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篇1

关键词:水保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忽视水保生态建设的危害

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如果在日常生活、建设过程中,忽视水保生态建设,将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

建国之后,为缓解我国粮食短缺问题,中央政府提出开荒政策,鼓励大家积极开荒,而对生态环境毫无保护观念,从而使得个别地区因过度开荒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在山西省东北部有一个大同市,该市地属黄土高原粗沙风沙区,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这里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过大,昼夜温差大、降雨分布极不均匀,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这里大幅度的温度变化使得土质沙化严重,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的暴雨常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雁门关外野人家,不种桑麻不养蚕”,由于地质不适合种植庄稼,这里的人民通常以畜牧业为主。然而,这里的人们通常急于求成,想快速改变生活状况,常常出现过度放牧现象,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不堪一击。经济的落后带来了教育的落后,大量儿童的失学,在造成文化落后的背后,带来的是人们的愚昧无知,他们难以意识到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性,难以对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更甚至有人为谋求自身利益,肆意砍伐树木、破坏当地植被,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人们生活更加艰苦。

二、水保生态建设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自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先进思想涌入,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与社会经济建设之间的重要作用,国家提出相应的水保生态建设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在水保生态建设中,首要前提就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积极相应、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水保生态建设,不断探讨,加强对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工作。在资金方面,国家设立专门的水土保持项目资金用于治理、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时,重点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水保技术、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水保水平。在经过近三十年水保生态建设后,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成就,收到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尤其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赢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水保生态建设对生态环保方面的影响

就拿山西省大同市为例,在经过数年水保生态建设,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种植适合当地地质的树木、花草,科学选址进行沟坝建设,大量修建梯田,有效提高了当地的防旱、抗旱能力,当地水土流失速度明显减慢。在经过不断摸索后,水保生态治理面积不断扩大,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百分之一扩大到了九十年代的百分之二,当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且灾害规模不断缩小,河流淤沙明显减少。同时,由于采取了封山育林措施,有效保护、培育了当地的植被,这使得土地的涵养水分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显现出来,大同市的气候环境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风沙天气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空气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二)水保生态建设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水保生态建设后,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区域气候,使得当地的农副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促进了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拿大同市的粮食生产为例,在水保生态建设之前,当地的土豆亩产不过百斤,然后,在经过水保生态建设治理之后,当地水文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土豆亩产高达三千多斤,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当地牧业、加工业、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了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使得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取到了巨大的进步,推动了当地区域的全面发展。

(三)水保生态建设带来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水保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不断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使得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增强了认知水平,同时,有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给周边区域起了示范作用。

三、结语

总之,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利民工程,它可以有效地对对水土进行保护,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在水保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考成功案例,制定科学的水保生态建设规划,确保水保工程的长期有效性,提高区域土壤涵养水源能力,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去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01

导言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经济理论是的主要内容,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经济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因而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发展、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何将马克思经济理论同当前经济实践相结合,运用经济理论观点指引现代化经济建设,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现实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商品价值与体现在商品上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因此,企业在市场机制和利益推动下,必然会不断加强劳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创新生产技术,以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即“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作用”。这种机制下必然会激发两种效应: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二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加了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重,新部门、产业层出不穷,从而增加了社会的劳动总量。其结果就是社会的使用价值量以及全社会的价值总量的增加,也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经济理论“矛盾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基本关系时,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变革、创新现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尚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只要坚持经济理论,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就能将经济理论同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地应对经济建设道路上出现的一切问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树立品牌战略、加强资本国际流动的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满足于对本国剩余价值的压榨,随着国内竞争的日趋激烈、劳资矛盾的激化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压榨本国剩余价值越发困难,自然而然的资本家就将目标瞄向国际市场。利用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推动资本国际流动,榨取巨额的剩余价值。

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源、资金等呈现瓶颈制约趋势,只有打开国门“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间的国别分工和资源市场,创建品牌企业,树立品牌战略,利用品牌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深入研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中国对外投资资本收益最大化,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

