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概念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的概念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装饰艺术概述
装饰一词泛指艺术修饰,在西方,装饰一词起源于17世纪中期,而在中国,这个词的出现更为久远,早在5世纪到6世纪,对于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统称为装饰。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仅包含追求形式美感的装饰艺术,也包括了抽象性和象征性的因素。这是比较广义的概念划分,对于装饰一词的狭义定义是指一件事物按照形式美的规律来对艺术对象进行抽象、变形或者加工整理,从而使其产生形式美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中,这些艺术加工运用到了平衡、秩序、韵律、节奏、统一等的形式法则。
2.服装设计概述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美学、心理学、材料学、市场学、工程学、文化学以及色彩学等。服装设计是一项系统的过程,从对设计对象的构思到实际图像的绘制,再到效果图的完成,最后到服装的剪裁、缝纫等一系列的流程,都是服装设计里面的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服装设计不等同于普通衣物的制作,它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要求个性化,要求设计者设计出集实用、美观与个性化于一体的服装。
3.装饰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装饰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服装设计,因为它要依靠服装这个载体来展现自己的美感,如新时期时期彩陶器上面的装饰都是经过夸张变形之后的图形,这些装饰艺术为彩陶器增添了艺术美,在服饰的装饰上亦是如此,特别是发展到现代,装饰艺术与服饰设计更加密不可分,服饰脱离不了艺术装饰。
二、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观念的影响
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先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最后完成艺术或文学形象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所动用的思维活动则是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在人类历史千百年的流变中,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丰富多样,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因此,装饰艺术对现代服饰设计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环保理念等现代思维方式。
2.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实践的影响
现代服装设计师在灵感的来源上不再局限于自然事物和传统抽象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装饰艺术中的灵感,比如中国的龙图腾、摩洛哥的靠垫、巴布亚的屏风,这些意象直接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取材来源,这种直接现实性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大特点,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装饰艺术的发展充分成熟,灵感的来源能够直接作用到服装设计中,在当下大热的豹纹图案、复古军用鞋上面,设计师们在用装饰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装饰艺术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对人的感官影响直接而鲜明,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于把握是一项重大的课题。色彩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比较固定,因为基于人类的生理属性,在对颜色的反馈上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但是其社会属性则会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甚至在不同的地域间,其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色彩在装饰艺术运用上的丰富性,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上,色彩的运用影响到了服饰的视觉效果、心理效果和文化特征。
2.装饰艺术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饰的材料选择上面也在不断出现新变化。从最初的动物皮毛、树叶草皮等就地取材的原料选择,到如今的棉、麻、丝绸、雪纺、牛仔、呢绒、皮革等等材料,这极大地丰富了服装设计的选择性,而装饰艺术上的材料也发展为金属、石器、木材、贝壳、绳索等,这些材料因为自身天然属性的特征,在装饰艺术中呈现出诸如透明、粗糙、莹润、奢华、细腻等视觉效果,通过装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思维进行重组,创造出富有个性和时代感的作品。
3.装饰艺术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广义图案是指某种器物的造型样式、结构色彩,而在服装设计中,图案则专指设计艺术中的装饰纹样,它包括了几何图形、人像、花卉、动物、风景以及其他抽象的图形,这些图案以或规律或杂乱的形式布局在衣物上,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殊的艺术魅力。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服装设计中对于图案的应用技巧更为灵活方便,由此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服装图案,为现代服饰文化增加了丰富性。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服装设计;灵感;调研;设计素材
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被商场里一件件精美的服装所吸引,而服装并不是设计师们挥一挥手中的画笔就造就而成,而是经过设计师的灵感发掘再到成衣制作一系列的流程。通常情况下,服装产品开发一般以下几个阶段:调研—— 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筛选设计——制作样衣——调整总结。而调研是出于最初的一个阶段,调研的深入度和细致度对整个服装设计开发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调研的概念及角色
根据牛津英文大词典所著,调研是指:“针对素材和资料来源进行的系统化的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起事实基础并得出新的结论。”通俗来看,调研指的是调查研究,从过去或周围的事物中学到新的东西。调研是我们展开设计开发的基础,对于任何设计过程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时尚又在不断的更新变化,每一季中消费者都希望设计师能对时尚轮回进行重新演绎, 由于这种不断追求新奇感的压力,设计师需要不断对新的灵感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寻,从广泛到深入的调研,会给设计师们提供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与灵感元素,从而便可以开始对一组或一个系列的服装进行演绎了。 由此可见,调研是设计师获得灵感的起点,也是日后创作之旅的领航人。
二、调研的意义
调研为我们设计的各个方面提供素材,调研为设计中的廓形与结构提供素材,例如弧形下摆的西装设计可能就来源于对燕尾服的调研灵感。整个服装产品开发过程当中,服装的细节设计往往是不容忽视的,好的细节设计通常会成为服装别具特色的卖点。调研对服装的细节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设计过程中对细节设计的调研采集往往会成为服装细节的重要灵感来源。调研同样会给设计师带来很多色彩,肌理,及面料装饰方面的灵感素材,我们生活在色彩斑斓的世界中,自然界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色彩组合,调研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会发掘自己想要的色彩,从而奠定整个系列的设计基调。在调研过程当中,设计师会收集到各种天然纹理或者装饰纹样的信息,设计师往往会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印花和肌理的设计方案。
三、调研途径及素材收集
设计的灵感可以存于我们身边的任何地方,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好的设计师善于从各个途径去找寻灵感进而进行深入探索,调研通常可以从历史,文化,自然界,书籍,网络,旅行途中,相关艺术领域等多种方面去探索,进而展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服装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世界各国在每个历史阶段的服装都不尽相同,每个朝代的服装都非常具有各自的特色,设计师可以从不同朝代的服饰廓形,或面料及细节装饰上获得很多灵感素材。2012年秋冬大热的羊腿袖造型便是将维多利亚时期的羊腿袖的造型与当今的时尚趋势结合,可以将羊腿袖的造型演绎出全新的风貌。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都形成自己独特而绚烂的民族文化,这些颇具异域风情的文化特色往往是设计师汲取灵感的重要源泉。 因此调研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影响,设计师应当经常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探索研究,寻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元素。诸多设计大师都非常善于发现和运用民族元素,将其作为自己独特的灵感源泉,演绎出别具民族风情而又不失时尚前卫的视觉盛宴。
缤纷多彩的自然界是众多艺术家的灵感缪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亦可以为服装设计师带来结构,色彩,图案等各方面的灵感素材,例如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从故宫的建筑物越檐屋顶的造型中取得灵感,设计出时装肩袖部耸起的飞袖时装造型。与设计相关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音乐,戏剧等的探究,往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绘画中的色彩和人物通常称为设计师创造是的缪斯女神。而今音乐与时尚的联系更加密切,摇滚音乐经常是朋克之母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的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而著名歌手麦当娜也常常成为众多设计师不断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
具备探寻和发现周围的世界的能力对设计师非常重要,因此旅行也成为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可以帮助设计师拓展思维,也会为设计创作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料。如在2010秋冬时装周上,轮廓夸张的粗呢外套,装饰滩羊毛的袖型以及随处可见牦牛毛和羊毛的装饰,无不体现出不羁和原始的美感,源自于设计师在旅行当中体会了寒风扬起闪耀银色光芒的飞雪,冒险的游牧民族跋涉崇山峻岭和想象的疆界,踏着风雪翩然而至而所获得的灵感与创意。
综上所述, 调研是设计师在做服装设计开发的必不可少的过程,给设计师提供源源不断灵感并记录灵感素材。对廓形结构,面料,色彩,肌理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可以让设计思路渐渐清晰,启发设计师找到设计方向,从而纵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设计师总会不断的挑战自我,通过各种调研途径找寻新的灵感和素材来激励他们的工作,因此设计师应当重视调研的过程,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自然界,历史,文化及旅行等多方面着手,找寻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资料,从而开启刺激而又有趣的设计之旅。
参考文献:
