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劳动安全保护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劳动安全保护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案例:
朱某等12人系某乡镇煤矿1995年1月从外地招收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约定每人每月基本工资为550元。1995年3月,该矿所在地的劳动行政部门在安全检查中,发现这12名职工均不熟悉采矿安全知识,责令该矿对其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教育。4月,该矿对朱某等人脱产进行了一周的入矿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但在发工资时,朱某等人被扣70元,矿方解释说这是朱某等人应缴的安全培训费,包括教师讲课费、资料费及煤矿规章制度手册等。朱某等人不服,向当地劳动仲裁机关提出申诉,请求该矿退还所扣培训费。仲裁机关受案后经查,该矿对朱某等人招收后未进行入矿教育,培训中只发给煤矿安全须知和规章制度手册两份资料,讲课人员系本矿一名班组长。裁决该矿退还从工资中收取朱某等人的培训费。
专家评析:
这是一起因职业培训费引起的劳动争议,该煤矿的做法是错误的,仲裁裁决是完全正确的。《劳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矿山安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有关矿山及劳动安全卫生规程还规定对劳动者的安全教育的方法包括入厂(矿)教育、车间教育、岗位教育等。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育,使劳动者熟悉和掌握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从而为企业做好劳动安全工作打下好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法律才规定了企业必须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规定了企业应提取一定的费用用于保证对劳动者安全教育的实施。这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与此同时,劳动法第三条还规定,劳动者有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便是劳动者安全保护权利实现的先决条件。既然是企业一方应当履行的义务,法律也规定了企业必须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像本案这种对新招职工的基础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就是企业应当做的事情,其培训费用不应由劳动者个人支付,而应由企业的培训经费来支付。事实上,企业也有这笔经费。况且本案中对职工朱某等人的培训资料都是该矿的内部资料,更没有理由让劳动者个人付70元的培训费。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企业集体合同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业局的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经双方代表平等协商一致,特制订本合同。
第二条 本合同的主体是巴彦淖尔电业局和该企业的全体职工。****电业局(以下简称企业)由该企业法定代表人代表,该企业的全体职工由****电业工会(以下简称工会)主席代表,签订本合同。在本合同有效期间,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更换和工会组织的换届,不影响本合同的执行。
第三条 本合同草案应提交****局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签订。
第四条 本合同生效后,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同等约束力,双方应自觉依据合同的原则和内容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本合同和职工个人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尊重并支持工会的工作,企业在制定各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应提前征求工会意见,企业在研究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时工会主席和女职工代表应当参加或列席会议,以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是企业全体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工会有义务指导和帮助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教育职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动员和引导职工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协调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章
企业用工
第五条 ****的企业用工制度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人事劳动管理制度为依据。
第六条 企业应以劳动合同的形式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标准文本由企业负责制作和提供,劳动合同标准文本的内容应符合本合同的规定。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有工会代表或职工代表在场。
第七条 订立、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和本合同的规定。企业在制定和修改个人劳动合同标准文本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事先听取工会意见,征得工会同意。
第三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八条 根据劳社部发[2000]8号文件《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精神,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的天数和工作时间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即执行国家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九条 工作时间具体按《**电力集团公司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实施意见》执行。如在本合同期限内国家或有关部门对工作时间的规定进行调整,按新规定执行。
第十条 企业和工会要合理组织和安排生产与职工休息,严格控制加班加点。工会要主动协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挖掘人员潜力,教育职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保质保量的完成企业分配的工作任务。企业行政积极推广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工会要积极引导职工学习新科技、新技术,作合格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如企业确因生产或经营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经与职工及所在基层工会组织协商同意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的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第十一条 一次性加班或长期加班,以及在工休、节假日大范围加班时,必须征得工会的同意。但在加班后应安排同等时间的补休或按《劳动法》规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
第十二条 企业执行政府法定种类节假日制度,执行国家规定的带薪年休假制度。
第四章 劳动报酬
第十三条 企业所有职工的劳动报酬按照***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资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效益工资可依据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而增减,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四条 职工在法定休假、婚丧假期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企业应 依法支付工资。
第十五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克扣和拖欠职工工资。
第五章 保险与福利
第十六条 企业应为职工提供集体福利设施(如办好职工食堂、医疗、托幼、单身宿舍、浴室及文体活动阵地等设施)。
第十七条 企业在经济效益较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逐年改善和增加职工的福利待遇。
第十八条 工会参与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和其它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企业每年应将福利基金提取的总数及使用情况向工会通报。
第十九条 企业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建立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律法规,为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法定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统筹,按时足额为职工交纳各项统筹基金,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并按年度将缴纳情况向职代会报告。
工会协助企业做好各项劳动保险工作,企业要支持工会举办各种补充保险及互助互济活动。
第二十条 企业在职工因工负伤、因工致残、因工死亡;以及因患职业病和在疗养、治疗、残废、死亡时,企业应按劳动保险、福利政策的规定支付费用和给予相应的待遇。第六章 劳动保护与职业卫生
篇3
关键词:基建工程;现场;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o this unit of the specific work practice as the basi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ite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ought that grid infrastructure project site safety analysis and fundamental management advice.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e scen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并规范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建工程安全管理,减少并防止基建安全事故发生,保障电力基建工程和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保障国家和投资者的财产免遭损失,依据国家有关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基建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加强基建工程安健环管理,确保零伤亡、零设备事故是基建工程的安全目标。
1安全教育培训
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培训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其次是从具体培训时间、形式内容上下功夫。各施工单位应进行不少于40课时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教育培训主要内容如下:
施工项目部:工程施工特点和状况,工种专业安全技术要求;专业工作区域内主要危险作业场所及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安全要求和环保、文明施工要求。
施工队(班组):工种安全施工特点、状况;施工范围内所使用工器具的性能和操作要领;作业环境、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及个人防护、文明施工要求。
专业工种和特殊工种必须经过有关主管部门培训取证后方可上岗。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
加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是微观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目前宏观上的安全管理和行政命令手段已达到极限,对现场安全管理不十分明显,但在电建施工现场开展危害辨识,对施工现场危险点预控具有实效。
电建施工现场的危害辨识应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作业场内所有人员的活动;作业场内所有的设施、设备等。在施工生产中,充分发动群众,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施工工序每一项操作步骤,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危险点,并进行风险评价,对其进行分级控制。对危险源的控制是:
(1)在施工作业票、安全技术交底或管理方案中将危险源和危险点及控制措施向施工人员认真讲解清楚,必要时组织职工分析讨论,集中群众的智慧,争取发现新的危险源和危险点,总结归纳出控制措施。
(2)施工中安全监护人要认真监督施工人员的行为,提醒相关注意点。
(3)每个分项工程项目结束后,由项目部召集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负责人、安全监护、特殊工种等人员对工程施工中危险源和危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提出不足之处,有待于下一个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
3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
安全施工技术措施是为了在施工过程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技术手段,改善劳动条件,避免失误,清除事故隐患,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一份完整的技术措施是保证安全有效管理的前提,因此在编制技术措施之前,要根据不同的设备、地理位置等,加强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严格做到工程项目从措施的编制、审核、批准、布置、交底、实施和监督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使作业层便于操作履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随意性。安全施工技术措施是项目施工技术措施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应做到同时编制、同时审核、同时批准、同时执行。对于特殊的工程项目必须编制单项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原则上谁组织施工谁编制,但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配合工种,应由专业配合的工种提出单项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编制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的人员必须熟悉所编制的施工项目情况,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评价,找出危险源、危险点,使判定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针对性强,具体明确,确保安全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实施,修改后按原审批程序审批后再执行。
4建立现场应急预案
在施工现场编制预案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时,对施工人员的伤害能够迅速得到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小人员的伤害程度,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组织的紧急救治。在电建施工现场中,制定的主要预案应包括现场人员伤害应急预案、化学危险品应急预案、机械设备应急预案、饮食卫生应急预案等。
应急预案的编写内容和格式力求规范(包括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关程序文件、危险源清单、环境因素清单等),保证应急预案编写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并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后,还应组织演习,验证预案的有效性。
5机械设施的管理
机械设备的安全是电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机械使用寿命的全过程,管理上稍有不慎,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后果,负面影响大。从近年事故看,主要原因是机械质量不过关、审批把关不严、吊装方案不完善、安全措施不具体、不落实、违规指挥等原因造成各类惨剧。因此大型机械的安装、拆卸、维护、使用、操作、保养各个环节都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一切可能使机械受到损坏、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和现象。根据机械设备管理好的电力施工企业经验,应做好以下几点:①为确保机械的完好率,财务保障机械的保养和修理;②财务保障机械安全保护设施齐全、可靠,用电、接地符合安全规程要求,确保安全使用;③对机械操作、指挥管理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④加强单机安全技术档案,搞好状态识别和标识,定期检验、鉴定,做好相关记录;⑤补充完善机械保养修理的各项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坚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进行定期保养和故障检修,确保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性能和安全状况。
6现场文明施工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第1款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二、妇女享有哪些劳动权利?