四、“社会保障学说”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良药”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应“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指出,社会保障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息息相关,物质生产是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因此满足人的需要离不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如贫富差距增大、拖欠农民工工资、教育体制不完善、拜金主义等等。引发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更深层次上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导向问题。近几十年来,社会上出现一股追捧西方经济学的热潮,产生了金钱万能、资产阶级自由化、劳动无用等思想,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出现了脱离的危险。其实,追根溯源不难看出,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症结在于淡化了经济理论的指导作用。因而,我们要在意识形态上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继续坚持经济理论“社会保障学说”的指导地位,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大力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五、小结

综上所述,经济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要坚持不懈的继承和发展经济理论,运用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将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同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在经济理论的指引下,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深入探究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趋势和对策,得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结论,促使经济理论不断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使经济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全面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促使社会生产力更上一层楼,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涛.继承发展经济理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01).

[2]程婧.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现实投射[J].中国市场,2011(05).

[3]李朝林,张存刚,田彦平.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经济纵横,2011(03).

[4]任洲鸿.试论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经济学家,2011(03).

篇3

【关键词】互动机制;科技;社会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许多大学都建立研究中心或者机构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那么科学与社会到底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呢?

一、科学依赖于其存的社会

人人都明白“各种不同的社会影响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直到二十年代所谓的“纯粹科学”的观点的出现,我们才区分开纯粹的科学和完全未受社会影响的科学。之前并没有那么详细的了解和区分这一观点的纯粹性。然而,一系列社会事故的发生,引起人们在社会对科技的影响性问题上发生变化,例如三十年代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时期对“对科学的破坏”;纳粹德国的兴起,它对“亚利安科学”的鼓吹,以及它对犹太科学家的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原子弹的爆炸中它对科学之急迫的、大规模的应用达到顶点等等。这些时间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社会对科学的影响,而极端的“纯粹科学”是不能站得住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相当直接并且详细地断言,科学依赖于它存在于其中的社会。但是,的观点重点在于研究经济因素对科技的影响。社会学用“经济因素所指的常常是一种意义不确定的范畴,充斥着实际上不同的成分。

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其影响多样,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同,其影响强弱也不同,呈现出时而强烈,而另一时段又相对较弱的情况。并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从来都不是连续的。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所以对于度量社会对科学的影响来说,我们只能用粗略的技术进行衡量,但是,这种粗略的度量不是重要的。物理学可能会受到一种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例如二战时期;但另一个时候,一个社会因素可能会更强烈地影响生物学,并且这个因素没有触及物理学的领域,而这个社会因素又是相对的,其重点有可能会出现逆转,甚至转移至其他领域,如化学。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但是,这个复杂的过程的意义并不在于其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意识到科学其内在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才是更重要的,这是我们必须尽可能多认识的部分。

二、科学存在自身的相对自主性

虽然人类科技史上每一次科学的进化都是取决于社会的变迁,但但在一定的范围内,科学依旧保留了其相对自主的一片领土,这是因为,科学具有其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其自身发展的操作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利用理性发展了高度概括化的概念框架。显而易见的,科学其自身的核心概念框架越是高度概括化,科学自身所的独立性范围就越大,这说明了科学有社会影响,这在现当代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不能视而不见的。在这里,仅罗列一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种影响:科学改变经济结构,科学致命性地对宗教提出挑战,验证宗教的无知,以及科学促使当代家庭和共同体成员之间关系发生史无前例的撼动。当然科学的发展不是绝对的,它仍然要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去实现自身的进化与发展。在当代受各种因素影响,社会科学发展受社会的影响强度现要比社会对物理科学的影响强度更大。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科学的概念框架较弱的缘故。科学系统的高度发展的今天,具体科学自身的某种发展路线由其概念框架决定着;但是,概念框架并不是简单地根据某种“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例如,尽管在当代社会有一种急迫的需求去有效治疗癌症、艾滋病等,但是生物科学的概念框架还没有完全恰当处理好这些现象。当然,科学的自主性不仅仅依靠概念框架来确保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体现了科学相对的自主性。

