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网络培训

篇1

一、20*年-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回顾

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基础硬件设施的配置、课程与资源开发、传输、使用及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关心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培训超前。为保障教育信息化能顺利进行,专门为每个学校引进了专业的网络管理员,建立区网管实验室,定期培训网络管理员,增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量。每年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市最早完成全员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同时成立区教育网络管理中心,组建网络中心队伍。

2、教育信息化的硬件配置先进。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每个学校建设标准的校园网络,骨干光纤互连,百兆到桌面,信息点分布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并且完成了幼儿园的园网工程,信息点覆盖到各个教学点,实现了“园园通”;每个学校配套了一个或多个标准计算机房,保证学生上机都达到一人一机;统一为每个教室配备了计算机;每个学校低段年级都配备了大屏幕设备;每个教师都拥有一台办公计算机……这一切都为教育活动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每个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网络中心。校校之间通过光纤互通,保证校际之间的数据共享,形成了覆盖各个方面的硬件基础。

3、教育信息网站建设全省领先。20*年至20*年间,*区教育信息网从最早的展示型网站发展成信息平台,到现在的综合交互平台。采用统一用户认证,提供给教师电子邮件服务、FTP空间服务、教育论坛、信息报送等多项服务。网络中心目前承担了四十个网站的运行。同时本地资源库的建设和“中教育星”的资源库使用,丰富了教师的资源获取来源。“局长热线”自开设以来公开答复了近千条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心语心声”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基于环境的心理辅导,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关注。同时依托网络开展了网上教研、发展性评估等一系列的活动。*教育信息网20*年度获*市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一等奖,浙江省最佳教育网站。

4、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成效显著。积极组织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研究工作,引导学校通过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活动,使学校在校园建设、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有5%的学校被教育部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23%的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18%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参加各种级别的评优课,20*年圆满的承办了全国第九届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观摩会。根据*区是教育部信息技术实验区的特点,组织力量编写了区域特色的信息技术读本。

二、当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究、探讨、解决。

1、资源建设没有形成系统化。表现为:缺乏有力的统一指导和协调,推动的力度不够;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协调和合作不够;造成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2、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表现为:对网络安全攻击反应呈被动模式。对区域内的病毒爆发控制力度不够,大量的计算机由于病毒或者恶意程序的干扰,导致计算机的性能大幅度下降。由于硬件问题造成的数据遗失与损坏故障,潜在地影响着大量教师的工作资料的保存。学校的有关信息资料保密意识不强。

3、培训项目缺少论证,培训缺少整体规划。导致出现:区域性培训中对教师进行的技术培训比较多,对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等培训相对薄弱。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比较少,培训过程中缺少统筹,使得对培训内容是否合理、培训时间是否足够、培训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培训后教师的实际应用有多少效果等情况知之甚少。

4、课程整合课有泛化与虚化倾向。所谓“泛化”是指将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行为都冠以“整合”之名,无限地扩大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涵盖的内容。“虚化”是指实践推进不够,表面文章过多,其实很多实践课例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有目的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

此外,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把握和领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用于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及相关项目研究的经费偏少;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制度落实不力。

三、20*-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新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发展后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为办让全区人民放心满意的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我区的实际情况,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原则是:

1、应用引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教育信息化要突出以应用引领发展,确立网络应用贴近教育需求、硬件环境满足网络应用的原则,使教育信息化为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和实现终身教育,以及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和育人环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

2、科学规划,确保整体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必须从全区教育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教育均衡建设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正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杜绝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坚持做到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协调;硬件基础的投入协调;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个性与共同的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增强教育数据积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因而,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度超前,来引导并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加强教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及时提供参考数据。

4、多种模式,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智慧,通过整理、提炼教师的原创作品研制资源包,并通过购买资源包,收集资源包等多种形式将各种有效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汇总成*区资源库。

四、20*-20*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三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软硬件投入比率科学合理;全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较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和科研等工作;教育信息资源初具规模,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健全各级各类的信息化相关制度和规范,并得以严格执行。建立一支扎实、稳定、高效的专业技术队伍。

具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信息资源;健全信息化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三年内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适度领先,够用为准”的原则,继续完善全区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育资源建设,注重提高使用效益。要借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向,逐步调整硬件与软件投入比率。

一是普及多媒体设备,力争在20*年全区所有小学的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

二是探索教育网和设备的维护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提供专业服务,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问题。

三是搭建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各类教育应用系统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门户集成,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四是建立更稳健的网络,将区级学校的光缆直接连入区教育网络中心,增加独立出口,同时跟市教科网络依旧保持互通。实现家庭用户高速接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高速网络通道。加强网络安全,保证数据的安全以及灾难后数据恢复,建设网络安全机制和大容量数据备份系统。

2、提高教师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建设与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要把教师在场培训与在线培训有机结合,开发并推广教师远程在线培训系统。通过在线培训系统开发和在线培训课程建设,为全区教师网络学习提供信息化环境和丰富的远程在线学习资源。

