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体现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农问题的体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农问题的体现

篇1

>> 解决“新三农”问题的对策分析 新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新三农三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三分农民”新构想解决“三农”老问题 基于新农合保险基金运行浅析保险欺诈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亟需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河南“三农”问题及对策刍议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潜流痕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新农保”的三大亮点 助推“三农”发展的新引擎 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新农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互助县乡镇水管站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出路 贵州“三农”问题根源及解决措施探讨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温铁军,孙永生.世纪之交的两大变化与“三农”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9).

[3]吴太贵,陈湘舸.“新三农”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6).

[4]陈林.“新三农”问题的十大关键[J].太平洋学报,2007,(10).

[5]张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新三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5,(5).

[6]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6-04-28)[2016-07-31]..

[12]蔡P.以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镇化[J].经济研究,2013,(3).

[13]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J].理论月刊,2004,(9).

[14]范辉.农村住宅空闲超一成[EB/OL].( 2014-6-20)[2016-07-31]..

[16][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J].中州学刊,2012,(5).

[18]田毅鹏.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J].浙江学刊,2011,(5).

[19]陈小玉.土地碎片化与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问题思想研究与启示[J].西部学刊,2016,(3).

[20]刘圣中.国家和集体压力下的农户产权: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结构及其缺陷的政治学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4).

[21]韩长赋.切实把《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J].农村经营管理,2015,(1).

[22]新华网.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61%[EB/OL].( 2014-11-03)[ 2016-7-31].http:///fortune/2014-11/03/c_1113097444.htm.

[23]冯创志.土地抛荒屡屡出现的警示 [EB/OL]. (2012-02-16)[2016-7-31].http:///comments/2012-02/16/c_111530572.htm.

[24]徐祥临.“三农”困境之根源:双重教条束缚[J].人民论坛,2011,(8).

[25].乡村・市镇・都会[M]//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53-254.

[26]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

[27]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

[28]祝金甫,冯莉.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8).

[29]于水,丁文.土地流转纠纷的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基于江苏SY县的田野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0]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

[31]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5).

[3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4-74.

[33]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4]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2,(4).

[35][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 李华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73-78.

[3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 (2014-07-30)[2016-07-31].http:///yzyd/local/20140730/c_1111862094.htm.

[37]魏后凯,盛广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障碍与推进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5,(3).

[38]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3).

[39]刘远风.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农村空心化治理[J].经济经纬,2014,31(1).

[40]邓大才.改造传统农业:经典理论与中国经验[J].学术月刊,2013,(3).

[41]曹锦清.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城市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

[42]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

篇2

 

制约农民增收因素

 

制约我县农民增收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农民自身素质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信息、农民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在农民较高收入群体中,均是有一定文化基础,掌握了一至两门技术,会管理、并且会搜集经济和市场信息的能人。在农民低收入群体中,主要原因一是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二是不懂科学技术,三是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不灵。

 

2.“三农服务”水平不高。当前县乡两级“三农服务”的机构健全,但因体制问题和工作经费、人员工资待遇问题,服务三农工作的质量不高,离农民群众要求相差较远。特别是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村“四站”因工作人员的待遇未落实,工作经费欠缺,很多地方履行职责不到位,服务职能弱化。

 

3.农业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不够。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原”字号产品居多,加工转化率低,有效增值能力差。如我县每年产商品材10多万立方米,但大部分为外销原木,加工企业也都简单的“板块”式加工。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分散林农直接面对市场,常常无所适从,经营效益低下。

 

5.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由于这些年来对农业的投入不足,造成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有不少改造项目因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易涝面积多。自然灾害侵袭较为频繁,年年灾害损失巨大,造成“元气”大伤。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建议

 

1.加快乡村企业的发展步伐,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乡村企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工业发展可以带动区域农业产业的纵深发展,实现农村劳力的转移,形成农民“离土不离乡,务工田不荒,集镇发展快,城乡经济旺”的新型农村发展格局。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必须从实际出发,重新整合优化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提升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必须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农业引资的力度,引进资金和客商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3.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三农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帮农民所需,求真务实,切实把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把先进技术灌入到田头地里,帮助农民开拓农产品市场,牵线搭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4.减少农民数量,扩大劳务经济。转移方向:中青年劳力主要选择离土离乡的劳务输出;中壮年劳力主要选择亦工亦农,本区域的乡村企业和城区季节性临时工的劳务输出。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输出的管理、引导,做好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对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前进行一次知识培训或专特长短训;提供劳务市场信息服务和维权服务,更好地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平台。

 

5.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自然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一是政府积极介入,确保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村水、电、路、桥、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抓好退耕还林工作,提高耕地质量。二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系统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资金困难的问题。三是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放宽农村民间投资准入领域,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等农村投资。

 

6.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增强劳动技能。富裕农民不能丢了“脑袋”,农村从贫困走向富裕时,一定要以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再以经济实力来发展先进文化。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没有文化的农民是万万不行的。同时要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作为农村小康建设的根本支撑。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转变农民观念。围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主体,应把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即坚持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

篇3

关键词散养土鸡;问题;对策;云南景东

近年来,农村生态土鸡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养殖土鸡可获得较可观的效益。农村土鸡可在核桃园林、果园中的草山、草坡自由放养,以五谷杂粮、青绿饲料、蝇蛆昆虫等为主要饲料来源,饮水资源为洁净的山泉水,选择园林果木的枝梢作为休憩地点。由于土鸡运动量大、生活环境保持原生态,具有肉质细嫩、口感风味极好、营养较为丰富的特点,是深受消费者喜好的绿色安全肉食品[1-2]。但是,由于土鸡饲养者文化素质不高、科学意识薄弱等原因,一般农村土鸡在饲养中成活率都偏低,粗放的饲养管理模式使土鸡品质受损,乃至市场价格受挫[3]。笔者在从事多年的畜牧兽医科技指导基础中,对当地土鸡饲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养殖户参考。