三、科技和社会的互动性

虽然在上文中着重论述了科学依存于社会以及科学的相对自性性,实际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性观点始终隐含其中。显而易见,科学具有社会影响,如每一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都对社会生活甚至世界政治格局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整个社会(现在包括科学)是一个不出不断互动之中的结构之网,其中影响是反复交错并且反作用于自己的。通过寻求这个互动之网上面的路线来追寻各因素的痕迹,目前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存在着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自发作用和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互动机制”论,又分为“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两类。前者认为:“现代科技与社会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两个实体发生互动作用”:后者认为:“科学技术通过知识、技术和产品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通过各种资源的投入作用于科学技术”。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这种“互动机制”始终是存在于科技和社会之中的。是不能忽视的,也是我们研究问题必须遵循的。

参考文献

[1] 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77.

[3] 徐小钦.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6.

篇4

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喜欢对未来的社会作一些预测。在中国,最著名的著作算是《推背图》了。该书大概成于很早,(以我的估计可能是清朝初期)。而英国的一张《每日邮报》也对未来的社会作了预测,两文虽都是关于未来前景,都有图文说明,但切入点、内容与写作手法大不相同。《推背图》主要是预测未来的局势,文笔大多隐晦难解,模棱两可,内容多为何年何月何时由何人来改朝换代。而《每日邮报》描绘的却是未来100年(21世纪)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科技发展进步。他准确地预测了20世纪出现的航空、高速火车、移动电话以及英吉利海峡开通海底隧道等重大事件。尽管一些内容略显牵强。如潜艇作为旅游的工具,城市加的夫的人口将超过伦敦,但它对未来科技的革命性的预见,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和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事实上,中国人多喜欢预测社会的局势,而西方人多喜欢预测未来社会的科学发展状态。那么为何国人和西方人在对社会未来的预测会有如此不同的喜好,我认为这由两国人民的对自身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有关。中国人长期生活在皇权专制统治之下,人民生存景况更多地依赖于当局的统治和局势环境。统治者的人格,局势的变化,皇室的更迭,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和生产。而中国社会的变化又好像是一匹原地打转的椿米骡子,必须靠皇帝鞭打才能慢吞吞地绕着圆圈行走。所以,中国人将改变自身的命运寄托在明智的统治在身上和稳定的政局的环境之中,而看不到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是改变命运的根本出路。而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摆脱了封建帝制的束缚,认识到科技的强大威力。所以,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关注远远胜于对局势的关注。许多科学家、艺术学、文学家把对未来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预测当作文人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从十八世纪以来,西方的一些文人,他们开始写出了像《海底两万里》这样精彩的科幻著作。而中国所谓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却从来没有一个读书人写出一部即使十分简陋的科幻小说。儒生们说来说去的都是一些老掉了牙的尧舜、商周王朝人民是如何安居乐业故事和一些孔孟圣人们关于做人道德标准的陈词滥调,他们把自己的丰富的想象,最多也只是用在神话和传说 中。

我想: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科学,那么百姓的命运只能掌握在政府官员们手上,变化不定。这个国家也只能在原地上转圈圈而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当然,我所说的科学技术不单纯的指自然科学,同时还包含了法治制度人文精神和文化教育事业等社会科学。

篇5

关键词 风险社会;科技传播;控制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241-01

1 风险社会与科技传播

1.1 风险社会及其控制

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危险。社会风险是指由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社会动荡、社会冲突、社会损失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关系状态。乌尔里希·贝克曾在《风险社会》里写到,现代性的不断发展终于使我们完全摆脱了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半现代”特征,进入到“后现代”社会。也就是说,后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为摆脱贫穷而斗争的工业社会,而是与全球性、全行业性的风险博弈的奉献社会。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积极进行风险控制,内在控制是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指通过观念和道义的力量来影响人的思想,并借助对社会制度合理化的理论论证,达到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控制自己行为的目的,比如习俗控制、道德控制、宗教控制、舆论控制等等。科技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政府政策制定、社会商品生产以及民众日常生活知识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积极的形成公众为主体的内在控制体系,是控制社会风险的必要手段。

