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学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学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技术 目的性预期 自然过程 发生学本质

众所周知,技术并不是客观上给定的某种东西,而是也有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也不是象尚未被人触及过的自然物那样,表现为自在地演化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发生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由人的能动活动所不断地创造着和扩展着的社会历史过程。对于这一历史过程,我们首先能够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十分肯定地断言它是秉承了来自人的某种目的性预期的,也即它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活动过程,并因此而将它与一般的自然过程区别开来。而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又能够十分有把握地断言,自然过程的某些方面或层次也必然卷入了这一历史过程,并作为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物质性因素而发挥作用,从而使这一历史过程又呈观出自然过程的某些性质来。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一历史过程就是由人的目的性预期与自然过程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从而共同开辟出来的。

在揭示人的目的性预期对于技术的整个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时,当代德国哲学家K.O.阿佩尔的一个观点对我们是有启示意义的。他说:“如果我们没有先行理解人类行动的成功后果的(内在)规范,并把这些规范承认为评价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不能如其所是那样来描述人类行动。”①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如其所是那样来描述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那就必须首先对其中的人的目的性预期进行全面深刻地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是不能够将其仅仅当作某种外在的被趋赴的东西来看待的,也即象在技术的工具性规定中所做的那样,而是要视之为遍历于技术的整个形成与发展始终的内在规范,从其能动的方面来考察或评价它在技术的整个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在技术的整个形成与发展中,人的目的性预期作为内在规范,其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或制约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即是把这一规范运用于自然过程以求实现目的的过程。因此,它的作用又必然要从人把自己的目的性预期与自然过程能动地结合起来的方式和方法中体现出来。马克思曾在揭示人的目的性预期的规范作用时说:“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②这也就是说,人的目的性预期是通过“使自然物发生变化”而得到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使人的意志获得了以自然过程为其进取方向的能动取向,从而使自然物在实践中发生变化,而且也使自然过程的“意志”获得了指向人的目的性预期的变化取向,从而使自然物在实际变化中表现为人的目的性预期的不断实现。因此可以说,人的目的性预期的总的作用就是作为规律决定着技术的形成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人的目的性预期的规范作用的发挥,是在使自然物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得以进行的。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同时去说明自然过程对于整个过程的作用,那么,人的目的性预期的规范作用也是不可能得到进一步说明的。

对于技术的整个形成与发展来说,我们认为,自然过程的作用主要是以工具性而显示其特征的,也即它发挥着工具性作用。如已所知,人的目的性预期要得到实现,就必须借助于自然过程来进行,这正体现了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

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首先是由其自身的自然本性决定的。我们知道,在自然过程中唯一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规律,因此可以说合乎自然规律即是自然过程的自然本性。自然过程的合规律性一般表现为多种多样的为自身所不断趋赴的内在目的性倾向,由于这些倾向独立于或外在于人的活动,因此不能指望它们就是人的目的性预期所热烈向往的东西,但却并不排除通过对它们的有目的地分析、选择与综合进而被实际地用来作为实现人的目的性预期的工具或手段的可能性。自然过程的合规律性一般只决定人在其中能够(进而如何)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也即它要求人的活动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但却并不决定人在其中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也即它不会主动地将其自身中的某种目的性倾向指派,或强加给人的某种目的性预期。拉普曾用“指令性假说”来概括自然过程的合规律性对于人的目的性预期的这种作用。他说:“这些假说说明在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应当如何去做”;但却同时指出,人“不能因为仅仅存在某种技术活动的可能性,就推论出应该利用这种可能性。”③这说明,自然过程对于人的目的性预期,进而对于技术的整个形成与发展首先显示的是普遍而潜在的工具性意义。

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的实际发挥,是要以人的目的性预期的明确确立为其前提的。拉普紧接着说:“只有在人们除了具有关于现有的或预想的物理现象的描述性知识外,还具有反映合乎需要的以规范方式确立的目标时,某种技术活动的必要性才变得明显起来”;并认为“这一点对于理解一切技术活动都是至关重要的”。④拉普所说的“这一点”之所以是“至关重要的”,就在于它昭示了一切技术的形成与发展的充要条件,这就是:作为充分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关于自然过程的合规律性知识以及人的目的性预期;作为必要条件,人的目的性预期必须以规范”方式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可以说,正是在人的目的性预期的规范作用下,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才能在“必要性”中得到实际地发挥。

