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中,由于专业课程教学分工的需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师一般情况下不讲授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经济合作,而这几门课程中恰恰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这几门课程的教师很难有效的处理好课程间的衔接以及合理的设定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2]。其次,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课程之前应该已经学习了相关经济学的课程,例如西方经济学等。但是针对经管类以外的专业来说,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英语学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和茶学专业并没有开设相应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就为国际贸易的教学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时的补充基础课程的知识,给课时分配带来了难题,很有可能因为课时的限制,导致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时上得不到完全充分的保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需调整
首先,国际贸易课程总体而言是偏向于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因此对于初次接触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对它的实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了钻研的动力,也就无法实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体系内,更新或调整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内容需更新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因此它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与时俱进,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但是,目前由于教材内容更新、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在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中,从内容上看,都无法全面的反映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例如,本校采用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教材,这本教材以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体系合理,在内容上重点和难点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但是,教材在案例和数据上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章节应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予以加强。
(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合理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明显的感觉到现今学生学习的动力明显下降,这一点在本校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很多学生缺乏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了解当今国际经济政治的局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相关知识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背景信息的铺垫,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国际贸易实践的能力。另外,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上,通过简单的背诵来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不能有效的利用已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深层次分析,从而对相关理论结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文字记忆上,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们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深化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也为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打下理论基础。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衔接与整合,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学、世界经济概论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同时也要求这些课程的相关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找出这些课程中的重叠部分,确定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强调每门课程的重点部分。另外,针对不同专业所开设的国际贸易课程,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以符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内容
1.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国际贸易发展的时效性以及教学的系统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内容进行加强或补充。例如国际服务贸易的部分,国际贸易的竞争正在逐渐从商品贸易转化为服务贸易,而在大多数国际贸易的教材中,针对国际服务贸易仅仅是概念性的介绍,点到为止,缺乏深刻的剖析和实时的数据。所以在进行服务贸易这一章节的教学时,不仅仅要求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解服务贸易的定义和特点,同时需要教师对当今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多做一些介绍和分析。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仍在不断加强,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从单一的国家和地区转化为区域经济集团,很多教材对当今主要的经济贸易集团仅仅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没有具体的介绍这些经济贸易集团的贸易现状和影响,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也没有细致的分析。基于此种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课外调查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区域经济集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分析,强化重点内容,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当今国际贸易的态势。再次,在很多国际贸易的教材中,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这一部分中,非关税措施的介绍没有重点突出那些对现今以及未来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非关税壁垒。同时,绝大部分的教材也很少触及非关税壁垒对涉及国产生的具体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法或专题教学法深化非关税措施的介绍。另外,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致使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出现向保护主义的大步回退,这种转变也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予以传达的信息,引发学生对于未来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思考。
2.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增加教学内容[3]
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于本省,本省的学生对于当地的经济状况比较熟悉,针对这一情况,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相应的增加本省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情况,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例如安徽省的对外贸易情况、支柱产业和工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情况、安徽省的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及所遭受的贸易壁垒,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教学重点
