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环境要素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环境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环境;优化;要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城市空间和景观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优化城市环境成为摆在广大城市环境设计、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湖泊、田野、山川、河流、土壤、植被、气候等)是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它常常是决定一座城市形象的前提。城市环境优化中的环境设计首先要懂得在自然景观的大背景中处理好土地的自然状态与人工建造物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地自然状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平原地区,其景观特征为平缓广阔,城市建设受自然地形约束较少,城市发展余地较大。环境设计中,可考虑对重点地段地形、建筑群的配置等采取优化措施。如地形上可挖低垫高、堆土成岭等,房屋建筑上可高、中、低合理配置,从而避免城市空间的单调。丘陵地区地形变化大,环境设计中务必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灵活布置城市的各种建筑设施。特别是要将山体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图要素。河湖水域地区在优化城市环境中也大有文章可作。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自然景观素材,可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市景色。环境设计和具体建设中自然要素的利用和保护要积极而务实,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山水景观资源,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
2建筑形态
特色鲜明的建筑是一个高品味城市的重要标志。如说到故宫,我们马上会想到北京;讲起古城墙,我们马上会想到西安;谈起广播电视塔,我们马上会想到上海等等。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的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建设作出贡献。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坚持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大于局部”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物形成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其他的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建筑设计不应唯我独尊,而应关注与周边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从管理和控制上看,其内容应包括建筑体量、高度、容积率、间距、外观、色彩、沿街后退红线、风格、材料质感等。无论是规划管控中,还是环境景观设计时,都应坚决对建筑形态的设计明确提出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乃至反对什么。
3绿地系统
绿色是城市美的象征。城市绿地可让市民回归自然,更重要的是它还可在平衡城市生态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既要考虑此要素的美观,又要让它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最大化。树立大绿化思想。有限的绿地难以有效地改善气候和实现生物多样化。城市绿化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以点论点、为绿而绿。需要城乡统筹规划,全面控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绿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广场、游园等选址不应在市区边缘、过境公路边,要靠近居民区;注重道路绿化的同时重视社区绿化;重草坪更重树木,避免市民饱受暴晒之苦;重视乡土树木种植,避免外来品栽而不活、活而不长、长而不大。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要让绿地体贴人、关怀人、吸引人、人性化、有人情味。尊重自然和科学。自然、真实就是美。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重取慎舍。突出地方山水特色、植被特色。种植中因地制宜,讲究科学。根据土壤成分,宜酸则酸,宜碱则碱;根据日照时间,宜荫则荫,宜阳则阳;根据地下水位,宜旱则旱,宜湿则湿;根据场地功能要求,宜树则树,宜草则草;根据水土实际状况,宜土则土,宜洋则洋。在强调常绿植物的同时,注意植物的季节美和多样性,做到乔、灌、花、草有机结合。
4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虽然不是城市空间环境的决定要素,但在空间实际使用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处小小的点缀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环境设计中千万不可忽视。①要将其放在城市大环境中整体把握,使之与城市总体风格保持一致。还要将其放在所在空间的小环境下考量,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②应结合其功能和布点环境要求,在造型、色彩、比例、功能等方面科学设计,精心建设,以提高城市的文化艺术品位。建筑小品一般以亭、廊、厅、雕塑、花架、果皮箱等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单独设于空间中,又可以与建筑、百货店、电话亭一样都具有独立的功能。花台、台阶、水池、坐椅、凳等环境设施既可是艺术化的小品,又可以多种功能兼具。总之,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既要满足人们对其装饰性、工艺性的需求,又要满足人们对其功能性、科学性的需求。
5结语
环境的概念很大,本文仅从自然环境、建筑形态、绿地系统、环境设施及建筑小品四个环境设计要素方面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的优化谈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只有在城市的宏观之中注重了环境的优化,在微观上不断地加以修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才能不断地得以改善,不断得以美化。
参考文献
[1]尹东衡.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J].建筑知识,1.
[2]许翔宇.试论满洲里地域文化背景下城市雕塑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要素 确认
一、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国际状况
1998年2月,ISAR讨论通过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成为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自此,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和制定本国的环境会计准则。2005年2月,日本环境省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详细地对环境保护成本进行分类并系统化环境会计披露格式。
2011年10月,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于湖北宜昌举办了以“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的2011年学术年会,推动了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进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学者袁广达(2010)认为环境会计的确认是指“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是环境要素计量的前提条件,也是环境会计理论得以应用的必经之路。合理、准确地确认环境会计要素对企业环境会计实务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要素确认的国际比较
