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以对服装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创新性,实现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堂目标。下面我们对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的创新要点进行分析探究。
一、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指导思想
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要以培养“艺工贸结合”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为教学宗旨,确定“以结构带两头”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摒弃过去唯美主义的教学程式,将此课程建成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创意的实用型课程;建设成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并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精品课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展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比如调整课程结构,确定以服装结构设计为重点;修改教学计划,将服装结构设计及工艺提前,加强立体裁剪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服装专业活动,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通过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服装实验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对服装实验的要求。以基本、综合、设计与提高性实验为梯次模块结构,从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企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实践探索
想要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实践探索,根据培养目标,加强多个方面的建设,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服装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证内容进步性的前提下不断渗透现代服装结构的有关设计概念、结构与技巧,紧跟潮流时尚,凸显时代文化气息,使学生能够动态地掌握服装流行与结构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突破概念难点、发掘教材疑点、分析习惯误点、介绍前沿热点,尽量解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智能化的服装结构设计题库系统,运用于教学测评和远程学习。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服装结构设计实验教学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重新规划实验项目和内容,增加现代的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实践环节,将服装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开发与实验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创建服装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不断接触服装结构设计前线的潮流文化气息,将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优势与服装结构设计相结合,避免造成僵化脱节等状况。
创新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配合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学中多个环节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比如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围绕服装结构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从制图到缝制工艺,通过完成一件服装的制作加强对服装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被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人才。通过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服装造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服装的设计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服装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实践来锻炼和培养技巧,通过参赛加强对时尚和市场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鼓励其积极走出校园参与服装企业生产实践,这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有助于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而言有着积极的探索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
服装结构设计是研究以人体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学生虽然学习了结构设计原理,却不知如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不知道面料性能与体型特征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知道结构与造型(款式)设计、版型与工艺标准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生缺乏对服装结构规律深层变化的了解和服装细部造型的感觉,服装结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暴露出种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装结构设计教材落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
立体思维又称为“全方位思维”。即采用空间思维的方式,对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手段的考察、探索,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正、逆、纵、横方面延伸思考,以获得新的思想或解答,使不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多维思考相互联系起来,向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交叉性的思维,并使原有知识形成多维的联系,在某一点上产生新的突破口,从而解决问题。
服装结构设计中二维平面形态向多维立体形态转化的过程,在人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制衣材料用立体思维进行形态的表现和再造。学生必须清楚知道结构设计线与造型轮廓线在服装和人体上对应的位置,平面制板的立体效果。而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时往往会犯一些基础性的错误:虽然在图上画了一条线,但不知此线在服装或人体上的对应位置;学生不能用符合自然规律的服装基本结构原理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既没有立体思维方式,对服装的三维空间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使学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是解决学生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通过服装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研究,可以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培养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水平和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立体思维教学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1)立体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教学。教师在教授结构制图的知识和技能时,要有意识地与工艺、设计等等学科相互联系,互相整合,融会贯通。同时启发学生用立体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如设计中需要流行需要个性,也需要想到制图;制图中需要想到款式想到方法,更要考虑到工艺;工艺过程中要注重技巧注重精致,但也要考虑到搭配……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综合能力。
(2)立体思维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本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有很多不足。除了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还要改革传统的“二维与三维”脱离的教学方式,比如立裁和平面制板结合,单一采用立体裁剪,学生可以看到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但不知结构变化原理和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但结合平面制板可以了解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如衣身的省转移,省位由原先转移到新的省位,平面样板廓型有了变化,而立体形态相近,只是省的位置不同;把“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一起、相辅相成展开教学,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纸样设计变化原理,并对学生今后采用“平面”与“立体”有机结合的结构设计方法起到了启发性作用。在教学中彻底实行“以人为本”“以学科为本”的直观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多媒体及服装CAD的功能,把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出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方式的手段。服装是以人为本的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做到胸有其人。运用立体思维活跃的造型,掌握服装结构的点、线、面的处理与人的形体、人的动态变化规律,使其与人体体表的各部位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为创建服装的结构美打下了量与型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服装的立体观念淡漠,只有平面纸样的转化,没有人体的立体形象、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就较难想象和理解转化后纸样的成型效果。即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换。因此要加强学生立体思维造像能力的培养。
1)立体空间意识的培养。在服装款式设计学习中,学生的效果图和做出的服装有时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设计者缺乏立体意识及从平面转化为立体的训练经验,在结构设计中没有把思维引向服装所表现出的空间审美特征上,服装的平面和立体造型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要素、组合原则却有所不同,平面形态的裁剪主要依靠服装的外形轮廓来进行。一个确定的轮廓就表现一个肯定的平面表态,而一个立体形态没有固定不变的轮廓。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其中的形态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没有根本的变化,立体形态则不然,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对于结构设计者来说这种立体感需要经常培养,而立体空间感的培养也需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思考。2)立体构形训练与拓展。①人体或人体模型与三维动画的结合训练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采用带有立体因素的实践教学,如人体或人体模型上,或一些立体支架模台,三维动画等练习处理基本或复杂的服装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空间组合概念,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知觉力和直观认识,使结构过程在服装设计中得到实体的表现。如图1。②运用服装材料进行局部款式造型。即挑选适合款式的几种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质感进行结构造型。用平面纸样展开方法构成曲面状态进行比较,以选定的面料小样进行局部的立体构成。每个服装局部细节都可以运用实际材料进行立体试样,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③运用抽象和具象立体构成手段训练。抽象形式造像是利用简单的抽象几何形体及各种非规则的抽象形体,将服饰材料的不同色彩、质地、形态等协调搭配、并置,感受和观察视觉的形式美感的变化,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服装款式的设计及样板的制作,进一步体会平面和立体的关系。具象形式分解则尽量模拟服装实际效果,运用各种服饰材料,注意色彩、质地、形态及比例的相互协调,进而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强调空间意识及立体着装效果。
综上所述,服装结构的立体思维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意识,可以让学生对服装的三维空间有正确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提高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水平。
篇3
首先我们得对以下几个名词的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才能便于服装母型的分析和研究。母:原型,指借以生发的原始物质。则母型即原型,这二者仅是叫法不同,然而意思却是一样的。原型,原本的样式,最初的形状,是指各种实际变化应用之前的基本形式或形态,应用于多个领域。对于服装造型学来说,原型是指平面裁剪中所使用的基本纸样,即简单的、不带任何款式变化因素的立体型服装纸样。在企业中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有科学简捷、易学易懂的效果。
国内较早以“母型”这一名称应用到服装结构研究中的是上海服装结构设计师蒋锡根,作者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加上深厚的数学功底,批判性吸收了我国传统裁剪法(比例法)和日本原型裁剪法两者的长处和优点,应用其较强的数学理论知识,创立了一套服装结构设计方法一母型裁剪法。这一方法将下装母型细分为裙母型和裤母型,上装母型细分为衣身母型、衣袖母型、连身袖母型和衣领母型。在其衣身母型的建立中,推行的是一个男、女、童及春、夏、秋、冬可通用的母型,以量体取得的数值为依据,由几条直线构成母型的框架形式,然后根据一系列母型变化原理并结合具体款式要求作灵活变化。
蒋锡根先生把男装、女装和童装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把人体分成若干部位;把人体体表归纳为非标准的球面和非标准的双曲面;运用数学方法给予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研究。其母型裁剪法研究的根据是男性、女性和儿童的体型有些部位的相同或相似性,用同一种方法来观察,总结出一种结构制图的“母型框架”,对男性、女性和儿童局部体型上的差异用不同的数据表示,用这一方法来完成服装的结构制图。这就是《服装母型裁剪法》的主要内容。
另外,还有一本以“母型”这一名称命名的书《新服装母型裁剪法》,这是上海戴龙泉老师编著的。
其这一母型裁剪法是以人体净胸围为依据,总结出的人体比例制图法。在蒋锡根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将母型同一的肩斜度,合理的区分为男、女两种不同的肩斜度;提出应依据服装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作图方法,不追求统一作图方法,进一步完善“母型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装结构设计。并根据紧身、合体、宽松3种不同风格的服装,依据人体各部位净体及相关因素,介绍了相应的宽松量。
人体比例制图法按内衣、面料和各种风格的要求三面的综合因素来考虑服装各部位的宽松量,不同风格的服装、服装图形比例不一样,制图不追求统一模式。
可以看出以上两位老师所讲的“母型”内容上有所区别,其中蒋锡根先生的母型框架涵盖了男性、女性和儿童的服装结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且受限于母型框架,不利益不同风格的服装款式结构设计,尤其不适应合体服装款式的结构设计。究其根本,此母型裁剪法与比例法无异,不适应服装款式的变化。戴龙泉老师的母型裁剪法实质为比例制图法,他提出了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的宽松量采用不同的作图方法。接下来介绍下国内外关于母型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郑瑞平副教授2004年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服装纸样二次基型的研究》的文章。作者归纳大量的设计实例,在女装原始基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二次基型的设计方法并划分为合身基型、宽松基型和半合身基型予以介绍。
女装款式千变万化,纸样设计各不相同。用原始基型设计服装,其步骤十分复杂,如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真正掌握此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研究,总结归纳了大量的设计实例,本文在原始基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次基型的设计方法。女装纸样设计中所使用的基型,是指上衣、袖子、裙子的基本纸样。二次基型就是将它们通过二次设计,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基型,目的是使设计过程更合理、更快捷、更适用。应用二次基型进行服装设计,可使得设计步骤大大减少,提高效率;拓宽了设计思路,由一款一种设计方案转变为一款多种设计方案。
在英国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服装产业的发展成熟,较早的采用了根据服装不种类细分的原型。
英国国内主要有四种原型:标准原型、简单化原型、商业用原型和裁缝用原型。在这些原型中,标准原型是最基本的原型纸样,它是完全按照人体自然曲线做出的,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根据原型的用途来划分原型种类,即不同种类的原型进行不同应用。将基本原型划分为8种:紧身原型、松身原型、剪裁讲究的茄克原型、连身装原型、一片袖原型、两片袖原型、无袖原型和裙子原型。
目前中国服装业规模庞大,服装市场竞争激烈。服装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如何在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服装企业更加重视和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和产品进行改造,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和传递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分析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研发水平;二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以及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在工艺制作上研究和追求符合人体工效学的服装板型,提高服装的造型效果。努力实现服装制造向服装创造的顺便转变。
在整个产品的研发环节占有重要地位的服装结构设计,一直都是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几乎所有现存的系统中都没有完善的资料库,即服装母型数据库。建立服装母型数据库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调用库文件里的服装样板,按照尺寸规格、款式结构特点再对其进行修改就可以快速高效地生成新样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许少锋主编.《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2]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概要》.
