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活质量技巧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生活质量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生活质量技巧

篇1

关键词:疼痛护理;临终关怀;晚期胃癌;疼痛程度;生活质量

本研究为确定疼痛护理和临终关怀对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1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取疼痛护理联合临终关怀、常规护理,现报道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疼痛程度变化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例晚期胃癌患者均为2016年6月~11月到医院就诊,已经过病理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晚期胃癌,存在大范围转移、复发,并接受姑息性治疗。排除临终资料不全、神志不清者,本组患者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抽签法将上述10例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5例。其中,研究组中男6例,女4例;年龄为59~80岁,平均年龄为(69.41±4.65)岁;对照组中男7例,女3例;年龄为59~79岁,平均年龄为(69.40±4.61)岁;以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平均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对比,结果提示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病情观察、营养支持、起居护理、口腔清洁、吞咽指导以及各项常规检查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研究组采取疼痛护理和临终关怀,其具体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疼痛护理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及其对药物的耐受性,选取恰当镇痛药物,以静脉给药方式进行镇痛治疗,保证用药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改善其镇痛效果;同时,给予患者抚触、按摩,促使其放松全身肌肉,避免其因肌肉紧绷引发酸痛感。此外,有条件者可实施针灸治疗,通过刺激其经络缓解疼痛。另外,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播放轻松、柔和的音乐,缓解其恐惧、紧张心情,从而改善其精神状态,并与其讨论社会趣闻等,分散其对疼痛感的注意力,以此提升其疼痛阈值。

1.2.2临床关怀 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选取恰当时机、途径与患者沟通,并做好其家属的思想工作,注意选取合理的告知技巧,避免隐瞒不报而引起患者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同时,积极与患者交流,分析其心理状态,耐心倾听其主诉,了解其顾虑、担忧、恐惧情绪来源,从而予以针对性情绪疏导。此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求生心理表示理解、支持,并采取良好沟通技巧为其解释,以体贴、真挚情感表露对患者的鼓励,使其正确面对晚期胃癌,维持其心中希望,并治疗期间保持自信、乐观态度。此外,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注意消除其恐惧感,多予以赞扬和鼓励。②行为支持:护理人员应提供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并确保各项护理操作准确、轻柔、稳健,并对呕吐患者实施意念控制、放松催眠等,指导其家属参与护理工作中,从而提升其心理慰藉。此外,在条件允许时,可满足患者临终愿望,如一次短期旅行、看场演唱会等。

1.3观察指标 ①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1],指导患者根据自身主观疼痛感进行评分,评分范围是0~10分,分值越低表示疼痛感越轻微,反之则越剧烈;②采取SF-36生活质量测定量表[2],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其评分项目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躯体疼痛、情感智能、社会功能,满分是10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反之则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中数据资料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对比则实行t检验;P

2 结果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上述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均P

3 讨论

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存在侵袭性强、病变程度高和预后较差等特征,目前多采取手术治疗。然而,胃癌患者就诊时多处于晚期阶段,生存率较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然而,经大量研究实践发现,晚期胃癌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服务下,生活质量比较低、疼痛感明显[3-4],因此需选取精心、合理的护理干预。

疼痛作为晚期胃癌患者典型临床症状,可导致患者情绪紧张,并产生恐惧心理,加上医疗费用高昂,可进一步加重其心理压力,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疼痛护理。疼痛护理可通过药物镇痛治疗直接缓解疼痛,并采取按摩、针灸方式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同时,还可经音乐疗法等提升其疼痛阈值,进一步缓解疼痛感;临终关怀中的心理干预,可提升其对抗疾病的信心,消除其绝望、悲观情绪,减轻其临终前的不适感,并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行为支持则可满足患者愿望,提升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可见晚期胃癌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疼痛护理、临终关怀,有助于缓解其疼痛感,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和临终关怀有助于提升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可作为晚期胃癌患者理想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琳,杨益,ZhouLin,等.晚期癌症患者应用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改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效果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9):1601-1604.

[2]许萌,王素倩.晚期胃癌患者疼痛护理和临终关怀对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1):2115-2116.

