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文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酒文化,中西,差异
一.酒文化的内涵
无论中方或是西方,都存在着酒文化。酒最初是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的载体,随着 时间的流逝,文化的集聚,酒本身也被赋予了文化层面的意义,酒渐渐演变成了酒文化。酒 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 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酒文化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 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 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 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1.1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上天造酒说”和“猿猴造酒说”酒在当时被 赋予了神话色彩,由此可见,酒在中国人民饮食中的重要地位。后来,又出现了“杜康造酒 说”,据历史记载,历史上确有杜康其人,甚至出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的诗词,这 使得“杜康”渐渐成为酒的代言人,酒的重要地位更加确凿了。
在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诗 人常常饮酒作赋,写下许多名垂千古的诗篇,其中,“诗仙”李白就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在他的生命中,酒不可或缺,于他而言,酒不只是饮品,更是抒怀的慰藉,也是诗作的 灵感之源。同时代的杜甫亦是如此,他与酒也有着不解之缘,杜 甫《饮中八仙歌》种曾吟诵道“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酒乃是 情感的寄托所在。
此外,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万千,在民间,关于酒的名目繁多,也无处不在,比 如,满月酒、生日酒、订婚酒、饯别酒、饯行酒、出师酒、庆功酒、欢聚 酒、团圆酒、清明酒、端阳酒、中秋酒、重阳酒、腊月酒、除夕酒、……还有名 目繁多的往来酒、答谢宴、节日酒、宴会酒。至于敬酒、劝酒、祝酒、行酒,酒趣、酒话、 酒令,已成为各种礼仪、交际交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节。
1.2西方的酒文化
在西方,多产葡萄酒,随着葡萄酒工艺的成熟,西方酒业有了一定的文化含义。西方以葡 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将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 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文化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 的极 大快意。其中,欧美的酒吧文化就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酒吧成为人们消遣娱乐,和释放快节奏生活压力的场所,同样,那也是朋友之间休闲聊天或聚会的好场所。酒吧文化是 西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2.1地理位置的差异。西方多为岛国,周围环海,以捕鱼业为主,谷物种植业相对 不太发达,常以海上交通进行交流。而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大陆中的长江、 黄河、淮河等河流自西向东流淌入海,大量河流的存在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中西方 文化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情况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2.2历史传统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中 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历史文化源 远流长,因此经济交流相对较少,思想较为保守,追求务实的生活。而西方国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自我中心观念,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 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西方又就出现工业文明,人们的思想也得以真正解放,因此西方人追求自由解放,具有冒险精神,思 想比较大胆。由于历史的渊源不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同,演化过程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 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2.3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与自由,西方社会 的人们喜欢创新、观点新奇、思想比较开放。我国作为一个受到几千年儒家思想影响的 一个社会,人们重视道德修养,比较中庸,价值观念有别于西方国家。同时,这种传统 文化不利于人们的理性思考,缺少对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正是由于中西方思想上的差异, 也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融合中西文化差异
3.1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中国人表达常常比较委婉,是曲线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是指向的思维方式。另外, 中国人多谦虚,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 夸奖或赞扬时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有时还使用"自贬"的方式等词来回答别 人的恭维。而西方社会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他们会人人方方地接受,习惯用"Thank you"来表示接受对方的赞扬。因此理解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交往习惯对于我们理解彼此 思想交流沟通十分重要。
3.2培养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人和西方人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民族的文化,面对的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 方式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要使交往得以继续下去, 必须设法沟通以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文化融合。而酒作为中西方交流的桥 梁和纽带,必须要了解掌握。同时,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文学、风俗习惯等也十分必要。 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品品酒,以培养自己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篇2
关键词:李清照;借鉴与反驳;人生态度;人生境界;真实与虚构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95-02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而后人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与理解,更使古代作品保持了长久的魅力,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究《乌江》的文化意义。
一、历史的借鉴与反驳
