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阅读理解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阅读理解教学

篇1

一、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是对文字进行加工和深层次理解的一种过程。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涉及文字的数学问题,其中有应用题以及一些文字题等。这些数学文字是由一些符号和数字以及词汇组成[1]。当前,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不符,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文字有错误的理解,降低了解题的精确性。其中,一些学生对数学语言和相应的解题要求理解不准确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为在数学当中应用的语言比较简单,会将一些数量关系隐藏。学生在对其中文字进行阅读时,经常会应用加法的形式,自己对条件当中的信息和意义进行补充,才能全面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在数学授课当中,教师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培养。

二、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教学特点分析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培养有益于学生提升及问题的效果。所以,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慢慢提升阅读的理解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升解题的正确性和效率。

(一)抓住关键,重视细节,明晰题意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概念会有关键的词语,如果学生在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忽视了其中的重点词语,没有仔细揣摩,对概念当中的含义很难理解到位,以至于对相关的理解有误[2]。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概念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以便展现出语言的严谨性,使学生在阅读更好的掌握数学概念当中的内涵。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学生对关键词进行把握,重视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深层次的理解题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各项思维能力。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的学习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便使学生理解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如在计算4×9=36中,引导学生思考4和9叫什么?36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在整数乘法中,因数和积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也就是说4是36的因数,36是4的倍数。同样,在这个算式中,我们还可以说9是36的什么?36是9的什么?

(二)引导学生对文字周密思考

在数学的日常授课当中,教学的关键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对问题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将其解决。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文字当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解题时,本身便是一个产生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产生了疑问才能更加细致的进行阅读,对文字分析的更加透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这类应用题为倍比问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深层次的含义,明白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要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样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式,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并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总量÷一个数量=倍数,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如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等,这样学生便很快就计算出结果:

(1)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 3700÷100=37(倍)

(2)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40×37=1480(千克)

列成综合算式为40×(3700÷100)=1480(千克)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

(三)重视比较,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数学知识当中,横向数学知识以及纵向的数学知识之间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知识的形式学习其中的数学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找出新的知识点,能够举一反三解决其它的数学问题[3]。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的形式对其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但要求学生要在两者相同之处找出不同的地方,在不同之处找出知识的相同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探究其中的联系,提升数学的解决方法,累积解题的经验等。

例如:在《圆柱和圆锥》的学习中,教师便可以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知识点。

在授课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阅读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性质,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对比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和高,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联系新旧知识等,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篇2

关键词:词句理解;理解方法;教学策略

词句理解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语言的感彩,体会表达效果……”在高年级对于词句的理解的教学我们可以运用以下

方法:

一、替换法

根据词语所属的语言环境,把难懂的词语替换成其他词语准确理解词语,可将需要理解的词语换成相近的词语试一试,词义的区别就明显地看出来了。

二、词素分解法

如:《中国的花》一文中“岁寒三友”一词的理解,教学生用“拆词法”理解词语,“岁”是“年”;“寒”是“寒冷”的意思;“三友”指的是松、竹、梅,合起来就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松、竹、梅傲然挺立。它们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品质,被中国古今文人誉为“岁寒三友”。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来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是学生们一项重要的能力。

四、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例如,教学《迟到》时,在品析“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句时,可以用比较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读读这句话,哪句话好?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中,学生体会出“很严很严”是在强调父亲的严厉,是在突出父亲的严厉。

将“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应用于品词析句教学,学生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结合上下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五、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如:在教学《迟到》一课时,为了更深地感受父亲的严厉,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挨过打吗?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的父亲会怎样对待你呢?”同学们畅所欲言:甲说:我的爸爸很疼我,即使我犯了错他最多说说我;乙说:我的爸爸在我犯错时特别生气的时候会打我,但没有像文中的爸爸那样,那么严厉,我想打在作者身上一定很疼。看来,教师只需给学生一个他们熟悉的信息,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生活的经验去体会、感受,他们才会把自己对世界最真切的感受如诗如画地告诉你,

那是他们天生的智慧和财富。

六、发挥想象,巧补“空白”理解词句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补白”,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七、巧用换位思考、角色移位理解词句

