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文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白酒文化 创意产业 金融支持 模式
金融支持我们可以理解为金融资金对某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就是金融对某经济发展的促进、调节和作用。金融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为更好优化苏北白酒产业的融资模式及融资结构。金融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直接金融支持—主要靠资本市场为主导;二是间接金融支持—主要靠以银行信贷为主导。只有这两条路径实现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支持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达到企业自身支撑与外部给养的完美对接。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模式如下图1:
图1 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模式图
一、间接金融支持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层次的体系
1990年,我国资本市场在沪、深两市开办,至2013年23年的时间,现如今已初步具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雏形。股份交易平台主要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含新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主板市场存在于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是开办最早、规模最大、上市标准最高的市场。2004年5月17日,中小板市场开办,深圳证券交易所负责承办。中小板市场在上市标准方面比主板略低,一定程度上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板市场为处于产业化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也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创业版市场2009年3月31日启动,主要为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提供相关金融服务,为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提供比较好的融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风险投资企业及有些私募股权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三板(含新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是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之外的交易市场,亦即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为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平台。洋河酒业2009年已成功上市,除了直接上市融资外,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债券及商业票据等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快速融通。不断增强其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动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及影响力。
上市融资在本质上是指企业把自己的股权出售出去,换回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筹集来的资金并不是债务,没有到期日,是一种永久的资金,而且没有还本压力,同时一次性可以筹集到大量资金。对于企业来说直接上市融资方便快捷,依靠资本市场的快速输血,容易使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苏北主要的白酒企业—洋河酒业2009年已成功上市,双沟酒业2010年开始逐渐被洋河酒业收购,今世缘酒业正在积极努力上市。此时,江苏省政府及淮安市应大力支持今世缘酒业快速上市,扶持今世缘酒业通过主板市场(沪深交易所)上市融资,拓宽今世缘酒业融资渠道。
(二)发展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这种集合投资制度,可以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专门的基金管理人投资,为投资者带来收益。投资者可以有很多,公众、企业、团体和政府机构都可以。发展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有效吸引民营资本及社会上闲置资金,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这样通过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注资,有利于改善苏北白酒企业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非常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大大提升企业自主融资的能力。
(三)吸引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指通常把资本投资于高风险的主要是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领域,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能迅速产业化、商品化,同时关键是能为投资者带来高收益(也有可能失败)的一种投资过程。在具体运作方面,主要由非常专业化的人才负责管理,由相关中介向具备潜能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金,这种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协调风投家、技术人才及投资者的关系,大家利益共享,风险也共担。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但苏北白酒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具备非常大的潜在价值,苏北白酒企业可以积极努力吸引风投进来,丰富资金来源。
(四)利用融资租赁
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在融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租赁方式—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与传统租赁不同,传统租赁中租赁物不是特定的,而融资租赁之所以具备现代租赁的特点,可以起到融通资金的作用是因为,在融资租赁中,租赁物是特定的,是完全根据承租人的要求,出租人去购买,同时向谁购买,都是完全根据承租人的要求,充分根据承租人的要求。融资租赁把融资与融物相结合融合的非常好,出现相应问题时,由出租公司来进行处理,进而办理融资时对企业的资信和担保情况要求较低,非常适合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要求。同时融资租赁对融资企业来说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属于表外融资,对企业的资信情况不产生实质影响。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位融资,融资租赁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五)发展品牌白酒信托基金
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白酒品牌,白酒的品牌价值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苏北白酒的品牌价值目前比较高,但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及有效保护的必要。苏北白酒企业可以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门委托给专业的理财机构管理其白酒品牌,大大提升苏北白酒品牌价值,为白酒品牌富裕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终分享品牌提升背后的收益。
二、直接金融支持
(一)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支持
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较多: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庞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拥有非常多的资金,这些金融机构具备资金调节作用,可以促使资金在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流通。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国家政策整体上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资金同时,运用好的话同样可以获得高额收入。银行类金融机构要努力做到实现“共赢”,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要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得”的指引下,一定程度上加大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优化其自身的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升级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有利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传统贷款同时,也应注意创新。苏北白酒中的洋河品牌价值、双沟品牌价值及今世缘品牌价值都较高,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专门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这样既为白酒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风险控制的也较好;苏北白酒企业发展中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应收账款及存货,以洋河酒业为例(详见表1)。洋河酒业每个季度都有一定的应收账款及存货,并且应收账款及存货的周转速度较快,银行类金融机构完全可以为类似于洋河酒业这样的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专门的白酒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存货抵押贷款(或仓单质押贷款);同时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可以专门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及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贷款支持时,要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贷款种类,实行不同的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一定程度上要重点向特色项目、重点扶持项目及发展潜力大的项目方面倾斜。为了严格控制贷款风险,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也要建立专门针对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信用评级体系,与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良好的、无缝对接的合作平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能简化贷款程序,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洋河酒业2010年开始逐渐与双沟酒业强强联合,为其后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苏北白酒快速做大做强过程中,还需继续并购整合。银行类金融机构也应逐步开展比较稳妥的企业并购贷款,参与到企业并购过程中,改变单纯的提供贷款(债权人身份),利用银行系统内丰富的信息,为洋河酒业并购其他酒业提供顾问式咨询服务。同时为并购重组后的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综合授信,提供例如委托贷款及过桥贷款等创新式的融资支持。
表1 洋河酒业应收账款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股吧
(二)政府支持
政府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大大需要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问题就是金融支持,而上面那么多措施能否有效实施,需要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江苏省政府及宿迁市政府为更好地“振兴苏酒”、“打造酒都宿迁”、“发展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应积极搭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一方面政府设立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及投资基金,财政上注资,起到带头作用,指定专门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对相关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实现银、政、苏北白酒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在这过程中也要通过保险、担保等方式分散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以吸引民间资本及外商投资等。我国苏北白酒目前的产业集聚效应还没完全形成,现应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的经验模式,促进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带的形成,发挥好洋河酒业作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及其强大的品牌效应。
(三)保险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不容易控制。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也面临着众多竞争,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保险的大力支持。保险业应积极开发研究适合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比较有实际作用的保险品种,提高高效的保险服务,实现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与保险行业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永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金融,2009(6).
