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和服饰设计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和服饰设计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和服饰设计的区别

篇1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02-01

一、前言

时尚是服装设计师们在进行服装设计时重要的审美维度。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怎样使服饰具备鲜明民族风格却又能够满足服装需要的时尚性要求是我国的服装设计师一直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于研究我国传统的服饰元素与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并尝试探寻国内的一些时尚设计对中国传统元素运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我国传统服饰元素和服装时尚要求的契合点,为我国本土服装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国传统的服饰元素

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传统服饰一般在造型上具有宽松、上下连属、平面结构等特点,这种服装的结构使得各个彼此缝合的裁片边缘形状较为统一,缝合的过程中相重叠的裁片能够放在同一平面上,成衣以后通过自然平摊仍然是一个二维平面。这种结构的服饰,能够忽略人体自然具备的三维特征,并不是借由服装来对人体进行雕饰和突出,而是意在通过披帛、飘带、广袖等的虚实变幻,来掩盖人体的特征,却又使人能够衣着自由,与自然和谐相应。

我国的传统服饰以二维作为主要特征的同时,工艺手段往往也随之表现出了突出二维特征的特点。工艺一般是指在衣身上实行平面装饰的一些手法。比如盘、绣、绲、嵌、手绘、镶等,都是制作出平面效果,并非如西方一般采用立体装饰工艺进行装饰,比如一些褶裥、荷叶边和切口等工艺。

三、将中国元素更好地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

(一)注重工艺的亲和性

我国传统服饰塑造的是二维平面效果,而且也注重装饰效果,故而在工艺上的手段也以凸显平面效果为主。通过对传统装饰手段如镶、嵌、盘、绣等的应用,能够使造型较为简练些的中式服装呈现华艳美丽、多姿多彩的效果。我国的传统服饰加工工艺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加法,二是减法,三是加减法并用。加法诸如:在面料上进行加衬、贴补或垫,也可以通过盘、钉、绣、手绘以及镶印等方式来实现。减法诸如去掉面料上部分纬线或惊险,达到抽丝和镂空的效果。

其中,刺绣往往是我国传统服饰最常使用的工艺。这种工艺在东方与西方中都能见到,区别在于二者的风格差异。中国传统刺绣在针法与题材内容上和西方刺绣都有所不同。绣主要是用针在绣布上绣上绣线,主要的针法包括套针、平绣、打籽绣、十字绣、影绣、坝针、柳针、拉锁针等,其中以十字绣、平绣、影绣最为常见。手绣的柔软亲和与自然感是机器绣花无法取得的效果。故而,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注意巧妙地结合刺绣等工艺,并手工艺来进行设计。

(二)注重款式的适体性

中国传统服装在款式结构上的审美性与功能性可以被应用于现代的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在应用时可以对我国的传统服饰在造型特征和细节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拆开我国传统服饰造型元素,并对此进行重新的审视与整合,从而设计出更具有美感的现代服装。这一点,可以通过西方服装设计的成功案例中进行借鉴。

西欧与东方的服饰存在很大差别,身体和衣料间的空间较为自由,往往根据人体曲线风之,虽然服装风貌在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造型,但都是围绕着沿身体曲线进行夸张来实现。比如突出胸部或臀部,进行收腰或是翘臀。比较而言,东方设计师则在极力创造人体和服装间的自由空间,更倾向于将人作为衣架来支撑衣服,很好对人体曲线进行考虑。

但是,我国传统服饰在款式造型上仍然有很多的独到之处,比如深衣、交领、旗袍、插袖、右衽等,这些都充分代表了我国传统服饰的一些造型特色。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我们的设计师也可以将这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和当代的时尚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注重在色彩、面料、工艺、装饰上的差异性,并注重整体款式风格上突出中国传统服饰适体、宽松的特征。事实上,中国传统元素既神秘又奢华的风格,刚好与现代时尚既要实用又要炫耀的风格相吻合,而且还适当地保持一种“低调的平和”。

四、结语

时尚风格是不断变幻的,往往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人们对传统的热衷也会变得更为热烈,无论是哪一种传统元素无不引领了一代穿衣风尚,并在长期的发展与沉淀中拥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将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服装设计元素、工艺相结合,能够促进服装作品产生旺盛的生命力,也是激发设计师产生无穷创意的关键。

篇2

关键词:装饰语言;服装设计;符号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41-01

一、服装设计中装饰语言的概述

“人类的历史就是创造和运用符号的历史,”中国因五千年来的文化和艺术所拥有的视觉上的符号特征而被称为“符号中国”,而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在装饰形态上所具有的符号功能直接影响了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服饰设计世界的多样性。

苏珊・朗格曾提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表象符号”。在中西服饰历史上所累积的饱含着浓郁民族特色的经典装饰语汇,在今天也成为一种设计创作的符号元素,设计师们将各种装饰元素自如地运用于设计作品中,其作品所体现的风格和趣味特征便带有强烈的个人符号特征意味,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自我表达的意识风范和创作意念,创造新符号的过程是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过程,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要运用独特的装饰语言使服装呈现出个性的特质,以彰显装饰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鲜明特色。

二、服装设计中装饰语言符号的特性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的功能是赋予对象形式和概念,并使对象比在纯粹的自然中更容易被认识。在现代设计中,符号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传达特定的信息,将信息转化为视觉图像的装饰符号,使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一)象征性

象征是一种联想和经验,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它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往往用特定的事物或形象,暗示另一形象或某种特殊意义;装饰的根本意义在于它已形成属于内在精神的固定符号,而不是变来变去的形式魔术。服饰设计中装饰语言所具有的符号象征性、直观性,在世界各民族各地域都具有共通的特性。

服装上装饰语言的象征表意可追溯到原始艺术的原始思维,可以这麽说原始的象征思维产生了直观的图形和符号,同时符号又传达出强烈的象征寓意。传统社会在服装的样式、穿着方法尤其是装饰语言的特征上,往往有着直接可读的意义,装饰语言具备象征符号的功能,传递出民族的习性和审美情感,总体面貌神秘、幽远、古朴。例如苏格兰经典的格林达吞纹,伊斯兰的缠枝花草和阿拉伯文字,日本和服的友禅纹样,中国的龙凤、团花等图案。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象征寓意的重要性高于一切,因为那是民族的标志;避邪的武器;如苗族的龙、蝴蝶、鸟等装饰纹样,藏族的八宝、百结、莲花、动物等佛教吉祥装饰符号。

(二)标识性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的功能是赋予对象形式和概念,并使对象比在纯粹的自然中更容易被认识。符号的指示功能即符号标示了与它所指示对象的一种习俗性联系的特征,指示符号利用媒介物与指涉对象之间具有的空间联系或因果联系而形成的标识,利用装饰形态造型因素使人们的视线集中,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功能,显示事物的名称、形态和区别。符号的标识性更确切地可解释为认知性和普遍性,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而设计作品的符号语言只有被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才能达到识别、标识的目的。

在制服、运动服等一系列特定服饰的设计中,装饰符号语言的运用和特定的标识性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和依据,以此区分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社会职能。军服、校服、航空宾馆制服等服装的设计,除款式上的大同小异外,色彩、配饰等细节装饰的设计和运用,作为制服直观的装饰符号起到整体着装印象塑造和区分不同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作用。