因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所以针对理论教学部分,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如果基本的理论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就无法透彻的掌握后面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当然,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仅仅考虑基础的重要性,也要体现国际贸易这门学科的前沿性。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其理论也是随着人类对外贸易的经济实践和认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不能仅仅做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应该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加大这些新贸易理论的讲授力度,使学生对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象有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课程各个章节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性的来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一种教学方法[4],在很多管理学的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这种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真实发生的事件,这种真实的环境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贸易政策时,如果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各种措施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失去听讲的兴趣,但是如果引用相关的案例来讲述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分类、内容与实施,并且分析案例中的措施对相关国家贸易的影响,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也对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提问启发法
如果完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独自讲解国际贸易的概念和理论,学生通常会在课程还没有过半就因为觉得乏味而精力不集中,往往造成教师台上大声讲,学生台下小声讲的局面。针对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述国际分工理论的时候,如果在讲解之前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有什么好处?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时具有哪些优势?我国与日本和美国比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分工的作用以及每个国家是如何参与国际分工的。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很多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仅仅起到了电子板书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信息量巨大,有些时候学生来不及吸收,反而使其教学效果不如传统的黑板教学。那么针对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视频文件等多媒体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总结,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也不会觉得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例如,在讲到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时候,可以采用《大国崛起》纪录片中的相关视频;在讲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贸易战争》中的相关视频。这些多样化的教学资料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不会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太过遥远。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模式;创新方案
互联网+作为当下互联网技术飞跃式发展的全新概念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相关需求都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其中,在国际贸易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在空间与信息获取等方面得到极大的便利,因而互联网+技术为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得到了相关的促进。中小型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良好,且在我国贸易市场中占据着较大的成交份额,因而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对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对当前相关网络技术进行更合理的应用,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对形势的发展进行深化的了解与认知,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就笔者观点看来,对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方面的模式创新能够有效帮助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更良好的发展与企业的自我提升。
一、互联网+时代概述
互联网+时代是当下互联网+相关技术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大新型理念。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技术突破以及相关企业的革新发展。其中,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尤其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当下已然突破了技术层面的限制,成为了面向社会发展、人类社交需求的新型领域。受到社会发展需求的刺激,互联网技术又发展分化成为了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诸多新领域,为人类的知识社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突破。为了在社会体制建设以及相关领域发展中对于互联网相关技术进行更好的认知以及利用,我国政府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中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旨在刺激我国相关领域发展中对于这一技术层面进行更加深化的运用,为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思路。
二、互联网+时代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
众所周知,互联网技术对于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其中在信息获取渠道上尤其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式收互联网技术成熟的影响,在各国之间贸易中得以更好的进行信息的交换以及目标信息的直观获取。因而在互联网+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形式正发生着较为积极的改观。其中,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在这一环境下无疑存在着诸多的便利条件以及机遇存在,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中小型企业的自身优势得以更加便捷的发挥,在各国贸易拉近的同时企业自身发展也得到了诸多的挑战。因此对这一形势环境进行深化的理解与分析,将有助于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中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良好的企业生命力。
