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保障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力保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贯彻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主线,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处罚分离”的原则,全面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劳动监察监管方式的网格化和监管手段的网络化,实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执法规范化、维权人本化、监管科学化。
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两级执法、三级监管、四级责任”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和数据全面、信息共享、运行规范化的网络化监管信息系统,扩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覆盖面,实现对用人单位的网格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在全市形成职责清晰、反应灵敏、信息准确、监管有力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平台。2010年底,全市全部达到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要求。
三、两网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内容
以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两级执法主体,以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三级监管主体,在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监察监管四级工作责任要求下,依托市、县(市)区劳动保障机构专职监察员、街道(乡镇)兼职监察员和社区(村)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四级队伍,通过网络系统对网格用工单位(指本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监管,及时进行信息采集和动态监控,掌握用人单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足额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和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管理设置
1、网格化设置。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监管,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县(市)区、街道(镇)劳动监察组织网络体系,将全市行政区域内各类用人单位按照区域分布自上而下划分为若干片、块、格,按照定人员、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的原则,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实行监督检查。我市共设四个级层网格: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应*市行政区域设置一级网格,监控到二、三、四级网格内的内容;以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应的县(市)区行政区域为二级网格,监控三、四级网格内的内容;以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对应的街道乡镇区域为三级网格,监控四级网格内的内容;以社区(村)内较集中的用工单位区域设置四级网格,主要按照用工单位人数在5人以上,户数在80—120户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社区(村)为一个区域单元设置网格,实现劳动监察工作重心下移。
网格管理实行责任划分,每一劳动保障监察网格都要配置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进行监管,形成上下联动监管体系。
2、网络化设置。网络化监管依托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络平台,设立用工单位信息管理、劳动书面审查管理、劳动保障监察业务管理、工资监控管理、综合统计查询管理、业务报表管理、办公管理、管理、系统管理等网络运行管理系统,形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网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监管信息系统,对全市用人单位进行动态监管,实现全市劳动监察业务协同处理和资源共享,实现对违法案件处理全过程管理。
(三)监管措施
1、信息采集。各县(市)区要发挥街道(乡镇)地域情况熟、掌握企业情况变化及时的优势,按照“一街一册、一户一表”的原则,组织兼职监察员、协管员对网格区内的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填写《*市用工单位劳动保障信息调查表》。信息采集后,与已掌握的劳动保障管理情况、书面审查等信息对照,由专人输入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系统。如用人单位发生变化,要随时进行更新。
2、动态监管。对纳入监管的用人单位,实行分类动态管理。通过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信息系统,及时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根据劳动保障企业诚信评价办法,结合日常检查、举报投诉等情况,实行ABC分类管理,建立企业诚信档案。
3、重点监管。对网格区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要作为重点监管对象进行跟踪监管:
(1)新开业以及未纳入监管的用人单位;
(2)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发生欠薪欠费2个月以上的;
(3)一年内被举报投诉2人次以上的;
(4)用工人数较多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
4、日常管理。各街道(乡镇)兼职监察员、协管员要定期深入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把监察执法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遵守劳动保障法律的意识,自觉做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各县(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的日常巡视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苗头性违法行为,力争将违法行为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要根据用人单位的管理状况选准重点监控的目标,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做到查防并举、预防为主。对发现的未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未签劳动合同、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进行催告,限期进行改正。对网格区内发生的举报投诉,由兼职监察员进行初步了解,进行调查处理;对难以处理的案件或发现的重大违法行为,立即向所属县(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报告。
四、基本方法和步骤
2010年底,全面完成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工作。
(一)各县(市)区政府在2010年1月31日前,为组织准备阶段。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两网化”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落实人员、经费,并上报方案。
(二)2010年2—10月,为组织实施阶段。做好协管人员的聘任、业务培训和信息采集工作。根据试点工作要求,各县(市)区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要深入到网格内每个用人单位,按照《*市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息调查表》的要求,逐一对各类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保障信息采集,建立辖区内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基本信息实现每季度更新一次。同时完成建立网格、划定网格区域编码、绘制彩色网格示意图、划分监管区域、建立配套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等基础工作,于2010年10月底前完成对各类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录入工作,保证辖区内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底数清、信息全。形成以网格为单位的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电子信息系统。
(三)2010年11—12月,为考核验收阶段。建立覆盖全市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操作系统,完善实时监控的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进行考核验收。
五、组织领导
为认真完成*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试点工作,成立*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领导小组: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认真研究部署,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监管工作纳入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按规定配齐、配强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在经费、车辆、设备等方面给予保障,并加强街道兼职劳动监察队伍建设,根据各街道的具体情况、地域范围、人员状况,按照程序和标准聘任部分兼职监察员。同时,要建立劳动监察协管员队伍,开展劳动保障监察辅助工作。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劳动保障协管员可在自治区下达的2009年800个公益性岗位指标中安排,按照每个网格配置1名人员,从大中专毕业生和4050人员中招聘,经培训取得《兼职劳动保障监察证》《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证》后上岗。被招聘的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待遇标准与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相同,除公益性岗位补贴外,不足经费由各县(市)区财政专项安排。
(三)加强制度建设。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网格化、网络化监管工作制度,制订网格监管职责、工作程序、具体目标、监督考核、信息报告和人员管理等制度。各县(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加强对街道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指导,做好工作协调,保证网格化、网络化监管工作的顺利实施。
篇2
