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风险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务风险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时期,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刻。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税种改革强化了税收在促进分配正义、鼓励投资、扩大消费与就业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陈晴,2015)。2014年6月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于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由此确定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方面改革目标(贾康,2015)。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为辅的多元化经费格局。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在公益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对部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依法取得科研项目经费,技能培训、房屋场馆租赁等方面的收入,能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高校涉税收入的增加,其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也在不断上升。高校应该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认识,评估税务风险关键控制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降低税务风险。
二、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高校税务风险的内涵
税务风险是指高校在日常运转过程中,因涉税行为未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未来利益的潜在损失(王雄英,2011)。税务风险的产生受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变化以及纳税人主观行为的影响。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经典的“五因素理论”将税务风险管理要素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控制环境:风险管理与高校其他管理活动一样,都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控制环境是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2)风险评估:将己经被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出风险的级别和影响程度。风险评估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点。(3)控制活动: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研究应对措施,完成预先设定的控制目标。控制活动是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4)信息与沟通:在税务部门、高校内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间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保证信息获得的及时性。信息与沟通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5)自评与监督: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检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接受监督,发现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自评与监督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税务风险类型
1.按照风险来源不同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指由于高校管理层未对税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税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外部风险指由于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完善,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等产生的风险。2.按照风险类型不同划分为资金支出风险、信誉损失风险、税务违法风险。资金支出风险指由于未按税法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产生的风险。除补齐税款外,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会对高校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造成额外资金支出。信誉损失风险(陈天灯,2013)指高校因纳税行为不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严重后果,使高校信誉遭受损害。税务违法风险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导致高校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重大偏差,在涉税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3.按照影响程度不同划分为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税务风险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一般风险影响较小,通过及时纠正,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控的。重大风险影响程度大且后果难以控制。
(三)高校税务风险管理
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的过程。税务风险管理包括制订风险管理策略、落实风险管理权责,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对应的措施,将控制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对潜在的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提前识别风险发出的信号,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管理效率,在涉税行为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实现降低税务风险的管理目标。
(四)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校对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够,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存在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的现象,导致税务风险管理还不规范。1.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够。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和体系建设处于不断完善中。税务风险管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约束机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税务风险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但高校长期以来对税务风险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责权落实不明确。2.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外部税收政策和税收环境的变化增加了税务风险。大多数高校还是采取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会计的方式,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导致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和税收法规信息缺少研究,不能全面准确把握最新的税收政策。3.税务信息化建设不到位。高校的税务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薄弱环节,高校的财务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得税务信息无法进行合理利用和数据对比分析,对高校纳税情况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估。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只能采取被动和应急方式应对税务风险。
