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质能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新能源发电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韩杨(1982-),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电力电子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2672011ZYGX2011J0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46-02
“新能源发电技术”是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三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属于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共32课时、内容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1, 2]由于三个专业的学生知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做出系统的设计和创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吸收国外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凝练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交互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提问与解答、课程项目、研究报告等手段,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程以电能变换与控制为主线,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课程项目进行协作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 4]
一、国外“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内容与模式回顾
1.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课程简介:课程评估当前和未来潜在的能源系统,包括资源提取、转换和最终使用技术,重点区域和全球能源需求。研究各种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生产技术,能源最终用途和替代品,在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
第一部分:能源的背景。欠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发达国家可持续的未来能源。能源概述、能源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能源转换和经济性分析,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模块1:能量传递和转换方法。模块2:资源评估和消耗分析。模块3:能量转换、传输和存储。模块4:系统的分析方法。模块5:能源供应,需求和存储规划。模块6:电气系统动力学。模块7:热力学与效率的计算。
第二部分:具体的能源技术。模块1:核能的基础和现状;核废料处理;扩建民用核能和核扩散。模块2:化石能源的燃料转换,电源循环,联合循环。模块3:地热能源的类型;技术、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模块4:生物质能资源和用途,资源的类型和要求。
第三部分:能源最终用途,方案评估和权衡分析。模块1:汽车技术和燃料经济政策。模块2:生物质转化的生命周期分析;土地使用问题、净能量平衡和能量整合。模块3:电化学方法电能储存、能量转换,燃料电池。模块4:可持续能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电力系统的挑战和选择。
2.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包括整合这些解决方案以满足能源服务的要求。包括现有和未来的替代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光伏、光热,燃料处理;可再生能源系统面临的挑战;动态整合各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读、写和研讨主题是“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特别是通过项目工作和多个为期半天的研讨会对相关专题进行研讨,每个人都参与演讲和讨论,并邀请有行业工程背景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课堂参与探讨,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要求: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够分析和设计能源系统,利用风能、生物能源、太阳能产生电力或用于加热与冷却。完成课程后,学生能详细说明风能、生物能、太阳能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掌握这3种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主要组件,了解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系统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威斯康星大学(UWM)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学习有关国家最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生物质、电力和液体燃料,以及风力、太阳能、水电。学生们将对可再生能源电力和能源供应做工程计算,并要了解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系统。能源存储、可再生能源政策;经济分析,购买和销售能源;风能理论与实践;太阳能可用性,光热和光伏发电系统;水电;地热,潮汐能和波浪发电;生物能源、生物质燃烧热力和电力;生物质气化,生物油热解;生物燃料的生命周期评估。
课程要求:掌握基本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工程计算,了解可再生资源评估和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确定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环境影响。设计和评估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了解能源在社会中的关键作用。了解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公共政策、市场结构。卓越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运用数学、科学和工程原则进行实验设计,并能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有能力设计一个系统、部件或过程,以满足预期要求,具备解决工程问题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设计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能源现状,掌握电源变换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构成,加深对中国风力资源和风力发电基本原理的认识,理解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转换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天然气、燃气发电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情况。吸收国外经验,设计教学模块。
1.电源变换和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电力电子器件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不可控器件——电力二极管,半控型器件——晶闸管,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电力MOSFE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AC—DC变换电路:二极管整流器——不控整流,晶闸管整流器——相控整流,PWM整流器——斩波整流;DC—DC变换电路:单管不隔离式DC—DC变换器,隔离式DC—DC变换器;DC—AC变换电路原理、分类、参数计算;AC—AC变换电路。
课堂提问:晶闸管的导通和关断条件是什么?相控整流与PWM整流电路区别是什么?交流调压电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是逆变?如何防止逆变失败?
课程项目1:让学生设计一个50kW的相控整流和PWM整流电路,进行MATLAB仿真分析,比较两种整流电路的区别,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2.风能、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风的产生、特性与应用;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分类与工作原理;风力发电的特点、控制要求和功率调节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和功率补偿:同步发电机组、异步发电机组和双馈异步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和功率补偿。
课堂提问:简述风能转换的基本原理。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有哪些?具体怎么求解?风力机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课程项目2:让学生设计基于全功率变换器的风力发电系统,在课程项目1的PWM整流电路的基础上,设计整流和逆变电路及其控制算法,进行MATLAB仿真,验证工作原理,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3.太阳能、光伏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太阳能利用方式、分类及原理,中国光伏发电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光学性质、等效电路、输出功率和填充因数,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影响效率的因素及提高的途径;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多、单晶硅制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构成,正弦波PWM技术,逆变器基本特性及评价;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特点、结构、供电形式和设备构成。
课堂提问: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制造工艺有什么不同?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正弦波PWM逆变技术?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课程项目3:让学生设计小功率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课程项目2逆变电路的基础上,设计单相及三相逆变电路及其控制算法,进行MATLAB仿真,验证工作原理,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4.生物质能的转换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生物质能的定义、生物质资源特点及类别;生物质能转换和发电技术、生物质能转换的能源模形式,城市垃圾、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生物质热裂解发电技术的分类、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及装置简介;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及开发生物质能的必要性,生物质能发电前景。
课堂提问:生物质能的优缺点是什么?根据其优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生物质热裂解的机理是什么?请详细分析说明。影响生物质热裂解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是如何影响的?
5.天然气、燃气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化学性质;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环境价值与发展前景;小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原理及用途、主要形式及应用前景;燃气轮机组的电能变换与控制系统、电网供电及控制;燃气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与控制策略,DC-AC低频并网逆变技术,DC-AC/ AC-DC-AC三级变换高频环节并网逆变技术;燃气发电机组高频并网逆变的控制策略。
课堂提问:小型燃气轮机组并网发电的原理是什么?简述燃气轮机组电能变换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燃气发电机组高频并网逆变是如何实现的?
三、结束语
在充分吸收国外高校“新能源发电技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凝练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得到明显改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够对课程项目进行协作研究,发挥各自的特长收集和吸收国外前沿技术,在PPT演讲、研究报告撰写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瑞文,谢云,陈璟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72-73.
