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镇**村地处**两省交界处,与**团山接邻,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劲,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淳朴。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3803亩,农户752户,总人口2924人。201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结合我村实际,以党的十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四美一化建设目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现将全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认真抓好美丽乡村创建的宣传发动工作,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动员大会,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宣传,新增四块宣传橱窗,每月召开四次广播会,大力宣传环境卫生和文明创建,激发农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做到全村知晓率和参与率达到100%.
二是召开党员群众会,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讨论研究,拟定了一个符合村情民意的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初稿。
三是是统筹使用好各类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争取财政资金引导。二是全面整合涉农项目。争取部门支持力度,对所有涉农项目进行梳理整合,积极向国家、省申报建设项目。三是争取外援资金。加强与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联谊,引导在外知名人士,对家乡的建设鼎力支持、无私援助,为创建工作争取更多的外援资金,为完成规划和目标筑牢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是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围绕房屋改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筹资筹劳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突出村民自治管理。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各类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农村新型组织体系。加强 党支部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组织监督的自治模式。大幅提升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
五是因地制宜,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与日常各项工作相结合,为创建工作打下基础。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农村环境整治、公路、改水、电网改造、危房改造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约100万,完成总进度的85%。完成了集镇码头道路硬化延伸600米;码头街道损坏路面重建500米;改造隔离花坛8个;集镇码头亮化路灯整修50盏,2500米。新修田间碴石机耕道1500米;完成了老年文体活动中心新建;完成了村部整修改造;通过村民自治,发挥组长作用,农户自筹资金,疏理了全村2万米的毛沟斗渠;挖机疏通主干沟渠2000米。
产业发展方面总投入28万。发展蔬菜面积100亩;发展葡萄园面积20亩;新增养殖水面200亩;加扩蔬菜面积100亩。准备将新发展的两百亩南瓜,打造成一村一品。
环境整治方面投入25万。一是生活垃圾清理。修建回收仓库,逐步建立垃圾分类、废品回收体系;成立保洁员队伍,建立长效机制;集镇码头新增垃圾围和转运垃圾车辆;2、养鸡场的粪便处理。6个养鸡场建高标准鸡粪发酵密封池6个。
启动的项目有集镇防控体系建设和电网改造。针对集镇码头有流窜作案的盗窃行为,准备在集镇码头安装摄像监控6处。本打算十月份完成,但因为资金不到位,被搁置。针对西线电压太低,灯都不太亮的问题,准备在集镇电力保障上增容改造,一是增容300千瓦的变压器一台,二是更换原老化线路3000米。需要投入资金32.5万元。现在已准备好电线杆两百多根。
下半年工作安排:
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按创建规划方案有序进行,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口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筹资筹劳。
明年工作重点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和文明创建力度,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通过道德讲堂、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的开展,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形成争先意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行为文明。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危房改造指标,完成部分危房改造。
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20xx年,在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xx美丽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半年来,我县狠抓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服务意识,做到了措施有力、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全县镇、村寨人居环境的极大改观,干部职工政务服务意识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开创了自2006年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以来取得成绩的新局面。
总结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卓有成效地抓好抓实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三管齐下,切实加强了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
今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切实加强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领导。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省、市会议召开后,县委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对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县人民政府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人大、县人民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工作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在该次县委常委会议上,县委同意从乡镇、机关、学校抽调x名优秀党员充实调整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与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工作一道列为年度绩效目标单独考核,同意把美丽乡村文明行动作为乡镇、部门主要领导述职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重要依据。县人民政府也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增加保洁员问题、城镇绿化亮化问题,把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纳入年度预算,划拨x万元用于开展工作。二是管建并重,确保创建质量。今年以来,我县总投资x亿元的大道建设工程已接近完工,投资x余万元的丹霞公园建设项目以交付使用,投资x余万元的天网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投资x万元的桃源大道已实现通车,总计投入x万元的两座公厕已全部投入使用并实行免费开放。在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上,政府投入x余万元在城区所有高层建筑安装了霓虹灯,城区实现了全城亮化;投入x万元为城市管理部门增添了一台高智能洒水车,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和冲洗;投入x余万元对城区所有破损路面、公用设施进行了维修;投入x余万元,用于干道绿化和小区园林建设,城区的x个高档住宅小区实现了人在林中、城在景中生活环境高端化。我县还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实行网格管理、媒体监督、督查通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推进了城市管理常态化。