[3]蒋锡根.《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母型裁剪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戴龙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5]戴龙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篇4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广泛应用到服装结构设计中,然而,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基于二维平面图纸,具有设计效果不直观、设计连续性差等缺点。另外,计算机图形领域的服装穿戴模拟大多只能实现形态上的粗略模拟,缺乏精确性,不能满足工业的参数化要求。鉴于此,设计实现了一个面向服装结构设计的穿戴模拟系统。该系统以标准的图纸作为输入,获取其中的特征参数。由此构造的三维立体服装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图纸的设计效果,提高了模拟的精确性。同时,该系统能快速地将服装穿戴到人体模型上,帮助设计者实现直观的、连续的设计。
ス丶词:
服装结构设计;穿戴模拟;精确性
ブ型挤掷嗪牛 TP391.41
文献标志码:A
英文标题
Dressing simulation system for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び⑽淖髡呙
MAO Gang1, HUAI Yan2, ZHOU Gang1
び⑽牡刂(
1.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610065, China;
2. Construction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Yibin Sichuan 644000, China
英文摘要
)
Abstract:
The computeraided designing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is based on 2D planar drawing, and has some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the design effect is not intuitive and the design process is not continuous. In addition, most dressing simulations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 graphics can only achieve a rough result of morphology, lack accuracy and cannot meet the parametric requirement in the costume industry. Hence, in this paper, a dressing simulation system for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was designed and realized. The system, whose input was a standard drawing, got various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n the draw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loth constructed by these parameters can reflect the original design, which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system can put the costume on the human model quickly, which is able to help the fashion designer to work intuitively and continuously.
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
costume structure design; dressing simulation; accuracy
0 引言
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如AutoCAD等)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服装设计效率。设计者能利用计算机快速地设计出参数化的平面结构图纸。然而,这种设计模式有个明显的缺陷,即服装的设计效果不能通过图纸直观地反映给设计者,往往需要设计者依靠自身的主观经验来联想猜测。目前,计算机服装穿戴模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先基于手绘界面建立平面服装草图;然后在草图和3D人体模型(简称人体模型)表面对应的部位绘制有向线条;接着在这些线条基础上实现服装的映射;最后完成穿戴[1]。2)用户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基于人体模型进行服装设计[2]。以上方法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但是它们只能实现主观上、概念上的设计,缺少必要的精确性,无法满足服装工业设计的参数化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服装结构设计的服装穿戴模拟系统。其特点是:1)模拟精确性高。系统以标准CAD图纸作为输入,完全基于图纸中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模拟,提高了模拟的精确性。2)使得服装设计直观明了。图纸被立体化后穿戴在人体模型上较直观地展示出服装的设计效果。3)使得服装设计一气呵成。设计者利用该系统能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进行穿戴模拟,使得设计过程连贯起来。4)操作简单。用户的负担很轻,整个过程仅需作一些标记和拖拽。
1 系统实现
1.1 系统概述
本文的目标是以服装结构设计图为输入,通过平面建模提取特征参数,通过立体建模使服装立体化,并将其映射到人体模型上,模拟出“穿戴”的效果,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图纸建模是从服装结构平面图文件(如CAD文件)中提取特征参数和拓扑信息,形成图纸模型。网格建模是将图纸模型网格化,形成网格模型。服装缝合是对服装网格模型进行缝合,包括特征边缝合、省缝合等,使服装立体化,形成立体模型。笔画投影将用户的手绘输入映射到人体模型上。映射是本系统的最终操作,旨在将服装映射到人体模型三维空间,包括特征边映射、网格映射等。
图片
图1 系统流程
1.2 图纸建模
图纸建模目标是通过采样图纸边界轮廓线(简称边界多边形)构造一个顶点序列,将抽象的拓扑信息和用户标记信息转化为具体的、便于计算机处理的形式。
1.2.1 概述
图2是女式上衣的右半身CAD结构设计图。由于本文的需要,在此引入特征边和省的概念。
特征边(trait):服装结构中有特殊意义的边,例如图2中最左边是后背竖中线,属于特征边。
省(dart)[3]:服装术语,如果把省缝合起来,便能使相应部位隆起,如前肩省、肚省。
图片
图2 服装结构图原型
用户需要通过AutoCAD界面在图纸上标记出所有的特征边和省,并为每条特征边设置方向和一个ID,为每条省设置一个ID。为了将用户标记的特征边、省信息也加以保存,系统把是否为特征边、是否为省、特征边方向、特征边ID和省ID当做边界多边形采样顶点的属性来处理。这样,图纸建模实际就是采样边界多边形上的顶点以及设置采样顶点相应属性。
1.2.2 服装图纸模型
服装结构平面图纸抽象为图纸模型PВ在Pе谐了要保存用户标记信息外,还需要保存顶点的坐标。故系统将服装图纸模型定义为如下结构:
P={{x,y,tid,dirTag,did,cIndex},dir}
其中:x和y为顶点坐标;如果该顶点属于一条特征边,tidв糜诒4嫣卣鞅ID,否则为默认值;如果该顶点属于一条特征边,dirTagв糜诒4嫣卣鞅叩姆较颍否则为默认值;如果该顶点属于一条省,didв糜诒4媸〉ID,否则为默认值;如果该顶点属于一条省,cIndexв糜诒4媸〉闹行牡阍讵Pе械乃饕值;dirЪ锹急呓缍啾咝蔚牟裳方向,为0表示顺时针方向,为1表示逆时针方向。
该模型将用户标记信息当成顶点的属性来处理,既能保存图纸的基本拓扑信息和用户标记信息,又简化了采样过程。
1.2.3 构造
CAD图纸中的图元(如直线、曲线、多段线等)是以实体记录的形式保存在CAD图形数据库中。CAD图纸的采样常需借助ObjectARX[4]来读取图形数据库,对每个取出的图元处理过程大致如下:
1)如果实体是多段线,则炸开该多段线。将炸开得到新实体(如直线、曲线)加入图形数据库里之后,继续读取数据库。
2)如果实体是直线,则取出直线的起点和端点,然后根据用户标记信息将点保存到Pе小*
3)如果实体是曲线,则对曲线进行等间距采样,然后根据用户标记信息将曲线起点和端点以及采样得到的中间点保存到Pе小
┑2期
毛刚等:面向服装结构设计的服装穿戴模拟系统
┆扑慊应用 ┑31卷
1.3 网格建模