篇2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卒中;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114-02

卒中是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常见疾病,卒中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弥漫性和(或)局限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件[1]。卒中的死亡率比较高,同时治疗存活者中约60%的患者遗留有瘫痪、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精神疾病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在卒中的治疗中,配合优质的护理意义重大,而优质护理服务将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促进卒中的恢复并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4]。因此,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卒中患者120例,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度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有CT或MRI的影像学诊断;首次发病1~2周后,病情处于相对稳定恢复期;患者知情同意;年龄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我院从2012年1月起开始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以前收治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如下:(1)全员培训,科主任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相关“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文件,提高护士对卫生部《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认知。不断转换护士服务理念,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科护理组长鼓励护理人员找出科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针对性措施。(2)强调主动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要求,根据卒中护理患者的需要,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与患者沟通技巧,把工作中遇到的服务难题、优质服务案例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请外出进修人员、参观人员进行了学习体会与经验交流。要求护理人员着装规范,仪表端庄,微笑在脸上,请字在口上,用这种特殊语言拉近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距离,维持好就诊秩序,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化解患者与收费、取药、护理之间不必要的矛盾纠纷。(3)推出“住院首次接待负责制”,增设1名接诊护士,微笑迎接患者,介绍环境,引导患者对号入座,主动询问需要,及时准确分诊。(4)推出“住院首问负责制”,耐心解释,避免患者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及护理工作的反复。(5) 增加特色服务项目,针对特殊人群提出“优先服务”举措,设立患者护理、饮食方面的温馨提示白板;开展“图片法”指导安置护理,代替以往以传统单一的语言指导,效果又好又快,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好评。扩大住院服务实施范围,减少患者的顾虑和不必要的往返,最大限度为患者减少开支,让患者感受到医护

的真心关怀。(6)强化健康教育,为等候护理患者讲解护理目的和注意事项,及与本科室各种护理及疾病治疗的相关内容宣传栏;根据患者需求,制作各种健康教育处方和手册供患者取阅,给予无缝隙护理;把健康教育穿插于患者整个护理过程中。(7)优化护理流程、弹性排班。改进工作流程,结合卒中护理工作特点,排班上注明岗位,如住院区、输液区、护理区、复苏区等。(8)重点提升专科护理,要求每一护理区域配备一名护士,一对一护理患者,执行标准化护理模式,确保专科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预后效果进行评分,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BI)量表进行调查,分数越低,功能恢复越好。(2)采用简化的生活质量(SCL-90)对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包含9个维度,分数越低,生活质量越好。两组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量表评分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NIHSS与BI评分比较

经过观察,护理后治疗组的NIHSS与BI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经过观察,护理后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当前随着人们饮食水平的改变与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卒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卒中患者大多数不能主动配合治疗,不仅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的病死率[5]。

为此对于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获得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积极的认知评价系统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使患者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患者躯体功能的康复[6-7]。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理念为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势必注重为患者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优质高效的[8]。为响应卫生部“十二五”期间规划方案的决定于2012年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手术室等部门推广,我们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在保障专科的基础上,探讨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的实施方案及可行性,提升住院就诊的服务质量。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设立了岗位职责,实施的工作模式赋予了护士的能力、责任高低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促进了护士主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主动与病人沟通,转移了护士的工作重心,及时为患者解决各种问题,护理服务更规范、到位,不仅拉近了护患关系,而且护士的自我价值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9-10]。

本研究护理后治疗组的NIHSS与BI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应用有利于患者预后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惠新,达四平.提高医院住院质量及改善工作方法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607-608.

[2] 黄小静,贾启艾.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人文考量[J].护理研究,2011,25(6B):1505-1507.

[3] 严丽萍,刘云娥,郭建勋.开展优质护理前后住院病人满意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1,25(6C):1615-1616.

[4] 邢新湘,张富洪.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9(2):100-101.

[5] 尹宗惠.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状况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217-219.

[6] 林彩洪,莫维一.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5,11(12):968-969.

[7] 杨放如.心身放松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05,40(4):49-50.

[8] 杨桂凤,王小娟,李芳,等.系统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5):382-384.

[9] Fernandez CO,Verdecie FQ,Chavcz RL,et al.Type A behavior and life events 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infarct[J].Rev Neurol,2002,34(7):622-627.