篇2
(兰州商学院 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文化技术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产品创造与发展的力量源泉。文化技术引领着文化产品的时代走向,预兆着文化市场的消费趋势。文化技术是文化产品的强劲翅膀,先进文化技术可以使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傲视飞翔。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9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战略对策研究”(11BGL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化产品的表现、传播与存储方式,而且也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或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在客观上文化技术决定着世界文化生产力水平,推动着当代人类文化生活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在文化生活在人类社会生活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新发展的文化技术,将会引起整个世界的新变化。
一、文化技术的概念之议
文化技术对中国人来讲,完全是一个新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是找不到“文化技术”一词的。可见,“文化技术”一词是时展的产物,是文化产业化的结果。文化技术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技术”的概念:“基本的论题是每一种文明都由一种占据定义地位的文化技术,这种文化技术本是各类传播学论文探讨的基本对象。文化技术可以是表意文字、音标字母、印刷技术、电子影像、计算机或数字技术。”[1]他所指的更多的是文化传播技术,是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传播技术,因而缺少对文化技术创造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的解释或论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任丽梅博士在《现代文化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文中,对“文化技术”也下过定义:“文化技术是指在相关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与文化服务中应用的、可将创意和思想物化的技术手段。文化技术使文化生产与传播标准化、模式化,通过复制和分工进行批量生产的方式。在文化技术的作用下,技术操作逐步代替个性创造,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开始具有工业生产的特征。”[2]任丽梅博士更多地强调了文化技术能够推动文化产品生产工业化。
文化技术是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产物,是开发、创造、生产、传播、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文化技术是由不同性质的技术要素构成的综合技术系统,既有工业技术发展的烙印,又有信息技术发展的轨迹。文化技术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工业技术,文化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信息技术。从时间范畴划分,文化技术可以分为传统文化技术和现代文化技术。传统文化技术以工业技术为主体,以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摄影技术、音响技术等为技术群体,以分工协作、流水作业、批量生产为生产方式,为文化消费者制造、提供的是物化了文化产品。现代文化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智能排版技术、影像虚拟技术、激光打印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数字技术为技术群体,以技术协作为纽带,为文化消费者创造、提供物化的或非物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技术属性划分,文化技术可以分为文化生产技术、文化传播技术、文化内容技术。文化生产技术是指文化产品制作技术,主要包括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工艺品等的印刷、刻录、制作等物化工艺技术;文化传播技术是指非物化文化产品的网络传送播出技术,主要包括媒体、影视、图书、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产品数据传播技术;文化内容技术是指文化产品内容的创造技术,主要包括根据文化创意、故事情节进行文化内容创作的音响技术、3D技术、虚拟技术等非物化文化产品内容艺术加工的数字技术。
二、文化技术的影响力
科学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每一种技术的进步都会引起相关产品、行业的淘汰、更新、发展,每一类技术的大变革都会引发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技术也是如此。文化技术是续农业技术、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之后又一种新兴的技术形态。文化技术的发展创新,对文化产品、文化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影响力是深远、重大的。
(一)文化技术对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文化技术始于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文化从口头、形体传播的形式转变为书面传播形式。同时,文化变成了文化产品,图书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入工业时代后,在工业技术的推动下,文化技术的形态和种类迅速繁殖。机械印刷技术使图书真正进入大规模批量生产时代;录音技术的产生与进步,使舞台音乐、歌唱表演转变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唱片、录音带;电影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使舞台布景表演转变为可以拷贝批量生产的实景电影。进入信息时代后,在信息技术的孕育下,文化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新兴文化业态纷纷涌现。电子通讯技术、光缆传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促使文化产品进入电子信息传播时代;电视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引发了人类的视觉革命,娱乐文化产品进入消费者的家庭。近年来,文化产品生产领域汇集了数字、网络、激光等高端技术,以声光电子为媒介的文化产业服务系统逐渐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和传播以及消费等直接受到文化技术的发明与进步的影响。文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传播的发展过程。
(二)文化技术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力
不同的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技术解决生活的温饱问题;在工业社会,人们主要是通过发展工业技术解决生活的舒适问题,在信息时代,人们主要通过发展文化技术解决生活的欢愉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人们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的手段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生活温饱问题和有关生活舒适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有关文化产品供给的生活心情愉悦问题却是一时难以满足的。更何况,人们对农产品和工业生活用品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在人类生活构成中,文化生活所占的份额、时间越来越多,文化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在一天24小时生活中,7小时睡眠休息,8小时上班工作,2小时消费物质产品(食品或其他用品),剩余的7个小时主要是消费非物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由此可以判定,在人类社会现代生活中,主要的业余时间是消费由文化技术生产、创造的文化产品及服务。文化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现代文化技术,不仅能够满足生产大量的文化产品,而且能够创造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化技术使文化生活消费由室外消费活动为主转变为室内消费活动为主,以群体文化消费活动为主转变为个体文化消费活动为主,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了更多、更好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
(三)文化技术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力
文化技术是开发、生产、创造、传播文化产品的技术手段。但是,文化技术发明与应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在21世纪,人们积极消费文化产品,除了满足心理、生理的快乐需求之外,更多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更好地掌握自己发展机遇,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文化技术对提升人类智力水平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开发和创造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文化产品来实现的。文化技术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除了具有综合技术的特性,人文因素也是文化技术的一大特性。文化技术的人性化就在于,它是通过科学、客观、准确的技术手段,构建知识要素结构,创造能够满足人们智力开发需求的文化产品。不论是图书出版的编辑还是影视制品的编剧、导演,他们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是要确保文化产品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内容准确无误、构成合理生动,以求对消费者的智慧或理智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此,文化技术愈加发达,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内容的知识含量就越高,对提升人类智力水平的贡献就越大。文化技术对探讨未来世界发展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发展文化技术,可以使文化产品更能反映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本质,增强人们通过文化产品探讨人类未来世界的能力。现代文化技术,可以增强人们准确判断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全球性难题能力,使人们少走弯路,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技术的创新体系
21世纪已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时代,文化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看,文化技术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重视。谁在文化技术上领先,谁就有可能掌握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主导权。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首先要考虑如何进行文化技术创新,如何建立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一)文化企业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
文化技术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与现代高技术结合的产物。一般的科学技术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发明创造的,而文化技术的大多数是文化企业在主动应用现代高技术创造文化产品过程中孕育发明的新技术,因此说文化企业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文化企业必须成为文化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必须成为文化技术创新的平台。中国长期以来的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通常主要靠行政手段来协调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科研机构只负责技术研发,而不负责技术应用和推广。目前,发达国家6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在中国,只有大公司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因此,增强中国文化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利措施,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各种文化技术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聚集,努力使文化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同时,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也需要把文化技术的创新平台建在文化企业。每一种文化产品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文化产品的内容是不能重复的,否则就失去了艺术魅力或艺术价值。这就需要进行文化技术创新,否则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只有把文化技术创新的平台建在企业,使文化企业成为文化技术的创新主体,才能拥有文化产品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文化产品。
(二)文化市场是文化技术创新的主要导向
文化技术的创新导向是文化产品,而文化产品的创造导向是文化市场。文化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文化产品的创造需要,文化产品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在文化技术创新上,要借鉴制造业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较多,但转化率却很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普遍达到7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10%。缺乏必要的转化应用,导致许多技术成果始终停留在科研单位,一方面是制造企业对技术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无法顺利转化并应用。文化技术创新要紧紧围绕文化产品的创造需求和文化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以文化市场为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集技术创新力量。国家应确保在对文化市场的技术需求作出客观、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制约文化产品创造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强技术攻关的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一些重要文化技术领域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力求掌握文化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以打造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文化品牌。
(三)跨领域合作是文化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
文化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诸多方面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创新合力。要鼓励文化企业主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建立文化技术研发机构,结成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支持文化主创企业与文化高技术企业进行战略经营合作,联合开发与创造新兴文化技术;要加强文化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为文化企业服务的各类文化科技服务机构;要建立支撑文化高技术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构建文化技术成果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3]。通过文化产品创新合作,实现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文化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文化产品创新发展,通过扩大不同文化领域的文化产品创新合作,带动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活动。不仅要积极开展国内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合作,而且要主动邀请外国文化技术团队,开展文化技术创新的跨领域研发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任丽梅.现代文化技术的本质与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5).
