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农问题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农问题的现状

篇1

 

制约农民增收因素

 

制约我县农民增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农民自身素质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信息、农民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在农民较高收入群体中,均是有一定文化基础,掌握了一至两门技术,会管理、并且会搜集经济和市场信息的能人。在农民低收入群体中,主要原因一是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二是不懂科学技术,三是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不灵。

 

2.“三农服务”水平不高。当前县乡两级“三农服务”的机构健全,但因体制问题和工作经费、人员工资待遇问题,服务三农工作的质量不高,离农民群众要求相差较远。特别是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四站”因工作人员的待遇未落实,工作经费欠缺,很多地方履行职责不到位,服务职能弱化。

 

3.农业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不够。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原”字号产品居多,加工转化率低,有效增值能力差。如我县每年产商品材10多万立方米,但大部分为外销原木,加工企业也都简单的“板块”式加工。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分散林农直接面对市场,常常无所适从,经营效益低下。

 

5.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由于这些年来对农业的投入不足,造成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有不少改造项目因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易涝面积多。自然灾害侵袭较为频繁,年年灾害损失巨大,造成“元气”大伤。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建议

 

1.加快乡村企业的发展步伐,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乡村企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工业发展可以带动区域农业产业的纵深发展,实现农村劳力的转移,形成农民“离土不离乡,务工田不荒,集镇发展快,城乡经济旺”的新型农村发展格局。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必须从实际出发,重新整合优化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提升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必须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农业引资的力度,引进资金和客商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3.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三农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帮农民所需,求真务实,切实把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把先进技术灌入到田头地里,帮助农民开拓农产品市场,牵线搭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4.减少农民数量,扩大劳务经济。转移方向:中青年劳力主要选择离土离乡的劳务输出;中壮年劳力主要选择亦工亦农,本区域的乡村企业和城区季节性临时工的劳务输出。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输出的管理、引导,做好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对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前进行一次知识培训或专特长短训;提供劳务市场信息服务和维权服务,更好地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平台。

 

5.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自然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一是政府积极介入,确保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村水、电、路、桥、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抓好退耕还林工作,提高耕地质量。二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系统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资金困难的问题。三是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放宽农村民间投资准入领域,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等农村投资。

 

6.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增强劳动技能。富裕农民不能丢了“脑袋”,农村从贫困走向富裕时,一定要以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再以经济实力来发展先进文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没有文化的农民是万万不行的。同时要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作为农村小康建设的根本支撑。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转变农民观念。围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主体,应把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即坚持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

篇2

>> 解决“新三农”问题的对策分析 新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三分农民”新构想解决“三农”老问题 基于新农合保险基金运行浅析保险欺诈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亟需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河南“三农”问题及对策刍议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潜流痕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新农保”的三大亮点 助推“三农”发展的新引擎 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新农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互助县乡镇水管站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出路 贵州“三农”问题根源及解决措施探讨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温铁军,孙永生.世纪之交的两大变化与“三农”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9).

[3]吴太贵,陈湘舸.“新三农”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6).

[4]陈林.“新三农”问题的十大关键[J].太平洋学报,2007,(10).

[5]张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新三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5,(5).

[6]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6-04-28)[2016-07-31]..

[12]蔡P.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经济研究,2013,(3).

[13]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J].理论月刊,2004,(9).

[14]范辉.农村住宅空闲超一成[EB/OL].( 2014-6-20)[2016-07-31]..

[16][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J].中州学刊,2012,(5).

[18]田毅鹏.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J].浙江学刊,2011,(5).

[19]陈小玉.土地碎片化与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问题思想研究与启示[J].西部学刊,2016,(3).

[20]刘圣中.国家和集体压力下的农户产权: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及其缺陷的政治学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4).

[21]韩长赋.切实把《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J].农村经营管理,2015,(1).

[22]新华网.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61%[EB/OL].( 2014-11-03)[ 2016-7-31].http:///fortune/2014-11/03/c_1113097444.htm.

[23]冯创志.土地抛荒屡屡出现的警示 [EB/OL]. (2012-02-16)[2016-7-31].http:///comments/2012-02/16/c_111530572.htm.

[24]徐祥临.“三农”困境之根源:双重教条束缚[J].人民论坛,2011,(8).

[25].乡村・市镇・都会[M]//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53-254.

[26]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

[27]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

[28]祝金甫,冯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8).

[29]于水,丁文.土地流转纠纷的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基于江苏SY县的田野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0]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

[31]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5).

[3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4-74.

[33]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4]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2,(4).

[35][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 李华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73-78.

[3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 (2014-07-30)[2016-07-31].http:///yzyd/local/20140730/c_1111862094.htm.

[37]魏后凯,盛广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障碍与推进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5,(3).

[38]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3).

[39]刘远风.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农村空心化治理[J].经济经纬,2014,31(1).

[40]邓大才.改造传统农业:经典理论与中国经验[J].学术月刊,2013,(3).

