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阅读教育教学评估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展阅读教育教学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展阅读教育教学评估

篇1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教学评估;长效机制

一、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意义

与从事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其他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性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务显得尤为任重道远,而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应该是地方性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途径。

1.有利于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对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人才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发展千头万绪,并且许多高校定位不准确,盲目仿效一些高水平大学的做法,使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仅停留于口头。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估,不断发现问题、查找差距、实施整改,也促使校领导要经常性地研究教学工作,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况,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及时解决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问题,确保教学投入,真正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有利于强化质量意识。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型,各类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与之俱来的是,在部分地区、部分高校,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质量意识有所松弛。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可以大大地刺激从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到一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迫使大家正视质量问题,并进而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质量问题,在全校范围内确立质量第一的意识,真正将质量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而树立先进的质量观,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3.有利于强化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说,教学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评估,查漏补出,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和纪律,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升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教学管理从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的低层次管理,向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且更注重“教”和“学”的实际效果,把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的高层次管理转变。

4.有利于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际上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而教学评估是实施这一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可以促成高校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同时使校内质量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措施,健全校内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地方性高校要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除了在思想上对评估的意义要真正认识到位以外,还要从多方面进行建设,使高校内部的教学评估工作走上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全校上下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评估机制才能不断地建设和完善,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上下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全员参与教学评估潘爱珍,浙江海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的积极性才能高涨,教学评估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

2.设置教学评估常设机构。设置直属校领导的教学评估常设机构(具体名称可以是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或教学研究与监控中心)是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前提。该常设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制订各类教学评估方案和评估标准;收集并公布校内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公布评估结论;负责校内各项教学评估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各种教学评估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负责组建校内教学评估专家队伍并组织培训;负责督查、反馈各被评单位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另外,学校还可以设立教学评估委员会等非常设机构,由校长任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主任,成员由评估中心主任和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评估中心,负责审议评估结论、受理评估申诉等。

3.成立教学评估专家队伍。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专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是教学评估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评估专家由评估中心主任聘任,可以聘请一些责任心强、教学或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兼专职结合,以兼职为主,必要时也可以聘请一些校外的资深专家、教授。其职责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评估中心要经常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

4.制订教学评估标准。对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指南,是教学工作各环节的依据。地方性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大众化时期的质量观,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环节,明确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从高等教育规律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各类评估标准,完善各类评估制度,既要有对教师、学生的评估,又要有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估,即通常所说的评教、评学和评管;既要有对各教学单位的评估,又要有对管理部门的评估;既要有专业、课程、教材、毕业论文、实验室等单项评估,又要有对二级学院、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估,构成学校教学评估的立体化网络。

5.建校、院两级评估机制。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实行了校、院两级管理,教学工作的重心已转移至学院,学校则进行目标管理,教学评估也不例外。在香港高校,校、院、系三级均设置了教学委员会作为开展经常性教学评估的工作机构。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和各专业系负责人每一学年必须就本院、系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包括生源情况、专业建设情况、课程设置情况、教学改革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知识能力提升情况等方面给学校提高一份翔实客观的工作报告,学校将根据各院、系的发展目标及工作计划,对照工作报告,来考核评价各院、系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成效。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地方性高校借鉴。

6.建立教学评估的良性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规范的运行机制是教学评估工作有效开展和顺利进行的保证。根据世界范围内教学评估的范式,笔者认为,地方性高校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运行机制,并且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各高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评估工作。评估工作由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在实施某一项评估工作之后,要将评估结论及时向全校公布(若被评单位或个人对评估结论有异议,可以向学校评估委员会提出申诉,委员会有权要求评估中心组织复评),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评单位或个人,被评单位要制定整改方案并报评估中心,评估中心要切实加强对整改过程的督查、监控以及对整改环节的复评。为了简化程序和减轻被评单位或个人的负担,对整改工作的评估也可以作为下一轮评估的主要内容。

地方性高校只有在校内建立了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项工作的评估,将评估与学校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估方案及标准,才能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转,才能促进学校建立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

篇2

关键词: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教学改革

2003—2008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首轮评估。此轮评估采用学校自查、专家进校检查和听取汇报的方式,运用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7个一级指标共19项二级指标来评价各校本科教学水平,对于促进各高校重视本科教学、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并引导和加强了各校开展自我评估的实践。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合格人才。2006年,我校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首轮评估,并以各项指标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本着迎评促建的宗旨,我校在评估之后继续发扬自我评估的优良传统,坚持以课堂教学评估为核心,不断完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倾听广大学生的声音,并根据评估反馈,有针对性地推动自主改革,为更好地保障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们简要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的实践,以期与兄弟院校开展交流。

一、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评价的核心环节

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无论是评价标准、评价方式,都有着多种选择,甚至不同的选择都可以说出其自身的理由。从教学质量的结果看,我们可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自主搜寻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人格修养、社会贡献等方面;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看,我们可以评估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条件、生源状况、校风学风等方面。

应该说,不同学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不同,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与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所践行的教育理念、所采纳的培养模式和所注重的教学过程。因此,各个学校依据自身定位开展自我评估就非常重要。比如说,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我们认为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至少需要关注学生的五个方面:对民族、社会与国家的正确的认同感;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奉献意识;全面发展的学习、工作和创造能力;能够了解“世界之潮流,中国之大势”的宽阔视野;能够养成“行为精英,心为平民”的健康心态。据此,我们综合采取思想品德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以“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相应的,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自觉开展教学评估,就是要看我们的各种努力是否有助于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虽然教学质量评价涉及很多方面,针对不同学校所采取的评估指标和办法也应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认为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价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首先,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重要结合点,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实际上代表了重视教学过程评估的倾向,这与单纯重视教学结果或教学条件的评估是不同的。其次,课堂教学是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大学生活的中心就是课堂,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学分要占到学生毕业总学分要求的80%左右。再次,课堂教学是教师系统传授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第四,课堂教学是师生接触、互动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对于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估,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收获,而且可以通过学生反馈引导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第五,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估有助于确立基本教学规范和方法,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引导教师更多地投入教学,改变课堂教学因教师偏离基本规范而导致教学质量不均衡的现象,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鉴于此,虽然我们也很重视评估本科教学的其他方面,但是始终坚持将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估作为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引导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学生是主体。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估既要听取教师的意见,也要听取学生的意见。比较起来,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而言,更加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是关键,因为学生是直接的、持续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者,也是教育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只要评估指标科学、评估准备充分、评估过程合理,我们应当而且有理由相信学生的整体评价。在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估实践中,通过学生参评、院系评估以及常规开展的听课活动(包括每年秋季学期举办的“听课月”活动),我们兼顾了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但是赋予学生评价更大的权重。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成效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认识,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价,认真组织自我评估。自2006年参加教育部首轮评估以来,我们更加完善了评估指标、评估程序、评估方式,丰富了评估信息,发挥了评估对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