一、提高思想认识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易地扶贫搬迁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关键环节,要深刻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已由建设、搬迁入住转为后续扶持,但从全乡“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成果看,搬迁群众后续脱贫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扶持好、保障好,不断巩固和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成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
始终坚持“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安置方式,立足不同类型安置区资源禀赋,对帮扶项目实行精准配置、对搬迁对象实行精准扶持。要着力在夯实发展基础、发展壮大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和加快社会融入上下功夫,坚持普惠政策和超常措施并举、技能培训提升和兜底保障并重,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力促后续扶持成果最大化,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争取项目资金,统筹资源配置,在政策制订、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等方面对搬迁群众后续扶持给予重点支持,探索创新机制,补齐薄弱环节,提升扶持效益。要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营造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的良好氛围。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夯实基础设施。按照乡村振兴要求,对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结合村乡实际,进一步查漏补缺,配套规划建设园区公路、通水设施、电力保障等基础设施,实现提质扩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需求。依托实施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聚居点建设,完善公共文体设施,提升改造图书室、广播室、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体设施,满足搬迁群众休闲娱乐需求。[责任机构:乡乡村振兴办公室、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二)发展致富产业。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纳入各村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加以落实推进,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健全与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户分享规模经营增值效益。加强技术培训,实施农业人才振兴工程,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把符合条件的搬迁户优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帮助搬迁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水平。2020年按照“一户一策”为每户易地搬迁户规划后续扶持种养殖产业,按照每户不超过3000元给予财政补助。[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引导就业务工。依托东西部扶贫对口协作机制,结合扶贫车间工程、东西部协作项目和农民工工程等载体,为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搭建平台和提供信息,引导搬迁户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自主就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建立用工信息台账,鼓励、引导、支持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通过与企业互访和合作机制的完善,与企业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实现优先吸纳适岗贫困劳动力就业。[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乡村振兴办公室]
(四)推广电商扶贫。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支持有意愿的搬迁户开办网上商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县城与乡域间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争取邮政、供销合作社、商贸企业等在村乡建立服务网点,建成乡有服务网点、村有服务门店、户有服务门户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五)开展技能培训。开展搬迁群众就业摸底调配,准确掌握搬迁人员就业失业和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情况,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农民夜校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积极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切实为有培训意愿的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技能水平。[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六)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依托现有护林绿化、地质灾害监测、乡村道路维护、水利工程维护、环境卫生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加强岗位建设,注重纪律监管和业务培训,优先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实行考核与考评相结合的岗位管理制度,对不符合要求或不胜任岗位的,择优调整和更换,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为乡村建设管理发挥作用。[责任机构: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七)代缴养老保险。对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府按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减轻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员参保缴费负担。鼓励搬迁稳定脱贫后,有经济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障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群众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责任机构:乡便民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八)实施医疗救助。精准掌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基础数据,及时更新台账,对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范围。对搬迁群众中罹患大病的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测,实现大病专项救治工作规范有序。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搬迁贫困人口在安置地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巩固医保扶持成效。[责任机构:乡便民服务中心、乡社会事务办公室]
(九)落实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低保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加强对易地搬迁户中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宣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对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且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按政策规定核发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残疾人的,要结合其需求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生活、出行创造便利条件。[责任机构: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乡便民服务中心]
篇3
关键词:施工工期保障 措施 计划
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如何保障施工项目按期交付给业主,保证公司信誉。保障工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结合本人的一点相关经验,在这里进行一下相关描述。
1、施工组织保障措施
为保证计划按时完成首先要选派优秀的人员组建项目经理部,在人员配备上选择具有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经验,同时集中经验丰富的项目总工程师、土建项目副经理、专业项目副经理等骨干人员组成项目经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技术、文明施工和现场管理等工作。
2、建立完善的计划保证体系
建立完善的计划体系是掌握施工管理主动权、控制施工生产局面,保证工程进度的关键一环。根据工程工期的约定,结合工程特点,认真编写施工进度计划。项目的计划体系由总进度控制计划和分阶段进度计划组成,在安排施工生产时,按照分阶段目标制定日、周、月、年计划,在计划落实中,以确保关键线路实施为主线,同时制定一系列保障计划,确保关键线路的实施。
2.1 一级总体控制计划
表述各专业工程的阶段目标,是业主、设计、监理及总包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工程总体部署的依据,主要实现对各专业工程计划进行实时监控、动态关联。施工总进度控制计划即为一级总体控制计划。
2.2 二级进度控制计划
以阶段施工目标为指导,分解形成细化的阶段施工具体实施步骤,以达到满足一级总控计划的要求,便于业主、监理和总包方对该工程进度的总体控制,例如:基础工程进度计划、主体结构进度计划、机电安装进度计划、装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等。
2.3 三级进度控制计划
该计划以表述当月、当周、当日的操作计划,应随工程例会并检查总结完成情况,月进度计划报业主、监理审批。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日保周、周保月、月保阶段、阶段保总体控制计划的控制手段,保证总体进度控制计划的按时实现。
3、制定施工保障计划
工程的进度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技术、质量检验、安全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根据总工期、阶段工期和工程量制定的各种工期保障计划,是进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最迟完成的插入时间原则,制定各类保障计划,做到工期控制有条不紊。为保证施工总体进度计划能够实施,需编制如下各项施工保障计划:
