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安全溯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的安全溯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的安全溯源

篇1

>> 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二维码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农产品溯源的想象空间 矿质元素指纹技术在植源性特色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空气能热泵干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分析 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及技术实现 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农产品安全溯源物联网体系分析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基于RFID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溯源系统应用研究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应用现状与展望 农产品溯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农产品方面的应用研究 新疆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新疆农产品出口现状研究 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农产品现代物流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在新疆举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4] RFID世界网. 二维码应用于新疆阿克苏林果业溯源[EB/OL].(2011-12-09)[2013-07-15]. .

[15] 中国广播网. 兵团阿拉尔市实施生猪肉食品质量追本溯源体系[EB/OL].(2012-05-03)[2013-7-15]. .

[16] 新疆农业信息网. 新疆蜂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溯源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EB/OL].(2012-08-24)[2013-07-15]. .

[17] 中国农业信息网. 乌鲁木齐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建成[EB/OL].(2012-12-12)[2013-07-15]. http://.cn/jjpd/ncpzlaq/201212/t20121212_783433.htm.

[18] 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新疆牛肉质量安全溯源项目启动[EB/OL].(2013-03-08)[2013-07-15]. http://.cn/NewsDetails.aspx Id=50536.

[19] 房瑞景, 陈雨生, 周静. 国外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监管体系及经验借鉴[J]. 农业经济, 2012 (9): 6-8.

[20] 田金琴, 丁红胜. 无公害枸杞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的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0): 12 590-12 592.

[21] 张欣露, 王成, 吴勇, 等. 集成传感器电子标签在农产品溯源体系中的应用[J]. 农业机械学报, 2009, 40(1): 129-133.

[22] 陈华. 食品质量溯源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1): 87-89.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昭通苹果;溯源体系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201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立足高原特色、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发展新思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是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高原特色农业的具体举措。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将以实施农产品的生产档案、产地编码和包装标识管理为手段,以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控制为重点,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追溯制度,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施“从土地到市场”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提高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昭通苹果发展现状

1989年农业部将昭通列为我国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996年云南省又将昭通列为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目前,昭、鲁坝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5万亩,实现产量22.2万吨,产值达2.37亿元。昭通苹果除销往云、贵、川三省及广东、广西、香港等地外,还远销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每年外销量达到6000多吨。近年来,为将昭通苹果进一步做大、做强,昭通市委、政府将苹果生产列为全市六大优势产业,把扶持和培育苹果产业的发展作为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以提高果品竞争力和实现增效、增收为目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的新时期苹果发展指导思想,努力提高昭通苹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益,以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苹果生产。

二、昭通市苹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

2012年在各级各部的关心支持下,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昭阳区仁和村组织1000亩苹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创新标准化生产,初步探索了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工作。为全市和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昭通市苹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 探索完善工作体系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建设之初成立了领导组和技术执行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

2.加大培训力度

按照苹果生产不同阶段组织专家现场培训,到果园现场示范和果农面对面,解决生产中遇到问题。

3.实施标准化生产 促进苹果提档升级

在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严格实施标准化管理,执行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 NY/T 1761―2009》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水果NY/T 1762―2009》等标准。同时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采用科学的配方施肥、植保技术配套,通过实施苹果标准化生产,提高了苹果的品质。

4.提升品牌形象 示范带动作用初步体现

在昭通市昭阳区仁和村率先实施质量溯源体系建设示范,开展苹果分等级、可溯源,狠抓质量关,从产品生产、管理、检测、采摘、分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确保了产品质量,在市场上树立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昭通市苹果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5.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 责任意识增强

在示范区的果农实施苹果质量安全溯源建设,承担种植任务的果农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使用投入品环节,都能自觉地按项目管理制度进行农事操作和严格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

三、昭通市苹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开展质量溯源工作,提升了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了我市优质农产品的价值,树立了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昭阳区仁和村苹果生产基地实施质量溯源制度后,在市场上树立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良好形象。1000亩示范基地通过溯源体系建设,实现了每公斤苹果售价增加1元,亩产优质苹果2000公斤,亩增产值2000元,1000亩新增产值200万元;带动周边1万亩果园,亩产优质果1000公斤,每公斤增加0.2元,1万亩新增产值200万元,明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2.社会效益

通过1000亩苹果标准化生产和溯源体系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为我市探索一条生产优质、安全苹果的可行之路,使我市苹果生产在质量、商品化率和安全上都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出贡献。同时还充分发挥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通过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将先进、安全的苹果种植和管理技术传授给农户,提高全市苹果生产技术水平,对我市的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生态效益

本项目主要以苹果的标准化生产和溯源体系建设示范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病虫综合防控技术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对水源、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小,保护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为我市生态农业的建设取到了积极的示范推广作用。

篇3

[关键词]贸易壁垒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

一、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含义及重要性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含义。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 System)就是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其目的是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追踪农产品(包括食品、饲料等)进入市场各个阶段(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的系统,有助于质量控制和在必要时召回产品。从用途上讲,农产品分为食用农产品和工业用农产品。就目前食品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来说,解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论述针对“食用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

2.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可追溯系统最早应用于汽车、飞机等一些工业品的产品召回制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源性疾病危害巨大。国际上,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相继爆发和传播,在国内,发生了苏丹红、劣质奶粉等食品质量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的手段。ISO9000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分析系统)等多种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纷纷被引入并在实践中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上述的管理办法都主要是对加工环节进行控制,缺少将整个供应链连接起来的手段。

可追溯系统强调产品的惟一标识和全过程追踪,对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产品,在其各个生产环节,可以实行HACCP、GMP或ISO9001等质量控制方法对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追踪到食品的源头,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将损失降到最低。

(2)实施农产品可追溯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国际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部分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要求。欧盟管理法规No.178/2002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肉类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日本决定在2005年之前建立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对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身份”认证。发达国家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除了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和可以溯源外,其贸易壁垒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我国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不仅能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也是打破国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比较研究

1.国内外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基本情况介绍。

(1)国内现状。

①进行了食品可追溯系统初步的研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

②一些地方和企业初步建立了部分食品可追溯制度,了一些法规。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应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

2005年9月20日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天津市为了确保市民购买到可靠的无公害蔬菜,实行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

