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设计规划

篇1

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选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通州新城东部潞城镇,北京六环以外,至北京首都机场约30分钟车程。项目用地范围北至玉带河大街,西至宋梁路,东至春宜路,南至运河东大街。基地现状地势平坦,自然环境良好,现有一定数量的果林和少量村落。项目规划力求多层面引入生态适应性策略,场地的园林绿带与城市公共绿带连为一体,形成整体开放的生态格局,通过气候分析、生态规划、绿色交通、低碳节能策略的运用以及一系列适宜生态技术的采纳,将新校区打造成具有示范性的可持续绿色校园。

2设计策略

“绿色校园”,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在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基于对场地环境气候和建筑功能的基本解读,形成总体的规划布局分区策略,通过校园规划物理环境仿真技术(主要是指风环境模拟、日照模拟及典型立面的采光遮阳模拟三个方面)的应用,对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适应性进行反复验证和改进,最后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控制导则。

2.1通过功能与场地气候解读,划定基本功能区

通过对校园功能需求的解读,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充分考虑使用便捷、城市关系、资源共享等因素在功能上进行合理布置。公共教学实验区位于校园中心板块,包含了公共教学、实验组团和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学院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学制特点相互组合,并分为东西两片。考虑到北京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规划布局以冬季防风为主,同时兼顾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规划设计中将宿舍类建筑布置在地块北侧,以阻挡冬季冷风,同时地块东南侧布置体育区,体育运动场地多,建筑较少,以确保夏季通风流畅,其余部分体育场地结合学生生活区布置。公共活动区位于南北轴线末端和北面生活区中间。以湖面为中心设置了学生事务中心、文体中心和荣誉堂三组建筑。专家公寓及教工区位于东面,位置相对独立,享有宜人的居住环境,便于与城市联系。资源共享与对外交流区包括了对外交流中心、国际园、校部机关办公楼,布置于基地南面,在使用上保持相对独立且靠近城市道路,方便对外事务与活动的开展,校部机关办公楼位于入口西侧。

2.2保护原有植被,建立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

在校园开放景观空间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一方面保护基地内原有植被;另一方面,利用立体种植实现区域划分。根据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由生态廊道延伸出绿轴,形成联系和划分各组团的中心绿化,再由组团绿化渗透到各节点内部。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工作,降低绿地建设费用。此外,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建立,为各建筑组团气候调节形成了园区内组团级的开放绿化空间,有助于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为夏季自然通风预冷和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渠道。

2.3合理布局建筑组团、改善校园微气候

完成基本功能分区后,引入物理环境仿真技术对规划组团进行多种的布局方式验证。在风环境模拟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软件优化校园整体规划方案,通过多组团之间相互关系、组团内建筑的组合方式的优选,使校园内公共活动区域及建筑物周围15m高处风速小于5m/s,保证室外行人的舒适性。冬季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避免冬季较强的冷风渗透,减少建筑物冬季采暖能耗。夏季75%以上的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压差,避免局部出现涡旋和死角,保证建筑充分利用夏季、过渡季的自然通风潜能。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将高层宿舍放于基地北侧形成连续界面,在冬季能够有效挡住北风。南面教学及学员建筑结合利用绿色生态带底层局部形成架空,使内部院落能够有效得到舒适通风。因此在规划过程中,会对以后的教学及科研建筑单体提出架空率的要求,在校园北侧界面提出界面连续率的要求。在东南侧的球场和体育馆,密度和高度较小,体育馆采用流线型设计,对减少夏季风阻碍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组团规划设计时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日照模拟严格计算日照间距(图7),校园规划方案中两栋建筑间的间距可以保证后排建筑底层在大寒日获得不低于2小时的满窗日照。考虑到现代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室,室外活动日益增多,设计中对校园外部空间进行重点关注,确保室外开敞空间在冬季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以适应现代校园活动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4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通过合理设计防晒墙、绿色中庭、缓冲边庭,通风楼梯间,通风井等形式,可以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注重建筑体形朝向选择,楼间距以及窗墙面积比,采用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方法确定建筑照明能耗、空调能耗和采暖能耗之间的平衡点。确定外遮阳详细构造,根据教学、办公、实验、住宿等不同的使用功能,为建筑单体选用不同的围护结构。对宿舍等热工性能要求高的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屋面保温和楼梯间隔墙保温,以及高效节能窗、双层通风玻璃幕墙、低辐射玻璃等节能措施。对于集中在白天使用的建筑,则采用了遮阳板、节能窗、种植绿化屋面和阳光间等节能措施。根据以上原则对校园中建筑制定建筑单体设计指导手册,从保温隔热、遮阳、通风、照明四个角度对后期建筑设计进行限定,从制度上确保校园规划生态适应性策略的延续性。

3结语

篇2

关键词:高中校园;总体布局;生长;环境;现代化;人文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给教育创建一个现代化、人文化的环境?是我们在进行高中校园建设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集现代化和人文化的校园规划必然是结合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作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周边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是集生态、自然、现代和人文为一体的。现就这个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一、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思路

环顾当下的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有些校园的布局过于“刚性化”,文化底蕴不强,同时也未能从未来的发展和调整着手,也就是缺乏“生长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无根”、“无枝”。具体的在新校区的规划上,总体布局短时间一蹴而就,从总体的布局规划到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一次性成型,没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可以延续的空间;有些校园是改建或扩建,大多是“见缝插针”,老校园的基本框架被打散,原有的人文韵味被打破无遗,由于没有连续感,导致增加的现代感看上去与原有的传统因素很不协调。

笔者认为,高中校园的总体布局应该具有生长性,这里的生长性指的是现代化气息的自然更新、文化底蕴的继续和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发展。采用的总体布局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轴线法

该方法是高中校园总体布局最为常用也是进行校园的空间组织最为基本的方法,该布局方法注重均衡性和空间的导向性,轴线的形态可以不一定是直线,但总的让人感觉有总很自然的感觉,具有长度和方向性的特征,从建校的最开始呈现出来的风貌(往往是学校的底蕴所在)向着越来越近的今天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暗示着未来定向生长的可能,该方法特别适合用于新校区的建设及保留老校区人文特征的扩建项目。

2、网格结构法

我们在对校园进行总体布局用到的网格结构指的是平面网格,以几何方形最为常见。这种校园布局方式适应于密集化、城市化的规划形态,具有现代化特征,容易进行标准化的建设,这种方法的出现让现代高中校园的大规模建设成为了可能。

具体而言在进行总体布局时,将校园的空间划分为N个网格,建设就是向空着的网格局部添加建筑,具有很好的可生长性和建筑的连贯性:

(1)网格的内部如果局部留空,能够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完整的用地,而且布局的现代感和整体性一点不受影响;

(2)在功能的边缘,建筑物可以沿着现有网格方式继续生长。

(3)这种布局方式让校园建设现代感十足,有利于校园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更好的融合,为未来校园的有机生长埋下了伏笔。

二、高中校园空间形态布置

高中校园的总体布置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空间布置,它是一项复杂却有规律的综合性工程。高中校园空间形态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程序,它的存在是未能能够更好地完善校园设计整体性。可以这么说,中学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是有效连接在校园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设计之间的桥梁。