1.互联网+时代对中小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由于互联网+相关技术对信息获取以及资源搜索等方面存在着积极作用,因而就这一环境来看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机遇。首先,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的格局以及国际贸易的环境均出现了较大的改变,这就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由于中小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在新环境之下无论是企业形式的转变还是管理模式的转型都能够相对轻易的实现,因而在国际贸易市场格局转换中中小型企业具有着更大的发展优势。其次,国际贸易形在受互联网+技术进行着改变的同时也间接推动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贸易市场中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能够节省巨大的成本,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来看,互联网+相关技术作为全新的发展形态为企业节省了极大的成本,且为企业发展的渠道选择打破了在时间空间方面的传统限制。相关技术的成熟使得企业在其发展需求中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不需要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即可获得目标信息以及市场的风险评估等企业信息需求的满足。在某种方面来讲,互联网+环境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国际市场贸易中优化了市场整体的资源配置,变相的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中,由于中小企业所占资源比例普遍较小,贸易成交额度与大型企业相比更是毫无优势,因此在国际贸易市场中虽然中小企业整体所占额度较大,但从个体层面看来,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较为悲观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生命力的不断流失。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力不足五年,这一现象不仅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景造成了较大限制,且在市场整体视角来看,也不利于市场整体的协调发展。但在互联网+时代创造的新环境之下,中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得以受到更加公平的对待,企业存在的所有传统劣势不复存在,规模有限、资金有限等劣势不足以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限制,因而互联网+时代存在的推动力对中小型企业的国际贸易方面打了一针强心剂。
篇3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案例教学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职业技能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不断地互动,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一定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能力。国际贸易业务交易数额是巨大的,而且会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环境与经济政策的影响,稍有差错就会给公司企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提高学生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能力,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尤其要熟悉交易流程和有关规则,具备较强的对外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师生间知识的交流互动,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果适当、灵活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某个理论知识点后,再精心设计和选择相应的典型案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国际贸易案例的分析,了解对外贸易业务的真实流程和全貌,对所学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将教材中有关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和具体实际操作中。这样,既能将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又能通过对国际贸易案例的分析,借鉴当事人对外贸易业务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进一步规范自己的业务操作,从而减少就业后在对外贸易工作中出现的差错,避免公司企业经济风险的发生。
(二)有利于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案例有的直接取自于现实的生活情境和学生身边实际生活中的事情,或者以国际贸易中的真实事例为基础,根据教学需要加工而成。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推导出一般的原理,可以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顺应经济发展趋势,适岗的中、初级外贸应用型人才是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的主要方向,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是一门涉外贸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当前国际时事经济政策予以关注,还要向学生介绍海内外的经济发展趋势、最新的国际国内贸易动态,及时地向学生讲授最新的国际经贸方面的知识和相关的贸易协定及法律法规。例如:在讲解倾销和反倾销时,笔者举了中国金刚石锯片胜诉美国反倾销案的例子,详细介绍了事情的起因、诉讼过程和结果。分析美国为什么对我国的金刚石锯片进行反倾销调查,我国金刚石锯片是否真的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对我国企业有什么启示,今后国家商务部需要调整对外贸易中的哪些政策和措施等。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有背景、有完整体系的系统知识链,而不是枯燥的、孤立的理论知识和案例,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相关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案例提出质疑,研究案例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高水平教师的正确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学生独立探讨案例和分析问题耗费时间过多,而且无法找到切入点,容易产生盲目性和逐渐失去主动性。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其知识结构更趋综合化。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在教学设计时要广泛吸收相关学科之精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所需的相关信息,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能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考、争辩,在多种方案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从而顺利地解决案例中发生的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抽空到外贸公司企业中了解其经营情况,进行深入的观察、调查、研究,搜集材料,经过整理加工,选出适用于“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需要的不同的外贸案例,不断地了解、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贸法规的最新发展变化,及时地对已有的案例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案例教学法
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是由既独立又密切相连的五个实施步骤组成的,即精选案例—案例引入—案例讨论—评述案例—撰写案例报告。
(一)精选案例选择案例是“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之一。选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特别是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密切联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不同章节的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精心收集、编写、设计。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典型性,要与教材重点、难点相对应。案例同时要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信宜市素有“竹器之乡”的美誉,是中国最大的竹器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在讲授进出口流程与特点时,可以结合信宜市竹器工艺品出口贸易案例,假定自己是信宜市竹器厂的老总,现在要同外国公司洽谈一笔生意,让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要经历哪些环节和步骤,与国内贸易相比有哪些不同。这些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其中充满矛盾和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案例引入在一节或一章学习开始时