我校开展科学化、制度化的课堂教学评估工作始于1994年,最初采用21项评估指标,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语言表达、教学环节、教学互动、课程考核、听课收获以及教学态度、教学纪律等等方面,通过发放评估表实施手工评估和计算机汇总分析。由于这种评估方式的客观局限,我们开始只是规定每个教师参评一个课堂,每学期评估约1000个课堂,参评学生约30000人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自2010年开始利用网络评估系统实施评估。评估指标经过完善设定为12项,包括了教学纪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课程考核、学习收获、教学态度等方面。采用网络评估系统后,我们的评估对象覆盖了本科所有课堂,每学期约2000个,参评学生约80000人次。

与传统的评估方式相比,我们新近采用的网络评估系统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一是评估范围扩大,覆盖了所有本科课程;二是学生评估时间充裕,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是以前评估时的100倍;三是学生通过网络评估系统查询评估结果,及时、方便;四是教师通过网络评估系统查询评估结果,并可直接了解到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了师生直接、及时互动;五是教师可通过网络评估系统申诉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六是教师所在学院可通过网络评估系统及时反馈学生意见和建议的了解、落实情况;七是评估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八是避免了一些人为误差,提高了评估信息的准确性。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也逐步完善。从1994年到现在,我们已经采用过5种版本的评估指标。大体上,评估指标演变的趋势是:更便于学生的观察,更具有可测性;更注重教学互动,注重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注重教学效果,反映学生学习的收获性;基于教育教学规律,评估指标趋于统一(除体育课外),使得不同类别课堂教学更具有可比性。

在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意明确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师生认识,避免误解和误导。我们始终强调评估本身不是目的,不是对教师进行“管、卡、压”,而是旨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不断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宣讲,努力使学生认识到课堂评估的重要性和严肃性,鼓励学生客观、认真、负责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估。对于评估结果和学生意见,我们也组织学院(系)一起,努力作出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反馈给教师,并鼓励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对话,共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掘网络评估系统的优势,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就实施评估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以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更加密切和及时,为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服务。

整体上看,我校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十多年来,我校课堂教学质量高位平稳,小幅提升(参见下图),广大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是满意的,教师们也受益于学生反馈而不断改进了教学过程,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教学互动环节,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有保障的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我校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石。

三、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全面倾听学生的声音

虽然我们强调并坚持以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为核心,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本科人才培养还涉及课堂教学之外的很多方面,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评估。在我校开展自我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考察其他方面的教学指标。但是,在评估理念上,与课堂教学评估一样,我们还是强调直接倾听学生的声音。自2006年参加教育部首轮评估以来,我们除了坚持召开不同类型、不同范围、不同主题的学生座谈会,以听取学生对本科教学各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之外,还于2009年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的制度,并于2009年当年组织实施了首次“本科人才培养满意度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基于对人才培养的广义理解,设立了9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基本学习条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课外学习、国际交流、就业服务和校园氛围。每个一级指标下面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总共77个二级指标。我们的调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了解学生对人才培养各方面重要性的评价,二是了解学生对人才培养各方面满意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毕业后的计划、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等内容,我们设计了统一的调查问卷,由教务处通过本科教务系统组织全体本科在校学生独立自主填答并集中回收处理。

本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0619份,回收问卷7886份,其中有效问卷7425份,回收率为69.92%,具有分析推断的价值。数据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我校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是比较满意的,其中,69.21%的学生对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比较好”或“非常好”,27.19%的学生评价“一般”,只有2.82%的学生评价“比较差”,0.78%的学生评价“非常差”。

在上述9个一级指标中,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学效果,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我们长期重视课堂教学评估的合理性。其他方面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专业建设、就业服务、校园氛围、基本学习条件、教学过程、课外学习、课程设置、国际交流。这样一种重要性的排序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某种主观认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最满意的方面是“校园氛围”,其次是“教学过程”,再次是“教学效果”,接下来依次是:课程设置、课外学习、专业建设、基本学习条件、就业服务和国际交流。由此可见,当时学生对国际交流学习和改善基本学习条件是有着较多期待的。

从二级指标评价看,学生对我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师德师风,对于专业排名、专业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设置,对于学习过程中的课外活动、同学互助以及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方面都是很满意的;而对宿舍环境、体育场地和设施、自习室数量等基本学习条件,对入学时的专业介绍、大学汉语课程设置,对于学校提供就业实践机会,对于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参加国外大学的交换生项目、与留学生同班学习和参加国际竞赛等方面,则表现出不太满意。

四、依据自我评估信息推动本科教学的自主改革

正是在以上以倾听学生声音为理念指导的自我评估工作中,我们既发现了工作的成绩,更看到了工作不足之所在。为了回应学生的期待,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保障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我们不断推进各项自主改革。

一是加强通识教育,改进专业教育,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自2006年以来,我们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本着促进古今、中外、理论与实践全面“通识”的原则,我们重点建设了“通识教育大讲堂”系列课程;本着加强原著原典阅读的原则,我们建设了原著原典选读系列课程;本着促进学科通识的原则,我们不仅建设了人文艺术、经济、法政、社会和理工五大部类通识教育课程,而且还从2010年起,依托五个学部每学期开办“学科通识系列公开讲座”,邀请学校著名教授主讲。此外,秉持“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的原则,我们还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方式。在专业教育方面,我们突出强调了作为专业基础的理论、历史与方法类课程建设,同时要求开设新生专业引导类课程,加强高年级学生专业能力养成的研讨课和实习实践环节建设,创造条件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