篇3
[关键词]文化 会展文化 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作为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远深邃的历史文化,汇聚了不同民族、地域丰富多彩具有差异化的文化于一体,形成了华夏文明。而作为现代的会展业既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更是一个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工具载体,中国会展之所以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距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没有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幸运的是,这些看似不能逾越的差距可以用文化来弥合。
一、 会展文化的内涵
在中华这片文化的沃土上新兴了这样的一缕“枝芽”——饱含生机而又急需“营养”的润泽——它就是“会展文化”。
1.文化与会展文化概念
(1)文化的含义。《辞海》中写道:“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半坡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种依托物质表现的形式,可以反映人类精神文化底蕴的现象都可以宽泛地称之为文化。
(2)会展文化的内涵。在2005年的《中国会展》杂志第14 期上,陈泽炎先生对会展文化概念做了界定:“会展文化”就是以会展活动为载体所展示、代表和反映出来的关于文化的内容,就是当把举办会展活动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活动时,其总体上所表达、展现和凸显出来的会展产业在精神、理念、价值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2.中西方会展文化的比较
现代会展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大展览会”迄至于今已有161年。德国被世界会展业界一致公认为世界会展业的龙头,是世界上最大的博览会基地,它高度发达的会展业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德国会展就是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1)会展展馆的建设。德国展馆的设计新颖独特,兼具创意实用和很高的美学价值于一体,完美地展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作为龙头的德国会展业也将其注意力投放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展馆及展会从设计到搭建都遵循环保与节约的原则。
(2)会展品牌。品牌展会凝聚了会展文化的内涵。会展品牌的成功,不仅包括人们对这个会展品牌内容质量上的认同,更包括人们对这个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认同欣赏。德国展会的不断发展正是因为他的品牌会展营造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德国会展文化的深入让我们了解到,不论是创意实用的展馆设计,严格规范的行业制度到优质富有内涵的展会品牌无一不反映、对比出我国会展业现前的差距和问题。
3.已举办过的相关文化展会及情况
近年来,中国文化会展业从无到有,尤其是最近5年来,中国文化会展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从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会展文化节根据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等元素,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安排推出各个会展名城文化精品,营造出轻松、和谐、人本与想象的氛围。他既体现会展业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也折射出了城市的会展能力及文化底蕴,成为更具品位和吸引力的会展城市推介。
二、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例简述会展发展途径与方向
中国—东盟博览会( CHINA - ASEAN Exposition,简称CAEXPO) 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五方面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并连续5年获得“中国十大国家级品牌展会”。
1.发掘自身的文化价值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我国目前境内唯一由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举办的展会,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广西和东盟地区相毗邻,有相似的民族文化传统,很利于特色地方文化品牌塑造并展现出本土会展业的文化特色。高质量的会展就是将自己的优势发掘出来,结合自己的优势明确其发展定位和目标,促进会展现代产业链向高端发展。
2.尊重民族、宗教习俗体现文化融合
中国—东盟博览会会期一般为每年的10月中旬,这段时间恰逢穆斯林的斋月,而东盟国家国家中有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以“高度重视民族生活习俗,尊重宗教习俗”的理念为指导,针对特殊情况,进行特殊设置,充分尊重了东盟多国客人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传统,这反映了博览会对各民族地区文化的接纳与适应,努力营造至如归的感觉。因此会展文化就在这里成为了良好的中介,减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不同地域的成员用相互尊重与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文化的差异。
3.大力开展会展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富有高素质文化内涵的会展人才既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又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通达人才,才能打造出一批影响深远、知名度高、具国际权威性的会展品牌,建设出有中国特色的会展文化,最终实现会展业持续性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毫无疑问由于专业人才的参与和献计献策,才得以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总而言之,真正将文化与展会的延伸相结合必定会为整个会展行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和前进的方向,向更多的国家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内容,并可以在提升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上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参考文献:
[1]薛秀鸿.期待会展文化鲜花“怒放”[N].中国会展,2005(11)
[2]陈泽炎.会展文化概念辨析[J].中国会展,2005(14)
篇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network culture began to change the original social activities of people. Network culture need to take the network as a basis and rely on the network to play its fun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the network to work, study and all aspects of the human.