1.2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的人群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生产者、拥有者输送到社会以便供其他人学习和应用的任务,是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以及技术扩散与应用中的一个基本过程。科技传播借鉴了传播学的理论,对传统的科普模型和公众理解科学的超越,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和其他的传播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公众在科学技术传播和应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提升了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公众关注科技的发展就是关心自身的命运。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一体化社会中,公众需要主动地接近科学,进行自我教育。公众不在是完全被动的科学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知识的寻求者。”科技传播相对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多层次的传播内容,为满足公众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渠道保障,能够适应风险社会条件下的科学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2 风险社会下科技传播的特点及影响

2.1 科技传播是对传统科普方式的变革与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各国政府为适应新趋势以及提高其综合国力的目标,不断加大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推动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了辅助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人们也逐渐发现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在面对自身环境的污染和战争的阴影下,公众逐渐意识到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对科技发展的态度也越来越谨慎。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传播正在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不断地更新公众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其方式更加突出了公众的主体地位和选择信息的权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多种传播模式的建立,科技传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贴近大众的需求,逐渐成为公众了解科学、应用科学的重要要选择方式。

2.2 科技传播满足了公众对便携生活的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公众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公众在日常办公和学习中对便捷的需求也在不断加深。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一些新媒体正逐渐发挥其便捷的方式,以及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成为公众搜索信息越来越多的手段。在这些平台上,公众能够实时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这些手段的运用,为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与传播手段,为公众实时了解科技动态,关注科学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3 科技传播的发展使科学知识更加深入大众

科技传播由于其传播理念和方式的更新,使其对公众的接触面越来越广,相关的一些信息平台也在不断增多,百度百科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很多新兴的事物和名词的相关解释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知识点也会更加完善。这就推动了公众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科学知识编辑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使公众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相关辅助软件以及网络资源也使得知识传播更加系统和深入。

3 科技传播视角下的社会风险控制

3.1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降低了社会风险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突出公众主体地位的同时,使信息的传播也随之加快了。这样的效果可以使公众更加贴近科技发展的前沿。如对科技的进步和其对生活品质提高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新产品的原理和功能的理解能力增强,从而客观上能够提高公众鉴别科技产品好坏的能力。科技知识的增加也有助于公众积极参与和自身有关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事务,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和水平,为促进本社区及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2 网上互动的增多降低了社会风险

网络日益成为公众接触知识的主要渠道,多媒体的发展,使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多样,也更加人性化,特别是一些互动平台,如博客、论坛等,为公众提供了解知识的良好平台,互动能力的增强,使公众能够针对自己关注的一些重要的热点问题进行比较专业的指导,公众在相互交往中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互动能力,培养了相关兴趣。“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不仅能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进步,而且还能够促进公众公共意识的日益觉醒,提升公众的公共责任感”。从而,使得公众更加热心于积极地传播科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普及科学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防范能力,而使风险的发生降到最低。

3.3 预防风险路径的拓宽降低了社会风险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科技的发展带来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兴事物的不断涌入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同时对于其风险也得不到很好的评估。对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能够在公众的层面上建立一种防御机制,使公众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得到正确的指导。科技传播能够使公众积极参与科学事务,并形成对社会风险影响的联动机制,调动了社会对风险预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能够保证社会的顺利运行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当今科学的传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其传播的信息庞杂,内容准确性参差不齐,容易导致公众判断标准的缺失等等。因此,我们在发挥其对社会风险控制的有利作用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克服其弱点,将科技传播的发展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岩.当代社会风险问题的凸显与理论自觉[J].社会科学战线.2007(1):213.

[2]杨威.社会控制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

[3]卢军民.风险社会视域下的都市报科技传播大众化[J].调查研究,2012(3):106.

[4]翟杰全.科技传播事业的社会援助[J].科学管理研究,2002(3):27.