服装的图纸模型准确地描述了服装结构的轮廓形态和缝合信息,但是,该模型不能直接用于服装操作、模拟及渲染。为了将服装图纸模型表示的信息完全融入到三维模型中,并且提供足够的信息作后续操作。系统接着便对服装进行网格建模,以Pё魑三角化算法的输入,对图纸进行网格化。
1.3.1 服装网格模型
三角网格模型一般包括以下3类基本元素:顶点列表、边索引列表和三角形索引列表。顶点列表是一系列孤立的顶点的集合;边索引列表是一系列索引边构成的列表,其中每条索引边由组成该边的两个顶点的索引构成;三角形列表由一系列索引三角形构成,每个索引三角形由组成该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索引构成。即:网格模型可以表示为M={V,E,T},其中V为顶点列表,E为索引边列表,T为索引三角形列表。故系统将服装网格模型定义为如下结构:
C={M,D,Tr}
其中:M是网格结构,D是省集合,Tr是特征边集合。И
该模型主要表达了如下几类数据信息:首先,服装的拓扑结构得以完整表达,该拓扑结构在本文后续的模拟穿戴和操作、服装呈现中都是必要的数据基础;其次,服装的空间信息得以表达,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对服装的三维形态加以呈现;最后,该模型表达了服装结构中的用户标记信息,这些信息为服装结构处理及穿戴模拟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1.3.2 网格化和边界裁剪
在该阶段,用带约束Delaunay三角化算法[5]对PЫ行处理,得到图纸的初步网格结构。图3(a)是Delaunay算法对PЫ行初步处理后的结果。可以看出算法会在边界多边形内部和外部都进行剖分,在多边形内部,算法会细化生成许多新点,而在外部不会细化。因此,初步三角化之后还需要裁剪掉边界多边形外多余的三角形,即边界裁剪。
如何去掉这些多余的三角形?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判断每个三角形的重心是否在图纸多边形内。如果在边界多边形内,则保留该三角形;如果不在,则删除。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该删除三角形的任何顶点。边界裁剪完成后的效果如┩3(b)所示。
1.4 服装缝合
服装想要立体化,就需要被缝合,省缝合是其中一种情况,另外,某些特征边(例如前肩线和后肩线)也需要缝合。简单而言,缝合就是将待缝合的两条边上的所有顶点依次合并起来。
服装缝合包括省缝合和特征边缝合,就处理过程而言,两者没有本质区别:第一步,依次取出两条边上的顶点,组成顶点对Аv1,v2〉。如果两条边上的顶点数不一致,顶点无法依次配对,便会导致在网格曲面中形成“空洞”或“分叉”。对点较少的边进行“分裂”操作,生成一定数量的新点使两条边的顶点数一致,便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步,依次“合并”这些顶点对。因此,服装缝合的关键问题便是如何实现分裂和如何实现合并。
图片
图3 网格建模各阶段效果
1.4.1 分裂
分裂操作的目标是在原有边上新建一个顶点,把原有边拆分成两条新边。假设原有边为e,实现过程如下:
1)在e上新建一个顶点v。
2)遍历网格结构找出包含e的所有三角形ti,对每一个三角形执行如下操作:И
①取出ti的另外两条边,分别与v构建新三角形,并把这两个新三角形加入网格结构中;オ
②将ti删除;
③Ыe删除。オ
1.4.2 合并
合并操作的目标是创建新的顶点代替以前的两个旧点,并在新点的基础上创建新的三角形及边代替以前的旧三角形及旧边,如图4所示。假设欲合并的两个点分别为v1Ш酮v2В实现过程如下。
1)遍历网格结构找出包含v1Щ虬含v2Щ蛄降愣及括的三角形tiВ邯
①如果ti同时包含v1Ш酮v2В那么设tiУ牡谌个顶点为Иv0,并判断v0的邻接三角形列表;オ
②如果包含v0У娜角形数目小于1,则预删除该顶点;否则,在没有创建新顶点的情况下,创建新顶点vnВ继续下面的操作。
2)取出tiе胁话含当前点(v1Щ颡v2В┑哪翘醣撸与vnЧ菇ㄐ氯角形,并加入网格结构中。
3)预删除tiе杏氲鼻暗悖ív1Щ颡v2В┫嗔诮拥牧教醣摺*
4)预删除tiА*
5)将当前顶点(v1Щ颡v2В┰ど境。
6)遍历结束,将所有预删除的元素(顶点,边,三角形)作实际删除。
上文提到的预删除是指在算法执行的时候,因为一些元素携带的拓扑结构信息在后续过程可能需要使用,所以不能立即删除,只能作删除标记,待整个过程执行完毕再进行实际删除。
1.4.3 缝合效果
图5是网格缝合示意图,缝合前后1.3.1节中的集合Cе械亩サ阕标都是基于图纸的,它们相对于人体模型坐标系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顶点之间的距离相对于人体模型坐标系是有意义的,并且这也是还原服装的3D效果的关键所在。图中每条边的长度都已经合理地继承于原始图纸,当把所有的边还原为真实的长度时,服装的形态就会立体化。
图片
图4 顶点合并
图片
图5 网格缝合
1.5 笔画投影
1.5.1 笔画模型
笔画在形态上看起来和曲线相似,但是它们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曲线是定义在几何空间的连续点集,它可以由数学方程精确描述,而笔画在计算机中是由一系列采样点及连接直线段组成的。本文中定义笔画模型S为:オ
S={Pt,L}
其中:Pt是笔画线路上的采样顶点的有序集合,L是笔画线路上前后两点组成的线段的有序集合。И
1.5.2 人体网格模型
类似于服装网格模型,人体网格模型也包括V列表、E列表和T列表,不同的是,人体网格模型中应该包含一个笔画列表S。系统定义S是为了同服装网格模型中的Tr进行配对,实现从特征边到笔画的映射。注意,S和Tr应该是一一对应的,例如肩膀处特征边对应肩膀处特征笔画。为了尽量减轻用户的负担,整个系统只在人体肩部指定了两条特征笔画。系统将人体网格模型定义为:
B={M,S}
该阶段的目标就是将用户手绘输入的S投影到人体模型上。首先,用户手绘输入特征笔画,然后,系统按照S的模型对笔画采样[6],最后,将笔画投影(即笔画的坐标转换[7])到人体模型上。И
1.6 映射处理
系统最终步骤便是映射处理,即把服装立体模型中所有顶点的坐标映射到人体空间坐标系中,完成穿戴。首先,将服装肩部的两条特征边映射到人体模型肩部那两个笔画上,即特征边映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网格映射;最后,完成穿戴。
本文有如下定义:如果三角形有两个顶点已映射,那么可以根据这两个顶点及边长完成第三个顶点的映射,称第三个顶点处于可映射状态;如果只有一个顶点或者零个顶点已被映射,那么暂时无法完成映射,称不可映射状态。
1.6.1 特征边映射
特征边映射是整个服装映射的基础,后续的工作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何方便快捷地建立从肩部特征边到肩部笔画的对应关系?系统在特征笔画和特征边的起点处构造了一个小方块,用户只需拖拽小方块便能方便地进行元素配对(例如特征边缝合之前特征边的配对以及特征边映射之前的特征边跟笔画的配对),操作极其简单。
特征边映射的过程如下:首先,用户拖拽小方块将特征边和特征笔画配对;然后,采取如下方法完成特征边映射。
1)将特征边的第一个顶点T.P0О凑帐(1)映射到特征笔画的第一个顶点F.P0А*
T.P0=F.P0+d×N0(1)
2)依次取出Tе械南叨斡攵サ愣元АT.pi-1pi,T.Pi〉,i=1,…,n,Ъ扑阆叨为T.pi-1piУ某ざ泉ltiВ循环执行如下过程。
3)从特征笔画的起点开始遍历特征笔画中的顶点,并迭代地记录当前顶点F.Pj与上一个顶点F.Pj-1,б来卫奂蛹扑惚驶中线段长度和lsВǔ跏蓟为0)。如果lsУ某ざ却笥诘鼻跋叨纬ざ泉ltiВ则可以映射特征边中当前点,按照式(2)计算其坐标:
T.Pi=F.Pj+(ls-lti)×(F.Pj-1-F.Pj)+d×(Nj-1+Nj)В2)
当前点映射完成后使ls=ls-ltiВ重复执行2),直到Tе兴有顶点完成映射。
在式(1)和式(2)中,dП硎鞠低吃ど璧姆装与人体模型的间距,Nj表示特征笔画中顶点F.Pj所映射到的人体模型的对应点的单位法向量。
1.6.2 网格映射
网格映射的目标是在特征边映射的基础上,逐步迭代地将服装立体模型中的所有顶点的坐标在人体模型空间坐标系中确定下来,模拟出穿戴的效果。
在特征边映射之后、网格映射之前的服装网格结构中,有一些顶点处于已映射状态(如肩部特征边上的顶点),还有一些处于可映射状态(如肩部特征边附近的点),更多的是处于不可映射状态。
显然,只能对处于可映射状态的点进行处理。对可映射点的处理其实是一个知二求一的过程:三角形T有2个顶点(设为P1和P2)已映射,已知3条边长分别为l1、l2和l3并且已知P1、P2在人体模型上的法向量n1、n2,求解另一个顶点P3,如图6所示。И
图片
图6 知二求一示意图
首先,取n=n1+n2作为T所在平面的法向量。该方法最为简单,计算代价小,并且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能得到很好的结果,其缺点是在模型表面曲率较大的地方,该法向量是不精确的;然后,利用式(3)求得P3:オ
P3=O+r×Unit[(P2-P1)×n]В3)
在这个公式中,O是以P1、P2为圆心,l1、l2为半径的两个球的相交圆的圆心,r为相交圆的半径,Unit表示单位化。И
容易发现,网格映射是持续知二求一的过程:首先利用已映射点,求可映射点;执行完后,以前的可映射点变成已映射点,以前的不可映射点变成可映射点;接着执行知二求一,直到网格中所有点都求出来,完成穿戴。
1.6.3 映射策略
每次迭代过程中都有许多可映射点,优先选取哪些点进行处理对最终的模拟效果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顶点映射策略。本文采用如下策略:由于特征边是最先进行映射的,所以特征边上的顶点的映射优先权权值最高。很自然的,距离特征边越近的点,权值越高,距离越远的点,权值越低。在对网格中的顶点进行映射之前,先采用式(4)计算出每个顶点的权值。
