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篇1

一个大学的校园文化内涵很广,尽管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由此形成校园文化的外延: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观念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等。我今天所谈的餐饮文化,看似小俗,好像和校园大文化挂不上钩,但是,细细品味,其实,小俗也能影响大雅,从小俗中能窥探到大雅,餐饮文化和校园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园餐饮的环境和卫生,时刻彰显着本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的大学,校园餐厅环境恶劣,卫生极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高校咱们还能指望它建成多么和谐的校园文化呢?而有的大学,餐厅环境优雅、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进去之后给人以舒服和温暖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进餐,赏心、悦目,就像回到家一样。这样的高校,我们不能说它肯定有和谐的校园文化,但是起码这种文化是建构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学校是切实关心和尊重师生需求的,以这样的理念为指导,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向是正确的,也就更加有利于营造促进师生发展的校园文化。

餐饮文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吃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组织好,同样可以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从而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网上有消息,某大学开展了以“营造健康的校园饮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热爱饮食的兴趣,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业余爱好和自身特长,丰富学生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宗旨,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展现学生厨艺风采”为主题的 “校园饮食文化周”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深化了中华饮食文化在师生中的影响,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品位和熟练的技艺,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借鉴此高校的做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而且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开展类似的活动,不仅增强了他们对饮食的兴趣,从长远来说,也能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情趣。

校园文化不应空洞,餐饮文化更应精彩,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餐饮文化这个小视角看到校园文化,不要把校园文化看成形而上空洞的东西,他实实在在、能摸得到、看得见。餐饮文化应该和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动脑筋,把餐饮的这种可以以简单表现形式呈现的文化融于学校的文化之中,两者共精彩。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

篇2

关键词:饮食文化;课程建设;改革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的位置不言而喻。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虽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饮食文化》被作为一门课程流行于高职院校,却是比较近代的事情。目前,国内高职高专学校中的烹饪、食品、旅游、酒店、商业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饮食文化课程,但针对不同类别课程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及作用

《饮食文化》作为相关专业学习的一门先导课,是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先导者,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其作用影响非常大。主要任务是通过对饮食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描述、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艺术、技术及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习俗、礼仪、规范、观念等内容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内涵、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从宏观层面对专业内容有一个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进而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产品的生产、研发、管理、销售以及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

二、课程的学情与教情

我们在所授课的学生中展开了相应的调研,大部分高职学生不大适应系统性的、理论性的学习,对较抽象的理论学习普遍有困难,尤其是烹饪、餐饮、酒店类的学生,对实操的课程兴趣较大,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较容易忽视,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堂效果不佳,而因为文化知识的储备和底蕴不足,又影响了学生对所在行业的热爱度和创新度不够。

此外,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会将饮食文化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讲授,会把向学生传授饮食文化理论知识作为课程任务,过多地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部分老师认为,文化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关系不大。重理论轻实践容易导致课程缺乏实用性,无法发挥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师处于权威或中心地位传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接受知识,以至于学生知识素质的提升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受到了制约。目前,本课程的教师已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教学视频或图片,其教学方法仍然过于单一。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一)紧扣职业能力,确立培养目标

《饮食文化》作为传统的理论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往往脱离社会实际,因此,我们应对行业企业发展核心岗位技能标准进行调研分析,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餐饮产业的转型升级中,菜品加工、菜品营销、美食特色旅游等市场的日益扩大,真正懂烹饪又懂服务和管理、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最为短缺,据不完全统计,餐饮产业人才相关核心岗位需求每年达5000余人,而行业企业对餐饮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大型餐饮、食品加工、酒店、超市、旅行社等企业,人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胜任菜品制作、营养配餐、菜品营销、厨政管理、宴会设计、餐饮管理等主管岗位业务操作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职院校餐饮类专业培养目标是以餐饮生产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餐饮产业管理层人才的培养,这就更迫切需要我们在辅助学生在学习传统饮食文化内容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创业精神,成为适应核心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强化校企合作,对接市场资源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实操课程中运用较多,然而在《饮食文化》这种理论文化课程上,同样需要运用校企合作。饮食产业链上的中下游(指食材、菜品制作、餐饮、酒店、菜品营销)经营企业近几年逐渐摈弃了传统烹饪技艺、管理模式和销售模式,开始运用一些先进的理念并开始重视饮食文化、饮食营养和餐饮营销,在高级主管人员的配备上是极度短缺的。因此,行业企业逐步将重心倾向于高职院校,瞄准岗位技能发展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与行业、岗位以及社会“零距离”接轨,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整合行业企业资源,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对行业企业岗位技能发展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培养既是经世致用与市场接轨的技能型人才,又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型人才。

(三)打造任务驱动,创新教学模式

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情境式课程开发,在对相关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模拟烹饪、餐饮、酒店、食品等不同专业工作流程中情境设置课程任务,通过开展任务训练来让提高学生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积累和职业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基于为学生创造工作情境和任务,使学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学习,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根据团队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四)利用在线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在线移动终端学习平台辅助教学,实现混合式教学、碎片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大量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微观概念宏观化,这样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亲临其境,通过体验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变为理解应用,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饮食文化》课程与在线平台有机结合,更利于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运用课程的微课等教学素材,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莫丽丽.浅谈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烹饪课程的整合[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J].教育评论,2002(04):74-76.

[4]周凤翠.关于新形势下高职烹饪教育的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04).

[5]李宝定.基于高职烹饪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2009(03).

[6]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04):36-39.

篇3

关键词:红楼梦 饮食生活 清朝贵族

中图分类号:K8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

一、引言

中国饮食之讲究精细者莫过于历朝历代的宫廷与贵族们,烹饪技艺也在当权者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清代是封建官僚体系之集大成者,它沿袭并发展了前代奢侈的贵族饮食生活,而红楼梦正是描写盛清时期当权者们的腐朽奢侈生活。

二、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总所周知,《红楼梦》中主要描写的金陵望族的贾府,里面的重要人物如贾母、宝玉、黛玉、宝钗和王熙凤等人个个娇贵无比,他们的饮食生活真可以说是穷极奢华。

写吃,《红楼梦》是最特殊的一部。这部书中写吃喝,不仅用的笔墨多,而且精彩,全书中写了多次筵宴,含意深刻而又意趣横生,在写吃喝的笔墨运用上,也是独一无二。

第三十四回中,宝玉被打了个半死,躺在炕上不能动弹。袭人到王夫人屋里去禀报宝玉的伤情,王夫人叫带回两瓶香露去给宝玉吃。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而这两种饮料,均向皇帝进宫过,可见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高级饮料。王夫人问想吃什么,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花儿的汤还好些。”贾母听到,便一叠声地叫人做去。莲叶羹,论用料,并非最贵重,费的工夫,也不算最绝。然而,用薛姨妈的话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

再看第四十九回,作者用很多笔墨,写那些侯门小姐围在一起烧烤生鹿肉吃,津津有味,亦兴致勃勃。这个情节写得十分精彩。吃,是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是为解馋,于这些人都已是不相干的了。他们此举都不是口腹之需,而只是好玩,于吃中表现的,是一种情趣。第八回中写到,薛姨妈进京宝玉去看望,姨妈留饭,除拿出糟鹅掌鸭信等南方风味的菜肴招待,还做了酸笋鸡皮汤,宝玉大喝了两碗。酸笋是西南地区各省人民喜欢吃的一种素菜,不但在京城是罕物,即使在江南也是不多见。由此可见,红楼中贵族的奢华生活。

贾府的奢华可以从《红楼梦》情节上体现出来。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命熙凤用茄鲞喂她。姥姥吃了两口,味道甚佳,便请教说:“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可谓贾府的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无独有偶,有一天宝玉问晴雯:“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放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她就叫人拿了家去了。一碟子豆腐皮包子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原来这种包子不寻常,远非肉包子可比。其高贵之处首先在于豆腐皮的制作特殊,首先将做豆腐的原汁豆浆煮沸,不加凝固剂,使之冷却,漂浮在锅面上的脂肪和蛋白质会结出一层皮来,然后把它挑起晾干,才能得到一张豆腐皮。