三、服饰设计中装饰语言的表现方式

作为服饰整体视觉形象的组成元素,装饰语言需要设计,同样符号特征的装饰语言有其精心的设计构成和表现方式。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一种语言的使用,一件作品的表现往往就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服装中装饰语言的表现手法是设计师自我创作意向的符号和个性特征的显现。“服饰设计的艺术张力,正在于物体表面的符号流动;正在于后现代社会全球文化‘表象主宰内容’的设计意识形态,是表面化的肤浅,也是深度的个性特征及文化想象”。服饰设计创作呈现的手法,在于抽取不同的艺术创意元素,组合全新的时尚文化样貌与时代语汇,并将此样貌所蕴含的意义,传递给观者进行多元的诠释。服装中装饰语言的运用,体现了设计师自我表达的创作理念,显示出设计师主要的设计风貌和个性创作风格。

篇3

一、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主要是因为这两者的结合将会更好地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并且这两者的结合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第一,将传统服装文化与现代服饰的结合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在更高的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得以更好的展现。随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装文化或者是服装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拥有了更多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和契机下,如果能够将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和现代的服装设计进行一个良好的完美的结合,就能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有更多的展现机会,使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者重视和使用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也会使更多的人能够运用和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总的来说,让全世界通过我们的现代服装设计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第二,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重视文化的创新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融合或者是借鉴,必然会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缺失。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一个激烈的角逐中,进一步的使用传统文化的武器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如果拒绝汲取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养分则会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从而使现代的服装设计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第三,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如今,一些服装设计师只是单纯的从西方文化或者是现代文化中汲取养分,却忽略了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这对我们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违背,因而我们必须要懂得和学会在传统的服饰文化中汲取营养。

二、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特征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的两个部分,分别是硬件元素和软件元素。

(1)、硬件元素硬件元素主要包含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造型方面的设计,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很别致的造型,并且造型的种类也比较多,第二是服装的面料以及服装上面的图样设计,第三点也是比较有特色并且很直观的一点就是色彩的搭配。首先基于造型设计上面来讲,中国的传统服饰造型虽然类型比较多,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上衣下裳式,这种穿衣的形式主要是为女性所设计的;而男性大多会穿连体式即衣裳连属制,这两种服装设计方式在中国的服装设计史上传承了有几百年,并且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可以大致上体现相互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同时,长袖、筒裙以及对襟这些服装设计的造型也是极为独特的,并且直到现在还能很好的应用在一些服装设计中。其次是服装的面料和服装的图文式样。中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品是葛布、苎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茎皮纤维加工制成的,这些面料都被很好的应用在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中,并经过进一步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我们现代人穿着的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继麻布之后,我们又开始使用丝绸进行服装设计,古代丝绸不仅在我国的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更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广泛赞许,人们还在丝绸、棉布上绣制了不同的图案花纹进行装饰,很多花纹的设计不仅仅起到了装饰和点缀的作用,更多的是带有一种吉祥的寓意,如龙凤呈祥、牡丹、富贵花等,这些都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和平、美满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至今,这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仍被大量的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的服装设计也极为重视色彩的搭配,又受到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服饰的主色调重要包括了青、红、黑、白、黄这五个正色,其余的颜色则称为间色。正色和间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正色主要为以前的皇亲国戚所使用或者是一些富贵人家,而一般的贫民百姓则会穿着间色的衣服。正色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最原始的时候,黑色象征着统治者,但是随着文化的进一步的发展,黑色渐渐被黄色所代替,中国的皇帝的龙袍也逐渐变成了黄色,而红色代表了喜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的新婚之夜,新郎新娘要统一穿着红色的喜服。

篇4

1.中国传统文化和服装设计的联系

1.1中国传统文化和服装设计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会不断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服装设计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推动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而这点兼容性也充分体现在了服装设计中。比如,一些时装设计中就带有各种各样的刺绣花纹,这样使得整个服装不仅显得非常时尚,而且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1.2服装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传承性

中国在不断发展,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不断变革,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积累,由此可见,服装设计和传统文化都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因此,传承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服装设计两者最直接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服装设计在这种传承性影响下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比如,目前相对比较流行的民族服装中融入的刺绣艺术、剪纸镂空艺术等都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传统文化元素。

2.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服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

2.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想要在服装设计中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服装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引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使服装设计能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因为文化、地域等各方面差异的影响,东西方艺术文化体系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两者的艺术审美基本相同。我国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和西方传统文化艺术非常相似。比如,雕花镂空艺术在当前就比较流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时尚感。服装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传统艺术文化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社会实际生活状况,掌握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懂得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且要求服装设计师能够充分明确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实际上艺术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最终也应该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目前,我国服装设计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这主要是由于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需求,同时也懂得在服装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2.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传统文化是服装设计中极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寄托,服装设计师如果想要设计出具有人文意识以及人文精神的服装产品,一定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视觉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现代服装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考虑中国人的审美特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入龙、凤凰、鲤鱼以及喜鹊等中国人民比较喜爱的一些传统图案,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情感需求。因此,目前很多现代服装设计创作灵感都源自传统文化元素。消费者们都非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服装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出现失误,服装设计一定要体现出良好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意识。通常情况下,现代服装设计师都会利用一些热闹、喜庆、带有祝福含义的传统文化元素来表达设计师的创作意图,这样便于消费者们理解。

2.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的生活观念主要是人类和平,追求崇高的道德品质。服装设计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并且掌握各民族和每个地区消费人群的特点,认真研究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区别,从而设计出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服装风格以及服装样式,这样才可以快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主要寓意着尊重、高贵,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不仅仅有利于服装的创新,同时也有利于广大消费者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实际情况

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创新改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吸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两方面。现代服装设计中对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了很大创新,特别是在色彩、图案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应用上有了很大创新。针对服装造型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强调轻松、自如、自然,为此大部分服装都是偏舒适、休闲的造型,而服装设计师在尊重自然特点的基础上对服饰进行了稍微的修改,同时将人体美的理念巧妙地融入进来了,这样整个服装造型不仅显得非常美观,而且也比较舒适。如果从图案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服饰中往往会采用一些简单的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或者文字,现代服装设计时不仅很好地保留了之前图案的使用特点,同时也添加了梅兰竹菊、福绿寿和波点图案等,大大增强了服装造型的跳动感以及时代感。针对色彩角度分析,服装设计过程中为了展现中国高贵地位,常常会应用黄色、青色、紫色、红色等几种颜色,而且每种颜色都有自身相应的意义。这就要求现代服装设计师必须全面、深入地探讨分析不同颜色的常用规律,在传统主流色彩过程中应该合理加入黑色、蓝色、白色以及绿色等颜色,从而给人们带来高贵、明亮的视觉体验。

中国设计师设计传统服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巧妙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综合考虑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消费需求、社会地位身份以及审美品位和产品质量、季节变化等各方面因素设计多种多样的服装。这些色彩的面料材质、风格以及色彩等各方面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也应该结合不同的场合合理选择恰当的服装。目前,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为了尽可能满足消费者对于服装产品的实际消费需求,当前我国刺绣工艺生产水平以及印染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服装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背后蕴藏的所有特征元素,并且精心挑选出一些和广大消费者需求密切相关的元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积极创新各种带有传统特征的服装设计元素,从而使设计出来的服装样式能够具备自身独特的特色和风格。中国传统服装中最优秀的文化元素中就有汉服和旗袍。比如,民国时期,当时女性最主要的服装就是旗袍,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印染技术水平不高,制作工艺也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旗袍的色彩以及布料,旗袍的样式也基本上都是一些相对比较宽松的长款裙。现代很多服装设计师创新了旗袍的表现形式,不再是宽松的旗袍样式,还设计出了提高开叉、收紧腰身以及缩短裙长等多种旗袍款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出穿着人的优雅美、含蓄美以及曲线美。

其次,现代印染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比较常用的印染方式就是通过传统山水画的泼墨方式设计出不同的图案,一般这类图案都显得非常优雅脱俗,这样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意义,也使旗袍样式更具时尚感,备受广大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另外,刺绣也是我国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传统、经典的文化元素,这也是最早的一种服装装饰手法。刺绣的针法非常细腻,绣出来的图案都非常精美,一般在服装的装饰、鞋面、荷包等地方会应用到刺激手法。现代服装设计中也常常会应用到这种刺激手法。目前,女性服装上面常常会有莲花、蜜蜂或者蝴蝶等动植物,会使服装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受,提高服装的人文价值。

综上所述,服装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载体,也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服装设计师一定要不断创新设计理念,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合理引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服装产品。

参考文献:

[1]黄春岚.中国传统文化在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2]周姣.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剪纸为例.

