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学建议

篇1

首先,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如果说,学习别的课程是为了升学考虑,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作用则要宽泛得多。语文是学生从小就学习的内容,不同时期,语文对学生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对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的内涵,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起着不小的作用。但是很多同学却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看不到这种联系,甚至认为语文占据了大量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使他们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其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耐心。语文的学习不是靠恶补可以取得好的成绩的,许多学生不肯花费时间学习语文课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语文课不会像学习历史、政治课那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背诵,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语文知识的提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靠自己的勤奋取得真正地进步,许多学生对这种日积月累的学习方式没耐性,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高中学生学习压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对所学的每一门课都心怀压力、战战兢兢,生怕出现偏科情况,因此,学生在学习时总会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在学习语文课时,有些学生上课积极听讲,课下认真做笔记,成绩却始终得不到提高,于是便开始自暴自弃,对语文丧失了兴趣,甚至信心。殊不知,语文课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都应该是艺术性的,不像其他课程,学习只是为了得到新知识,掌握了内容就学到了全部。语文课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理解,现在的教育学上,主张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理解,解释所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这非常契合语文课的学习,每个人,对文章、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不同,所学习到的也应是千差万别的,需要学生放轻松心情,根据教师的引导,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学习状态下的效果,远比背负着沉重的心情,死记硬背考试点效果要好得多。

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外,还有义务将这个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学生乐于接受。这是现在的教育学观点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既要帮助学生克服因语文课无聊而产生的消极怠学的心态;又要防止学生因语文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同时很还要注意控制自满情绪,以为自己有十几年的学习积累,语文课不用学也可以取得好成绩。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正确方式是积累。

其次,采用新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坛、组织诗词朗诵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己的学习感悟,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天赋和知识储备,在鼓励学生再接再厉的同时,还可刺激其他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结语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误区 建议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给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能否实现这个任务,这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功能的发挥程度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对视觉信息进行译码、加工和处理。从这点来看,阅读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可感的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本应一举两得,学生应该是乐于学习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恰恰相反——学生对阅读课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是痛苦的。结果学生没能获得应有的语文阅读能力,更不要说什么人文性的熏陶了。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于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

第一,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为教师的陪衬。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师上课满堂灌,讲的太多,让学生思考的太少,即使阅读课也是如此。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长期以来教师都从教出发,现在要转到从学生的学出发。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会学语文,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一定要让学生读教材,再好的教材读不进去也是没用的”。由于没有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完全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也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第二,阅读教学定式化,流程化,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在学生读过一遍教材与教材有过一面之缘后即开始讲解分析,把原本生动活泼的有机的文章肢解成零碎的知识、语法、中心思想等,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使活泼的语文阅读流于程式化。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生吞活剥式的学习课文:课文先被分段,然后机械的分析段意和写作特点。分完段之后则是没完没了的分析,分析句子的性质、句子成分。至于中心思想则更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凡是文章必有中心思想,否则就是对文章理解不深不透。这种定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这种机械的做法扼杀了语文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了美感和心灵的愉悦。结果为敷衍了事,学生们往往依样画葫芦,而放弃了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

第三,忽视语文的具体可感性,不顾学生感受的差别,对文章的理解也同样整齐划一。由于教师主导了课堂,为了应对高考的要求,教师往往只强调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抹杀,造成一种千人同声、万人同言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课堂又变成了死寂的海,只有老师的答案能激起死水中的微澜。这种标准化答案扼杀了学生鲜活的个人情感体验,使学生难以体会文学鉴赏的乐趣,感受不到审美的愉悦,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而且,语文是包罗万象的,它包含了太多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教师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其中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教学至此就完结了,那么是对教材资源的巨大浪费,简直是挂一漏万。学生长此以往会习惯这种教学,那么也无从谈起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创新,只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的复制品。

正是由于以上误区存在,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最枯燥、最死板的课。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迎来阅读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在此建议如下:

首先,必须摒弃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要逐步改变那种老师是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逐步把老师是主体改变成老师是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改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开展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神圣的使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语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既要立足课内,又要放眼于课外,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在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文化的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郑玉琼.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教研天地,2006,(11).

[2]杨文玫.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的四种误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0).