二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除了因应学生需求,不断扩大和改进留学生工作,扩大学生国际交流学习、联合培养和参与各类国际竞赛,加强全英文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等之外,我们于2009年正式建立了国际小学期(暑期学校)制度,将原来每学年春季、秋季两个学期转变为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期4周,实行校院两级办学,主要是聘请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一流师资,面向校内外学生(包括招收国际学生),使用全英文教学,营造国际化的学习氛围。我们坚持“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的理念,重点建设了中国研究、学科前沿与学科通识、语言培训三大系列课程,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我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

三是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改进学生学习。我们通过加强选修课课程资源建设,扩大学生选课空间,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精品课程信息化,为学生方便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我们要求各学院普遍建立导师制,并且设立助教制度,从2007年起,平均每学期给本科全校公共课、部分学科基础课、实验课配备400个左右助教,由此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密切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交流互动。我们还研究成立了“学生学业辅导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我们重视加强研究性教学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参加科学研究。依托教育部、北京市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了学校和学院级的项目,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开展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几年来,本着“与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相结合、与完善培养环节相结合、与创新学习方式相结合、与培育创业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我校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取得了良好成绩,初步探索出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的实施模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有关领导部门的好评。

篇3

【关 键 词】儿童课堂;隐性知识;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49-03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y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针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问题,偶然发现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被称为显性知识;而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显性知识而言,具有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偶然性与随意性、相对性、稳定性、整体性九大特点;可分为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和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前者包括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和诀窍等,后者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在儿童课堂中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儿童求知兴趣减退、动手实践意识削弱、观察力及创造力的窒息性剥夺,在教育的终极目的上表现为学生后劲不足。

卢梭在《爱弥儿》中讲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 自古希腊时,就对知识有了分类,人为追求知识获得自由成为教育起源并绵延下去的根本动力。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话便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需要是人的本性,求知是人的本性,自由是人的本性”。[3]在追求人的自由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力求实现每一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个性发展,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往往脱离“以儿童为本”的自由教育理念,由于教师只关注整体教学的效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这样的课堂缺失了儿童生命的精神张力和创造力,此导致了课堂内容的单调模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控制行为长期存在。探析儿童课堂中隐性知识的缺失问题,可为实施儿童自由天性教育提供可能。

一、隐性知识缺失的现实观照

在作为崇尚儿童自由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点滴细节都会对学生品格的养成和健全心智的启蒙产生无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实际课堂中存在大量限制儿童天性自由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最为普遍的就是课程内容模式化,教学目标简单化,教学过程人为控制过度化,教学评估体系单向且固化。

(一)课程内容模式化

开设课程的目的就是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服务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内容不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去安排,而是被固定或者有意更改。儿童一到期中考试便被告知取消文体课或是增加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这种更改在乡镇一级的学校尤为显著。针对个体随意更改课程的现象,对在课堂上说小话、开小差或者故意违纪吸引同学注意的学生,老师会用罚写作业的方式给予警告甚至是取消体艺课作为惩罚为的是以儆效尤。教师自作主张增减课程,其实有违相关教育法的规定,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的逼迫。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对教师业绩的评估往往凌驾于教育法规规定,弃教育教学目标于不顾,更会给儿童带来负面情绪,比如逃课、厌倦学习。与学生成绩挂钩,相应的成绩也就成了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关涉到教师自身福祉像职称晋升、加薪。教师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删减体艺课、增加文化课来延长教学时间以保证考试出成绩,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忽略隐性知识带给儿童的主体感受和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这种不正常的课程规划也变成了正常的形成模式,以致学校管理层也只是默许。

(二)教学目标简单化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教学目标达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并非这样做。首先,在知识与技能维度。教师围绕着“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开展教学工作,使主科科目学的僵硬、死板,学生被老师牵着走,强制性的被灌输,少了问“为什么”多了记“是什么”的静态知识。强调考试技巧训练,忽视学生对隐性知识主体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其次,过程和方法维度。教师引领学生在重复、强调、背诵的机械训练模式中度过每一个课时、每一学年,对知识的传授性胜过对知识的启发引导性。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好动、模仿、游戏、观察、想象、发问的精神等天性备受压制和挫伤。在残酷的应试教育面前没有丝毫生机和活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方法可谈,有的只是倦怠和不满。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在考分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学生头脑中大片的空白场地本来急需接受各种新鲜信息激发探寻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兴趣和动力,此时却被考试笼罩了一层阴影。他们的心时刻在紧张着、在恐慌着,怕被淘汰出局,但同时对于最基本的个性自由、价值判断自由(隐性知识)却又望而却步,对待学习任务、对待同学友谊、对待老师素养态度已经不够端正、不够正视、不够尊重。

(三)教学过程人为控制过度化

在“以人为本”核心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儿童课堂本应“以儿童为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如果仅仅以儿童获得知识为本,必然会落到知识本位的境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业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扮演着知识垄断者的角色,对教学进行过度控制,忽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式学习精神和习惯的养成。第一,课程目标的限定导致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僵化。教师规定主科科目的学习内容、考试技巧,客观上限制可供学生接受和吸收的知识,在狭隘的教学目标压制下和繁重的考试压力下,学生的阅读面受限制,阅读意识淡薄,阅读能力止步不前从而进一步阻碍其获得知识的兴趣、信心和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认知水平、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自由品性的培养。夸美纽斯提出,儿童与生俱来拥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4]在知识为本的教学目标控制下,儿童生来对美、知识和德育美好追求的种子就这样被无情的扼杀在摇篮里。第二,教学时间的过度控制。正值儿童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游戏、玩耍,与同龄伙伴沟通交流作朋友,以此发展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人相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均对学生以后的成人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刚性的课堂管理严重干涉到儿童课外的自由时间,这种隐形控制实则损耗学生精神与心力,剥夺学生自由成长的契机和独立自主学习的权力。本质是对学生生命力、创造力的束缚和摧残,实属严重的隐性知识教育缺失行为。