现代化的高中校园作为一个场所,其服务对象是高中生,这些国家进行人才选拔的备选场,因此应该将其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激发智慧和陶冶身心的场所,“人文化”让学生心情放松,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觉交流空间环境的自然亲和;“现代化”有利于智慧的激发,大大的提高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笔者认为,校园的空间形态构建应该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系列的开放的空间与半开放空间,应该是多层次、多内容的空间布置形态,自然景观和学习交流等重点要素应是空间布置的重要点缀,总体而言应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上按照“起、承、转、合”四个阶段有序而且丰富地展开。

三、高中校园单体建筑设计

整个高中校园最终还是由单体建筑构成的,从校园建筑的功能上来看,高中校园的单体建筑涉及到很多类型,从教学活动上看,涉及到“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实验楼、体育馆、行政楼和教师办公楼等等,从生活活动上看,有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食堂等等。不同的单体建筑有着不同但又具体的功能要求,而且将单体建筑连在一起看将对整个校园建筑形态构成重大的影响。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校园中的单体建筑设计是在客观条件的多重制约下进行的,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感性与理性同步思维的过程。笔者认为高中校园单体建筑设计应遵循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和美观,在单体建筑设计上要充分理解环境条件和人文内涵:

1、充分理解环境条件

重点考虑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单体建筑形态生成的相互作用,把握好校园建筑外部环境的肌理,对校园的外部环境特色进行深入地研究,通过独特的设计将校园单体建筑设计为现代化与人文化相统一的独特个性,给每个在校园学习过的高中生都去爱她、留恋她、赞美她。

2、营造人文环境

每所学校在孕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人文特征。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无论是老校区的改扩建还是异地新建校区,最基本要求就是保留学校历史的片断,特别是在单体建筑设计中用现代的建筑语言结合校园原有元素对她进行新的诠释。校园单体建筑的人文气息可以通过色彩和细部两方面入手来分析校园。

篇3

【关键词】 整体发展 校园规划 渐进

前言

就城市规划而言,城市(区域)整体发展的第一法则就是渐进式发展,因为渐进发展是整体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要顺利保证渐进发展中大大小小各种项目的均衡运行,则必须在规划实施之初就具体准确地说明整体发展的思路。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香港中文大学在1963年建校之初就确定了书院制的体系,在根本上奠定了规划上整体发展的思路,并且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不断地践行着渐进式发展的法则。

概述

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UHK),成立于1963年10月10日,是香港第二所大学,亦是受香港特区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唯一仿效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由四所书院组成,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成立)、崇基学院(1951年成立)、联合书院(1956年成立)及逸夫书院(1986年成立)。

四大书院分布图

书院体制

主要建筑崇基书院:岭南体育馆及运动场、华连堂崇基行政楼、礼拜堂、牟路思怡图书馆、众志堂、康乐室、兰苑、教职工联谊会会所、宿舍(教职员宿舍、应林堂、华连堂、明华堂、神学楼、文林堂、何善衡夫人宿舍、文质堂、利树培堂、五旬节会楼高座、五旬节会低座)

新亚书院:钱穆书图书馆、诚明馆、人文馆、乐群馆梁雄姬楼、会友楼、宿舍(知行楼、学思楼、志文楼、紫霞楼)

联合书院:曾肇添楼、郑栋材楼、思源馆、胡忠多媒体图书馆、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宿舍(汤若望宿舍、伯利衡宿舍、恒生楼、陈震夏宿舍)

逸夫书院:文澜堂、雅群楼、大讲堂、宿舍(国楼、第二学生宿舍)

主要建筑分类总结

根据以上表格的分析,可以看出,香港中文大学最早的四个书院,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学习生活组团,基本拥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 餐厅(包括学生餐厅与教职工餐厅)

2. 以体育馆。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活动平台

3. 宿舍(包括学生宿舍与教职工宿舍)

4. 以集会大厅、书院广场为代表的书院集会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

5. 部分书院还有部分公共教学平台

为了容纳因本科课程在2012年恢复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学陆续宣布成立新书院。

2006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合共2.7亿元的捐款,以成立晨兴及善衡两间新书院,以应付恢复四年制的需要。新书院预计分别录取300人和600人,2012年前正式运作,中大已成立两个委员会,负责筹划工作。

2007年,中大校董会通过接受由叶克勇、伍宜孙慈善基金会及不记名捐款人分别捐出的1亿元、1.7亿元及1.5亿元的捐款,以成立多三间新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三间书院计划分别录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新成立的书院亦会于2012年前运作。

新增书院分布图

阶段简介

成立阶段(1963年-1969年)

根据香港著名建筑师司徒惠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

学生总人数:3000人左右

最初的设计方案关注于之前已经成立的崇基书院的未圆湖区域,将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作为中央校区的卫星一样分散布置,并且以中央校区的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成立阶段(1970年-1986年)

在司徒惠的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建设

学生总人数:6000人左右

这一时期建成的建筑基本是在之前阶段的规划肌理上进行添加与设计的。公共教学建筑被添加在中心校区的东部来加强中心校区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每个书院都因为学生人数的增加,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和改造了一些旧建筑的功能。校区内特殊的地形被视为校区规划中重要的元素,而在所有的新建建筑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重视。

迅速扩展阶段(1987年-1996年)

学生总人数:12000人左右

受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影响,一个新的书院被设计和建造在原有校园的西面。这一新完成的建设区域,延续了原有设计规划中对自然地貌充分尊重的这一重要原则,保持了高质量的自然植被和完整的地形地貌。与此同时,在靠近吐露湾的填海产生的土地上增加了新的东部校区,而在崇基书院内,原有的教学建筑也得到了更新。

巩固阶段(1997年-2007年)

学生总人数:13500人左右(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

大学的校园规划开始采取一个更有战略性眼光的方式进行下一步的规划与扩建。为了满足由于学校学制即将重新改回四年而增加的学生数量,在充分认识了校园内空闲空间的珍贵性之后,一系列与校园发展规划相关的研究陆续展开与完成。这些研究被期望可以指导与帮助未来的校园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增加学生的需求。

结论

由香港中文大学校园的发展可以清晰地体现出建筑与城市整体性发展的七大法则之一――渐进的发展。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中大的创始初期,因为学生总数只有3000人,因此将原有的四个书院组合好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到了发展阶段,因人数的逐步增加,在原有书院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新建和改建,即可满足这一部分的需要。再下来到了迅速扩展阶段,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绝对数量增加了6000人,在原有书院的规模上修修补补已经无法承受如此之多的压力,因此自然地,需要增加一个新的书院以满足迅速增加的需求。而到了现今,为了满足由于学校学制即将重新改回四年而增加的学生需要,在做了详细研究和探讨的情况下,中大又增加了五个书院的规划。

由此看出,渐进的发展的特点:

1、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起初只有四个书院,以后陆续增加。

2、 确保一种合理的建筑的大小的混合比――书院内各种建筑类型丰富,既有大型的建筑如体育馆等,也有小型的如学生宿舍楼。

3、 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每一个书院都有基本的餐厅、公共活动平台(体育馆,图书馆为代表)、 宿舍、 书院集会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集会大厅、书院广场为代表)