《宋史》中记载:“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1]她的诗歌作品中成就最高的是历史讽喻诗,她不但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具有独特的史学观点,“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炙手可热心可寒”[2]都是由历史生发,对历史上党争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乌江》更是她历史讽喻诗中的代表作。建炎三年,赵明诚被罢守江宁,李清照随赵明诚去芜湖途经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县,写下了这首诗。她选取了历史上“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皆人杰也”,[3]“子魂魄兮为鬼雄”[4]的故事,显示了她的远大理想与抱负。后两句与历史上一贯流露出对项羽的嘲讽之意不同,对这位楚汉战争中失败的英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因此,她认可了历史上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观点,但又提出劝谏统治者要学习项羽宁死不屈精神的新论调。这也成了影响后来历史观点的源头。“昔事尔朱,固执忠义,不用范增之言,终见乌江之祸。”[5]“若乃阴陵失路,钓台斜趣。望赤岸而沾衣,舣乌江而不度。”[6]等等,可以说项羽自刎乌江成了后来臣子劝谏君王的逆耳良言,以及君王自勉的例子,告诫他人或者自诫不要落下像项羽一样的下场。然而李清照在接受历史观点后,能够重新审视问题,肯定了项羽乌江自刎的行为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并以此来劝谏宋朝统治者应该学习项羽,这就反映出她深邃而又独特的历史眼光。因此,李清照既继承了历史的某些观点,但又反驳了历史的主流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项羽的行为应该受到尊重和学习。
二、人生境界的开拓
从李清照的词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多愁善感的闺阁女子形象,而在她的豪放的诗风中我们却看到她性格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另外一面,站在杜牧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是单个人的奋起与拼搏,他们曾因为遭受某种屈辱或者困境,隐忍而等待时机,最后而成功,这是一种获取成功的手段与方法,但这总是一个小我的形象,并没有上升成为一种民族大义。李清照虽从自身利益出发,但却到了另外一种境界,在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为了“义”、“气节”,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是一种前赴后继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精神的象征。李清照的诗歌《乌江》中正是体现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也同样影响后来的诗人,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7]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等等。这些人都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事情看成自己的事情,具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这也是至今仍被人称颂的原因,如果没有这种民族大义,中华民族早已在外敌侵略中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从李清照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做人风骨,什么是做人气节,她写出的不止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更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如果说能屈能伸是个人荣辱,是关乎个人的前程,那么李清照的这种对人内心、精神的呼唤则上升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广义范畴,由此可见李清照的政治眼光与内心精神世界的光芒。
三、不同的人生态度
宋代是礼教盛行的朝代,然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却形成了一种叛逆的个性。她的叛逆体现在她对于权威的挑战,她在《词论》中指出李氏君臣“亡国之音”,柳永“词语尘下”,苏轼“皆句读不茸之诗尔”[9]等等,可谓“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10]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极具创作个性的作家。李清照的《乌江》并不盲从前辈,杜牧的《题乌江亭》代表史学的一种主流观点,公元841年,他赴任池州刺史时途经乌江亭,有感而发写下《题乌江亭》,指出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这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人生态度。从作者的切入角度而言,这种态度是个人奋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李清照写这首诗是在“靖康之难”后,当时北宋灭亡,金人继续南侵,宋朝统治者继续南逃,想到自己将要飘摇在这乱世,在流转过程中也看到沦陷区人民生活的困苦,因此诗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她认为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宁可战死,也不能苟延残喘,希望统治者担当起收复失地,保护自己子民的重任。她通过自己的呼喊,告诉我们人生中还有另外一种“不肯过江东”的态度。当你在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要勇于的去面对,要有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选择。
四、历史真实与虚构的和谐统一
历史的真实,目标是对真实的忠实复制,其实质是对实际发生事物的描写;而虚构则是一种非现实性的创作。“真实”与“虚构”如果一直以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发展下去,势必会走入一个死胡同。真实不等于唯物,虚构不等于欺骗。李清照的诗《乌江》是以项羽在乌江自刎这一事件生发的,她的历史认知角度是站在项羽在乌江自刎的史实的基础上,如果项羽乌江自刎的说法,那么这篇文章的表述的事实根据就是虚假的,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也就大大下降了。冯其庸先生就曾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千百年来一座有名无实的九头山》、《项羽不死于乌江》三篇文章中指出项羽并非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这也形成了一个新的论点。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从心里认可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事实,并构成了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耀眼的因子,这就是真实与虚构和谐统一的魅力所在。从古到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具有独具特色的本民族传统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也是基于一定真实之上的虚构,两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文明,如同太极中的阴阳两极,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形成万事万物,才会构成这个奇妙的世界。因此,在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中衍生出的很多作品,李清照的《乌江》也是其中之一,这体现出的是一种包容、吸纳的文化进化观。
参考文献:
[1]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122.
[2][9]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5][6]许嘉璐,安平秋等.二十四史全译・史记[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666;226;526.
[4]丁炳贵.诗词名句鉴赏辞典[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4.