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嫦娥奔月》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嫦娥奔月时的心情的句子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嫦娥这一去就再也不能回来了。她将永远地离开那美丽的家园,永远地告别她深爱着的丈夫,永远见不到她曾经救济过的乡亲们了。在向月亮飞升的过程中,嫦娥一定想到了许多许多。如果你是嫦娥你会说什么?阅读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阅读时要能进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

八、通过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插图、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多媒体资料理解词句

大部分插图都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形象再现,如果抓住这一特点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学生尽可以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个性化地说、写“我看到的、想到的”,说、写“与课文没有的、与课文不一样的”。

篇3

一、要引导学生了解小说产生的背景

捷克现代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小说研究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凡是发生的事情都属于现实,而‘存在’则是关涉人生在世的基本境况。小说的使命不是陈述已经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而是要揭示‘存在’的尚未为人所知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现代小说在其思想和理论基础上已经完全颠覆了古典小说的传统。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切身感受过统治阶层制定的法律对穷人是如何无情。在他的笔下,穷人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但他们往往被社会无情地吞噬。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繁华鼎盛的社会景象相映照,显得格外刺目,隐含了作者的愤愤不平。只有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入手,才能深入把握文章主题,从而有助于分析理解文章内涵。

二、要注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人公及主题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恐怕很多学生第一遍阅读这篇文章时都会把主人公选错。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使用笔墨的多少,更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由此看来,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贝尔曼先生。全文只有两处集中写贝尔曼先生,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情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后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儿令人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欧・亨利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这“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每一位学生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三、要指导学生把握外国小说的逻辑结构

现代小说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用逻辑的方式去理解生活、推演生活,从而使真实的生活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被永远遗忘的存在。所以,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的笔下,他们认为导致生活中某一结果的发生的原因其实是无限的,而且几乎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确定的因果关系。所以,现代小说家的本领就在于谋划设计一些看似不重要,因而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细节,然后在可能的限度内进行深度挖掘,复原生活的真实过程。《最后的常春藤叶》在篇章结构上,非常简洁洗练。几乎没有多余的废话。场景的描写,也非常简练,全部都是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为之中的。看不到大段相互之间相对独立的功能性文字。这一点,在短篇创作中非常重要。

四、要传授给学生外国现当代小说常用的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原是象征主义创作的重要手段,现代小说家们也普遍喜爱使用这种手法。在他们的笔下常常用具有物质感的形象表现微妙、隐秘的思想和情感,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而且这种象征突破了传统象征手法对象明确的特点,如太阳象征光明,玫瑰象征爱情等,现代小说中的象征往往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表现为复杂多变。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这片珍贵的树叶,放在深秋时节,放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对琼珊来说,得之则生,失之则死,生命系于一片希望之叶。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除了象征手法这一中国文学作品也常用的手法之外,外国小说还运用了诸如意识流、时空倒错、荒诞离奇等手法,这些手法不仅仅学生,广大普通读者也是难以把握和理解的。但要想深入理解外国现当代小说,又需要对这些手法有一定了解。意识流的手法――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联结,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如《墙上的斑点》,伍尔夫特别注重表现人物的主观世界,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人物复杂微妙且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时空倒错的手法――在西方现代小说中,比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作者常常将时间顺序颠倒,将空间界限混淆,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使得每一个时空都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打破时空的界限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和多层次的复杂心理活动,使得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个性特征具有多层次性。荒诞离奇的手法――在现代小说家笔下,荒诞常常表现为人与物的变形和解体,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由人变成了一只甲虫的荒诞情节。变形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怪诞反常,小说家们正是通过这些极度离奇古怪的荒诞手法来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刘文娟.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人物形象的课程社会学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3期.

篇4

【关键词】中师英语教学 阅读理解 方法 技巧

阅读理解是对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检验,阅读理解题是指导英语阅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国内的中、高考和英语等级考试中,题量大,分值最高,句子结构多样复杂,生词量5%—10%,难度较大。除了应试外,阅读也是获取信息、提高人文修养的途径之一。

一、以教材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文章中渗透了丰富的审美及科教内容,在这些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材料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史 、人物、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一般以叙事(narration)、说明(exposition)为主,各学科渗透性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收集各学科信息的能力和发展学科思维的能力。