[1](英)西蒙.西弗瑞特 《时装设计元素:款式与造型》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1
篇3
关键词:慢时尚;慢时尚理念;独立设计师品牌
慢时尚理念兴起的社会背景
1.新经济浪潮呼吁生态环境保护
当今的商业世界正以全球化和科技这两大主导力量为支撑而迸发着高涨的热情,它像一把双刃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一方面,全球化极大地提高了各经济体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而科技也已经从机械化时代进入数字化时代,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手机和社交媒体等新兴事物的迅速发展,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全球化也给当代世界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在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下,低碳文化悄然步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追求环保、自然、健康的理念特征和生活状态,这些悉心关注自然生态的服装品牌,如氧气生活O2life和无印良品MUJI等,都坚持自然低碳的着装主张,他们在理念和灵感上倾向于本土化的传统元素,在面料上选用棉麻等自然材质,在设计上注重个性化的原创表达,在服务推广上关注人的情感延续。当生态环保风越吹越热,各服装品牌也在重新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2.消费时代下快时尚的弊端
充斥着流行符号与机械元素的后工业时代,速度快、高频率、时尚度高的快时尚品牌在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里横行霸道,让追求时尚的人趋之若鹜,乐此不彼。快时尚服装品牌理念以“快”、“狠”、“准”为主要特征,快时尚服饰始终追随追当季潮流,新品到店的速度奇快,橱窗陈列的变换频率更是一周两次。现代快时尚影响下的服装品牌通常奉行物美价廉与时尚推新的设计理念,这种服装设计适应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也紧跟潮流,以新颖的时尚感来满足更新快、市场淘汰快的特点,适合服装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批量化的生产。快时尚在带来各种便捷、时尚流行程度强的同时,它做工不佳、穿后即扔的特点也在加速消耗地球资源。其次,快时尚消费改变了人与衣物的情感联系。快时尚这种快速满足、丢弃、再次消费的模式是“快速时装”业只重利润、投其所好、不计后的表现,这种恶性循环也令多数消费者愈发毫无节制,过分的消费。此时的人们似乎遗忘了旧时那种珍惜衣物、缝补衣服的岁月和记忆,如今在快时尚的掌控下只有感官刺激与虚荣心,缺乏长久的情感关联。再次,为了保证产品的持续热销,满足人们不断膨胀的时尚欲望,快时尚品牌往往遵循紧跟时尚潮流的原则,通常的做法是抄袭一线大牌的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服装原创力的表现和发展。
慢时尚理念在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中的具体表现
1.倡导生态环保与可持续
如今,各种环境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也积极地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材质精良、设计考究的高级定制服装无疑是相对环保的,60年代的嬉皮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宣扬环保理念。但是在现代,随着市场对符合伦理的产品的需求扩大化,设计的重点将朝着经久耐用、设计讲究的慢时尚方向发展。减少因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浪费资源的加工行为,将每一份资源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1]提倡自然生态理念、使用健康环保面料、推广自然保护意识、延长产品使用生命,这是慢时尚理念下服装品牌的生态平衡表现。
中国的例外、ZAIN、素然ZUCZUG等品牌,在设计中都注入了生态环保、关爱与节制、平衡和悠然的慢设计味道,在他们的带动下,时装界将体现出更多对天然、健康、低调、舒适、知性和品质的追求。
2.以原创为前提,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作为独立设计师品牌,原创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因素。在现代慢时尚理念的影响推动下,源源不断的创意被融入进设计中。设计师品牌的服装产品与普通成衣不同,它的实用价值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它表达的是设计师的个人思想与艺术主张,而人们在购买他们的设计作品时,也不单纯是购买服装的实用价值,而是对设计师的哲学观、艺术观和价值观的认同,对生活艺术化品质的追求。[2]慢时尚理念要求设计师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灵感进行艺术化的升华,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速度上的减缓,而是更加追求作品灵魂的塑造和深度的挖掘。慢时尚理念下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往往使“生活艺术化”,注重与当代艺术的紧密结合,也强调从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中撷取灵感源。
图2-3 茶缸Cha gang
例如,茶缸Cha gang(图2-3)是中国本土设计师王一杨的设计师品牌,茶缸最大的特点是它并不过分地关注流行,而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生活的记忆为灵感,并以服装的形式将这种生活及记忆的痕迹表达出来。设计师王一扬关注70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给人们留下的悠远缓慢记忆,认为白色蓝边茶缸作为那个时代人们极其熟悉而常用的物品,具有朴实的代表意义,它可以引发人们对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反思。在王一杨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哲学中虚与实,空与有的对比和节奏,不仅有尺度的对应,还有人和衣服的对应。茶缸中有一件背部镶拼白色条状布块的黑色毛衣(图2-4),是王一扬认为迄今为止最出状态的作品,这件衣服的设计呈现了中国哲学中虚与实、空与有的对比和节奏,显示出含蓄和飘逸的气韵之美,它以极其松弛的态度找到了尺寸和比例的感觉,那条背后游离于身体之外的白色,是从建筑“虚实”概念中引申的一个实践。茶缸的品牌理念撷取生活中的元素并通过艺术化的原创设计手法来展现服装的思想,它表达的是一种慢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艺术化的追求。
图2-4 茶缸黑色毛衣
3.强调品牌生命的张力
相对于快时尚,慢时尚是富有灵性的,情感的艺术存在。[3]它不盲目地跟随时尚潮流的步伐,而是有自己坚持的理念,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魅力,因此慢时尚理念下的服装品牌是具有生命张力的,能够让消费者细细品味出其中的内涵和意蕴。同时,慢时尚理念要更富有社会责任和道德感,要求品牌具有独立性和责任意识。[4]这就要求慢时尚理念下的服装品牌的风格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集现代、未来、科技、艺术、自然、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审美意向为一体,既要从自然界、历史长河和传统文化中寻找温馨的人情味,也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用前瞻的视野,表现为未来的无限畅想,使其真正拥有丰富且宽广,创造和体验并存的生命张力。
在国内,虽然慢时尚设计理念还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但是许多独立设计师品牌已经渗透除了慢时尚设计的味道。比如服装设计师马可的例外品牌,坚持创新的价值追求与传统的东方文化,致力于将原创精神转化为独特的服饰文化以及当代生活方式。例外的服装以不对称的解构主义为主要特征,诠释了崇尚大自然的理念,擅长使用棉麻质地的面料和传统的手工艺,表达出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随性质朴的生活方式。另外,2011年例外在广州开设了全新的文化生活概念店“方所”,是涵盖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空间与服饰时尚在内的一体式全新文化空间。“方所”旨在要为懂得文化创造生活的所有人,打造一个内在渴望归属的地方,更要让中国的文化得以延续。[5]“方所”这一空间充分地将艺术、文化、时尚和美学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体现了慢时尚的韵味。
4.挖掘民族传统思想内涵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传统和本土文化,作为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成了设计师们寻找灵感来源和表达方式的首要之选。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形合一,因此,古人在服装审美上十分注重整体的和谐感,追求服装的精神、气质和神韵之美。[6]这种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观念契合中国人内在的审美心理,所以,大多数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喜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灵感元素,使服装呈现出一种中式的、儒雅的韵味。
设计师张达的服装品牌“没边”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品牌名称寓意了设计师对品牌寄托于美好的愿望:没有边界,或者说重新建立美的标准,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中发挥无限的自由。如图2-7,是设计师张达的作品,他以洗练的平面剪裁扬名设计界。作品中呈现出的是服装平面状态与立体状态的自然转换,设计师通过内部的结构处理,使服装平放在桌上时呈现出完全的平面状态,穿在人身上之后则会在人体不同部位呈现出各种立体状态。“没边”全部是平面剪裁,看似平展,但穿上身会产生自然的褶皱感, 这可以看出设计师的设计思考过程。这种思考的过程也可以传达出一种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并且体现了设计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柔和、缓慢而又富有韧性的道学理念。这是慢时尚理念的充分体现,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一种平和、凝重而又暗藏机智的魅力。
图2-7 张达“没边”作品
结语
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各服装品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品牌发展的未来。全球慢生活运动的兴起,倡导人们放慢脚步,享受生活,希望人们能够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事物。慢时尚理念的出现,是对当代社会环境问题以及快时尚的反思,慢时尚代表的是一种对社会和对生命充满关怀的责任意识。中国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则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慢时尚的理念,它们在服装设计中来倡导生态理念,有独立的设计思想并且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关注和体验生活,追求作品灵魂的塑造,强调服装的生命张力,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服装集现代、未来、艺术、自然与传统于一体,表现出一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慢时尚美感。
参考文献:
[1] 徐珊. 浅谈慢时尚理念及对服装设计的影响[D]. 山东:设计艺术学,2012.
[2] 史小冬. “模糊理论”在本土设计师品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浙江:服装设计学,2010.
[3] Alastair Fuad-Luke,“Slow design: a paradigm shift in design philosophy?”Design by Development conference, Bangalore, India, December 2002. See .
[4] 杜军虎. 谈慢设计[J]. 装饰,2008,11.
[5] 北京盛世嘉年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构建服装品牌力量[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282.