《红楼梦》中,粥饭和菜肴种类繁多,如粥有碧粳粥、鸭子肉粥、枣熬粳米粥、燕窝粥、红稻米粥、腊八粥和江米粥等。饭有白粳米饭、碧粳粥和绿畦香稻粳米饭等。《红楼梦》中的菜肴,主要有腌胭脂鹅脯、酒酿蒸鸭子、糟鹅掌、火腿鲜笋汤、酸笋鸡皮汤和虾丸鸡皮汤等等。汤羹种类繁多,营养价值丰富。而且从饮料方面看,红楼梦中提到的也是数不胜数。在茶方面,提到的就有两百多处。

《红楼梦》对贵族家庭尤其是贾府的饮食生活作了传神细致的描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独特的《红楼梦》饮食谱。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期,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再“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城市中北销南运的小商摊贩人来客往,酒店、茶楼鳞次栉比,形成了风味殊异、各具特色的贵族们的饮食文化。

三、清朝贵族对饮食的要求

饮食,往往蕴涵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的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是社会意义。

清朝贵族们对饮食要求特别严格。从造型上出发,到原料加工上,从味道到意趣,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口味得到保证,烹饪菜肴除了注意严格的选材之外,在烹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精细加工,特别是火候和口味,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每次烹饪的肴馔,经常要将使用的原料和调料记录,菜肴要“色香味形”俱全。经分析,主要五个方面的讲究。

一是讲究奢侈。贵族们既有山珍海味,又有天底下的稀世珍品供品尝,可以说是汇集了天下美食,奢华之极令人瞠目结舌。

二是讲究精细。贵族们的饮食追求精致、精美,为了满足生活上的享受,他们对饮食的外在要求也及其高。

三是讲究味道。味道是饮食重要标准,贵族们的饮食讲究口味的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

四是讲究营养。营养是饮食的前提条件。贵族们的饮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营养,保证贵族们的健康体魄。

五是讲究意趣。“意”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意味”之意;“趣”,情趣也。“意趣”主要指心灵活动的内容。

贵族们不仅享用着精致、奢华的佳肴珍馔,而且特别注重在吃的过程中,受用无限意趣,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愉悦。

四、结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这般居上位者享尽富贵,居下位者吃尽苦头。本文通过描述荣国府过的如何奢华、如何豪贵的生活,展示了清朝贵族们的奢华生活,分析了他们对饮食的奢侈要求。在这奢华豪贵背后,间接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8年版.

[3]徐悦.红楼梦中的养生术.科学之友.2008(6).

[4]金兰.近三十年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综述.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4).

篇4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的友情往往在觥筹交错的饮食中得以倾诉,因而中国菜有着独特的中国味。这种中国味蕴含了中国的人文文化、哲学、社会科学等等,方方面面体现着中国的特性。

中国菜是人们根据饮食生活习惯而总结形成的,有一定规律性,具备两大特点:1 是代表着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传承,不同的菜肴不仅体现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特产,也表达了不同的人情风俗,也就是代表着人的感情和思想,也可以说是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2中国菜是建立在中国人饮食发展规律上的,以主食、副食之分为基础,以人们日常生活所总结出来的规律为营养导向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一、中国菜的历史渊源

中国菜的形成最初是建立在人类学会用火开始,熟食的出现也说明了中国菜的雏形已经形成,但那时不能划分中国菜的派系。中国菜的派系之分应从有“帝”的出现开始,皇帝的饮食与贵族以及平民的饮食相区分。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寺庙的出现素斋的形成又多了新的饮食风格。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饮食的需求也逐渐被列入到社会科学之中来,全国各地饮食协会纷纷创建,中国菜的发展也到了百花竞放的时代。菜系、风味体系以及派系学说也众说纷纭,乃至哪个省的菜发展快就倡导自己是主流的派系。我认为中国菜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应分为:1 京都菜流派,它包括京城的皇帝以及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府第菜肴、旧时开明皇帝常把御厨赏给皇亲国戚,也常设宴款待文武百官,在众多书籍中皆有记载,如满汉全席等。这些都能证明皇宫菜肴也有流向官门府第的事实,因此京都流派涵盖着皇帝、达官贵族等富有群体的日常饮食生活,它代表着那个时期饮食发展的最高水平,有着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2 地方菜流派,它是根据地方物产以及气候、人文习俗、日常生活习惯而形成的地方菜特色,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底蕴,涵盖着少数民族、自治区、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地方菜特点。3 宗教菜流派,它包括所有相关的饮食特色,有着一定局限性。如以斋饭素食为主的饮食,寺庙的菜等,它有着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中国菜的形成与发展体现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菜特色文化。

二、中国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味也就是中国菜的味道,它体现了中国地理范围内中国人的饮食口味,区别于世界各国的饮食口味。中国味的最初体现在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以火烹调原料本身以外的味道,这种“火烹”调味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了人们最基本的健康保证,因为用火导热可以给原料杀菌“消毒”去除异味,也可产生香美可口的味感。但这个时期并不能说明中国味已经形成,仅证明中国味已经产生。在“水烹”调味型时期,人们通过火与水的烹调应用,再通过日常生活认识以及积累,已能区分原料所产生的不同味感。到“水烹”调味型时期的后期人们在通过水的烹调应用中逐渐发现了水质中所含的盐分,而盐与蛋白质、氨基酸结合可产生氨基酸钠,从而产生更加鲜美的味道。盐和胃酸结合又能加速肉类的消化吸收,调解人体的体液渗透压,对人类体质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说调味盐的形成促使人们对原料的复合味加强了认识,也为人们利用复合味奠定了基础。调味盐的出现也同时表明中国味已经形成。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调味品得到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在追求健康长寿的同时已不单单满足于调味与原料合成所带来的味内滋补了,更加注重味外美所带来的享受。这种味外之美不是品尝之味,而是“心理味觉”,这种味觉较为广泛,有美名、美器的美景,以及饮食情趣、饮食气氛、饮食礼仪等等,中国人把这两种味觉进行了结合,进而创造了中国菜特有的中国味。这种中国味也同样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延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味的独特魅力。

三、中国菜・中国味的内涵

(一)中国菜的内涵

中国菜见证了中国人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菜也历经了中国的历史和自然文化的变迁,中国菜带着中国特有的韵味茁壮成长,并且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其突出了三特点:1 原料取用的独特性。中国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拥有独特的丰富物产,给中国菜造就了特有的丰富烹饪原料。中国菜的烹饪取用原料较为丰富约有1万多种,较常用的也有3000多种,位居世界之首。原料取用也合理,同一种原料根据不同的部位或不同的用途,分档取料或分别加以利用,进而形成了中国菜特有的原料取用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如:有关动物内脏不少国家因肮脏而不加食用或者因胆固醇高而抛弃,在中国却将这些内脏进行精细加工制作成美味佳肴,如“溜肥肠”、“葱爆猪肝”、“桂花肚”等,而且根据医学食补“以脏补脏”获得了极佳的养生效果。中国的特殊物产通过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又开发出了中国独特的烹饪原料,如豆腐及其他豆制品,还有火腿、干贝、霉干菜、腐乳、风鸡、板鸭、酱类等。中国菜的原料取用另一特点就是分以类化,主料、配料、调料、佐料为基础,更是以调和味繁多而著称世界。2烹技精湛。中国菜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积累并创造出了大量的工艺技术。①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可以运用最基本的刀法将原料切成丝、片、块、条、段、球、末、丁、米等;②还可以动用不同的花刀将原料改成、珊瑚、荔枝、麦穗等:③原料的性质,将原料先制成茸,再用模刀压制成不同的模型,如蝴蝶、金鱼、鹿、飞鸟等,还根据不同的刀刻艺术把原料雕琢成、龙、凤、孔雀等;④烹调技法多样,凉菜技法有卤、酱、拌、炝、腌、渍、糟、醉、琉璃等,面点技法有搓、擀、按、包、卷、捏、褶、叠、摊、钳花以及通过蒸、炸、煎、煮、烤、烙等。热菜技法更是繁多,有几十种之多,熘、炸、煎、炒、烧、烤、煨、炖、蒸、煮、熏、娴、、扒、烩、氽、焙、熬、涮、烫、煲、爆、烹、煸、蹋、贴、拔丝等且每一种技法又包含几十种或十几种细分的技法。3 善于用火。中国菜善于用火,这在世界上是被公认的,在中国史书记载用火的记录也颇多,如“鼎中之变、精妙微纤……”“……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等等,早在春秋时就有精确的记载,到唐代又提出了“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菜在用火烹调的独到观点,近年来中国菜新采取的控温诱导烹饪原料的营养被人体吸收与利用,更加给中国菜善于用火烹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 风味多样。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物产也因地理位置、气候以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