[2]王三义.浅谈新能源发电技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92-93.
篇2
重视新能源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
(1)生物质能的应用
生物质能的传统利用方式就是燃烧,虽然这种方式的产热效率高,但会产生较大的烟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另外,燃气生物质能的办法劳动强度大,易产生其它副作用,不符合节能建筑的总体思路要求。新的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是对生物质进行清洁能源转化,替代常用的煤和石油来产生能源,预计到2020年,全球的能源将有40%来自于生物质能源。
(2)太阳能的应用
太阳能的应用需结合经济、环境、人文等因素,综合考虑,注重太阳能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是今后建筑设计的一个主要方向。
(3)地热资源的应用
目前,各种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技术发展势头迅速,而且已有不少实例投入应用,效果良好。该技术利用深层地热资源与地面的室内温度通过机组进行交换,可实际夏季制冷、冬季制热的效果,是十分具有前途的建筑节能方式。
(4)风能的利用
在2006年,我国的风能装机容量仅为260万KW,而在2010年全国的风能装机容量为500万KW,预计到2020年,全国的风能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KW,风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使用起来无任何影响。
重视新材料、新技术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
(1)发泡水泥
发泡水泥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保温节能材料,它自身的内空结构能有效地阻止冷空气的侵入,增强墙体的保温效果,是国家正在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墙体保温材料。
(2)墙体复合保温技术
墙体复合保温技术一般是指在墙体的内、中、外附加保温层,从而增强墙体的保温效果。常见的墙体复合保温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等三种,保温层材料多用发泡聚苯板和纤维石膏板,其保温和隔音效果显著,在市场上较为受欢迎。
(3)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的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门窗的密封新技术方面,二是门窗玻璃隔热保温新技术方面。具有自密封效果的门窗和各种镀膜中空玻璃等均在工程中有应用,节能效果良好。
节能建筑经济效益的实例分析
以XX市某新建的普通节能型高层住宅为例,该住宅按65%的节能标准进行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33层,层高为2.8m,建筑朝向为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为A0=18813m2,建筑外立面表面积为F0=14634.1m2,建筑体积为V0=52676.4m2,建筑物体型系数S=F0/V0=0.278<0.3。南朝向的窗墙面积为0.249,北向为0.183,东向为0.25,西向为0.157。
1节能方案与当地的传统非节能型住宅相比,本次研究对象的主要围护结构做法如下
2经济效益分析
2.1经济参数的确定为了对建筑的节能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首先应明确经济要素参数。
(1)寿命周期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民用建筑设计使用期限为50年,本次研究对象于2010年建造,2011年投入使用,以寿命周期为50年计算,其寿命终点年限为2060年。
(2)折现率
由于本次研究主要面向消费者的节能投资效益感受,取当地家庭年投资收益率6%为折现率,而不是社会折现率。
(3)煤炭价格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的平均煤炭价格为450元/吨,受能源紧张局势和运输成本的增加,煤炭价格的年增涨幅度取煤炭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值,即为5%。
(4)建造期间的节能成本变动率
由于本建筑的建造时间仅为1年,而运营时间为49年,建造期间的成本变动情况对整个研究周期影响不大,因此,取建造期间的节能成本变动率为100%。
(5)实际节能效率
本次研究中取节能效率为100%,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其节能效率会出现下降,这一部分在后面的敏感性分析中另作讨论。
2.2计算节能投资
对建筑的节能成本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参照前面所述的节能投资计算方法,得出投资成本价差为998380.11元,数据详见表2。
2.3计算节能收益
当地的采暖天数Z为101天,取标准煤的热量值Hc=8.14x103Wh/kg,采取节能措施前,室外热力管网的输送效率η1=0.85,锅炉运行效率η=0.55,非节能型住宅的耗热量指标qH=32.11W/m2;采取节能措施以后,η1''''=0.90,η2''''=0.68,qH''''=12.63W/m2。将上述数据代入计算公式,得出非节能型建筑第t年的采暖燃料成本为:Et=173155.97x(1+5%)t(元);节能型建筑使用至第t年时的采暖燃料成本为:Et''''=52027.23x(1+5%)t(元)。则节能型住宅第t年的节能收益为It=α(Et-Et'''')=12128.74x(1+5%)t(元)。
2.4计算差额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
取节能成本变动率γ=100%,实际节能效率α=100%,折现率i分别为0%和6%两种情况,煤炭价格上涨率分别为0%和5%两种情况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
计算结果表明:虽然节能型建筑的初期投资要比非节能型建筑高出近百万元,但在运营期内的建筑能耗成本将大幅度降低,在第7~第12年即可收回初期的节能投资,在剩余的将近40年时间内为纯收益,其投资效果十分显著。如果考虑煤炭的价格大幅上涨,则节能建筑的动态投资回收期为8.63年,也完全满足节能建筑标准中规定的节能建筑增额投资回收期不应超过10的要求,从经济角度分析,建筑节能是完全可行的。
2.5敏感性分析
以节能成本变动率γ、实际节能效率α、折现率i和煤炭价格上涨率η为分析对象,对节能建筑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实际节能效率与建筑节能成本变动率对投资回收期影响较大,另外两个因素影响较小。因此,要想提高建筑的节能经济效益,应该把握好实际节能效率和节能成本变动率这两个因素,这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对节能建筑及相关上、下游研发企业的支持和加大对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
篇3
内容摘要: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大优势是地域分布比较均衡且资源量巨大,其资源量相比人类需求来说,可谓资源无限。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同时也是拉动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新能源大多存在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对其开发利用需要在技术、成本、管理等诸多方面做更大努力。本文对新能源资源潜力和总体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 资源潜力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新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消费结构跟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对新能源的界定跟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水电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装机容量占全球小水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以上,归为新能源显然是不合适的。核能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比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低得多,核能在我国应该属于新能源的范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源评价
跟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资源量巨大(见表1)。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即使按最保守的可开发资源量占理论资源量1%计算,每年可供人类开发的太阳能也有1.3万亿toe,约相当于目前全球能源年需求量的100倍。风能的可开发资源量较低,但开发技术难度和成本也较低,全球陆上风电年可发电量约53亿kwh,相当于46亿toe。生物质能可开发资源量为48~119亿toe,不过由于存在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可开发资源量难以全部转化为能源。地热能的热源主要来自于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每年的再生量可达200亿toe以上。按照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全球40~5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0亿toe,10~20a内可开发地热资源为120亿toe。海洋能资源量并不算丰富,按照全球技术可装机容量64亿kw、年利用2000小时计算,只有11亿toe。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型的化石能源,资源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量的2倍,达20万亿toe。全球铀矿资源量为992.7万t,如果用于热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1400亿toe,而如果用于快中子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可提高60~70倍。核聚变所消耗的燃料是氘,海水中的氘有40万亿t,理论上可释放出的能量为3万亿亿toe,按目前能源消费量计算,可供人类使用200亿年以上。氢能的制备以水为原料,燃烧后又产生水,可无限循环利用,既是二次能源也可在广义上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能源资源完全不存在短缺或枯竭问题,人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成本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目前不可开发的新能源资源有可能变为可开发资源,因此,对新能源来说,理论资源量是相对不变的,而可开发资源量却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发展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增加能源供应、减轻环境污染等多重意义,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政府把发展新能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加以重视,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
从近几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障碍和瓶颈仍未消除,主要表现在:资源评价工作不充分,技术总体水平较低,成本跟常规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力,产业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偏小,公众消费意愿不强,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结合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全球各国新能源发展经验,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为核心、核能和风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万倍。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却与光伏电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应是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核燃料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常规能源,核电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建造,迅速弥补电力装机缺口,最近国家发改委已经把核电规划容量提高了一倍多。
(二)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