篇3

[关键词]全程护理干预;重度宫腔粘连;宫腔镜电切术;生活质量

宫腔镜电切术是近年来临床治疗宫腔粘连的全新技术,对于因创伤继发感染所造成子宫腔、子宫峡部、子宫颈管的粘连,有着理想的临床疗效,尤其是重度宫腔粘连,可有效改善其周期性腹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近几年来,我院也开始应用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重度宫腔粘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拟采用全程护理干预对行宫腔镜电切术的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于我院行宫腔镜电切术的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中,选取84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对照组42例女性:年龄20~40岁,平均(31.5±5.8)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3.13±1.22)年。研究组42例女性:年龄20~42岁,平均(31.9±6.1)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3.07±1.15)年。并且,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重度宫腔粘连;(2)均行宫腔镜电切术;(3)依从性较高,谨遵医嘱;(4)随访便利,后期不会失访者;(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6)告知患者实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同期行其他手术者;(2)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者;(3)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者;(4)认知障碍,或无法正常言语者;(5)不同意接受本次研究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42例患者按手术需求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即可,而研究组42例患者则采用全程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内容示下。

1.3.1术前护理(1)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疾病进程及病史情况,准确掌握手术指征;术前8h禁食禁饮,给予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并排空膀胱,为手术的进行做好准备。(2)术前访视:临近手术时,患者易受手术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心理,从而消极治疗,甚至抵制治疗,故术前访视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舒缓心情,增强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3)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健康认知、疼痛预防、不良反应等,相关医务人员要做好各个方面的风险评估,如加强健康宣教、传授止痛技巧、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以便提前干预,做好应对措施。

1.3.2术中护理术中护理的优劣与手术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患者进入手术时,手术时的医务人员要亲切地慰问患者,鼓励、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的情绪,放松生理与心理,配合手术的进行。术中,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且注意动作要轻柔、准确,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和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要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生。并协助其处理,避免发生不可逆的后果。此外,为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手术室内除必要的人员外,一律禁止他人参观、逗留,且手术室内的医务人员要严格律己,尊重患者隐私。

1.3.3术后护理(1)术后探视:术毕,送患者回病房休息,待患者苏清醒后,第一时间探视患者,告知其手术非常顺利,并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打消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使其安心养病。(2)术后健康宣教:护士要注意告知患者,疼痛是属于正常的,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消失,若术后疼痛不能缓解,则可适当给予镇痛剂;术后当去枕平卧6h,避免脑压过低,头应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呕吐物反流入气管;术后置管期间,还要特别注意预防宫腔逆行感染。(3)导尿管护理:术后24h可拔出导尿管,注意观察并记录尿量与尿液性质以及导尿管是否通畅,并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脱落、变形、挤压。(4)饮食干预:术后6h内禁食禁饮,6h后叮嘱患者多饮水,可适当进食一些流质食物,并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食物,避免进食奶类、豆类等产气的食物;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可正常进食,宜多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以便无障碍大便。

1.4评价标准

1.4.1疼痛评价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进行评价,所得评分越低,则表明其疼痛越轻。

1.4.2生活质量干预前及干预后1、3、6个月,分别采用生活质量指数QOL-Index量表(Spitzer评分)进行评价,所得评分越高,则表明其生活质量越好。

1.4.3并发症观察两组术中水中毒、术后感染及急性尿潴留、再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4满意度采用《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量表》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疼痛护理、并发症防治、护患沟通等内容,采用百分制进行评价:非常满意(>95分);满意(85~95分);一般(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评价VA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评价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评价VAS评分与同组干预前相比,均有所降低(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pitzer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pitz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开始,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pitzer评分较同组干预前,均明显上升(P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3例(均为感染),对照组并发症发生11例,包括水中毒1例(因宫腔镜具有较高的灌注压和开放血窦)、感染6例、急性尿潴留1例、再粘连3例,对症处理后,均自行消失。故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非常满意的有28例、满意的有11例,总满意度高达92.86%,而对照组非常满意、满意的例数分别为13例、15例,总满意度仅6.66%,明显可见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4