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常用的引入方式有: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由教师或学生描述案例、给学生每人发放一份文字案例、设置真实的情景案例和由学生自己即兴表演案例。教师在讲授“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时,可随机插入一两个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说明某一概念或观点,将案例与概念和原理融为一体。这样使“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原理易懂、好记,学生得到的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启发了学生独立思考,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买卖合同装运条款中的有关分批装运的概念时,笔者先举以下例子:某公司向新加坡出口1000公吨大米,国外开来信用证规定:不允许分批装运。结果该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在两个不同的装运地点和不同的装船日期把货物装在同一航次的同一船上,并在提货单上分别注明:请问这是否违约?银行能否议付?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买卖合同装运条款中的有关分批装运的概念的理解。
(三)案例讨论在“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教学中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讨论案例的关键是要把案例中的内容与课本相应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析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且形成小组的结论。然后,各小组长向全班作小结发言,阐述各自观点,教师最后归纳。为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讨论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设法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使其围绕中心问题积极发言、交流、研讨,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其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其勇气、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评述案例由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的局限性
其分析案例可能不到位,需要由教师来补充和评述。通过评述案例,能够使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创新、提高,在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对案例本身所蕴含的原理或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在评述总结时要讲明案例的切入点与关键点,指出讨论过程中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揭示出案例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强化案例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加以评价,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
(五)撰写案例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 人才 职业技能 研究
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不论来自何种途径,其所需的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的训练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但是,在现阶段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并为企业所用;学校教育的课程与训练活动是否能跟得上时代;在现今失业率的不断提高,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已刻不容缓,特别是高职院校。
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研究从人才需求面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所需的专业技能,以作为高职教育专业规划与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1 研究范围
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大致可区分为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能力、工作态度、判断能力概念能力等六项。本研究主要针对专业能力,即职业技能。
2 研究流程与步骤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产业界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国际贸易公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确立国贸专业技能的基本内容;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形成问卷初稿;通过相关从业人员业者问卷预试并修正后,再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了解相关企业认知的国贸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及其排序;通过量化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与建议,以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与实训设计的参考。
3 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调查业界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需求,从商务英语(贸易英语会话能力、英文阅读能力、英文商业书信能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信用证实务、国际货物运送实务、国际货运保险实务、关税法规与通关实务、国际商务仲裁、国际贸易谈判技巧);国际营销(国际营销基本理论、市场调查、贸易参展实务);贸易法律(民法、商法、贸易法规);国际金融与汇兑(进出口贸易财务操作、国际汇兑暨厂商外汇操作)五个层面进行题项设计,受访者依其认知的各项能力的重要性分别回答。问卷采用采李克特尺度衡量各项能力的重要性,「非常重要5分、「较重要4分、「一般重要3分、「较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N 不计分。同时为了解职位自身背景对答题的影响,针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国际贸易行业的工作年限设计了个人资料部分。4 资料搜集
5 分析:见表1
6 结论
篇5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2010年通则)于2010年9月27日公布,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对于从事国际贸易实务人员、国际物流实务人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人员、国际贸易法的教学人员来说,是值得关注、学习、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本文试图对《2010年通则》的最新发展做一些归纳和概括,以期对《2010年通则》的学习起一些辅助作用。
一、修改《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以下简称2000年通则)的原因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与国际货物买卖有关的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买卖双方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可以简化磋商程序和合同内容,节省谈判时间和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交易效率。①买卖双方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有利于买卖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有利于妥善解决贸易争端。②国际商会自1936年起草第一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来,就不断定期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发展有个趋势,即每隔10年,国际商会就会推出新版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年通则》考虑了:目前世界上免税区的增加,国际货物贸易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普遍使用,货物运输安全性的提高,③船舷这一概念在划分国际货物买卖双方风险中的实际作用,连环贸易,伦敦保险协会2009年修改货物保险条款等因素。根据国际货物贸易实践的发展,为了适应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和国际贸易数据交换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为了使国际货物贸易更为安全、便利和规范,为了进一步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鹿特丹规则》衔接。④国际商会对《2000年通则》的内容和形式做了6次修订,做了必要的修改、调整和补充,最终形成《2010年通则》。
二、《2010年通则》内容的主要变化⑤
与《2000年通则》比较,《2010年通则》的主要变化如下:
1.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个减少为11个。《2010年通则》删去了《2000年通则》的4个术语:DAF、DES、DEQ、DDU,新增了2个术语:DAT、DAP。