③进行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初步试点。2004年,由国家质检总局、山东省潍坊市及寿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共同协作,在寿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进行蔬菜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的探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通过“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条码技术在我国食品可追溯中的应用。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如在上海建立的“上海超市农产品查询系统”,在北京建立的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示范系统”,在山东寿光实施蔬菜可追溯信息系统,、在江西建立水果溯源信息系统等。

从2004年2月8日起,上海市通过“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对食用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监控、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进行系统管理。农业企业通过“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给每个产品建立起相应的生产档案。

福建省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2005年8月28日在厦门市正式开通,这种系统可让消费者获知肉品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肉品的生产质量。

济南市从2005年9月起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准入制、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制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等。

2004年由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共同承担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溯源制度试点项目”,由河北6县市蔬菜试点基地使用统一的包装和产品标签信息码,向北京市新发地和大洋路两个批发市场供货。

2.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现状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应用可追溯系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1)欧盟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欧盟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最早,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

欧盟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个项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根据牛肉标签法,欧盟国家在生产环节要对活牛建立验证和注册体系,在销售环节要向消费者提供足够清晰的产品标识信息。

(2)美国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主要是企业自愿建立,政府主要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3年5月FDA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

美国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USAIP),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

(3)日本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方面,日本走在前列,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而且在零售阶段,大部分超市已经安装了产品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信息使用。

在政府的推动下,日本从2001年起在肉牛生产供应体系中全面引入信息可追踪系统,要求肉牛业实施强制性的零售点到农场的可追溯系统,系统允许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输入包装盒上的牛肉身份号码,获取他们所购买牛肉的原始生产信息。

(4)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该系统记录了家畜从出生到死亡的转栏情况,农场主通过该系统的在线网络来登记注册新的家畜,查询其拥有的其他家畜的情况。

加拿大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强制性活牛及牛肉制品标识制度,要求所有的牛肉制品采用符合标准的条码来标识。

国家牲畜标识计划(NLIS)是澳大利亚的家畜标识和可追溯系统。活牛采用经过NLIS认证的耳标或者瘤胃标识球来标识身份,牛迁移到新的地点时,养殖场或屠宰场的射频身份读取器将读取并在NLIS数据库中记录其迁移信息。

巴西农业部决定,从2004年3月15日起,对肉牛实施强制性生长记录,实行从出生到餐桌的生长情况监控。

3.国内外发展比较研究。

(1)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中都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从国外发达国家到我国,我们都可以看到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日本、欧盟、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也包括中国。

(2)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多是先从家畜产品开始。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似,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首先都是从家畜产品开始的,特别是很多国家都是首先从牛肉产品开始的。

(3)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比较类似。国外发达国家在开展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时,通常使用EAN.UCC码作为追溯的主要技术手段。

(4)消费者支付意愿具有共性。在实施可追溯系统中,国外与我国消费者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可支付意愿。国外研究显示如果附加关于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保证的产品信息,那么对可追溯性的支付意愿更高。

三、对我国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相关建议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发达国家可追溯系统取得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实施可追溯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建议。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要逐步建立,不能操之过及。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在我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之前,应该首先选取单位价值比较高的产品进行试点,一旦获得一定的成功和经验后,再向其他产品推广,更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

2.要选择一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到更多的企业。我国地域广阔,企业数量重多,规模资质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应该首先选择规模比较大,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试点,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推广,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管理部门进行协调与管理。

在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立初期,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在建立初期,企业花费成本较高,收益不能马上显示,因此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企业缺乏主动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动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将对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向西方国家那样,首先可以强制一部分企业实施可追溯,等市场条件逐渐成熟,再逐渐过渡为市场化运作。

另外,从我国目前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现状来看,政府尽管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头管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管理机构,不同的省都有着不同的管理,往往造成了很多事件的冲突不协调,例如,不同行业和系统开发出来的可追溯条码就各不相同,存在不相容,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国家负责管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权威机构,统一行动,会提高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敏:农产品加工,欧美区域全链食品追踪体系和中国食品追溯体系展望,2005(9,10):1~7

篇4

关键词 动物标识;追溯体系建设;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S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37-02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公众健康和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农产品。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从源头抓好抓实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进一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动物标识溯源体系的建设,正是基于对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而建立的。经过近几年的试点和实践,青海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当前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1.1 动物溯源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近年来,疯牛病、结核病等恶性食源性公共卫生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烈性人畜共患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反复发生和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问题成为各国政府、食品企业及消费者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这是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全程监管的有效手段,是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动物卫生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环。为加强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禽标识与养殖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67号)及有关规定,青海省出台了《青海省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从省农牧厅至地、县畜牧局逐级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并按照“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原则和要求,积极推进溯源体系建设各项工作。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省、地、县动物疫控中心先后举办了3期“动物免疫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训班”,培训业务骨干和动物防疫及防疫监督人员1 200人。同时,依法规范建立了规模户和散养户的养殖档案,初步将动物溯源体系的网上信息录入、耳标申购、签收和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追溯设备发放到位,为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动物溯源体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群众认识还不到位。随着我国人民对农产品从量的要求发展为质量与安全的需求,可追溯系统开始研究和逐步发展起来,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较为滞后。近年来,上海、四川、香港等地发生了瘦肉精、链球菌、禽流感等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而无法快速追溯其来源和去处,给社会带来不安,对行业健康发展也带来极大影响。一些地方和企业开始建立了初步的食品可追溯制度,但是仍有少数地区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落实等问题,群众参与度不高,与追溯体系建设的总体进展不相适应,并且限制了追溯体系在畜牧业生产统计、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等方面重要作用的发挥。

1.2.2 市场准入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畜禽饲养场(户)虽然建立了饲养档案,但由于牲畜流动比较频繁,加之动物防疫监督不到位等原因,免疫档案资料不齐全,一部分牲畜没有佩带免疫标识。除了大、中型超市能够把好准入关外,绝大部分农贸市场出售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几乎没有任何免疫标识。一旦发生疫情或食品中毒事件,要追溯疫病来源或药物残留的源头就相当困难。

1.2.3 动物溯源体系内部联系还欠紧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由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动物生命周期全程监管系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组成。三大系统既紧密衔接,又相互独立,构成从耳标生产、配发,到动物饲养、流通,再到动物屠宰、动物产品销售全程监管的追溯体系。从已运行的程序来看,3个系统之间联系不太紧密,具体运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畜禽标识的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运行良好,但动物生命周期的监管还不到位,它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来看,移动智能识读器只能初步录入一些饲养、防疫方面的基本信息,不能全面地反应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以及动物饲养过程中的一些详细信息;在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和动物产品安全事件时,不能对动物饲养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不利于及时果断地处置安全事件,达不到快速、准确控制动物疫病的目的。

