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原理

篇1

出色的舞台服装设计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舞台艺术、引起受众情感共鸣。舞台服装作为舞台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不仅直接塑造出了角色的外在形象,还可借助暗示与象征功能对舞台场景设计产生影响。设计舞台服装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舞台服装的特点。比如借助服装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转变,借助白色来展现人物的纯洁与高贵,粉色来展现人物的柔情,蓝色来展现人物的忧伤等,与舞台人物角色相匹配的舞台服装设计可以变成传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给受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令受众感受到舞台艺术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注重人物情感、形象和舞台服装设计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舞台艺术的表达。舞台服装设计的变化应遵循适度的原则,而统一应遵循和谐的原则,和谐的统一才能够给受众带来更出色的视觉效果,适度的变化才可以与统一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又不会有混乱之感产生。舞台服装的设计受制于人物、剧情、空间与时间等多种因素。在服装上舞台服装艺术有其独特运用,它借助于自身特有的艺术语言将思想情感传递给人们。舞台服装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化妆、灯光、舞美设计风格、环境条件、制作工艺、造型样式、色彩与材料等因素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特征使得舞台服装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普通服装。各个地区、各个时代塑造舞台形象的方法与手段有所差别。它需要:一、符合大众审美习惯于审美需求;二、有助于表演者塑造人物角色形象;三、舞台服装的设计需与整体演出风格相匹配;四、有助于表演者的表演与行动。在舞台上,舞台服装成为了适应某个情节与事件需要,吸引大众眼球的特殊手段。

二、舞台服装的设计特性

1.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今舞台服装的设计有了新的装饰工艺技术、新的制作工艺、新的裁制工艺、新的设备、新的面料与新的造型。有大量的新型面料被运用于舞台服装设计中,比如七彩绘纱、金银线长毛面料、镭射面料、绣花面料、挑花面料、珠片面料与珠光面料等;此外还出现了各类新型面料的再造工艺技术,使得面料质感更具层次性与多样性,例如抽纱、褶皱、贴布、堆叠、刺绣、晕色与染色等。舞台服装的各类特殊装饰、造型、立体褶饰、分割线等皆可通过现代化立体裁剪的手法来实现。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里,一套套款式各异的舞台服装令受众印象深刻,凭借这一套套舞台服装,我国的设计师们也将其精湛的工艺与出色的设计展现给了世人。

2.与角色的融合

舞台服装的设计可以对舞台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展现出舞台人物的思想情感,也正由于这样,舞台服装的设计受到舞台角色形象的约束,一定要展现出特定角色的个性特征,例如借助服装色彩的转变来展现舞台人物情绪的转变,借助白色来展现人物的纯洁与高贵,粉色来展现人物的柔情,蓝色来展现人物的忧伤等,与舞台人物角色相匹配的舞台服装设计可以变成传情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对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还能令受众感受到表演者所传达的思想精神,因此注重舞台人物角色思想情感与舞台服装设计二者的融合,将极大地增强舞台艺术的表达效果。

3.合适面料的运用

篇2

[关键词]软弱地基基础设计设计基本原理方法步骤实践

在较深厚的软弱地基上的基础设计中,经常会遇到下述情况:如果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方案,地基强度要求能基本满足或相差不大,但地基变形结果,往往沉降过大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这时就可以考虑采取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方案。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是指桩与承台共同承担外荷载,按沉降要求确定桩数的低承台摩擦桩,它是一种介于天然地基上浅基础和常规桩基之间的一种基础类型。和常规桩基不同,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一般是根据外荷载由承台和桩共同承担,按建筑物容许沉降量要求确定桩数的原则进行设计的,其中承台除承担部分外荷载外,还需对桩基的整体稳定性提供必要的保证,而其中的桩除承担部分外荷载外,主要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因为其是摩擦桩,要充分利用桩周土的作用,桩是数量要按建筑物允许沉降量确定,和目前常规桩基相比,桩数可有大幅度减少,桩距则明显增大,目前上海地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中的桩根据上海地区地基土组成的特点,一般采用桩身截面边长≤250mm,长细比在80左右的预制混凝土小方桩,同时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平均桩距一般在5~6倍桩径以上。

一、设计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影响承台与桩共同承担外荷载规律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桩端持力层地基土的性质、沉桩的挤土效应、桩顶的荷载、荷载的作用时间及桩的间距大小等。就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而言,由于一般情况下其桩端持力层不会十分坚硬,同时如或略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则影响其承台与桩共同承担外荷载的主要因素就是以下三种:

1、桩顶荷载

一般是当外荷载N较小时,主要由桩承担外荷载,承台分担作用导次要地位;当N不断增加,承台分担荷载略有增加;当N超过群桩中各单桩承载力之和的Pa后,桩将始终保持承担Pa部分的荷载,而承台则承担外荷载超过Pa后余下部分的荷载N-Pa;

2、荷载作用时间

一般在受荷的初期,承台下地基土和桩是按各自的相对刚度分担外荷载,由于这时承台地基土是处于不排水、无体积变形的状态,有较大的相对刚度,因此在受荷初期总是要承担较大一部分荷载,但随即承台和桩承担的荷载均在土中扩散并产生附加应力,促使土体固结下沉,导致原来承台承担的荷载逐渐向桩顶转移,承台与桩分担外荷载关系是随着荷载作用时间而变化的;