三是注重城乡并重,确保创建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今年,县委要求不仅要建好城市,管好城市,还要管好广大农村,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一道享受创建成果。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在城镇实行无缝管理,保洁实行无缝对接;在乡村严格实行一对一帮扶制、一对一奖惩制,即每个县领导要负责联系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创建工作,每个单位要负责创建1个美丽乡村,每个县部门要明确1名工作人员长期指导创建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还出台规定,凡在创建季度考核中排列全县倒数后三位的,全部实行对号处罚,即是县领导的处2x元、部门领导处x元、驻村干部处x元,乡镇领导处x元。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实现了制度化长效管理。同时,我县还投入资金x余万元,广泛动员各乡镇、村,在x个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及公路沿线村寨绘制文化墙x余幅,面积达x多平方米,使之成为宣传党政方针、传播先进文化、涵养文明民风的有效载体,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坚持三力合一,注重提高创建工作的创建力。
一是注重管理创新,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组织力。从今年开始,我县把原来的整治办、创文办、满意办整合为一个办公室办公,制定制度,明确职责,实行规范管理,有效发挥了办公室组织、协调和团体作用。二是注重执法统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执行力。由工商、城管、住建、物业管理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实行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调度,有效发挥了整体执法的效率,较好地克服过去单兵作战,相互推诿、职责不分的状况,使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注重三城同创,提高开展美丽乡村文明行动的整治力。在今年出台的方案和考核办法中,我县把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省级生态城市合三为一,实行一个文件安排、一个办法考核、一个细则奖惩、一个考核方案开展工作。每个月都要对县部门、乡镇实行一次督查,每个季度实行一次考核,每个季度一次通报,真正使创文、创卫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做到同考核、同安排、同部署、同奖惩。
三、坚持三大提升,确保美丽乡村文明行动取得实效。
篇2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应使农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农民的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支持、引导上下功夫,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
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
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红群 单位:村镇建设管理所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措施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21-01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生态文明是理念的升华,美丽中国是未来的目标,永续发展是庄严的承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建设美丽中国,陕西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美丽陕西,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陕西,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发展之路;美丽陕西,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在生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着力打造美丽陕西,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陕西应有的贡献。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属梁洲,县境金牛峡、五丁关等气势磅礴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誉。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60%以上,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千里汉水源头、三千年氐羌故地,自然与历史的多重偏爱、山水与人文的美妙融合,使宁强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魅力之地。
作为山区县,资源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宁强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按照“经营环境”和“享受环境”的全新理念,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得到充分显现。走出一条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宁强“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也是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生动实践。建设美丽乡村,宁强县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要善于发挥优势、勇于抢抓机遇、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为建设美丽陕西做出贡献。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一、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更多的农民富起来。靠山吃山,用生态的理念,依托于特色优势,促进特色发展。坚持培育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有机统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引导社会资金打造环保型新兴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及深加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方向转变提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药用植物开发、生物中药为重点,打造陕南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实施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进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更多特色知名品牌。着力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要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这种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旅游县。在宁强,可以说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汉水之源、氐羌故里”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提升,不但提升了宁强旅游的知名度,而且联动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发展。因此,要培育发展以生态、文化禀赋为基础的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做好经营乡村、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通过诚信经营,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三、要用生态的思维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因此,要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要按照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面融入。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示范带动、覆盖全县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全县所有村全部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要顺应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针对进城农民研究制定由就业居住转移向身份保障转移的有效办法,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变成市民。另一方面,要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通过中心村培育推进村庄集聚,提升农村人口的居住集聚度,在村庄集聚过程中推进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盘活,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