1存在的问题

1.1饲养品种差

养殖户在选购鸡苗时,忽视了对优良土鸡品种选择的重要性,一般是就地取材。农村市场上提供的很多土鸡苗品种差、杂、乱,还有很多土鸡苗属于严重的老化、退化品种。

1.2基础设施简陋,消毒和免疫意识差

大部分土鸡饲养户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知识接受能力差、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使鸡舍和养殖场所出现过于简陋,或存在设计、布局不合理现象;因缺乏消毒防病意识,未定期进行养殖场所消毒和对土鸡进行预防、免疫接种;由于养殖环境质量差,散养土鸡经常感染高传染性疾病。

1.3缺乏专业知识,饲养管理水平低

散养土鸡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受气候、温湿差影响较为明显,如因季节性变化经常引发土鸡流感等疫病,使土鸡生长受到严重制约;很多养殖户在小土鸡出窝时便直接放出散养,不了解雏鸡习性和特点,没有科学的育雏设施,致使饲喂方式过于随意,使雏鸡成活率降低;很多养殖户因缺乏专业养殖知识,没有按照土鸡各个阶段的生理特性进行科学合理地饲养管理;饲喂成本低、营养供给不全面,农村土鸡散养户多数以劣质粗饲料长期饲喂,影响了土鸡生长发育和长势,更影响了土鸡肉的品质。

1.4缺乏市场意识,影响经济收入

由于养殖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顺畅,而又缺乏经验,使土鸡售价一直都很低。在当地农村土鸡价格为19~22元/kg,禽蛋14~16元/kg;而大中城市的土鸡售价为26~28元/kg,禽蛋价格为20元/kg以上。

2对策

2.1重视品种选择

主要选择体型适中、耐粗饲、抗病能力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生长速度快、母鸡产蛋率高的土鸡品种[4]。如景东县繁育的大种毛脚鸡就是首选的优良品种。

2.2选择符合条件的养殖场地,搭建实用鸡舍

按山地走向,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昼夜温度变化小的平地,搭建坐北朝南的鸡舍。这种鸡舍冬天可防寒保温,夏天能防暑降温。鸡舍四周要开排水沟,做到养殖产地不积水;同时要考虑水、电、路条件,便于生产发展需要。一般棚宽4~5 m,长7~9 m,中间高度1.7~1.8 m,两侧高80~90 cm。通常由内向外用油毡、稻草、薄膜3层盖顶,以防水保温。在棚顶的两侧及一端用沙土砖石压住薄膜油毡,另一端开1个出入口,以利于饲养人员及鸡群出入。棚的主要支架用铁丝分4个方向拉牢,以防暴风雨把大棚掀翻。也可以根据实际,利用梁柱、石棉瓦、边皮板等废料,按养殖规模建造简易立式鸡舍。但要本着易清除粪便、易做消毒的原则进行建造。一般农村育雏室可以利用废弃的烤烟房稍作改建后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投入成本。育雏室要求向阳、保温、不漏雨、门窗严密、不漏风、能防鼠等。在进雏前用20%的鲜石灰乳冲洗(消毒),再用福尔马林14 mL/m2、高锰酸钾7 g,加7 mL水进行熏蒸消毒24~28 h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然后关闭待用。

2.3科学配制土鸡饲料,合理饲喂

1~5周龄土鸡配料:玉米粉53.7%、麦皮2%、豆饼粗粉22%、菜籽饼粗粉12%、鱼粉2%、贝壳粉3%、食盐0.3%、含硒生长素2.5%、多维素2.5%。大于5周龄的土鸡配料:玉米粉58%、麦皮4%、豆饼粗粉29%、鱼粉2%、贝壳粉2%、食盐0.3%、含硒生长素2.5%、多维素2.5%。1~20日龄的雏鸡,将配合饲料加适量水(以手握拌合料指缝不滴水)蒸熟饲喂,每天至少6次,补充粉细的优质青绿饲料(鹅菜、黑麦草、早熟禾等)不少于5次。20日龄后的小土鸡可在人工护理下在草山(坡)中放养,每天早晚进行合理补饲。

2.4做好雏鸡饲养管理

一是饮水与开食。雏鸡进入育雏室后,休息0.5~1.0 h后才可喂水,水中拌0.4%高锰酸钾液,使雏鸡自由饮水,既可对雏鸡进行肠道消毒,又可补充锰元素。一般开饮后即可开食,用熟蛋黄1枚碾细拌小鸡全价饲料,让雏鸡自由采食,可以增强雏鸡体能和抗病力。雏鸡食欲旺盛,喂料时少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301页)

食多餐,每次喂料量以15~20 min吃完为宜。二是环境温湿度。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诱发球虫病;湿度过小,因干燥会使雏鸡呼吸加快,体内的水分大量散发,腹内剩余蛋黄吸收不良,影响雏鸡的发育。在育雏箱内悬挂白炽灯,对不同生长龄的土鸡调节适宜的温度,1~2日龄适温为34~35 ℃;3~7日龄为32~34 ℃;2周龄为30~28 ℃;3周龄为26~28 ℃。育雏期温度在冬春季每周下降2 ℃,夏秋季每周下降3 ℃,降至21 ℃为止。在育雏箱内装水盘以调节箱内湿度,第1周相对湿度在70%~75%,第2周下降到60%,第3周以后尽量保持在55%~60%的水平上。三是做好雏鸡免疫。景福乡的雏鸡只需要进行鸡新城疫Ⅱ系苗注射,常用Ⅱ系苗为50羽/瓶。用法:每瓶Ⅱ系苗对稀释液5 mL,5~7 d每羽雏鸡鼻孔内滴注1滴即可,且此周内禁喂抗生素,以免破坏雏鸡免疫抗体的建立。