[41]曹锦清.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城市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

[42]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

篇3

关键词:三农研究;范式危机;范式依赖;范式转换

三农问题指涉的事实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不同研究者研究的事实之为事实又并非那么类同而简单的事情,加之三农研究涉及的是一个多维复杂多变的系统,在当前三农研究成为所谓的显学状态下,研究者都有各自研究和表达的权利,如何把握三农之真实的互动确实涉及到了三农研究的范式问题,本文将从范式的方法论上提供一些思考。

一、三农研究的范式危机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科学哲学的重要概念,与范式密切相关的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也是库恩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进步的重要命题。库恩将凡是具备两个特征的成就称之为“范式”:它们的研究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1]

库恩的范式源自对自然科学史的研究,但是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而且库恩在解释解读科学文本的不可通约性时也认为,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活动是“一种人文事业”,它本身就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理解文本。狄尔泰认为社会科学指涉的人类生活具有一种时间的结构,韦伯在《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一文中指出:社会科学的对象是文化事件,文化事件的规定包含价值和意义两种基本要素。[2]库恩范式基本上是反对本质主义的,它既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同时它也是富含实践智慧的去形而上又去纯粹经验的一种方法论,它将范式置于优先地位,它符合西方哲学从对实在的关怀到对实在知识的关怀,再从对知识的关怀到对寻求实在知识的正确方法关怀的转向,它将科学研究截持在本体与主体间性关系既非深层又非浅表的时空上,所以,无论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性,还从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特点看,库恩范式更符合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还界定了范式的一般含义,与此相对应,三农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部分,其应有的研究范式即是三农研究人员对三农研究所共同接受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技术方法的一种互动体系。库恩范式对三农研究仍具体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按照库恩范式的标准来衡量,当前中国三农研究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范式危机的。

三农问题难以解说的现状是三农研究范式危机的总体表现,面对问题的竞争性意见,人们甚至开始反思,三农研究的某种方式是否是科学的,或者说三农研究的科学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似乎超过了三农研究的范围,在库恩范式的范畴下分析,三农研究的范式危机具体表现在多方面和多重意义上。

学科的范式危机。三农研究不象一个完整的学科,是一个多科学,甚至是一个边缘的研究,三农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几乎随处可得,三农研究也只是因为当前三农问题的升温而热了起来,三农研究本身缺乏一个完整的学理规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等都可以问事于三农。对三农中某一具体的现象研究时,也没有单一的范式。有时甚至出现众说纷纭的乱象。

方法的范式危机。实证的方法、规范的方法、各种经验技术性方法都可用在三农研究上,面对活跃变化的三农,在一个宽泛的时间段内反观,诸多方法都有令人质疑的地方。有些所谓计量或调查的方法应用于三农研究,还很难说是方法论的创新,只能说是一种新式工具的应用。对这些具体方法掌握不透时,会出现明显虚假的实证,还很难从范式的视角上去把握三农实证研究的真谛。

理解的范式危机。这是三农范式危机的主要方面,以上两个方面都是三农范式危机的表面形式,理解的范式危机更符合库恩范式的概念。三农研究只是缘引多学科范式成就进行的,对同一问题和现象的解说存在不同的范式竞争,甚至出现各说各话的现象,使得经验资料独立于研究者而存在似乎成为一个永恒的问题,这也是范式自身悖论的一种表现。

三农研究的范式危机还表现在,三农研究不像自然科学,也不像其他的一些社会学科那样具有自明的实在性,即便形成了某种共同体,这种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扩展到真实世界中去也存在问题,而难以做到理论范式与事实范式的融合,比如当我们研究三农问题时,我们自以为如此,但我们所研究的三农对象的行为果真如此吗?而且,三农研究还没有象自然科学范式的有效解释和应用那样,让世界在范式下动起来,范式理论的反映与真实世界范式还难以一致激活。三农研究还未能达至自己的研究成果。三农研究没有一个较有影响的共同体,即便有一些共同体,这些共同体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很难形成广泛成就性影响。

存在三农研究范式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三农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范式的内涵决定了三农研究不成熟阶段的范式危机。其次,三农研究的涉及面太广,面对宽泛的对象研究,一时间要想有一个统一的范式显然不可能。研究人员会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不同维度来看待三农问题,有人会从农民收入问题进行分析,有人会把三农看着是农民权益问题;有人会从演进的方式分析三农问题,有人则会从建构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人从国家视角解读三农问题,有人则从公民社会的发育不足来进行诠释;即便从国家视角进行分析,有人会特别强调国家功能,有人则注重国家型态的变化和结构的合理转换。第三,现实社会的快速变化,急切地催逼对旧范式拒斥和新范式的出现,而新范式又迟迟不来,这是由社会事件类比和重复性问题引起的困境。第四,还有意识形态的干扰,即是一些规则超越范式形成的干扰,三农研究多是前置性问题遮蔽型研究,在范式本身匮乏的情况下,潜意识规则就会大肆侵入。比如农村治理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但一些研究者彻头彻尾地用政府计划管制的思维来研究;又如关于农民组织的问题,一些学者只从所谓仁慈的角度去思考弱势的农民需要组织,甚至会出现“组织农民农民怕,农民组织政府怕”的境况。等等问题不一而足。第五,尽管一些三农研究是以某种范式作支撑的,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并不那么明显。

当前三农研究并非是完全处于前范式阶段,而是同时具有前范式和需要范式革命某些特征。三农范式危机的状况总的来说,有利也有弊。范式危机可以说是一个非垄断性学术氛围的结果,有利于学术观点的竞争,但是如果所指同一问题的竞争观点久久不能归一,那么每一个竞争性的东西都难以说是成熟的科学,培根也说过,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获得。另外三农研究的范式危机也多少是在中国社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后现代性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与不存在单一范式的社会分化发展相吻合,但是在多元和多样性的情况下,寻求挑战性的新范式的冲动仍然很强烈,追求三农共识性研究仍然让人激动不已。