篇3

1.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现实意义

1.1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深入探索、反复研究。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学生课堂学习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索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它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化知识注入为独立探寻、化单向吸收为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

1.2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改进,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探究式教学法构建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2.以“探究式教学”构建高中语文课堂的方法

2.1创设探索型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发言。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祝福》这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在大年之夜死去,祥林嫂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有何不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的翻书查找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与周围同学小声讨论。一段时间后,笔者请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终于得出了最佳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的,所以她是在恐惧中死去的,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到了奶奶,升入天堂”,是满怀喜悦而死的。教师通过创建探索型学习环境,采用提问的方法,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2.2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溯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问难、追根溯源[2]。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有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不迷信课本和权威,主动探索,形成对事物的独立见解。

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的研究阅读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然后说说你的感想。”在研究阅读中,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写关于秦国灭亡的文章,为什么在论述秦国灭亡的原因时,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杜牧则认为是“秦爱纷奢”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查阅史料求证,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答案:古人是借史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如果现在再写论秦朝灭亡的新文章,便可联系现实,或谈改革图强增国力,或谈反对腐败得民心,等等。

2.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层次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或结论[3]。例如,笔者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分析至陶渊明之“安贫乐道”时,请同学讨论“安贫”与“乐道”的关系。有的同学说:“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正是因为陶渊明对道的孜孜以求,才能安于困苦的农村生活,乐在其中。”这时有学生马上反驳:“要先安贫,才能乐道呀。如果不能忍受贫困与寂寞,就很难对‘道’产生兴趣。”前一位同学仔细一想,这位学生说的也很有道理,他从“乐道”产生的前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最终同学们形成结论:两者是辩证的,要先安贫,才能得“道”,然后“乐”道,有所乐才能坚守贫困。由此可见,思维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就会有所不同,进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得到很好的锻炼。

篇4

 

一、广告学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今为止,很多业界人士还在对广告的学科归属问题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认为广告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学科。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属于艺术领域。按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广告学归属新闻传播学科,这是依据专业特点划分的,我国大部分的广告学专业都是被设置在新闻传播学的系科或学院中的。如厦门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被设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告学专业,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几乎都是广告运作的全面手,更偏重于广告行业中的高层次领导者、管理者定位,但如果这个培养目标不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其培养的学生就很可能只会指手画脚对广告进行评判,纸上谈兵。因为,对营销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不如经济学科的;对广告实际作业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又不如艺术院校艺术系科。所以实际上国内还有不少艺术设计院校、商学院甚至行业院校都设有广告专业。它们以各自学科优势开设课程,有所侧重地培养广告人才。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目前就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广告学,注重对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对媒介中的广告信息传播特别熟悉,他们就业的去向也能够表明这种特点;设计艺术学院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大多强调美术功底,学生的美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尤其是电脑创作能力非常强;而商务策划学院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则把广告理解为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市场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策略,学生学习更多的经济学、企业管理和运作、市场营销等理论和知识。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由于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别,艺术设计教师容易夸大美学艺术在广告学中的作用,强调广告的创意和美感而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强调广告的营销效果,推崇广告策划与控制,孰是孰彳非学生们难以识别,而一旦接受了某一观念,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于长远不利。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继续困扰教师和学生,我们认为应当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和广告学发展趋势,做出一个统一回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并借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广告学系主持的2001年全美广告教育研讨会的会议精神,认为,在当前我国广告制度日渐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秩序走上规范的特定阶段下,广告学课程应纳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体系,体现广告的营销本质,比如美国西北大学就将广告学纳入市场营销系。总之,广告学教育一定要从传播学的理论教育发展到结合营销、经济、经营管理的角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二、广告学教育从技能型向研究型转变

 

由于广告业恢复之初都是为了应急培养广告公司、媒介、企业急需的广告应用型人才,因此,多数院校的广告教育都偏向技能教育、实际操作培训,而且有相当多的课程是从本本而来照猫画虎。在办学之初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因为当时国内的广告公司、媒介、企业,尚不具备正规的岗位职业培训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培训的任务只能由高校广告专业来承担。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性质,因而在广告学专业成长的前期,教育偏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培训也就不足为奇。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广告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企业经营思想成熟了,媒介经营竞争激烈了,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运作职能也増加了,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己从技能型逐渐转向懂经营战略,懂整合传播的高层智能型人才。许多广告公司己经从单纯的广告商转变为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或市场研究机构,而广告只是其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像A.C尼尔森、慧聪商情、央视索福瑞、零点调查等等就更需要那些商学院毕业的了解市场调查、熟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学生。

 