(1)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施工准备工作是正式施工前的必要工作,是正式施工的前提,因此必须作好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准备的临时设施搭设可以与正式施工同时进行,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图纸熟悉计划:在工程开工之前,组织各专业人员熟悉图纸,并进行图纸会审,与业主、监理、设计统一办理设计变更。按照图纸要求和工程特点,准备相关图集、规范等。
(3)施工方案编制计划:该计划要求的是拟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最迟提供期限。“方案先行、样板引路”用以确保工期和质量,通过方案和样板制订出合理的工序、有效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
(4)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进场计划:该计划要求工程施工所必须的加工生产设备所需的最迟进场期限,各种施工主要设备必须在计划时间前进场,不得影响正确的施工进度。
(5)主要设备、材料进场计划:此计划要求的是工程开工所必须的主要材料、设备最迟进场期限。物资部门将根据此计划进行物资供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4、技术工艺的保障
(1)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方案先行,样板引路”是施工管理的技术原则,按照方案编制计划,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从而实现在管理层和操作层对施工工艺、质量标准的熟悉和掌握,使工程施工有条不紊的按期保质完成。施工方案覆盖要全面,内容详细,图文并茂,做到生动、形象,调动操作层学习施工方案的积极性。施工方案要抓住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制定详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科学技术推动加快施工进度。
(2)施工采用流水施工:根据工程工期要求和阶段目标要求,采用分段流水方式组织施工。节拍均衡流水施工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其思路是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压缩或调整各施工工序在一个流水段上的持续时间,实现节拍的均衡流水。在每个施工区域通过调整资源投入,加强协调管理等措施满足流水节拍均衡需要。
5、合理资源配置的保障
(1)人力资源配置:为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从合格劳务分包商中选择有丰富的创优工程经验,善打硬仗和苦仗的优秀劳务队伍,保证技术水平一流,并对外施队伍管理水平进行认真考察、考核,优胜劣汰。从劳动力需用数量上优化组合,绝对满足施工需要,同时岗位设置齐全以形成严格完整的管理及施工层次。
(2)机械资源配置:机械是影响施工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要通过具体计算,以保证生产进度为前提进行合理配置,认真编制大中小型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制定机械设备配置表。需用的大中小型机械设备,需选用性能优良安全可靠的,保证其按时投入使用,并要求生产供应厂家设专人(驻场)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维护、保证机械作业完好率95%以上。
(3)物资资源配置:为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项目部要根据施工总进度需要对施工期间所需的各种材料、半成品提前考察生产供应商,提出材料采购、加工及进场计划,通过加强物资计划管理,消除物资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形成对施工总进度计划实现的有力保障。
(4)资金专款专用:执行专款专用制度,防止施工中因为资金问题而影响工程的进展。充分保证劳动力、机械的充足配备,材料的及时进场。随着工程各阶段控制日期的完成及时兑现各专业队伍的劳务费用,为施工作业人员的充足准备提供保证。
篇4
论文摘要:目前,江苏省的农村社会保障仍存在着法律制度缺失、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政府扶持力度小、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构筑覆盖广泛的农村救助体系、增加投入、扩大宣传等建议,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
江苏省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2一1998年为试点起步阶段,1999一2002年为整顿规范阶段,2003年至今为探索发展阶段。截止2006年6月,全省已有13个省辖市、101个县(市、区),1310个乡(镇)建立了农保制度,参保人数已达859.95万人(含乡镇企业职工),基金积累总额74. 45亿元,领取养老金人数127. 57万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参保人数和基金积累居全国首位。
目前,全省农业人口3699. 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2665万人。而江苏省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859.95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3.2%,占农村劳动力人口32. 2%;南京、姜堰、建湖参保人数较少,覆盖率较低,其余地区情况大体相同。因此,总体来讲,江苏省参保覆盖面过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发挥和实现。
一、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等因素制约,许多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办法都是通过行政性文件,缺乏法律强制力,资金难以得到有力保证,部分地区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江苏省尚未形成较为理想的制度模型,可以说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一种缺失状态。
2.覆盖面窄
目前,全省农业人口3699. 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2665万人。而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859.95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3.2%,占农村劳动力人口32. 2%,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集中在城市各类企业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因此,总体来讲,参保覆盖面过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发挥和实现。
3、资金缺口大
目前全省农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少,且数量较低,与建立、健全农民社保体系所需资金相差甚远,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强,资金投入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4、生活保障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贫困地区的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带来了城乡两级分化的状况日益严重,农村居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下降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严重。因此,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并不高,用于养老保障能力有限,农民的现金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购置生产资料后所剩无几。
5、参保意识淡薄
全省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缺乏总体的设计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部门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保障措施难以落实到实处。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限制,农民没有参保的意识,缺乏长远打算,因而对参加社会保险、合作医疗等积极陛不高。
二、针对江苏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情况。为建立、健全全省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一些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监督力度不够,使得全省农村社会保障没有落实到实处,可以通过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咨询和质问制度,给农民提供有关社保咨询的平台,同时赋予农民社保机构相应的行政处罚权力,对应缴纳农民社保费用而未予缴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2、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做好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实行区县统筹,农民个人负担部分以户为单位自愿缴纳合作医疗费用。筹集标准原则上农民个人负担每人每年不低于24元,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提高缴费标准。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其个人应承担的部分,由财政负担,市和区、县各负担50%,确保区县低保户、五保户能无障碍进入合作医疗。
3、构筑覆盖广泛的农村救助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低保资金由区、县负担,对经济较薄弱的区县,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确保按时足额支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为重点、社会互助为依托的农村救助体系。全市分散供养的,不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110%,集中供养的,不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150%。进一步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
4、坚持“个人墩费、政府补贴、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账结合、多缴多得、制度街接、保障基本”的原则
建立缴费水平与收入现状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保险关系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5、增加投入,建立多元融资渠道
为解决全省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资金不足的现状,首先要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融资渠道;其次应积极拓展社保资金的来源渠道,市、区、县要加大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如果财政资金有限,可以开展慈善投资、社会捐赠活动减轻财政的压力,也可以通过冷行农民社保资金债券方式来缓解目前社保资金的不足。
