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社区教育。在所有的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具有持续性、适应性、教育形式多样化、与社会和谐共处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能够很好的满足终身教育的要求。
21世纪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信息。信息在这里所指的是事实,知识,消息或资料等。“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把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就是信息化社区教育,在融合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最小粒度的信息形成社区教育,同时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在一些社区教育中,由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很多的社区教育活动中都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也满足了在信息时代人们日益挑剔的学习需求,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展。社区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如此一来不仅社会的各项学习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也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信息化社区教育还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因为它能够吸收和整合其他的各种社会资源,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社会。
1 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
信息化社区教育是将传统的社区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进行整合应用,所以信息社区教育相对传统的社区教育,开放、互动、共享。它的优点是:
①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形式丰富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和教学当中,教育资源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和丰富多彩,并且易于理解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依靠网络的开放共享和其快速方便的访问速度,社区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Internet的学习资源。这样一来,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②社区教育面向所有公民,实现了教育公平。传统的社区教育的教育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比较固定,但大多数社区学习者每天都要工作上班,不能进行脱产学习,因此在社区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有一些老人因身体原因也不能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学习。如果在社区教育中加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因为网络虚拟环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③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化。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没有过多考虑学习者个性化差异。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教授的学习内容等都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策略。而在信息化社区教育中,才能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开发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对网络学习资源高效利用,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 与传统的网上教育相比,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优势
①信息化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更贴近于生活。通常来说,网络多媒体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质,一般都是一个专业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的。而信息化社区教育则不同,它是为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服务的,它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06-03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地深入和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普遍共识。我们看到:在这场汹涌澎湃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不管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在探讨“专递课堂”、“名师讲堂”、“慕课”、“微课”,都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一时间,教育信息化俨然成为了教育的“明星”标签,似乎成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关键钥匙,“谈教育必谈教育信息化”。虽然这种全社会都重视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局面是良好的、势头是可喜的,但教育信息化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一个误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忽视了其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特点与差异化,按照同样的模式在进行,按照相同的路径在发展,按照一致的标准在要求,导致出现“小脚穿大鞋”、“成人在看小人书”的现象,诱发了对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争议,进而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正常、有序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差异化分析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讨论热点“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幕课”、“微课”,以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等,大多属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课程资源建设范畴,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绝不应该仅仅限于此,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也是为教育管理服务的,为教育研究服务的,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这些不同的教育类型中存在着发展目标、发展程度、应用特点、教师要求、作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应用和发展也应该满足各自规律、遵循各自特点,突出各自重点。
1.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重点发展目标差异
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义为“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那么,具体到不同的教育类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还是有区分度的。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发展目标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由于东西部发展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而带来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公平等问题,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学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工具和抓手。
(2)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发展目标是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降低办学成本。职业教育信息化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出虚拟仿真的实验环境,并借助校企联合,实现网络实验室和远程实习等功能,在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性需求的同时,又降低了实训设备购买、维护等办学投入,还增强了实训实习的安全性。
(3)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发展目标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健康发展,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引领社会信息化全面进步。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整体信息化的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对本领域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目标之外,还肩负着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样板、制定标准、解决问题、开发工具,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引领全社会信息化进步的责任。
2.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发展程度差异
我国教育信息化这些年围绕着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应用系统、信息化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而逐步发展,已然在不同教育类型中取得了不同的成绩,高等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正以不同的信息化成熟度出现在后续的发展道路上。