[6] 荆馨. 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视觉风格研究[D]. 上海:设计艺术学,2007.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篇4
关键词: 服装专业 理论学习 记忆方法
无论哪门知识,都离不开“记忆”的巩固,服装专业的理论学习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记忆方法,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专业技能和综合成绩。记忆方法有很多,在理论学习中要学会寻找好的记忆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这对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日后的深造,以及服装设计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十分有利。在这一点上,对服装专业理论学习中记忆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很有必要而有意义。
一、记忆的概念及分类
1.记忆的概念。记忆可简单理解为“记住”并能“回忆”。心理学的定义是:记忆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人们通过记忆积累经验,扩充知识。在这里,我们把识记、记住、回忆都统称为记忆。
2.记忆的对象及分类。在服装专业理论学习中,记忆的对象即材料归纳为两部分:其一是各专业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如概念、原理等;其二是指导实践的理论或由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体会汇成的理论。根据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记忆概括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主要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要想记住,先要理解。因为找到了相互间的联系,理解了知识的原委,弄清了原理的来龙去脉,所以能够记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会忘记,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如在服装结构制图中前胸与后背的关系中讲到男女前后腰节的比较:男性后腰节长于前腰节,女性前腰节长于后腰节。这对初学者来说有难度,若不理解,只靠重复去背、去记容易记错、记反。但若理解了男女胸背特征的区别,在记忆时,简易画出男女胸背特征的草图,就能既快又准地记住这一点。这就是建立在理解男女体型差异基础上的意义记忆。还有一些制图公式、符号、数的代表意义等,理解了,记忆就会变得很容易,即使暂时忘了,也可以驾轻就熟地重新推导出来并回忆起来。
机械记忆主要是指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记忆,这里主要是对毫无关联的知识的记忆。学习者只按材料的表现形式去记,而不顾及材料的意义及其关系。
二、讲究记忆方法的原因
目前客观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记忆的因素。
1.部分学生自身的状况所决定的。
2.记忆方法不当所造成的。
3.对理论知识的轻视。
三、增强有效记忆的措施
1.利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服装专业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示范课,许多学生在看时往往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就纯粹看,殊不知操作课也像其他课堂教学一样,需要动手记录。要记下操作步骤、方法、要点等,课后及时整理。
2.养成“俯而读,仰而思”的习惯。通过诵读好和回忆交替熟记的方法一直优于仅仅通过反复诵读教材熟记的方法,因而最好的记忆方法应是“俯而读,仰而思”。
3.明确记忆目标。记忆目标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就越好。
4.选择最佳记忆时间和环境。一般来说,清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的记忆效果比较好。因此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记忆是比较适宜的。
四、记忆方法的运用
记忆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我在服装教学中对记忆方法的经验总结的实例。
1.想象记忆法。想象记忆法,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难以记忆的知识,通过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将其想象成为一个场景或画面(用一句顺口溜加以概括),让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有一个深刻印象,以达到记忆目的。例如服装原型知识中,运用“想象记忆法”记住中间体英文字母P、R、T的表示意义,用一句通俗的话就可以:“踢(T)死(4)阿(R)六(6)八(8)屁(P)”。利用谐音把英文、数学与中文的意思联系起来,很快就可以把中间体与英文对应记住。虽然这句话一出会引起一阵哄堂大笑,却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短体144―148―152 148 中间体 P P―8―148
普通体 152―156―160 156 中间体 R R―6―156
高体160―164―168 164 中间体 T T―4―164
2.图文对应记忆法。图文对应记忆法,是指利用图形的直观效果来辅助文字材料的记忆。
3.先概括后扩散记忆法。我们可以先把实记内容压缩,找出关键点,再在“树干”上添枝加叶。比如:人体代号的划分及其胸围差的范围有一张表格,这张表格比较重要,在教学中作识记要求。
首先,把这张表格概括压缩,只记C体型――“树干”,男子胸腰差小于2―6,女子胸腰差大于4―8;然后,“添枝加叶”,在某个数值下一数(如6的下一数7)的基础上依次推加4厘米差值;最后,注意在Y体型处,不论男女,在4厘米的基础上都多加1厘米。
总之,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做到先理解,再识记,对于毫无意义、关联的材料,看看有什么内在联系,抓住关键要点,若真属于非靠强制记忆不可,再去记、背也不迟。
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大家要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积累经验和诀窍,选择适当的记忆法,使得它们相互补充。多中记忆方法相互运用,争取在专业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骆振楣.服装结构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黄金威,金寰.学习意识、方法、习惯训练.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篇5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型产业层出不穷,在这其中,一种以创意为主的新型产业逐渐崭露头角,在许多行业,创意都有其生长的土壤。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再介绍了艺术设计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化;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课程
一、前言
创意产业是各种行业发展的先驱,它推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向大众推广许多新的思维、设计、理念,所以值得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培育创意人才。由此诞生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旨在为设计行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因为其历史较为短暂,课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想办法解决。
二、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1.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当下社会中发展出的新型产业,它非常推崇创新,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思维的活跃性,它需要现代社会高端的电脑技术、活跃的信息传递作为基础。在满足这些需求后,创意产业能够爆发出相当大的创造性,以自身的先驱性领导其他产业飞速发展。创意产业的涵盖面非常广,它是一种文化产业,但是却可以涉及广告传媒、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并且在这些产业中占据领导地位[1]。不过除了社会物质基础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文化创意必须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基础。我国为了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不同领域均开设了培育创意人才的教育课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现今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重要性。文化创意产业在其他产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其相应的创意人才也是各个领域行业的抢手人才。因为创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隐性资产,它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竞争中始终走在其他企业的前方,这一份优势对于竞争激烈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许多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一些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也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能够促使这一产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意味着一份产业的发展逐渐具备输出与输入两方面。我国为了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正逐渐在教育中也增加相应的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素养的创意人才,但是我国创意教育尚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面临着许多挑战。
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1.创新性不足。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以学为主,无论是哪项科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领导下学习先人的知识,以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主。艺术设计教育虽然主打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其课程采用的仍是和其他课程相同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仍然是前人的经验,继承的是前人的思维和成果,缺乏相应的延伸和发展。并且,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同,上的课程、做的练习都相同,很难在这种统一的学习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在固化死板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思维的能力[2]。当然,艺术设计课程中,对于经验的继承是必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评判与鉴赏能力,了解优秀的前人是如何思维的,这有利于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也能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眼界,但是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重心仍然应当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判断的能力。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等着教师为他们指出设计的重点、方向和方法,那么他们将逐渐失去自主思维的主动性,而这本是艺术设计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生会逐渐习惯模仿前人的手法、视角和构思,在思维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让视线范围开始变得狭窄,最后导致培育出的人才在前人的道路上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但是缺乏自己走出一条道路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2.文化素质不高。从高中教育分科开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存在一种观念,那就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选择艺术专业。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想法,艺术与文理科都是平等的方向,选择艺术的学生同样具备很强的文理科学习能力。但是,这一观念却在现实中被广泛认可,文理科被当成高中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文理科方面无法取得很好成绩的学生才去选择艺术类的方向。