(五)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税务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内部控制这一重要手段,可以规范高校经济业务活动,明确权责分配,合理控制税负水平,保证涉税事项合法合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完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准确、有效决定着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也反映出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对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理论给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风险管理概念应贯穿于高校所有的经济业务中。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点,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深入研究符合高校税务工作特色的管理方法,通过税务风险识别评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税务风险。做好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高校税务风险管理要求以风险为导向,对高校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强化高校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税务风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间的融合,构建出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税务风险的系统,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对涉税业务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管理和事后反馈的管理方式。积极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配合,防范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税务风险。
(二)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原则
1.独立性原则。高校要按照税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涉税事项进行纳税申报,及时缴纳税款,对税务资料进行存档。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针对不同的业务性质和岗位要求,明确职责权限。对于机构设置、治理结构、业务流程和权责分配应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权责分配,履责尽责,保持良好的独立性,以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公平和公正。2.协作性原则。随着高校涉税事项的增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需要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间的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共享,以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避免因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3.重要性原则。在税务风险管理中,把握重点事项,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涉税业务进行分析,识别关键风险点,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税务风险采取控制措施,进行重点监控。对影响程度一般的风险,保持适度关注。高校要结合具体情况和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有重点地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活动。
(三)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指标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是实施高校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的首要步骤,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满足科学完整、具体实用的要求。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到评价的目标,符合评价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以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依据,结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的要求,参照税务风险测评和内部控制要素,选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信息沟通、监督改进5个层面共20个指标构建出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四、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
税务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沈峰,2015),有德菲尔技术法、层次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等。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由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专家对税务风险管理指标运行情况进行打分,评分标准见下页表2。对于完成情况优秀的指标得5分,完成情况良好的指标得4分,完成情况中等的指标得三分,以此类推。专家对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指标进行打分,统计汇总后得出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表,见表3。根据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总得分情况,按照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标准,可以对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得分在80—100分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暂不存在风险。在60—80之间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不存在重大风险,但还是有风险因素存在,继续给予关注。得分在40—60分之间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效果较差,要结合具体指标发现问题,找出关键影响要素,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产生。得分40分以下的,说明内控基本是无效的,存在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善内部环境,分析风险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在高校内部树立全面风险意识,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层要从高校发展战略的角度优化内控环境,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内控方案,并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内控体系建设中要明确对象,厘清职责,落实职责范围,加强税务风险防范责任。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负责外部涉税工作,对涉税事项可能带来的税务风险进行分析。对各项政策法规和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找到适合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规范纳税行为。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有效识别税务风险
高校应推进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信息化为依托,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准确提供各类税务信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大数据”,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整合现有资源,搭建共享信息数据库,设置预警线,逐步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的系统化。通过内控机制的强化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对掌握的高校税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监控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税务风险。
(三)加强控制活动,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税务风险管理中涉及的内外部机构、部门之间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将从外部获取的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及时传达到各业务部门,提高高校涉税行为能力,以利于风险控制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消除隐藏的税务风险。对涉税业务进行事前风险检测与评估,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重要性排序和定量评估,确定出税务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全面提升高校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运转的效率与效果。高校应借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政策出台的契机,把握国家财税改革总目标和要求,推进税务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教研等各项经济业务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晴.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理念变迁与制度回应———以税收正义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5,(3).