3、桩的间距大小

一般当桩距较小时,承台分担的荷载较小,随着桩距的增大,承台分担的荷载也随之增大。设计时总的承载力可近似地认为等于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中所有各单桩的承载力与承台下地基土在无桩条件下的承载力之和:

P=nR+fAc

其中:P——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总的承载和(kN)

N——桩数

R——单桩承载力设计值(kN)

f——承台下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kPa)

Ac——承台底面积(㎡)

二、设计方法与步骤

1、根据地基土的组成,按桩端穿过压缩层范围内高压缩性淤泥质土的要求选择桩长;

2、按桩身结构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R1与地基土对桩的支承力R2,二者数值基本相等的要求,选择桩身截面尺寸:

R1=(0.40~0.50)Apfc

R2=(UP∑qsikli+qpkAp)/1.65

其中:Up——桩周长(m)

li——第I层土厚度中(m)

qsik、qpk——分别为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和桩端土层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Ap——桩身截面面积(㎡)

fc——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kPa)

3、承台底面面积及其平面布置

a.按外荷载全部由承台单独承担的假定,由下式确定承台底面面积Ac(㎡)

AC=(F+G)/ηf

F——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荷载(kN)

G——承台和承台上覆土自重(kN)

η——经验修正系数,一般可取1.5~1.7

b.按上部结构重心与承台底面形心相重合的原则确定承台底面的平面布置;

4、用桩数量和桩位布置

a.用桩数量的确定:应计算假定沉降控制复合桩基下有若干种不同桩数的布桩方案时相应的沉降量,以求得桩数与沉降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容许沉降量要求确定实际要求的桩数。一般情况下,可计算以下三种桩数情况下的沉降量,以确定桩数与沉降之间的关系:

(1)按外荷载全部由桩单独承担的常规桩基设计方法确定的桩数n;

(2)按上述常规桩基设计方法确定的桩数的1/3;

(3)桩数为零;

计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沉降量的方法如下:

(1)当N<Pa时,假定外荷载N全部由桩承担,这时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沉降为桩端至压缩层下限之间土层压缩产生的沉降量;

(2)当N≥Pa时,桩始终承担Pa,而承台则承担N-Pa,这时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沉降即为这两部分荷载共同作用下,从承台底至压缩层下限之间土层压缩产生的沉降量;

b.按上述方法确定的桩数,根据上部荷载重心与形心(群桩)相重合的原则确定桩位布置;

5、验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承载力

根据上述步骤求得的n与Ac,按下式验算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的承载力:

F+G≤(nR+Acf)/ζ

ζ——复合桩基承载力经验系数,可取1.2~1.3

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我们多次应用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来控制房屋沉降,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图们;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88-0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在深化医改的背景下,社区卫生人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通过调查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趋势,问题和对策,合理地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配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需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图们市所辖行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4家。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普查法,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普查,调查结果应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关数据指标分析,建立数据文件。

2 结果

2.1 人员数量分布状况 图们市总人口130084人,其中农业人口54699人,城镇75385人;社区服务中心在职人员中医生10人,卫生技术人员4人,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1.30人,卫生技术人员为0.53人: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中医生19人,卫生技术人员5人,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为3.4人,卫生技术人员0.92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要求,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相对低。每万人口所配置医生为1.30人,卫生技术人员0.53人。乡镇卫生院的医师与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相对合理。基本上能够保证每万人配置2-3名医师以及相对的医技人员。如表1所示:

2.2 职称分布情况 图们市社区卫生人员职称整体构成:高级职称占12%,中级职称占38%,初级职称占41%,未聘任占4%。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高级职称占22%,中级占42%,初级及以下占36%,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占7%,中级占36%,初级及以下占51%。如表2、图1、2所示:

2.3 学历分布情况 全市社区卫生人员中本科学历占5%,大专学历占46%,中专学历占4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本科学历占5%,大专学历占70%,中专学历占24%;初中以下学历占11%;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学历占4%,专科学历占41%,中专学历占55%。表3、图3、4所示:

3 讨论

3.1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图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为中专和专科学历,高达94%,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职称不高,一半以上为初级及无职称,占57%,高级职称只占7%,难以完全承担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担。

3.2 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专业分布上全科医师太少,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师2人,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6%,中级以上职称占64%;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5%,中级以上职称占43%。而相对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在服务压力,学历和职称上明显较低,这相对于较大的服务需求,必然需要更一步加强和改进。

