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理解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理解的教学设计

篇1

1.了解考试中常见的句子含义题的类型。

2.在读瞳文本的基础上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难点]在读瞳文本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句子的丰富含义。

[课前诊断]

《苦命人》维克多・雨果。

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就有了暂时的快乐。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忘了许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赛特。

芳汀挨家挨户找人雇她当仆人,没有人要她。后来她去兵营替士兵们缝粗布衬衫,每天可以赚十二个苏。在这十二个苏中,她得替女儿花十个。从那时起,她就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并劝慰她,生活就好比是两间屋子,第一间是暗的,第二间是黑的。

请理解文章第五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展示学生答案,师生共同评议。

明确:生活有两种,一种是有一点希望的贫苦生活,一科是令人绝望的悲苦生活,体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悲苦。

[考点解读]

“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考查时,侧重对有特殊手法的词语、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体会(特殊手法的词句包括:有比喻、象征、一语双关、借代、反语等手法词句以及有言外之意的词句)。

[步骤方法归纳]

(1)定位(确定含义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以便结合上下文回答)

(2)找出关键词(找出有含义的字、词、短语,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言外之意等)

(3)解释关键词(把句子带入语境中解释有含义的字词句,尽量用原文中词语回答。注意:有言外之意的词句,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c明句子的表达效果(与主旨相扣,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

[课堂演练]

《总想为你唱支歌(节选)》吕锦华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成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明确: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解析: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念分析。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明确: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解析:联系语境,揣摩语境义、言外之意。

[链接高考]

(2015江苏高考题《比邻而居》)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泅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明确: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要立足文本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1.含义题答题要规范四个步骤:

定位――找关键词――解释关键词――点明效果

2.解释关键词、句的方法:

(1)还原本体法(指代、比喻、象征等还原法)

(2)抓言外之意法(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3)联系语境法(联系上下文)

特别提醒:对于语义的理解,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的原则

[巩固练习]

1.《西敏大寺》华盛顿・欧文

④我踯躅于拱廊之间,时而默想着这幅辉煌和颓败的景象,时而竭力去辨认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我脚下的铺道都是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个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很粗陋,经过好几代人的践踏,差不多已磨损殆尽。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遗像,他们的墓志铭都已磨光,只剩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也无疑是后来重刻的。我停留了一会儿,对着古人这些残缺不全的遗迹,不禁幽然沉思。它们就像几艘烂船,被时间的洪流冲到了遥远的此岸:它们并不告诉你什么故事,只表示这几个人曾经活过,现在已经不在。假如它们含有什么道德方面的教训,那只讽示那种希望死后还能受人尊敬,能借着墓志铭长存下去的骄傲心理,是如何的空虚。……

解释划线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说明遗迹已经破烂不堪,历经时光的淘洗留存到现在,本身没有什么价值。

2.《灯笼草:大地上的静物》

①在梦里,我常见到灯笼草。

⑧在田埂边,遇见一位老人,他安然地地倚着树干,抽着旱烟,把玩着一株灯笼草,喃喃自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

根据文章内容,理解第③段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过去,经济困难,人们以草果腹的时代。如今,生活富足,但蔬菜已不如草“绿色”,人们追求“绿色”的时代,写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土地荒芜,庄家坍塌,粮食会越来越少),表现了老人对当今人们生活状态的深深忧虑。

[教学反思]

篇2

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我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读后重建语篇训练题:

1) 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are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2) 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3) 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

4) 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篇3

【关键词】高考英语 阅读理解 策略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高三考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研究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策略并进行了大量的专题训练,但是收效甚微。所以,本文就考生在备考阅读理解这部分的现状,从命题原则和特点、题材、体裁、题型等方面来谈谈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一、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原则和特点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始终保持着先易后难、公平的原则,所选的题材和体裁语言材料新、地道,贴近生活,逻辑性强,具有可读性、知识性、新颖性和教育性。其常见的题型有主旨大意、细节事实、词义猜测、推理判断、作者意图等。这就要求高三考生要具备理解文章主题含义、推测词义、推理判断、理解作者意图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而事实上,大多数考生缺乏这些方面的能力,且没有解题的基本技能和策略,严重影响了高考成绩。

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指导及策略

(一)高考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指导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有很多。首先,每个考生必须要知道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词汇量,除了要全面掌握高考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约3500个单词外,还必须要记住高考英语阅读常见的高频单词。其次,考生一定要了解记叙文、议论文等体裁的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保质保量地阅读可以帮助考生扩大知识面和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处理语言现象的能力。最后,考生应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多用略读、跳读的快捷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寻关键词、主题句及作者意图,要善于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为提高速度,考生最好有针对性地进行限时阅读训练,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阅读理解的精度和准确度。