依照我国劳动法第3条的规定,妇女享有如下劳动权利:
(1)平等就业权利。除不合适妇女的工种和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和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2)选择职业的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妇女有权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从事的职业。
(3)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妇女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有权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4)休息休假的权利。妇女有权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享受法定的休息r间和法定节假日。
(5)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妇女有权享有特殊的劳动安全保护。
(6)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妇女有权获得必要的职业培训。
(7)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妇女在退休、患病、负伤、生育、失业等情形下,有权获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享受国家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各项福利待遇。
(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妇女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有权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或提讼。
(9)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三、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自身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妇女权益保障法》在第5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妇女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四、用人单位招录职工时,法律对妇女的权利如何保护?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3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各单位在录用女职工时,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五、用人单位在哪些情况下,不得解除与女职工订立的劳动合同?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要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29条的规定,女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劳动法第26、27条解除劳动合同:(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同时,《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7条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六、如何保证贫困、残疾和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并创造条件,保证贫困、残疾和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
这是国家、社会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责任。人口流入的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社会应当为贫困、残疾和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提供物力和人力支持。各社会团体应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女童受教育状况,通过社会办学的方式,创建民办学校,资助失学、辍学女童重返校园。学校也应采取各种措施,为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兴办各种学校(班);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在师资力量中,应为这些特殊学校(班)配备合格的教师和其他人力资源,保证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
七、妇女遭到性骚扰时,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0条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第58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或者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受害人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这些规定主要是对尚未构成犯罪的性骚扰行为做出的,为受害妇女提供了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主要有4个方面:(1)向对方所在的单位投诉。(2)到公安机关报案。(3)直接向人民法院。(4)可以到妇联投诉,请求帮助。妇联以“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为宗旨,为受害妇女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协调有关部门查处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有条件的地方妇联还可以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
受害妇女一定要提高证据意识,收集一切能够证明对方实施性骚扰行为的证据,包括证言、书面材料、录音等。
八、妇女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2条、第53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还可以向妇女组织投诉。
(1)被侵害的妇女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例如,对于正在进行侵害妇女人身、财产权益的行为,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制止和处理;对于侵犯其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的行为,可以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处理;对于侵犯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以要求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调解,也可以依法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于通过大众传媒或其他方式贬低损害妇女人格的行为,妇女可以要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等。
(2)被侵害的妇女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3)被侵害的妇女可以向妇联等妇女组织投诉。
九、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救济时,有关部门应承担哪些责任?
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2条第2款及第54条第1款之规定,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时,对有经济困难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妇女,当地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妇女组织对于受害妇女进行诉讼需要帮助的,应当给予支持。因此,对于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妇女,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有给予帮助、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责任,妇女组织有对受害妇女进行诉讼给予支持的责任。
篇5
摘 要: 侵权法中的注意义务是要求行为人需采取合理的注意以防止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一种民事义务。学校作为侵权法上特殊的民事主体,所负有的注意义务有别于一般主体,这项注意义务的设定,在于保障在教育关系中受学校管理的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然而在实践中,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的责任推诿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对其注意义务的界定不明确以及内容的不完善,最终致使受损的权利得不到切实的救济,维权之路难行。因此,对于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的界定和完善是加强其机构管理、减少侵权事件发生、受害主体权利得到及时救济的关键。
关键词: 安全注意义务;学校;侵权责任
第1章 侵权法中注意义务的概述
1.1 概念
注意义务作为侵权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项要求行为人应采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给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义务。在侵权法中,若行为人能够合理地预见到其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则其应该对可能受其行为影响的民事主体负有注意义务。确立注意义务的目的是针对那些法律未明确规范的侵权领域,通过一般人意识的认识和判断,来明确行为人是否尽到了不使他人受损的义务,从而对违反注意义务的侵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使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注意义务的确立,有助于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留意到他人的权益,以提高其行为的安全性。
1.2 渊源
注意义务主要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合同的约定、习惯性规则、从事专门业务行为、先行行为。这类渊源体现的是大陆法系对注意义务存在的认定标准,主要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以维护权利人的正当权利和保障法律规则与非法律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合理适用。
1.3 适用的范围和方式
注意义务作为过失侵权责任中判断行为人责任的客观标准,其适用范围在于调整行为人与他人之间因特定的原因而形成的民事关系。具体表现为:合同关系、自担义务产生的关系、接受监管产生的关系以及信赖关系等。
而关于如何适用注意义务来认定侵权责任,通常需要经过确定行为人有无注意义务、是否违反注意义务并结合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来做出责任的判定。
在违反注意义务的认定标准上,主要有一般合理人标准和专家标准,这两项是根据行为人身份与所从事的行为的差异而确立的宽严程度不同的标准。对一般事务范围内的注意义务采取一般合理人的注意标准;而对于特定关系范围内,从事一定的营业或职业的专门人员则适用专家标准,要求其履行更加谨慎的注意义务,以防范特定的社会风险的发生,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的利益。
第2章 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
2.1 概念
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要求处于管理地位的学校,在从事教育活动期间负有对接受其管理的主体的民事权利予以保护的责任。这种安全注意义务从广义上可包括学校对于参加其教育活动的任何主体的民事权利的保护,如教师、学生、家长等。从狭义上仅指学校对于其在校学生的民事权益的安全保障。因此,对于学校安全注意义务的认识不应仅从狭义的角度去考量,而需要全面地分析学校作为特殊管理主体所承担的注意义务。
2.2 构成要素
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由四方面构成:履行义务的主体、接受安全保障的对象、所保护的客体以及义务的履行内容。
其中,履行义务的主体是进行教育管理事务的学校。学校是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但其所承担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还有着依法管理教育活动的义务。且关于学校的解释应扩大到提供专业教育事务的社会机构,除幼儿园、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外还应包括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的各类培训机构。由于学校所从事的是专业领域的行为,受教育者都需要被其管理,因此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是不可排除的并且严于一般的注意义务。安全注意义务是要求义务人在从事行为活动时须合理谨慎,以避免给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害。因此,学校在其从事教育管理职责时应积极履行此义务,控制和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