关键词: 网络文化;社会文化;网络特征
Key words: network culture;social culture;network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93-02
0 引言
信息高速公路正在不断地建设完善,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的高科技产品也在不断涌现,人类的生活正在不断地发生深刻的改变,人类开始用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本文就从下列三个方面展开阐述,讨论网络文化发展给人类的文化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1 网络给人类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将工作与网络紧密地集合在一起,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数字化”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者书写和计算的效率。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无论是抄写还是删除,都可以借助网络轻松地完成,照比从前的手工操作方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研究者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学校是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基地。当网络时代开始之后,实体化的学校功能开始越来越多地被网络所代替,电子化的课堂开始逐渐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教育的信息化已经逐渐达到了高度的数字化,学校的概念已经会逐渐被历史的浪潮打走,成为历史性的概念。网络教育形式正在掀起一场新兴的学习革命,如今已经流行五花八门的新兴远程教育,学校原本的实体形态开始逐渐成为虚拟的空间。网络媒介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原来的纸质媒介开始逐渐隐退,原来人们都是习惯查找工具书和字典,现在已经习惯了利用网络进行检索,这样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不单单这样,和网络媒介相互比较的话,纸质印刷版在阅读和检索方面都有着极其低下的效率,而如今利用网络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查找的话,只要将问题当中的关键词输入即可,很快就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现在的学习会变得更加快捷、更加有利。
2 网络对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的巨大影响
网络时代的交流和以往传统的交流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通常都必须以见面作为基础,现在则直接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拟交流,人们只需要坐在家里的电脑面前上网,就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聊天室、BBS等等互相进行交流,相互交换意见。网络交流具有许多独特点地方,比如说交流对象的流动性比较大、交流涉及到的话题比较广泛、交流起来也不会出现制约的因素。在聊天室进行交流的网民通常身份比较复杂,但是共同点就是对聊天室所属的“专业”很感兴趣,所以通常谈论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几乎每一个聊天室中都会有一些相对而言比较固定的网民,他们掌握了这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聊天室中有着极高的话语权,但是却很少会出现仗势欺人的情况,他们往往热情地帮助其他的网民解决一些问题,以得到他人的尊敬为荣。
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之间原有的交流方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论坛和新闻组是比较相近的一类事物,但是论坛往往在讨论的话题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交流对象照比新闻来说也都是比较固定的,话题在进行讨论的时候也会进行比较严格的划分。这样的交流场所里面通常把讨论的焦点放在每个人的不同观点之上,通常这种观点都带有一定的实时性,还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流每个人需要的有用的材料。经常于论坛里表现自己,发表自己意见网民常常都会具备一定的某专业领域的技能,并且于聊天室进行比较的话,论坛中的网民会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对一些事件进行比较深度的剖析,并且提出比较专业的一些观点,这种交流看上去比较虚拟,但是却能帮助网友们真正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一点非常受到网民的欢迎。
BBS来源于英文单词的缩写,代表的就是电子公告牌系统。它具有十分优越的一些特点:在这个白板上,它可以提供给每一个用户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应用起来十分方便。从BBS现今的形式来看的话,不同的论坛里面具有相同兴趣和一致意见的网民通常都会组成属于自己的一个团体,这些团体或大或小,经常在一起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
QQ算是出现的比较晚的一种实时交流形式,它可以满足用户传送文件的需求,有的用户用它来玩游戏,最多的用户还是利用它来进行聊天,这样一来,信息就和情感在一起全面进行互动,原本冷冰冰的信息更多地加入了人情味在里面,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网络交流形式,所以从推出开始直到现在,一直受到网民们的热烈追捧。
虚拟社区是网络世界为人类构建的一个生存空间,这是一个没有国界之分的巨大虚拟空间,它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时间上或者是空间上的距离,人们在这里可以照比现实世界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更加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在这里虚拟世界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借助网络来完成学业、看书、工作、等等原来只能够在现实世界里面才可以进行的生活活动,网民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所需要的信息,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这种就可以令人从中获得极大的归属感和极大的成就感,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认同。现如今,互联网正在不断地走向完善,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相识甚至是相爱,这里没有国别之分、没有种族之分、没有年龄之分,甚至是没有性别之分,人们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谈天说地、发表自己对时事政治的看法、交流彼此所需要的信息、查阅网民们的帖子、发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虚拟社区已经逐渐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进驻的一个虚拟世界。
3 网络对人们体闲、娱乐方式的巨大影响
娱乐就是为了让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实际上也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而去进行娱乐活动,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娱乐。人们开始将工作的时间逐渐缩的更短、然后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等,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逐渐开始有更多的人发生观念上的转变:娱乐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更加要演变成为一种目的。人类可以从中得到了快乐相对来说都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更加有趣的娱乐方式,所以网络游戏就成为了网民们的最爱。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娱乐方式,现今的儿童就是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网络时代有着种类繁多的网络游戏,多变的样式和囊括全部的种类,任何之前的游戏都无法与其进行比较。在遨游网络游戏世界的过程中,人类本身自带的游戏本能可以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释放。网络游戏既可以是由科幻故事和畅销小说进行改变,也可以是激烈的体育比赛、血腥的斗争厮杀等,借助电脑科技的精美制作,使得整体的情节和画面更加打动人心,网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去体验游戏中的成功带给自己的无可比拟的,所以,网络游戏对于许多人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4 小结
综上所述,网络以及新兴的这股网络文化,有着一股强大的冲击力,正在对我们身边所有熟悉的事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开始逐渐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渗透,悄悄地改变着整个社会。我们一定要更好地对网络加以利用,推动社会生活的改变,这一点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鲍.网络时代与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J].学术季刊,2001,(02).