篇5

关键词:智能服装;安全设计;设计模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TS935.1;J523.6 文献标志码:B

A Study on Designing Models of Smart Safety Clothing

Abstract: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smart clothing design and the incompetence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design theory in smart safety clothing design, the paper worked out a basic framework of smart and safety clothing design model from the inspiration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It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complete design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with user’s emotional experienc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and situation experience by tak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all key design points, including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mart safety clothing, user’s experience on the clothing, design strategy, design mode, etc.

Key words: smart clothing; safety design; way of designing; experience

智能化安全服装是指模拟生命系统,以感知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通过各元件机制的反馈,实时对各种变化做出反应,以此消除外界环境对人体产生安全威胁的服装。

1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发展与市场现状

1.1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发展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是近几年来可穿戴服装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十三五”规划中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升级的重点突破口。自上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智能可穿戴计算机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可穿戴技术及其与时尚的融合创新应用设计研究。同时,随着时尚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在于追逐于艺术美感,更在于对通过以智能化手段来满足人体穿着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于是出现了以电子材料为元件、智能传感技术为手段、现代新型纺织材料为主体的现代新型服装设计。不同领域的技术融合为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提供了多科学理论技术支持与设计方法。

国外,J Rantane在设计雪地救援智能服装时,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安全隐患,并将电子元件隐性设计于服装内部结构中,从而达到保障人体在特殊环境下的活动安全。L Li等创造性地将电子智能材料与纺织材料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将针织技术应用在智能服装面料中,从而形成有特殊安全功能的服装,并从美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面料与人体的的紧密结合度,既实现了服装的特殊安全功能性,又改善了服装的美学效果。在今后的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中,其设计领域不延伸拓宽,因此,一个生物医学领域的智能化安全服装项目VTAMN通过在服装面料上嵌入设计柔性电子线路,将服装结构中的传感元件、传输模块、接收模块相连,从而通过微型传感探头对人体的生理信息传输,实现实时监测人体基本生理指标。

国内,逐步开始对智能化安全进行系统开发研究,主要在航空航天、军事军工等方面将电子元件技术植入服装中。随后,根据热湿传递原理、智能传感原理等,设计出符合人体舒适的智能化安全服装。例如,以智能传感器为安全因子的尿湿感应短裤设计,将微型湿度传感器融合设计在服装内部结构中,并结合人体活动需求,及时将婴儿尿湿信号反馈于家长,从而起到及时护理的作用。以iBeacon为定位元件的智能化安全童装设计,将热敏感材料与电子元件组合设计而成的荧光反光校服。

1.2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市场现状

智能化安全服装市场消费多样,无论是对消费者的个体差异,还是商家与企业对市场的把控与分析,都出现不同的层次化。这是由于智能化安全服装面对穿着者所具有的特殊性,服装所穿着的环境具有针对性,因此,整个市场应用中应充分考虑以上两点要求。由此,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安全服装市场的业务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国内运动(针织)品牌为主的高端智能化安全服饰设计,如李宁与QQ物联联合设计的儿童智能定位安全鞋、智游人律动智能内衣等;(2)个体定制设计的智能化理疗功能为主的安全服装设计,如无锡华晨之光设计有限公司独立设计的智能理疗安全短裤、理疗保健腰带等。

在目前的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领域中,品牌服饰逐渐将智能化时尚设计作为企业与公司转型升级的又一条出路,而这无不反映着中国服装制造逐步走向“智”造,因此不断出现了一批智能化服装产品。而作为特殊而又实用的安全功能性服装产品,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服装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其主要市场应用领域为运动休闲、生理监测与健康护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针织运动休闲服装品牌纷纷将设计转向智能化,转变其传统的设计理念,以通过智能化优势代替成本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未来服装市场中将占据较大的份额。

2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理论

2.1 基础理论

智能化服装设计是关于服装的计划和科技文化的规划,它以外部轮廓造型为基础、内部结构为核心、智能科技材料(元件)为关键的整体性融合设计。因此,其不仅是对服装材料、色彩、工艺的设计,更是对科学技术与服装内在局部细节的完整性设计,从而实现穿着者着装状态和方式的改变。

2.2 相关设计思考

2.2.1 融合性设计

对于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其智能设计要求相对较高。调查表明,在借鉴功能性服装设计模式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其过程相对于常规服装设计周期长、过程复杂,尤其在考虑与人体融合的设计时,是体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展现。

为了使所设计的服装产品能更好地适应人体的穿着,在进行智能化元素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其物理性能与人体表面接触的障碍,并将其与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充分比对整合应用。与此同时,应思考智能化元件与服装工艺、结构与色彩的融合,使其既能实现产品实用价值,又能展现其艺术美感,真正实现服装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2.2.2 系统化设计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本质要求是智能化的元件优化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间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使其智能化元件模块与服装基础工艺形成良性的无缝对接。同时,使产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与安全设计目的呼应,从而实现新型服装在元件模块组合选用、结构工艺、面料色彩上的系统完整性。

2.2.3 评价体系设计

在进行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时,以服装美观性、经济性、舒适性、时尚型、安全性和智能化等作为其系统评价指标。在智能化安全服装产品设计中,其评价指标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使用-保养的体系,逐渐将智能化安全服装引入市场,最终实现其产业化应用,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关注度和品牌核心竞争力。

2.3 设计理念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完成,一方面基于服装工艺设计、款式设计、色彩设计、结构设计等基础设计内容的完善,另一方面强调设计过程中消费者的体验、科技与服装结构融合的手段,还依赖于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用户需求体系。其特点是:基于用户面对外界环境产生的安全隐患,以通过智能化手段在服装中的设计得以消除为目的的设计;基于纺织材料的可纺性与智能材料融合的改性设计;基于完整新型服装的结构化设计。因而智能化服装设计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款式、色彩、面料的设计,而是科学技术与服装工艺的结合应用,从科技的手段出发,结合传统服装设计理念,将现代服装设计赋予智能化功能,以此进一步完善现代服装设计的智能化应用。

3 智能化服装设计模式

3.1 用户体验

就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而言,用户的价值体验是围绕其需求与服务同时进行的。因此,应分析消费者在不同环境的需求诉求点,例如根据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活动与作业,确定其活动与作业的规律,从而确定服装的穿着场合,进而将服装各部位结构设计具有特殊安全功能。服装款式、色彩、面料与工艺引领的时尚潮流也是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标准,但这并不是最高标准。只有将科技与服装融合才是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最高美学标准,才能最终得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体验。

3.2 评价策略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核心策略建立在产品评价效果之上。与传统服装区别,在智能化安全服装效果评价时,策略的重点是基础物理性能分析、电子元件性能测试、服装系统功能测试的组合。

3.3 设计模式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模式如图1 所示。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模式包括需求部分、战术部分和评价部分:(1)需求部分完成从用户群区隔到用户特定生活模式的设计定位,主要包括智能化安全服装消费群定位;(2)战术部分是基于设计定位的服装设计方法研究,包括设计的技术应用、材料应用、融合应用和服务设计以及科技与服装结构工艺的融合设计研究;(3)评价部分是智能化安全服装产品在应用中的检验,通过在各设计环节中的精细化设计与效果评价,实现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体系化。

4 结语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区别于传统服装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其主要差异为:(1)重视设计动机,将用户需求作为重要设计定位依据。作为特殊服装的艺术形式,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安全威胁成为整体设计关键要素;(2)基于设计个性化需要,将用户的智能交互体验融入到设计细节中;(3)强调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复合型需求,为设计提供一个包括交互性、系统化、精细化,智能化等多个环节在内的“体系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KIEKENS P,LANGENHOVE L V,HERTLEER C. Smart clothing:a new life [J]. Internation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16(112):63-72.