二、三农研究的范式依赖

科学研究需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即范式理念上进行,同时也使研究囿于共同体内,有利于解谜活动的进一步完备。无论研究是处于常规科学阶段还是需要进行科学革命,都是在依托一定的范式下进行的。研究者常常是在强把大自然塞进由专业教育所提供的概念箱子里方式下训练而成的。库恩认为科学家不能拒斥范式而仍然是科学家,他们可以拒斥旧范式,但又必须同时接受一个新的范式,因此对于科学家和一般的研究人员来说,依赖范式是必须的。

从广义来讲,寻找一种观念依托即是范式依赖,这种观念依赖已经内化为人类基因的本能之中。其实如果没有范式的指引,我们根本不会把一些事实当作问题,另外我们能够发现事实和问题,也是因为有范式的潜在影响的。

当前三农研究并非是完全处于前范式阶段,而是同时具有前范式和范式革命某些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三农研究仍然是依赖了某种小范围的范式。

三农研究范式依赖的意义:使三农研究成为一个富有成就的常规科学,在范式的指引下解释问题,并应用于三农研究的社会活动之中。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来实现三农研究向另一阶段常规科学的过渡。

尽管作为专门的三农研究人员来说,不必过多地思考方法论上的问题,向其追问三农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也似乎超出了其研究范围,但是不管怎样,任何研究人员要想进入三农研究方面,就得进入某种范式状况,要想进行范式革命也得以此为基础。

具体研究三农问题时的范式依赖形式有:一、单一范式的借用。尽管三农研究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范式危机,但是我们还是有可供选择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单一范式的。这是一种对既存范式的类比依赖,或者说是范式在三农研究中的解谜应用,而这种解谜应用是不知足的。二、对不同范式的比较依赖。因为三农研究并非处于完全的前范式状况,它有一些成形的范式可以应用,不同的成形范式可以指向三农研究,而这种不同范式的共同指向又具有显明的前范式特点,必须进行比较应用。三、不同范式的组合依赖。范式的组合依赖适合三农问题多样化分析,这种依赖有利于既关注个体又关注整体的研究。

范式依赖对三农研究也存在一个悖论性影响。一方面因为范式是一种前理解,范式依赖使得事件有意义,它对研究有一种指引的作用,而前理解范式的形成也是因本体诠释时的原初事件的显明而来的,范式的作用表现为事件突现----形成思维系统(前理解)----多事实映证(常规科学)----反常事实的激发的循环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范式依赖也会让人有戴着一副有色眼睛的感觉,防碍人们获得较为中性的观察,使得搜索事实的“无污染知觉”不大可能,事实上任何的观察都不可能是在一张白纸上去画画,如果真是一张白纸,可能就等同于,他会对一切事实无知。这样就要学会韦伯所说的价值无涉,同时在范式的依赖下,给自己的思想留下一片自由的空间也是很重要的,当然仍然要让范式优先,这样才具有科学性,这也是范式依赖时应当注意处理的关系。

总之,我们在依赖范式进行三农研究时,一定要面向对象,面向真实的场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并不等于范式,范式也不应干扰经验的再生。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我们对所依赖的历史范式应该持过多的怀疑。比如我们在对三农问题进行个案研究或区域比较时,我们就应该得出三农问题的异质性与同质性,而不应该迂腐地将三农研究局限在自认为的范式上。

三、三农研究的范式转换

范式危机、范式依赖和范式转换是从范式作用的不同阶段分析范式形态的特征,三者之间其实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范式依赖是范式转换的前提,如果不先存一种范式,何以进行科学革命的范式转换,有范式依赖的基础,也容易实现范式的团体性转换。

依赖范式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范式指引下会使研究更加精致,但是从认识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范式都会沦为被抛弃的地步。范式转换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在需要转换时而不知转换,就会要么不知着落,要么陷入读书陷阱和知识的负担之中不能自拔。库恩范式不仅强调不可通约性的范式,而且库恩后期还强调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库恩的范式并非完全是唯心的相对主义观,库恩范式的格式塔式的转换是人与物互通的结果。

因为三农研究存在明显的范式危机,又因为三农研究范式依赖的非常规科学的特征,所以范式的转换和新范式的确立是三农研究应当突出关注的问题。

当今三农研究存在前范式类的纷争,我们所说的需要三农研究范式的转换并非指既存范式的整合,整合难以解释范式的不可通约性,更难以体现科学革命的彻底性,即便与老范式存在概念语言等形式上的类同,新的范式在观念视角方面则发生了不可通约性的变化,这是范式转换的本质特点。竞争性范式的消解,也即是事实与理论的深入同化,范式转换是不拘泥于否定的抛置性否定,范式的包容性体现在转换之中,而决不是新范式对旧范式有任何包容的意图。库恩范式革命的意义在于鼓励超越范式本身,但它最终将范式超越的无限层次包裹在一起,实现范式思维下的超越超越再超越。

由于处处都有反常,因此存在三农研究的范式危机,所以需要范式转换而在某些方面达致统一,即便三农研究处于成熟的常规科学阶段,也会有反常的出现,而需要实现从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转换。

范式既是一种共有信念,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范式的转换既是观念的转换,同时也是方法的转换。三农研究范式的转换也是指两者合二为一的同步转换。方法是依赖于范式中的元理解而设计的,通过方法获取观察事实是一个事情显现的闭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反常会触发新的元理解和对应的新方法,使得范式进入另一有效的轮回之中。

本文并不指定三农研究范式转换的具体方向,因为一旦这种方向已经明了,何来范式危机的持存和始终保持危机意识的觉醒呢?本文只是特别提示三农研究需要新范式的出现,需要特别的个人在非连续非累积的情况下“悟出”一个新的系统来,并且需要符合理论与事实的一般范式的映照规律,形成能够解说和应用的三农研究范式,并将此范式与共同体一起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篇4

