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篇1

>> 白银市中小学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与情况分析 中小学微课资源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实例分析 中小学微课建设现状与应用开发研究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小学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微课在中小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城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韶关市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 浅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 国内微课资源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 赵瑞芳,胡作富,袁建云.区域中小学微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10.

[5]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篇2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学现状;信息化;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现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落后农村教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针对这一社会现状,国家开始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推进农村现代化教育的进程。然而,受到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其信息化教育虽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应正确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探索推进信息化教学进程的有效途径,缩小地区间教学差异。

一、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远程教育软件的建立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行的加快,逐渐改变了我国的教育现状。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一口号的提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开始进入现代化教育信息时代,建立了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二)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

西部农村教育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普遍提高。随着西部农村远程教育软件的确立,对农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第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国家的大力推广,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农村西部地区的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和教师应进行一次思想上的革新。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进程,导致西部地区的领导、教师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片面认为硬件设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而忽视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西部农村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效率,忽视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教学产生的影响。西部地区教学观念的落后,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阻碍了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西部农村不具备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使得教师忽视对信息化知识的学习。与发达城市相比,西部农村的教学环境、教师待遇、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到西部发展事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就更少了。同时,这些信息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导致大部分教师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导致西部地区整体的师资力量薄弱。

(三)资金投入不不足

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家财政投入虽然在逐渐增多,但是仍然无法满足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一方面,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处于发展起始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以建设硬件设施,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导致信息资源缺乏,从而影响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确立现代化教学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教学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教育现代化主要具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思想等方面的现代化,突破了空间限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西部农村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信息素养是国家推进西部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高素质、高技术的教师队伍作支撑,那么教育信息化就无法顺利实施。因此,国家应开展相应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加强教师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使其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三)增加资金筹措渠道

现阶段,西部农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将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因此,西部地区在进行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应通过不同的渠道统筹资金,例如:积极争取政府补贴、银行借贷、募捐等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鉴于西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学校无法同时实现教育现代化,当地政府可以选择当地发展较好的学校进行优先建设,再逐步带动其他学校的共同发展,避免资金投入过大,影响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构建信息库

由于西部地区的教学信息资源的匮乏,阻碍了教育技术现代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西部地区构建现代化教育资源信息库,保证教学质量。一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我国“西部大学校园网”建设逐渐成熟,为西部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有效资源。另一方面,自主研发。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都存在着差异,教育现代化技术成熟以后,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研发教学信息资源。

四、结束语

现阶段,为了缩小城乡教学水平差异、平衡我国的教育结构,我国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推进西部地区实现教学改革。随着农村地区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加速了西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一方面,缩小了城乡教学差距;另一方面,提高了我国信息化教育的整体水平,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希娟.推进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研究[J].无线音乐・教育文苑,2010(24)

[2]李昌五.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证调查与分析――以利川市毛坝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2011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硬件环境;信息化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全省80余所高职院校均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地方发展不均衡、重赛不重应用等问题,如何突发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真正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学界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成果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现状分析、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影响及应对三个方面。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现状分析方面,姚磊(2011)认为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存在认识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对社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四个方面问题;孙淳(2013)研究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从领导、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和控制管理四个方面论述了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方案;徐文静(2013)分析了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提出要完善队伍、加强管理和统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王妤夜(2014)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理念落后、规划不足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景亚妮、孙炎(2010)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了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

在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方面,饶钦焕(2013)基于复杂性视角,提出高职信息化教育存在开放性造就的复杂性、非线性造就的复杂性、特殊性造就的复杂性,因此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境界;郭慧玲、陈伟(2013)研究了各类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学科本位型教学方式、学科辅助型教学方式和综合研究型教学方式三种类型;周世杰(2012)基于“数字化校园”理念,提出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云计算平台、开发与服务平台、通信服务平台等;彭召波、彭召军(2013)基于江苏经验,分析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体制机制建设方案,总结了形成三个覆盖、实现四个助推、完善五项保障的“三四五”工程特点;姬琳(2014)基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统计数据,指出我国信息化教学的地区差异比较大,但同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人才基础已经具备,应当树立现代信息技术理念,高度重视“核心人群”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信息化教学提升工作。