行得春风,必有秋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丽乡村建设将让宁强升值中的区位优势、释放中的资源优势、增强中的产业优势、提升中的人文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一定会早日把宁强建设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为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建设书写属于汉水之源、氐羌故里的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吴玲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篇4
一、开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着重宣传农民建房“八个禁止”和“八不八多”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和原则,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上来,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和建设方法,明确自身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义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农民群众的内在动力,引导农民积极投资投劳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二、积极发展富民产业。结合当地实际,指导驻点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郭城村实际,大力发展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畜禽养殖等富民产业,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建设。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新型农民培育,使帮扶的新农村建设村点形成“一村一品”产业,60%以上的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走在全市前列。
三、着力抓好乡村整治建设。积极协助帮扶点按照“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科学规划镇、村(社区)空间布局,实行村镇体系规划、集镇规划、村庄整治建设规划联动。继续按照“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要求,搞好村庄整治,使驻点村庄路面全面硬化,98%农户接通自来水,95%农户建水冲式卫生厕,农户普及电话,90%农户普及有线电视(含微波接收);农户住房院舍整洁,村内道路、水沟、池塘通畅;搞好人畜分离,杂物堆放整齐,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搞好“三绿一处理”建设(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造林绿化,使村内外主干道、庭院、空闲地林木覆盖率达35%。定期开展卫生打扫和垃圾处理,抓好垃圾分拣分类工作,加快农村垃圾回收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杜绝简单填埋或简单焚烧的错误做法,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要整治无序建设和违规建房,坚决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和省里规定的农民建房面积标准,切实做到“八个禁止”,确保村庄人居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五美”要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街坊美化、环境绿化、产业强化、商贸繁化、服务优化、管理细化、生活现代化“十化”目标。
四、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指导帮扶村按照“身心美、生活美,家庭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和谐”的要求,结合镇村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建设,突破村组行政界限,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完善村民议事、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社区服务设施,开展创业文化、科学文化、群众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社区”等管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等民主制度,探索创建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积极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工作,开展“特色文化新村”、“文明和谐社区”、“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村风文明和民主管理。
五、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引导村级组织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完善公共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协助党政组织把矛盾、问题处理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切实发挥好群众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开展“1+1”帮扶,定期走访慰问贫困户、五保户等,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篇5
— —藤田镇农业产业化成果展示
紧扣“稳粮、优供、增效”目标,结合自身特色,围绕农产品需求端发力,不断调顺结构、调绿产品。
通过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打造了永龙线农业产业示范带,秋江茶园、中西山百合、杨梅基地,城上村千亩油茶基地,岭南、曾坊村千亩葡萄园,连片规模化。通过电商平台,按照“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自创品牌绿百合、良品、一方善土,带富一方百姓,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下好绣花功夫 决战脱贫攻坚
— —藤田镇脱贫攻坚阶段成果展示
坚持“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 全面把握目标方向,细化措施,做好做实脱贫攻坚。近年来,全镇稳定脱贫534户2251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78%下降到1%。
安居扶贫居有其屋 光伏发电细水长流
完成交钥匙工程32套并全部入住,加固维修3户,改建自建14户;城上村建成40KW光伏电站,全年发电量4万瓦,每年为相关农户增收1500元以上。
电商扶贫展现新途 产业奖补分红互联
通过藤田镇党群双创服务中心,带动困户就业36人;免费提供百合良种,订单回收贫困户产出百合1.6万斤;引导165户贫困户完成小额信贷805万元,本地企业参股分红获利高于8.4%,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0万元。
扶贫车间就业疏堵 智志双扶主动脱贫
全镇建成6个就业扶贫车间,解决33个贫困弱残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集中开展产业就业技能培训15场,培训人次350,发放就业培训补贴1.5万元。
社会扶贫彰显温度 万千爱心汇聚帮扶
广泛联系社会,让企业“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彰显社会温度。WIN团队为藤田镇贫困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家电400余份,义捐金额25万元。
3.全域美丽乡村 共建共享新生活
— —藤田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果展示
坚持统筹理念,总体谋划设计,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美丽乡村建设增速提质,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2018年投资2600万余元,全面完成镇域内103个建设点。各村点共完成道路硬化45公里,新建排水沟16公里,拆除危旧土坯房、杂烂附属房29万多平方米;饮水安全率,无害化卫生厕拥有率,三网覆盖率均达100%。同时,坚持“显山露水”理念,打造古风新韵人文杏塘,提档升级城上村、秀美整洁易溪村、严坊河山内新村等“龙上沙”和永吉、永八公路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点上更加出彩、线上更有风景、面上更显美丽”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突出农环整治 提升“美丽”质量
