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合媒体资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整合媒体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大教师;制定;整合;一体化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06-02
远程开放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教学组织已经彻底打破了组班教学,实行了以课程为单元的远距离、分散式教学;二是学生经历不同,职业各异,学识不同,年龄也不同,三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所以设计教学方案必须对上述问题仔细分析,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设计,并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现代教育思想。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要用系统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第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的要求,又要考虑学习者已有的准备状态。第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既要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和学习目的,又要考虑学习者的具体特点。第三、教学成效考评的设计只能依据教学过程前后变化以及学生作业、考试成绩的科学测量。其目的是为了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第四、如果教学设计效果不理想,应从多方面找原因,并且随时调整,使其趋于完善。
一、制定一体化设计方案的基本方法
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树立“学习支持服务”思想观点。教师在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材料的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偏差的矫正等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中心,都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远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选择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基本成分--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最优方案的综合,一旦掌握了最优化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整套方案,就能促使教学取得更大效益。
1.要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教学过程的任务。首先要规划好教学任务,其次要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特点。第三要能够预测可能达到的最佳效果。
2.应合理选择学习信息。学习信息的选择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建立合理的信息结构,找出要点,注意协调。提高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3、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通道。这种选择除了要考虑各种媒体的特殊性外,还应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动性。此外还要考虑媒体和通道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4.应有机地控制教学过程。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活动,因此教学过程的控制应该是学习者的自我控制与教师有机控制的合理结合。通过这种控制,教者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学者能够调整自我,检查和校正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在开学初就要向学员提供教学日程安排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活动。日程安排表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进程;学习资源选择、BBS讨论、小组学习计划等等。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教师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技能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制定一体化设计方案,整合多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技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网上资源整合技能培训,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的设计流程,规定相关的整合内容,含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IP、BBS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为学员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
同时,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网上教学资源,开发各种工具收集有关资源使用的信息,增强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同时通过面授讲述重点问题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使网上教学与面授教学保持连续性,积极利用学习平台课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除了文字辅导资源外,还应该建有语音答疑、双向视频、网上自测及网络课程等多种网上教学资源。
(二)尽可能配备多种课程媒体
目前,开放教育的教学资源有网上直播课堂、网络课件、电子教案、流媒体课件、视频会议。E―mai、BBS、电视媒体的、广播电视直播、VOD点播、VBI、IP课件、音像教材,录音、录像、VCD、DVD、电话、文字教材、面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媒体,其中包括文字教材(如教科书、学习指导书和期末复习指导书等)和音像教材(包括录音带、CAI课件、VCD光盘,学生还可以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和2套节目)。丰富的媒体资源,使课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有了良好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自行选择。
(三)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
第一,做到优化组合中央电大、省电大的各种资源。中央电大提供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复习带,有网络版的CAI课,有主讲教师、责任教师的直播课堂,有期末的网上教学活动,有重点、难点的网上讲解。这些媒体对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又不可能把所有教学媒体全部涉猎到,我们的教师要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进行选择。精选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有选择地收看录像带及复习带。这样一门课是由各种媒体中最精华的部分组成,可以减少学生使用媒体的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提倡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各类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网络环境下,提倡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实际在教学中也应有所体现,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教师在深刻了解学生装的基础上,来确定媒体的使用,这样针对性就更强一些。担倡自己阅读教材,适当网上浏览教学信息,也可以求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上述因素,这样才能体现针对性,只有针对性强,才能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活动实现多样化。随着教学课件、媒体的不断增多,针对不同年级入学的学生情况,所设计的方案应有所变化,体现教变的原理。对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学生是教学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动态的,教师设计的方案就不应该一成不变。当然,这种“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对一门课来说,重点是固定的,难点确实因人而异,媒体选择更是因年级的不同,学生接受不同媒体效果不同,那么在进行优化组合过程中,各种媒体的比重也是不同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在教学媒体使用比例也是动态的,不同的学科比重是不同的,理工类的课音像教学效果差,外语则是相反。因此,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
篇2
关键词:电子音像情报资源;多媒体数据库;平台
中图分类号:TN94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0-0000-02
Multimedia Database:Build Electronic Audio&Video 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Platform
Tan Yanfeng
(China Electronic Audio and Video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00040,China)
Abstract:Multimedia is to build a database of electronic audio and video 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platform.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audio-visual information resources,analysis of electronic audio and video multimedia databas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intelligence role.Multimedia database is needed to solve three problems:1.Information media storage,organization,use and management;2.multimedia database integration;3.multimedia dat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by the passive nature of traditional database query become active in multimedia performance.This audio-visual information from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effective classification to start to expla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media database software and hardware platforms,and how the rational use of electronic audio and video multimedia databas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intelligence service.
Keywords:Electronic audio and video information resources;Multimedia database;Platform
随着电子情报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展与延伸,越来越多的情报内容记录在包括图形、文本、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等媒介中。这些电子音像情报资源庞杂,涉及载体形式多,不易整合分类管理,资源共享困难,重复建设多且存储空间浪费。为了满足自身及众多客户多样化且个性化的需求,需要构筑一个整合电子音像情报资源与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对电子音像情报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管理,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已成为电子情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构筑这个整合电子音像情报资源与共享平台,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使用数据库。
的确,多媒体数据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阔,现在网络技术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它为基础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将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当然,也会影响着电子音像情报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那么,什么是多媒体数据库?怎样让多媒体数据库为电子音像情报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服务呢?