这就导致了高校开展艺术设计课程后,所招进的学生大都是人文素养较差,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再加上这几年高校逐渐扩招,放低了招生要求,使招进的学生素质进一步下降。实际上,能够在艺术设计中取得较好发展的人才,势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只有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在艺术设计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生需要掌握数学与物理方向的知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历史与语文方面的背景知识。比如服装设计,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生源问题,即使是高校的教育也仍然是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色彩、技术的运用,极少见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只有一些民间艺术方向的课程会保留一些关于民间艺术历史背景的课程。这种存在严重偏颇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进一步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3]。当学生学成毕业后,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却缺乏知识底蕴,在工作中不能依托丰厚的人文素养进行设计。试想,当建筑设计师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当服装设计师不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当游戏设计师不了解受众人群的文化视角,他们设计出的产品,即使创造力十足,又如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如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措施
1.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艺术设计的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在这方面,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完成,并将作业成绩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还要提出表扬。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各种自主社团的开设,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意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教师在进行一些设计项目的研发时,可以招收一些具有潜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学生年轻活跃的思维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新的方向,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社会前沿的工作,提前为学生展现发展的方向。一些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学校,可以将已基本完成理论学习的学生送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走在社会前沿的设计行业是如何发展的,能够接触到一些设计专业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眼界,在受到新的思维激发后,也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2.提高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离不开人文素养作为基础,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首先,高中时期就不应该指引文化科目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文理方向,而是应当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选科思维。当学生倾向于艺术专业时,学校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还应当为其排除来自家长和社会的障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4]。这样,高校在招生时,就能获得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学生,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校在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也应当开设与之相配合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人体结构比例或者建筑受力分析等理科知识,也可以增加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规律等文科知识,还有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必备的主修课程,也可以作为选修科目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例如心理学、数学、英语就应当作为学生在设计专业知识以外应当掌握的学科,而人体学设计、建筑力学、生态学等在特殊方向才需要的学科就应当在学生对自己将来涉足的行业有一定倾向后有选择地学习。学校也应当安排一些校园活动,例如人文讲座、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它可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应当是艺术与文化、科学相结合的科目。学生应当明白文化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创意产业化的背景下,需要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上,应当多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创作,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设更多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推动创意文化的产业化,才能推动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宜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56-59
[2]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34-38
[3]吴威.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102-105
篇6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隐性创意经济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1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经济结构做出适当调整迫在眉睫。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和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这一波金融危机对金融业冲击尤为严重,很显然,金融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成为拉动经济繁荣的基础产业。当前,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已经完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因此,为新的繁荣周期发掘核心产业是今后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以低耗能、清洁型为核心的隐性创意经济有可能承担此任。
发达国家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隐性创意经济迅速兴起,发达国家已经将本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隐性创意经济,不言而喻,属于隐性创意经济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欧美国家已将创意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大力发展,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的隐性创意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推动这些国家隐性创意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正是源于各国政府多种举措的重要作用。显然,我国隐性创意经济要发展,也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隐性创意经济的扶持,推动隐性创意经济快速发展。①
英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创意经济”和“隐性创意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也是最早发展创意经济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首相布莱尔任期内强力推动创意经济发展,这个时期也是英国的隐性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英国跨部门商业注册机构(IDBR)统计数据显示,英国从事与“隐性创意产业”有关的企业超过122,00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6%。这些企业中,75%主要从事数字艺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音乐、视觉传达和表演艺术方面,产值达到1125亿英镑,对英国GDP的贡献为5%,已超过大部分产业对全英GDP的贡献。②
法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法国的设计业是该国隐性创意产业的代表行业。法国设计业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设计研究等。研究表明,设计公司主要的业务内容是产品设计,占所有设计公司业务量的60%,但是产品设计的利润率并不高,相比较而言,包装设计利润率丰厚。据该国工业设计促进协会统计,设计业的年营业额约为30亿欧元。巴黎是国际时尚大都市,也是大部分设计公司的云集之地,法国55%的设计公司总部设在巴黎,这些公司无疑极大促进了就业,提供了全法国78%创意设计工作岗位。③
瑞典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瑞典的隐性创意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也奠定了的该国在隐性创意经济方面的领先地位。瑞典就业结构统计数据分析,从2010年至2013年设计业和数字多媒体产业是瑞典隐性创意产业中发展速度排名第一的行业,其次是表演艺术、平面艺术、文学等。音乐和电影是瑞典最具代表性的创意产业,瑞典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输出国之一。电影产业尤为成功,几十年来产生了许多经典名片,也培养了诸多闻名世界的导演和电影明星。瑞典的汽车与建筑业能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了高新技术的贡献,其中工艺设计因素不可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创意文化已经成为瑞典文化的代表之一。
丹麦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丹麦隐性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多项激励政策促进创意产业发展,隐性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丹麦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有力推动和促进隐性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贸易产业部和文化部共同发表了一份《丹麦的隐性创意潜力》报告,其中详细阐述了丹麦隐性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和产业政策的策略重点,其主旨是为该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参考数据。该报告详述了丹麦的隐性文化创意产业涵盖的9个领域,并列出每一领域产业链的详细定义。丹麦政府选择将文化、电影、音乐、新兴媒体作为其隐性创意产业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
德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在德国,“文化经济”和“隐性创意经济”是同一概念。德国重视数字技术的推广,隐性创意经济在德国发展迅速。以2003年至2008年为例,其销售额从1172亿欧元增至1319亿欧元,增加值远远高于化工业,略低于汽车业。德国政府在文化政策制订方面也表现出其独特性,至今没有出台一个正式的官方文化政策。德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以下特点:行业跨度大,创造是其共性;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大城市为龙头、辐射周边地区的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④
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潜力分析