--城上村村庄整治成果展示
围绕美丽城上、干净城上总目标,纵深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在城上村落地生根,有效清除了“脏乱差”,建立了“清净美”,提升了“精气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累计拆除农村危旧土坯房面积37000平方米,蓝色铁皮棚、铁皮屋3200平方米;开展“清洁工程”,累计清运垃圾450余吨;170户农户完成卫生厕改造实现100%农户享有无害化厕所;深入开展“七改三网”,完成通村公路及入户路硬化共计9300米,改沟1790米,改塘960平方米,改房49栋14290平方米。
5.业旺家美人勤 田园印象小坑
篇6
关键词:概念规划;村庄;发展空间;详细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20世纪90 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城市规划学界借鉴国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探讨一种独立于传统规划的,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也有称“战略规划”、 “战略性空间规划”以及“空间战略规划研究”。最早的实践以“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为代表。
2概念规划及其发展态势
概念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化、指导和协调发展与建设。“概念规划”有别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它更加强调对城市发展问题的诊断,发展策略的研究以及政府行政、城市经营的建议等,以作为城市法定总体规划制定或修编的前期准备。这种新型规划较法定规划更少形式和内容上的约束,赋予规划师更加自由发挥的空间。
3规划愿景
安吉县鹤鹿溪、六庄村地区及其周边是安吉县内一片非常完整的黄浦江源头区域的近郊农耕区,其间风景优美、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非常适合农耕文化系列的旅游开发。该区块既可以填补安吉平原地区旅游开发欠缺的空白,又可以优化提升安吉旅游产业。
如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蔓延的问题,保护及有效利用农田,并在保护乡村地区的基础上,如何优化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安吉旅游新的增长点以及平原地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是本次概念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4安吉美丽乡村―鹤鹿溪、六庄村空间发展概念规划与村庄详细设计
4.1基地现状
本规划区处在安吉县县城西部边缘,距县城递铺镇约8公里,距孝丰镇约4.5公里,规划用地面积为8.25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黄浦江源头的南溪、西溪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区内田园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皆较为丰富,鹤鹿溪是一条具有观光、休闲、游览等功能的河流段落,已有鹤鹿溪漂流项目在经营;鹤鹿溪村周围分布着诸乐三、胡宗南旧居。
4.2规划目标
建设富有特色的集高新农业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旅游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等功能的安吉县平原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示范村落。
4.3规划理念
1)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理念
规划强调生态保护、农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延续等现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2)“珠落玉盘”状田园村落布局理念
现状六庄村的村落空间布局较为分散,无成片大型集中的村落,规划依托这种散落形态形成“珠落玉盘”状的村落布局,每个村落形成8―10户左右的小型聚落,每个聚落周围种植高大乔木,村落周边为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家禽、牲畜。这些聚落就像明珠一样散步在大片的农田中间,形成宛如画卷的田园村落布局。
3)农耕文化特色展示的单元村落设计理念
田野上的小型村落是历来文人墨客欣赏、描述的对象,是田园美景的点睛之处,规划认为单个村落的形态、内容、环境、建筑等均应围绕农耕文化展开,塑造农村特有的世代相传的文化特征和古朴的农村地域风貌。
4)“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组织理念
规划对现有的田埂、机耕路等进行梳理,形成“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道路采用小断面、高密度的形式,强化田园风格,强调低速慢行,营造宜人尺度。
4.4总体规划(见图1)
4.4.1功能分区
规划将本区划分为三大职能区域,五个功能分区。三大职能区域分别为生产、旅游、生活职能;五个功能分区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各个功能分区功能为:
A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水上运动项目及优美的自然水岸风光展示,为主要旅游项目之一。
B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黄浦江源漂流景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之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未来鹤鹿溪、六庄及其自然村农居拆迁安置地。
C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该区用地全为基本农田,规划确定为保护区块。
D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刘庄村及其周边区块规划确定为展示平原地区农耕文化以及安吉美丽乡村的旅游开发区块。
E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该分区主要以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未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果蔬基地,不仅解决安吉县城自身的农产品供应,还尽可能做到出口,创造经济效益。
图1总体形态示意
4.4.2开发控制要求
本规划区域是有别于城市建设区、风景旅游区、纯生态保护区的特殊区域,结合旅游、生态、生活三大职能,借用生态区敏感等级划分理念,将本区划分为三级:一级敏感区为绝对保护区,是生态环境极好,本无建设的区域,如南溪滨水区、基本农田区、果蔬种植区等,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0%。二级敏感区为相对保护区,即原来有一定量的建设用地,但是其相对于整个区块来说建设量的比重较小,仍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界定与控制较模糊和困难,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和无依据性,规划从现状建设用地量和生态敏感次级控制区的经验规定将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15%。三级敏感区为村庄建设区,该区域为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现状建设了大量的农民住宅,规划利用这一特征,将其划为建设区。通过现状实测已建建设用地比重和农户户数数据,规划建设用地比例确定为40%。
4.5 鹤鹿溪、浦前“特色小镇”
鹤鹿溪、浦前村是本区人口规模最大的村落,达到3000人以上,接近一个郊区小镇的规模,但村内公共配套设施发展不全,没有正规的农贸市场,商业设施仅为小杂货铺,医疗设施不全等等,配套设施及村级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规划立足本区旅游业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意在将鹤鹿溪、浦前村规划成为堪比欧洲、美洲风情小镇的“特色小镇”,其主要特色为:
古朴、典雅的胡宗南、诸氏故居;
充满生活气息的鹤鹿溪古溪;
独特的民居建设方式;
优美的鹤鹿溪景观带和充满趣味、刺激的漂流;
完善的旅游休闲和村民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医疗、体育、娱乐、教育等。
4.6 村落农耕文化展示区
针对农耕文化展示区,采用示范点详细设计的方法,选择了三个较有特色、有一定规模、乡村气息较为浓厚的村落,即六庄村、南庄村和十庄村。(见图2)
图2 农耕村落示范点指标与控制
5结语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综合体,特别是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急剧演替的过程中,规划面临着新的现实要求和变革压力。概念规划走向微观化的尝试过程可能预示着理性规划,这需要众多规划界人士、更多的规划实践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魏清泉,吴超.概念规划的特点、原则和方法[J].规划师,2003,8(19):20-24.
