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业调研报告

篇1

历时一个月,县纺织企业用工的现状如何?招工难”留人难“症结在哪里?怎样缓解这些矛盾?带着这些问题。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各乡镇妇联、劳动服务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一、基本状况和突出问题

1齐装满员率低。县共有纺织企业(含印染企业)14家。根据调查的资料统计,现有员工3074人,其中女性员工2455人,占员工总数的79.86%岗的员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内的高达883人,占员工总数的28.73%还有很大一局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年内终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员工总数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个岗位无人上岗。

2工资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严重。14家企业年度应支付工资总额为3810.8万元。年度累计拖欠工资687.4万元。14家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1033元,从绝对值来看,不算太低,但这是员工在延长劳动时间后的报酬,如果按每月劳动29天、每天8.5小时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为4.19元,换算成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167.36小时)员工的月工资仅为702元。挡车工的平均工资约800元,换算后仅543元。企业、依据土政策罚款、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3违法延长工作时间和取消法定节假日较为普遍。从14家企业正常劳动时间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为28天以上。日工作时间为812小时,如遇加班,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个别企业甚至达14小时。员工在节假日上班和加班后,还基本上得不到法定规范的工作报酬。

4工作环境欠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设备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尤为突出。县的纺织企业,噪音、粉尘超标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的比例很大,少数企业甚至高达80%工伤事故发生频繁,年内工伤高达2617人次,平均每三个多小时就有一个人发生工伤。

5社会保证福利情况令人担忧。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年三季度我县有剩余劳动力15295人,。

6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调查资料统计。其中女性劳动力7470人,这些劳动力恰恰是纺织企业所急需的但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人不愿到外地就业,特别不愿到纺织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边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边又找不到合适劳动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对于我县来说,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熟练纺织工可能欠缺,但决不会招不到一般员工。造成纺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先天缺乏。自古就有“男不进矿、女不进纺”说法。技术装备较差,资金缺乏导致劳动维护的措施跟不上,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采取措施,使得劳动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年轻女性,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纺织行业。

2行业竞争无序。随着外地纺织企业的迅速扩张。员工在企业间无序流动,导致企业招工更加困难。由于企业用工自身缺口大,加之熟练工的攀比心态,经常出现工人今天来、明天走的局面,老板无所适从,也使企业不能按计划正常安排生产。

3报酬水平过低。由于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需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本钱。物化利息受市场制约,企业只能从管理利息和人力利息上想办法。纺织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人力利息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对象。一旦这个“度”掌握不好,就会形成“待遇过低—开工缺乏—效益低下—降低工资水平”恶性循环。

4劳动执法不严。执法不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证。就企业而言。由于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保证,雇佣思想十分明显,做一天算一天,和企业总是离心离德,难以和企业捆在一起。从而,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5管理机制欠缺。纺织加工企业的性质。如果没有较完善的奖励机制,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调查中我发现,许多企业对如何应对加班和空闲,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方法简单,吸引力不够。另外,一些企业在后勤和平安保证方面缺乏考虑,员工的食宿难以统一管理。而从事纺织工作的员工又多是一些年轻女性,平安保证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她安心工作。

6劳动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县的工业起步较迟。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已较为适应外面的环境,随着广东沿海地区劳动保证体系的完善,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乡务工;而新增劳动力受此影响,也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外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闯一闯。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引导企业经营者从依法办企业的高度,认识落实劳动保证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依法办企业,就必需切实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是违法经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长远的眼光来经营企业,与员工建立互惠、互赢、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导员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时刻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员工树立遵守劳动合同的意识,切实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把企业当菜园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第三,要通过基层党政组织和群团组织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县域经济的大局和长远考虑,投身纺织行业,以解企业用工缺乏的燃眉之急。

2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不会在法律法规上玩火的要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促进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企业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报酬、劳动平安卫生、社会保证逐步规范到法制的轨道。范文目录网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企业劳动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劳动卫生设施尽快符合国家规定,为员工发明平安、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企业效益、物价上涨等因素,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政府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把短缺、急需的人才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直接为县域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篇2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纺织产业迅速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产业的建成,对于消化我县的优胜农产品资源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棉花生产的产业链,保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使县域经济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如不引起高度重视,极有可能成为我县纺织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县纺织企业用工的现状如何?“招工难”、“留人难”的症结在哪里?怎样缓解这些矛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历时一个月,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妇联、劳动服务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一、基本状况和突出问题

1、齐装满员率低。我县共有纺织企业(含印染企业)14家,可提供就业岗位3686个,根据调查的资料统计,现有员工3074人,其中女性员工2455人,占员工总数的79.86%。在岗的员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内的高达883人,占员工总数的28.73%,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年内终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员工总数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个岗位无人上岗。

2、工资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严重。14家企业年度应支付工资总额为3810.8万元,实际支付3123.4万元,年度累计拖欠工资687.4万元。

14家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1033元,从绝对值来看,不算太低,但这是员工在延长劳动时间后的报酬,如果按每月劳动29天、每天8.5小时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为4.19元,换算成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167.36小时),员工的月工资仅为702元。挡车工的平均工资约800元,换算后仅543元。

企业滥用职权、依据土政策罚款、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3、违法延长工作时间和取消法定节假日较为普遍。从14家企业正常劳动时间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普通员工月工作日一般为26—30天,大部分为28天以上。日工作时间为8—12小时,如遇加班,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个别企业甚至达14小时。员工在节假日上班和加班后,还基本上得不到法定标准的工作报酬。

4、工作环境欠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纺织行业的劳动条件一般较为恶劣,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不高、设备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尤为突出。我县的纺织企业,在噪音、粉尘超标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的比例很大,少数企业甚至高达80%。工伤事故发生频繁,年内工伤高达2617人次,平均每三个多小时就有一个人发生工伤。

5、社会保障福利情况令人担忧。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全县纺织企业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国家规定的强制保险)甚至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收取押金和扣压证件的事情时有发生。

6、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调查资料统计,20xx年三季度我县有剩余劳动力15295人,其中女性劳动力7470人,这些劳动力恰恰是纺织企业所急需的。但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人不愿到本地就业,特别不愿到纺织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边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边又找不到合适劳动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对于我县来说,熟练纺织工可能欠缺,但决不会招不到一般员工。造成纺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先天不足。自古就有“男不进矿、女不进纺”的说法,说明纺织行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我县的大部分纺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装备较差,资金不足导致劳动保护的措施跟不上,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采取措施,使得劳动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到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纺织行业。

2、行业竞争无序。随着本地纺织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对市场和熟练工人等的竞争越发激烈。比抬工价、争夺熟练工的行为不断升温,员工在企业间无序流动,导致企业招工更加困难。由于企业用工本身缺口大,加之熟练工的攀比心态,经常出现工人今天来、明天走的局面,老板无所适从,也使企业不能按计划正常安排生产。