3.3 改进措施

3.3.1 加强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第一,加大中青年骨干培养力度,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作为行业排头兵的培养对象,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培养周期。培养出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确实提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综合实力。第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首先是要招募更多高学历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高总体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其次要加强去入职人员的培训,确保其具有相当的专业程度才准许其入职工作。还要加强对现有在职人员的系统培训,完善和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技能。第三,建立传、帮、带制度。通过综合评选高职专家,帅选有潜力、好学上进的低职称技术人员,在本土培养一批业务技术骨干。第四,培养高学历的中青年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调整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数量。通过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全科医生队伍措施,才能加快全科医生培养,稳定和发展全科医生队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3.2 加强全科医师人力培养。加强对全科医师队伍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在职教育来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完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探讨与应用多种全科医学培训模式,改变当前社区卫生人力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全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能力与素质,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六位一体”功能的需要,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 郭岩:《卫生事业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论文关键词: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它既不属于公办、也不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公办性质、民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新体制。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创举,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下,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该有别于“一本”或“二本”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而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使用能力培养。本文将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探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然后将其在独立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必然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都是依托“母体”的资源进行办学的,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和设备、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均沿用“母体”本科院校的方法和方式,这既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的期望。教育部明确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大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还有少数独立学院定位为“创新型”。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装行业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要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市场和服装设备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培养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工程师,而应该培养应用型很强的服装设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自2003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服装院校在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所属其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因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区别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中的以工科为主的第一种模式和以设计为主的第二种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等教学模式,做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法训练与创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内教学和教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特别是省内获大奖,学生技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服装设计工作室”, 顾名思义是围绕服装设计进行的,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领域里如何学好, 做好服装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 然后再进行提升、超越, 创作出新的思想和思路。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专业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服装设计项目布置给专业学生,让学生根据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的程序和规律,结合专业学生的灵感和对流行的把握和运用,将其用服装设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对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产品的市场性和工艺性;在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将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加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加适合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包括造型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样板的制作、服装工艺制作等,以及一些以服装相关的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力求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三个主要环节融会贯通;把服装设计理论、专业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服装产品开发等项目教学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以《服装设计学》为主线,把服装设计专业主干专课程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以服装设计相关的学科前沿和边缘内容,模拟或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是校企共建的产物。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引入“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在服装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和学生按照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发挥自身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培养了学生服装产品开发的应用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服装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学校依托服装企业在服装加工设备、服装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服装行业和对服装产品开发和加工等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零距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同时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状使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能力一直很弱。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优势。 转贴于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样板制作、成衣工艺制作和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管理等课程。我们整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践性环节,将其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块,然后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模拟服装流水生产的场景,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成衣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同时《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充分依托服装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强计算机在服装款式设计、样板制作、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7开始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熟悉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程序以及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环节技术要求,为毕业设计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根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服装企业的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在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服装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拟订在本企业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提供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条件,让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

(三)”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资格教育,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把传统学历教育与服装职业资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等知识相结合。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提高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通过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注重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服装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定制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大学生证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能力的培养,使其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达到相应的服装职业资格要求。从历年的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观现阶段各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普遍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了母体,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都照搬母体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沿袭一本或二本院校的重设计、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倒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从招生到培养等整个过程都沿袭一本或者二本院校的模式和方法,使培养学生同样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又由于招生时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较低,同样也不具有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所具有的艺术素质。

(二)服装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现行独立学院办学机制,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师资过份依赖母体、自身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技术性师资的缺乏。

在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有二种极端现状,一类师资是“学院派”,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功底,但缺乏服装设计市场运作能力和成衣制作能力;另一类是“工厂派”,有很丰富的服装生产和制作经验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缺乏对服装设计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艺术眼光,这些都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

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自己的教师梯队建设,将更多青年教师派到服装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增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或者学校聘请服装企业一些生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设计实践性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 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 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 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只建设少量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实验室。而且服装加工和检测设备日新月异,更换和淘汰速度快,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教学设施更是雪上加霜。

篇5

依托市场需求进行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所以,学校应该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安排,为社会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确保本校学生在市场内的竞争力。

(一)提高学校依托市场需求进行教学的意识由于服装专业教学在国内高校开展较晚,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这给学校发展与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学校要想提高服装专业教学质量,以顺应市场需求,首先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相关教学。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人才,以及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保障。[2]所以,学校应该意识到市场需求是教学计划安排的重要参考。明确以市场需求为依托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并通过宣传会等来让老师以及学生把握市场需求,是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目标。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以往主要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服装设计原理,所以选择的教材大多是以设计原理为主,与市场需求结合较少,导致学生对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由于缺乏对服装潮流的学习与了解,对市场走向不敏感,导致其对服装设计潮流把握方面存在欠缺,使得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或者设计出来的服装没有市场。对此,学校应该选择合理的教材,其中应该包括服装设计基础知识与原理,因为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确保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以及发展。服装从设计到成衣的过程中,由于服装设计人员刚进入工作,需要全面了解服装的每个环节,才能保证自己设计的作品不仅具有美观特点,还应该符合人类实际需求与合理性。[3]在当前时尚潮流服装走向与趋势下,新时期人们不再满足于有衣服可穿的目的,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加入相关潮流服装设计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服装设计知识。老师应该关注时下的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并进行相关了解,引导学生去关注相应的时尚话题与杂志,养成学生关注服装市场发展潮流以及趋势的习惯。