6、参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首先,应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参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无人赡养的老年人、失去工作能力的残疾人、无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给予基本生存的最低保障制度规范,以解决其温饱问题。其次,要对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所需资金进行统筹规划,以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最后,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修改、完善低保制度,以确保低保制度符合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保障当地人民最低的生活水平。
7、扩大宣传,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全省农民参保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参保率自然就低,因此加强社保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扩大宣传,营造社会保障工作的舆论氛围。对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宣传到位;对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要及时宣传报道。
8、各有关部门要统一行动,加大工作力度
篇5
一、督战主体和范围
(一)镇级督战。联系县领导负责对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村,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和涉及重点区域、重点项目、薄弱环节进行挂牌督战。
(二)村级督战。贫困村由定点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挂牌督战,非贫困村由镇党委政府和定点帮扶单位挂牌督战。
(三)专项督战。扶贫专项工作涉及各办公室和各单项负责人,牵涉到贫困户补贴实物和资金的,一是要收集完善2014年扶贫工作以来至今所有年度所有贫困户到户的扶贫项目、危房、易地搬迁、地质灾害搬迁、增减挂钩、产业项目、扶贫日捐款资金、资产收益分红、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贴息)、集体经济分红、公益性岗位、护林员、低保金、五保金、残疾补贴、养老金、高龄补贴、畜牧站畜禽产业方面补贴、退耕还林(包括公益林、天保工程等)、地力保护粮食直补、优抚、奖励扶助、医疗保险代缴、医疗报销、医疗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栋梁工程、教育扶持、贫困户电费减免、安全饮水等情况。二是要收集完善到村到镇的所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内容、项目规模、投资金额等。各站所办务必清理完善,将最终确定版本电子档传镇脱贫攻坚办和各村。三是要紧盯“一低三有”、“一低五有”、“一超六有”以及“两不愁三保障”重要指标,报账全域达标。四是要完成项目实施和报账销号。
二、督战内容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三落实”“三精准”“四不摘”的要求,重点督战以下内容。
1.人均纯收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情况。
2.贫困家庭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情况,公益岗位新增就业情况,无劳动力家庭兜底保障情况等。
3.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情况。
4.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情况。
5.“大排查”回头看、巡视巡察、年度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资金绩效评价、审计监察等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6.不严不实、不精不准、账实不符、脱贫质量不高等问题解决落实情况。
7.脱贫攻坚“四不摘”落实情况。
8.项目库建设使用和扶贫资金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9.“五个一”“三个一”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三、督战和方式
按照镇级统筹、现场督战、分项推进、逐级落实的原则,明确责任,限时完成。
(一)镇级统筹。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负责挂牌督战的统筹协调,研判形势,部署工作。适时召集各村和涉及办公室,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围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态势和趋势上进行深入分析研判,进一步找准问题、发现短板,逐项督促相关村和帮扶部门压实攻坚责任,完善攻坚方案,落实攻坚举措,及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切实把短板弱项补扎实、把基础工作打牢靠。镇脱贫攻坚办负责现场督导督办、工作调度、跟踪督战、汇总分析、推动解决问题等。
(二)现场督战。一是组织好每月的脱贫攻坚例会,听取各村工作汇报,认真排查和研究存在的问题短板,有效开展挂牌督战,确保问题及时有效整改到位。二是镇脱贫攻坚办牵头,组成13个督战指导组,进村入户,帮助找准“两不愁三保障”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督促指导其按要求整改到位。每月20日前将开展督导情况,发现问题以及剩余问题数量等情况报镇脱贫攻坚办。巡回督战指导组成员要认真研究各村存在问题,梳理重点督战事项,结合网格精细化管理中排查的问题和后续整改,对各村统筹开展巡回督战指导,并将督战情况梳理报送主要领导。
(三)分项推进。有挂牌任务的镇级站所办要主动对接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认真分析本系统、本行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区域、重点事项和薄弱环节,及时向分管领导报告后,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扎实开展业务指导,督促落实问题整改,每月20日前将工作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剩余问题数量等情况报镇脱贫攻坚办。
四、督战步骤
2020年3月至12月,分3个阶段开展。
(一)全面启动阶段(3月中旬)。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6月底前)。全镇各村各站所办对本辖区本站所办挂牌督战成果负责,结合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巡视巡察、考核、暗访、审计等发现问题,对标“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要求,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
(三)巩固提升阶段(12月底前)。持续巩固督战成果,落实“四不摘”要求,健全脱贫攻坚监测预警机制,基本形成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五、督战要求
整个督战工作贯穿2020年脱贫攻坚全过程,切实做到统筹开展、科学调度,确保“督”出压力,“督”出实效,“战”出水平,“战”出佳绩。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省、市、县安排部署开展督战工作。各乡(镇)要精心谋划,认真部署,结合本乡(镇)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调动各方力量做好本乡(镇)的督战工作。县级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按照督战要求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脱贫攻坚业务熟悉的优秀干部参与督战。
篇6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为市民提供就业机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就业倍增效应,实现城乡充分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乡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全市上下尤其是劳动保障战线的同志们迎难而上,创新举措,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顺利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目标。但是,当前我市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双重影响,我市就业工作面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矛盾加剧、稳定就业压力增大等困难问题,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活动,全力抓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一是要以加快发展促进就业,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二是要以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业服务和培训,改善创业环境,鼓励扶持更多城乡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三是要以加大援助帮助就业,强化就业援助政策完善和落实,切实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稳定就业,确保在2010年前达到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工作要求。
二、切实抓好重点工作
要巩固既有工作成果,突出重点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
(一)突出扶持重点人群就业。一是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实施“科技创业工程”,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自主创业,同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二是着力抓好农民工就业,积极实施“转移创业工程”和“回乡创业工程”,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区富余劳动力创业和返乡农民工在农业产业方面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及时提供有效岗位信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工有序就业。三是着力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积极实施“自立创业工程”和“自强创业工程”,重点帮助更多的城镇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就业援助系列活动,对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灾区就业困难人员实行重点帮扶。
(二)突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就业服务组织,加快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就业服务中介,规范就业中介服务市场,更好地发挥创业促进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功能和效率。二是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征集满足城乡不同层次劳动者需求的创业项目,加快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强化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为载体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建立创业信息机制,及时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项目市场化运作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就业创业项目储备,建立创业指导咨询机制,为创业者提供从方案设计到跟踪扶持的“一条龙”创业服务,努力提高创业企业开业成功率和存活率。