篇5
关键词:景德镇 文化旅游产业 陶瓷文化 产业组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南岸,是世界闻名的千年瓷都,拥有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历史地位显著,著名诗人郭沫若赞颂其为“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足见其在陶瓷行业的重要地位,迎来了众多各国来宾游玩观赏,文化旅游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发展。
一、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宏观环境上,景德镇位于“六山两湖四城”大旅游圈中心,自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以来,景德镇各旅游区在旅游项目和特色上可以自成一体,在线路设计、客源市场上也更加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共同构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形成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在微观上,景德镇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陶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陶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陶瓷生产、博览、研习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如三宝陶瓷研修基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景德镇陶瓷文化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对世界瓷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通过旅游,实现了陶瓷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来,景德镇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了古窑民俗博览区、瑶里古镇及古村落旅游、御窑厂、明清园、浮梁古县衙等项目的进一步开发。
二、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特点
1、独特性
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其悠久的烧造历史、灿烂的陶瓷文化、辉煌的艺术成就、近代文人画派画风的移植、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等,无一不为景德镇陶瓷增添文化内涵。特别是景德镇有着一批杰出的陶瓷名家,如“珠山八友” 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形式美、工艺美、艺术美三个方面的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景德镇粉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是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所不能复制的。
2、品牌性
讲到瓷器,景德镇人都是满脸豪情。景德镇瓷业“二元配方”制胎法的产生,使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转变为高火度的硬质瓷,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质量,开创了景德镇瓷业的新纪元,从而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铸就了瓷业的辉煌。每年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2008年举办的国际高技术陶瓷论坛等有着国际影响力的盛会,都为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一个个品牌。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又被推举为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景德镇在世界上的崇高知名度是其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最大的品牌优势。
3、多样性
景德镇文化旅游资源以“瓷”为中心,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着力打文化牌。自然风光有浮梁高岭山、乐平历居山、翠平湖、洪岩仙境;生态景观有浮梁古樟、枫树山森林公园;历史古迹有浮梁古县衙、众多的古窑址;文化胜迹有龙珠阁、古窑、品陶斋、乐平古戏台、三闾庙明街、民居古建筑及东埠古道码头等;民俗风情有陶瓷民俗、瓷业“三圣”公祭活动、瓷乐演奏等。
三、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通过以上对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虽然目前景德镇旅游业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这是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发展进程中所必需的。根据《江西省景德镇市旅游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显示,景德镇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为:2015年海内外游客进一步增至1315-15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90-99亿元。
笔者结合景德镇当前旅游发展现状,基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认为要发展好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拓新的文化营销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货好也要会吆喝”。对于景德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努力开拓新的营销渠道。首先,文化旅游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所不同的是更倾向于“文化”的引力,也成为文化旅游市场的最佳“卖点”。在不断扩大的成长性市场中,形象突出的高强度的宣传和有针对性的专业营销导向,是迅速占领市场、扩大份额的有效途径,对点多面广、遍地开花的文化旅游业而言,要能赢得市场的普遍认同,就要寻求新的文化营销渠道。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规定:要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严格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要划定核心保护区范围,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古”,而这种“古”在客观上为旅游资源保护上增加了难度,“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实现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3、进一步增强产业融合化
目前,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那么与之同轨同步的文化旅游产业势必将政府主导产业进行一次大融合。产业经济管理学认为,两个产业的融合对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产业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优势互补,将使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逐渐转变为横向的市场结构;二是产业融合对市场行为的影响,这不仅使生产结构基础发生了改变,也使竞争的基础发生了改变,从而实现“双赢”的协同效应。
总之,要做大做强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需从其本身文化优势出发,让文化成为其市场的最佳“卖点”,让文化成为这一产业的核心,让文化成为产业组织“结构―行为―绩效”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发展
现在社会知识经济发展比较迅猛,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也在加快着,同一个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在竞争的时候正在朝着文化竞争的方向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和企业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联系,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很可能就会导致一个企业的衰败。在现在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对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做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1、什么是企业文化
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个性化和企业内涵的一个总称,企业文化可以以企业的组织行为作为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企业中具体变现在下面的这些情况,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能够自然形成一个和企业的行为有关系的,而且在员工做事或者是说话的过程中已经在遵守的一个标准、价值体系,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些表现。
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观。如果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企业中的员工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怎样做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并且最重要的是员工比较乐于这样做,时间长了这些行为就变成了一个习惯,然后在经过一段比较长的积累,这样员工就会很自然的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在工作时间,他们就应该这样去做,这就是一种固定的观念在指挥着他们,在这个时候企业需要做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每一位员工去做得更好,而不是去挑剔员工的缺点。
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推动这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一些比较丰富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这里说到的价值观并不是简单地指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价值观念,而是,在具体的企业运行过程中,每一位员工在进行商品生产或者是营销的过程中需要持有的价值观念。
其实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管理的作用,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东西是不能够复制和粘贴的,不同的企业就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去引导他们去做出不同的决定,将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别。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也可以说成是品牌文化的一种竞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那些企业就像是持有最先进的武器,这样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就可以做到自卫或者是向前突击了。
2、企业文化的一些作用
企业文化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对企业内部的员工拥有凝聚作用,从总体上来说,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所有的员工都产生共鸣;企业文化能够在其独特的价值观指挥下进行比较成功的实践;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产生一种使命感,这样企业的员工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就会拥有比较高的积极性了;企业文化并没有多大的篇幅,其实就是简单明了的几句话而已,但是就这几句话就能够让企业的员工感到心悦诚服;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的员工对他们工作的这个企业产生归属感。
2.1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企业文化能够把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紧紧地凝聚在一块,让所有的员工心中对企业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憧憬,这样员工就可以步调一致的去为企业的繁荣努力工作了。企业在制订企业目标的时候,前提就是要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利益,然后还要注意这个目标一定要切合大多数员工的利益,这样企业能够实现经济的不断富强,而员工也可以得到应有的报酬,可谓是个人和集体的双赢,这时候企业的凝聚力会慢慢地上升。否则,不管企业去采取何种策略,想要形成一种比较好的企业凝聚力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那就是一个幻想一个憧憬罢了。
2.2企业文化的引力作用。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产生比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对一些合作伙伴、消费者或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企业文化还拥有着吸引人才并把人才稳定住的关键作用,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才的,只有让人才持续为企业工作,企业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合作伙伴也是一样的,对那些比较优秀的企业他们是非常乐于去和这些企业合作的,因为最终达成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得到足够的利润和社会上的好评,和那些企业文化比较好的企业合作,他们得到的会更多,所以,拥有比较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合作商会越来越多。以上这些都是企业文化拥有比较强吸引力的一些体现。
2.3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就好像是一个隐形的指挥棒一样,它能够让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去按照企业订制出来的规定去工作,这就是导向作用。在每个企业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精神都发挥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些东西都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并且能够让每一位员工都自觉地去遵从这些规章制度,并且能够把企业和私人的意愿相统一,这样就能够让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员工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
3、企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当企业建立的时候,企业的创始人就会把相应的企业文化制订出来,并且企业文化还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不断地改革;但是企业并不仅仅依附在企业向前发展当中,并且企业文化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情况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3.1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动力,尤其是现在我们所处在的知识经济大环境之下。企业文化能够为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很多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保持不败。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的企业在与国际企业接轨的时候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
3.2企业文化对绩效的一些影响。能够让企业价值的话,尤其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所起到的作用。企业文化也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企业长期处在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中,让企业得到更多的利益。
4、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企业的发展走向起到一定的指挥作用。如果企业文化不断地发展完善,那么这个企业也会拥有足够的凝聚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自然而然的提升上去。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想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0,(21).
