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技能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的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的技能

篇1

在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其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与理论教学对比,实践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还能够对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而实践教学也逐渐转变为一个教学体系。我国服装业要取得更快的发展,必须要对服装教育进行改革,如此才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为我国服装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1]。本文重点对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并且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

一、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应试教育培养存在缺点

“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当前各大高校的服装院系均可发现,该模式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学生很少参与社会实践,令其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方法,最终给教育培训带来不良的影响,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为此,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以及内容等,重点关注产学研一体化对教育活动带来的影响,构建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是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虽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服装实践教育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服装设计与工作室实践教学应试教育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缺点,比如说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实践教学系统性很低、实践教学课程不多以及实践教学工作不受重视等等,这些缺点均值得重视。

二、我国高校服装教育现状及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服装业在全球服装业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但我国时装设计主要还是在本土发展,大部分服装品牌并没有在国际上发展。因此,服装设计想要往外发展,必须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长期处于企业及行业的前沿。我国服装高等技术教育与服装业发展市场需要存在极大的矛盾,服装人才培养并不符合,且严重滞后于服装产业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主要应用艺术设计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理论以及艺术教学,轻视技术、能力以及实践教学,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此,重视服装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内容,深入研究新颖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为创新,知识经济非常重视可进行创造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源泉主要在于个人丰富的个性,由此可知,个性化是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方向[2]。服装设计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很多知识,因此服装设计行业非常需要知识、能力及素质均综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由此可知,坚持工作室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是未来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通过对市场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各企业不断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2)通过深入探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成果,发现当前我国服装设计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大部分还处于计算机制图及手绘两方面表现,但是涉及到设计的实践教学,例如工作室教学,非常薄弱,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课主要还是停留在上电脑课以及参观工厂的阶段,与西方先进国家对比,存在极大的差异,对此,开展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迫在眉睫。

三、服装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措施

(一)聘请兼职教师对专业教学进行监督及指导

高校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保持与社会、行业和生产企业三者的联系,由此构建出一种新颖的学院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机制,确保专业建设指导工作能够灵活及主动地与社会发展相符。我校科学构建了一个服装设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构成人员主要有4个部分,分别为行业专家、企业专家、校外专家以及校内专家,同时我校领导还从合作企业中聘请部分技术骨干成为我校的兼职教师,目的主要在于对我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构建及改革进行监督、咨询以及指导,从而推动我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素质及能力较很高的技能型人才[3]。另外,我校还按时邀请部分国际知名大学教师、品牌营销总监等校企精英来学校开展讲座活动,详细给学生介绍部分国际服装业新知识或者行业讯息,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发展。当前,我校服装专业的师资队伍合理性及专业水平均较高,其中具有服装企业生产经验教师数量已经过半,由此形成一支综合素质比较突出的师资队伍。

(二)设计技能考证相结合的课程

高校可以按照职业资格具体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我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应用“2+0.5+0.5”人才培养模式时,重点对课程设置做出了调整,其将课程与技能考证相互结合,合理地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并且根据证书考试大纲适当地调整专业课程标准,针对性地加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力度,同时还在培养方案中将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要求一一列举出来,再根据要求给学生安排合适的专业实训及综合实训课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过程转变为专业技能课程,再由企业或者国家技能鉴定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由此加快教学方法与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力度,为培养目标实现提供确切的保障[4]。

(三)应用挂职锻炼方式增加教师专业素质

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还是学生在知识海洋里获取真知的领航者,对此教师需要增加个人专业素养,并且可以科学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通过长期性的充实自我及完善自我来提高个人教学能力。我校重视教师的培养及引进工作,特别重视教师在实践及动手两方面的能力,因此学校经常强调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每隔4年左右均会给教师安排适当的企业或公司参与实践,并且还把教师的实践内容当做其是否继续在校任教及职称晋升两者不可缺乏的考核依据,我校还不断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同时加大对教师实践教学的管理及监督力度。教师通过到企业锻炼,不仅可以学习企业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同时还能够全面认识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及管理内容,从而在实践中教学中遇到难题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处理,一方面有利于完成实践任务,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

(四)适当增加典型产品,充实教学内容

通过详细分析及整理企业产品任务,再系统化地深入研究专业课程学习内容,本文作者认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服装企业典型产品当做载体,并且将其适当融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比如我校教师以某企业生产品种当做案例,开展成衣工艺以及纸样设计等课程教学工作。如此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还能够对学生处理及分析问题两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保证教学效果[5]。采取以典型产品为案例的教学措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与企业同步规模训练的机会,并且还使学生从中吸取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工厂第一手技术资料。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企业产品在高校实训工厂流水线进行生产,在满足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

(五)通过真实生产达到与企业对接

学校内的实训工厂应该保证全日制向学生开放,其不仅需要保障学生的实训教学需要,此外还承担相关的生产任务,开展服装接单产品生产工作。正因为如此,实训工厂才可以确保从款式设计、样衣制作以及流水生产三者的筹划及组织工作,学生均可以参与到其中,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与服装制版、缝制工艺等相关加工工序接触,并且参与到服装生产的组织及运作过程中,因此保证高校教学可以取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开展的效果。

(六)通过实战平台搭建企业化管理

高校可以适当在校内构建一些服饰零售店,将营销管理及企业文化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对企业化管理进行模拟,让学生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参与到商铺命名、卖场设计、陈列以及市场策划、推广等一系列营销等活动中,培养其综合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在场内构建部分学生作品专柜,给学生构建一个实战平台,帮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与市场直接接轨的效果。通过采取上述的教学方式,学生经过一两年的实战训练,其应对市场及营销能力均可以大幅度提高。

篇2

关键词:审美自由;想象力;创新;表现形式;技能规范

在服装美术设计课中,我们所说的审美自由,应该是通过审美主体的想象唤醒人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服装的美是一种自由,是解放,是舒适,是没有杂念的彻底放松和愉悦,它可使审美主体赏心悦目。

服装美术设计课正是以服装为载体来创造美、表现美的,美与时间、环境、审美主体密不可分,审美是自由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服装设计中的想象力也应该是符合美的秩序的想象力。一个成功的设计师也正是由于把内容交付给了审美秩序而取得成功的。

在服装美术设计课中,我要求学生不受限制地想象,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展示自己对美的理解。构思与表现是服装美术设计课中的主要内容。服装设计的表现一般有三种形式:服装款式图、服装效果图、时装画,每一种表现形式都有不同的技能要求。一堂成功的服装美术设计课应该既能体现审美自由又能做到技能规范,因此我经常在学生团队完成设计任务的教学中通过两大步骤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超越审美经验,实现审美自由

