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概论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球系统科学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

篇1

 

一、《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测绘工程的专业补充标准中,课程设置分为四类,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地球的各圈层在不断地演化与相互作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通常,《地球科学概论》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行星地球简史、地球的物质组成三个部分;(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3)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和性质、岩石圈内部物质的转化、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重力地磁与核幔作用四个部分;(4)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包括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资源、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三个部分。

 

二、《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的涵盖

 

在2013年版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该课程可以很好地涵盖教学内容的所有知识点。但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对于2011级、2012级同学来说,该课程的知识点需要由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涵盖;具体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第3学期《环境科学概论》、第4学期《煤矿地质学》、第5学期《采煤概论》以及第7学期的《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环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环境管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

 

通常,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同时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可以部分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煤矿地质学》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基础地质理论部分,地球概况、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煤与煤系等,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水、煤矿环境地质、地质勘探、主要地质图件、储量管理、地质编录、地质报告与说明书、煤矿地质信息技术等;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一方面内容(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同时,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采煤概论》的内容主要是煤矿生产建设的基础知识,知识点通常包括:煤矿地质、煤田开发、井田开拓、采煤方法、井巷掘进与支护、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生产系统等;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主要内容是: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地表及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开采损害及其防护措施、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监测、下沉与变形监测新技术;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主要内容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以及可以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

 

所以,虽然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但《地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涵盖。

 

三、《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特点

 

通常认为,《地球科学概论》不同于《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性的课程,解决的是专业入门教育问题,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后续课程中将深入学习《普通地质学》中每一章的内容,是相对较纯的地质学的研究内容。而《地球科学概论》是由原来的《普通地质学》拓宽、发展而来的,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涉及的学科更多,体系更加庞大,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中比较成熟的地学知识,而且要面对当代技术发展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的主要对象是非地质类专业但与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它不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没有相应的后续课程,主要任务是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地质思维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地球观,具有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通常来说,《地球科学概论》具有内容多、课时少、程度浅的特点。内容多体现在:地球科学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长、地质过程复杂的特征,不仅要介绍地球的形成和组成,而且要介绍地球的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阐述地球系统的整体作用和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基础上,还要介绍人类对全球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灾害防治等当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课时少体现在:通常该课程仅仅为32学时或40学时,相对于庞大的教学内容而言,课时显得十分的有限。程度浅体现在:《地球科学概论》是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一门通识性课程,不以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讲授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复杂的地质现象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以上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要上好这门课,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十分熟悉教学内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凝练,教学过程中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思想性。

 

四、《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专业认证的支撑

 

自2006年起,由教育部牵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机械、化工等行业开展了试点工作;随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文化、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从2012年开始,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国测绘学会进行认证工作。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在毕业要求方面应覆盖12方面的内容: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贡献,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需要,《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其次是教学内容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后续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地球形状的知识是投影带划分的基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和分层的知识是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知识是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的基础等。最后是对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中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支撑;在“6.工程与社会”方面:例如,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通过观测整体的微小变形量,构造统计分析模型,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变形体的变化趋势,为防治灾害提供基础。这不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且是涉及到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问题。

 

在“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地球是养育着亿万种生命的摇篮,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为人类提供了空间、环境、资源等一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历程中,对地球的索取远远超过对她的关爱与保护,这种人地关系的失衡导致了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等问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正如郝诒纯院士在为《地球科学概论》作序中指出的:地质科学已成为保障人类生存的科学,发展和普及地球科学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和繁荣昌盛的意义深远的战略。在“8.职业规范”方面:在地球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如水成论与火成论的争论、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等,这些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理解,丰富和完善了地球科学的理论。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很好的帮助。《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还可以促进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关注人类与资源、环境、灾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篇2