(四)教学评估体系单向且固化

教学评估体系主导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又影响着学生潜能发展。时下通行的仍是书面考试,以成绩论成败,它主导的教学行为必然是以记忆、背诵为主的认知模式,而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大脑仅仅通过考试是不能被测试到发展潜能的,且非考核型的潜能培养在教学评估中被忽略,这样以来隐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就得不到验证。加之教育公平和效率理念的引导,试卷命题人倾向加大客观题型的比例,减少主观题型,学生在考高分的压力下追求标准答案,而对自由发挥题目则懒于、怕于动脑筋,久而久之,学生探寻真知的发散性思维必定要遭受遏制,如此又何谈创新精神呢。与此同时,在试卷评改过程中,因多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参考便准答案,不参照学生个体发展和实际情况,这样以来评分结果便是学生在校学习表现的唯一证明。评分结果的高低预示着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优秀生和学困生便有了定性之分。优秀生会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一致肯定,而学困生迎来的则是失望无奈甚至是打击。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了不公平、不人道的评价氛围。以考分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只能导致老师单一机械的讲授知识点,而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这些非考核型潜能的发展则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单一教学评价模式会将生动活泼的儿童课堂引入死胡同,泯灭儿童的兴趣点、求知欲,脱离儿童主体受教育的真正需要,有违人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更扭曲了教育发展的一般原则。

二、隐性知识重建之思考

儿童课堂中隐性知识教育的缺失是教师发展不够专业化的表现,是对人文情怀的遗忘,更是对教育理想的摧残,违反教育事业作为发展完善人的原则。因此,重建课堂隐性知识教育体现时代内涵,顺应教育改革规律,为民族振兴夯实根基。

(一)给传统的儿童课堂注入时代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儿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乃课堂的中心、主导者,教师决定了课堂的秩序与氛围,有“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在这些传统观念的主导下,儿童课堂的教学实践行为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快。首先,教师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回应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做到体悟与身体力行。传统课堂中重视教师地位的权威与学生主体意识的服从,而当今时代则应是教师退居幕后,倡导给儿童展示天性与表达求知欲的平台;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儿童是课堂的中心,尊重儿童的身心解放与自由,成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威严,鞭策教师加强自身人格素养的修炼与提升,更好地言传身教。其次,教师要勇于善于解读“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体验时代内涵的承担者去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比如,研究儿童课堂积极行为的案例,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知识,在面对实际课堂情境时可以随机应变。加强对儿童课堂隐性知识教育的哲学思考,克服现有的思维定式,去除传统教学习惯的僵化,将儿童课堂置于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去理解,去践行,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为人师的风格与情怀。

(二)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陶行知在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讲过,我们要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天堂。[5]长期的应试教育养成了教师单一的职业思维,引发课上、课中、课下追求成绩的功利性教学习惯。而隐性知识所代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则被置若罔闻,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观念,隐性知识教育才得以重建,人文知识情怀才得以回归。而在素质教育观念的解读与重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考试型考核在儿童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综合影响加以条分缕析,厘清个中关系、利害,利用其积极因素,规避其消极影响,根除其恶患,实现真正的课堂隐性知识教育。再者,各级教育部门则应对学校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有力的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规范教学多元评估体系,引导向上校园文化,营造多元发展课堂教学氛围,敦促学校管理者对儿童课堂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教学行为进行引导与纠正,避免应试教育影响的恶性循环,注意锻炼儿童的品格培育儿童的德性,体现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精神,建设引人向上,教人向善的人文课堂、人文校园。同时,教育改革当解除学生成绩与教师业绩、办学实效的利益链,尝试多种人才选拔机制,为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课堂隐性知识教育的缺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权力与义务为重建公平、正义、责任、良心、人格等隐性知识教育价值观的儿童课堂而努力。

(三)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

理论研究为实践教学指明方向,而实践教学依赖理论创新具体措施。儿童课堂隐性知识教育的缺失从某一侧面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程度有待提高。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专门职业看待的说法,早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有提出,在这样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教师队伍建设应向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方向转变。

第一,教师队伍应秉承终身自我素养提高的理念。古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必当给学生树立师德师风师范之榜样,给儿童以启发效仿与规训。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不论男女长幼、资质深浅都要以身作则,时时留意处处皆在的学问,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与时俱进,保持信息、知识的更新与融合。为人师者还应当对学生抱以平等友好循循善诱之姿态,以助人之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从而了解儿童、了解师生相处之道,为启发儿童大胆独立思考引导儿童主动发现起到助推作用,从而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素养前提。

第二,学校作为用人单位应完善教师队伍的选拔评估体系,提高教师待遇。教师作为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也应有专门的考核体系进行职业资格认证,从而为潜在人员进入教师行列提供有效保障。这就要求学校以及教育监管机构为从业人员取得教师资格改善单纯的学历教育,整合教师资格评估体系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待遇,形成竞争上岗,吸引优秀人才进军教师行业,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从而使教师行业真正成为吸引人的、有行业引领性的一种高尚职业,最终为落实儿童课堂隐性知识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2]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

[3]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8.