3、报酬水平过低。由于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且利润率不高,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物化成本受市场制约,企业只能从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想办法。纺织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对象。一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形成“待遇过低—开工不足—效益低下—降低工资水平”的恶性循环。

4、劳动执法不严。执法 不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就企业而言,企业对劳动力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员工而言,由于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雇佣思想十分明显,做一天算一天,和企业总是离心离德,难以和企业捆在一起。从而,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5、管理机制欠缺。纺织加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员工的作息时间难以把握。因此,如果没有较完善的奖励机制,是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对如何应对加班和空闲,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办法简单,吸引力不够。另外,一些企业在后勤和安全保障方面缺乏考虑,员工的食宿难以统一管理。而从事纺织工作的员工又多是一些年轻女性,安全保障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她们安心工作。

6、劳动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县的工业起步较迟,剩余劳动力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到广东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已较为适应外面的环境,随着广东沿海地区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乡务工;而新增劳动力受此影响,也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本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闯一闯。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提高企业老板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企业经营者从依法办企业的高度,认识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依法办企业,就必须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是违法经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长远的眼光来经营企业,与员工建立互惠、互赢、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导员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时刻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员工树立遵守劳动合同的意识,切实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把企业当菜园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第三,要通过基层党政组织和群团组织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县域经济的大局和长远考虑,投身纺织行业,以解企业用工不足的燃眉之急。

2、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在法律法规上玩火的。要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促进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企业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逐步规范到法制的轨道。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企业劳动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劳动卫生设施尽快符合国家规定,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企业效益、物价上涨等因素,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政府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把短缺、急需的人才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直接为县域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篇3

根据甘霖副省长、刘捷厅长指示,我们于20xx年元月5号对新、蓝、宁、道四县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研。道县和新田到08年11月底止还没有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宁远一个台资婚纱加工贸易企业。其中道县、新田来势较好。我们重点对**县的毛纺织产业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县毗邻广东连州市,是湖南的南大门,素有“楚尾粤头”之称,三条二级出省跨境公路和建设中的“二广”、“厦蓉”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沿海通向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全县辖15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6个,总人口36万,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近年来,该县按照“农业建基地、工业建走廊、城镇造亮点、事业更协调、社会更和谐”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三大战略”(民营立县、外向带动和工业强县),全面推进“六新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城市建设、新基础设施建设、新和谐社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发展。20xx年1-11月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2792万美元,同比增长32倍,排名全省县、市第三位,跻身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十强县行列。

一、外向型加工贸易发展情况

近年来,该县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牢牢把握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这一主线,外向型加工贸易发展较快,创造了倍受省内外关注的“**现象”。 一是发展较快。该县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从无到有,目前有进出口实际的加工贸易企业5家,分别是台湾承阳针织、香港丽宏针织、香港利黄漂染、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鞋业有限公司、并有小型或家庭式作坊的(一家一厂)毛针织加工企业400余家,(这些家庭式作坊企业主要是代东莞企业加工)。和双峰的针织产业、邵东的箱包、牛仔服产业有点相类似。其中台湾承阳针织有限公司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县的85%,其它四个公司占15%左右。二是带动性增强。加工贸易带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县城常住人口由20xx年的2.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人,县城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带动了新城市扩容提质,拉动了运输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餐饮娱乐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企业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20xx年9月份以来直接影响实体经济,作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前沿县的**与广东沿海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依存度非常高。一是400多家小型或家庭式毛针织企业主要依赖广东、东莞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广东或东莞企业吃紧,这些小型或家庭式作坊企业也就只能出现部分停产或关门。近三个月来停产30%左右。二是我们走访了该县的5家自营加工贸易进出口企业,其中台湾承阳针织、香港丽宏针织、香港利黄漂染有限公司属毛针织企业,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鞋业有限公司属于制鞋企业、承阳针织和协威鞋业是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其它三家是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根据承阳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和生产主管介绍,该公司是进料加工企业,与来料加工企业和小型或家庭式作坊企业不同,抗风险能力较强,具备织片、前后整、印染、漂洗、包装、出口等完整的毛针织工艺流程,产品直接出口到国外市场,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是定单有所减少,二是货款回笼时间较九月份以前滞后,三是流动资金较为紧张。公司董事长吴森尧认为,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下沿海大批毛纺织企业和本县小型或家庭式作坊企业部分倒闭,对他们这样大型的毛纺织企业反而是一种机遇。一是招工不成问题,二是下半年该公司“逆式而上”又新建了三栋厂房,计划在市场回暖时扩大生产,做大做强。香港丽宏针织有限公司更是形势很好,定单和生产正常,要扩大生产主要是流动资金问题。银行贷不到款。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鞋业有限公司是制鞋企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大,到目前为止,已逐步趋向稳定。

三、建议及对策

金融风暴给加工贸易提供了机遇,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部分原材料一路下跌,利用这一机会增加进口,加工后再销往发生金融风暴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可获得更大利润。主要建议及对策如下:

(一)、树立信心,合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采取灵活结算方式,合理规避汇兑风险。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是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可以改变结算方式来应对汇率风险。在进行货币结算时,应充分考虑汇率的变化设置浮动价格或增加保值条款,或尽量选择坚挺的货币。参加信用保险等措施,有效降低国际贸易风险,保证贸易正常进行和安全收汇。

(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该县毛纺织和鞋业销售集中在美欧国家, 市场过于集中,回旋余地就小,也潜伏一定的风险。潜力巨大的非洲大陆、南美大陆、中东、俄罗斯大有文章可做。因此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特别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中东、东盟等新 兴市场。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要实行“以质取胜”战略,实现出口商品由一般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的转变,把产品升级换代作为扩大出口的突破口,形成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质量效益的机制。

(四) 、小企业或家庭式作坊企业重组 形成有规模的大企业。

从这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 停产关闭的还是这些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企业,这些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很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并不具备自营进出口能力,主要依赖沿海进出口企业。而承阳针织、利宏纺织、丽黄漂染、湘威鞋业、协威鞋业公司等这些规模进料和来料加工企业影响较小,不仅如此,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招工、销售和扩大生产的机遇。

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用电工电子技术及装置使生产机械或生产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在现代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类型工业生产机械的单机自动化、以自动完成某产品的全部加工工艺为目的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自动化等,已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随着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旺盛,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有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了我院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有的放矢”,完成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顺利就业,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必须进行调研,深入走访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获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做好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构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调研目的

为主动追踪电气自动化技术更新步伐,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对接,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及内涵建设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方向,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深入地走访了解当前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掌握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确定提供基础素材,为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活动设计等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市场检验标准,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内容及质量。

二、调研方法及内容

专业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对企业采用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访问企业的领导、人事管理部门和生产技术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召开专家访谈会;对学生(主要为机电专业学生)采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秀的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和回访。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方法与步骤,此次调研的内容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厂矿企业、电力行业等,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情况,企业现有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人才来源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类型(工种)及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长规律,特别是对口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及职责、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应学习的课程等。二是调查高职学院,如昆明冶金专科学校、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近年来毕业生实际从事的就业岗位及职业成长过程。