二是开展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能力培训。我们将完成全区300名左右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善于独立思考的研究型教师,成为*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领头羊”。

三是利用网络环境实现教育科研的系统化。开发课题管理中心,第一阶段实现对区级以上的课题实现登记、查询等功能,第二阶段实现对课题的实施整个过程的追踪记录。同时建立教育科研资源中心,提供给教师各种科研的方法与理论,每年的更新量不少于300篇。

四是加强学校管理者培训。依托高校对学校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学校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领悟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能力。

3、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教育信息资源

努力让教师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区资源库中心每年完成新课程的20%的资源,包含每单元的资源包、资源元素、教案、专家解读等。资源库扩充的形式采用征集资源、购买资源、整合资源等多种形式,争取三年内覆盖各个学科的60%单元的内容。研制合适的网络教研平台,利用网络不限时空间进行网络教研活动,保证每年用于专家点评(或教师能网上互评)的课堂教学实录不少于50节课。成立在线名师工作室,展示名师风采,加强名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活动

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优化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个性的培训。创建一批针对学生的主题网站,丰富学生的网上资源。逐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利用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互动,争取三年内该系统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开设空中课堂,将名师名校、骨干教师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为全区的学生所共享,采用视频点播、在线问答、互动论坛、聊天室等多种网络形式为学生服务。

5、健全信息化制度,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实现全区办公自动化,将教育管理和日常工作纳入网络化电子办公平台,第一期(20*年)实现教装中心与教育局的办公自动化,学校的校长与教育局办公自动化初步对接。第二期(20*年)实现校级的办公自动化,学校挂接和自主开发学校特有模块。第三期(20*年)完全实现教育办公自动化,形成办公的门户网站。

利用网络建立各种公众平台,加强数据交换与展示功能。创建具有教育特色的BLOG平台,实现教育叙事、心得体会,经验交流等。建立建全音视频点播系统,每学年增加的课堂录像不少于120节;每个学校每学年提交一期学校风采展示,其中新课程视频新增不少于20节。强化网络安全措施,落实网络安全制度,每年进行网络安全常规检查,每月网络情况上报制度,*教育门户网站每月公布汇总数据。建立网络报修平台、短信中心等,保障信息化设备与网络的正常运行。

6、拓展学校教育虚拟空间,促进学校、社区、家庭的和谐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延伸学校的教育服务,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学校、社区与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是探索学校、社区、家庭联系的信息化模式。到20*年底实现全区20%以上的中小学生能利用网络在家庭或社区进行学习、交流。

二是建立0—6岁学前教育、游戏等专业服务咨询平台。建立网上幼儿园,实现园所、家庭、社会的互动,初步实现全区学前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社会化。

三是各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各中小学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等内容上网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所有中小学的电脑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都能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向学生开放。

四是建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在“心语心声”基础上,完善网络心理咨询,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益服务,为家长提供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咨询服务。

五、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保证规划中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稳步发展。

1、完善制度的建设

在认真实施《*区教育信息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要制定相关的学校网络工程及设备招标等管理制度,明确义务,明确责任,保证项目前期分析的正确性,保证项目实施过程的继续性和保证项目后期的维护性,并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

2、保证持续性经费的投入

从财政上保障各类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益的应用工程,逐步使硬件与软件建设的投入比例趋于科学合理。同时教育局每年拨专款用于各类硬件环境的正常维护和维修。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进行各个层面的应用培训和技术培训。

3、加强多层面技术上力量

学校要有专人保障校园网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区网络中心和专家组保障对全局的网络正常运行、网络安全、数据检测。还要通过外包方式,利用应用系统开发公司的信息技术保障我区整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具有健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

4、确立调整性的机制

确立本规划中的项目修正机制。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用户需求不断在变更和提高,为此,要及时对本规划中项目的最终目的进行修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及时调整,使本规划能始终与*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5、建立公正的评价、检测机制

篇2

关键词 欠发达 教育信息化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各级政府的文件也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存在硬件数量少、陈旧、缺乏管理和维修等普遍问题,而且购买硬件设备在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现象。二是常用的应用系统不足,使用效率低下。三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系统学习和领会,以致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思想观念落后。四是优质教育资源贫乏,校本教育资源不但形式单一,而且质量不高。五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低,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汕尾市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到本地区发展的软肋,并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信息化建设做法和经验。

2 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汕尾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从2004年完成建设汕尾市教育城域网信息中心以来,本着“把不需要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钱的规划做好”的宗旨,在经济上多方筹措资金,多部门联手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2.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像上课没有备课一样工作做不到点子上,在建设中就会产生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为此,汕尾市不但制定了《汕尾市“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汕尾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各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和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时间表。而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上,2011年12月汕尾市教育局与中国电信签订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战略框架协议》,在基础网络建设、校园网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建设和校园安全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由中国电信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市教育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基本需求。