关键词: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美国副总统戈尔于 1998 年 1 月 31 日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这主要是由美国的国家目标和全球战略决定的。同样地,从我国的国家目标出发,我们需要一个中国数字地球或数字中国。由于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一项整体性的导向性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土地是人类立足的场所,生存的条件和使人类劳动能够得以全部实现的基本条件与基础。土地问题根本是一个管理问题。如何管理土地,使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土地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土地管理信息系统(LIS)是土地规划和管理定量化、科学化以及对土地信息进行快速查询、分析和更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土地管理的最先进方式,是现代土地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所有和土地信息有关的系统都可以归入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范畴,包括城市规划、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定级估价等。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和方法组成。硬件和软件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环境,数据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方法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解决方案,人员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和能动性因素,直接影响和协调其他几个组成部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专业的研究与应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殊功能有图形数据的输入与编辑,图层与图幅管理,建立拓扑关系,空间查询功能,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编辑和空间分析功能。

二、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2.1、土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互联网具有不受时空限制能快速、直观的土地信息,对于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整合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生产力,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制作专题图和分析的功能,已经成为土地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确保信息化标准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土资源部已组织力量着手进行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参考模型。国土资源数据模型和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协调和规范数据库标准,应用系统建设规范等工作标准的制定,国土资源部正在加紧国土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高层分类、编码及数据文件命名、以及相关的网络开发。规范网络系统建设、规范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数字资料汇总规范等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2、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化、模块式。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时、准确的获取土地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情况、地籍资料等空间数据,这就要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要求快速、便捷、准确。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卫星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这两门技术为空间数据的快速采集提供了可能,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为空间数据的压缩、管理提供了可能。遥感技术已经从多光谱卫星发展到主动雷达遥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探测,空间分辨率也由30 米发展到亚米级,时间分辨率发展为 1 天,这为大面积土地利用信息实时采集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全球定位技术(GPS)的地面数据采集也实现高精度、自动化,满足了地籍测量的基本要求。

就以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本文发现: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整个县级行政辖区范围内建成区和非建成区土地的权属、利用类型以及其他专题数据,在统一坐标系、统一 GIS 平台、统一分类体系、统一技术标准下实施统一管理的信息系统。即实现多尺度、多级区域、多专题数据融合成一体化的专题数据。因而在该管理信息系统中做好对各种数据的组织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日渐集成化、模块化的发展态势。

2.3、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促进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普及程度和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正在大规模建设中。目前,国土资源部内网和外网已经建成,形成了包括网络、应用、服务、开发、数据库和网管等平台的较为先进的局域网,系统各省级节点局域网有的在建设中,有的已经建设完成。各节点局域网的互联也即将开展。随着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系统的安全保密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构建一个完整安全的网络系统。在建设网络平台、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网管平台等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保密系统,防范来自多方面的安全威胁,加强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和信息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通过对城乡一体化中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描述,本文一方面论述了未来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并指出我国在未来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创新中占据制高点。因此,应当清楚如下: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内容,并受到政策、制度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而变化的过程。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本文只以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两项业务系统的整合进行研究,以达到“城乡一体”管理的功能。同时本文也并未对城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涉及到的所有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如工作流技术,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随着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成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为我国的土地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平台,也为我国土地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材料

[1]. 寇有观、吴敏: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研究[J].遥感信息1998年第1期。

篇3

关键词:中国当代设计职业教育;WSR系统方法论;设计的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陈烈胜(1962-),男,江西铅山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和设计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30-05

一、中国设计职业教育问题及思考

设计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相当普遍,但与西方先进国家地区设计行业相比,中国设计职业教育尚未真正实现现代设计语境的转换

中国现代设计职业教育仍在沿用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和20世纪50年代乌尔蒙设计学院所建立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模式:倡导以人为本、功能至上、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设计理念。教学模式以基础课为基础,工作室制度为辅,通过实践探讨设计各要素的可行性,除此之外,乌尔蒙学院加开了德育、理论和实证哲学、方法论等课程。两所学校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系统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达到理性水准。包豪斯和乌尔蒙两所设计学院所提倡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当时固然意义重大,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今天,绿色生态、和谐设计理念或者对于品牌文化的追求可能更有意义。