1.2.4 耳标查询功能不全。包括门户网内的耳标管理,也是只能查到县、乡,不能查到责任人。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在任何地方,输入标识号查询,就能查到某地某人领用的,这样也就对应了相应的责任,有利于耳标的管理,才能达到真正的追溯源头。

1.2.5 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进一步规范了农产品产销秩序,更加有效地保障了公众对农产品消费的安全,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该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的空白。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关于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难以构筑现代社会的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另外,现在要监管的对象、群体众多,监管的生产单位众多,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而地方财政缺乏投入的长效机制,无法保证足够的经费和人力来实施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的监管,相应地产品质量也难以追溯下去。

2 进一步加强动物溯源体系建设的建议

2.1 提高全民思想认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畜牧业实现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肉类、蛋类、奶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动物饲养管理水平低,活动物跨区域调运频繁,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直接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到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不但可以全面分析、及时查找防疫漏洞和薄弱环节,预测评估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防止动物疾病蔓延,而且可以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发展健康养殖业,实施农业标准化。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竞争,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此外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确实让群众清楚明白动物溯源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逐步提高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畜产品贩运户等相关组织及人员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质量考核制,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障资金、人员和设备到位,确保溯源工作的顺利实施。

2.2 强化免疫标识的监督与管理

建立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是实现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管理,提高兽医监管水平的基本手段。目前,青海省已发放建立了格式统一、内容全面的畜禽养殖档案。根据养殖档案实时进行跟踪监督,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没有耳标的动物,要查明原因。未免疫的,在补免的同时佩戴耳标,建立档案;如果已经免疫但未佩戴耳标或耳标确属自然缺损和脱落的,应当凭免疫档案重新佩戴耳标。在产地检疫中,要根据动物免疫耳标的编码,对照查验免疫档案无误后,方可出具产地检疫证明,产地检疫证明应注明动物耳标编码。对于有免疫耳标而没有免疫档案的动物,要查明耳标是否来自合法渠道。对非法采购和使用耳标的,要限制动物出栏,进行补免,2周后方可出证。同时,要追查耳标的来源,对非法供应和使用者进行处罚。对没有耳标的健康动物,也要查明原因,经核实有免疫档案且已经进行有效免疫的,可在补戴耳标后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对无免疫档案的,要补免和补戴耳标,2周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2.3 建立快速有效的监管机制

对于出现的重大动物疫情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实现可追溯后,必须建立快速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反应机制;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机制和合法的机构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好存在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4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

信息化是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在建立国家畜禽标识中央数据库和省级子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县、乡两级信息数据库建设,扩大数据存储范围和总量,建立数据库安全存储机制,建立严格的内部查询制度。配备数据库运行、维护、安全监管专职人员,以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检索、传报等工作,进一步推进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进程。

篇5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可追溯

一、引言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对农产品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可追溯流程管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可追溯技术与可追溯技术对线下农产品意义的研究,例如文献主要研究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文献主要研究可追溯在生产中的检测技术;文献主要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个体标识技术;文献主要研究系统构架的组成。对于可追溯的意义研究也颇有成果,文献阐述了可追溯系统对食品安全的意义与整体系统的构建。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而农产品由于其一些特有的性质,一直没能够在电商领域有良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运营模式的转变,有更多的商家与消费者开始尝试这一领域。2012年仅淘宝网经营农产品的网店26.06万家、销售额达198亿元。可是农产品电商发展落后的事实摆在眼前,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45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4%。而可追溯技术并没有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将技术的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运营模式的不断变化,可追溯概念的出现与技术的创新引领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新一轮创新。

二、当前农产品电商瓶颈分析

据我们对宁波两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调查显示结果如下,就目前两公司的发现状况,不容乐观。七禾有机蔬菜每天仅有200-300单,而且采用会员制销售的情况下新增会员数量几乎为0;乐活厨房的用户数量偏少,其中活跃用户约占总注册人数的35%,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每天都会接到40到50个订单,每个订单的消费金额基本在100元~150元。从宁波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商可以折射出农产品电商这个行业的现在遇到瓶颈。

针对农产品电商遇到的瓶颈现状,我们特地对消费者群体进行了调查,部分数据显示如下:

图1 图2

图1结果显示,顾客对网购农产品的最大的担心还是在食品安全问题,物流运输占第二位,这恰恰反映了农产品电商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是消费者最担心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消费者存在这样的疑虑,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1.商家对农产品质量的不重视

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主要存在产地环境污染、生产主体缺乏培训、商家道德素质低下等问题。而在在流通方面,农产品完全不能靠普通的物流系统实行,商家们在运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配送的成本高、速度慢等。冷链配送也在近年来兴起,这也受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关注,但是企业自己建立冷链配送系统成本高,如果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又不能完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图2显示了绝大部分消费者对网购农产品的质量不放心,蔬菜、水产等生鲜农产品保质期不长,经过长途的运输,质量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在意的。

仓储也是对农产品质量的一大考验,对不同的农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储藏方式,有冷藏、冷冻、干燥或脱水、常温湿润等等不同的环境。企业必须保证在交到顾客手中之前,食品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正是储存过程会频发安全问题,比如没有按照规定冷冻导致食品变质,或者冷冻温度不够低,新鲜蔬菜没有在湿润环境中导致水分流失等等,因此农产品的仓储也是一大问题。

2.监管不力

政府监督机制是否执行到位对农产品安全有着严重影响。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在法律标准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我国的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未能形成紧密的链条,尤其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这类新新产业而言,监管处于真空期,不法商家容易钻空子。

三、可追溯系统技术

可追溯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因此,对于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分析也可以从三个环节,即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着手。

可追溯系统整体框架图如下所示:

对农产品实行可追溯制度,可以利用现有先进的技术,如环境因素检测技术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基因分析技术确定产品的来源与成分;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监测最终商品的保质期、质量、安全状态;地理空间科学与技术包括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从生产、加工、存储、运输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个体标识技术区分了不同的农产品,需要对所有农产品进行标识,并且这个标识在整条供应链中必须保证是唯一、清晰的;数据库技术整合了所有追溯信息,便于信息的统一管理与查询,其中包括了十分关键的编码技术,统一编码是开展追溯的基础。