审美需要自由,审美也创造了自由。但在具体的服装设计课中,同学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到底设计出怎样的服装才是成功的,当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筛选和综合,最终让零散的思维变得清晰起来,并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通过具体的造型、款式、色彩、面料等形成具体的服装形象。在这样一个构思过程中,个人的认知、情感和审美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把服装班的学生分成5个团队,每个团队在接到设计任务时常常要完成以下几个内容:首先,团队合作,集体收集信息,明确设计任务,具体包括明确穿着对象及穿着目的,为设计准确定位等内容。其次,组内同学接到具体任务后开始单独构思,多做联想和想象,构思的数量要越多越好,不求完整,可以让想法和想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跳跃性,反对求全责备和一票否定,整个构思过程呈散射状,从而努力寻求思维创新的线索。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虽然需要理性但也需要创造的激情,更需要人的直觉和自由,而每个人的思维是因人而异、不可替代的,我们要给同学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去创造美的服装形象。最后,集体讨论,在这个展示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审美和品味与他的个性品质、人格倾向和知识经验等都密不可分。

在这个阶段,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突破已有的服装形象,不受传统审美经验的束缚,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服装形象。在学生构思之前,我往往会让他们听几段优美的音乐,或欣赏几幅有特色的图片,引导他们利用局外信息,从其他的领域或离得较远的事物中得到新的想法,可以说,生活中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想象和启示,当然也都可以转化为服装的设计语言,服装设计并非一定要从他人成功的服装作品中得到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往往会让他们先完成设计构思,然后再欣赏他人的服装作品。而在评讲时,我会让他们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分析并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下一次作业更好地发挥奠定基础。

二、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规范

在构思的初级阶段,同学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想象,但随着构思的深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集中思维,最终形成清晰的、具体的服装形象后,同学们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把这个形象表现出来,比如说服装效果图,这里就涉及一个技能规范的问题。首先,服装人体不同于真实的人体,它是真实人体经过夸张和装饰美化后的人体,一般写实的服装人体比例在8.5~10个头之间。我们首先要把这个衣服架子的比例和姿态表现出来,再添加服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服装与人体的比例、角度要一致,服装会随着人体的姿态和动作产生相应的衣纹和变化。面料不同,线条的表现手法也就不同,这里的练习一定要规范,如何熟练地画出线描稿很关键,经常有同学画着半侧的人体却穿着正面的衣服,或者是衣服没有随人体动作产生衣纹,而是将款式图生硬地套在人体上,这样服装效果图就显得僵硬、不自然,不能展示好的着装效果,也就无法将自己想象的美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常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大概就是指这种情况了。因此,规范的技能练习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当然,熟练地画出线描稿还不是最终目标,对于配色的构想也要求同学们表现出来,那么如何调色、如何着色、如何用笔等都要有规范的要求。服装设计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最终要靠“图”或“画”来表现自己的构思。因此,服装美术课上不仅要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宽泛的联想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要训练规范的美术表现能力。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characters designing profession clothing & accessory course

Wang Taopeng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mproving, people pay attention on personal image more and more, characters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esigning profess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d the clothing & accessory course of the design professional for the characters,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law, to develop more skills-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project teaching; teaching innovation

自1999年以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大力推动下,开始被广泛开设。该专业源于中专院校和社会培训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随着专业细分化和整体化的整合过程,演变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旨在培养人物形象设计师、化妆师、美容师和美发师,以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同的院校基于原有的资源等因素,在最终的培养方向上会有所不同,如服装类院校开设本专业会以服装类课程作为主导,而以化妆、发型设计等课程为辅。

不论是怎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和培养方向,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作为对人物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和包装,必不可少的实操课程之一是服装服饰。不同的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课时量的多少、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亲身体会,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总结和探讨。

1 对创造力(创意能力)的分析

做好艺术设计必须具有优秀的创造力,缺少了创新设计、没有了创意,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出路的。

创造力(创意能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是推陈出新,是与众不同,是能够让大家眼前一亮的设计;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这种超越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的。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更多的内涵: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标新立异的精神和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够完整地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阐述和解释。

2 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同院校各有侧重。例如,有的院校是在原有服装专业基础上开办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因此,其课程内容以服装专业原有课程内容为主,以美容、美发、化妆课程为辅;有的院校教学师资以美容、美发、化妆为主,服装服饰类的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对应服装课程教学条件也很一般。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该课程的教学条件比较简单、课时量只有48课时。根据此种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本专业整体形象设计的需求,精华教学,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如紧密联系化妆、美发课程的教师,根据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服装服饰课程的内容设计,并在教学进程方面也尽量保持同步。化妆课程讲解到中国古代妆面,服装服饰课程就相应讲解中国古代对应的服装,使学生对整体人物造型印象更加深刻。

2.1 学习服装历史的重要性

针对48课时的有限课时,在服装历史内容的讲解上只能讲解对应化妆课程需要的部分,这样重点突出,又能够深化学生对整体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通过学习服装历史知识,可以更多地了解相应的服装文化和历史背景,并期待学生能够在整体人物形象设计中,在创意服装造型的设计中,将历史的服装造型活学活用。

2.2 服装效果图的作用

设计服装效果图是在服装制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设计师与被设计者(或者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手段,因此,服装服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用服装效果图的形式,画出自己设计的服装,并能够用效果图形式表现整体人物形象设计,这也是让学生对整体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和理解,并能够辅助未来的工作岗位。通过效果图也能看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并体会人物形象设计的“整体性”所在。而优秀的服装效果图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个设计师审美内涵和修养的体现。

2.3 不可或缺的服装立体裁剪和制作

设计了服装、画出了效果图、通过了审核,最终需要进行服装的整体制作。服装立体裁剪和制作部分教学内容对于没有服装制作基础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难学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对应的服装结构,但是该部分教学内容必不可少,否则学生设计好的服装,只能花大价钱去专门的制作单位制作,这样会给学生在经济方面加大压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实践,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体会到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表现出了极大的服装制作乐趣,也深刻体会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宗旨。

以上三个教学内容,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每一部分的内容需要48~60课时,在课时总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更多地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或者教师利用个人时间进行指导。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而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服装服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安排和设计。

3.1 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以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果,通过主体参与来完成教学,实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在服装服饰课程中,活动教学法主要体现在:教师根据服装历史部分已经讲授的内容,布置服装效果图的主题,让学生进行临摹或者创新性的服装设计,在创新性服装造型设计上,要求体现出古为今用的特点,并针对有特色的服装设计造型,要求学生进行系列服装设计,并配合化妆、发型形成整体造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将全部效果图作品展示,并让学生进行评判。在服装制作教学内容部分,该教学方法体现得更为具体:化妆课程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同时需要配套服装,因此让学生根据化妆课程需要进行服装造型设计和制作。制作服装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非常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也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此过程还让学生对整体造型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3.2 项目教学法