而以前的广告专业属于“强专业、弱学术”的位置,只要能设计平面作品、能写出文案、能使用电脑进行图文设计、多媒体动画制作就算是广告人。师生在广告学学术研究方面,也大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为主,中观、微观的定量研究非常少,教学所使用的许多教材和参考书雷同较多,往往大而全,缺少对某一个专题深入的研究。比如广告对儿童影响,就不只是一般社会伦理的、心理的、销售的影响,还可深入到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品牌个性等细分变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影响等,而国外广告研究者对此的研究是相当深入,比如国外一个研究结果是11岁之前的儿童没有品牌忠诚,而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品牌忠诚。我们的学生却很难获得这样的学术研究基本素养和经验。因此适当加大广告学术研究的力量,对适应广告专业的发展、对适应企业的人才需要至关重要。

 

加强广告学术研究,教师必须注意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这方面,北京广播学院的黄升民教授领导的一系列学术研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们通过对中国广告产业20年发展史的资料整理,如重点收集中国电视广告20年、中国报纸广告20年、广告公司20年、广告客户20年、居民消费、流行、文化20年等资料,建立了一个扎实的学术研究体系;而以IMI年鉴为代表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从1995年开始,至今己有8年的历史,城市也逐步扩展为20多个城市,推出专门的分析软件,从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到建立自己独有的分析系统,继而在消费者研究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些对于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都相当重要,在国内广告学教育科研也都是首屈一指的。

 

虽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从事广告学教育的教师都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各大专院校的广告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争取在广告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成果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成为所在省市广告界的一面旗帜。

 

三、广告学课程多元化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广告学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广告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也相当地广泛。我们知道,支撑广告学有三大支柱,经济管理体系、文化学体系、社会(传播)学体系,这三个学科都己是相当成熟的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广告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其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就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而在文化学这一支,则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的相关课程;在社会(传播)学这一支,更是涵盖《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媒介学》、《公关理论》等。如此丰富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却可能让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一个人的研究领域毕竟有限,试想一个研究经济管理的教师怎么可能同时精通文学或者传播学呢?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赶鸭子上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连教师也心力交瘁,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广告人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早信奉“终身学习”的一类人。所以广告学教师必然要努力提高自己在各学科上的造诣,努力成为全才通才。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也必须正视该学科师资队伍的特殊性,既要重视给任课教师提供更多高水平的进修机会,及时补充教师力量,又要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资源互换,优势互补,这些才是治根治本的方法。比如我校商务策划学院就与四川美术学院达成一致,双方派出各自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课,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最佳的教学师资。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考核问题

 

尽管我们都知道,广告人是建筑师而不是泥瓦匠,泥瓦匠仅仅知道按照图纸行事,建筑师却更多考虑建筑的思想。但是建筑师、泥瓦匠都还有比较清楚的考评方式,而当前广告教育的评价、考核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考察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侧重对学生的广告理论知识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广告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一个多维度、实践性强的学科来说,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许多课程如文案,创意,策划,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以单纯的试卷考试来量化未免过于简单,也压抑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为应付考试,以得到很高的分数,就会硬啃书本忽视对课外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实际创作,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害处显而易见,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广告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并重的,尽管现在学生实践的机会明显増多,但考评方式却没有根本改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综合考核中体现出实践环节的内容,那就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我们认为对广告学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对学生学习的考评应该大胆改革,可尝试采用一些灵活、特别的方式,如以广告的专题研究论文或者广告作品本身代替闭卷考试,学生的广告作品被广告公司采用或其广告作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以及在报纸、杂志或者互联网发表与专业相关的文章、作品均可计算不同的学分,以此作为专业课程考核的补充,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 教学重点 评价积极性 阅读量

一、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各种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高中阶段是衔接中学和大学的关键阶段,做好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十分重要。语文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分析和研究当前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相关内容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我结合工作实际,就高中语文选修课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剖析选修课教学的重点,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评价积极性,分析选修课对扩充学生阅读量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为广大的高中教育工作者的数学课堂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二、抓住选修课教学的重点

高中语文选修课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日常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于词汇、句式的理解,文章的品读,以及写作水平的培养。在当前,语文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应试成绩,这是由我国当前人才培养制度决定的,这虽然为众多的学者和社会大众诟病,却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最有效率的方式方法,这也决定了我国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读,以及阅读量的积累。教学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如下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研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品读文章中出现的精妙语句,分析文章中出现的种种典故,通过大量阅读,实现文学品读能力的飞跃,实现对作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心境的把握,从而实现时空上的跨越,实现与作者心灵层面的共鸣。另外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实现他们阅读量的积累,扩充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调动学生对文学作品评价的积极性