篇4

学校校园建设有自身文化内涵的景观意识不够

有教师提出学校校园美化应该有文化学术水准的文学院来提出美化核心理念,而不是只是由学院宣传部专管。校园环境美化的实施者更多是对美化目的关注,他们对景观自身的精神层面内涵挖掘还需要提高。四川理工学院有自身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校园识别系统,但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校园环境艺术的规划上。校园内的道路命名要有校园的气息,有文化石、有文化墙,更重要的是学校有自身文化底蕴。学校各学院有其各学院治学之道,学院办学特色的景观,但十分精深的东西还有所缺乏,有点重形式而轻内涵。学校是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有文化精神传递的景观的东西还不够,更多要能熏陶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

校园的环境设计中较少出现中国文化精神

四川理工学院是中国的高校,有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的景观小品应该是学院的重点。在理工的学院景观中有中式元素但并不十分突出。汇南校区的石锣山上风雨回廊和园林广场、营盘校区的铭志湖是其中的些中式景观,它们中的亭台的材料上没有使用木质材料,景观园林上没有搭配古典园林的树种,而是现代园林树种的拼贴,铺装上也是现代石材居多。这些细节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还原度不够,可能是经济上考虑。园林广场上的现代铺砖、石座、照明灯是与古典的中式景观在一起显得不太一致,是设计上的精神不够统一。如果设计规划上有中式的定位,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象征意蕴、意境涵蕴就能够完全体现出来。中国艺术中的写意、空灵、传神,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园林绿化中体现出来,就会是极好景观作品。拥有艺术氛围营盘校区有艺术景观,但景观有些陈旧。在汇南校区体现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髓的景观还有待深入建设。

对学校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建议

1.对校园环境设计应有整体规划

四个校区的环境应有统一规划方案,在文化内涵和外观造型上统一定位。风格统一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含义传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征集老师、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并把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案融入和落实到规划中,会对规划的合理性起到帮助。艺术学院和人文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这方面更有发言权。对环境的改造是对学院整体形象打造和对校园学习氛围营造的重要手段。改造上也应考虑经济、环保、便捷等因素,分步、分批、合理进行,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风貌中可利用的种植、铺装、景观,降低改造成本,合理把营盘山上部分植被移植到景观中,在一些墙面制作规范的山水涂鸦也是不错的选择。

2.在校园中融入接地气的地方文化艺术元素

彩灯艺术、盐业历史、恐龙文化是自贡文化的名片,在校园文化中包容性的融入这些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内涵和品牌打造的利器。增加周围居民和学校学生对学院文化对接的认同感,也是与自贡这地方的城市规划的融合。在营盘的绿地上布置学生毕业设计的恐龙灯组,在铭志湖畔打造大一学生的铭志宣言彩灯艺术墙,在中心花园布置艺术学院雕塑班的盐业开凿和制盐过程的人物翻模雕塑,让学生的作品和校园环境改造经济、合理的接轨。

3.在校园中用校园活动打造文化景观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校园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校园、奢华的建筑背后隐藏的却是校园思想文化的贫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的消失和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势.目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占据了公共艺术的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很多广场和街道经常会见到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这些公共艺术无论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都趋于雷同,使得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学校园也失去了个性,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校园景观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视了作为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略了场所和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让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1.2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两个区域各自为政,没有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所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构建过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与之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某些公共艺术更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这些历史痕迹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增加了校园的可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授之以渔”的高校氛围不仅源于学术的存在,更源于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氛围的熏陶、对校园历史的尊重.新校区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对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传承和延续,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时尚,忽略了对原有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很多老校区中的公共艺术造型呆板、主题陈旧老套、景观绿化无规划和美感、放置环境背景的选择杂乱无章等.

1.3设计缺乏人性化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公共艺术孤独的存在于空间中,没有人会去驻足观看或是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设计.存在于高校空间的公共艺术,经常会见到材质或是尺度不够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原本是为了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元素却成为人们无视存在或是无足轻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椅凳,夏天太热没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公共艺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感到亲近,在人-公共艺术-环境的审美场域中,达到公共艺术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交互的情境.

2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设想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校园内公共艺术作品很少,老校区仅有图书馆前的立体雕塑和第一教学楼入口的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木质浮雕.新校区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行政办公楼前喷泉广场.这是个开放的空间,六艺柱、湖边的喷泉平台、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边的刻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校训的文化石.这个对全校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形式简洁,材质单纯,引古思今,表述了学校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体来看,整个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面积和楼宇的分布并不均匀,新旧校区的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感和规划意识.对于一所历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来说,加强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素养有着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学校校园规划的基础,在遵循环境与特殊受众的互动原则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主要可以从两种形式入手: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2.1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常常会被当做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细数国内外的名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存一些该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清华学堂门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首先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绿地、场所环境的需求,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诸方面的活动,营造出校园应有文化意境.诸如结合新校区实地草坪空间、地形,选择不同自然环境的石头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种丰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动的青春活力,校园环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经意中得以显示.在处理新老校区的整体性上,由于建筑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该与校园建筑形式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犹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环境由此富有了内涵,令人感受一种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区图书馆是历史比较长的建筑,两栋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结合建筑的风格设计一组雕塑和景观小品与之结合,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往往能达到纯粹形式行的更加让人感到亲切.其次,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主题性的表达.高校校园给人们的感受不只是视觉印象,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张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具体环境塑造和表现学校的精神内涵.依据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园主门入口处设计一座具有展示学校历史人文内涵的公共艺术雕塑,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学校蕴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时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门前放置结合院系学科特征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这样可以给每个院系增添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题材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理念,用教育、学习、研究等相关的素材、名人励志求知进取的精神等诸多内容为对象.最后就是艺术性表达.作为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必须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绝平庸无趣的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立也不能单纯追求艺术品的堆砌.针对目前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偏少的情况,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以及校园湖面水系两侧增设一定数量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小品,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富有创意的、有品位的、新颖的,做到与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纯洁、唯美的同时,作品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语境的教育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要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教育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担负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传播.暂时性公共艺术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展示,经历的时间都较短“.瞬间的真实性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个特点对于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一所作为拥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来说,可以为课程教学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授课方式.目前艺术学院有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广告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都很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出来.比起放作业放在艺术展厅里,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环艺专业的公共艺术、三维设计、景观设施等课程都是产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更是对外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径.在创作空间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主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些公共艺术会随着不同课程而不断更新变化,给校园环境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将需要规划的地点在其中先放置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由教师授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如在连接东西校区的快速通道桥面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课程训练,如景观小品、三维设计练习等,这样既能丰富课程也能对校园环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课程作业转变为暂时性公共艺术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也会更好的发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潜力“.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高校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不仅仅有美化功能,更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因而,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常选择与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相关联的.这样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比起说教来的更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备批评和干预的功能.如以“文明”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创作,学生可以结合身边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创作,如食堂、银行等经常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地方.作品呈现后会让师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学校园暂时性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上,除视觉形象上的认同感之外,还要在文化语境上让公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暂时性公共艺术可能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来表达那些永久性项目艰深的概念和当下的问题.暂时性公共艺术也能够展现更多长久性公共艺术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

3结语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园区 文化建设 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园区也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空间。学生园区建设既为高等教育发展拓宽了思路,又极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应该强调的是,大学生的成才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学生更需要一个整体优化的校园育人环境,需要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当前大学生园区大都建在主校区外或主校区旁,学生在园区生活的时间也远比在教室的时间长,因此,园区既是大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场所,也是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无论从全国许多大学新城、新校区看,还是从某一高校大学生园区看,学生公寓园区的文化建设都严重滞后于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①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优化大学生园区资源来更好地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如何将校园文化渗透进园区,发挥其隐性、显性的教育功能,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现实课题。