(一)环境会计要素构成的比较
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的构成,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四要素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和五要素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
ISAR在《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中提出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三个概念,其中环境成本中可以资本化的将其确认为环境资产,而发生的其他成本予以费用化确认为环境费用。但ISAR的分类并不全面,忽略了对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而获得的环境收益。
《环境会计指南手册》中则将环境会计要素分为环境保护费用、环境保护效果以及环境保护对策的经济效果。
在此,笔者更倾向于四要素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披露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活动信息,而企业的环境活动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导致的成本的花费(其中包括予以资本化和费用化两方面)、因企业经营活动所致污染带来的当期负债和未来负债以及因采取环保措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可见,要使企业的环境活动相匹配,设置四要素是相对合适的。本文主要对国际上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四个要素的确认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二)环境成本的比较
我国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定义看法各不相同,对于环境成本的分类也因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各异。
ISAR认为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ISAR认为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的期间加以确认。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环境会计指南手册》将环境保护成本定义可用货币价值计量的,为预防、避免、减少或消除环境负荷,以及对已发生的灾难和其他活动进行恢复的相关的投资支出和费用支出。其将环境保护成本分为投资支出和费用支出两部分。投资支出是指将在目标期间内进行分摊的花费;费用支出是指由商品或劳务的消耗所致的费用或损失。
以上比较发现,ISAR和日本环境省均以会计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将环境成本划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这样的划分原则会更有助于环境成本的确认,也增强了确定金额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环境资产的比较
我国大多数学者是根据环境资源内容定义环境资产的,如学者袁广达认为环境资产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与使用,具备法定所有权或管理主体明确,能以货币计量,预期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环境资源”。
相比之下,ISAR却将环境资产定义为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可见,ISAR对环境资产的确认是基于环境成本的确认上的,即先确认环境成本,再按照一定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环境成本予以资本化形成环境资产。可以看出ISAR是将环境资产的确认与环境成本资本化问题相联系。
在此,笔者更倾向于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看法。ISAR的定义固然有道理,但是其存在以下三点缺陷:其一,ISAR对环境资产定义的范围过于狭隘,内容仅限于环境成本中符合资产定义的、可以资本化的部分;其二,I这里环境资产的确认有赖于环境成本的确认,若环境成本的确认有误,就会直接影响环境资产确认的准确性。其三,不同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方法也会影响环境资产确认结果的可比性。
尽管二者定义不尽相同,但从国内外来看,对于环境资产的确认均要求先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①所有权已经明确;②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③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对于环境资产的确认条件还应包括以下几点:
①其功能必须与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有关。
②其价值能够用货币或者非货币可靠的计量。环境资产很多时候没有现成的市场价值,其价值不仅可以通过一些模型转化为货币形式来合理的估计,也可以通过一些非货币的方式加以反映。
③仅对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环境资源进行确认。
(四)环境负债的比较
篇3
关键词:道路 设计环境保护
0 引言
环境保护,是实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要必须实现我国这一项基本国策,就需要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环境保护成为一个道路设计新概念,也成为了道路设计工程在从事道路设计时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公路工程线长面广,对环境的影响大,为了减轻对环境负面影响,公路设计工程在外业勘测、内业设计阶段应妥善处理好主体设计工程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从路线方案,指标运用上合理,不过多依赖环境保护措施来弥补。下面就有针对性做出分析:
过多依赖环境保护措施来弥补。下面就做出几点分析:
1 公路线形设计:若要在公路选线时考虑到环保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考察当前土地利用情况,着重考虑土壤对有害物质的产生、面积占用、地下水沉降及分割等的灵敏度。
1.2 考察由于道路用地、取土弃土等对敏感性动植物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交流关系的影响。
1.3 在比选方案中应着重考虑减少填挖方数量、减少植被破坏和少占高产耕地等因素以确保环境得到保护。
1.4 在线性设计中社会环境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路线应尽量避绕城镇,尽量少拆学校、医疗保健点、大型居民区、文化设施等。这样公路既可配合沿线城镇社会经侪平稳而迅速发展,又可充分吸引交通量。
1.5 在线性设计中,对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古迹资源等的保护级别、分布情况、保护价值等充分考虑。
2 路基路面设计
2.1 高填深挖设计由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公路线形的标准越来越高,到此在设计中常常不可避免地遇到大量占用林地及高填深挖等情况出现,这些都会对植被造成砍伐及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路基设计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量,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设计,这时可在此选方案中选择替代方案,如线形的避绕,改填为桥等。
2.2 取土坑、弃土堆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路基用土,必须有适当的取土和弃土的位置及数量,因此也可能造成一定量水土流失。所以在进行取土坑及弃土堆设计时,定量水土流失。所以在进行取土坑及弃土堆设计时,就不能简单地只给出可取、弃土的位置