同,也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口味。又由于中国的物产较为丰富,中国菜又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体现,由此看来中国有几十个省级市,50多个民族再加上宗教形成的饮食特色等具体有多少种口味,谁也无法说出具体数字,因此中国菜在世界上的公认度是当之无愧的。5 中国式的膳食结构。中国的饮食体制结构是中国人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经实践经验证明的结果,它有着中国自然的科学性,遵循着中国人的饮食规律性,它主要是以主食为主,副食为辅,它的营养导向是中国人历经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为基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6 善于兼融。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南北气候不一,各地的饮食口味不一样,中国人在相互交流中利用智慧把各地的风味特色相互融合或形成地域型风味或集合型风味,也从而造就了中国菜特有的风味体系。

(二)中国味的内涵

中国味是中国人造就的独特“味”文化,它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它涵盖了两大“味觉”。

1 菜肴之美味

中国菜以善于调味且味多而著称世界,中国有句俗语“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而汤是菜肴之味的最佳体现,中国人也是从汤汁中找出了五味调和的神韵,也创造了味的神奇变化,菜肴之美味的显现也是代表着民族特色和时代美食科学一定时期的体现。中国的饮食调味历经了数千年经验积累,古籍的记录也较多,《本味篇》等元清皆有书记载。这些都说明了中国饮食中对味的探索由来已久。对味的经验积累与总结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中国把味分为两种层次,一种是以基本味为基础的,这种味有香、鲜、酸、甜、苦、辣、成、涩八种,它包括了中国烹饪原料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出的最基本的味觉;另外一种是通过对基本的研究而调和出多种复合味道,这种味道有数百种之多,单凉菜常用的就有20种之多“红油味、蒜汤味、怪味、芥末味、椒盐味、酸辣味、五香味、糖醋味、香糟味、葱油味、姜汁味、陈皮味、椒麻味、麻辣味、白油味、酱香味、麻酱味、甜香味、糟香味、果味、全味、卤汁味”等,热案常用的也有几十种“酥香味、花香味、柠檬味、菌香味、咸鲜味、成辣味、酸辣味、酸甜味、咸甜味、香甜味、香咸味、香辣味、酒香味、糟溜味、三合油味、椒麻味、香料味、鲜香味、怪味、涮锅味、卤香味、酱香味、臭味、鱼香味、海鲜味”等。由此看来中国人对味的研究已日渐完善,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崇尚与追求。

2 味外之美“味”

中国人对味外之美“味”的追求,表明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中国人把这种味觉一般不称作心理味觉,而称味外之味,这种味觉包含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一般分有以下几点①饮食情趣,就是制作菜肴所采取的艺术造型以及相关饮食过程中采用的环境搭配,有意地创造良好就餐气氛,进而烘托菜肴,使人们于就餐中更好得到饮食的艺术享受。②饮食气氛。是中国人在就餐过程中,为满足心理的需要而特意创造的气氛。③饮食习礼,是中国人长期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礼节、风俗以及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饮食风格,如红、白宴席,还有商务宴请等,再之还有表现中国人节日习俗的腊八宴、赏月宴、“三十”合家团圆宴、长寿宴等等。④特色文化品味,这是中国人根据社会文化延伸出来的饮食文化,它隐含着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爱好及品味,如皇宫文化、官府文化、书法文化、伟人文化、竹文化等等与饮食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四、中国菜・中国味的时代延伸

篇5

[关键词]孔府菜;饮食文化;经营现状;市场定位

一、中国孔府菜的经营现状

近年来,“中国孔府菜”的餐饮经营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一些有远见卓识的餐饮经营者把“孔府菜”看作是具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产品资源。由此在中国餐饮市场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掀起了一股“孔府菜”热的浪潮。然而,在当下这股“孔府菜”餐饮经营热热闹闹的背后,却也反应出了许多的问题。

1 对孔府菜缺乏品牌意识与保护意识

中国孔府菜从社会意义来说,虽然属于公共资源,但对于山东人来说,还是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近年来许多人意识到了孔府菜市场的价值,便拿来进行餐饮经营,但在以孔府菜为主要菜式风格的餐饮经营中,真正的成功者甚是寥寥。许多经营孔府菜餐厅的人说,“孔府菜”听上去很有吸引力,但经营起来却并非易事。

这种表现实际上是对孔府菜真正价值的不甚了解,尤其缺乏孔府菜的品牌意识。孔府菜本身具有巨大的文化品牌价值,但需要今天的人们去开发、研究,以便发挥它所应有的品牌价值。所谓“经营”孔府菜,就是这个道理。但当前,许多经营者没有这样的品牌意识,于是也就没有保护孔府菜品牌的意识,导致孔府菜的经营出现了任人糟蹋的局面。

2 良莠不齐,怎一个“乱”字了得

当前,打着“孔府菜”的牌子进行餐饮经营的人和孔府文化主题酒店很多,进行孔府菜创新的人也很多,但却是良莠不齐。有的做得很好,受到了就餐客人的认可与青睐。但有的经营者只是出于眼前的经济利益,随意宰割孔府菜,一哄而上的胡乱混搭、瞎编乱造。如一款“带子上朝”就有10余种配伍与做法,让客人无所适从,严重地损害了孔府菜的现象。当前,这种孔府菜经营的混乱局面,对于孔府菜品牌与产品的损伤都是相当严重的。确切地说,当前孔府菜的经营良莠不齐,怎一个“甜”字了得。

3 缺乏规范管理,降低品牌价值,浪费文化资源

笔者曾经听许多外地人讲:山东人把一个好端端的孔府菜给糟蹋了。这话乍一听有点令人难以接受,但沉下心来细细的思考之后,又不无道理。河北人、四川人没有如此好的文化品牌资源,但人家可以进行创意、创新,如河北人创意了“直隶官府菜”、四川人愣是把有限的饮食文化资源,创新经营出了一大堆的川菜品牌企业。而山东人有现成的孔府菜,是一个巨大的餐饮品牌资源库,但至今没有把它叫响。其实,何止没有叫响,因为对此缺乏统一认识和规范管理,近几年的随意经营、任意宰割,已经使孔府菜的品牌影响力大大降低,把孔府菜的文化资源严重浪费掉了。

二、对中国孔府菜内涵的再认识

中国孔府菜诞生于素有道德文章、诗礼传家的孔府中,它的形成深受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影响。确切地说,包括孔府菜在内的孔府饮食行为,是借饮食活动的种种形式,来反映中华民族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的思想意识,这是―种民族精神使然。

以笔者浅见,在孔子全部的饮食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孔子的“礼食和德”的思想;二是孔子“饮食养生”的观念。这也是后世中国孔府饮食文化形成的精髓所在,笔者把它称之为中国孔府饮食文化精神。孔府菜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在今天弘扬孔府饮食文化、大力促进孔府菜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这两个核心思想为灵魂。

1 孔子“礼食和德”观念对孔府菜的影响

孔子一生恪守周礼,到处宣扬推行周礼。而“礼”的内核反映在饮食生活中,就是有等级、有尊卑、有秩序、有道德、有规范、有礼貌的饮食原则。所谓的“礼食和德”就是始于这样的饮食思想之上。孔子有关“礼食和德”的主要言论散落在《论语》的各篇中,《乡党》篇内容较为集中。

孔子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饮食生活中,也要有很高的标准,要讲究食德,要完全按“礼”的规范去做。“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有酒食,先生馔”、“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等言论,都是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君子遇到美味要郑重其事地对待,并且要请长辈和老师先食,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有道德的人,不仅自身要讲究食礼食德,如果在宴饮中发现不合乎礼仪要求的地方,就应按规定加以制止。“席不正,不做”、“觚不觚,觚哉,觚哉”。宴席摆设的不合乎要求,甚至使用的酒杯不象酒杯的样子,不规则,都是不允许的。这一观点,完全是为了维护他的礼而这样做。事实上,宴席的规格化和程序化,如果不按已有的礼仪规范进行,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中华民族历来所倡导的“礼食和德”可以说是孔子“礼食”思想的生动体现。孔府菜对此是秉承不悖的,今人如果在促进孔府菜的发展中不能够认清楚这一点是不行的。