一位设计师曾说过:“设计教育是在工厂中完成,而不是在设计学院完成。”至今,中国的设计职业教育基本是在学校中完成的。我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学制一般是五年,四年学习一年实践,而设计类本科专业的学制都是四年,竟无实践时间。设计类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就业率很低,大多改行干别的,即使找到设计类工作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期。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Prof. Gerhard Mathias),对中国设计职业教育现状做了一针见血的总结:“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1]这话使人读来有些可悲,但中国设计职业教育的确如此。又如一个受过四年设计专业训练的学生和一个受过三个月设计训练的学生都能做设计,因为他们都有设计思想,一个没有受过任何设计专业训练的人也有思想,也可能会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居住环境或者服装打扮设计得很到位。受过专业训练和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设计有何区别?如果说没有区别,那么是否说明设计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学校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令人深思。如何突破这种状态,首先要纠正人们对现代设计的认识问题,其中包括对设计职业教育的认识。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设计进入非物质阶段,设计要素逐渐脱离物质层面,超越“功能”和“形式”。设计不仅仅是对产品外形的打造,而是系统思考和深度实现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追求。

现代设计所要实现的,是一种转化:将人的主观意识转化为客观享受,将信息资源系统转换为设计形式转嫁给用户。在实现这种设计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关系:用户与设计师的关系,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设计师与评论家的关系,设计理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系,种种关系形成一个复杂关系网——现代设计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中人与人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主观意识的主体,设计目的是人。由于道德水准、知识文化素养、审美价值观、哲学的不同造成设计过程中各种关系之间可能产生各种矛盾:设计师与设计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设计团队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设计理念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产品价值与产品价格的矛盾,企业利润与消费者承受之间的矛盾、设计创新与技术、经费的矛盾,满足消费需求与地球资源短缺及环境的矛盾等等。当今的设计师面对这一串串复杂的事理问题和矛盾,须具有管控这些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在今天,仅凭学习形式技巧而不懂形式“生长”的综合原因,或仅熟知几个计算机设计软件是无法解决上述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的WSR系统管理方式可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方法论。

WSR是“物理(Wuli)一事理(Shili)一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是中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提出的。从字面上看,WSR系统方法论是指“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也就是结合物理、事理、人理处理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综合多种方法的方法论,可作为解决当下复杂问题的工具。WSR是典型中国传统哲学思辨产物,国外学者将其归为整合系统方法论一类。现代设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设计师,创造符合中国人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品位的设计理念,并能使中国设计真正实现现代语境的转变。

二、WSR系统方法与我国设计职业教育的融合

以平面设计教育为例,进一步分析中国设计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系前身是原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九十年代大多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系,后来多数改用为平面设计系,主要包括三个专业方向:平面设计、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书籍设计。主要课程有:图形语言、字体设计、设计编排、插图、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电子出版物设计、展示设计。核心课程编排为:字体与编排设计(课时三周)、印刷出版类书籍设计(课时三周)、烟酒保健品包装设计(课时三周)、房地产品牌设计与推广(课时四周)、日常用品再设计(课时四周)。精品课程编排为:设计概论(20课时)、现代设计美学(20课时)、设计市场学(20课时)、图与设计(16课时)、印刷与设计(12课时)、书籍工艺(12课时)、包装结构材料与工艺(12课时)、设计与色彩(12课时)、广告摄影(12课时)、文案与策划(12课时)、品牌设计(12课时)、品牌推广(12课时)。我们看出,课程虽多但不系统,所有课程都是与平面设计有关的概论,每门课程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很长时间专门研究和实践,比如商业广告设计,一般人都会明白商业广告设计的重要性,商业广告设计包括平面广告和三维广告制作,需要平面设计的知识、需要绘画构图的训练,需要摄影技术、需要熟悉电脑操作、需要了解符号学、需要了解市场经济学、需要熟悉产品性能和企业文化背景、需要知道媒体运作基本情况,绝不是在学校里三四周课时就能解决的,消化都谈不上,更何况实践,四年时间都无法穷尽如此全面的知识,但以项目设计实践为主的学习,却可能使学生引发兴趣,学会处理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目的。在这里我们不是在否定设计学院四年的教育,而是想探索培养优秀设计人员的方法——WSR系统方法。