1 大学生园区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高校大学生园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拓展和延伸,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各高校文化及精神特质为核心,以园区环境和场所为载体,以园区成员共同参与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活动及文化精神,具体地说,高校学生园区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物质环境

学校物质环境表现的是一种显性文化,主要是指以静态、直观的物质形态存在的景观文化,是隐藏在学校物质表象中的精神内核,是通过校园的物质层面呈现出的文化和教育要素。园区特色鲜明的建筑楼阁、催人奋进的景观雕塑,干净整洁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品格形成和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的提升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大学生园区规划建设时须统筹考虑物质环境建设要素,对园区的建筑及物质景观,都应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质,使之既有艺术景观的感受,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让花草数木、建筑楼宇都能渗透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1.2 制度环境

学校制度环境体现的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是指学校的体制、机制、政策、规章等确定的制度文化,它对师生的思维、言行方式和生活行为习惯具有引导、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也是维持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在园区制度环境同样必不可少,它是园区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为保障学生在园区学习、生活正常进行和良好秩序而制定的程序化、特征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同时它能有力地保障园区学生的合理权益,引领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应着重加强对园区整章建制工作的工作力度,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园区生活环境。

1.3 精神环境

学校精神环境表现的是一种隐性文化,是指学校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非景观文化,是学校教育理想、精神风貌、个性特质和内在魅力的集中体现,是看不见但感受得到的。精神环境一旦形成,能使学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感性熏陶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园区同样要营造好精神环境,把园区打造成学生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精神环境的引领作用。加强园区精神环境建设,既可丰富园区文化的内涵,将园区文化整体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既定的高度,又能有效地保证园区文化建设的前瞻性、目的性。

2 目前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园区物质文化规划设计不到位

园区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直观视觉载体,是整个园区文化的显性标志。完善的建筑设施、优美的园区环境,对生活在园区的学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②从文化视角来审视园区建设,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主要设计规划不到位。比如学生园区在建设之初只考虑了园区的吃住功能,而忽略了园区整体文化环境的设计;园区的建筑物缺乏文化内涵,既没有体现其功能的个性,也没有体现整体的协调性;园区没有进行功能分区和动静分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建筑楼集合,不能体现园区厚重的文化气息;园区文化活动场地较少,供学生交流探讨和运动的场地则更少。

2.2 园区制度文化没体现与时俱进

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时展中不断改进和创新,让制度体现学生的共性需求,并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遵守。现在园区的制度文化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园区工作制度“管”的思想较浓,服务思想较淡;二是园区的制度突出对学生“严”,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诉求,缺少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大学生共同参与园区建设和服务的制度;三是园区的制度与规定虽然已经发到每个宿舍,张贴在宿舍醒目之处,却没有真正进入园区成员的心里。

2.3 园区精神文化有待拓展和提升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长时间办学历史所沉淀的一种隐性并使人感知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目前大学生园区文化沉淀非常单薄或缺失,削弱了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如何移植、渗透到园区考虑较少或没有实施;二是园区缺少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由于园区建成时间短,文体设施少,园区与校区相隔较远等原因,学生的业余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休闲文化比较单调;三是学生社团活动在园区开展较少,社团活动是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大学生丰富知识、扩大信息量、突破课堂教学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园区很少建设有学生活动室、活动中心和休闲场所,因此,学生在园区活动和休闲均难以开展。

3 加强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的举措

3.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彰显精神文化内涵

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可塑性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身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优秀的园区文化环境是他们成长的沃土。首先,根据园区现有条件下统筹规划,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如利用现有建筑或空地改造或建设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活动室、读书角、英语角、书吧、茶吧等;在园区楼栋改造一批生涯辅导室、学习辅导室、辅导员接待室等,让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辅导真正进入园区。其次,加强园区人文环境建设。在园区内通过资料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园区内悬挂对学校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和名师画像,再现和展示他们的思想观念、品德情操和人身价值;③设计反映学校文化精神的雕塑,来激励学生刻苦探索、奋发向上;创办以大学生园区为主题的杂志,充分发挥传媒手段在园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要做好园区内软环境建设,如对园区建筑物、道路、景观进行命名,对各类标识进行设计和建设,使园区环境格调雅致有序,人文底蕴浓郁,凸显校园文化的特质。通过以上举措,使学生能时时感知到大学的文化和大学的精神。

3.2 加强整章建制工作,突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建章立制,用制度管理园区,这是形成良好“园风”的根本保证,也是园区文化的生命所在。园区制度文化的育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在园区的行为起规范约束和塑造高尚人格作用。学校制度文化中规章制度的完善健全、教育理念的形成、传统做法和习俗的传承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育人意志,可以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引导学生在知行上、情感上按照学校准则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并通过这种气氛的影响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生产生心灵的冲击,从而自然地获得一种道德情感和心理的熏陶。加强园区制度文化建设,一是应从人性化的角度健全和完善制度,使之成为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塑造和正确习惯养成起到导向作用。二是要建立与学生的沟通机制和学生参与园区管理服务的工作制度,积极挖掘学生参与园区事物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对园区工作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让学生在制度文化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紧密结合学校园区实际情况,对学生在园区的表现实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四是要建立园区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促进园区工作人员良好品德的塑造和正确习惯的养成,为学生行为提供示范、树立榜样。五是要健全落实园区制度实施的组织体系,有了完整的制度,还需要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如针对园区存在的安全隐患,成立安全委员会,切实加强园区安全管理,确保园区安全和稳定;针对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成立服务督察组织,协调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等等。

3.3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营造丰富的精神家园

精神文化是园区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除了要将那些隐性的校园文化移植、延伸到园区外,作为园区主体的大学生还应多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可采取以下举措:第一,在园区开辟第二课堂。如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文化名人和科学大师开设讲座或与学生直接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加强园区文化载体建设,发挥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的作用,在园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如“创业讲堂”、“学子论坛”、“文学评论”、“艺术鉴赏”等,既使学生得到精神的充实、道德的升华,又可使学校的特色、传统、校风、学风渗透进园区。第三,在园区广泛开展各类群体活动。如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优势,开展辩论赛、征文赛及其他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健康向上的园区主流文化。第四,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如在园区开展素质拓展计划、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从休闲的时间里走入活动之中,在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的同时,又提高了其自身素质和能力。

注释

① 刘建国.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3.4):60.