四、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电商的创新

1.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表示,在网络上购买农产品时,绝大部分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农产品电商采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网页终端显示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看到网购到的农产品的所有信息,提高了对所购产品的信任,从而乐于从网络上购买农产品。

2.加强监管

对于电商卖家,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有益于对农产品安全进行监控。 目前我国的质量安全监测主要采用抽检的方式,但是农产品种类繁多,在安全标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采用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不全面,导致近几年国内农产品农药、激素过量使用等安全问题的爆发。可追溯系统追踪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可以从根本上监控农产品质量,当出现质量问题时也可以快速追溯寻找到问题环节,及时处理危机,降低成本。

3.减少自身损失

农产品对仓储与物流要求比较高,不同的农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储藏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如何控制好农产品的仓储物流问题,成为局限现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之一。使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电商卖家监控农产品的仓储运输。根据文献 《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进展》报道,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为 25%~30%,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 5%以下。如何高效地转运农产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追溯系统能够记录农产品生长、采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记录农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所有信息,那么在仓储调度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统计流动信息,通过分析农产品销售的各个渠道以及流量,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市场做出的预期,从而设计出优化的运输路线,降低仓储损耗,加快运转周期。

4.促进品牌建设

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农产品市场供需的影响比较大,价格不稳定。可追溯农产品做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农产品,目前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价格。通过使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将安全健康的理念附加到农产品上,让可追溯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与一般的农产品差异化,从而有效减少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冲击。同时可追溯系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能对产品有更深的了解,在购买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地积累起对产品品牌的认知程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可溯源的产品对于农产品本身的品牌建设有一定的效用。

5.拓展市场

在国际贸易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针对于我国技术上的弱点在农产品出口上设置绿色壁垒,经常受到各种打压。在农产品上增加可追溯技术,从科技上提升农产品的价值,这有助于我们打破绿色壁垒,将我国的农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五、可追溯农产品电商创新意义

由于农产品电商的特殊性,在生产、流通、储存、销售环节中相比其他商品有一定的难度,其主要问题存在于产品的安全问题与标准化问题。全程可追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消费者在电商网站上购买农产品的疑虑,监督权从第三方交到了消费者自己手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可追溯系统,不仅可以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降低损失与运营成本,在种植、流通、贮存、销售等环节都有重要意义,还能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农产品电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龙,蒋平安,张霞,等.基于Web的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新疆农业科学,2010(9)

[2]王纪华,陆安详,马智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26—28

[3]王纪华,陆安详,马智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26—2.

[4]谢菊芳,陆昌华,李保明,等.基于NET构架的安全猪肉全程可追溯系统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218—220.

[5]张爱学.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6):255-256.DOI:10.3969/j.issn.1672-3198.2011.16.160

[6]《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

[7]《2013-2017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8]殷梦华.农产品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7:14-17.

[9]方炎,高观,范新鲁.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02)

[10]王纪华,陆安详,马智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26—28.

篇6

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应用,给新疆的农产品流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手对手交易,到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的交易,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改善新疆农产品价值链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必将对新疆的农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是指在农产品市场经贸活动中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研究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首先必须了解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作用和适应性。

农产品贸易具有交易链及其流通环节多、交易过程中缺乏规范性、交易的信息对称性较差、交易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大、市场变化快、季节性强、区域性分布广等特点。在我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反应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特点的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对专家学者近年理论研究的分析,结合实践,归纳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

第一类,初级模式。包括目录模式、信息中介模式、虚拟社区模式。其共同点是不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而是为农产品网上实物交易提供服务。

第二类,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通过第三方平台建立网上销售店铺,利用公共支付服务平台及网下物流模式进行货物交收。

第三类,高级模式。包括电子商店模式、电子采购模式、价值链整合模式。其共同点是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

根据现阶段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电子商务的适应性,可以看出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中的目录、信息中介、虚拟社区等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具有普遍实用性,模式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第三方交易市场面向企业和用户形成了综合性的公共平台,其特点是包含了其他模式所不具有的一些功能,比较符合现阶段新疆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同时也是目前大宗农产品交易中主要采用的模式。

二、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技术实现

通过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依托新疆农产品加工局的有力资源,建议建立面向企业和用户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公共平台,为新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开辟新的道路。

1.电子商务平台的整体构架及板块设计

(1)平台整体构建。平台前端以企业展示、产品宣传、展会信息、市场咨询为载体,面向企业、农户、政府提供信息服务;以商务和营销平台为支撑,通过企业管理、产品管理、展会管理、站群管理等模块,实现农产品的信息和产品网上交易。同时平台建立了企业信息库、产品信息库、展会信息库、资讯信息库,为整个平台运行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平台整体构建见图1。

(2)网站页面板块设计。网站以政务信息、产品展厅、供求信息、展会信息、市场信息、农产品论坛为主要板块,并在各板块下设置相应的栏目。网站页面板块设计见图2。

2.电子商务平台规划的功能模块

(1)政府门户网站系统。能够实现多语言信息的统一,包括政务资讯、供求信息等。

(2)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商品信息属性管理,订单的管理,商品的在线支付、在线物流跟踪管理,商品的B2B交易(包括预付金管理、合同管理、分批供货、折扣管理等)。

(3)电子商务运维平台。实现电子商务营销的财务管理,仓储物资的流通配送管理及费用结算等;实现系统的审批流程管理;实现与其他营销渠道销售的接入及费用核算管理。

(4)特色农产品展览中心。将特色农产品实物展览与网络展览相结合,实现线上网站与线下展会相辉互映,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农产品品牌。

(5)产品网络营销中心。实现农产品分盟别类的的展示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网络营销;实现各种营销方式的管理和跟踪。

(6)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提供所销售农产品的溯源信息的录入、所销售农产品的溯源条码管理、所销售农产品的溯源信息查询、溯源地基本信息管理。

(7)新疆特色农产品论坛。提供用户在线问答的新疆农产品论坛。用户可以发起提问、上传附件、直接显示图片;管理员可以回答问题、删除用户输入的文字或者主题。

(8)企业网站群。为企业提供一个独立子站系统,企业可自定义网站模板,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并且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与客户进行沟通等。