[2] 沈雷,洪文进,唐颖. 基于绿色时代下的新型安全性服装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3, 41(6):48-50.

[3] COATES J F. From my perspective the future of clothing[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5,72(2):101-110.

[4] TENG X F, ZHANG Y T, POON C C Y,et al. Wearable medical systems for P-health[J].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8(1):62-74.

[5] DELKUMBUREWATTE G B, DIAST. Wearable cooling system to manage heat in protective clothing[J]. 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2012(5):483-489.

[6] FINLAY D D,NUGENT C D,DONNELLY M P,et al. Opti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lead systems:Practical scenarios in smart clothing and wearable health system[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2008,12(4):433-441.

[7] BONATO P. Wearable sensors and systems[J].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2010,29(3):25-36.

[8] Pantelopoulos A,Bourbakis N G. A survey on wearable sensorbased systems for health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 Reviews, 2010,40(1):1-12.

[9] Bahadir S K,Koncar V,Kalaoglu F. Wearable Obstacle Detection System Fully Integrated to Textile Structures for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J]. Sensors & Actuators A Physical,2012,179(4):297-311.

[10] LI L,AUWM,LI Y,et al. A novel design method for an intelligent clothing based on garment design and knitting technology[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09,79(12):1670-1679.

篇6

作者简介:郭丽(1975- ),女,汉,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服装结构与工艺,服装佩饰设计。)

(武汉科技学院 服装学院,武汉 湖北 430073)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部分优秀儿童动画影片中的角色及其服饰设计风格、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角色归纳总结出不同的服饰设计手法,提出为表现不同类型的角色时应运用合适的服饰设计元素,为儿童动画角色服饰设计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更多服装设计师在与动画角色创作这个交叉专业领域里深入研究,为我国儿童动画事业的振兴发展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儿童动画;角色分类;服饰风格;服饰元素;服饰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the Costume Design of Cartoon Characters

GUO Li

引言

在数码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动画伴随着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历程,动画影片中人物角色的服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和影响着新一代人的审美观、服饰观。然而,角色服饰设计是我国儿童动画创作的薄弱点,也是影响儿童动画事业继续发展的绊脚石,研究国内外动画角色的造型特点及其服饰设计方法是推动动画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寻找出我国动画角色服饰设计的特色定位是继续发展的突破点。

1 儿童动画中角色的分类

学者蔡琐曾指出:“在戏剧中,人物指一位有思想、有个性、执行戏剧动作的人。角色则通指人物所扮演的对象,如男人、女人、母亲、媳妇、坏人、好人、邮差、邻居、警察等。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多描写不同人物,但这些人物都只属于角色;有些角色 (母亲、英雄)描述特殊人物 (孟母、花木兰),具备别树一帜的个性,有些则再现普通人物,具备刻板类型与通性,展示一般人经验中的样子。”

动画角色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故事情节,与戏剧角色有相似之处也有着显巨的差别。它的角色类型多样化,可以区分有人物形象和拟人形象之别;有二维和三维之分;有地域文化特点之异。

1.1按地域划分动画影片特点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都有自己着本土的特点,而动画影片将人们从现实社会和各民族文化氛围带入创想虚拟的世界之中,影片常常注重呈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搬演其故事,表现地域文化意蕴,寓教于玩。同样是看待角色设计,成人和儿童有着不同的视觉,儿童对有些问题可能不是很敏感,甚至弄不明白;而对有些事情的考虑,儿童的思维则比成人更加活跃,更有想象力。

1、欧美风格儿童动画角色特点

欧美的少儿动画影片在宣传欧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美国动画影片特有的风格特征:

(1)以剧情为主,故事生动有趣,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而且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做到了雅俗共赏,比较适于儿童观看或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

(2)大多故事以大团圆结局,悲剧影片很少,十分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

(3)人物造型设计规范,角色的形态优美,与生活的原型差异不大;

(4)动物形象都作了大幅度的夸张,如大头、大眼、大手、大脚,成为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的卡通模式;

(5)动画中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并与电影技术结合,使画面更趋逼真形象,达到完美的艺术效;

(6)善于塑造典型,推出动画影视明星; (注:(1)-(6)条参见刘磊、张元龙《经典动画影片欣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7)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大多影片体裁是邪不能胜正,内容比较正面,极富英雄主义色彩,如:超人、蝙蝠侠之类,善于抓住角色特点,画得简单,风格夸张搞笑。美国出品的许多经典二维动画:《木偶奇遇记》、《小鹿斑比》、《小飞侠》、《仙履奇缘》、《爱丽丝梦游仙境》、《美女与野兽》(如图1)……画面栩栩如生,主题生动感人。伴随电脑全三维动画电影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商业电影的主流中出现了动画电影的身影,如《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海底总动员》、《恐龙》、《泰山》、《超人特攻队》相继横空出世,开辟了好莱坞动画影片的新纪元。

2、日韩风格儿童动画角色特点

日韩风格的动画影片有着独特的优点:造型极度夸张,不受实物限制。多数以多多少少包含着一点科幻或魔幻元素,注重民族精神层面和人物内心变化的特点 (注:参见刘磊、张元龙《经典动画影片欣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62页。)。日韩风格儿童动画片中角色性格多种多样,有搞笑型、正邪型、耍酷型、柔情类型和反派类型。许多都是由漫画改编,如:武内直子漫画原著《美少女战士》,大体讲述一群有魔力的女学生们与邪恶势力的战斗故事,其人物造型设计很出彩:一群穿着日本女学生装和超短裙的美少女战士在一起,既有型又养眼;在日本动画片中,常突出人物的意志坚强,永不言败的性格,如《千与千寻》(如图1),而世界的救世主往往就是一个少年孩童,这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成功欲望;日本动画片还特别突出友谊的力量,比如《圣斗士星矢》、《灌蓝高手》,那种坚无不摧的友谊很容易令一些青少年产生热血沸腾的感觉;日本动画还有一类片子如《樱桃小丸子》,无论是画风还是内容看上去都很低幼,但它极其真实地表现出人刚刚踏入社会的各种表现,有好的,也有坏的,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图1