【关键词】规范化;健康教育;神经内科

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1],健康教育能从患者的心理、思想等很多方面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了解,不仅如此,还能使患者正确的对本身疾病有一个了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该系统的疾病致残率较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从药物方面入手,还要重视患者的康复锻炼及患者的健康教育[3],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220例患者,其中男性150例,女性70例,年龄在36~57岁,平均年龄(28.332.16)岁。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随机分组:干预组110例,常规组1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年龄、性别、病程)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常规组:使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解患者的病情外,还要对患者的疑问做到细心的解答。干预组: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健康教育小组。从神经内科选取3~5名优秀的护理人员组成专业的健康教育小组,对神经内科接收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解和总结,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和内容。②了解患者情况。自患者入院起就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果患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则要通过图文并用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对患者情况的详细了解。③健康教育实施。向患者宣讲神经内科的有关疾病知识,使患者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一个整体了解,并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康复锻炼的技巧,可以在出院后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1.3观察指标[4]: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对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等。

1.4统计学方法: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使用SPSS17.0软件,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结果

2.1干预组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显示,常规组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活质量总分评分分别为:44.64±2.45、55.53±6.21、52.17±2.26、48.83±5.26、201.47±16.28,干预组对应数据为:53.48±1.76、68.82±5.09、64.48±1.87、61.13±6.15、248.21±15.16,可见,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组与常规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干预组优、良、差分别为:96例(87.27%)、5例(4.55%)、9例(8.18%),明显优于常规组对应数据68例(61.82%)、25例(22.73%)、17例(15.4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108例(98.18%)显著高于常规组91例(82.7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耐心、细心、恒心是最基本的要求[5]。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具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以及病情的反复波动性,针对这些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尽的了解并做到足够的重视[6]。现阶段主张使用专业性、人文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尤其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重视规范化健康教育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掌握优良率为84.55%,干预组患者掌握优良率为91.82%,干预组患者的掌握优良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掌握优良率(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中采取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方式对神经内科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健康教育,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升,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掌握也达到更具体化,使得护患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协调。于患者而言,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对自身疾病有一个详尽的了解,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并能把康复锻炼做到最好。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了很好的掌握,不仅如此,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金菊.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认知行为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10):980-983.

[2]陈淑彦.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240-241.

[4]黄彩红,骆谏英,胡燕萍.试论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0):1424-1425.

[5]吕文艳.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273-274.

篇5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护理干预;抑郁焦虑;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60-01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妇女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它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2周。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对事物缺乏兴趣、健忘、心情不平静、时常哭泣、焦虑、恐惧、易怒、易躁、无法忍受挫折、负向思维、对新生儿健康过度担忧等症状。预后一般良好,约70%的患者1年内治愈[1]。因此,对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主要对我院收治的8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剖宫产后出现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其中最小年龄为36岁,最大为52岁,平均年龄46.67岁,未婚患者两例,其余皆为已婚。本研究将患者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研究组和对照组(根据随机数表法),每组43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婚姻状态、年龄、学历、病情等方面总体上大致一样,无明显差异。

1.2 护理干预方法 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表(SAS)以及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干预、对照两组患者入院时皆填写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调查表,手术前一天填写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手术后三个月复查期间填写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调查表。

对照组中的患者采用常规的产科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则在不同阶段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由于产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相差较大,在产后的不同时期状况也不同,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掌握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一般地,患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产后孩子的状况、生产对以后生活的影响、身体能恢复到哪种程度等。大部分患者这种情况下都会产生高度恐惧、焦虑不安,甚至会产生绝望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针对她们的心理反应积极在产后不同阶段展开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要符合患者当前阶段的特点,心理护理干预的侧重点在每个阶段应有所不同。两组患者护理的全过程均需要家属的配合,家属的配合对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心理护理方案要及时告知家属患者。

1.3 评价指标 选取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调查结果组成统一的调查表,调查表中每一项都有一定的分值,得出分值后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抑郁、焦虑得分越低,说明患者情绪越好,护理效果越高。

1.4 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的统计分析选用两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 患者抑郁、焦虑调查结果统计学分析 组间对比: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入院时抑郁、焦虑的分值都相差不多,甚至干预组分值高于对照组。但干预组经过心理护理以后,在手术前一天和手术后三个月干预组抑郁、焦虑的分值就大大低于对照组。

组内对比:经过心理护理以后,在手术前一天和手术后三个月与入院时对比,干预组抑郁、焦虑分值明显降低,相反对照组的抑郁、焦虑分值提升了。

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只进行常规产科护理的患者随着手术的进行以及恢复期,其抑郁、焦虑情绪并没有减少,相反还增加了。从而说明了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平复有积极的效果。