[7]陈秋风,王志宏.中国诗句佳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文化; 翻译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 。它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使它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谙悉两种文化,还必须以正确的翻译理论作指导。几千年来, 随着翻译实践的增多,人们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理论家们采 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语言学、文艺学、符号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对翻译本质的认 识逐渐深入,并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一个发展、开放的翻译理论体系。
一、 文化翻译是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向
从人类开始翻译实践直到十九世纪,中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仅限于对翻译操作的经验 总结,主要探讨了翻译的标准、原则、直译和意译、风格的可译性等问题。在我国,最具代 表性的人物和观点是清末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①。西方翻译学界也有相似 的 理论。1790年,英国的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1、译文应 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与原作同样 流畅。
从二十世纪开始,特别是50—70年代,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突飞猛进,新的理 论相继问世。
一方面,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理论已经发展成熟。该理论将语言视为可以通过成分切 分从结构上加以剖析的“可认识的客体”②(knowable object)的观点,受到翻译理论家 们 的广泛关注和应用。这一认识上的飞跃推动翻译理论家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地研究“语言” 本身,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从而形成了以“对等”为核心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另一方面,还有部分翻译理论家把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列入艺术范畴,用美学理论加 以研究,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文学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必须进行“创造性叛逆”, 从而形成了翻译的文艺学派。
语言学派始终执着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机械属性,忽视了语言的人文特征和社会属性 。而文艺学派始终坚持美学观点。由于这两种理论各自大行其道,结果导致在过去的几十年 里, 翻译理论家们或是紧抓住词法、句法及语法,或是紧抓住文辞的“信”与“美”问题来谈翻 译,对文化问题却重视不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才突破了传统美 学和语言学模式而趋于多元化,上升为一种对文化的反思。八十年代以来,其特点是:
1、 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文化研究,而非语言转换;2、翻译的性质和原理是原作 的改写和处理,是跨文化转换,而非语符转换;3、翻译理论的研究重点是译作功能,而非 对原作的描述。评价译作的标准,重点是在译入文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有别于传统的纯文 学标准。③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国际交流增多,翻译活动频繁,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不 断 涌入我国。其中,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 始在我国译坛全面登陆,一度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我国学者经过二十余年的广泛 借鉴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传统译论、文艺 学派、语言学派到各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其中文化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交流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不是由于主 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 ,可以说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但文化交流就必须通过 翻译 。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
二、文化翻译及其任务
翻译延续了文化以来,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翻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季羡林先生的一 段话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河流,有水满的时候,也有 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 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 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④
什么是文化?据国外有些学者估计,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学术界所下的定义不下二百个 。有的定义偏重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成果,有的定义则偏重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的经 典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 力和习惯”。
总之,文化是一定社会中人们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基本信仰、价值判断,以 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体系,同时包括由这些思想和行为而生成的结果。⑤
为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分成三层:最外层是物质文化,如衣食住 行;中间层是社交文化,如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核心层是哲学文化,包括社 会和生活观念、审美观念等。语言不属于任何一层,而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全面承载着文 化的整体信息和深刻内涵⑥。语言是翻译的操作对象,因此,文化翻译理论研究必须把语 言作为研究的主体和依据。
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进步的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道路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 化。民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随时随地,举手投足都会带有 该文化的某些特点。语言借助文字得以超越时空而存在,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华。文 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原语文化信息,是文化内涵的典型体现。通过阅读属于某一文化的文学 作品,就能知道这种文化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价值观念乃至世界观等。因此文化差异 在文学翻译中最常遇到。例如文化赋予了一些文字丰富的含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很多字句 、典故连带有很明显的文化含义。像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见到“青梅竹马”、“阿q精神”等 短语,立即就能在脑海里产生清晰的连带含义,而不懂汉语的人则需要解释才不会误解。不 同民族的成员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流时,常常会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不知所云”或“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的地方,这就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差异是实现翻译的障碍。如果能成 功地处理文化差异,那么就能极大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因此文化翻译研究就是译者在翻译中 如何对待文化问题、如何处理具体的文化形态表现、如何转换具体的文化信息的一门次学科 。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原文容载或含蕴的文化信息,是解读文化差异, 实现跨文化交际。⑦
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解读文化差异,达成实 质上的跨文化交际。
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能表现出原语文化的独特之处,又能使译文读者心领神会,这的确是 译者面临的最困难的任务。译者跨文化交际
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决定了译文的成败。语言可以 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 出来。注 释:
①《天演论》卷首《译例言》
②⑦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三) [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③赵家进.当代翻译学派研究[j].中国翻译,1996,(五).