篇7
感谢大家拨冗前来,莅临美丽的中廖村,参加三亚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在中廖的揭牌仪式,同时参加主题为“记住乡愁”的“文学与美丽乡村”论坛。
首先,我们从字面来理解社会科学的含义:社,示旁加土,示为象形字,原初意义为摆在神前的供桌或者祭坛,右边加土,即摆放在大地上的祭坛;所谓社稷、社庙、鲁迅文章《社戏》,日本的靖国神社,其中“社”字都是这意义,即人与神沟通的地方,或者活着的人与逝去的人沟通的地方,是比较庄重的人类活动场所。会,原初意为诸侯会盟之意,会盟议事就是会议,会盟聚首就是聚会。因而,社会两字联系起来,指的就是人类的活动;社会科学自然是指以人文本的学科,是研究社会成因、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学科。村庄和社区是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中廖是三亚著名的乡村,三亚市社科联将中廖作为第一个且是极重要的一个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可谓用心良苦。
大家知道,儒家传统有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的概念,其中包含有国和家,以及代表个体的身,可见我国最早的国家概念,就是以人为本建立的国家和天下。其实,国在当时指的是诸侯国,天下才是指周王朝的天下;我写长篇历史小说《南唐悲风》,看到的五代史中很多地方提到中国,这中国只是都城设在中原的方国,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但它们多少代表着王朝的正统,因而“中国”在那时又有王道之国的含义。
后来诸侯僭越,“国”上升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天下概念推及到更宽范围;但百变不离其宗,我们的社会结构依旧是以个体为单位,聚成家,而后国,而后天下。这种组合结构,就是儒家哲学里面的内核,而这种组合在很多时候就是通过道德和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
中国是农业社会,我们上三代95%以上的人都来自乡村;修身齐家,一个个家聚落成村庄。我们的记忆大多是从乡村开始,随着我们的成长、成熟,走向五湖四海,那块记快中的原初土壤就成为我们的故乡,故乡承载着大多数人的基础情感,渐渐就升华到精神层面;所谓心灵故乡、精神故乡,都是人的思想情感形而上的延伸。乡村是文艺创作的无尽源泉,就是说文学与乡村存在着极大的依承关系。
传统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乡村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个体依托乡村,自然形成了一套安身立命的道德体系。我记得小时候所在村庄的古院落墙壁上,写着“礼义廉耻”类字样,这其实就是春秋时管子言语的总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儒家中修身的途径,就是正心和诚意,中国乡村在儒家思想浸润下,承载了更多的道义和文化内涵。如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乡村慢慢衰落,那种鸡鸣狗叫阡陌人稠的盛况已经不太多见,很多传统和民俗也随着乡村的没落而消失,这是自然规律,人们无力挽回。但是,我们的故乡都会盘踞在记忆深处;前几年我有个七十来岁的姑奶奶到三亚,她年轻时出去,五十余年过去,夜深的梦还时不时回到了幼时所在的村庄。每个人的原初记忆就是你出生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这份印象都会跟你到哪里,故乡就像握住风筝线的那只手,永远攥着你柔弱的情感。
当然,若是你的故乡是一个美丽乡村,这份记忆肯定就是美好的。所以现在风行美丽乡村建设,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好事,乡村就该精品化,以便留给国民的是一份共有的美好印象,但乡村的建设其实也忌讳有太多的行政参与。今天我们来到中廖,领略到了中廖村风貌;中廖村最近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集中关注,不论电视网络还是纸质传媒,都在集中宣传,这当然是好事,我们更希望所宣传出来的美丽不是表面、浮华和做作的美丽,而是由内迸发、骨子里透出来的美丽,我们更期待着这份美丽。所以,中廖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也应该冷静地直面存在的缺陷,思考健康的发展之路,中廖也更应该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譬如这样的论坛,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声音。
今天在坐的基本都是文化圈中人士,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乡,承载着原初的情感。乡村本身就给文学提供了无穷的空间,美丽乡村更容易点燃创作的灵感,有时让人才情喷涌、诗兴大发。如今,中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乡村也开始自觉地走精品化发展之路,海南正在走全域景区发展策略,中国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展得如火如荼。我们设立文学与美丽乡村这个论题,其实也是在探讨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之路,关注乡村如何更好地牵系人们的情感。
乡村的发展历来就得到思想界关注,从民国到现今,梁淑溟、、等先后有过深刻的乡村调查,提出过理念,也有过实践,或成功或失败;执政者开展的一次次乡村建设,也有成就也有教训,因而文艺界和思想界更应该对这些原初的土地投入更多关注,为乡村建设探索出更完美的发展之道。
篇8
一、科学选定标杆,制定切实可行目标
选定标杆单位不是非要出省,到越远的地方越好,也不是北、上、广和省会郑州越发达地方越好,不是最先进的就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密切结合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宜阳县财政局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确保求实求效,切实可行,科学选定对标单位。先后通过网络搜索、上级财政部门推荐、电话咨询等形式,反复对比,认真筛选,最后确定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为我县美丽乡试点项目建设管理对标单位,南阳市邓州市财政局基层财务管理局为我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对标单位。
二、实地感悟领会,找准问题差距
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开展“对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对标”管理活动不偏、不虚、不空。我们对历年来财政综改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找准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将工作中的凝惑点、困难点、问题点逐一记录,带着问题找答案,做到有的放矢。
2016年6月18―19日,主管领导常顺卿副局长带领财政局的两位同志,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到两个标杆单位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学习。我们先后通过工作座谈、查阅资料、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查学习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开阔了眼界、理清了思路,发现了差距、找到了解决办法。
三、先进管理理念、完善的政策措施