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抓住当前因金融危机而引发全球裁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以新能源重大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攻关,尽快改变我国新能源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密切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缺点,对其进行低成本、高效率利用是新能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显然,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比常规能源高得多,涉及资源评价、材料和设备制造、工程设计、配发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必须进行跨学科联合攻关,这对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国家需要在搞活科研创新机制、打造科研合作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三)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防止企业借投资新能源套取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或增加火电投资配额等不良行为。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尤其是多晶硅副产品四氯化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四)及早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是铀矿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量远不能满足未来核电发展的需要,铀矿供应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加拿大、俄罗斯等,这5个国家的资源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为三分之二。其中,澳大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是无核电国家,所生产的铀矿主要用于出口。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系良好,可作为实施铀矿“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国。合作重点应该放在最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为我国核电站提供稳定、长期的核燃料来源。
目前全球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工作程度还非常低,这为我国获取海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在油气资源领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全球的优质资源瓜分完毕,而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我国还存在较多获取海外资源的机会。太平洋边缘海域陆坡、陆隆区及陆地冻土带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这一地带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应努力争取获得跟上述三国合作开发的机会。拉丁美洲国家沿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技术力量薄弱、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加强与这些国家合作,以期能够在未来取得这些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份额。
东南亚处于热带地区,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特别适合油料作物的生长,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理想区域。东南亚国家是我国的近邻,可为我国的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料。我国可采取以技术、市场换资源的合作方式,在当地设立林油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以供应我国国内为主。
(五)调整、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六)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能源统计体系
做好新能源的统计可为新能源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决策、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定等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我国在新能源统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对新能源的统计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或学会,但这些机构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在系统性、时效性、科学性等方面很难令人满意。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能够对新能源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全面、及时地统计,许多涉及我国的新能源统计数据只有国外网站才能提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各方力量成立专门的新能源统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新能源统计数据,并把数据及时公布。
国际能源机构对一次能源进行统计时,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直接换算成油当量,并不按火电容量因子进行折算。但我国有关部门在统计时,往往是按火电容量因子(约为33%左右)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进行折算,这意味着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要比国际能源机构所提供的统计结果大2倍左右,这样极易引起误解和混乱。国际能源机构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能源统计和研究部门,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公布的统计数据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为了便于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统计方法方面采用国际能源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iea. renewables information 2008[r].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8
2.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3.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eb/ol].[2008-04-02]
4.wwea. wind turbines generate more than 1 % of the global electricity[r]. bonn, germany: world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2008
5.ren21. renewables 2007 global status report[r]. paris: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8
篇4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13-1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与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我省是否能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
1 中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高速发展,太阳能、生物能等等连带的产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水电装机超过2亿千瓦,风电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太阳能的利用产业及数量居世界前端,太阳能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我们国家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缺乏科学规划。产能过剩危机和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明显。尤以光伏产业和风能产业突出。
(2)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新能源利用的产业从技术设备、生产环节到应用、输出,需要形成合理的整条的产业链。二是社会投资不均衡。从整体情况来看,风能和太阳能的领域投入资金较多,生物能源以及核电的投入偏少,而地热、沼气等能源领域的投入就更少了。三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新能源在农村地区应用较少。
(3)技术创新问题。新能源发展所需的新技术是个很大的难题。
(4)新技术如何投入使用的问题。新能源规模化生产之前的成本也较高,配套设施跟不上。
(5)利益结构问题。我国在新能源方面存在基础设施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
2 我市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应做以下工作才能解决上述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1)科学论证新能源的潜力,我市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想得到充分利用,就需要科学评估城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
我市能获得新能源的资源数量和开发利用条件、潜力的评估,是利用的基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种类较多,集中度较低,能被利用条件也不同。
(2)我市需要合理规划资金的投入,以及在合理投入时的利用规模。新能源的资金的多少与政策以及资金投入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拿生物能来说,秸秆、畜禽粪便等容易收集利用的数量与能够作为沼气应用、秸秆发电等利用的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与我市的农业政策有关,而且与我市市政府给予资金的多少、技术支持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规划的任务就是在发展与减排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
(3)我市需要继续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优先开发沼气、天然气,适当控制煤炭的利用,是调整现阶段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我市是我省煤炭生产规模较大的县级市,在以往的农业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0%。今后我市需要大力发展沼气、天然气的利用率,适当优化产业结构。
(4)做好地质勘探,制定科学的开发方案。要充分摸清地下煤的储藏量,制定科学开发方案,是我市今后开发过程中能够实现低碳化的关键。
3 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市政府应出台战略计划加强产业引导
根据我市具体情况,考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运行,建立和完善的新能源节能体系,建全能源管理和咨询机构,使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
3.2 加大技术创新,加大投资力度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我市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因此要特别加大对主要技术的研发力度,从专业人才方面,我们需要注重新能源研发的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政策倾斜,形成集研发、应用于一体的创新体系。
3.3 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
首先是加强我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其次是完善财政补贴机制。需要在补贴领域和补贴方法上进行扩展,如财税支持等。最后是调整能源产业结构。
3.4 促进经济发展与新能源的供给需求的平衡
调整我市的能源利用政策,鼓励使用新型能源,大规模启动城乡市场,建立绿色能源的品牌。
3.5 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应重点发展沼气与太阳能的利用。
3.6 开创新能源家居理念,强化新能源需求意识
加强鼓励企业、家庭更多的使用新能源产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价格补贴等措施降低价格门槛,推广我市城乡新能源设施的应用。
我市要想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就必须坚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战略。
参考文献
[1] 汤倩,金银亮.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17期:14-15.