(9)知识帮助系统。提供新疆特色农产品的一般知识的分类及详细内容管理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帮助(主要为交易的帮助),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并提供查询。

3.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应用

(1)开发平台选择。在相对比较成熟的B2B开发平台(包括企业模型、个人模型、企业站群、企业信息、企业产品展示和电子交易等基本模块)的基础上,对现有网站的具体功能进行开发和设计。

篇7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产品流通市场,重塑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2010年以来,国家商务部着力推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工程建设,建立市场倒逼机制,推动农产品流通发展,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和市场管理水平。2010年10月,经商务部批准,无锡市正式成为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2月,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座谈会在无锡召开,无锡作为全国首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第一个接受评估检查,并得到商务部组织的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12年7月,商务部对首批10个试点城市进行了中期评估,无锡在组织领导、标准执行指导下制度建设、平台和节点建设、运行和数据传输上保持全国领先,综合评价42项指标落实情况,量化评分结果,无锡和成都、杭州并列第一。

短短几年间,无锡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工程建设”领域迅速崛起。探究无锡保持全国先进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有着“感知中国”中心美誉的城市,将物联网技术充分运用到了“智慧水利”、“肉菜追溯”、“智能楼宇”等多个生活领域,让技术转化为成果,让成果走入了千家万户。

特别是在“肉菜追溯”领域,为了能对食品生产流通全程质量监控,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追查、及时控制,极大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及危害,无锡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具有经营主体管理、流通信息汇总、数据统计分析、应急事件处置、流通信息追溯等功能的肉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在无锡数十家肉菜市场应用,实现从生产养殖到零售终端的全过程、全方位追溯,为业界提供了保障食品安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物联网技术为食品安全加了把“安全锁”

针对目前,肉类蔬菜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管理难度较大,经营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安全隐患较多等特点,无锡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流通追溯体系,提升生产经营者安全责任意识,增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在不久前无锡的“首届物联网十大应用案例”中,以物联技术为基础构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的物联网应用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该项目以城市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运用现代电子监管技术、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以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主要针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种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企业和流通过程的全链条闭环监管,实现食品流通的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食品从生产加工环节到零售终端信息的正向跟踪,及从零售终端到运输环节、生产加工、产地相关信息的逆向溯源,从而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产品可追溯、市场可监控,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反应速度和风险控制能力。

据该项目研发公司负责人介绍,“无锡肉类蔬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参照《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编码规则》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感知技术要求》等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实现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追溯规程“五统一”,可与上级追溯管理平台、批零市场等流通节点无缝对接。

肉菜流通追溯系统具有“无锡特色”

作为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无锡起步较早。但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并拥有自己的特色。无锡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后,做出了诸多创新尝试,逐渐形成了“肉菜备案中心源头管控”、“追溯系统助力市场管理”、“追溯手段为业务流转提速”的无锡特色。

无锡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概括为“167”工程,即建立1个城市管理平台、6个流通节点子系统、7个工作支撑系统,实现经营主体管理、流通信息汇总、数据统计分析、应急事件处置、信息查询服务、监控考核等功能。对上连接国家、省级追溯平台,对下连接批零市场等各流通节点。各流通节点以集成电路卡(IC卡)、无线射频识别(RIFD)技术为支撑,实现各流通节点信息实时互联互通。

建设备案中心,切实管控源头。无锡市根据市区肉菜流通实际情况,在猪肉批发市场设立“猪肉准入备案中心”,在蔬菜批发市场设立“蔬菜准入备案中心”,实施流通主体实名管理准入,全面建立经营单位和经营户的实名档案。同时制定了《无锡市市区猪肉准入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和《无锡市市区蔬菜准入备案中心管理办法》。截至到2012年10月底,已完成主体备案15463户。

制定管理办法,确保长效监管。为确保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建成后的使用,无锡对项目中涉及到的流通节点企业的管理和设施设备的维护,制定了无锡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相关管理办法,并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印发了《无锡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办法》。

追溯系统为流转业务提速。以无锡市朝阳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为例,每天这里的蔬菜吞吐量达到近1500吨。以往采取人工登记方式,环节众多、相互隔离、信息对接存在偏差。一旦遇到问题,需要查阅众多资料,耗时耗力。追溯系统建成后,遇到问题可以快速逐级排查,立即追溯到相关责任人,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溯源秤”和“溯源小票”重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早上8点,无锡市民华女士在朝阳农贸市场罗运芝的摊位上购买了2斤青菜。付款后,溯源秤自动吐出了一张小票,上面印有条形追溯码、商品名称、交易时间、交易金额、交易总量、交易摊号、商品产地等信息。“有了溯源小票,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华女士说。

“每次打印的小票就好比是农产品的‘身份证’,记录了其从菜地和屠宰厂走到餐桌的全过程。”朝阳农贸市场经理汤建兴说,“此外,顾客还可以通过农贸市场里的终端查询机、下载手机应用程序、登录查询网站进行追溯查询。”

据介绍,“无锡肉类蔬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施严格的准入机制。以蔬菜为例,所有在追溯系统内进行蔬菜交易的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均需在无锡市蔬菜准入备案中心进行备案,合格者将得到一张属于自己的“交易卡”,卡中包含了持卡人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个人信息,实现交易“实名制”。

供应商日常从产地将蔬菜运到无锡蔬菜批发市场后,首先进行进场登记,通过追溯软件填写电子表格,表格中将包含本批次的蔬菜种类、重量、产地等信息。填写完成后,供应商才可以正式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供应商与零售商达成购买意向后,通过溯源秤及射频卡进行交易。该秤集成了射频识别、无线传输及数据处理等三大功能。买卖双方在溯源秤先后刷卡后,系统记录下本次交易的时间、地点、蔬菜重量和交易双方的姓名,并在零售商卡内记录交易信息。随后,溯源秤终端系统自动打包并上传到处理系统。

同时,零售商携带射频卡进入农贸市场进行销售。当消费者在摊位上购买蔬菜时,溯源秤就会根据之前传入的信息打印出溯源小票,同时将本次交易信息发往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汇总信息后将自动对整个交易环节进行复核,真正实现交易闭环。“有了溯源秤,若发生问题,可以快速知晓源头。”朝阳农贸市场摊主罗运芝说。