(三)突出强化就业技能培训。一是扩大就业培训范围,加快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创业培训体系,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特别要在大专院校加快建立在校学生创业培训服务机制,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二是提高就业培训工作质量,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就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积极开展量体裁衣、订单定向等灵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培训机构和培训活动监督管理,规范培训标准和要求,着力打造培训品牌。此外,也可以一些培训机构就业率、成功率等方面信息,推动培训机构在竞争中提升培训质量。三是开展多元化的就业培训,深入推进系列培训就业行动计划,积极实施针对特殊人群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引导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就业培训水平。
三、切实强化工作保障
实现城乡充分就业,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是重要前提。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创新工作举措,不断改善就业环境,为进一步做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政策扶持。国家和省市均已出台促进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操作办法,健全和落实有利于城乡劳动者创业的税费减免、融资服务、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加快完善城乡充分就业政策体系,切实改善创业环境。
(二)加强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要建立与本级财政收入协调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特别是要强化创业指导服务补贴、创业孵化基地补贴、创业项目征集和评估补贴等城乡劳动者创业补贴,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篇7
一、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着力产业巩固提升。新增红梨花椒种植、生猪生态鸡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协作、光伏等扶贫项目带动范围。防范化解43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资金风险。强化小额贷款、创业贷款等金融扶贫措施,拓宽消费扶贫渠道。
2.着力就业巩固提升。完成**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和**移民搬迁点两个创业就业服务站建设工作,推进集镇、**扶贫车间建设。围绕象鼻岭、集镇等搬迁安置点,开发公益性、服务型岗位。继续开展创业培训、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岗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送岗上门服务及务工宣传工作。
3.着力保障巩固提升。做好4100人低保、200人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保障。自来水普及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保持100%。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预警干预、精准防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
4.着力扶志巩固提升。持续开展“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进一步完善落实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积分激励机制建设。推进“诚信超市”行政村全覆盖。创建市、区文明单位、文明镇、文明村,组织开展“最美昆明人”、“乡贤”、“星级文明户”评选,设置“善行义举”榜,选树更多脱贫、扶贫先进典
(二)加快“1+5”乡村振兴规划工作推进
**镇“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干部回乡工作,并多次召集“四支队伍”召开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工作。截至目前,村级5个乡村振兴单项方案已经过市、区联审后修改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行政村规划在有序推进中,**镇2021年编制任务10个村,在进行招投标过程,前期基础材料、地形图整理、单项方案等已经消化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实地调研、走访阶段,其中,**村已经初稿完成,进行审核修改阶段。
(三)加快**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推进
1.我镇以规划为引领,全力做好示范村建设工作。编制好**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行政村规划和《**片区空间统筹及龙东格沿线村庄风貌整治规划》,同时根据示范村74项指标进行查缺补漏,加快象鼻岭安置点绿化、亮化、美化和沥青路面铺设等收尾工程进度,以及整治六不能(不能私搭乱建、不能乱丢垃圾、不能乱堆杂物、不能饲养牲畜、不能乱停车辆、不能乱栽乱种)等。
2.**镇**乡村振兴示范点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推进情况。**乡村振兴示范点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总共两个部分:生活垃圾分类收储和生活污水收集整治,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已完成项目总工程量80%左右,确保11月30日全面完工。
(四)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
1.厕所革命。**镇2021年总改造任务2074户,截止目前已开工建设1471户,开工率70.92%,竣工954户,竣工率46%。公厕建设方面完成3座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完成8座行政村公厕改建,均已投入使用。对易地搬迁半边街安置点6座公厕改造提升。完成农村问题厕所摸排摸底工作,共计摸排出156座问题厕所,整改完成156座,公厕12座,完成整改12座。
2.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集中开展“清五堆、治五乱”行动,完成新街村、布卡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廉租房等区域的“清五堆、治五乱”工作。开展村庄保洁行动涵盖20个村委会(社区)162个自然村,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20吨、清理村内水塘35个、清理村内沟渠18.9公里、清理村内淤泥15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4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2653人次、清理残垣断壁60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1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75条。
二、防返贫预警监测及迎检查工作准备情况
(一)认真组织开展2021年度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暨监测对象“回头看”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区防返贫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工作培训会有关精神,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要求,认真开展2021年度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情况。于27日召开了镇村干部大会,结合迎检工作对进行了安排。
(二)认真开展日常查漏补缺工作
1.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认真组织开展查漏补缺工作。聚焦农村道路、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公共服务等关键项目,认真组织“回头看”工作,查看受损道路是否维修到位,通村道路是否通畅;饮水管道是否完备、水龙头是否有水;农户住房是否安全,是否出现漏水、开裂等需维修问题,是否维修及时到位;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好,是否及时修缮完备等。针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列出清单,明确镇村组三级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及时整改、补短强弱。研究探索出台长效管理办法,抓好项目后续管理,确保发挥功效,长久惠民。
2.开展收入巩固提升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对全镇因收入可能存在返贫风险的重点户进行了专项核查,及时纳入防返贫预警对象进行重点监测和动态管理,研究提出“一户一策”巩固方案,形成镇村组三级工作联动联防,确保重点对象不返贫。针对重点人群中的老人户、重残户、大病户、无劳力户等特殊群体易返贫户进行重点帮扶和保障,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因突发特殊情况造成家庭负担过重的给予办理临时救助等。因户施策开展一对一帮扶措施和救助措施,保障收入达标。针对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送岗上门活动,开拓就业渠道,引导脱贫群众实现外出务工就业。针对不能外出就业的劳动力,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班,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引导培训解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开辟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光伏公岗等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三)认真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
对国家、省、市、区督查、评估、检查发现反馈问题开展整改“回头看”工作,重点关注问题是否全面整改,整改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同时对历年历次、各级各类脱贫攻坚发现及反馈问题进行再梳理再排查,确保全部整改到位、指标达标,重点关注教育卫生政策落实、惠民资金兑现等群众关注焦点问题整改情况,决不允许出现口头整改、报告改、重复改等问题发生。真正将工作重心聚焦问题是否销号,整改结果是否真实可行,确保真改实改、彻底到位,反馈问题逐一销号清零。
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筑工程;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9-0152-02
