奎谈健康自我管理(pp.35-107).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篇5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心理教育 健康心理 个性教育 学习方式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教育。在目前学校教育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情况下,将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育,尤其是政治教学中,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主要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心理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生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

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情绪千变万化,意志力不佳,经不起挫折,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据几所大城市在校生调查资料: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约占13%,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占19%,大学生约25%。为什么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的却是心理和行为的负增长?我觉得,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问题之二:个性教育,一个被漠视的“领地”。在政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习惯于简单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等等,压抑了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这样的教育,因材施教只是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

问题之三:学习方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现在政治课教学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一方面大量输入信息,另一方面信息输入得不到消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吸收信息。这无疑与信息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也不利于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

以上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政治教学中,心理教育尚未引起重视,直接影响了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那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渗入心理教育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康心理――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社会做准备。

(一)重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承受力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认识到做任何事都有失败的可能性,并敢于接受失败;在提问时,选择难度低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滋味,全方位、多方面地给予学生失败和成功的体验。

(二)提高社交能力,学会推销自己。

在政治教学中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学校即社会”,让学生在书本中,在与教师、同学交往中,认识社会,提高能力。“生活即学校”,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理解社会,在社会中获取信息,从而认识自己、推销自己。如组织社会调查,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法,面对调查的对象。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本身既是了解新事物的过程,又是推销自己的过程。总之,不论小课堂或大课堂,学生都需要学会表达,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了解自己,并让别人也了解自己,才能达到成功。

二、个性教育――当代教育对政治课的要求

政治是中学的一门重要的学科。经济在不断发展,人的观念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但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还在用以前老的方法、要求对待现在的学生,所以政治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一)转变观念。

教师是一个“传道者”,更应是一个“引导者”,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主体,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现在政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牵引,过分重视考试的功利而忽视了政治课中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过分追求考试的成功,造成学生为获得成功漠视自身的价值,这样很难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关注被压抑的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找到真正的自我。这样才能解决知识与能力、觉悟的矛盾。

(二)校正评价学生的标准。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因受各自功利的影响,往往认为顺从、听话、考试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实际上,于无形中步入了评价的误区。在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始终围绕着知识、能力、觉悟这“三位一体”评价。偏重知识,忽视能力、忽视觉悟的评价,不但是不准确的,而且是有害的。

三、学习方式――走向成功的基础

今天的时代,是“知识更新”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一句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力量,又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在政治教学中,必须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一)在学习方法上,改变已经习惯了但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鼓励、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在思维方法上,改变教师―教科书的思路,不断“标新立异”,不仅仅循着教科书演绎推理的思路,更要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理解的思路,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系统有序、动态开放、崇尚创造的现代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开发出每个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石永义等.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健康榜样;尊重学生;培养

这些心理问题已严重的影响到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那如何从教师层面去引导初中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去尝试:

一、教师以积极健康的形象做好学生的榜样

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受益。所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也应该认真多学点知识,学一些现代教育的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人也都有其价值体现,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初中学生也不例外。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隐私,鼓励和协助他们发展自己的长处,使他们成为一个独具个性的自我。而不是成为满足别人需要的一个“作品”。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使他们有成功的发展。

教师要公平、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在学校各环节中渗透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到整个教育过程。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常表现能送去一个眼神,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减少学生被老师批评的焦虑,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成语接龙、下象棋、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3.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我校一直以创“椒山骄子”为契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加强班风校风的建设。让学生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篇7

摘 要 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结合。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青少年,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而体育教学中,大多教师又只注重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的影响,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文章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对初中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和方法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学生 心理素质 作用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个体逐渐社会化,初中体育新课标中也明确将初中体育课程定位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但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学中只注重对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而忽视了以一定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塑造。因此,探究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作用便具有了现实指导意义。

一、增强学生自信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经历的事情太少,一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便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或其他方面的因素,心理承受力又较差,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自卑心理加重。这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甚至可能成为“悲剧”的源头。