Qv=∑ni=1qi×1.25(R-di)В4)
其中:R是一个常数;di表示当前特征顶点集中第i个顶点到v的最短路径长度,qi是该特征顶点的权值。从式(4)可以看出,权值的计算按特征顶点vi到当前顶点的距离按指数衰减计算而来。其中R表示衰减半径,当距离大于R时,vi对v的权值影响甚微。オ
在计算完所有非特征顶点的权值后,按权值大小把顶点放入队列Q中,对队列Q执行如下操作:取出队列的第一个顶点,采用前面介绍的网格映射方法进行映射,如果映射失败(即不满足映射条件),将该顶点放到队列尾部;重复上述过程直到Q为空。这样就能将所有顶点按优先顺序完成映射。И
2 系统效果展示
系统处理一次模拟需要经过以下步骤:首先,加载人体模型和服装结构如图7所示,用户通过CAD在图纸上标记一些特征边和省;然后,进行服装网格化;接着,进行服装缝合,包括特征边缝合(用户拖拽对特征边配对)和省处理;接着,用户拖拽实现特征边和特征笔画的配对如图8所示;紧接着,进行网格映射,如图9所示;最后,完成穿戴模拟,如图10所示。
图3 结语
针对服装穿戴模拟在传统服装结构设计中连续性、直观性和精确性差等问题,本文以服装结构平面图为对象,设计实现了一个面向服装结构设计的服装穿戴模拟系统,以达到帮助服装设计师实时观察服装结构设计效果的目的。系统对服装进行了平面建模和立体建模两层建模。两层模型准确完整地表达服装的形态和自定义信息。系统操作简便,用户通过简单的标记和拖拽便能完成一次穿戴。最后给出了该系统的实现效果。下一步将改善数据结构,减小数据冗余,增加物理模型实现织物仿真,利用能保存模型细节的拉普拉斯法[8-10]来实现服装模型的编辑。
げ慰嘉南:
[1]
IGARASHI T, HUGHES J F. Clothing manipulation[C]// 15th Annual Symposium on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ACM, 2002: 91-100.
[2]
TURQUIN E, CANI M P, HUGHES J F. Sketching garments for virtual characters[C]// EUROGRAPHICS Workshop on Sketchbased Interfaces and Modeling. New York: ACM, 2004: 175-182.
[3]
张皋鹏.服装结构设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4]
李长勋. AutoCAD ObjectARX程序开发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5]
CHEW L P. Constrained delaunay triangula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New York: ACM, 1987: 97-108.
[6]
孙正兴,徐晓刚,孙建勇,等.支持方案设计的手绘图形输入工具[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3, 15(9): 1145-1152.
[7]
ANGEL E.交互式计算机图形学――自顶向下方法与OpenGL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MAILLOT J, STAM J. A unified subdivision scheme for polygonal modeling[J]. Eurographics, 2001, 20(3): 1-10.
[9]
SORKINE O, COHENOR D, LIPMAN Y, et al. Laplacian surface editing [C]// 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Geometry Processing. Nice: Eurographics Association, 2004: 179-188.
篇5
[关键词]清洗类服装 服装微气候 服装舒适性 服装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10-01
一、概述
清洗类服装属于防水服系列,其主要用于保护在有淋水、喷溅水和浸泡水作业,如矿井、隧道、水利采掘、地质钻探、林牧业、水产养殖等。我国的防水服主要种类有:劳动防护雨衣、水产作业防护服、下水作业防护裤等。在我国,清洗类服装研究开发比较晚,有很多问题需要加快研究和解决。
二、清洗类服装设计要素分析
(一)基本概念
清洗服装属于防水服系列,是用于保护在有淋水、喷溅水和浸泡水作业条件下,从事如清洗船只、清洗车辆、清洗仓库、清洗房屋等作业人员的身体安全与舒适的特殊功能防护服装。在设计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概念:
1.服装气候:指人体穿着衣服后,人体表面与衣服最外层之间的微小气候。
2.吸湿性:服装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服装材料能够及时吸收人体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释放到空中的能力。
3.透气性:是指气体透过织物的能力。从卫生学的角度来说,具有透气性能的服装有利于面料内外气体的交换,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4.吸湿排汗性:通常情况下,汗液以气态水及液态水存在于人体表面,从皮肤表面蒸发的气态水分首先被服装纤维材料吸湿,然后经由材料表面放湿,纤维内部的孔洞以及纤维之间的空隙所产生的毛细效应也使得水分在材料中吸附、扩散和放湿。[1]
(二)清洗类服装与人体的关系
1.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分析清洗类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第一,清洗类服装的功能性。清洗类服装是为在有水渍油渍等环境下工作的人穿着的,首先它要保证避免水的进入,并且要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伤害,其次要考虑服装内外空间的舒适性。第二,清洗类服装的舒适性。在清洗类服装的舒适性考虑上,因为人体本身对内空间有卫生和活动的需要,因此,通过穿着适当的服装以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保持人体皮肤表面的理想气候是内空间的主要任务,一般人体表面的气候以在温度32℃、湿度在5%左右、气流25an/s左右时为最为理想。[2]
2.清洗类服装对于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第一,气候调节:人们用服装来缓和外界环境条件,在身体周围造成温度适宜的“服装气候”,这就是服装的气候调节。[2]清洗类服装的气候调节,就要求在一定的外部特殊有水等的气候环境中,利用穿着服装达到调节人体生理气候的目的。第二,保护身体:在长时间浸水作业条件下,服装要有良好的防水拒水性;为防止强压力水喷射,服装还要具有抗强压的功能,以免在强压下渗水。第三,保持体温恒定:清洗类服装应该具有优良的保温性,如在长时间寒冷的水下工作,就需要服装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以保持体温恒定。
三、清洗类服装的设计
本系列服装要求有很好的防水透湿性能,所以选用面料为防水透湿织物,如采用在尼龙牛津布上外敷聚氨酯涂层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的面料。
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时, 要进行舒适量的设计,主要是进行宽松量的设计。清洗类服装考虑特定环境的需要做了特殊的舒适量设计。
1.颈部舒适量设计:颈部的倾斜角关系到衣领的造型,其最大值为25°,最小值为11°,平均值为18°,衣领的倾斜角应小于或等于颈部倾斜角,否则会使颈部感到拘谨和压迫。[3]但本系列服装的颈部结构设计,更应注意它的静态、动态结构,所以该部位的舒适量设计为2―3.5cm。
2.人体躯干部位舒适量的选择:在设定原形宽松量时,首先考虑呼吸量和皮肤弹性气平均值,再考虑皮肤弹性的因素,最小舒适量应为4cm左右。但在运动时要特殊考虑,当双手抱合胸部时,胸围和腰围减小背宽增大,背宽平均增大3.9cm,最大值可达到5cm左右;两上肢上举时,显著减小的是肩宽,增加的是背宽与肋长,躯干的围度呈减小倾向。[3]身体的这些运动使得在清洗类服装的结构尺寸设计中要有一些局部的特殊考虑,在肢体活动幅度大的部位最大限度地加大舒适量。
3.臀围、腰围舒适量的选择:在清洗工作中,臀部运动主要有直立、前屈、坐下等动作,在这些运动中臀部受影响,围度增加,因此臀部要设置必要的舒适量,即至少满足生理舒适量4cm,再考虑舒适性所必要的空隙,因此形态舒适量要大于5cm。[3]本系列清洗类服装中连体服的设计基本都是采用上装呈H型而不收腰,在腰部加入松紧带以求最大限度地给腰部以舒适感。
四、总结与展望
清洗类服装属于特种功能防护服,但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各生产厂家的企业标准不一致,对清洗类服装的耐透水性、胶条黏合强度、号型尺寸等都没有系统的统一规定。面料的研发力度可以再扩大,功能性结构款式设计上也还有更广阔的天空。清洗类服装整体的透气、透湿性能、检验方法、检验仪器等的研究力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湖生.服装面料及服用性能[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82-85.