和数量,而应以尽量小的借土,弃土为原则。但确需取、弃土时,应首先减少占地面积,其次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2.3 纵坡坡度与路面设计在环境保护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环境空气质量及环境噪声影响。在公路附近地区上空,往往形成一浓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排放污染物区域,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同时亦将对动植物和水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噪声中,公路营运期交通噪声影响是长时间的而且是较严重的。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如何在考虑上述环保问题的前提下优化设计路线坡度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坡度以小为原则,这是因为在公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修正量中,与坡度值成正比。②确定坡值时应考虑地区影响,如对空气质量问题,沿海地区空气扩散比内地平原地区好。③在一些复杂地形确定坡度时,除要考虑坡度值外还要考虑坡面问题,因为污染物的浓度值与风向有很大关系。在了解基本风向的前提下,对废气较难散开的地形,如公路依傍峭壁处,应尽量减少汽车由于爬坡而造成的大量废气排放。④路面等级应为高级。因为高等级路面平整,汽车驶过时可以避免较大灰尘。⑤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比较,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时设置的搅拌站对环境影响较严重,应设在距空气敏感点300m 以外的区域。但沥青混凝土路面对交通噪声修正量(L 路面)为0dB,而水泥混凝土路面为1~2dB。⑥设计时可设计低噪声路面,国外近年来提出一种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可降低车辆的轮胎噪声2~8dB。
3 排水工程设计
在进行排水设计时应照顾到这样几个的环保问题: ①当排水设计与水域相接时,必须符台相应的水质标准,不符台时要进行水质处理。②有些排水工程兼有农田灌溉功能,此地应符合农田灌溉相应的水质要求。③在经过应用水源地时,应优化选择桥址及排水,注意对水环境的保护。④在桥梁的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中出渣需采取措施,不能直接排放水体,以防污染。⑤高速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应对生产废水、废弃物等进行综合治理。
4 绿化设计
公路都有绿化设计考虑,如坡面种草,路基两侧种树,中央分隔带种植物等等,这些绿化设计也可以兼顾环境保护的问题。①绿化设计的主要功能是防护、美观、净化空气,如果考虑到环保问题就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绿化树种,绿化结构和层次,提高绿化防治措施。②道
路两侧的树木除引导视线,美化环境外还可以起到对交通噪声的衰减作用。当预测总的视线被树林遮挡看不见公路,且树木高度为4gm 以上时:当树林深度为30m,噪声衰减量为5dB;当树林深度为60m,噪声衰减量为10dB。③坡度栽植主要为了防止边坡侵蚀,加快恢复自然的效果,通常栽植树苗,植被类或种草。④为保护公路占地内和相邻地带原来保存的植被,通常在四周栽植,即所指“篱笆围墙式栽植”。⑤栽植设计时,要在考虑现在和未来沿线建筑物种类,户数和按环境标准确定的地区划分用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栽植形式和规模。
5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减缓对环境空气、声环境、水环境的影响,并符台下列要求:①做好施工便道的调查与设计。②应采取临时工程措施,以确保受干扰地段的排灌系统不被中断。③应采取预防措施,使施工作业产生的粉尘污减至最低限度。④沥青混台料拌和厂与二灰碎石拌和场。⑤限定产生高噪声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⑥对爆破作业应采用能保证路基与边坡稳定并可能减少对环境扰动的施工方法。
篇4
关键词:现代住宅 室内环境设计 要素把握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朝夕相伴的居室环境有了更多高层次的追求。特别是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普通百姓越来越多地参与设计或自己动手布置家居, 这就给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住宅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创造一种舒适型的居住环境 ,已成为建筑设计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住宅室内设计及环境要素
现代住宅室内环境设计, 是众多环境设计中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是根据住宅的使用功能、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 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及各类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并结合建筑美学原理, 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在具有使用价值, 满足相应功能的同时,也反映了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因素。
一般来说,室内环境的内容主要有由界面处理和空间组织形成的空间形状、空间尺度等室内空间环境, 室内声、光、热环境, 室内空气环境,比如空气质量、有害气体、放射剂等因素。住宅室内环境设计强调为人服务, 以人为本, 因此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必须主动和自觉地考虑各项因素, 并且与相关专业人员互相协调、密切配合, 有效地提高室内环境设计的内在质量。
二、住宅室内环境要素的把握
1.室内界面处理和空间组织
确定室内环境基本形体的设计就要进行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 在设计中应以物质功能和精神需求为依据, 考虑相关的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的身心感受。
(1)顶部:顶面与地面是室内空间的两大水平面, 顶面不仅和结构的关系很密切, 而且又是灯具和通风孔所依附的地方, 所以设计顶部时必须全盘考虑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在住宅室内装修中, 顶部的处理通常采用藻井式的装饰手段, 另外还可以将顶面设计成落差式, 形成一级吊顶、二级吊顶, 再加之灯具的点缀, 使其更加明快、富丽堂皇。除常用的木材、木线、石膏板、轻钢龙骨等材料外, 还有用木材与玻璃相结合的吊顶、卷花铁与彩色玻璃相结合的吊顶等, 由于新的材料不断涌现, 顶部的装饰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2)地面:地面是与顶面相对应的一个界面, 地面最先被人的视觉所感知, 因此在装修中所采用的材质、色彩、图案等都影响了室内的气氛。常用的地面装饰材料有以下几种:
瓷砖――市面上可供消费者选购的瓷砖琳琅满目, 无论哪种规格、图案都可与不同空间达到完美的契合。瓷砖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 通常釉下彩较好些,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
石材――石材依据其硬度、亮度、花纺与闪耀点不同,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室内设计中,多运用大理石、花岗石和人造大理石,这些石材因产地、技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进口的石材中, 意大利以超高的生产技术创造出巧夺天工的再造石材,保持了天然石材独有的格调与特色,又改良了天然石材孔隙及断纹容易返潮龟裂、色泽纹路难以一致等材质上的缺陷。
木材――比起其他的装饰材料, 木材与人有着相当默契之感, 它具有调节温度和保护视觉的功能。木材的反光率低,可减少视觉神经的刺激。木材的材质很多, 常见的有紫檀木、花梨花、柚木、枫木,各种木材色彩上深浅不同, 可根据使用者的爱好、居住面积、色彩的设置及造价等来选择。
(3)墙面:墙面处理是否得当, 对室内空间的完整、统一有着很大的影响。墙面的装饰材料, 常见的有壁布、石材、装饰涂料、装饰木材、玻璃、人造贴面等, 这些材料可以相互搭配使用。墙面的装饰手法很多, 从比例、尺度关系考虑, 有横向处理、纵向处理,以及带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处理。在住宅室内设计中, 通常在房间内设置一主墙面, 如把起居室的一侧作为主墙面的造型, 在造型内可运用面料、皮革软包, 也可用石材、木材等做局部装饰, 并结合视听柜的设置, 创造出完美的装饰效果。随着科技的进步, 装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 将会创造出不同的空间环境。
2.室内照明、色彩设计和选用材质