“这份调查报告是由106名博士,在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调研上万农产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调研方向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减负增收、医疗教育文化、退耕还林和打工者权益等近10个热点问题。”5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侯军岐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这份报告除公开出版外,还将呈送高层决策者。”

侯军岐已为这本即将出版的调查报告起子一个名字:《博士十策》。“我们的博士通过与农民和基层官员面对面的交流,搜集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希望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建言献策,为实现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在此之前,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园艺等专业学科的 106名博士,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往陕西的农村。这个被校方称为“百名博士访三农”的活动,被博士们形象地称为“上山下乡”。

农民不是不愿意讲真话

谈到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的起因时,侯军岐说,“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缺少的不是理念和方法,而是第一手的基层情况。解决‘三农问题’如同病人看病;病把握不准,再好的‘药方子’也没用。”

2月21日,筹备了半年之久的“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首批30名博士奔赴陕西的宝鸡、汉中、商洛和安康。

“以前关于三农问题只是一个观念,只是一个概念,这次下去之后,感觉到了责任。”在读博士王秀娟深有感触地告诉《望东方周刊》,“虽然去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下去之后发现,一些农村的贫困现状还是让人触目惊心。”

2月23日是农历的元宵节,王秀娟把带去的元宵和走访的村民一起煮着吃,“有一个男村民,吃着吃着眼泪就掉在碗里了,说他一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听得我们心里特别沉重,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博士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我住在村长家,村长家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没有多余的被子,我和村长媳妇盖一床被子。”王秀娟说。

陕西省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对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感到非常惊喜”,“现在―些上级领导来农村视察情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农村有好多地方是需要步行才能到达的,但有几个领导能深入到这些地方去呢?顶多是车能开到哪儿就调研到哪里,会导致调研不够真实和全面。”

一个让万维勤感受深刻的事情是,“现在好多希望小学的选址都是在车能开到的地方,而真正在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深山里,希望小学却没有几个。”

“好多人有顾虑,担心我们的调查不会得到农民的配合。这是毫无道理的,农民是不敢向他的县官、乡官讲真话,而不是不愿意讲真话。”侯军岐说。

“这次活动对帮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巡视员梦熊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评价说。据了解,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对此次活动曾作出批示:这应该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调研活动,既可使政府从一个侧面了解行政工作的进展晴况和存在的不足,又可使博土们在实践中受到一次国情教育。

“这是一场求解‘三农’问题的民间实验。”华商报社执行总编辑孙晓冰认为。此次“百名博土访三农”活动由华商报社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策划,《华商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后税费时代的农村需求

“我们在调研途中,经常会被农民拦住,咨询一些问题,有好多农民还找到我们的住处问我们,问的有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种植前景等,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博士生刘天军说。

让刘天军感到疑惑的是,每个县乡都设有农技站,但很多人什么也不懂,“我向农民发了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份,73份显示农产很需要科技人员,但没有科技人员下去为他们服务。”

商洛市新田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李元在听说“百名博土访三农”的活动后,专门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邀请博士生到他的企业去看一看:“我们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总感觉力不从心,想请博土从更高更深层次指导。”

李元毫不隐讳地说,当地政府每年都有好多科技下乡的活动,“但大多是刷刷标语,或者在大街上摆个桌子宣传一下,流于形式。”

对此,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解释说:“乡镇干部的素质比较差,知识层次老化,信息落后,科技人员缺少,这些差异直接限制了经济发展。”

李元向《望东方周刊》讲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真事:“某县农业局的一位领导对农业一窍不通,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这位领导十万火急地给各乡镇领导打电话质问,‘下这么大的雪,把麦苗冻死怎么办?你们采取了哪些防护措施?”’

“农村现在非常需要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但现在好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把自己可以致富的土地放弃了,合本求末,因为从土地上他们得不到更多的收益。如何利用科技增收,这是目前解决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

《望东方周刊》在2004年9月采访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陶乐县建制一事时发现,这个总人口仅3.2万人的小县城,竟然有2300多人吃财政饭的,而在政府各部门严重超编的同时,却是各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严重缺编。

“综观中国农村历次变革,政策从基层来,从实践中来。”“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称,“所以后税费时代的中国农村需要更多的精英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相结合,学习农民的创造力,发现农村的潜力,与农民协作,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农业问题的综合解决之道。”

不过,侯军岐认为;“大学要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我感觉难为了大学,大学的利益源在哪里?教师的利益源又在哪里?社会责任感要和利益对接起来。”据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学生只有不到30%到了农业岗位上,而真正专业对口的不到10%。

高教改革尝试

在读博土生王秀娟目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主任,1996年留校,主要教授课程为《农产品贸易》,“以前讲到农村时只是泛泛来说,现在就有具体的事例了,”

据《望东方周刊》了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百名博土访三农”活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也开展了“红色1 +1”科技行动,学校12个博土研究生党支部与北京市密云县12个村党支部共建, 100名博土生进村,1个党支部带动―个村庄,一名博士生帮扶1个农产。

“学校还从这些党员博土生中选聘6人到密云县挂职,分别任农委、科委等部门副处级干部。”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秘书王海滨告诉《望东方周刊》。王目前挂职密云县任县长助理。

王海滨称,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已有多名教授或在读博士生到地方挂职,如在云南红河州有1名副州长和6名副县长,在河南开封有1名副市长和6名副县长,“最近河北涿州市委又到学校联系,希望有人到当地挂职。”