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 调查 分析

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学生们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初中,学生在读些什么书?他们是怎样读书的?他们读书的过程中有哪些潜在问题?而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一、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经常看课外书,43%的同学平均每2周去一次书店,29%的同学每周去一次。只有6%的同学很少去书店,在被调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说明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都积极地从课外书中汲取新知识。但是,有些学生不经常看课外书,认为忙于学业、游戏,没有时间。

2、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体裁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小说,因为小说贴近生活,但对诗歌、散文等也有一定的阅读量;内容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包罗万象。另外,外国名着对农村初中生吸引力较小。对中国名着、名家精品的阅读还不够一定的数量。学生接触名着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电视剧场,阅读整部名着的人较少。

3、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挑选课外书。可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读书比较理解、支持,也不会干涉孩子选书的自由。但有一部分学生的书是由家长、老师挑选,排除师长"参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读书缺乏主动性。学生挑选的课外书主要集中在辅导书上,否则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二、总结原因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

其次,有些学生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看"闲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有唯恐学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歧途的考虑),也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

三、解决方案

首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1、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

一方面,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达到"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寻求一把开启阅读天地的金钥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2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源泉。

其次,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最后,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

3、配合教材,推荐书目

4、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5、组织交流,检查督促

篇5

一、新课程标准贯穿了我的思想,走进了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地方都提出了不少新的规定。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置身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算一个起点。

二、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一样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上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办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没有过多的束缚,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材,课前查阅大部份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

三、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深入课堂

本学年我深知作为物理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方都能够充分成长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一同成长的过程,我们开展了集体备课,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积极开展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

篇6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1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1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1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1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

其次,有些学生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看“闲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有唯恐学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歧途的考虑),也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通情达理”的家长,这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岂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1些学校忽视语文环境建设,没有1定的图书配备,加之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也1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课外阅读呢?

2、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经常看课外书,43%的同学平均每2周去1次书店,29%的同学每周去1次。只有6%的同学很少去书店,在被调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说明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都积极地从课外书中汲取新知识。但是,有些学生不经常看课外书,认为忙于学业、游戏,没有时间。

2、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体裁上,有相当1部分学生喜欢小说,因为小说贴近生活,但对诗歌、散文等也有1定的阅读量;内容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包罗万象。另外,外国名著对农村初中生吸引力较小。对中国名著、名家精品的阅读还不够1定的数量。学生接触名著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电视剧场,阅读整部名著的人较少。

3、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挑选课外书。可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读书比较理解、支持,也不会干涉孩子选书的自由。但有1部分学生的书是由家长、老师挑选,排除师长“参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读书缺乏主动性。学生挑选的课外书主要集中在辅导书上,否则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3、解决方案

首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1、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

1方面,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达到“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另1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1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寻求1把开启阅读天地的金钥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2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因此,应多读课外书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多数倍……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么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而博览群书也正是1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源泉。

其次,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最后,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

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1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1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1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1些思考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

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1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3、配合教材,推荐书目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如果是小说,则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分马》可读读《暴风骤雨》,学了《杨修之死》可读读《3国演义》等等。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学期或年度书目的推荐,1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1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1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1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1些科普读物。4、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浏览、精读、略读、读书笔记,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

5、组织交流,检查督促

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大。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讨论会、专题墙报以及小型征文比赛等等,可结合有关的语文活动来进行。通过此类交流,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大增,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同时,对于课外阅读也要及时进行检查督促。检查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阅读情况等等,并及时公布结果,总结经验,予以表扬,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1步开展。

总之,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大力加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并实现最优化,而绝不可忽视和放任自流。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1些解决方案,即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国度;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篇7

【关键词】个性化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体系 构建

近几年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依据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新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逐渐代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提高了对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视度。本文根据现今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了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多方面的教学目的。

一、构建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不断的变化,必须提高教学水平,深化完善教学改革,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出新型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要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将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方法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大学英语的最高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使用能力,提高听说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为了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跟上时展的脚步,坚持个性化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性意义。通过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培养目的、教学方法、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应用、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分析,提出符合实际应用的构建方法。

二、个性化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开展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包括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何将课程考核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另外还有建立网络学习环境、应用多种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等等。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多层次的压力,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社会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不管是从事任何行业,面对着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都必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以从容面对挑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建立课程考核、评估体系等,要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由于学校不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存在较大区别。但是,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却采用简单的“一刀切”方式,全国均以四、六级作为课程考核标准。各大高校英语教学不应该按照这种评价方式作为英语教学开展的指引,要尽量采用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引导英语教学的开展,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风气,达到以考验学、以考促学的效果。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全球范围内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教育界巨大的冲击。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比如人力成本低、影响面广泛、互动性较强等等,这些都将会给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未来教学发展的辅助工具。所以,为营造更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将会成为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开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另外,为了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教学技能,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及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大学英语个性化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英语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方便沟通交流,进一步实现学习、思考、判断的目标,语言学习的本质是学习共享的语言含义。大学英语教学将课堂当作一种媒介,即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通过深入地学习可以获取知识技能,方便日后的交流和应用。学生可以进行和汉语不同的文化比较,提升对于语言应用的准确度,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进行目标确定。综合课程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沟通交流,让语言成为一种知识结构,让学生深入学习语言文化,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潜在的技能。综合课程体系内容具体包括跨文化交际、理解英语文化、理解英语语言、提高理解我国的文化、培养国际性思维等等。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大学生的整体思维方式走向,注重实际能力和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理论与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立需依据需求分析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等等。分析具体课程内容,需包含文化概念和语言的具体讲解。其中,语言包括具体的表达形式、使用规则、词语顺序、文章句子的结构和特点、听写拼读的技巧、沟通交流的动态资源等等。文化概念则包括习俗、舞蹈、艺术、历史、地理、环境、食物、价值观、信仰等等。当下课程内容包含的主体是语言形式规律的学习、学生听写能力的培养、文化内涵的熏陶等等。学校可以合理地引入学术界或是专业相通的知识,包括社会的热点现象问题、国际新闻、跨文化现象、我国的传统文化等等,对于相关理论和内容分析处理后,科学合理地规划制定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为了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中需要针对性地考虑大学生主体之间的区别,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手段,依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和专业划分开展计划性的分层教学,根据层次划分进行课时设置工作。比如,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包括写、听、读、单词、语法等方面的考试,依据不同的考试成绩进行层次的区分,如果学生的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并且高于其当下处在的层次,则可以申请学习高级的层次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基于学生主体之间的显著差异进行划分,根据实际水平进行分别教学,进行交际法与认知法合理的结合,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凸显了主体性。此外,应用任务教学法以及互动式教学法,推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理念;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联合到一起,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联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英语课堂的全英文式教学;学校聘请外籍老师在学校进行教学,营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帮助。个性化英语课程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法。