一、什么是多媒体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数据库不是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界面上的简单包装,而是从多媒体数据与信息本身的特性出发,考虑将其引入到数据库中之后而带来的有关问题。
多媒体数据库从本质上来说,要解决三个难题:第一是信息媒体的多样化,不仅仅是数值数据和字符数据,要扩大到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组织、使用和管理。第二要解决多媒体数据集成或表现集成,实现多媒体数据之间的交叉调用和融合,集成粒度越细,多媒体一体化表现才越强,应用的价值也才越大。第三是多媒体数据与人之间的交互性。没有交互性就没有多媒体,要改变传统数据库查询的被动性,能以多媒体方式主动表现。
基于电子音像情报信息的多媒体数据库,面临的正是这三大难题与挑战:
(一)电子音像情报信息的形式虽然主要是音视频文件,但格式不一,而且数据量庞大,多媒体数据库的存储和有效组织管理工作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关于电子音像情报信息的多媒体数据集成或表现集成难度大。这是由电子音像情报信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电子音像情报信息内容太过庞杂和凌乱,而且不易总结与归纳主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资源交叉调用和融合的应用,实现多媒体数据库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电子音像情报信息数据库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是各阶层有需求的客户。如何让电子音像情报信息以更丰富的交互形式满足信息需求方,同时又保证情报信息的机密内容不会泄露,是多媒体数据库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搭建电子音像情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平台
(一)对电子音像情报信息资源的进行有效的分类,电子音像情报信息资源种类繁多,要进行系统的、有目的分类,只有辨别出不同目的的分类,才会有针对性的分类方法,同时实现电子音像情报资源的个性化共享服务。分类方法包括:
1.第一是客户导向型的分类。客户的想法和需求通常很主观,但也多是从工作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把这种需求解释成是战略需求为目的的分类。客户的战略需求,做实际执行时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只能根据理解的共性进行分类。
比如一个项目的动态跟踪,可能有的人需要的是项目前期的某些资料,有的人需要的是项目中期的资料,有的人需要的是项目的汇总材料,对于这个项目资源在数据库中如何体现,才能达到按需所求的目的,使我们在分类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较客观的做法就是先把所有的信息资源按对应的时间点和主题归类,然后再把电子音像情报信息资源对应的时间点按主题的关键字进行编目,这样避免了为了项目的某个时期资料,而要把整个项目资料浏览一遍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2.第二是专业导向型的分类。第二种分类办法是积攒行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分类的方向主要从行业标准、服务手段、可拓展性、易设计性、性能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实际应用以及客户应用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逻辑分析能力来归纳推导出专业分类。比如将各种载体的电子情报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根据不同的格式、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及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多种形式的编目,以及对资料的简单介绍,达到可以通过多种分类来找到相关资料的目的。
(二)建立多媒体数据库软硬件平台。电子音像情报资源库软硬件平台的建立涉及多方面问题,包括数据检索应用问题、数据出入库问题、存储设备问题、网络传输问题、资源库保密问题、用户权限问题、防病毒问题等,所以建立资源库就必须对所面临的客户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各类客户的需求以及在使用资源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或选择市场上成熟的多媒体数据库管理模式,依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改进,或者量身打造自己的多媒体数据库。
(三)再次,多媒体数据平台的运行模式
1.资源上载。把各种载体模式统一成一种数字化格式及规格;上载过程中要对上载的资料进行保密级别评定,不同的保密级别面向不同的使用客户。通过网络,让每个服务终端在一定权限内浏览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通过注册,可以共享这些资源。
2.建立搜索引擎。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模糊、非精确匹配、相似性的查询。
3.建立高速的网络传输环境。使用户对资源的使用更方便、快捷。
(四)多媒体数据的存储问题。人们对文本透彻理解、广泛应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而电子音像情报资源存储则是较新的议题。电子音像情报资源存储有一些新的需要考虑的问题:巨大的存储空间、大型对象、多个相关对象、对检索时间的要求等等。
1.巨大的数据量。将以前收集的各种载体的电子音像情报资料整合在一个数据库中,需要巨大的存储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这就需要通过高性能、大存储的服务器,并配有相关的备份功能,将其中的精华部分整合到多媒体数据库这样一个平台中。胶片或磁带上的记录很难进行集成、控制、搜索、存取和分发。若要确定某一胶片、音频或视频带的位置,需要在只被少数关键人员(这成为信息流中的瓶颈部分)所掌握的众多存储文件、复杂索引系统中搜索,并要进行很好地组织,以确保按正确的顺序放回到最初的存储位置。比定位更复杂的是为胶片或磁带建索引,尤其是当这些不同的媒体结合成一个单一的多媒体文档时。
2.存储技术。平台建立之前,来自于胶片、音频和视频带,以及直接来自摄像机的信息可以用处理数据、文本和图形的同一计算机化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其结果是一种集成的战略信息库,它可以被需求人同时快速方便地访问,这种战略信息库可以作为多媒体数据库平台的组成部分,减少因处理巨大的数据量而造成的巨大工作量。
三、应用多媒体数据库,对电子音像情报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
(一)如何有效地按照电子音像情报资源的特性去存取多媒体数据呢?利用常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多媒体数据已经不能适应了,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研究应运而生。它支持其他多媒体信息技术,如超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等。电子音像情报资源内容的处理分为三大部分:内容获取、内容描述和内容操控。也可将其看成是内容处理的三个步骤,即先对原始电子音像情报资源内容进行处理,提取内容,然后用标准形式对它们进行描述,以支持各种内容的操纵。
1.内容获取(Populating)通过对各种内容的分析和处理而获得媒体内容的过程。多媒体数据具有时空特性,内容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空间和时间结构。内容的结构化(Structuring)就是分割(Segmenting)出图像对象、视频的时间结构、运动对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特征抽取(Extraction)就是提取显著的区分特征和人的视觉(Visual)、听觉(Auditory)方面的感知特征来表示媒体和媒体对象的性质。
2.内容描述(Description)描述在以上过程中获取的内容。目前,MPEG-7专家组正在制定多媒体内容描述标准。该标准主要采用描述子(Descriptor)和描述模式(Scheme)来分别描述媒体的特性及其关系。
3.内容操纵(Manipulating)针对内容的用户操作和应用。有许多这方面的名词和术语。查询(Query)是面向用户的术语,多用于数据库操作。检索(Retrieval)是在索引(Index)支持下的快速信息获取方式。搜索(Search)常用于Internet的搜索引擎,含有搜寻的意思,又有在大规模信息库中搜寻信息的含义。摘要(Summarization,Excerpt)对多媒体中的时基媒体(如视频和音频)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我们熟知文献摘要的含义,在内容技术支持下,也可以对视频和音频媒体进行摘要,获得一目了然的全局视图和概要。同样,用户可以通过浏览(Browsing)操作,线性或非线性地存取结构化的内容。另外,基于内容的技术不仅仅用在多媒体信息的检索和搜索方面,检索仅仅是信息存取的一个方面。过滤(Filtering)就是与检索相反的一种信息存取方式。用过滤技术可以实现个人化的信息服务。(摘自《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存取技术》李国辉)
(二)应用程序开发者和数据库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把不同形式的信息,包括:字符数据、文本数据、声音数据、图形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等组合在他们的应用程序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数据库是构筑电子音像情报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平台,我们应进一步实现多媒体数据库的搭建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英良,董雪平.多媒体应用技术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3
我国报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对新媒体、新技术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中国新闻技联)名誉理事长,原新华社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通信技术局局长孙宝传先生。
青年记者:您认为我国报业技术的发展进程是怎样的?当前处在怎样的阶段?