篇6

关键词科学技术影响微技术

1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齐振海主编.未竟的浪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塞·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朱松山,任容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现代美术时尚观念对民间装饰艺术的影响

现代美术的时尚观念和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对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影响,以前非常流行的木质年画等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变的非常暗淡,很少有人去购买这些东西来进行装饰。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随着我们社会中的高科技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创造出高情感容量的环境进行平衡,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变的更加和谐。而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对当前社会的平衡起着非常好的效果。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间装饰艺术会带有更多的情感进入到社会中,民间装饰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民间装饰艺术的传承而言,艺人对于装饰艺术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艺术传承的执行者,他们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民间装饰艺术艺人流失严重,这对民间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民间装饰艺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民间装饰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方式之一。近年来民间装饰艺术的风格特点也开始和现代社会的特点相呼应,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开始在民间装饰艺术中使用,这样的发展是民间装饰艺术的进步,是民间装饰艺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民间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下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也出现了许多艺术家投身到民间装饰艺术的研究中,这对于民间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使得民间装饰艺术的美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民间装饰艺术融入现代气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是使得传统文化更好发展的需要。另外,我们对民间装饰艺术的学习必须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民间装饰艺术,其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其风格和特色,其次要对民间装饰艺术进行充分的研究;最后,要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在民间装饰艺术中融入现代因素,使其能够更好的传承发展。

篇8

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新时期重要决策,还是新时展的必然需求。树立起崇高的社会建设理想,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是作为社会新时代青年的高职学生的重要课题。在高职学生中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和作用,本文主要对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价值探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人才和科技已经变成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当前新兴产业的崛起趋势,对人才也提出了综合性、复合型的要求,不但包括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还需要具备思想品质、社会责任、社会公德方面的素养。作为建设社会新鲜力量的高职院校学生,应当构筑起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促进和谐社会的良好构建。树立起崇高的社会建设理想,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已成为作为社会新时代青年的高职学生的重要课题。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和谐社会当中的“和”,是指和睦、相安、协调,意指“和衷共济”;“谐”则指顺和、配合得当,没有冲突和抵触的意思。因此,和谐社会的含义就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间关系协调而融洽,每个人之间相互协调、尊重,营造出良好、和谐、和美、大同的社会氛围,没有根本上的冲突利害和矛盾。它的含义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是个人的和谐,每个社会成员具备良好健全人格,尊重他人,乐观进取;第二,是人际间的和谐,每个人之间和谐融洽相处,相互协调和尊重;第三,是社会各系统和阶层的和谐,各阶层间关系融洽,没有根本冲突;第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生态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目标,一方面贴近马克思思想里所推崇的高级和谐社会,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大同思想”的最佳体现,与我们民族文化当中的谦逊、仁德、家庭和睦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美好民族愿望和最佳社会模式。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

要构建起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精神观念上保驾护航之法宝。若缺少了责任感,社会是难以获得良好发展和进步的。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已日益重要,在当前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在高职学生中推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程度,将会对和谐社会之发展有极大影响,它所体现的是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和价值追求。首先,责任感教育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缺少责任感的青年不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时代青年,因为现代社会的建设工作是社会各方面联系与合作的完整体系,它对于当前社会的年轻一代有着以下的要求:具备群体意识、完整独立人格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心。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致使社会价值观迸发出多元化、多方向、多样性的趋势,年轻一代容易被这些价值取向所影响和摇摆,显现出自我膨胀和功利主义的不良倾向。由此可知,对当代青年学生包括高职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来说是必然的任务。