优秀设计师并非技术全能的设计师,然而社会需要的设计师应该是个懂规矩、明事理综合素养相对较好的人,能参与设计管理团队工作并知晓项目工作整体意义。如果将WSR系统方法论应用到设计职业教育领域及课程教学,那么根据这个方法所培养的设计师便是如此。

“物理”具体到设计方面是指所设计产品的客观特性以及应用原理。“事理”是指做事的规律和规矩,是“怎样去做”的事情,“事理”中涉及到一个巨大版块就是“管理”。“人理”指做人的道理,很大程度上是对道德的约束,“人理”所要解决的是“应当怎样做”、“最好怎么做”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最难处理,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素养和皆不同,对事物认识也不同,“人理”是WSR系统方法论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培养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设计师是否能够帮助解决设计职业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2]指出:“设计者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的着眼点,从强调产品外形的传统方式转换到强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更灵活的关系上。”信息普及化使设计主客体,也就是设计师和用户,设计与社会要求形成了一种相互牵制、相互融合的韧性关系。当今设计师和用户的相互理解成为设计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如同产品包装设计,只有在消费者与经包装的产品,或者更准确的说,消费者与设计师产生情感交流时才能产生意义,设计从来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在信息普及化时代尤为如此。设计主客体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结构,如何驾驭这种不稳定结构需要设计师多方面才能,除了设计专业知识外,还包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

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的改变促使现代设计模式改变。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每一种人类行动,只要意在改变现状,使之变得完美,这种行动就是设计性的。生产物质性人造物品的精神活动,与那种为治好一个病人而开处方的精神活动,以及与那种为公司设计一种新的销售计划,为国家设计一种福利政策的精神活动没有根本区别。从这个角度看,设计已经成为所有职业教育和训练的核心,或者说,设计已成为把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商业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全都是以设计过程作为核心内容。”[3]反过来看,为一件产品做设计必须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一个相对完善的建筑学院分科应该包括:建筑学概述、建筑物理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学、建筑经济学、建筑构造学、建筑设计学、室内声学、室内设计学、园林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滨海水文学、道路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桥梁工程学、水利工程学、市政工程学,在中国还有必要加开风水学。如此没有单纯的设计专业,就工业设计来说,设计师为企业决定产品类型,开发潜在市场,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应该包括市场分析学。今天,电脑技术知识取代绘画技能虽是设计师的必修课但实属表达思想的工具。除此之外,设计专业都开设有美学、符号学、绘画、几何学、透视学、人机工学、市场分析学、法律、设计史、艺术史、电脑技术知识、工程学、心理学、民俗学等。这便是当代设计的复杂性,与之相伴,我们在培养设计师时应该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不能成为通才,也要是位“通情达理”,善于接受新知识人。汉斯格雅品牌的设计总监飞利浦·格罗厄(Philippe Grohe)在2006年米兰国际家具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角色是做一名沟通人员,汉斯哥雅与设计师合作的历史有35年,我们形成了一种对话式的团队文化。设计师很有远见,但他们并不样样都懂。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家具,不懂得如何制造水龙头和洗浴设备。所以,我们必须交流。交流的质量决定了最终的产品和结果。”[4]飞利浦·格罗厄强调了沟通能力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因为设计师必须熟悉公司的品牌文化、运营模式和营销策略。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设计师在中国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首先,我们课堂大多仍是过去的形式,根据教科书内容布置的作业常常是虚拟课题而非实际项目,学生不可能与客户见面,不了解市场、企业、消费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条件,没有综合性设计目标和实际问题点。而设计过程就是解决问题过程,没有问题实际缺失了设计所需的平台和事理基础。几年下来,学生很怕遇到设计问题和麻烦,设计变成了无用的形式游戏,结果自欺欺人,何谈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其次缺少设计实践教育应具有综合素质的老师,即使有些学校建立了设计工作室也有名无实。目前中国设计学院的老师大多毕业于绘画专业或者与绘画专业相关的工艺美术专业,或者从学校到学校的研究生,自身缺乏设计项目或案例经验,单单靠临时聘请外员又不能满足庞大的设计类学生群体需要,能够出国深造的学生多半成为别国的设计人才。当下这种情形,我们的设计职业教育确应改革师资结构与编制,将社会项目及设计管理团队引入专业教学,将与设计有关的具有各方面专业素养的实践型人才与理论学术师资合理配置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置身于实际项目的情境中团队里,融入“物理”、“事理”、“人理”思考与研究之中,在设计师(教师)的带领及指导下“工作”,在项目实战中积累和健康成长。

