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评估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生态
生态是指生物圈(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周围环境系统的总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量的物种构成,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其复杂性是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自组织性及有序性。
1.2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指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依靠生态本身的自动适应、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按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恢复原有生态的功能和演变规律,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进过程生态修复(Restoration)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或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修复与恢复是有区别的,更不同于生态重建。生态修复的提出,就是要调整生态重建思路,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演化为主,进行人为引导,加速自然演替过程,遏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加速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生态重建是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工程,加强生态系统管理,维护和恢复其健康,创建和谐、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对于生态修复,国际上已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支撑体系,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其恢复途径已有所研究,并被日本、美国及欧洲所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生态修复概念的国内外发展
Harpe(r1987)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关于组装并试验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工作的过程。Diamond(1987)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再造一个自然群落,或再造一个自我维持、并保持后代具持续性的群落,他比较侧重于植被的恢复。Jordan(1995)认为,使生态系统回复到先前或历史上(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Cairns(1995)认为,生态恢复是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回复到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Egan(1996)认为,生态恢复是重建某区域历史上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的传统文化功能的持续性的过程。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TheUSNaturalResourceCouncil,1995)把生态恢复定义为:使一个生态系统回复到较接近于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国际恢复生态学(SocietyforEcologicalRestoration,1995)先后提出三个定义: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系统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时间等广泛的范围(1995)。
另外,焦居仁(2003)认为,生态修复指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修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焦居仁认为恢复原有生态的功能和演变规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进过程,在其界定的定义中,生态恢复仅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关于“生态修复”,日本学者多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外界力量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和改进(不一定是与原来的相同)。这与欧美学者“生态恢复”的概念的内涵类似。焦居仁(2003)认为,为了加速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助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服务,而加快恢复则被称为生态修复。该概念强调生态修复应该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而以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为辅。
2生态修复质量评价
2.1生态修复质量评价的进程
美国是较早开展生态修复评价的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更好的评价跟预测,美国的研究者开发了多种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最常用的是生态环境评价系统(HES—HabitatEvaluationsSystem)(LarryW.Can-ter,1996)和生态环境评价程序(HEP—HabitatEvalua-tionsProgram),HES主要用于河流地区的洼地森林生境的评价,而HEP则被广泛接受用于区域生态影响的评价(徐鹤,贾纯荣,朱坦,戴树桂,1999)。80年代初美国环保局(简称:U.S.EPA)提出的环境监测和评价项目(EMAP),从区域和国家尺度评价生态资源状况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长期预测,以后该项目又发展成州域和小流域环境监测和评价(R—EMAP)。Reitti以渗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修复评价法,即生态质量的安全与否与斑块的间距、扩散能力、干扰能力等相关,安全度也是生态评价中应解决的问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中,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创了“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模型的概念框架,该模型是衡量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社会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响应等。随后人们对该模型进行推广,建立了针对不同问题的PSR模型。ThomasM.Quigley等对哥伦比亚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分别用不同的指标评价森林、草地、水域子系统的生态安全(ThomasM.Quigley,2001)。Steven.M.Bartell等采用综合水生系统模型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对有毒化学品给河流、湖泊和水库造成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StevenM.Bartell,1999)。还有RaPport.D.J、W.GWhitford、ZhanxueZhu、美国环境保护局等提出了针对生态系统健康及其适宜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的评价指标体系(Whitford,W.G,Rapport.D.J,DeSoyza.A.G,1995)。