篇6
The concept and methods of the second design of fabric were explained, and the matters which need attention of its application in fashion design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面料再造是指运用各种服饰工艺手段对现有的常规服装面料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使其产生丰富的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是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是面料的二次设计,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用于服装局部结构设计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成为服装整体造型中的一个亮点;如果用于服装整体结构设计中能够使设计师更具体、更准确地表达设计的主题,突出材质和工艺和谐的美感;此外,它还能够拓宽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提高服装的附加值。
1面料再造的方法
面料再造的设计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在现有服装面料的基础上对其施行剪、挖、粘、绘、绣、缝、烧等工艺手段。多数是在服装局部设计中采用这些表现方法,也有用于整块面料的。
(1)面料的染整设计
作为面料再造的方法,染整设计主要指染色和印花。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蜡染、扎染、手绘,以及电脑喷印、数码印花等现代印花技术。
(2)面料的辅合性设计
面料的辅合性设计是指运用联合、综合、整合等手法把不同质感、不同花色的面料利用各种手段拼缝在一起,在视觉上形成混合与离奇的效果,以适应不同服装设计 风格。
(3)面料的增型设计
面料的增型设计是指通过缝、绣、钉、贴、挂、粘合、热压等各种装饰手法在现有材质的基础上设计添加材料,改变面料原有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它可以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改变面料原有的形态,使面料形成立体(如浮雕)的肌理效果;也可在现有面料的基础上进行黏合、热压、车缝、补、挂、绣其他的材料来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设计效果,如:点缀各种珠子、亮片、贴花、盘绣、绒绣、刺绣、纳缝、金属铆钉等多种材料。
(4)面料的减型设计
面料的减型设计是按设计构思去掉现有面料的一部分,可产生新颖别致的美感,如镂空、烧花、烂花、抽丝、剪切、磨砂等,形成错落有致、亦实亦虚的效果,使服装产生更丰富的层次感。
(5)面料的变形设计
面料的变形设计是通过物理外力的作用对面料进行挤压或拉伸,使其形态发生变形,产生多种立体造型,最具代表性的是自然立体的多种褶皱。
(6)面料的破坏性设计
面料的破坏性设计是将完整的面料,用切割、挖洞、撕破、镂空、撕碎扎结、烧灼、毛边、沾色等“破坏”方法,留下人工破坏的痕迹,创造一种残缺美。
(7)面料的钩编设计
面料的钩编织设计是指采用不同纤维制成的线、绳、带、花边通过编结、钩织等各种技巧,形成疏密、宽窄、连续、凹凸组合等变化,直接获得一种肌理对比变化的美感。
(8)面料的综合设计
面料的综合设计指面料本身、面料与面料之间、面料再造设计时采用多种加工手段,如:剪切和叠加、绣花和镂空等同时运用,使面料的表现力更丰富。这种方法被设计师广泛应用,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服装设计要求,选择相应的面料二次设计方法。
2面料再造在服装款型上的艺术表现
面料再造设计应注重和服装款型的和谐统一。对现有面料外观形态上的开发和创新,设计者可以灵活运用现代艺术中空间、抽象、变形、夸张等的概念。例如,“服装界哲人”三宅一生,他利用机器将涤纶面料压成褶皱,用褶皱来表现人体曲线或服装造型,改变了高级成衣一向平整光洁的定式,以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日本宣纸、白棉布、针织棉布、针织亚麻等)创造出各种特别的肌理效果。其褶裥成为服装设计的一种先创,被誉为三宅一生褶。
因为受到建筑和雕塑艺术的影响,现今流行的许多立体服装面料。服装造型中所追求的立体效果除了可通过结构设计来完成,还可通过改变面料的表面肌理形态来实现,如褶皱、褶裥、抽缩、凹凸、堆积等。可针对整块面料进行这种改造,也可以在局部进行,使平面面料呈现多种造型形态,成形后的服装更具浮雕效果和立体感。
面料的立体造型能使服装具有动态、夸张的审美特点。例如针对夸张的肩部效果,有些服装采用将面料压衬定形,强调Y型的服装外轮廓形;有的则在肩部采用了立体肌理和吊染的再造手法,突出和强调了肩部别致而富有现代感的造型特点;还有的服装更是大胆地利用扎结的手法改变面料肌理,实现面料本身的立体效果达到夸张肩部的目的,使服装造型更具视觉冲击力。
3面料再造在服装色彩上的艺术表现
服装色彩首先是以服装材料为载体来体现的,再通过款式的变化加以丰富。远看颜彩近看花,无论是一件艺术品,还是一件商品,最先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色彩,其次才是材料及内部的细节设计,一套服装设计也不例外。例如,同种颜色的服装,采用了面料再造手法所体现出来的服装色彩与没有采用面料再造手法所设计出来的服装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还可通过局部再造的处理手法来实现服装整体色彩的呼应与调和,有化单调为丰富之效。
不同的面料再造手法也会调配出不一样的色彩组合,如刺绣、贴布绣、绳饰绣、手绘等,这些工艺其本身会呈现配色富丽的图形,已然为服装的整体色彩着了很重的一笔。除这些加法的手法外,减型法的再造手法也能丰富服装的色彩,如缕空法、破烂法、抽纱法的处理,能使下一层面料的色彩得以显露,从而巧妙地丰富了服装的色彩。
4面料再造应满足服装功能性的需求
面料再造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实用性需求的同时更好地追求个性的爱美心理,因此体现在功能性上的意义也不能被忽视。
须体现穿着者身份地位这一功能性需求。如中国古代的龙袍上面所绣的龙纹图案就是为了体现皇帝唯一至上的皇权。
可作为特殊功用服装面料的制作途径。例如,户外用的冲锋服从面料上要求具备防风、防水及透气的性能,一般采用经纬密度大的面料进行涂层处理,以增强防风、防水、耐磨和防撕裂性能。从服装细节设计上要求考虑到使用者在复杂环境中的使用功能(如防水拉链、通风装置、兜帽等)。
设计应考虑其给服装舒适度带来的影响。在面料再造的过程中,辅料的选用应尽可能与面料相匹配,包括透气性、保暖性、缩水率等方面的匹配。例如,在速干服饰的设计选材中就不能选用棉制材料进行面料再造,在不同材料的衣物中,棉制品往往是干燥最慢的。一般来说人体颈部的肤觉较为敏感,因此该处的再造面料不宜过分粗糙、过分闷热。
应适当考虑面料再造给人体伸展性带来的影响。面料再造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位置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范畴,以不影响肢体的活动为宜。另外,再造面料的辅料装饰物不宜过分夸大,否则会影响到人体的运动和伸展。
5结束语
面料再造是设计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要想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同时又保留适宜的面料特性,设计师们应不断尝试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多维性视觉形象的创新尝试;增加对材料的质感和肌理新形态的探索,大胆运用新纤维、新纱线、高科技的面料;灵活地将现代艺术中抽象、夸张、变形等表现形式运用于服装面料的设计中去。使面料再造为现代服装设计艺术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强,徐青青.成衣设计中面料二次处理的应用价值[J].陕西纺织,2009(1):39-40.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工作任务;课程模式;工业样板
高职服装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而进行的教学。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服装教育起步均较晚,大部分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造成大量学生毕业后走进服装生产企业,表现出对服装生产流程不清楚、生产工艺不熟悉,设计与生产、营销相去甚远等情况。为此,高职服装院校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需求、对服装企业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高职服装教育改革急需突破的瓶颈,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一、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1.项目教学概念
项目既是一种课程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是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学习领域的典型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企业或个人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真实的生产任务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以产品质量标准、客户要求作为工作目标,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形成真实的情境式教学。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到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成的工作过程,教师要先采用示范性教学,学生由模仿到独立创作完成,从而获得服装设计、制板和工艺等综合职业技能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项目教学过程
下面以《女装结构设计》项目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项目课程的教学。
工作任务:春秋女装系列样板制作
参与人数:服装3071班,每5人为1组,共35人;1名教师和1名企业技术人员任教。
项目内容:
项目1:春秋女装市场调研报告
市场调研报告由标题、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项目要求对服装市场、企业进行调研,最后确定一家调研企业或是几个消费者作为支持对象,根据客户要求对产品进行正确定位,书写市场调研报告。
通过本项目的制作,使学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具备新产品开发与策划能力;能正确捕捉市场流行信息,具备市场应变能力;基本能胜任服装企划、服装营销、服装跟单等工作岗位。
项目2:产品款式设计
款式设计包括基本款式设计与分析、面料设计及款式拓展设计。每位学生完成2个系列(每个系列至少5套)的服装设计稿,由教师及支持企业一起担任服装款式的挑选工作,每个小组最后确定1个系列绘制正稿。
通过本项目的制作,要求学生能运用手绘及计算机绘图软件完成服装效果图的表现,具备面料与款式的协调、设计及表现能力,为正确制作服装工业样板提供设计依据;基本能胜任服装助理设计师、设计师、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等工作岗位。
项目3:服装工业样板制作
服装工业样板是提供合乎款式要求、面料要求、规格尺寸和工艺要求的一整套利于裁剪、缝制和后整理的纸样或样板的过程。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在原型样板的基础上利用纸样旋转的方法完成结构图,制作成1∶1的工业样板,同时由支持企业提供面料制作样衣。
通过本项目的制作,要求学生具备服装样板制作能力,能根据客户提供的款式图,准确地分析该款式的结构图并进行样板的制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合格的服装企业制板工作人员;具备生产实践指导能力,为面料排版、剪裁及成品工艺流程设计进行指导;基本能胜任纸样制板师、裁剪、工艺车间主任、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
项目4:制作女装结构设计企划书
女装结构设计企划书包括市场状况分析及企划书正文。企划书正文必须有系列效果图、单个款式图、结构图、工艺流程设计、缝制工艺、生产技术管理、服装成品图等内容,制作成精美的作品册并印刷(运用CorelDRAW软件完成);制作PPT光盘,准备现场答辩。