设计职业教育目的是为设计团队培养心智成熟的成员,除了与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外,实践中的协作能力成为设计职业教育培育对象的基本素质。现在的设计任务都不可能为某个设计师单独完成,设计团队成为设计行业的主导力量,现代设计的复杂性构成了设计团队成员的多样性,正如中国奥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在接受《工业设计》杂志采访时讲的:“一个成熟的设计团队不仅仅能想出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完全实施和执行出来。在创意的执行中遇到困难司空见惯,但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实现创意却是件很让人沮丧的事情。因此,在进行设计团队的组织时,必须将设计领域以外的专业人才吸纳进入团队。”[5]通过团队合作让设计成果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最佳状态。

设计团队成员的多样化、复杂化需要设计管理来协调统一。设计管控者不但要懂得管理,还要精通设计,更要有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经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做客CCTV《对话》节目时概括了这种管理者所要做的事情:“管理那些能产生好点子的创意人才,然后使得这些点子能被大家认同并且产生效益。”设计管理者如同指挥家,负责调配资源,掌控进程,实现和谐完美的设计结果。将WSR系统方法纳入到现代设计职业教育中也是为了培养有管理意识的设计人才,培养“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避免形成机械的管理方法和单一的设计风格,同时也使设计过程充满人情味,提高设计团队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效率,从而提升设计品质。

目前,中国设计领域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许多矛盾,包括:企业很难找到既能解决设计问题又能处理各路关系的设计师;设计师和设计类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职业从而埋怨职场;设计师缺乏沟通能力和营销意识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在职设计师对专业与社会关系认识不清,知识结构不合理、意志品格薄弱导致半路改行。设计师与企业相互对立相互埋怨,长期恶性循环,必将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身心健康。所以培养“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设计师是中国设计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WSR系统方法基于文化基础知识教育

现代设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普遍缺少文化基础知识,文化在设计中的价值越来越明显,企业品牌文化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动力。

罗兰·巴特说:“文本的统一性不是在于他的初衷,而是在于他的理解,必须要读者对他的理解来替代作者对他的理解”。用户对设计接受度和理解度是设计价值所在,不管中国古代家具多么不符合人体工学,然而却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文化品位以及精神层面的哲学,所以,现代中国人家中喜欢摆些明清家具来提升家庭文化品位,而再高档的符合人体工学的欧洲家具也只能是财富和审美品位的象征。考虑到用户对文化的追求,欧洲战后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需要与产品文化相结合。

现代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尽量减少成本投入,包括设计成本,而设计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文化投入,中国人尚未意识到文化的价值,所以造成了对文化的投入能少则少。难怪会出现人们对产品个性化、人性化、文化品质的要求与设计成本投入不成正比的现象。中国现代设计从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开始,当封闭太久的国门打开时,西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一浪接一浪地涌入中国,中国人无从选择,模仿抄袭是最方便的做法,或者直接购买国外廉价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样,设计在中国铺天盖地迅速发展,没有探索和消化时间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中国的设计职业教育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今艺术设计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学习成绩欠缺的学生都来突击设计专业,高校扩招使这种突击式入学命中率很高。本来学习能力就差的学生,加上没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素养,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产品的文化价值。