隐性创意经济从归属来说,属于宏观创意经济和区域经济,涵盖面非常广,包括摄影、建筑、雕塑、动画、数字媒体、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和艺术经济等。据统计,我国创意产业的隐性经济增长率可达年均10%以上,因此,大力推动隐性创意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从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国务院2014年1月22日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会议确定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对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延续,是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情况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新举措,表明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认同的。同时他也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也表示,推进设计服务、文化创意以及与之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切中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最核心价值,通过最合理的方式实现了其价值。他表示,创意设计较难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但对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及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隐性创意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方面,总体来看,我国的隐性创意经济所占经济总量比重与其他国家类似,但也有其独特性。奥地利一位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76个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的非正规经济情况。数据表明:在欧美发达国家,“非正规经济”大约占GDP的15%以上,在发展中国家,其所占比例较高,基本都在30%以上。该研究还指出,“非正规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约占其GDP的70%以上,规模最小的国家也要占其GDP的10%。⑤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不断转型,隐性创意经济逐步增加。有学者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占全部经济的比重约在5%以下,到上世纪末迅速增加到20%,2000年至2013年隐性创意经济增速减缓。目前其规模估计约占GDP的10%到20%之间。
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凭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设计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不管是我国的隐性的设计经济还是表层的设计经济都与世界强国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隐性设计经济的管理方式、市场运行方式等方面相当混乱,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设计经济的战略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知,产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法律和金融支持,从而导致设计经济进入不能持久发展的经济怪圈。
第二,缺少产业运行的良好环境,市场化的短视行为极为普遍,而且设计教育的落后导致生产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作为隐性设计经济支柱的创意行为或产品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激励。
第四,受传统重道轻技的思维影响,创意行为的市场转化能力有限,不能达到产品市场化运行效益的最大化。当然,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沿海地区逐渐意识到设计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比如,近期广东省就率先将设计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加以提倡。
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隐性创意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为了使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分析我国创意经济基础和发展情况,并积极引进其他国家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尤其是创意园区建设的重要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以宣传为先导,营造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隐性创意经济、隐性创意产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很新鲜的词汇,对创意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以及它与传统经济的差异更是知之甚少,也无法预见创意经济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十分关键。要通过各种媒体多渠道立体化地宣传隐性创意经济目前的发展情况,尤其是隐性创意经济的经济拉动优势,尽可能地扩大隐性创意经济在本地区的影响。网络是最不容忽视的宣传平台,创意经济园区要构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和相关行业网站,多方位扩大隐性创意经济的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多种标志性的活动,来扩大隐性创意经济的社会影响。比如,定期举办以创意为主题的研讨会、交流会、大奖赛等。高校是培养创意经济人才的摇篮,上述活动要深入到各类艺术院校。鉴于目前我国大学创意经济人才的培养还较为滞后,宣传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对于隐性创意经济的人才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都十分重要。
第二,以政策引导为保证,加速隐性创意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隐性创意经济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既需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也要有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各省要摸清本区域内近年的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情况,明确本区域内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制订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城市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也很重要,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将产业链延伸,强化产业辐射功能并完善创意产业集聚区。此外,还要重视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对本地区隐性创意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优化创意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依靠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动创意企业的发展,强化行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增加创意研发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等。
第三,以资源合理配置和提升服务为手段,为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搭桥铺路。隐性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企业在起始阶段都存在规模小、资金少等问题,独立生存的能力还不强,在这个关键阶段,良好的服务环境尤为重要。另外,不同于传统经济,智力和技术密集型是隐性创意经济的特征,创意人员尤其关注文化、环境和服务水平。因此,发展隐性创意经济时,配套的公共服务业要先行考虑,先行发展。此外,还需要发展创意经济发展的网络服务平台,便于业界的交流互动,为创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⑥
第四,以资金扶持为动力,拓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渠道。创意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智力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很多创意企业在起步时,资金是关键,也是最需要的。创意产业由于存在投资风险,要想获得银行贷款绝非易事,融资也有难度。以河南为例,在创意产业中,小企业仍然占大多数,规模大的企业很少,资金缺乏是这些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省、市政府制定相关的发展扶持政策,对这些企业在金融政策上给予充分倾斜。但仅仅依靠政策的推动来解决创意企业的资金缺乏问题还远远不够,要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投资,解决隐性创意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后顾之忧,只有如此,创意产业才能更长远、快速和大规模发展。
第五,以人才培养为龙头,壮大隐性创意经济人才队伍。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是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创意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任务十分艰巨。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培养时要通盘考虑短期和长期效应。创意经济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发展前景良好,要充分发挥本区域内的大学人才优势,加快培养创意人才,可以尝试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和平台,诸如提供奖学金、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实践基地、组织作品展览、邀请创意精英讲座,建立高校和创意企业合作等,使学生尽早接触创意经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甚至较早地融入业界。另外,还应在课程体系之中,单独设置有关的拓展课程,促进创意学校与企业联合,探索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我国经济环境与历史发展特点有别于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这也决定了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汲取经验,但又不同于这些国家,我们要立足国情,通过采用宣传、政策、服务、财力、人才等措施,多管齐下,实现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南省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项目编号:2014149)
【注释】
①徐丹丹,宋欣,张维昊:“国外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7~18页。
②张婷:“欧洲隐性创意设计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借鉴”,《商业时代》,2012年第5期,第15~16页。
③俞思念:“创意文化与创意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学习论坛》,2011年第4期,第25~26页。
④张乾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新闻前哨》,2012年第1期,第43~44页。
⑤李刚:“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型城市的影响与内升路径”,《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第1期,第65~66页。
篇7
关键词:精简;精准;精英;设计教育
一、设计教育的发展及要求
纵观世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个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通常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设计教育发展的水平。
创建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彻底地变革了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它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建立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结构,把对平面、立体和色彩结构的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使视觉教育第一次牢固地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的非科学化的、主观的、不可靠的感觉基础上。