篇5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三农问题;新闻报道;原则;措施

作为党和政府舆论监督的喉舌,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其和新闻受众贴近性的原则,直接面对当地群众和广大农民,所以在报道“三农”新闻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做好三农方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对于推动新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展开论述,以探索县级电视台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服务。

一、县级电视台进行“三农”新闻报道的原则

1、以人为本,立足本土,做到“三贴近”

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讲,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当地群众和广大农民,因此宣传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县级电视台应有的责任,这就需要基层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千村万户的广大人民群众,在“贴村贴户的情感,为村为户的内容,宜村宜户的形式”上做文章,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三贴近”,更好的发挥县级电视台区位优势。

2、从农民的视角选题报道新闻

县级电视台报道三农问题,从选材上来看,最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乡村进行认真调研,与村干部、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农民朋友的所思、所想、所需,真正能够从三农的基本问题出发,真正做到服务农民群众,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建议的作用。在报道方式上力求短、新、快,努力形成以大量的各类农业知识,产供销信息及致富典型经验介绍构成的“信息流”,向农民群众提供种种勤劳致富的途径,这也必将进一步提高县级电视台在广大农民中的形象,更好的发挥县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3、新闻形式上让农民喜闻乐见

县级电视台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受众是要立足农民,要在农民受众的角度上做好文章。因此在栏目设置方面,一定要在选题的深入性以及实用性、难易程度上下功夫,使内容上贴近农民,形式上适应农民,不要采用国语严肃和高深的形式来做新闻节目,应该把“播”新闻转化为“说”新闻,多采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二、县级电视台做好“三农” 新闻报道的措施

近年来,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引起了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逐渐认识到了电视新闻中农民角色的缺少的现状后,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也在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寻求突破发展,研究电视新闻中农村的新闻报道。

1、了解农村新闻的传播特性

县级电视台要做好农村新闻报道,首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新闻能够吸引受众所必须具有的电视新闻的特色,“三农”电视新闻报道需要满足一下要求:

(1)服务性与实用性。现在不少渴望致富的农民因缺乏科学技术、致富信息而找不到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县级电视台在制作“三农”新闻时必须在实用性上下功夫。比如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聘请涉农部门专业人士通过电视讲座等方式,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增加收入。从县级电视台的报道来看,这些都需要我们主动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满足农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季节、不同生活条件的需要,强化服务和实用功能。

(2)宣传性和娱乐型。在三农新闻报道中,要把握宣传原则,多报道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具体的、生动的新闻,尽量采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报道方式,把生动、平实的信息传达给群众。也可开设栏目适当增加娱乐类的内容,运用本地的曲艺节目,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歌唱建设新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这样才会寓教于乐,轻松活泼,吸引观众。

(3)地域性和亲民性。在县级电视台的报道视角上,增强地域色彩,让农民参与到新闻节目中,让他们走向屏幕成为节目的主题,这样可以缩短传播与农民群众的距离,而且增强了宣传的可信度,“三农”新闻报道自然就容易做到“三贴近”。

2、把握报道好“三农”电视新闻的基本策略

对农村“三农”新闻的认识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县级电视台制作此类新闻,关注农村的发展,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对一些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报道本土化的新闻。从电视“三农”新闻的发展空间来看,县级电视台报道三农最大的优势是贴近性,农业生产怎么调整、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新鲜事,这些都是农民茶余饭后关心的话题。县级电视台新闻大多在这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由于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新闻报道在反应农民的生活、生产实际的时候就具有贴近性。同时对于受众来说,在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时候,受众往往关注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从这一条上看,实现了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因素,拉近了县级电视台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也必然会提高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

(2)新闻报道要贴近三农。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看到,虽然县级电视是离农民受众最近的,但是因为一些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往往不注重调查研究,使三农新闻报道浮于表面,根本不能深入地了解到农民群众的需要,报道的内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留不住。贴近三农,就是要反映三农工作中的问题,要注重农民对节目意见的反馈,“三农”新闻的真正优势是在于它能够反映民意,对于来自最基层的农民受众的反馈意见的重视是三农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一定要贴近农民,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呼声、愿望、要求,用农民的思想、语言、风格来表现农村,只有利用好县级电视台与农民受众的贴近性,就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怀农民的最好体现。

篇6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新型城镇化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观我国近三十年的城镇化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2000-2012 年间,我国城镇化率由35.88%增长为52.27%,年均增长率为1.34%。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75%―80%),我国的城镇化率这些数据有所接近。但是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左右,是相当低的。

而数据背后,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科学规划,欠缺顶层设计,表现出布局不合理,区域间不协调,城镇定位不清,职能类似;缺乏产业支撑,导致空心村现象出现;将城镇化简单等同于造城运动,追求政绩而不顾成本后果,结果配套基础设施欠缺,社会保障等严重滞后。如此,农村城镇化后,土地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农村不像农村了,农民生活压力增加了。

显然,这样的城镇化不是我们的初衷,并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源,更有悖于和谐社会的主旨,所以,必须修正更改,于此,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 。新型城镇化之“新”,是要有别于以往的“造城运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镇质量上来,不仅是“人的城镇化”,更应生态的城镇化。

当前,他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扩大内需,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同时要彻底地解决制约三农问题的根本因素,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生活环境,让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新型城镇化最基础和最核心地位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要使农民向不同层次的城镇转移,逐步降低农业人口比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没有差别;通过置换补贴补缴,将旧址变更为耕地,增加土地的面积。一方面能够把更多的农业、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另一方面能充分实现农业土地的集约化,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村城镇化建设建议