3、中国风格儿童动画片角色特点

综合欧美与日韩的的动画影片的发展与成熟,回看我国的少儿动画影片有着骄傲的昨天和辉煌戛然而止的今天。20世纪60年代,出现很多优秀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敦煌壁画到中国戏剧的造型甚至到中国的门神,从民间剪纸、木刻、京剧艺术装饰风格到绘画风格等等,在深厚的文化中积淀,在丰富的故事、寓言、诗词、小说名著中创造富有特色的民族原型,“漂浮着许多深刻而富有张力的原型意象、题材人物和关系”,存在着“在人类感觉、联想共同性的基础上,发挥着特殊的表意作用”的文化符号。在今天全球范围的单一化文化和多样化文化的博弈中,作为吸引本土观众为主的动画影片创作,将深度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审视、选取民族原型,加以置换变形,讲述符合民族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的故事,比如水墨动画影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受到国内外的好评与称赞,被誉为“中国学派” (注:参见刘磊、张元龙《经典动画影片欣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动画影片中角色造型设计之路已经走进一个狭窄的路口,创作停滞不前,思维模式受到束缚。例如:分析《宝莲灯》中人物造型设计,小沉香的形象设计仍然没有脱离“葫芦娃”的影子;少年沉香的形象却酷似日本少年的造型风格;嘎妹的造型设计又偏现代,还有点异国风情;三圣母造型中规中矩……整个影片设计分格不成体系,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位,迷失了自己应该具备的体系感 (注:参见周靖《浅谈卡通形象的个性化创造》,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版,第55页。)。

1.2按性格划分动画影片角色特点

动画作品所描写的各种角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这些赋予了角色的生命、性别、语言、个性、服饰等等,使动画影片中的角色分类形式有多种不同的依据:

(1)依据属性分类。可以按物种分为人类、动物类、拟人化角色等;或者按性别分为男性、女性和无性别特征;或者按年龄分为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和老年;或者按身份分类等。

(2)依据主体分类。可以按身体区分头部(脸型、发型、五官);或者按体态区分身高、体重、肌肉、皮肤等。

(3)依据动作分类。可以区分为站姿、坐姿、睡姿、走路、跑步等等。

(4)依据特性分类。可以按脸部表情区分喜怒哀乐等,或按个性区分善良、邪恶、稳重、活泼、文静、搞笑、冷酷等等。” (注:参见申晟《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江南大学,2006年版,第13页。)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或者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就各不相同。动画角色大体可分正反两面,正面人物角色又细分为八种性格:1、喜庆型;2、英雄型;3、可爱型;4、豪爽型;5、美丽型;6、善良型;7、智慧型;8、妩媚型。(如图2)

图2

在进行角色服饰设计时,设计师可以根据儿童动画人物性格的分类,将服饰设计也随之进行服饰风格分类:1、古典传统风格;2、运动风格;3、柔美可爱风格;4、男性化风格;5、高贵典雅风格;6、乡村田园风格;7、休闲简洁风格;8、时尚摩登风格。

1.3 按影片故事题材划分

1.古代题材

(1) 励志题材

例如《花木兰》、《聪明的一休》都是深受欢迎的励志动画片。《花木兰》中服饰设计是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具体设计,先是展示木兰从军前在家里的女儿装扮彩衣长裙;然后展示刚进军队时刻苦习武身着军便装;接着展示征战沙场时身着威风凛凛的铠甲。随着服装的变化和更替从可爱的邻家小妹到初入伍的懵懂小兵,直到后来立下赫赫战功的巾帼英雄。这一系列形象的变化显得自然有序,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主要体现是角色的服装设计准确到位。

(2) 神话题材

例如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梁山伯与祝英台》,国外的《小飞侠》、《白雪公主》、《芭芘公主》等,这些制作经典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在各种服装造型的衬托下更加鲜明。《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宝莲灯》后国产动画片又一力作,梁山伯与祝英台皆着一身素雅的学生装束,只是服色不同,并在发型和巾帽等细节处做了变动加以区别两位主角的服饰设计风流倜傥见之忘俗。

2.现代题材

主要是生活娱乐片,例如《樱桃小丸子》,该片以幽默风趣的风格在动画片市场中独占鳌头,剧中角色的服装设计秉承生活化和真实化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了一点夸张和趣味性处理,使服装和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看起来熟悉而亲切。

3.未来题材

主要是指以科学幻想为主题的动画影片。例如《星球大战》、《圣童降临》、《超人特工队》等日产动画片,《圣童降临》以超级精良的3D制作技术,体现服装面料的质感以及鲜明个性的服装造型,使形象更逼真。 (注:参见冯玲玲《动漫角色服装设计》课程开发初探,载于《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应用版,第30页。)

2 合理运用服饰设计元素

儿童动画中精彩的角色服饰造型设计,是使作品更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美轮美奂的服饰、仿真的服饰道具,精良的置景、考究的灯光所带来的唯美的视觉感受,远远超过了某些传统制作方式的电影。当然,角色服饰是重要环节之一,精美的服饰在影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基于动画角色性格的各异,角色的服饰造型形象是提升、凸显个性的升温计,明确服饰设计风格,为角色服饰设计总结为相应八种不同的风格:1、古典传统风格;2、运动风格;3、柔美可爱风格;4、男性化风格;5、高贵典雅风格;6、乡村田园风格;7、休闲简洁风格;8、时尚摩登。每种风格的服饰有着不同的设计元素,正确运用的服饰设计元素是提高的动画设计视觉和文化效应的重要途径;是显示出影片定的年代、民族、地区和特定的情境,烘托故事情节的有效手段;必将半倍功事。(如图3)

图3

3儿童动画中角色服饰形象设计方法

儿童动画作品中角色的服装设计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设计是不同的。日常生活的服装的作用是为某一群体的身份、兴趣、肤色、身材而扬长避短,儿童动画服装设计是影视美术的一部分,也是镜头语言表达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成功的服装设计可以反映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处境,特别是针对儿童影片的角色,有着特定的教育含义。在角色服饰形象设计上往往会概括并突出角色性格特征,使其更具鲜活性。

角色五官设计和服饰设计可以变形、夸张,突出夸大人物本身特性,在通过对角色的原有形象基础上,通过联想,进行重构、强化,同时结合原有物象的基本特征进行再创造。例如:将鹿角、驼头、兔脚、蛇颈、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目等多种动物最美的部位,综合成一体,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图腾形象。角色形象是设计者以人为主观塑造的,或夸张、或装饰、或写实等任由设计者海阔天空,发挥其最想象力而创造的新颖角色形象,极具特殊的视觉形式,易于识别。

外型轮廓能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在服装整体设计中造型设计属于首要的地位。服装的外轮廓可归纳成A、H、X、Y四个基本型。在基本型基础上稍作变化修饰又可产生出多种的变化造型来,以A型为基础能变化出帐篷线、喇叭线等造型,对H、Y、X型进行修饰也能产生更富情趣的轮廓型。不同故事历史背景有着服饰的特定流行廓型,例如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帐篷形,60年代的酒杯形,70年代的倒三角形,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长方形以及近年来流行的宽肩、低腰、圆润的倒三角形等等在少儿角色中往往采用较多色是O型,或者花卉植物、动物等仿生学外形轮廓设计。

童话题材影片中,“剪裁精美”的奢华服饰,尤其是彰显的欧洲贵族身份的晚礼以绸缎为材料,配搭浪漫的蕾丝。一般裙装造型丰富,采用多层次的裙摆设计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线条感,极其宽阔飘摇的大蓬摆,垂坠感好的裙角处加上凹凸绣花、拂动的细碎流苏,五彩的花边和饰带、缎带、蕾丝等材质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更添女性的娇媚可爱。

动画角色服装搭配中也可恰当好处地加入现代的时尚元素,体现简约与华丽的对比,使整体造型更具时代感。

超能力人物角色的服饰很特别。在服饰设计中就流露出一股崇尚超自然的力量,他们的服装装束设计可以参入有些新奇或者仿生元素,如,野兽图案特征,将其展现在人物的形象上以获得如兽般强壮力量;常配有有神秘面具装束,例如: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等。