(1)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全面启动“校校通”计划,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大,要改善和提高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实现均衡发展,不论是时间上还是投入上都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这些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仍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
(2)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从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后才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硬件建设具有了良好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扩展和提高,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中,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以“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为重点,依托以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的教育云服务平台,着力打造“职教新干线”,积极探索以空间教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在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资源网络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3)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自1998年开始,由于政府投入力度较大,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较强,高校自身高度重视等原因,发展势头较快,现已基本完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但同时,高等教育信息化由于资源共享不足,存在着信息壁垒、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问题,而校际间也存在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高低导致的信息化高洼地区别。因此,在下一步的信息化应用提升阶段,应着力加强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和统筹规划。
3.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应用特点差异
教育信息化丰富了教学手段、生动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育质量、创新了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但是在不同教育类型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还是具有鲜明的特点差异。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信息工具帮助课程资源开发,满足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信息系统记录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完善评价体系;以信息手段配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作为合格的“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
(2)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要坚持“实践驱动”的特点。围绕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学生实践性需求、课程实践性需求、校企合作的实践性需求、行业发展的实践性需求、社会终身学习的实践性需求来展开应用。
(3)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要坚持“引领创新”的特点。高等教育信息化作为整体教育信息化乃至社会信息化的领头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成为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的制定者,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示范者,成为信息化课程开发工具的创造者,成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难点的解决者,成为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者。
4.教育信息化对不同教育类型的教师要求差异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青少年一代已经成为“网络的一代”,他们的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给教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主动接受教育理念的更新,主动适应角色定位的转变,自身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应用层级上,对不同教育类型的教师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1)基础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重“运用”:基础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已成熟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信息化工具,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工具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件开发,以信息化的手段和思想进行课程展示和组织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2)职业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重“应用”: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改变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需求要求教师能够开发各类虚拟仿真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高等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重“引导”: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看待信息社会,引导学生把握信息化的脉搏,引导学生在浩淼的信息资源中正确选择,引导学生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学生把信息技能作为终身学习的工具。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和目标又要求教师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引导行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5.教育信息化对不同教育类型学生培养的作用功能差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如果说教育信息化影响和改变了教师,那么它必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学生。
(1)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走入信息世界,正确理解和使用信息工具,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利用信息化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对学习、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信息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帮助学生“改善习惯、提高技能”:通过对连续学习行为的鼓励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通过对认真仔细行为的鼓励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通过在模拟仿真环境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完成协同任务的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3)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帮助学生“提升素养、启迪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主动学习的利器,并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广纳博收、扩大视野、启迪创新思维、助力学术研究和科研探索。
二、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类型中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既然教育信息化在不同的教育类型中存在着差异,并已经有了不同的发展程度,那么在后续的应用发展中就应该遵循其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规划,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坚持“政府投入、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的原则。基础教育由于包含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大多财力有限,而且基础教育信息化不能追求利润回报,因此决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遵循“政府投入、政府建设、政府管理、学校使用”的原则。过去三十多年,在政府主导下的电化教学中,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一些教育企业已经开发了数量众多的优秀课件,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地不断深入,课程资源还将不断丰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对课程资源的选择、选拔、建设、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对教育企业开发拥有的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可以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给学校使用,以达到高效利用的效果。