此次调研的内容主要是调查厂矿企业、电力行业等。学院坐落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有各类大型、中型、小型电气自动化企业坐落其中,如“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大麦地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康师傅)、“云南康立信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变压器厂”、“云南易初明通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上海紫光”、“云南陆航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云南泛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浩宏物流集团”、“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绿生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五彩印务有限公司”、“云南万鸿彩印有限公司”、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苏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巨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欧亚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昆明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经进一步走访到大理“杭州哇哈哈集团大理哇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禄丰供电有限公司”、“禄丰德胜钢铁厂”、玉溪“华宁供电有限公司”、“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昆阳磷矿”等单位调查调研,另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昆明地铁首期工程运营急需4000名人才,其中工程管理(现场)工程师和机电设备工程师的需求量最大,这两个岗位技术人才是属于尖端的,最紧缺的,同样属于这个尖端的还有土建、桥梁、通讯、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等十余个专业的人才,由此可见,从这些公司单位和昆明的各项经济发展趋势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涵盖范围广,通用性强,厂矿企业都紧缺,厂矿企业、铁路运输、物流、药业等单位很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人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据社会调查表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就业市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现有技术人才情况及岗位类型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由理论型转向技术型、技能型。调查显示,在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考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占33%,考虑高职高专学历的占45%,考虑中专以下学历的企业占22%。这说明企业招聘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条件不是学历,而是技术技能能力,特别是那些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特别受企业的欢迎。尤其是一线或岗位管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当被问及公司在什么岗位上急需人才时,技术职位占45%,其次是销售职位占22%,管理职位占22%,其它占11%。且目前企业提供给应届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性岗位主要为:①生产型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人员;②生产服务型企业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电工;③高低供配电系统配电柜接线工;④电气设备操作员、管理员;⑤自动化工程施工人员;⑥生产型企业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人员。再加上云南许多企业近几年电气自动化产品生产运用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每年也提供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大专层次的就业岗位。

(二)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

近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继电逻辑电路安装、调试和维护岗位,以及配电柜的销售和服务岗位;二为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改造岗位。前者约占60%,后者约占40%。毕业生工作2―3年后,就业岗位发生了变化,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安装和调试岗位比率下降,而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维护和改造岗位比率上升。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从事电气控制系统技术员、设计员及现场工程师等岗位。从学生岗位的变化可知,随着学生实践技能的增强,理论知识得以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使职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而知识和能力均实现正迁移。这种变化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即由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每个阶段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不同,这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等级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及建议

(一)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可知,明确的专业定位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服务区域经济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宗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独特的行业、区位优势,由于云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旺盛,面对区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经过综合分析及论证,确定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云南省经济开发区铁路运输、药业、物流,生产制造加工企业、大中型厂矿企业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人员(维修电工、安装电工、值班电工)。可从事企业自动化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可知,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面向为云南省昆明经济开发区、铁路运输、大中型厂矿企业等行业,可从事电气自动控制设备的设计,自动流水线的安装,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安装、运行、维护、调试等工作。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状,结合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并借鉴各院校的专业建设之长,建立公共课程学习领域,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通过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及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并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界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保证学生跨职业学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依据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个部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图

根据能力跃升理论,这三个等级的职业能力是逐级递升,而实现职业能力等级的跃升是以具备前一级能力等级所包含的职业技能为触发条件的,即前一级能力是本级能力的必备条件。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针对职业能力来设置,应突出高教性、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对应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等级,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项目,对课程门数做减法,废除不针对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整合精简对应同一项职业能力的多门课程。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按照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很好契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其难点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回答的是“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以实践教学情境构成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并按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而转换培植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

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关指导性文件,将上述资料进行重新组织和编排,得到具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见表1。

表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经全面、全方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调研,邀请企业从事多年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对方案提出不足及改进措施,并将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不断进行完善。

(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这一方案可以通过广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基本原则都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比如学生状况、师资水平、教学环境、硬件条件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经验水平,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能力结合起来。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具体分析各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经过充分的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通过教学载体来实施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将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来安排教学,以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评价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能力本位的考核方式为主,如过程考核,避免一卷定结果的情况发生,这样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在于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表现为课程标准建设。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进行对《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工作,引领示范,随之而来,其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也将进行开发和实施,

专业调研活动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专业调研活动,教学改革才有依据,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其专业设置才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原则,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杜,2003.

篇5

“衣食住行”衣当先,因而纺织产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下称“中纺联”)了解到,2012年全国3.7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57810亿元,同比增长12.3%。但全社会口径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只增长3.3%,创近几年新低。

两大因素再次困扰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发展:一是由于国内棉花收储政策造成的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差价过大,导致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二是银行系统对纺织行业融资政策收紧,造成企业融资困难。

招工未出现大缺口

“去年的一年并不容易。”1月31日,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2013年发展趋势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的开场白沉重。

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际市场低迷。1—11月美国和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同比分别下降0.9%和5%,国内出口企业订单不足。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服装企业仍在去库存,整体缺乏明显回升动力和对纺织行业的带动力,多数服装出口企业反映,手中少有新增订单。

此外,中纺联的调研报告指出,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受国内管理政策影响,2012年底国内棉价大幅高出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棉纺产业链的竞争力。1—11月我国棉纱出口额同比下降8.9%,进口额却大幅增长56.1%。

受此影响,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所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所下降,1—11月在欧盟和日本进口市场中所占比重虽保持73.2%和40.1%的高位,但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8和1.1个百分点。

中纺联报告指出,2012年国内棉价比国际棉价高出5000元/吨,福建省涉棉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被削弱,纺织行业中两大主要产业——棉纺、化纤面临巨大困境,效益明显下滑。

不过,与往年相比,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行业在用工方面却没有出现大的缺口。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去年不少中小企业关停,分流的劳动力流向了大型企业,大企业今年用工紧缺的局面略有缓解。此外,随着纺织行业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尤其是中部有大量的劳动力留在家乡,所以相对来说,现在的用工环境不是那么紧张。”

棉价倒挂之忧

一般而言,棉花原料占棉纺织品成本70%以上,去年以来国际棉价大跌,国内棉价由于国家收储价(1.98万元/吨~2.14万元/吨)的托举作用,每吨市场现货价稳定在1.95万元左右,高出国际棉价5000元。

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商会的调研报告算了一笔账:按1.1吨棉花生产1吨棉纱计算,吨纱原料成本2.15万元,人工、电费、折旧、财务管理费用和机物料消耗约0.7万元,吨纱成本不低于2.8万元,去年至今市场售价约为2.6万元,意味着棉纺织企业每生产1吨棉纱将亏损2000元。