2.贸易术语由原来的E、F、C、D四组分为两大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和仅适用于水运的贸易术语。第一大类: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EXW、FCA、CPT、CIP、DAT、DAP、DDP。其中,DAT即Delivered at Terminal,类似于《2000年通则》里DEQ,指卖方在指定目的地(包括港口)卸货后,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即完成交货。而DAP,即Delivered at Place,类似于《2000年通则》里的DAF、DES和DDU,指卖方在指定的目的地(包括港口)交货,只需做好卸货准备无需卸货,即完成交货。第二大类: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FAS、FOB、CFR、CIF。
3.加入终端处理费用的归属,以保证不出现真空。《2010年通则》有助船舶管理公司弄清码头处理费的责任方,因为经常有买方在货物到港后,投诉被要求双重缴付码头处理费,一是来自卖方,一是来自船公司,而《2010年通则》明确标明货物买卖双方支付码头处理费的责任。
4.取消了“船舷”的概念。《2010年通则》删除了FOB、CFR、CIF下以货物越过船舷作为买卖双方风险划分界限的规定,规定:卖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之后的一切风险。这一变化更准确地反映了现代国际贸易实务。货物越过船舷这一风险划分标准,是与传统的吊装吊卸方式相适应的。现代运输方式的滚装滚卸船方式和集装箱运输已在国际贸易运输中广泛使用。在采用滚装滚卸船运输方式下,货物是经打开的船门直接运进和运出的。而在集装箱或多式联运情形下,货物实行的是门到门、仓到仓运输。因此,货物越过船舷这一风险划分标准在实际中已不起作用,应予取消。⑥以“船舷”来划分买卖双方的风险长期以来饱受争议,而该争议在修订1990年通则时就已存在,但当时还是保留了“船舷”的规定。此次修订最终删除了“船舷”的规定,强调在FOB,CFR和CIF下买卖双方的风险以货物在装运港口被装上船时为界。
5.规定了连环贸易中国际货物买卖双方责任义务的划分。《2010年通则》在指导性说明中对FAS,FOB,CFR和CIF几种适用水上运输的术语首次提及连环贸易,在CPT和CIP的A3项中也有提及,规定了货物在运输期间,连环贸易中国际货物买卖双方责任义务的划分。在商品的销售中,尤其是大宗货物买卖中(矿产贸易中很常见),货物经常在一笔连环贸易下的运输期间被多次买卖,由于连环贸易中货物由第一个卖方运输,作为中间环节的卖方就无须装运货物,而是由“获得”所装运的货物而履行其义务。着眼于贸易术语在这种销售中的应用,《2010年通则》的相关术语中同时规定了“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义务。因此,《2010年通则》对连环贸易模式下卖方的交付义务做了细分,弥补了《2000年通则》中在此问题上的不足。
6.将《2010年通则》适用于自由贸易区内部货物销售合同和国内货物销售合同。《2010年通则》不仅适用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也适用于自由贸易区内部货物销售合同和国内货物销售合同。贸易术语在传统上被运用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然而,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大型贸易集团,像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欧洲单一市场的存在,使得原本实际存在的边界通关手续在某些情况下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另外,美国人更愿意选择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适用于国内货物销售,而不是将美国同意商法典里装运和交货条款适用于国内货物销售。国际商会认识到这些贸易术语对国内和国际销售合同都是适用的。所以,《2010年通则》在一些地方作出明确说明,只有在适用的地方,才有义务遵守出口/进口所需的手续。
7.电子文件取代纸文件。《2010年通则》顺应国际贸易的电子货运趋势,规定在货物买卖双方同意下,电子文件可取代纸质文件。《2010年通则》赋予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完全等同的功能,只要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或者在使用地是惯例,这一规定有利于新的电子程序的演变发展。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广泛使用,电子文件可以取代纸质文件,顺应了国际货物贸易数据电子信息化趋势。这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国际示范法、发达国家国内法的做法也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科技发展对国际贸易惯例发展的影响。
8.引入了伦敦保险业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2009年版本的保险条款。由于英国在保险业的历史影响,伦敦保险业协会海运货物保险条款是国际货物保险中运用最广泛的条款。《2010年通则》是自伦敦保险协会货物保险条款2009年修改以来的第一个版本,充分考虑了这些保险同款的变动。
9.加入与反恐有关系的内容。这表现在有关安全的核准书及这种核准书要求的信息。如今对货物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关注度很高,因而要求检定货物不会因除其自身属性外的原因而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在《2010年通则》指导性解释下,货物的买方、卖方和运输承包商有义务为各方提供相关资讯,知悉涉及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能否满足安检要求,此举将帮助船舶管理公司了解船舶运载的货物有否触及危险品条例,防止在未能提供相关安全文件下,船舶货柜中藏有违禁品。因此,在各种术语的A2/B2和A10/B10条款内容中包含了取得或提供帮助取得安全核准的义务。
10.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的表述方式的变化。与《2000年通则》相比,《2010年通则》进一步明确了国际货物买卖双方承担运输风险和费用的责任条款,所有规则的表述也更加简洁明了。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版本规定的各种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的表述可以看出。
《2010年通则》规定的各种贸易术语下国际货物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对照表⑦
11.《2010年通则》注意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鹿特丹规则》衔接。相关的法律概念和术语,尽可能采取一致的表述。加强了实用时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不同年代版本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适用
到目前为止,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有8个版本,即1936年版本,1953年版本,1967年版本,1976年版本,1980年版本,1990年版本,2000年版本,2010年版本。虽然《2010年通则》已于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但是《2010年通则》实施之后,并非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其他年代版本就自动作废。国际贸易惯例在适用的时间效力上并不存在“新法取代旧法”,即新版本生效,旧版本并不失效,这与国内法的修订效果是不同的。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可自愿采用《2010年通则》内容,也可采用其它年代版本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但是,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在援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时,必须指明是那一年的版本,尤其是同一个贸易术语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不同版本中的表达形式及内容有较大的修改变动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一种任意性规范。一般来说,它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通常不具有普遍的强制性,对国际贸易当事人不产生必然的强制性约束力。⑨国际货物买卖双方可以选择适用,同时,也可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条款,按照双方协商一致的合意做出修改,但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一旦采用并订入合同,就发生法律效力。⑩
《2010年通则》已经正式生效。这值得国际贸易实务人员、国际物流实务人员、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人员、国际贸易法的教学人员关注、学习、探讨和研究,以促进实务和教学的跟进和发展。
注释:
①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下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528.
②黎孝先,石玉川,王健,主编.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4.
③,2011年7月9日登录.
⑧黎孝先,石玉川,王健,主编.国际贸易实务(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6.
⑨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上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43.