接受安全保障的对象从广义上而言应是参与学校教育事务的所有主体,从狭义上来说仅指在校学习的学生。基于现行的制度和学校的管理水平考虑,在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体中,教师作为学校的职工,与学校形成劳动关系,在工作中权益受到侵害由劳动法和侵权法的一般规定加以维护;而学生,尤其是未成年人学生,在学校的管理中处弱势地位,因此是接受安全保障的主要对象。对于成年学生、家长以及进入教学环境的其他人,是否成为接受安全保障的主体应与学校的实际管理水平结合考虑。以当前一般管理水平为基准,学校的管理水平高于一般基准,在各项事务和设施上所付的成本较多则可认为尽到合理的安全注意义务,对于除未成年学生之外的其他人的注意义务则为一般注意义务;若管理水平较低于一般水平则对其他主体应尽安全注意义务。
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所保护的客体应是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与财产权。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因此作为应负有安全注意义务的学校所须注意的是保障其学生的民事权利不受侵害。在现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下,学生拥有的财物价值也随之日益提高,因此对于学生的安全保护不应只限于人身权,在校接受教育期间还应保障其财产权免受不法侵害。
安全注意义务的履行义务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中的注意义务;二是秩序管理中的注意义务。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是作为义务,表现为以实施保护、控制危险、及时安检和救助的义务。而义务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进行弹性地调整,但其围绕的原则,核心是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不合理的侵犯。
2.3 表现形态
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是基于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而产生的,因此其表现形态主要有三类:
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义务。包括:对教师及其他从事教学工作人员的选任与监督、对教学计划的审查以及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义务。其中,在教学工作中人员的选任与监督的注意义务中,学校应任用适应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保证学生接受良好且安全的教育。对于教学计划的审查在于避免不利于学生权益的课业安排出现,且在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精神层面上的健康状况,是因为在校学生的心智还在成长期,由于智力发展与对外界的认识水平有限,教学活动应考虑到其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提高注意程度。
二是校园管理中的安全注意义务,包括对校园中物的管理和教学期间对人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涉及对校园设施、教学器材以及其他保证教学工作进行的物件。这类物品与学生的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作为管理者,学校有义务注意在其控制之下的物对学生造成侵权的可能性,并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害的发生。而在教学期间对人的管理,存在三类注意义务:学校管理教职工的注意义务、学校管理学生的注意义务以及学校管理进入教学范围内的第三人的注意义务。其中学校管理教职工实质上是学校对学生的间接管理,该注意义务要求教师和其他教职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并对学生的危险行为有防止或制止的义务。而学校管理学生的注意义务是学校对学生的直接管理,主要是制度上的管理,即为校规校纪。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作为判定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注意程度的标准。学校管理校外第三人的注意义务中分两类情况考虑,其一是经学校许可进入教学环境的第三人;其二是未经学校许可而擅自进入的第三人。对于经学校许可而进入的第三人,由于其行为应纳入学校注意义务的范围,若发生侵权事件则学校应承担违反注意义务的侵权责任。而对于未经许可擅自进入教学环境的第三人所造成的侵权,则需要结合学校的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如果学校存在过错,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担责;若学校已积极采取必要措施,第三人的擅入不是因管理的缺漏则由侵权人承担全部责任。
三是学校保护学生免受侵害的注意义务。所保护的内容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而教学环境作为保护的特定范围,不是仅限于校园之内,而且涵盖在教师指导之下的校外教育活动。保护的期间则从学校可控制学生行为活动之时起算,到学生脱离学校控制为止。
2.4 安全注意义务的违反
如何界定学校是否违反安全注意义务的标准,根据注意义务的两个标准来看,学校作为提供专业服务的行为人,其认定标准应是严格的专家标准。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①,学生处于被管理教育的地位所受侵害的风险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尽到安全注意的义务。而在客观上判断学校有无违反安全注意义务,通常以制定法的明文规定作为判定的标准。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还应结合现行的立法性法令和社会的一般认识来确立全面的认定标准。
2.5 我国侵权法上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
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上对学校侵权责任的认定,体现在该法的第四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认定中,其中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均有具体规定。这类规定明确了学校等教育机构对于在校期间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的保护,其规定的安全注意义务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是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机构;二是接受安全保障的对象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三是受保护的客体是人身权;四是履行义务的内容主要是教育与管理;五是注意义务存在于被保护者在校学习、生活的期间。
确立该项规定主要是为解决我国校园学生伤亡事故问题,因此其中学校应履行的安全注意义务较为局限,责任的界限也不明显。
第3章 我国侵权法相关规定之缺陷
3.1 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关于负有安全注意义务的主体包括幼儿园、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而对于其中其他教育机构的解释并不详细具体。是在形式上有办学条件与资质的从事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还是没有形式上的办学条件但实际上进行着教学行为的社会组织能够成为负有安全注意义务的责任主体,在当前的立法上并没有全面的解释。且以个人名义进行教学活动是否需要对学员负有安全注意义务也未有清晰地界定。这容易将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与个人办学行为相混,不利于责任主体的认定。
3.2 客体不全面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学校仅对学生的人身权负有安全注意义务,而对于学生随身携带的财物并不予以保护。学校作为管理者对于学生需要进行全面的教育管理,而只将人身权纳入注意义务的保护客体,未对其财产权负有管理的注意义务,使之权利受到侵害也得不到救济,这对于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的合法利益是极为不利的。尤其在现今生活水平日益上升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带入教学环境的物品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学生财产权益的保护应得到重视。
3.3 义务的期间模糊
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的范围在规定中仅限于学生的在校期间,而对于学生的参与校外活动、未按照规定时间出校或留校的期间是否能够界定为在校期间并没有明确说明。在这些期间内若发生学生被侵权的事件,学校是否应承担违反安全注意义务的侵权责任未能准确界定,既不利于学生的权益得到救济也易使学校的管理产生缺漏。
3.4 责任界定不明
依照法条的规定,学校对于因校内原因致使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损害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损害适用过错责任。也就是只有证明学校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错才能认定其为侵权责任主体。而对于第三人造成的校园侵权事件,学校若存在过错承担的仅是补充责任。但如果是因学校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当,从而为第三方侵权人提供条件实施侵权行为,那么学校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即负有由于未尽安全注意义务而产生的侵权责任,此责任并非一种补充责任。未将具有惩罚性的侵权责任与一般的补充责任的清晰界定,不利于切实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利。
第4章 关于完善学校安全注意义务之建议
4.1 明确责任主体
对于负有安全注意义务的责任主体须有明确地定位,学校的概念应作扩大解释为将学生纳入教育管理活动范围的个人与社会组织。在现实社会中,未经审批以个人名义招揽学生在特定场所进行教育管理行为的现象并不少见,其教育活动实际上与学校的职能相同,因此所负有的安全注意义务应与对学校的要求相当。不能由于其形式上欠缺办学资质而从实质上免去其注意义务,至于注意程度的高低则需要结合对学生的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作出区分。且学校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关系同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不同,学校对于在其教育管理保护范围内的学生履行的主要为安全注意义务。因此将责任主体明晰化,而不是笼统地一概而论,才能有利于特定环境下被侵权人权利的救济。
4.2 客体应为民事权利
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应涉及学生的民事权利,而非只单独保护人身权。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这是自然人始于出生的基本资格。虽然学生不是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但不影响其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因此学校对学生有着全面的教育管理职责,其安全注意义务也应扩大到保障学生完整的民事权利。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寄宿学校中学生的财物因学校管理的缺失而遭到损害或失窃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学校并未因此承担侵权责任。这对于督促学校完善管理与保护学生权益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将学生的财产权益纳入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的范围,使保护的客体整体化,既是法律原则的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4.3 期间应适当扩大
学校对于在校期间的学生负有安全注意义务,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但在校期间的界定问题上并没有清晰的解释,一般而言,在校期间是指学生在学校范围内学习的期间以及在参加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期间。而延伸的期间,如进校或离校时在校门逗留的期间是否应归于在校期间的范围,这一点未在法条中明确解释。对于安全注意义务是否存在于这类延伸的期间,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控制能力上。若学校有足够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以避免在此期间内的学生受到不法侵害,则须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若学生在此期间内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则不应强加于学校提高注意的程度。因此,对于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存续的期间应视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大,而不是僵硬地进行区分。