我们对同一个文学作品进行品读时,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也就是所谓的“有一千的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虽然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有所不同,但是进行评价能够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增强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另外,人们充分的品读和评价也帮助文学作品的第二次飞跃,充分的阅读量将大大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引导更多的人来越多该作品,《红楼梦》就是典型的例子,作品本身在艺术创作层面和文学造诣层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再加上人们充分的阅读和品评,就更加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到最后形成了“红学”,完成了作品的飞跃。

四、扩充学生的阅读量

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是选修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国高中生课业负担不断加大,课程安排得非常满,休息的时间很少。我国各地区高中教育都是按照应试的要求来安排具体的课程,语文课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也不能幸免,语文课课程安排也直接和高考挂钩。这种安排也造成了我国当代高中生阅读量普遍较低的现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安排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选修课这一特殊的平台,促进学生阅读量的扩充。在课程安排上要将现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结合并搭配起来,要将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搭配起来,构建好学生的阅读体系。

五、结语

当前,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不断推进,我国各个领域、众多行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舞台当中,这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急剧增长的人才需求量是我国众多高校面临的难题之一。另外,高中阶段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不仅衔接了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这两个关键阶段,而且是学生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关键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学好语文十分重要。我结合工作实际,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储备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65-01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是在相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教学结构来进行针对性教学,课程设计的形式与模式是受上课学生的各方面条件影响和限制,而教师的授课手段和方法随着学生条件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同课异构”教学方法旨在要求教师灵活变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来进行教学体制和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一、“同课异构”基本概念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在于“同”与“异”的区别,也就是说,“同”是基石,是教师授课的中心与宗旨,是教师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风向标,一切形式的教学手段都不应脱离原始的课程宗旨,而“异”则允许了讲课内容多样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同”是基础,但“异”则表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个性化表达和改革是被鼓励并且提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也受到尊重,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需要的手段是不同的。

例如在课文《琵琶行》教学中,在故事发生的时代,琵琶女的故事是值得同情的,是人们唏嘘感叹的对象,同时弹奏琵琶的高超技术也是人们所欣赏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趋近成熟,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看出琵琶女性格的软弱、不懂人情世故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才会导致琵琶女的悲惨境遇,而有的学生指责琵琶女的做法不够周全,既然“嫁作商人妇”,就不应当出来卖艺,为过路人演奏。学生对课文个性鲜明甚至嘲讽辛辣的点评都是允许并且可以理解的。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课程内容是骨架,是整体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语文课程的主导,而课程的结构设计是语文课的“灵魂”,相同的骨架因为有了不同的灵魂和精髓而有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中心释义。

二、教学中对“同课异构”的几点认识

1. 同课异构模式能够彰显教师风格、刺激教学体制改革

不同的教师,教学模式和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环节利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化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和长处,教师必须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不同,把握住共性、利用好不同。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全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字字珠玑,将汉乐府名曲演绎得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因此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例如有的教师将《琵琶行》上成朗读课,课前有背景铺垫,课中配乐朗读,分角色,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读出节奏,读出重音,告诉学生读诗歌简单化处理有“三招”,可赶上播音员:第一招配乐;第二招读出重音;第三招读出感情。有的教师把本诗改编成歌曲,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歌词中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情感,而有的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将文章内容改编成话剧,设计出不同的角色,鼓励学生演绎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感情和境界,拓宽思维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2. 同课异构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包容、个性与理解

在教师运用同课异构方法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筛选与分析,设计推理出最为合适和科学的教学策略,开发出紧跟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这种多视角、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推敲,允许学生之间存在最大化的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使得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最为灵活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刺激自身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差异性,可以是对课文重点的倾向不同,也可以是对学生授课手段的不同。

例如在讲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不同地域的学生在接触当地的古民居的同时,对其他地域的建筑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建筑和对中国文化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就是利用相同的教材内容而采取不同的课程构架。

3. 同课异构能够反映人性化教学理念

一切课程的展开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与重心,是教师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和设计的根本对象,传统的“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开展的任何形式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作为骨架,将学生的需求与诉求放在第一位,最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性化教学的理念。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教育背景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遗传因素以及家庭氛围的不同,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同课异构教学手段的存在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学生在差异性的教学中体会到了被重视的感觉,因而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大大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篇7