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改变学生出声阅读、用笔或手指逐词阅读和过多回视等习惯。坚持细读前的略读、带着问题去读;坚持整体学习和整体阅读的方法。提倡以语义为单位,按意群(sense group)和词组(phrases)构成视读,理解句子。遇到生词尽量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其含义,不要查字典或参考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

(一)限时阅读(timed reading)

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给学生限定时间。每次阅读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引导性表层理解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deducing)单词或句子的意思,采用快读(fast reading)、略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等,精心设计理解性训练习,变化提问的方式,如:多项选择(multiple choice)、判断正误(true or false)、找出答案(finding the answer)、填空(blank filling )等,利用已有的线索和学生的背景知识,构建文章的语义图像,预测全文的内容,从而快速地猎取信息,检查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对整篇文章的整体理解,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目的性,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略读又称跳读(skimming)或浏览(glancing)

指掠过细节描写、目光跳跃式、扫描式前进,尽可能快速地、有选择地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略去无关紧要的内容,尽快抓住关键词(key words )、句子和段落(main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理解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general idea),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main idea),寻找字面上或事实上的主要信息。要注意每个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 )(一般为第一句),还要捕捉关键词语及连接词,如:however ,moreover, in addition和序数词firstly、secondly等。

(三)寻读或扫读(scanning)

指带着问题从阅读材料中寻找答案。扫读时目光从上至下,迅速搜寻所需的内容。如:查找数据内容,分类项目,文件的时间、地点等具体信息。

(四)细读(careful reading )

指对文章中一些重要段落进行仔细阅读。通过有目标的阅读,加大信息的输入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应做到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的主题句和语言知识点(language point)。

(五)精读(scouring)

指在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逐词逐句阅读课文,熟读精思,不放过一个疑点。抓重点词、句子和段落,详细理解文章内容。在限时阅读、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老师可在黑板上或以投影的形式,列出重点词、词组,让学生讲述文章大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先讲述一遍。教师也可把文章按时间、情节或其他线索,划出几个层次,让学生分段讲述,减小复述的难度。如:人教版2003年6月出版的SEFC Book 1 A Unit 5 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s,文章可根据时间划分三个部分,即:Paras 1-2:His earlier works; Paras 3-6:Some of his famous films and his life ;Para 7:The secret of his success.然后,把每一个时间段的关键词、词组列出,通过对这三个大的时间段的讲述,学生对Spielbergs 就有了更深、更详细的理解。

(六)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y)

该活动是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关的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将学生真正地引入到语言的海洋。通过课后大量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七)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词汇和语法知识,就无法阅读理解进行阅读理解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和正确运用词汇的熟练程度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句子为单位,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方法。

(八)提高学生阅读的综合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技能

要培养学生准确推断语篇的功能与目的、主题的判断,中心思想、主题句、关键词、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的推断,事实的归纳、语篇连接手段的分析,找出理解的突破口、阅读讨论等。常见的推测作者写作意图目的(Purpose)有:1) The writer writes the passage to___. 2) The author’s main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 is to___.等。如:外研社2010年6月出版的高中英语Book 2 Module 2 No Drugs 文章中心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吸毒对社会、家庭和本人的危害,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以此引起社会的关注,规劝人们:远离!常见回答有关主旨大意的问题有:1)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___ . 2)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deal with? 3)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is___ .等。以此类问题属于全局性的问题,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下列几种策略有助于快速准确的把握文章中心思想,①快速浏览文章,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引言;②大多数的文章或段落主题思想通常通过主题句给出,要注意文章的每一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③如果文章的主题句未给出,应从上下文连贯的意思来理解全文,最后总结、归纳出主题;④对文章所提供的线索或暗示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⑤注意信号词in a/one word,as a result,finally。

(九)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师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并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评价的多元化,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教师对结果认真分析,恰当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进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积极阅读。同时,也可使他们反思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明确努力的方向。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广泛阅读各类素材,拓宽知识面是阅读成功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循环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就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出一条通向“不教”之境的桥梁,使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样就能够稳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殷红.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技能和技巧[J]. 中学英语之友(高三版),2009(03).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层次

一、引语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理解和接受文本中的信息,也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阅读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表面上看,阅读似乎是读者一个人与文本内容的交际活动,但实际上它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在辨认文字的同时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而小学英语教师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调动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学生们的思维,并根据不同阶段的阅读教学特征和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三个层次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中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意思,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能力。而阅读能力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文字符号表示的字面意思。表层理解是对文章事实的了解。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章的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下面由PEP教材8U3 part A部分举例。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How did Zhang Peng go to Mike's home?