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服饰课程中,该教学方法非常实用,以服装制作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根据整体形象设计造型需要,新娘服装、晚宴服装、创意类服装等几类是必须具备的,因此,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购买面料、辅料,制作服装,此过程在教师的辅导下,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综合应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内容的能力。在该教学方法中,学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套服装的制作,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系列服装的制作。同时也充分与化妆、美发专业技能教师沟通,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在大型化妆造型比赛中,均要求整体造型的配套,因此也需要制作服装,这也是服装服饰课程实际项目的具体应用。在历年的市级、全国级化妆比赛中,大多数学生需要根据比赛主题,自己设计和制作服装,即使不能自己完成设计和制作服装,也要求学生在购买的服装上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该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意义,许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服装,体会到了服装制作的乐趣和看到成果后的满足,也对专业更加有自信了。

地域的优势,使学生可以多参观或者观摩各种服装设计比赛、服装展览,这对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服装设计的真谛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经常带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服装展览展示、艺术展示、画展等信息,动员学生多看、多想。

3.3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弥补教学课时量不足、充实教学内容等,如在服装服饰课程课时量较少,教学内容安排较多,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法很实用。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都受益匪浅。

在服装服饰课程教学中,服装历史部分、服装裁剪和制作项目的训练,都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后时间来进行,尤其是在参加化妆大赛之前,服装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通过项目教学与自主教学法的结合,给教师的震动也非常大:在比赛的促动下、在实操课教师的共同要求下,学生通过立体裁剪的办法,完成了很多难度较大的服装制作,完成效果也非常好,让人觉得非常出乎意料。获奖的学生又进一步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过来促动了对服装制作和设计的热爱和热情,所以,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是学生、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4 教学效果的体现

4.1 绘画能力有所提高

在绘画服装设计效果图教学内容的要求下,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为绘画能力本身就是需要不断地通过动手画的形式来锻炼,因此,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量的要求、对设计作品的严格要求,学生能够在绘画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2 服装制作能力极大提高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服装,尤其是在化妆实训课程、各种级别比赛的要求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非常迅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审美能力也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重点培养的几种能力。由此可见,比赛、实训课程激发了学生服装制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学生获得了奖项之后,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制作服装的积极性。而学生的服装作品体现也比较完整,能够在服装、服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制作,对于各种服装材料也能够通过制作服装的过程得到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篇4

关键词:服装;功能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性能检测

中图分类号:TS941.17 文献标志码:A

A Demands-driven Model for Functional Clothing Design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ed a demands-driven functional clothing design model. Integrating analysis of demands of user, trends of market, natural of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key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wearer’s physiological and functional/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were identified, design details in the terms of fabric, garment style, pattern structure, and even manufacturing process were specified.

Key words: clothing;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alysis; functional design;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2013年以来,我国的纺织产品在国际主要纺织品市场上,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产业转移等因素造成的新兴纺织发展地区的挑战。以价格为竞争优势的中国纺织产品在市场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因此本文将从功能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如何为竞争激烈的市场设计基于消费者需求的服装。

1 功能性服装的市场需求

1.1 企业需要竞争优势

如何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从事产品开发设计人员需要考量的问题之一。市场经济学理论已经揭示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 4 个方面的优势: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因此建立起产品优势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1.2 市场与市场所需要的产品

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由于其各自所处地位不同而要求不同(表 1)。

从表 1 中可以得到,消费者是以个体出现,其不再仅仅要求穿得好看,同时也进一步要求穿得健康、舒服,满足从生理到心理多方位的需求。运动精神,户外运动已经成为都市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模式,服装与运动相结合,不仅为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而且也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功能性的服务,这将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服装设计的方向之一。而生产者则主要考量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最终到达用户的全过程,并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创造赢利。

2 功能性服装

自从人类穿上服装以来,服装就提供了蔽体与保暖的功能。功能性服装这一概念在纺织服装领域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利用检索工具(SciFinder)对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检索,对自1980起收录的文献(包括专利与论文)进行统计(检索时间:2013-10-10),可以看到目前对功能面料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地高于对功能服装的关注(2012年收录记录中有845条记录是与功能面料相关,而与功能服装相关的只有189条)(图 1)。同时还可以发现有关功能性产品的研究在进入本世纪后得到了广泛地重视。至2013年10月功能服装的收录记录(191)已经超过了2012年的全年收录记录(189)。类似的趋势在功能面料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功能性服装是一种服装或装置,从设计开始就有意识地针对某一些特定环境或外界可能的伤害,提供一个可预期的、超出常规的防护性能或某种功能的服装产品。这一类产品(面料或服装)通常被归类于技术纺织品(technical or industrial textiles)。1995年Adanur就指出防护服是指利用对服装面料与服装结构进行相关设计,以保护人们降低或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损伤或死亡。

根据上述定义,相对于时装类的服装设计(更多的是设计师个人创造性的自由发挥),功能性服装设计最大特点是从设计的第一步起,就有明确的设计要求,包括:谁是着装者?在什么环境下从事何种工作?可能会受到外界何种影响?对人可能造成什么伤害?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潜在危险,其对功能服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Deepti Gupta在2011年根据最终应用将功能服装进行了分类(表2)。

3.2 应用场景分析

就功能服装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一件产品使用者是谁?在什么地方使用?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工作?在这一给定的场景中,存在着哪些可能的外界威胁?如:长时间阳光下的暴晒;极端的高(低)温;有害辐射源的存在及其强度;是否可能需要抵抗枪弹或棍棒的袭击;是否可能存在有害化学品的伤害等等。

服装使用的场地直接影响了穿着者对服装的要求。在特殊场合,例如在火场,环境温度随时可以达到100 ℃以上,中心温度有可能达到1 000 ℃。这就对特种功能服装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阻燃、隔热的要求。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了工作性质影响着消费者对服装选择的意愿,比如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消费者倾向选择商务正装,但是如果在炼钢炉前,防溅射、高温的劳动防护服更合适。这是由服装-人体-环境这一微气候环境中的热平衡造成的舒适感决定的。

3.3 使用者需求分析

从人体生理层面去分析在特定环境下,人体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工作(运动)最好表现下的生理特征及需求;分析在特定环境下人体心理需求,工作(运动)最好表现下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不同的人种与人群由于其生理构造的差异,其要求会不一样。例如:黑色皮肤的人种在太阳直射下皮肤出现红斑所需要的时间比亚洲黄色人种要长,比白色人种更长许多。通过对具体生理特征的分析,可以初步提出对服装的面料特性与版型设计的针对性要求。