4.4 明确责任的界定
对于学校违反安全注意义务的责任需要明确地界定,特别是在介入第三人侵权的情形下,学校的责任并非仅为补充责任,须视其是否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而进行界定。当学校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却仍不能避免第三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的发生,则由侵权人承担全部的侵权责任;而若学校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并为第三人得以实施侵权行为创造条件,则学校应承担违反安全注意义务产生的侵权责任。在被侵权人无法举证证明学校存在过错,而实际侵权人无法认定或无赔偿能力时,学校须根据实际情况承担一定的补充责任。
第5章 总结
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关乎学生利益的维护与学校秩序管理的建设,因此,对于其义务的准确认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侵权法中较为狭义地界定着学校的注意义务,而在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须协调一致的要求下,对于学校责任的认定也应以实际为基础全面地进行考量,从而有效地调整好这一特殊领域的社会关系。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资料
[1] 张新宝. 侵权责任法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泽鉴. 侵权行为法(第一册)[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 周光权. 注意义务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篇6
【关键词】:古建筑群;消防安全;规划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61084-04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久远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 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
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未有较完整的规划。以山西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有119处。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遥古城的消防专业规划正在编制中外,其余的还没有一个做出消防专业规划。
当前,尽快能科学、合理地对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护的规划,将古建筑的消防专业规划纳入总体保护规划,已显得刻不容缓。
二、古建筑群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消防规划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内容。通过对平遥古城消防建设整体规划、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中消防站及配套给水建设工程、浑源悬空寺消防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审核,认为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不应套用一般消防规划中的常规做法,而应根据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现状,把握好其消防规划的特殊性:
1. 建设小型适用型消防站
(1)消防站建设的迫切性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在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专职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扑救。
1998年以来山西省发生古建筑火灾21起,大部分由于距离消防队较远,没有得到及时扑救,造成较大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53万余元,珍贵文物的损失无法用数字估量。如2003年3月大同市广灵县的文庙火灾,由于该县没有消防队,水源缺乏,导致文庙大殿付之一炬。
有鉴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
(2)消防站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小型适用
古建筑群大多为毗连建造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耐火性能极差,火灾荷载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针对古建筑火灾的蔓延特点和当前消防警力相当紧张的实际,古建筑的消防站规划和建设要考虑以下特点:
a 不应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报警后5分钟消防队到达责任区边缘和保护面积为4―7平方公里的要求。应在不破坏古建筑群整体格局的前提下,将到达的时间减到最小。如应县木塔修缮工程方案中,将消防站站址选择在距木塔约1500m处,设计为消防队接到警报后5分钟到达木塔,责任区最大面积为4Km2。这样的方案就不合理,国家之所以在当前警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拟批准应县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护应县木塔的需要。所以该消防站应以保护应县木塔为主,可以兼顾县城的火灾扑救需要。
b 可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人员数量也要切合实际。
c 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适用。
d 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红色的大门和现代式样的建筑,可以设计为仿古建筑与周围的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和一致。
2. 消防器材装备要立足古建筑火灾扑救的实际
(1)消防车辆配置应与消防通道相适应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畅的问题,例如平遥古城最窄的通道还不足1米,在消防车辆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车外,还要配置适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车。做规划时不能按照常规的思维,一定要让消防通道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反而应是消防车辆要尽量适应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风景区都购置了1辆小型水罐消防车,以适应当地实际。
对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岖坎坷,或建于城区,但设有门槛、台阶等情况而使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专、兼职消防队可以不配消防车辆,应配手抬机动泵,推车式灭火器等适用型的器材装备。
(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须减少火灾扑救时的水渍损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特别贵重的历史珍品,对这类型的古建筑,火灾扑救时必须减少水渍损失,要研发和配置适合扑救古建筑火灾所需的水渍损失小、节水型的灭火装备和抢险救援器材如高压脉冲水枪等,达到既节约用水又减少损失的目的。
3. 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1)建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严重缺乏,山西省1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前一阶段的专项治理,目前也只有39处建有消防水源,仍无法满足火灾扑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遥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网覆盖区域少,供水管径小,供水压力、流量达不到灭火要求等问题。
消防规划时,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要结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点,建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供消防车取水用的设施。灵石县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结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条件,在山坡的较高处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灭火的需要。
(2)消防给水管网的布置要满足灭火救援的实际
在一时还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况下,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这样在室外消火栓的规划建设上也不应按照120m的间距和150m的保护半径布置,古建筑必须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间距应能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古建筑内为宜。如三多堂在每个院落安装3个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内消火栓,无法设置消火栓系统的,采用手抬机动泵串联远距离供水灭火;应县木塔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称之为室内消火栓外置,并设有明显标志;五台山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
4. 古建筑的开发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应合理
古建筑之间以及部分古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普遍存在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问题,特别是座落在城区的古建筑尤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处成片民居包围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墙之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将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规划时要将古建筑群内的危险源逐步搬迁,影响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边的建筑,应下决心列入拆迁计划。如平遥古城内的工厂、学校等已列入规划予以分期迁出;大同市将与善化寺距离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隐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进行开发和利用也应有科学规划,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在相应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庙宇或者类似历史建筑,利用时就应该参照它在古代时的使用功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带来安全隐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纳700人的武术学校。2003 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因照明线路搭设不规范并疏于管理发生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5. 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应列入规划,但不应破坏其原貌
(1)维持原貌、确保重点
大部分的古建筑既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又有相当大的火灾危险性。如何使它们免受火灾危害,也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措施必须列入消防规划,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与一般的消防规划所不同的重要特点。应将古建筑按重要性分为不同类型的保护等级,有重点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消防技术措施予以保护。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2)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
《建规》中规定:“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例,该建筑始建于辽代清宁2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约67.3m,是现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其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工艺精湛的全木结构的建筑,如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消火栓系统,就势必破坏其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在不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车式灭火器的配置数量。