关键词:诗歌;情景教学;艺术手段;想象;朗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2-01

情景教学法非常适应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中诗歌与其他类课文的共同性和不同点,展开有效地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一、利用多媒体和多种艺术手段创设情景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综合运用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诗歌学习的情景,强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的实境感受和文本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1.美术情景

教师根据所学诗歌的描述情景和表达意境,利用实物(绘画作品)、电子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再现诗歌描绘的美妙画面,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比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宋词时,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有关赤壁的山水画作图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意境等方面的解释,配合词作本身的讲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体会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对三国赤壁之战的感情,以及通过词作所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音乐情景

古体诗以其规范的字数、严谨的格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和节奏感,现代诗歌也在意境、形式、旋律上体现一定的音乐美。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歌的这些特点,利用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有很多古代和现代诗歌都被改编成了流行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李清照的《如梦令》(蔡琴演唱),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邓丽君演唱),白居易的《忆江南》(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演唱)等都被改编成流行音乐且被广为传唱。教师要搜索和积累这些音乐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应用,辅助诗歌的教学。比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播放歌手李健改编的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在淡淡的钢琴声和歌手美妙的歌声里去体味诗人当初对康桥的离别愁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影视情景

有些诗歌作品的背景故事、诗人传记等都被改编成了影视、戏曲、戏剧作品,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各种时尚与古典相结合的新艺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到孔子的《论语》及相关诗歌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多媒体播放电影《孔子》,通过电影的情景再现和主题曲《幽兰操》的优美旋律,让学生在视听享受的同时感同身受,体会孔子的高尚美德和仁者思想。又如,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电视剧《坡》,让学生通过电视剧的情景呈现来感悟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情怀,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作品,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设置问题,激发想象

创设问题情景是情景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比如在讲到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春花秋月”本来是人间美景,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早结束?“又东风”的“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提到的月亮含义代表了什么样的意象特征?最后,作者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以往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愁绪的经典古诗词名句?设计这些具有情景化特征的问题,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亲身体验各种诗歌意境,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三、感情朗诵,深入体验

诗歌具有朗朗上口、易于成诵的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诗歌的这些独特的感情特征来给学生做朗诵的示范,并让学生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达到感悟情景、掌握知识的学习目的。

首先教师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预先熟悉课文的感情表达和情绪特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关朗诵的音频、视频、背景音乐等,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或婉约含蓄,或豪放豁达,来确定自己的朗诵风格,巧妙运用节奏的快慢、音调声调的起伏强弱、手势体态语言的表达、背景音乐的播放等等,来带领学生进入设个所描绘的情景,获得独特的体验和心灵的升华。比如,在朗诵《将进酒》时,教师要用高亢豪迈的语调来表现李白大气磅礴、乐观旷达的诗仙气质;在朗诵《醉翁亭记》时,要用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调和语速,充分展示“也”字在行文中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朗诵出一种怡然自得、似醉非醉的悠闲情趣等等。

以上所说的情景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教师要根据教授内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美术、音乐、多媒体影视技术、朗诵、讨论等多种方式来促进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情景再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科书 读本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篇9

论文摘要:教材建设是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对教材的遴选、组织编写以及出版发行等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致影响到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更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现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重塑教材观及构建和完善教材体系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专业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质问题是教材的组建,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教材在内容、质量上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将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多和课程建设中教材选用困难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临床第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客观上必须高度完善教材改革和建设体系。 

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孕育出了许多新生的职业岗位群,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各高校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了许多新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建立了新的办学模式,但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却出现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1.1缺少符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大致有4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多数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曲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调研分析,编写的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少教材不符合临床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名,但其内容仍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 

1.3与专业赦材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1/2以上。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中虽然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已,缺乏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而且实践性教学操作指标体系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技能操作规范性不强,各种衡量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不能与临床实际乃至国际同行业接轨,这制约了其毕业后的择业去向。 

1.4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等知识点在《妇产科学》、《科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5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教材的内容与国家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衔接。 

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2.1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材的编写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的产生,对教材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看,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补充的主要来源还是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化下的从课堂到课堂的“灌输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特别是贴近目前临床实践的知识点。 

2.2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编好一本教材需要编写人员经过数年的素材积累,同时吸纳国内外同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劳动非常多,过程也很艰辛。一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编写的教材因种种原因只能作为校内自编教材使用,因为想正式出版要经过繁杂的程序,与出版商签约需承担一系列的风险。另外,教师编写教材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出版社给的稿酬往往和个人销书量挂钩,如果没有推销业绩就等于无私奉献。上述原因极大挫伤了年资高的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年轻教师编写教材也是迫于校方的一些政策而为。这样一来编写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人数减少,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3赦材出版发行中的利量驱动导致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 