正是由于有了光,人眼才能够分清不同的建筑形体和细部。照明是人们对外界视觉感受的前提。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 为了配合总体设计思想, 突出装饰主题和理念,照明方案( 包括照度、电光源、配光方式等) 的准确选择和照明器具的合理应用, 能有效地加强装饰效果, 渲染空间的环境气氛;同时, 随着各种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装饰表现力的开关, 各种用途的终端插座以及其它暴露于室内的电气附件也朝着美观、安全、安装维修方便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既能满足其在电气系统内的功能要求, 又能在室内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住宅照明的一般要求: 住宅电气照明设计, 应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 要采用安全用电和保护措施, 确保用电安全; 电气设备及灯具应便于维护和管理, 设施配备和导线选择应考虑社会发展因素; 灯具、开关、插座等设备安装应整齐、美观、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中最为生动的部分, 室内色彩往往给人们留下室内环境的第一印象。色彩作为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最富表现力, 具有很强的感官影响力。因此,在进行设计时,一要掌握住宅内住户及其成员的具体情况,如性格、职业、生活方式等,住宅的采光及方位等外部环境也要注意;二要对色彩进行分区规划,一般住宅分为公用区域、个人区域、用水区域,各区域的色彩要根据住宅的风格进行划分;三是木质色彩的选定;四是各房间色彩的决定要根据装饰材料、工艺、照明配套制定详细的计划。
选用材料的质地, 是室内环境设计中直接关系到实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饰面材料的选用, 同时具有满足使用功能和人身心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市场上的玻璃家具随着室内设计的不断深入, 其功能趋向于实用与观赏相结合, 如不同造型的俊桌、茶几、书柜、梳妆台等。同时,玻璃家具适应不同阶层审美者的要求, 以其晶莹剔透的身姿使家居充满了浪漫情趣, 给人以美的享受。
3.室内家具、陈设、灯具、绿化等设计和选用
(1)家具:家具是室内陈设的重要构成之一。家具的造型、色彩、风格、材质等要与室内整体风格相统一。另外还要结合室内的功能来选择适合的家具, 如门厅的家具, 当人一进家门, 就要脱去外衣、换上鞋子, 因此要在入口处设置鞋柜、挂衣架、镜子, 这些家具组成了入口处的视觉中心, 同时也有它的双重功能,既是室内的装饰,又满足了使用的要求。
(2)织物:室内装饰织物包括地毯、窗帘、家具蒙面织物、靠垫、壁挂等, 织物的装饰美是由其色彩、图案及质感等方面综合效应所决定的, 其中色彩起着主要作用,因此要考虑它能否与室内其他色彩相呼应, 而形成室内环境的主色调。其次, 应根据室内的风格来选择织物的图案。若室内属中国传统风格, 应选择带有中国民族图案的装饰织物, 更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古朴与淡雅; 若室内设计属西洋古典风格, 可选用繁杂凝重、富丽精美的图案, 以显现出华丽典雅。选择什么样的装饰织物是设计构思中成败的关键, 只有对装饰织物中的色彩、图案、质感充分了解, 才能运用自如。由于装饰织物在室内的覆盖面积较大, 所以对室内的气氛、格调、意境等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果选择得当, 便能以它特有的艺术语言与其他室内设计元素一起, 创造出更具特色的空间形式。
(3)灯具:灯具作为室内陈设中的装饰手段之一, 其选择是根据室内的风格特征、家具的配置而定的。住宅照明中, 常用的灯具如台灯、吊灯、吸顶灯、壁灯、筒灯落地灯, 一般来说在12平米以上的空间应有一个基本的照明, 如卧室照明应安置在天花的正中, 床头设置壁灯、台灯。室内的照明设计是室内氛围的重要因素, 各种不同的照明方式可产生不同的层次和感受。
(4)艺术品的陈设:艺术品的陈设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摆设,另一类为悬挂。无论哪一类的陈设都应注重与室内的空间及家具的尺度相适应, 放置的位置应考虑到人的视觉效果。摆设艺术品中包括日用器皿、雕塑、古玩、玩具、盆景、插花等, 这些艺术品都具有双重性, 如日用器皿中的茶具、酒具,即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性。又如玩具摆在室内, 非常惹人喜爱, 极富生活气息。古玩, 不但有一定的艺术性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悬挂艺术品主要包括绘画、书法、壁画、壁毯、壁饰、浮雕、挂盘等,它们在室内设计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对室内空间的艺术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绿化:室内的绿化也是装饰手段之一, 人们虽然将自己的居室环境修建得越来越现代化,但仍然依赖于大自然的环境。室内绿化一方面可以改善内部环境和空气, 另一方面还可以陶冶情操, 给人以精神享受。
住宅室内装饰设计的各种环境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 不可分割的整体。光、色、形体让人们能综合地感受室内环境, 在光照下界面和家具等都是色彩和造型的依托体。在设计中,我们只有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作好各要素的处理和把握,才能营造出理想的现代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版
2.余志坚《现代建筑装饰的趋向》,载于《广东建材》2007年第5期
3.李锦文、鲍继峰《谈建筑空间与装饰空间的一致性》,载于《南方建筑》2006年第9期
4.林怀州《建筑装饰设计巧用光》,载于《科学与文化》2006年第11期
篇5
【关键词】低碳;住宅环境;要素;类型
一、低碳思想及低碳住宅环境的发展
18世纪英国思想家怀特是近代西方系统表述生态低碳思想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出版于1789年的《塞尔波恩的自然史》既是英美自然史学说的奠基之作,也为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代表性观点。怀特把塞尔波恩近郊作为他的观察点,发现他所看到的一切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处于变换中的统一生态整体,而每一种存在都对那块天地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怀特得出堪称给现代生态学奠基的重要结论:“自然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师!”怀特的生态学概念包含的另一个重要成分是发现、享受自然间田园式的和谐,指出自然的经济体系神秘而完美,仿佛“嘲弄着人类预知其详的自尊”。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伟大浪漫主义生态思想家梭罗则被认为是把田园道德论发展为近代生态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和怀特一样,梭罗坚持人类必须学会使自己去适应自然的秩序,而不是寻求自然或者改变自然。这位备受今人景仰的思想家提出值得每一个后来人深思的问题:“是地球要由人来改善,还是人打算生活的自然一些,从而也安全一些。”美国生态史学者唐纳德·沃思特在《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中说:“这些人热切地感到,失去了自然的富有活力的洪流的接触,就是邀请疾病进入他的体内,导致灵魂的衰亡,因此,不与生态共同体联接在一起,就会有缺陷,就会生病,就会破碎,就会死去。”唐纳德·沃思特得出如下深刻结论:象梭罗这样的浪漫主义者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文主义的道德传统发生冲突。人文主义者几乎可被称为反自然主义者”。唐纳德·沃思特指出,“在浪漫主义的信仰中最能共同接受的主题,是把自然当作一种精神源泉,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显而易见,自然主义的“低碳”与反自然主义的“以人为本”形同冰炭、水火不容。今天,低碳思想已成为日益改变整个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国际思潮。低碳思想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一系列国际环保组织的成立,推动着国际环境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世纪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低碳住宅环境的基本要素