(2)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的原则。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多、专业种类多、行业特色鲜明,不论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还是为满足社会服务功能出发,都需要走校企合作,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道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职业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困难,并通过信息化应用的资源共享来实现服务人人、服务社会的目标。
(3)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遵循“顶层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发展”的原则。由于高等教育群体的信息化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高于其他教育类型,而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备,所以在此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发展可以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根据高等学校的自身需要自主建设和发展,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只有这样的信息化土壤,才能培育和生长出更繁荣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果实。
如果将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发展比作现实生活中车辆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有的是国道,有的是省道,有的是高速,有的是高架,但不管怎么样,“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有根据信息化的现实差异,建立信息化立体网络,教育信息化才能朝着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的目标快速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篇3
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部在规划中构建了21世纪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规划内容针对该模型的5个关键领域提出了目标和建议:①学习。指所有的学习者在校内外都能获得具有吸引力的、充分授权的学习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成为未来全球化社会中的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知识渊博的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参与者;②评估。各个层面的教育系统通过测评关键要素,应用评估数据来发挥技术的杠杆效益来促进教育的持续改善;③教学。教师能获得个别地和团队地支持,通过技术教师能获得数据、学科内容、资源、专家意见等方面的学习服务,这些学习经历将会激发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④基础架构完善(Infrastructure)。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他们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应用综合基础架构设施(如网络带宽、应用终端、网络资源、应用标准规则等)来支持自己的学习;⑤改进效益(Productivity)。各个层面的教育系统重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的架构与方法,以确保资金、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更为有效。该规划将教育技术完全溶入了教育生态系统,如余胜泉教授所指的教育信息生态观,使信息技术不再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而是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教育信息化能对教育教学产生充分效益的前提条件。
美国4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和《教育信息化政策20年回顾》的研究报告,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状况,由此可知:①美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期技术与教育分离逐步走向技术与教育融合,并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产生教育信息化应有效益。如1996年的规划中的4个方面几乎全是关于信息技术而非教育,到2010年规划将所有信息技术问题缩减为基础架构设施,关注教育本身,关注技术应用如何符合教育需求,关注技术与学习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整合;②美国非常重视促成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条件建立。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信息化中评估工作日益重视,如1996年第一个规划中未涉及,2000年规划指出,通过研究和评估提高下一代人在教与学中应用技术的水平,2010年规划中将评估与信息技术即基础架构并列,可见评估在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非常关键作用,评估将有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其次,对教育信息化投入资金的应用效益日益关注,如2005年规划指出创造性地应用预算内经费,到2010年规划将效益(其中重要一块关于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单独罗列,与学习教学和基础架构并行。
1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特点分析
我国没有专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内容一般整合到国家或地区的五年教育发展规划之中。通过梳理文献和网络查询,在国家层面,笔者选取了19982010年相关政策文件,具体如表3所示,其中2008年和2009年未找到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上述政策文件提炼出了某个期间的阶段性重点政策文件特别是行动计划或规划之类政策文件,以此为核心,将该阶段其他相关政策纳入为分析范围,总结出不同阶段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特点。19982000年间的政策核心,该计划指出:国家投入3.6亿人民币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开发。有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文件如《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及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文件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这一阶段政策实施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全面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做准备。
①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到2005年,绝大多数高中阶段学校和部分初中、小学均能联接国际互联网;远程教育工程基本覆盖全部初中阶段教育和部分小学;②全国初中以上学校基本上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每所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应设立计算机教室;④全国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能够收看教育电视节目;⑤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面共享;⑥要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等的现代化;⑦要加快培养信息化人才,造就大批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新经济发展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希望在十五期间实现从教育信息化准备阶段(E-readiness)向信息技术全面在教育教学广泛应用的阶段(E-in-tensity)的转变,其目的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如管理、学科教学等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下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做准备。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该规划是对十五规划的重要补充,旨在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间的转变,也希望能更好衔接十五和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与措施。该行动计划相对于十五规划纲要,其所描述的行动更多倾向于教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阶段(E-intensity)的特点。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①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②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③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高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④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国家信息教育资源服务体系;⑤加快教学科研网络、教育政务信息化等应用工程建设;⑥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对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规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①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③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④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2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比较分析
篇4