2.5生长期科学饲养管理

生长期的土鸡生长速度快,食欲旺盛,采食量不断增加。饲养方式应为放牧和补饲结合。一般让土鸡白天在草山、草坡采食青绿饲料、觅食昆虫等,利用早晚时间定时进行补饲[5]。一是做好鸡新城疫Ⅰ系苗注射。在小土鸡生长至1月龄后,就必须注射鸡新城疫Ⅰ系苗。常用疫苗为50羽/瓶的鸡新城疫Ⅰ系苗,用50 mL的稀释液注射1mL/羽。注射疫苗1周内禁用抗生素。二是合理放养和补饲。此阶段的土鸡主要以草山、草坡放养为主,以五谷杂粮、青绿饲料、蝇蛆昆虫等为主要饲料来源,在搭建的简易鸡舍内定点、定时补饲[6]。为了提高小土鸡抗热应急能力,应在所补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c和锌、硒、锰等微量元素料剂;为了调节土鸡血液酸碱度平衡,补饲中加入适量0.2%的碳酸氢钠;为了调节土鸡消化道电解质平衡,应加入适量的液体盐或0.2%的氯化钠。三是做好消毒工作。要对鸡舍及活动场所(草山)进行至少每周1次的消毒工作,可以用20%鲜石灰乳液进行均匀喷洒,也可以用氯毒杀2 000倍液进行全方位消毒。四是合理使用药物,定期驱虫。平常要在补饲中添加清热解毒健胃散、阿莫西林(抗生素)及病毒灵粉剂,视情况每周喂服2~3次。常见的土鸡症状有:消化道疾病(红、黄、白痢),可在饲料中加入痢菌净或土霉素或环苯沙星粉剂;出现红痢可加入抗球虫药(如球虫王、氯苯胍等);呼吸道疾病(喘咳等),可以使用喉喘清、呼喘或清肺止咳散等药物治疗。一般每月进行1次药物驱虫,常用盐酸左旋咪唑片按25 mg/kg喂服或拌料,让土鸡自由采食。

2.6土鸡育肥期土鸡饲养管理

此阶段饲养要点是要召集全部土鸡回舍内进行催肥管理。饲料以纯粮、青绿饲草、蝇蛆虫为主,尽量减少育肥土鸡运动量,以达到个体均匀、整批上市的目的。应注意以下3点:一是随着肉鸡的日龄增长,土鸡沉积适度的脂肪可改善鸡的肉质,提高胴体外观的美感,因此可增加饲喂动物性脂肪料。二是采用放牧育肥,一方面可以让土鸡采食核桃园林中的昆虫及青绿饲料,另一方面可提高鸡的肉质风味,使上市土鸡的外观和肉质更好,应减少土鸡的活动范围和运动量,便于育肥。三是搞好防疫,重视杀虫、灭鼠和清洁消毒工作,以预防疾病发生。

2.7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

一批散养土鸡出栏后,应及时对整个养殖产地、鸡舍、生产工具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为下一批土鸡养殖打好安全基础,这是土鸡养殖成败的关键。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应每养殖2批土鸡就要更换1次养殖场地,新场地离旧场地不能太近,2块场地轮换建植草山基地和进行场地消毒,确保场地有充足的饲料来源和清洁的环境。

2.8创建养殖协会,打造本地特色品牌

景福乡生态土鸡养殖业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生态土鸡市场的不断壮大,广大农民养殖户通过实践,逐渐熟练掌握科技养殖中的各个技术环节。近年来,一些高校学生也纷纷投入到生态土鸡养殖行业中,养殖者文化素质大幅度提升,一些新型的养殖业技术已经在土鸡养殖业领域内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养殖效益明显提高,散养型土鸡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依靠乡党委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积极争取创建生态土鸡养殖协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发展(重点户、示范户)协会会员。通过注册景福乡生态土鸡品牌,在省、市、县、乡逐级成立生态土鸡市场信息中心,使会员养殖户随时掌握最快、最准确的土鸡价格信息,以打造当地生态土鸡品牌,使之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

3参考文献

[1] 王鸣.果园饲养土鸡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养鸡,2003(11):30.

[2] 宋有学.土鸡散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5(4):23.

[3] 李茹萍.农村土鸡饲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杭州农业科技,2006(6):40.

[4] 畅桂华.农村饲养土鸡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06,28(6):99-100.

篇4

关键词:三品一标;含义;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12-02

广德县位于皖东南低山丘陵区,与江苏、浙江毗邻,土地面积2165km2,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县四周为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所环抱,中部为丘陵平畈,地貌类型多样,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资源储备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耕地3.33万hm2、林地11.4万hm2、水面0.67万hm2,享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2016年荣获“国家级生态县”称号。

1 “三品一标”的含义和创建价值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是广德县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已成为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产地生态环境要更为优良,生产过程更为标准化,对人工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使用更为严格,“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要求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倡导、实现健康消费;“有C产品”则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防腐剂等,也不用转基因产品,是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和区域优势经济发展载体,已成为政府保护产地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彰显区位优势、营销特色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得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广德县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并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以“三品一标”认证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对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近几年广德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432家,家庭农场1201家。全县现建有水稻部级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部级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0.67万hm2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4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形成了优质粮油加工、畜禽养殖、苗木花卉、食品加工、竹制品加工、丝绸加工、中药材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草莓、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