2.2生态修复质量评价方法
2.2.1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little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主要应用于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进行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行、列均为生态因子);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等。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建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以正负符号、数字以及其他符号表示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
2.2.2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通过对每个环境因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与分析,相对于环境质量从好到差分别赋予由高到低的分值,再根据各个因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同,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综合权重和分值,得出生态环境的现状值。用同样的方法,取同样的权重,可预测项目建成后的生态环境预测值。比较现状值和预测值的差别,便可知项目建成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程度。采用的公式为EI=∑=Wi×IiEI=∑(Ea-Eb)×Wi式中:EI—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数值;n—指标个数;Wi—各指标权重值;Ii—各指标的数值;EI—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值;Ea—开发建设活动后指标i因子的质量指标;Eb—开发建设活动前指标i因子的质量指标。#p#分页标题#e#
2.2.3图形叠置法
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本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但不能做精确的定量评价。生态图法主要用于区域环境修复影响评价;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中,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铁路建设等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开发规划中(吴小萍,杨晓宇,冉茂平,2004)。
2.2.4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
生态系统是由多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和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因子和系统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识和评价这样的复杂系统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目前最常见的评价方法,它是一种对复杂现象的决策思维过程进行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的方法(赵焕臣等,1986)。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的主要工作程序是:(1)明确问题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目的、对象;进行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确定评价内容或因子;进行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明确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2)建立层次结构根据对评价系统的初步分析,将评价系统按其组成层次构筑成一个树状层次结构。在层次分析中,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指标层、策略层。(3)标度在进行多因素、多目标的生态环境评价中,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还有很多模糊因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联系程度各异。在层次分析中针对这些特点,对其重要度作出定义。(4)构造判断矩阵采用的导出权重的方法是两两比较的方法。同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5)层次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一权重计算排序计算的实质是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及相应的特征向量。此外,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一,因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须考虑层次分析所得的结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得到的结果即可认为是可行的。(6)选择评价标准:通过上述5个步骤,确定了区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及各层间的权重,接着应确定相对于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体系。(7)采用指数方法进行评价。其评价模型如下:=(j=1,2,…n)式中:Yj为态修复综合评价,wi为各指标的权重值,xj为各属性值。
2.2.5BP神经网络法
生态环境系统是由大量的系统组分按照非线性方式组合的,因此,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指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提取模型具备非线性函数拟合的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很好地处理多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能较好地解决生态环境质量信息提取所面临的问题。人工神经网络(ArtlficiaiNeu司Networks,简称ANN)是20世纪40-50年代产生,80年展起来的模拟人脑生物过程的人工智能技术。它是由大量的、简单的神经元广泛互连形成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它不需要任何先验公式,就能从己有数据中自动地归纳规则,获得这些数据的内在规律,具有自学习性、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和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特别适合于因果关系复杂的非确定性推理、判断、识别和分类等问题(甘敬等,2007)。BP(BackPropagation)网络是目前ANN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类型,是一种是由非线性传递函数神经元构成的前馈网络,其权值的调整采用反向传播学习算法,体现了神经网络理论中最为精华的部分(Anderson,TA.,1995)。它是一种包含有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中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