2 孔子饮食养生理论对孔府菜的影响

中国孔府菜,根植于孔子世家与儒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悠久的历史传承,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官府菜肴体系,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府菜与孔府宴席的形成与发展中,饮食养生是它的核心内涵之一,因为它深受儒家饮食养生观念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乡党》中,记录了孔子一段关于菜肴、食馔饮食养生的论述,系统阐述和表达了孔子的饮食养生观。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做”等等。孔子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对于今天人们所食用的孔府菜与闻名遐迩的孔府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正确认识孔府菜“文化遗产”的含义

众所周知,中国孔府菜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时间、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看来,“孔府菜”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因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孔府菜是以“孔府烹饪技艺”的名称出现的,所展示的就是

这样的文化蕴涵。

1 “孔府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包括“孔府菜”在内的中国烹饪技艺都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范畴,无论“孔府菜”还是中国菜系,以及其他各地方饮食风味、各少数民族的饮食风味都是由众多不同风格的菜肴构成的一个体系。这样一个庞大菜肴体系的形成,肯定不是由―人、在一时、在一地能够完成的,而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以及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形成的。“孔府菜”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它是在经过了千百年来、无数在孔府司厨的劳动者一代代人的心血付出与智慧积累,以及与孔府文化的熏染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菜肴体系。因此说,“孔府菜”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智慧结晶的代表之一。

孔府菜是中国官府菜中传承历史最为久远、风格独具一格、宴饮礼仪风俗与食馔体系完备、影响面最大的菜肴体系。而在历时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中,既有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也有孔府与宫廷饮食文化的交流,同时孔府厨房中的厨师又是来自于曲阜周边的省份,其本身就具有融合性。这其间,既有厨艺的交流,也有食材的互通,更有饮食风俗的相互融合。所以说,在孔府菜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饮食文明与饮食文化的所有印记,是一个民族饮食文明的缩影。

2 “孔府菜”是众多饮食风味、烹饪技艺的集合体

如果我们从孔府菜肴体系中单独拿出某一个或几个菜肴,把它放在其它的任何一个菜肴体系当中,很难分辨出其中哪些菜肴是孔府菜,甚至包括那些具有明显名称标志的孔府菜肴,如“诗礼银杏”、“带子上朝”、“一卵孵双凤”等等,这些是大家公认的“孔府菜”。实际上,这些富有文化含义的菜肴名称都是后人在挖掘整理“孔府菜”的时候根据传说、零散资料更改、创新后添加上去的,在原始的孔府膳食档案和菜单中是根本没有记录的。如“诗礼银杏”的原名是“蜜腊银杏”、“带子上朝”的原名是“百子肉”、“一卵孵双凤”的原名是“西瓜鸡”一类的通俗名称。

从这样的意义上看,“孔府菜”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时开始,就已经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创新。事实上,孔府菜所有的烹饪技艺都是来自于各地方民间的烹饪工艺。今天孔府菜的主体是鲁菜的基础,当年在孔府司厨的那些厨师在明清年间有的来自于曲阜、济宁当地,有的来自于济南、泰安等,是这些有名或无名的厨师把鲁菜的烹饪精华汇集到了孔府的厨房中,形成了孔府菜的基础。其次,明清年间借助京杭大运河的经贸来往与人员交流中,具有江浙风格的众多菜肴传进了孔府,使孔府菜在鲁菜粗犷雄壮之美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江浙菜肴细腻精致的特点。再次,更有清朝年间孔府与宫廷交流的密切关系,使清朝宫廷菜肴的制作技艺也传进了孔府中。

综上所述,孔府菜的形成,是汇集了包括宫廷御膳与众多民间烹饪技艺在内,并且汲取了各地方风味的烹饪精华所形成的一种官府饮食文化代表,是若干烹饪技艺与菜肴制作的集合体。因此,“孔府菜”就产品意义来说,是一个不能够被支离破碎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整体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笔者认为,经营者对这一含义的理解非常重要。从这个层面上看,任何餐饮酒店只制作提供单个或者是少量的孔府菜肴作为提高招徕客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整体策划全面展示孔府饮食文化风貌的经营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

3 “孔府菜”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品牌资源

毋庸置疑,从现代餐饮市场经营的角度来看,“孔府菜”应该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文化品牌资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孔府菜的本身而言,他的独特性很难从技术层面、或者是菜品层面与其他菜肴明显分化出来。笔者认为,“孔府菜”与其他风味菜肴体系真正不同之处是因为“衍圣公”府在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孔子后裔传承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孔府道德文章诗礼传家的文化背景,正是这些因素赋予了孔府菜至高无上的历史角色地位与知名度。因此,我们说,“孔府菜”就整体来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品牌,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品牌资源。资源是需要后人去开发利用的,是需要进行传承创新的,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一味的去复制它、模仿它。否则就会把“孔府菜”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凝固与定格,这可以说是目前许多“孔府菜”经营者的一大误区。

四、孔府菜的创新与品牌经营

关于孔府菜的创新发展,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引人注目的问题。笔者首先要给大家两个警示:第一,不能把孔府菜“博物馆”化、文物化。不能受历史性的局限,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第二,不能够把孔府菜支离破碎、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笔者认为,孔府菜的创新发展,必须首先要走出这两个误区。

与此同时,在促进孔府菜的创新发展中,还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运用民族智慧与创造精神,去创意孔府菜;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创新以孔府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文化品牌。通过一个“创意”和一个“创新”来提升孔府菜的餐饮品牌价值与产品品质。

如果我们能够把“孔府菜”真正视为一个具有无限文化内涵和发展空间的文化品牌资源来认识的话,成功经营孔府菜就有了起码的基础条件。但这需要文化产业经营者、广大餐饮经营者、广大烹饪工作者,以及其他众多关心孔府饮食文化发展的有识之士,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去创意孔府菜,从“孔府菜”这个巨大的文化品牌资源宝库中去寻找、发掘有价值的产品资源,并通过资源整合来创新以孔府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文化品牌,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孔府餐饮文化品牌经营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市场运作的情况下,孔府餐饮文化品牌的经营也是需要按照品牌经营的理念进行,包括一个完整意义的品牌策划、产品定位、传播策略等。任何仅仅想依靠某种孔府菜的单个菜品来赢得市场机会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孔府菜”经营模式包括:一是创意富有不同审美风格的孔府文化主题餐厅,如孔府养生馆、孔府礼食体验馆、孔府满汉大筵馆等;二是创意不同风格的孔府文化主题宴席,如孔府千秋宴、孔府海参宴、孔府喜宴等;三是创意其他能够展示孔府文化主题的餐饮项目,如孔府茶馆或茶吧、孔府酒廊、孔府快餐店、孔府面点房、孔府民俗大厨房、孔府粥铺等等。

从餐饮品牌创新与经营的角度来看,数百种孔府菜肴的生产销售与客人的消费,是需要进行文化包装的,需要进行市场运作与品牌传播的。一旦以“孔府菜”为主打产品的餐饮企业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其品牌企业的形象有了一定的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时候,每一个孔府菜肴才真正具有无限的市场价值与发展空间。

2 在品牌经营的旗帜下进行孔府菜的创新

由于“孔府菜”近年来的实际经营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许多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府菜的创新问题,而且有许多厨师对此付诸实施,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这样意义上的孔府菜品创新,毕竟是仅仅从菜品或烹饪技艺的层面来进行的,不是完

整的文化品牌资源意义上的创新,难免失之偏颇,甚至致使孔府菜品的创新出现了杂乱无章的局面。如前所说,孔府菜中的一些菜肴,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种菜肴多达十余种的配料与做法,可谓五花八门,各用奇招,简直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烹饪专业工作者进行菜肴创新的本意是无可置疑的,但如此以来,却把孔府菜的本来面目搞的一塌糊涂,使消费者如坠云雾之中,无法分辨孔府菜的“真伪”,无疑是对孔府菜这一餐饮文化品牌资源的损伤。