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的实际发挥,是通过技术的设计和制造来实现的,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关于技术设计的本质,前苏联数学家A.A.马尔可夫曾这样予以揭示,他说:“技术始终是因果网络的某种综合,人为了得到某种预想的结果就要进行这种综合。”⑤我们知道,自然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变化都是可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的,因此这些变化也可以理解为是由因果关系组成的因果网络。但由于这些网络独立于人的活动,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计划而存在和变化,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直接被人利用的。马克思曾说:“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创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⑥这说明,要利用自然过程来实现人的目的性预期,就必须对自然过程的合规律性知识(实即因果性知识)进行创造性地综合,而这一综合即是技术设计。综合是以分析和选择为基础的,因此技术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在人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自然过程的因果网络中,首先进行分析和选择,然后加以综合的过程;而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分析、选择与综合又是要以人的目的性预期作为其基本规范的,也即从既有的因果网络中分析、选择出哪些因果关系作为综合的内容,这些内容又以何种方式被综合,是要取决于人的目的性预期的规范作用的。因此,技术设计实际上就是要按照人的目的性预期的要求从因果网络中分析和选择出所需要的因果关系,然后按照有利于实现人的目的性预期的方式加以综合的过程。 技术设计一般以图纸、操作规程、样品或样机等形式作为其最终产物。从其产生过程看,它们无一不包含着经过分析、选择并加以综合了的一定量的关于自然过程的合规律性知识,以及始终作用于其中的相应的人的某种目的性预期的规范。因此,作为产物,它们既体现了人的某种目的性预期的实现形式,同时又体现了自然过程在人的规范作用下为着实现人的这种目的性预期而发挥出的工具性作用。

技术设计作为一种见诸自然过程的有目的的综合活动,一般并不被视为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而是被当作一种观念活动来看待,这种观念活动只是在创造着一个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潜在意义的可能性世界。因此,技术设计的产物不构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技术产品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是人们根据技术设计通过技术制造而展现给我们的。一般来讲,技术制造就是将技术设计的产物进一步物化的过程,即在物的层次上使自然过程转化为能满足人的多种多样的目的性预期的技术产品的实践过程。技术制造一般不改变技术设计中所包含的那种已把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与人的目的性预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内在结构。而只是将其从观念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而已。因此,技术制造构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都是它的组成部分。

技术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也就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现在,我们能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技术世界里,一切哪怕只是从经验层次上可被称为“技术”的东西,该有怎样一个复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它们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人类的目的性预期与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产物。因此。就它们的内在本质构成来看,与其说它们是人类实现自身之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毋宁说它们就是人类借助自然界而实现了的自己的目的,它们承载着人类的目的性预期,它们将人类价值及其价值追求积淀于自身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技术在其形成与发展阶段就已表现为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的发挥及其相应的人的目的性预期的实现,那么,又怎样去理解它在以后的“被用”阶段所显示出的那种工具性特征呢?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正可以根据技术的发生学本质而得到合理地说明。

在我们看来,技术在其以后的“被用”阶段所显示出的那种工具性特征,乃是它在自己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就已形成了的那种特有的内在本质构成(人的目的性预期、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以及它们二者的有机统一)的解蔽、敞开或在生活中的具体展现。这是因为,一方面,曾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过工具性作用的自然过程(或自然规律),并未泯灭于人的目的性预期。相反,它们作为技术的发生学本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技术中最易客观化的并能充分体现技术的客观性的方面,它们仍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尽管已被人所“降获”并按人的旨意行事)存在着和运动着,而只要人们(指技术产品的消费者)也愿意(事实上是“不得不”)按照这些规律办事,那么,它们就会继续为着实现人的某种目的而发挥其工具性作用,从而显示其工具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在其“被用”阶段所显示出的工具性特征,事实上也就是自然过程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中所显示出的工具性特征。

而从另一方面看,曾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过规范作用的人的目的性预期。也并未沉寂于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相反,它(们)作为技术的发生学本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活的层面上还经常提示或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而一旦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目的)中有与之相吻合者,那么,它(们)就会迅速成为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得以发挥、工具性特征得以显示的目的性前提,只是这个前提易被技术的工具性特征掩饰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在其“被用”阶段所显示出的工具性特征,也象自然过程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中所显示出的工具性特征一样,也是以原来的人的目的性预期为其前提的,只是它在“被用”阶段又被重现出来而已。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技术的发生学本质乃是我们理解技术在其“被用”阶段所显示出的工具性特征的先验基础?