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之所以能够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项目,与其超前的思维、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密不可分。早在2010年的时候,平桥区就决定在郝堂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比全省开展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建设整整早了两年。他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盲目大拆大建,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留得住乡音,记得住乡愁。不追求速度,不确定时间节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好前期规划设计,方案不成熟不上马,设计不完善不施工。引进专家团队,发动广大群众,让专家理念和群众智慧两种思想碰撞出火花。在学习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领导与专家的意见不一致时,听专家的;专家与群众的意见不一致时,听群众的;群众的意见不一致时,领导组织专家、群众公开讨论,达成一致。我们记忆最深的是他们做的一件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区领导要求村里首先要将环境卫生搞好,逐步改变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如果连环境卫生这点小事都搞不好,美丽乡村就不要建了,建也肯定建不好。他们发动全村的小学生做卫生监督员,定期检查评比,张榜公示。小学生做起事来,直言不讳,认真无比,也能督促家长认真对待,环境卫生面貌大有改观。
南阳市邓州市历年来都被省财政厅评为省级优秀直管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管理规范,标准健全,资料完备,质量优异。他们的做法是:邀请工程咨询单位专家对各乡(镇)拟实施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地踏验勘查,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工艺流程,设置技术标准。提请县投资评审中心对全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招标前评审,确定拦标价,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招聘符合资质要求的专业监理机构,实行项目的全过程监理。项目完成后委托有Y质的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测,质量合格后方能拨付工程款。
四、差距一目了然,行动为时未晚
通过考察,我们近距离地看到了信阳市平桥区、南阳市邓州市两个地方的工作亮点、经验,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与他们的差距。虽然纵向看我们在进步,然而横向一比,不管是从思路、做法,还是建设的理念、管理的程序,实际上都已落后。差距的形成,固然有客观原因,但更多地还是应该立足自身找主观原因,围绕思想解放、工作标准、创优能力等方面找原因。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措施,我们不是不知道,只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有于种种原因,打了折扣,降低了标准。像邓州市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采取的编制方案、财政评审、公开招标、委托监理、质量检测等等都不是什么创新、发明,是人尽皆知工作流程,但我们有于项目较小、人情项目等原因,有的没有执行,有的执行了,但没有执行到位。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平桥区一班人想人民所想,真正俯下身子为人民办事的态度有关,不搞面子工程,不做形象工程,不追求工程进度,不制定时间节点,敢用二到三年的时间进行前期论证,但方案一旦确定,目标一旦明确,就充分克服一切困难,采取一切措施,做出精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做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篇9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清洁田园;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92;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7-02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日趋凸显。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目前,全国农作物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上限的2倍,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由20世纪50年代的3%左右降至不足1.5%,其中有11%的耕地低于0.6%。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加重,耕地质量退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土壤和水体污染。2010年完成的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在广大农村,一方面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产品,消耗了大量矿物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被弃之不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加重了面源污染。据测算,田东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00万t以上,其中用作农村生活燃料、能源、食用菌基料、还田、编织等只占少数,大部分被废弃在田间地头、道路和河沟两侧或在田间直接焚烧。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量投入,部分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以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另外,农业生产垃圾难以有效处理。如地膜使用越来越多,其残留率也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最主要的问题。
2 原因
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环境理念的公众化程度不高。生态文化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宽容、和谐、互利的文化理念,而目前大部分农民功利型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价值观念较深。这种价值观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不承认自然界自身内在的价值,否认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把人类和自然割裂开来。仅仅把自然界视为资源库和垃圾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掠夺,造成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谐。同时,传统道德观念中人情世故的思想,使得发展民众力量进行的环境保护、监督、举报、监察等活动很难有效展开。小农意识导致农民整体环保意识的缺失,缺乏全局观念,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低,尤其是当环保活动给自身带来一些不便或需放弃一些眼前利益或要进行一些必要投入时,大多数村民往往会选择放弃。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产品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不少农民群众在使用农药、化肥后,随地乱扔农药瓶、化学包装袋、废旧塑料薄膜和秧盘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污染农田和水体,破坏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开展清洁田园活动的意义