一、教育信息化对终身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改进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
在教育信息化前提下,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教学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学习。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且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者可以脱离教育者进行主体自我教育。
(二)教育信息化为终身教育者、终生学习者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者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或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三)教育信息化为终身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教育信息化能够为终身教育提高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储蓄和呈现,如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显示技术等等。教育信息化为终身教育、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
二、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教育信息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政策上给予了支持。在未来几年内,中央政府将集中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网络教育框架的构造。为了使教育信息化得到彻底实施,还要制定具体的建设规划,明确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的目标、思路和步骤,确定建设标准和要求,尽快建立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者在不同的地方能够用相同的方式使用INTERNET学习。
(二)加快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开发进程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政府将投入200个亿进行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为教育薄弱地区的人们提供优质服务以及更多地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其次,我国政府还要偏远学校进行技术支持,要先培训,再推广。
(三)社会应积极参与、宣传教育信息化
教育的现代化亟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工作者的努力,更加需要全社会的力量。社会人士可以在资金上和技术上进行投资或捐献,在媒体宣传上要不断宣传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而共同努力。
(四)学校要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机器、技术移植。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利用学校的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五)教育者应树立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念
教育者应积极参与培养,主动探索和学习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树立信息化服务的观念,完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信息化。
篇5
关键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41-0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技术革新,军事院校利用互联网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军事院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组建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阻碍了军事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军事院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意见,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改革需要更多的创新设计,要顺应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加强军事院校内部机制的联系,提高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安全性。
一、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所谓的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军事院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教育工作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满足军事院校的发展需求,利用低成本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高军事院校经营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整合管理军事院校内部之间、军事院校与外部之间的信息,实现各个结构的系统化管理,使军事院校中的各项信息都能得到及时的监管,确保军事院校取得更高的效益。军事院校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地把控军事院校发展需要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极大共享,全面实现军事院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
就目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来看,无论是在管理方式,还是在技术革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首先从市场角度来看,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系统软件价格高,特别是对于这种管理模式高要求的军事院校来说,所需软件的价格会更高,这就会造成军事院校在信息化组建上投入成本过大。同时还有很多信息化管理的系统软件供应商服务不到位,只是单纯的软件供应,并没有全程的专业辅导,造成军事院校在技术开发时缺少专业的技术支持。其次从军事院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军事院校的管理模式还比较传统,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管理技术的革新认识上也存在不足。最后造成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组建滞后,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发展。
三、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的整体构思
(一)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组织结构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必须具备完善的组织结构,要让军事院校的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中小军事院校的需求,在平台的架构上主要包括数据库、平台、应用、系统层等,要能更好地实现军事院校信息化管理的低成本运营。另外,要在管理平台上设计各个应用型的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资料管理软件、外部关系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确保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具实用性。
(二)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体模式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应用开发工具,它主要是用于开发军事院校所需要的系统,便于二次开发人员或者业务管理员操作。二是应用运行平台,这项平台主要是用来管理数据和处理业务。三是应用系统模板,军事院校可以利用CRM、BPR、MRP应用系统进行对平台系统的修改,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三)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方案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的重点在应用运行平台的设计,通常采用的是Windows应用程序,实现对CRM、SCM、MRP系统的实际应用运行,便于军事院校对数据和系统的整合管理。这类程序的设计利用的是互联网的优势,在设计模块上建立数据库表、数据库字段、数据库字段封装等,实现数据库整体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管理功能还涉及到定义用户和角色、定制主界面、定制菜单、定制数据管理页面,并通过应用软件满足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外部需求。
(四)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要结合军事院校自身的特点,系统管理员应该针对军事院校的管理所需要的不同情况,把外部定制的系统模板进行一定的修改,把原来的系统模块中的CRM、SCM、MRP、MRPII等系统根据用户所需进行增加和删减,如果原系统中缺少用户需要的系统,还可利用应用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新的系统模块,组建新的目标系统。
四、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对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来看,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组建需要更为先进的创新设计,不仅要突出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优势,还要克服其存在的不良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军事院校的发展需求,为军事院校建设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还要更好地迎合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及时调整平台设计,以低成本的平台设计创造高价值的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军事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华琴.继续推进无线局信息化建设[J].广播电视信息,2010,(1).
[2]广南,Jack.解密天派全新车载数字信息化平台C9[J].音响改装技术,2010,(3).