(二)针对高考阅读理解的设题思路,考生可根据不同题型采用不同策略

1.主旨大意题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itles best summari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能有效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在解题时,考生可采用“篇章首尾兼顾”策略,要会寻找主题句和关键词,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以做到不丢分为最佳。

2.细节事实题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true except___. 考生在处理此部分所采用的策略就是直接从文章中获取信息,难度不大,但是要十分仔细,做到不失分。

3.推测判断题

此类题型是英语阅读理解中较难的题型,错误率很高。常见的提问方式为: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passage implies that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 目前这类题目数量不断增多,考生要善于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4.最佳标题

标题如“泉眼”,是文章的灵魂。考生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主人公的特定心态、文章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它常见的命题形式如: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the text could be entitled ___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suitable as a title for the passage? 这类题题目短而精炼,具有概括性、针对性和醒目性的特点,解题时考生应遵循“概括性词语加上中心词”的搭配原则。

5.作者意图题

作者意图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判定作者写作的目的。它常以类似“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how does the author feel about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的问题出现。在做题时,考生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题目的答案中,要注意所得出的结论必须符合原文作者的意图。

6.猜测词义题

猜测词义题的提问方式如: the word “...” could be best replaced by___,the word “...”probably refers to___, by saying “...”, the author means___.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为不仅可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还可根据关联词来猜测和利用构词法得出答案。

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英语阅读教学中,高三教师要帮助考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要给考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要有效地培养考生概括与分析、推理与判断的思维能力,让考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阅读训练。考生只有通过反复有效地训练,才能正确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和所选文章的深度,才能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去分析阅读理解的题型特点、答题要求,得到一个高分。

【参考文献】

[1] 张泉.阅读理解[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

[2] 张玲棣,孟雁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用词典、语法等工具书及各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能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译能力提高的关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占主导地位,优化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能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那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1.精心设计问题,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从阅读的心理看,学生在开始阅读前,需要进入一种阅读的准备状态:

第一,想读,有读的愿望。

第二,有必要的语言基础(如词汇)。

第三,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这些心理需要进行导入:

①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两个问题,激起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②在介绍必要的背景信息的同时解释文中的生词(key words),为学生的阅读理解作好铺垫。

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指导也可在这一阶段进行,要告诉学生:一定要默读,不能指读、重读、回视;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不要马上去查,试着根据上下文猜测其含义。

2.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

2.1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捕捉大意,扩大阅读视幅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猜词悟意能力,在阅读材料提供的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略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一猜某些生词。这样,可通过快速阅读捕捉文章大意,让学生找出一些文中表层的基本事实,如Who、Where、When等。

2.2 指导学生精读全文,把握信息,然后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教师首先提出一些带有逻辑推理或评价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仔细地阅读,边读边思考,并做好监督调控、辅导指点的工作。对于结论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分组讨论,只要是合情合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口头交际能力。通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掌握了语言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语言思维定势,培养了语感。针对有碍阅读理解的内容,可采用“疏”导法,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针对阅读中的重要语言知识,可采用“点”导法,并且把重要语言点发挥下去。

2.3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文章,还要启发他们深读文章。

教师要带领学生一道挖掘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开展话题讨论,发挥潜能,引起发散性思维,抽象出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等,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态度。在彻底理清文章思路后可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达到以阅读活动为主线,同时渗透一些听、说、写活动去巩固课文学习的目的。

3.阅读要注意反馈调控

篇5

关键词:图式理论 语文阅读理解 现代教学设计 文学理论

语文阅读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尝试应用图式理论探索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一、图式理论

安德森和佩尔森认为图式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体系。加涅则把它简单地定义为有组织的知识。

按照罗斯和鲍尔的定义,图式是一个存在于记忆中的庞大的概念体系,它把各种施事受事者、物体和属性联系在一起,并提供这些类目的一般信息和每一类目的变量值,它能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具体化而被应用到新的事例中。

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等人认为,人脑中所保存的一切知识都能分成单元、构成“组块”和组成系统。这些单元、“组块”和系统就是图式。

根据以上图式理论家的定义,笔者认为图式具有三个根本特征:图式是有组织的知识;图式具有变量,变量的具体化具有同化新知识和变革旧图式的作用;图式是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而非客观的结构化知识,但是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二、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理解

图式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过程,而阅读理解是运用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加工和评析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指出,理解的主要机制是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具体化,使他们会用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或者改变旧图式,用以接受新知识。图式理论对语文阅读理解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图式理论有利于形成结构化的语文知识