What did Zhang Peng do at Mike's home?

What did Mike and Zhang Peng do in the park?

What happened?

Who helped Mike get the kite ?

How did he get the kite?

教师在提问学生,提供他们一些时间考虑的同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答题线索,如关键词或主题句等等。并告诉学生回答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语法语序问题,如回答“What did Mike and Zhang Peng do in the park?” 这一问题的时候语序是“主+谓+宾”,需要把助动词“did”转化为后面动词的过去式形式,所以回答的句子语序应该是“Mike and Zhang Peng did something in the park.”(作为新教授的语法的时候,强力推荐)而口头式的回答形式也有助于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达到了新课标的标准。

(二)深层理解

深层理解要求的不仅是读者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而是要去透过字里行间能够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或隐含意义。深层理解考查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对事实的理解,而是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根据作者在文中传递的信息,凭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文中没有明确表述的,但跟课文中所述内容相关的思想与信息。它要求理解的不仅是文本本身传达的事实信息,而是传递在文本之外的信息。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请学生们阅读后作答:

Does Kate like her birthday gift?

What can you know about Zhang Peng and Mike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In what other ways can Mike help Zhang Peng?

在此阶段教师们需要考虑的是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没有太多社会经验和经历的小学生,所以当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提供关键词或启发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比如说,对问题“Does Kate like her birthday gift?”,学生如有迟疑,老师应该提供关键句,如,“Kate said” “Thank you. I love that” ; 对第二个问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回答问题,比如,从Mike 和 Zhang Peng 互赠礼物这件事情来看,他们是好朋友。“So, we can know that they are good friends.”此阶段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扩展学生们关于对话主题的背景知识的理解。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东西方在过生日时候的区别和共同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评价性理解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从所读的文章中获取信息或利用已经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在此阶段,读者需要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并对文章中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评价性问题有:

What do you think towards this problem?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在此阶段,在给学生时间考虑的同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给学生提供回答时急需使用又难度较大的词。而词的提供根据不同年级也有不同的挑选。比如,如果是需要学生们描述当地天气的话,给学生提供所有可能涉及到的词。需要注意的是,此阶段避免只给学生提供会用到的词。因为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大纲词汇,需要他们从这些选择中辨认需要的词汇。因此,这对学生们来说是练习词汇的好机会。其次,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不管是二人组讨论还是三个或三个人以上的小组讨论,都能够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丰富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够增进团队之间的合作。最后,此阶段的回答比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回答都开放自由,也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清楚地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必须开口讲话,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创建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真正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由传统教学模式引起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由于多年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经历放在解释生词、词汇搭配、句型操练等语法知识的练习,而过多的语言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整体文章意义的理解,从而影响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也就是作者的真正思想。另一方面,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阅读理解问题还是集中于表面性问题,也就是学生对事实的考查,以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难以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开创性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在重视发展学生表层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能力的培养,因为它们关系着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否能真正得到提高和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否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多给学生设置关于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问题,使他们的阅读达到更高的水平。

篇6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模式 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54-01

现阶段高中阅读理解教学中,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转变和过渡的重要阶段,要求积极应用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作为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核心内容,在个性化阅读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是高中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有较大的改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局限于听录音、翻译和大量的练习,影响了阅读理解教学的功能性和及时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积极互动的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遏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学生普遍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阅读理解练习中的技巧和策略。大多数学生依然采取逐词逐句翻译的方法阅读资料,并且需要通篇翻译才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整体学习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同时高中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的机会较少,通常依赖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阅读方法和技巧得不到充分地锻炼和运用,是影响高中阅读理解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个性化阅读模式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1.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个性化,并采取合作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的思维活动中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都是经过教学专家和学者反复研究实践选择出来的,并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合理编排,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根据每单元的课文内容选取一定的辅助材料配合课文阅读教学,在资料选择时,应注意所选材料的难度与课文相似,并注意选取材料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2. 应用正确阅读技巧,夯实英语语言基础