2.2 注重实效,以用促建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汕尾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着重把握“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强化应用,以用促建”为原则,把最需要装配的硬件、最需要使用的应用软件先建设好。例如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对2004年的基础网络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通过架设市-县-校三级环形网络结构,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畅通性,同时实现学校网络全面光纤化,并由原来10兆网速全部升级为20兆,主干网络由100兆提升为1000兆。

2.2.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提升课堂效率

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来开展。学校教育的基础为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一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量”,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提高课堂教学“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大大提高课堂内容的信息量,而且节省了教师板书等工作的时间。而提高课堂教学“质”的方法,除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同样是讲解一个概念,通过文字描述与通过图像、视频等教育资源展现或演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就大不一样。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教育资源,汕尾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的工作:一是宣传和引导教师使用各类免费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资源,如“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名师网络课堂”等;二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通过收集本市教师的优质资源、购买其他优质资源等方法充实市级资源平台;三是发动和鼓励已经拥有教育资源库的学校免费、无障碍地向其它学校开放共享;四是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硬件配备工作。

2.2.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加强课题研究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汕尾市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类的课题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全市申报教育技术类课题中,国家级、省级课题将近二十项,课题成果丰硕,并且这些成果都得到了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不但继续申报国家和省级课题,同时鼓励中小学校结合本地实际申报市一级教育技术课题,仅2012年就有18个市级立项的教育技术课题。

2.2.3 以学校稳步发展为目标,提高建配实效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好的成绩,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反之,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又会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然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发展相对缓慢,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以“实效”为目标,用最经济的方法去实现最迫切的需要。例如,汕尾市陆河县(国家级贫困县)在2011年投入了资金16万元,为无经济能力装备多媒体电教平台的小学装备了5个移动式多媒体电教平台,使全县3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都基本上有了一个电教平台,不但使用方便,而且能够多课室共享使用,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在建设和装配中真正体现投入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2.3 加大培训,更新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体现这一目标。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教育信息化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汕尾市从教育城域网建设以来,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兴趣,发生了从原来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各级教育部门及时抓住各中小学教师渴望新知识的时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仅经常派遣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还专门聘请专家到市里开展培训,或者直接到县区、学校送教上门。但是,派遣人员外出培训的费用相对较高,许多学校仍然不堪重负,为此,汕尾市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和网上自学的办法。据统计,从2006年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以来,汕尾市通过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每年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数约2000人,经过六年的连续培训,基本完成了初级培训,并正在继续开展中级培训。在其它培训项目中,主要采取对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再通过骨干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扩大了教师们的视野,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4 树立标杆,加强示范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学校同时开展,因此,采取“树立标杆,带头示范”的思路有其特殊意义。汕尾市积极鼓励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申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市从第一批的2所到如今的24所,这些学校在探索和研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也使学校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们对周边的中小学校也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传授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案等方面也给予了深入指导和大力帮助,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5 先有后优,资源共享

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对教育而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地区中小学同样享有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然而,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汕尾市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使教师不但能使用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还能分享他们自己制作的优质资源;二是定期收集全市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优质课例、优秀课件、教案等;三是从教案入手,落实教育资源建设任务,让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教案;四是开展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制作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只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篇3

【关键词】医学教育;信息化;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医学教育的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实现医学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其次是在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上构建信息化平台,从而实现医学教育从传统的板书模式向信息化、网络化转变。

一、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根据我院上课的情况分析,多数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一些特殊课程,如外科手术学、概论等比较直观、需要图文结合或者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的课程,都需要在上课过程中随时播放视频文件,以达到授课的最优化效果。

(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院的网络技术主要应用在英语网络教学和寒暑假的网络教学上。通过远程控制,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家就达到上课的效果,既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消耗,又解决了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

二、实现医学信息化的途径

实现医学信息化应该从人开始,而不是从设备开始。应在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上投入更多的支持和精力,否则用大量资金购买的设施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一)构建信息设备

为实现校外信息资源和校内资源的共享,学校为了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先进的网络环境,从而应该建立校园网。在网络的总体设计上,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既不盲目追求,又没有局限性,同时网络设备还要留有余地,能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扩张进行升级,使投资更加合理化。

(二)建立健全校园网

校园网上的软件应能够满足日常办公、管理、教学、研究、网络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应用软件统称为校园网平台。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办公管理、正方软件管理平台等等。这些平台都应具有学校的特色,符合医学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三)建设教育资源库

教育资源可以是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也可以是数据,如成绩数据、学籍数据等,也可以是教学资源、图书资源或者其他材料。这些资源可以是学校内部产生的,也可以是在校外收集的。将如此多的信息建成一个资源库,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它更好的备课、充实讲课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它更方便的查询信息,获取知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它调取各种信息、资源,方便办公与管理。优势如此明显,因此建设一个全面的教育资源对一个学院来说是必需的。