清洁田园活动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一场在广阔田野上掀起的“绿色革命”,是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丰富和扩充,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它将全面改变农民群众陈旧的生活习俗、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迂腐的生态理念,转变传统生产中不符合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方式。2013年,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已成为群众评价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尺,成为当前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大事。
富而思洁,富而思美。破除陈规陋习,推广秸秆、农药瓶、化学包装袋、废旧塑料薄膜、秧盘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农村卫生工程,也不同于单一的环境整治措施,而是一项重民生、顺民意、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一项巩固治理成果、永葆乡村美丽的工程。清洁美化家园,让乡村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自然提高。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绿色、生态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群众是民心工程,对发展是环境工程,对干部是作风工程,也是一项培养干部作风、磨练干部意志、提升队伍素质的作风工程。推进“清洁田园”活动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重要部署的具体行动。
4 推进清洁田园的对策
4.1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清洁田园活动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和“田间地头顺手捡”的自觉行动,自觉拒绝乱丢生产废弃物的行为。坚持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1-2]。
4.2 提高人口素质
人是清洁田园的主体,是主动者、实施者。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现清洁田园的程度。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是成正比的。清洁田园活动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教育能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科技、法律人才,为建设清洁田园提供智力支持。农业部门应向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发放或张贴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资料,定期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培训,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垃圾产生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3-4]。
4.3 集中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行动,推动清捡垃圾向综合循环利用转变
可采用“户捡、组收、村运、县(乡)处理”等为基本模式。从重到轻、由点及面,从人口密度大区域向人口稀少区域推进,从规模生产地带向分散生产地带推进,从村庄周边地块向远离村庄地块推进。提倡人人动手、村村推动,捡出一片净土,捡出一片净地,捡出干部为民服务的好作风、联系群众的好感情,捡出清洁优美、生态文明的好民风[5]。边远乡村,根据条件状况可自建简易生产垃圾填埋场,就地处理;城区附近的村庄,可将生产垃圾直接运输到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每个乡村选择1~2个村庄开展试点,逐步推广。试点村至少招聘1名生产垃圾清运员,常年清运生产垃圾;根据农田的面积和种植农作物情况配置适当数量的生产垃圾箱,由县政府统一招标定制、发放到位,实现生产垃圾袋装化,并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根据农田面积和种植农作物实际情况,每3.33 hm2水田建1个堆沤池,规格为每口池容积6 m3;生产垃圾清运方式可采取委托代运或乡镇统一安排清运。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以及标准示范园、重点区域田间地头等要做到没有遗留农药、化肥等包装物,非用膜季节不存在可随手清捡的塑料薄膜。
4.4 坚持和谐美丽目标,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
一是做足生态文章。通过挖掘和保护生态、经营生态,多方培育生态理念,把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使清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充分发挥基层作用。“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全面顺利地推开,必须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员、帮扶员、协调员、管理员的作用,主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干群矛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三是提升“造血”能力。通过清洁田园、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抓好乡村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6]。
4.5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等工作
从源头抓起,从田间地头抓起,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7]。
4.6 建立活动长效机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大力推广产业链条加环、田间生态种养、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农牧结合互利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技术。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重点推广以“三诱”(诱虫灯、黄虫板、性诱剂)技术为核心,配套以螨治螨、天敌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农药流失。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努力覆盖主要农作物,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和流失。四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扩大应用范围,尤其要覆盖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