3 讨论

产生抑郁症是在分娩后由于周围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不适应导致的产妇悲观、焦虑、绝望甚至有自杀念头的一种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悲观厌世为主要特征。产褥期常见的心理病患即是各种生理机能障碍和精神迟滞,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症对母婴均危害较大,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严重影响产妇的生理机能和身心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发展和身体发育,并导致夫妻关系的紧张危及整个家庭的生活[2]。产后抑郁症患者产生的一系列病症来源明确,即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巨大变动导致的心理变化引起的,所以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来说重视心理支持和呵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和干预能使患者的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尽快适应产前产后环境引起的巨大变化,减轻产妇术前的恐惧以及术后恢复期的严重不适应状况,使产妇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得到明显提高。

心理护理干预是指护理人员以心理学为基础,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微笑或者其它的肢体表现等方式给患者传达积极肯定的心理暗示,从而有效增强患者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达到心理干预的预期护理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心理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护理中一门重要的护理技术逐渐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4]。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模式,心理护理干预是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临床实践性也很强,并已逐渐广泛应用。医护人员应该正确合理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掌握护理过程中的技巧,让患者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总而言之,心理护理干预对于产后抑郁症患者来说,经统计学分析和临床实践证明效果确切良好,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弱势,降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干预技术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庄绪琳.术前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性心理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2):2297.

[2] 姚瑛.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30):59-100.

篇6

关键词:糖尿病;家庭支持;自我管理;研究进展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每年约有1/3的患者由于缺乏家庭支持、没有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管理控制手段,而未能有效地遵从医嘱而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发生。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持续终身治疗,才能良好控制血糖。而通过非药物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良好情绪信心提高就医服药的依从性,对平稳控制血糖起重要作用,这样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本文对糖尿病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合论述,旨在为糖尿病的临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

1.1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目前无法根治。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在患者身边,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借助患者家庭的帮助来完成。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家人对其疾病的理解、支持、配合、协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成员间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对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家庭是患者居住的生活环境,是生命发展的重要平台,而来自家庭支持原本就是社会支持中的一个构成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互助的成员关系是提升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及质量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环境的基本网络,通过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馈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缓解精神压力,从而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目的。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明确指出,治疗糖尿病应该在管理血糖基础上持续提升患者生活水平,并且认为糖尿病健康教育、体育锻炼、饮食治疗、自我监测、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良好措施,而这五个因素都需要借以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来实现。有研究实验证实家庭支持会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等多项指标存在积极促进作用,家庭支持程度越高,家属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掌握程度也越好,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并且自觉形成自我管理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遵医治疗的依从性。

1.2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具体方式

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成员没有意识到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掌握良好的协调配合手段,那么很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压力,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陪伴及引导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战胜疾病的心态。糖尿病的家庭支持贯穿在整个糖病治疗的过程中。首先是饮食控制方面,通过家庭家庭成员支持管理的参考能够,逐渐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家人可以对患者实际饮食情况进行监督,或者帮助其制定、实行科学的饮食计划。最终达到理想的饮食管理效果,患者通过饮食的控制,血糖控制水平会得到同步提高。

其次,是药物的使用。家庭成员的督促和支持,提醒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生要求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使用胰岛素。有研究表明,家人的关心、督促和支持可以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行为习惯,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从现阶段来看,很多家庭成员对糖尿病患者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饮食控制、药物服用方面,说明大部分家庭都已经认识到了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血糖监测、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的支持是比较薄弱,很多家庭忽略了患者在心理上安慰支持的需求。而在血糖监测方面甚至有错误的认为,只要身体不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饮食等正常,就可以不必监测血糖。因此,血糖监测、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因素,也应该成为未来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强调的核心和重点。

最后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本构成之一,被公认是该疾病治疗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糖尿病患者家属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其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掌握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原则、控制方案等的科学家庭健康教育体系,可以促进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各项措施(如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正确服药、自我监测和定期复查等)保证落实到位。从而减少并发症或者延缓并发症,而提高生活质量。