2.2.6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假定有n个地理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nXp阶的地理数据矩阵。
篇2
历史之重:千年古城的生活尴尬
无锡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四通八达的河网。这些曾经风光旖旎的、独特的江南景致,如今却成了无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下水道”。
6月2日,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最著名的景点――清名桥,河水浑浊腥臭,河道上有塑料袋、果皮、油渍等生活垃圾从上游源源不绝地飘来。沿河的老式民居,家家均有排水管探出,管下河壁因常年排水大都布满墨绿青苔。因是午饭时间,可以不断看见有人将生活污水排入运河。
“你现在看到的河水已经算比较干净的,在没有‘引长济太’之前,运河简直跟下水道一样,河水几乎是黑色的。”家住清名桥沿河的一位姓王的老人对记者说道,“在我10岁时,河水清澈得可以游泳,现在不但脏,而且天气一热,臭得简直不敢开门开窗。”
当问及运河污染原因,老人表示一方面他们这里的生活污水不是送到污水厂,而是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河道已经很久没有清淤,淤泥塞满河床。并且不排除上游化工厂的污水排放。
就“清淤”一事,一位曾参与清淤工作的居民向记者透露,运河无锡段长约11公里,近年也陆续有组织过部分河段的淤泥挖掘工作。但今年由于“资金问题”而被迫停止。
经过在清名桥、大公桥、跨塘桥、伯渎港以及惠山直街一带的沿河居民区走访,记者又发现了大量相似的生活污水排放现象。很多主河道变成人们排放三废的天然大阴沟,河道的臭水脏水又都直接流入太湖。
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无锡市区内的河流因为大量存在的生活污水排放,水质堪忧。而这些河流的水质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太湖水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
工业之痒:污水处理厂成污染源
在太湖街道一带有不少化纤、铜铝材、生化装备工厂,记者在周新东路的电厂桥上看见河水完全呈黑色,流动性很差,污染十分严重。在一家化纤厂的,记者发现几处排气口,持续发出白色刺鼻气体。由于怀疑排污口在水下,记者试图与企业进行联系却被阻挡。
沿该河道上行,来到作为工业用水区的梁塘河。该河四周触目皆是工厂。据市民反映,在无锡刘潭、石塘湾、洛社、太湖村等沿河沿湖地带还集中着大量容易造成污染的中小企业。
据了解,《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无锡企业有313家。然而由于没有明确优惠政策,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而监管和处罚力度也不强,还有许多企业不能做到达标,依然在大肆排放。
太湖局水文水资源监测支队副队长王正明近日指出,太湖治理中一个新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污水处理厂成为污染源。他说,去年太湖局在对太湖上游28个污染源排污口的调查监测中就发现,废污水超标次数达到或超过50%的16家公司中,竟然包括了2家污水处理厂。王正明说:“其中一家的日处理能力只有2万吨,但一天接纳的污水量却是4万吨,显然,大量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了。”
在污水处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何在太湖治理上不但难有作为,反而沦为帮凶?根据建设部消息称,目前我国80%左右的污水处理及配套系统还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大多是政府收费,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致使投资匮乏、效率低下。
城建之痛:疯狂的沿湖地产开发
如果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是长期历史问题,那么如今与太湖相连的蠡湖一带日渐疯狂的地产开发,则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大隐忧。
在滨湖区蠡湖沿岸,房地产开发正如火如荼。大量工地正在忙着开工,造城造镇造楼盘。
明日的蠡湖是否能够承受这些与日俱增的高楼和人流呢?有关数据显示,太湖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7年3月3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Hari博士公开的《太湖水环境状况及水质修复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认为,无论是蠡湖、梅梁湖,还是整个太湖流域,水质恶化都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开始的。高密度人群的聚居、人类频繁的活动,都对湖泊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无锡城市建设逐步南移以及水污染的加剧,无锡的饮水源也在节节“败退”,从梁溪湖南退到无锡西山一带的太湖水域――贡湖。据了解,现在这个区域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3万多吨,工业污染日排放量为1000多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也指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这次水污染事件就是城市化过快潜伏的危机,而非偶然。
三产之累:超限养殖何时休
联合国的《评估报告》指出,从对湖泊污染因子的分析来看,目前蠡湖、梅梁湖的污染更多来源于生活和农业污染。
“治太”急需扼住农业污染的“喉咙”。《评估报告》显示太湖污染直接表现在总磷、总氮浓度的居高不下。从梅梁湖看,其周边农业用地上大量残余的氮,被雨水冲刷后通过纵横交错的河网系统进入湖体;从蠡湖看,目前仍有40%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内河入湖,污水来源包括大量的沿河饭店,以及水产养殖。
近年随着旅游餐饮业迅猛发展,品尝湖鲜愈加为世人追捧。于是围湖造田、围网养鱼的现象屡禁不止。在无锡马山一带,记者看到太湖数公里的水域内,航道两侧水面大都被围网养殖户大面积圈占,密密麻麻的竹竿和鱼网遍布湖面。
然而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太湖围网养殖面积的压缩十分困难。超限养殖既减少了太湖面积,破坏了景观,又污染了太湖水质,造成富营养化。
旅游之惑:过度开发破坏沿湖生态
“去年夏天梅梁湖这里还是一片片的芦苇丛,大量的白鹭在这里栖息。夕阳西下,连绵的芦苇荡美得让人记忆深刻。”任教于江南大学的王俊说。
然而当记者6月2日下午到达此次无锡蓝藻暴发的重灾区――太湖北部的梅梁湖,这里的芦苇丛早已被推倒。
在梅梁湖进水闸,也就是梅梁湖与太湖的相连处,一座数月前才设立的泥土围堰刚被挖开。不远处的水域,一条长达数百米的施工便道和大片工地颇引人注目。据当地工人介绍,那片工地是正在修建的游艇码头。
在太湖沿岸,还可以看到不少在建旅游项目。除此,环湖大道上林立着假日宾馆、饭店、湖鲜馆以及各种部门疗养院。
家住附近的市民亦向记者投诉最近10年太湖沿岸的大树不断被砍伐,换之以成片矮小的茶树林;连绵的湿地被挖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砌成的驳岸,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严重丧失。”中国环科院院长孟伟向媒体指出,“人类过度地使用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孟伟说,湖泊是很大的自然系统,但长期以来我们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它,导致了湖泊系统性问题的出现,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养生息”,太湖蓝藻危机是给人们的一个强烈警告!
-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下一篇:娱乐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