[2] 李抒望.科学发展观的新诠释[J].实事求是,2004,(2):
19-21.
[3] 赵玉文,王斯成,王文静,等.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R].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2008.
[4] 金灿荣.中美新能源合作还得靠内功[J].中华新能源,
篇5
福建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趋势
1、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按照国家批复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鼓励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2、珍贵用材树种和珍稀树种的培育。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大径级珍贵用材林和珍稀树种的培育。3、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以木本粮油、干果为重点,以调整鲜果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推进经济林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品牌型、外向型转变。重视野生经济林(灌木)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参与野生经济林(灌木)树种的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品种选育、改良和开发利用。4、经济林果品储运、保鲜、分选、包装、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及现代物流配送产业。鼓励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调料、香料、药材等资源的开发。5、花卉和林木种苗产业。合理利用野生花卉、林木种质资源,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发展基地生产,提高品质和生产力水平。重点发展鲜切花、高档盆花、食品花卉、化工花卉及观赏植物和高标准绿化种苗。6、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大力培育和开发优良乡土能源树种,积极引种国外优良能源树种,建设速生高产和高热值、高含油的能源林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生物柴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技术,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企业,提高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水平。7、生物农药和植物生长剂生产技术及产业化。开发专用生物肥料;重点开发广谱高效生物农药,加紧对高效高毒毒株的筛选,研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重组构建工程菌,提高杀虫生物农药的质量和产量;开发广谱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逐步实现林业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目标。8、制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保护野生药材资源,鼓励发展人工种植药材基地。加强植物活性提取物及植物源新药的开发,促进紫杉醇、青蒿素、喜树碱、印楝素、石斛碱、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等特色资源加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9、竹藤基地建设及竹藤新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发展竹浆造纸、竹胶板、竹地板、竹装饰材、竹集成材、竹家具、包装箱、建筑模板与竹木复合材料及竹炭、竹醋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利用竹笋等竹副产品。10、生态旅游业。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依法推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风景林营造和更新改造,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条件,发展与壮大第三产业。11、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在严格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国际公约的前提下,鼓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种源繁育和基地建设,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建立规范的驯养繁殖(培植)及利用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对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推行资源论证、拍卖和限额制度。引导、扶持一批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示范产业和产业群。12、木浆造纸业。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相关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林纸一体化建设。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13、人造板制造业。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改造、扩大现有人造板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14、林产化工产品精深加工。在巩固传统主导出口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其它林化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木材水解、木材热解系列产品的档次。15、木材功能性改良、木基复合材料和非木质材料林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不断完善人工木材的改性技术,提高木材的硬度、强度、密度、环保、耐腐、抗虫及阻燃等性能,替代优质木材。
福建林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现状
林业高新技术的特点决定了林业风险投资相对于一般风险投资不仅投入多,而且风险更大,收益也更加可观。投入多是由于林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长、涉及的因素也特别多,为此,世界各国都力图使林业研发经费保持较高水平。林业发达国家往往更高,风险更大。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对林业高新技术研发的影响特别大,而且林业高新技术产品还要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但是,林业高新技术一旦研发成功,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其效益十分可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每年仅部省级林业科研成果就有近千项,专利技术近百项,其中转化为商品的是少数,而真正能产业化的则更少。与其它地方相比,福建在培育林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林业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这一资金缺口恰恰需要风险投资来弥补;二是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整个林业科研及开发资金筹措渠道单一。虽然这几年随着林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龙头企业开始涉足林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林业科研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依靠政府投资的林业科技投资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产生与扩散的需要;三是我们资本市场发育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二板市场,在我国迟迟未能发育成长起来,中小型林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者最终实现所有者权益变现和风险投资退出也比较困难;四是产权交易市场之所以不够活跃,主要是其交易限于产权的整体性和个人投资者难于参与;五是缺少林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由于我国林业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比较深,企业运营机制比较落后,对于林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这一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中介机构的存在一方面为林业高新技术融资搭载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为林业企业主提供了一个培训与再教育的过程,为促进林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联姻起到了媒介作用。针对这些情况,必须从体制改革和政策完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保证福建林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
篇6
Oliver M.Bayani
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农业部与农民开展合作,回收其排放的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再利用。
这次合作扩大了目前的AgStar计划,这项计划是这两个政府部门共同开展的,旨在通过推动使用生物沼气回收系统(即厌氧分解池)来降低禽畜废物产生的沼气排放。
该机构和农业部在随后的5年里将提供高达39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农民化解在回收和利用生物沼气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这两个政府机构将对厌氧分解池的施工和评估提供技术性的援助和指导。