(三)科学合理安排服装设计课程服装设计课程既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也不同于纯艺术课程,它不仅需要安排大量的基础知识课程来奠定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还需要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来巩固和锻炼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服装设计课程安排上很不合理,通常都是安排学生学量的理论课程,等完成理论教学后,再安排集体的实践课程,这并不合理。这样分开教学,无法实现两者结合教学的成效。学校应该进行穿插式的教学,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利用实践教学来让学生将刚学的理论进行利用,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并加强动手能力,使学生最终能够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竞争力,提升学校的声誉。

(四)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为提高高校服装专业教学质量,顺应市场需求,学校应该安排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大部分高校服装专业教师是在毕业后直接到高校担任老师,自身并没有相关的社会工作经验,也没有服装设计实践能力,故其教学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讲授上,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不大。一些高校意识到需要富有实际经验的教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始聘请服装行业的资深设计师到校任教,但这些教师由于是兼职,教学时间不固定,加之缺乏教学经验,所以往往无法将自身实践经验很好地传授给学生,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高校应为专业老师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提升其动手能力,从而打造出服装设计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化团队。

(五)加强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下服装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质量较高,其中企业比较看重的是服装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应该注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实践教学:其一,学校应该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及时锻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实践学习对于日后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积极性;其二,落实校企合作政策,校企合作主要是指企业为高校提供学习资源与经济支持,为学校提供设备与教学器材资助,学校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对口人才,方便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六)改革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方式考核是我国教育体制下,促进学生服装设计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但是以往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服装设计理论的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也导致学生对实践学习不够重视,所以,高校应该结合服装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考核标准来做出学校服装专业考核调整。这样的考核标准会让学生适应将来的企业考核方式,并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服装设计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相关能力。

结语

篇6

[关键词]创意思维 打散 重构 服装设计

一、引言

服装设计的创意思维方式很多,例如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等,服装设计中的“打散-重构”思维模式,是实践教学中完成的创新思维方式,即把构成服装的各个要素分解,并对每个要素进一步打散分解成小元素,从中选择最佳元素加以调整,再重新组合,完成特定条件下创新设计作品。

服装设计是对人的整体着装的设计,其设计离不开人和服装两大因素,对于服装设计因素的打散――重构就是指对人、服装两个要素的分别打散、重构。

二、服装设计主体的打散

服装设计是针对人着装的设计。人是服装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思维、情感的特殊社会人类,具有生命物质的客观因素,即性别的因素、年龄的差异、形态结构各异的特点。人自然属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取决于性别年龄生理结构的差别,人有先天性的外在风格表征:东方人特征、西方人特征、古典型、时尚型、外向先、内向型、等人的自然属性特征。

人作为社会的人,不仅作为自然个体独立存在,也是团体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这样就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不同的类型层次,有身份、地位、职业、场合等。即按照TOP原则进行分散:T(time)时间,公转时间:年度、季度、月度;自转时间:早晨、中午、晚上;P(place)地点,经纬位置、国别、城市、宾馆、饭店、礼堂、演播厅等;O(obiect)目的场合,具体环境气氛庆典、会议、交流、娱乐、访问、休闲等。

三、服装设计内容的打散

服装设计是针对服装的设计。服装不仅有满足服用功能的实用性、合理合体的机能性,还具有满足审美功效的审美性、合情悦人愉人的艺术性。服装通过整体表征传达一定的风格特点,需要由构成服装的三要素以及图案配饰等其他辅助要素支持完成。

(一)风格定位的打散

服装所体现的风格,是时代社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素质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概括为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等。时代风格是指时代有影响力的服饰特点,例如: 40年代军装风格, 80年代男性化风格,等;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如:东方风格,牛仔风格,西班牙风格。

(二)三要素的散打

服装的款式造型概括为两个方面:整体形态的外轮廓造型和局部的形态内部结构分割。整体轮廓主要是外部造型的变化,即A型、O型、H型、X型、V型等;局部结构形态主要是指构成内部结构的因素:省道、裥、辑线等。

在服装的配色中,包括无彩色系,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和无彩色系的相互搭配中。

服装的材料选择上,涉及面料和质地等方面,材料包括天然纤维材料和化学纤维材料,天然化纤混纺及新型特殊材料。从质地上分析有厚重型、轻薄型、挺爽型、粗矿型、细腻型、华丽感、质朴感、飘逸感等面料。

(三)图案配饰要素的打散

面料中的图案在服装整体形象中也是重要啊一部分。图案风格分:传统图案、民族图案、现代图案;内容上分自然物图案、人为物图案等;工艺上分:织花、印花、刺绣等。服装中图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纹样、色彩、组织与服装构成设计相似,以可以融于服装构成要素中。

服装配饰也是服装装扮的一部分,是整个着装形象设计的点睛之笔,如帽子、眼镜、鞋、首饰、包、伞、等同样是构成服装重要的一部分,追求与服装整体效果的谐调、统一。

四、服装设计中元素的重构

通过对服装设计中主体和内容做了打散,其目的就是分析认识设计元素,为的设计创新――重构。

设计是艺术同时也是技术。如果把“打散”比喻成是拆机器零件,认识了解机器性能原理的话,那么“重构”则比喻为在充分认识了解零件性能原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规律要求设计出新机器产品。重构是对一些散乱的机器零件进行整合组装,这种整合组装不是简单的技术相加,而是上升到一定的艺术层次,是一种设计创新。