人在运动中自身会消耗能量,一部分用于做功,一部分就转变成热量。这些热量需要经过服装与环境进行交流。如果无法散失到环境中,则会积累在人体体内,造成核心体温的上升。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外界的气温可以由黑龙江的-40 ℃变化到夏天长江流域的长时间的40 ℃的高温天气,这之间有近80 ℃的温度变化范围。人体自身的温度调节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医学研究已经揭示如果人体核心体温低于30 ℃就会出现动作不协调,神智不清;反之如果高于39 ℃,常识告诉我们这是进医院急诊的一个判断条件,如果长时间高于40 ℃则极有可能出现热昏迷了。

又比如高强度运动下女性的往复位移对软组织会造成伤害,引起不适疼痛。适当的承托及固定会减少伤害的发生。这要求运动文胸的设计充分考虑结构、组织特性、及运动状态下的位移特征,从而设计出舒适、有效、美观的文胸。

3.4 服装款式结构确定

在确定服装的基本防护功能要求后,还要进一步对产品需求进行细化考察。明确其他一些元素,如是否有行业的习俗与约定。例如我国军服、武警、公安行业,虽然就热生理分析而言,这一类工作服装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但是不同种类的工作服却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

通常服装设计师并没有能力以一己之力显著地改动整个行业的约定。但是可以在这约定的基础上对版型、结构、功能等进行改进,以提高着装的舒适性与功能性。有研究报道,当人在站着与坐着两种不同的姿态下,臀围长度会有4% ~ 6%的变化;大腿的围度有12% ~ 14%的变化;当抱臂在胸前的时候,肩宽比双臂自然向下伸长了13% ~ 16%。这些信息都建议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静态时的版型要求外,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动作的状态,较好地解决在工作或运动过程中由于体态的变化,造成的身体尺寸的差异,使服装对动作幅度的限止与影响得到降低,提高着装的舒适性。

随着新的功能材料与服装结构的出现,为在服装不同结构部位使用不同功能特性的面料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攀岩服装中,膝盖与臀部都可以使用高耐磨的面料。相似功能的面料还可以用于滑雪裤的裤口端。滑雪服可以在腋下增加通风排气结构以增强在运动后服装内热量的快速散发。

3.5 面料特性的确定

确定了需求、款式与版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确定能够满足消费者期望的,达到设计要求的功能面料。需求的确定,具体而言就是确定了危险的种类,以及人体受到损伤的可能性。从某种角度来说,防护功能越强大越好,穿着者受到的保护就越多,相对而言安全系数也越高。但是事物的另一方面就是:成本的上升,以及着装舒适性的牺牲,也有可能带来的对行动方式或范围的限止。因此,此阶段的重点整合以上使用需求,寻求设计上的平衡统一,设计出能根据所存在的风险,提供适当的保护的功能服装,避免不必要的过度资源浪费。

要实现对面料功能特性的定量化的描述,客观的测量方法与标准就必不可少。根据相关的功能服装设计指引或要求,将相关的消费者需求转化成相应的具体技术参数。通常可以分成几个基本领域:(1)安全性:阻燃、防水、防油、防辐射、各类机械强度等;(2)热舒适性:吸湿透气、液态水(汗)传递、热量传递及服装微环境热平衡等;(3)运动舒适性:运动自由度、重量、皮肤接触感、着装压力与伸展弹性等。

具体而言,这一方面有很多指标,例如:有毒有害物质、拉伸断裂强度、撕裂强度、pH值、缩水率、耐水压、透湿度、各种色牢度、表面沾水性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测试方法与标准的选择对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

面料选择中的另一个问题,是面对需求如何确定面料的特性,以面料的防水透湿指标为例,无论是以美国标准ASTM-E96还是日本标准JIS-L 1099B1进行测量都是指标越高越好。除去成本因素的考量,性能数据多少是合理的选择?根据笔者自身的体验,在中雨中登山,进入衣服内的雨水主要并不是从面料中来,而是从功能服装的结构部位,如衣领、袖口、下摆等开放处直接进入。有面料公司曾经做过相关的研究报道,如果面料耐水压300 mmH2O以上的面料可以抵御 1 mm/h以下的雨量;12 000 mmH2O以上的面料可以抵御大约30 mm/h的雨量。

因此在达到设计功能要求的面料中,可以进一步再就生产工艺的可行性与加工成本等因素做进一步的筛选,最后得到对各方要求达到平衡的面料。

3.6 服装功能相关的检测

就功能服装来说,服装的功能性必需要明确标注,以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或面临的风险做出正确选择。如户外运动类产品,防风、挡雨、保温是其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这一方面的面料服装性能应该在服装的标注中有所表示。对于一些特别的防护需求,欧盟标准局也由不同的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包括:(1)TC 122专业委员会:负责制订人体工程学相关标准。的EN 9920 —2009标准预测不同款式与面料组合在不同环境下的保温特性及透湿特性;(2)TC 162专业委员会:负责与防护服相关的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的制订。累计已经约43个标准。这一些标准包括:测试方法;特种防护规范:如化学渗透、防火、防辐射等;(3)TC 248专业委员会:负责纺织品及其相关制品的标准制订。

其中ENV 14237:2002(Textiles in the healthcare system),规范了保健类服装系统的要求;新的CEN/TR 16422:2012(Classification of thermoregulatory properties),更是对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从事不同强度的运动,其服装系统中各层(底层、中间保温层、外层)导热、导湿能力及测量方法提出了建议。这一些数据都为设计师进行服装的功能化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支持。

4 功能与正装相结合的实例

正装是人们出席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社交文明息息相关,既是一种社交礼仪形式,也是穿着者身份地位的体现。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体工程学与纺织新材料的进步,正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功能性正装”指的是在保留正装其服饰文化与基本形制的同时,更加强调穿着舒适性能与功能服用性能的服装(图 3)。

该服装是基于复杂多变环境穿着环境而设计的功能服装,能够适应旅行、低强度户外活动以及正式社交场合等多种要求。主要面料为软壳(Soft-shell)面料,具有防风、防雨、保温、弹性、高机械耐磨强度、轻量化等功能特性。通过结构设计,如图 3 所示,该服装可以根据场景,特别是环境温度的变化变换 3 种形式,即西装、中山装、以及连帽中山装,一方面通过改变服装的覆盖率达到适应环境温度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面料的选择增加弹性来降低服装对运动的束缚。通过服装样式的变换,达到满足不同场合下的服饰礼仪的要求。

5 总结

服装是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道保护屏障。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与伤害源,因此服装除了承担社会与文化元素载体的功能外,还担负起提高人们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义务。现代消费者不仅追求服装漂亮的外观,而且喜欢利用最新科技的成果,来使着装更舒服,能帮助改进工作或对抗自然变化的能力,更好地保护自己远离危险。

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市场需要进行功能性服装设计的基本模型。通过对市场、文化及流行趋势的深入了解与把握,结合对穿着者生理心理需求分析,通过对外部与风险,如极端的冷热,风雨等评估,及不同运动强度下穿着者的生理需求;通过对运动状态的分析,进一步确定对服装的款式、版型的要求;通过具体面料功能特性的选择与确定,从而完成以最终用户的需求出发,根据防护特性的要求结合成本控制完成功能服装的设计。最终成品的效果除了日常的成衣质量检测外,仍需要通过成衣的功能检测,需要在服装上清楚标注服装的防护能力及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胡军岩, 李翼, 屠永坚.知识经济架构下的技术转移[J].纺织导报,2011(10):4.