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源于近代学堂的图画手工课和民国时期的工艺美术,当时担任教育总长的先生在对美术和设计的教育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美术和设计并重,提倡美术和设计的综合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大量的艺术家、学者留学归来,并集中了一批主要从法国留学回国的艺术家和来自西欧国家的设计师担任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也是他们将西方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
20世纪前期的设计教育要求学校学习气氛自由,现代艺术倾向强烈,并注重基本技术训练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随着将中国传统的“图案系”更名为“实用美术系”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等客观因素对设计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装饰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这些学科也都应运而生了。
二、队伍的“精简”
随着近些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作为应用型学科的艺术设计专业也不免于就业压力日益剧增的冲击,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者们对于当代设计教育的理念及方式方法的一些思考和探究。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仅只超过1%,在90年代初也只有5% 多点。此时的设计教育发展基本上遵循着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具体的办学条件有序地推进。同时也形成了以传统的美术学院为核心、强调专业的“艺术设计”与部分工科大学的“工业设计”共同推进的两大特点,并将培养“高级设计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此时,因为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延续着“个性化教学”的传统,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专业的提升。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提倡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速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随之不断攀升,“扩招”必然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高等教育,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一些,但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量涌入大学校园,必定增加了老师教学中的困难,不可能在继续坚持“因材施教”的形式,而只能以一个平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这无疑使一些有设计天赋的同学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对于学业的钻研,而大多数对于设计一知半解的学生被学校推向了社会,随之必然会带来社会对高等设计专业人才需求不足和知之甚少的毕业于高等学科专业的学生们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等等问题的产生。
因此整体队伍的“精简”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精简”教育是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违背的。其实不然,在教育学中,我国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标……”以此可以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是以培养“接班人”为主要前提,但其中的“创造者”都是由“接班人”中的一部分培养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可推用其原理,实行一部分的“创造性”教育,像艺术类对天赋要求较高的学科,具有创造性、天赋性的人才应以重点教育为主。
三、教育的“精准”
在学校这座的“象牙塔”中,学生很少考虑到与社会的联系,一成不变的设计教育体系将最终导致学生迈进社会的洪流当中需要重新学习部分专业知识。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只是培养了学生“眼高手低”的能力。这些被“扩招”入校的大学生们走向社会时,必当面临所学专业知识老化、不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等问题,最终才出现了“就业难”的社会性问题。伴随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被修正为 “素质教育”的导向之后,大批对“设计” 缺乏基本认识且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涌入社会。在上百名的求职者当中无一能够胜任对专业工作要求的情况屡见不鲜。
特别是近两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设计专业,但培养目标大都流于形式,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本质也缺乏认识,没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多以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培养的学生大都缺乏市场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开设了设计专业的院校都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系统的设计课程体系作支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学科研究创新能力较弱,学生接触国外设计教育前沿知识较少等。所有的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尚有许多应改革和完善的方面。
设计师靳埭强曾特别强调设计师的专业精神,他认为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曾经身为裁缝身的他认为做设计和做裁缝道理一样都是要别人穿起来舒适,看起来美观,又合他的心意。这套观念是一个设计师亦须要有的。要为消费者或者委托人去创作一件设计品,首先就要做到精准,要适合他。
因此,设计的“精准”对于当代的设计教育尤为重要,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四、社会的“精英”
当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停滞不前。但目前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还不足以提供每年十几万的就业岗位。而设计能力低下、就业无门的大量过剩人才,为了生存的需要,势必以极低的薪酬标准与收费水平冲击设计服务的专业市场,推动设计价值向低价运动,明显阻碍了中国设计行业整体向高水平提升的步伐。
刚刚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大都会被冠以工作经验为零的的尴尬境地,而公司培养一名新的设计工作人员是需要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有经济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问题有些老师也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参赛,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在校期间多参与一些专业或非专业的比赛会对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在此也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和肯定,亦对以后工作的道路有所铺垫。
面对就业问题,偶尔会听到一些对“设计”这一概念的误解,有人说,设计专业很好就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一些打字社,印刷厂张贴出“招聘”的字样,然而,“美工”和“设计员”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接受过系统性设计教育的同学不难发现,美工只是单单要求对于软件的熟悉程度,很少参与到真正的设计成分,对于创意能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当然,不可否认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可以对成为设计“精英”有一定的历练,对从设计过程到产品印刷的最终结果等印刷工艺有所了解,对形成走向社会中的设计“精英”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激励作用。
艺术设计作为提高全民艺术修养的前沿性专业,不能仅仅跟随于国际潮流之后,只有具有创新性,才能担当起引领全民的审美潮流的使命,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大众审美,推动自身的前进动力。
五、 结语
近些年总能听到设计教育中的不和谐之音,对于设计中的“主观性”、“感觉性”的评判标准,导致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学生混进了设计专业的队伍,对于这种现象,只有对其进行队伍的“精简”、教育的“精准”才能培养出社会的“精英”。因此设计教育问题只有培养具有高素质文化底蕴的学生才能够担当起“艺术设计”这一称谓,才能使教育现状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童慧明《膨胀与退化――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危机》载于《设计与中国设计史学术年会》
2.祝帅《大学之道一建立本土设计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载于《美术观察》
3.凌继尧、徐恒醉《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李砚祖《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学》,载《设计艺术学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篇8
(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24)
摘 要:作者通过中国戏曲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元素及“写意”的艺术精神等问题的解析,反思了中国戏曲的文化艺术本源,从而对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元素的组合进行了论证,以期对更好地把握戏剧戏曲形态有所启迪。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文化;戏曲艺术元素;戏曲表演体系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一、原艺术与综合艺术
20世纪,在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有关艺术形态的美学理论以及相关的艺术体制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按照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诗学》的观点,艺术被分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五大类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学界将“舞蹈”称作“第六艺术”、将“戏剧”称作“第七艺术”,属于“综合艺术”。又有称电影为“第八艺术”,电视为“第九艺术”者,它们也是“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主要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五大艺术元素的组合或综合。此后,学界又将诉诸听觉、占有欣赏时间的诗歌、音乐称作“听觉艺术”、“时间艺术”,将诉诸视觉、占有欣赏空间的绘画、雕塑、建筑称作“视觉艺术”、“空间艺术”。于是,包括戏剧在内的“综合艺术”又被称作是“视听艺术”或“时空艺术”的综合。以视觉、听觉、时间、空间为界定的艺术观念拓展了艺术手段和艺术视野。
毫无疑义,亚里士多德和西方的艺术理论带来了艺术的专业化分工和相关的艺术体制,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现代人文理念下,在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东西方固有的民族的艺术形态出现了新的复兴。随着艺术领域里科技元素的介入,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时空艺术”、“视听艺术”的概念被大大拓展。在近年来的艺术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交叉运用愈来愈普遍。与此同时,艺术的载体和媒体、艺术的不同受众、艺术的传播也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因此,与其说专业化的“五大艺术”以及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专业领域森严壁垒,不如把它们视为艺术元素,正视跨专业人士(甚至非专业人士)的艺术创造。