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 工业 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不过,如何有效协调各国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实现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却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开放 经济 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 发展 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硕士 论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 金融 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历史 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对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及相关国内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现状的基础上,在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应积极 发展 以环境标准为支撑的绿色贸易战略,并对相关国内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 经济 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篇7
针对国际贸易学院学生的专业制定相应的大纲和质量标准。巩固原有的语法、词汇知识,掌握基本的商务词汇与商务概念知识;在商务交际情景中训练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将语言技能与商务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调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应辅助学生的专业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简单了解国际商务的现状,以达到学习英语、提高商务交际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职场和实际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相关材料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同时,教师也应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所教授学生专业,适当增补教学内容,以商务内容为载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能帮助教师提高相关专业知识。以网络多媒体教学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得意提倡。
三、改革教学评估体系
期末考试的试卷也要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各个题型的设计,如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都可以围绕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内容。过程性评估:包括平时提问、单元测试(平均每单元一次)、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等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终结性评估: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共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试卷统一命题,从试题库中抽取组卷,考试内容要求覆盖面广,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约占60%,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约占40%。词汇、句法、阅读、完型填空、短句和段落翻译、写作等涉及商务英语相关内容。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口试(1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由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听写,背诵以及单元测试等项构成。
四、注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两门课程的相关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两门课程应该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两门课程应该具有相关性和连接性。大学英语教师应对专业英语教材有所了解,并懂得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并有意识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尽量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虚心向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师也应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讲授经验。
五、注重开展适合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影响 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较为全面的、权威的,可以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划分为两个层次的概念,即广义的电子商务及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一切与数字化处理方式有关的商务活动,其所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狭义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信息网络来进行产品和劳务的买卖活动。其所交易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和劳务,也可以是一些无形的产品。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使用信息网络来进行的国际贸易已经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所具有的网上营销、网上磋商、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功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影响国际贸易的主体
1、电子商务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1)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首先,电子商务可以降低通信费用和节省交通、办公费用。其次,电子商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费用。最后,电子商务还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办公室租金。(2)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首先,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进行整合汇集,然后交由总部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进而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企业的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实时订购,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第三,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这样在保证生产的同时也减少了库存积压。第四,供应商可以在网站上其所供应的商品,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站直接与供应商联系,这样可以避免过于烦琐的中间环节,实在零周转,进而降低采购成本。
2、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成为可能。(1)电子商务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其产品优势。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的环境下,人们趋向于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标准化的产品,这往往使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大企业,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从而在与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电子商务为顾客提供了直接面对厂商订购个性化产品的途径,顾客可以通过访问企业的网站,在线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订制。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让位于个性化订制所要求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加及时地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满足顾客需求。(2)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电子商务在创造了全新的企业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电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与信息网络集中一批独立的中小公司的采购或销售权限,利用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为其进行生产,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使中小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成为可能。虚拟企业具有一些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点(见表1)。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手段
电子商务技术如EDI、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国际贸易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EDI技术的本质是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来往,以标准、规范的文件格式,采用电子化的方式,通过网络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传递,而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和纸张文件。利用EDI技术的进出口企业可将日常往来的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贸易单证,按照协议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通过网络进行传送,从而可以抛弃人工与纸面的传递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电子化、自动化。例如,生产企业凭借EDI系统,可使从收到产品订单到产品交付整个贸易处理过程的无纸化与自动化,具体为:企业收到标准化的EDI订单,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销商订购零配件等向有关部门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整个商贸活动过程。