其次,当代劳动者素质要求需要高职教育事业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当前世界区域经济联系日趋加强,区域市场经济也在相互交织和渗透的过程中彼此联系和影响,对于现代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有了时代性的更新:要求劳动者具备高度纪律精神、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高职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从业者和建设社会的主力军,若没有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则极有可能使他们的能力使用拐入了不正确甚至是违法的方向。只有具备强烈责任感的青年学生,才会意识到建设社会的内涵与意义,才会懂得学习科学知识、职业技能对于建设社会的作用,才会在责任感的推动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术水平,才能够使自己朝着新时代高尚劳动者的方向努力。再次,具备社会责任感也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人类发展危机的最根本精神要求。作为同样居住在地球上的居民,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命运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命运也是紧密联系着的。近年来人类社会工业化、科技化的进程,使得地球这一人类共同居住的家园遭到严重的环境恶化,臭氧层空洞、冰川融化、气候反常、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接踵而来,无一不为我们传达地球悲鸣之信号。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的强烈程度,将会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有直接影响作用。最后,具备责任感也是社会信息化趋势对社会公民所提出的新要求。本世纪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使人类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网络已像血液一般融进人类社会躯体里,成为人类社会运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并对人类生活、出行、工作、学习、社交方式产生革命性的革新。传统的观点包括道德观念也在这信息化网络化社会中遭受冲击与挑战,使得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也遭受弱化的危险。当前网民群体中大部分是青年学生,是网络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来源与部分。青年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体系里是否包含社会责任感,将会是影响社会稳定性甚至安全性的核心因素。因此,培养起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信息化趋势对他们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是良好、和谐、和美、大同的社会氛围,既贴近马克思思想里所推崇的高级和谐社会,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大同思想”的最佳体现,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美好民族愿望和最佳社会模式。高职学生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有深远的价值意义,不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主要途径,还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时代劳动者,不但能缓解人类社会的生存危机与发展危机,还为信息化社会中的价值导向提供正确方向。在高职学生中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谢四平等.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4-107.

[2]严平昌等.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2):73-76.

篇9

【论文摘要】语言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英语的发展变迁中,英语词汇受到社会影响尤为突出。换言之,英语词汇的变化亦反映出了社会的变化。本文将从英国社会的发展历史来探讨英语词汇的变迁,同时也对英语词汇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分析。由于英语的国际地位和全球语言性质,英语词汇不仅仅收英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还受到世界潮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世界的发展变化。 

 

0.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语言以及相关因素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微小变化也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这种反映主要体现在语言词汇上;二是从语言及其各因素的变化中,去发现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的改变。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也势必会对语言产生深刻影响。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对受人类社会变化的影响,以及其对全球生活的反映都比较突出,研究英语词汇的社会变迁,对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1.历史对英语词汇变迁的影响 

1.1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公元450-1150年) 

语言学家把这一时期又称为古英语时期。历史记载在公元449年,欧州大陆上的三个日耳曼部落即盎格鲁人(anglos)、撒克逊(saxons)和朱特人(jutes)侵犯不列颠。之后,这三个部落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而与此同时,他们的方言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即古英语。这时期的英语词汇富含日耳曼语族的特点,复合词的比例很大。据研究[1],在史诗《贝武尔夫》中有1 069个复合词。比如,有下面这些自我解释的复合词: 

fair-pavedthe shepherd of evils 

bone-frame hand-gripe 

life-dayhall-guardscastle-dwellers 

在这一时期,英国还发生了两次对英语词汇有很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首先是基督教于公元597年传入英国。当时的英国还没有自己的宗教,作为传教工具的拉丁语就影响到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英语借入了大量的拉丁语词汇,比如: 

anthem赞美诗priest牧师nun修女 

disciple门徒 epistle使徒书alms施舍物 

alter祭坛angel天使abbot修道院院长 

这些借入的词汇主要反映了基督教及教会。另外,公元790年左右,英国遭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入侵,英国的大部分地区受到北欧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英语中的一些常用代词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如:they,their,them,same,both等;英语的一些日常用词源于斯堪的纳维亚语,如:bank,gate,meek,wrong,give,rotten,happy,ill,birth,calf,lift,raise等;有些村庄的地名也受其影响,如:woodthorp,linthorp,rugby,allthorp,whitby,estoft等;还有人名也受其影响,如:jackson,johnson,thompson,stevenson,anderson等姓氏中-son便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 

1.2中古时期(1150-1500) 