其实,就菜肴食品而言,孔府菜是没有真伪区别的,问题是所有的孔府菜肴一旦失去了孔府文化背景与孔府文化元素的包装,其光芒就不复存在。所以,孔府菜需要创新,但更需要在孔府主题文化餐饮品牌的大背景下进行创新才有意义。有人问:川菜可以成为孔府菜吗?笔者的回答是:如果所经营的孔府文化主题餐饮酒店,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餐饮企业,经过创新、赋予川菜一定的孔府文化元素,它就可以成为孔府菜。一如麦当劳、肯德基制作销售中国的“油条”、“煎饼卷”一样,此时的油条、煎饼卷就属于麦当劳、肯德基的产品。当然,道理是如此的简单明了,但实际运作起来又是如此的艰难困苦。

3 充分发挥“孔府饮食文化”的符号效应

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创新与成功经营,不仅仅完全依靠过硬的产品,更需要全面的文化包装与经营策略。“孔府菜”的市场运作与经营,需要在酒店形象上全面运用“孔府饮食文化”的元素,充分发挥“孔府饮食文化”的符号效应。包括餐厅的装饰、餐桌台面的摆设、餐具的设计使用、桌上用品的设计、服务员服装的运用等等,无不具有品牌传播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从品牌战略方面来看,这需要一个完整意义的文化包装与品牌策划,建立起一套完整的“VI”系统。由于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在此不进行详细的论述,只是从创新“孔府菜”经营的角度以给大家提示。

4 在时代背景中体现孔府菜的原生态

如何在符合现代饮食消费者的需求与符合时代餐饮业发展潮流中,把孔府菜经营成为具有文化品牌价值的产品体系,可能有很多值得经营者去研究的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回归孔府菜原生态、养生态的本质特征与工艺方式,这是保持孔府菜饮食文化精神的最好办法。今天孔府菜的制作,虽然避免不了应用新的技法与原料,但最大限度的保持孔府菜制作中的原生态特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任何过分使用添加剂、任何过分的掩盖装饰、任何背离孔府菜基本技法特色的改造,以笔者看来都是要不得的。因为如此以来,不仅失去了孔府菜的本真,也失去了孔府菜饮食养生的目的。

5 回归孔府饮食的礼仪文明,但又不失时代精神

山东大学教授袁澍在主编的《餐饮(论语)――孔子礼食箴言》一书中,对孔子当年所提倡的“食礼”文明与儒家的“礼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阐述,作者倡导把孔子的“食礼”与儒家的“礼食”思想运用到现代的中餐宴席服务当中去,对此笔者是非常赞同的。一如山东济南珍珠泉宾馆徐总经理在该书的序中所说的那样:“中餐走向世界,孔子是最亮的旗帜,温饱后的中国,‘国学’是必要的精神美味。如果让我们的菜品说话,把儒学的价值观念在餐桌上表现出来;让我们的服务流程说话,把儒学的礼仪规范用服务手势、语言、程式在餐桌上展现出来;让我们的就餐环境说话,把儒学的治国安邦、修性养生的功能用装饰符号、古音雅乐烘托出来,那么酒店餐饮一定会增加更多的文化亮点和竞争力。”

回归孔府饮食的礼仪文明,在孔府主题餐厅或宴席的宴饮服务过程中,融合孔子的“礼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各种礼节礼俗等,是促进孔府菜餐饮发展的重要元素。现代孔府菜的宴饮过程,不仅需要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服务礼仪,也需要融合孔子“饮和食德”、“礼仪文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满足当代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五、孔府菜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孔府饮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孔府菜”只是这颗辉光闪烁明珠上的一个最熠熠闪亮的点,而且可以说是在我国当代餐饮市场上最富有文化创意价值的部分。我们需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在传承儒家民族精神的前提下,赋予孔府菜更加丰富的文化精神与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这也正是孔子当年所提倡的“不舍昼夜”、不断奋进的创新精神。

1 孔府菜热已然形成

如前所述,当前在我国餐饮市场上、特别是北方地区掀起了一股“孔府菜”热的浪潮。在孔府所在地山东济宁市,旧有的阙里宾舍、杏坛大酒店和新落成的儒家东方花园酒店,都是以孔府菜为餐饮经营的主体,而且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取得了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更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形形的社会类餐馆,也以经营孔府菜为其招徕。近几年在北京重现的孔府文化主题酒店“儒宴”,已经以其良好的菜肴品质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优秀的管理水平赢得了北京就餐客人的喝彩。与此同时,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山东省鲁菜研究院联合在济南大学成立了孔府菜开发研究基地,拟定了孔府菜推广培训计划,并且正在一步一步实施。

为了全面促进孔府菜健康、有序的发展,山东省济宁市烹饪协会、济宁儒家酒店管理公司、济宁市旅游局、济宁市商务局等于2011年联合成立了“中国孔府菜发展联盟”,为孔府菜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生活品质的提升与饮食养生的需求

孔府菜是一个健康养生、温文尔雅的食馔体系,有以“饮和食德”为核心的礼仪文明服务形式,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与生活积累,有道德文章与文人指点的审美背景,有高尚优雅与种类繁多的宴饮程式……这一切,无不与当代人高品质的生活需求相吻合。尤其是孔府菜的健康养生特质与独特的儒家文化底蕴,是进行餐饮品牌运营与吸引当代客人消费的最佳资源。生活品质的提升基于饮食健康与饮食文明之上。我国明清年间宫廷饮食与官府饮食,之所以以鲁菜为其主要食馔体系,其原因之一就是鲁菜与孔府菜一样,具有良好的健康养生底蕴。而饮食中的礼节礼仪、筵饮文化也是人们追求的内容之一。从这样的意义来看,仅仅从满足人们对饮食的健康与养生需求方面而言,孔府菜在当代餐饮市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与诱人的发展前景。

3 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重视

篇6

我从资料上得知,墨西哥既是文明古国又是旅游大国,物产非常丰富。墨西哥菜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名莱,与法国菜和中国菜并驾齐驱。李辉对饮食方面有研究,他说墨西哥的饮食很有特色。到了墨西哥后,四处转转,食物也确实丰富,花样不少,烹调还算讲究,但我们很快发现,墨西哥的食物吃来吃去都是玉米制品,对于我们这些吃惯米食和面食的人来说,一下子很难习惯。不过好在墨西哥人祖祖辈辈吃玉米吃到现在,还真吃出些文化、吃出全套丰富的烹饪技术来,玉米棒子、玉米薄饼、玉米厚饼、玉米煎饼、玉米脆饼、玉米甜饼、玉米粥、玉米汤、玉米卷、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玉米饺子、玉米蛋糕、玉米面包、玉米沙拉酱……等等,总数花样据说就有五六百种之多。

最有名又最普遍的要数那种薄薄的名叫“他可”的玉米袋饼,是墨西哥人一日三餐都吃的主食。我们在美国吃过,到墨西哥后更是餐餐必吃,拿它包着肉末(或肉粒、或香肠粒、或鸡丝、或鱼肉、或烤肉都行),加上切碎的洋葱、番茄、辣椒,再涂上沙拉酱,当然也可以加上腌黄瓜或酸菜末之类,用手抓着吃来有滋有味。据说最高级的“他可”里面是用蝗虫作馅,不过那价格不便宜,而且不是随便就能吃得到的。把“他可”卷成两头封口的再用油炸过,便是玉米春卷了。

我们还吃过“达玛雷斯”,那样子很像广东的裹蒸粽,是用玉米叶包着玉米粒,里面的馅有鸡肉或猪肉、干果、辣椒,吃来别有一番风味。我们还喝过“彭沙”,是用玉米粒加鱼、肉熬成的鲜汤。至于阿芙卡多(牛油果)酱、莎莎酱等各种酱料也是用玉米作重要原料加工制成的。当然我们也啃过墨西哥的玉米棒,那粒子颗颗饱满、鲜甜爽口,并非我吹牛,可斗胆说一句墨西哥的玉米棒肯定是全世界最高级的玉米棒。这并不奇怪,现在考古证实,玉米的故乡原本就在墨西哥,起源于一种生长在墨西哥巴尔萨河流域的野生黍类,经过墨西哥人五千年来的精心培育改良,逐渐变成为今天全世界数百个品种的玉米。

在墨西哥,玉米不仅是百姓寻常人家的主要食物,就连政府招待来访外国元首的国宴,也是一盘盘用玉米制成的美食佳肴,而且花样繁多的小吃、面包、饼干、蛋糕、冰淇凌、糖果和酒类,也统统是采用玉米为主料制作而成。