④季羡林.我看翻译[a].许钧.翻译思考录[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酒,对于中国人而言。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个朋友。朋友分亲疏远近。时酒的称谓也很有意思。分为敬称,比如琼浆、玉液,还有有趣的谦称和一般称呼。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外国人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酒文化的“陷阱”。
在英文译本中,水酒被翻译成“watery wine”,美国人霍克斯就掉进了中国酒文化的“陷阱”。其实,水酒是谦称,谦虚的说法,类似的还有薄酒、小酌,都是我们中国人邀请他人做客的谦称。可绝不是说自己的酒质量不好,往里面掺水。但是,在外国人看来,不可思议,邀请别人做客,是自己费心费力之事,干吗还客气呢?中国人历来是重客薄己。自己宁可吃差的酒饭,也得让客人吃好喝好。所以,当中国人一说“略备两三个小菜”,那就一定是场丰盛的酒宴:一说“水酒”,别以为是度数低、价钱便宜的,肯定是度数高的烈性好酒;所以,“水酒”。就如同“寒舍”、“犬子”、“拙妻”一样,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谦虚。
在英国,有一个关于莎士比亚喝酒的传说:莎士比亚在青少年时代海量。一次,他听说斯特拉特福附近的毕得佛小镇上的人都很能喝啤酒,就跑去要和他们较量较量。他问毕得佛镇上的一个牧人:“会喝酒的在哪儿?”牧人说:“会喝酒的不在,只有能啜酒的。”两个人一上来便痛饮啤酒,喝得昏天黑地,结果,这轻量级的人让少年莎士比亚喝得一败涂地。莎士比亚头昏脑涨、步履蹒跚地离开了毕得佛镇。途中,莎士比亚醉倒在路旁一株绿阴如盖的酸苹果树下,后来这株树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天篷”,
在今天,酒吧里、party聚会上,人们也大多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一醉方休,古代的中国人可不是这样。在《红楼梦》里,有这么一段细致地描写了中国人喝酒的整个过程:“先是款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箭管。户户笙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
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价值与培养
引言
受到国际影响,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在此期间,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国际交流中,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拥有灵活的思维和应变能力。任何一次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和不确定性因素。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综合能力在难以控制的文化中心与文化偏见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整个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具备应有的文化移情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因而,遵循相应的指导理论,培养文化移情,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一、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属于美学概念范畴,最早出现在《视觉形成感》中,而将美学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中的则是日本语言学者库诺,现在的美学意境逐步延伸到心理学与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期间,交际主体中的一方能够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并且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约束,在交际中做到摆脱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积淀,并从中感受和理解到客体文化。不少学者和专家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主观上能够准确界定主体与客体,继而更好地了解对方,并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善解人意与角色适应[1]。研究分析其实不难发现,移情其实就是要求交际者能够有意识地超越本族语言文化固有模式的束缚,并产生客体文化思维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对于长期受本族文化影响的交际者而言,要想成功地文化移情,不应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向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交际双方找到交际的恰当点,有利于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自由地切换链接。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就是文化移情的一种表现。了解文化移情产生机制,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有客观、公正的立场。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
在本族文化与非本族文化交际沟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丰富,可有效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有效促进文化消融。在教学开展期间,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要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则需要从文化移情入手。文化移情能力,其实就是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认作是在双方沟通交流期间能够表示尊重、积极向上态度的能力,保证双方能够很好交流的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的要素也非常多。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具备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拉近不同民族交际者的差距,同时能够了解各自的背景,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消除文化交际者的消极价值观,并增进积极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交际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比较中能够对不同文化内涵产生认知。也就是要求交际者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能够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双方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情感能够相互融合,并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可自由应对,充分体现出移情能力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
三、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与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具有其相应的原则与应有的价值。综合来说,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就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体现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
对文化移情能力来说,最为重要的原则应当是移情适度的原则。即在文化移情期间,不可能只固守,但是也不能全部放弃主体文化,而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主体与客体的文化,促使两者能够保持一种动态化的平衡。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遵循移情适度的原则,那么交际者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移情不及或者是过度两极化,交际中出现移情缺位与越位的情况[2]。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就非常容易给交际制造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遵循文化移情适度的原则,其实就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要件。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文化移情能力会体现出一定的价值。1.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以及价值观等均表现差异,同时语言和行为也各有不同。跨文化交际活动展开的过程中,了解交际双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才能够找到适应存在的切点。事实上,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平衡点,预防交际活动出现不当的交际行为。另外这样还可以破除表面思维定向产生的局限性,客观、公正地了解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唯有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够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实施。2.体现民族文化背景的需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体现本民族文化,并利用语言学、符号学达到沟通的目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际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点。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就需要客观并理性地对待不同地域之间的民族文化,并尊重社会礼仪、价值观、异国文化以及道德标准,预防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交际障碍。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就需要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这样才不会丢失本民族在此交际中的根本。3.有利于培养交际者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可消除消极的价值观,提升积极的价值观,继而有利于增强交际者的辨识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3]。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本质。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期间,交际者需要坚守本民族文化,同时还应以包容的心包容国外文化,从而可增强交际者的文化情感认同,在交际中持有相应的交际态度。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消除交际者之间的交流障碍,并可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进行文化转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后天培养所获取的一种文化能力就是文化移情能力。但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时候,必须全身心投入。而笔者认为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从培养交际者的文化敏感性与文化顺应能力着手。