在数据中心,后台程序自动将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在实现蔬菜大市场交易可追溯的同时,数据中心还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模型库,为政府监管提供直观高效的辅助决策支持。

“追溯系统可以对农产品交易情况提前分析预判,为供货商控制进货数量提供参考。”无锡市朝阳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信息中心副主任施澜说。追溯系统让流通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消费者和零售商降低了风险,获得了实惠。对于市场监管方而言,原本庞杂的信息得到梳理,市场监管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分析显示,“无锡肉类蔬菜流通及特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流通节点和经营主体的责任控制,在建立肉菜追溯体系的农贸市场,每一斤肉、每一叶菜都有了自己的“保险单”,通过扫描购物小票上的追溯条码,就能查到农产品的产地、上级批发商和下端零售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快速逐级排查,为消费者的菜篮子加上一道“安全锁”。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14-01

由于市场千变万化,流通环节过多等因素,造成农产品“卖”难问题屡屡出现。在拓宽产销对接渠道过程中,高校学生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自然成为农产品直销的一个大市场。高校食堂采取“农校对接”方式采购农产品,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不仅关系到降低伙食价格,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利于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

简单说,“农校对接”是农方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给校方消费,对接是销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新的工作,在对接环节中,主要把握商品原材料、对接供应基地、契约信息、售后质量四个方面的内容[2]。在契约信息方面,双方按国家规定,选定一种农副产品交易合同文本,作为双方签约的蓝本,然后再根据蔬菜交易的特殊要求增加特别条款。在售后质量方面,送达高校食堂的每一批次蔬菜均需要进行多道安全监测,做到全程品质安全。

自教育厅《关于高校学生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以来,“农校对接”模式就成了高校后勤部门降低食堂采购成本、确保学校食品安全、实现学生受益的重要战略选择。我校受此启发,提出了在集中采购基础上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意见,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到今年为止,我校食堂蔬菜从农产品基地直接生产比例达到40%以上。

与我校合作的苏州常熟市曹家桥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依托苏州市级蔬菜示范区优势,提供“曹家桥”品牌蔬菜果品,开展绿色大棚蔬菜、水果及相关农作物种植。并在苏州市区设立南环桥中转站,及时为苏大各校区配送。我校与其建立了从产地到销售端的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冷链物流体系。

2.2 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农校对接”过程

我校组织开发了信息化采购平台,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曹家桥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食品溯源信息管理系统与我校集中采购核算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为“农校对接”冷链物流体系中的学校、食堂、基地提供了从采购、送货、验收、资金结算等于一体的综合解决办法。优化了采购过程,实现订单信息的无缝流动,采购、配送动态监管,使全采购过程透明化,清晰可见。真正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蔬菜流通追溯体系[3]。

2.3 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加强权力约束机制

高校“农校对接”工作由于涉及到众多利益关系,必将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长期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因此,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始终牢固树立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质优、价廉的伙食原料为准则,真正体现“公益性、社会性”作用。

3 我校“农校对接”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校对接”工作是一项实事工程,为社会广泛认可,被农民、学校双方普遍接受,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倡导。但是如何实现从农村“菜园子”到校园“菜篮子”,农校双方各有其难,步履维艰。

“农校对接”实施之初,“农校对接”生产基地为追求规模效益,生产的蔬菜品种比较单一,只提供少量大众菜的供应,这仅仅能够解决我校食堂部分蔬菜原材料的采购。而且,蔬菜生产的质量,也受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影响,不可预知。因此,起初设想的“农校对接”的订单式生产,无法短期实现,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过程。

如果“农校对接”基地配送的蔬菜头天下午装车,第二天早晨就直接送到食堂,可以比市场普遍出售的蔬菜新鲜,流通环节少,既降低交易成本又有助于蔬菜的保鲜。但是,“农校对接”基地距离我校各校区较远,必须提前两天发送订单,才能保障蔬菜按时送到,运输成本也较高。而我校食堂普遍经营状况决定,蔬菜品种的选择比较随机,数量也要视当日就餐情况,决定次日采购数量,无法提前两天下达蔬菜订单。因此,学校迫切需要长期、安全、稳定的农产品基地和高效的规模化物流配送体系。

3.3 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地在苏州市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平价直销点,作为蔬菜生产基地货源的补充,联合供应食堂日常需要的所有蔬菜品种,避免靠高校自己去市场采购。这使得我校对接订单一谈即成,每天通过信息化系统发送订单,次日一早由距离我校各校区较近的基地平价直销点直接发货,食堂便可于当天清晨收到新鲜蔬菜。既解决了蔬菜生产基地品种不足问题,也解决了运输不便等问题。保障了“农校对接”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通过对“农校对接”实践过程,降低了食堂经营成本,减少了流通环节,建立了可追溯源头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冷链,给全校师生的就餐带来实惠,实现了农民增收、学生受益的双赢局面。但是,如何把“农校对接”工作实事求是继续推进,从蔬菜对接逐步扩展到其他农副产品的对接,对我校食堂集中采购管理工作来说,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探索实践[4]。

参考文献

[1] 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农校对接简介[EB/OL].http:///details/index.php/topics/2010-08-05/165/.

[2] 张伟超.学习“农校对接”政策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1(4):8-10.

篇9

【关键词】 水果行业 标准化 互联网

一、前言

多年来,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且利益分配不合理、流通链条过长等因素,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卖难买贵、产品质量、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过大等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连续多年出现的水果滞销,“果农卖不掉、市民买不起”的怪圈一再出现,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需要重构水果流通的产业链,构筑新的水果交易模式,同时,还需各级政府“有形之手”发力,强化农业组织化水平、缩短流通链条。

二、传统行业市场状况

我国水果流通明显存在环节太多、链条过长的问题。一般来说,在中国,水果由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大概需要以下几步:大量分散的种植户――农村经纪人――一级批发商或者商――二级批发商、超市供货商及农贸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数据显示,通过这种渠道销售的水果数量占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他则有生产者食用及其它渠道供应。水果在运送到批发市场后,需要缴纳进场费、摊位费、人员费等一系列费用。在零售环节,依然需要付出的成本包括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十几种费用。而对于上游的种植农户来说,由于水果保鲜期等原因,必须要将水果在一定时间内尽快卖掉,造成水果集中上市,形成了“卖贱”的现象。由此可见,中国水果市场流通模式急需发生改变。必须加强上游的农户、中游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下游的超市前后产业链的延伸和接。