篇7
关键词:荣昌折扇;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31
1 荣昌折扇概况
重庆市荣昌县四宝之一的荣昌折扇,在经历了数代人的潜心钻研和创新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文化荟萃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符号标志,深受各阶层人民喜爱。古人曾有诗赞曰:“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金环并束龙腰细,玉栅齐编凤翅长,偏称游人携袖里,不劳侍女执花傍;宫罗旧赐休相妒,还汝团圆共夜凉”。荣昌折扇在荣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清朝光绪年间年产就达百万,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年产愈五百万,创造了折扇历史的辉煌。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曾经的辉煌已不在,折扇成了夕阳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凋落。目前,弘扬和保护折扇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志在必行。
2 荣昌折扇的利用现状及当代群众基础的调查研究
2.1 当代荣昌折扇的利用现状研究
荣昌折扇作为荣昌四宝之一,在历史的沿革中承载着荣昌文化的重要积淀,于2007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民间艺术的珍品。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工业化生产的日益推进,荣昌折扇的传承及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据折扇传承人李开军老师介绍,现在传统的荣昌折扇部分品种因为制作工艺繁琐,工期漫长等原因已经停产,如荣昌黑纸扇,以前在黑纸扇的制作和材料膏水、上色等都由制作人亲力亲为,但由于现代化学的进步,这些都可由颜料、化学成品代替,最终导致一些传统工艺濒临灭绝,甚至消失。在荣昌区,现在能够靠老工艺制作一把荣昌折扇的制作人不超过10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折扇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已经进行技术革新,使部分工种由手工制作改为半机械化的电动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轻了工人的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通过对近几年荣昌折扇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荣昌折扇的生产进行了技术革新,折扇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逐渐形成机械产业化的规模生产,但是这种机械化的生产需要对折扇做严格的限制,如尺寸大小、扇面大小、扇钉的设计、扇坠的装饰等等。这大大限制了折扇制作人的创造力,严重影响了折扇的制作质量。
2.2 荣昌折扇当代群众基础调查研究
马克思曾说“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历史文化的主体”。因此,在现代文明填充人们生活的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利用荣昌折扇,我们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文明下的传承主体。根据我们调查发现:对于荣昌文化传承代表之一的折扇,90%的人不清楚折扇的制作流程,89%的人不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在购买决策方面,出于对荣昌折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和促进其传承的目的购买折扇的人占13.87%,其中大学学历的占多数,高中学历及以下的人多是出于纳凉与装饰的目的购买折扇。
从总体研究来看,荣昌折扇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这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荣昌折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地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它的发展需要传承主体的实际参与,才能真实地反映生产生活的实际,才能充分体现在历史时期形成的审美观念,展现中华民族根植于基层社会的民族文化基因。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促进荣昌折扇的传承创新发展刻不容缓。
3 荣昌折扇文化保护和传承策略
3.1 转变大众对折扇的功能认识,促使折扇由实用向审美的思维转变
一般来说,在人们的认识中折扇就是夏天用来纳凉祛暑的工具,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和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折扇的审美功能便被挖掘出来。这样的一个功能性的转变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额过程。电力的出现使得空调冰箱进入千家万户,盛夏的炎热被这些现代化产品所征服,折扇的纳凉实用功能便必然被取代。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转而追求生活的享受,这个时候折扇的审美功能便进入大众的视野。在陈子福打造折扇品牌价值的经验中可以看到,折扇未来的发展趋势绝对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假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向艺术之路进发,把折扇打造成一个地区地地道道的工艺品,从而提高折扇的艺术气息,加强折扇的装饰价值,提高其附加值,促进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夏布折扇还是丝绸折扇的发明,都是对折扇本身功能的一种削弱,而把更多的焦点放在装饰功能上。所以,因时而变,顺应时展的需求,走大胆创新之路是折扇产业得以再次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探索新的产业模式,避免恶性竞争
创意或者说是创造思维是荣昌折扇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折扇企业应该深层次挖掘折扇文化,赋予其人文气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引新的方向。此外,折扇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受限,主要以中小型企业和小作坊为主,所以荣昌折扇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共同打造品牌,形成规模效应,以点带面,共享发展。最后,由政府牵头制订行业行规,避免恶性竞争,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3.3 传统手工艺与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相互补充
荣昌折扇,从农耕文明走向信息时代,历经了400多年的悠悠历史。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积淀是折扇得以长存的灵魂。面对瑞纳信息化、工业化的大时代,荣昌折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传统手工业的精、美、妙和信息时代的快、准、稳有机结合,一方面确保荣昌折扇精湛的工艺和优质的品质,另一方面兼顾媒体宣传类折扇、舞蹈扇、普通扇等低端产品的生产,建立一条覆盖高中低端市场的全面发展模式。此外,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整合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规模效益的手段,不过分强调手工制造,也不完全依赖与机械加工,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荣昌折扇才能焕发新的活力,走新型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保障创新成果,激发积极性
高度关注创新成果保护问题,加快引导创新机制的建立健全。创新是产业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有力的创新保障机制,企业才会蓬勃发展。所以,在荣昌折扇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知识产权、商标文化的保护,严厉追究抄袭伪造企业的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整个产业的创新积极性,给这个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5 建立多元化营销模式
一个好的企业要内外兼修。荣昌折扇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依靠自己精湛的技艺和品质,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企业要充分拓宽营销渠道,构建营销网络,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搭建特的销售平台,同时结合线上线下宣传,将现代媒体与传统展销相结合,充分利用荣昌折扇丰厚的文化资源,把荣昌折扇打造成一个集经济文化于一身的重要工艺艺术品。
4 总结
面对历史与未来,我们应该有所创新,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去继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求新求变,进而提高荣昌折扇在大众心中的审美价值和工艺品的形象,从而提高其附加值,顺应当下的生存环境。所以,荣昌折扇未来的发展和弘扬,需要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从思想观念的改变入手,转变固有发展观念;同时将传统手工业与现代产业链相结合,传承精湛的技艺,创新的工艺;最后,以传承、保护、创新的理念为主导,以多元化营销模式为手段,是荣昌折扇实现新时代的大飞跃。
参考文献
[1]杨可龙.“荣昌折扇”技艺及其保护的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问题;建议措施
中国城镇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这场城镇化运动也使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零风险资产——土地,他们变成了城镇人口,住进了城镇住房,然而他们生存的最基本问题——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进而引发了养老、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些农民没有真正城镇化,而是“被城镇化”了。因此,城镇化的推进和发展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
城镇,包括建制镇和乡集镇,就是人口比较集中,各种经济资源、商业、贸易等相对于农村比较集中且发达的一定区域。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三产业向城镇持续聚集,从而使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单一城镇能够与周围的城市以及与它们相近的乡村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形成各种互动关系,最终有机的区域发展体就这样产生了。在这个有机的区域整体中,既有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城市,也有起沟通城乡之间桥梁作用的小城市和镇,还有部分分布在城市周围、与城市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乡村地区。中国的城镇化,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自建国时,我国的城镇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3~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开始进行工业化,全国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第二个阶段:从1958~1978年是城镇化徘徊、停滞的阶段,城镇化率20年只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8个百分点,还有几年是负增长。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今,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至2011年提高到47.5%,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2011年3月5日公布的“十二五”(2011年到2015年)规划纲要草案显示,中国希望到2015年城镇化率提高到51.5%。
二、城镇化问题及现状