如果说现代住宅是从空间的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那么低碳住宅则是在现代住宅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的角度关注人类的生活。它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独立的住宅指标体系,而是要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的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不仅仅要注重空间的使用效率,而是要更加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就其建造的基本要素而言,主要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1)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房间光照充足,通风良好。(2)房屋围护结构要有较好的御寒、隔热功能,门窗密封性能及隔音效果符合规范要求。(3)供暖、制冷及炊烧等要尽量利用清洁能源、自然能源或再生能源,全年日照在2500小时以上的地区普遍安装太阳能设备。(4)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给、排水系统普遍安装节水器具,1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小区,应当设置中水系统,排水实现深度净化,达到二级环保规定指标。(5)室内装修简洁适用,化学污染和辐射要低于环保规定指标。(6)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无地面。
三、低碳住宅的类型
篇6
一、引言
支线机场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我国航空运输系统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发展与支线航空运输、航空制造业等都密切相关。美国支线航空协会(RAA)将支线航空定义为:使用9—68座涡螺旋桨飞机或30—100座支线喷气飞机,经营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或小城市与航空枢纽之间中短程定期航班的航空运输。目前在我国对支线航空和支线机场尚没有完整清晰的定义,一般认为支线航空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地区性,主要在某一地区经营,避免和干线冲突;(2)使用100座以下的小型飞机;(3)定期航班飞行。支线航空具有集疏运功能、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社会服务职能等特点。
根据中国民航机场布局规划中关于大型枢纽机场、中型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分类,可以将中国支线机场定义为:非省会城市且年旅客吞吐量低于50万人次的机场。
另外,国内也有学者将我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分为枢纽机场、大型机场、中型机场和小型机场四类。可以把小型机场和中型机场中吞吐量较小的机场称为支线机场,枢纽机场、大型机场和中型机场中吞吐量较大的机场称之为干线机场。省会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的机场一般是干线机场,中小城市的机场一般是支线机场。
二、我国支线机场的发展现状
(一)支线机场比重大
到“十一五”期末,我国民航机场达到182个,支线机场140个左右。此外鼓励航空公司与地方政府和机场当局共同开发支线市场,扩大航空运输的服务范围,也将大大促进支线航空市场的发展。国务院也特别提出要加强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为重点。按照国家民航局的规划,到2020年布局规划民用机场总数达244个,其中新增机场97个,多数为支线机场。
(二)支线机场运量低
尽管我国支线机场数量较多,客货吞吐量却很低。我国支线航空客货周转量占总周转量的份额常年徘徊在2%~4%之间。而欧美支线机场的运量约占到总量的15%~20%,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支线航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支线机场亏损严重
以我国全部机场作为样本,利用回归方法进行计算,当净利润为0时,吞吐量约在76.87万~212.86万人次之间。如果剔除偶然因素,选取部分机场为样本,当净利润为0时,吞吐量为122万人次。也就是说根据目前我国机场的经营管理水平,不考虑机场建设初始投资,当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2万人次以上时,机场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另外,统计分析表明,我国的机场经营效益与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旅客吞吐量在所有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中,权重为76%,因此旅客吞吐量小,经营效益就差。
总体上说,我国支线机场投资规模偏大,旅客吞吐量小、航班架次少、机场利用率低,收益能力差,大部分机场处于常年亏损状态,严重影响了支线航空运输的发展。
三、我国支线机场的经营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
1.运营管理模式复杂多样
虽然我国大部分支线机场归地方政府所有,但是运营管理模式复杂多样。目前主要有五种管理模式,即省机场集团管理、跨省机场集团管理、市级政府管理、航空公司管理和委托管理。省机场集团管理可以把全省的资源调动起来扶持省内各机场的建设和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避免各地市各自为政,以大带小,有利于省内小型机场的生存和发展。跨省管理可以在资源配置、航线网络、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更大规模效应。对于市级政府管理模式,如果机场所在城市的经济实力强,当地政府又重视和大力扶持机场,机场就发展得好。航空公司管理机场,有利于小型机场利用航空公司的优势来增加航线航班,培育市场,提高机场的业务量。委托管理有利于被委托机场利用受托机场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优势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包括安全、服务、效率等)。
2.机场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支线机场的等级总体偏高,大多支线机场建设规模都在4C级以上,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高额的机场设施维护费导致机场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有些机场设计建设本身就有缺陷,造成“三不”现象:有的跑到太短,飞机减载太多,航空公司亏损大,不去飞;有的机场飞机下滑时出现三次警告,飞行员不敢飞;有的缺少加油设施,限制了远程航线的开通。因此我国支线机场建设存在的缺陷也限制了机场及支线航空的发展。
3.支线机场定位不明确,缺乏干支合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支线机场都缺乏与干线机场的合作,基本都采用城市对航线模式,未能与干线协调发展。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大部分支线机场的通航点和航线航班频率不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政府补贴来维持其运行。
(二)外部环境分析
(1)支线机场开辟航线受制约
目前各机场开辟航线航班主要依靠自身向航空公司争取,而中小机场受其业务量少的局限,在开辟航线航班方面处于弱势。对一些客座率较低的新开航线,航空公司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不愿意进行市场培育和先期投入,因此造成了中小机场开辟航线难度很大。另外,对已飞航线,客座率高、效益较好时,航空公司就飞,客座率低、效益不好时,航空公司就停飞,致使一些小机场的运营稳定性较差,受限于航空公司的取向,不利于支线机场的发展。
(2)支线航空消费理念缺乏
“支线航空”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对支线航空缺乏正确认识,“支线航空”消费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旅客接受。由于支线航空运输一般采用小型飞机运营,多数旅客认为小型飞机安全性较差,不愿意选择乘坐支线航班;又由于航班频率较低,无法体现航空运输快捷、方便的特点,也大大影响了支线航空的需求。因此必须更新旅客的消费理念,将航空运输就是“大飞机、豪华运输、奢侈消费”的认识逐步改变为“安全机型、准点运输、普通消费”的观念。
(3)其他运输方式的激烈竞争
通常将支线航空界定为500公里以内的航空运输,但现阶段随着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航空运输在500公里的速度优势已经无法体现。假如在缺乏干支有效衔接的情况下,支线航空运输会完全丧失其优越性,因此必须探寻支线机场的多样化发展模式。
四、我国支线机场的政策环境分析