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地设计;生态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27-02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大学校园已不再简单是保障教学科研的场所,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拥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态形态,它具有传承文明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的后花园。应该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园林景观服务教学、师生乃至社会大众的作用,而在校园绿化中,绿地无疑是学生最爱去的地方,其具有的独特作用也是校园其他绿化景观无法替代的。

一、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

生态学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即强调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及其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共生共荣关系。生态观,即关于人类自身之间及其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系统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因子,应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学会主动调节个人与他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自然关系。随着一年四季的更替,花草树木形态与色彩的不断变幻,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到生命的变幻。长时间在绿地中学习徜徉,会使学生无形中被绿色生态所熏陶。同时,一片片的绿也地使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受到鼓舞,而全身心地去投入工作与学习。同时通过平日的接触也让自身认识到植物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形态,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促成大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理念。

二、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花草可以净化空气。由于花草可以阻碍空气中较大的灰尘颗粒使其降于地面,还有一些花草又能吸收大量的飘尘。蒙尘的花草经雨水冲刷后又能恢复阻滞尘埃的作用,从而净化了空气。据统计,在夏季大面积的绿地能吸收60%~70%的光能和80%辐射能,例如笔者工作的浙江农林大学,由于有着较大面积的校园绿地,在夏季气温比相隔仅2公里的临安市区要低4~6℃。另外,根据观测,附近600米范围内的空气湿度可由10.5米宽的路绿化带提高8%左右。

三、降低噪声、抵抗污染

据测,能使人产生头疼、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不适反应的噪音是70分贝以上。绿色植物有吸收声波的作用。据测,40米宽的绿化带可降低噪声6~8分贝。这一点对于仍然处于闹市区的大学校园意义尤为重要,大面积绿地的存在可以给师生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学科研环境。同时,园林植物中很多品种还可以吸附有害气体。如有较强的抗二氧化硫的能力的银杏、丁香、桂花等,而水杉、雪松对二氧化硫敏感。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绿地景观建设中还存在若干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虽然现在很多大学在建设新校区或者改造老校区的时候都提出要“以人为本”,重视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但由于领导认知等方面的原因,始终把绿化作为建筑物的点缀,在建大楼方面往往是一掷千金,在绿化方面却是能省则省。造成建成后的广场、草坪往往被闲置,即使有座椅的地方也难以让人们停留。户外场所无法让学生停留,也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另一方面,绿化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缺乏生机和活力。单一的植物配置,缺乏空间层次;同质化的新校区规划忽略了不同大学自身的文化传承与师生需求。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为了建高楼,修大马路,对于校区原有的山地和水域破坏不小,甚至将山体推平,将水域填平。即便是一些高校予以保留,也往往是缺乏管理,任其杂草丛生。面对越来越大的校园,越来越高的教学楼,学生们课余时间是选择在校园绿地中大声的朗读英语还是在宿舍里上网?和谐生态的校园绿地不仅影响着校园环境,也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就需要以生态理念为主导,认真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高校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以学校总规划为指导的原则。高校校园绿地规划应作为校园总规划的子规划加以编制,根据校园的总体布局、建筑风格、主要建筑的位置、路网的布置等,以风格功能一致为前提,根据植物功能的不同去合理进行规划建设。要根据大学校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地理、自然条件加以综合考虑。另外还要特别重视高校自身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传承,须知大学校园文化才是大学的魅力所在,切莫在建设中盲目追求现代、豪华,丢掉了大学的灵魂与特色。要对生活功能、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对人文、历史与自然条件进行系统研究,运用科技而不是迷信科技,要知道最好的生态就是自然本身。

2.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原则。摈弃不按自然规律粗暴改造自然的传统模式,按照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模式,真正去因地制宜,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水域和植被要尽量保留。浙江农林大学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三面环山的背景,以一湖两渠为水系,建成了“两园合一(校园和植物园)”的生态化校园,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充分保护原有生态的完整性,把建筑“种”在校园中,强调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依托自身的环境条件,营造出特别的校园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3.以人为本、注重传承的原则。一所能培养出“个性化”学生的大学,必然拥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不同的大学园,不仅学科布局有很大不同,其办学也必然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一点即便是全国性的综合性大学也不例外。大学校园生态绿地景观的研究,要以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前提。大学校园与所在城市是一体的,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绿化范围也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离开地域文化、离开大学自身的文化传承来谈绿化的共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园生态绿地的设计规划也要吸收人文景观,从全面的审美角度来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4.生态多样、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时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各种植被多层次复式绿化,一方面要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起实效性。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建设绿化景观时一定要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尽量避免给后人留下不可修改的败笔。一方面对于原有生态环境较好的校园,要将原有的生态环境充分融入校园景观中,充分保护原有生态,避免物种单一造成的生态退化;另一方面,对于原有生态环境不好的校园,要重点营造完整、自然的生态环境,注重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营造动植物生态分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5.经济性原则。目前高校经费的来源,己由国家包干转变为多渠道筹集。但这仍不能满足大学快速发展的需要,要在开始规划建设时将需要投入的资金还有后期维护的资金以及经济效益做比对。经济性并不是简单地降低单位造价和控制总投资,应树立效益设计的理念,统筹规划校内绿地用地指标,选定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使校园园林绿地的结构和布局形式合理化。少用或不用珍稀植物品种,主动节约能源、材料、人力和资金,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等措施,在确保景观生态性和功能性完整的情况下减少建设和养护费用。

参考文献:

[1]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篇8

1引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大量消耗,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引起全球性环境危机,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酸雨腐蚀、雾霾污染等频频出现,预示着我们的生态正遭受着打击。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率先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确立了减排目标:到 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的压力还是过大,仍有必要进一步推行低碳生活,而进行“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建设,低碳校园建设是重中之重。

所谓低碳校园即两型校园,是指在两型社会的基础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资源节约型校园指在校园建设中,以节约资源为基础,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整合资源。环境友好型校园旨在对校园进行建设和规划,有机结合学校、老师、学生,建立环境优美的校园以及完善校园服务、制度,实现效用最大化[1]。

2两型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低碳意识日益盛行,部分高校抓住机遇,较早投身于两型校园的建设中,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复旦大学等,此处将重点介绍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两型校园建设起步较早,2004年设立能源管理办公室,2005年成立“校园节能督察队”,对校园水、电、纸张等使用情况进行督察。2009年,推广计算机使用,并定期公布碳排放。2010年,全校80%的建筑开始投入监管对象中[2]。2011年,完成对整个校园能耗数据的全面计量工作。对教材、纸张使用进行统计,实现循环使用。同时,同济大学善于将低碳技术应用于新建教学办公设施中(旭日楼),比如“中水回用”,通过对洗浴水的循环使用,每年为学校节约10万吨自来水。同济大学低碳建设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

两型校园建设已在多所高校实施并已见成效,但对于江西省内,较少有高校进行低碳校园建设,且成效不显著,不利于江西省低碳建设。而江西财经大学作为江西高等财经学府,有责任投身于两型校园建设,成为江西低碳建设的践行者。

3江西财经大学两型校园建设

江西财经大学坐落于南昌,有蛟桥园、麦庐园等4个校区,校园是全国绿化300佳单位之一,现有各类在籍学生34万人;践行低碳理念,创新特色办学,实现江西财经大学建设的“帕累托最优”,低碳校园建设是最佳选择。本章将结合江西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江西财经大学面临的问题和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31江西财经大学两型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低碳校园建设现状及其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此次调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紧扣“两型校园”概念界定,了解江西财经大学资源利用、配置与校园景观设计规划现状;另一部分是对江财学生进行问卷调研,从低碳校园建设的主体参与者方面收集数据,了解江财学子低碳意识认知度及其原因。

311校园资源利用及配置

校园资源利用及配置主要包括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资源利用实现帕累托最优,资源的节约利用体现为水电的利用,资源帕累托最优主要表现于后勤保障处资源合理配置。