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镇是乡镇企业的载体;城镇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聚宝盆”;城镇是城乡物质、信息交流的枢纽;发展城镇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1)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城镇化是一个极丰富的概念,并不是城镇化率越高就意味着城镇化水平越高。就一定的统计口径而言,农村人口快速地转移至城镇、或城镇数量的增长不过是从单一的数量层面刻画了城镇化的水平,没有对城镇化的质量进行考量。若把从事甚至参与城市经济活动的人口都计算在城镇人口之内,将城镇化水平的数量层面的单项指标夸大了。因此,本文比较倾向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的说法,但滞后的原因是相当多的。(2)城镇化的主体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沿海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因为进入城镇的农民工数量增加农民工(分子变大),如浙江、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0.7、27.9、24.7、24.4、18.6个百分点;相反的是,内地各省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因为留守农民工数量减少(分母变小),如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南农民工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5、10.6、13.3和16.6个百分点。(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从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状况来看: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虽然东部地区的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都最高,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的协调性低于东北地区:同时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的现象最明显,甚至超过西部地区。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同时,户籍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工业化进程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城镇化。此外,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的过程,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因此,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4)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由于各地区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全国16个低于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的省(区)中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占10个、5个和1个,在16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域中,西部、中部、东北和东部地区分别有2个、1个、3个和9个,所以从不同等级城镇数量的协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明显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5)不完全的城市化。改革开放之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47.5%,年均增长接近1个百分点。然而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镇人口,但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镇)的各类公共服务,这种城镇化尚是一种“伪城镇化”。具体表现为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许多生活基本要素方面不能也不可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时,他们在城镇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许多政治权利,所以不能真正融入城镇这种社会。因此,城市得以延长人口红利期,是建立在农村人口结构扭曲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工的发展为代价而取得的。因此,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结语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是一个国家实现城市化的“先锋”。加速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和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推进器。但小城镇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上,而应有质的提高和发展,包括公共事业的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引导和吸引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农村人口的职业转化与空间转移相结合。逐步归并过于分散的农村居民点,使农村居民向城镇或大居民点集中,促进小城镇升级,完善小城镇的功能设施,尤其是教育和医疗卫生,使小城镇逐渐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向小城市、中等城市发展。
中国特殊的城镇化模式制造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在过去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使中国的出口雄霸国际市场,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下一步应该走正常的城镇化道路,逐步实行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较合理共享经济成果。同时,农民工也可以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作出另一重大贡献:他们的生产力与消费力可以成为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新巨人”。“十二五”中国要走正常的城镇化道路,让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增加的进程逐渐匹配,这是中国政府在后危机时展经济、推动城镇化、迈向2020年小康社会时需要慎重思考的一个关键课题。
参 考 文 献
[1]杨政文.被城镇化[J].财经文摘.2010(4)
[2]简新华,何志扬,黄锟著.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徐策.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哪里[N].上海证劵报.2010-11-18
[4]厉以宁.关于中国城镇化的一些问题[J].当代财经.2011(1)
篇9
关键词:美国文化产业驱动力
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特点,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世界文化产业强国和大国。
一、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外汇收入、文化扩张息息相关,对美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美国,文化产业尤其是“核心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美国“知识经济”的驱动力。
(一)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根据有关的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核心文化产业的产值为9318亿美元,占当年美国的GDP总值的比例为6.4%;总体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627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总值的11.1%。就产值来说,总体文化产业超过了美国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总和,也高于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等行业的产值。2007年至2011年间,核心文化产业年增长率为1.1%,远高于美国GDP总值0.05%的增长率。
(二)美国文化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就业人数约51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核心文化产业”的表现尤其突出,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多机、汽车、钢铁、药品、纺织、食品加工和电子器件等传统知名产业,提供的就业量甚至比化工、纺织、木材、造纸、家具、飞机、石油和煤炭产业的就业人数总和还要多。
(三)美国文化产业的出口额居美国各行业之首
2007―2010年,仅核心产业中的四大行业(音像制品、动画与电视、计算机软件、书报刊出版物)出口额平均年增长4%。据保守估算,2010年仅上述四大行业的出口额至少有1340亿美元,远远超过汽车、飞机、农产品、食品和医药等产业的出口额。
二、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驱动着美国的文化产业如此平衡、快速、健康地发展呢?笔者认为,有两类因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类是内生驱动力,另一类是外在驱动力。
(一)内生驱动力
1、高额利润引发的投融资
赚取高额利润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以电影业为例,2009年最火的电影《阿凡达》全球票房突破27亿美元,这一部电影的利润就高达22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利润,无疑极大地刺激了资本向文化产业的倾泻。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背后都有大的金融巨鳄不断注资。而且,美国政府对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不多,因此,境外资金和公司的加入更使得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虎添翼。庞大的产业链和企业联盟造就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壮大繁荣。其中以影视业和流行音乐业最为突出。国际资本的进入为美国电影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给投资商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崇尚表达自由与创新的美国精神
美国人具有反传统的传统。他们认为真理不是绝对的,不是机械的条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得到个人和社会实践的不断证实。他们持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僵化,鼓励探索。这一点恰恰迎合了以思想、创意或知识产权为特征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因为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具有知识密集、创意驱动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尤其鼓励勇于表达,否定前人,推陈出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文化产业的从业者无论是在更为丰富的内容灵感上,还是在形式创新上都独具匠心,不断锻造出既叫座又叫好的文化产品来。
(二)外在驱动力
1、法律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之一,1790年美国就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1976年美国又对版权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修改后的版权法构成了美国现行版权法的基本法律框架。自实施以来到2000年,先后经历了46次修正,经过不断修正,使法律更加完善,版权保护也更加全面。为了加强数字版权保护,美国国会又颁布实施了多部数字版权保护法案。1980年,美国颁布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成为最早采用版权制度来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国家。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反电子盗版法》(1997年)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1998年),以加强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
在加强国内相关立法同时,美国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以促进其文化产业占领国际市场。根据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美国通过了《伯尔尼公约实施法》;利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的特别301条款,迫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版权的保护;全力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版权保护体制和机制,1994年最终达成了TRIPS协议。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国际保护版权的整体水平,而且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版权纠纷建立了争端解决机制,TRIPS协议使美国日益强大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广泛有效的国际保护机制。