(四)教材选择和教学评估

任何教学内容开展的成果体现都集中表现在科学的考核和评估上。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以及改进,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由考试及课程考核两部分组成。考试内容包括听力、阅读、写作以及口语表达四部分,具体的内容为:听力内容涉猎讲座、报告等常见的形式;阅读内容大概多为千字文章,考查的是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而写作内容包括应用文及议论文的写作;口语考查的是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日常用语、信息问答以及热点话题讨论的能力等。

课程考核是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绩效考试,英文名称为Achievement Test。课程考核也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及期末考核。平时表现中涵盖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表现,而期末考核中平日所学内容中的一半以上都作为考试重点内容。课程考核与水平考试有着本质的区别,课程考核是水平考试在教学开展中的有效补充,避免了考试成为教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教学发展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近年来,课程考核不断改革变通,随着教学内容、形式以及目标的不同而出现了多种考核标准,显得更加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水平考试与课程考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在清华大学外语专业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采用目标管理及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所有学生可以选修外语课程,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进而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实现了因材施教。其他高校也可以应用这一教学目标管理模式,使英语的实际应用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保障,不断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五)适当引入听说课程及跨文化交际课程

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解,将那些基础好、英语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直接送入高级班学习。高级班的学习课程分别为听说强化训练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引导。首先是对这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引导提升,一般学生这部分能力相对来说不足,要从提升听说能力方面出发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为下一步教学开展做好铺垫。接下来就是文化教学内容的展开。语言教学与其他教学开展具有明显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不可割舍的连带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对这一民族的文化进行理解和接受。所以说,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其语言背后文化的发展。而学好一门外语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被同一种语言环境熏陶和影响久了,就会受到这种语言环境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对其文化差异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要想培养学生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必须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接受,提升文化交际能力。

(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教师要充分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氛围,这是进行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也要积极开设第二课程,使得英语学习不仅局限于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要综合利用英语协会、英语角等组织和场所,进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们在生活中多多接触英语,提升英语语感,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自学能力。其中,英语协会就是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学生们因为共同对英语感兴趣而聚在一起开展活动,提高英语应用水平。比如开展英语专题讨论、演讲、看英文电影、学唱英文歌曲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在课内和课外都能在英语学习上帮助和引导学生,帮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实际问题。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科学的理论基础,对英语课程进行优化设置,采用先进的教材、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协调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发展,实行教和学的科学教学管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大幅度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问题研究[J].外语研究,2011(05):5-10.

[2]张文霞.个性化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90-93.

[3]孙飞.大学英语个性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91-92.

[4]陈娜.高职高专英语视听说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8):35-36.

篇8

一、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1、大部分初中生经常看课外书,43%的同学平均每二周去一次书店,29%的同学每周去一次。只有6%的同学很少去书店,在被调查人中,占了小部分。说明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都积极地从课外书中汲取新知识。但是,有些学生不经常看课外书,认为忙于学业、游戏,没有时间。

2、现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体裁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小说,因为小说贴近生活,但对诗歌、散文等也有一定的阅读量;内容上,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包罗万象。另外,外国名著对农村初中生吸引力较小。对中国名著、名家精品的阅读还不够一定的数量。学生接触名著的机会比较多的是在暑假中的电视剧场,阅读整部名著的人较少。

3、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挑选课外书。可见,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读书比较理解、支持,也不会干涉孩子选书的自由。但有一部分学生的书是由家长、老师挑选,排除师长“参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生对读书缺乏主动性。学生挑选的课外书主要集中在辅导书上,否则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二、总结原因

首先,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

其次,有些学生家长往往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看“闲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也有唯恐学生缺乏分辨能力而误入歧途的考虑),也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通情达理”的家长,这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岂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一些学校忽视语文环境建设,没有一定的图书配备,加之社会上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课外阅读呢?

三、解决方案

首先,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1、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

一方面,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天地,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见解,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从而既拓展学习的空间,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印证、对照、比较、揣摩,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达到“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技能等,寻求一把开启阅读天地的金钥匙,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有助于落实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语文课外阅读以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使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共同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因此,应多读课外书籍,以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他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多数倍……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那么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而博览群书也正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得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源泉。  其次,要加大考试评估制度改革的力度。

考试内容、命题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将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经典篇目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可着重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课外阅读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最后,要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

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与科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2、加强引导,激发兴趣

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3、配合教材,推荐书目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如果是小说,则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分马》可读读《暴风骤雨》,学了《杨修之死》可读读《三国演义》等等。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学期或年度书目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一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 4、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浏览、精读、略读、读书笔记,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

5、组织交流,检查督促

篇9

关键词: 中职幼师 口语教学 教材 教学反馈

一、中职幼师教师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及问题凸显

中职幼儿师范学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的任务,幼师生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口头语言,“教师良好的口语表达对正处于智力、知识开发和启蒙阶段的幼儿来讲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口语训练成为幼儿师范教育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教师口语》课程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课程的三个部分内容逐层深入,要求各不相同。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取得可喜成绩,同时存在不可忽视的紧迫性问题。问题之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投入使用后,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测试合格率明显下降,由原80%左右的合格率降至40%左右。问题之二,虽然部分学生取得了普通话合格证,据用人单位反馈,一般口语交际能力的薄弱使刚站上三尺讲台的她们时常陷入被动的尴尬境地,常见的问题是课堂“讲课”能力较差,口头表达水平的欠缺已成为幼师生发展的“瓶颈”。

二、中职幼师教师口语教学的现状

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因素众多,以往多数研究者主要从口语教学的具体训练对策方面进行探索,笔者以多年来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侧重于对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口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教学方式及教学反馈等现状进行探讨。

(一)现用教材的局限性。

多年来,中职师范学校教师口语课程一直采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如《现代汉语》、《听话和说话》。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而言,教材缺乏指向岗位需要的针对性,其涉及的知识理论性亦较强较难,知识更替缓慢。近两年来,为了克服前述弊端,笔者所在学校对课程教材的选择重新作了多次调整。笔者认为,该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少突出的问题,但因为近两年教材版本较多,导致教学活动过程中不稳定因素增加。虽然各个版本均加入了部分专业实用口语项目,但训练部分的内容依然缺乏,如语音、态势语训练章节,并且在实际授课中因课时不足等原因,部分训练技巧的教学最多也就是组织一下观摩,较少进行系统训练。再者,个别重点概念解释模糊。如,在介绍语音概念“音素”一词时,教材对普通话音素的基本组成情况未做重点展示,其中对元、辅音的定义缺少科学描述,类似情况并不鲜见。