三、推进医学教育信息化的方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切实把医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舍得投入,推动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医学教育现代化。

(二)科学规划、明确标准

从国家层面上,要尽快出台相关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做到工作目标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统一领导、业务管理统一规范、信息服务同意高效。从省市层面上,可逐步建立和完善分平台,建立基本数据管理中心。各个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夯实基础,逐步提升信息化的脚步和能力。

(三)抓住重点、协调发展

当前要充分利用原有信息,网络资源,加快硬件建设,优化结构和功能,突出医学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可操作性、规范化和人性化。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技能和水平。注重网络和信息安全,构建一个技术先进、管理高效、安全可靠的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对医学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很多院校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还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因此没有足够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因此导致本校网络信息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二)对人才的培养、培训不到位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实现人的信息化。因此,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有很多院校,要么没有认识到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不发展,不扩张。要么就是认识上到位,可是搞错了方向。花大量资金购买设备,而实际会操作的人员却少得可怜,因此导致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网络信息化普及不够

很多院校硬件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技能和水平都没有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更不要谈到信息普及化了。因此,在领导认识充分的前提下,要加快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注重信息安全、有效。

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医学教育要摒弃传统观念,在言传身教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学科的整合,使医学教育信息化向着更有利、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耀萍,丁文祥,苏肇伉,徐志伟,孙国军,何毅.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9,22(1)

[2]马尚林,张钊.浅谈医学教育信息化的实现[J].教育研究,2005,23(15)

篇4

一、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教育的新思想、新形态,也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日益显著,教育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只有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激发教师主动学、用信息技术的热情,自觉地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二、加强信息技术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基本保障。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在多媒体教室、网络以及个人计算机的配置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需求,这不仅制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产生阻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按照教育信息化工作“三通两平台”的总体安排部署,争取社会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增加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机房以及个人计算机的配备,尽量满足教师学习、教学需求。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特别是加快农村偏远小学和教学点互联网接入进程,为教师开展网络研修,获取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与沟通创设良好的硬件和网络环境。 

三、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1. 依托项目培训。抢抓“国培计划”等项目机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师培训项目,认真做好培训安排和参训教师的遴选,分批选派校长、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等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和观摩活动,接受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专业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点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星星之火”;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教师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修网”参加网络学习,认真做好培训的组织、督查和考核评价,提升培训质量。 

2. 落实县级培训。教研、培训、电教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制订本县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培训内容的选取和培训难度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的业务需求和信息技术储备水平,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实践操作,既要有通识内容又要兼顾学科特点。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假期与平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开展培训,使每个参训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 强化校本培训。实施“培训与学习有机结合”校本培训运作模式,优化培训实施策略,宏观引领,个体挖潜。“以问题为中心”激思引趣,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切入点,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一是充分挖掘内部资源,由部分专业知识雄厚的领导干部或骨干教师承担相应任务开班讲课;二是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座辅导。面向全体教师,统一安排,集中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活动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评选、“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等国家、省、市、县组织的信息技术活动,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比武”,通过观摩课、公开课、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各种活动,营造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调动和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积极性,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 

五、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机制 

篇5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三通两平台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1 建设现状

吉化第三小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吉化公司化机厂子弟学校;2011年8月,正式划归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有南北两座教学楼,占地12464.3平方米,建筑面积10971平方米,现有44个教学班,学校现有44个普通教室,有卫生室、微机室、电教室、音乐、美术、科学、舞蹈、图书等17个专用教室。以上各室都有网络接口。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几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紧迫性,成立了以校长、主任为首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信息化办公室,围绕教育信息化工作,在软、硬件建设上及现代信息教育应用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政府财政投、租用、自投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成了软硬件设施功能较全、包含部分新设备的吉化第三小学教育信息化系统。现在我校建有以信息中心为中心,信息点(有线、无线)遍布校园所有办公室、教室、各功能室;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小学)有一定地位。

到2015年12月,现有的硬件系统有: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数字化图书系统、校园公共广播系统、网络教学与多媒体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在硬件方面,全校有联网电脑318台,联网学生计算机室3座,连网的普通教室数44个、办公室27个、美术教室1个、电子琴教室1个、实验室2个,多功能厅2个,Led显示屏3组,白板50套(一体机25套,分离式25套),与教育局联网监控摄像头41个,视频会议系统1套,电话系统1套,服务器2台,资源总容量2T,可存储容量59T(网络云盘),联通、移动双30兆外网光纤接入,H3C MSR3660路由器1台,H3C 5560核心交换机1台,1000兆光纤骨干核心交换机,100/1000兆至桌面,无线48点,覆盖全校主要教学场所。

2 应用现状

在软件及应用方面,学校通过各层面的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实现了学校多个层面的信息化,最终达到用活。如:教师管理信息化、备课管理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德育工作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校园整体信息化程度较高,应用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融合形式课时覆盖率达91%以上。