2.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2.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等负面心态。这些消极情绪状态会对血糖的管理及病情转归并发症的控制有一定影响。虽然通过陪伴、引导等的家庭支持方式,能适当消除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需要患者的自我管理。有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抑郁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联系,说明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心态,积极构建科学的自我管理体系,即使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够得到及时改善。由此可知,做好自我管理工作是糖尿病患者获得理想临床控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通过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是一种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措施。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自我管理教育是糖尿病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在美国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国家标准中,提出没有统一标准的“最佳管理教育方案”或“最佳管理教育方法”。目前我国也逐渐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数量、研究力度等都有了明显提升,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国内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具体方式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内容:一般主要包含心理学策略、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实践应用。其中心理学策略是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实践应用三个环节的基础,患者只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掌握适宜的心理调节手段,才能积极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临床症状、并发症、合并症等,充分了解整个疾病的循序渐进环节;健康饮食原则、饮食管理具体措施;高、低血糖的预防要求及规范处理手段;降血糖药物的服用原则及胰岛素的使用注射方法等。护理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运动疗法、血糖监测方法、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方法、足部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中,不仅有知识培训,而且对技能进行实践,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转变。另外,还有研究显示体重控制、合理膳食、监测血糖、运动疗法、药物选择、足部护理、管理行为目标、行动计划制订、放松技巧、情绪调节、问题解决技巧等,都应该纳入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中。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在落实这些方面工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疾病的各项影响因素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才能为实现预期治疗目标提供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及合理的自我管理是治疗控制管理糖尿病,避免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的科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临床需要积极宣传推广的慢性病管理的有效管理措施。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是一项较为新型的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内容都比较广泛,患者所生存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心理水平、自身行为等都属于研究范畴。因此,在未来工作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物力,探讨最佳的家庭支持氛围和合理的自我管理科学模式。将最大限度地治疗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种种危害,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宇兰,王群.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相关性调查[J].护理研究,2009,20:1807-1809.

[2]鄢奇英,和倚帆,张燕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相关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01:70.

[3]张立群.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04:60.

[4]王群.110例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6.

[5]贺洪梅,张爱荣,李晓燕,关志涯.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6,10:787-788.

[6]刘小丽,王文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02:212-214.

[7]刘凤梅.家庭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0:15-17.

[8]全金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3.

[9]李菁,李峥,MarieNolan,赵维纲,董颖越.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02:207-211.

[10]王玉静,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张盼.456例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6:796-798.

[11]叶丹,鲁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农垦医学,2011,03:278-280.

[12]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4:435-439.

[13]林启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新进展[J].内科,2012,04:411-413.

[14]马爱霞.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

[15]杨金霞.健康教育干预结合家庭支持在糖尿病随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2:158-160.

[16]何叶,王俊星,何伟明,李爱平,绳宇.同伴支持对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01:49-51.

[17]孔令磷,张红菊,丁娜,吕晓苒.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3,03:189-191.

篇7

【摘要】 目的:探讨积极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积极的情绪、积极的语言、积极的行为等积极护理理论和方法,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多元化的人性化护理。结果: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提升了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积极护理护理工作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期望不断提高,要求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健康服务,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促使护理向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积极护理的理论和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病痛,促进康复进程,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实现患者获得满意服务体验与护理人员有职业幸福感的双赢。

1积极护理概述

积极是肯定的,进取的,建设性的,积极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态度,是用积极的词汇思考与交流,在吸引他人“倒向”我们,而且愿意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方面,会创造奇迹。积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应用积极的情绪,积极的语言,积极的行为等去影响感染患者,使之接受积极的理论和方法,并树立积极意识;在此基础上,积极的配合护理人员,采取积极的对抗疾病的情绪和行为,面对现实,如实接受,做自己能做的,这就是一种最佳的积极。实现积极护理,可使患者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接受各种治疗和护理,以密切医患关系,减轻患者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和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 积极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1积极情绪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体征。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积极情绪使个体有更大的创造性、更有效地认知和作出决策、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并提供心理能量,使人在压力背景下远离困扰[1]。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适应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有拓延人们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护士积极的情绪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护士的情绪,不仅能够调节病房或治疗环境的气氛,唤起患者治疗的信心,而且能够影响,感染患者的情绪。护士热情的接待,可亲的笑容,耐心的介绍,精湛的技术,专业的宣教,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冷静的判断,果断的救治,关心的叮嘱,舒适的环境等,对患者都是一种积极情绪的影响。同时,护士要善于利用患者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等,培养患者积极的情绪。如:要尊重患者,了解需求,并以恰当的满足;以积极情绪感染病人;给患者的情绪准备时机;引导患者体验积极的情绪;教给患者以适宜的方式纾解情绪等。护士要善于以自己积极的情绪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并调动患者积极的情绪,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2.2积极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语言是人类的特有交往工具,语言是护患沟通最主要的方式。积极语言护理.则是按照一定的医护准则,将护理的语言艺术高度综合,极为精辟地融洽于护患关系之中.付诸于具体实践的应用技巧。积极的语言让人感到可做得到,看到希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开心的钥匙。”护士的每一句话患者都很关注、信任,并由此建立起一种心理状态。积极语言对患者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治疗护理状态。