墨西哥简直是玉米的世界。墨西哥人不仅吃玉米吃出这么多名堂,在市场上我们看到那些造型奇妙手工细腻花色繁多的帽子、篮子、瓶子、毯子、小玩具、小摆设等等手工艺品,竟然全是利用玉米皮、玉米秆等“废品”制成的,可见墨西哥人对玉米的热爱几乎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平时大家戏称韩国人为“”,据说这典故的由来是因韩国人多吃玉米而且身体粗壮之故,我们去过韩国,比较之下,韩国的玉米棒子远没墨西哥多、更没墨西哥的好,差得远呢!而且,大概由于玉米的特殊营养关系,墨西哥的男男女女普遍身强力壮,尤其男士,力气特别大,这至少在美国都是公认出了名的。因此,要说“棒子”,依我之见墨西哥人才够格。

墨西哥人的口味还真特别,他们爱吃玉米、嗜辣成性,似乎都可理解,而浑身带刺、人见人怕的仙人掌,居然成了餐桌上的大菜,却使我们大感稀罕。

我们到墨西哥后,当天在餐厅吃晚餐时,函班牙文莱牌上虽然也有英文对照,但因墨西哥餐的模式与一般西餐中餐截然不同,译自西班牙文发音的莱名有点古灵精怪,我们一时搞不懂、也不想费大劲去搞懂,反正是来转转,旅游一番,吃几顿而已,于是干脆看它的图片来选择。我们觉得那个切成一条条、模样像什么瓜的莱应该很好吃,于是点了菜。等端上来时,拨开上头的辣椒香莱之类,盯住看看还是像瓜,叉了一块放到嘴里尝尝,滑滑软软地,又有点脆,鲜嫩得很,不就是瓜嘛。但不知是什么瓜,黄瓜?不像。冬瓜?不对。蒲瓜,也不是。管它什么瓜,大家各自拿“他可”饼包着卷来吃了再说。味道挺好的,别有一番独特风味。吃过之后,埋单时还是熬不住问问服务生这是啥东西,人家说这是仙人掌。就这样,我们在墨西哥糊里糊涂第一次把仙人掌吃下了肚。

后来我们发现不论大小餐厅都有几种用仙人掌做的菜,应该承认我们吃到的是属于中低档的菜肴。听当地人说在墨西哥用仙人掌做的菜肴就有一百多种,五星级酒店餐厅里更有仙人掌高级菜肴,但我们没有去吃,一来为省钱,二来心想不就是仙人掌嘛,犯不上花大钱去凑什么热闹。不过仙人掌味道真的不错,再说句不好意思的老实话,毕竟我们是中国人,尽管墨西哥食品还算丰富,配我们胃口的东西却十分有限,总觉得那东西怪怪的,而仙人掌却歪打正着,我们很喜欢吃,于是在那边转来转去,几乎每天每餐都吃到仙人掌,有仙人掌剥了皮后切片,或切条,或切块,或切粒,或捣泥,杂以肉、鱼、鸡,变着花样做出来的菜肴,有现榨20比索一杯的仙人掌鲜汁,还有又辣又酸又鲜脆的仙人掌腌菜。

没想到我们在墨西哥吃仙人掌还吃上了瘾。一位刚认识的墨西哥朋友看我们如此迷恋仙人掌,高兴得手舞足蹈,他告诉我们仙人掌还可以生吃,去刺、削皮、水煮、切片后,放入辣酱、沙拉酱、柠檬汁和白糖一拌,便成清香爽口,甜甜酸酸的凉菜,若放入冰箱冷藏后再吃,味道更好。他说墨西哥人都爱仙人掌,吃仙人掌的花样很多。后来我们在市场上看见到处都有各种仙人掌饮料、仙人掌酒、仙人掌蜜饯以及用仙人掌和杂菜作原料制成的墨式沙拉。

墨西哥盛产仙人掌。据说全国就有1000余种仙人学科植物,有的可供食用,有的可供药用,有的可供观赏美化环境,有的可为沙漠保持水土,也有不少是啥用都没有的杂草。可食用的仙人掌以来自“米邦塔”地区的最好,据说现在大家吃的都是米邦塔仙人掌,米邦塔那边的农民别的啥都不种,只种食用仙人掌,并靠仙人掌发了财,墨西哥全国最有钱的农民和庄园主大都在那里。

米邦塔仙人掌不仅口味清爽鲜嫩,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A、c、E和铁、钙、钾、磷等矿物质及蛋白质纤维素等,有利于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活动。据美国科学杂志介绍,米邦塔仙人掌内高钾低钠的成分构成,具有对抗高血压的作用:钾、钙、磷含量高,有利满足人体骨骼、牙齿和脑的生理活动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这在营养过剩的年代是个大优点;维生素含量高,能加速胆固醇降解,减少心脑血管发病率,并具有增强肠的蠕动,清理消化道,防止便秘等奇妙功效。还有,墨西哥的食用仙人掌中基本不含一般蔬菜中都含有的草酸,能避免生成草酸钙而导致人体钙流失。其中的“三萜”则有一定抗癌和避免细胞核变异作用。总之,墨西哥食用仙人掌能增强免疫力,对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高血脂具有明显预防作用。墨西哥朋友还说,小姐太太们经常吃些仙人掌,对美容大有好处。难怪墨西哥人如此酷爱仙人掌,把仙人掌看作神的赐物,总统举行的国宴上也会端出仙人掌大菜。仙人掌不仅被选为墨西哥国花,其图案还上了墨西哥的国旗、国微。

篇7

一、美术课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课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首先要确立美术课的角色观念,笔者认为美术课应该扮演成一门调节课、放松课的角色。如果将本该轻松、活泼、让人快乐的美术课用严肃、死板、令人压抑的教学方法,灌输给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这样就失去了美术课本该具有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保持快乐、心情舒畅、兴趣盎然,那么学生就会感觉美术课原来是索然无味,与想象中的美术课形式相去甚远,这样的美术课非但不能发挥其调节身心的作用,反而会增添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的沉闷气氛和劳累程度,更谈不上陶冶性情了。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关键之一就是美术教学要遵循快乐体验原则来进行。

在我们附近一所学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该校初二上美术课,当任课教师兴致勃勃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却见黑板上写着“我们讨厌上美术课!”见此情形,教师自然大为恼火,愤然罢课并很委屈地向校领导汇报此事。事后校领导通过调查,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这位老师在上课时通常就是简单的照章宣读,然后就叫学生做作业,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每次的美术课上,许多学生或聊天、或做其他作业、或看其他方面的书籍。老师自然不能容忍学生的这种表现,便每上一节课都要花去很多时间罚站学生、训斥学生、没收学生的作业本和书籍。这样一来,美术课经常成为“惩戒”课。不但使原本希望通过美术课提高自己美术技法和审美能力的同学不能学到东西,而且使对美术课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增加了抵触情绪。

二、应该把快乐体验作为美术课的重要形式

美术教学只有通过让学生参与美术活动,接触美术作品,以使他们获得对美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为目的。而美术审美体验的主要内容或表现形式应该建立在愉悦基础上,没有获得过美术课堂学习快乐体验的人是谈不上提高审美能力和美术修养的。如同没有品尝过各地的美食,就不可能增强对饮食文化的鉴赏力和提高自身的饮食文化修养一样。可见,快乐体验本身就是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形式,而且这种体验又是通过美术教学来获得的。可以说这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记得这样一个实例,笔者为了上好初中《漫画》练习这一章节的课,特地剪辑了一段段视频资料带给学生,大家被喜剧的形式逗得前仰后伏,从令人捧腹的相声、小品、滑稽剧中非常清晰的了解了一些有特点的笑星,如陈佩斯的光头、李金斗的大鼻子、马季的小眼睛、赵本山的腰子形脸等,紧接着笔者趁热打铁,介绍漫画的创作原则,如“夸张”“变形”等手法,学生在快乐的形象回忆和造型体验中完成了漫画像的学习和创作,下课钟响了,同学们还不愿放下画笔,这种自发流露的学习热情一直激励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多动脑筋,创造更多的科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从长期实践中发现,学生不是不热爱美术,而是教师没有用他们喜爱的教学方式去引领。只要方法得当,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要学会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快乐