参考文献

①[德]K,o、阿佩尔:《哲学的改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③[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0一5l页。

④同上。第5l页。

篇2

关键词:舞蹈;基本素质;教学方法;培养

舞蹈是一种融音乐、动作、服装、道具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舞蹈教学包括素质、道德、意志与情感等多种因素,而舞蹈素质的培养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结合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就能充分加强学生在兴趣、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感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一、通过感性认知,提高鉴赏能力

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是通过大量肢体动作的展现,从而反映出作品深刻的思想主题和内涵,展示艺术美的魅力。对于处在培养基础能力阶段的学生来说,反复的规范动作是枯燥无味的。经常会出现学生在努力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但是却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在此阶段尚不了解每个动作对于整个舞蹈作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剧目课来赏析舞蹈作品,使学生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掌握舞蹈作品欣赏的方法,了解自己所研习的基础动作的适用。同时,想要通过感知与练习相结合,达到基础阶段的“形神合一”的效果,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结合剧目课进程选择适当赏析作品,讲解舞蹈欣赏的规律和方法,特别要讲解学生正在练习的基本动作在作品中的应用。第二,剧目课应结合在作品欣赏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找出主题和主体动作,讲解这些动作在该舞蹈作品当中的主要含义。另外,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还应对作品的编导者、创作背景、舞蹈风格和特征以及主要表演者尽可能予以简要介绍。第三,舞蹈剧目课应结合老师对作品分析点评及学生谈体会来进行。

如赏析《木兰归》、《梁祝》、《霓裳羽衣舞》等舞蹈精品,能够使学生体会基本功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使他们对基本功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作品赏析对于素质培养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比如,古典双人舞《萋萋长亭》优美、婉约、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离愁别绪。舞者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具深厚表现力的肢体完成了这一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爱情双人舞。舞蹈《萋萋长亭》没有“因”的铺陈,也不见“果”的延续,而是聚焦“长亭”,浓墨重彩地向观众细诉“自古伤心多别离”的那一送别场面。

二、身体力行示范,提高训练效果

舞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老师的示范表演,让学生准确地感受到舞蹈的艺术形象,通过老师对动作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揭示动作的思想内容,启发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立体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表情的进行表演。进行表演和示范的教师要有较强的表演能力与正确的方法、良好的基本能力和准确的节奏、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这一基本技能,才能在教学中用优美的动作打动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做到有表情的跳,用心的跳,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譬如在基训课中老师在讲授手位时,除讲授手的基本位置、手型及注意事项外,可以通过示范与学生的动作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老师的动作不仅非常舒展具有线条美,而且还发现做手位不止是做七个手位动作那么简单,原来还需要用气息来贯穿始终,从而产生对枯燥基本知识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要强调舞蹈学习过程中要点的掌握,比如,舞蹈当中的身体重心呼吸、表情等问题,鼓励他们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要将训练的状态和舞蹈的感觉结合起来,注重美的、规范的动作及表现力。加强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能够使学生更积极的参与、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美,使学生更快的在动作和表情等方面协调灵活得多,气质也更优雅大方和自信。

三、适时激发感情,提高艺术素养

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多数学生娇生惯养且又怕苦怕累的思想,缺乏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又紧密的与艺术素养连接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激励,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把爱融入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的阶段,感情的培养与激发尤为讲求方法。

艺术所体现的情感是具有提升性和持续性的美感的力量。艺术就普遍性意义而言乃是体现情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就是要透过具体的形象,把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喜怒哀乐诸情感引发出来,掌握情感发展的线索及其意义,并用美的艺术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情境与情感,产生共鸣,进入一种审美化的情感状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进入到设计课堂的情境中去。多难兴邦,继5•12四川大地震之后我国又经受了多次大自然带来的伤害,但同时出现了很多的感人的人和事。在舞蹈表演教学中不妨设计出“救死扶伤,舍生救人”“绝望恐惧,等待黎明”等情景。这一用情感激发实施的舞蹈体验,气氛庄重而神圣,既有助于情感的提升,又有助于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的增强。这样的艺术教育,由现实到体验再到理解,可促使学生更自觉地用心灵去感悟人生。

成功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法。关于学生基本舞蹈素质培养的程序、方法,就像艺术本身一样,是多样、多变的,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可供普遍遵循。上述所列举的方法,只是提供一些思路,每位教师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参与艺术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新模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篇3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用汉语促进英语语言环境的形成。这种新的语言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教师在授课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出不同的语言场景。如不同时间对不同人的问候、提出和回答不同的问题等。在这些场景的人物对话中,教师要把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句型,合乎情理的自然融入其中,从而完成由基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转化,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二、重视语言训练