在高职院校及教师的影响及应对方面,宋建军(2009)分析了高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高职教师在信息化时代应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沟通和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和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张静成、邵顺增(2011)以个性化学习特点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了高职教育信息化中远程教育的特点;康东等(2013)分析了高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提出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重点内容、人才培养是核心关键;邓居英、李建国(2013)提出教学信息化建设体现在“三分软件、三分政策、四分服务”;张静成(2010)探了高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提出要兼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互动;唐文晶等(2015)总结了对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调查结果,提出当前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环境配备不足、企业经验不足、理念与实际融合不足等问题,并向职业院校提出了应用渠道、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二、江苏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不足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之一,经济基础较强、电子信息设备普及率较高,同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也较高,因此在江苏发展高职教育信息化有着比较好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的高职院校对于教育信息化改革普遍较为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度普遍较快,硬件设备支持力度较大,在全国性职业教育信息化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也较为突出,但同时仍然存在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均衡、学生接受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不足、环境配套重硬件轻软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周期过长等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均衡

2015年,张一春、王宇熙(2016)对江苏74所高职院校超过800名教师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能力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接触并了解教育信息化理念并接受过相关培训,也能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但整体情况并不均衡。

一是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能力不够强。大多数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掌握仍然比较初级,对于传统工具如Office、WPS、即时通讯工具等较为熟悉,但对于动画制作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现代化工具了解不足、掌握不够,进而导致多媒体课程设计能力较为欠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二是教学资源获取与创造能力较差。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在于大量教学资源的创造和占有,但高职院校教师受自身能力和时间的限制,往往难以实现充分的信息检索和获取。同时,网络时代信息化教育的“共享”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对有能力创造新型教学资源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在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创造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三是教学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配备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偏高,加之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工具不够熟悉,导致其难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重比赛轻应用”现象较为突出

姬琳(2014)对于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江苏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普遍较高,主要表现为参赛院校数量较多、获奖总数多、获奖比例高。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重比赛轻应用”的情况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教师或教师团队针对教学大赛的目标或要求开展针对性准备和训练,但将竞赛获奖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日常实际教学中却较少采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造成竞赛水平同平时教学水平不相称。

(三)新技术转化教学资源效率过低

伴随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以云技术、移动互联和人工仿真技术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时代。与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相比,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明显较为落后,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办公软件、影音软件和手段为主,教师对于技术前沿不了解、不掌握,而新技术从研发成功到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周期过长、效率过低,这些都不利于新技术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教育信息化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美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并于新世纪开始在世界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

1.国家(地区)发展规划的设计和实施。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着明确的规划,其中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实施步骤、资金来源、技术手段等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从而为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美国在1997年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了其在21世纪初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指标,全美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也制定了师生信息技术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在其2009年制定的2010-2012年战略中明确E-learning、研究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云计算等作为其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领域;法国公布“2012数字法国”计划,强调互联网普及和数字服务发展;日本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校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指导、教学科目中ICT应用、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与构建等10各方面详细规划了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制;等等。

2.高度重视新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互动创新。新世纪尤其是第二个十年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CT)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整体而言呈现出个性化(Personaliza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和移动化(Mobilization)三个重要趋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这一趋势,并不断针对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先后提出了“One to One”模式、“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云教育、MOOCs、翻转课堂等新思路,而这些新思路本身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了相关新技术的适应性调整和针对性发展,形成了技术创新与教育创新的良性互动。

3.强调高校教师与民间团体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经验来看,教师和民间团体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其开展教育信息化尝试和创新工作。比如,在美国教育信息化浪潮中,Kinvolved、Practice makes perfect、Schoology、Strive for College等多个程序既是由民间团体或是教师、学生个人所创办,通过创造信息化教育工具与方法,推动了信息化教育产业化的新模式和新思路;新加坡鼓励教师将各类电子信息成果转变成能够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软件或模块如Packet Tracer、Simventure、Retail Workshop等,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充分提高真实环境下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江苏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江苏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其突出特点,既具有充足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作为基础,同时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既拥有大批广泛接触并接受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教师,也存在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技术方式落后的弱势。因此,进一步推动江苏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实现理念、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才应用的统一,创新信息化教育手段,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一)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理念