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阅读目的,应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所涉及的阅读材料通常分为通读和精读两类,学生应掌握精通读结合的方式。对于文章整体应快速通读,了解文章的主旨。语句的阅读应注意理解主旨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点的短语和句子,对于生僻的单词应结合上下文含义揣测单词含义,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速度和质量。教师可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开展阅读理解教学。首先设计在文章中直接可以找到答案或通过简单总结能够得出答案的问题,如time,person,place,main idea等;其次设计更多的细节问题,加深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如tone,author is attitude;最后结合学生兴趣设计多样性的问题,如选择题、问答题、debate、discussion,同时创新问题形式,将表格、图标等问题形式交叉进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加强课外阅读实践,扩展英语阅读空间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有限的教材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阅读理解教学不能只停留于封闭的教室和教材内容之中,应加强课外的阅读实践,使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阅读材料和内容的视域,摆脱单一英语教材的束缚,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素养。教师可为学生选择难易适中并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课外阅读材料,同时在学生课余时间开设英文优秀作品选修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最新的英文报刊、杂志、有声读物、视听读物等,以达到扩展英语阅读空间的教学目的。

三、总结

中英语阅读理解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学习活动,在英语学习中,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语言技能。对于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工作者而言,在个体化阅读模式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坚持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推理分析、信息捕捉、综合归纳等阅读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扩展阅读习惯,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雪梅.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2008.

篇7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循序渐进过程。阅读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导――读――练”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一)导――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因此在教学上,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即将阅读的语言结构进行预热,唤回他们对某一语言点相对生疏的语感,同时又要对学生即将阅读的材料的主题内容进行预热。这样的预设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浅淡的印象,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并且能唤回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阅读前的紧张心理。

(二)读――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就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一般分以下三步:

①听。在小学阶段,这一过程是略读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听,了解课文大意,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泛读并提问。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可以对答如流,但是学生用英语提问的能力却与之相距甚远。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按意群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的速度及效率。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机会进行提问,其目的就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③精读。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先布置任务(抓细节/猜词义等等)。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求答案,由浅入深的进入学习,学生完成起来会更有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能适时的启发学生根据上下文或运用构词法知识来猜测词义。

(三)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

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这也是阅读的延伸部分,我们要帮助学生观察和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实和信息,而后引导他们将这些信息重新组织,完成相关话题的表演和讨论等,让他们对知识点所适用的情景有初步感知。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主要依靠课内阅读,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补充。

实践经验证明,课外阅读不但能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发展。

1.选择课堂教学的拓展语篇

选择一些与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关,并且结合课内拓展的阅读内容,进行语篇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选择生活化的拓展语篇

篇8

关键词: 自主学习模式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逐渐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手段、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缺少阅读兴趣,特别是实用类文本相对枯燥,学生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过多,对正确答案较为看重,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挥。因此,需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模式,并加以科学应用,从而逐渐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为了凸显自主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需要教师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激发高中生阅读兴趣,需要学生了解阅读理解能力对其写作水平的提升有重大帮助,也是其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认识到阅读理解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参与到阅读理解教学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自主阅读的篇目最好在学生感兴趣的范围内,结合教学需要做出选择,保证学生积极、认真地阅读文本,并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多角度感知自己喜爱的事物。

例如,在学习现代新诗这一单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赏析更多的现代新诗,更全面地理解现代诗的主要流派,诗歌中常见意象,作者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卞之琳先生的《断章》等诗歌,大部分高中生都有所耳闻,在系统讲解过现代诗单元之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这几首课外现代诗。这样选择学生相对熟悉的作品,对学生来说难度较低,学生会更乐于思考与探究,发现现代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高中生具备了较为强烈的阅读欲望,才会更主动地自主学习,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并不是所有高中生都擅长语文学科,许多高中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不够高,应用自主学习模式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探究环境,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并提供给学生必需的背景资料,尽可能帮助学生降低阅读理解难度。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困难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互帮互助开拓思路,为正确理解阅读文本找寻切入点。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本身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分配自主探究任务时尽量根据学生不同语文素养布置不同的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努力思考下解决一部分问题。