[2] Li Y,Yao L,Hu J Y.Clothing expenditure and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Chinese consumers[J].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1999,90(2):121-135.

[3] Hatch C petitiveness by design: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the resurgence of a "mature" industry in a high-wage economy[J].Economic Geography,2013,89(3):261-284.

[4] Hu J.Characterization of sensory comfort of apparel products, in Institute Textile and Clothing[D].2006,Hong Kong: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5] Gupta D.Functional clothing—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J]. Indian Journal of Fibre & Textile Research,2011,36(12):7.

[6] Gam H J,et al. C2CAD: a sustainable apparel design and production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21(4):166-179.

篇5

在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政治、民族、文化、时代、环境、专业修养、宗教、语言运用、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引导学生丰富、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进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评价和欣赏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对一个完美的设计作品做出多方面的评价和高水平的欣赏。

由于一个整体性的服装设计工程具有设计、制作、穿着等环节,整体性审美能力的具备是教育学生进行创作时的关键。从整体系统角度进行审美,不仅可以审美设计成形的服饰本身,而且它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性、消费者穿着消费方面的协调性、市场与生活中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性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被考虑到,并且可以把它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审美系统。整体审美的整体也是由部分构成的,在以人为本的思维原则的确立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创作,更加完善和巩固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教师应该该从整体下的各个系统着手来进行施教。

从设计、制作和穿着等三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要说的设计就是所谓的服装设计构思。比方,对于学生到底要设计出什么款式的服装而产生疑虑,此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设计构思进行自答。所以培养学生解答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疑问的能力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由于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源泉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学生应该从社会实践中、从人群当中、从生活当中发现美,细心地观察人们的喜怒爱好,观察社会中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人们,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思想状况,分析他们的心理,看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有些什么需求,从而创作出适合于大众的服装设计作品,这便是服装设计的审美标准。学生要想使自己的服装设计作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具有符合时代及社会的审美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相当的适销人群,就需将自己要根植于日常生活当中,探寻需求,发现人们普遍认为的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美。至于成衣制作的艺术设计,当前,奇崛险怪的设计风格成为许多学生的审美追求。在他们的发展设计作品之中往往有一种所谓的天马行空的艺术风格,实际上其并不具有自然的科学性和社会的合理性。由于学生对成衣设计到成衣制作流程的不太了解,自己又没有对服装设计进行很好的推敲,工艺制作和成品大批量生产的可能性知识比较欠缺,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他们或缺了整体性的审美参照。所以,这些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在发服装设计的作品当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硬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美的可行性以及美的可实践性是整体审美思维的一个重要层面。假设一种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能够的一种存在而让人们来接受、欣赏甚至批量生产从而嵌入消费领域的设计佳作,那么只能说明这种设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创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到服装缝制工作生产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加贴切生活,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成衣穿着,要教育学生充分体会服装消费者切身的舒适感与和谐感,这是整体审美思维的第一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着装者本身的社会环境与自身气质、气氛之间的协调性和与服装相关的材料和面质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且还要求学生从设计样式的本身进行思考。所以学生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也应该灵活接受和灵活运用,随时保持对美学的具有充分的整体性认识,要认识到形式上的美不能决定一切。要从质到形,灵活地理解美是一种与很多要素在一起的、有机的、整体的、和谐统一。

由于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服装的流行是社会时尚的一种艺术风格,服装款式在不断地更新,所以导致了竞争十分激烈的服装市场的形成。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水平都是不尽相同,但是对其总体要求方面都是在不断地提高这是一个客观的必然。面对当前的这种形式,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们一定要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培养学生的整体审美的思维能力。(本文作者:孟庆波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篇6

关键词:波浪能;漂浮式;发电装置;试验装置

中图分类号:P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8-0013-03

当下,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重点研究的课题,而海洋能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清洁可再生资源更是受到沿海国家的青睐。海洋能中以波浪能的利用与研究最为典型,因其分布范围广、易于大规模利用,从而受到众多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研究和开发海洋波浪能是世界各海洋国家共同努力发展的方向,海洋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开发和应用将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对解决海岛和海上装备的电力供应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江苏连云港海域使用保护动态管理中心自2010年起,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从事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提出建立独立的海洋波浪能发电装置初步设计为20kW直列漂浮式结构。该装置在降低建造和运行维护成本、提高抗大浪冲击能力、稳定的电能输出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文章将对该装置的设计原理、基本结构以及工作过程进行阐述。

1 装置总体设计

通过对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整体设计、仿真设计测试、零部件研制、试验和模型实海况试验等研究,取得相关成果,以研制出结构可靠、发电持续稳定、运营和维护成本低的波浪能发电装置。

该装置为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主要由采能器与连接耦合件组成,所使用的材料均为船用钢材及结构钢材,材料来源广泛且容易采购。采能器之间通过耦合连接件连接,耦合连接件为一个适应波长的加力杆,采能器在波浪的作用下随波浪摆动,加力杆通过铰链轴的支撑作用驱动集压器活塞做两点间的往复运动,从而挤压在集压器中的液体,迫使集压器中的液体形成一个从常压高压常压的往复循环过程,继而高压液流输入到液压调平蓄能装置中,液压调平蓄能装置出口液流的压力与流速会根据液压发电机组的要求进行调整,经调整后的恒压恒流液流输入到液压发电机系统中进行发电,即波浪迫使采能器摆动,通过集压器的转换将波浪能量转换成液压能,进而转换成电能。本项目研制的波浪发电装置所产出的电能可以直接输出使用,也可以储存进行二次使用。根据连云港海州湾海洋平台海域波浪特征,采能器设计为可在0.5m以上的波高开始工作,波高在2m时达到最佳负荷状态。

采能器和耦合件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采能器形状、耦合器结构、尺寸与实施海域的波长、波高和周期等相关波浪要素的匹配关系,使得发电量在同样海况下通过耦合件的作用使其最大化。采能器受波浪驱动运动轨迹的理论分析与实海况测试分析计算表明,对于周期3秒、波高0.5m的波浪,活塞的往复运动行程能够达到100mm以上,为启动集压条件,在本项目的实施环境中已经达到单个集压器可以启动集压的条件(见图1)。而对于周期5~6s、波高2m的波浪,活塞的往复运动行程达到844mm以上,则是集压器的理想挤压条件