(一)培养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一种文化嗅觉。唯有具备这种敏感性,才能够提升交际者的交际能力。1.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可有效缩短交际者的距离。实际上,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文化敏感性应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各自的文化差异,可增强交际双方的认同感,减少交流沟通期间的摩擦。但是交际者在接收外来文化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本民族文化思维定向的影响,继而在民族环境下理解非本民族文化,而这样很难避免做出不合规的行为举止。如,从我国接待礼仪的角度来看,贴面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客人以亲面颊作为接待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这样一种接待仪式反而是其他国家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文化交际中,唯有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才不会在交际中出现不良的表现。实际上,唯有将跨文化交际双方的距离拉近,才能够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有效缩短不同文化主体的认知距离,增强文化敏感,理解不同文化习俗[4]。2.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在理解不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能够提升适应能力,继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交流双方的距离。在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习俗风情、民族信仰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才能够以双方都能够了解的交流方式顺畅地交际。所处的环境不同,人际交流的时候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增强彼此之间的交际,由此才能够体现文化移情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通过敏感性来增强双方之间的文化感,促进交流,减少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应了解对方需要、熟知对方的文化情形,而这就要求双方之间增强交流,利用感知交际者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预防交际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二)培养文化顺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文化顺应能力。因此,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者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应培养其文化顺应能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交际者不存在差异,就能够简化文化情景[5]。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应当克服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促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培养文化顺应能力,可提高交际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从而可有效体现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五、结语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化,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应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这样就可以在交际时充分发挥文化移情的作用,深化交际者的思想情感,消除交际者的界限,预防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2):17-19.
[2]李玉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13,(A3):84-85.
[3]郑义,刘淑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4):103-104.
[4]承晓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25-126.
篇6
关键词:文化馆;现状;和谐社会
一、文化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文化馆建设缺乏创新意识。近些年我国的文化馆建设无论是队伍、业务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都有着飞跃式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与我国的总体文化发展环境相比,在建设观念上仍显保守和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拓展性,在工作上更缺乏创新举措,这也导致文化馆工作平稳有余而创新不足。
2、文化馆专业人才缺乏,结构状况不合理。当前我国文化馆建设缺乏专业人才,在人才的新老交替上更出现脱节现象。虽然文化馆建设过程中也引进了一些大学毕业生,但是这些学生很多都只具有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培养以及教育,更缺乏实践经验,很大程度大影响了文化馆的后续发展。
3、对基层文化馆建设指导力度不够。文化馆建设需要政府、上级文化部门以及其它相关机构给予指导和辅导,这样可以保证文化馆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4、文化馆内部管理机制不灵活。为便于文化馆的管理和发展,馆内大多会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文化馆的日常运行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这些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中却缺乏灵活性,导致积极性无法得到彰扬而消极因素又无法抑制,阻碍文化馆的进步和发展。
二、新形势下文化馆建设的现实意义
顺应社会需求积极提升群众文化素质,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已经成为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馆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文化和观念的冲击,导致人们思想发生众多变化,一些不良风气兴起并给社会带来重大安全隐患。文化馆建设有助于对民众的文化观念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健康的文化节目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来陶冶民众情操,抑制不良风气对社会以及民众的侵袭。
2、有利于全面提升民众精神素质。文化馆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民众精神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其文化品位和追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也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大众传媒的纵深发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民众需求。
3、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文化馆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因此必须将群众文化事业提升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以文化馆为载体的群众文化事业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文化馆的各类文化生活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以及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及发展。
三、加强文化馆建设的对策研究
1、增强领导及管理层对文化馆的重视力度。文化馆建设是国家文化整体建设的基础,更是社会文明遗迹进步的桥梁。文化馆发展水平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做好文化馆的建设并引导其健康全面发展是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地方政府需要将文化馆建设工作列为政府议事日程,提升对文化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重视力度和经费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强基固本,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优化文化馆规章制度。文化馆担负着弘扬文化并造就先进民众的任务,因此文化馆建设必须有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以及激励。首先,要健全学习制度,包含政治以及业务量方面的学习,打造优质工作人才;其次,完善文化馆工作制度,通过各类工作条例、财产制度、奖惩策略以及引资制度来对工作人员行为进行规范和激励;再次,定期召开各种民主生活以及文化学习,营造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增强纪律观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为开创文化馆新局面做出贡献。
3、打造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队伍。文化馆作为公益型的文化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落实的重任,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质量,因此做好文化馆建设必须创造有利条件打造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队伍:第一,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入更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业务水平的组织能力的职工;第二,利用先进传媒手段,不断提升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水平;第三,做好新老文化队伍交替工作,优化人才结构,让文化馆的优秀工作方法和经验得以不断延续。
4、创新更多高质量文化艺术品。文化艺术内容是文化馆立足的根本,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创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作品。文化馆活动项目众多,在具体创作中可以根据社会环境及文化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出一些精品,在提升文化馆知名度的同时更能激励馆内人员将更多的热情投入文化活动创作中。另外,通过网络等一些公共平台对这些文化艺术精品进行大力宣传,让文化馆事业依托网络平台更快地实现传播。
参考文献:
[1]赵剑波.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1(6).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学生;教学;教师
小学生现处于懵懂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所以教师需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态,把童话与小学语文知识有机地融合,而不是采取传统的灌溉式教学。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把童话故事与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呢?