在服装设计中重构是对打散的已知元素的组合,已打散的各主要元素又包括许多的子元素,这样逐级打散,在众多的打散元素里进行有选择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元素整合,并逐级选择最佳元素组合重构。在组装整合过程中元素遵循一定顺序逐级重构,同时还要考虑到美学原理,以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制约因素,进行整合重构时应把元素放在形式美学、自然、社会大背景里,才能构成深层文化的着装状态。

五、“打散―重构”模式思维在设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演示说明“打散―重构”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如我们要完成教学课题:为春节联欢晚会女主持人设计服装。具体流程是:

第一,服装设计主体重构定位。在设计主体的打散因素里要选择所需要的因素即对人的年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形体结构、性格特点、所在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打散分析来确定人的定位。春节是传统的节日中最重大节日,春节联欢会的举行按照传统要在除夕的晚上体现出全民同庆共度联欢,要在场景效果好的演播大厅举行,主持人要求身材较标准,形象气质良好,并体现女性特点的人,有表演能力,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定影响的力。经过对这些打散因素的分析筛选,得出设计结果。

第二,服装设计内容的定位。在服装内容的打散因素从服装特征、风格的打散定位,到构成服装的相关要素,款式造型、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图案配饰等细节元素打散定位。具体分析如下:

演播厅里的晚会很注重舞台上镜表演的欣赏性效果,服装是以审美性为主,艺术性强,装饰性强;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要突出中国传统风格特色,这是服装设计的风格定位;在款式造型上以传统外型特点,结构上瘦身合体;色彩上,体现传统节日喜庆、以对比色系为主,以无彩色系加以调和;材质选择上,结合所在舞台、灯光、背景,选择具有挺爽型、华丽感的天然丝制面料,材料以突出舞台大效果;面料图案可选择带传统风格的印花牡丹图案,配以具有传统风格首饰,颈饰、首饰、头饰等作适当选择起呼应点缀作用。形成“服装”因素打散后经理性分析筛选完成的最终定位。

第三,“人”“装”合一。我们明确定位了“人”的因素、“服装”的因素,有了“人”、“装”两者的相加融合组构,这就完成了“打散―重构“的设计。即有东方传统风格特点的人,穿着具有东方传统的服装,出现在传统节日背景里,人、服装、环境融合演绎在一起,形成了高境界的完美统一。

篇7

关键词: 传统 继承 发扬 民族性的灵魂和精神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根植本土文化的设计,才能创造出绚丽的作品。中国服装业经过长时间对西方服饰的盲目追随,人们开始反思,并深入研究服饰流行及其成败的原因,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明白仅靠单纯的模仿难以达到全方位的超越,于是就有了许多民族化的探讨。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民族服饰的生搬硬套、守旧和缺乏创新,作品既没有把时代的精神融入民族化设计中去,又没有把中华服饰那种飘逸、自然、随意、含蓄的精髓体现出来。民族化的豪言壮语成为一句空话。

究其原因,一是设计中缺乏问题意识,二是对服装民族化的设计方向和方法缺少明晰的认识。设计理念的狭隘已经严重阻碍了民族化服装设计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以下将在设计性质、设计方法和设计角度三方面,作一些综合的分析。

一、设计性质:描述型还是指导型

一般来说,设计的性质可以分为描述型设计和指导型设计两类。描述型的问题是“民族服装是怎么样的?”以及“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而指导型设计关心的则是“民族服装设计应该是怎么样的?”前者在于“知”,是人对民族服装的感受和理解;后者重于“行”,是人对服装的作用和改变。当今的民族化服装设计大多是属于描述型的。

当然也有设计师能坚持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设计中强调自己的理念。在2003年的上海时装周上,设计师谭玉燕的作品贯穿她一贯的恬适雅致的设计风格,没有刻意去堆砌中国元素,整体设计简洁大方,有现代感。谭玉燕受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响,用色吝啬,不外乎白、黑、米黄几种,以更好地表现其对佛家和道家宁静、淡泊、怡然思想的热衷。整体来看是不折不扣的现代服饰,却给人一种强烈的中国风格。这种不拘一格的设计手法,在描述令人神往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又突出自己品牌的个性特点,取得了成功。

二、设计角度:信息的专业性来源还是非专业来源

专业来源指的是信息资料由具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或研究人员提供,非专业来源指的是信息资料被观察的非专业对象直接提供。

通过一些实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对概念。比如巴黎高级女装设计师的新一季时装会,专业服装杂志专家的流行预测,流行色协会提供的新资讯,以及来自采购人员的建议等等都属于专业来源。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口述记录等方式,直接记录消费者对服装的看法和理解,而不加入观测研究者的主观评价,所获取的信息就是非专业来源。