将民族绘画艺术元素融合民族人物服饰设计,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民族化动画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的动画片以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语言,融合了传统的、本土的文化并与之完美的结合,在世界动画史上取得了令人尊重的地位。许多作品借鉴水墨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剪纸的特色,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动画风格。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来设计角色服饰,加入盘扣、立领、水袖、龙凤图腾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服饰元素,为动画作品增加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篇7

[关键字]:装饰性 ; 线 ;表现; 创造

装饰是对自然事物美化的一种艺术处理与表现方法。装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平面的,或是立体的。服装装饰纹样就是在服装上使用的装饰纹样,作为整个装饰纹样艺术的一部分,服装装饰纹样具备装饰纹样的一般属性和共同特征,即审美性、功用性、工艺性、装饰性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门类,服装装饰纹样还有自身的特征,如:纤维性、饰体性、动态性、多意性和再创性等。

服装的轮廓线,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一种线条经运用后就必定会造成面积与比例上的分割,便形成了服装的造型设计,服装的造型设计就是包裹人体曲面外轮廓的三维立体造型,所以他由许多规则和不规则的线、面、体组成外轮廓造型。

垂直线在人们的视觉习惯中,垂直线往往引导人的目光做上下移动,因此,给人以高度、优雅和严峻感。但是,竖向的线等距离排列的多了,人们的视线就会沿着竖线左右移动,这样就使得竖线变成了宽度,对于身体较胖的人就起不到修饰的作用了。

水平线往往削弱垂直线的长度,给人以平衡、宽度感。它通常引导目光向左右移动。不过,水平线的数量要是增加的话,性格就随着改变了。因为,间隔的水平线一旦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就引导视线作上下移动,从而失去了水平线原有特色。

斜线不象水平线和垂直线有各自的稳定重心,而随时有倒下的感觉,常常给人以活泼、不安定、轻。从心理学角度讲,近似垂直线的斜线设计,高度见增,幅度见窄。而接近水平线的斜线设计,幅度见增,高度见小。由于斜线相对比垂直线长,视觉移动距离加长,所以长度加大,增加优美感。因此,人们把它作为设计夜礼服的首选,也不断用在日常生活装中。

服装的结构线,服装的结构线是属于二维平面的,它包括省道线、公主线、肩袖线、分割线、褶裥等内部结构线,从而将服装依据人体的起伏来分割和连接成多个面,由二维平面转化成三维立体服装。

线在服装设计中体现着丰富的特性。

分割性

在一块没有任何装饰线的白布上,除了布本身之外,可以说原本并没有什么形象可言,但我们仅仅用一条横线便可将其分割成两个空间,从而会给人产生上下衣裳的感觉,这就是线的分割性,水平线和垂直线在平面内的相交便会把一个平面分割成若干个面。正是由于线的分割性才使得线在服装上具有基本的造型功能。线被认为是构成物象的最根本、最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而且是最明确、最简便、最易于采用,也是最易于接受的设计手段。

稳定性

在服装设计时,我们会用几根线画出服装的结构,再在这些线构成的面中添色,装饰。在历史长河的服装中,有许多服装存在线的框架,这个框架构成了服装的稳定性。单用块面或色彩在造型,是形成不了服装的稳定性的,如果装饰线作为其外沿,就可以有一定的形存在。在平面中,点与面是不能离开线而单独构成形象的,而线却能单独构成形象。

多样性

从线的分类中,我们就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它的多样性了。单一的线就有着许多类型,象直线、曲线、几何线、自然线等等,再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这些线又可进行细分。线可以无穷无尽,不同的人又有着不同的表现情感,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不同的欣赏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即同一观赏者在不同时间和情景中感受也会有所变化,线的多样性产生了线造型和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多样性。

完形性

有时候线的形象并不是完整的,而是残缺和断断续续。但是,人的视知觉会自动地补残,使其形象完整,这就是装饰线的完形性。服装设计中,在领子上的开口,不会影响整体圆领的效果。中国绘画中的“笔不到而意到”,就与线造型的完形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将遐想的空间留给使用和观看者,是服装设计中线的重要魅力。

通透性

线的通透性是服装设计一个相当基本的实用性,服装设计装饰线或线编织部分一般都是通透的、开放的,人们的视线可以在构成形象的线中穿梭,仿佛可以透过形象感受到自然那广阔的空间,给人以透气,畅快,自由呼吸的心理感觉。

移情性

单独作为主体的线的情感特性和当线是用来塑造形体时的移情性,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有区别但也有联系。中国结,讲求“气韵生动”和“空灵虚无”便是服装辅料中线造型移情性的典范,以线传情是其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线是服装设计中装饰的尤物,既古老又清新。自身的变化能够带给服装无穷无尽的变化。透过服装上千姿百态的条状物,能够品位到当今时尚的气息,领悟到社会文化的潮流。当然,服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使用线的装饰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注意整体的和谐。很多很好的设计,看似不经意的线的装饰运用,实际上却包含了设计师对造型、色彩、结构、材料等多方面的构想和推敲。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的不断提高,服装理念由最初的注重保暖和实用发展到今天追求以人为本,崇尚舒适、时尚以及突出个性发展。毛衫作为服装的一种类别,一直以舒适性、保暖性、时尚性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不同的消费群体对毛衫的风格需求不一样,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毛衫风格。手绘涂鸦文化在现代毛衫设计上的运用,更加体现了服装业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手绘涂鸦称之为徒手绘画涂鸦,在一段时间内描绘物体的形状体积空间的透视关系。“涂鸦”英文是“GRAFFITI”,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graffiti。涂鸦是一种结合了“嘻哈(HipHop)”文化的涂鸦艺术,涂鸦艺术同60年代兴盛的波普艺术有着关联。有些艺术评论家认为,涂鸦艺术是对波普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们在精神上有着一致性,都倾向于关注大众文化,但是,涂鸦艺术同波普艺术又有着显著的区别。涂鸦是一种视觉字体设计艺术,《镜花缘》中:“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墨窗为越人赵智赋》:“我嗟涂鸦手如棘,屡欲从君问奇画。”涂鸦也指艺术上的各种颜色交融,以抽象的感觉描绘出一种色彩的特殊风格,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和宣传效果。

20世纪70年代,手绘涂鸦作为一种反传统和反主流的艺术现象风靡西方,是青年人嘻哈街头亚文化的表现之一,主要集中在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和法国的巴黎等城市。今天我们所说的手绘涂鸦,指的是源自西方意义上的涂鸦,它指的是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涂鸦被认为是一种“视觉传播形式”。涂鸦最初是在空白的墙壁上展示,墙壁对于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涂鸦者来说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实用、最适合宣泄的画布。涂鸦与商业的结合紧密,涂鸦包含了更多时尚、娱乐和游戏的精神,许多青年涂鸦者中的才艺出众者登堂入室,成为新时代设计师中的幸运儿,他们的画布转移到了海报、广告、鞋子、帽子、玩具、游戏厅,而现在在衣服上玩涂鸦更为突出,融合了涂鸦的街头风格服装,造型夸张、引人瞩目,被广大青年作为一种口号和玩乐方式存在于网络及T恤、物品设计之中,成为一种肤浅又空洞的时髦游戏。涂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涂鸦艺术的形态、内容和手法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简陋到复杂,从世俗到精美,从单一到多元,都反映了涂鸦艺术自身的演化过程。