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制定并完善教育信息化中远期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资源投入,确保信息化工作得到足够的支持。同时,高校应当引导教师转变传统化教学理念,接受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提升信息化教学效率。

(二)创建符合国际水平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信息化的硬件环境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江苏省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教室、信息化实训室的建设,但真正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不仅仅是通过网络、电脑、移动终端实现的,而应该通过这些硬件设施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硬件系统,通过这个信息化硬件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交互、多媒体课堂教学、一键上下课及自动点名、教室环境智能感知、高密度WIFI及物联网覆盖、云平台无缝连接以及支持各种智能终端互动教学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三)建成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2020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框架中:完成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我们应在构建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软件环境,高职院校教师可利用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心爱课程网等信息化资源网站创建、引用和管理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碎片化、虚拟化等方式实现多地点、低限制以及个性化的学习。

(四)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应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丰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式,激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兴趣与信心,在此基础上选拔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骨干团队,开展信息化教学精品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积累,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高职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从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级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探索技术引领、广泛参与、普遍应用移动通讯技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在微观培训中,更加重视技术介绍、知识学习和工具使用;在宏观培训中,更加重视理念树立和方式创新,从而促进高职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最终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春,王宇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70-74.

[2]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2012 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国际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3,(1): 4-9.

[3]魏雪峰,李逢c,钟靓茹.2015年度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120-126.

[4]胡永斌,张定文,黄荣怀,李馨,赵云建.国际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1-5.

[5]赵诚.2015 年教育信息化新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 15-17.

[6]孙淳.高职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信息技术, 2013, (42): 147-150.

[7]唐科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趋势[J].环球,2010,(3): 75-76.

作者简介:

朱捷(1984-),女,江苏南京,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篇4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定位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6244

一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科技已成为现代科技的核心和主流,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样,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包含教学、管理、科研等领域的信息化,然而高校是教育教学类组织,教学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这决定了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教学信息化建设。淮海工学院作为一所江苏省属教学型本科院校,由于地处苏北,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国高校中只属于中等水平,淮海工学院和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一样都应要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出发,在充分研究国家和地方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学校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定位,科学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才能提升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进而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二国家和地方政策层面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

新要求和指导意见

1 国家层面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预期。“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纲要”第四部分“保障措施”涉及高等教育较多,共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内容强调: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好地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六十一)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阐述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是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前沿,更应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尤其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强化信息技术系统应用”方面要强化研究、创出新意、建立模式、提供示范。

2 江苏省级层面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指导意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苏教高[2011]12号)第一部分“明确教学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与总体要求”第三条“教学信息化建设具体目标”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各高校教学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效率;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教学信息化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立数字化的教师教学支持与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全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部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江苏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跑地位,《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全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同样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就淮海工学院而言,作为一所地处苏北、以培训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教学型本科高校,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国高校中属于中等水平,学校更应该按照“意见”的要求,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加快建设,力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争取“十二五”末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江苏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

三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信息革命一定会给人类社会和高等教育带来重大变革。21世纪的高等教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但主要变化特征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变化使高校任务和功能在改变

信息化、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未来高校必须要完成下面这些任务和功能:要更好消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校信息化要能给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校教育中将成为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一极,是学习者的伙伴;在未来教育中,正规教育与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教育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实现共同发展。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必将实现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共存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如e-learning、e-college、e-university、e-degree等。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教育模式互补性特性决定了未来的教育应当也应需要多种教育模式并存。

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用必须要提高教学效益

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难以预料。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又将带来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将使网络教育真正实现“4A”模式,即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智能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化、沉浸式的网络教育与面对面的现场教育缩短了距离,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不管未来高等教育使用何种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效率和质量,其中提高质量是根本。衡量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建立起来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设施和新的管理方式”是否成功,唯一的检验

标准是:是否提高了教育质量、是否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 淮海工学院(HHIT)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普通高校应坚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定位