“三品一标”创建和认证稳步发展,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认证数量共计73个,认证种类涵盖种植业、加工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认证品种包括粮油加工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竹笋、腌制调味品、生猪、猪肉、禽蛋及其深加工产品。农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22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6%。优质的农产品在全省及江浙沪等长三角市场都占有较大份额,广受消费者好评。“乌松岭茶叶”、“荣达鸡蛋”、“志云水煮笋”、“绿明葡萄”、“惠民早熟梨”、“皖南竹乡毛腿鸡”等认证产品因优异的品质畅销周边市场,其品牌家喻户晓,“志云水煮笋”更是走出国门远销日韩等国。品牌产品生产主体已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3 “三品一标”发展存在问题

3.1 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广德县“三品一标”创建工作开展于2002年,品牌产品创建前期,受经费限制,相关宣传培训不力,基本停留在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缺少系统性、全面性,导致生产主体、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了解不透彻,部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也难以讲清“三品一标”的具体涵义和区别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加之前期社会整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品牌产品市场效益不明显,体现不出品牌农产品较之普通农产品的优越性,导致“三品一标”品牌创建积极性不高,品牌生产发展缓慢。

3.2 基础薄弱,发展乏力 由于目前“三品一标”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标准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且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不够完善,产品认证不认证都可以进入市场,加之消费者的认知度不高,一些认证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差别不大,不能体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高,从而挫伤了企业和农户认证“三品一标”的积极性。政府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加之“三品一标”认证需要缴纳相关费用,而一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模小,起步晚,资金少,虽有认证想法,但是终因无力缴纳认证费用而放弃,从而影响了整个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创建发展进程。

3.3 保障滞后,推进不力 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完善,制约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仅凭目前的人员队伍及经费已难以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的要求,监管措施不到位,风险漏洞依然存在,无法满足全面强化“三品一标”监管的需要。

4 对策及措施

4.1 加大宣传,提高对“三品一标”的认识 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三品一标”有关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经营主体正确识别、选购“三品一标”产品;开展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利用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提高生产经营主体对品牌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解及掌握,提升品牌公信力,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优势,带动和引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生产、消费营造良好氛围。

4.2 抓好认证监管,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探索产地准出及市场准入机制,严厉打击违规用标现象,维护“三品一标”品牌信誉。加强基地培育,建立奖励机制,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民生工程项目推进,对“三品一标”认证进行奖补,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调动“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

篇5

关键词: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对策

1.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基本概况

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是指在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对工业和农业、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统筹建筑,使城乡协调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在党的上,国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不仅在经济上确保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在政治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民利。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纷纷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和改革,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还有将近一亿的贫穷和半贫穷人口,并且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占据了我国总人口的很大比例。农村人口多,土地少,农业结构的调整周期长,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外出打工的现象尤为明显,这些因素大大阻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城乡差距十分悬殊,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为此,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义务教育体系,逐步推进税收城乡一体化。积极建设统一良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新型户籍制度;建立新型行政管理制度,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成为时展的必经趋势[1]。

2.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单一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改善,城乡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城乡第二、第三产业差距悬殊。国家对于三农投入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如水、电、通讯、文化等等远远低于城市水平。

2.2政府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不够以前,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总是将农村内部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首位,这种方式分离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联系,将三农问题进行孤立的进行研究和解决,结果导致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不能实现良好转换,从而给三农问题加深了难度与困难。此外,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比城市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通过一定的投入,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

2.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进程滞后现阶段,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在经济发展中,农村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农村也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向城市化靠弄。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受到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缓慢。

3. 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中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3.1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在城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乡经济建设之间的产业发展是有很大联系的,产业发展的依存度高,其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活力。在调整产业机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经济建设要做好合理分工,统筹城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城市要加大产业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通过设备转移、兼并联合、建立子公司和加工厂等等方式,将城市化元素逐步转移到农村。另外,农村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自主开发经济潜力,例如建设农家乐旅游区、试验田等等,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促进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3.2加大支持力度,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很大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需要将资金投放倾向农村的经济建设中,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教育等范围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深化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村金融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对于农村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发展,政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建设各方面的投入均要纳入财政支出的范围,加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3]。

3.3加强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制度环境一方面,统筹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种人口管理的制度,它承载着许多社会功能。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不同定位,体现的不仅仅是职业上的不同,也是对人们经济和社会身份的区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不是简单放宽对农民进城的数量限制,需要改革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完善城乡之间的就业制度和保障制度。另一方面,统筹农业保险制度。最大限度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将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不断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4.结语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流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建设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环。针对现阶段城乡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快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的进程。相信通过调整城乡结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加快城乡制度建设,城乡经济建设将会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三农”问题 现状 对策

1 我国“三农”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分散经营模式造成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济劳作方式,生产工具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与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农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小型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经营成本比较高,而且缺乏统一的指导,很难与市场对接。农民对经常变动的市场很难准确地把握,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农民很难改变土地经营高成本的现实,很难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最终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业效益低下的局面。

农业人口过多、文化素质过低。人多地少是“三农”问题的产生的根源。我国13亿人口中,75%左右的是农村人口,农村的土地资源有限,成为限制农村发展的颈瓶。农村现有的土地资源不能够解决更多农民的就业问题,不管政府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都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大约8亿多的农民中,多数人的文化水平仅仅是初中程度,甚至更低,文化程度导致农民的劳动技能比较低,农村的产业结构很难改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农村有限的土地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流向城镇,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劳动力自由的流动。虽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农民流动的自由度加大,但是城乡分割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主要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险等方面上城乡之间存在着两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合理的流动,是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永远摆脱不了农村。