本项目是该课程工作任务的集中表现,要求学生掌握CorelDRAW绘图软件及CAD打板系统。企划书的制定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改革措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对外交流、改革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及较强的责任心;基本能胜任设计师、纸样制板师、技术总监、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
二、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
1.项目课程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体系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未来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选择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不特别强调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着力选择学生在未来职业世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教学互动强;另一方面,又为学生长期的工作和发展服务,教学内容不依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而是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是知识的扩展、延伸和深化,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内容,以胜任服装某一岗位为培养目标,使项目课程的功能定位不同于学科课程,它适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2.实施项目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是实践导向和任务引领式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课程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计划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及高度责任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不仅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也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处理项目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外交流、信息检索、自主创新、安全生产的综合职业素质。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基本能胜任下列岗位:服装行业中先进的、实用的结构设计与纸样制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指导服装生产、制定服装生产工艺流程的技术人员的岗位;面向消费市场、采集及反溃信息的服装跟单人员的岗位;具有经营、管理服装企业及成衣市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岗位。
3.项目课程研究,能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项目教学是真实的情景式教学,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是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而设置的,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又将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因而,能够胜任项目教学的专业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服装企业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渊博的专业知识,初步形成“教学内容任务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训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模式。另外,从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学校在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应该注重教师科研教改水平的提高,给教师创造轮流去服装企业顶岗实践、去兄弟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服装设计大赛及进行社会科研等项目,打造一支富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卓开霞.女时装设计与技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1-16.
[2] 许淑燕.服装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57).
篇8
关键词:服装教育 课程实践 实习基地 教学模式
服装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
我国服装业经过20年的发展和探索已经成长为世界服装产业大国,生产量、消费总量、出口总量均进入世界前列。不断壮大的服装企业需要大批有实战经验的设计和技术管理人才。中国高等服装教育现有的格局和教育体系,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服装产业的步伐,新一代的CAD/CAM技术,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国际贸易规则和品牌经济效应对中国的服装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服装高等教育只有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相关的课程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与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二)服装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
1.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一直沿袭艺术设计学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重艺轻技”,严重缺乏对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味强调效果图的绘画技巧和服装的戏剧效果,使学生设计流于形式而脱离实际。由于片面强调和追求设计的艺术性,长期以来服装教育形成了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服装教学当成“作品创作”教学而非产品设计教学,使大多数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落实。许多设计只是为了获得足够的视觉效果而肆意夸张和解构服装与人体的关系,缺乏对服装本身的理解能力,缺乏对服装材质的认知和把握,缺乏对服装的市场价值和功能的了解。正是由于这种实践环节的缺失,与之相关的面料、辅料的选择和搭配能力也相形见绌。
2.现存的服装教学分割了“教育和实践”这一整体。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课比重大,专业课比重小,造成专业与实践环节比例的不平衡;由于国内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地处不发达地区的服装院校因其产业背景薄弱的原因,教师本身的市场概念和实践经验无缘提高,实践基地的建立更是“一筹莫展”难以落实;企业因管理和效益的原因不愿接纳过多的“生手”,学生难以集中在一个企业实习,分散的实习地点让学校和指导教师难以掌控实习的效果,加之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律能力的缺失,校外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服装高等教育与市场和产业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并赋予新的内涵,已成为服装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育理念
1.服装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尚产业,它需要快速出击、快速反应、快速调整的机制与之相适应。服装高等教育应该针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服装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科研、实习高度地融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划分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突出学生实习、实训课的数量和质量。
3.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清理和重建,以重点骨干课程、精品课程的组合为中心,精心打造优势学科,整合教育资源,聚集优势力量,拓宽办学思路,强化学科建设,创建人性化、宽松自主的教育机制,使服装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二)整合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校之本,要提高教学力量就必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组织一支由社会知名人士、优秀企业家、高级专业人员组成的外聘教师队伍,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带动校内师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引进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聘请外籍教师,鼓励教师出国进修深造或到工厂企业实践,教师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才可能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和发展。
(三)加快现代教学设施的投入
1.建立与相关学科配套的先进、齐全的教学实验设备,如CAD/CAM设备等,以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够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建立先进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系统,以确保时装资讯信息来源的快捷。
2.引进大中型企业必备的各种特种机器,如:粘合机、绷缝机、窄边机、编织机、整熨设备、削皮机、皮草缝纫机等。因为现代服装设计不仅仅是款式造型的设计,同时也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时装的流行往往会结合新的工艺表现方式的流行,如近年来,夏季流行的各种薄软面料的时装,运用的多为窄边工艺;大量的针织设计中采用的绷缝技术和皮草服装的缝制,都离不开特种设备的支持。
(四)大力发展专业特色