(3)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避雷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术规范恰恰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尧庙广运殿发生的特大火灾,火灾发生半小时后,值班室的人员还未发现,致使砖木结构的广运殿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被及时发现,损失将会减到最小。
避雷设施也是预防古建筑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设备不够完善,这类事故也多有发生。2004年4 月26日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遭雷击发生火灾;2002年9月7日,应县木塔遭雷击,所幸未引发火灾事故。
(4)加强用火用电的规划
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设置电气线路。其它古建筑内不符合要求的电气线路,应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做出改造规划。
古建筑周围居民的用火管理;确定为宗教活动的建筑,对点灯、烧纸、焚香的场所和方式均应做出规划,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6. 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安全保卫人员短缺,业务素质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单位整改火灾隐患的手段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要做出规划,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规划的重要特征。
(1)完善法规体系,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规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单位共同负责。”不仅如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使用单位、管理单位、消防监督部门等各自的责任。
(2)古建筑的保护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灾蔓延迅速,其保护必须立足自防自救,要规划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特别是义务消防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预案,且要切实加强演练。
古建筑大多被城镇或乡村所包围,应和周边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联防机制。
(3)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对古建筑消防保护的经费要列出规划,安全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对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一定非要当地政府投资,象山西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国家应予以资金上的倾斜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消防保护,或从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资金等多渠道筹资,以保护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三、结论
1. 必须将消防规划纳入古建筑群总体规划。古建筑的防火技术保护、开发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应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
2. 古建筑群的消防规划编制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历史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
篇7
关键词:安全评价;建筑施工;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6-0123-02
安全评价技术是目前安全管理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的出现,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变为一种自主控制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于事故发生的控制能力。而建筑行业相对来讲,又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构成了建筑行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是目前建筑领域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综合评价研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并结合建筑施工现场,提出了适合施工现场应用的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有效的促进了施工现场的安全运行。
一、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的方案研究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
安全管理工作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采取和推广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是目前施工领域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在对施工现场及施工集团工作进行广泛调查与参与的基础上发现,目前一些建工集团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仅限于对施工现场的一些检查,而对施工现场的整体性安全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要有效促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需要定期对施工工地进行安全评比,组织专家科学的制定方案与指标,并根据检查经验制定出一套合适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的方法。
(一)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建筑制作过程中存在模糊性,而建筑设计方案的评价更是存在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本身设计到关于建筑安全、施工技术、工地现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方案本身就是一个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方案优选过程就是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模糊评价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克服了以往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主观定性分析的弊端。
为正确的建筑决策提供需要信息,应用模糊评价的过程中,应对评价项目及权重和评价尺度进行必要的分析。具体叙述模糊评价法主要表示如下:
X={x1,…,xm}表示评价指标的集合
Y={y1,…,yn}表示被评价对象的集合
Z={z1,…,zl}表示评价等级集合
X*Y上的模糊关系A表示X中的指标对于评价Y中的元素在X中的指标下与Z中的元素的贴近程度,因此模糊合成AR可表示X*Z上的一个模糊关系,表示X各指标的综合评价Y中对象时属于Z各等级程度。
(二)层次分析法思路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三)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综合评价的基础首先是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影响中和评价,所以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安全综合评价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建筑施工现场的条件相对复杂,各种施工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一次要建立一项适合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困难。
目前的施工现场安全还存在诸如安全生产、卫生防疫、安全文化以及劳动保护等诸多问题。由于我国的施工现场有大量的外包工程存在,并且具体的施工单位以农民工等团体为主。生产与生活区域的划分不是很明显,因此更容易产生安全的生产事故。针对这些问题对于评价指标的建设主要应该包括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生活与卫生、宣传、外包管理等五个方面。
建筑施工现场有别于其他工作,根据工种的分工可以将容易出现的伤害分为机械伤害、电力伤害、物体掉落与主体掉落等四种安全事故。根据安全保护的条例对上述四种伤害类型进行特殊的保护是保障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其中安全的监控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场地相对开放,多种部门同时作业,因此施工现场比较混乱,如何有效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流动及人员流动,能够有效保证安全生产,减少并且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按照我国伤亡事故报告得出的结论。操作人员的失误与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是造成大部分施工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而工作与人员的密度又相对密集。因此该部分的安全隐患格外需要引起企业与政府的重视。通过对直接劳动人员的理论教育、安全宣传、安全施工的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手段来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与安全责任心,能够有效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此外,建筑施工属于流动性作业相对较强的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生活区与施工区处于重合部分,因此做好生活区的安全与卫生管理是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工人生活区,有效加强安全管理,在生活卫生方面不断完善食堂卫生、生活卫生,做到有效管理,促进预防保健。
劳动保护是我国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劳动保护一直都是我国建筑领域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施工人员、政府主管部门、卫生部门、施工企业等诸多方面的调查建立了施工现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专家的论证与筛选得到如下结果,具体见下图: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模糊评价系统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模糊评价系统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实时的安全综合评级
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往往都是大型事故。此类事故除了要对事故做出及时的处理之外。还需要对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及时的评价。建立以评价为手段,以预防为目的的评价系统。具体的措施是针对如上提到的诸多指标,定期的对施工现成的安全体系进行评价,评价采用三级标准。当N在0~1之间表示安全等级为安全,N在1~2之间时表示施工现成的安全等级为一般安全,当N在2~3之间时表示施工现场的安全等级为危险级。当出现一般安全时应该采用整顿的方式对安全隐患进行排除。当等级为危险级时应该马上停止施工。对企业的安全隐患进行清除之后在进行
复工。
(二)综合评价因素
所谓的综合评价因素为上诉所讨论的实时安全综合评级的各项指标之和,用U来表示,具体的公式表达为U={U1,U2,…,U20}。
(三)模糊关系矩阵
所谓的模糊关系矩阵是利用综合评价因素在矩阵的关系下建立的一个施工条件与安全施工之间的模糊矩阵,用R来表示,综合考虑每一个评价因素。构造函数用iv1(x),iv2(x),iv3(x)来表示,输出结果为1~100之间的整数。
(四)施工现场安全评级
施工现场安全评级是利用模糊关系矩阵得到的评价向量结合经验标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模糊评价的最终输出结果,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整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产岚,杨静,秦嵩.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9).