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参与美术活动。只有当学生从说教、强制、灌输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产生一种对美术的向往和渴求,美术教学中的快乐体验才得以完整的实施。因此美术课堂要创造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活动,农村虽然没有名胜古迹,但也不乏小桥流水、绿树芳华,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畅玩,他们陶醉于不腐的流水、灿烂的云霞、撒欢的野兔、盘旋的飞鸟……,使他们认识学习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存在于生活中,他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且与自己又是那么的靠近,从而也就挖掘了他们埋藏心底的创造能力,最棒的美术作品也就产生了。在县市举办的学生书画比赛中我们学校的学生屡屡获奖,看到学生有了收获,老师笑了,手捧奖状的同学脸上洋溢的笑容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美术的热爱,那是被获奖成就感所激发出来的最真切的愉悦体验。

在此,我们可以把美术教学快乐体验原则理解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必须处于一种快乐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所具有的愉悦身心的特点,组织和启发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参与艺术活动,既使教学活动充满愉悦性,又使学生获得美术审美的快乐体验。

篇8

一、 艳丽的色调

在餐桌上,悦目的色彩与和谐的布局,都能引起美好的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强人们的食欲。同时,“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黑格尔就非常注重颜色对美的突显作用,他在《美学》一书中认为“颜色的观念性较强,所以宜用于表现观念性较强的内容;通过深刻的反衬,通过无限多样化的过渡和转变以及极细微的浓淡之差,颜色在表现所选对象的全部个别特殊细节方面,有着最广阔的发挥作用的场所。”虽然黑格尔在当时并没有具体针对饮食有过详细的论述,但通过它对颜色的理解,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湘菜所特有的那种色调之美。色有暖色与冷色之分。红黄色称为暖色,蓝青色称为冷色,绿与紫色,称为中性色。在烹调中可通过调味品的作用增加菜肴的色彩。“剁椒鱼头”这道菜就用大的雄鱼头劈成两半,成蝴蝶状平面铺开,然后在鱼头的四周撒满生的剁椒,再用绿色的葱花撒到鱼头上,“万红丛中一点绿”就散出各自特有的色彩和光泽。“红配绿,花簇簇”;“红间绿,看不足”,食者不仅大有一品之欲,而且也更突显了这道菜的香辣之美。还有“左宗棠鸡”,这道菜因为左宗棠非常喜欢辣椒炒鸡丁而久负盛名。这道菜将鸡腿洗净去骨,肉朝上摆平,在肉上面轻剞十字形刀纹,切成九大块,放入油中炸至皮呈金黄色。而用鲜红的辣椒爆炒撒在上面,再用姜末点缀周围,一道极具视觉冲击的左宗棠鸡便做好了。上海有家湘菜馆有一道招牌菜,名为“绝代双臭”,其实就是用黑白两种臭豆腐整齐摆放在盘中。这样黑白对照,色彩搭配非常和谐。一般在湘菜的筵席配菜上,必须红、黄、青、白颜色的菜都有,才能显示出丰富多彩。

二、 诱人的香气

香气最能诱发人的食欲,人们从香气就能辨别菜的好坏,“味美”就离不开热,就是“香美”、“触美”,往往也是在热的时候才好,尤其是触觉中的酥、脆,往往在热的时候才能带来最美的享受。湘菜中著名的“爆炒肥肠”,就是用大火爆炒出切得很碎的新鲜猪大肠,食客最好在刚上桌时就品尝,等到冷了,大肠就会失去其原有的香脆口感。在湖南腊肉的做法中,蒜末、豆豉、辣椒在设计菜肴时必须很好地利用。主副料和调料经过受热而起化学变化,从而产生出特殊的香气,是一种沁人心脾的醇香,如“毛氏红烧肉”,称“过门香”。美感是感觉和意志欲望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认识通过影响意志欲望影响美感,但是美感产生时无需认识。好吃的东西往往也好看,闻起来香的食物看起来也美,功利的原因是显然的。

三、 多变的味型

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审美观念上,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味”的重视。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最初起源于人的味觉器官,这从“美”字的本义可以看出。《说文》中的“美”字从“羊”从“大”,其本义为“甘”,也就是说中国人最初的美意识源于“甘”这样的味觉的感受性。掌握火候和调味,是烹调中的两大技术,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在色、香、味、形四者中应该把味放在第一位。因为烹饪的目的是为了吃,而吃必须以味为主,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个菜肴无论其色彩如何鲜艳,造型如何优美,如果是“寡而无味”便无人问津,可见味之重要。在湘菜中,夏天一般是清淡爽口的如“冬瓜蛤蜊汤”为主;冬天则是以“干锅土匪鸭”、“爽口麻辣狗肉”为主。湖南人日常十分担心“亏”与“弱”。尚“补”的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矣”。所谓“增气”,就是补充身体的热量,使身体有气力;“充虚”,即补充因身体消耗而带来的虚空,保证新陈代谢的需要。所以在夏天注重食用味淡舒筋的菜肴,而冬天则进食口味较重宜补的佳肴。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官府菜中,以煨、炖、熘、炒、蒸见长,口味注重鲜香、酸辣,其腊制品包括烟熏、卤制、叉烧,具有柔韧不腻、咸香可口的特色。

四、 美观的形态

篇9

关键词:吃喝动词 汉英对比 文化差异 形成原因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息息相关。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国际通识课程的教学与文化因素的教学必须紧密相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克服他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障碍,以期使我们的国际通识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国际通识课程中文化因素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国际通识课程中,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而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比语音、语法更容易受时代变迁、社会习俗、伦理道德以及思维观念等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事实证明,人类任何语言的词汇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文化烙印,是民族语言中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将词义与文化关系作为教学重点。认识、挖掘词汇中的民族文化蕴含也是词汇研究和词汇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二、词汇文化蕴含意义差异的理论依据

人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一方面,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相同的自然生理构造使人们具有某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共性,因此,各民族的文化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各个民族都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又具有一种天然的文化共性。另外,人类各个民族都在从事着基本相同的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和人自身生产活动,所以又具有社会生产的文化共性。这也是汉英文化的共性。而这些共性正是人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得以交流沟通的基础,亦即汉英文化得以交流沟通的基础。由各民族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孕育的特定民族心理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特征鲜明的生产生活习俗惯制等文化特征,自然会使得人类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从而导致不同民族文化观念的多元化和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个性,这也是汉英文化的个性。由此,便使得人类各民族之间在文化理解、文化尊重及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和谐共荣成为必要,也使得汉英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日趋频繁。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这便决定了人类语言在价值功能上具有共性。再者,由于人类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具有同一性,语言也就具有了符号学中所谓的“所指的同一性”。而人类在语言表达手法、修辞方式上亦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是,作为民族文化核心要素的语言,无论在其形式与内容上都必然受到该民族文化的制约,从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而语言的重要要素――词汇,也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下面以英汉吃喝类动词为例进行说明。

三、汉英吃喝类动词的文化引申义形成的原因

(一)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汉英词汇不同文化引申义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赖以产生繁衍的河谷型和山岳型自然生态环境,其内聚、封闭和排他性等地域文化特征决定了中国先民的生产、生活与生存方式。地域文化的内聚性使中国先民世代群居,和睦相处;地域文化的封闭性使中国先民代代相袭,重土难迁;地域文化的排他性使中国先民血缘至上,宗亲唯尊。这些由地域文化导致的民族文化特征,便是农耕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这种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不仅使汉民族自古便养成了敬天崇地、重土难迁的生活习俗,也使中国文化自古便打上了靠天吃饭、“民以食为天”等“饮食本位观”的深深烙印。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因素,汉民族具有的“饮食本位观”的鲜明文化特征,自然也会渗透到本族语言的各个方面。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较,汉民族是在语言上用于食物和饮食词汇术语最多的民族。汉语中的饮食词汇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渗透力强,载义丰厚,除直接表示饮食意义外,运载的其他文化意蕴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汉语的这种文化特征在汉英吃喝类动词词义的对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汉语中“形容大口地喝”,可以用“牛饮”这个动词。这是因为“牛”在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人对“牛”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显然,“牛饮”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中国大陆型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它形象而清晰地显示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鲜明特征。而在英语中,形容“大口地喝”却用“drink like a fish”。显然,这是因为英国四面环海,其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海洋型文化决定了英语词义的文化走向。