孙宝传:如从1974年748工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项目)立项算起,中国报业信息化至今已有30多年了。
开始的10多年是以748工程为中心的技术准备阶段。以王选院士为代表的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的研制团队,潜心研究汉字信息压缩和精密照排技术,一直到1987年,《经济日报》采用计算机激光系统排印中文日报成功;与此同时,新华社也完成了用计算机播发中文新闻稿的技术改造,我国报业信息化开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在全面建设阶段,按照急用先上、分步建设的原则,报业首先实现了照排系统的推广应用,告别了铅与火;紧接着进行了采编系统的开发应用,甩掉了纸和笔;后来又相继实施了广告、发行、财务等经营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水平。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很明显,大大提高了报社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但是,由于各信息系统是逐项分散建设的,加上缺少统一技术标准,也留下了系统分割、资源分散的弊端,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一些报社的信息化建设正准备或刚开始转入资源整合阶段,以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时,互联网出现了,报业遭遇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挑战,于是仓促应战,在自身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跨入了向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青年记者:您认为我国报业资源整合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得很好?
孙宝传:是这样。报业在初步实现报纸生产流程的主要作业环节的数字化之后,理应有一个资源整合阶段,解决上一阶段遗留下来的“信息孤岛”问题,并为下一阶段做必要的准备。
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的整合,将相互分割的信息系统整合成一体化的技术平台;二是内容资源的整合,将互相孤立的内容资源通过规范、整合,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三是技术标准的整合,采用统一的开放的信息技术标准,这是上述两个整合的基础;四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加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配置,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应该说,不少报社根据各自的情况做了一些整合、改造和优化的工作,但从报业信息化的总体来说,资源整合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得很好,说得重一点是做了“夹生饭”。
青年记者:报业在资源整合阶段做了“夹生饭”,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孙宝传:资源整合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整合、优化,将信息化的基础打扎实,如果没有完成好,不仅会影响传统报纸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会影响向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
由于一体化的技术平台没有搭建好,在实施单一出版向多元出版转变时,就无法做到“一次生成,多次”,而需要有多个平台、多次转换、多次生成、多套人马,这样就会增加多元出版的运行成本。
由于内容资源的整合共享没有实现好,在拓展新的出版渠道和方式时,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更无法整合调用社会的信息资源,形成丰富而有特色的信息内容和服务,势必会影响新媒体内容的吸引力。
由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团队没有组织好,在开辟新的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时,就会受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和单一技能的制约,很容易用办报纸那套传统模式来办新的数字媒体,这就会削弱新兴媒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青年记者:您认为造成这一历史性缺憾的原因有哪些?
孙宝传:我们不能要求什么都准备好了,才去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但应该承认我们在内容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工作没有准备好,特别是像标准化这样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打扎实。
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讲,互联网发展实在太迅猛了,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我记得,有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预测过未来1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回过头来看,估计最不足的就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由于思想准备不足,面对互联网的严峻挑战,一些同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上来,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放松了自身的基础性建设。
从主观上讲,一些同志对资源整合阶段任务的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重要阶段去认真对待;再者,资源整合、标准化等是一些费钱又费力、繁琐而见效慢的工作,不像建一个照排系统或采编系统那样立竿见影、效果明显,因而也影响了投入的决心和工作的力度。
青年记者:下一步如何补上“资源整合”这一课?
孙宝传:缺下的课,该补的一定要设法补上,晚补不如早补;在发展新媒体时,一定不要放松基础性的工作。实际上,许多报社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正在做补课、打基础的工作。
就拿标准化的工作来说,无论是信息系统一体化的实现,还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无论是信息智能化处理,还是“一次生成,多次”,都离不开标准的统一。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标准化工作是基础的基础。
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已经了“中文新闻分类和代码”和“中文新闻标识语言”这两个基础性的国家标准,尽管这两个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各通讯社、各级各类报社及相关的主管部门都应该以积极的姿态,认真推广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
与国际新闻媒体相比,我国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工作起步已经晚了,应急起直追。动手越晚,包袱就越重,将来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
青年记者:您对原汁原味的数字报纸怎么看?
孙宝传:从报纸的网络版到原汁原味的数字报纸是一大进步,它的优点:一是将纸质报纸的版面原汁原味地再现,适应许多人的读报习惯;二是便于保存和搜索;三是成本低廉;四是有利于报网互动。
但是,我认为这种原汁原味的数字报纸不是终极形态,也不是最佳表现形态,因为尽管纸质报纸的优势在网络上得到表现,但网络本身的互动、个性化和多媒体特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数字报纸要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困窘,必须研究如何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青年记者:您认为电子纸报纸的发展前景如何?
孙宝传:电子纸作为一种新型的超薄、可折叠的显示器,应该说是有发展前景的,但目前技术还不太成熟,因此,用它作新的传媒载体,在实用性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价格也不被一般人所接受。少数有条件的报社愿意做点探索,尝尝螃蟹的滋味,是可以的、有益的,即使没有成功,也是付了学费,取得了经验。但现在不是大力提倡、大范围推广的时候。
电子纸与报纸的融合,最终是否会以电子纸报纸阅读器这样一种独立的终端形态出现,也还有待市场的认可、实践的检验。电子纸既然可以用作报纸的阅读器,当然也可以用作手机的显示屏,到时也许会出现一种可折叠的电子纸手机,而阅读报纸只是这种手机的一种功能。人们宁可将通信、读报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也不愿随身携带手机、报纸阅读器等多个移动终端。
青年记者:发展新媒体、应用新技术投入大,有时回报又很慢。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媒体、新技术应持怎样的态度?
孙宝传:发展新媒体,目前还在探索中,但它是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应持积极而又务实的态度。
篇4
朱春阳:我用“天书”这个词来表述中国互联网技术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它承载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新媒体虽然给了中国不同阶层中的网民平等接入机会,但在使用互联网能力上的差异却导致了不同阶层间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对于那些无法融入数字化时代的人们而言,互联网就如同“天书”般,不懂得这部天书的人将被孤立在互联网社会的边缘;另一方面,互联网这部“天书”也使每一个互联网的接入者都在书写可以永久保存的“天书”,它让所有的网民在“触手可及有网络”的状态下缔造出一种尊重技术、遵守规律,尊重公众理性合意的新秩序。简而言之,对于那些处在社会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需要重新审视其在数字知识获取层面的素养和能力,进而获得“逆袭”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机构、部门,尤其是传统媒体和政府职能部门而言,更需要以积极的姿态对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培育互联网思维和使用互联网的能力,致力于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重塑。
记者: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对当前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影响?