(1)水、电资源利用

第一,用电量:江西财经大学在节能节电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江财保障处推进麦庐园校区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及公共场所照明用灯节能改造。安装LED灯、对路灯节能设备进行改造。江财相关协会每年按时举办“地球一小时”活动,积极倡导学生节约用电。“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力量不容忽视,据统计,南昌市在2013年3月举办“地球一小时”活动后,为南昌地区节电41万千瓦时,这意味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887吨,减少碳排放11152吨[ZW(]南昌晚报:http://wwwncwbwcnhtml2014-03/28/content_154219htm?div=-1[ZW)]。

第二,用水量:江财学生公寓生活用水属于“公益性”用水,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随着学校人数的变化水资源消耗有实际增加趋势。但江财积极响应资源节约建设号召,并在节约用水方面取得了成就。据江财节能监管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间全校节约用水量超过40万吨,折合金额80余万元。

为达成资源节约建设,学校后勤保障部门采取许多了措施。①积极堵住用水用电“跑冒滴漏”。②将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行为节能三管齐下。③持续加大节能投入,投资11万元安装节水器3000个、红外线智能节水控制器80个。④学校建成雨水回收系统并投入使用,成为校内绿化用水、湖水补给的重要水源[ZW(]江西财大报:http://epaperjxufeeducn/indexasp?ly=content&newsid=6767&nodeid=1435[ZW)]。

(2)后勤保障处资源配置

江西财经大学特设部门后勤保障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效率未达到最大化。一是后勤保障处平台利用率。后勤保障处平台上部分模块信息未时时更新,较为滞后,浏览者无法获取最新消息。二是后勤值班员工效率。当学生宿舍电费用完,只能于特定时间进行缴纳,缴纳时间常与上课时间冲突,错过电费缴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312校园绿色景观设计

校园进行环境友好型建设应致力于景观设计与规划,景观是一个学校规划的一部分,为学校增添生机。本文主要对江西财经大学蛟桥校区和麦庐校区进行探讨。

麦庐校区的景观设计分为三个中心点,两条景观带和一条景观主轴,三个中心点分别为校区中心的集会广场;教学区中心的休憩广场,场地处理结合坡地特征,以铺地和绿地相结合的景观设计;生活区中心以保留的小山为基础形成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大型绿地。

蛟桥校区,北区有蛟湖、北湖,湖边环绕着垂柳及红枫,音乐广场,园内遍植各色植物的沁园,以及各具特色的耸翠园、榴园、思创港湾和紫薇园。

虽然江财景观设计规划比较合理,但同学对于校区景观的覆盖率还是不满意。据统计:有6393%的同学建议应加大绿化面积,特别是麦庐校区,由于是新校区,绿化面积比较少,有必要提高绿化。

313学生低碳意识认知度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网络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的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同学进行调查。由问题“请问您了解两型校园建设吗?”的调查结果(如图)可知:学生对于两型校园建设的认知度比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学校宣传力度不足;文化建设不成熟。

调查结果图

(1)学校宣传力度不足。江财成立了4个大型协会:碧水行动协会、绿派社、和然根与芽、循环经济协会,各协会积极举办多种精品活动,带动各位同学加入两型校园建设。但从统计知,学校里有6944%的同学从不参加精品活动,同学参与度极低。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死板。宣传单、横幅是宣传的主要方式,近年新增微信宣传,但总体宣传效果不佳:宣传单使用频繁,效率低下;横幅宣传范围固定、效果有限;微信平台普及率低,缺乏创新。

(2)文化建设不成熟。老师作为学校主干,应引导学生了解两型建设,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专业挂钩,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但江财在这方面行动力尚缺,从江财选修课程中可以发现,在环境资源方面学校开设课程较为欠缺、相关专业教师数量有限,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在两型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成熟。

综上所述,江财在低碳校园建设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在用电用水上管理得恰到好处,秉承者低碳经济的理念,建设江西两型校园。但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低碳意识比较薄弱,宣传力度不足,文化教育不成熟等。

32江西财经大学两型校园建设实现路径

两型校园建设需理论结合实践,江西财经大学在两型校园建设实践方面已取得许多成就,并于2014年3月被评为“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但在理论方面需要加强,实践方面也需更进一步完善。

321提高低碳意识,落实宣传效果

两型校园的建设需要有机联合学校、学生、教师三者,发挥各自作用,改变以往单一、死板的宣传方式,适当加以创新,举办各种特色活动,比如节能技能小竞赛、废纸换取植物等,吸引更多的学生自主关注并加入两型校园建设,提高低碳意识。同时杜绝强制参与、广泛撒网。

322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实现与互联网挂钩

(1)水电费缴纳

为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可在后勤保障处的网站上设置缴纳电费专栏,实现网上电费缴纳,形如江财已存在的网上报修业务。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体机,将水电费缴纳与学生银行卡或者一卡通绑定,随时进行水电费充值,形如江财已存在的网费、一卡通充值。

(2)实时消息来源

后勤保障处实时更新消息,让后勤保障平台成为广大师生的消息来源,比如:将引进何种花种,种植于什么地方等,并实现与学生、老师交流,了解老师、学生的需求,实现学校、学生、老师有机结合,达到效用最大化,携手共建两型校园。

(3)寝室公寓大门

公寓门全智能设计,比旧式的单纯公寓门在安全上得到了提升,但对于旧式公寓楼,工程量大,此时可通过“一人一卡”实现,学生只有通过持有一卡通才能进出公寓,无卡者必须进行登记才能进出公寓,这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外来不明人士的混入,保证了同学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免受侵害,充分利用“一卡通”资源,建立友好型校园。

篇9

1.1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相融合

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向古代医药名人如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学习,使得“大医精诚”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教师治学严谨,学生认真刻苦,从教与学的每个环节都显示着传授医疗技术的专注,攻克疾病难关的与执着,良好学气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医学院校的专业性、创新性、时代性体现在医疗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新技术的不断攻克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致力于治愈人类疾苦的医学生勇攀医学巅峰。

1.2大学文化与医院文化相融合

医学院校融合高校崇尚学术和医院崇尚技术的特点,担任了教育和医疗的双重使命,既是教育的天地也是医疗的竞争之地。医院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注重医院人的素质开发,以约束与激励、规章与人情相结合为特点,以确立医院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行业文化。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内涵,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加文化氛围;积极举办一些医疗技能竞赛,增加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高校文化包容性和医院文化专业性,注重大学文化与医院文化的传承与统一。

1.3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涵盖了体育、文学、武术等方面,定期举办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计算机大赛、辩论大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课堂所学医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学临床医学的学生进社区为群众免费体检,学预防医学的学生走进农村做疾病预防的宣传,学护理的学生义务为敬老院的老人护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环境文化促进人文教育

2.1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快速且相对落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已深入学校的文化理念中,也成为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是学校隐形文化,是文化的凝聚。医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具有同情心,对社会充满正义感,对民族充满感情,对国家充满激情。医学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和“大医精诚”的文化理念。尽管医学模式已经向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高等医学院校仍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学院校重视科研,忽视文化建设,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医学的人文性质,不仅取决于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学科,不仅取决于医学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一系列医学人文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医学自身永远充满着、包含着人性。当我国医学院校放任专业教学乃至职业培训压倒一切,这样塑造出来的人,不能说没有专业知识,但就文化修养而言,却很可能是一群极端自私、蒙昧用至野蛮的新生代。