2、财税政策
美国各级政府为了刺激和促进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财税政策上也下足了功夫。许多州政府出台一揽子相关的经济刺激与税收减免方案。截至2009年2月底,全美已有约40个州宣布对影视行业实行5%至30%不等的税收减免政策。上述各州的方案往往不仅包括税收减免,还包含了一揽子的配套措施。如密歇根州对在州内投资摄制、预算超过5万美元的影视片实行42%的税收返还政策,优惠力度位居全美之首。
美国对文化产业的税收刺激方案卓有成效。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测算,2005~2010年期间,美国对影视行业的州一级与市一级税收返还总额将达到6.9亿美元,而同时期业界却将产生27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
3、资金
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在资金上的支持,其特点是渠道与手段的多元化。
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资金匹配方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州、各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产业进行资金支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除财政资金直接支持、税收减免间接支持外,美国政府还以基金的方式对文化产业予以扶持。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投融资体系,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资本向文化产业的流动。健全的股票市场提供了股权融资平台,为文化企业的拓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筹资渠道。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以股权的形式介入,为美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而债券融资是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融资方式。美国的债券市场同样发达,甚至在一定时期美国债券市场余额要高于股票市值,达20多万亿美元。
4、科技
卫星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全方位地影响着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美国,许多戏剧歌舞,都应用了最先进的声、光、电制作技术,极具震撼力。电脑设计已成为美国创作的主流,高科技手段已逐渐取代传统手段。对美国影视而言,电脑特技是确保票房满座的最大卖点,影响力甚至已超过大牌明星。此外,网络广告、网络电台、数字化电影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思想观念上的革新。
5、人才
美国非常重视应用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和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文化管理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学科,全美有30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具有博士学位的高质量文化管理人才,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产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6、文化扩张
美国利用开放战略倾销和政治运作向全世界倾销其文化价值、信仰、观念。美国不设文化管理部门,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就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和产业自由,美国的貌似空白的文化策略也就转化为一种市场策略,它是一种高度的“开放战略”。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和政府的两个方面推广最终会合二为一,企业的经营性活动会受到政府支持,而政府出台的文化政策则会被各跨国文化企业所奉行。在美国文化中心地位中,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其中心地位构成威胁时,美国就会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手段攻击这个国家的文化。
参考文献:
[1]StephenE. Siwek.Copy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The 2011 Report[EB/OL].http://省略/pdf/2011CopyrightIndustriesReport.PDF.
篇10
摘要:中华文学、文化、文明历史悠久且灿烂辉煌,作为文学基本表现形式的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经历了一个自觉、不自觉的自身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并由此反映出某一时代、某一群体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进一步概括古代诗歌的特点并探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代诗歌;发展;特点;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文学一直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都是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可以看作是个体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宣泄或表达,可以看作是代表某一群体发出的呼声或控诉,也可以看作是一时代的缩影或聚焦,它与人们和那一个时代一起存在着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远古时代的最初萌芽到唐代的成长巅峰到近现代的改革创新再到当代艰难的发展,它不断变化自己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与大时代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坚守着固有的诗歌表达传统,这让一代代人们感受到诗歌精彩纷呈的表现力。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历程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曰:“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曰诗,未知何代。”这既可以看出诗歌产生年代的古老久远,又可以感受到作为具有审美功能的样式之一的诗歌与人类和时代紧密相连。
周王朝为制作礼乐,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这就是《诗经》,它被看作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后由西汉刘向编集《楚辞》,而它被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起源。秦汉朝,朝廷的音乐机构“乐府”把所有采集来的民歌进行集中编集,这就是《乐府诗》,多以五言为主,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如《十五从军行》、《东门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这被看作是早期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典范,汉朝末年的三曹、“竹林七贤”的创作风格等更是曾被后世当作诗风革新的一个榜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作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派,陶渊明被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创祖师,谢灵运被作为山水诗派的鼻祖,南北朝的诗歌艺术集大成者庾信在声律、结构上更加接近律诗、绝句等近体诗,被作为唐诗发展的先锋。
唐代可谓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唐为分界线,以前称为古体诗,以后为近体诗。初唐四杰的斗志昂扬,并且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发展,盛唐被誉为“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斐然文坛,中唐“韩孟”、“元白”、“刘柳”的诗歌创新和改革,晚唐“小李杜”的明丽清婉等都为诗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宋代与唐比起来,诗风更加的平时,这时期豪放派代表“苏辛”和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诗风各有自己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征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作为语词简练、结构紧凑跳跃、富有韵律性和节奏感的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并表达思想情感的诗歌,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的,主要概括为: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凝练就是要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出最全面的意义,这就需要诗人有功底,反复锤炼语言,如宋祁在《玉春楼》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极具斟酌,最终敲定“闹”字,使得简单的景物深化为满目的春色,顿时境界全盘而出。
跳跃性主要表现在诗歌的结构上,它没有严格遵守传统的思维模式、理性逻辑,经常会穿越时间和空间,造成一种朴素迷离、无法把握的神秘境界。如唐诗人李白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写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想象没有规律可循,变幻莫测,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节奏韵律性这是诗歌最为强调的一点,诗歌节奏性主要指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要有规律的起伏变化,使得诗歌能够抑扬顿挫,更加淋漓的表达感情。我国古代诗歌停顿有严格的限定,并且讲究平仄押韵。如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像杜甫的《旅夜书怀》就严格遵守平仄要求。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早期的诗歌的创作不难发现应该是人民性、集体性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给我们做的通俗化的解释,即那个叫“杭育杭育派”的诗派,这里诗歌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行动,减缓疲倦,交流情感和信息。当然,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真实而具体的写出了早期人们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诗歌做最早的记录,当代人依旧可以看到很久之前先民们的生产、生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既描绘了诗人登上楼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读者平添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一个“更”子让人回味无穷,它可以是主观的希望自己在某一时刻再一次的登上鹳雀楼,可以是登楼的的动作从低向高的增加,也可以是无论从动作还是数量都要不断地向上攀登。这里有了很多可以挖掘的意义,让人们体味到诗歌的魅力。杜甫《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句仔细品读也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一句中的正反,意义可以相似却相反、完全相反或者本身只是在表一中存在的时空关系,总之也给读者多了多种解读,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含蕴其中。
结语
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一种文化精神,它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的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的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涛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五)〔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光文.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