生物沼气主要是由甲烷组成,这种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通过对这种气体进行收集,可用于发电、供热或者热水。生物沼气回收系统在狭窄的牲畜饲养场地非常有效,通常能够处理来自猪和奶牛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和其它废物。这种系统除了可以降低沼气排放,还有助于控制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环境保护署的主任Lisa Jackson表示:“我们希望抓住每一次机会来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走向将来的清洁能源经济”。她补充表示:“这是一种把有害的温室污染物转化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极好办法,并且可为美国的农民带来收入”。
AgStar计划帮助全美大约150个牲畜饲养农场开始使用粪便分解池。环境保护署预计,全美大约有8000户农民适于使用生物沼气的回收和再利用,如果这样的话,他们每年能够产生超过15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降低超过34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一数字相当于650万辆客车一年产生的排放。
环境保护署也参与垃圾填埋厂沼气回收项目。根据垃圾填埋场沼气推广计划,1月该机构批准开发8个垃圾填埋场沼气捕获项目,在过去的15年里,该机构已对超过450个垃圾填埋场气体能源项目提供帮助。目前美国运行大约509个垃圾填埋场气体能源项目,总的装机容量为1563兆瓦,足以满足920000户家庭一年的电力需求。
青藏高原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农村能源宣传培训班成功举办
李冰峰
2011年4月29日,“青藏高原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农村能源宣传培训班”在青海省湟源县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青海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指导站协办,湟源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承办,来自项目示范村及周边农民代表107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宣传活动。
青藏高原新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是科技部“十一五”青藏高原生态农牧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项下的子课题,项目旨在建设位于青海省湟源县的新农村示范区,通过集成利用太阳能和以沼气为主的生物质能技术,为青藏高原农牧区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卫生状况、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典范。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周新群和能源与环保所副所长王飞出席开幕式并做了讲话。青海省多名青藏高原农村能源专家带来了“沼气原理和生态家园基本模式”、“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大中型沼气工程”等5个精彩的专题报告,受到农民学员的热烈欢迎。会后,周新群处长和王飞副所长实地走访了项目示范村。对示范村的建设成就予以高度肯定,并与青海省有关部门就项目成功经验的推广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稻米壳发电用于印度最贫困省
L.J. Polincan
印度贫困地区发现一种新的发电方式,并从中得到安慰。一位名叫Manoj Shinha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家,开拓性地使用废弃稻米壳作为生物给料来为印度最贫穷的省邦之一比哈尔邦提供电力。
Shinha先生及其团队研发了稻米壳电力系统(HuskPower Systems,HPS)以应对其家乡比哈尔邦的贫困。当地许多居民的主要职业是种植稻米,他们住在没有电力的村庄里。Shinha先生发明了一种利用稻米壳为当地村庄生产既清洁又经济的电力的方法。
稻米壳被装进小型生物气化器里。自稻米壳中生产出的气体被用于燃烧并支持一个内燃引擎。该公司工厂中生产的电力以1.75美元每月的价格出售给附近村庄,这个价格低于煤油价格的一半。
Shinha先生及其伙伴有能力以低价提供电力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和开发投资重点关注于简化能源生产与传输,例如使用竹子而非水泥柱来架设电线。
因为社区将不再使用煤油、木头及动物粪便来生产电力,他们相信他们技术的环境和健康风险要小得多。此外,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稻米壳灰可以用于混凝土生产,这减少了高碳排放的波特兰水泥的数量。
平均来说,每个电站可为400户家庭提供电力,这每年替代了42000升煤油和18000升柴油的使用。仅2010年8月,HPS就捕获了50000吨二氧化碳。当前,他们已经安装了超过60个100%生物基的微型电站,它们为超过250个村庄的25000个家庭提供电力。
世界资源组织和金融管理与研究组织的研发财政中心预计,使用清洁能源为印度农村贫困地区服务的市场机遇预计将达20亿美元。
基于对此市场机遇的估计,他们的目标是到2014年前在比哈尔邦以外的印度村庄地区安装2000个新的发电站,为印度村庄提供清洁电力,拓展其自身业务。
环保团体呼吁挪威生产更多的沼气
Rowena F.Caronan
贝洛纳基金会呼吁挪威增加运输用沼气产量,这是在瑞典政府公布的一项研究之后,研究显示沼气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这项由瑞典能源局和环境保护局和农业局委托进行的研究表示,厌氧消化将使目前生产的1.5亿千瓦小时增加一倍,增至约3至4亿千瓦小时。此外,该技术可以减少粪便、污水淤泥和厨房排放的甲烷量。
研究报告建议给粪便生产沼气提供补贴,每千瓦小时0.2欧元(0.27美元),以帮助沼气具备经济竞争力。
沼气是通过有机物质在缺氧或有氧环境下的分解产生的。有机物的有氧分解被称为有氧消化,而无氧环境下的分解被称为厌氧消化。
来自奥斯陆小组的一位生物燃料专家克努森说,他们认为挪威应增加沼气生产,供该国的交通运输部门的燃料使用。统计数据显示,挪威在2008年生产了62000吨生物燃料,奥斯陆的13辆卡车和40辆快递服务车辆都依靠生物柴油运行。
瑞典环境机构副总干事伊娃史密斯补充说:“沼气作为燃料应是城区重型车辆的首要选择,在那里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贝罗纳还认为,在设计沼气利用政策方案时,各个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挪威举办了每年两次的沼气会议,北欧国家共同讨论相关做法和用途。最近一次会议于2011年3月在奥斯陆举行。
克努森女士解释说:“沼气生产促成了所谓的‘biorest产品’的生产。寻找使用biorest的好方法,例如肥料或土壤改良的目的,也应该是所有沼气战略的一部分。”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影响因素;政策选择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煤炭、石油等碳基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只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深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
关于低碳经济的早期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9年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指出:“面对地球温室气体效应的威胁,要尽快从目前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能、氢能为核心的经济。”2002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化石燃料或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太阳能、氢能为基础的经济转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
关于低碳经济的意义还有很多论述。尽管不同的论述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即碳基)能源,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目标是在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CO2,要产生更多的GDP。”即实现“低碳、发展”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第一,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及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强度不同。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就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而且在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越低则能源强度越高。可见,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行业。
第二,增长方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指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后者主要指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由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着能源消耗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决定着碳排放量的大小。因此,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越高,消耗能源数量就越少,碳排放量就越小;反之,经济增长方式越粗放,消耗能源数量就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大。