学生用英语向老师汇报值日情况,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一种好的方法。学生在汇报中可介绍本班的好人好事,讲述一些简单的新闻,叙述到校人数和请假人数、卫生打扫情况等。学生准备好后,征求老师意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试听,促进其用词的准确性和发音的正确性。课本中的语言材料是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基本材料。学习前,用精辟通俗的语言介绍课文的背景,这样可为学生的学习打好铺垫,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达到设疑、解惑、培养听说能力的目的。学生听完介绍课文大意后,再通过多媒体进行语音训练,学习单词的正确发音,能强化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教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让他们在读中掌握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然后教师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进行思考后进行回答。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要让其他学生评判,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叙述课文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之一。口语能力提高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一定会提高,同时,还会为学生今后利用外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叙述课文可用课文中的语言叙述,也可用日常语言叙述。在叙述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语法规范,发音标准,单词替换准确。叙述可分组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都有机会得到锻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听、说训练和课外阅读

听说训练是《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十分重视的一环。学习英语强调语音标准、语法正确,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加强听力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每天边听边练习,每天都要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听录音,先听所学内容的全文,然后再练习比课文内容难一些的文章,来巩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训练的结果,就会使学生在模仿中把语音、语调标准化,逐渐具有敏锐的听的能力和流利的说的能力,为课堂内外的英语交流扫清障碍。

大量的阅读有助于扩大词汇量,掌握语法知识。如果只靠课堂上课文的学习,是很难达到阅读目的要求的。为此,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懂得阅读的意义所在,帮助他们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要求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做好记录,写出读后感。对学生写的读后感,教师要定期让学生进行交流,使他们各自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实践证明,哪些学生阅读面宽、语言实践量大,哪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强,英语的学习成绩提高就快。

四、巩固基础知识

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没有基本能力的提高。教师绝不能只强调能力的提高,而忘记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每天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多掌握一些单词,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掌握的词汇量就会丰富。在学生掌握单词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做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评试卷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评、学生听,学生做试题、教师讲答案的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在课堂上统一分析,个别的问题在课余时间单独解答,然后教师分别出一些与问题有关的试题让不同的学生去做。这样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也能使他们对所出现的问题印象深,改的快、改的彻底。

篇4

速写试题:在画室里面画水粉的男人。

色彩试题:静物默写 一个兰色罐子 一串红樱桃 两个苹果 鲜花一束 一块深色衬布 一块浅色衬布。

考后感: 成绩刚出来,但分数线还未划定,当初决定要报考的时候犹豫了很多,纠结了很多,现在终于过去了。希望通过这次考试继续我的求学之路。

篇5

1、掌握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

2、掌握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思维方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择业拓展广阔的空间;

3、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精通word、excel、ppt等办公操作软件的应用;

4、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通过四六级的考试,为自己增加筹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勤于动脑 乐于探究 激疑 解疑

How to make use of the knowledge itself to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Zhou Xingshu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teaching practice, the writer thinks that making use of the knowledge itself to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help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ramatic classroom, can make students be willing to research and beat their brains, which not only has incarnates the teaching idea of the new course but also is the credible guarante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Being assiduous in beating students’ brains Being willing to research Arousing question Solving question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兴趣。那么什么是兴趣呢?所谓的兴趣是指人的积极探究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达到所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时选用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变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无疑起到一定有效的作用。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应充分展现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通过知识本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这是确保学习的动机稳定,持久的关键所在,利用知识本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做到自主、自觉、勇于体现自我。

1.揭示学习中存在的矛盾,引起冲突。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体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原有基础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就会产生一种力求解决遇到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揭示知识矛盾,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他们的探究愿望,促使其实现原有知识经济和信息的重新组合。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应画出几个圆,学生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圆的大小关系,然后教师画出两个圆的一半合计时,要用分数表示,学生茫然了。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发生了矛盾,学生便会兴味盎然的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在新知识中的求知欲望,达到教学的目的,实践证明,教师善于创设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情境,蕴含着内在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是颇为有益的,是教学中产生新的教学理念。

2.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小学生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而无意注意又直接受兴趣影响。所以,教学中利用孩子好动的生理特点,根据知识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游戏活动教学,其教学既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又持续刺激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比例”教学练习中,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2:8、9:27、:、:等的比的卡

片开展“找朋友、组比例”的游戏,凡是能组成比例的比都是小朋友,学生的竞争意识立即转化为紧张的思维状态,既算出自己的比值,还要算别人的比值,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是否组成比例。通过活动深刻地理解了组成比例的必备条件,从而挖掘了这一知识的本质特征达到教学目的。