1 HHIT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为:校园网建设水平已达到了江苏省内同类高校“较先进”水平,校园网实现了“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有线网络整体无缝覆盖,部分教学楼宇实现了校园网无线接入;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在江苏省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为教学服务的应用子系统作用日益得到彰显;基于校园网的DNS、E-MAIL、WWW、FTP、DHCP、BBS等各项基本网络服务得到了重视,相继开通了VPN、PPTP等服务;开展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设有OA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招生录取系统、教材管理系统等教育系统30余个;新建了教学视频VOD点播系统、升级了邮件管理系统;近一步改善了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多媒体教室座位绝对数和百名学生拥有数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2 HttIT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有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学校地处苏北,“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育经费一直紧张,江苏省教育厅拨款有限,连云港市财政也投入微薄。在有限的资金下,学校领导还是统筹安排各类费用,拨出了一定比例的资金来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但和江苏省内一流高校相比,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相距甚远,即便和江苏省内同类高校相比,教育信息化投入也是“捉襟见肘”。

(2)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建设定位上“重”管理“轻”教学

学校各个部门的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是独立实施的,在信息化规划中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缺乏全面和充分的摸底和设计,不能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所以难以有效地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工作。

在信息化建设定位上,学校过度重视互联互通等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及管理办公类事务的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教学”核心工作紧密性不够,信息化建设项目对师生的影响力也不够,学校在“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信息技术系统应用”方面投入和建设力度不足。

(3)“信息孤岛”问题严重,信息化应用系统缺乏集成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的“教、学、研”资源数据库一直在做“加法”,目前有多种C/S架构的系统在同时运行,这些系统的信息共享效率低、资源交换频次少,数据标准迥异,“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对各类资源库进行有机地整合。

由于存在信息资源“孤岛”,再加上各教学应用系统开发平台不同(平台没有统一规划的访问接口),因此各系统应用整合、资源共享困难,系统之间缺乏标准化集成。学校内同一个用户,进入不同教育类应用系统,需要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甚至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

另外,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管理机构、管理队伍、运行服务机制等方面有待完善,如: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的机构定位、岗位配置、职责职能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人员配备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信息化建设专职人员不够,建设规模、质量和效益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发展需要。

3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的发展定位

淮海工学院地处经济和教育发达的江苏,但又位于欠发达的苏北,决定了其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基本上能反映全国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其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校教育信息化主要应包含教学基础平台、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等的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主导部门要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要能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教育信息化最终任务是要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进而最终促进教学现代化的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可概括为:要坚持“以技术进步,为教育增辉添色;用服务升级,助教学改革创新”的建设理念,应本着“技术环境是基础,教育资源是核心、系统应用是关键”的建设原则,一方面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也必须要重视“数字学习空间”、“数字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教学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使用效益评估”等软环境建设,以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根据国家、地方政策层面对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HHIT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推演,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强化下面几项工作。

(1)推动数字化校园学习空间建设

高校要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当前大学教学新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公共机房、降低网络资费、提供一定的免费上机条件等具体措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生动活泼的能促进学习者交互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E-learning教学交流平台和数字化学习空间,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

(2)推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与共享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学信息资源将日益成为高校重要的办学要素、无形资产和不可复制的财富。高校要加强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其具体目标为:加强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集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等多群体的建设队伍,共同设计和研发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教材库、名师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大学校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校级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中心,实施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积极参与高校间数字教学资源共享联合体建设,不断推进高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

(3)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要求高校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努力促进信

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还要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要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和课堂,要实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深入课堂。

(4)提高教学信息化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益

高校要紧密联系教学及科研实际,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管理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与结果的监控与评估。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不断强化师生教与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信息化建设的高水平,同时也需要师生教与学信息技术应用的高能力。高校需要创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内容、方法与形式,要依托各级各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支持体系和教师教育网络培训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多种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自主培训等。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与学习,进而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重的质量。

与此同时,高校要强化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学生应具有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现状 策略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也逐渐与之密切相连。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我国小学素质教育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作为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如何结合有效资源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

1.A学校基本介绍

A学校,名为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历史悠久,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定点优秀示范学校。该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2.A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根据对A学校调查的相关信息表明,A学校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并且已经将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但是根据近些年与往年教学效率相比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法,也因此作出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备利用不充分,仍然注重传统板书。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多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并不缺乏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仍然注重传统的板书,显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其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不强。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中,大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观念落后,缺乏主动将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理念,使得信息化教学过于形式化。