第三,能源结构,指在能源生产总量或消费总量中各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比重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大;反之,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的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越小。因此,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相对越少,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率。它主要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约束,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经济规模或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能源利用率越高,所消耗能源及碳排放量就越少。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第五,城镇化水平,城镇是人口、交通、工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人口的生活消费习惯形成大量的能源消耗与浪费。因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低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六,碳汇与碳源的变化幅度。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草地、湿地等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储存CO2,形成了植物固碳效果。而与碳汇相对应的概念是碳源,后者则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一定时期内森林、草地、湿地等碳汇的增加幅度如果大于碳源的增加幅度,则会使大气中的CO2浓度降低;反之,则会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升高。
第七,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资源和能源价格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第一,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相继进入快速增长通道。而今后20年,更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任务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以机械、钢铁、石化为核心的重化产业群和以“住、行”为特征的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的发展仍将成为进一步促进增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二,与快速工业化进程相伴随的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已经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期,还将在今后20-30年的时间里经历一个城镇人口急速膨胀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耗能也将加剧能源消耗,从而排放更多的CO2。
第三,就规模而言,由于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就发展速度而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很快,并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预计,在2010年后我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
第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C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人均水平。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因而我们要充分估计到粗放增长的惯性和转型的难度。
第五,“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在过去20多年间,我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多样化,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的情况未根本好转。
第六,在国际贸易结构中,我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一,优化能源结构。首先,对我国而言,必须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这不仅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正常要求。其次,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二,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由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的项目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给发达国家。由于在发达国家减排CO2的成本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本,在强制减排的压力下,一些发达国家及企业愿意利用相对低成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而使其获得相应的排放指标。从近几年实施的情况看,CDM执行得更多的是资金的转让,即单纯的CO2排放权的买卖,技术的输出转让很少。作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CDM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技术并提供更多的资金。
第三,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积极有效地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的同时,加大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低碳技术涉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核能、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CO2收集储存技术、超低CO2炼钢技术等。它们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就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第四,优化产业结构,包括推进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转型、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由于第二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的重点行业,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以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第五,建设低碳城市。首先,从“基”底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转变,以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次,注重“城市矿山”的开发,在“城市矿山”中各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含有丰富金、银、铜等各种资源;再次,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入手发展低碳建筑;此外,还包括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等。
第六,推进生物固碳,即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碳储存能力,包括森林固碳、草地固碳以及农地固碳等,其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借助生态系统处理技术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固碳能力;二是通过改进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以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植物生产力,扩大碳库;三是可持续地生产生物质产品,如速生林、沙棘林等,用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等。
参考文献:
1.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M].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2.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东方出版社,2002.
3.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ENERGY WHITE PAPER,2003.
4.张坤民.低碳世界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研究报告,2008.
6.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7.IEA,2007 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EB/OL].省略/textbase/npsum/WEO 2007 SUM. Pdf,2008-08-21.
篇8
关键词:木质素;功能性建筑材料;热裂解;机理
1研究背景
木质素是生物质的重要组分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废弃物领域,具有储量大、可再生、廉价易得等特点[1]。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和难降解性,目前主要作为锅炉燃料使用获得热能,显然这是一种材料的浪费[2]。尤其是随着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如何将生物炼制环节剩余的大量木质素残渣有效转化为木质素基的各种添加剂、助剂和吸附剂等材料,是未来生物质能源转换领域的研究重点[3]。目前,木质素在功能性建筑材料制取领域凸显了较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体现在改善型混凝土减水剂、建材性能改进剂、重金属污水和室内污染物吸附剂上。
1.1改善型混凝土减水剂
混凝土中掺拌减水剂可改善拌合物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木质素磺酸盐作为早期的混凝土减水剂,因其分散性、引气性和缓凝性等可改善拌合物的性质,然而其固有的减水效果差和不能正常凝结的硬伤也终止了它的进一步应用。随着生物炼制产业的发展,木质素作为大量残渣剩余引起了行业的思考,现有相关研究仍是以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入手,采用物理分离、化学改性和物理复配改性等方法提高减水剂的性能,未来是否可以从木质素残渣中直接提取/制取减水剂产品呢?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报告。
1.2建材性能改进剂/添加剂