[2] 卢岚,王令东,卞立平 ,秦嵩.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2003,(6).
[3] 田元福,李慧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1).
[4] 凌志飞,张镜剑.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风险评价[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3).
[5] 刘辉.人―机―环境系统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
篇8
关键词:管道运输;占压物;安全隐患;治理整治
油气资源及其生产设施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用事业的性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管道运输是现代五大运输方式之一,是最经济、安全和环保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70%的石油和99%的天然气是通过管道运输的。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经济将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石油能源需求继续上升,因此保证输油气管道的平稳安全运行,对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长输管道输送的介质一般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任何安全隐患都会严重威胁管道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近年来,管道外部运行环境非常严重、复杂,占压物屡禁不止、打孔盗油(气)势力猖獗、人为损害时有发生、第三方野蛮施工破坏等,都是管道的安全运行的障碍,本文简要介绍我处管道占压物的现状并进而分析清理过程中的有关法律问题。
一、我处管线占压物的现状、
目前我处管辖872多公里管线,有924多处占压物隐患,累计占压管道长度近30公里。大面积、长距离等严重占压,如集贸市场、工厂、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居民区等人员密集部位,沉积多年,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占压物不但为盗油分子提供了作案的隐蔽性场所,而且占压物对管道的安全运行形成了很大的威胁,造成管道受压变形,管体腐蚀加速,管道承压能力降低;占压物下方管道长期无法得到检测和维护,原油管道特有的高温、高压和易燃的特性,时刻危及管道上方以及周围人员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泄漏,会发生爆炸、燃烧、污染等严重事故,极易造成人员烧伤、中毒、窒息等严重后果,成为群死群伤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而且原油管道及其上下游的油田和炼油厂的生产安全生产也将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危及到成品油的市场供应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危及到国家能源安全。全国各地,诸如大连、南京等地管道事故的发生,一次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加强管道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增管道占压时常发生,形式多样,管道占压物隐患治理涉及的工农、企地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杜绝新增占压物的任务繁重,困难重重。在清理占压物的过程中,虽然管道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占压物隐患整治工作进展仍然缓慢。
如何合法有效清理占压物,消除管道安全隐患,建设平安管道、环保管道,保证管道周围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害,一直是我们国有企业在发挥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的同时,追求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作为石油管道运输的基层单位,在管道占压物的清理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力求以法律为依据,在保护管道企业合法权益、第三方财产利益与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寻求平衡点,通过平安管道的建设确保管道沿线公共安全的实现。
二、近几年我们在清理占压物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空白
作为管道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占压物的清理整治。先后采取了与业主进行协商谈判、政府部门调解、公安部门挂牌督办等方式,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2007年我处以侵权纠纷青岛华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被告要求拆除占压在输油管线上的生产厂房。由于青岛华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系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且厂房的建设经过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尽管我处的输油管线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但经过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审理后,青岛中级人民法院最终依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中第二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取土、挖塘、修渠、修建养殖水场,排放腐蚀性物质,堆放大宗物资,采石、盖房、建温室、垒家畜棚圈、修筑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深根植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为依据,认为本案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管辖范围,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相关部门责令改正为由,裁定驳回我单位的诉讼请求。我单位以法院的判决为依据给胶州市人民政府发函,要求人民政府予以解决,但是,最终没有得到答复。
三、清理占压物过程中的法律思考
由于占压物成因较长远,属性各不相同,不仅有小型建筑物,而且有学校、居民住宅、厂房等大型建筑物,清理整治不仅涉及建筑物业主的权益,而且涉及地方规划、土地、城管等许多政府部门的职权分工,而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清理整治的过程中,我们理性地分析各种问题,尽管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有过诸多的磕绊,但是,我们依然目标明确,以法律赋予我们的权益为支撑,不断探寻更加适合的方式消除占压隐患,下面从管道上方土地使用权利方面分析占压物整治的诉讼法律支撑。
目前输油管道用地有以下三种土情况:
(一)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占压物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宪法明确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管道企业通过出让以及其他合法形式取得了管道沿线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取得使用权的土地就是我们的财产,合法取得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在管道企业拥有产权的土地上修建建筑物的行为,就是一种侵权行为。对于侵权行为,我国的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财产权益作为民事权益的其中之一,完全可以向法院寻求保护,如果胜诉,法院判决最终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在这一诉讼过程中,管道企业应注意以下情形,一是对于城市以及依法属于国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即国有土地),其占压物的建设用地等各种审批手续齐备,所有权人也为此缴纳了各种规费;另外一种情况是集体土地,虽然我们办理了土地使用证,但农民耕种的集体土地上的蔬菜大棚等占压物,在当时土地承包时,集体也将此处土地作为承包经营权的一部分,发包给农民。对于出现这样“一女二嫁”情况,如果在进行诉讼时,应将当地规划、土地以及村委等与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作为共同侵权人一同诉讼。侵权责任法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由于规划、土地以及村委等部门的责任,将管道企业已经取得了使用权的土地未经其同意,擅自允许他人使用,侵害了合法使用单位的财产权,作为共同侵权人当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取得土地他项权利证的占压物
土地他项权利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权利,这里主要指的是在他人土地之下埋设管线、电缆、建设地下设施的权利。管道企业依法或者依照当事人协议获得了这种权利,就能在他人拥有使用权的土地上,实现管道建设施工、日常维护等工作,土地使用权人必须接受并给予配合,法律上将这种权利叫“土地空间权法律制度”。《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
对于在管道企业拥有他项权利证的输油管线上形成的占压物,因为他项权利是受限制的物权,依据物权法规定“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按此规定管道企业在建设管线时,不能损害土地上已经形成的用益物权,同样输油管线建成后,在此土地上形成的其他用益物权,包括建设建筑物以及其他构筑物时,也不得损害已经建设的输油管线正常运行维护的权利。因此,对于取得他项权利证的土地上形成的占压物,管道企业在进行诉讼时,完全可以以《物权法》为依据进行诉讼。
篇9
[关键词]文化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1 文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
文化公司社会责任指的是文化公司这一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本文所指的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为满足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环境等社会问题所承担的责任,既包含道德方面的责任评价,也包含法律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承担。传统的公司理论即认为“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确保股东利润的最大化”,公司的这种逐利本性某种程度上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益处的,但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现了公司唯利是图的本质,忽视了公司在牟利之外还应当承担其他必要的社会责任,由此导致随之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因此,从现今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公司社会责任会越来越被立法和实践重视。因此,从公司法视野探讨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同时考虑其他部门法律对公司社会责任予以完善,可以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具体落实于法律实践之中。
2 文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
目前我国公司法研究中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无论是就内容方面还是范围方面,因理论研究的视角差异,导致存在诸多不同看法。本文鉴于文化公司行业的特殊性,文化公司除了承担其他生产或技术型公司的有形的社会责任外,更应该承担无形的建设精神文明社会责任。具体而言,应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
2.1 公司对雇员的社会责任
公司对雇员的社会责任是所有的公司企业都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司对雇员的责任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劳动合同法意义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也包括公司承担的内在本职责任,如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积极预防职业病;根据公司经营状况提高工资标准;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