根据院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服装产业的背景,借鉴国外成熟的办学经验和模式,由单一化的课程向多元化转换。落实学分制的改革,提供范围广泛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选修课,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采取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深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找准教育目标,发挥教学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1.国内服装市场和产业发展日趋细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服装教育的发展,所以服装专业定位需要明确和逐步细化,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分为不同的主攻方向: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皮草服装设计等;服装工程专业可分为工艺制版、女装制版、男装制版及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2.深入生活及生产实际,了解消费者的衣着变化,了解新面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生产管理方法及消费趋向,掌握国内外流行信息,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提高科研水平,确保立于专业的前沿。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可以防止空洞的理论讲解,更有效地培养出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服装实践教学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突出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实践环节,如:服装设计课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以主题设计的形式,使设计概念研究,市场和流行趋势研究,材料、色彩研究,款式造型研究,结构设计与制版研究,工艺制作等内容与课程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从设计开发到成品制作的完整的设计过程。
2.服装立体结构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成衣工艺等课程,应该相应配置一定学时的实践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完善吸收课堂教学的内容;开放工艺室,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
3.调整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操作和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传统的服装材料课程侧重理论,内容枯燥,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很多学生学过之后仍对面料无法识别,不知如何运用。应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尝试让学生分析纱线和纤维组织结构的教学方式,强化材料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布料的各种性能、特点、成型状态、风格特色及鉴别方法的讲授;改变以往理论考核的方式,而是要求学生寻找各种类型材料,完成面料样品手册,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设“面料再创”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各种材料和缝制手段在已有的面料上进行创意设计;要及时引进最新的服装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同时介绍各类服装材料的市场价格、印染及后整理等知识,使基础知识教学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专业教学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服务。
(二)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1.学校可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把企业的服装设计师、版型师和工艺师等技术骨干聘为专业指导教师。按学生各自的情况调配好实习地点,每个地点多则10至20人,少则三五人。同时,给学生编组,以便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侧重解决实践中的疑难和普遍存在的共性化问题。
2.建立专业工作室的教学实践模式,如服装设计工作室、形象设计工作室、服装结构工作室、市场策划工作室等,由专业教师主持和管理,学生分班或组加入其中,承担企业的设计任务和技术管理工作,结合市场开发新的产品。这样既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又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避免了空洞的教学课题和科研项目,为师生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检验了教与学的成果。
3.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建立服装设计研究所,学校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企业负责产品销售。由于学生的设计经验不足,需要安排专职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合作中要深入企业,结合市场,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
篇9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伴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帷幕,“低碳”依旧是被讨论最多的环保话题,“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低碳生活”也深入人心。在环保、低碳意识如此高涨的时代,抢跑“低碳经济”,迎接“绿色未来”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皮革行业所面临的新一轮挑战。
作为人类的第一件衣服,皮革一直是人类服装发展史中的宠儿。皮革服装作为人类文化史上一种载体,几千年来大放异彩,不仅体现着自然环境之美,也体现着社会环境之美。现在,“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中国皮革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型行业,如何把“低碳环保”和皮革服装的“时尚设计”结合起来,从设计源头做起,传递出“低碳环保”的穿衣观,把口号变成一种责任,真正唤起大家的“低碳生活”意识,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这也是服装设计师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2低碳思潮下皮革服装的设计原则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环保概念,通常指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耗完结的整个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二氧化碳的设计。低碳皮革服装,也是一个宽泛的服装环保概念,泛指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耗服装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的服装。而针对皮革服装中的低碳设计,主要是指服装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选用,原材料加工,面料的处理加工,款式设计过程中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环保设计:
2.1色彩设计原则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对色彩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对形的敏感度,色彩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流行色彩在服装中的应用体现人们对时尚的向往。因此,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皮革服装的色彩来源于原材料的本身特有的图案色彩、面料染色后的色彩或者对材料二次设计搭配组合所产生的色彩。
2.1.1特殊皮料的直接运用
对皮革服装选用材料本身就带有特殊的物理属性,如生态养殖生产或者人造蛇纹皮、鳄鱼皮、豹纹皮,其自身已拥有别具一格的特殊视觉和触觉肌理,呈现出丰富的纹样和花色图案,性感且奢华,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就该舍弃多余的元素,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本身的光泽感、色彩的浓淡感、华丽感与质朴感,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皮革服装;
2.1.2单色皮料的搭配组合
对于皮革材料本身色彩单一、暗淡,在色彩设计时,首先应采用的是对皮革面料配色设计,既可以充实表现内容和形态,还可以丰富皮革面料的组织结构和层次感。比如对皮料进行同色系、渐变或对比色的组合搭配,或者与其他皮草和纺织服装材料进行色彩搭配,再将其运用到服装相应部位,打破原有色彩的单调感,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以上这两种色彩设计的宗旨是让产品本身传达出自然时尚之美,这样既可以保持皮革服装本身淳朴绿色环保的特点,散出时尚健康的穿衣理念,还可以减少印染造成的二次污染,达到减碳的目的。
2.1.3染色工艺的技术创新
色彩创造流行,既美又环保的色彩运用将成为未来真正的流行色。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的皮革产品必将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皮革材料染色工艺的技术创新,不仅响应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也给设计师带来了灵活多变的设计选择,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时尚之路。比如海宁市非凡时尚制衣有限公司,建立低碳环保路线,通过成衣染色及成衣水洗方面技术领先,推出佰朗帝品牌的“绿色环保”时装,深受消费者喜爱;其次其低碳环保的染色风格也得符合消费者的现代审美观。
2.2面料设计原则
2.2.1皮料肌理的二次创造
在款式设计的拼合过程中,不同花色和质感的材质的拼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这种肌理效果作为皮革服装的特征之一,是皮革服装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普通服装设计的关键。精心拼合设计的皮革面料,能展现出新颖独特的外观效果,而且通过各种材料的穿插与拼接,还能节省昂贵的原材料,降低服装的成本,从而实现低碳设计。比如在确定好流行趋势及所设计的款式风格等要素,对皮革及穿插拼接的材料进行图案设计,小块或大块面积拼接的设计等等,让其产生特殊的光感或图案效果。总之,皮革服装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计原理仍离不开服装设计的共性—款式设计、色彩设计及材料设计三大原则。
2.2.2整合皮料与纺织面料
随着消费者审美观不断提高,传统皮革服装美观性差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严格限制了皮革服装穿着的季节和消费的人群,束缚了其设计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几年来,在消费潮流的引领下,皮革服装越来越时装化,皮革服装消费呈现出了平民化、个性化、理性化的趋势,更多的人开始注重能够体现自我魅力和风格的服装。为此,扩大皮革材料料的使用范围,整合皮革面料与服装纺织面料的设计资源,让皮草、纺织面料成为增加皮革服装附加值的点睛之笔,实现皮革面料化的全新理念。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源,还可以突破季节对皮革服装的束缚,赋予皮革服装独特的个性,比如毛衫上的装饰、与夏装丝绸面料的配合、与蕾丝面料的搭配等。
2.2.3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态皮革