语文阅读研究表明,人脑中的结构化的知识(也就是图式)是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题思想作支柱的,重点突出、体系简约、易被领会、便于激活。

语文知识可以被提炼成框架。图式理论指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识记和存贮效果越好。

当散在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严谨的图式时,可以缩简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减少所识记材料的范围。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提炼成结构化的图式,可以减少阅读时间,扩大阅读量,增大储存空间和工作空间。

(二)图式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由此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的基础。图式对认知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首先,教会学生构建图式,优化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所储存的知识都是“产生式”的,二是知识节点间具有高度的组织化,易于激活,便于迁移。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结构就是一种图式,人们的认知结构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图式组成的。从认知角度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不断构建图式的过程。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图式的前提是不断地构建图式。

其次,教会学生形成图式迁移能力,丰富认知结构。相对于认知过程来说认知结构是静态的,但作为认知结构自身来说它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它需要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提高知识的抽象水平,这些都是在图式的迁移中实现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图式后,可以举一反三、同化新的信息。在图式迁移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最后,构建复合图式,完善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知识表征抽象水平高,而且知识类型完备。但是目前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常常缺少策略性知识,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完备的知识图式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还有策略性知识,把三种知识图式融合为一个综合的图式才是最佳的认知结构。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2)的时候,学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诵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同时兼顾传授文言文翻译方法,像添字换字法、关注古今异义词、调整语序法、注意省略等方法,把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者结合,组成一个新的综合图式。

三、在语文阅读理解中应用图式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图式的学习应该结合现代教学设计中图式的习得规律

现代心理学认为,图式是在不断接触图式例子基础上形成的,图式的例子要求至少两个,这样才有可能抽取出其共同的特征。例如 ,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构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图式,至少在学完《拿来主义》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之后,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归纳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这个图式的常量和变量,从而形成图式:(1)把课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2)一句一句认真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的意思;(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4)把每段段落大意连起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把图式迁移到课文《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和《青苹果和熟苹果》以及以后的课文学习中。

(二)图式理论的运用应与文学理论相结合

图式理论的应用不仅仅是语文图式的教学,还包括开发新的语文图式。比如,现行的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缺少文学形象的还原、多元解读肤浅随意等弊端,解决小说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发一种新的小说教学图式意义深远。再比如,诗歌的综合性运用教学常常有名无实,其中症结是面对问题情境无法快速搜索,对语文课程中的诗歌进行精细的加工分类,形成高度结构化的语文知识图式,这个图式便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两个图式的开发必须以小说理论和诗歌理论为基础,以图式理论为圭臬,充分考虑中学教学实际,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向葵等.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9,22(2).

[2]樊建华.鲁梅哈特交互作用阅读过程模型的教学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

[3]马笑霞.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J].江西教育科研,1997,第1期.

[4]张向葵等.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第4期.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39-01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生词和语法结构外,还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通过开展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词汇,知识面也会得到有效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灌输式教学,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能够控制课堂纪律,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会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参与,从而有效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进度。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地进行阅读学习,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降低,语文综合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2)忽视语言表达,偏重阅读理解。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能力外,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锻炼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会比较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这样就会使语文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脱节,学生难以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形成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语文教学偏离方向,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1)拓展学生思维,优化教学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更加深入。同时,提问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阅读教学:“同学们,如果有人往你的身上水,你会怎么样?”有的学生会说自己很生气。然后,教师继续巧设疑问:“有一个地方,当别人向你身上泼水的时候,泼得越多你会越开心,你们相信吗?”然后引出这篇文章。这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升,受到求知欲望的驱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体会会更加深刻,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拓展阅读素材,丰富学生知识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阅读的知识面,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阅读素材。这样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喜欢的阅读素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积极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逐渐形成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鲁迅文章的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有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作者的写法,在提高自身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语文素养,起到很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3)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语文综合素养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海豚救人》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海豚,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海豚。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4)创新阅读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分享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受到年龄和理解能力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通过交流分享的方式,一方面交流阅读经验,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互换阅读素材,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经验分享会,说一说自己阅读《朝花夕拾》的体会。这样就可以在互相交流中,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还可以介绍自己最近阅读的书籍,帮助其他学生拓展素材来源,切实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化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应该优化教学设计,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寿宗.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篇7

一、 开展阅读教学要明确的问题

1. 阅读的目的

阅读的目的主要有: ① 获取信息; ② 学习语言; ③ 学习技能或方法; ④ 娱乐或享受。

2. 阅读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果;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进行学习,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3. 阅读常用的方法