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建筑工程也提出了时代要求和新的挑战。面对日渐紧张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建筑管理措施才能有效适应时代改革的大潮。众所周知,建筑管理学是一门以实用为特征的科学,因此科学的管理政策必须以工作实践为指导,将建筑工程管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驰,以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为目标,进而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全面
提升。
1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工程安全和质量的保障
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安全意识,可以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可以大大减少建筑中不必要的支出。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筑企业也要不断提升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行业操守。加大工程质量检测,防止建筑中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诸如基础挖深、垫层加厚等不规范现象的发生。
1.2 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成本的保障
科学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减少建筑成本。建筑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施工设备、施工能力,通过投标报价签署施工合同,选择最合理最实惠最适合的建筑方案,合理安排建筑实施的各个阶段,强化组织管理从而减少成本的支出。
(2)减少优质材料的成本。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成本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材料管理要从原材料做起,严格把关原材料的质量、选购、议价、检验、使用、余料回收的各个环节。节约建筑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1.3 促进建筑行业优质发展的保障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冲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建筑产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建筑企业要想抓住机遇实现飞跃发展必须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实施有效的改革方法,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制度,不断实现改进和完善。
2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管理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愈发科学,但还是无法回避一些不合理的问题。诸如建筑工程管理仍然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建筑实施队水平参差不齐,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总体水平不高,建筑企业组织能力不强,现代化技术尚未广泛推广。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建筑管理的质量。面对建筑管理的现状,工程运作要从管理的各个环节出发,严格控制把关建筑的质量,从而保证整个建筑活动的顺利进行。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法规的不全面
目前在我国通行的建筑工程管理规范,在一定方面已经渐渐不适应目前的建筑现状和建筑管理的要求,并且对建筑管理的约束性也是较差的。其次在建筑管理的方法和管理方式上也呈现粗放式,管理技巧相对滞后,不利于促进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高速有效发展。再次,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建筑工程管理尚未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没有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和较强的专业性做后期的技术支持。这种种原因综合造成了建筑管理的不科学、不全面、不完善。
2.2 建筑从事人员管理的混乱
建筑行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优质的劳动力是建筑产业得以顺利发展的人力保障,因此合理有效的管理大量的建筑人员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建筑市场上,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没有一套有效的行为准则去规范和约束从业人员。因而造成了在建筑业中工作人员调动混乱、管理规则不健全、流动机制任意、使用环境缺乏安全性保障等种种问题。
例如,目前我国的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采用包公制的建筑管理模式。很多建筑工地的劳动人员都是自发性来工地应聘,工地自发临时组织起来的。因而造成施工队伍中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缺乏相应的岗前培训和上岗检查。在此基础上很难形成合理高效的人员调配机制,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和劳动力资源调配不合理等现象。
2.3 建筑实施阶段存在的管理问题
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工程质量和劳动力安全两个方面。而工程质量和劳动力的安全又和现场施工的管理机制密切相关。问题主要在机械和人员两个方面。
(1)建筑机械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中,工程的机械化程度尚不高,因而导致工地的生产效率较低。机械的更新缺乏创新技术的支持,机械更新换代周期长,高效机械使用量小、机械老化、性能不佳。
(2)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劳动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和实际学历并不符合。专业水平差,施工技术偏低。其次是建筑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意识不强,高级专业人员缺乏,在新材料、新技术、新机械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意识。
2.4 建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技术管理要力求以“规范化、科学化、安全化”为管理的目标,加大技术管理的力度。科学有效的建筑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工程质量,还可以维护劳动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管理模式的不科学和管理态度较松懈两个方面。
(1)管理态度松懈。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状况来看,从事工程建筑管理的人员安全意识较薄弱,建筑素质偏低。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之中往往很难以严谨、细致的工作原则约束自己,难以实行严格的技术把关,甚至部分人员只知道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建筑技术标准和从业要求,因而很容易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
(2)技术管理不科学。在现代化的今天,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以“高要求、高技术含量”为目标的管理工作。这更加要求从事管理的人员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素质。但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还较落后、专业管理的程度较低,种种状况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健康发展。
3 优化建筑管理的建议
3.1 保障生产的安全性
为了防止生产意外的发生,排除安全隐患,需要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把关生产进度,建立健全生产安全责任制。
3.2 提高劳动人员的安全意识
进行岗前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减少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改善建筑管理机制
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在管理中有章可循。加大管理力度,力求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系统。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调整操作规范,追求管理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筑水准。为了迎合时代的要求,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杨再林.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法与措施分析探
讨[J].广东建材,2009,(3).
[2] 李强.试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J].才智,
2011,(12).
[3] 张玮,杨哲.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人才的分布、人才的素质以及人才的储量等进行协调管理,进而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区域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人口通过智慧和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综合经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提升区域内所有人口所创造的综合经济,而合理分配所有人的力量,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和劳动,创造更多的综合经济。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合理分配所有人口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创造更多的综合经济,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通过提升知识存量,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注重加强对劳动力与资本的利用。而在综合实力强的企业中便可以实现人口质量的强化。通常情况下,在人力资本丰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研究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会呈多样化的趋势,通过人力资本丰富可以使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递减效应降低。这会促进区域内的发展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储存人力智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知识生产效率,促进发展效益与研究效益的提升。所以,针对产业中的培训对象,应尽量针对文化程度高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便实现人力资本的储存,提升知识生产效率。