[3]何海明.大连港散粮码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既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为我们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水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公路工程材料检测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为研究对象,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一词由日本学者Tadao Umesao于1963年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首先提出,其原文为“信息产业的时代”。1967年日本社会开始使用“信息化”一词。我国于1997年从产业的角度提出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并明确了信息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2.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形态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信息技术逐渐渗透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职业教育信息化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2012年3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任务在于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鉴于职业教育具有技能型、操作性的教学特点,职业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的整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教学设计改革。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目前,教学设计主要有以教为主体和以学为主两种设计方法。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下,本课题对课程公路工程材料检测技术中的“路基工程材料检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改革,此次教学设计改革思路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
(2)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效整合。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单一辅助工具,并未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性。笔者经查阅资料发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辅助教学,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创建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新型的教学方式。
(3)转变教育理念。众所周知, “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学”。而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体现出了极大的弊端。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长,思维活跃,喜欢交往,乐于探索稀奇事物,责任感强,喜欢被认可,遵纪守法,喜欢信息化媒体课,乐于采取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
(4)提升学生技术能力。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中,很大程度上可改良以往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在本次课题研究中,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研究成果,使学习形式表现为多样化、开放化和共享化。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融入高职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了课程教材配套资源的建设。如利用视频、音频、动画、课件等,可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的辅助资源体系。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融合,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耀敏,丁建石.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篇7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
从技术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层面上看,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
2012年9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专章列出,强调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都明确表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立足长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三通二平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繁昌、南陵二县的在线课堂建设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被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省份(目前,全国只有两个省级试点省份)。近日,安徽省又以省政府的名义颁布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安徽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信息化水平,推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他们做好准备了吗?
二、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1.信息素养概念
信息素养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
2.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采取了信息化手段――利用问卷星制作网络问卷,在全省中职教师QQ群里发放问卷地址链接,邀请匿名填写问卷。主要从校园的信息技术环境、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设计问卷。
3.调查结果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大部分教师(83.71%)都是了解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绝大多数(70%以上)都能关注到“提高课堂效率”(占85.7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占80%)、“教学重难点”(占74.29%)和“师生教学互动”(71.45%)。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课堂效率,增加教学内容”,有这种理解认识的教师占91%,可见大家依然将信息技术当做技术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突破。
(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指的是搜集、加工、传递、吸收和利用信息的一种潜在能力。调查显示能熟练安装操作系统和相关软件的不到一半,结果显示一线教师的计算机水应用平还有待提高。
(3)环境基础。环境基础指是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为教师创造了什么样的硬、软件环境。有近一半的学校(58.23%)硬件设备不齐全,有待政府加大投入。软件方面,60%的学校教学资源库内容不丰富,有待各校组织教师开发各个专业教学与实训数字化资源。
(4)学习培训意愿。调查显示,有一半学校没有真正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而教师的培训愿意却非常强烈(达85.71%)。
三、提升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政府部门
各级政府部门一要加大经费投入,引导社会投资,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和条件;二要多建立一些国家师资培训基地,开设相关培训课程,解决师资培训的顶层设计问题。
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要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注意培训内容和方法,分期分批地组织在岗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同时,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
3.学校
对于学校来说,一要加大投入,配置硬件,丰富软件,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环境建设。二要开发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三要领导带头,建设并使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四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4.教师
从教师个人来说,一要培养信息意识、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教研活动,二要积极行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探索。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大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其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现状
1.对信息化教学认识的观念、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从教育信息化的认定范畴来看,教育信息化突出的是系统的教育过程,重点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教育过程的优化,目的是在于培养当前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在一些中小学中,许多领导认为教育信息化就计算机化,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是资源共享的教育,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多层次发展的问题,往往一谈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建什么档次、什么标准的计算机网络,不能够从实际出发,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想观念不清。还有的领导不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开设信息技术课,要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或上网的知识,没有课程的观念,没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观念。像这种观念和认识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初阶段就存在,一直延续到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改革开展的同时,没有随着其发展而深化认识,归结原因在于最初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认识不到位,不全面,不能把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本质,从而来进行深化改革,致使当前的一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计划和效果。