三、现今行业市场状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水果市场处于由温饱型向安全、营养型转换的时期。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水果的认知度还停留在味觉感知阶段,在安全与营养的认知上还比较缺乏。

安全、营养水果市场还处于市场培育期。互联网的出现,让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更便捷。市场培育期缩短,安全、营养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时代即将到来,最佳适生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安全、营养、美味的代名词,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四、互联网时代行业的发展前景

(一)网络营销的应用

网络营销在水果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为支持,借助水果行业网站和企业网站,实现双向的信息流。即:水果的生产、流通、加工等企业和果农通过网络及时和获取相关的商品供求及服务信息。在此基础上,以B2B为主要形式,实现网上营销、洽谈,网下成交、支付。

(二)我国开展水果有机栽培的优势

我国的有机果品需求市场前景是巨大的。一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人民有能力支付较高价格的有机水果消费;二是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也使真正健康的有机水果有着广泛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三是对于有机果品生产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充足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三)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水果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特别是黄河故道地区已形成规模优势,果品贮藏、加工业更是有了长足进步。水果从育种育苗到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基地的建设、龙头的壮大、贮藏加工设施的完善、种质资源的贮备、栽培管理技术的集成都为水果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行业发展愿景

(一)水果流通的溯源体系建立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更新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交互性极大增强,水果销售行业也面临革命性转变――由传统水果销售向互联网时代下现代的水果销售模式转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水果行业应致力于建立水果流通的溯源体系,即改变目前的水果市场现状,重构水果流通的产业链,构筑新的水果流通模式――水果流通的溯源体系[3]。

水果流通的溯源体系以互联网为媒介,精确定位水果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到进入千家万户。在生产上,可以追溯到水果的产地、产量、种植户、以及农药残留量;在流通上,可以追溯水果包装加工、存储和运输的时间,也可以强化农业组织化水平,并最终形成水果流通的标准化。

(二)水果流通的标准化建立

目前,水果流通的标准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水果销售行业商家只专注于盈利,没有切实建立一套有效可行的、前期无收益或亏损的水果流通标准化体系。然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水果流通标准化的日程是可以预见。水果流通标准化可以以互联网的大众化的契机 逐步建立。

水果流通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果的生产标准化,从产品的产地选择、品质、外观方面进行分级,进行市场准入,最终建立市场分类标准;二是水果流通环节标准化,从产品的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入手,建立切实可行的标准和规范。

(三)大数据指导生产和销售

水果销售行业是面向用户的行业,传统水果销售以人工为主,工作繁重,效率较低。互联网时代下的水果零售商,可以通过互联网点击量跟踪用个体用户的行为,更新其偏好,研究其消费习惯,并实时模仿其可能的行为,精确把握市场流向,对进行市场准确定位。

(四)果农享受水果溯源体系和流通标准化红利

传统水果销售行业各个环节相互脱节,未形成一个有机链条,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容易形成滞后性。当前,水果产品一体化供应链并未形成,果农被隔离在水果产品商业环节之外,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同时,过多的经销环节产生的高额费用却由消费者来买单。长此以往,则会造成农产品源头萎缩,以至损害销售市场。

【参考文献】

[1] 林瑞海,陈超波,周潇颖.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水果行业品牌营销体系构建[J]. 商场现代化,2015,04:120-121.

篇10

一、农民进入市场的多种形态

在家庭承包经营过程中,农民如何从市场获得信息,如何进入市场,农产品有怎样的流通轨迹。特别是农民多种形式联手闯市场的组织化问题,是工商机关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1 卖给国家和上集贸市场仍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基本形态。现阶段农民仍然是家庭基础上的自主经营,农村集贸市场仍是农民经常光顾的地方。粮、油、棉等大宗农产品仍是以出售给国有收储企业为主(农民称之为卖给国家)。国家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行种粮补贴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以确保粮农的收益不下降。但此只可保温饱却难致富,要增收就要发展高效农业,而单个农户经营规模小,在市场上单打独斗不仅成本大,而且难度大、风险大,于是多种形式的联手闯市场应运而生。这就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其组织化程度也因联手的方式和紧密程度而呈现多种形态。

2 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联手闯市场的经济组织。这是农民自己的互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也就是“生产在家。经营在社”,农产品通过合作社打向大市场,以其规模、优质安全、品牌等多种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内生型长期合作的组织,是农民成长为具有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的主要途径。2007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方兴未艾,这是我们工商机关帮助农民提高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工作。

3 “公司+农户”,农民在公司带领下进入市场。这是资本、信息、技术、市场机制进入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公司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二是贸易型储、运、销企业(包括外贸企业)。公司与农民合作方式及紧密程度又有多种形式:①公司到农村租地建高标准生产基地,以确保优质农产品的可靠来源,农民称之为“两反”,即反租倒包土地,返聘农民做农业工人。其农产品生产过程实行严格的良种、标准化操作,可控程度高,品质、安全性都很高;②公司与农户建立较为稳定的预约生产收购关系,有的还提供特定的优良种苗和部分生产资料(如肥料、饲料等),派出科技人员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的指导,对产出的农产品,经严格检验合格全部收购,收购价格也略高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如种子公司与杂交种子制种基地的农户。乳制品企业与奶牛饲养户,畜禽加工厂与猪、鸡、鹅、鸭养殖户等,也包括外贸型企业建立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③城市里大中型连锁超市的生鲜专柜,经严格考察选定专业合作社、龙头公司或农户,建立定向预约生产优质的鲜活农产品专供基地。提出品种、品质、安全、批量等严格要求,由其长期专供。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中,“公司”往往居主导、强势地位,用“订单”与农户建立较为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在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中,使参与的农户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收入增加,我们称这类公司是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这种合作模式中,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是合作的基础,其进入市场的运行机制相对封闭、可控。

4 订单农业,农民与市场连接的纽带。这也是一种“公司+农户”的合作形式,但组织化的程度较为松散,往往是公司以收购一定数量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为要约,向不特定的农户提出品种、品质、安全、批量等要求与农户签“订单”,但公司很少介入农户的生产过程,对产出的农产品经严格检验,合格的收购,不合格的拒收。由于这种合作模式较为松散。往往是市场行情好时,少数农户会转卖给其他出价高的小贩,行情不好时一些公司也会以各种借口压级压价、限收甚至拒收,导致农户受损,合同的履约率不够稳定。