新,体现在要把城镇化本身的过程与解决过去城镇化出现的问题的纠偏方案结合起来,推进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而最终落脚到人和生态上,却不能搞一刀切、搞大冒进,要有条件的先行,无条件的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在具体实施中,有以下建议:

1、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要搞好建设,规划首当其冲,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是每一个城镇即将面对的核心课题。

国家层面制定出战略规划目标,地方政府基于区域整体发展制定区域综合发展战略规划,这组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划,同时还要包含城市建设规划。规划要以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的双提升作为主线,整合社会、生态、经济、人文等重大问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要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协调发展,以对原有城镇群的优化整合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有效地实行就地城镇化,依据本地区特点构建特色城镇,要以产业为中心;规划出的各类城镇,职能类型要明确,每个城市都要有独特的特点,彼此之间要相辅相成,不能替代,有分工,更有合作。

2、以产业支撑为前提

产业是新型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城(镇)一体化,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一种广泛认可的模式。农民无论以哪种形式城镇化,最终要能解决他们变为居民后的生活压力。所以必须让产业来牵引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构建现代化大农业。在具体产业选择上,须因地制宜,依据本地域的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产业群,招商引资要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本地资源优化、产业集群化等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

3、完善土地确权

农村城镇化中,土地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强调要“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进行了确权后,农民才能清楚自己的家底。才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流动或抵押,使这些资产流动起来。也才会使土地真正得到集约化运作,一方面农民可以脱离农业,另一方面,可行的方式是农民以自己的土地确权进行股权投资,这样,变为居民的农民可以依托本地产业获得生活来源,同时通过获得分红,实现带资进城,这个是解决他们生活的根本依靠。

4、解决户籍问题

户籍成为农民工进城的重大拦路虎。户籍体现了不同区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差别。更多的农民工进城了,缴纳的与市民一样,贡献的不比市民少,但是难以真正享受到的市民福利待遇,如医疗、子女就学等。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系统过程,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福利制度的改革,所以要配套协调,而不能头痛医头。同时还要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更要降低农民落户的迁移成本。最终使各地的户籍可以随便流通,使劳动力资源、农民工和城镇化有机衔接起来。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引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5、以生态化为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化的城镇。这种生态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生态,还有人文、社区环境的生态。不仅包括硬件上面的生态,还包括软件的生态。是由外延到内部纵深演绎的。

要依据本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城镇,生态产业。要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节约资源,提倡绿色利用。要加强环境治理,将被动的生态治理,转化为主动的生态建设,并融入到生态产业中,进一步实现生态产业型城镇。

四、结语

本届政府高层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强势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与往日的有了更新的内容,更具前瞻性,也更具科学性。有了新思路,新规划,具体的要求后,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引自“十二五规划”)如今,新型城镇化已经拉开序幕,我们对之充满期待。(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0-01.

[2]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02-01.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5-01.

[4]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百国城镇华实地考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04-01.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 市场现状 组织体系 完善

引言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广义范畴改革与狭义范畴改革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引导,后者主要是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1]。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进行分析,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机构呈现出单一不完善性。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保险体系以及农村合作银行等,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局限于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机构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单一属性。

第二,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性显著。村镇银行大多设立于县城地区,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基本上也属于穷人的银行,受地区开放程度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村镇银行在筹资方面存在显著的困境。加之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与国有商业银行等相比,居民对其认可度较低。另外其银行网点较少,不能有效吸引农民存储,导致其发展困境的出现。

第三,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其功能趋于弱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与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均呈现出减弱的发展趋势,另外农村金融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经济效益不佳[2],难以有效推动农村 市场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应重视双重四元金融机构的有效构建,一方面强调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与民间金融机构的组成,同时还需要重视证券、银行、保险与信托租赁四种金融业务组织的作用。

第一,按照股份制原则,改革现阶段中国农村信用社,使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农村信用社是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首先改革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根据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股份制改革是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方向,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区别对待与分析,在坚持股份制改革的前提下,要充分符合地区发展特点。比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并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原来县联社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核算,并进行重新登记,设置股权、法人治理结构与基本管理形式[3]。再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按照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对原有信用社进行规范,国家需要采取有力的支持对策,以有效推动其深入发展。

第二,加强县级以下农业银行的建设,提高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力。国家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强调国家银行的重要作用,农业银行作为国家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需要充分发挥其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通过其资金、网点与技术等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国有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银行的优势特点可以发现,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村,农业银行通过占领大部分的农村市场而有效的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应强调农业银行的这一农业属性,加强农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建设,结合农村乡镇实际进行必要的改组与合并,加强机构内部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三农提供更多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内容。

第三,将农村邮政储蓄并入农业银行,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中国的邮政储蓄事业发展对金融市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金融机构的深入改革,邮政储蓄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较高的资金价格、不合理的计价方式、只存不贷的服务内容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因此从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秩序的角度分析,应当逐步撤销邮政储蓄银行,将其并入农业银行,同时县级以上的邮政储蓄机构也可以并入其他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充分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近些年以来,随着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开始日益展现出来,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三农的发展需要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同时也需要人寿与医疗保险,因此应充分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扩大农村保险内容与服务种类。这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单位,办理农业与养殖业保险,在保险办理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强制保险与资源保险的有效结合。

第五,有效引导村镇银行的发展,推动村镇银行合作组织的形成。中国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对于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完善对农金融服务的竞争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在政策上要给与一定程度的倾斜,帮助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进而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融资的基本要求,这里需要充分强调政策性支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性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方式与途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即货币化程度的加深、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以及储蓄中介功能的减退等。农村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与金融体系的科学发展,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化经营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4):103-114.