近年来,各地旅游点和娱乐场所相继出现了各种以“情境”为名的艺术表演,如“情境戏剧”、“情境乐舞”、“情境武术”、“情境杂技”等。这种以“情境”为名的文化展示无法称之为什么形态的艺术,只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元素,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重在感官层面的视听艺术享受。它们大都利用特定的文化景观来创造艺术卖点,或高雅,或低俗,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形态在艺术实践中的混沌现象,因媒体和载体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借用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提法,叫“综艺”。以“综合”为名的各种艺术形态,表面看来似乎混沌一体,有类于“百戏”、“杂戏”,它可以看作是多元时代艺术的返璞归真,一种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层面上的返璞归真。
因此,专业艺术家不必为此愤世嫉俗,认为它不过是“大众狂欢时代”的“流行文化”,甚至指责它是艺术的“堕落”。专业艺术家完全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完成出色的艺术创造。
去年,我在北京观看了由天创国际演艺公司制作的舞台演出《功夫传奇》。该公司有“包括杂技、舞蹈、音乐、魔术和武术在内的30多个团队,制作过《天幻》、《梦幻漓江》等演艺作品,足迹遍及欧美。《功夫传奇》作为常态性的武术杂技表演,2004年春演出于北京崇文区“红剧场”。后来由香港中旅投资公司和深圳“锦绣中华”公司联合投资,更改为《纯一:功夫传奇》,于2004年12月重新首演,并且在国际上巡演。近几年,它已经是“红剧场”的“旗舰式常态旅游演出”。
《纯一:功夫传奇》主要以少林寺武术和舞蹈为元素,演绎“中国一座古老的寺院内一个小和尚通过考验和磨难,成为武僧及一代宗师的传奇故事”――“纯一”是小和尚(剧中主人公)的法号。戏剧情节其实十分简单:一个穷孩子,被母亲送入寺院,克服身体和心理的种种障碍――包括青春期的意识流及灵与肉的矛盾,终于接过老禅师衣钵,成了寺院的住持。全剧分为“启蒙”、“学艺”、“铸练”、“思凡”、“面壁”、“山门”六场,以尾声“圆寂”作为结局。这似乎是进入少林寺学艺并皈依佛门的程序化的仪式过程,但是,节目的创意者淡化宗教观念,张扬武术、舞蹈的表演元素,纳入了戏剧的故事元素。于是,既有娱乐和艺术层面的可看性,又带有人生哲理和一定的文化内涵――正如西方经典的芭蕾舞剧,依托简单的故事哲理,重在艺术展现。
创意者兼制作人曹晓宁是这样说的:“我们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今天,那么这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故事。因为‘磨难’和‘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主题,人们对心灵完美的精神追求是共同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剧目,能给各位带来心灵上的鼓舞和愉悦。”
类似的演出不光呈现在舞台上,更多地出现在旅游景点。例如,浙江杭州旅游点的《印象西湖》、广西桂林旅游点的《印象刘三姐》、云南大理旅游点的《蝴蝶梦寻》、河南嵩山少林寺旅游点的《禅宗音乐大典》,等等。在此类演出中,非但融入了音乐、美术、建筑、服饰、舞蹈、戏剧等艺术元素,还融入了自然情景和民俗文化,传统的和现代的仪式、社火、歌舞、游戏相交杂,甚至使用喷泉、水雾银幕、计算机卡通、焰火等现代技术手段。
奥运会期间,在现代化的保利剧院里,我观看了一台“大型情境杂技”,名为《一品一三绝》。艺术总监是著名的舞蹈导演张继刚,若干中青年舞蹈家和杂技艺术家们联合执导。还有专业的舞美影像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道具设计,俨然如同一套完整的舞台艺术和戏剧、电影创作班底。
这台演出在奥运期间为各国运动员和游客演出50场,可以说是传统杂技的现代化艺术包装。尽管主要展示的是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传统杂技表演,但是在现代化的剧院里,面对现代都市观众和国际观众,其重新组合和重新编排具有现代审美意义上的音乐、舞蹈、美术、灯光、音响,甚至包括现代观念的人体造型和服饰造型,创造了带有现代意味的艺术意境。
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传播,在整体上是这种“综艺”,是民族性文化艺术元素的重新组合、现代包装和现代传播。或者说,它是动用各种视听手段的、仪式性的“大众娱乐狂欢”――其中包括戏剧戏曲的元素。
二、戏曲的文化元素及本源
本文的不想泛论艺术形态的现代变异,只是反思一下中国戏曲(传统民族戏剧)的文化艺术本源。或许这对了解和把握戏剧戏曲形态有所启迪。
1、戏曲的文化元素
戏剧是人类文明中的共生现象,所有地区、所有民族的原始文明中俱皆存在原始戏剧,而且呈现出“混沌”的艺术共性。由数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发生、发展的中国戏曲,有其民族文化的特性。
中国戏曲是由几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凝聚而成的:
(1)礼乐文化;
(2)诗词文化;
(3)游戏文化。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和乐舞。商周以礼乐治国,乐舞是礼乐的一部分,贵族化的乐舞称“雅乐”;民间无拘无束的乐舞称“俗乐”、“散乐”、“戏乐”。古老的中国是“东方礼仪之邦”,自商周以来,“礼乐治国”的观念及体制延及秦汉隋唐,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作为礼仪一部分的乐舞,有张有弛。生动活泼的民间俗乐及散乐不断为历代的雅乐所吸收,雅乐也不断向俗乐渗透。在“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下,雅乐有序,规范和制约着俗乐的无序。雅乐与俗乐互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构成了全民族的礼乐文明(或者说乐舞文明)。它贯穿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同时成为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文化――与汉语言文字相联系,与语音相联系。汉语的每个字是一个音节,两个字形成一个节奏。加上声母、韵母和具有平仄关系的四声音调,拉长语音便接近旋律,使汉语本身带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自古以来,汉语领域的三字经、四字成语、五字乐府、七字律诗、长短句的词律、散曲,乃至儿歌、打油诗等等都长于吟诵,使汉文化呈现为诗歌韵语的海洋。传统的诗词、乐舞均强调音乐性和抒情性,《诗经•大序》(汉•“毛诗序”)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
诗词文化遍及朝野、老少咸宜,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形态呈现为“戏曲”。这里所说的“情动形言”的创作宗旨,关键在于一个“情”字,认为:语言、咏歌、音乐、舞蹈都来自于人们内心感情的萌动,是情感的流露和表现。这里不仅道明了诗歌、乐舞传情达意的艺术规律,也说出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动作助表情、“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表演的艺术规律。
游戏文化――包括娱乐、竞技、表演,古来与规范化、礼仪化的“诗文”、“雅乐”相对应,称之为“俗戏”。游戏涉及人类的本性,即放纵、娱乐的天性,是一种全民性的、公众性的身心娱乐活动,人人都会参与。游戏尽管更多地侧重于感官愉悦,但是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同样可以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得到提升。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百戏”就是这样一些有情趣的民俗活动,其中存在着原生态的戏剧迹象。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滥觞于秦汉时期的民间百戏是中国戏剧的摇篮。
仪式性的戏剧可以追溯到原始习俗。商周时期,多部落的、无序的原始文化被规范化为统一的、有序的礼乐,渐渐成为年节性、祭祀性、宗族和家族式的民俗,包括戏剧性的扮演。至今犹有留存的社火戏剧、傩戏、目连戏,还有宴乐、宴戏、堂会等等,都存在有仪式性戏剧的影子。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戏剧的观演体制有两种:一种是仪式性戏剧(包括祭祀戏剧);一种是观赏性戏剧。
礼乐习俗中的“仪式戏剧”、“祭祀戏剧”多半在节日庆典时举行,它不但是国家行为,而且是集团行为、家族行为、家庭行为,从而表现为公众性的社会行为。在这种场合,参与者(观众)是不用买票的。
至于“观赏性戏剧”,指的是商业化的戏剧。商业化戏剧以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来满足人们“耳目视听”的娱乐享受和精神需求,成为文化商品及文化产品,从业者渐渐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
其实,在美学层面上,在娱乐观赏的基本点上,仪式性戏剧和观赏性戏剧很难截然分开。仪式中有观赏,观赏可纳入仪式的要求和仪式程序,如此而已。
学界认为,专业化的中国戏曲在宋元时期(公元12世纪左右)的商业性的勾栏瓦肆中走向成熟,与戏剧表演的商业化和专业化有很大关系。但是,作为文化传统,戏曲的“礼乐”功能和“仪式”功能依然存在,而且绵延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雅”文化的昆曲和“俗”文化的民间赛社为例,昆曲是纯戏曲、雅艺术,在江南富贵之家的厅堂里生成;赛社是公众性的娱乐狂欢,被称之为“亚艺术”、“准艺术”。昆曲的“堂会”常常用于主人接待宾客的仪式;在北方赛社活动中造就的梆子声腔剧种则活跃在年节乡民的“娱戏”习俗中,经常在公众的神庙戏楼上演出。二者的艺术含量都不可低估,但是都保留有“仪式”的痕迹。
2、“戏”的本源
无论仪式性戏剧还是观赏性戏剧,都联系着中国人的“戏”的观念,即中国人的戏剧观。这是个学术问题,涉及到“戏”的本义以及它的历史性变化。
“戏”字,繁体写为“颉保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甲骨文和钟鼎文里已经存在,离今天大约有三、四千年了。这个字原本是虎、鼓、戈三个甲骨象形图符的合体:(图一)
其本义是:伴随有强烈的鼓声节奏的、戴有神兽假头(扮为神兽)的、手持兵器的舞蹈――其中有原始部族神兽崇拜和“拟兽戏剧”的遗留。它原本属于原始文明中的仪式。
2000年前东汉(公元23年―188年)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对汉字释义的字书。它解释的“颉弊质亲体字。其中,“鼓”的图符已转化为“豆”。这种转化不是没有道理:首先,“鼓”的象形与“豆”的象形十分相近;其次,“豆”同样用于祭祀,是祭祀用的器皿。看来这个“颉弊衷本与宗教祭祀仪式有关。
《说文解字》对“颉弊肿髡庋的解释:
“颍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
“戏”怎么与军队发生关系了呢?现代人很难理解。深入思考一下,“三军之偏”相当于三军的仪仗队。“戏”这样一种带有神兽装扮的、手持兵器的、耀武扬威的仪式性表演用于操练军队、炫耀武力,就是三军仪仗队。(图二、三)
《说文解字》还由“三军之偏也”的解释引申出“兵仗”、“麾”、“呼”等含义。当今《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对“戏”字的解释则有六七种:(1)游戏。(2)调笑、嘲弄。(3)歌舞杂技表演。(4)姓。(5)通“伏羲”的“羲”,读如“羲”。
(6)通“麾下”的“麾”,读如“麾”。(7)通“呼喊”的“呼”,读如“呼”,为虚词。如果我们理解源于甲骨文的钟鼎文中那个原始的、拟兽的、仪式表演的本义,这些字义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戏”字始终没有失去它原本就存在的游戏、娱乐、表演的含义。事到如今,“三军之偏也”、“兵也”渐渐不被人们所理解,但是游戏、娱乐、表演的含义却得到了拓展,成为中国人所理解的“戏”即“游戏”、“百戏”的本义。后来,“戏”还代表戏剧。
3、“剧”和“戏剧”、“戏曲”
“剧”字,繁体写为“ 保在甲骨文里迄今尚未发现。东汉《说文解字》阐释篆体的“ 弊炙担
“。斗相茕也。……豕、虎之斗,不舍也。”
该字的左偏旁从“e”,是“虎”和“豕”(音“始”[shi],野猪)的合体;右边从“刀”(或从“力”)。合起来的意思是:虎和野猪斗得狠,斗得难舍难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胜利者)。那么,它相当于秦汉“角抵戏”的角斗、打斗。
这个字在古代主要用作形容词,与“尤”、“甚”、“疾”、“狠”的意思相近,意思是“强烈”――比如“剧烈”。倘若用作名词,“剧”与“戏”相通。
“戏”、“剧”二字连用的情形在唐代后期和北宋都出现过,②意思是“玩耍”、“戏弄”、“开玩笑”,也用作形容词,与今天的“戏剧”不是同一个概念。至于现代汉语中,“戏剧”的含义是:“演员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这是近代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后才渐渐通行的含义(详下),它以故事情节为枢纽,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形态,也包括戏曲。
距今所知,“戏曲”这个词是南宋以后出现的。学界通常以元末明初浙江人陶宗仪的提法为依据。
陶宗仪在《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中说:
“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这里的“宋有戏曲”,与“唱诨”、“词说”相提并论。“唱诨”是插科打诨的、打油诗一类的说唱,“词说”也属于说唱,都用于消闲、游戏。
近年来戏曲史学者胡忌先生有更早的文献发现,见于南宋遗民刘埙(1240―1319)《水云村稿》一书的“词人吴用传”:
“至咸淳(按,南宋末,宋度宗年号,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哇盛,正音歇。” ③
永嘉即浙江温州,“永嘉戏曲”或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是南戏发端的地区。上述浙江人陶宗仪所说的“宋有戏曲”,看来也是指的“永嘉戏曲”温州地区。根据这两条资料,最初的“戏曲”出现在南宋的温州地区,是顽皮少年唱唱玩玩的“游戏之曲”,不排斥扮戏。总之,是玩儿“曲”的游戏。
这种唱唱、玩玩、扮扮的游戏之曲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规矩,所以比文坛上的诗词要自由灵活得多,有相当广泛的民间性和大众性。相对格律严谨的文人诗词而言,这种“戏曲”与“散曲”比较接近。它不被正统文人看好,还被鄙视为不正经的“滑稽无赖语”――只有下九流的俳优戏子才这么做。④在宋元时代,它与“散曲”同样受到中下层散淡文人的重视,文化层面得到了提升。“散曲”和“戏曲”的崛起,可以看作是文坛和艺坛上的一场悄悄的革命。