朱春阳: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使“数字鸿沟”成为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它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的勃兴对不同群体因各自能力的差异带来的影响和收益层面的差异。目前官方传统媒体正面临着陷入“数字鸿沟”的危险,传统媒体的权力面临被分化和去中心化的尴尬处境。这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新媒体所提供的用户体验和生活方式更具便捷性和人性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媒体作为突发事件中交流信息与意见的第一现场而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平台。从目前来看,两个舆论场的摩擦依然存在,尽管互联网为两个舆论场的区隔的打通提供了契机,但并没有真正消解,因为传统主流媒体在成为人们行为决策参考方面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从两个舆论场打通的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要成为人们行为决策的参考坐标,需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打造以“双向沟通能力”为核心的话术技巧。
记者:你如何看待政务新媒体对弥合两个舆论场区隔的作用,政务机构应该如何利用政务新媒体打造“双向沟通能力”?
朱春阳:政务新媒体目前已经进入常态运营期,从理论上讲,政务媒体是建构两个舆论场对话的重要平台和重要阵地,它在突发事件中扮演的是政府的沟通自救平台,在日常事务中扮演的是网络群众路线平台。官方机构开通新媒体平台以此作为沟通官民的渠道已经是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但仅仅有政务媒体量的积累还不行,它需要真正让政务新媒体的作用落到实处,必须考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政务新媒体与网络媒体平台、本地网民建立良性的互动网络,形成彼此信任的关系。现在的政务新媒体平台几乎是遍地开花,但存在着极为鲜明的问题:日常强调正面信息的传播,却往往在社会冲突中失语。对于政务新媒体来说,要发挥其打通两个舆论场的作用,需要有学习者的姿态、研究者的意识,通过关注各类新媒体研究机构、舆情研究机构等的排行榜或研究报告,对那些特别典型的优质案例进行系统观察和学习,分析和总结其在信息时段、事实陈述技巧、突发问题应对策略、与网民互动技巧等层面的规律性,增强政务新媒体运营的主动性与策略性。
记者:在“互联网+”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传统媒体有哪些可以积极探索的方向?
朱春阳:“互联网+”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它作为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已经成为与市场导向并驾齐驱的助推力量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从当前来看,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或者说探索的方向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内容、渠道和产业链。在国家加大版权保护力度的背景下,内容依然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它是吸引受众的根本所在,决定着用户注意力的流向,因而加大对内容资源的拥有程度,注重内容的优质化和精良化,同时增强内容的版权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是首要目标,也是值得努力的一个方向。从渠道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时代大量媒介平台的涌现,使渠道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整合多样化的渠道,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云多屏”的架构体系,使其自身内容借助多元渠道的整合使协同价值得以最大化是重中之重。此外,传统媒体还需要改变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通过上下游资源的整合,打造新的价值链,营造完整的生态环境,创造更为多元化的收入。
记者: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您觉得在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主流媒体?
朱春阳:首先,从服务于当前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我国“第五个现代化”的新要求的层面讲,新型主流媒体应该继承正面宣传能力的既有优势,同时又要彰显在社会冲突时刻提供沟通桥梁的价值,做到沟通能力的优化;其次,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体系多元化与碎片化的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g共享的价值体系,以形成更高程度的共识为目的打通两个舆论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最后,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新媒体在跨行业、跨地域层面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形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机制,实现有效的政治传播。简而言之,新型主流媒体就是正面报道能力与社会冲突沟通能力协同发展的媒体。
记者:近年来,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契机出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客户端。作为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澎湃新闻无疑是一个典型案例,您如何评价这一产品?
朱春阳:澎湃新闻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典型,其横空出世不是偶然的。首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新旧媒体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澎湃新闻通过严肃的政经新闻和深度独家报道对当下中国诸多焦点问题予以关照和反思,成为人们理解当代中国焦点问题的主要信息和观点来源,契合了“新型主流媒体”的特征与定位。同时,上海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人才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也为澎湃新闻提供了充足的行动空间。综合来看,澎湃新闻的成功靠的是精确的读者定位,良好的采编团队,对既有《东方早报》资源的有效整合,新旧媒体出版秩序的调整等。但就目前来看,澎湃新闻如何在创新激励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保证既有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记者:在各大媒体广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看待都市报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
朱春阳:在2005年之前,都市报一直充当着传媒业创新的旗手角色,但在2005年这一局面发生改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替代了都市报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创新领导者。根据我的观察,都市报能否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在传媒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都市报能否获得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都市报和机关报相比,有体制上的灵活性优势;但和商业新媒体公司,尤其是上市新媒体公司相比,却缺乏优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都市报成为传媒人才的“黄埔军校”但却无法留住人才,一些都市报虽然一度拥有不菲收益但却承担反哺母报的重担,使其收益循环至体外导致对创新者的激励严重不足。对于都市报来说,处理好与新媒体的关系,需要用“用户关系”建设来取代传统的“传-受关系”,重塑传播力与话语权,将自己建构成政治上能够打通两个舆论场,经济上能够壮大实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记者:您如何看待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家政策在推进中国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朱春阳:近年来与媒介融合发展相关的政策比较具有重要意义的是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媒介融合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传媒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宏观战略,进一步为传媒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让事业的归于事业,让产业的归于产业,分类管理是大势所趋,如果这一重大制度突破得以实现,这对于提振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及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记者:您如何看待传统媒体纷纷进驻移动互联网这一现象?