(二)重理论轻实践,训练形式单一。

大部分中职学校由于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普通话的教学课时普遍偏少。中职学生语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理论知识方面(如语音、词汇、语法)要做到必要的讲解,而教学中普遍的情况是,大部分教师在理论知识部分确实做了精细分析,课时的限制却导致实践练习只能泛泛而谈。更为甚者,课时的压缩,往往导致多数技能训练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导致学生的不足或缺陷得不到纠正。虽然学校每周都设有由学生组织的推普课,但训练材料不够丰富,训练方法单一,如学生晨读、晚练的教材都是那一本薄薄的一二级常用字词,实训效果不佳。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学方式尚需完善。

1.师资结构亟待改善。

教师口语是一门涉及知识丰富广泛的学科,它要求任课教师除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外,还要求普通话水平达到较高等级,具备方言辨正能力、较强的示范指导能力,并熟悉了解幼儿园教育常规实际。笔者所在学校普通话教师在数量、质量上良莠不齐,拥有国家级或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的教师只有三位。部分教师本身普通话表达缺乏规范性,语音辨正能力较弱,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问题缺乏深入探索。

2.普通话语音学习设备匮乏,教学模式更新少。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也投入使用了语音训练功能室,但只限于英语教学。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课堂教学大都依然停留在“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学方法老套,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大大减弱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3.教学反馈手段方式缺乏有效性。

(1)口语教学评估手段匮乏。

长期以来,学术界除了对英语口语教学评估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以外,对汉语口语教学评估手段的研究甚少。在笔者所任教的中职学校里,口语评估常常被排除缺位,或者只是以期末口试或浅显的理论知识笔试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估,这些做法对促进普通话口语教学作用甚微。

(2)课后反馈训练较少。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面谈调查了解到,在课后反馈环节上,大部分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布置几道相关的课外习题,较少涉及多样性的口语训练任务。因此,口语教学的实际功效堪忧。

三、现阶段优化教师口语教学的建议

(一)摆脱现用教材的局限性。

中职幼师口语教学一直都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进行教学活动,然而目前因中职生文化课基础差、教学课时被大大削减等因素,使得口语教材难以适应现在的实际需要。因此,教育者要有全新的课程意识,对教材内容做合理补充、精选。

笔者认为,当前幼师口语教学基础部分为语音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边鼻音、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音变中音素的变化等内容是教学难点所在,应设法搜集充分的语音辨正训练内容。其次,要提高教学内容系统的衔接性,适时解释概念,并明晰概念的外延。再者,教材中朗读训练部分针对性不强,可适当补充普通话测试朗读内容,并将幼儿园现用教材中的诗歌欣赏内容有机插入朗读训练中。最后,在教学口语部分,结合岗位需要,可插入幼儿园教学真实案例点评及优秀案例指导材料等,并针对教学内容附上幼儿园语言活动课教材实例、教学光盘及视听媒体等。

总之,教材内容既要能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表达水平,又能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重实践,强化课内外活动,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声、韵、调上,虽然普通话考核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一般表达能力欠缺,上台发言时常出现声音发颤、语调失常、颠三倒四等语无伦次的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推广普通话和一般口语表达训练有机结合,明确双重任务的重要性。

1.应注重教学中的情境性实践训练。

纵观普通话教师在课堂上的教,依然习惯于教语音知识,缺少活动安排。除了常规语音教学外,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应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点的情境训练,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口语交际的全过程。“所谓的‘情境’,就是某种图景和情感的结合体,有‘物’有‘意’,置身其中,将激起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产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从而‘情动而辞发’,滔滔而不绝”。根据以往的实践,学生较为热衷的情境口语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如:角色表演、即席发言、应聘介绍等,训练内容都是针对专业性质及人际交往中口语表达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训练。比如,在上《口语表达中心理沟通的方法》这节课时,笔者为了加强学生对沟通方法的理解掌握,设置了一个幼儿园常见情境:

一天,你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的家长却找到你说了很无理的话,比如,说你是一名没有素质的教师,批评得不公平;或者说你算干什么的,怎么能对孩子要求这么严,等等。

首先,笔者设疑: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会怎么说?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顿时,课堂上三五成群,学生七嘴八舌,人声鼎沸,教室里洋溢着一阵阵充满激情的对话……

然后,分别让几组学生模拟角色上台表演,强调注意沟通技巧的表达……

最后,由学生对角色表演进行评论后,引导其分析沟通中的认同和调控技巧,从而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感知和概括总结……

总之,只有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训练指导,才能达到一举多得之效。特别是中职三年级,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会说话、会讲课。这一阶段以“即兴型口语”和“职业口语”训练为主,“试教”训练也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创设生活化、专业化的口语情境更显得举足轻重。

2.加强课堂教学外的实践。

师范学校每周都设置口语训练课程,如推普课、晨读、晚练课等。在各种训练活动中,应提供给学生灵活多样、富于针对性的实际训练材料,并加强对学生组织者的规范性辅导,以弥补训练材料匮乏、训练方式呆板等不足。为了强化训练形式,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社团多举办语言类的活动,如演讲、故事讲述、辩论赛、语言情景剧等活动,鼓励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出现,使学生意识到普通话的学习是大势所趋。

(三)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方式、教学反馈的有效性。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完善教学设施。

针对普通话教学的特殊需要,应通过学习或进修提升普通话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幼师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个人教学技能和普通话口语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音训练环境,并尝试将国家先进的智能普通话口语评测技术引进本校,积极利用电脑室开展辅助计算机普通话水平测试,尽快扭转学生测试合格率明显下降的局面。

2.丰富教学方法,巧用媒体教学。

在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形成新理念,运用新手段、新方法,并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原则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运用微格教室、多媒体和远程教学)相结合。