2.2环境文化建设特色鲜明且有待凝练

环境文化凝聚着社会、历史、地域、民族等系列信息,集中反映高校文化价值观念,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支撑。走进校园,往往给人的第一印象体现在建筑风格、群体设计、环境设施等凝固的物质外壳上。有的校园葡萄长廊很美丽,有的教学楼体现民族特色,有的花园是苏联的旧式风格,让大家感觉到浓厚的民族特色。不过,建筑群体相对缺乏医学专业的文化特征,还没有完全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设计规划也有不足之处,医学院校占地面积有限,建筑面积超过绿化容积率,体育场的建设略显不足。

2.3制度文化建设初显规模且整合不够

医学院校的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前者由专职教师讲授,后者由附属医院临床医生讲授。理论性和临床实践性教师相结合,突出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呈现立体型,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高校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双方世界观、人生观和创新性、批判性构成了医学院校特色文化。但教师队伍有待完善,理科性质的院校,逻辑思维很强,理性知识丰富,人文气息相对薄弱,传统文化的土壤相当匮乏。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校强调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对人文课程的考试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等重视不够。

3凝聚地域优势,彰显民族特色

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灵魂,也是大学的核心文化。没有文化特色不会培育出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准确把握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的机遇,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是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3.1凝神聚力,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底蕴,加强人文道德素质修养,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为依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教育之路。医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实质是在医学科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中又要体现科学。

3.1.1加强医德文化

加强“大医精诚”文化教育,增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整合医学人文专业课程,优化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变医学生的“唯科学至上、为技术至高”的传统观念,提倡自然与社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直接在课堂上接受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医学史学习,医学史是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和桥梁。作为桥梁,医学史不仅是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也是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的桥梁,还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桥梁。没有医学史对医学人和医学历史、医学文化、医学思想的考察,医学便会成为无根无本的浮萍,必将在虚无中飘荡。加强网络文化教育,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利用网络来开展医德教育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可以使医学生在闲暇之余接受教育,可以开办“大医精诚”、“医学人文”、“医道天心”等以医德教育为主的网站和版块,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

3.1.2提升行为文化

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每一名医学新生都要庄严地举起紧握的右手,宣誓医学生誓词,当洪亮激昂的声音回荡在礼堂上空时,每一个参会者的灵魂在这一刻都受到了洗礼,这将为他一生的拼搏注入无尽的动力,起到了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效果。加强历史的传承,宣扬医学名人事迹,构建文化长廊,校史馆,人体解剖展室,标本馆等教育文化实体,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具有潜移默化地作用,深深体会医学文化的渊博,督促我们修身立德。每一所高校都会在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文化底蕴,形成本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内涵,能够传递真朴、仁爱和奉献,蕴涵医学生行为精神。

3.1.3深入实践文化

加强实践教学,“以学生为本”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园实践的爱心捐助、学生社团、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独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加强校园社团活动,开展融医学教育、传统文化、临床技能、信息科技、知识竞猜、文娱表演于一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充分树立当代医学生知识性、创新性、艺术性的典范,使学生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张扬和锻炼。

3.2彰显民族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

医学院校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促进医德教育,凸显文化环境,需要融合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专业性和创新性。因此,应该加强外部环境文化建设,构建标志性建筑,彰显医学人文理念。不仅需要图书馆馆藏丰富,教室宽敞明亮,实验室设备齐全,给学生充分施展才智的空间;体育馆设施现代化并随时开放,学生健身设备一应俱全,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有氧”空间;更重要的是医学院校应该注重医学文化氛围的渲染。建议通过建立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组建校史馆、标本馆、民族馆等各类科普基地,彰显地方民族特色,体现“大医精诚”人文精神。

3.3凸显现代文化,搭建充满人文理念的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运用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学校将精神理念层面描绘的远景蓝图转变为现实场景提供了制度保障。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设计为管理创新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加强主体人群的整合,优化师生结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提升学术水平。首先,增强激励机制建设。扩大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增加配置名额,人事制度安排与教学制度相结合,立足本校特色,留住高等人才,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建立医学人文研究机构,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我们传授教育经验。其次,优化学生均衡制度。新疆医学院校应发挥西部区域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国家大力支持西部高校的同时,提供优厚的政策条件,加大全国范围招生。比如:减免学费、发放补助金、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学金范围等吸引内地学生报告新疆医学院校,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再者,加强保障文化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医学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加大人文学科课程比例,减少非必需专业课程,应把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融入教学中,实现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培养全面医学人才。

4总结

篇10

关键词:植物环境;功能;特征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44-03

1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位于四川“天府之国”的成都,创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

西南交大在校园植物种植上基本遵循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保持了物种多样性;充分借鉴景观生态规划中整体优化与异质性原则,创造了稳定的校园植物景观群落。

2 群落环境因子简要分析

植物的生长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以及地理人文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别具特色的植物景观效果。

2.1气候类

气候包括了温度、湿度、降水量、光照等几个方面。随着季节变化,这些在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生态。

2.1.1温度

在一切气候因素中,温度具有最大的意义,因为温度的分布同植物相同,是从赤道起有规律地排列在大致相符的带内。成都年平均气温16.2℃,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为校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温度条件。

2.1.2湿度

空气湿度饱和差,是对植物地理分布发生影响的非常重要因素。郝景盛教授认为“森林之能否形成,空气中湿度亦可决定,大气中湿度小于50%之地,则无森林存在,反之空气中湿度大于50%时则可形成森林。”

2.1.3光照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需光量是不一样的,纬度越高对光的需求就愈大,温度愈低需光愈多。同一植物在同一地理位置因光照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状态,以下在功能分区单元会重点论述。

2.1.4降水

降水为植物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对于植物分布的限制虽不如温度重要,但也有相当的影响。雨水调和、土壤水分充足,则植物发育良好,否则生长必受阻碍。

2.2土壤

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给植物提供生长的场所,对植物起固定的作用,同时为植物根系提供水、氧气和营养物质。不同植物对土壤的酸碱性有一定要求。

当2种或几种同是乔木或同是草本植物种植在一起时,其根系处在土壤的同一深度上,就会发生竞争现象,导致土壤中肥力不足而使植物生长不良。故此植物配置时一般多采用乔、灌、草结合,使其根系分布在土壤的不同深度,以减少植物根系的竞争现象。

2.3生物类

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如与植物生长在一起的其他植物、动物、人类等,均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与场地功能的结合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不同功能分区对植物物种选择及种植方式的不同要求,本文将西南交大九里校区分成以下6个功能分区:南门入口区、教学科研区、体育运动区、学生宿舍区、职工家属区、镜湖游憩区。

3.1 南门入口区

大学的校门是来到学校的人们对学校最直接的印象,它是学校的门面。所以不仅要具有可识别性,更应体现这所大学的特色,其中植物作为软质景观所起的作用就十分重要。通常来说大学校门要体现作为高等学府的庄严和肃穆,一般植物配植都以对称式为主,要求简洁、明快、大方。当然植物不会栽的过于拥挤,因为大门前的功能还要满足人流和车流的集散功能。

交大南门两侧植物种植亦采用对称式:东侧交大之声植物配置从外到内依次是大叶樟、雪松、含笑、山玉兰、雪松、大叶女贞;西侧行政楼植物配置从外到内依次是大叶樟、雪松、含笑、山玉兰、雪松。植物天际线两侧高、中间低,呈抛物线状,临近铺装一侧均留有大片草坪,整体植物配置很好地起到了烘托建筑主体的作用。