对民族丝绸服装设计而言,信息的专业来源使设计师准确把握最近的设计理念和流行动向,使设计具有时尚感,紧跟国际潮流;信息的非专业来源则使设计师深入了解大众的需求和审美取向,使设计更理性化,更市场化。可见,两种信息来源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设计的信息来源绝大多数是以专业来源主导,设计师通常表现出对大牌设计师的崇拜,对权威预测机构的迷信,而消费者的需求和对服装的再设计通常被设计师所忽略。专业来源和非专业来源之间的区别反映了设计理论中一个传统的矛盾,即设计者的理想与使用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设计在某些方面的失败就是这一矛盾所致。有一些设计师设计思想超前,要通过设计引导大众生活的价值观,却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设计师可能对大众的口味比较轻视,不愿沟通。特别是民族丝绸服装设计,大多设计师很少考虑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以及对衣服的反馈意见,完全变成自娱自乐的游戏。

专业来源向非专业来源的扩展趋势,在理念上体现为从服装本身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消费意识的过渡。设计师在吸取最新潮流因素、接受最新的设计理念的同时,也要做好潜在顾客的调查工作,使自己的设计更加理性。

设计角度确定以后,选择适合的设计方法也是影响民族化丝绸服装设计成品质量的重要方面。

三、设计方法:一般设计法还是设计原理法

1、一般设计法

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研究形成的一般设计法,其研究目的为探索设计的本质,研究设计过程中人类思维规律,为方案设计提供应用性理论依据。按照一定的映射公理(服装设计方面主要是时代特征的要求和设计者本身的设计理念等),逐一把因子映射到新实体中去,新实体产生的新因子又反过来影响实体中的其他因子,如此反复映射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实体,即新的民族服装。

一般设计法广泛存在于民族丝绸服装设计中,适合根据某个灵感牵引,逐一对服装要素进行设计。

2、设计原理法

设计原理法由美国学者研究形成,原使用在工程设计领域,后来借鉴到视觉设计、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

设计产生大量方案,为了快速决策做出最佳设计,设计原理学提出两个评价原理。独立原理:保持必要功能的相互独立性——方案可行性准则;信息原则:使设计信息量最小——方案优化准则。

设计原理法是以目标市场、顾客以及流行等要素进行设计,实质就是按需求来进行设计。设计思维是面性的,表现为对大量设计要素的筛选,使设计更为全面,迅速和准确。进行民族丝绸服装设计时用设计原理法更能把握市场,定位准确。

两种设计方法是可以交替使用的,比如先用设计原理法对要素进行罗列和筛选,再用一般设计法进行要素间联系分析和评定,这样就会使民族丝绸服装设计更加合理、丰富和灵活。

篇8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绘画基础;积累资料;兴趣培养;文化修养

本人师范院校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服装美术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服装美术设计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规划教材,也是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必修课程。其以服装知识和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服装美术设计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学习。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服装美术的教学感受。

一、绘画是学习服装美术设计的基础

绘画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也是服装设计起步的基础。艺术大师契斯恰科夫说过:“绘画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绘画是服装设计的必修内容。学习服装美术设计,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服装设计和美术是分不开的。服装设计要了解服装人体的画法,服装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服装款式造型,色彩构成以及服装画,都与美术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了解素描的基本知识,从简单的几何形体入手,能够抓住造型能力,渐渐深入人体头部的画法,人体四肢的画法,最后能够掌握服装人体的画法,能够自如地勾画出任何姿态的服装人体形象,为学习服装画和服装设计做好铺垫。

学习一定的美术知识,也能够锻炼人的意志,陶冶情操,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我们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确定为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积累资料是服装美术设计的关键

服装设计最关键的是资料的积累。就像写文章一样,没有一定的词汇就写不好文章。服装设计应当多积累服装资料。把自己喜欢的服装随时用本子记录下来,记下它们的款式、色彩、图案、材质以及首饰,同时记下穿着者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与服装相关的内容,积少成多。慢慢的,我们的视野就开阔了,以后用到时避免在教室里“闭门造车”。

学生还可以经常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个人作品展览等活动,整理和收集图片和实物等资料,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千万不要嫌麻烦,服装上有些东西不是一下子能记住的,即使当时脑海里记住了,而忘记得也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应当随时记下。等我们进行设计时,一定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付出的劳动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积累资料是服装设计的关键。

三、学习兴趣是服装美术设计的桥梁

日本的教育心理学家田崎仁认为:“兴趣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那原因是什么呢?是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有兴趣。服装美术设计是一门需要持久练习、反复练习的功课。要真正喜欢它、爱好它,才能学好。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让空洞抽象的设计理论与具体、生动的服装形象地结合起来,对服装款式及服装画的赏析,可用动态的视频将作品的意境美、艺术美、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调动学生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服装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要鼓励学生经常动脑,多加思考、观看,养成点评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要配合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欣赏力。培养兴趣的方法是多方面的――美术眼光、服装特色、服装的陈列、服装表演、服装杂志等。兴趣形成了,学习起来自然轻松。如能做到这些,学习服装设计必然是很快乐的事情。

四、文化修养是服装美术设计的根源

服装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语文、外语、美学、数学、地理、自然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服装美术设计原理,从而提高设计水平。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是服装设计人员必备的。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丰富的想象建立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丰富的生活的内涵是,要有文化和修养,因为服装设计涉及许多文化知识。