为加快我国支线航空运输的发展,民航总局在2005年出台了《民航总局关于促进支线航空运输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航线、航班政策上给予倾斜,这对于加速我国支线航空运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民航总局提出的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其重要标志就是建设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从而实现干线航空与支线航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2008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小机场补贴管理办法》,其主要目的是为规范和加强中小机场补贴管理,提高政府性基金使用效益,推动实现普遍服务,促进民航协调健康发展。
2008年财政部出台了《支线航空补贴管理办法》,其主要目的是为规范和加强支线航空补贴管理,促进民航运输生产全面发展,推动实现普遍服务,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参与民航建设的积极性,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民用机场是公共基础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支持民用机场发展,提高民用机场的管理水平。
但从政策环境分析,目前还存在制约支线航空发展的问题。第一,支线航空受地区经济和航线资源配置等因素制约,支线航空自身造血能力不强,支线航空市场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第二,政府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支线航空投入不足;第三,支线航空发展落后于干线航空,难以形成支线航空与干线航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颁布有利于促进支线机场发展的政策文件,调动航空运输企业投入支线航空的积极性,从而刺激支线航空运输的发展,逐步加强支线航空自身的造血机能,不失为是支线机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我国支线机场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支线机场发展的关键要素除了自身的建设、管理外,还要对航线网络、运力资源、空域资源、服务对象及政府补贴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
1.构建中枢辐射与联程中转复合式航线结构
航线网络主要有城市对式、联程式和中枢辐射式三种结构。支线机场的航线布局与支线机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在地面交通不便、地域宽广的省(地区),如支线航空较发达的新疆、云南的航线网络主要以中枢辐射式为主。但所在地区地面交通体系完善的机场就必须充分利用干线机场的航线资源设计航线网络。例如我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经济发达,机场密度高,大部分支线机场都是以发展城市对式的航线为主,但航线客流较少,航班频率低,无法体现航空运输的优势。因此发展与干线机场的联程中转式航线,依托干线机场的航线资源,可以增加客流,提高支线机场的通达广度。根据华东地区支线运营统计,开辟的支线多数是联程航线,省内直飞支线多数因为需求少,经营状况不善。而联程航线,如烟台—济南—广州、烟台—济南—深圳、青岛—临沂—广州每周达到12个航班,客座率都在80%以上,福州—武夷山—西安、阜阳—合肥—上海等航线每周有5个航班,平均客座率也达到60%。区域内支线由于航程短,地面交通占有优势,需求不多,难以支撑支线航空的营运。但长距离的跨区域联程支线具有发展潜力,目前如能利用区域干线机场的丰富航线和航班资源发展中枢辐射式支线与联程中转复合式支线,将能带动支线机场的快速发展。
2.加强运力投放及基地航空公司建设
支线机场吞吐量低,除了航线少、频率低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运力投放少,往往只能是在航空公司运力利用不足的情况下才会投放到支线机场,并且缺乏稳定性。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基地航空公司,就可以保证支线机场有稳定的运力投放和航线运营。加强基地航空公司的建设需要机场、政府部门和航空公司的配合。机场为航空公司提供必要的设施资源如办公场所、机务维修设施,地方政府能够在航线开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支线机场运力投放的稳定。
3.改善空域管理
目前我国空域管理不科学、航路保障能力较低也是限制支线航空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大型机场出现空域资源短缺,限制支线航班进入。航路飞行的经济性是降低航线飞行成本的重要手段,航空公司和空中交通管理部门要共同努力提高支线航班频率、改进航路设计,充分利用和开发空域资源,改善空中交通管理,加大空管投资力度,配备相关空管设施,合理规划适合支线航空发展的空域,在航路安排上要充分利用中、低空资源,使干线和支线形成有机的整体。
4.支线机场服务多元化及支线品牌建设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支线机场以客运航班服务为主体,由于航线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激烈,所以盈利情况很不理想。而航空运输除客运航班外,还有货运服务、通用航空、旅游包机等项目。特别是航空货运,由于货主对于货运航线的要求并不像客运那么严格,航空公司可以通过地面卡车航班的形式将货物集运至支线机场后再运往目的地,这样既可以为航空公司节约运输成本(支线机场的起降费低于干线机场),又能够带动机场周边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注重支线航空品牌的建设和宣传。建设一个知名航空品牌,有三项标准:规模、认知度和各项高质量的运营指标。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给目标消费者以独特的服务体验,提高旅客的认知度,形成规模经营,最终形成特色化的支线航空服务品牌。
5.政策扶持与补贴
从支线航空的技术能力、经济能力、基本特征以及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政府都应给予适当的补贴。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政府补贴,航空公司营运贫瘠的支线将无利可图,最终将会撤出运力,从而降低航线网络的通达性,这些对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机场来说是不公平的,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
省、市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性资金设立“航空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航线网络布局和可配置的航空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政府补贴范围和方式,并公开,以吸引航空公司。要及时掌握补贴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补贴政策,使补贴政策符合实际需要。
六、结论
支线机场发展离不开航空运输系统的合理规划,要依赖地方政府、民航管理机构、航空公司和空管等部门协调、配合。合理布局支线机场的航线结构、积极打造支线航空运输品牌、努力改善空域管理、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和补贴是发展支线航空的重要途径。只有支线航空的蓬勃发展才能带动我国航空运输整体实力的增强,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RAA. u.s. Regional Airlines Fact Sheet[C].http://,2008.
[2] 段延辰.支线机场走出困境之路[J].中国民用航空,2008,(1):56-57.
[3] Sarkis J.An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efficiency of major airports in the UnitedState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18(3):335-351.
[4] 方贵金.民航支线机场旅游航线布局及管理体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王姣娥,等.世界机场空间格局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3):8-18.
[6] Ian Savage,Burgess Scott. Deploying re-gional jets to add new spokes to a hub[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4,(10):147-150.