毛衫作为针织品服装中的一个大类特色服装,是用毛纱或毛型化纤纱编织成的针织服装,是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衫织物具有伸缩性、卷边性、脱散性以及尺寸不稳定性等明显特性,毛衫具有透气、保暖性、吸水性强、对人健康有益,款式、结构、图案、色彩多样且时尚新颖。毛衫服装的组织是整个针织服装设计的基础,它是根据针织服装的款式和服用等要求来进行设计的,对于爱好者,必须熟悉各类织物组织的结构 、编织原理和特性,不同的组织可以形成各种肌理效应,平坦、凹凸、纵横条纹、网孔、图案等丰富多彩的外观,在组织设计上要充分利用效果,组织的某些物理机械特性如平针的卷边可起到装饰作用,罗纹的条纹效应和不同罗纹组织之间的疏密效果在设计中起到视觉引导的作用,塑造出一种流线动感的风格,花样组织的一些使用手法。较密的钩花组织表现出有质感、硬挺的感觉;细密元宝针能做出轻盈飘逸的荷叶边摆;复杂和漂亮的卷边结构花型与其他质地面料混合,涂鸦艺术者在那些夸张、鲜艳的色调和充满激情的笔触中,可以惟妙惟肖地在服装上传递表达出来,从而表达了自我最直观的视觉元素。基于毛衫服装的特性,为了消除造型中单调感,必须采用一些装饰手段来加以弥补,而涂鸦装饰手段如何为毛衫服装设计增添了一些时尚元素?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肌理的不同,毛衫组织的变化,涂鸦在毛衫上所呈现出的质感是区别于在梭织面料上的。在毛衫服装的肌理触感中,涂鸦艺术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色彩的强烈冲击感,更加体现了毛衫服装的时尚与趣味。涂鸦运用在毛衫设计上,可以迎合市场上时尚化、多元化及风格化的需求,对毛衫风格设计特点的研究,对提高毛衫产品设计附加值有着重要意义。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如今中国服装设计界已意识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创造出有本土语言特色的服装设计作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具有中国本土设计风格的创造与运用上显得简单直接,而了解运用涂鸦艺术的服装创作,结合现代的服装审美观念和针织毛衫服装的设计原理,使其更富有时尚现代特色。涂鸦作为街舞文化(Hip Hop)里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一直是较为静态,游走在法律与艺术之间,但谁都不能就此否认它们的存在价值,涂鸦的非法性,在于它所选择的地理位置,而非它的内涵、或者作画的形式。涂鸦被街舞文化文化所吸纳,成为其中重要的艺术象徵,也许正来自它的反叛宣示。设计师们将想象力和幽默感融入到直观现实的物象中,将问题进行视觉化和夸张化,使穿着者和使用者内心引发反省,从而促进了价值观的多元取向。夸张的色彩,富有张力的笔触,饱含与移动图像,乖张另类的想象都充满着设计价值,服装与涂鸦艺术的结合并不是偶然的,服装作为特殊的载体,为涂鸦艺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时尚载体和表现空间,使两者之间的结合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需求与满足。

篇9

关键词:时装画;表现技法;当代艺术;多样性形式

服装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以服装设计为载体的特定绘画方式被称为时装画(FashionIllustration),它展示了人体着装后的整体效果、时尚氛围和文化形态,是检验服装设计最终成果的重要依据。与纯艺术类绘画相比,时装画的创作有着非常明确的差异性,这种绘画创作方式依托时装业,除了依靠技巧和经验注重衣服与人体之间的和谐统一,还要运用多元化思维模式考虑密切相关的流行时尚、工艺制作、产品市场定位等因素,兼容设计造型规律与时代审美。

一、时装画的由来与发展

时装画发展的历史至今大约四百多年了,从16世纪雏形的产生、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其中有两百年在近世纪,占据了整个发展史近一半的时间。历史上,一般称16世纪30年代至17世纪10年代这个时期为服装样本(costumebook)时期,由于那时服装流行的周期长,因此大多是即成样式的复制。也由于这时的版画是木版画,故也称之为“木版本(blockbook)”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温斯劳斯?荷勒(WenceslausHollar)和理查德•盖伊伍德(RichardGaywood)[1]。1672年,法国创刊了世界上第一本表现贵族生活和服饰时尚的杂志《麦尔克尤拉•嘎朗》,并公开向社会发行,起到了引导潮流的作用[2]。19世纪中叶,发明的铜板印刷技术推动了艺术发展的进程,这一时期时装画以宫廷文化和艺术为主导,以服装插图形式记录着服装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近代社会流行文化的服饰编年史重要参考依据。20世纪初期,时装画多出自职业画家之手,成为当时美学的附庸品,促生了大批的时装画家,大量的作品被出版在著名时装杂志Vogue、Harper’sBazar及相关的报纸和海报上,以其特有的手绘形式兼具了产品目录与广告宣传的双重作用,向读者们详尽地展示了有关时装的细节信息。20-30年代由此被视为时装画的“黄金年代”。30年代的时装画导入了一种新的现实主义风格,尤其以卡尔•埃里克森(CarlErikson)和坎特•芮内•波埃特威廉姆斯(Willanmez)成熟、充满都市气息的画风为代表[3]。相比之下,中国时装画的起始晚于西方,时装画的雏形源于民国时期业界推崇的“月份牌”,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时装与广告插画,不一定以时装为主,经常结合产品广告的宣传形式体现一种十里洋场浓郁的商业气息。画家们侧重于以上海仕女为绘画题材,通过月份牌对服装外观的摹写和描绘,表现大量服装时尚的内容。绘画技法一方面汲取西方的碳精粉肖像画和水彩画法,另一方面又保留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人和装饰图案等元素,这是绘画领域里非常特殊的现象。与20世纪初期的繁荣与辉煌不同,时装画在世界二战前后的发展空间日渐缩窄,摄影技术记录写实化了当时的时装,逐步取代了时装画的地位而成为传播流行信息的主要手段,时装摄影变成时尚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装画发展开始趋向服装设计师对灵感的汇集与设计理念的阐述,出现了许多新生代时装画代表人物如英国贾森•布鲁克斯(JasonBrooks)、格拉汉•瑞思维特(GrahamRounthwaite)、佛朗索斯•贝桑德(FrancoisBerthoud)等,作品融合了个性不羁的街头文化风格、色彩鲜明的波普艺术等新艺术形式。随着全球进入后现代时代,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艺术家或设计师提供了多样性的绘画和设计材料介质,当代艺术呈现一种更开放性的多元化格局。时装画进入一种混合着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崇高与卑微等多元素交叉的阶段,形成一种“亦此亦彼”的矛盾对立却统一融合的发展新趋势。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发展,让时装画在绘画形式上有了更宽广的艺术性表达范畴,也更注重丰富的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正是数码技术的应用,为时装画建立了一个新形式的创作媒介,也为时装行业资讯的传达、服装效果图的表现、时尚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虽然,数码时装画的界面操作与表现技法方式与传统时装画不同,但脱离了旧式绘画工具的限定,丰富的表现技法与多媒体的功能延展性为服装设计师实现创意提供了无限的潜能,数码时装画成为当代时装画的主导性模式。