比如,服装史是一部伟大的文化史,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对服装设计者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史学知识。

比如,舞蹈学,舞蹈是以人体美为基础,人的形体、姿态和动作来表现,服装的美也要通过人的形体、姿态、动作等形式来表现,对舞蹈的欣赏可以直接领略到服装与人的完美结合。

比如,文学用语言艺术,可以细腻深刻地表现形象,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对美的热爱。

音乐也是学好服装设计的纽带,音乐欣赏中可以获得无形的旋律美感,从而与服装设计的款式造型、色彩的美感、服装构成形成共鸣。学生会在这音乐和服装设计之间,陶冶情趣,吸取智慧。

总之,服装美术设计教学,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生活经验、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在教学中,绘画是学习服装美术的基础,积累资料是服装设计的关键,学习兴趣是服装设计的桥梁,文化修养是服装设计的根源。服装美术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学习服装的基本款式、色彩、材质等,还要研究服装的市场,服装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必须进一步激发学习服装美术设计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服装美术设计的学习和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丁杏子.服装美术设计基础.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06.

篇9

一、现代印染技术与针织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1.现代印染技术的发展

自18世纪工业革命发展以来,我国的印染技术在纺织业得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服装设计中随着滚筒印花实验的成功,促使印刷业中精细线条以及绘画的风格可以通过一些自动化的模式逐渐建立而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服装设计中逐渐出现了新型的设计技术,筛网印刷、电脑印染等新兴的印染技术使我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相对较为繁盛的时代。因此,在现阶段的发展阶段,人们面临的不在是服装生产规模的问题,而是怎样利用先进的艺术手段促进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而使服装设计与艺术体系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发展模式。在第二次世界战争之后,印染艺术在挪威逐渐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挪威逐渐涌现出大批的青年艺术家。但是在印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当属日本,日本的印染技术在服装设计领域展主导地位,而这种地位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艺术的创造中保持着优良的传统,更是由于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形式并没有摒弃传统的艺术形式,虽然日本的印染技术发展与中国相比相对较晚,但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2.现代服装设计行业的主要现状

在传统服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技术的发展并没有给服装设计行业带来突破性的改革。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技术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消费者更注重服装的特色化设计。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网络化的销售模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这种销售的模式使服装设计的视觉效果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在现代化服装设计的发展形式中,服装设计师逐渐开始关注针织的艺术效果,而针织服装的主要特点就是其面料具有很好的垂体效果,可以让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视觉感受。因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更多强调的是舒适性、时尚性的功能,所以逐渐出现了横机针织、手编针织等技术,从而将服装业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新颖的设计才能满足人们追求的目的,所以更多的设计师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逐渐将设计的视角转向针织技术的发展,在面料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关注其舒适感和悬垂性之外,对于针织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1.设计风格的艺术可以引发时代感

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不同时期的服装设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些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得服装设计的发展趋于多样化。然而,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服装的面料也与印染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服装面料要有不同的印染技术作为服装设计的基础。随着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印染技术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风格,例如,古典的艺术形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相对较为简便的艺术设计形式,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时代感,从而引起艺术上的共鸣。例如,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可以产生幸福的感觉,在艺术印染的过程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在印染技术与服装设计相互融合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凸显时代的背景,因此,设计师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与时代的背景相融合,在作品设计完成之后,会在视觉上吸引人们,从而达到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

2.设计师在印染技术的融合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当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不同面料的在加工要充分的融入自己的创作情感,这就要求设计师熟练的掌握设计的方法以及基本材料的应用,及时的掌握新的发展工艺,通过适当是设计理念合理地进行创作,通过对不同素材的充分理解,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使设计的作品更充分的表达设计的理念,在最大的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主要需求。因此,就要求设计师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面料的了解,选择适当的印染艺术,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创作的作品给人以丰富的情感。对于某些作品,虽说设计师也不知道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依靠自己对艺术形式的感知程度以及创作中产生的灵感,从而激发自己的创作意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直觉的产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依靠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创作素材的激发,使设计师形成全新的创作理念,通过印染技术在服装的创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将创作的素材与之结合,将各种分离的素材进行整合,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而且,服装的色彩表达与服装的面料有很大的联系,根据不同的肌理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到设计的主要理念,以及印染技术的主要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面料,使整个设计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色彩的对比以及面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使印染技术与服装设计充分的融合,达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三、现代印染技术在针织服装中的技术应用

1.扎染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阶段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受传统因素的影响精致的手工工艺可以形成一种优雅的艺术形式。由于,手工作品体现着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手工作品体现着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一些高端的服装设计领域,设计者们在展示自己创造力的同时都会保留原有的手工创作的形式,而一些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吸引着大多的设计师对其进行艺术的创作。其中的扎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主要的纹样是小圆菊或者是蝴蝶花,这种印花技术主要是采用平针串扎的形式,在缝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与针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整个过程结束之后将线抽紧打结,然后在进行染色最后就形成了小圆的图案。而扎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遵循环保的设计原理,通过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保证扎染技术的自然性,从而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这种扎染技术的应用会在CAD制图的过程中得到更好地体现,通过制图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2.现代印染技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反底印艺术