2.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有待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有待培养
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在中小学校中,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定位以及执行力,间接决定了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和认可度,更有甚者,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尝试的教师会因为学校领导的关注重点内容而“无奈”退出,从而营造了整个学校的教师应对态度。对于信息化教学,教师们没有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基本上是领导安排做什么,于是教师们配合做什么,没有发挥整个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深入度,所以对于一些工作的开展停留在了表面功夫上。
二、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中小学的学校领导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系统观,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到不仅重视硬件建设,而且重视软件建设。各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和本校实际,制定学校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发挥功效。在软件投入上产生的效率虽然不像硬件装备那样立竿见影,但其效率是隐性的、长远的、持久的。
2.培养过硬教师队伍。立足实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对教师力量不足的现实,教育部门的领导可以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的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从待遇、政治地位等多方面制定的优惠政策,坚持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题,实行市场化配置,以“高新尖”人才与“实用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招聘、引进、委培,从数量上保证一支合格专任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保障。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切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培训教师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入手。为此,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拓展培养渠道,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岗位成才,从质量上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3.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要做到开放、共享、发展。各校应通过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健全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做到保护知识产权和开放共享的统一;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合理调配来促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有序发展,鼓励资源建设的多样化、多元化,避免重复开发的统一;通过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交流机制,实现不同地域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构建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机制。通过引入远程分布式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资源库建设模式,即网络系统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各学校分布存储,而对各校的教育资源描述信息集中管理,并提供专用高效的教学搜索引擎和基于共享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各区域不同教育资源站点之间和各个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库之间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增加政府资金注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市(县)教育局资金注入,首先在全市(县)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了遍布全市(县)的微机教育网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克服财政困难,政府可以多方筹措资金,强力推进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工程。教育局与有关部门组成校舍鉴定小组,对全市(县)中小学逐校进行拉网式检查,对低于使用标准、超过使用年限的校舍立即查封停用;同时,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信息化教育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途,近几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目前在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现有条件还难以在全国普及信息化教育,要促进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准备,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育,把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focus_1658/20120330/t20120330_760479.shtml,2014-01-17.
[2]张杰,赵江.北京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J].中国教师报,200212-25(A4).
[3]郭涛,王亮.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06-108.
篇9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精神,江苏省教育厅特颁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确定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是推动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理解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一)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突出特色、彰显特征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中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意见》的出台,一是明确了加快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坚持育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建立政府统筹、行业标准、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机制,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二是提出了科学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优化,全省职业院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省级以上示范学校达标率为95%。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建成以“江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心的省、市、校三级管理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师生人人开通并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中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学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均达90%以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更加完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职业院校的职责更加明晰,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更加科学,经费投入渠道更加广泛。到2020年,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是部署了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一个提升、一个完善、三个推进、两个创新、两个加强”――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加强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与重点: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包括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信息化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意见》提出了“突出应用、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轻软件、轻资源”的片面认识,确立以资源建设为中心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上。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进一步完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职业院校网站、省辖市职业教育网、省级职业教育网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省市校三级“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职业教育服务网络。二是重点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一批开发基地,协作开发省级教学资源;加快校级教学资源建设,大力推进各地自主开发数字资源,择优遴选和汇聚各地各校资源。立足人才培养需要,组织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务评审、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同时,全面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达到师生能力共同发展之目标。