2.1 信息化走进课堂

“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白板,教师运用白板等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通过音、视频、动画等灵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减轻了教师的言语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实效。

2.2 信息化基础知识培训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教师的整体应用水平是分不开的,因此学校从基础培训入手,进行了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WPS和WORD文字编辑系统、Excel、WINDOWS XP win7 win8 win10操作等基础培训。

2.3 课堂设计培训

通过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怎样设计网络教学课等多项培训,在培训中使教师明确了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促进教育信息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4 网络运用培训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是网络的综合运用,为了更好的契合教师网络运用需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培训:最基本的上网操作培训;用新浪、QQ、网易、搜狐等邮箱收发电子邮件的培训;利用百度、谷歌、360、搜狗、必应等搜索工具进行资料搜索的培训;针对中国继续教育网、新浪、网易、QQ等的博客建立、美化的培训;QQ群建立及使用方法的培训;如何利用飞信进行免费短信发送;如何运用微信进行家校沟通;如何充分发挥校内外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系列培训极大的强化了教师的信息化提升。

2.5 课件设计培训

每位教师制作课件的情况是保证教育资源有效提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更好的进行课件制作,我们进行了PowerPoint、AW、Novoasoft ScienceWord、FLASH培训,在制作过程中培训教师,也为大容量课件库作充分的资料准备。

2.6 录播系统应用

为更好的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市教育信息中心在深入调研的情况下,结合学校实际,为我校配置一套现代中庆全自动录播系统及一台存储式服务器。使得优质资源班班通得以实现,并且逐步建立资源服务平台。

学校领导研究确定,设备要管好用好,本着这个原则,操作者充分挖掘录播系统的利用价值,结合学校的网络状况,从建成到现在已经进行了课堂教学、法制教育讲座、家庭教育讲座、典型班队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录制、直播,并把视频上传服务器,为错过直播的师生提供点播。因为是在局域网内,服务器运行速度得到保障,并且净化了网络环境。

录播系统及吉化第三小学校教育云平台的建成,解决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全校师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观看一些场景的直播、点播,极大的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使得优质资源能够人人受益。

2.7 设备信息管理电子化。

教育信息化中的管理现代化明确要求管理的方式方法,要逐步向现代化迈进,为了更好的落实管理现代化,我们实时监测到每台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情况,学校建立了电子档案,明晰了每台设备的责任人,清楚的看到设备情况。

2.8 用好免费资源,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我校硬件现状,不能够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存储要求,我们广泛的搜集互联网免费资源,提供存储空间。向老师推荐使用百度网盘(免费2T空间),360云盘。这样既节省了购买硬件的资金,也为资料的有效流转提供方便,达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时使用自己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随时随地共享自己的资料给需要的人,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利帮助。

3 体会与反思

我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与时代的快速发展的需求和先进学校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对于打造高端互联网+智慧教育还有很大距离。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信息化不仅仅具有生产力(生产技能和生产工具)发展的内涵,更重要的,信息化意味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全面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校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初步建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从人员素质、人员应用信息化能力上不断加大力度,使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全市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4/11/13/20141113104447859.pdf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效益;风险;探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36-02

2012年3月20日国家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考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内容,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切实转变观念,把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结合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进一步创新机制,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1 高校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1)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特色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建立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使课程变活、变大,推动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在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新突破。

2)提高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的需要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学校急需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教育信息化对及时掌握师生的相关信息需求,更快捷地和上级部门、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了重要手段。“三通两平台”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对外交流等工作的重要平台。

3)促进和丰富高校科学研究领域和内涵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保证了高校科研工作的透明、公开,学校师生能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研究改革教学方式,开发专业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但拓展了视野,还增加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4)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高校在特色专业、特色课程资源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高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建成“班班通”和“人人通”,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紧扣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及发展战略,为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2 效益分析

1)人才培养效益

高校的网络空间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后,将依托校园网络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为技术支撑,实现教学资源库、教学问题库等教学体系构成要素的有机构建,将特色鲜明、时效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当中,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此全面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改革,形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学生用空间学习,在空间完成讨论、作业、考试、拓展等旨在提高技能的创新型开放式学习。通过各种活动的展示、展播、推荐、评选促进资源共建、互动和共享。这场空间教育教学的革命使课程变活了,课堂变大了,资源变多了,创新变快了,管理变实了,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教育改革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2)社会效益

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地位,高校的网络空间教学资源的建设将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切实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结合高校教育发展方针,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力争打造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品牌。

高校网络空间教学资源建设与探索,以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为推动,逐步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资源体系,能进一步推动本区域内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完善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平台,通过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积极促进学校各级师生同步应用信息技术;同时加大全国各高校之间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对加强本区域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落实“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远程培训”及其他培训项目有着深远意义。