篇8

在过往关于中国乡村的见闻随笔和媒体报道当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两极化倾向。一类作者出于中产阶层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相对厌倦和审美疲劳,将乡村描绘成世外桃源式的乌托邦,甚至类似欧宁、左靖这样的知识分子,直接就进驻碧山这样的村落,在那里践行着建设现实当中的美丽乌托邦的计划。另一类作者多半在乡村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都市生活多年之后,再回到相对破败、衰落和闭塞的乡村,又多少会在笔下,生出将乡村故乡否定化、批判化、负面化的冲动。汪冬莲老师这本《满川田纪事》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摆脱了上述两种极端化叙事倾向。汪冬莲以自己的家乡―安徽歙县下属的满川田村为样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四十户农家展开口述访谈,透过这些教育背景、家族沿革和自身技艺各自不同的农家在改革开放以来遭遇的不同生活变化,来折射出最近40年来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脉络和生存现状。这种对于中国乡村变迁的客观、节制的叙事态度,跟大量以煽情、片面、标签化为特征的自媒体网文相比,明显要更胜一筹。

作者汪冬莲有着近20年的央媒工作经验,他对于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其可能的解决路径的记录与探讨,更多是基于多年媒体工作经历训练出来的本能与敏感性。因此虽然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学术论著,但汪在书中所提出的诸多命题,却完全有可能给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学者,提供可能的议题和丰富的一手素材。

举例而言,作者在书中记录的8例成功从农村转入都市生活的案例中,几乎每一位当事人都经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而相对应的是,那些没有经受较好教育,或者从中国教育体系当中被淘汰下来的村民,则直接面临出门打工,还是在家做光棍的尴尬命运抉择。教育对于农民都市化进程的显著影响,在书中的几十个案例当中不言自明。

又如,作者通过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发现当今农产品质量的日益下滑,跟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敷衍了事、投入日益减少有着直接关系,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又是源自农民在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上获得的经济回报,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不解决农产品收购价格低下和农业收入微薄的问题,就没有办法真正改善和提升农产品质量。这样的观察和分析是非常到位的。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20世纪后20年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在这40年中发生的嬗变,超过以往5000年。”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里,中国乡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未来的发展出路又在哪里,相信阅读这本书,能让你在上述问题的思考上,找到些许线索和答案。

《满田川纪事: 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

汪冬莲 著

篇9

关键词:县域金融机构;三农金融服务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金融支持经济的角度来看,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农村金融市场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的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县域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才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

二、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现状

(一)金融机构布局情况

县域范围内,存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家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一家村镇银行、一家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导致县域内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

(二)信贷支持方面

近年来,金融机构与农业与农民越走越远,是有原因的。在市场经济市场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缺乏国家的引导,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生了金融机构“嫌贫爱富”不良局面。一是农村金融资源被大量分流抽走,得不到反哺,反而流入了城区二、三产业,给三农经济发展造成“抽血”、“缺氧”的负面影响。二是金融机构存在“惜贷”现象。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注重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由于农业本身属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效益低且风险大,导致农村中、小、微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农户的贷款需求呈现期限长、额度小、季节性强的特点,缺乏抵押担保条件,以上现象均不符合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要求。加之县域银行的金融供给门槛高,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开展了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担保贷款,但大额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和龙头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信贷投放能力有限,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并且严厉的贷款责任追究和严格的贷款条件的制约,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供需失衡。

(三)柜面服务方面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提升各自的服务水平,对三农客户的整体服务态度、服务意识都有很大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银行柜员方面:部分柜员戴着有色眼镜,客户是农民的话他们就应付了事,客户有疑问也不耐心讲解,甚至言语上存在顶撞现象,消极怠工。二是银行大堂经理方面:县域大部分网点的大堂经理能积极地引导农民客户办理业务,减少在办理业务时的等待时间;但在农村乡镇的基层有些地方没有大堂经理,有些地方的大堂经理流于形式,大堂经理的作用不明显。三是银行客户经理方面:农户对自己的信用意识不够,很容易出现还款不及时和交利息不及时情况。部分客户经理不能在以上情况发生时及时提醒客户,存在工作不到位现象。

三、县域银行服务三农的制约因素

(一)涉农贷款风险防范难度较大

一是涉农贷款业务的风险性。在三农的多个领域和环节都需要信贷资金的支持,农业投资时间长,风险高,盈利性差与金融机构追求资金的安全稳定和高收益的宗旨背道而驰,而且贷款人能否保证按时稳定的还款也是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回收的决定性因素。一是二是抵押物不足。信贷质量的好坏与抵押物的选择直接成正比,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与抵押物也息息相关。由于我国的政策是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土地又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能用的抵押物不外乎房屋和农机具等,而这些物品又不容易被金融机构采用。三是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目前县域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不够成熟,需要建立成熟的工作体系就需要首先开展实际调查工作。但是全面准确的调查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银行觉得投入太大,就想出了各种其他办法,比如,通过村委会和干部进行摸底调查获得一些数据,往往缺乏准确性。虽然减轻了人力物力的损耗,但是调查数据往往会造成评定不实,所以这种方法万万不可取。四是从业人员人数不足。基层从事三农业务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匮乏,整体业务水平不够专业,处理风险问题的经验不足,加之三农业务量和涉及面都比较广,后续工作的操作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给涉农风险防范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五是信用环境不完善。由于种种原因,涉农贷款市场的信用缺失相对严重。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小额贷款的认识不够充分存在误区,从而破坏了农村的信用秩序,加之农村缺乏有效的宣传工作,农民对社会信用文化的认知水平低下,而且尚未建立健全的惩治机构,对债务人的违约行为无明确的制约标准,从而破坏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造成信用意识淡薄,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使其运营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县域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县域由于国家推行提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后,很多金融机构开始聚焦农村市场,包括国有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也参与其中,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各地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也将对农村领域的金融业务作为重要增长点,此外一些社会资金也开始进入农村市场,这就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激烈的竞争。