3.通过设疑、激疑、解疑达到教学效果。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何引导,古人说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问题,引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研究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如当教师在教“真分数与假分数”时,当学生已懂得真假分数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后,教师

拿出一张卡片问: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顿时教室一片寂

篇7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左(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李伟(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助教。(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15-03

受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全程旁听了本科生的电子学(Electronics)和研究生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课程,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及其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英国的教育、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位于英国,是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前来深造,不仅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于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因此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研究英国大学的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组成机构及学位授予

纽卡斯尔大学坐落于英国的第五大城市——纽卡斯尔市,位于英格兰北部,距离伦敦400公里。纽卡斯尔大学创建于1843年,位于城市中心,和英国其他大学一样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整个大学融入为城市的一部分。近几年,纽卡斯尔大学在英国近200所大学中排名20左右,2010年统计的在校学生约为18500名,大学教师及职员4800人,全年总收入£288M。

纽卡斯尔大学类似我国的一些综合类大学,包含理工科、文经管、医学等几大类,但大学管理模式上与我们有所不同。大学下分三个学部(Faculties):科学、农业和工程学部(Science,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人力和社会学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医学部(Medical Sciences)。每个学部下分若干学院,实际上学部是松散组织,学院是实体运作部门。笔者所在的学院是EECE(School of Electrical,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属于工程学部,业务范围包含强电、弱电专业。其中弱电集中在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

就学生攻读学位而言,主要包含BEng、MEng、MSc、PhD。本科生有两种学位,一种称为BEng,相当于我国的工程学士学位。另一种称为MEng,相当于工程硕士学位。完成三年的学业并达到学校的标准即可获得BEng学位,如果再继续学习一年且达到学校的标准,则获得MEng。硕士分为授课型(taught)和研究型(research)。授课型硕士学制为一年,主要进行八门左右的课程学习,最后三个月撰写毕业论文。而研究型硕士学制为两年,课程很少,主要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和大多数国家培养模式类似。

二、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机构设置及主要科研领域

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共有72名教职员,其中教师32人,管理人员及其他职员40人。只有教师才有授课和指导研究生的资格。教师职称分教授(professo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讲师(lecturer)三类。EECE设置有教授15人,高级讲师7人,讲师10人。所有教师都具有招收指导博士生的资格。

40名职员中包括4个部门负责人(School,R&BD,IT,Technical),13名实验室技师和IT维修人员,8名行政办公人员,15名助理研究人员(Research Associates)。

通过在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一年访学,感觉这种机构设置有其一定的科学性,运行职责明确、高效。和国内高校相比,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人数少,而各类保障人员配备齐全、职责明确。这样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及其基础研究上,而工程实现及其实验室保障则有各类技师负责,实验主要有RA(助理研究员)或博士生们完成。

该学院招收的研究生专业涉及面比较宽,包括电力、自控、通讯与信号处理、先进传感器技术等。

该学院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四个方面:电力电子技术与驱动设备、纳米材料和电子产品、微电子系统设计、通信和传感器系统。

三、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分析

1.英国大学学制及学期设置

英国本科生学制为三年,学期设置也与我们国家不同,一年分为三个学期。以2010~2011学年为例,安排大体如下:

秋季学期(11周):10月1日-12月15日上课;12月16日-1月16日,圣诞节假期。

春季学期(9周):1月17日-3月25日上课;3月26日-4月20日,复活节放假。

夏季学期(9周):4月20日-6月25日上课,考试,学年结束。

可以看出,学生一年只有30周左右的在校学习时间,约占全年时间的3/5。而我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约为3/4。所以从学制时间上,英国大学课堂教学时间短,学生学习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主要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暑期假期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日后就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篇8

关键词: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1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与推进,高校生源数量、质量、教学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在专业方向、课程安排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严峻性日益彰显。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在正面教育的基础上,改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预先警示,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让学籍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规范化。

一、建立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学生学习现状。大学生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个体的自主性,但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模式,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跟不上学习进程,导致学业成绩一落千丈;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前途没有规划,对专业及专业教学体系、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了解,加之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学习不够投入。学分制下对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之间的学业进程不尽一致,选课、考试、成绩、学籍等信息需要学生自行在学分制平台获取,在此模式下如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就极有可能不能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从而导致延长学制甚至是退学这种严重的后果。