而体育活动则可以让学生在锻炼的时候将心中的压抑或不快放下来,经过体育锻炼,身体得到放松,心理也自然随之放松;同时,学生在一些竞技体育中获得了成功,大大增加了其勇气和信心。以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来疏导学生内心的压抑。如跑步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每前进一步就是向目标靠近一步”;通过组织小组间的篮球赛、跳远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坚强的人,不但能克服困难,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目前的中学生,很多虽然身体素质不错,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怕苦怕累,甚至一点伤风感冒也被吓得“屁滚尿流”,特别是城市中一些“贵族子女”更是“弱不禁风”。

体育锻炼中一些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的协调度、反映能力,而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获得一定的进步。体育教师就应抓住这些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性以相应的体育活动来进行指导训练。如乒乓球不但能开发智力,对提高学生的意志力也有积极作用。因为在乒乓球运动中,学生需要通过身体的协调、肢体的敏捷配合来完成,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联系后,技术才能有所提高。这样,学生在锻炼中智力水平得到提高、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随之提高。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将这些道理告知于学生,更应引导学生去锻炼,不但教学中,更应该在生活中进行。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

目前,我国的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关心、帮助较为冷漠;特别注重自我的感受,形成了自私自利和不良心理障碍。

初中体育教学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开放性的课堂来引导学生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常见的跑、跳、投掷一类和生活贴近的体育锻炼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情境性和主题性游戏的效果尤为明显。如在体操的学习中,教师首先以示范的方式进行教授,然后分小组练习,小组中选择学习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对其他同学进行指导和示范,让学生在担任角色的同时担任起责任,不失为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好办法。

四、提高抗挫折能力

生活中总避免不了一定的挫折,但相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坚强,抗挫折能力尚低,加之他们的血气方刚,往往容易在激动的时候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对其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技巧性较强的体育锻炼来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如单杠、双杆一类器械类运动和登山一类户外运动。以单杠为例,学生在锻炼中,由于单杠的高度和宽度首先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害怕心理,这就激发了他们去克服困难的斗志,锻炼中,学生需要克服害怕、担心、恐惧、紧张等心理,而克服这些心理的过程就是自我意志力品质增强的过程,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到提升。

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年龄一般都不大(通常在13—16岁之间),所经历的社会实践较少,还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多为学校和家庭,交际环境狭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如果这个阶段不对其自我保护意识进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会随之减弱。

初中体育提倡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自我保护意识就是社会适应力的一种表现。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能让学生在锻炼中不断的了解危险、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也正要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快速跑中,如何不易滑倒、单杠锻炼中如何不易摔下来、打篮球如何不易让手受伤等等;通过这些细节注意,引导学生向生活过渡,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从细小的地方去提高警惕性,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增强锻炼的时候增强其心理品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8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音乐教育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感知、音乐兴趣、音乐情感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音乐时,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联想与想象,由描绘性音乐或情节性的音乐而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可以引导学生想像大自然的风光,捕捉田园生活的清新,自然,淳朴的气息,如欣赏《命运》交响曲时,激昂有力的音乐,使人感受到贝多芬在不幸的遭遇中,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强毅力,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意志坚强者,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其坚韧心理,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二、利用音乐教育培养中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由于父母长期的包办式教育,部分中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他们常常会出现意志消沉,过于悲观等心理,导致他们对社会、对现实失去信心,对学习和生活失去积极性。正确认识社会并适应社会的能力,可能使中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避免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从而正确地对待生活。音乐教育的开展,既能使他们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的美,又能感受世界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中学生能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社会,端正生活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很多的音乐作品是描写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的,比如《妈妈的红头巾》、《妈妈的生日》等描写母亲;《每当我从老师窗前起过》、《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描写教师;《咱当兵的人》、《为了谁》等描写军人。学生通过对这些描写不同角色的作品的学习,可能进一步的认识这些承担不同社会分工的社会角色,理解他们的责任、劳动与情感,从而培养了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音乐教育特别有益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人们很早就知道音乐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如:母亲们懂得用“摇篮曲”使孩子安静入睡,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情感的变化,使人精神愉悦,机体放松,增强血液循环,促进内分泌,在全身舒适的情况下进入梦乡。