(三)强调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改进了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认识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和普及,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信息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观念不清晰,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内容很多,职业教育实现信息化涉及范围也很广。例如,有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各个方面。而当前普遍存在着对信息化理解的肤浅,认为使用多媒体上课就是信息化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认识的表面化造成的,以至于不少职业学校片面追求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中的“硬指标”,结果使教育信息化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造成教育投资的低效和浪费。同时,认识的不足、职业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应用能力薄弱。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备,软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增加,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急剧攀升,但是,大多数院校都是在中专基础上发展而来,资金投入机制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师资、计算机与网络、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实验实训条件等远未得到加强,大量资金用于解决校园校舍,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却被有意无意地疏漏了。因此,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缺少数字化教学环境,缺少培养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学生可以操作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偏少,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的辨别、获取、处理、加工能力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设计教学、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足,在职业教育院校中,真正具备信息素养和熟练掌握、操作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有一部分教师还不会使用现代化工具。教师在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及各种信息等方面获取渠道的不畅通,必然影响到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惧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神秘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障碍,阻碍了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大力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信息化的重要工作。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省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财政经费倾斜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较少顾及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配置结构性短缺、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瓶颈。二是投入机制不活。职业教育信息化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其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要,资金来源范围狭小,尚未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合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相应政策措施滞后。三是建设标准不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现阶段缺乏明确和导向性的建设标准,各地区和职业院校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出现盲目与低层次问题。因此,应拓宽投资渠道,将企业捐助、基金支持和国际合作等纳入投资主体范围,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开拓职教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寻求江苏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对于江苏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进,势必会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和水平。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习,统一规划、分层实施,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全面融合、特色发展”的原则,以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创造多种适合职业技术特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力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为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可能,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服务。二是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校地联通,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动各方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多方投资、共同受益。三是深入应用、突出绩效。将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发挥实效,让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四是全面融合、突出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体系的融合,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融合,整合院校、企业、行业优质资源,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二)加强资源建设,发挥优质资源共享优势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因此,学校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职业教育信息资源。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应该是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平台、数字资源、应用系统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和工具,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了数字化教育的环境。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在于其共享性,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是其发展的方向,克服职业教育资源开发的低层次重复现象,努力促进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学校内部、不同学校之间的相关专业可以协同合作,共同建设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校本资源,建设好后可以共享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建设资金,又可以保证质量。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保障
篇10
(一)“后示范”时期概念的界定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为了进一步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2006年至2010年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启动了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如今,100所国家示范建设院校项目已经验收,100所骨干项目建设院校正在按计划进行,并陆续接受验收。在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项目学校要通过验收工作进一步促进示范建设,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突出办学特色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加快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后示范”时期,是指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通过了验收之后,5年以内这一时间段。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使用生产工具的水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该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为推动力的。在这种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将全面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传统的学习习惯,能够完全颠覆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和社会的学习模式。信息化是一个由单一向多样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包含以下内容:1.教育观念现代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弊端,被动的学习方法无法满足人们变化中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多样化以及海量的信息内容要求我们在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一切成为可能。2.教育空间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把学习者的空间由课堂搬到了任何可以自由学习的地方,知识资源无处不在,学习随时进行,这就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空间,“网络大学”应运而生。3.教育内容数字化。网络为我们提供了电子图书馆,各种应用数据库,电子教科书、参考书、PPT、BBS等不仅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直观,更使知识的存储量骤增、传播速度更快。4.教育资源共享化。网络使地球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们可以轻松的跨时间学习,中国学生坐在家里就可以倾听全球任何一所顶尖高校的公开课。教育资源实现了全球共享。5.教育个性化。网络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由他们自己决定,极大的促进了个体自由本能的发展。6.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是教育全民化的过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7.教育时间终生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满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提供所需知识的学习活动,从而改变了受时空限制的封闭状态,具有更强的生机与活力。