2.学籍问题情况。以我校本科生为例,目前,我校学籍处理分三个档次:学业警告、退学警告、退学。对于学期取得学分少于12学分者,给予学业警告(毕业学期除外);累计二次被学业警告,给予退学警告;累计三次被学业警告者,给予退学处理。

下表为近5年我校本科生学籍处理情况。(以下数据均来自教学文件)

(1)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到,有各类学籍问题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为例,2013年、2014年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数分别为2010年的1.6倍、1.75倍,为2011年的1.4倍、1.55倍,这样的增长势头势必严重影响到我校的教学质量及学习风气。

(2)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受到退学处理的学生数有一个明显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教学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及时邀请受到退学处理的学生家长到校,和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对于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学生,允许其试读,家长参与监督。实践证明,在这一环节由于有家长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及退学政策的关注度,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和促进作用。

学生的学籍出现问题,已经属于学业中很严重的情况。通过预警机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指导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建立健全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二、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内涵

学籍管理预警机制从学生是预警的主体出发,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及时预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籍管理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新生入学预警。入学预警是学籍预警工作的重要基础,新生刚一入学,对大学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甚了解,此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违纪处分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宣讲,组织专业有影响力的教授进行专业发展前景的报告,使得学生尽快了解学校的各项制度,明确本专业的发展目标,尽早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

2.课堂考勤预警。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相比要自由和开放许多,这时由于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逃课、缺课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建立考勤预警机制,可以对学生能否按时上课进行监督和警示。具体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出勤率进行统计,当该课程的出勤率达不到要求时,对学生提出口头警告,如警告无效,任课教师可在课堂上公示学生名字,取消学生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且不得参加补考。考勤预警机制的实施,使教师能够及早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3.学生选课预警。学分制的推行更加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有很大的选课自,可以构建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课程体系,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但部分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对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要求不很明确,选课时避重就轻,出现选课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选课预警机制明确要求导师对学生选课进行充分的指导,提高选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4.期末成绩预警。每学期末,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本学期的成绩进行统计、归纳,将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数量或所修学分达不到12分的学生,及时通知辅导员及学生本人,并告知其学校的学籍处理政策。对学生成绩进行预警后,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利用假期查漏补缺,为下学期开学前补考做好准备。

5.学业学籍预警。教学管理人员在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上学期所修学分进行统计、审核,根据学校学籍处理规定进行学业警告、退学警告、退学处理三种类型的学籍处理。对于受到警告的学生,除了下达《学业警告通知书》、《退学警告通知书》、《退学处理通知书》外,还要和学生进行预警谈话,帮助制订阶段学习计划,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辅导。

2012年开始,我校实行了试读制度。退学处理的学生在收到退学处理通知书5个工作日内可提出书面申请,进行陈述和申辩,如该生仍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家长要积极配合督促,经本人申请,学院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学籍处理(退学)学生试读承诺书》。实践表明,家长参与监督后,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警示效果较为显著。

6.毕业预审预警。大四第一学期初,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对毕业班学生所修学分进行预审,统计出学生尚未修够的学分及科目并及时预警,督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学业顺利完成,尽量避免降级等延长学制的情况发生。

总之,学籍管理预警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导师、教学管理人员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学校三方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体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这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又一次重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银树.高校主动性学籍管理工作浅析[J].管理工程师,2011,(3):27-29.

[2]姚娜.高校学籍预警系统建构初探[J].才智,2011,(12):263.

篇9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E Peng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and hope of the country,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 country's future destiny. Current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remains properly,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mmin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dergraduate mentoring is a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qualities, 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ignificanc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meaning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关乎国家前途命运。虽然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社会各种思潮盛行、价值观取向呈现出多元化、高校不断扩招等原因,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教育工作中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创新本科生思想教育新措施迫在眉睫、至关重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普遍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补充和提升。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和意义,对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传统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本科思想教育中存在教育方法和政策导向不恰当

高校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结果导致专业课教师只重视传授专业课知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影响了本科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因为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职称评比、科研成果能力量化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存在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工作进展,使得高校教师不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另外部分高校并没有严格规定专业课教师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教师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认为会付出劳动而没有回报。这样不能调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1.2 高校不断扩张,使高校专职思想教师不足

当前虽然高校思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由专职教师担任,但是授课一般都是多媒体一二百人的大课堂,学生和教师很难做好教学互动工作,更不能做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个别谈心,使教育效果受到影响。由于人数众多,教师不能很好地管理学生,使得学生纷纷逃课,根本不去听课,使得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难上加难。思想政治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出国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没有时间辅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辅导员并不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认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已经做了工作,没有必要重复。