一家龙头企业的棉纺织厂2011年盈利6000万元,2012年由于棉价成本亏损2200多万元。另一家上市公司下属的晋江、江西、山东三个棉纺厂2011年全部盈利,2012年全部亏损。其江西棉纺厂选址在产棉区,尽得地利和区域政策优惠,2011年盈利2000多万元,2012年也亏损800多万元。

高勇介绍,过去十几年,国内和国际棉花差价始终保持在每吨1500元到2000元。在这样的差价下,国内的纺织行业还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但现在国内与国际棉花差价达到每吨5000元。“所以目前我们的意见是,如果政策将国内棉价调到高出国外每吨2000元左右,我们可以接受,纺织业仍可以保持相当的竞争力。”

高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造成目前国内与国际棉价差距的原因是,2010年开始,国内棉价一度高到33000元/吨,国际棉价也盯着国内棉价走,当国内棉价从33000元往下跌时,为托住棉花价格,国家出台了19800元/吨的收购价格,将国内棉价稳住。

但是国际棉价还在继续下跌,与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差价。政府为了保护棉农,第二年继续提高棉花收购价到20400元/吨。

之后,为了应对这样的价格差距,中国政府加大在国际市场的采购力度,但是仍然没有把国际市场的棉价抬上来,反而形成了巨大的库存以及国内高企的棉价,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王天凯表示,现在的棉花价差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前面的收储棉花是计划经济行为,后面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行为。

“为了破解国内、国际棉价倒挂给企业带来的困境,我所知道的政府部门的政策就是抛储,想以19000元/吨的价格抛300万吨,这样的抛储价格实际上政府已经给补贴了,未来会抛多少取决于政府的承受能力。”高勇告诉记者。

融资被扼喉

“在融资方面,我们始终困难。”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谈及纺织企业融资状况时,高勇有点激动。

事实上,在2012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企业融资难就已经非常严重。纺织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占比达99%,在国内各行业中密度最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介绍,纺织行业内贷款利息上浮严重,2012年一季度利息增长超过34%,“负担很重”。

记者查阅多家纺织类上市公司年报发现,其应付利息较高,显示融资成本高企。

让高勇激动的原因在于,银行总是把纺织行业作为一个“有潜在风险的行业”。“今年年初与去年年底那几天,国有银行列出了2013年要控制贷款和限制贷款的行业,仍然把纺织放在限制贷款的行业中,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高勇说。

高勇认为,有些行业全行业亏损,有些行业全行业产能大大过剩,银行将这些行业列入限制贷款的行业有道理的。但纺织行业尽管外部环境恶劣,整体盈利情况依然处在整个制造业的前列。

篇6

“十一”黄金假期同时也是各大品牌服装的黄金销售期,不过,在亮丽服装的背后,谁又能想到为此付出的环境污染有多大?

近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和南京绿石五家环保组织在北京联合第二期绿色选择纺织业调研报告,公开了49家纺织企业及其原料供应商在中国的环境表现,指出一批大型服装品牌对其在华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存在重大缺陷。

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向《证券日报》记者谈到:“在这49家知名品牌服装企业中,有47家品牌服装企业的供应商查出有污染问题,只有溢达和巴宝莉两家企业的供应商没查出有污染问题。”

近半品牌消极应对供应商污染

绿色选择联盟的多家环保组织通过调研,于2012年4月开始与49家中外服装品牌展开对话,询问其是否了解包括染整供应商在内的供应链的环境表现。此后,30家企业与NGO进行了沟通。此后,绿色选择联盟组织于2012年9月25日再次致信49家品牌,截至2012年10月7日,共有17家企业对此进行了回复。

据环保组织透露,H&M、NIKE、溢达、沃尔玛、李维斯、阿迪达斯、巴宝莉、Gap等17家品牌总体表现积极。而在材料供应商的管理方面,只有NIKE、溢达、阿迪达斯、H&M、里维斯和巴宝莉等6家品牌开展了染整供应商的环境管理,而其它品牌尚待将管理沿伸到这个环节。

除上述17家企业外,仍有22家表现负面。其中,有19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3家则仅作出了敷衍回应。而在19家不予回应的企业中,包括迪士尼、Polo Ralph Lauren、361度、Kappa、安踏、梅西百货、阿玛尼、Calvin Klein、家乐福等商家和品牌。

从上述调查可见,不同的品牌企业对供应商污染问题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说耐克的供应商凯大纺织有污染问题,耐克便积极地督促凯大进行整改且展开了由专业审核公司开展、环保组织监督的第三方审核。最终促使凯大开展了部分整改。”王晶晶向记者说道。

除了不回复这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外,还有其它品牌商采取了消极对待的做法。据环保组织透露,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玛莎百货曾回复称“对可能提出的各种关切进行检查核实,所以这些要求(环保组织信中的问题)可能会被解决”。但是,环保组织的调查称,玛莎百货的供应商庆茂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仍有污染问题,与庆茂仅一河之隔的斗唐村河水被严重污染的照片也被拍下。

“目前污染企业没有整改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动力,而整改的动力就要靠企业供应的品牌商来督促。”王晶晶说道。

污染严重损害健康

据统计,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省的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排放总量的90%。

在环保组织的实地调查中,据玛莎百货的供应商庆茂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相邻的斗唐村村民透露,“每天都有臭臭的味道”,“味道重的时候,很多孩子会流鼻血,会头晕”。

没有身临其境,恐怕难以想象村民描述的这个味道。记者曾近距离体验过这种味道的威力。今年5月,记者在福建某地调查一个面料加工厂的大型集散地污染问题,在调查过程中,途经一个有着多家纺织厂的村庄。记者虽然知道整理服装需要添加化学药剂,但在经过一家摆有两台整理机的住户时,仅在门口路过的几秒钟便被里边刺鼻的气味熏的头晕,这种症状一直延续到晚上才有所缓解。由此可见,这种气味威力不小。

据当地环保组织人员介绍,在当地的村子里,一直存在这种小作坊式的家庭生产模式,而这种生产一般是直接排污的。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记者指出,“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其有害物质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经过处理后,部分有害物质会被处理掉,从而对环境影响较小,即使有部分没有处理掉的有害物质也会因为经过处理而大大减少”。

据马军介绍,传统的印染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污水,加工后废水中一些有毒染料或加工助剂附着在织物上,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如偶氮染料、甲醛、荧光增白剂和柔软剂具致敏性;聚乙烯醇和聚丙烯类浆料不易生物降解;含氯漂白剂污染严重;一些芳香胺染料具有致癌性;染料中具有害重金属;含甲醛的各类整理剂和印染助剂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等。

污染成本低

在中国,由于环境监管弱,环境诉讼难,造成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加之水等资源的价格偏低,导致染整企业普遍缺乏节水节能、减少污染排放的动力。

马军认为:“存在很大的问题是,重复利用废水比例低,主要是由于利润有限,企业没有动力。印染和整理这两个环节占纺织业废水的80%,化纤生产占12%,由此可见,低附加值占的比例较高,这样一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便采取了成本最少的途径。”