(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

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追求价值最大化,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自身投入高、产出低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高风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金融部门自然不愿意投入过多,而带有一定政策性色彩的金融支农贷款,也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产生的风险几乎全部由金融机构自身来承担。对于农村市场的优质大额客户,成为各家银行争抢对象;而对于有贷款需求的小额农户客户,就不一定能得到资金支持。

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三农服务

(一)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管控

在金融为“三农”提供服务时,最重要的是加强涉农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这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引以为戒,使得涉农贷款业务的风险降到最低,使农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一是放贷前要仔细充分的了解借款方的经济实力和信用度,严格考察是否符合放贷条件的,有信用污点的坚决不予放贷二是要做好涉农信贷业务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细化各种规章制度和评级指标,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风险信息的来源做出预警对风险信息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准确的预估,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路径,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做好后续的维护工作,通过跟踪和暗访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如果出现信用缺失和违规的情况立马进行严肃处理,落实责任到人。

(二)提高三农服务意识,发展普惠金融

首先必须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首要服务宗旨。客户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上帝,银行必须做到让客户满意,这离不开耐心周到的服务,做好客户的开发与维护。县域银行机构应调整战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中,注重细分市场,扩大客户群,加快生态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的发展,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者的支持力度,做好小微信贷支持,支持农村居民合理的住房、购车等消费贷款,丰富电子银行产品功能,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银行机构,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守法经营,做好普惠金融的互惠理念,大力开展在农村和社区的宣传活动,给村民讲解普惠金融的好处,维护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扩大普惠金融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人收益。

(三)营造氛围,加强全民的信誉观念

依靠政府的权威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得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提高大到企业,小到个人的信用意识,使整个社会成员做到诚实守信。一是借助媒体的宣传手段,宣传诚信文化,使诚实守信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借助媒体的舆论手段,制定“惩恶扬善”的制度,对于信誉失衡的企业给与曝光,给整个社会起到一个制约作用。三是县域金融机构应积极营造守信的的氛围。金融机构要积极培养客户良好的信用使用习惯,可以对守信的客户可以获得给予更大额度贷款的机会、逐渐降低融资成本等奖励。同时县域银行应该为农民和小型企业的经济知识培养和提高做出贡献,提高他们对理财观念的认识,增强储蓄观念。

参考文献:

[1]杨成章.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5(1).

篇10

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三农问题历来我国执政重点,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就将发展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重要规划内容,并且先后实施了农村教育改革与“燎原计划”,在实践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推动教育资源的倾斜。随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接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当前贫困地区大开发的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上先天处于弱势,本身职教基础薄弱,需要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根基上,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充足土壤。经过多年实践,这个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已经逐渐得到解决。不过在贫困地区,改善效果还差强人意,无论是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倾斜都还是困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目前虽然农村地区对职业教育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是认同度不高,职业教育本身吸引力也较差,缺乏强烈需求也缺乏足够精品的教育课程。虽然当前农村收入已经有了一定增长,但是在贫困地区还差强人意,也成为了制约其在职业教育上投资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本就差,加上缺乏优良的教育资源,所以无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来看,先天、后天办学条件都不足,也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在办学质量和效益都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起步举步维艰,即使部分地区做出了尝试,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并未有支持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市场缺乏消化能力,最终只能走上失败道路。

政府导向下的职教发展对策

在当前国家积极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号召下,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上也逐步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一是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国家重点教育工程,与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政府工作报告、工作规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这是农村职业教育获得发展机遇的关键。二是随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农村职业教育业也逐渐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三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已经有了稳固的发展基础,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多样化教育的号召中,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实践都有了诸多支持,且随着制度建设的日趋完善,必然能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下,虽然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较为艰难,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已经有了较为稳妥的发展局面,在政府导向下如何解决目前面临的发展问题,成为困扰当前发展的关键。为了解决问题,政府必须在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造福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这与三农目标殊途同归,所以当地政府要从解决三种问题的全局出发,分析农业发展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立足长期发展战略,开始人才培养工作,拓展教育视野,面向整个社会与市场展开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真正将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培养新型农民。

从政府角度来说,具体可以从5个方面努力,为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其一,由政府主导根据当地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其二,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当地教育发展计划的重点,从资金、政策、人才等多个方面给予鼓励,联合社会力量推进办学,并且将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就业等联合,完善劳动准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其三,各级党政机关要及时引导、监督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情况和教育情况,通过多方渠道利用资源扶持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其四,提供科学知识与技术指导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帮扶。科学知识与技术进入职业学校有助于提升办学水平,培养优质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输入活力;教育行政部门帮扶则应当坚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积极联合沟通,与当地城乡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统筹,改善薄弱环节,逐步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并最终与农村文化站等共同联合,形成新型的农村教育网络,服务农村发展。其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培养真正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面临不少问题,但是在政府主导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其发展局面已经大为改观,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将会走上一条光明的发展道路,为农村的进步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逢源.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11)

[2]倪锦丽,崔巍.吉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