1.3 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

由于专业限制,专业课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一般都不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缺乏相关教育工作经验。专业课教师只重视专业课知识的讲授,并没有做好师生沟通,社会实践也缺乏,从而影响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些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满足于课堂,缺乏敬业精神,所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重要。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

2 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提升大学生专业课知识,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等。高校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师生沟通,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本科生导师具有专业知识,在与本科生交流中具有说服力,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迅速发现政治教育资源,将它纳入教学当中。根据规定,导师和学生要进行定期思想工作汇报,导师要与学生保持联系,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导师要指导学生专业课知识,导师要了解知识框架和学生学习情况,要做到经常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改进学习方法,在良好的沟通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专业思想,提高学习质量。最终激发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做好沟通,便于导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寻找更适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导师应该对学生的毕业规划做出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规划给予一定的指导。

2.2 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关系,易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导师制的性质有助于师生建立平等、自由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生们更能够和导师之间建立友谊,这样子有利于学生接受导师的意见和指导。当学生遇到思想问题时,会主动向导师倾诉和乐于接受导师的帮助。目前高校学生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导师要以朋友和长者的身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让学生敢于面对问题,敢于跟导师讨论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果导师总是严厉地教育学生,根本不能够做好交流,这样子就无法落实思想教育工作。

2.3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高校采用双向选择的导师制。一面导师选择学生,另一面学生在了解高校导师详细情况下选择导师,这样满足双方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以便发挥导师最大的指导作用。导师制不同于传统的交流方式,有模式化的灌输方式变为自由交流的探讨方式的教育形式。学生们在交流中吸收导师的指导意见,同时做好及时的反馈,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导师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经常向学生讲解国家的最新方针和政策,指导学生领会党的精神实质,端正思想政治态度,提高政治认识。培养学生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2.4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优化组织形式,合理安排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使师生之间做到高效互动,师生之间做好沟通,这样子可以使导师一方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掌握思想政治状况,另一方面,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没有互动,就做不好交流工作。要优化交流活动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有课堂授课、课后讨论、开展学术座谈会、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形式反作用于活动内容,良好的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参与者热情,拓宽学生思维,迸发创意。如果没有好的活动形式,就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导师通过各种形式上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 结语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学生实习;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26-03

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不可缺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強工程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习安排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当前高校面临学生实习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除了企业的大力支持、学生的自身努力外,指导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是根据教学过程来划分的三个实习阶段。每个阶段的内容和特点不相同,目的和要求也不一样,在不同的实习阶段指导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也不尽相同。本文针对在不同的实习阶段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实习指导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指导认识实习,引导学生建立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感情

认识实习是以参观为主,指导教师讲解为辅。指导教师对所参观的项目事先作好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准备。实习的学生进校不久,还没有接触专业知识,因而,指导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学生的心态。在参观过程中,学生面对嘈杂的施工现场,面对那一幢幢不同风格的建筑既熟悉又陌生,一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实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这个神秘的学科,了解建筑物的建造和组成,更想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因此,教师的讲解和回答必须准确,而且要尽量生动、形象,对学生要有强烈的吸引力。除了给学生以正确的知识外,还要对其进行创业精神教育,并对建筑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参观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也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由于建筑业工作在野外,流动性大,高空作业,危险性大,工作艰苦,环境差,文化生活更差。针对这些思想,指导教师可以请现场的校友或项目技术负责人给学生作报告。如在重庆世贸中心施工现场参观时,请项目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为学生介绍了如何组织施工,重庆世贸中心是一座集商贸、娱乐、办公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型超高层建筑,为西南第一高楼。地下为5层,地上为62层,高度为262m,建筑面积为130385m2,工程具有高、大、难的施工特点。其中51层设有高度18.9m的大空间观景厅,由于他们组织设计了一套新的模板施工工艺,采用的是大空间模板支撑搭设、大跨度、大截面梁的钢筋机械连接绑扎,防裂混凝土的浇筑等,取得了成功经验,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参观实习中同学们看到,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栋栋不同风格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使同学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指导教师抓住实习中这些典型事例在学生中宣传,增強学生的自信心。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导学生既要看到建筑业的艰苦性,又要看到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热爱木工工程专业的感情。指导教师结合参观实习,应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土木工程专业人员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找准自己的位置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提供一个平台,这种实习方式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二、指导生产实习,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学习期间。目的是通过实践,掌握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生产实习的特点和目的,要求学生参与建筑工程的施工,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必须动手干。要干,就要花力气,就要流汗。时间久了,有的学生就会冒出怕苦怕累的思想,甚至会埋怨把他们当成普通劳动力使用,有的学生和工人师傅产生矛盾,处不好关系。目前项目部都是实行劳务分包,任务下到施工班组与奖金工资挂钩。学生到施工班组后,工人师傅一是担心学生的安全,二是担心学生影响他们的施工进度,加上我们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工人师傅在绑扎钢筋、砌砖,个别学生却袖手旁观,不主动向工人师傅学习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责任就更大了。要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耐心说服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观点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注意不把学生当作普通工人使用,要鼓励学生主动、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技术,搞好师徒关系,取得工人师傅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参加实践。二是指导教师在实习现场要随时了解学生实习的情况,与工人师傅交换意见,做好协调工作,让我们共同承担培养新一代的重任。教师在现场与各岗位指导老师多沟通发挥协调作用。指导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实习情况,利用雨天或晚上联系工地的实际给学生讲解。比如:建筑施工中房屋的定位、放线、抄平、轴线引测、高层引测,砌筑工艺,钢筋连接绑扎,质量检查方法等技术。同时,适当地安排一些参观,并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各工地,各工种的特点。要求学生每天做好实习日记。这样,四周下来,学生并不感觉累,也不觉得把他们当普通劳动力使用,学生反映这样的实习收获大。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和工人师傅、也对建筑行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实习结束回校后不少学生还利用周末继续到工地学习。