例如,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一大难题,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本,多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固定句式,并学会灵活运用积累的文言常识解决文言阅读问题。为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从古代叙事散文入手,其情节较强,理解相对容易,鼓励学生探究其中的叙事手法和行文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树立了语文阅读自主学习信心,在阅读过程中更积极地思考,解读文本,给出合理的答案。

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为其设计出合理的自主学习方向并做好引导工作即可。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随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状态,及时发现学生阅读理解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改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了解文本的行文思路,感知作者独特的语言,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教师尤其要注意认真听取学生的思路,从中发现学生出现理解偏差的部分,并向学生说出正确的想法,与学生共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教师要注意不能直接否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学生提出的独特看法予以肯定,这样学生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阅读问题。教师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不打消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深入理解文本。

四、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学会科学地、深入地分析文本,不断提高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不旦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三个层次:

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

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目前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阅读理解教学。从过程看,数学阅读理解包含了前后相依的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可能面临困难,我们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英语阅读 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明确要求。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的占比逐年加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认识阅读理解意义,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分析、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是阅读的主要目的,因此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是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要经过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中级阶段的深层理解和高级阶段的评价性理解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只是了解文章字面的意思;中级阶段的深层理解要求读者能清楚地懂得作者的言外之意;高级阶段的评价性理解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对课文的表层理解,对后两个层次的理解却很少关注。他们总以为表层理解就是阅读理解的全部。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总是把大部分教学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和造句训练上,重语言形式而轻内容理解,影响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往往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缺少思考和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由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只处于表层,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只设计一些正误题、多项选择题和回忆性问题,而且课文未对学生的理解有全面的要求与训练,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按照理解课文的三个层次来进行。

二、理清阅读理解层次,搞好阅读理解教学

1.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涵义是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由于初级阶段的表层理解是中级阶段的深层理解和高级阶段的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对于学生的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知识教师要有清楚的了解。能提高对课文正确理解的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当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既要有语言知识,又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正确全面理解文章的含义。学生阅读是课文内容和学生背景知识相互结合与作用的过程,而阅读理解是学生利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思维的过程。

2.中级阶段的深层理解。中级阶段深层理解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没有明确表述但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思维推理活动。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语篇标志、主题句等。

3.高级阶段的评价性理解。阅读是为了吸收或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提高对课文深层次理解和评价,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小组讨论既可以使学生畅所欲言,促进与丰富学生的思维,又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利用教材训练阅读,致力自学能力提高

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实行精读与泛读结合,不断提高能力。在新授课文时,先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题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快速阅读,然后给学生指定段落,根据精读要求让他们自己找出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力求搞懂。精读由学生深入地读,要彻底改变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状况,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四、坚持限时阅读训练,强化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每一节课可利用10分钟进行听力和快速阅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完成好阅读理解题。在检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的基础上进行辅导讲评。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外,为了增加阅读量,还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阅读题材广、篇幅小、内容精的阅读材料,而且要求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知识面也扩大了,而且阅读兴趣会更高。此外,选择的阅读材料要求内容新颖、题材多样、语言生动、引人入胜。而且阅读材料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难易适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阅读和获得知识。

五、切实落实阅读辅导,全面追求阅读效率

阅读一般而言是在课外进行,是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就很难保证持续正常地开展。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体现了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数量是密切相关的。阅读要以数量求质量。为了实实在在地搞好阅读,教师除了对阅读数量、阅读速度严格要求外,还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1.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表现为:阅读时喜欢发出声音;指点着助读;每次看到的单词只有一个;阅读中查词典分析字词;阅读时重复读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和一个句子,既影响阅读速度又不能全面地理解所阅读内容的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阅读中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段落中的主题句子和句子中的关键词。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来猜测词、句意义的方法。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词,学生为此不必紧张,因为生词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文章中的,它是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词法等猜出词义的。

3.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理解题来阅读。每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不但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而且可以作为阅读的提纲。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是按这个程序阅读理解的:阅读短文―看问题―看短文―选择答案。教师也可以以另一种阅读理解程序指导学生:看问题―读短文―选择答案。如此,学生的阅读速度会大幅度地提高。

实践充分证明阅读教学作为任何语言学科的重要板块,是学生获取信息、与作者心灵沟通和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学生只要娴熟、科学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就必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惠芳.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调整阅读教学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2]赵华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J].甘肃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