一、利用多媒体,结合视听,让课堂“活”起来
对小学生的教导说难不难,但是却也并不易。因为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讲解小学语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其中的愉悦。例如,某校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愉快地学习新知识,经常引入相关知识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等,如,掩耳盗铃、拇指姑娘、豌豆公主等这些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音乐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放松,使得小学语文课堂逐渐“活”起来。
二、扩展童话的容量,认识童话在其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因年龄还比较小,视野不够开阔,如同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事件的其中一方面,所以教师需要把学生从井底带领出来,让学生见识更加宽广的世界。例如,某校教师为了使小学生走出狭窄的井底,开阔视野以及见识,教师在为学生讲童话的同时,还在童话中加入了一定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如,在《丑小鸭》这一童话故事中,教师在其中教导学生不能以貌取人,应采取人人平等的原则来对待身边的任何事物,以至于让学生认识到童话故事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小学生还处于懵懂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听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用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教导学生做人、处世原则,并使得学生对此根深蒂固,使得小学生能够通过童话的引导而认识更多的新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学会把童话故事与小学语文知识一体化,以便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其中的新
知识。
篇8
一、不同类型集团企业的文化特点分析
对不同类型的集团企业,其实际情况和特点不同,其文化统一性的选择也不同,所以要研究集团企业文化与下属企业文化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就得先分析不同类型的集团企业文化的特点。以集团企业的生成形态划分:聚变式、组合式、裂变式、演变式等四类
第一,聚变式集团企业及其文化特点:聚变式集团企业是由一家快速成长的大型企业为母体,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企业的资产扩容和规模扩张,迅速发展壮大而成的。其文化特点是集团文化以总企业的文化为主导去改造被兼并企业的文化,难点是被兼并企业对集团文化的认同、吸收和融入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二,组合式集团企业及其文化特点:组合式集团企业是由两家或多家企业合并而成的。大多属于强强联合的结构形式,其文化特点是联合企业间的文化差异容易产生冲突,需要创新构建新的集团文化来融合凝聚集团成员企业,但受各自原有文化的影响较大。
第三,裂变式集团企业及其文化特点:裂变式集团企业是由一家大型企业为总公司(企业),随规模扩大和产品多元化发展、成立独资或控股的若干家相对独立的子公司(企业)而形成的。其文化特点是集团的文化是由总公司的文化发展起来的,集团成员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强,但产品多元化的子公司需要发展差别化的个性特色文化。
第四,演变式集团企业及其文化特点:演变式集团企业是由原来的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转型为企业性质并授权经营而形成的。其文化特点是集团公司转型前没有企业文化,需要对下属子企业的文化进行调研提炼和集团的发展需要重新构建集团文化体系,但受强势子企业的文化影响较大。
二、集团企业与下属企业文化的共生原则
第一,坚持统一,不断创新。
坚持统一的原则就必须认识到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不同特点,从中发现共同存在的联系。因此,在集团企业股份制改制之后,集团企业领导者便应该认识到集团企业与下属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再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各个下属企业的特色文化。只有这样建立企业的文化体系才既适合集团企业,又适合下属企业。对于组成集团的所有企业来说,所制定的集团文化体系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任何文化建设活动都不能够亵渎法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够单纯将法律看作为集团的文化。不然,就会让集团文化失去自身的效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组成集团的所有企业,在遵循集团文化体系的前提下,还应该突出相关自身企业文化的特点和管理风格。在经过上述集团企业的整合之后,各个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应该发扬自身存在的优势,还应该紧紧抓住各个企业存在的缺点,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子企业的特征。
例如:对于一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下属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便应该将重点集中在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上。针对制造行业的企业来说,将应该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作为重点文化来抓。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集团企业只需要为这些下属企业提供一个文化体系的模版,允许这些下属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公司文化进行更精细的改编。除了上述所说的之外,由于各个下属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风格,集团企业必须尊重这些下属企业的文化风格,允许他们在自己文化风格的基础上执行自己企业的文化要素。
第二,互通互动互补。
集团公司的整体文化与下属企业文化之间既存在着差别,又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管是互通部分还是互异部分,都应该坚持互通互动互补的原则。这样的原则,管理者首先就应该调整心态,加强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沟通。下属企业的成员,如果单纯立于社会中,自身的价值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融入到企业中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这个角度入手,我们便可以看出,在集团公司的管理下,不管充当的是哪一个角色,对企业都是一样的重要。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集团企业的员工凭着自身在集团企业中的地位,喜欢统一集团企业的文化,从而促使企业内部的其他员工产生方案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便可以看出集团企业文化整合的效果。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注重调整经营观念,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这些企业经营内部的真实情况;其次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篇9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亟待改变的一些现象