现有的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为了稳定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起初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虽然土地更变期的延长有利于农民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但是部分农民由于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农民土地短缺与土地剩余的问题,土地制度已经影响到三农问题和城乡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城区,大量征用农业用地。我国的土地市场制度不健全,土地产权不清楚,土地不能自由转让,政府成为土地流转的控制者,根据用地的需要,强征农业用地,农村土地资源大量的流失,农民失去了生存的依靠,致使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更加艰难。

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使得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重。中央政府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地方政府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税费问题,自从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来,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当时从根本上没有解决问题,主要是我国的基层政权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权责不清,政府管理成本太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经费,通过巧设各种行政费用增加财政收入,这势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农民承担不合理的收费占收入的5%-7%,是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2 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及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能看出,当今“三农”问题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政策依赖性强, “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而政策却大都具有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二是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将是我们长期依赖的主要政策,但还缺少完整的套路,相关政策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制度化保证;三是缺少立足于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的、而又可自我调整和实现的政策蓝图。

2.1 要持久深入地分析“三农”内部的根本性矛盾,力求找出“三农”内部的政策发力点

无论我们转移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给予农业部门多少补贴,都不能代替农村自身的发展,都无法因此而自动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内部仍将滞留以亿计的农业人口,在我国人口达到高峰16亿时,即使农业人口比例降到50%以下,届时仍将有7~8亿农业人口。很显然,农村社会不能坐等现代化,必须有更多的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农村各产业政策的推动和革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

当前的现状是,农业处于高度分散的经营状态,产出效率已达到一种峰值状态,很难再出现任何大的突破;不发达地区的乡村型第二、第三产业如果没有结构性调整和体制突破,同样也面临发展乏力的困境;这些都与农村现代化所要求的产业化经营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而几乎任何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现状的政策构思都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土地产权制度如何调整才能有效,同时又能满足依赖土地生存的庞大农业人口休养生息的需要?乡村经济制度的变革与人的生存保障不是两个问题,而是同一问题的正反两面。

农村经济具有先天的分散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条件、发展机制大不相同,无论何种制度都不能使之实现与城市经济一样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基础薄弱,积累缓慢,投入动机不足将长期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还像发展城市一样来发展农村,把市场看成是万能之手,把经济发展放到至高的位置,那么经济规律自身的不同步性将给农村社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将长期占据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也必将长期承受经济不平等发展的后果。

(1)解除一切可以解除的农业和农民的经济负担,让农村收益完全投入于农村,让农民收益完全自用。减少甚至完全取消农户对地方财政的供养,地方财政不足可通过国家财政转移、非农部门税收和地方政府精简三个方面来解决。让农户具有从毛收入开始的自主支配权,在政策的引导下,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投资生产经营的动机。

(2)长期坚持以资源投入(如资金、科技)为主的政策性支持,投入力度应依据实际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不能被简单的增长比例所限制。应在乡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再发展教育方面进行大的投入,建立起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的平等;应在乡村卫生和医疗保障上进行更大的投入,建立起保障农村人口的生存尊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应在乡村基础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保障公共设施的进步;应加强小城镇规划和研究,使有限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收益;应加强农业科技和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给“三农”注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3)乡村政治制度应该有更大的突破,使之与可能的经济制度的变革相适应。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旦形成就有自动反馈和调整的能力,而政治制度却容易形成官僚化机制,并具有自我固化的特质。为扩大乡村民主和自治能力,我国已普遍实行了村级直选,希望能够提高人民的民主参与水平和发展的积极性,但这还远远不够。且不说村级直选的实效如何,在农村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下,这一制度对提高乡村经济的集约化、一体化并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对缓解乡村制度矛盾、释放生产力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可以说仅具有象征意义。应考虑实现乡级直选甚至县级直选,给农民以调动经济资源的主动权和实质性的话语权,反向策动基层政权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为农户发展服务,而不是为上级服务,为经济指标服务。

农村社会首要的问题是发展,而发展与公平密切相关。公平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均等,并有权避免贫困,发展应该取决于个体的努力、偏好和能动性,而不是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民族或性别。公平意味着市场中和市场外的各种制度不会因个人贫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权利。可以说,在农村不能只就发展谈发展,还应该看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是否具备。经济自主、政治语权、公平合理的公共服务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2.2 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而有效的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上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契领的目标,但又屡屡存在纲举而目不能全张的难题,具体到政策实施层面往往有鞭长莫及之憾。以小城镇建设为例,在宏观性政策指导之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由于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从而出现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城镇发展相脱节,小城镇规划成为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大城镇规模,用地布局不合理,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产业发展不佳、就业不畅,等等,这些正是政策规划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节的表现。政策缺少自我预期和控制,主动纠偏能力不强,从而出现能量巨大的钟摆效应,当负面能量积聚过多时,才会重新向中心目标回归。

就小城镇建设来说,这是国家为解决农村现代化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政策规划,也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小城镇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联动和统筹兼顾。就这一政策来说,我们应该争取把这一缓解“三农”压力的重点政策做深做透,充分发挥其政策效力,同时还应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做好政策的实施和评估工作,减少政策扭曲现象。比如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小城镇发展政策:一是如何实现科学规划,如何在实践中依托资源禀赋条件,结合小城镇的功能定位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既与中心城市衔接配套,又与周边村镇相呼应的综合效益高、整体功能强的城镇网络;二是如何确立并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大、辐射功能强的小城镇来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提高小城镇对人口聚集的吸引力;三是如何尽早破除城乡壁垒,把城镇与乡村真正紧密地联系起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四是如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广辟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五是如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农业人口转移的后顾之忧;等等。

所以,加强对已实施和将实施政策的科学规划,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而有效的政策推动机制是极为重要的,在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政策的运用水平是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2.3 从宏观的视角寻求建立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政策蓝图