在现代印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反底印的技术形式逐渐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在这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显示出一种相对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一些相关的艺术设计中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印花通过斑驳的艺术形式显现出来。而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将艺术形式不均匀的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肌理表现形式,但是这种图案的渗透方式在很到的程度上都会受到时间及温度的限制,使每一件服装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形式,才会彰显独一无二的手工魅力。在2008年DeboraSinibaldi的春夏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就融合了这种艺术手法,通过压皱印染的手法,使染色中凹陷的部位并没有染上颜色,从而形成了一种条状的斑驳状态的肌理纹络。

3.现代印染技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数码印染及雕印印花艺术

由于人们审美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手绘的艺术形式给予更多的发展方向。其中,数码艺术的印花形式逐渐凸显出来,通过数字化图形的应用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印染的模板储存在电脑之中,在设计师设计的过程中将图案进行优化,在进行程序编程,从而使整个印花技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展形式,而对于雕印印花的艺术形式而言,这是一种成本相对较高的印花工艺形式,它主要是指在深色的底布上进行色拔。其中色拔主要是指在经过一些染色的针织衣物上,通过一些还原剂的作用时使深色的底布露出具有白色的花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雕印印花的过程中纹样细节可以表现的十分明显,从而避免了颜色渗透的问题。

4.现代印染技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烂花、植绒等艺术

现代的印染技术在针织服装的设计过程中,烂花、胶印、缩绒和植绒的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烂花的服装设计理念是改变服装织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烂花的设计原理中我们可以参考真丝烂花绡的相关设计工艺,除去花版中的多余纤维的腐蚀成分,从而使没有被除去的部分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轻透飘逸的服装设计的效果。胶印,主要是指通过一种胶质物品将图案印制到服装上,从而形成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强缩绒的主要制作原理是通过一些化工技术,通过化工注射试剂作用于针织衣物的织片中,从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原来的织片组织变得更为紧密。在这个过程中,将百分之百纯度的羊毛做了强缩效果的处理,处理完成之后其原本的厚度增加了一半,在2007年Prada的冬季成衣的服装设计中,就有效的运用了相关的技术手法,从而使服装出现了一种龟裂的艺术效果。植绒是利用高压静电的工艺方法,将植绒技术与印花技术合二为一,而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手法进行了一次试验,将服装的纹样部位通过运用植绒的技术手法,在设计结束之后发现设计的部位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从而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很好的视觉效果。四、现代化印染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响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的印染技术中逐渐增添了新的元素,为传统的设计理念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产生了一些复合性的艺术设计理念。其中,复合性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指将不同种类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成一种表现手法,从而达到一种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服装的材质可以将针织制品带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服装设计中印染技术的发展则会将服装设计专业推向另一个高度。因此,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新工艺的引进以及与传统工艺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新工艺形式,使我国现代化印染技术与服装设计相互融合,为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设计师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融入多种艺术元素,通过不同材质、不同设计理念以及不同设计方法的组合,使艺术设计达到一种新的设计效果,与此同时,设计师可以将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全新的方式总结出来。在如今的设计领域,服装设计的手法已经不局限于传统设计中的针法,而是通过多种设计的整合,促使印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传统手工的艺术表达过程中,其发展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色彩的鲜明、装饰效果丰富等,这些传统的表现手法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

结束语:

篇10

一、校企合作中中职服装设计

教学的多维创新模式构建

艺术教学特别强调情境。服装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服装或者与实际服装相关的背景,解决学生认识服装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践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引入服装企业的生产情境,使校企合作的实践具有更明晰的重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独特的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实践模式。以“基础认识——技能训练——项目模拟——实体孵化”为轴线,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发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如图1所示。

二、校企合作中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多维结构实践

一维——基础认识教学

基础认识教学环节是先于服装设计实践必经阶段,是帮助学生建构设计环节框架,锻炼学生三维服装设计能力最直接的途径。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通过学校服装专业的“学校创业中心和企业设计部”两个平台,教师把服装设计基础理论、款式设计、色彩设计、面料设计、服装系列设计、服装成衣工艺等关于中职服装的几部教材的教学单元串联起来教学,涵盖了服装设计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对服装的生产意识和创业创新能力。

二维——技能训练教学

根据相关的企业成衣设计原理要求,强化包括款式造型基础技能、立体成衣造型专业设计技能及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在内的技能训练,突出训练教学的“高效性”特征(教学模式的高效率、教师队伍的高效能、培养人才的高效果和实施产学研的高效益),提倡运用讲练结合式、模拟实践式等多种训练方法。

三维——项目模拟教学

服装设计项目教学法可概括为简化入门、分解概念、预设情境、成就梦想。它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模式、实施方案及考核手段等做了较大的创新。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模拟开设“创造服装产品”分类小项目教学,在小组合作,独立实践,巩固重点知识,进而发现问题,补充和创新知识技能,突破项目难点之后,学生更有成就感,更扎实有效地掌握了服装设计的基础技能。评价考核则以学生能力的最终物化成果为依据,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设计产品,实现“激趣、求异、探究、迁移”的课堂效果氛围。

四维——实体孵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