3 风险分析及对策

1)由于网络空间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教学的教育技术革新,这种革新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技术与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中老年教师因为年龄或学科背景难以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从而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学习运用网络空间教学,将导致空间教学的推进进度的延缓。针对这类情况,高校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在空间教学推广初期即进行全校教师的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帮助教师克服课件制作初期的一些技术问题;(2) 各教学部门成立网络空间教学先行教学组,由部门领导亲自带头,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等参加;(3)选拔一批优秀学生与老师一起组成技术攻关小组,更好的让老师把握学生心理,促进师生互动;(4)用心组织,精心安排上好空间教学示范课、公开课,并在课前、课后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促进全校教师空间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2)由于网络空间教学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教育平台、工作平台、创新平台和休闲娱乐平台,因此每一个空间用户都可以在空间里收集学习资料、上传课程资源和发表评论等。网络空间在给师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会因为隐藏在网络中一些同学的某些偏激思想言论、不良音频视频等负面信息给其它同学或学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这也给高校管理者的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能力带来新的挑战。对此高校应加大网络空间管理力度,严格审核空间用户的发言以及上传的各类音、视频资源,并组织学生处、团委等有学生管理经验的人员及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空间教学,使网络教学空间也能成为正确思想教育导向的空间。

3)由于空间教学资源的特殊性,用户在上传或引用相关资源时也不可避免的涉及版权问题。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将增加学校网络空间的管理风险。对此可以增配专门的空间管理员,通过举报系统反馈,及时发现并在有限时间内解决可能存在的侵权问题。

4)由于空间用户使用真实身份证号及姓名注册,相关的个人信息、爱好、工作住处等个人隐私存在被泄密的可能。对此需要进行针对空间中权限设置、保护私密安全等问题的相关培训和指导。

网络空间教学使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素质全面提升,引领着学生健康成长。在这场由“空间”触发的教育改革中,许多师生创造性地运用空间,改造工作与学习,对充分利用空间改革教育、优化学习进行了有益探索,必将迎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

参考文献:

[1] 梁飞媛. 关于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9(9):25-26.

[2] 李普聪,钟元生. 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2):83-85.

篇7

我中心学校共计6个班,公办教师21名,学生73名。拥有计算机室1个,办公电脑21台,全部接入光纤网络。因此,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势在必行。在我校电教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在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电教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做如下总结。

一、健全组织,落实责任

1、注重职责管理工作,定岗定责,明确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中能各施其职,保证电教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不断规范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的各项相关制度。完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各种网络平台。

3、注重校园网络的维护,确保网络的畅通、正常运行。保证学校有关活动信息及时上报,并上传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平台。及时做好学校网上信息的更新。

4、加紧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我校网络学习平台,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形成规范、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库。

5、注重培训,努力提高运用水平。我校在推进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技术认识及运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依托平台,强化拓展

1、依托网络教研平台,强化教科研建设。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不仅使学校的资源得到了充实,及时了解教学前沿性问题,同时多数教师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从中受益匪浅。

2、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途经,一种策略。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我们教育信息化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校信息化建设组经过多次学习与探讨,确立了今后我校的教育信息化的中心和重心:将不断完善校园平台的多项管理建设、学校教学平台建设、学校资源库建设、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建设等。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由于专业人员的短缺,致使好多网络故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校园内网建设不能开展,导致学校一些教学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力争人人都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会制作常用课件的一些软件,能制作简单的课件。

2、积极争取资金,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

篇8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措施

一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人才素质,促进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喜人局面。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学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加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科教兴国的最实际和最迫切的行动之一。

二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改善教学手段、强化素质教育、提高管理效率,逐步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大众化以及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这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要统一认识,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去,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及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的计算机学科教学,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管理,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基础设施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到最近开始的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轮廓分明的四个发展阶段显示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在不同阶段的任务、重心和发展特征。

教育信息化一出现,便与信息通讯技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许多人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集中于技术层面上。例如,国内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此可见,所谓“教育信息化”,重点即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随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其概念的理解也逐渐从技术维度转向了个体、观念、组织管理和制度方面。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也有研究者提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的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已开始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发展到了系统的组织和机构层面。正如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一样,“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本身并无一个预置的固定框架和模式,需要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

三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以及目前的状况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必须手段。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水平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题库和学校管理软件到今天琳琅满目的多媒体软件和教育资源库,从简单的电子教室到各地互联网和校园网的迅速兴起。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早在1982年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的建设,地区性城域网络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仅本科以上层次的大学几乎都已直接接入CERNET,而且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已近十万所,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达5700多所。

据1999年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6万所,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近3000万人,拥有计算机165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0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3000所。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所有的高中在校生都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大中城市70%~80%的初中在校生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15%~20%的小学生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1 年年底,约有15579 所中小学建立校园网;全国中小学有电脑307万台,大约51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同时国家逐步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广大中小学生都可目睹、聆听名师讲授的课程。