最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照搬课件的现象很频繁,缺乏教师自身的教案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缺乏专业的培训,因此在使用上觉得浪费时间,过于复杂。

二、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1.充分发挥信息资源进行教学

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大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通过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设计。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是未来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化技术水平,减少传统板书的利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与实现。

第二,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非常关注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搜索与选择,或者通过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得到教学设计的启发。而如何让学生进行这些内容的吸收?比如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先收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社会背景、诗词译文、名家点评等。为了扩宽学生的思维以及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示范性朗读古诗词,并且让学生观看名家对于诗词的点评,以此提高小学生的知识面等等。

2.让学生成为信息化教学课堂中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堂好的信息化语文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对于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兴趣度一定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得多,因此教师尽量让学生成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主体,教学内容遵循从学生角度出发。

一方面,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课堂可以让学生也进行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与操作,通过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充分的参与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构建信息化课堂。网络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因此在教学中以信息设备成为载体,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以外的美好,汲取到更为丰富的知识,不仅是语文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一,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专题的培训,并鼓励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交流,彼此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信息化教学时代下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并进行评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对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集思广益改进教学设计,并定期进行优秀课件的评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完善。

第三,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课后反思与总结。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从多个方面进行总结,比如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反映等。

三、结束语

本文以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为探讨对象,指出了当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对于我国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篇6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4-02

信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信息都在它们的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主要趋势,也将会逐渐成为高校日常运转的一个基础的设施。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进一步的提高其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基础,是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才的必然途径。

一、何为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对校内的一切工作和学习环境进行一定的建设,要形成一个稳固的区域网络,这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区域网络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校的工作人员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为了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加便利,更加快捷的学习环境服务。做好局域网络的建设后就要进行基础信息数据源的建设。高校的校内管理模式和日常的运行方式有些差异,但是却也大致相似,高校都需要处理一些教学、行政、财务工作,其中,教学工作是核心,高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数据资源库,围绕这个数据库建立为之服务的行政、财务以及学生学习资源库等,这些资源库之间要紧密联系,不但要维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还要促进学校的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学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教学的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方面。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一个核心,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要不断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地革新高校的教育观念,使教师不断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实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优化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不但要优化课堂教学,好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备课和改卷的方式,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的备课和阅卷,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更新教案的内容,提高工作效率。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学会自由地来运用这些设备进行有效的教学。

除了教学的直观运用之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校管理系统不但涵盖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学校的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并且各个系统之间不能是独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系统之间的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信息化建设关系着高校以后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着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大学生以后的就业质量。但是,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因为客观或者人为的因素导致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制约了高校自身的发展。

(一)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在当前社会变革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教育界还存在着比较保守和滞后的问题,许多高校依然使用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授课制。许多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到学校工作的核心地位,更谈不上完整的建设规划、组织机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和措施,信息化建设没有切实的进行,许多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还有不少的高校的信息技术没有得到正确的应用,也没有得到普及,对教师也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就导致大部分的教师不想主动地去进行改变,喜欢安于现状,固守着陈旧的教案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学校没有强制性地迫使教师去进行改变,教师本身也没有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自身的水平限制了其对现代化技术的接受能力,这也就阻碍了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利于其推广。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许多高校因为资金上的原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足,有些有了自己的校园网,但是没有对其进行完善和后续的建设,导致信息化建设有始无终。还有些高校对信息化的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网络,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原始和落后。与之相反的是,有些高校已开始不惜耗巨资为现有校园网进行升级和改造。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致使其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产品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信息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这些高校耗费大量资金建设的校内网络在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应用,被淘汰了,造成了资金的间接流失,这种不讲究投资效益,不重视总体规划,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设施轻资源建设的现象已比较常见,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高校真正的信息化建设。