2.2 公司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公司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除法律规定的公司承担的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等义务外,还应当承担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具体而言,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公司应有社会责任感,制作的文化产品应符合消费者心智的正常发展并对消费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有帮助。如:某文化公司制作、发行的动画作品只追求新颖搞笑,但实际上不论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品行树立还是对其智力提升都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鼓励建立不正确的是非观及从事不合法合理的行为。这样的作品反映了文化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漠视;第二,文化公司为了追求商业价值,会制作发行商业大片或者出版发行某些低俗文化的作品,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却损害了消费者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也损害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2.3 公司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无论是从事何种行业的公司,将环境保护作为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大多数研究公司社会责任的学者们一致支持的观点,并且,该种观点也已在相关的环境保护的立法中得到确认。在公司承担环境责任方面,公司应至少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公司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严格履行环境保护立法的要求,保证自己的经营活动不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尤其应在自身制度的规范中,特别制定环境保护的发展规定;第二,公司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作业程序、操作规范和安全保护要求,建立安全环保的作业环境,做到节能减排;第三,公司获取利益时,严禁通过污染环境的手段获取;第四,承担起公司的社会责任,确保工作过的场地的环境卫生和无污染。
2.4 公司对公益活动的社会责任
公司对公益活动的社会责任是一项传统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是对公司的道德标准的衡量,通常以高于法律的标准对公司所作的道德要求。文化公司作为宣传的前沿阵地,对公益活动的宣传、推广和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司在这方面可以实行公益事业的捐赠、举办公益性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等。虽然公司履行捐赠方面的立法不完善,但对履行了社会责任的公司应授予荣誉或者优惠。
2.5 公司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社会个人、组织的共同努力。文化公司提供的作品所传播的思想对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的影响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公司理应承担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在文化的宣传、推广乃至传承方面,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上仅是列举公司社会责任应包含的内容,但实际上公司社会责任涉及面要广泛得多。但无论其内容如何广泛,其精神实质却是不变的,那就是要求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此来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 文化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制现状
3.1 法律规范缺失
目前,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在理论界如火如荼,但在立法当中,还没有充分的体现。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只是分散在一些法律法规和行政性文件中,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对公司社会责任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体系还没有形成,由此导致实践当中可操作性不强。
3.2 政府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监管缺失
目前,对公司监管的相关行政部门倾向于事后处罚,而事先预防和监管则处于空白状态。立法也没有赋予特定的行政部门具有监管公司对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因此,公司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缺少权力部门的引导和监管,这也导致了公司对社会责任承担的漠视。
3.3 公司社会责任承担的社会监督机制缺失
社会监督机制对公司社会责任承担起着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监管的效果要优于政府的监管。现在信息社会,社会监督的途径具有多样化,除了依靠依法成立的民间组织或团体之外,媒体、网络、微博等信息传播平台也成了卓有成效的监督途径。但这些监督途径同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难题。就我国民间组织而言,民政部作为仅就其设立注销行为进行审批,但很少监管这些组织,由此造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缺失。另外,很多组织的核心人员大都出自政府部门或者是一些公司的领导,由于这样的牵连关系,导致这些组织很难正确履行监督公司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能。而且,由于监管规范和标准缺失,导致一些组织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对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另外,就信息传播平台而言,其传播消息的速度快捷,但其消息真假难辨,有待调查核实。因此,在发挥监管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其功能受限。
4 文化公司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4.1 完善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
鉴于公司社会责任法律规范缺失现状,结合前述文化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的范围,应完善以下立法。
4.1.1 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我国公司法设定的治理结构大体来看是以股东利益为中心而展开的,但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股东利益的唯一,其还应该注重实现公司社会责任的社会利益在公司法中的体现。具体而言,在治理结构的设置方面还应突出员工在公司中的作用,促进职工代表的权利真正得到实现,在兼顾股东和利益关系人利益的前提下完善公司制度,防止设置留于形式。另外,法律应规定公司章程中必须具备公司社会责任承担的条款,并对公司造成社会危害的行为追究决策人及实行人的责任。
4.1.2 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该权益受保护的程度直接影响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义务以及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其中对于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体现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但是,由于该法对于侵犯消费者权利的违法行为惩罚力度不足,以及消费者维权中存在的诸多困难,致使经营者经常以低成本的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来破坏公司社会责任的一般规则,但是却能获得高利润。因此,从立法角度而言,应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经营者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4.1.3 修订有关环境立法
公司作为商事主体,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可以说,环境破坏的结果和公司未履行社会责任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应当建立公司的归责制度,在环境立法中扩大环保法的调整范围,对公司从设立、运行到终止的过程中非清洁生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纳入法律体系。另外,完善环保行政管理体制,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利界限清晰,从而实现管理的集中性与归责的统一性。
4.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促使公司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股东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态度及其共同的决策决定了公司能否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本文认为,如若要使公司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公司社会责任条款。公司章程是公司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公司章程中设立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督促公司有义务自觉履行;第二,公司应建立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公司定期其在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等方面的贡献,并提出经验总结,这会对其他公司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公司应当定期披露重大事件,尤其是涉及到环境污染等事件,以使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第四,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加以强调和宣传,提高公司管理人员及职工的社会责任认识。
4.3 严格执法,健全外部引导机制
由于外部引导机制中参与群体的广泛和复杂性,因此,其建立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公司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具体而言,需要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执法机关应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对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公司的相关主管机关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做的好的公司予以认可并奖励。对做的不好的公司,予以否定并惩罚。与此同时,将该奖惩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实行到底。第三,司法机关在审理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案件时,应扩大其对法律一般条款的解释和适用权。
4.4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社会监督主体多样、内容广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可以最大范围内促进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公司内部员工应增强社会责任人人有责的意识,要勇于对公司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第二,消费者权利的充分保障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对公司违反法律或行业惯例的行为,应通过集体的维权行动,保护自身的利益。第三,反映实情的舆论监督可以促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第四,充分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作用,健全组织监督形式,以此促使公司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或服务。第四,规范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督促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在不侵犯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开展督促活动。
5 结 语