木质素分子结构上具有多种活性官能团,其中羰基和羟基分别能与塑料材料中的氢离子和氯离子间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进而终止光热引发的链反应,增强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抗紫外光降解性[4]。当木质素作为添加剂使用时,就可以通过调整木质素分子结合状态和改变木质素分子亲水与亲油基团比例来优化复合材料的性能。聚氨酯材料因具有较好的热塑性、强度高、伸长率大、回弹性好、耐磨耐老化等优点,在建筑建材领域应用广泛。根据其合成机理结合木质素分子中存在大量羟基的特点,木质素可作为增强剂参与到材料合成过程。相比于普通的聚氨酯材料,木质素型聚氨酯材料具有更优越的热力学性能、拉伸性能和抗压能力。如果在合成时添加硼酸锌,还可以在不改变聚氨酯材料自身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热分解温度,使其具有更出色的防火性能[5-6]。1.3污染物吸附剂同样,由于木质素分子结构上的多种活性官能团,如甲氧基、羟基、羧基等,可为金属离子提供吸附位。尤其是经蒸煮后的木质素会产生更多的活性基团,这些基团中氧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可与金属离子的外层空电子轨道形成配位键,生成木质素-金属鳌合物,从而吸附金属离子[7]。碱木质素、木质素磺酸盐、水解木质素和改性水解木质素、有机溶剂木质素等都已用于重金属的去除。Dizhbite等[8]研究表明,水解木质素经聚铵盐化合物改性、环氧胺胺化、二乙基环丙胺胺化后,分别对芳香类有机化合物、重金属和阴离子的吸附能力显著加强。用硫酸盐木质素、氢氧化钙和二甲基甲酰胺树脂为原料制得的有毒金属水处理剂能有效去除Pb2+和Cd2+,该水处理剂在浸入水中6周后结构依然稳定[9]。鉴于木质素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可再生性,其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建材领域的研究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木质素定向改造是所有发展的前提,而热化学转化是其中最有可能的途径之一。本文开展了木质素的热裂解研究,从而推演了基于基本结构单元的木质素反应机理,为后续的木质素高品位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实验方法
在热裂解-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上开展木质素(Sigma公司生产的从榉木中提取的有机木质素)热裂解实验研究。将木质素样品(约0.5mg)填装好后放置于热裂解仪内,受周围辐射热量的影响,木质素分解形成挥发份,并在高纯氦气的运载下送往GC/MS进行成分分析。色谱柱是DB-WAX(30m×0.25mm×0.25μm),进样以1∶50的分流比进入色谱,测试时色谱首先在40°C保持1min,然后以8℃/min的温升速率升温至240℃并保持24min。选取600℃下反应10s作为典型工况,以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结果分析
3.1木质素热裂解产物组成
木质素结构庞大,成分复杂,由三种基本结构单元组成(见图1),由紫丁香基丙烷结构单体聚合而成的紫丁香基木质素(syringyllignin,S-木质素),由愈创木基丙烷结构单体聚合而成的愈创木基木质素(guajacyllignin,G-木质素)和由对-羟基苯基丙烷结构单体聚合而成的对-羟基苯基木质素(hydroxy-phenyllignin,H-木质素)[10]。木质素的失重量为61.92wt%,根据GC/MS谱图进行产物分析,结果见表1。木质素热裂解的产物主要有25种成分,包括酚类物质、呋喃类物质和碳原子数大于16的直链酸酯,另外还有少量的乙醇和乙酸形成。呋喃类物质主要包括糠醛、5-甲基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酚类物质是木质素热裂解的主要产物,分为苯酚(H型)、愈创木基型酚类(G型)和紫丁香基型酚类(S型)。苯酚的含量远低于愈创木基型酚类和紫丁香基型酚类物质含量,这说明木质素结构中H型单元要远远少于G型和S型基本结构单元,且苯丙烷基上的含碳侧链及甲氧基并不容易断裂生成苯酚。另外,含碳数16~20的直链酸酯类物质,还有乙酸和呋喃类物质不是木质素基本结构分解的产物,更有可能是由于苯丙烷侧链上残留的糖苷键热裂解而形成,说明残留的纤维素糖苷键结构的确存在于木质素结构中。
3.2木质素热裂解机理途径推演
通过愈创木基型酚类和紫丁香基型酚类产物的形成分析,推演了基于木质素化学键断裂的热裂解机理途径(见图2)。木质素热裂解首先发生纤维素残留结构糖苷键的断裂形成以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为主的呋喃类化合物,产量取决于木质素结构中连接的糖苷键的情况。木质素结构间的醚键连接β-O-4键也较弱,将在热解初期断裂形成典型的紫丁香基木质素和愈创木酚基木质素,然后二者通过丙烷侧链的断裂形成各种酚类物质,形成概率与其在图2中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相一致,即在紫丁香基分解产物中,最有可能发生Cα-Cβ键的断裂形成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而在愈创木基木质素中最有可能也是通过Cα-Cβ键断裂形成香草醛。直链酸酯的形成很有可能是木质素复杂大分子结构中不稳定的长直侧链断裂形成,但由于木质素结构分析至今没有明晰,所以在这里只讨论基于苯丙烷基的产物形成机理。
4结论
篇9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发展沼气、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种养模式,通过沼气发酵、提高粪便以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内蒙古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池三改”。“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增加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近年来,内蒙古结合实际在“一池三改”等两种基本模式下,创新出6种户用沼气建设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沼气建设的总体水平。2010年内蒙古又新建成16个标准高、示范效果好、带动作用强、影响力大的生态家园典型示范村,沼气建设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一、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现状
(一)农业基本情况
全区已播种农作物6250万亩,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52.8%。
1.户用沼气建设情况。2008、2009年将农村户用沼气列为政府民生工程之一,内蒙古将在60个旗县的500个村建设10万个农村家用沼气池,以帮助解决农村家庭的做饭、照明等问题,减少农村煤炭和柴草的使用量。完成后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用沼气保有量将达14万6千户。2009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保有量约3500万户,占适宜农户数的25%;广西、海南等省区已超过适宜农户数的40%;而我区仅43万户,占适宜农户数的12.6%。2009年我区共计新建户用沼气179845户,乡村服务网点700个,沼气县级服务站2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51座,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全区户用沼气池的保有量一举达到了42万多户、沼气县级服务站从无到有,乡村服务网点亦有了显著增加。
2.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目前,自治区已形成比较健全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农村牧区能源管理和技术推广体系,全区12个盟市、81个旗县设有农村牧区能源服务机构。全区持有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的人数达3716人,已具备每年建设18万个以上沼气池的能力,72个旗县沼气生产工人数在40人以上。自治区、旗县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步。另外,自治区在2010-2015年规划建设旗县级服务站58个,使总数达到75处,建设自治区级实训基地1处,加之分布在8个盟市的已建和在建实训基地,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全区实训基地网络。为适应沼气建设发展形势的需要,全区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的力度。截至目前,仅自治区农牧业厅就先后组织举办了玻璃钢沼气池行业标准、农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沼气工程安全运行、大中型沼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工程技术培训、沼气服务网点设备操作技术培训、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培训、农村牧区沼气大培训和大回访师资培训等7个大型培训班。我区是全国首个专门就玻璃钢沼气池行业标准举办大型培训班的省份。2010年前10个月,我区新增沼气生产工408人,沼气生产工总工人数已达6396人。内蒙古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站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沼气生产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成为目前全国农村能源行业仅有的4个“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之一。
3.沼渣沼液利用情况。沼渣、沼液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其中沼液还有防治植物病虫害和提高植物抗性的功能。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10-15吨,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同时可使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从而显著增加农牧民收入。
(二)沼气建设的环保作用
大力开展沼气建设,将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通过沼气池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解决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用能,对于保护生态作用很大。一个户用沼气池所产的沼气,平均每年可替代薪柴或秸秆1.5吨左右,相当于3.5亩林地,75-150亩半干旱、干旱草原的年生物蓄积量。开展沼气建设,能够使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美好。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户用沼气在适宜农牧户中的普及率达到55.7%,在全部完成国家目前已下达的户用沼气投资计划后,户用沼气数量将达到55.8万户。2015年前我区还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基金建设的24.8万户,在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计划利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新建70.8万户,到2015年全区户用沼气数量将达到151.4万户。据测算,到2015年,全区沼气适宜农牧户数为271.8万户,届时全区户用沼气在适宜农牧户中的普及率将达到55.7%。