(见图2)

图1 启动波高差变化图

图2 理想波高差变化图

2 主要研究内容

该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主要由采能器、耦合连接系统、集能蓄能系统、发电系统以及锚固系统组成(见图3)。

图3 装置示意图

其工作原理是采能传输系统随波涌运动,接受海洋涌动的能量,通过铰链驱动集压系统工作,集压系统给流体施加压力,把不稳定的压力流压入稳压系统中,经过调平之后,稳定的压力流驱动液压发电系统稳定运行,继而通过输出系统输出稳定电压和电流。流体回流进入循环状态。

2.1 整体装置与波浪匹配的适应性优化

2.1.1 通过采能器在波高运动变化中的规律、仿真设计以及水槽试验的验证,对比仿真设计的设置条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后得到制造实体结构的详细数据,按该实体结构参数制造出采能器。对采能器进行实海况测试,验证其仿真数据与试验测试数据的吻合性,继而检验仿真条件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改进优化设计中使仿真设计条件更贴近实海况状态,从而提高后续仿真设计应用的可靠性,大量地节省时间、人力、物力。

2.1.2 装置外形结构几何尺寸与运动效率的参数分析。分析装置的外形形状与结构尺寸对采能器运动幅度和实际摆动力的影响,得到最佳摆动幅度与最佳出力的结合参数。

2.1.3 耦合结构与波长、频率的最佳工作段分析。其目的是优化设计耦合结构,使采能器在属地海域获得最大出力。

2.1.4 优化集能器的最佳出力范围。通过水槽测试分析将集能器的受力角度、力的大小与压力流的输出匹配到最佳出力范围。

2.1.5 装置整体结构与启动波高、最大波高对系统出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影响。优化启动波高、最大波高与出力的关系,指导下一步的优化设计。

2.2 耐大浪和抗台风研究

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的设计将充分考虑我国为台风多发区,遭受破坏性风浪袭击的发生概率较高,所以装置能在风浪中安全地运行,又不被风浪破坏显得至关重要,必须对装置的抗风浪的能力有充分的准备,强化装置在大风大浪中的运行稳定性以及装置的安全性是极其必要的。采能器使用双层结构设计,分为上密封舱与下压载舱。装置的正常工作状态是装置整体的大部分是浸在海水中(如图4所示),根据波浪高度调整装置的吃水深度,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能器工作效率,使装置在适当的波浪驱动力作用下平稳地工作。

图4 直列漂浮式波浪能装置抗风浪半潜工作状态(正常情况下)

当海况出现恶劣情况时候,提前将装置的压载调整到适合配置(图5),减少装置上部的受浪面积,使装置在较稳定的状态下工作。

图5 直列漂浮式波浪能装置抗风浪半潜工作状态(恶劣情况下)

如海况环境进一步恶化,如强台风的袭击,此时可打开采能器的进水口,自然灌入海水,使采能器的内外壁等压,调整装置进入全潜状态(见图6),以便保护装置的安全,锚链浮球将会指示装置下潜的位置。需要上浮时,从采能器进水口注入高压空气,将水从采能器排水口排出,调采能器回复到海面进行工作。

图6 直列漂浮式波浪能装置抗大风浪下全潜安全状态

通过波浪能发电装置抗侧浪、采能器耦合结构斜浪受扭曲的分析,提高装置耐大浪能力。当发生侧浪力作用时,装置会因为受侧向力而沿着锚固中心点进行旋转漂移,在这个过程中装置的设计强度足以克服由于侧浪力给装置带来的冲击;当发生斜浪力的冲击时,装置会因为受斜向力分力的作用而沿着锚固中心点进行旋转漂移,装置采能器、耦合机构会受到因侧浪力的冲击而形成的结构扭曲力,耦合连接件、铰链结构充分考虑此环节的破坏力量,在理论设计和仿真测试当中给予高度重视,将铰链结构的设计安全系数调整到上位(见图7):

图7 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抗侧浪斜浪结构扭曲设计

2.3 集压器蓄能器匹配,稳定可靠的发电

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采用波浪能集压器转换为液压能,液压能转换为电能的总体设计方案。其中液压能转换为电能的具体方案为:稳压蓄能后,驱动液压发电机发电。液压发电机是一个成熟的设备,可实现电能稳定输出,转换环节采用的元件均为成熟的工业产品,性能稳定可靠。集压器与蓄能器的匹配显得至关重要,如设计、调试不当,会出现能量传递瓶颈,将降低整个系统的发电能力。项目组将对本环节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调试。

2.4 装置海水防腐研究分析

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大部件中只有采能器浸在海水中工作,所以采能器的防止海水腐蚀是必须重视的研究内容。本项目将研究采用常规海洋工程防腐技术防腐方法,降低日常维护和防腐成本。

3 技术路线

3.1 装置总体设计

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利用采能器随海洋波浪的波幅而运动,将采集到的能量传送到集压器,通过能量整合等一系列运作,驱动发电机平稳地运转,从而实现电站的发电。

图8 发电系统示意图

采能传输系统接受海洋涌动的能量后随波涌运动,通过耦合件铰链驱动集压系统工作,集压系统给流体施加压力,把不稳定的压力流压入稳压系统中,经过调平稳定后的压力流进入工作环节。经过调平稳定后的压力流驱动流体发电机稳定运转――控制器通过输出系统输出稳定电压和电流(见图8)。

3.2 技术路线

3.2.1 通过理论计算、仿真设计试验和零部件测试,对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进行整体优化和仿真分析,确定采能器外形尺寸、连接耦合件尺寸和主要技术参数。优良的设计方案是降低制造以及使用成本的重要环节,也直接影响直列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发电效率的高低。设计采能器外形尺寸时,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测试,获得采能器的最佳外形尺寸。同时对耦合件进行大量比对仿真测试,得到最佳的波浪能采集效率。当采能器、连接耦合件与波浪达到较好的匹配时,即达到获得最大平均功率的设计目的。

3.2.2 匹配设计集压器蓄能器液压系统。根据采能器相关数据,计算出集压器液压和流量参数需求,能量处理过程采用变动液压直接蓄能调压的方式,环节简单可靠,能量行程路线短,管损率低。需要特别注意匹配设计集压器与蓄能器液压系统的与调试,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3.2.3 装配发电系统。项目计划装备液压发电机作为发电装置,液压发电机通过稳定的液压、稳定的流量驱动发电。属于成熟的工业标准化零部件,可靠性很高,容易维护。