近年来一些出版商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在2006~2008年,笔者参与编写了6本教材,可见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教师编写任务重、时间仓促(多为2~3个月)、组织不规范(如个别出版社没有规范的编写大纲、模式)、任务体系不明等问题,个别出版商为了“抢时间”不召开审稿会。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术语不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多、观点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规范等。 

2.4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闭。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学改革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这种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缺乏宏观引导与推动,这就很难推出一大批能够反映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教材。 

3构建和完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措施 

职业教育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使教师逐步转变为一个能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其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潜能、增加课堂信息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3.1医学高等职业赦育教材建设应莲循的原则 

3.1.1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在设置教材内容时应做到:基础课程教材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改革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精选基础核心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矛盾,以形成合理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当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前就能顺利通过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使其毕业后能持证上岗。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现在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训练才能上岗。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的适应性  教材内容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使学习能力强者在短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者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职业技术特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1.5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  基础类课程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专业对学生理论、技能及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以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裁剪性和组合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1.6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多采用图表、示例、案例、知识卡片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能,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3.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编程序 

3.2.1广泛调研  调研现行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征集使用者的建议;比较同类教材的优缺点;调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教材编写或修订的建议报告。 

3.2.2制订教材编写大纲  组织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材编写人员队伍,并对照调研报告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制订教材的编写大纲。编写人员来自3个领域:一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二为相关学科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三为医学科研、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既能保证对本学科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际需要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篇1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加入到这浩浩荡荡的变革浪潮当中,而改革开放也给了教育变革前所未有的机会。然而在教育改革的体系中,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无疑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相对于其他改革就显得有点滞后,拖了教育改革的后腿。在高职语文课教学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这种尴尬局面。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如何解决当前的桎梏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情。

2 高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在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自己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把课堂当作自己独舞的舞台,而忽视了伴舞的学生,没有去考虑了如何让学生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氛围中来。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从而导致师生互动少,本来也许是很生动的课程,都变得得索然无味,学生对老师的课程谈不上感兴趣,而课堂上的内容便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的累,学的受罪,教学方法不对,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高职语文教育教材的内容形式化、空洞化,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往往课本中的内容,无从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学得好不好都一个样,久而久之便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高职语文教材也缺乏个性特点,没有按照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去量身打造教材内容,而这些教材的内容往往与高职学生群体不符,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是必然。

2.3 高职学校生源整体质量有所欠缺

教育的改革,使学生资源两极化,大多数家长会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去读普高,上综合性大学,而不去从子女的特点、适应性等方面考虑,让他选择更合适的高职院校。由于这种观念造成就读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而言基础薄弱点,基础的薄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且语文教学本身相对比较枯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勉强去接受这些知识,只会让其更感到头疼。这样老师教得不耐烦,学生学得不乐意。

2.4 固化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内容的枯燥也造就了不少老师机械的讲,学生随意的学的局面。在教的过程中,机械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固化的模式,学生能消化的则及时消化了,不能消化的便学得了个大概,本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d趣,但是这种兴趣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中也被慢慢磨灭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也就受到阻碍和束缚,这种教学模式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3 新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针对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3.1 不断变化和创新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形式

高职语文教学首先要改变原来老师单一的讲解模式,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去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这样才会促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多角度的去研究教育教学,通过多听课、评课来累积教学方法,形成高职教学的特殊模式;再次教师之间多交流、多沟通,不断总结和反思,将好的方法、形式不断推广,共同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根据社会的发展优化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时代融合,突出时代的特点,关注现实生活经验,加强课堂与现实的联系,尽可能合理地拓宽教学资源,使课本内容能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做到学习的东西能真正有用武之地。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在顺着时代变化而进行,但是教育理念依然还需进步,需要更专业化,同样语文教学内容也需专业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

3.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语文教育之所以没有得到实质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这便需要在教学中,改变方法,改变理念,改变教学形式,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积极结合其他学科,使学生尽可能的产生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生活进行总结,归纳经验,才会促进个人的持续进步。

3.4 优化教学模式

(1)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内在关联,同时也要让语文更多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就提高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把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的体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3)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想象,给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同时也要积极的让学生参与,与老师互动,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让学生独立的存在。

(4)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设置模拟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