(三)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知

信息设备固然对教学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评估指标的指导意见,高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普及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直观化、信息传递多媒体化、多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增大课堂信息量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人们逐渐感受到了它的优越性,导致许多学校的课程都要求使用计算机设备,使用多媒体来讲课,似乎认为使用了先进的信息设备就可以迅速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借助先进的技术就能够解决所有教学中的问题,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所起的作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高校领导以致教师盲目的使用现代的教学设备,信息设备的便捷性使教师懒得再去细细备课,只是做一个课件播放给学生,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讲解和理论的延伸,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好。教师本身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弊端,只是看到了其便捷性,没有看到它的危害,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就不再发挥自身的潜能,只是照着课件给学生读一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没有深入的理解,对课堂知识没有一个全局的把握,这样,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四)信息化建设没有固定的建设标准

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尤其是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更为重要。但高校的师生对信息设施的使用仅限于一般的信息浏览、发送邮件和聊天等一些最基本的应用,没有发挥信息设备的真正的有效的价值。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忙于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的投资,对信息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不够到位。各个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调,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由于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使大部分信息资源库之间没有互相的联系,成为一座孤立的资源,存在着互操作性和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浪费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也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和完善。

(五)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

信息化建设在其快捷传播迅速的同时,也具有易破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致命的弱点,容易受到病毒、网络黑客的攻击,严重威胁了教学信息的安全性,容易造成教学信,息的泄露,教学资源的破坏等种种问题,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中只是忙于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安全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以后的信息资源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解决措施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高校的领导及相关的管理者是关键,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地多

利用信息,增强决策的科学性,要对信息化技术的工作多加支持。只有高校的管理者高度重视,广大师生才会积极响应号召,有效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信息化建设开始必然会比较凌乱,不利于其顺利的开展,要想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就必须进行规章制度建设,推动信息工作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规范信息工作的运行机制,明确信息报送的内容和时限,建立信息工作考核和奖惩制度,建立信息有用性的规范标准,使信息工作满足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高校的信息工作人员要转变错误的思想,学会利用规章制度来甄别信息的有效性,强化信息质量意识,收集信息要及时、准确、全面,对搜集到的信息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只有提高信息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才能保证信息建设的根本质量。信息工作者要具备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提供的信息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便于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要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积极配合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以及以后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高校缺乏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运行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而产生的实际教学质量的了解,对以不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效果、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运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成本效益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应该增强对高校管理者的现代信息意识的培训,使其能够正确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扬长避短,切实促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明禄,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9(13)

[2]李金朋、程城、杨国强,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光盘技术,2009(07)

篇7

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技术中的应用,我国的信息化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发展较晚,现阶段已经发展成为辅助课程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整合,我国的体育教学也已经与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于体育中的应用越来与重要。现代体育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占据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体育竞争也是信息化的竞争,而且信息化促进了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以及体育教学的多样化。信息化技术与体育教学的发展日益紧密,并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

2.1萌芽阶段

信息化技术是从上世纪70年展起来的,信息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初级阶段,包括前苏联在内的体育强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体育竞技中。而且我国体委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图像化解析技术以及采集技术应用到体育训炼中,而且通过将图像采集以及图像解析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时,录像以及编辑系统应用到体育教育中,供体育系的学生观看与教学,促进学生的提高。

2.2发展阶段

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一些体育专业的院校已经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与体育教学中,因为多媒体的交互性以及继承性,使多媒体教学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该阶段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1998年的网络技术普及开始,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在我国逐渐出现。通过该阶段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开始普及。前奥组委主席萨马兰奇说过“互联网在信息传递和进行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于信息化在体育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2.3成熟阶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管理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一些院校已经开始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对于学生的体育成绩以及学生的档案建立数据库,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体育软件CAI的应用,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多样化,计算机处理系统以及多媒体的应用,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体育教学中的管理、教学技术以及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使一些专业化的体育发展更加迅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体育的专业教育更加便利,而且信息化技术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逐渐增强。

3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3.1信息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体育教学改革是当前的主要趋势,而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化的应用,是当前改革的突破点。采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使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教学的形式以及体育教学的手段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教育中,信息化技术必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传统的教学走向多媒体化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体育教学应用以及整合的必然结果,引起了体育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的变革。

3.2冲击传统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了冲击,因为信息化技术的多样化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导致体育教学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3.3提升师生整体素质