生态皮革满足了生产制造过程中无污染、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害,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使用后可以被生物降解,且降解产物不会对环境产生新的污染。所以绿色化学品和无污染工艺的开发、工艺内的再用与循环,既有利于人的健康,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生态的平衡,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应大力倡导使用天然、再生和环保材料,利用新型能源,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能和效率,生产出更加符合人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皮革材料。如美国杜邦公司与烟台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莱卡皮革,与普通皮革相比,既保持了皮革原有的柔软、透气,且可与人体部位紧密贴合优点,又彻底解决了皮革易皱折、回弹性差的缺点,可广泛用于时装、内衣、裙装、泳装及鞋类的制造。
2.3结构设计原则
要做到皮革服装的低碳设计,其内部结构设计是关键。皮革服装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结构线、分割线的设计。
2.3.1结构线与分割线的合理组合
由于皮革服装材料的获得有别于纺织面料,其大小受到张幅面积的限制,要想获得足够制作一件衣服大小的材料,就必须进行拼合,拼合使得分割线成为皮革服装最主要的结构线。而对于皮革设计,尽量充分利用每一片皮料,是环保设计的一个重点。所以,在进行拼合设计时,巧妙处理好分割线与结构线和关系,兼顾色彩和图案设计,做到款式新颖别致,自然美观。合理利用皮革材料拼接方式来引导款式设计,既考虑了材料的利用率问题,减少浪费,也通过独特而巧妙的拼接,创造出新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把握好设计的度,因为经过再造的面料已经具有丰富的视觉外观,结构分割不宜过分复杂,应以简洁大气的设计为主,以免破坏面料的肌理效果,
2.3.2一装多能
从多功能的角度考虑皮革服装的款式设计,是皮革服装款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着巨大转变,皮革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往象征财富、地位、身份的形象,融入了时尚、情趣、休闲的内容。款式设计上打破正统、矜持的传统模式,一衣多穿,能适应不同场合,同时给穿着者提供较大的二次设计空间。如组合式皮革服装,可多部位拆卸,组合部位通过多样化的连接方式来达到外表美观且穿着舒适,不仅充分发挥了皮革服装的价值,也可以大大加强其服用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减少了碳排放。
3低碳理念的传播
低碳,绝不只是炒概念,不是现在流行做环保,皮革设计也跟着做环保,以后改做复古,设计方向也跟着变;低碳文化是贯穿始终,是不改变的,变的只是表现形式,传达的永远是以人为本,社会持续、经济持续、资源持续的思维理念。可以肯定的说,低碳设计将是未来皮革服装的主流设计理念,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当然,如果仅把碳排放的注意力放在设计环节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占领永久的市场,就要加强低碳理念在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及回收机制的树立,从整体出发,将低碳进行到底,即使成本上升也值的。
服装生产不是单一行业的成果,原材料生产、运输印染服装设计材料裁剪成衣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企业链,低碳理念的传播并非只是某一个环节能单独完成的,做到整个企业链的低碳才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已经走上了低碳的轨道,比如:河北东明制革集团投下巨额成本实现了清洁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无灰膨胀羊皮生产工艺”的使用,获得了首届“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申报了低碳经济的项目,着重研发功能化、清洁化、环保型的皮革化学品和生产工艺,并已取得大量成果,如无氨脱灰软化工艺,低铬高吸收技术,高效的复鞣、染色、加脂技术……相信只要勇于开拓创新,今后在国际服装舞台上会有我们更开阔的舞台。
篇10
一、服装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的灵动性特征
服装设计中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技术性,都是为了实现服装产品所采取的设计手段,都具有商品属性,而商品是用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中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所以,服装的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各自具有一些特征。艺术设计是一种显性的表达,注重美感形式和情感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审美的文化性,即赋予产品以文化意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物质生活条件,这使得每个国家和民族对服装艺术设计美的理解和标准不同,也就使服装的审美具有了多种文化意义。例如,中国唐装、旗袍和盘扣元素的运用使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意义;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以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自由化的思想方法和多元性、模糊化的设计语言,产生了波普、欧普、嬉皮、朋克等反传统的服饰文化现象。人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之间的服饰文化中游走,这使得服装具有明显的时代文化意义。
技术设计是一种隐性的表达,注重数理性和逻辑性,是以抽象的思维为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物质性,即服装从图形化的构思到人们可以穿用的物质化过程,从选取面料、确定款式到打板、裁剪、缝制和熨烫都有技术设计的参与。对面料的新颖性和环保性、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准、结构及尺码的要求等方面,都是技术设计物质性的体现。并且,这一物质性特征还包含了效用性和舒适性。服装是人们的第二层皮肤,强调的是服装的可穿性,其功能是起到保护人体、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而又不影响人体正常活动的作用,这就需要服装结构的合理与工艺的完善来实现。人体各部位功能作用、形体起伏是结构设计的根本,而选择合理的面料及相应的工艺制作技术,是实现服装设计功效性的必然手段。技术设计的另一特征是功利性,即设计出的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者和生产者能够从中获取利润。因为真正获取利润才是一个服装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设计出的产品实现不了功利性,也就没有技术设计的意义了。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这一显性和隐性的两个特征共同构成了服装产品的特征。在服装设计中,在发挥艺术设计的特征时,要加入技术设计的数理性、功能性特征;在发挥技术设计的特征时,应融入艺术设计的情感性特征,使两种特征灵动地结合在一起。
二、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性关系
服装设计从某种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门艺术,是设计者运用一定的文化载体、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创造,更确切地说是美化人类生活着装和生活环境的一门实用艺术。而实用艺术从其实用意义上来说,它又是艺术领域之外的,还有其实用价值的立足点,也就是工艺技术品质。为此,服装艺术设计是以技术设计为内容,技术设计则以艺术设计为形式,两者互不可分。布劳恩?劳森在《设计师怎样思考》中说:“为了达到设计目的,设计师必须理解和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计师不但要明白他们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还要清楚怎样得到这些结果。”这就是说,只是进行设计而没有考虑技术设计实践的设计是没有思考的设计,对预期的视觉效果是无法达到的,对自己的创意构思也无法实现。因此,如果一个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完全不考虑技术设计的实践要求,只注重形式和材料的美感,而没有考虑服装作为产品的功能性和商品性,其设计只能是形式优美的艺术作品或概念性作品。同样,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时只注重技术性,而没有融入艺术的灵性,这个设计虽然具有了功能性,但由于缺少了服装的文化和艺术美的感染性,也会黯然失色。服装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不可分,并不是把两者牵强地拉扯在一起,而是找到一个美的结合点,使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相互整合,从而创造出具有功能美和艺术美的服装产品。在服装设计创作中,服装的艺术设计往往是第二性的,技术设计是第一性的。
服装设计并不只是简单地先进行艺术设计构思,再用技术设计手段将其实现,而是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需要技术设计的知识去验证、补充以及启发设计者的构思。也可以理解为,艺术设计是对技术设计的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如果设计师不清楚有哪些结构、工艺手段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视觉效果,就无法与造型、款式、色彩等艺术设计手段进行结合,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创意设计构思。如图1中的图1a为一短款小衫的款式设计图,其款式造型设计以前胸部的横向和半圆形分割为结构线,以简洁的碎褶和垂褶的节奏变化表现设计特征。图1b、图1c分别为对应展开的结构变化图,结构图通过省与褶的转换,依结构线分别在胸高处和前衣摆处形成具有塑型作用的碎褶和强化动感层次的垂褶。图2为该款式结构的立体试型图。通过这一款式与结构的设计实例分析可以看出,省道和分割线结构能与款式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线条可以处理得流畅并具动感,碎褶和垂褶可以表现得更有张力和美感,把款式设计演绎得精致到位。
三、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性表现
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设计的综合,缺少了感性的艺术设计,服装将失去灵魂;缺少了精湛的技术设计,将无法承载艺术的魅力表现。因此具备较好的艺术感觉是先决条件,这样能很快理解设计内涵、准确把握款式特征。同时,要发挥技术设计的调整作用,根据款式的风格和定位,运用创造性的技术设计技巧,把服装本身的内涵和品位表达出来,将前期艺术设计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补充,使之更为恰当、完美。图3为Dior品牌原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2009年秋冬高级定制会的作品。此作品是以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约内斯?维米尔所运用的柔和金色为色彩灵感。在款式设计上是将老迪奥先生1947年战后推出的新造型“NewLook”的精髓——纤细高腰、过膝长裙加以夸张演绎。它保留了“NewLook”中肩线窄而柔美,突出胸部的丰满和细腰的造型,把蓬起的长裙造型演变为强调臀部的巴斯克裙、吊袜带,并且在衣领和袖子上配以文艺复兴初期安东尼?凡?代克画中典型的精致蕾丝衣领和袖子,这些与明艳的黄色相结合,重新演绎了“NewLook”中所营造出的纤美、高贵的女性气质。
- 上一篇:个人劳动安全保护的内容
- 下一篇:环境科学专业就业方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