(1) 朗读。朗读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材料念出来。朗读可以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记忆力,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2) 默读。默读是为了理解的阅读,涉及浏览、寻读、抓要点、理解句子意义以及句间关系、明确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行推理等重要的阅读理解策略。

(3) 精读。精读指学生在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阅读,要求了解各段落或一段中各层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或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泛读。泛读要求对所读的文章通过工具书进行疏通,正确理解文章的字句,甚至可以通过反复的阅读来确认自己的理解,加深对精彩用法的记忆。

(5) 速读。速读,就是以较快的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方法、高效率地阅读,以便从所读材料中获得所需的信息。

二、 分析阅读教学活动

1. 读前活动(Pre-reading)

读前活动的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一般为8-10分钟;激活或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为了进一步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教师可选择课文中的单词、句型、语法进行巧妙的处理,再让学生对课文题目、有关内容的插图及图表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中准确理解、掌握不同语境语言的含义。

2. 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此阶段以学生阅读为主。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要注意:

(1) 要进行多次阅读,每次阅读任务要有所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阅读时,还要强化阅读的目的性。

(2) 任务的设置要遵循“先整体,后具体;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当我们进行阅读时,就要从所读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需要快速阅读,找到这些信息,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课文教学的第一步通常是针对课文提出几个最基本的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以便提高学生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或练习册上所安排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回答问题、判断正误、填写表格、寻找主题句、归纳大意、改写课文、复述课文等,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接下来进入精读阶段,对课文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用语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理解中的障碍。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

3. 读后活动(Post-reading)

读后是检查学生阅读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可采用许多方式对学生进行检验,如分角色朗读、表演,小组互动,猜谜、做游戏,概括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应动、静相结合,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获取反馈信息,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并随时给学生恰当的建议,以便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分层教学 教学质量

引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关注阅读理解的教学。但是根据历年高考学生考试的反馈信息却发现,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难点,传统的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方法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该方法,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竞争性,而且还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了解学生能力。对其实施分层

教师要想运用分成教学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就要对学生自身有充分的了解。其中包括学生的智力、职能和思想水平以及认知发展。可以在教学未开始前,对学生展开一次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组,再把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分层,A层是教育大纲规定的内容,这层适合基础的磨合。B层是高于教育大纲的,可以将教学难度适当地有所提高,这也是能力的提高。再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对照A、B这两种教学方式,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具体的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将问题和练习设计成不同难度的题型再进行分解教学。假如是实施A教学方式的学生,要求他们会阅读基本课文和单词即可,再根据课后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实施B教学方式的学生,首先快速阅读是基本要求,尽量将读出和原文相同的意思,尤其是读好教材中中Reading和Workbook中的短文,能够准确概括和推断文章大意和作者意图。所以实施A、B两种教学方式可以让不同能力程度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来进行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在英语阅读中有所提高。

二、因材施教。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提问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就是因材施教。A、B两种教学法都能使学生的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就要因此转变。对于实施A层次教学方式的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对于实施B教学方式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向高难度的目标挺进。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调整,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有助于自身提高。其次,对于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提问,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明确提问的对象。满足学生取得成功的心理就要让他们有所表现。对实施A层教学方式的学生的可以提问关于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细节等问题,让学生回答一般难度的问题,如文中简单生词的含义和课文的中心思想。对于实施B层教学方式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如文中是否隐藏着和文章表面思想不一样的内容。A、B两个教学方式都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着重处理Reading和Workbook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处理。当然,对于A层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来增加他们对学生的自信心。

三、采用阶梯原理。分层布置课后作业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应区别对待。”为此,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阶梯原理是所要运用的,同时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前面取得的学习成果只有通过作业的布置才能进一步巩固。根据A、B两个不同的学生层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对于A层面的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是必要的。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巩固基础知识也可通过训练加以提升。对于B层面的学生,在基础的层面上加以提高,可是适当向高难度进行挑战,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自学能力。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与措施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在现代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文辞修饰和段落语句,那么就无法透彻地理解作者写作的深刻涵义。例如,在小说的阅读分析中,教师不注重语句的灵气,深刻领会作者的心意和文章表达的深刻内涵,而只是简单地把文章进行分解成若干部分,让学生死记硬背文中的生词和优美的句子,学生就会在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分析中逐渐失去兴趣。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抑制和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阅读教学手段过于形式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形成。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改变过去枯燥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一种时尚教学,在阅读教学中,鼠标可以替代粉笔,银幕替代黑板,音频代替教师。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形象和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上,不只是体现在几幅画面上。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使用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作用,还会干扰教学的顺利进行,体现不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价值。