目前,我国水价偏低,使得企业宁可用新的自来水也不去用循环废水,主要是因为用新水比用循环废水便宜很多。有环保部门评价,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的效率低2倍以上。

“除了与水价有关,还有处罚偏低的原因。一般罚款不超过10万元,最高也就20万元,这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来说,几天的偷排就可以挽回罚款的数额。这样一来,在一年中,仅有的几次处罚对公司来说并不算什么。”马军如此说道。

篇7

莫桑比克的投资优势

――政治稳定。莫桑比克自1992年内战停止,即进入和平与发展阶段,政局一直保持平稳运行,20多年来未从未出现政治危机、政权更迭等政局动荡事件。为外资在莫国长期发展奠定稳定的和平环境。

――经济发展迅速。多年来,莫桑比克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6%―8.3%之间,被世界银行评为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社会睦邻友好。莫桑比克人友善热情,知足常乐,各民族、各宗教和睦相处。对外国人也比较友好,排外、仇富现象很少见。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原生态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地理港口优势。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海岸线长达近3000公里,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马普托、贝拉、克里马内、纳卡拉、彭巴和蒙特普埃希6大集装箱港口城市,是东部与南部非洲国家的出海口,占有优越的港口运输优势。

――汇率稳定。莫桑比克汇率长期稳定,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1美元兑换梅蒂卡尔(银行汇率)一直稳定在1:(26-30)之间。同时,莫外汇管制较为宽松,当地货币梅蒂卡尔和美元等货币可自由兑换。

――劳动力价格低廉优势。莫桑比克劳动力资源丰富,城乡存在大量青壮年失业人口。根据该国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农林牧行业为2300梅蒂卡尔,约合516元人民币;大型工厂雇工每人3116梅蒂卡尔,约合700元人民币。

――电力充沛。莫桑比克卡奥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207.5万千瓦,建成后长期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七大水电站。莫桑比克电力充足,并出口到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等周边国家。目前,在莫桑比克投资建厂,工业用电每度电价格相当于3毛钱人民币,用电越多价格越低,政府鼓励多用电。

――与中国友谊深厚。中国在莫反殖民战争时期,即给予莫人们武装培训、提供武器与后勤等支持,并在莫国独立当天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莫桑比克是同志加战友加兄弟的传统友谊国家。

――与东方及西方国家均保持良好的交往与舆论关系。良好的国际环境为莫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红利。

――投资回报率高。据美国商务部调查,近年来在非洲的投资者,年均获得投资效益高达36%以上。

――进入欧美市场的绝佳跳板。莫桑比克与美国签署有《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AGOA)、与欧盟签署有《科托努协议》(Cotonou Agreement),其产品进入欧美市场享有免关税优惠政策。例如中国的纺织品进入欧美,关税壁垒诸多,但要是到莫桑比克设立纺织厂,其纺织品则直接免税通行。

――区位大市场优势。莫桑比克属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该共同体拥有非洲约1/3的面积、人口与经济总量。立足马普托,面向共同体15个成员国的大市场,商机无限,前景广阔。

关注矿产、服装、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机遇

――矿产。莫桑比克有待勘探和开发的能源矿、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较多,具备良好的开采远景。其中,石油有10多家跨国石油公司正在莫桑比克进行石油资源勘探活动,被认为是一个尚处勘探、前景看好潜力较大的未来石油生产国。同时莫桑比克天然气资源丰富,是非洲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国之一,目前已探明的有2个属于世界级的天然气田,储量丰富,质量好。莫桑比克已探明加上可预测煤炭资源总量接近300亿吨。莫桑比克是世界上重要的铌钽资源国和生产国之一,钽储量居世界首位,钽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4%。莫桑比克宝石资源比较丰富,种类也较多,目前生产的宝石主要包括海蓝宝石、铯绿柱石、电气石、石榴子石和蓝线石。在赞比西亚省主要生产海蓝宝石、铯绿柱石、电气石和其他宝石。

――服装业。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接近崩溃之后,莫桑比克的纺织和服装工业开始重新萌芽。目前,莫桑比克的纺织和服装部门大约有20个工厂,但是这些工厂大部分以低产能经营,仅根据收到的订单生产。

近年来,莫桑比克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重振服装业。2009年2月份出台新税收政策以吸引纺织业投资,即纺织企业投资者前10年不再支付公司税,之后5年只用支付公司税的50%。莫政府以免除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关税刺激工业投资,去年获利企业达42家。同时,根据美国《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和欧盟《科托努协定》在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方面给予莫桑比克国家很多优惠待遇。莫桑比克可按普惠制向美国免税出口460种商品。受益最显著的是纺织品和服装。莫桑比克盛产棉花,建议国内生存艰难的纺织、服装生产厂家到莫桑比克设厂,产品可直接进入欧美市场(可参考斯威士兰华资服装、印染厂)。

――农业。莫农业自然资源优越,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条件好,年平均气温在20-26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前景。莫经济作物具有一定的竞争力。70年代初,曾是世界最大的腰果仁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

近年来,莫桑比克把发展农业确定为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的重点。1993年修订了新的《外国投资法》,颁布了投资法条例和投资收益法,鼓励外资来莫,规定农业领域的投资可以享受税收和用地方面的优惠。

鼓励外资以货币和机器、设备以及经营外资项目所需进口的物资进行投资,也可以技术转让等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最低投资额5万美元,允许外商开办独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材料、销售本企业产品。外资企业可享受2-10年的免税政策;根据外资所占的比例,建立公共积累基金享受免税优惠;对培训莫方雇员的费用,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计算所得税前应予扣除;投资方贷款的利息予以免除;免除进口税、增值税以及海关手续费减免50%;大豆出口不征关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5年内免征所得税;农业项目的所得税为10%。投资企业在收回投资期间(十年内),享受所得税50%-80%的减免;农业投资土地使用费每年每公顷0.25至1美元,使用期限50年,到期可续延等。

莫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先进的农机设备和农业管理经验,政府积极寻求与我进行农业合作。

――渔业。莫桑比克拥有约2700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盛产石斑鱼、龙虾、大虾及软体鱼等优质鱼类,年捕捞量可达20-30万吨,但是,由于本国渔业捕捞设施十分落后,多采用手工近海捕捞,产量一直徘徊在11-12万吨之间,莫桑比克渔业捕捞处于亟待开发状态。西印度洋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枪鱼渔场之一,每年的渔获量为88.5万吨。

莫桑比克政府制定出台了包括渔业在内的外国投资法。根据其规定,鼓励外资投资渔业基础设施,如冷库、港口码头和渔产品加工厂等,其项目建设所需进口机械设备及物资可享受减免税赋的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继续减征10%的公司所得税。在发展快速地区可享受“K”类产品的优惠政策,包括相关设备免除关税及增值税等,同时在2015年之前,可享受营业额减免80%税率的优惠;2016―2025年可享受营业额税减免50%的优惠政策。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50