在国际贸易中的EDI是把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集合在一起,使整个贸易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据统计,截止到1992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大约只有13万,1995年则达到50万,而到2000年底全世界EDI用户已达400多万,是1995年的8倍。现在,在北美、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和亚洲的部分国家都普遍的应用EDI。如:在英国有大部分的海关手续都是使用EDI办理的。目前,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做出决定,对不采用EDI的,将推迟办理海关清关手续,或不选择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将取代传统的人工与纸面的贸易工具,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手段是大势所趋。
(三)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销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市场营销,与传统国际贸易营销方式比较,有着诸多特点。
1、电子商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营销的产品策略。电子商务环境下强调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从制造环节前移到消费环节,要求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供应商、顾客及产品之间要保持连续的互相沟通和协作,在产品和服务中创造顾客的智能价值,为顾客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帮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更加迅速快捷的进行产品创新,并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新产品进行虚拟推广、调研及改进,从而使产品设计开发、产品生产、营销及服务等环节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互相交流。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客户可以随时对企业提出意见、反馈,并可以提出各种个性化需求。企业也可以将新产品的结构、性能等相关问题到网上,进而收集客户对产品的意见。而在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市场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高度互动,自学习创新过程。这种网络式的产品开发过程与传统直线形的产品开发过程相比,对于新产品开发本身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更能适应,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新产品的性能与质量,从而使顾客价值最大化。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分销策略的影响。传统产销分离型分销渠道模式,以生产者为起点、消费者为终点,众多的批发商、零售商、商而为中介环节,不仅影响产品的实际销售效果,而且影响价格、促销等其他营销组合因素的决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成为了可能,大大的缩短了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传递距离。另外,网络虚拟商场能够把现实的商业购物空间转化为虚拟的信息购物空间,能够大网上操作谈判、定货、签单、支付、运送、服务等环节。顾客可以不用出门就能“游逛”虚拟商场,浏览货架上各种各样的商品,选中所需的商品后只要敲击鼠标便可购买。
3、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营销价格策略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产品价格等各项信息大多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传播的,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作出企业产品科学、合理的价格。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变动信息,从而随时修正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制定更适合的价格策略。通过互联网企业还可以考虑顾客对价格的可接受性,主动要求客户参与定价决策,从而制定出消费者更易接受的产品价格。
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促销方式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以前传统的媒体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所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都发生较大改变。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可以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广告信息,消费者也可能通过互联网也可以方便地获得电子新闻、购物信息、金融信息等各种新的服务和新的消费信息。网络广告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相比,具有受众广泛、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势,因而能够成为非人员推销策略的主导形式。其次,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营销推广的促销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现场示范被电子网页所取代,电子邮件和各种网上广告逐渐取代商品实验,咨询服务传统营销推广方式成为一种趋势。
(四)对国际贸易政策与法律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国际贸易的政策命题:电子商务基本属性的界定问题、安全性问题、关税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等等。目前,WTO已经就货物和服务贸易达成了协议,而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多种属性和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要求人们在未来的贸易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规则约束的归属及其难以界定的电子商务行为处理程序。另外,目前尚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法来约束网上犯罪,各国国内立法又不完善。而且,电子商务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面临挑战。当经济日益电子化后,互联网的连通使数据很容易被它国掌握。合同形式的变化对国际贸易合同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传统合同法中所规定的书面的概念、签名的确定、合同的生效时间地点等概念,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全都受到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及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太原市中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郝晓雁,张红卫.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2]任润姣,吴洁.互联网的利用与降低企业成本[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高厚礼,吴宗杰.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3.
[4]网络资源EDI的应用[J/OL].青岛港,2002.
[5]郑淑蓉.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观念创新和营销策略变革[J].北方经贸.2001.
[6]王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经济,2003.
[7]马章良.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
[8]李兵,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篇9
关键词:国贸;案例,实践
一、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从事同外商进行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签订合同,实现交易目标的善于沟通交流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有它自己的特点,并体现在务实性和综合性上。
1.务实性。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课堂上告诉学生的是外贸具体的操作方法,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可以给将来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最全面、最务实的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
2.综合性。因为外贸涉及到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一个领域的知识。比如交易磋商阶段需要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将货物从一个国家运到另一个国家时,需要运用到运输学知识;为货物投保需要用到保险学知识;对货物的支付又涉及到国际结算。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三、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建议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上述两个特点,本文认为要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大量引入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外贸案例教学,将学生引进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能够巩固所学外贸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搜集许多取材于真实的经营环境的相关案例,采用到课堂教学中,用于训练学生的战略、政策观点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入案例。一是用于讲解知识点。案例外贸就是实际业务本身,学生将来从事的也是这样的工作。教材中出现的外贸专用术语,按照书本上的说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要用大量实例解释基本概念,并讲解在业务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二是通过案例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相当多,大部分集中在贸易术语、结算方式以及交易磋商环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跟学生讨论案例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对于拓宽思维会有帮助。