3.2.4 设计安装锚固系统。项目采用浮球牵引的弹性锚固系统,有效防止锚链崩断,可靠性很高,容易调整维护。

3.2.5 采能器、耦合件设计调试。采能器、耦合件完成设计制造后,通过一个周期的实海况调试、试验验证方案是否合理,零部件强度是否等效匹配等。通过实海况测试及时发现问题破解原因,并在优化中得以解决,提高装置的适应能力。

3.3 关键问题

3.3.1 低波高启动问题。本装置采用采能器作为能量采集的第一步,波浪高度不够可能导致无法驱动采能器工作,所以必须设置和验证最小启动波高,使装置在适当波高的海域中正常工作。

3.3.2 抗台风破坏问题。通过将装置整体下潜脱离海面以避免台风的破坏。

3.3.3 抗斜浪对结构的扭曲问题。结构在遇到斜浪时,耦合件会发生扭曲,为解决此类问题,耦合件截面设计成封闭圆管结构,以抵抗采集单元横摇导致的耦合件扭曲问题。本装置设计为最大限度地追求纵摇,在海上工况下允许其最大限度地横摇,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斜侧浪对装置的冲击,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4 结语

篇7

关键词:服装设计;民族化;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71-01

2005年,中国第一件耗资百万制作的、具有国际化水准的超级概念服装“中华衣王”在北京面世。该作品从面料到细部装饰整合了国内外20余位设计师的创作结晶,采用立体裁剪,符合国际审美的现代利落感,以中国“龙凤图腾”为设计理念,整体上的羽毛和鳞片做工,有强烈的中国民族气息,充分体现出中国设计师在立足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

一、服装设计作品中的民族化

广义上的服装设计民族化,是作品中反映出来影响作品创作的传统民族文化,揭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作者在历史中寻找精华,并在作品中附加现代人对其全新的理解。狭义而言,是作品中反映出的作者生活背景、文化个性,创作中采用具有明显民族主题的元素,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

从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张肇达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他对中国民族元素巧妙合理的使用,透过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的民族情怀。他的作品大都锁定在中华民族文化这个深厚的基础上,作品突破传统风俗的束缚,在时间的流转中变得神圣,例如“紫禁城”“大漠”“江南”“西双版纳”等会无一例外的深藏着中华古老的文化。

二、服装设计作品中的国际化

服装设计的“国际化”是相对于“民族化”提出的,突出为一种多民族所普遍认同的基本理念和规则,是世界文化的共融性和多元化的体现,建立在多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基础上。走出民族局限性,运用通用的艺术语言表达作品的思想,满足世界范围内受众的基本审美需求。作品一方面要通过民族因素的再塑造形成作品的特色,另外又需要其能够广泛地被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所接受。传统的盘口、高开叉、修身的设计,都完好地保存了中国古典旗袍的特色 ,再融合西式晚礼服的立体裁剪,从而符合了世界范围内服饰消费人群的衣着习惯。Prada作为每年米兰时装最令人期待的品牌,2008年推出的新品“精灵系”,便是接受了“旗袍”的中国东方韵味,又一次让时尚界争相追捧。MaxMara的中山装、迪奥(Dior)的绸缎“旗袍”,JaysonBrundson竹林水墨,都透露出中国民族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2006年10月的巴黎时装周上,中国设计师谢峰的品牌(Jefen)作为开幕秀,吸引了整个时尚界的目光,世界各权威时装、时尚媒体都对谢峰的设计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位中国的设计师非常的国际化,并对时尚有提示性。

三、服装设计从民族化走向国际化的可能性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包涵丰富的素材,他们带给设计师丰富的联想,传统的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当代的设计师,并成为一个永恒的设计主体存在于设计作品中。各民族文化差异为民族化和国际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性,有了文化差异的碰撞,就会对各原有民族文化进行刺激,激发民族特色,进而,为相互交流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意大利时装大师Giorgio Armani一直有着亚洲情结。2005年的春夏时装系列运用了中国的书法、斗笠、大草帽等元素。2007年,他设计的服装将中式元素与法国上世纪30年代流行的元素结合起来,侧襟、盘扣、立领、中国结等颇具东方情调的细节被运用的恰到好处。另外,中国的工笔画也大量出现于他的作品中。这便是“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最好的写照。

四、服装设计从民主化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外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法国的皮尔卡丹、意大利的阿玛尼、北欧著名时装集团BESTSELLER、西班牙ZARA、英国H&M等等,不甚枚举。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现代服装产业,进入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时装业,正面临着多元化竞争的现实。怎样才能够占领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并不断提升国际时尚份额,成为服装设计的首要问题。只有占有了足够的份额,中国服装产业才能更进一步的得到提升和发展。就国内市场而言,文化的开放风气,决定了国内市场接受外来时尚的能力,如今市场上,经得起国内消费者考验的国际品牌已经越来越多。

五、结论

中国服装设计要跻身于国际舞台,需要设计师善与从本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思潮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内容。同时,抛弃狭隘的模式化艺术表现和艺术审美,广泛的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所长,在国际通用时尚美学和设计法则的基础上去铸造一种基于国际化的设计。

篇8

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设计思想被禁锢,这些主要是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的更多时间应用在应试教育上面,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死记硬背,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问题缺乏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和勇气,不善于对一些服装设计专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和实践,这些都造成了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不用说服装设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这些显然不利于这些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与实际服装行业需要之间严重脱离。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考核标准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框架下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考核标准一般都是重视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性岗位的考虑较少,一些高职院校针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往往是由一些劳动主管部门统一进行,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形式主义泛滥,很多考核结果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虽然说这种针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性、公正性、规范性与权威性,但是,它仅仅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任职资格,并不具备太多的实践意义。因此,一些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在工作岗位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缺乏实践经验。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专业课程设置的切入点,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理念,改变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改变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课程改革目标,采取一定的创新思路,具体如下: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应该科学设置教学进程。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来说,其课程的教学进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高职服装设计教学进程。事实上,当前,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由原来的三个学期变成了两个学期,教学时间明显减少了,这就需要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要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进程,可以由浅入深的让学生在每个不同的学期进行基础到专业知识的学习,然后学校再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更多的投入到实践当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应该科学规划好教学内容。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也是有着核心的地位,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当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学制缩短,学时减少的整体情况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的从原先的传统教学内容改为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相对浓缩和相对拓展的教学内容得到合理科学的设置,尽可能的保证教学质量,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计划。具体来说,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就是要合理归纳和取舍有效的教学内容,将知识面合理拓宽,尤其是把需要的知识充实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当中去,让设计紧贴社会,扩大教学空间。

(三)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服装实践课。这就是说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应该将缩短了的两年学制的教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设置,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好服装设计的多种实际技能,通过越来越多的实训课机会来保证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完成。当然,除了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中的实训课以外,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还应该有意识的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让教学进度能够与实训课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与配合,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与能力。在当前学制缩短,内容增多的情况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应该把实训课的时间放在课外,也可以有意的安排教师进行课外辅导。这是因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本身就是实践性人才,需要有熟练的技能,仅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巧,才能适应将来企业生产部门和设计部门的实际需要。