从功能上讲,为了减少二环路对校园的不利影响,植物配置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层厚厚的绿篱,有效地减少了二环路的噪声及尾气干扰。

3.2教学科研区

教学科研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也是校园绿化的精华所在,许多重要景点都集中于此。西南交大教学科研区包括:中心楼、逸夫馆、机械馆、图书馆、土木馆、报告厅、网络学院、电气馆、行政楼、大学生会堂、教材科、实验楼等建筑。此区的植物功能上应形成幽静美丽的环境,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在校园平视或在楼上俯视,都能取得最佳观赏效果。

3.2.1从物种选择与功能的结合关系角度分析

(1)为了取得与教学楼这些大体量建筑的协调,植物选择上采用了高大的植物作为基调树种,如土木馆周围的大片大叶樟栽植,中心楼两侧的银杏和广玉兰搭配,行政楼前雪松的引用等等,这些软质景观的介入,很好的柔化了建筑本身的高度与硬度。

(2)图书馆前广场上矗立有茅以升前辈的雕像,植物选种采用雪松、龙柏、圆柏、侧柏等松柏类植物搭配,配合弯曲的小径,突出了纪念意义的主题同时又不显得呆板,获得很好的俯看效果。

(3)校园内部有几条深受学生喜爱的小径,其中两条位于教学区内:一条是电气馆背后的银杏路,另一条是逸夫馆后的大叶榕路,它们一个带给我们迷人的秋景,一个带走夏季咄咄逼人的烈日,是学生课后经常光顾的地方。

(4) 实验楼一片,用地条件相对紧张,但垂直绿化的爬山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3.2.2从植物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角度分析

(1)中心楼中庭生长了几株董棕,董棕性喜阳光充足、高温、湿润的环境,生长适温20~28℃,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成都的最低温度是董棕难以承受的,但是由于处在高层建筑物中心,周边建筑为其挡住了寒风与冷空气,创造了相对温和的小环境,因此,这里的董棕得到了较好的生长,创造了植物景观奇迹。说明小环境的优劣对植物生长有着极大的作用。

(2)不同的植物对光照需求不同。一般来说,开花及色叶植物需要较多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如逸夫馆背后的红叶李在强光照下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状态。

(3)乔木种植应距建筑合适的距离,离建筑太近容易遮挡光线同时影响植物生长。土木馆外的大叶樟便因为距离建筑太近,产生“偏冠”现象。“偏冠”植物在暴风雨季节具有安全隐患。

(4)同种植物在生长时存在竞争关系,包括对阳光、土壤、水分、营养等多方面的争夺。因此植株之间应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各珠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图书馆侧面的种植刚好成为反例,植株之间间距太密,以至于植株生长缓慢且生长潜力较小。

3.3 体育运动区

该区接近宿舍区,在其四周应该栽植高大的乔木,下层配置耐阴的花灌木,从而形成一定的绿化层次和密度。具有一定密度的树木形成的绿荫能有效遮挡夏季阳光的直晒和冬季寒风的侵袭,也可以减少噪音的扩散,减少对外界的干扰,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

西南交大体育运动区主要分布在2处:一处在学校东北部,包括田径场、詹天佑体育馆、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一处在图书馆背后,主要是篮球场地,同时有小部分乒乓球场地。

3.3.1从物种选择与功能的结合关系角度分析

(1)该区大量运用大叶榕,如羽毛球场、足球场、篮球场等,有效遮挡夏日阳光,形成宜人的活动区域。

(2)在篮球场与唐臣路之间种植法国梧桐、银杏、广玉兰、桂花、海桐、栀子等植物,形成厚厚的“绿帐”,有效的界定空间并隔断相互之间的干扰。

(3)詹天佑体育馆与田径场之间缺乏有效的植物种植,未创造出宜人的活动空间。

3.4 学生宿舍区

该区的绿化功能是创造安静、卫生的环境,便于学生学习和休息。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及学校运动场普遍紧张的状况,留出部分活动空间。植物配置的原则应简单、实用、抗破坏,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植物的品种也可以相应丰富些,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西南交大学生宿舍主要分布在两处:学校北门附近的眷诚斋和镜湖附近的扬华斋。

3.4.1从物种选择与功能的结合关系角度分析

(1)可识别性较差。每栋建筑几乎一样,因此植物配置宜突出识别性,遗憾的是当时缺少这样的考虑,导致刚来到交大的人极容易迷路。

(2)缺少活动场地。尽管有用地条件,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如眷诚斋2号楼侧面,栾树下本应成为宜人的休息及活动场地,但现状只是做了简易的铺装。

3.5 职工家属区

职工家属区的植物配置形式比较自然,更加生动,适合人群居住。西南交大职工家属区分南园和北园,由通往西门的道路一分为二。

3.5.1从物种选择与功能的结合关系角度分析

(1)未充分利用林下场地。北园内有两处树阵林地,林下本是很好的邻里交往、儿童玩耍的空间,现状正被废弃着。

(2)植物种植时未充分考虑人们抄近路的行为习惯,导致植物绿化被践踏。

3.6镜湖游憩区

校园内部休闲区植物配置更应该品种丰富、形式多样。镜湖位于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校园中部,是整个校园环境的心脏,起着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提供师生交流场所,改善校园内部生态效益等作用。成为了各类人群饭后散步健身的好去处,在全校师生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6.1从物种选择与功能的结合关系角度分析

(1)遵从了“适地适树“原则,所选择的植物树种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适应当地的土壤及小气候条件。如岸边植柳,用柔软的柳条软化生硬的驳岸边界;岸边的迎春不仅带给我们春天的惊喜,同时起到防护作用,是一种软性的防护栏。

(2)考虑到了植物树种的季相变化,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春天赏玉兰、樱花美景,夏天看紫薇、荷花斗艳,秋天闻桂花芳香,冬天赞雪松挺拔。

(3)物种选择较丰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同时创造了景色宜人的休闲环境。

(4)创造了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用密林组织的相对闭合的空间是看书学习的场所,疏林草地组织的开敞空间适合交流活动。

(5)这一片区在种植设计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未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抄近路、依赖性、人看人等。

4结语

高校校园的植物景观不但受到气候、地域、土壤、水等自然因素和设计思潮、审美观、经济水平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到高校校园特定的使用群体和高校性质及风格的影响。反过来,高校的植物景观又影响着校园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精神气质。

西南交大作为一个教学、科研的场地,在校园绿地的建设以及植物造景方面有别于城市其他绿地,应该综合多学科领域,保证植物景观能够持续发展。

(1)从生态学的基础出发,尊重植物的地域性特征,运用生物演替的观点,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和绿色文化观。

(2)充分发挥植物的环境功能,确保形成一个安静、平和、沉静、内敛的校园环境。

(3)针对师生的行为特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系列从私密到开放的多层次户外学习、休息、交流和群体活动空间,从而创造出大学校园中独有的人文环境。

(4)不同功能区对植物景观有不同的要求,设计中对各功能区区别对待。

(5)植物景观设计应与植物科学研究相结合,通过采集植物、为植物分类、模拟植物的生长环境,为教学和研究提供素材,创造别具一格的校园风景。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刘少宗.园林植物造景(上)――景观设计纵论[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

社,2003.

[3]陈自新.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学研究动向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1997(增刊):41~45.

[4]查君.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的校园规划设计规划师[J].规划师,2005(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