在英国历史上,诺曼底公爵(william,the duke of normandy)为争王位于1066年从法国入侵英国,英军大败,公爵称王之后,法语单词开始渗入英语,并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许多英国本族没有的词汇大量地流入英语,及到政治、宗教、法律、军事、时尚、饮食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比如: 

government政府 state国家 chancellor大臣 

empire帝国religion宗教 theology神学 

bar法庭 suit诉讼 defence防御 

army军队 apparel服饰 cloak斗篷 

art艺术 sculpture雕刻prologue序曲 

1.3早期现代英国社会(1500-1700) 

在这段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同时,英国“圈地运动”的兴起以及欧州“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盛行。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出现给已有的英语词汇带来了挑战,也对英语词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英国人又一次借来外族词汇来表达新生事物。例: 

拉丁词:allusion,denunciation,dexterity 

希班牙:potato,armada,hurricane,banana 

意大利:balcones,volcano,portico,violin 

希腊:anonymous,catastrophe,criterion 

法语:detail,dual,geuted,vogue 

这些外来词不但增加了英语的表达能力,有些词根还和英语单词组成新词作为扩大英语单词的一种重要手段。 

1.4现代英国社会(1700-20世纪初) 

自18世纪至20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近现代科技的发展,所引发的新生事物都在英语词汇中得到体现。英语自身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出新词,尤其是一些科学技术词汇或者汽车、电影、广播等词汇,比如: 

atomic energy原子能deep space深层空间 

electron电子relativity相对论 

automobile汽车 spark plug火花塞 gear shift变速 

cinema电影院scenario电影剧本 microphore麦克电话筒 

2.现代社会对英语词汇变迁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两国特别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起重要作用,美国政治外交方面的变化在英语词汇上可以看出,比如: 

black power黑人权力 boycott静坐示威 

the lost generation迷茫的一代 

iron curtain铁幕developed countries发达国家 

shuttle diplomacy穿梭外交 

cold war冷战superpower超级大国 watergate水门事件 

desert storm沙漠风暴 

另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英语词汇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 

microwave oven微波炉 mobile phone移动电话 

digital camera数码相机 

the internet英特网 e-commerce电子商务virus病毒 

hacker黑客transgene转基因 dioxin二恶英 

mad cow disease疯牛病 

如今的英语已不再象中古英语时期那样大量引进外族词汇,而是在已有词汇基础上,通过外借、合成、旧词获新义等途径,或者通过前、后缀等构词方法组成新词来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下面这些词汇都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词汇: 

the european u-nion欧盟,the european currency欧元,texter发送手机短信的人 

mp3微型移动音乐播放器,mp4微型移动音乐电影播放器 

tsunami海啸,flash mob闪聚一族,metrosextual都市玉男 

street board街道滑板,realityshow真人秀,google谷歌搜索引擎,yahoo雅虎搜索引擎,surfing网络冲浪,bird’s nest鸟巢,water cube水立方 

3.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语言的词汇也会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制度的变革或者科技的进步。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其词汇的社会变迁不仅反映出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当代英语词汇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潮流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俊.试论英语词汇的社会变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7). 

篇10

【关键词】 科技工作者;伦理责任;实现机制

一、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概述

在西方,“伦理”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英文形式为ethic。在早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中,这个词曾作为专门术语,表示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这个词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便专门用来表示研究人类道德的科学。责任,通常在两个意义上使用: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事,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在伦理学中的责任则是较为新近出现的用语,其词根是拉丁文的“respondere”,意味着“允诺一件事作为对另一件事的“回应”或“回答”,其与和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义务(duty)、责任(obligation)、法律上的应负责任(1iability)含义稍有不同。伦理责任具有前瞻性和目标导向性,它是一种以善与恶为标准的社会责任类型。

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指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科技活动中的个人和团体在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应当使自己的活动及其成果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承担由其活动和成果所直接造成的有害人已的后果。具体来说就是在科研选题、立项时、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科技成果应用中科技人员应承担的伦理责任。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是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活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越多,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知识以及应用可能潜在的给社会带来危险,科技工作者在道义上有责任去避免进行可能对人类有潜在危害的科研活动。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科学家从原来依靠“为科学而科学”的自由科学家变成职业科学家,科研的社会运行方式转变为以公众投资为主的方式,科学研究范围从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发展,科技人员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集合为有形的或无形的科学共同体,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一股强大力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产生危害的毁灭性,不得不引起人们对科技工作者伦理责任的思考。