1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概述

最早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迈克・波特(1990年),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相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国内外对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研究比较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或业务上有关联性,将互联网作为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平台,以实现机构或个人商务目标的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聚集体(蒋定福、岳焱,2012)。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网店企业、平台服务商、软件服务商、媒体服务商、会展服务商、支付与金融服务商、人才服务商、广告服务商、诚信评估服务商、搜索服务商、物流服务商以及咨询服务商等(刘跃、陈强敏,2010)。

2“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发展概况

在“电商换市”的背景下,绍兴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建设。在此意见的指导下,绍兴市电商园区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已建立了“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以下简称“网商聚集区”)等9个电商园区,另外还将建设绍兴市高新区网络经济科技园等4个电子商务园区。

“网商聚集区”于2013年9月成立,是绍兴市建立的第一家电子商务园区,也是全国纺织业首个网商孵化园区。该园区是由以打造“全球最大的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为目标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网上轻纺城”推动建立的。入驻园区的纺织企业,不但可以享受统一的办公场所、营销渠道建设、网销培训及一对一客服等专业化服务,还可以获得 “网上轻纺城”的增值服务,即在其网站中开辟专栏,强势推广入驻园区的企业。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了包括浙江永利经编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51家纺织企业。

3“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园区未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

园区选址柯北纺都大厦,即“网上轻纺城”办公所在地。因受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园区没有集聚电子商务产业的相关资源,园区仅一家“网上轻纺城”TP公司为园区内51家生产型纺织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无法获得如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服务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园区内企业继续发展电子商务经营之道的积极性。

32园区纺织企业理念落后,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存在误区

入驻园区的企业对电子商务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销售。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企业加入园区是希望网络纺织品交易的订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由于纺织面料的特殊属性,采购商往往对纺织面料的视觉、触觉有一定的要求,这限制了纺织品的网络交易,线上交易额增加较为有限。这使得部分企业萌生了退出园区的想法。

33园区纺织企业缺乏既懂纺织服装面料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网上轻纺城”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专业化服务,但是具体的操作还是由企业内部的人员完成。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既懂纺织服装面料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使得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经营之道显得异常艰难。

4“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 发展对策

41优化园区环境,做好配套工作

实现园区建设的初衷,园区需要媒体、社交、营销、软件、物流仓储、客服等支撑平台,从服务于企业来看,涉及软件研发、创意设计、网络营销、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物流配送等商务服务相关领域;从服务于企业内部来看,涉及生产管理、客户关系、供应链管理等管理应用相关领域。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实现,仅仅依托“网上轻纺城”一家力量很难实现。因此,“网商聚集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优惠措施吸引相关配套服务行业入驻园区,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整合园区内各类企业的资源,打造功能完善的专业园区。

42引进咨询服务商,促使企业转变观念

“网上轻纺城”建设园区是希望企业能将电子商务应用于融资、信息交流、信用体系、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为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与供应商和渠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解决之道。但是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还停留在网上销售的初级阶段。

企业加入园区的目的与“网上轻纺城”建设园区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园区需引入咨询服务商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沙龙、论坛、讲座等,向企业进一步宣传电子商务,推广电子商务,提高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43引入人才服务商,破解人才难题

从目前来看,不仅入驻园区的纺织企业需要人才以突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同时园区内配套行业也需要人才以满足配套行业的发展。当务之急,园区需要引进人才服务商以解决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人才服务商可首选与当地的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鼓励在校学生到园区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为园区发展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到园区就业和创业。

44积极发展现货交易,凸显园区特色

园区只有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避免园区陷入同质化发展的困境。由于服装行业库存压力逐年增加造成企业不太敢进行大批量生产;同时受到快时尚品牌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服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服装企业现货交易的比例在逐渐加大。依据服装市场的变化,园区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货交易,如依托“网上轻纺城”帮助入驻园区的企业建立网上样布展示厅,方便服装设计师选择面料企业上传的众多新款样布,以改变以往设计师需要亲自线下去批发市场挑选样布的局面。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现货交易份额;同时也可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吸引全国各地有现货交易需求的纺织企业入驻园区。

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的重点不是实现企业在区域范围内的简单集聚,而是实现园区内各类企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组合,产生 “1+1>2”的效应。当前,对于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而言,应该想方设法引进相关的配套服务行业,完善园区的生态系统,实现电子商务产业的有效聚集,促使园区内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蒋定福,岳焱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推进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6):129-130

[2]刘跃,陈强敏基于电子商务的集群式供应链发展浅析[J].改革与战略,2010(3):133

[3]绍兴市统计局课题组以“电商换市”推动绍兴经济转型升级――绍兴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7):40-42

[4]徐金刚从产业集聚视角看电子商务创业园[J].浙江经济,2015(7):54-55

[5]陈德刚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2(10):75-77

[6]姚国章,陈菲,赵刚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4(7):116-117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44-03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河南省中小企业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特别是在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企业梯次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市场、保持社会稳定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河南省中小企业约有39万家,占据全省企业总量的98%,贡献了60%的GDP和50%的财政税收,吸纳了全省85%的就业人员。其中小微企业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3%,为36万余家。成为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却是一直困扰着其生存及发展的制约性问题。

一、 河南省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数量平稳增长

截止2011年年底,河南省个体工商户199.55万户,从业人员449.26万人,同比增长13.92%和16.62%;私营企业34.95万户,雇工273.91万人,同比增长15.67%和11.51%。私营企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市场主体平均增长速度3个百分点,总数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在全国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八位。

(二)规模逐步扩大

河南省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660.87亿元,同比增长34.30%;私营企业注册资本8651.68亿元,同比增长39.78%。2011年,河南省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首次超过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跃居各类市场主体首位。2011年,河南省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为61%,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资本实力的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247.54万元,个体工商户户均资金数额达3.31万元,同比户均资金增加42.73万元和0.5万元。

质量不断提升。在组织形式上,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中,公司制企业达30.98万户,占88.62%,成为私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80%的企业具有了互联网接入能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员工素质、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均有较大提高。

(三)成为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河南省中小企业优势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食品、纺织业、纺织服装等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大批城镇居民和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再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成为我省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2011年末,河南省就业人员总量达到6.198万人,比2002年的5.522万人增加676万人,年均增加75.1万人。数据显示,全省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002年的83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287万人,累计增加456万人,年均增长5%;2011年末,全省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2001年的4691万人增加到4911万人,累计增加220万人,年均增长0.5%,其中中小企业贡献了85%的新增岗位。

二、 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根据《2012-2013年河南省金融业形势分析与展望》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河南省金融结构小微企业贷款新增643.40亿元,同比多增6亿元,占企业贷款增量的46.5%。尽管小微企业贷款保持快速增长,但由于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资金需求量大,仅靠有限的信贷资源难以满足其旺盛的资金需求。河南省小微企业资金来源构成中,自由资金占80%,银行贷款占8%,民间借贷占5%,其他来源占7%。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小微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筹集方式主要是内部融资,外部融资比例偏低;从所取得资金的权益特性来看,主要是股权融资,债务性融资比例较低。而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这种股权融资比例较高、债务性融资比例偏低的融资方式无法充分利用债务融资的财务杠杆作用,进而影响到资本的有效利用和股东收益,限制了小微企业内源性融资的增长,而内源性融资有限、债务性融资比例较低就成了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的真实写照。