(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汉英词汇不同文化引申义的形成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和物化形式,无论是其表层结构还是深层内涵,无论是在词汇语音还是语法修辞上,都必然会深深地打上特定民族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心理模式等在内的精神文化烙印,这自然也是汉英词汇不同文化引申意义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汉英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汉民族传统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民族偏好分析思维。如:吃喝类动词“品”,其基本意义是直接表示对食物的“品尝、体味”,但在其词义的理解和使用上,汉民族习惯于传统的综合思维,将“品尝”这一事象的各种属性及与其相关的各种事物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观照,因此还引申出以下常用文化引申义“鉴别”。第二,汉民族传统侧重于形象思维,依赖于直观经验,注重运用形象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例如,吃喝类动词“咬”的基本意义是指上下牙齿相对,用力夹住或切断压碎东西。但在对其词义的理解和使用上,由于汉民族习惯于形象思维,注重运用形象类比推理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咬”在其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生动而形象的文化引申义。例如,汉语中的常用语“咬耳朵” 中的“咬”就已经不再表示“咬”的基本意义,它在这里指的是:“凑近人耳边低声说话,不使别人听见。”第三,汉民族传统习惯于一种呈螺旋形的思维方式,而英美民族则习惯于运用一种主要呈直线式的思维方式。比如:吃喝类动词“食”的基本意义应当是:“泛指(人或其他动物)吃食物”,但是,在对“食”的理解和日常运用上,由于受汉民族传统的螺旋形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在其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化引申义。例如,人们常常使用的“食言”一词是对一种不讲信用、不守承诺的不道德行为的批评。与汉语“食言”表义相似的英语短语是“eat one’s words”,但它却并不是表达对一种不讲信用,不守承诺的不道德行为的批评,而是直接表示为:收回说过的话,指当面认错道歉。

汉英民族价值观念的不同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汉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与英美民族传统的天人相分是汉英文化在宇宙价值观上的基本差别之一。比如:在汉语“吃”的基本义“把食物放入嘴中经咀嚼咽下”的基础上,由于受天人合一观念的驱导,人们在日常运用中又使“吃”派生出“依赖某种事物来生活”的文化引申意义。例如,千百年来,中国人世代口耳相传、父子相袭的常用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突出地反映了华夏民族对于自然强烈的依赖性,也鲜明地坦呈着汉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第二,汉英民族文化中人生观的差异。英文化在人生态度上表现为执着进取,然而好走极端;在伦理上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一定的自私欲念;而对物质享受,尤其是对饮食,相对而言则较为平常。所以,在英美文化中饮食文化显得相对贫乏,其相应的饮食语言也显得相对单调,尤其是其中的吃喝动词的文化引申义更没有汉语那么丰富。而汉文化在人生态度上表现为正心修身、忍让服从、克己复礼;在伦理上表现为权力至尊、忠孝为上。由于个人命运与宗族群体国家息息相关,因此,个人的身家性命就显得格外重要,若随意毁伤,则为不忠不孝。而与个人身体性命相关的物质生活,尤其是饮食也就被特别看重。

(三)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惯制与汉英词汇不同文化引申义的形成

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内的文化因素,经千年积淀,历代沿袭,便会发展成为群体约定俗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习俗惯制。具体而言,几乎每个民族的习俗惯制背后,都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时代风貌以及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的历史事件与活动情节,它们都会投影式地保留在各个民族的语言词汇之中。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大量的这类民俗语言词汇,它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与文化习俗惯制。比如:在汉语中,有“吃小灶”一词,表示享受特殊照顾;而在英语中没有,在其他民族语言中也很少见到。这一词汇广泛使用于中国时期,那时,公共食堂是大锅饭,但是当一些干部来检查工作或其他特殊人物来时,就区别对待,另设“小灶”款待。后来,“吃小灶”的词义泛化为某人享受特殊的待遇。

结语

英汉吃喝类动词词义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差异,是我们在国际通识课程语言学习模块中的词汇研究与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而归纳、对比其民族文化差异,探寻并解释造成其民族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便是把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到词汇教学之中,以消除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上的鸿沟。注重词义中的民族文化差异不但能促进语言的有效学习,也能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从而使国际通识课程的目标得到最大实现。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耿龙明,何寅.中国文化与世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 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遣词造句;习惯;情境设计;避免分化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遣词造句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我以提高初中生英语遣词造句能力为重点,从日常教学入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去发现问题,并总结了以下笔者认为有益的做法,与同行共享: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学习的效率。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很多时候,他们充满热情,好奇、好玩、好动也好学,正是这一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如何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家长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这一时期的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里,教师与他们有着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因此也是最有利的教育时机。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建立稳定良好的学习模式,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不但在初中阶段有效,对以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具体做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1)让学生养成在句中记忆单词的习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句子中呈现单词,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有利于句子结构和单词用法的理解,还有助于单词的记忆,同时使得单词显得更加具体形象,便于学生记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词汇应用能力和口语能力;(2)引导学生养成大量阅读的习惯。一定量的阅读不但有利于词汇的积累,而且能加强词汇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构思,开展习惯头脑风暴,在生活中,课堂上随时进行头脑风暴,从而做到词汇、语句信手拈来;(4)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和课后巩固的效果,引导他们成立有助于学习的兴趣活动小团体,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养成运用语言的好习惯。归根结底,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如果能够在课堂上、课后多使用所学的语言,肯定能够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重视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必须通过连续的、一系列的、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来达到目的,其中教学情境设计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反复用单词造几个句子或者做大量的练习,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我就选择形式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堂对话竞赛、小品表演、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型探究、个人能力秀等,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情景设计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设计、单词教学设计

恰当的导入为整堂课起着铺垫作用,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比如,学习话题Cooking is fun!为了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我准备了许多不同国家的食物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还准备了一段三明治的制作视频。由于各国的食物和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学生对饮食文化也充满了学习兴趣,加上图片和视频直观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另外,多媒体课件对于词汇的呈现十分有效,首先容量大,其次如果配合图片,效果非常直观,有利于学生记忆。

2.切合主题,贴近生活的情景设计

如,Our food festival这一单元,可以设计让学生在家准备一种自己拿手的简单食物,哪怕是现成的水果或熟食,模拟food festival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来宾和义卖的同学,利用所学知识组织情景会话,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种形式,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在表演过程中需要运用很多的词汇、

句子,因此他们需要对语言进行组织,从而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三、关键期注意避免分化

其实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学生有个学习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七年级下学期到八年级上学期这段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随着教材内容的深入,学生的适应性开始降低,常见的现象就是,七年级刚入学考试的成绩都能达到90分以上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学生会降低一个层次,到80多分,我仔细分析了原因,主要就是教材在这个时期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学习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几个简单的hello,thank you,father,mother,sister等单词,句型也不再是good morning,byebye,what’s your name?How do you do?之类的常用表达,时态更是涉及过去时和将来时,学生的心理准备还不够充分,有轻视的思想或者畏难的心理,如果这一时期教师不重视、不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必然会遇到过不去的坎,形成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会越来越多,可谓是积重难返,最终必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关键时期,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1.对学生的关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课堂上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起表率作用,课堂用语如不需要便不使用汉语,应辅以生动的表情与肢体语言,让学生融入英语学习氛围中,这样对一些有畏难心理和羞怯心理的学生大有裨益,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课外,除了必要的练习之外,我还帮助学生成立英语角,并定期参加他们的英语社交活动,此外,我们还有专门的QQ群,我和学生在上面的交流都尽量使用英语,我发现这些方式对学生确实是有效的,课堂上学生更活跃了,课后他们能够和我多交流,使我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2.加强口语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感

扩大词汇积累,句型积累,为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经常性的口语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我在课堂上坚持“每课一分钟”的口语训练,班级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次上课都有四对学生展现他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覆盖面广,学习氛围浓厚。口语训练是循序渐进的,七年级全年只进行简单的对话,八年级上学期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把课文复述和每日汇报纳入“每课一分钟”的练习范畴,这里还有基于分层次教学的思考,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我相应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复述和每日汇报,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让他们进行对话练习,这样可以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3.注意词汇教学与语法总结的糅合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是英语学习也离不开语法,学习英语没有语言规律的总结,就达不到传承的目的。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归纳总结,英语当然也不例外,没有语法规律学生就无法遣词造句,没有流利的句子,学生就不能表达自己的相法。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从操练入手,而语法是语言交流的规律,是隐藏在语言之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语法教学不容忽视,但还应注重与词汇教学的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