从长期和最终的目标来看,针对“三农”问题,必须有整体化的解决路线,因为“三农”必将在某个时候走到一个可以称之为终点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三农”问题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其他社会问题而不再会是威胁社会安全与发展的障碍。如果那就是最终的改革目标,那么,我们应该尽早地在目标与现状之间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可能实现的路线图,在这一路线图中,要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上针对“三农”问题和“三农”社会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去发现和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应对之道,逐步建立起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政策蓝图。虽然这一过程异常艰难,但必须有个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彻底解决“三农”、“四农”甚至“五农”问题。

在前期可以借鉴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经验,保证“三农”政策的科学性、完善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三农”政策蓝图应分解为多级、多类别的政策规划,在级别上应由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组成,全部三级规划均列入“三农”政策蓝图的总体规划。上级规划要能指导、容纳下一级规划,充分发挥上一级规划的导向、制约、调控功能,在给予下一级规划自的同时,要有足够的控制能力把下一级规划纳入到上级规划可控制的目标范围之内。在对象和功能上,应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组成,全部分类规划均列入“三农”政策蓝图的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要服从于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之间要有协调和制约机制,不能有功能重叠或冲突,区域规划也同样如此。由此构成二维的政策规划体系,同时,通过政策规划的研究和推进机制,以及评估和监控机制,建立起三维的“三农”政策蓝图的实施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春鹤,臧建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中外企业家,2013(4):34-35.

[2]马庆凤.浅谈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隐忧[J].经济研究导刊,2013(9):56-57.

篇7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农村税费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税收机制的重大改革,能够体现出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此外,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一环,对于试点地区政府的财政会产生较大影响,将明显降低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这一改革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具体影响如何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1. 从结构上免除了传统农业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我国很多土地的闲置。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说,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拥有十几亿的人口,所以土地的闲置无疑是对农业发展的抑制。所以我国在2007年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所以对农业的促进是必要的政策,而免除传统农业税也是必要的促进措施。农业税的免除让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的确缺少了极大的收入板块。但是,政府可以从市场经济的刺激方面进行一定的弥补和开发。

2. 取消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对政府财政的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许多城镇在发展的时候采取政府名义融资建设的方法。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然后借助城建投资而发行政府债券,导致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极大,且控制极难。地方政府的融资建设本质是求发展的道路,然而融资的时期应该是政府发展最好的时候融资,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融资平台以及债务清算。所以取消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对政府的发展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债务,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合作银行对政府的依赖性。

3.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农村经济及政府税收的影响。营业税改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国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生产及消费行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营改增实施之后,我国生产及消费的平衡得到改变。在刺激生产消费行业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基础下,营改增对我国消费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增长。这也是我国十后简政放权、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核心战略的具体体现,也说明了营业税改增值税是符合国情的税制改革,为营改增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利支撑。虽然,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在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必然减少政府税收收入,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影响,但是,事实上试点行业税收减少并不能立即体现出来,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存在一定缓冲期,税收减少的趋势较慢。

4. 改革现行村提留征收的办法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具体影响。村提留主要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三项,这三项费用的收取主要是由村集体年初进行编制预算,经过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向农民征收。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村提留款和乡统筹款所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少,这不仅是我国农民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具体表现,这些具体表现说明了地方财政收入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

二、缓解乡镇财政困境的具体措施与分析

经济学杠杆原理是集不同原理于一身的发展原理。通俗来说,就是利用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经济宏观调控。下面笔者就财务杠杆对经济的调控进行如下分析与论述

1. 巧用经济杠杆对农村经济进行具体调控,通过市场发展缓解乡镇财政困境。经济杠杆的使用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现实状况。在分析当前国家经济问题之后,国家调控实施机关对宏观经济条件进行把控,针对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制定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河南省的是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政府通过收入补助机制,很好地促进了河南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农村消费。其次,河南省发达城市不多,存在大量的中小贫困城镇,因此,国家做出了扶持小型轻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举措,对中小贫困城镇的消费进行了刺激。再次,河南省市场上存在大量散户,这些散户的技术实力及资产实力都不足,省内也不具备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基于这一现状,国家对个别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小型企业进行了扶持,通过提高这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就业率,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刺激了农民的消费。

2. 开发乡镇科技化经营,利用科技扩大政府财政的收入途径。农村税费改革能够降低农民负担,使农民集中精力投入到新型经济发展中来。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产业引入农村经济,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现代社会信息高科技的产物,在电商的发展过程中,多数电商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金融投资市场,促进了国家金融业的发展,社会信息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这种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让农村发展得到了具体的保障,也让乡镇财政收入和发展得到有力的促进。

三、利用金融与经济措施改善农村发展传统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不少的民间金融组织,这对农村金融供给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利用金融和经济措施改善农村发展的传统模式对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 通过金融行业调控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水平,从而提升政府财政收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市场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放开了对市场经济的管控,提高了市场的公平性及竞争性。基于城镇经济发展的视角,国有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涉足越来越广泛,银行对借贷进行控制以提高自身风险规避能力。然而,正是由于风险规避思想,降低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量,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极为显著的经济现象。因此,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调控,使金融机构能够积极主动提高农村市场的金融供给量,降低借贷利息,让金融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2. 利用金融行业调节农村经济发展。金融行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助很大,但是农村合作银行对三农问题解决的作用发挥还不够显著。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合作银行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区域,这类区域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三农问题不够突出,不少的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为工业、手工业等现代生产,农村合作银行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无法与企业经济相比,农村合作银行对农业的支持明显不够。因此,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合作银行应该提高自身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抓住改革契机,让农村合作银行切实投身到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中,推动农业现代化步伐,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刺激农村经济发展。

篇8

关键词:电视传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农业类节目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变大,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社会农民方面主要力量。