三、加强毕业实习指导,为学生就业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完各门专业课程之后,以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的身份进行一次综合性实习。既是到实践中去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又是去学习了解建设单位、设计院的工作任务和性质及建筑业企业管理和施工技术知识,是就业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演习。毕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做工程师及技术员的助手,在工程师、技术员的指导下工作,参与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技术和管理工作,包括: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投标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工作。为此,实习指导教师应以开拓学生视野为主,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施工现场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本领,严格要求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去对待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強职业责任感。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重庆市某综合大楼项目部进行毕业实习时,正值主体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同学们在检查时发现,在三层框架节点处有两根钢筋与设计图纸不相符,但钢筋已绑扎安装完毕,工人正在做浇灌混凝土前的准备工作。学生便将情况告诉了指导教师,教师和他们一道马上去现场进行检查校核,发现确实有误。指导教师支持了学生的意见,立即把问题反映给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更换了错放的钢筋,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从此,项目部的工程师、技术员更加信赖我们的学生,学生也感到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责任的重大。又如在某建筑公司经营科实习的同学,根据经营科现有的工作任务,正置一个综合大楼项目的投标,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实习教师和经营科领导商量,决定让我们在实习学生中抽调几位优秀的同学也参加投标文件编制,大家愉快地接受任务。在进行综合大楼投标文件编制时,同学们面对技术标和商务标、投标程序、工程量清单等都不很熟悉,在公司经营科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不辞辛苦,加班加点查阅相关资料,认真的研究招标文件,校核工程量。由于同学们缺乏投际经验,在校核工程量,查阅和收集整理市场价格,在套价时反复出现了差错,这时,有的同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一是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二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问题,并和学生一道对招标文件进行反复分析,讲解如何校核工程量和套价的方法和技巧,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使他们从中得到启迪,激励他们进一步积极努力地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综合大楼投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并按招标文件规定的要求,规定的时间报送出去,在众多的投标人中一举中标。当同学们获得中标后心情无比激动,这种真刀真枪的实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这种实习方法颇受建筑业企业的欢迎,当实习结束时建筑公司为学生举行了欢送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教师在学生毕业实习期间,根据实习时间和进度安排,可以邀请建筑领域的工程技术专家进行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活动,作为实习内容的补充(如:新型建筑材料、节能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建筑节能技术等),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最新的动态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追踪学术动态,了解当今科学发展的前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兴趣的目的,深受同学们欢迎。

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习教师要不断改进、创新实习模式,对今后的实习工作带来新的“亮点”和新的“活力”,通过实习方法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不断培养和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指导教师面临当前学生实习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学生实习之前完全是要利用教师的个人资源及校友的关系,要多次跑现场落实实习单位,不辞辛劳;在实习过程中又要担当知识与技能传授、示范者的角色,随时观察学生完成实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帮助他们重塑信心。学生在实习中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显然是与指导教师的敬业精神,耐心指导,辛勤劳动分不开的。由此观之,教师在学生实习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

[2]朱少雄.高校毕业生实习问题研究——关于实习新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04).

[3]张安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李伟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