二、内蒙古户用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农民的认可性差距大。虽然推广工作者对沼气项目的推广积极性比较高,但从近年来沼气项目实施过程发现,农村沼气项目还面临政策、资金、科研、后续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农民对沼气项目的热情,不少人持等待观望态度。
二是农户接受沼气的认识不到位,建池不规范,发酵模式单一,冬季保暖意识淡薄,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较差许多沼气用户简单地认为,沼气只能点灯、做饭,对沼渣沼液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还缺乏综合利用,加之许多农户受庭院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煤炭等工矿区地质塌陷裂缝等因素,给发展沼气造成了困难。
三是服务相对滞后,难以完全用户需求。建后服务是推动沼气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建池农户自身的管理意识淡薄,重用轻管,甚至只用不管,沼气管理知识少,技工队伍相对薄弱。沼气存有量偏少而技工服务范围偏大,仅用现有的沼气服务难以维持其生存需要,政府没有技工服务补助金给予保证,致使不少建池农户得不到满意的服务影响了使用率。
三、加强我区户用沼气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
要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想方设法调动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培训沼气用户,增强建沼气池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让群众认识到沼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关心农村能源建设、支持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保证质量
充分认识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把建设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确保高标准的工程质量作为沼气工程建设健康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认真抓好专业施工人员的培训, 加快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发展步伐,强化对沼气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篇10
关键词:“十二五”;“大市场营销”
一、新形势下我国能源结构分析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资源品种、总量丰富,煤炭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但石油、天然气探明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石油仅为世界的11.1%,天然气仅为4.3%。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和现阶段的科技技术水平及我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在总结分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纲领性文件。
1.能源消耗结构以煤为主,煤炭经济运行的供应短期过剩与长期产能不足的矛盾同时存在。
2.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指出:中国未来能源消费增速将趋缓,但总量还将持续增加,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中国近年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发展,未来能源消费增速将趋缓,但总量还将持续增加,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应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节能降耗、完善相关政策。他认为,目前中国能源发展呈现四大新趋势,即能源开采更加西移、能源增速逐渐变缓、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来源更加多元。
2.加快新能源发展提上议程。新能源主要界定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二是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如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车用的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等。
二、“大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大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成功地进入特定市场的经营战略策略,在策略上要协调地运用经济、政治和公共关系,以赢得一些参与者的支持,这极大地丰富了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和合作,开创市场营销战略目标思想的新阶段,给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争取顾客,赢得竞争优势,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1.建设高素质的销售队伍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然而,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还是人才的竞争。煤炭运销要在激烈的市场上取得成功,其应努力提高营销队伍的质量。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市场是卖方市场,煤炭供应紧张,在大部分的“安置型,照顾型”,按计划交付的营销团队,销路不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煤炭供应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客户的市场,一个好的产品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关键。精心选人、精心培育一批不仅了解生产经营,又懂经营和管理的将销售人员,这些人不仅要研究企业产品的特点和共性,及其在其他领域的使用情况,而且还研究顾客的需求,研究社会的需求,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以利益最大化。
2.组建经贸性实体确保市场占有率
如何确保传统用户对煤炭的需求,而且还可以解决小开采矿销售人员安置问题。从实际工作入手,在确保传统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形成一个新的营销公司。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融资问题,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地理优势和原有的储存和运输系统,直接销售或销售组合,带动小煤矿煤炭销售,确保矿区的长期的战略伙伴的煤炭需求,稳定市场份额。
3.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
市场营销的核心目标是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即在客户心中树立品牌形象。确保产品在目标市场的心态的适当的位置和值得购买的印象,煤炭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说的是显得稍微有点慢,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形成竞争优势。企业可根据产品的特点,企业实力,市场潜力,地理位置,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市场定位后,企业就会根据市场要求推出自己的主打产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准确定位。有目的的主攻适宜客户群体,甚至帮助客户对燃煤技术进行改造,以适应企业的煤种要求。一些矿产公司在几年前就进行了一个类似的推销策略。先以推销低燃点、高挥发分、低热值价格相对较低的煤炭为主要产品。沿海客户纷纷改造燃煤锅炉,适用这种煤种的标准要求,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全员营销的意识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占领好的市场,更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完整的把握营销意识。全面做好营销并不是所有人员进行销售,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重视营销,从各个方面对企业营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从矿井,煤炭质量的物流服务,都高度关注市场,关注销售工作,提高营销人员的政治地位和待遇。把营销人员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对待,了解他们的辛苦,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使营销人员无后顾之忧,才能埋头工作,认真做好的工作。
三、2012展望:进口总量稳中有升
2012年经济形势依然不太明朗,煤炭需求量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增幅,因此进口量预计保持平稳状态,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运输瓶颈依然存在,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难以满足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需求。在运力不足的情况下,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缺口主要通过进口来弥补。
2.在通胀和债务问题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预计将在较低水平运行,煤炭需求不会呈现大幅度增长,国际煤炭价格也将很难出现大涨的局面,主要煤炭出口国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蒙古等将会继续加大对我国的煤炭出口。相对于坚挺的国内煤炭价格,进口煤炭拥有相对低廉的优势。因此,沿海地区用煤企业有从海外进口煤炭的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