(二)人力资源结构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了劳动力多的情况。另外,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开展相对较晚,因此,大部分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不高,尤其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普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使得我国劳动力资源也会呈现出质量差的情况。这种质量差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同时在科技水平层面上的差距则更加明显。这种差距的存在,会影响到区域内部人力资源成本的积累量。人力资源差距越大,则区域内部人力资源成本积累量下滑的程度越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充分证明了提升人力资源劳动力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给予提升劳动力文化水平以更多的关注,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整体结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三)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拉动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创造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以带动区域的投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区域消费水平,而且还能推动区域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共同发展。人口消费能力的提升可以拉动消费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可以提升区域人口的经济收入,增加区域人口的消费能力,进而会进一步的拉动消费需求。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二、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不合理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往往会错误的认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这种错误的观点和想法会严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导致企业的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并且长时间得不到提升,使员工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岗位工作,这必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即使一些企业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但是所采用的开发措施往往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难以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导致人力资源开发效果不理想。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我国比较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会给经济建设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使得高校每年都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降低,导致人才出现了饱和现象。很多高素质人才得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一些要求较低的工作,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专业性人才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不符,并且在校期间实践经验不足,短时间内难以适合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人才区域需求差异大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再加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更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这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比较密集。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中西部地区而言,该地区的建设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该地区的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使得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导致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又会使该区域出现人才短缺问题,进而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此一来,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势必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企业招聘优秀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更加广泛。要想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管理人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什么是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挖掘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企业需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帮助员工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企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人才优势,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企业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改善人才结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针对目前我国人才趋于饱和的状态,企业应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这样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要注重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大力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支持,加大力气培养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才能提升人才的利用率,做到人尽其才,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
(三)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吸引了大批人才投入到该区域的建设之中。而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下,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同样重要,并且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因此需要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之中,促进中西部的发展。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政策,积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建设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并提升人才的利用率。
篇10
一、基本情况
我办于2008年11月对x××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部门,采取深入实地走访座谈、听取建议意见、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如何更好地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实际特点是:一是新增劳动力保持上升势头。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高峰再次涌现;二是根据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劳动力现状是,就业需求最活跃年龄段人口(18--35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4.16%;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8.9%,女劳动力占41.1%;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占62.3%,高中、中专以上文,占36.7%,大专以上占1%。
综合以上因素,近几年随着我县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我县的城乡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压力较前几年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着以下现状:一是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企业用人需求与我县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不高的矛盾日益突现。二是行政区化面积大,村、乡镇之间距离较长给乡镇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三是我县属于一个以哈族居住为主的多民族县,民语专业教材和双语教师的相对缺乏,对乡镇民族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难度大。四是乡镇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后稳定就业率不高。