2.与学生互动。任何一门课程,与学生的互动都必不可少。尤其是这样一门注重于实际操作的课程,必须在课堂上就让学生有做外贸的体验。所以一定要准备大量实际中会碰到的问题,看学生如何灵活处理。处理方法也许不止一个,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最好把全部可能性都列举出来。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本身的特殊性,可以让学生模拟演出。比如交易磋商,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出口商与进口商,通过商务谈判来确定最终交易条件。以此增加学生参与次数与人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其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获得,所以,独立学院院校应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拓展教学空间,与外贸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对稳定,培养外贸实用型人才。引入外贸模拟软件。经过整个业务流程的训练,学生不仅对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有了如何做一笔外贸业务的完整思路,基本掌握了如何与外商进行业务往来,尤其是对于对外报价、交易磋商、订立合同、审核信用证、制单结算等关键业务环节都能够掌握,从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外贸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必经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场景中,运用外贸基本业务知识,对虚拟的外贸业务进行处理,包括外贸业务的流程、基本的单据缮制和处理。学生在老师的分配下,扮演外贸业务中各当事人,比如:进出口商或银行。在老师指导下将所学外贸业务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操作。一轮业务进行结束后,可以相互交换角色,争取做到熟悉各个角色的任务。
4.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在理论教学方面,专业教师要主动面对知识更新的挑战,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善于吸取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具备多元化、科学化、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在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的基础上,平时多注意国际经贸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经常和外贸公司、商检部门等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单位进行信息交流,不断传输给学生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学科学术研讨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方面,加强与当地各类外贸企业的联系,选派一些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接触实际业务,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另外,在实习环节,为了解决“实习等于放假”现象的出现,学校也可以建立专职实习导师制度。由实习导师负责各个实习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专业指导和实习效果考核等工作。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术语惯例;新发展;应用策略
前言: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国际贸易术语惯例主要是由国际商会进行制定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国际间贸易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术语惯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使用了十年之久。《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从制定至今,为全球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使其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商会再次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在其修订之后,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研究了解,探究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发展与应用,一定要以基本点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
一、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概念分析
当前,被广泛使用的国际贸易术语惯例,主要包括《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三个完整的文献。国际贸易术语也叫国际价格术语,主要是相关商人进行国家交易活动时,能够利用其来说明各自双方的权利以及义务的一些名词缩写。例如:“Free on Board”可以缩写为“FOB”、“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可以缩写为“CIF”等这些短语。目前为止,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使用国际贸易术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双方能够在进行事务的商定时合理的签订合同,有利于贸易交易双方明确的核算价格和交易成本、节约谈判的时间,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国际贸易交易的效率。目前,在相应的国家贸易术语的惯例中,其中与国际贸易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这其中,主要是结合了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来制定出的,因此对其的研究,一定要结合国家贸易发展趋势,从而来研究出国际贸易术语存在的主要意义,从而来做好对其的研究,探讨其发展与应用[1]。
二、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分析
(一)贸易术语的数量不断减少
根据相关资料现实,国际贸易术语的数量子啊不断的减少,并且主要是以一种全面的术语进行代替,如DAT代替了DAF、DES等,以另一个新的术语DAP代替DUU术语,贸易术语的简化使用,更加有利于促进各国贸易的发展。因此,贸易术语的数量不断较少,不会给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带了不利的影响,反而会促进贸易往来的发展,提高贸易的交易效率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成本。
(二)贸易术语分类的变化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生效,一方面使贸易术语减少了,另一方面,也是贸易术语的分类有了变化。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已明确的规定,对于一些运输方式的属于,主要是包含了:①EXW,主要是指工厂交货;②FCA,代表着货交承运人;③CPT,则是代表着运费的交易;④CIP,则是代表着相应的运费保险付至;⑤DTA,目的地交货;⑥DAP,指所在地交货;⑦DDP,完税后的交货。贸易术语分类的变化,使其以更加简洁的方式,被应用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更好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
(三)重要术语的阐释
在国际贸易中,承运人、报关单、交货、交货单等重要的贸易术语,都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对于重要贸易术语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交易摩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贸易交易双方,都应在了解相关术语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合作的前期研究。重要术语的阐释,为减少国际贸易交易中的纠纷,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国际贸易术语惯例在实务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的使用在国家贸易中的发展趋势,国际商会在2010年召开了全球会,以此来对国际贸易属于惯例进行相应的修订,同时正式推出了其修订版本。《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生效,使国际商会规则在国内和国际贸易用语使用方面,更加的简洁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国际贸易术语惯例在实务中的应用策略,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惯例的非强制性
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往来中,国际惯例的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力,对国际贸易当事双方并不具有强制的效力[3]。交易当事人在合同中应明确注明修改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免给交易带来经济纠纷。交易双方应进行协商过后,表明选择的贸易术语解释具体版本,并在合同中注明,才能有效的避免合同日后产生纠纷。
(二)注意新增贸易术语的适用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全球生效后,对于其修订版本中新增加的贸易术语,当事人应有所了解[4]。例如,DAT代替DAF、DES、DEQ等术语的问题,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以免在实际的贸易交往中产生经济纠纷。
(三)通则不包含全部的合同条款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通则的使用,为进一步推广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使用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国际贸易的交易双方都应明确,这项通则并不包含完整的合同条款,对于合同条款中涉及到的价格、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等,这都是属于合同的内容,通则中并不涉及这些内容与规定。因此,当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遇到合同条款与通则中国际术语的解释有冲突时,合同的效力是优先于国际贸易术语的规定的[5]。
结语: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术语在国际活动中的作用越加的重要,并且为了能够促进国家国家贸易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国际公约以及国际惯例之间的衔接。根据上文观点进行分析,对于国家贸易术语惯例的发展以及应用策略的研究,一定要根据国家贸易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其需求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正确的应用,以此来解决各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相关业者可以采用正确的应用策略,合理的使用贸易术语,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经济业务往来中的贸易风险与成本,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下去。(作者单位: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仁波,出口方选用D组贸易术语的风险及其防范[J].对外经贸实务,2010,1(04):10-11.
[2]王哲省,对FCA条件下的风险转移界限的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2,2(11):20-21.
[3]高振莉,浅谈外贸业务中FCA术语的应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01):30-3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