例如,我校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四年级开始,每周一节课,保证每生一台机。学校曾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投入了大量奖金,五年前,学校就组建了互联网和校园网,是采用光纤接入互联网。学校为每个教师配置了一台电脑,学校有四间配有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有三间每间配有56台电脑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的配机为C66及P3900。现在,校园网内共有电脑近三百多台,每台机均能上网,并且局域网内的各种相关的安全配备齐全,如安装瑞星杀毒网络版(300用户),用过滤王(硬件)对不良信息过滤,安装了硬件防火墙等等。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是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对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理解不清,相当多的人将“教育信息化”和“购买设备”“上网”简单地联系在一起,并不真正了解教育信息化的需要。要想理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要先明确信息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目前,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是信息资源库和校园网的建设。另外,还要形成全国性的服务、培训机构,形成整体性发展的良好发展模式,尽量避免区域性、地方性的分割发展。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和教育软件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硬件易得,软件难求”,许多地区和学校,硬件设备上去了,就是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管理软件和教学软件,以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

多数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总体还处在初级阶段,程度不高,发展不快。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推进步骤尚不明确,校园网虽然建成但利用效率不高,学校计算机配备仍然不足,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师培训有待加快,非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提高。

四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现代化,要采取必要措施。具体如下:

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通过业务学习、教师论坛等形式学习信息技术,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如我校曾多次派教师参加全国省内外各种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学校大部分教师已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对全体教师进行了NIT考核,都取得好成绩。

2.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自2001年组建了互联网及局域网, 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投入了大量奖金,使学校基础设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方便了老师们在网上查找对自己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料和信息来辅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通过引进大量的优秀的教学管理软件、题库、多媒体教学软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和网络资源,鼓励教师从校园网资源库、中国教育网、因特网等下载优秀的课件,简化教师开发制作课件的过程,提倡电子备课,从而大大提高备课效率。

(2)挖掘自我潜力,鼓励教师利用网上资源,制作适合学科特点的CAI课件,积累形成自己的素材库、课件库。

(3)是学以致用,狠抓应用。如何使资源为我所用,发挥效率,信息技术人员应结合培训所学知识,迅速熟悉机器性能,熟练操作技术,保证接收系统良好的运行,并按照计划定期下载相关教学内容,及时与各科任教师取得联系,指导科任教师将下载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去。有价值的同步学堂、示范课,用刻录机制成光盘交给科任教师使用。

网上资源十分丰富,每天都下载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从简单的文字信息到声情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科资源中有很多各科的成套教案,直接打印下来,稍作修改便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去使用,教师们可以轻松地备课和讲课。网上作业也灵活多样,网上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文件,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灵活、牢固,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涵有更深层的把握,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使用,我们发现教育网络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机会,网上优秀的课件资源(示范课、学生天地)对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网上下载的各种资源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拓展了知识面,特别是英语学科方面,利用网上声情并茂的课件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能纠正发音,积累常用短语,提高交际能力。

3.围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开展课程整合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整合,推动教育信息化,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平台,以教育资源为基石,以应用促发展,做到边建设、边使用、边发展。如我校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应用比较活跃,这一切,均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的同时满足个人的需要,帮助学生运用各种媒体和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交换、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使学生的素质在合作和协作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五 结语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绵亘不断的渐近过程,它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在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靠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要从具体做起、点滴做起,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认为,教育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总趋势主要有如下几点:民主性、科学性、人文性、开放性,而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运动应该向这个总趋势不断靠拢、看齐,以融进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潮流中去。

参考文献

[1]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4-1-12.

[2]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报2002-10-12.

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信息化

一、中职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8年教育部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经过两年的调研,梳理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标准,制定了我国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就中职校而言,目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学校联网率达到85%以上,基本每所学校都建有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教室,且使用率比较高,校园局域网建设都基本完成,在信息安全方面,部分学校已经采用网络防护病毒系统,少数学校已建立网络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系统,个别学校建立了入侵检测系统。

其次,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库、上海市精品课程平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部分学校也针对学校特色专业建立了专业资源平台,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再次,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多数教师在使用办公软件及光盘资源方面较为熟练,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都有了非常积极的认识。网上搜索、交流和学习成为一部分教师学习与备课的重要方式,在课件制作技能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1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中,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为“构建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丰富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素养和技能。”

二、中职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职校信息化建设在近两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重硬件轻软件

很多中职校认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计算机硬件与网络基础建设,纵观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几年建设现状,基础硬件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数字化校园软件却仍然处于零起点,软件的匮乏也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快速提升的瓶颈,从而导致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处于一个低水平。

2.资源质量与数据安全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很多中职校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开发人员与一线教师或者资源使用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资源的建设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另外,有些中职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忽视数据标准和安全,给信息化建设留下了隐患,应加强数据标准的贯彻,提高信息安全等级,加强数据安全工作。