体育教学信息化技术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体育教育的必然之路。通过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师生的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提升体育专业师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符合时代的需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4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4.1体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

现在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工作存在隔膜,形成垄断,但是在信息化趋势下,学校之间的隔膜以及垄断应该被打破,实现信息共享,与国际接轨。在信息化技术的构建中,应该实现地域性的突破,学校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创造学校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4.2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群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中

既要重视竞技体育,又必须将竞技体育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经验向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传递,使学校体育教学真正为全民健身服务,为提高全国人民的体质服务,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有机融合。

4.3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密切关注学科的综合性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营造良好的社会信息化大环境,努力开发体育信息产业和经济,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重在育人”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学、物理学、化学乃至数学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校体育教学应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合作与交流,使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学校体育教学走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科研的前列,从而带动整个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5结语

篇8

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介绍了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然后提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一

些策略。

关键词 : 信息化;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需要改变教师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知识,因而,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括和定义,我们对教师信息素养可以定义为:1)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2)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3)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4)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5)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和储存)自己生成的新信息。6)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7)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一)缺乏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使用率不高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但校园网上的资源的利用率都普遍较低,校园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比如大部分学校的网站基本是用来通知,其他的跟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资源不是很多。同时教师对Internet上的资源利用率也不是很高,没有自己一碰到问题,就去Internet上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的习惯。

(二)信息检索能力差

缺乏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等的基本知识,不知道怎样高效地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检索方法、搜索技巧知之甚少,比如“空格键”、“双引号”的作用,很多人不了解,因此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偏弱

有些教师虽然找到了一些自己所需的资料,但无法对这么多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千千万万,千头万绪,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之前,我们心中应该有一个腹稿,应该在纷繁中抓住重点,根据自己脑子中的思路,进行过滤,加工得到自己的信息。

(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许多教师没有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的习惯,或者有些教师由于对于信息化设备不是很熟悉,懒于学习,因此在平时的上课中很少用,或者有些只是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从而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另外很多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兴趣,这也制约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

三、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一)让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要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信息观念。教师的职业有一个特点,当他刚刚进入教学领域时,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教学经验,而且经验对于教师非常有用的。但是,当教师一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时,经验有时会反过来成为某些教师进步和创新的障碍。因为经验来之不易,获得后就不愿轻易丢掉或改变,时间长了,容易产生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为了达到培训目标,可以依据教师的能力水平将其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两个层次。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特网基础等五个培训模块;高级培训包括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四个培训模块。同时,还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将基本技能、技巧培训融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和课题的开展过程中进行。

(三)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情感

信息化教育情感,是教师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倾向。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都比较先进了,但可能使用的次数不是很频繁。如果教师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信息化教学中,那么信息化设备将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应该想方设法培养教师积极主动的信息化教育情感。比如,建立信息化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小组,提高骨干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评选学科运用信息技术优秀课,及时表彰上进者;召开信息教育教学经验座谈会或专题讲座,让能者有施展、表现的机会;创办信息化教育小报,及时宣传教学教研进展等等。这样,健全了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氛围,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均衡发展。教师们依托公开课、优质课、说课评课等形式,促进各方面知识技能的交流与共享。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成立教师虚拟学习社区,借助电子邮件、QQ、BBS等方式开展合作,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教师都可以组成学习团体,彼此取长补短,消除信息素养的性别、年龄、教龄、地区差异。同时,学校可邀请信息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到学校讲学,选送教师参加信息学术活动。

总之,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除了部门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外,我们教师更要努力学习,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网络信息,2008,(2).