人的感情、愿望及对事物的评价总是通过语言来反应的[2],护士的语言造就了患者的想法。因而,护士要掌握积极语言运用的技巧,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语言的艺术性,情感性,规范性,得体性,针对性,激励性等,发挥积极语言的效应,通过亲切简洁,准确温暖而寓情的语言自然适度的与患者进行交谈。多鼓励,引导患者做能做的,少说不能做的,为其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与患者平等交谈,给患者以积极的语言暗示,接受患者的语言方式,耐心等待,满足患者交谈需求等。此外,护士和患者的语言沟通要因人因病而异,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以积极的语言进行治疗护理相关的交流。

2.3积极行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积极护理行为是指护士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的护理活动,去影响感染患者,从而使之建立积极的行为,促进患者的康复。当患者接受临床护理时主要面对的就是护士,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患者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此时护士以精湛的操作技术、耐心仔细的查对、干练的工作作风、可亲可敬的表情、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就会将积极行为有效地传给患者,使之受到感染,改变消极情绪,增强战胜病痛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个人的特点等情况,采取相应的积极护理行为,感染并引导患者培养积极行为,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积极情绪,积极语言和积极行为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密切相关的。只要将三者完美的结合运用,就能实现积极护理的作用,实现患者和护理工作的双赢,实现医院和社会的双赢。

3 小 结

积极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后积极生活习惯的形成,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良性发展:而且,通过积极护理的学习与实践,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服务质量;通过护理行业与社会人群的互动还能培养和发展有积极精神的公民,创造良好的医院社会发展环境,提高全体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

篇8

【关键词】帕金森 护理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000/10万,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目前,只能靠药物或手术控制症状,尚无法根治,患者除了自身痛苦之外,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为了延缓病情的发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及生活训练指导尤为重要。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共收治21例帕金森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64-79岁,平均71.5岁。长期卧床1例,扶行偶尔走动的3例,经常走动配合锻炼的17例。

2 护理体会

2.1 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帕金森病是由于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致多巴胺缺乏而引发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因此,只能对帕金森病进行缓解或改善,既不能阻止病情的继续发展,也不能根治,只能进行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因此,护理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病人合理用药,要提醒病人定时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其次,还要观察病人在服药后出现的病情变化及药物的副反应,长期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可出现症状波动、不随意运动、精神障碍等,要注意观察,一旦出现,可报告医生,改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最后,还要注意服药的量及时间,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及选择适当的用药时间,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缓解症状。

2.2 饮食指导:因为帕金森患者大多数年龄都很大,胃肠消化功能都已经减弱,且平日运动量很少,因此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应指导患者平衡进食糖类、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以及含纤维丰富的食物。不偏食、细嚼慢咽,食物品种多样化,平时多饮水多食水果,防止便秘。进餐时给病人足够的进餐时间,应提供隐蔽的环境,进食、饮水尽量保持坐位。在服用多巴胺期间,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取。以0.8g/(kg•d)即日总量为40~50为宜,因过多蛋白质影响治疗效果。