(1)探索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法。

对于语音训练中重难点音的训练,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受训者讲清语音理论再做一般的示范发音和跟读训练,则显然收效甚微。如能通过语音比较法,语音强化――还原法,口部操训练法等,便能提高训练实效。

此外,学者们更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多元情境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有目的地创设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及思维活动,从而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如前面所述,通过符合专业性质的现场模拟进行的实践练习,能多方位地强化学生的口语交流及应变能力。再者,亦可利用语文科目中的《阅读与写作》、《语言活动指导》课程等进行活动情境创设,借此弥补教材编排的不足,丰富训练形式,增强教师教的延伸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

(2)巧用多媒体教学。

在当今教育教学领域中,教育者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如何有效地发挥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对于口语教学来说,教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课堂讲解是实现不了教育目标的。如在语音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论知识在传授过程中不易被理解和接受。比如平翘舌音,单纯向学生解释其发音的生理机制,学生最终并不能理解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如果能通过多媒体3D效果向学生展示发音部位和流程,如:图面中显示的平舌音是舌尖和上齿背接触,发翘舌音时舌尖和硬腭前部接触,并且通过不同的流程图中线形上下前后的移动,代表形成不同的发音部位,即“平、翘舌音”、“卷舌音”或“缺陷音”。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不同的发音位置,远比抽象的一般讲解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现代网络语音室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同时借此锻炼学生听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

3.提高教学反馈手段的有效性。

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利用课堂上得到的各方面信息,及时调控课堂教学,提差补漏,使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1)完善课程评估体系。

课程评估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学评估活动的开展既要解决评估内容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策略、课堂活动参与度等,又要考虑评估形式,如自我评估或同伴评估形式的结合,还应注重评估手段,包括如何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口语录音档案或设计相关问卷与访谈问题等。只有不断形成并完善上述评估体系,才能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其口语能力发展的目的。

(2)重视课后的教学反馈作用。

基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课后反馈往往不够充分、不及时或缺乏多样性。课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结果的机会,这既是对学习结果的检查,又是学生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书面作业、组织交流、提问等方式进行反馈检查和巩固,如让学生课后口头概括本节课内容或概括自己本节课的感想、收获,亦可让学生就刚学过的内容提问,同伴回答,或者在故事教学章节引导学生课后复述、口头续编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有学习的主体感和成就感,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有效进行教学部署。

总之,影响中职幼师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反馈的有效性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上尤为重要。口语教学实效性研究难以立竿见影,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深入反思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陆文君.中职幼师口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2]李弟宝.构建职校特色语文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J].职业,2008.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听说教学 现状 实践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往来合作也日益频繁,大型企业越来越青睐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特别是能熟练运用英语与外商洽谈业务的人才, 所以,英语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外交流必备的基本技能。基于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应本着“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 的教学改革路线,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然而,目前的高职英语教育仍存在很多弊端,改变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仍是广大高职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英语听说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比较差,词汇量小。课上基本的听力练习听不懂,就更不愿意开口说英语了。而听说部分的训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忽视了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和学生在对英语学习的思想认识上存在着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单一落后的教与学的模式,也是目前学生听说能力低下的直接诱因。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讲,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一直都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单词,分析课文句子结构,完成课后练习等。而且,提高听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想法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从初中,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各类考试的听力要么分值很低,要么只作参考分。几十年的英语考试模式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了考试学生花大量时间泡在题海里,并且乐此不疲。现在突然让他们学习听,张开嘴巴说,那肯定是不行的。作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基本教学英语都被学生说成“鸟语,听不懂”。

3.教学评估手段单一

当前的主要教学评估手段形式较为单一,无法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评价。 面向学生的评估手段目前仍然以考试为主,存在很强的应试性 教师一方面需要完成书本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应付考试,因此,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耐心的启发学生,而是一味的灌输备考的相关知识 由于考试中针对听说的测评不是很多,教师通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形成高分低能现象。

4.教学设备的陈旧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硬件设备并不完善,例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生使用的需求,有的院校甚至使用录音设备和磁带来进行听说课程的训练。同时,教师在教学大纲和课时的限制下,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特点的听说教学。

二、解决英语听说教学问题的策略

笔者对本校2012级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对英语很感兴趣的同学占20%;兴趣一般的占60%;不感兴趣的占30%;听不懂录音或老师讲英语的同学占40%,上课能主动地用英语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就更少了。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采用以下策略加强英语听说教学,收到了明显效果。

1.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从实际出发,综合长期的实践经验,研究特长,教育水平和教师兴趣等,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信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套具有全新的“听力和口语模块、阅读模块、翻译和写作模块”的教学模块教学体系,在听说模块教学中,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性,教师应该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并重,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大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分配,使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接触所学语言。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演讲,表演英语小短剧,唱英文歌曲等活动来活跃课堂,用具体的情景发掘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协商合作能力、思考应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新的教学模式必须避免传统的只强调语言形式和语法功能的教学方法,突出新的“三个中心” ,即“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中心” 这种交际型教学把课堂的“单边活动” 转变成“双边活动”或者 “多边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个人发展及合作意识,教师的作用仅为设计、组织、协调和指导。通过以互动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投身到课堂活动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可以获得成就感。

2.改革考核措施,加强听说教学

课程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积极性,我对英语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由原来的“一张试卷定成绩”改为“学习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目前笔者将平时课堂口语、作业等表现确定为总成绩的30%,计划今后将这一比例扩大到40%-50%,这有利于让学生重视平时的训练与积累。

对于课文,讲授之前应有口语性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讨论,讨论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讨论,采用的方法有:呈现Presentation(T)、讨论Discussion(S-T)、复述Retell(S)、提问Ask and answer(T-S)等。结合课文,补充口语、听力训练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对话训练,抽查若干小组的训练结果,公开在班内进行小型表演或发言,并将课堂表演或发言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这些措施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口语练习积极性。

三、结论

在日益深化的英语教学改革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和英语听说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几年来对这些教学策略和措施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热情和训练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优秀学生在省级英语口语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中,听说教学改革还有待于提升。

参考文献:

[1]常俊跃.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