朱春阳:2012年,手机超过台式机,成为网民上网的第一通道,这标志着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成为网民生活方式的第一承载平台。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跻身主渠道,挺进互联网是顺应传播业发展潮流的选择。作为传播主渠道的移动互联网,也是中国社会信息变动的第一现场,唯有到达这一现场,才能与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专业群体同场切磋,相互砥砺,共同进步。传统媒体如何把内容资源、采编团队的优势,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平台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两者的对接将会促动传统媒体巩固其既有优势,拓展平台建设,强化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力;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说,通过资源整合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扭D其公信力相对匮缺、优质内容相对缺乏的局面。传统媒体纷纷进驻移动互联网将继续推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带来现有资源的整合重组、结构优化,进而为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发展提供路径和经验。
【专家简介】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管理学 教学模式
《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经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虽然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但多媒体的丰要作用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演示的工具,或者作为公开课上装点的道具,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是《管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1)营造(或构建)新型教学环境;(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其实质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义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学能工具,而是要通过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为《管理学》课程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
当前,《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信息加’r的主体,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如何真正成为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不应离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管理学》教学信息系统,将学院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大学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Intemet)联为一个有机的教学媒体体系,为改革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在课堂的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电子教室,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信息传播量大,同时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感染力,使抽象变具体,由静变为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多媒体计算机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练习,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参与活动就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2.多媒体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资源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Hypen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超媒体、超文本等方法表述《管理学》教学信息内容与学生大脑知识的网状结构相匹配,使教学信息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个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白己的学习需求,寻找学习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再把各种管理学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组织和链接,最后系统掌握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3.计算机的网络特性和虚拟特性,有利于解决管理学教育资源严重滞后现实需要的难题。
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使得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使《管理学》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大大减少。通过建立学院教师教学素材库、学生在线学习资料库和电子作业系统,学生的《管理学》实验软件系统和实验案例库,可以把学院内优质的管理学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放在学院的管理学教育网站,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利用计算机的虚拟特性,可以创立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使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而有利解决了目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大招生而造成的师资不足,教学场地、图书资料紧缺的难题。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3个要素组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要增加一个教学要素――教学平台(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的观点考虑,这几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信息化教学结构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与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内容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传授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信息平台(信息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的激励工具。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发和设计CAI课件,实施网络教学
CAI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管理学》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Pow-erPoint、DreamWeaver、Frontpag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设计文稿,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演播进行教学。教师还利用个人主页,设计、制作和网页课件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跟踪辅导、即时应答,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训练次数、训练难度,可以即时得出训练成绩和答案以便使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实现课后的互动交流
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
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例如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作为《管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3.利用网络实现《管理学》的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实现《管理学》远程教学,学校需要建设管理学专业网上课程资源,包括网上教材、网上课件、题库、信息资料库、管理学相关的案例库等;开发研制《管理学》远程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管理学》课程网上实验室;建立远程教学的选课、教学、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学》远程教学系统的教学、科研、维护、管理等体系。远程教育把学习的支配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实的回归,网上教学排除了时间、空间及人为因素的限制,学生可能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在自己合适的时间点播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实施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条件
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经引入到教育当中就能够很好的与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归结为以下几万而:
1.观念转变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首先实现“整合”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恕、的转变是首要条件,其中包括学科观、教村观、教学观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为了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首先培养起教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由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2.网络平台的搭建是“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管理学》课程整合必须构建一个扩展性的硬件平台,而且要配上良好的配套设施和软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3.丰富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
在资源建设上,首先要制定一个建设资源库的标准,即科学性、目的性、先进性、启发性。具体资源库的建设上可以从两个途径进行操作。一是购买;二是教师从网上下载整理和独立制作开发相结合,这样既快捷,效率也高,使用方便,同时资源的形式也要尽可能的丰富,为“整合”提供良好、强大的资源支撑。
4.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是整合的必要条件
篇6
一、多媒体资源的选择和应用要最优化
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人们对课堂的期望带来了美好的憧憬,希望以此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认知过程。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资源的数量呈爆炸式增加,出现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成了广大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笔者以为,在对多媒体资源进行选择和应用时,要遵循最优化的原则,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谓最优化原则,即所选的资源内容(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和图像等)要能最好地呈现教学的内容,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让人产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冲动。
实践表明,动态的文本比单一呈现的文本更具有刺激性,而图片所创设的情境更优于文本的效果,动画、音视频的应用能更好地使师生互动,能直观、动态、准确形象地传递信息。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多媒体资源时,要注意精挑细选,仔细斟酌,做到能用视频的不用图片,而能用图片的则往往遗弃文本。这样的资源选择和应用方式,使获取的资源是最好的,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最大的冲击力。应用资源的方法是最佳的,达到的效果必定是最好的。