(三)“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在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时期,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课题之一。如今,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结构的深刻变化使其发展面临诸多考验,如何将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到位,是教育者面临的难题之一。高职院校如何在全球大数据背景下实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从国外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进程看,以远程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风靡全球。例如MOOCs(慕课)的应用已经走进中国的教育领域并且引领时尚。因此,如今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教育信息化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教育部也相应出台了政策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的目标,“采用引导性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思路,引导职业院校在信息化时代紧跟潮流,应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职业院校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普及率,表现在硬件设施建设比较完备,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虽然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职业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性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从基础设施分布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质量尚有待完善,信息化教学理念不够成熟,整体上缺乏信息化教育的环境。国家曾先后启动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但内容只涉及到普通高校,对于职业教育领域涉及较少。鉴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明确的导向性和具体的建设标准,在项目建设上,职业院校存在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现象,投资具有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费。
(二)信息化建设标准不完善,信息化资源结构性匮乏
首先,我国现行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标准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明显不足。因此,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层次,制定适合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是当务之急。其次,从信息资源结构上看,目前可见的信息资源缺乏在深层次上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大多只满足于教学层面的简单“可视化”,反映顶岗实习、在岗培训等真实工作过程较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不多。
(三)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化管理能力有限
首先,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而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虽然存在,但质量还有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够专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开发、培训、推广等力量都很薄弱,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都很欠缺。其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有的院校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只停留在PPT教学阶段,PPT的制作也尚属初级阶段,应用水平低。在信息化教学中,还没有做到将现有的仿真教学软件、优质课程资源很好的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问题化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再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培训投入不足。“灾难性”恢复能力较差,备份意识淡薄,无法保障网络资源的安全性和共享资源的连续性,在应用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难以满足教职工和学生的需求。
(四)教育信息化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社会的功能,以职业教育中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技术优势应突破学校围墙,打破学历边界,跨跃时空限制,融合多种教育形式的优势,将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传输到四面八方,提高学习的开放程度。但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远程职业教育仅能够为全日制学生服务,缺少公共服务平台,院校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还较低,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后示范”时期,我国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比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国的高职院校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所发生的变化来看,远程职业教育的生源也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年轻人信息素养的提高将大大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远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一)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保障,探索多元经费筹措机制
首先,构建硬件环境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必须以完备的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为依托,必须完善多媒体演播室、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虚拟实验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大力提高职业院校的联网率,不断完善物联网、3G移动网、应用传感网络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推动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推进校园广播电视设施、校园管理控制系统及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性能,优化网络结构,全方位、多层面推进网络融合。进而形成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网站。其次,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及院校教育经费预算,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制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标准,积极吸纳行业、企业、民间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捐助,适度推进政府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投资,明确各级政府在经费投入中的主体责任和投入比例,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可持续的运营和发展经费来源机制。
(二)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势
首先,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的具体内容。以科学研究和政府引导为主线,联合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力量,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标准的研发,加快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信息标准规范化及管理水平国际化,促进网络互联互通、系统相互兼容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大对中西部及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进而缩小地区和校际差别,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其次,积极创建数字化教育公共平台,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势。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摆脱传统课堂的限制和束缚能力,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个性化。使用音频、视频、仿真模拟等多种丰富多彩的载体类型,尽量还原真实的教学图景,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可视化。通过BBS、微信、群组等技术构建形成开放式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形成交流、分享、传播以及合作的理念。实现共享性必须应用统一的管理平台,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资源库。信息化资源建设要“以用促建,重在应用”,避免“重建轻用”以及建设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
(三)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进步现象,其立足的根本是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应用技术的突飞猛进,职业院校在推广信息化进程中出现专业人才紧缺现象是发展中的必然,既然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大势所趋,那么,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高职应重视和配备既懂技术又掌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全面保障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如无线网络、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进行研究,使教师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信息化背景下,各职业院校及地方主管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要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的培训,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制度,不断强化应用,促进教师在教育观念、内容、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四)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教育全民化,通过网络建立的各种资源使全民受益,通过应用逐步扩大其影响。首先,建设具有交流、学习、考试、资讯等多种功能的“职业教育网”,健全网站的各项功能,编写“职业教育资讯”并定期社会、政府及学校的最新信息,将其建设成为反映职业教育,企业和行业动态的窗口。其次,成立“网络大学”,为需要学习的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融合。再次,实现“职业教育进社区”等推广性活动,建设一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终身教育特色的、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最终建成一个能为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个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四、总结
- 上一篇:室内居住空间设计总结
- 下一篇:生态治理修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