(一)融资渠道狭窄

河南省小微企业在融资渠道上存在先天性的不足。由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所需的金额比较少,往往只有几十万、几百万,绝大多数小微企业不能在证券市场上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或集合债券、境外举债等方式融资,而政府资金支持也非常少。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仅限于从金融机构贷款、民间借贷、内部集资、企业主自有资金等几种有限的形式。

(二)间接融资困难

在河南省的小微企业群体中,银行贷款是小型企业的主要正规外源性融资渠道,而微型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小微企业间接融资难只要表现为贷款难。尽管各商业银行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贷款,但在各类贷款中,抵押贷款是主导形式,而小微企业通过这种形式贷款面临困难。

(三)融资成本高

小微企业无论是通过正规渠道融资还是非正规渠道融资,其融资成本都比较高。从正规融资来看,小微企业在融资中除了支付各种费用,如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担保费用、公证费用等,还要支付利息等经常性费用。目前,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56%,在此基础上,各家银行可上浮30%,如果再加上担保费用等相关支出,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水平要在基准利率水平的基础上上浮60%,融资成本很高。但这种利率水平相对于非正规渠道融资还是比较低的。

三、 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分析

(一)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缺陷

小微企业自身存在一些内在缺陷,如河南省大多数小微企业财务不规范、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其真实的财务状况,难以达到授信条件。另外,其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单一、产权不明晰、盲目追求扩张等,而且河南省多数小微企业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及市场贸易行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市场波动较为敏感,抗风险能力较弱,2012年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小微企业自身诸多缺陷一方面限制了其贷款规模;同时也使得其内源性融资缺乏活力,成为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金融环境不够完善

金融环境的不完善,限制了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导致了其债务性融资比例偏低的现状,其具体表现如下方面:

1.缺少一些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外部政策配套措施。

如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小微企业的公众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信息共享度较低,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因此,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普遍高出20%-30%。

2.金融机构对申请材料和资质的要求非常严格。

由于小微企业本身管理呈现“散、乱”等特点,使其在办理贷款时往往不能提供大量规范的申请材料,比如企业房产资料、公司账簿、银行账户流水灯全套基础申请材料,这就使得绝大多数小微企业被挡在了门外。

3.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比如,融资渠道结构性失衡,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票据和信托等产品发展较为缓慢。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实力不强、经营不规范,担保能力有限;银行企业金融机构服务还不健全。

(三) 小微企业税负较重

自2012年1月1日起,河南省提高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并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年底并扩大范围。河南省还要求,对涉及小微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强制准入的经营服务性收费,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但2012年6月下旬,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在对郑州、开封、焦作、安阳、驻马店、南阳等6个市的141家小微企业开展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时发现,税收仍然偏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优惠力度有限、审批程序繁琐、小微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理解,使其并未达到扶持的效果。在实地调研走访时,部分小微企业表示,“国家免征的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不能全部享受,而且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本身就不高,很多项目并非年年收取,经营成本并没有明显降低。”以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标准提高为例,按规定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含)6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税率缴纳所得税。但事实上,该所得税优惠政策仅对少数微型企业作用明显。

(四) 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不健全及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外部原因。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加剧了经办人员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担忧,使得大多数信贷资金流向大中型企业。另一方面,担保机制不完善使得一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难以获发展资金,阻碍了它们的发展。

四、 总结

随着政府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政策的出台,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势必将会有所缓解。但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才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建立适合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成熟、完善的金融服务体制和机制还有很长的路的要走,况且小微企业数量庞大,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还不在少数,金融机构肩负重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史建平.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本社,2012.

[2] 孙金彦.河南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2,(8).

[3] 张盼 张朝辉.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

[4] 张郁.着力打造城商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基于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5] 吴冉.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

[6] 河南省工商联.河南省小型微型企业调研报告:小型微型企业保生存谋发展[C].2013

作者简介:余淙(1989-),男,河南叶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

篇10

一、民营经济内部分化的趋势

所谓民营经济的内部变化主要指其近年来出现的明显的分化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营大企业快速扩张与中小企业遭遇成长瓶颈

在民营经济分化的基本态势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系统性分化最为突出。

第一,大型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部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从1998年至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由463家增加到2267家,年均增长37.4%;而全部民营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0.1%,前者比后者高出17.3个百分点。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规模巨大的民营企业正从浩如烟海的中小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

第二,大型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大快于全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2001至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6%,而同期全部民营企业的年均增长率只有27.4%,前者是后者的1倍多。从平均的角度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快于全部民营企业平均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前者不仅绝对量大大高于后者,而且前者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5%,而后者则有缩减的趋势。

第三,大企业的扩张以自身规模扩大为主。从民营大企业的成长机制看,有大量案例显示,近年来大企业的扩容主要有: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通过其自身的产权关联式裂变,以及对外并购,而由中小型民营企业逐渐发展成大型企业的并不普遍。英国学者大卫・斯托里曾研究发现,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大企业的比例为5%。尽管我们没有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相关数据,但从民营企业平均仅有3.5年的寿命来粗略估算,我们很难达到英国的那个水平。当然,在一些新经济领域如IT行业中,也不乏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迅速由小变大的案例,如网易、盛大、百度等网络概念公司的传奇式成长。但在广大的传统竞争性产业领域,由于融资、人才、技术和市场准入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正遭遇着成长的瓶颈。

(二)民营企业的股份化与根深蒂固的家族控制

多数民营企业在诞生初期采用家族制模式,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企业在组织的制度形式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方面,股份制企业大幅增加,而独资企业的比重逐步缩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为1.76万户,仅占全部私营企业总户数的12.6%,到了2004年,就增加到275.64万户,占全部私营企业户数的75.5%,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的主流组织形式。而与此同时,私营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相对状况则双双下降,独资企业的绝对户数虽然由1992年的7.72万户上升到2004年的76.96万户,但所占比重却由55.34%下降到21.08%;合伙制企业由1992年的4.47万户增加到2002年的12.48万户,但其所占份额却由32.01%大幅度下降到5.12%。

另一方面,多数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质依然为家族企业。尽管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在数量上已占很高比重,但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然属于家族控制式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制度形式,其比重占到样本企业总数的77.99%,股份有限公司占13.59%,合伙制占1.49%。然而,这些企业中有455家,占总数61.82%的企业承认自己实际上是家族企业。其中仅有27.4%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以下,29.7%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至接近100%之间,42.9%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为100%,也就是说有72.6%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至100%,是低于90%者的2.6倍。可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股份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公司仅存在于很小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然难以摆脱家族控制的模式。