二、科技工作者承担伦理责任的必要性

1.从社会角度来看,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生存在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专门的科技知识,不仅能够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项科技成果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也能够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知道某一科技活动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险。他们的特殊能力决定了首先应该承担“预见”的伦理责任,即科技工作者应有意识地综合考量科技的社会文化因素,思考、预测、评估其从事的科技活动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主动把握研究方向。

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句话已经广为流传,并成为一种共识被公众记住和接受。首先应该肯定,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神奇的威力,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由于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开发,也给人类带来了日益复杂的难题,特别是某些科技成果的运用,似乎又给人类未来展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前景,使人类在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心理上又充满了忧虑甚至恐惧。

3.今天的人对未来的人有着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有义务在当代人的需求与未来人的生存空间之间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有义务为后人留下一个可以生存、可以居住的环境。在科技发展缓慢、科技水平较低的时代,人们根本就没有关于“未来”的思考。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纯自然现象已能按照人类的预期发展,在地球上从未发生过的“自然现象”在人工控制下也发生了。科学技术革命客观上要求科技人员对人类发展承担责任,他们能尽可能早地时间里看到研究成果的问题及其严重性,应该设计可供选择的方案,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项,谨慎选择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科技工作者承担伦理责任的实现机制

1.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教育。人的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社会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形成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导向和矫正作用,可以给人以方向感并产生相应的责任心;当产生了定位感之后,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自身的问题,可能会有些改变、转向甚至有可能是与教育导向的最终指向相悖的,必须有或自己或外部的力量使人重归正道,教育便可起到矫正作用。在科技伦理责任观的形成与落实过程中,教育机制的保障作用不容忽视。通过教育,培养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使其在坚持科学的真理性的同时,尊重伦理道德规范,尽最大努力减少科技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要利用榜样的道德力量来激励教育科技工作者,如先进、模范人物的责任示范,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方式,激励人们学习和遵守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增强科技伦理的约束力。

2.建立完善的伦理责任奖惩机制。古语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于个人的奖惩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利益的给予和剥夺,更重要的是对于其自身价值和努力的承认和否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驱使个人成长和创造的动机,是由数个需求层次组成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社会的奖励和惩罚是影响人们外驱动性动机形成的重要刺激因素,能够强化或消退人们的某种行为,科技工作者伦理责任的实现也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使遵守科技伦理责任的行为模式成为社会的常态。如通过法律风险、经济风险、道德损誉等途径来否定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某些观念、行为,给其造成一定的压力,以激发其自身的反省能力,对于之前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改正,以获得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素质。对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积极履行伦理责任的行为和努力给与肯定和奖励,使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认可以及获得自身价值最大化,这必将极大地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3.成立伦理监督委员会,加大监督力度。一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锻炼和平时的行为习惯,锻炼主要是克服心理上的“意志品质”的薄弱,以提高专心致志的自制能力,只有把自我的约束能力与自己的学业、成就目标、理想目标联系起来,一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才能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工作者及其科技团体,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不同,加之来自各方面的引诱及个人意志力不同,科技工作者的自我约束能力也是参差不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靠科技伦理责任主体的自律是有限的,有必要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建议成立伦理监督委员会,伦理监督委员会由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律师共同组成,根据现代科技活动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对有关的研究行为和技术应用过程进行独立的伦理审查与道德评判,并对伦理原则的贯彻情况进行持续的监督,以确保科技活动符合伦理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其对科技活动的伦理评判与道德监督作用。如国际国内相继成立了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中国人类基因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委员会等专门的行业协会,对科技活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让新.论提高科技人员伦理责任意识的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赵培杰.科技发展的伦理约束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J].道德与文明.1999(7)

[3]陈勇,郭玉松.论科技伦理责任的构建与实现的社会机制[J].应用伦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