何谓农业节目呢,这里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笔者认为:农业节目主要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以农民群众的兴趣为出发点,报道一些农民感兴趣的问题,以及一些现实生活中农民遇到的问题,提高农民的自身的知识水平。农业节目有好多种,但是最主要的一种就是农业电视节目,它在节目的题材选择、主持人风格、语言应用、形式等方面都是以农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及接受能力方面为主要出发点。

现在中央及地方各台针对农业类的节目有很多,但是影响范围比较大还是央视七套的《聚焦三农》、《致富经》、《每日农经》等。地方台中也有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农业节目,如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等等。这些节目都能很大程度上普及农业知识、宣传国家的相关农业政策、转变农民群众的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为三农工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尽管中国的农业节目做得有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改进。

农业类节目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数量上,农业类节目在全国电视节目中所占比例比较小,同时数量也远远小于其他类电视节目。据统计,全国电视节目中,面向全国的农业类节目只有中央七套,但它也只是一个半农业频道。中国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但是央视400多个栏目、270多小时的播放时间中,农业类节目数量还不到10个,播出时间不到5个小时。国家广电总局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农业类节目在对农专业频道中所占比例最高为40%,最低9%。可见,农业类节目种类比较少,波及范围不广,远不能达到农民的需要。

其次,农业类节目的传播渠道较窄,有待拓宽。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类节目的投入都不是很多,农村广播电视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很多地区电视信号覆盖不到,所以农业类节目很难弄够看到,还有一些农业类节目只有个别频道播出,所以它的观众不是很多,节目的影响力远远不够。

再次,就是在电视节目选材方面内容范围不广、定位不准、编排不当。很多农业类节目的负责人对当前最主要的农业问题定位不准,缺乏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有些节目过于关注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忽视农民生活中的问题;有些节目涉及到技术方面,未能够由浅入深,所以很多农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很多节目内容比较枯燥,指导针对性不强。另外一个就是,在播出时间上,农业节目的播出时间必须有别于其他节目,因为农民的作息习惯和城市人不同,一般晚上八点以后,农民才进入休息时间,但是现在很多农业类节目对这些还考虑不周,因此农业类节目不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都有待提高。

在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下、在国家非常注重三农问题的同时,农业类媒体节目担负很重要的使命,由于媒体自身双刃剑的特点,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传媒的优势,推动农业发展的进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就笔者自己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第一,在宏观政策方面,所以要把农业类传媒定位于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财政补贴或者补助,加大农业电视频道的覆盖范围,同时对节目本身可以建立农民评价体制,进行绩效奖罚。

第二,在农业节目本身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定位准确,编排精心,选材上要思路开阔,视角广泛,贴近生活,节目形式方面要能脱颖而出,最好能将内容和娱乐结合起来。

农业类节目最主要的观众就是农民,所以在节目选材方面我们必须深入调查了解农民的需要及心理想法,找准农民感兴趣的方面,同时还要考虑农民的作息时间和接受能力,内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没什么作用。农业类节目要给农民群众一定的话语权,能够表达农民的情感,反应农民的思想,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关注。

具体来说,节目内容可以涉及到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反应农民的内心世界,真实体现农民的生活故事,关注不仅仅是那些农民中的成功者,更多地是普通百姓。

总之,农业类节目要想扩大影响范围,就要从多方入手。我们的主持人不仅仅要在电视上会说,最好的方式是能够到农村去真实感受一下农民的生活,收集一些农民的需要,做节目时才能更好地表达。农业类节目现在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了解农民所需,开拓思路,转换视角,准确定位,塑造自己的品牌,那么农业类电视节目就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9

1农村商业银行支农主体地位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或农村合作银行改制而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限制和打击高利贷,是改善农村经济环境,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金融机构。多种因素促使传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相比其他金融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其服务网点多,分布范围广、深入农村基层的特点,能够为农户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金融业务,因此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依然是支农惠农的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仍以服务“三农”作为根本目标并不断根据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推出金融产品,以其信贷门槛低,低息的优势深得农户青睐,在支农惠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商业银行支农实践中的成效分析

21点面结合,实地调查

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过程中通过点面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更好地进行支农贷款发放。农商行针对各乡镇、行政村的实际农业情况做细致调查,调查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县域经济状况、作物分布状况进行资金需求量调查。将调查结果汇总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上报,方便农商行掌握各类资金缺口及资金需求量,并合理调配资金。

22优便结合,提高质量

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上,突出优质服务。为保障和提高支农服务质量,因此在涉农资金期,例如春耕期间,依托其网点的优越性在各基层营业网点设专用涉农贷款办理窗口,集中办理涉农资金业务。惠农上,突出方便服务。积极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在原有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基础上,根据行政区内地域范围,不断优化网点布局,有效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方便广大农户,使得农户在短时间短距离内获得金融服务,在助农上实行对接式服务。

23快简结合,省时高效

农村商业银行为保障助农信贷业务快捷方便,对涉农贷款按照随来随办、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原则,保证农户信贷资金及时到位,使广大农户及时得到贷款。对于一些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商户在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有效发挥金融服务作用,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农村商业银行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对于支农服务的风险监管和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从农村商业银行办理涉农贷款服务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在支农服务中的金融风险监管和金融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农村商业银行相比其他商?I银行,在办理涉农贷款业务时门槛低,尤其是对小额信用贷款用户实行无抵押、无担保,增加了信贷风险。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户的金融知识的宣传不到位,造成农民缺乏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农商行在风险管理建设存在滞后性,认识和理念滞后,缺乏风险管理科技平台。

32支农与服务的创新产品单一

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金融产品多数体现在涉农贷款上,主要是推出信贷产品,其他形式上的惠农支农服务开展较少。推出的金融产品具有同一性,缺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色,并且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滞后,中间业务更是匮乏,中间业务主要放在和结算上。