(四)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当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面临着多种挑战与机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能够坚持“一个结合、两个层次、三年不断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其中的“一个结合”就是校内教学与校外生产相结合,“两个层次”就是指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从大学的三年时间里,都要开展实践教学。我们认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可以采用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让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主体,同时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与设计思维能力,相对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强调知识的应用型、实践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以及无限的想像力,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让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紧密相关,增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

三、结束语

篇9

论文关键词: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它既不属于公办、也不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公办性质、民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新体制。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创举,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下,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该有别于“一本”或“二本”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而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使用能力培养。本文将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探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然后将其在独立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必然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都是依托“母体”的资源进行办学的,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和设备、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均沿用“母体”本科院校的方法和方式,这既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的期望。教育部明确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大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还有少数独立学院定位为“创新型”。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装行业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要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市场和服装设备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培养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工程师,而应该培养应用型很强的服装设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自2003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服装院校在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所属其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因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区别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中的以工科为主的第一种模式和以设计为主的第二种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等教学模式,做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法训练与创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内教学和教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特别是省内获大奖,学生技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服装设计工作室”, 顾名思义是围绕服装设计进行的,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领域里如何学好, 做好服装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 然后再进行提升、超越, 创作出新的思想和思路。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专业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服装设计项目布置给专业学生,让学生根据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的程序和规律,结合专业学生的灵感和对流行的把握和运用,将其用服装设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对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产品的市场性和工艺性;在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将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加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加适合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包括造型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样板的制作、服装工艺制作等,以及一些以服装相关的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力求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三个主要环节融会贯通;把服装设计理论、专业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服装产品开发等项目教学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以《服装设计学》为主线,把服装设计专业主干专课程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以服装设计相关的学科前沿和边缘内容,模拟或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是校企共建的产物。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引入“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在服装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和学生按照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发挥自身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培养了学生服装产品开发的应用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服装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学校依托服装企业在服装加工设备、服装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服装行业和对服装产品开发和加工等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零距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同时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状使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能力一直很弱。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优势。 转贴于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样板制作、成衣工艺制作和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管理等课程。我们整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践性环节,将其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块,然后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模拟服装流水生产的场景,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成衣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同时《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充分依托服装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强计算机在服装款式设计、样板制作、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7开始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熟悉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程序以及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环节技术要求,为毕业设计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根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服装企业的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在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服装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拟订在本企业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提供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条件,让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

(三)”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资格教育,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把传统学历教育与服装职业资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等知识相结合。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提高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通过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注重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服装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定制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大学生证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能力的培养,使其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达到相应的服装职业资格要求。从历年的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观现阶段各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普遍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了母体,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都照搬母体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沿袭一本或二本院校的重设计、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倒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从招生到培养等整个过程都沿袭一本或者二本院校的模式和方法,使培养学生同样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又由于招生时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较低,同样也不具有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所具有的艺术素质。

(二)服装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现行独立学院办学机制,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师资过份依赖母体、自身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技术性师资的缺乏。

在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有二种极端现状,一类师资是“学院派”,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功底,但缺乏服装设计市场运作能力和成衣制作能力;另一类是“工厂派”,有很丰富的服装生产和制作经验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缺乏对服装设计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艺术眼光,这些都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

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自己的教师梯队建设,将更多青年教师派到服装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增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或者学校聘请服装企业一些生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设计实践性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 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 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 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只建设少量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实验室。而且服装加工和检测设备日新月异,更换和淘汰速度快,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教学设施更是雪上加霜。

篇10

关键词:服装造型设计;教学实施;创新规划

服装的造型设计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课程,该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有独特的思维和艺术创新能力。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些不足,教师应增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多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提升之后,再让他们结合自身的艺术思维和绘画天赋进行服装造型创新设计。如,在衣服的口袋、袖口、衣领等部位进行细节的设计。服装造型设计只改变服装的外在,而没有表达独特的创新思维,则会让设计出来的服装缺乏内涵,没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无法吸引消费者。因而,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上应加以创新,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为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服装造型设计的教学内容

时代正在快速发展,服装无论是作为一种产品还是一种文化艺术,都需要发展与进步。当今人们对自己的着装、形象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在选择服装时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心意,既经济实惠,又时尚、富有艺术感的服装。只有体现出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服装才会受到人们欢迎。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很好地运用教学理念给学生传授设计理念、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创新服装造型设计。进入21世纪之后,原有的中山装、旗袍等传统服装不再流行,现在的服装越来越追求时尚。服装设计不再受一种风格或思想的束缚,而是趋向于追求自由感、存在感和舒适度。所以,在当下,不管是服装设计研究还是服装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需有新的突破。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转变思想,懂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习、借鉴优秀的服装设计方法,如学习人工体学知识,培养设计能力,提高设计灵敏度,发散思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服装设计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致力于提高服装设计教学质量。

二、服装设计教学的创新

对于原有服装设计的超越与创新,就需要从其设计风格、设计元素和设计形式上进行改变。如,在服装的结构设计上,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设计风格,融入一些原生态元素,顺应时展潮流。服装设计不一定需要完美,遗憾、残缺也是另外一种美感。对于服装的美感,一般都是通过模特走秀体现的,因为模特能够把衣服的美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进行创新设计时,是能感受到这种设计的新颖与精致的。当某种造型艺术设计被人接受之后,就可开创新的创作手法。如,夸张的手法,这种方法能够夸大服装的设计理念,让设计出的服装更脱俗,独树一帜。但在服装设计中并不是为了夸张而夸张,而是通过夸张突出服装的特点,让服装更加新颖,更能够吸引人。利用夸张这种设计方法设计的服装,能够给人美的享受。

三、设计规划的具体落实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服装造型教学创新需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服装设计的精准度要求。教师要以专业内容为基础,向学生传授服装造型的基础内容和具体设计方法,再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潮流、经济形势、文化等辅助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设计背景后再进行设计创新,让服装设计创新不成为空谈。同时,学生也应参与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在实践中学习、创新,提升设计能力。服装设计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要有国际、现代、市场三位一体的设计意识,审美观点要开放、独特、专业。

四、结语

培养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让学生自我展示,大胆创新,设计出优异的服装作品。同时,为实现服装造型设计的创新,学生应将创新思维与艺术审美结合起来,以新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进行服装造型设计实践,如此才能让我国的服装设计更为独特。

作者:白露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尚中,张蓓蓓.服装机械设备对服装造型的影响——裁剪机械(工具)对服装基本型的影响.科技资讯,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