3.信息化人才队伍匮乏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校园硬件及软件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信息化资源必须是由人来使用并且从中获利的。目前中职校现有的管理人员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偏低,这可能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为此,对全员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教育改革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对中职校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想法

1.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机制建设

加强中职校教育资源建设发展策略及共享机制研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免费中等职业优秀教育资源库,探索如何更为快捷的向全国层面输送优秀的教学资源。加强优质资源的开发研究,加强对新课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教学教法研究,探索如何开发出有质量保障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优秀资源。

2.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

要重视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信息化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批具备较强战斗力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在应对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挑战上,要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面向全校师生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要深入了解师生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推动师生实现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的更新和变革。

3.构建安全的信息化校园环境

随着数字化校园中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行,校园基于网络的管理行为愈加普遍,数据的安全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应从管理制度上建立学校层面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学校的身份认证中心,建立相应的管理和密钥分发机制,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建立各级网络运行监控、入侵检测和防御、上网行为管理,确保网络环境安全可靠。

篇10

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处基础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做好小学教育工作。一、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二、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三、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分析;四、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培训问题;五、教育信息化家校互动。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建设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处基础教育初始阶段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做好小学教育工作。

1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信息化时代将是智慧教育时代,智慧教育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结合起来,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信息化的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智慧教育概念,集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

在国家大力倡导“三通二平台”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成为主流趋势,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课堂录制的基础上实现多方互动?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初步完善,目前教育信息化已逐步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以应用和资源建设为主的阶段。

智慧教育要求学校快速建设大量的精品课堂和互动教室,建立视频服务应用平台,以录播技术、大规模跨平台互动技术、跨平台直播技术、跨平台点播技术为核心提供以校园内部为主,辐射周边地区、偏远山区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同时通过网络与教育云平台对接,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推广。

教育信息化使得互联网上的多个教室可以同上一堂课,并将课堂实况同步录制下来,供互联网用户现场直播以及课后点播的系统,互动系统可实现在授课过程中本地教室与远程听课教室之间的同步授课,以及实时音视频互动交流。互动过程能够同步录制,真实展现互动教学场景,同时也支持上级领导、专家对于精品课程的远程观摩、点评、学术交流、教研和对口援教等活动。

2 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从学习水平结构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自我发展性评价以及教学有效性这四个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和分析。采用先进的测量学、统计学及目标分类法对基础数据的深度挖掘,横向比较、纵向跟踪教学质量,实现对教学质量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让家长和学生随时了解学生在年级、班级中学习的进步状况;让教师随时发现自己所教班级在整个年级中的实际状况,分析班级在整个学业阶段的教学质量进步状态,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随时了解教学目标达成度,可随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监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

3 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分析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教学质量分析的目的在于客观评估教与学的现状,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问题并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改进措施,因此教学质量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是多方面科学精细化分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分析。

二是教学质量分析应能分析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状况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状况。通过每次的试卷质量分析,应能反应试卷的难度、区分度、效度、信度。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质量分析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三是教学质量分析更应侧重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和学生个人学习质量的进步分析。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应从通过跟踪各次考试的平均分比值、优良率比值、及格率比值及M值比值等多方面反应出教师在教学质量在年级中什么时间是进步的,什么时间是退步的,然后找出原因,找出问题所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个人也应从年级班级的整体走势跟踪和标准分跟踪及各次的个人成绩与班级年级的差距跟踪,及从个人学习能力的跟踪可以正确地分析出学生何时进步的,何时退步的,可让家长参与寻找问题所在,达到提高学业质量的目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可借助安脉教学软件,本软件专注于教学质量分析,帮助学校有效的监测和反馈学生学业进步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水平。

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涉及到学生、家长、教师、领导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因此教学质量分析,应从深层次的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通过细致的教学质量分析和教学质量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

4 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培训问题

教师培训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系统主要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教师管理、网上报名、班级管理、课程申报、学分管理、结业管理、用户管理、系统参数设定八个模块。培训教员可网上培训课程,进行对学员网络课程的学习和管理;学员可进行在线练习、作业的提交和对教师的意见反馈,可进行校本培训学分、基础型培训学分、发展型培训学分、研究型培训学分等的鉴定及查询和统计,可实现各类教师和干部培训要求学分的自动判定功能。

5 教育信息化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包括学校动态信息、学生调查表、班主任反馈信息、家长反馈信息、班级留言、学科讨论、心理咨询、互动聊天、友情交流等部分。家校互动模块让学校、老师、家长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和老师、学校进行及时、方便的沟通;学校可对学生在学业中的各种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查,探索和研究学生学业与学科和教师关联度;家长可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的表现、及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信息,并可把自己的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学校,使家长、学校、老师的沟通更加紧密,实现学校、老师、家长三者之间的互动。

作者简介

郭仁越,女,现为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