(三)民营经济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分野加速

第一,从事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民营企业。近二十年来,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早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在上升,形成明显的“剪刀”状态。

第二,大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充分、比较优势突出的第二产业显示出竞争优势。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资料,2003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行业,占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的32.49%,机械行业占18.71%,纺织行业占14.74%,建材行业占8.36%,石化行业占7.8%,烟草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在1%以下。另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资料,500强企业中,纺织业的企业位居第一(58家),占500家企业总数的11.6%;其次是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57家)、电气机械制造业(42家)、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7家)和服装制造业(26家)。显然,这些产业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产业。这就形成一个有趣和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众多民营企业不断进入第三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大型民营企业又集中于若干第二产业。

(四)东部日益成为民营经济的利润中心,中、西部则成为成本中心

首先,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总量和竞争能力继续快速壮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结果,非国有经济主要聚集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2004年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排在前八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13095.4亿元)、江苏(9253.1亿元)、浙江(8341.7亿元)、山东(5287.7亿元)、上海(4189.9亿元)、福建(2680.9亿元)、天津(2110.2亿元)、河北(1887.8亿元)。上述八省非国有工业的产值占全国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80%,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达到52.3%。之所以会出现民营经济在东、西部加速分化的趋势,直接原因可能是,东部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而且日益成为民营大企业的聚集地。根据全国工商联从2002年到2004年对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的连续调查显示,排在前500家的民营大企业的地区分布变化情况是:东部所占比重不仅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且仍有上升趋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的民营大企业则逐年减少,从而加速了东部民营经济在全国范围的深度分化。

其次,民营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凸现于东部一些特大型城市。像北京、上海这些科研院所比较多、高科技企业也比较集中的城市,民营高科技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小,多数企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结果,截止到2002年,民营高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09384家,总收入25946.7亿元。其中东部的企业数占65.37%,总收入占72.6%;中西部合计的民营企业数占比为34.63%,总收入仅有27.4%。地处东部的上海和北京两市合计的企业数比例达到26.8%,相当于中部和西部总和的77.4%;总收入的比例为19.34%,相当于中西部合计的70.8%。

二、民营经济内部分化的原因探析

民营经济在企业规模、制度、产业和地域分布上的分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朗,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分化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小企业运营效率的差异

大型民营企业的效率状况是:根据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调研报告的资料,2001年至2003年,入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12.8%和14%,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全部私营企业经营效率的状况由于缺乏可得资料,这里用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作为其净资产,并与私营企业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作比较(可叫作注册资本收入率或净资产收入率),尽管这一指标并不十分科学,但可大致观察其经营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全部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收入率是以每年7.1%的速度在递减。大企业的运营效率上升,而中小企业的运营效率下降的两种相反趋势,是造成民营大、小企业间分化的直接原因。

(二)“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差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仍然是短缺经济,最突出的是各种物品的供给短缺,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显然不是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在供给不足的前提下,产品就不愁市场,甚至还可获取一定的垄断收益。当时民营企业大量涌入第二产业,正是由于这种短缺经济的产业效应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从短缺走向过剩,制造业的竞争在加剧,暴利时代随之结束。一方面,只有那些产品质量能够保障,产品价格合理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这必然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另一方面,过剩经济势必为服务业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之短缺经济时期第三产业的普遍落后,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广大第三产业领域就是过剩经济背景下合情合理的事。因此,短缺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就成为目前民营经济出现产业分化的根本原因。

(三)不同地区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第一,东部地区综合商务成本较低。土地、资本、劳动力价格、信息和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商务成本。商务成本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及其成长的重要因素。商务成本低的地区,民营经济具有竞争优势,而商务成本高的地区,则直接影响民营经济的成长。

从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来看,我国东部民营企业并不比中西部民营企业具有优势。根据浙江省2004年上半年的统计资料,目前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其中整体外迁488家,总部迁移2488家。但我们同时发现,浙江外迁企业中,原在浙江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有1477家,占总数的89.5%。可见,中小规模企业是外迁的主流。浙江民营企业外迁,与土地供给不足和土地价格过高,以及劳动成本上升导致的高商务成本直接相关。

从信息成本角度看,由于东部经济发展快,市场繁荣,信息服务也比较发达,使这里的民营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相对于中西部的民营企业成本更低。此外,从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来看,中西部也高于东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构成。

第二,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社会资本。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陶冶,不仅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更重要的是积累了雄厚的社会资本。在经济资本变得越来越不太稀缺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就会成为支撑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比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营者已经更讲诚信和遵纪守法,通过不同的产业集群(Cluster)或块状经济形成企业家网络和共同默认的行为规则等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地区某些商务成本的上升,促成了这些地区民营大企业的崛起。

由于地区间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东部地区吸引了更多盈利能力高的大型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民营经济的利润中心;而中西部由于具有土地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吸引了大量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来的中小民营企业,从而在这些地区形成了民营经济的成本中心。两类性质不同的中心的分化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现金流的“隧道”,并由此实现了中西部的土地、劳力乃至市场的部分准租金向东部的转移,从而形成加速民营经济在区域间分化的助推机制。

(四)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不同省份的市场化进程所导致的市场化程度的区域差异,直接影响着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沿海经济发展快的省份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一项关于对全国各省市区市场化进程的研究,2002年广东省的市场化程度评分为9.74 分,排位全国第一;浙江为9.10分,排位第二;而中西部的四川排位13、湖北排位17、吉林排位20。

影响一个地区市场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投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对于民营经济来说尤其重要。根据我们对浙江、湖北、吉林和四川四省的调研资料,我国东部多数省市较好地解决了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保证了民营经济较快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的省、区、市则相反,其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困难。

此外,地方政策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东部的各级政府在政策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而中西部的省、市、区则明显落后于东部。

三、结论与对策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民营经济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分化有其必然性。但是,这种趋势的后果是可以预见的。与小企业成长失去联系的大企业的自我扩大,无法不断地吸纳中小企业特有的优势资源和新鲜血液,肯定是不可持续的;第二,民营企业如果长期囿于家族控制,无法导入社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源,同样是不可持续的;第三,民营经济更多地涌向第三产业,会造成第二产业的过度“失血”而发展乏力;第四,民营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化则会加速区域经济的失衡。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对策。

首先,应当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了民营大企业崛起的时代,促成规模更大、更有效率的企业诞生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同时,也需要通过为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解决它们的融资难和缺人才、缺技术等问题,通过促进产业成熟度的提升,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共生的理想局面。

其次,要为民营企业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改造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摆脱家族控制模式创造条件。特别对那些已经有了股份化雏形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其尽快推向公开资本市场;对那些尚未采取股份制的企业,则要鼓励并促使其实行内部人的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

第三,要通过政策引导,使那些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从事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使其能够获得与从事其他产业大致相当的利润;对进入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要不断提升其产业层次,向高价值增殖的领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