3.阅读教案过于艺术化。部分语文教师重点放在教学设计和教案上,在教学中,想“复印机”一样照本宣科,不根据课堂的真实性和差异性教学,学生也由此根本无暇参与文本阅读。教师仍然遵循老套的教学模式,用教学设计的方案一统课堂和学生思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不深刻,使阅读教学趋向于理想化而失去了真实性。脱离实际的教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相符合。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情境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有效地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如果学生仅仅从动物的角度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就对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不清楚,认为作者只是介绍了发生在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而通过播放变色龙的录像,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将奥楚蔑洛夫称为变色龙的原因。这样的引入,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一个人渊博的知识是经过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文章,增加阅读的词汇量,学生就可在知识点允许理解的范围内会写、会读和会用。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搜集词汇、摘抄经典的句子。摘抄优美的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长期坚持,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文学作品都有读者思考的“空白”,读者可以凭借着对文章的理解填补这个“空白”。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文章的“空白点”就是学生对文章产生疑问的地方,也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想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讲课之前,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自或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讨论,理解词汇,组织造句。学生可以针对文本,确立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设置1-2个题目,小组通过深入探讨和思考,确定讨论题目的价值,写下问题的答案或者存在的疑问。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确立教学目标,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设置试题和答案,那么本次的课堂教学目的已经达到,阅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得到解决。

5.将读、思、议、练有机结合。教学中的“读”要做到以读为本,读出语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教师应正确、精心地设计文章的启发语、提示语和过渡语,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现实生活,去分析文辞和感悟文辞。“思”即问题的思索。学生并非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者,要对知识要进行思考加工,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疑问,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问,有问题才能有思考。“议”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实现交流的有效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或者分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表达出来,大家共同分享。“练”就是练习。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阅读的文章,找准文章学习的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设置适当的与文章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6.开展实地调研,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是最有话语权的。因此要改变现在的教学现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开展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活动,征求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意见。具体的作法是教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与学生开展访谈对话,听取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意见、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然后反思,制定改进教学的计划。

参考文献:

[1]乔朝霞.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学周刊,2013(8).

[2]朱卫强.新课改视阈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6).

[3]史振泉,韩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31).

篇10

一、巧设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最为常用的方法是“问题情景”法。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提问设计要有阶梯性,层层递进,要得体、精巧,能起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同时,老师提问要有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中,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另外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1)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通过略读就能快速在语篇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帮助他们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训练学生整体理解、快速阅读的技能。(2)提出一些推断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精读领会语篇的细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3)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设计好教学步骤,引导好学生阅读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获取对语篇的完整印象并掌握其大意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呢?(1)要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语群句义。(2)培养他们在阅读中学会猜词能力,推理归纳能力。(3)培养他们在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掠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一猜某些生词。(4)规定学生每周定时定量的去阅读。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要看课文,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和判断能力。这样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材料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有成功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2、精读全文,掌握语言点及重要信息

学生读文章整体熟悉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精读文章中,要学会处理词汇、语言点,促进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这样加深对句子章节、文章的理解,体验作者意图、态度、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针对有碍于阅读理解的内容,采取“疏导法”,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针对阅读中的重要知识,采用“点导法”,并且把重要语言点发挥下去。例如:文章中insist的用法insist that从句/on doing sth,instantly=at once,at the age of =when somebody was…,and so on.精读完之后,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What had Audrey Hepburn been before she became aHollywood superstar ?

(2)When and where did Audrey meet Colette ?

(3)Which play did she win the Tony Awards ?

(4)How many Oscar nominations did she earn ?

(5)When and why did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resent her with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6)When did she pass away?

回答好以后,再要求学生找出关于had been结构的句子,再作理解,为学本单元语法作铺垫。

3、要求学生深读全文,领悟中心思想

文章大意和重要语言点被了解之后,我们主要研究文章中心思想。这种题目在历年中考阅读理解中常见,一般是在第一题或最后一题。题型一般分为:这篇文章哪个标题最好,文章中某个人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猜一猜文章中某件事的结果如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文章,还要深读文章,发挥他们的潜能,引起发散性思维,从而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英语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和综合素质

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志向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善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投入学习。还要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互相讨论以前学过描述人物性格的词,这样不但复学旧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展开想象,增强主人翁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阅读课还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例如:分组讨论时,组与组之间比赛,哪组回答的问题多、准确率高,就算哪组赢。

四、无论在哪方面教学,我们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都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