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是公司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找寻外部途径譬如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提高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效果时,还应该从公司自身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毕竟公司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本文建议,通过公司章程条款的约定以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来促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以期达到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均衡。由于文化公司的特殊性,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文化公司社会责任承担的制度设计,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社会正能量,是公司社会责任立法规制的主要目的。如前所述,文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是法律、公司内部制度、外部监督机制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生态环境的建立,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将会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实现,而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各项法律制度也会逐步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一
网络经济给现代商业带来了多样化的形式,人们可以在网上签订商贸合同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谈判,可以呆在家里“逛超市”而免受车马劳累之苦,还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或修改图纸,进而可以自行设计自己需要、符合自己口味的产品,可以对生产厂家、商业公司提供样品加以修改。这些使得传统观念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区别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产消者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这种产消合一的兴起,开始改变市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①互联网使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人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网上的信息资源正逐渐替代传统稀缺的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富国、穷国共同享有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谓国际公平……。然而,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网络经济的这些非凡成就时,切不可忽视这种技术型经济所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道德问题。
(一)个人隐私问题
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它运行系统的开放和符号的通用,强调言论自由与人际的虚拟沟通,鼓励对“真实”与“个性”的追求与张扬,这种网络文化造成的后果有可能是个人隐私的被剥夺,私人生活的价值流失。一般说来,通过网络侵犯人们隐私权的行为要有:①电脑黑客的入侵。电脑黑客们出于好奇或其它目的,利用其高超的电脑技术,自由地出入于网络世界,各种安全措施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②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消费者在利用因特网购买某些产品和服务时往往要提供一定数据的个人资料,如家庭人员构成、住址、经济收入以及电话号码等,这些资料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常常很容易被收集、整理、出售,用于商业目的,这就很可能造成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侵犯。在一项有关消费者隐私的调查问卷中,89%的人认为计算机使某些人更容易获得有关个人机密的私人信息。 ③侵犯员工的隐私权。在网络会,一些公司利用电脑网络对员工进行监视,以了解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效率,从而可能侵犯员工的隐私权。“网络神探”是指一种新开发的“监工”软件,把它安装在办公室的电脑里,能将每个员工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所做、所为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企业负责人只要打开浏览器便一目了然。使用了该软件,就如同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可私自打开别人的办公桌抽屉。③许多公司认为员工的电子邮件跟其他商业通信没什么两样,属于本公司所拥有的资源,自己(指公司方)有权决定如何利用它。这种未经许可便私自调阅员工电子邮件的做法在用户和研究隐私问题的专家看来实际上是对员工隐私权的侵犯。④合理的隐私权在当今世界各国已得到公认。一方面,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更为基础,隐私权是一种天赋权利,尊重他人的隐私是自明的义务。保护隐私是对人性自由和尊严的尊重,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伦理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网络经济中出现的伦理问题之一便是个人隐私危机。在电子信息网络发达的国家,个人隐私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已成为网络经济主体普遍性的忧虑。
(二)知识产权问题
在网络经济时代,侵犯知识产权已经成了裸的强盗行径。互联网上的侵权形式则是各种各样。许多网民将他人享有版权的软件作为礼物送与自己的网友,或是放在网络社会里任人使用。这种侵权行径通过高速、快捷的互联网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不言喻的了。⑤由于网络知识产权背后涉及到裸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它的保护问题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面对形形的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现象,世人关注得较多的是从技术和法律方面着手来加强对侵权现象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对于由技术筑起的保护壁垒,往往是很容易被新的技术所攻克的。技术本身的性质也就意味着它终将被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所取代。如此,对于侵犯知识产权深恶痛绝的人们自然便想到了另一强有力的手段――法律。由于法律在本质上是反应性的,只能对已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而通常反应的方式又是极其缓慢的,技术和法律这两道防线并不能很好地阻止互联网中的侵权问题。第三道防线――道德篱笆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道德问题。首先论述的一个问题逻辑是:如果人们在网络上非法复制、使用有知识产权的软件是一种不道德行为,那么当某种社会性的、公开性的知识由于个人垄断而导致妨碍社会进步是否同样是一种不公平、不道德的行为呢?这里不仅涉及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公开合理利用的关系,而且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道德问题,即信息产品开发者的财产权是否有道德基础以及这种道德基础的限度如何?缘于此,复杂的道德问题出现了。从道德角度看,什么是开发者拥有的财产权?其实也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再进一步具体化,我们就会提出诸如下述问题:信息产品开发者从其创造中获益的权利该大到什么程度?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应扩展到计算机界面?区分剽窃原始思想、基于其新思想而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的界限是什么?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尽快对知识产权做出符合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的操作规范。
(三)信息安全问题
伴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早已从物理空间蔓延到网络空间。如何界定信息健全的行为规范,又如何追究信息安全的主体责任?首先确保系统安全是不是每一个网络经济主体都应该承担的义务?如果信息泄露且被非法使用,受害的是与信息相关的主体不是泄露方,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安全责任和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负担?其次,如果认定网络经济主体有义务保护信息,那么应在多大程度上对系统和数据加以安全保护?再说,破坏信息安全的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思考:“黑客”未授权访问的危害有多大?假如是非恶意的应如何对待?“黑客”行为的善恶及其后果又该如何看待?如对于1988年11月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研究生莫里还有,如果在没有破坏原始数据的情况下,未经授权的复制行为应该怎样界定其性质?信息是财产吗?如果是,那么某人盗窃或未经许可复制了信息中是否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呢?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信息安全的挑战,同时也涉及到个人隐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四)信息垄断问题
在以网络为骨架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谁能更有效地搜集信息、掌握信息、加工信息、使用信息,谁就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从社会共同进步、缩小国家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环境来看,信息应当共享,也就是说,信息共享是道德的。但是,从信息的生产来看,信息生产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和智力投入,一些大的信息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往往是惊人的。信息生产者有权利要求占有其信息产品的所有权,通过销售信息产品来补偿投入并赚取利润。从信息的传播来看,它需要大量的软硬件产品的支持,这些网络产品的生产也需要大量的投资,必须在网络使用者身上得到必要的回报。进一步说,由于经济条件不同,个人能力不同,所在地区和国家不同,掌握语言不同,不同的人享受信息的条件是不同的,从而造成多种形式的对信息共享的背离,其极端就是信息垄断。信息垄断不仅是增长其竞争优势的经济行为,也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行为。首先涉及的是控制敏感信息的程度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控制就走向了其极端――“信息垄断”?其次,社会能容忍“信息垄断”吗?这种垄断是不是与其它形式的垄断一样有害和反竞争?这些问题使我们难以对公平的界限达成一致意见。
二
网络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高度自由的系统,网络社会的成员十分复杂,网络管理十分艰难,网络经济带来的伦理问题对网络社会各成员行为的道德约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由于网络和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是一种新鲜事物,目前尚无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于是一些人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网络空间视为道德真空。似乎在这里,有的只是能力的高低,而没有道德上的善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网络行为缺乏经验,对网络行为的可能后果常常做出错误的估计,造成许多人在行为上并无恶意,事实上却酿成恶果。因此,必须对人们特别是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提高他们估计、认识自己网络行为后果能力。
2、建立和健全对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对网络行为和网络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的、可查的一一对应关系。这跟尊重隐私应该并不矛盾。其次,政府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要建立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网上警察”队伍,对一些不健康的、对社会危害大的信息进行堵截、删除,查找制造这些信息人,并追究他们的责任。
3、加强对网络的立法执法工作。网络空间必须是一个道德空间,同时还必须是一个法治空间,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仅靠良心和社会舆论,是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的。而且,由于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常常并不知道网络行为背后的行为者,社会舆论就很难发挥它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作用。因此,法治在网络空间比在物理空间更加重要。当前,我国在网络的立法和执法方面还不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 上一篇:税务风险管理个人工作总结
- 下一篇: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