1、求职动机太功利,不关心社会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一般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很多同学在观念上却只考虑自己,即使在成功之后,也止步于自己。“什么样的单位工作环境好?”“自己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但却很难找到与社会、国家相关的语句。毕业生缺乏的是对社会的关注和热心,更是缺乏一种对责任的担当。毕业生只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求职意志不坚强,不积极进取
一些高校毕业生的“等”、“靠”思想严重,常能听到“不着急,还没到那一天呢!”“到时候再说!”这样的语言,更有学生把求职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朋和运气之上,缺乏求职时应有的积极心态和进取精神。还有些同学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努力奋斗的道理,但却不付诸行动,“知”与“行”严重脱节。在经历了几次求职失败后,有些同学变得心灰意冷,不思进取,屡败屡战、奋勇拼搏的精神荡然无存。
3、求职准备不充分,不踏实认真
求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仍有同学对求职不认真对待,求职简历标点、符号错误,语句不畅;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方法和技巧欠缺等。一些同学还陷入了专业学得好就能找到好工作的误区,对其它求职准备视而不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仅仅靠专业学习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需要,只有积极认真的努力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准备才能在求职中获得先机并最终取得成功。
4、求职过程造假,不实事求是
由于就业压力以及虚荣心的原因,一些毕业生在自荐信、求职简历上大做文章,虚构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伪造虚假荣誉证书,力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全能型的优秀人才。另外,有些同学在应聘时隐瞒自己已经签约的事实,待应聘成功后,立即与原单位毁约,使原用人单位措手不及。还有些同学盲目地频繁跳槽,既没有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和经验,也给用人单位合理的用人需求带来了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智慧和结晶,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积极借鉴其中的优秀精华,对于改变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良现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奉献精神
孔子主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要求将个人的价值与他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身人格的完满。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强调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他人,奉献国家。因此,毕业生在求职中也应将个人利益与奉献社会、国家结合起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日知录》),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等无不体现着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精神。这种心系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毕业生就业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合理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自强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孔子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对“饱食终曰,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孟子则主张人应当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子 滕文公下》)毕业生也应当学习这种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的高贵品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人应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并像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毕业生应该像前人一样,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最终战胜困难。
3、敬业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孔子说“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论语》)要求人们做事时要认真对待,尽心尽力。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深入分析了事业成功的原因和规律。毕业生也应该懂得只有不断付出,才能成就事业。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要求人们做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毕业生将这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做事风格应用到求职之中,必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4、诚信精神
篇10
“数字化”在经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书中提过后,便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即使它当时仅仅是向那些从未听过、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科普计算机单一却又复杂的世界。“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凭借0和1组成无限可能的数字集合,形成了如今的数字化空间。在这个变幻无穷的空间里,产生了无数个改变我们生活的功能。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文化创意产品正是数字艺术孵化项目之一,遵循“人的尺度”准则进行的艺术作品创作。数字艺术所具备的独特优越性,使之创作的出来的作品更具交互性和多可能性。紧跟时代的步伐,传统的文创产品在制作与设计过程中都将与数字化结合,例如,3D打印技术、多维建模、数字化控制模型制作等,都将文创产品以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今天的文创产品更是打破了传统的创造设计思维定式,以不同程度上的数字艺术设计改变着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
二、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渗透