现在,音乐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与心理治疗。意大利的一位外科医生扎泊洛通过研究认为:巴赫的音乐能减轻消化不良;莫扎特的音乐能减少风湿关节痛;舒伯特的音乐能帮助失眠者入睡;亨德尔的音乐则能解除失恋以及感情上的痛苦。音乐研究家尼斯斯特编制了一段奇特的音乐,运动员听过这段音乐,有助于他们进入最佳竞技状态。一位被测试过的运动员说:“音乐使你自省,使你变得又能意识自我,更能意识到你在做什么,其结果使你更乐观。”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播放一曲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引导其听一曲激昂奋进的乐曲,有利于鼓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失败和挫折。

当学生处于情绪低落、伤心苦闷而不能自拔的时候,一曲忧伤的音乐,亦有利于情绪的宣泄,使青少年尽快摆脱痛苦的心境,回到乐观积极的状态中来。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伴随个人一生的教育形式,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关系更加亲密且比较牢靠,家庭成员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特点使其在情感上有着强大的感化作用,对于教育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我们就应该针对大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已经出现的问题,运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深入分析,才能够提出建设性方案和意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可以成为为国家和社会所用的栋梁之材,成为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促进作用之人。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形式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后天行为和思想观念都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方法,家庭教育也讲究因材施教,依据不同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对其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生活实践,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望子女能朝着他们的预期目标去发展。要想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积极作用的良好发挥。

二、大学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特点

大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相对于小学、初中、高中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就会自觉弱化家庭教育的功能以及作用,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对于学生以前所受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家长一味地追求子女成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家庭教育的形式上,只注重家长教给子女的东西,忽视了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更忽视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仅仅只重视家长对其辅导,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子女的教育需求,家长更应该关注子女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其学习的方向,避免其误入歧途。其次,家庭结构组织日益复杂的特点。独生子女是大学生家庭结构的一种普遍现象,单亲家庭的家长自身由于离婚造成心理失衡,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父亲或者母亲可能会施加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亲或者母亲的唯一,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身兼多职,在照顾子女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精力不足、时间不够、力不从心的现象,家庭教育就会在总量上出现缺口,家庭教育思想方法上容易造成偏差。第三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威型关系被平等交流沟通和民主商议所取代,这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对于家庭关系的调和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学生主体,二胎政策也是近年来才实施的,家长往往会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容易出现过分保护与溺爱,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无法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及相互间的交流与分享,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和同学们沟通交流,不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能就会造成其自私的性格特点。多子女家庭,会出现的问题就会是偏向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而使得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备受冷落,导致子女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妒忌和甚至仇视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如果不注重及时地对孩子心理状态积极指导,帮助其调整心态的话,子女机会产生很强的嫉妒心。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绪就会被放大,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篇10

1“仿真物理实验室”

“仿真物理实验室”是一款工具软件,它是一个可以提供完备实验器具的虚拟综合实验室.借助这一平台,我们可以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物理场景,可以在任意组合的物理环境中,搭建自己的实验.这对于逻辑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的物理学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可以说它是物理教师的课件制作平台,物理课堂的教学平台和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平台.

2“仿真物理实验室”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仿真物理实验室”作为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有其突出的优点.我们只要构建一个物理模型,然后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提供的器件把它搭建出来就可以了.我们所要考虑的是物理学的本身而不用太多考虑计算机方面的东西.例如做“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运行《仿真物理实验室》的电路模块,首先新建一个实验;然后添置实验的器件,按照测量电路的模型连接电路,这样就可以运行实验了. “仿真物理实验室-电学模块”主页面如图1所示.

案例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电路: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

(1)从器件箱中分别选择所需的实验器件,把它们放在实验区中.

(2)然后设置一些器件的参数.先用鼠标右键点中对应的实验器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进入对应的属性设置对话筐.在这个实验中选用额定电压2.5 V,额定功率0.75 W的小灯泡.设置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为10 Ω.设置干电池组电池的节数为2节,内阻为0 Ω,这得到一个理想的电源了.

(3)使用导线把这些器件根据电学原理连接起来,如图2所示.

(4)用鼠标双击单刀单掷开关的下半部,就可以把开关闭合了.这时电流表和电压表上显示出了它们所测量的电流和电压.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可以拖动的,用鼠标左键按住滑片不放,左右滑动鼠标,就可以改变滑片的位置了.

(5)点击工具栏上的 “显示电流方向”按钮,还可以在导线上显示出电流的运行方向.点击工具栏上的 “实物图/符号图”按钮就可以在实物图与符号图之间相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