二、时装画的分类及特征

时装画主要以服装为基本表现内容,绘画形式按主要的应用方式可分为三大类:1.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设计效果图是以诠释设计概念,对流行趋势进行预测与传播为主要目的,是功能性放在首位的,注重具象的时装画,又称为“服装设计表现图”。通过设计效果图,时装设计师能够将设计的思路非常清晰完整地传达给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如设计助理、制板师、公司管理人员等。2.时装插画。时装插画是时装杂志、时装公司为了体现杂志、样本等艺术效果,从而达到渲染和衬托服装产品的目的,而委托设计师或专业时装画家绘制的具有较强艺术观赏性的时装画。3.时装广告画。主要是以相对抽象与概括的绘画手段提升服装的艺术理念或品牌的审美概念。时装设计效果图、时装插画、时装广告画三者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时装广告画与插画注重艺术性,依靠时装艺术的感染力去征服观者,强调艺术形式对主题的渲染作用,往往忽略部分时装设计效果图的功能性细节之处。时装设计效果图则注重服装的产品功能性细节表达,但当设计效果图能够达到写意艺术性的时装插画或广告画的要求,体现高度艺术性、感染力和宣传性,同样可以被采纳作为时装插画或广告画。这三种时装画分类即可以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时装画的典型特征是:1.特定性。几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文明史服装发展到今天,从埃及金字塔中古老壁画中法老的极至华贵精致的服饰,到布歇笔下蓬巴杜夫人雍容华贵的肖像;从敦煌壁画中飘逸灵动的飞天壁画到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人类对于装饰美的追求的热情持续不断。但这些作品之所以不能称之为时装画,是因为它们表现的主体不是服装,服装仅仅作为一种装饰主体人物的附属形式[4],而时装画的主体核心是服装,人和服装是时装画表现内容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2.时尚性。时装画在时装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装画作为艺术的视觉语言在商业社会中传递着时尚的信息,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绘画史论资料证明不同时期的流行时尚,不仅推动了服装行业的不断革新发展与繁荣,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和政治状况等重要社会学意义。“到了20世纪末、流行的观念和意识更加社会化、商业化,社会学家们甚至提出了时尚产业的概念,并指出服装是时尚产业的核心”[5]。时尚性是时装画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创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现今时尚杂志、报刊、广告以及互联网无一不是时装画向外界展示的载体,时装画的魅力与商业及艺术价值凭借这些渠道进行广泛的传播。时装画体现了设计师领悟时尚潮流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历史的前瞻性,对整个社会的流行风尚起到指导方向的重要作用。3.多样性。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电脑和各种绘画软件的出现,为绘画方式开拓了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作为以绘画形式出现的时装画,除了传统手绘时装画的不同材料和方法的运用外,数码技术的出现也赋予了时装画全新的内容,增添了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更多样的表现技法和新的时装艺术性,还带来了思维观念与设计方法的更新,其广阔的前景将给服装设计乃至服装业带来深刻的发展变革。4.商业性与艺术性。时装画有别于其他艺术绘画种类,依托于时装业使其既具有标识性的时尚特征,又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商业味道。带着独立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活的表现力的时装画,显现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对整个商业社会的时尚潮流传播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当代时装画的多样性表现技法及应用

当代时装画的发展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时期,材料的多元化与科学技术的成熟使介于纯艺术与商业美术之间的时装画具有更加丰富的独创性与完备性。时装画多样性的表现技法:1.不同传统绘画材料的使用。虽然时装画最早用油墨木版画形式复印于纸面,保留了大量的服装史论资料,但现今已几乎看不到这类版画绘画方式在时装画上的运用。比较常见的时装画表现技法,主要使用有淡彩线描、喷绘、马克笔、油画棒、彩色铅笔、色粉等传统绘画材料,绘画形式可以采用平涂勾线以强调色块的色调、明度和纯度的对比,表现服装的造型结构,凸显色彩鲜明、图案简洁、造型简单的样式及风格,也可以使用素描的方法强调对肌理和细节的刻画。写实性的时装画多讲求细腻的描绘,精细刻画到领子的形状、肩线的位置、扣子的数量、门襟的搭系方式、袖口的处理方法等局部处理。2.不同特殊材料的使用。除了不同材料的绘画工具的使用外,还可以采用不同素材如草编纸、镭射纸、花纹布料,蕾丝面料等用剪贴或拼接的装饰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和服装款式,还可以装饰变形放大和强调对象的局部与整体,增强鲜明的个性,塑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多用于时装插画和广告画。3.数码软件新载体的出现。当现代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在服装设计领域越来越重要,数码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设计优越性显而易见,出现以数码软件为新载体进行创作的数码时装画。数码时装画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时装画的表现技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Painter电脑软件系统里的工具替代不同的画笔和颜料材料,使用数位板或数位屏替代绘图纸,不仅可以高效绘图,还可以重复修改使用并减少各种工具材料及纸张的浪费体现设计上的节能环保概念。(2)运用软件如Photo-shop特效编辑材质的肌理表现、图案花型的排列组合、条格面料的排列等程序,并制作一些滤镜之类的特殊效果来建立逼真新颖的画面变化,形成丰富视觉感的画面效果。(3)利用计算机3D技术编程将时装画的人体动态建模,借助电脑虚拟技术使时装画完成二维向三维的转变,结合动画与多媒体手段发展延伸更多的设计可能性。数码新技术介入让过去的手绘时装画在技法与效果上更加变化多样,当传统绘画技法的实用功能被数码技术逐渐弱化后,服装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设计流行趋势———数码时装画。各种电脑软件可以更好地辅助时装设计师运用资源库进行编辑和规整多样的绘画及设计元素,节省大量的时间耗损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4.各种技法的综合。按时装画的构思需要把传统绘画工具材料、数码科技等不同的时装画表现技法整合,发挥各种技法的艺术性特长来完成最终的视觉效果时装画的各种应用范畴:1.Vogue,Bazzar,Elle等世界时尚杂志以及时尚报刊等刊物上常刊登时装画手稿或电脑图,但与历史境况不同的是,成熟化的摄影技术图像的发展使得时装画越来越面临着一种极其尴尬的现状,几乎在这个领域完全被替代了,只是偶尔一些时装插画作为期刊的内容点缀,但还是有许多时装广告画被用于各种服装产品的宣传和推广。2.国内外流行趋势机构如WGSN,每一年度的引导全球时尚趋势的流行资讯本,还是以设计师们的时装设计效果图为主体,结合最新材料趋势来指导全球化的消费动态和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此外,有些相关专业性的服装设计类书籍,如绘画技法类,设计造型类等也会采用时装画的形式来作为内容的形象分析表达。3.当代时装画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服装大赛的推广,促动了大批量的设计师持续不断地探索更多的绘画表现技法,借助时装画的形式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推进了时装画的升级发展和多样化革新。

四、结语

无论是世界奢侈品牌Dior迪奥的时装插画商品包装,还是Valentino华伦天奴的时装杂志手稿,无论在服装领域还是在绘画艺术领域,无一不代表了当代时装画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时装画表现技法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时尚信息的传达和表述,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推进,它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质依托于不断变迁的时装业,带着浓郁的时尚气息、高科技的艺术手段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早已被赋予到商品的附加值中,远远超出纯粹的商业摄影的市场竞争力,在商品流通的衍生中发挥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简而言之,多样性的表现技法会为时装画的拓展开启更为多元化、多维度的创作空间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当岐.欧洲时装版画[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Blackman.100YearOfFashionIllustration[M].London:Lau-renceKing,2008.

[3]吴波.解读时装画[J].装饰,2009,(19).

[4]赵晓霞.时装画历史与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8.

篇10

关 键 词: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 创新人才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在“质量工程”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研究,其目的是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和创新,以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作为本科专业的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其学科属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为其受教育者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特别是如何保证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施,我们称其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讨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属性、人才特色、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模式等作一分析,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相对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笔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都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际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都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以下几方面。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又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要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可提高学生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等。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可体现到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结语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谢志远.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6):55-57.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 (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 [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艺术教育,2008(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