33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薄弱

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直接影响到农商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情况和服务质量。需要人才不断地进行“三农问题”新的探索研究、融资服务的创新、抵押产品的设计。在实地的调研中发现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构成上存在问题,制约了支农产品的创新,虽然农村商业银行不断扩充高素质人才队伍,但就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现状来说,还是存在极度缺乏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同时缺乏能够扎根基层,既具备专业的银行知识,又具有耐心为广大农户办理涉农贷款,针对农户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基层商业银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素质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4社会信用环境差制约农业贷款投放和收回

农村地区社会信用环境并不理想,制约了每年农业贷款的投放和收回,造成较高的涉农不良贷款率。社会信用环境差主要体现在信用体系不发达。逃避债务现象严重,由于部分农民金融知识匮乏,信用观念差,法制观念差,贷而不还。对于延期还款和违约的后果认识不足,部分农户更是认为农业贷款是农业救济,故意逃避债务。

4农村商业银行支农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实行支农与服务创新多元化

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助农过程中不应只注重贷款产品创新,应该从贷款产品、支农载体、服务工具多方面进行创新。在贷款产品方面农村经济的多元化要求贷款品种服务多样化,在支农载体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应当明确自身角色,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过程中不应当扮演“债权人”的角色,仅仅依靠发放农业贷款服务“三农”。农村商业银行应当选定当地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型农户、农村致富能手为帮扶对象,进行重点援助,并以先进带后进,以富带贫,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服务工具方面可以增设农村社区银行,ATM等自助终端进驻农村,方便农民办理金融业务。可以对农户的信用、资产状况有详细的了解,最终逐步实现在区域内乃至全国性的信息共享。

42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降低涉农信贷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适应“三农”的信贷授权管理制度,实行稳健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坚持发放小额信贷业务,落实“贷款三查”制度,降低信用风险。不应只注重农业贷款发放速度而降低农业贷款审核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银行职员负责统计借贷农户的资产、信用信息并记录在案,了解农户的收入能力及偿债能力。在农户借款时进行评估,根据还贷能力、资信信息确定贷款发放数额,从而降低风险。

43加强金融知识宣传

由于部分农户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支农贷款认识不够,金融知识匮乏,法制意识薄弱,经常出现延期还款和债务违约的情况。农户并不知道这类行为会影响个人信用,从而影响到再次借款。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发放农业贷款时应当加强对于农户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户还款意识,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

篇10

说到底,三农困境的根源不是土地私有或公有的问题,而是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问题,因此只有找到一种解决劳动力绝对过剩的有效办法,三农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劳动力只所以会出现绝对过剩,是因为,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劳动效率的提高,生产同样多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力总人数或总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和技术的限制导致行业和产品品种的扩张受到限制,使得整个社会无法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条件下通过有效扩张行业和产品品种,增加社会总产出的方式吸纳就业;第三方面,新增劳动力总人数或可供劳动总时间保持不变或仍然持续增加。因此,三面夹击就形成劳动力的绝对过剩。目前,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绝对过剩,也就是说,在保持就业者每天8小时每周5天法定工作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普遍推行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那么至少会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失业。由此可见,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三农问题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继续让农民留守在人均不足两亩的土地上耕作,劳动效率永远也无法获得实质性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模式也几乎永远无法在农村广泛推广;但是,如果让农民卖掉土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问题虽然可以逐步得到实现,但是农村剩余出来的劳动力数以亿计,就业问题给政府部门的压力就会更大,甚至整个国家都有难负其重而彻底垮掉的危险。有人提议土地私有化以后可用福利政策把数亿农民养起来,那么不仅会给国家财政增加难以承受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亿万农民参加劳动,享有平等社会地位和谋求共图富裕的权力。如何才能跳出这个怪圈呢?

既想让土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又想让全体农村劳动力基本都获得工作机会并实现共同富裕,解决这对矛盾的最好方式是缩短法定劳动时间,实行全社会轮流上岗制度!

轮流上岗就是通过有效手段,普遍缩短全社会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例如把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性地变为每天工作4小时或每周工作3天,从而促使各个行业或企业把有限的工作岗位分成若干个时间段,让若干个劳动力仍然按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规则,竞争获取资格后轮流上岗,用一个工作岗位解决若干个劳动力就业的方式,歇人不歇马地实现社会劳动力的基本全体就业。强制性地缩短了每个劳动力50%的劳动时间,就等于在全社会增加了50%的劳动岗位。城镇企业就会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由于城镇人口不足以弥补岗位空缺,就会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并且农村因地制宜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后的农业开发企业也会比预期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如此以来,不仅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问题也会得到妥善解决。可以说,轮流上岗制度是解决人类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简单模型为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共有200个社会成员,有100个成员有劳动能力,分布在50个行业里就业,每个行业约有2人工作。假如50个行业都普遍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提高,各个行业只需要1个劳动力就可以生产出全体社会成员对本行业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产品或服务,新的就业岗位或行业也无法被有效地创造出来,那么,解决就业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每个行业的2个劳动力都变8小时周5天工作制为每天工作4小时或每周工作2.5天,从而让单个劳动力劳动时间缩短了,让闲暇时间增多了,让福利水平相对提高了,但工资收入不变,让几乎每一个都不失去工作。

轮流上岗制度有几大好处:

1.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人类的劳动总量;

2.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3.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4.既实现了机会均等,又能奖勤罚懒,奖能罚笨,让不劳而获者难以鱼目混珠;

5.尊重了每个人劳动的权力,人人平等的政治基础得以体现;

6.劳动者总收入出现增加的趋势,有效需求增加,劳资矛盾趋于缓和。

总之,有助于实现全体中国人幸福总量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