二、要将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的“关键点”上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也是一样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有用在“关键点”上才能发挥关键的作用。所谓教学的“关键点”是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导入点、启发点、衔接点、拓展点和思维盲点等。对这些点的处理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首选就需要解决好重点和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其优越性首当其中的是要体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化解教学难点。这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重、难点的分析能否到位,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而以优质教育资源支撑的课堂,通过优美的画面、动态的场景、互动的双边活动、真实有趣的生活内容,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次是课堂的导入点。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将多媒体资源应用于教学导入的环节,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一位德国学者做出的精辟比喻一样。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当将15克盐放入一大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它们情不自禁地吞下。知识之于情境,犹如盐在汤中。这样的比喻,何等的形象!
第三,将多媒体资源应用于教学环节的启思点、衔接点和拓展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着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帮助学生破解心中的困惑和疑难,从而建构起生动、活泼并具有良好生成性和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这里用多媒体资源的可视性、互动性和优质高效性等特点,既对教学内容进行注解,同时又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进行点拨,如武术招术中的四两拨千斤,使学生豁然开朗,放飞思维。
三、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优质的多媒体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它们最终只能是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把教学全托付给它们,不能用多媒体资源代替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深度剖析,更不能用它取代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既不提倡将多媒体资源供奉于神台之上,视之为万能之法,也不提倡资源的滥用和误用而导致教学要素的缺位。
多媒体资源选用的“适可而止”,是说在使用它时要做到适时、适量和适度。
所谓适时,即教师要把握多媒体资源应用的时机和时间,既不能一谓不用,也不可“满堂灌”地乱用。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习重点,破解了学习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避免视听疲劳,防止信息污染的出现。
适量是要教师控制多媒体资源传递的信息量,防止信息泛滥。多媒体资源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学生接受和加工处理后,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这本是多媒体资源的一个巨大优势。但不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资源时,喜欢将能找到的资料都堆到课件或课堂上,导入时视频播放要好几段,解释重点时用好几个动画,播放好几段音乐,结果使学生面对繁杂的信息时无所适从。狗吞泰山无从下嘴,反而产生出新的、更多的困惑和疑问。因此,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资料,即使很精彩,也要裁剪掉。量体裁衣,衣美观,按量取食,更健康,教学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再者是适度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师生共建,和谐生成的过程。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资源制作的课件,会侵占学生的想象空间,减少学生主体思维的主动性,从而背离资源使用的初衷。所以,多媒体资源应用的教学活动,应该是通过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做中学”,而不是光“看课件”。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互动、生成与创新,而不是不加思考地从课件中获取问题的答案或仅仅对课件进行“欣赏”。
四、多媒体资源使用时要减少“伪资源”的干扰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用多媒体资源的目的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而课件中过于繁杂的色彩,过多的版式变换和动态效果,会干扰学生的思维;无关的动画,与课题不相干的图片,多余的音、视频则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认知的正向迁移。这些我们称之为“伪资源”。
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环境,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减少“伪资源”的妨碍呢?这就要求我们追求多媒体资源使用的“真”“善”“美”。
1.求真
“生命成长的课堂”中“生命”的内涵在于教师要把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放在第一位,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关键,就是传授“真知”。资源中展示的概念、原理要真实可靠,分析推理要严谨、准确,方法步骤要正确无误,模拟效果要形象逼真。就是有比喻、夸张,也要贴切、恰当、合理,不能随便臆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真实的课堂教学才是有价值的。
2.求善
要求教师要善于取材,合理用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独特魅力。全新思维要求教学资源素材要具备交响感、设计感、故事感、共情感、娱乐感和意义感。故而,多媒体资源的选取,要具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其应用要具有代表性和规范性。课件不仅要在版面布局上合理,内容呈现上吸引学生,而且要关注画面的启发性、新颖性以及表现力、感染力等。对于无关的动画,要做到少而精,甚至完全放弃。装饰和点缀要尽可能科学有趣。多余的音、视频要设法裁除。
3.求美
要求教师选择和应用资源从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美感,包括各种资源的色彩、比例、层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给人舒适、和谐、有品位的享受,能表达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情感等。这要求素材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整体标准相对统一,语言文字规范、简洁明了,声音清晰、无杂音、无停顿,视频分辨率要高,人物形象鲜明。同时,在导航图标、动画设计上,要意图明朗,易于理解和操作,能快速引起学习者的跳转,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唯真、唯善、唯美,才能求真、求善、求美,才能把握各种资源的真谛,凸显教学资源对有效教学的辅助作用。
五、多媒体资源应用时要关注课堂的弹性
任何时候,教学都要以传承人类文明和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无论完成哪种任务的教学,“教”始终是为了“学”。“教”是依附于“学”,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的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的法子要依照学的法子。由此可预见,多媒体资源应用的课堂应该是以学为主的课堂。所以,对于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也要灵活,因学而动,不要过于生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如何教,教什么,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要依据学情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调节资源
使用的长度和广度。不能因为资源是自己费心找来的,就舍不得丢弃。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使用教学资源,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教师对职业的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一如艺术家,教学才能如行云流水,流畅欢快。多媒体资源运用应自然得体,生动活泼,看不出半点牵强和做作,并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就会避免因“一刀切”而出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停顿、超时、失控等尴尬局面。
课堂教学的弹性还体现在其生成性的一面。课堂的生成往往是师生互动过程中随机产生的,是动态的,这样就会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包裹在里面。此时,教师就不能因为自己的课件是“这么设计”的而继续生搬硬套,置学生的思维于不顾,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师在应用资源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把“弹性”思想融入其中,有时可以顺水推舟抑或另辟蹊径,使教学的过程更加灵活多样,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多媒体资源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荣华.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程集散式整合途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17.
[2] 余剑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价值冲突与处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2(8):102-106.
[3] 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论文集[C].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4] 张婵清,王程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15-118.
[5] 王丽珍,,徐卫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定量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9):87-89.
[6] 李健.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J].考试周刊,2011(7):134-140.
[7] 钟志贤,张燕梅.全新思维视域下的PowerPoint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4):86-91.
[8] 晁建媛.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学生心理疲劳的调节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9] 多媒体电教教材中动画的运用遵循的基本原则[J].安徽电化教育,2009(4):46.
[10] 胡晓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32-37.
收稿日期:2013-05-17
篇7