[7] 王清.民用航空支线机场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杨艳,鄢戟.美国支线航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24(2):110-115.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58-03
1 引言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应用心理学、人文地理学、人类社会学、风俗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该学科主要从行为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心理学主要包括格式塔心理学、马斯洛需求理论等心理学相关理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论证了环境对人的心理变化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景观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以此为切入点,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及其周边环境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基本资料,重点分析景观要素与人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2 调查问卷分析
2.1 调查问卷概述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围绕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与其周边环境设置,涉及对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以及被调查者对主教建筑、景观的感受,需求及建议等内容的收集。调查问卷共设计24道问题,采取网上发放的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
2.2 调查问卷分析
2.2.1 被调查者背景分析
对调查问卷进行基本信息汇总后,可了解到: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学生是主教的主要使用者,占被调查者人数的绝大多数(96.43%);而在学生群体中,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居多,博士研究生仅占1.59%,这与武汉大学内学生结构相关。被调查者使用主教及其前后广场的频率呈现多元化趋势,一周去3次以上者居多(41.33%);一周去1~2次者约占两成(20.92%);偶尔去主教的人约占三成(33.67%)。而在使用时间上,约八成(80.61%)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取决于工作与上课时间,一成(10.2%)被调查者会在选择下午,而选择上午、中午与晚上的人分别占极少数。而由表1可知,学习是被调查者认为的主教最主要的使用功能。
2.2.2 被调查者心理感受与满意度分析
由以上调查问卷的部分结果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是主教及其周边的主要使用者,并且使用频率较为频繁。因此,选取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问卷中有关景观与心理感受的部分进行分析。
根据图1对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可知,约一半学生(47.62%)认为满意度一般,选择非常满意(9.52%)与满意(29.1%)两个积极选项的人共占四成左右,选择不满意(10.58%)与非常不满意(3%)的占少数。调查结果呈现居中趋势,两极化不明显。由此可以推断主教及其周边环境中不存在令人极其喜爱或厌恶的景观,但其整体景观质量一般,难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需要进行改善。而对公共设施的调查结果(图2),可看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各项公共设施得满意度一般。因此,应该重视公共设施的提升。
由表2,调查结果中关于心理感受的汇总可知,认为感到舒适、安全、愉??、宁静等积极心理感受的人居多,而认为感到烦躁、压抑、焦虑、空旷等消极感受的人较少。而由表3可知,大部分受到积极影响的被调查者认为景观好与视野开阔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也契合了表2中宁静是积极因素中投票最高选项,开阔的视野一般意味着较少外界干扰,可提供安静的空间;而景观好则可营造放松、优美的审美环境,给人以舒适的感受。
由表4可知,公共设施不完善是导致消极心理感受的最主要原因,风大与景观拙劣的影响略低于公共设施。在此表中,应特殊注意的因素为个人心情影响,因为心理感受为个人主观意识,而心情的好坏有时会影响环境带给人的感受。
由表5可知,景观与公共设施是被调查者认为主教及其周边最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是影响心理感受的最主要两个因素。
3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
3.1 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称作“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提出,人的需要可以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这5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高级的需要才能够进一步满足。
3.2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分析
3.2.1 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
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 规律性:学生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学习、研究、运动等,活动时间与路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在主教的主要活动时间由课程与工作需要决定,也就意味着主教在工作日使用率远高于双休日。
(2) 多样性:学生生活包括丰富的课余活动,如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因此对环境要求也更为多样。
(3) 交往性: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大空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此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间是环境应具备的功能。
(4) 集体性与独立性:学校活动主要以集体行为为主;但同时作为生活场所,也需要提供独立思考及自我放松的空间。
根据以上学生行为特点与马斯洛需求理论,可将学生的需求总结如下。
(1)舒适感的需求:在学校已经满足学生基本的吃、住、行的基础上,环境所能提供的舒适度体验是学生所需的进一步要求。而舒适度的定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但最基本的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便捷的生活与学习体验,以及多样性的生活空间等。
(2)归属感的需求:归属感是由人寻求安全保障的本能所决定的。归属感产生的前提是对内的认同,认同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取得认可,更多的是文化、社会以及心理上的趋同,使得学生对学校,对自己生活的空间环境产生归属感。
(3)公共性与私密性的需求:人际交往主要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学校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环境,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另外,从需求理论来看,安全感是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外最基本的需求,其外在表现是人对空间私密性的需求。要求空间具有完整性与相对闭合性,让人能在空间中感到放松。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公共与隐私的关系。
3.2.2 景观要素的需求度分析
根据以上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可将景观要素根据需求度分为以下几类。
(1)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是指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的生活、学习、活动要求,这类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座椅、路灯、路标、垃圾桶、无障碍设施等基本公共设施,简单的植物种植,可满足行走的铺装等。这类需求的存在往往是用以满足学生身体与行为上的必要需求。
(2)满足舒适感的需求:满足舒适感的需求是指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心理层面的愉悦。这一类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WIFI、遮阳处、自行车棚等非必要,但可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求的公共设施,宜人的植物种植,具备观赏性的水景观,高质量的铺装等可以满足学生追求审美、追求舒适的心理需求。
(3)满足多样性的需求:满足多样性需求是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了个体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满足学生归属感,营造出差异化的景观,对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安全性等多种高层次要求。这一层次的景观要素除了可以提供舒适感受之外,更注重对不同需求的满足,可包括:多层次的植物种植,花廊、树座等多样性景观小品,开放的草坪、活动广场等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功能分区等。
3.2.3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
学生的心理感受是主观的情感表达,受个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影响,但在普通情况下,环境是可以对人的心理感受造成影响的。景观作为构成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景观要素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时,也就是景观要素只是简单设置,具备最基础的使用价值,而观赏价值很小时,这样的景观不能为使用者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但这类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如公共设施等,是使用者最需求的部分,如对主教周边环境改善建议(表5)中,公共设施是学生认为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满足基本需求的景观要素是环境所必要的,虽不能对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但缺乏会产生消极结果。
景观要素达到可满足舒适性需求时,这时的景观在具备使用价值时,也具备的观赏性价值,此时,良好的景观,如草坪、水景等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可?a生如表2中所列舒适、愉快的心理感受。
而满足多样性要求是需要在满足以上两者需求的基础上创造的,即需要满足基本需求与舒适性的要求后,提升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创造差异性,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可以说这样的景观要素是具有个性化、针对不同个体的。这一层次的景观要素的设置可以对使用者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同的要素会由于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差异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某些景观也可能会因为个体需求差异而出现消极的评价。
篇8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环境污染;出口商品结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JL053)和(11CJY037);中华女子学院纵向课题配套经费支持。
作者简介:马建平(1974-),男,江西临川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绿色贸易研究;蔡宏波(1982-),男,河南开封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碳交易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4-0041-05
收稿日期:2011-10-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