正如Marco Diani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开篇伊始指出的:“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在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后果的大辩论后,设计的作用将会在以后的若干年中戏剧化地增加。随着其重要性的扩大,设计的本质也要改变。”数字信息化时代真的到来了,设计本质变了吗?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始终不可能改变,而企业和产品的文化价值成为21世纪产品竞争的主要动力。中国人对文化价值的忽视造成当今国际名牌行列几乎没有中国的席位。

设计如何体现产品和企业的文化价值是中国设计职业教育应该重视的。文化是抽象的,抽象的文化通过具象的产品设计延伸。具象产品设计中的每个符号语言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设计行为成为文化的注解,而设计却属于艺术创造中所使用的符号,这些看似普通的符号负载着超出自身的意义组成了艺术品。设计符号是一种包含着某种思想的意象,需要按照一定规则来组织,并受到各方面制约,限制美学就是在设计中产生的。设计需要结合科学中的抽象和艺术中的抽象。设计师与科学家的相似之处在于二者皆关心着“抽象”和“纯形式”,因为“抽象”对设计师科学家而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中的抽象与科学中的抽象相同却与艺术中的抽象不同,然而所有这些抽象都是对某种结构关系的认识,所以设计抽象与艺术抽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认识方法的不同,认识方法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经验的不同。经验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中可以提取出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可能是同类素,可能是相似素,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设计就是对这些元素的重新归类组合,将这些抽象看不见的元素转化为可见的东西,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理性的指导。设计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设计师理性分析问题和抽象归纳的能力,同时对符号学的学习成为必要。设计是一种系统的组织形式,需要用WSR方法系统概括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命内涵和文化价值。

我们可以在所有设计作品中发现某个特定时期大众的普遍心理状态。设计评估主要是调查市场效应,调查消费者满意度,按照WSR系统方法主要调查三个方面:(1)设计是否充分显示了产品性能,即“物理”;(2)设计是否合乎客观规律,即“事理”;(3)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了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审美品位,即“人理”。

设计职业教育中很大的一块内容应该为设计管理,而设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品牌的文化价值,设计作为创意产业是文化载体。它以企业文化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营造良好的设计环境,处理设计内外关系、制定设计计划,确立设计目标,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在中国,仅有几所管理类学院开设了设计管理专业,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里却没有设立这门学科,2003年山东艺术学院成立设计管理专业,最近几年,上海交通大学工业产品与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已经对设计管理做了详细研究,并对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理论体系构架、基本特征、设计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关系、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团队管理、设计沟通、设计管理案例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论述,为中国设计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这些总结和论述还不完善,比如仅把设计管理归结为高技术条件下的CAID和集成化管理系统有些偏失,设计管理范畴远超过这些。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管理问题,也与企业文化、产品价值、市场规律、人们生活习俗等紧密相关。设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作为一种持久经营的文化战略。

四、总结

我认为当下,中国设计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三大误区:认识误区、教学误区、实践误区,是目前WSR系统方法融入设计教育关键点、困难点和机会点。

认识误区主要是指对设计概念理解不充分,对设计师、设计团队、设计管理者职责认识不明晰,不清楚设计在商业社会的价值,不明确文化在设计中的价值。教学误区主要包括: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内容抽象不成系统、教学方式不科学、缺乏实践。设计学院的老师虽然学历高,却经历了一条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径,缺乏项目案例,多数老师是从未受过设计专业训练的美术专业老师。而那些具有实战经验的人却因学校编制及体制限制进不了课堂。在课程配置方面,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脱节,大部分设计学院仍沿用纯美术的授课形式和内容,或是增加一部分 “西方设计”基础知识,缺少与设计实战有关的科目训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设计职业教育观念。

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学校实践为辅,学生很少有走出校门实践的机会。对当代设计的认识误区和教学误区必然导致实践误区。当下设计职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很难接触设计项目,无从知晓现代设计的市场规律,无法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使用感受。不通消费需求,不懂生产规律,不明社会事理,如此,设计常常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参考文献:

[1]童慧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J]. 装饰,1999(01).

[2]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出版.

[3]M.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