一、 用现代技术整合的英语课究竟是干什么的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能仅仅会背几个英语单词、会读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掌握更多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东西方文化差异、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二、如何来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是指“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的演练展示工具,而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的思路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思路,力争与学生思路一致,为学生的“导学”服务。这样的教法与学法在手段或内容上的相互渗透,更重要的是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辅助工具”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得以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渗透,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这对学生的智慧增长、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来说都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在英语课程整合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使得他们的认知活动从文本走向图像、从无声走向有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将发挥这几大功能:即学习对象、学习工具、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包括“资源工具、演示工具、辅助工具和探究工具”等,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怎样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英语课堂教学。演示工具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英语教师可从现成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多媒体素材库中或相关网站上,选择出与自己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导学服务;也可编成PowerPoint或Flash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实现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在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应避免走进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
1、莫用现代技术作秀英语课堂,还课堂一片净土
在新课改中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由中心地位蜕变到课堂边缘去组织课堂、导学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尽管如此但在我们这些地方存在着以下现象:公开课作秀。我们都可能忽略了这一点,公开课是上给谁听的?谁又是这节课的主人呢?执教者在进行精心预设这节公开课时却竭力的“包装”课堂,打造课堂“品牌”,不惜整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狂轰滥炸”,以博得评委和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使课堂失去了价值。
2、多媒体技术永远都代替不了教学艺术
篇8
Leaderette: Confronting the economical crisis, advertising media, acting as a media in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market supplied a great many funds for adverting media itself. Conformity of advertising media caters for the new requirement of modern advertising sales & marketing. Chinese advertising media has to cover a long way to accommodate such requirement. The proposal of conformity of Chinese advertising media would enhance Chinese advertising and its future.
当前,各种旧广告媒体日益壮大,新广告媒体层出不穷。面对众多的媒体,受众对媒体进行选择的自加大,单纯由某一种媒体发出的信息的可信度下降,因此传统营销中单一媒体的策略受到严重挑战,这要求广告媒体的营销、运作策略相应的作出转变。
执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强调广告媒体首先需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目标市场,使受众市场细分化;其次,要根据营销目标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组合,以多种媒体、多种途径与受众进行信息沟通,通过媒体的协调统合,达到最佳效果。第三,受众有多个信息接触点,能收到系统的、持续的、统一的广告信息,同时各广告信息真实、准确、一致,使受众容易理解。
黄升民说:“广告媒体的整合,就是在同一时期内各种广告媒体依据自身的基本特性传播功能、覆盖空间、传播频度、延续时间、影响力、市场、资金、人力资源、技术设备加以组合,统筹运用,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以特定的目标群体为传播对象,内容基本一致的广告信息,形成整合传播的优势过程。”他强调广告媒体的整合是现代广告营销对媒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广告媒体适应这种要求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大众广告媒体之间的整合发展
(二)大众广告媒体对中国广告业的推动作用
中国广告业在其发展的30年中,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据统计2008年全国广告营业额达4073亿元增幅为11.1%,大众媒体对中国广告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广告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大众媒体的发展,这些年来,大众媒体的广告收入一直以较大比率增长,给大众媒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经营带来了新的活力。
以电视媒体为例。电视在人们的业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其派生物的电视广告业借助电视媒体的得天独厚的地位,用声形并茂、色彩绚丽、动感直观的画面向消费者传递着大量的广告信息。电视只是大众媒体的一种,报纸、杂志等也对整个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二)大众媒体在广告传播中的不利因素
电视虽然普及率高,形象直观,但是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保存,观众在收看广告节目时往往心不在焉,只有大量购买电视的时间,反复播出,才可能实现预期的传播目标,制作费用也较昂贵。报纸虽然具有较大的发行量,读者定期购阅的比例较大,传播范围大,但是报纸每天的版面较多,广告分散其间,读者注意力常为数量多而又毫无联系的广告所影响,传播效果不稳定,还容易出现“跳读”的现象,一旦过期,被反复阅读的可能性很小。广播传播速度快,收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制作过程较简单,播出费用不高,但是只能用声音诉诸听众,缺少视觉形象,同时声音稍纵即逝,听众接触广告的态度是被动的。杂志针对性强,保存期长,记录性好,读者层次和类别较为明确,尤其是专业性杂志,读者群大多比较稳定,对所订阅的杂志认同感较强,由此对刊登的广告也显现出较高的关心度和信赖度,但是杂志发行间隔时间较长,时效性差,读者层面较狭窄,市场覆盖率低。正因为有这些不足,所以需要广告主对媒体进行选择,以通过组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中国大众媒体长时间以来依靠的是自己所在区域和行业内行政力量的保护与支持,在广告经营上缺乏相互配合与协作。这种状况,使得大众媒体跨系统、跨地区经营困难重重,实力雄厚的媒体也无法向外扩张。
(三)大众媒体的整合促进广告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大众广告媒体的整合,既使某些媒体的特长得到发挥,又可使其缺陷被其他媒体所弥补。大众广告媒体要善于整合,通过媒体间的优势互补,实行媒体运用的“加乘效应”。如电视和报纸整合,电视效率一般比较高,影响较大,能够获得较理想的认知效果;而报纸可以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商品或劳务的信息,帮助目标消费者加深理解。这样,就增加了广告的重复和累积效果,推进广告目标的实现。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跨系统、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对大众广告媒体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媒体的广告生产能力,增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高媒体的综合竞争力。要在媒体间或媒体不同部门内进行资金、市场、人员、技术、设备等的整合,形成广告制作、、经营一条龙,避免过度、无序的恶性竞争,把中国广告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传统广告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整合发展
(一)网络媒体在广告信息传播上的优越性
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广告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和途径,但也对传统的广告信息传播方式和策略提出了挑战。与传统广告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传播范围广,针对性强成为广告公司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广告及促销活动的依据。实时、灵活、成本低。目前电台、电视台的广告以秒计费,杂志报纸广告费用也不菲,在出版或播出后很难更改。相反,在互联网上做的广告不但从提交材料到广告所需时间较短,而且能按照需要及时变更广告内容,有利于及时实施和推广广告主经营决策的变化。网络广告相比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的昂贵制作费用,成本要低许多。
交互性强,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将信息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信息互动传播,网络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来获取他们认为有用的信息,如网络的呈现方式是层层点击,而非翻阅的阅读方式,因此可以将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详细信息根据用户的需要一层层地展现给有兴趣阅读的受众。广告主也可随时得到用户反馈的宝贵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细化后,制订自己的行动方案。
(二)中国网络广告媒体的发展
电子商务、网络广告是网络媒体赢利的两种最主要的途径,由于网民人数有限、网上支付信用不高、物流配送渠道不畅通等原因,现阶段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还远未成熟,网络广告成了中国网络媒体赢利的最现实的途径,因此网络广告被各网络媒体所重视。
早在1997 年3月 chinabyte 上了中国的第一个网络广告――Intel 的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这个在今天看来单调简陋的广告,在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上却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11年来中国网络广告收入一直以较大幅度增长。但是2008年网络广告收入仅为180亿元人民币,增幅为30%。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收入出现了两个变化:第一,增幅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表明中国网络广告在经过“神奇化”和“狂热化”后,2008年已经进入了相对平静的“理性化”阶段;第二,在2008年795亿元的广告市场中,网络广告仅分得了0.53%的份额,表明与传统媒体相比,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目前网络广告的广告主相对集中在IT类产品、通讯服务类以及网络媒体类广告主当中,而传统广告大户――医疗保健类以及日用消费品类广告主,对网络广告的投放重视程度不够。
如何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注入时展的精神,如何借助于网络来全方位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如何创新网络广告、促进网络发展,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体如何优势互补,成为企业、广告主和媒体运营商共同思考的问题。
(三)网络媒体同传统媒体的整合发展
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理念和营销手段激荡着广告界风云,其巨大的市场前景、飞速增长的受众群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都令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它那巨大的魅力。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媒体近年来也纷纷触网,相继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络版和电子版,有的还开始建立起了综合性网站。网络媒体一方面对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进行瓜分,另一方面它又为上网后的传统媒体广告信息传播提供新的载体。这个过程中不存在谁生存谁毁灭、谁征服谁被征服的问题,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面对着的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局面。