篇9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育管理;信息技术

21世纪以来,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也逐渐以信息技术为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巨大的变革也意味着教育领域也必将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亟待调整和创新,很多高中都纷纷建立校园网以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研究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不仅能为广大教育管理人员增加管理经验,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还能让高中快速地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潮流,进而建立系统化的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校园。

1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1.1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一般为经验管理、行政管理和科学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变化。而现行的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与电大开放式教育,就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复杂多样,使教育管理参与者的社会背景十分复杂。而传统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教学计划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少更新等问题,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要求教育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促进教育管理手段逐渐现代化,树立正确的科学管理、系统管理的思想,提高管理效率。

1.2高中教育管理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校传统的图书资源、信息资源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因此高中为融合更多的教育手段和实现高中之间资源的共享而进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如远程教育、虚拟教学、网上教学、信息交流等。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量与数字化资源的急剧增加,要求高中必须拥有高速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的硬件设施,进而进一步地促进高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1.3高中教育管理系统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高中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为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高中的学校教育管理逐步形成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普及,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中教育管理的系统化也是未来教育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深层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紧跟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2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策略

2.1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方式

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方式,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的思想,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健康教育理念。最后,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改变原有的学习模式,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有助于大多数学生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北京的各个中学、大学都纷纷改革创新了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与互联网相互结合,建立了信息化校园,帮助越来越多的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建立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建立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让学校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尽快的熟悉该系统的功能。其次要为该系统配备良好的硬件设施,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最后需要培养专门管理该系统的操作及维护人员。如一些高中学校在信息化的冲击下,纷纷通过校园网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结合方便快捷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推动了学校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为其他学校的发展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创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但管理人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更需要跟上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就需要给管理人员传递新型的教育管理理念,其次给主要的管理者提供走出校园,与其他先行建立信息化校园的学校进行交流学的机会。最后需要及时掌握互联网发展的新动态,并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进行融合。例如:众多成人教育机构采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建设数字化校园等方法,提高了院校的教学质量,也给即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其他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全国范围内的高中院校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学校带来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程乙聆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我国也正处于各项发展的重要时期,如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与国际化等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是新时期我国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跨越式与现代化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可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保证教育的均衡、公平,而且还对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服务作用[1]。虽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予以解决,以利于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

在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够让师生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趋势发展,并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比较薄弱,无法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观念滞后,而且有些地方的领导歧视职业教育,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教育工作中职业教育是否信息化并不重要,而且也不会促进国家发展,以致地方职业教育出现各种问题,如资源流失、资金投入低、教学基础建设与配套设备落后等[2]。(2)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现代信息教育方式落后的情况,而且应用信息化的水平也不高,导致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难以全面实施。

1.2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信息素质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素质已难以适应该建设发展需求。现在我国虽然有几十万职业教育教师,但有很多教师缺乏信息方面的能力,如信息辨别、获取、处理、加工等能力,而且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和设计教学课件,有些教师甚至不会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由于教师没有渠道可以顺畅的获取新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以致其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而且也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的来说,在职业教育教师中,能够熟练掌握并操作信息技术的并不多,也就很少教师具备信息素质。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教师出现“技术麻痹”现象,难以跟上其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的神秘感,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有些教师由于知识与思维的限制,难以有效掌握信息技术,严重影响教师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1.3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1)职业教育在不同地区、学校间的发展具有很大差距,而且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这些地方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全比不上发达地区。就算是同一地区也存在城乡差异,大多数农村地区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非常落后,而且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以致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发挥该教育应有的作用,其发展步伐也相当缓慢。(2)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投入基础设施,基础设备也严重缺乏,导致职业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教育效率和质量也达不到目的,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提高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提高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因此,相关领导必须从科教兴国角度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提高其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进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不断转变观念,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认真的组织规划,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目的[3]。此外,职业教育教师应改变教育观念与方式,在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作用的基础上,树立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 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素质

目前,信息化社会需要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这类人才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高技能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而且能在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搜索、加工整合以及创新。为了培养这类人才,必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素质。所以,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掌握高水平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不断改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学时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运用能力,从而实现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为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素质,必须不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3 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提高,有助于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高度重视并加大建设投入,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开发并充分利用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资源,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4]。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措施主要有:(1)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使职业教育软件硬建设得到加强,并投入一定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实教学设备。(2)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投资,有效培养与企业就业对口的人才。(3)监督和控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率。

3 小结

总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而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教育方式,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师资队伍缺乏信息素质、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的采取措施以予解决,具体对策主要为: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提高师资队伍信息素质,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有效保证职业教育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辉.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J].魅力中国,2012(10):110.

[2]马金强,蓝欣.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10-11.

[3]李爱娟.浅议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J].才智,2011(22):125.

[4]孙震.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