“文化”是增强民众向心力与归属感的精神根基。在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下,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我国第一份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都标志着文化的建设和传承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因此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以大众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文化创意产品这一综合载体,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物质,传达了当今社会的精神现象。以精神为主要因素的产品,更加不能忽略“人”的体现。从钻木取火到结绳记事,从仓颉造字到远古神话,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宋明理学再到明清朴学,至今仍有我们未探索到的文化领域。已逝去的时代,我们缅怀追忆,在传承中汲取营养,用当今的数字媒体手段还原、演化、延伸其文化内涵。一座纪念馆可能太过遥远,一部主题电影可能太过虚幻,一本讲解书籍可能太过无味,但是一系列带有设计感视觉文化符号性强的文物仿制品和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小物件,例如:雨伞、书签、明信片、移动内存、公仔、手机壳、充电器等。这样具有文化属性的创意家具日用品、办公用品、旅游纪念品、科技日用造型设工艺品等更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创意与数字化的手段的展现,附加了超出消费者期待的价值,让产品有其自身价值,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接受溢价,也更激发人们自主追溯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三、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文创产品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现实工具和传播载体。李政道教授说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这句话至今仍受用。数字艺术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都改变了传统的文创产品设计方式,在改变和创新之间,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技术的改变是受到了传统艺术的冲击或者接受了新的融合这一过程是细致而又深远的。对于文创产品来说,新颖的形式承载的却是古老却又众人皆知的真理。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数字文化创意制作的实训体系,但相对于文化传承与推广,在现今体制下的文创产业,往往以商业利益为根本目的,针对市场产品的效率与投资做设计和开发,且形式单一、内容老旧匮乏。面对市场上已有的文创产品现象,主要存以下几个问题:1.文创产业人力资源匮乏目前我国文创产业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产业人员来源依靠传统的产业,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单凭口碑相传和熟人介绍方式,低效的运作方式加上尚不成熟的市场化形式,让很多优秀的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从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此外,目前市场上仍未有成熟的专门从事文创产业的人才服务机构。人才与企业之间不能有效的进行交流,针对性差,对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不了实际的平台支撑。2.产品缺乏创意,特色不明显文创产品在保证传承和宣传文化的同时,也应注重产品的创新性。跟风严重、制作雷同,相似的产品数见不鲜,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创产品也就失去了内核力。3.文创产业制造手段低端现今文创产品普遍优质品匮乏,价格呈两极化,缺少价格适中且品质感好的产品。究其因,是大多文创产业制造商制造手段仍停留在手工、纸质印刷、贴标等简单的手段,因此出现大量的制作粗糙、不精美、难激发消费欲望的产品。而品质高的产品价格昂贵,消费者也会望而却步。4.专利保护混乱文创产品作为创意设计的一大表现,加上数字化的快速模型生成,设计稿出图快模型打样便捷,因此许多设计师、公司等愿为相关文化机构、行业等出谋划策、制定专属的文化创意产品,但是由于设计的产品最终产权难得到保护,而被他人掠夺,到头来终是白费功夫一场。因此错失了诸多好的创意。5.原始工业化生产模式文创产品的定义在大多人看来等同于旅游纪念品,仅是将当地的自然风光、诗赋书画、文物等绘制成图案直接印制在纺织品、日用品、服饰等物品上。这只是对文物实体进行了模拟复制,并没有形成宏观的设计概念,而是依赖于固有的商业圈意识和产品惯性。因此设计的产品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
四、数字化文创产品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体现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的古老历史。时间上的流变和空间上的差异使得文化能够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近年来,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对于精神养料的迫切需求的趋势,更直接的促成专业化、数字化以及娱乐化的文化研究长足发展。文创产品的兴起与持续至今,正是文化内涵传承的体现。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石头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装饰等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文化移植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这便也是文创产品的魅力所在。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文化习俗交相影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遍布。因此,如何打造自身地区的特属名片也是各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从地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并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整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满足城市居民游憩需要的功效。此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创新性和活力感,能够吸引大量年轻消费群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并且所占有的市场可以和其他三类文化旅游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便加剧了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火热的VR以及AR技术火便全球,以及沉浸式虚拟技术、体感追踪等,新的数字媒体技术植入给文创产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也将是全新的视觉感官文化体验。为此,各地区可以逐步建立打造自身的文创产业团队。1.前期建设完善建设完善人才资源储备库。招贤纳士,专业培训。与各地区高校合作,运用高校的师资力量,集思广益,搭建师资结构、人员配备、设备空间、重点实验室,逐步完善基础的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和鼓励有实力的设计团队、成立相对应的机构,开展设计系列以当地特色文化为特征符号的文化创意专题研究。2.中期完善不足甄选目标市场,挖掘潜在市场机会。发掘文创产品市场并填补空档,对旅游市场以及产品特色进行定位,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定制并推广特色文创产品及设施,提炼出不同年龄段都欣然接受的文化元素。开展文创专题计划,进行市场细分,了解同类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找到竞争取胜的关键和突破口。各个地区有着许多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地理、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因此,可以围绕在当地的重要历史人物、遗迹遗址上发掘的文化品和其周边建起一个以学校、公司、机构为核心,打造影视基地、文创基地为方向的文化主题数字艺术社区。下设数字历史陈列展馆、数字虚拟体验馆以及文化数字体验馆。3.后期反思优化制定相适应的计划方案,进行实时的项目进度更新进展。同时优化艺术社区的实际运用功能,做到立足全国宏观概念下相关办学科研定位、政府机构项目的符号化,体系化等。并利用学术交流、横向合作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宣传推介。多争取多部门、机构支持合作,向上争取社会化运作、招商引资的方式,将使各地文化产业数字艺术社区的发展得到更长远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 上一篇:幼儿园卫生保健课题研究
- 下一篇:服装设计的概念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