目前网络媒体本身宣传依靠的是传统媒体,借助传统媒体树立起网络媒体品牌形象,从而使网络媒体吸引网上广告用户。中国一些著名网站如新浪、搜狐、e龙、亿唐等开始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推出自己的品牌广告,通过这些可信度高的大众媒体,培育和扩大自己的受众群,提高人们对网络和网络广告的认识,争取广告客户资源。目前,一些综合性网站上的分类广告查询如51.job 联手与传统媒体合作,在报纸上同步推出自己的广告,在网络用户中拥有了极大的可信度。
网络的广告优势也被传统媒体所认识,拥有良好品牌与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也成功地将自己嫁接到互联网平台上,产生了一些依托传统媒体而生的网络新媒体。它们利用自己多年来培养的庞大的、忠诚的受众群和广告客户资源,完善的广告组织机构,成熟的广告专业队伍,在网页上开设专业的广告信息服务频道,将每天的广告分类上挂,形成了两种媒体的整合互动,使网络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的自然延伸,延长了广告的寿命,从而为传统广告媒体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网上世界。
篇9
信息技术物理教学系统教学法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我认为物理教学就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把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资源库在新课改中的合理运用,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正逐步普及并深入应用。许多学校纷纷建起了校园网,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得到了部分实践。充分利用并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潜能,促进课程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我校也安装了多媒体教室,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库开展研究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共同探讨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三者相互作用的模式和三者整合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许多成果与收获,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要深入学习、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基础上,结合本人教学实践,那么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整合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有效地落实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
1.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利用播放视频动画等激趣导学,很成功,深受学生喜爱。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台湾专业拔河比赛的视频”,这个多媒体资源是从网络下载的。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要求我重播,当时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强化了我研究运用信息技术的信念。《怎样分解力》的教学中,我也特别精心选择一段视频《印度女孩拉汽车》,收到激趣引思发问的良好效果。
2.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有关的物理过程现象及变化,呈现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我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学中,运用了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多媒体资源《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的拍摄》,有效展现了拍摄情景、模拟拍摄、照片获得过程,让学生耳目一新,深受启发,领略到科学方法。
3.跨越时空,增加信息量,开阔视野
我在实施《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的教与学时,把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并设计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效果非常好。《怎样分解力》的课件中更是选用了丰富的图片、视频,也自制了幻灯片,像南浦斜拉索大桥,天门山盘山路等图片,“怎样轻松拉汽车”的视频,展现了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及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奥苏伯尔语)。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我的教学案例《怎样分解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资源库,基本实现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归纳知识等综合能力。
二、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库,广泛收集多媒体资源,建立学校资源库,把信息技术与在新课改中的合理运用,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字:Word、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很多教师也为之努力实践,制作CAI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教学等。但是在探索整合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些理论层面的、有些是技术层面的。理论层面,缺乏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有些理论层次较高,在中小学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技术层面,在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电子作业、电子作文如何批改,如何给作业或作文的任一部分写评语,电子作业又如何管理;如何进一步简化演示文稿制作,能否将Word文档直接在屏幕上演示,效果怎么样;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编写数学公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为汉字加上拼音等等。
Word是我们最常用的应用软件之一,有些功能为我们课程整合作好了准备。下面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介绍几个Word应用小技巧(以Word 2003为例),使Word 更充分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应用小技巧也能进行有效整合。
一、用“索引和目录”管理电子作业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学生的许多作业数字化了。如果每个作业都放在单个文件中,管理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最好将同一课程的作业放在同一个文件中,就好比是一个作业本。这样一来,这个Word文档页数就比较多。如果要经常翻页,阅读就不是很方便, Word的“索引和目录”功能能为文档快速地生成一个目录,而且这个目录具有导航功能。有了这个具有导航功能的目录就可以很方便地导航到每一个作业。
首先要说明一点,要使用“索引和目录”功能,Word文档的格式设置必须规范化。要生成目录的要点必须设置为标题样式,例如:作业的主题可设置为“标题1”样式;“1、题目1;2、题目2;3、题目3”;设置为“标题2”样式;其它内容设置为“正文”样式,默认是“正文”样式。“样式设置”选择框在“格式”工具栏上,“字体”选择框的左边。设置好样式后,插入页码,如果还有其它格式要求,仍可继续设置。
把光标定位到要生成目录的位置,单击“插入”→“引用” →“索引和目录”;单击“目录”选项卡,单击“确定”按钮,Word就自动生成了文档的目录,可以通过单击目录的条目直接跳转到文档中相应的位置。如果以后对文档内容再次进行了修改,改变了页数,只需在目录上右击,选择“更新域”,出现对话框,再选择“更新整个目录”,单击“确定”即可,目录又和文档内容保持一致了。
二、“修订”与“批注”功能相结合实现电子作业批改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方向,基于互联网资源的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是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网络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学习资源、作业、学习成果数字化,那么如何方便地对电子作业进行批改和写评语呢?其实Word就提供了这样的功能,用“修订”功能可以方便地对电子作业进行批改,用“批注”功能可以对作业中的任一部分内容写评语,两者相结合可以方便地实现电子作业的批改,效果比纸质作业的批改更加直观,而且还保持学生作业的原貌,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或拒绝老师所作的修改。
电子作业批改的过程很简单,首先启动“修订”功能:选择“工具”→“修订”,或者在状态栏中双击“修订”标记,使该标记激活,文档就进入了修订状态;进入修订状态后,对文档进行编辑操作,会以修订标记来显示;如果要对作业的某一部分写评语,只要选中这部分内容,选择“插入”→“批注”,然后写评语内容。
学生收到批改过的作业,能直观地看到老师的批改情况和评语。如果学生觉得老师的批改有道理,只需在修改的内容上右击,出现快捷菜单,在快捷菜单中选择接受修订(当然也能拒绝修订);如果学生觉得对老师的批改不理解,想与老师进一步讨论交流,也可以利用“修订”和“批注”进行修改,再发给老师,让老师再次批改,这样实现了一个作业多次批改,提高了学生作业的质量。如果要接受所有修订或拒绝所有修订可通过“审阅”工具栏操作,“审阅”工具栏在启动“修订”功能时自动显示在常用工具栏下方。
三、用“阅读版式”视图简化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实施后,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大部分老师用Word编写;然后再将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部分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或其他形式的课件,用于课堂多媒体教学。但课件制作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能不能直接将Word用于多媒体教学。Word的“阅读版式”视图,具有较好的演示功能,可以代替PowerPoint演示文稿直接用于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工作效率。
Word 2003在原有的“普通”、“Web版式”、“页面”和“大纲”四种浏览视图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版式”视图,以便于更方便地阅读Word文档。启动“阅读版式”视图的方法:选择“视图”→“阅读版式”,或者单击常用工具栏中的“阅读”按钮。在阅读版式视图中,字号变大了,每一行变得短些,适合在大屏幕上演示,阅读起来比较贴近于习惯,使阅读变得更轻松;在阅读的同时,还能对文档进行修订。
四、用“公式编辑器”编写数学资料
“公式编辑器”对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可以实现复杂的数学公式的编辑。使用方法如下:
1)单击“视图”→“工具栏” →“自定义” →“命令” →“插入”,在“命令”中找到公式“公式编辑器”,将“公式编辑器”拖到WORD的工具栏上;
2)单击“公式编辑器”的快捷图标,打开公式编辑器,即可输入和编辑公式;
3)如果要在公式中插入文字或空格,请单击菜单中“样式” →“文字”;
4)单击页面空白处即可将公式插入到WORD中;
5)用鼠标右键单击所显示的公式,将其版式设置为“浮于文字上方”。
五、用“拼音指南”为文字标注拼音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经常要对文字标注拼音,而拼音的输入是比较麻烦的,而且还要拼音和文字对齐难度就更大了。如何方便地实现标注拼音呢?Word为你设计好了这一功能,那就“拼音指南”功能。
Word通过微软拼音输入法2003实现了在汉字上标注拼音的功能。可以用以下步骤实现拼音标注功能:
1)在Word中选定要标注拼音的汉字;
2)单击“格式”→“中文版式” →“拼音指南”,或者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拼音指南”按钮;
3)出现“拼音指南”对话框出现,设定拼音的“字号”,单击“确定”按钮,汉语拼音就自动标记在选定的汉字上了。例如:那(nà) 只(zhī) 敏(mǐn) 捷(jié) 的(de) 棕(zōng) 毛(máo) 狐(hú) 狸(li) 跃(yuè) 过(guò) 那(nà) 只(zhī) 懒(lǎn) 狗(gǒu)。
如果要删除拼音,可选择带拼音的文本,然后在“拼音指南”对话框中单击“全部删除”按钮。如果需要拼音出现在汉字的右侧,可进行如下操作:选中带拼音的汉字,单击“剪切”按钮,然后执行“编辑”→“选择性粘贴”→“无格式文本”。例如:那(nà)只(zhī)敏(mǐn)捷(jié)的(de)棕(zōng)毛(máo)狐(hú)狸(li)跃(yuè)过(guò)那(nà)只(zhī)懒(lǎn)狗(gǒ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