2.3 日常生活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神经肌肉受损、肌肉震颤、肌强直,加上姿势和平衡障碍而引起躯体移动不便,吃饭、穿衣、洗澡、书写、行走等困难,因此,护理时要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给患者,如提供高靠背带托手的椅子,注意移开环境中的障碍物,路面及厕所要防滑,走路时持拐杖助行,外出活动或沐浴时应有人陪护,防止跌倒及受伤。床上应设有床栏,厕所内设扶手,患者动作要缓慢。用餐时应防止呛咳或烫伤,端碗或持筷困难者应备金属餐具,无法进食者应帮助其进食。对于大小便不正常、不能控制者帮助其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另外,大剂量左旋多巴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患者注意不要突然起立,避免在一个地方站立较长的时间,晚上床尾抬高7~10cm,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2.4 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每天进行按摩,轻揉面部、四肢及腹部肌肉和足底,手掌各个穴位,每日3~5次,每次20~30分钟。锻炼各个部位的肌肉,进行基本的行走练习,制定合理的运动项目。尽量鼓励患者自行进食穿衣,锻炼和提高平衡协调能力的技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依赖性,增强主动运动。提高病人的自信心,提高其生活质量。肢体的康复锻炼会给肌肉强直的的病人带来很好的效果。

2.5 预防并发症 帕金森病患者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特别是冬春季,应注意保暖,注意病人居室的温湿度及通风采光,根据天气变化等增减被褥衣服预防感冒。防止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感冒要及时治疗。晚期卧床患者要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及时清理大小便,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发生褥疮和坠积性肺炎,加强肢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并做好口腔护理。

2.6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理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根本措施。由于病程较长,加上流涎、震颤等自身形象的改变,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以及对本病认识不够,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自怜、烦躁,甚至厌世的心情,终日默默无语。心理护理应贯穿全过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士和医生一定要对患者有耐心,对患者的病情,发病原因,整个病程,都要给予耐心的解释,让患者更加清楚自己的病情。生活上避免不良刺激,尽量满足其需求,对患者要多关心体贴,工作耐心、细心,注意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鼓励患者自我护理,如穿衣、吃饭、移动等,以增加其独立性及自信心,让患者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这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过程产生很重大的影响。

篇9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接收的健康产妇9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6.23±3.57)岁;分娩方式: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20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4例,中学16例,小学及以下15例;研究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6.13±3.63)岁;分娩方式: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21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5例,中学17例,小学及以下14例;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了解产妇及婴儿基本资料,对产妇进行常规知识培训并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研究组选择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进行整体护理,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与产妇建立良好关系,并对产妇心理进行评价,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②健康教育:选用宣讲、多媒体影像播放等形式对产妇进行产后注意事项教育,如饮食、性生活、自身清洁、母乳喂养以及避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提高产妇掌握孕产知识的程度;③环境护理:营造舒适、安静且和谐的病房环境,以保障母婴睡眠质量。

1.3观察指标

采用SDS、SAS对产妇护理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有抑郁症状为SDS标准分≥50分,有焦虑症状为SAS标准分≥50分;统计两组产妇自身保健、母乳喂养以及新生儿护理等孕产知识掌握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孕产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孕产知识掌握率86.96%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SDS、SAS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10

1.1两组产妇孕产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研究组产妇孕产知识掌握率86.96%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两组产妇SDS、SAS评分情况比较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讨论

产科护理是医院日常诊疗以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产妇及婴儿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对产妇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围生期对产妇予以科学合理的整体护理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可得护理后两组产妇的SDS、SAS评分以及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两项结果,其中分析两组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情况,可知研究组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说明予以整体护理干预可促进产妇对自身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方面掌握程度的提高。分析其原因在于,整体护理干预除对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外,其选择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护理,可有效为产妇提供更为专业的孕产信息以及护理。此外,通过宣讲、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即饮食健康教育、性生活教育、自我保健教育以及母乳喂养教育等产后注意事项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可有效消除初产妇产后的困惑和疑虑,进而实现提高产妇对孕产知识掌握率的目的。

同时进一步分析两组产妇护理后的SDS、SAS评分情况,可知经护理后研究组产妇SDS评分为(36.57±2.53)分、SAS评分为(37.58±2.2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5.77±2.01)分、(47.76±2.65)分。该结果表明予以整体护理后产妇未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与郑巧玲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在于,产妇产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变化给身体、情绪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产妇可能会出现产后忧郁症,其不仅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产妇及其家庭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整体护理干预及时地对产妇进行心理评价,并针对产妇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可以为产妇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进而对产妇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