在现代汉语里,“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态的总称。这个概念基本上在清末以后才渐渐通行,到现在大约100年左右。清末及民国时期,有个学者叫王国维,游学过日本,有维新思想。从1909年到1912年,他撰写了一系列论证中国古代戏剧的文章,统称“戏曲”。王国维还给“戏曲”下了个定义,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考原》,1909年)王国维在文坛上有相当的学术影响,以“戏曲”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提法渐渐被学界认可和社会的普遍承认,直到今天。
那末,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态”的专业化的“戏曲”实际上成熟于宋元时期,到现在有800多年历史。它不仅仅是“戏剧”形态,而且依属“戏”的范畴,这也是某些戏曲节目不一定强调浓重的情节故事的原因。
4、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
戏曲在南宋出现和渐渐走向成熟之后,有过种种不同的称呼,宋元叫“杂剧”,明清叫“传奇”,民间则因为地方性方言、腔调和表演的不同,分别被称之为“腔”、“调”、“曲”、“戏”。例如:“昆曲”、“秦腔”、“梆子(腔)”、“皮黄(调)”、“秧歌戏”、“高甲戏”、“花灯戏”、“花鼓戏”等。东北有一种“二人转”表演,两个演员连说带唱、带耍、带舞,其中不乏扮演角色的小品式的戏剧,但是称之为“转”。由此,带来了地方性“剧种”的区分。
中国戏曲的剧种究竟有多少?这是个变量,无法确定一个绝对的数字。以后,文化部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分别进行过全国性的剧种调查,试图将剧种及名称规范化。据1959年统计,戏曲剧种有360多个;1980、1981年统计,有317个。不过,对戏曲剧种的命名并非是同一个界定,有的以方言声腔命名,有的以行政区域命名,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则以民族命名。戏曲界统称的京剧、评剧、川剧、越剧、晋剧、豫剧、黄梅戏等等,都是50年代以后命名的。至于话剧、歌剧、舞剧,则属于西方戏剧体系,不属于传统戏曲。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经济的交流,文化的趋同,固守一隅的地方性的戏曲渐渐在失去原有的乡民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据中国艺术研究院近几年调查,仅山西一省,原有的40余个剧种就减少了一半。
数以百计的戏曲剧种,主要区别在于地域、方言、声腔的差异,在剧本体制、舞台表演、乐器配置、服饰化妆等方面基本一致。因此,这些剧种可以纳为同样的表演体系,学界称之为神形兼备的、写意的戏曲表演体系――它的艺术精神是“写意”。
三、艺术元素的组合
1、“写意”的艺术精神
如上所说,古代希腊有关“戏剧”的论述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至于古代中国,有关“戏”的概念属于仪式乐舞和“乐”的范畴,这一点在上引《毛诗序》的“情动形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概念里有所流露。
“乐”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诗意。那末,东西方古典戏剧归为“艺术”范畴都曾经与诗有关。学界认为《毛诗序》是汉代人写的。实际上,发乎“心”,动乎“情”的“情动形言”说法在《乐记》里已见诸记载,时间在春秋与战国之间,相当于古希腊。⑤
汉唐以来,“戏”常常被限定在“俗”文化领域,称“俗技”、“俗艺”、“俗戏”、“俗乐”。相对“雅乐”而言,“俗戏”、“俗乐”的文化地位不大高,这种游戏般的技艺确实缺乏文采、缺乏诗意、缺乏动人之“情”。以此类推,倘若将“雅乐”比作动情的、深刻的古希腊悲剧的话,那末“俗戏”、“俗乐”便相当于古希腊喜剧――它主要模拟世俗,缺乏诗意,不如悲剧精致、崇高。
既然乐舞和诗歌一样发乎心、动乎情,那末,其主要功能便在于传“情”达“意”,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形成了艺术的“写意”精神。
“意”,“心”上之“音”也。“意”由“心”产生,“美视美听”才能产生“意境”、“意趣”,带来身心的愉悦。写意的“戏曲”十分注重形式之美和技艺之美。在情感交流之外,造型、服饰、动作都讲究形式美,演员表演重视技艺表现。观众在“看戏”的同时注意“赏艺”。演员与观众在情感交流和艺术观赏方面存在着默契。
这种源于“戏”的、以表演为中心的、写意的戏剧观,同样存在于其它表演艺术领域――如舞蹈、武术、杂技等。此外,诗词领域、音乐领域、美术领域(绘画、雕塑、装饰)也相通。
“意”的表现可雅可俗,文人固然赞赏,妇孺亦可明晓。在戏曲的表演场上,演员和观众都知道是“假戏真做”。戏是假的,传达的感情是真的。传“情”达“意”的舞台语言并非口常口语,而是诗歌式的唱词和虚拟的乐舞。有戏则长,无戏则短,在“写意”的表演空间里,时间和空间十分灵活,时间既可以浓缩、也可以延缓;空间可以瞬息多变。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空无一物的戏场上能够表现上下数千年、纵横天地间的无数情节,社会人生、天地鬼神、主观情绪、技艺审美尽在其中。
这一切与西方写实的、模拟的、仿真的戏剧观有所不同。⑥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写意”的艺术精神并非无懈可击。“戏”也罢,“技”也罢,“乐”也罢,“舞”也罢,包括以乐舞为本体的戏曲在内,皆长于“情”而疏于“理”。“意境”的创造,强调感官层面的娱悦,即“耳目声色之娱”,缺少哲理层面的思考(如西方的布莱希特戏剧、存在主义戏剧、小剧场戏剧、荒诞派戏剧)。戏曲之外,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乃至装饰、装置也都注重形象和声音,是视听层面的“音像”艺术。
尽管如此,但“写意”毕竟是艺术家心境的高度美学提炼。中国艺术从“具象”提升到“意象”、“写意”,是不同于西方“抽象”的美学贡献。
2、艺术元素的组合
中国戏曲的艺术元素十分丰富。与其笼统地称戏曲为“综合艺术”,不如说不同的“戏”是不同艺术元素的“组合”。在相当程度上,它不仅包括故事情节的思想内涵,而且强调形式美的“意趣”,是随“心”所欲的、“诗”“情”画意的、“戏”和“赏艺”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延续。
不妨梳理一下当代戏曲所包含的艺术元素:
(1)情节故事元素――西方理论以“演员”、“观众”为戏剧的两个基本要素,以“演员”、“观众”、“剧场”为戏剧的三要素,以“演员”、“观众”、“剧场”、“剧本”为戏剧的四要素。在戏曲中,情节故事作为戏曲要素的被强调,始于王国维所界定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亦即文学剧本的要素。此前,在文坛上,情节故事的元素主要表现在笔记小说(“传奇”)和通俗小说中,与戏曲同被视为“小道”。“故事”的受到重视,并作为“文学”形态进入正统文坛,乃至大学学府和“叙事学”的研究领域,自然是一大进步。有的戏曲剧目是以情节故事和“文学”见长的。
(2)语言元素――这个问题与文学相联系。如上所述,中国语言本身具有音乐性,戏曲语言包括诗词歌赋、文言色彩的“韵白”,以及日常方言的“口白”,表现为“引子”、“数板”、“曲牌”、“板腔”的多样的语言形态。至于因“南腔北调”的方言因素而带来的“声腔剧种”,则另作别论。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它们没有太大的区别。
(3)表演艺术元素――即业界常说的唱、念、做、打“四功”,即所有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功。过去,表演艺术仅仅被视为“技艺”,文坛不重视,甚至鄙视。清中叶康熙、乾隆以后,戏曲作为“场上艺术”的本体崛起,其表演艺术受到了公众的青睐。在剧坛和艺坛上,戏曲演员渐渐上升为“表演艺术家”,地位与剧作家并列,甚至在大程度上取代了文人的位置,这意味着社会文明和艺术的进步。
以上三个元素可视为当代“以表演为中心”中国戏曲艺术的本体。20世纪前期“五四”以来,包括戏剧在内的西方文学艺术形态和古希腊以《诗学》为标志的艺术分工理论被引入中国,相关的艺术形态有了长足的发展,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另外三个元素在当今的戏曲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4)“原艺术”元素――即古希腊《诗学》所称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五大艺术,本文称之为“原艺术”。这五种艺术形态互相不可替代,日后有各自的发展道路。至于后来所说的舞蹈、戏剧等“综合艺术”,基本上是这五大艺术元素的综合和组合(包括近现代剧场和“舞台美术”、“舞台装置”概念)。
(5)载体、媒体元素――载体和媒体的观念基本上是20世纪后半叶渐渐引起学界重视的。载体涉及艺术的材料;媒体涉及到艺术的传播。尤其是随着印刷媒体、胶片摄影、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的出现,几乎在艺术界产生了一场场的不可忽视的革命性的效应,有人称之为艺术的“材料革命”和“工业化时代”的革命。在现当代艺术界,无论艺术品的创作和制作、艺术语言及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的传播,载体和媒体的元素都是不可忽视的。
(6)现代科技元素――新媒体的出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但现代科技的成果全方位地进入了艺术领域,被人们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就中国戏曲而言,扬民族性乐舞(包括乐器、唱腔、表演)之长,补剧场造型艺术之短,似乎是西方话剧和剧场建筑引进中国以来出现的重要变化。特别是舞台装置、舞台布景、灯光照明等等,戏曲界并没有拒绝。声、光、电、雾、塑料泡沫、现代焰火被大量运用于舞台,都可以看作是艺术创作领域里现代科技元素的运用。
艺术元素的丰富多彩,为现代艺术家们提供了宽泛的创作途径。笔者认为,一方面,对于材料、元素、手段的使用,艺术形态之间不必画地为牢、森严壁垒(个性化的、流派的艺术创造另作别论)。另一方面,并非一味使用时髦的艺术语言、一味叠加艺术元素便能产生好作品。艺术创作常常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与其提倡“综合艺术”观念,不如强调“艺术元素的组合”。关键在于艺术的功力和艺术精神。
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戏剧戏曲界并没有简单认同于西方的“戏剧”概念,其传统的“戏”的艺术观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西方戏剧戏曲既能坚持各自的特色,又有“中西合璧”的探索。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这都是无可非议的。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文前提到的包括以“情景”为名的乐舞、戏剧、武术等等,不妨看作是现代表演艺术的返璞归真,其中存在着“戏”的意蕴――包括多种文化元素和“写意”的艺术精神。
① 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② 如[唐]李白诗《李太白诗》卷四“长干行”:“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唐]杜牧《樊川集》卷三“西江怀古”诗:“魏帝缝囊真戏剧,符坚投棰更荒唐”。[宋]苏轼《分类东坡诗》卷七“次前王浪子立风雨有感”亦称:“愿君付一笑,造物亦戏剧。”《辞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③ 洛地《“戏曲”与“永嘉戏曲”的首见》一文,《艺术研究》,第11辑。
④ 这种“以曲为戏”的俳优之风,其实在北宋已影响到文坛。[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称:“长短句中作滑稽无赖语,其于至和,嘉佑之前犹未盛也(至和、嘉佑,1054―1063)。熙丰、元佑间(1068―1093),衮州张山人以诙谐独步京师。”“元佑间王斋叟彦龄、政和间(1111―1117)张组元宠,皆能文,每出长短句,脍炙人口。彦龄以滑稽无赖语操河朔;组潦倒无成,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滑稽无赖之魁也。”见于《中国古典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页。
⑤ 《乐记•乐象篇》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同书“师乙篇”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东汉]傅毅《舞赋序》借用战国时期楚国宋玉与楚襄王的谈话,提到了舞蹈的功能:“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行。”基于此,所以宋玉认为:雅乐和俗乐并进,才是“有弛有张”的“圣哲之度”。雅乐固然对人伦道德有益,俗乐却也无害。在公事之余,俗乐可以娱乐宾客、怡荡心情、带来欢欣。引见自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5页。
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戏剧的本质在于动作、语言和人物内心的模仿。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Spirit and Artistic Elements of Chinese Xiqu Opera
ZHOU Hua-bin
(Graduate School,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024)
Abstract: By interpreting the various cultural elements and "freehand" artistic spirit contained in Chinese Xiqu opera,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article reflects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origin of Chinese Xiqu opera and verify the combination of its cultural spirit and artistic elements so as to shadow light o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Xiqu opera.
- 上一篇:酒文化的意义
- 下一篇: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