4.7 建立督查、激励和经费保障等制度
农业部门负责牵头,工商、质监、公安配合开展农业生产污染源头大整治,加强对重点区域农资市场进行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建立清洁田园激励机制,对清洁田园做得好的乡镇、村屯,通过以奖代补和项目安排优先等方式给予支持;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适当收取垃圾处理费,主要用于保洁员工资等长效机制建设(具体收费标准和方式,各村屯可因地制宜自行商定);县财政建立引导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以保证清洁田园活动的顺利实施;清洁田园的建设成效纳入县(乡)镇、村的年度考评内容[8-9]。
5 参考文献
[1] 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关于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12.
[2] 广西农业厅.在八桂田野上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深入推进“清洁田园”专项活动的思考[EB/OL].(2013-05-17)[2014-01-07].http:///web/2013-05/380632.htm.
[3] 郭会平,李艳芳,张素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石家庄生态文化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41-7642.
[4] 郭会平,杨新燕,郭惠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化构建的若干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0(12):56-57.
[5] 李伟华,吴慧.周口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99-101.
[6] 罗贵文,腾燕媚.百色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3,28(1):81-83.
[7] 徐玉莲.青海省湟中县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67-71.
篇10
民俗表现是形态美的人文构成。民俗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内容与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来的,并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一种对人们的心理、语言和行为都具有持久、稳定约束力的规范体系。例如,湘西的乡风民俗就深深烙印在这一区域的民居建筑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外化为一系列建筑和景观符号,表征着这一区域独特的人文特征。由于地域、民族的差别,风俗内容各有特色。这些来源于乡土生活环境的民俗习惯也是形成各种风格迥异的乡居景观的根本原因。在美丽乡村形态美的营造过程中,我们应当十分注重民俗表现。
营造形态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的原则
统筹规划的原则是指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统筹各类社会资源,统一规划布局,举全社会之力而为之,避免各自为之,自行其是。如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对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作出了整体安排,并具体落实到县(市、区)。依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对中心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房建设等进行了统一安排。同时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按照“美”在硬件、“好”在软件的要求,明确了中心村相关建设内容和指标。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应当与经济条件相适应,与自然氛围相融合,与民俗风情相协调,与区位环境相呼应等等。如安徽省按照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等不同区域,以及城郊型、乡村型不同类型,分区分类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运用。
3.尊重意愿的原则
尊重意愿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应当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表达农民诉求和愿望,符合农民的审美情趣和民俗习惯。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如何组织好居民的力量,是解决“千村一面”的关键。实际上,规划设计者与农民对乡村环境的感知及审美标准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规划师或设计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只有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尊重其意愿,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需求,营造更加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形态美。
4.优势优先的原则
优势优先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在经济及物质生活条件好的乡村应当优先,区位优势(近城、近路、景区等等)明显的乡村应当优先,其他优势明显的可以优先。例如,与安徽黟县宏村相邻的卢村,就充分利用其毗连古村落景区的独特优势,对已有建筑、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就地进行整治和整修,不仅保护了濒临破坏的古民居,还拓展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形成了古村落群的景观优势。不失为美丽乡村形态美的典型个案。
5.功能多样的原则
功能多样的原则是指建设商、居、旅兼容型多功能美丽乡村。功能多样是社会进步、时展和人际交流对乡村形态美营造提出的的必然要求。营造形态美,应当坚持功能多样的原则,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商、宜赏的多功能文明载体。
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主体构成,应当十分注重其形态美。营造能够永久传承且又宜居宜赏的美丽乡村形态,不仅仅是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学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更是一项功昭当代、利泽千秋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本文的探讨仅在于抛砖引玉,藉此期待在此领域有更多的学术和实践成果问世。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 上一篇:智慧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 下一篇:税收法律制度中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