5 农民自办的公司、合伙企业及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等。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是广大农民联手闯市场的初期选择,一方面是基层政府及农业、科技等部门服务农民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另一方面是当时尚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法规。专业协会在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良种、技术培训、沟通产销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尽管由于其结构松散,不是经济实体,不能作为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组织化的牵头作用。此外,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农村涌现的一大批各类专业户,经过多年发展,已由纯生产大户转型为生产经营型市场主体,有的领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的则登记成立公司、合伙企业,在农村发挥着带领部分农民闯市场的组织化牵头作用。

6 接受社会化服务,促使农民开始打破“三全”传统。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力推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惠农战略,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快,突出表现在两点:一是设施农业大量出现,如蔬菜大棚、现代农业园、室内养鸡、养猪场,上规模的养鱼场等;二是随着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产业分工细化,出现了如种苗、植保、机耕收割等专业服务的经济组织,它既为农民提供服务。它的经济活动本身也是“农业”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之国家支持连锁经营下乡的“千乡万村”工程,使农民获得较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在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使农民开始打破“三全”传统。即家家粮油棉、户户小而全的经济结构,从种到收的劳动全过程,集决策者、劳动者、经营者于一身的全能角色。

二、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的三大功效

1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尽管多种组织化形式的紧密程度不同,但与单打独斗的小农户相比。在市场博弈中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上的成效上十分显著。(1)在获取市场信息上,合作社、“公司”、“订单”的可靠性大大提高,让农户真正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从而也使盲目生产造成不适销对路的损失大大减少。(2)优良品种+农业标准化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合作社、“公司”、协会等用“订单”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生产,包括统一供种、统

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操作规程,促进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生产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3)能够形成“一村一品”的市场品牌优势,通过多种组织形式,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成功打进国内和国际市场,加之及时申请注册商标,使自然经济下的农产品升华为市场经济下的商品。很快就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优势。(4)多种形式组织能够将优质农产品加工、营销,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获得小农户无法得到的好处。特别是农产品的市场半径大大扩展,小农户的产品只能在家门口的农贸市场低价出售或受上门收购小贩的杀价,而合作社、公司、协会等组织,凭借规模、优质等优势,把农产品卖到大中城市、大型连锁超市、大的龙头加工企业,甚至把优质农产品打向国际市场。有的合作社还自己组织运销车队、自办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季节性田头批发市场),还有的把优质农产品直销店开到城里。(5)有利于获得国家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等。

2,有利于维护食品安全。一方面,为获得收益最大化,各种类型的组织都把优质农产品作为必然的选择,这就为食品安全打下可靠的基础,也是确保获利的最大市场卖点;另一方面是在维护食品安全上形成了三个机制:(1)标准化生产形成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质量安全全程把关机制,而不是仅在收购时的质量检验。(2)组织体系内的农产品流通轨迹是可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有其“分散一集中一分散”的流通轨迹,即由农户“分散”生产,到市场销售时,经过经营者收购、贮藏、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集中”,再经批发、零售等环节,最终“分散”到消费者。农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在开放式“集中”环节中,会使少数有问题食品在“归大堆”时掺入其中,难以倒查溯源,这对维护食品安全是一个盲点和难点。而合作社、公司、协会等的“分散一集中一分散”的流程是在组织体系内成员间进行的,因而其“集中”环节的农产品“归大堆”是相对封闭的,是可以倒查溯源的,也是可控的。(3)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转移与强化。各类组织体系内成员“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在“集中”“归大堆”的同时,也将食品安全的责任由小农户转移到“组织”身上,并使主体责任得到强化,这也是很多消费者愿意花贵一点的价钱到连锁超市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原因,因为发现有安全问题时,可以凭购物小票追根溯源究责索赔。而在农贸市场购买则很难找到责任主体。

3 有利于工商机关统筹协调各项职能,提高服务“三农”的效能。面对广大农村的亿万小农户,工商机关服务“三农”如何着力培育农民成长为新型市场主体并不是户户都要办营业执照,监管“订单农业”也不可能逐户上门,发展“品牌农业”。特别是地方名优特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的证明商标,更不可能户户都申请注册,俗话说“拉牛要牵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型公司以及农产品专业协会等组织。现阶段我国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合作社、龙头型公司等“组织”刚刚兴起,还处于起步的幼苗期,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正方兴未艾,这正是我们工商机关发挥职能,扶持、规范其健康发展大有作为之所在,着力于各类“组织”使工商机关服务“三农”工作纲举目张,有利于统筹协调工商各项职能。提高服务“三农”的效能。

三、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一要深化认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农民一朝迈过温饱线,二十年难跨富裕坎,直接原因是农业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增长,深层原因之一是农户的分散经营,2.3亿的分散小农户单个进入市场时成了弱势群体,面对一些逐渐形成的“既得利益垄断部门”失去了话语权。“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他跑了30多个国家,做了大量比较研究发现,解决垄断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农民形成合作组织。

二要热忱支持。由于我国几千年小农经济的传统根深蒂固,加之上世纪50年代不成功的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以及现实社会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对农民发展合作组织,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看到它能增强分散农民家庭的市场经营能力。在发展产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从制度设计、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综合手段加以引导、规范,在有利于农业引入资本的同时,保护好农民利益,形成各类型组织、龙头型公司与农民建立起“四共”机制:共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共创现代农业的新产业、共担双重风险、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成果,这也是我们服务“三农”要着力的重点。

三要顺势而为。在帮助农民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打牢食品安全的基础。引导各类“组织”把有利于食品安全的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自律规范,形成长效的三个机制,即从田头到消费者的质量全程控制,可追根溯源的农产品流通轨迹,强化责任的经营主体。

四要创新机制。服务“三农”是系统工程,一是要变单兵作战为多兵种协同作战,从主体登记到市场规范,从打假护农到消费维权,从订单合同到品牌农业,从经纪人培训到农产品流通等各环节实行全方位、全程监管服务;二是要变单一监管手段为行政指导、监管、全程服务的综合手段:三是要城乡联动(很多龙头型公司、超市在城里),内外协调。尤其是县、市级工商机关要强化职责,提高服务三农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