三、今后中的工作思路、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培训宣传。在掌握各用工单位用工需求和技能需求的同时,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增长劳动力及六乡三镇73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各类求职人员的就业动向和培训意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深入全县各类企业进行走访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电视台《劳动保障在线》电视专栏深度宣传国家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职业培训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万户千家;通过县乡电视栏目、政府网、用人信息专栏,及时空岗用人信息,职业培训信息,更好地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等求职择业以及各类工种培训;充分发挥城乡各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作用,将就业培训政策宣传到户。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好的作法及先进典型。同时,要积极与乡镇加强联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在农牧区的宣传力度,使培训政策深入民心。积极引导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广大农牧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对各类人员普遍开展职业指导和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和教育形式,对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组织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促进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市场就业意识。
(二)强化就业准入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规范用工行为,各部门组成领导机构,共同实施劳动执法监察,对违反规定,随意招用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人员就业的,依据《劳动法》责令纠正并给予处罚。督促县内各类企业单位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对本单位职工进行技能性培训和技能升级培训,今年重点对从事矿业企业的行车工、司炉工、电工、钳工、电焊工以及建筑行业的筑彻工、钢筋工等工种工作人员作为就业准入的突破口。劳动、安监、工商等主管部门进行联合监察,并对其严格要求,无证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经考核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会同工商、旅游个私协会加大对个体、私营业主,民营企业等县内各类企业的劳动监察力度,把重点放在宾馆、酒店、超市、商店等各类服务性行业中的无证从业人员中,促使他们参加本岗位的技能培训,经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三)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作用,走校企联合之路。定期招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与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人事、安监、国土、经贸、环保等部门,对县域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空缺岗位和计划用工情况的详实调查。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空岗信息,特别是新组建的企业和扩建企业的用工信息,根据企业所需岗位、工种开展定单委托培训和企业储备人才的培训,即:先拿“定单”,再招学员,然后输送到用人单位就业,明确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接收培训中心学员实行制度,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实行联合办学,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咨询、协调机制。可采取短、中、长期的培训模式,办学模根据企业需求而定。
组织深入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根据我县以工矿为主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我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和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做到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组织开展定单培训培训。通过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并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力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设置课程和培训内容,做到按需培训,并与劳动部门、劳动力场、劳动服务中介组织签定培训就业合同,双方按合同履行各自义务。
(四)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资源整合的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配合我县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全面启动送培训下乡工程,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参加培训。针对我县农村劳动力点多线长、相对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把技能培训班扩展到乡镇、村,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就业的方向定位在矿业、建筑业、道路施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种养殖业,以及县内客房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根据各用工单位实际需求,以定向培训的方式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农牧民收入的增长。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一般为30至90天。根据我县以工矿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主要以矿业职业技能为主。
(五)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创业培训。下大力气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倍增效益,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面向城乡创业者广泛开展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全面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努力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创业培训由我县劳人事局牵头,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开展创业指导、优惠政策、项目运作、法律常识等专题讲座,从不同方面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要。在实践培训中重点锻炼劳动者的自主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促进他们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劳动人事局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服务。主要做法是:通过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提供政策扶持,使其明确创业思路,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逐步实现自主创业。结合我县的实际,以阿苇菇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獭兔养殖,小店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力争创业成功率达到60%以上,每个成功创业者提供2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六)加快发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步伐,建设符合我县经济发展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劳动法》、《职教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我县工矿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市场化的办学行为和灵活办学机制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进一步扩大培训中心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本着“盯着市场办培训、瞄准岗位设课程、绑着企业办职教”的工作思路,开展“1+2”1+3”制学历教育培班,即,第一年在培训中心学习基础文化课;后两年在联合办学的院校学习专业课程,并进厂实践操作学习,学员合格毕业后将由院校推荐安置就业。重点对我县未能继续升学又有学习愿望的、因家庭困难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设学历教育和职业高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中职学历教育进一步加大与各院校合作,职业高中课程设置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学习期满经考核鉴定后发放相应的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重点确定几个与培训工种相适应的重点企业,将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作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培训实习基地,并建立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站。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继续做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
(七)根据实际需求,做好实用技术培训。立足本县实际,配合我县“农牧民党员能力建设工程”,结合农牧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农村劳动力自身需求,利用时间差,开展适合我县农村的特色实用技术培训,如晚熟哈密瓜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食葵种植技术、打瓜种植技术、大棚阿魏菇种植技术、青贮玉米种植和獭免养殖等,使农村的种养殖逐步由小家庭人作坊式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机方面,围绕饲草料加工机械技术、激光平地机推广、联合收割机操作技术进行培训。三年拟培训实用技术人员2000人。
(八)以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翻译培训教材为突破口,进一步解决少数民族学习技能的困难。少数民族的就业难问题是当前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县哈萨克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近45%的少数民族没有汉语表达能力。因语言不通,缺乏就业技能,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的语言关、文字关是关系少数民族能否学好技术技能的关键所在。对有学习技能愿望的少数民族开展短期的基础汉语培训,以解决少数民族听课难的问题。尽可能订购哈语培训教材以便哈萨克参训人员方便学习知识,尽快掌握技能。
四、工作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