众所周知,李嘉图2×2×1模型框架下,生产技术差异是决定贸易模式的唯一因素。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则在2×2×2模型中提出:不同的要素禀赋导致产品相对价格差异,各国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在要素禀赋与贸易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中,Feenstra(2004)指出,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出口上升,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产品出口下降。就环境视角审视进出口商品结构,Grossman等(1991)较早的研究发现,如果贸易模式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那么各国会扩大环境规制相对宽松的产品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另外,“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假定各国除环境标准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污染密集型企业倾向于选择在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生产,这些国家沦为所谓“污染避难所”。环境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污染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环境政策相对严格的国家则相反。
篇9
在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农业环境不断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威胁,其严重程度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制约。农业资源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土壤、水体污染,农业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减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而且对气候也有不利的影响。
1导致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三废”污染
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同时“三废”污染也日渐加重。工业和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直接向周边环境排放,“三废”中含有大量对土壤、水体、空气产生污染的物质,有的甚至有毒,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导致大气质量变差,水质败坏、土壤中酸碱度变化及重金属超标。
1.2 化肥农药施用过度
多年的种植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不科学,不能做到测土配方施肥,而且有机肥不足,导致地力下降。为了追求产量,种植户往往会加大化肥的用量,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肥流失严重,造成一些农田硝酸盐积累,而且通过农田径流造成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严重的对地下水和空气产生了影响;农药的使用。种植结构的不科学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大增,从而导致农药的用量和种类都比以前增加许多,农药在大气中扩散,在水中和土壤中残留,使得农产品中的残留情况比较严重,造成农药污染,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
1.3 畜禽粪便污染
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畜禽粪便,如果处理不好,便会产生污染,这在城镇化发展的时程中十分明显,已成为城郊农业环境的主要有机污染源。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壤后,会转化成硝酸盐和磷酸盐,使土地失去生产功能,另外一些病菌也会随着粪便对周边的环境产生污染,在空气中散播,对周边水体产生影响。
1.4塑料等废弃物污染
地膜是近些年一种常用的农业生产设施,其在节水、促苗、保产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但地膜的残留问题已经对农业生产环境有了严重的影响。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不能腐烂分解,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一方面造成耕作的不便,另一方面对土壤的物理结构产生影响,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不利于发芽、生根,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而减产。
1.5 秸秆的无序焚烧
大量的秸秆在作物收获后无法利用,一些种植者只好在田间进行焚烧处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多种污染物,造成大气的污染。另外在焚烧时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死掉,使土壤结构破坏,造成土壤中的氮、磷、钾的损失,使农田质量下降。
2 生态破坏的主要方面
对农业环境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生产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山体的自然生态大大改变,很多都已经极度恶化,不再适合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等方面。生态的破坏直接影响到农业资源,使得农业资源衰退速度越来越快,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且耕地的质量也在逐年下降,已危及到粮食的安全。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短缺,在时空分布上极度不均衡,而且水质变差,农业灌溉问题日渐突出。
3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3.1 在政策法规方面进行约束
在农业环境管理方面加强政策法规的制订,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整合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保护和监督职能,做好对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做好“三废”污染的处理
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处理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做到达标排放,控制污染物进入农业环境,以防止对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工业布局和选择厂址时,需充分考虑工业“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开展“三废”综合治理,是防治工业“三废”污染、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3.3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防治农药污染,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使用新型农药,在关键时期适时用药,减少用药次数,开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降低农药的使用。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污染,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有效控制化肥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的污染。
篇10
关键词:环境雕塑;城市绿化;必要性
环境雕塑的设计建造是依附于城市环境众景观之中的以天空、街景、建筑、绿地为背景的,以广大市民为欣赏客体的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它应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教育、纪念、娱乐等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在环境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雕塑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多数城市的广场、转盘、绿地以及旅游景点,为城市的景观增添了一笔浓浓的亮色。纵观近年来城市环境雕塑的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显而易见。
环境雕塑倡导雕塑主体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要求环境雕塑必须要体现出城市绿化环境的内涵。环境雕塑在城市中,必须要和所处的自然或人工环境相协调,它应被纳入城市绿化的环境规划中。它的主题和位置的选择与确定要有一定的规划性,而不受雕塑家个人的意愿所左右。环境雕塑创作实际是雕塑家在一定的命题范围内进行的设计活动。城市的绿化的目标就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将自然因子与人工作品引入城市中去,将城市注入新的生机。
城市环境雕塑的设计将设计师的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手段展现出来。环境雕塑的创作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于纯艺术雕塑创作。纯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用雕塑来表现个人的观念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环境雕塑的创作则是设计师们自己个人的精神世界与作品相处绿化的环境空间及受众心理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构成其美的因素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建筑、雕塑和绿化。而环境雕塑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美化的点睛之笔。在提倡城市与自然共存,大力发展生态平衡的今天,环境雕塑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与城市绿化有机地结合,能相得益彰。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雕塑和周围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共荣、共生、共发展,创造符合人性的、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是艺术、科学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整合。
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情调,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环境雕塑与环境中的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互动,构成了相互协调的的环境景观。它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的精神,这就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而影响环境雕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指与建筑风格、绿化带相和谐的雕塑、壁画作品。而环境雕塑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这个国家城市和地区的文化水平、审美习惯。无论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城市建设中环境雕塑越来越受重视,追求与环境和谐、统一,并赋予城市自然环境新的人文特征是时代的主流。
城市空间的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辅助以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简单的解释就是在城市中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把一定的空间覆盖或者是装点起来,这就是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
随着车城市近几年的建设发展,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雕塑景观已逐步被人们所重视。由于整个城市存在于喧嚣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很难体现城市独特的魅力以及创造出良好的绿化景观环境,因此雕塑的风格化以及形象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城市的绿化景观建设中,在考虑到自然景观要素中的植物配置,植物种类贫乏,后期维护管理不善等问题时,公众对外部雕塑景观的满意度较低,政府、景观设计师与居民的想法背道而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式下,环境雕塑的审美要求在逐步的提高,对于景观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在人们的城市生活水平以及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水平提高的情形下,加强对环境雕塑的建设与研究以提高景观建设水平,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整体活力,而且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绿化以及环境保护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欣慧.室内植物景观设计调查研究[J].北方园艺,2007(8)
2 符先明.剖析当今城市园林雕塑建设设计存在的问题[J].中外建筑, 2005(2)
3 宋丽华.雕塑、建筑小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情报, 2002(3)
5 广州雕塑公园[J].中国园林,2005(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