[2]贾康,刘薇.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1).
[3]王雄英.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1,(10中).
[4]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6).
[5]沈峰.略论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与测评[J].税务研究,2015,(7).
[6]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J].税务研究,2014,(10).
篇2
(一)没有充分认识税务风险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层面对涉税管理方面的意识较弱。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WTO相关贸易协议的进一步放开,我国制造型企业面临的竞争大幅度增强,一方面要面对国外更加廉价质优的商品竞争,另一方面要面对已经实现区域竞争力完全整合的大企业竞争,腹背受敌的制造型企业为了突破狭小的利润空间,假如不愿意进入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在短期利益上进行激进战略,这时候会因为不重视涉税风险、对税务管理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近年来大量中小企业爆发税务危机。同样,假如企业在管理中没有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因为缺乏足够的意识而没有及时上报主管机构,也会导致企业的税务负担增重,企业利润流失。这些显示出,企业管理层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搞清楚相关税务法规,没有充分理解税务风险的双向性,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依法少缴纳税款。
(二)涉税风险管理未被纳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定的风险管理体系,让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税务会关联到企业的每一具体环节,因此内部控制必须要覆盖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供应链条、人力资源、薪资统筹和信息纰漏等具体环节。现阶段,很多制造型企业多是上世纪创建,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或为小型家族性企业,这些企业因为不足够重视涉税风险,而不设置相关涉税事项管理部门甚至是专门的涉税责任人,而是由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部门主要负责,因为涉税事项的资本投入较少导致涉税项目的职责不清楚。由于我国企业成长到半成熟期,很多制造型企业纷纷设立专门的涉税管理岗位,但是职责假如仅仅停留在报税工作上,这样的涉税管理并没有拓展到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过程中。
(三)涉税战略决策存在瑕疵问题假如没有遇到重大情势变迁或企业战略改革,制造型企业的全年管理战略都是具备方向性并且大致相同的,因此企业往往会事先很长时间制定好涉税筹划的相关工作安排,提早完成规划与布局。虽然现代管理模式的确要求提前预期,但是因为制造型企业固定资本高、季节性波动强的特点,涉税筹划工作有一定的失败风险。在完成筹划预定的经济事实发生确认后,《税法》、《会计法》中规定的业务性质和法律关系给企业留下的税务筹划的调整空间就很少了。为了避免支出或少缴税负而强行调整税收筹划内容,很多企业会选择修改业务行政甚至是故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税务风险,如补觉税款、滞纳金甚至要受到相关法律的惩戒,自身的整体战略发展也要受到掣肘。
(四)涉税风险管理战略不具备可操作性不完善的企业内部生态和公司治理,经常导致的结果是风险管理方法时效性较短,在长期发展中不具备持续性。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经常会进行突击性税务工作调整,例如税务机关突击检查企业税收情况等,很对企业处理这样的不确定风险时往往是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比如通过寻租行为进行处理。这种危机应对方法趋向于“拆东墙补西墙”或者“灭火式”方法,其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并且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都很高,长远来看会给企业埋下重大违法的“火药桶”,很难预料到企业什么时候会遇到点爆它的火星。因此企业在处理这种税务风险时,应当做的是制定有效且可操作的涉税风险管理战略,并且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抛弃过去“人情税”、“关系税”的腐败思维模式,建立涉税行为违法和不确定风险的“防火墙”。
二、企业涉税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企业涉税风险的管理意识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涉税风险管理意识,并及时学习相关财税法规的最新动向,在企业内部宣传“依法纳税光荣,偷逃税收可耻”的观念。风险规避的意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对外事务中,企业不要因为短期利润而选择市场上社会信用较低、有不良税务纪律的企业进行交易,防范风险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对内事务中,企业必须要将企业经营中可能发生的涉税风险及时预测,将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内容。这些意识要求企业管理层增强风险管理思维,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公司财务的管理环节,而是应当培养相关能力的责任人,强化企业和税务机关的交流。
(二)建立独立的涉税管理部门制造型企业因为其固定资产比重较高,一般持续经营时间较长,因此市场上的制造企业多数已经形成了内部的管理风格,因此要建设相应的独立涉税机关必须符合企业内部的制度和格局。企业应当在内部设置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对各个关节税种都可以管控的涉税风险管理部门,充分摸清楚不同地域的税务政策、搞明白政府能给予企业的税务优惠政策,由于制造型企业的独特性必须要增强涉税风险的统筹能力。在管理运营中,企业管理者要将风险管理思维与税务缴纳充分结合,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和经营风险,从而增强企业的区域竞争力。
篇3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风险管理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效能高的同时又只需相对较少的投入。凭借这些特点,自1970年以后,风险管理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建立起了完备的理论系统,并在企业、跨国公司、经济、政府的管控活动之中体现着它的价值。近年来发生了太多由于忽视税收风险的重要性而导致的企业倒闭事件,于是,一些企业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来应对税收风险带来的威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日渐成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评价与化解企业税务风险,对税收风险的控制同样已然成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税务风险产生原因
企业税务风险意为由于来自不同的贸易逆差所产生的、受内部税收政策和外界原因影响的潜在风险。社会经济现状飘忽不定,税收政策的调整和企业生产经营项目中的可变性是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成因,并可将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部分。
1.风险产生内因
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意为公司开发的具有预警、检察、发现和矫正过失以及欺骗行为的内部政策章程,以期达到落实发展战略宗旨、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公司活动的目的。实际上,很多企业未曾将建设税务内部控制制度作为重点工作,税务危机意识薄弱,必要的税务部门建设的步伐不能跟进。有的企业的财务机构既要承担会计职能,又要分管纳税事宜。实际上,财务事项处于公司盈利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遵照事实记录生意现状。如果财务机构发现了公司的税务存在的问题却通过修改账目以达到消除税收风险的企图,那么企业就会被税务部门判定为偷税。
当下,大部分公司没有建立税收制度来进行全面的内部审计,而且不能进行固定周期查验和合理性评价。许多公司仅仅遵从政府分管税务部门的刚性需求进行税务自我检查。另外,如果公司自己的审计者不擅长处理税务相关内容,则一般会交由公司外部的税务从业人员处理相关事宜,于是伴随这个过程就滋生了外包风险。一般来说,公司外的税务从业人员很难切切实实了解企业的产业管理和税务现状,有些更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在不具备对被委托公司财政现状的完备知识的时候就贸然为该公司制定出了验证材料。只要政府分管税务部门或者审计局对公司的纳税情祝进行查验,就能立刻发现公司的偷税行为,该公司不仅在运营上会遭到严重影响,并且企业信誉也同时荡然无存。
2.风险产生的外因
究其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更多的是由于需要纳税的个人或法人希望通过躲避交付一部分税款来抵消一部分自身遭受到的目前纳税政策带来的不公正待遇。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以间接税为主。增值税不是中性税收,并且营业税重复征税,企业生产、经营等范围的划型的不同以及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的不同都会导致纳税力度的区别。政府对内外资集团的征税力度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些情况都导致企业产生通过人为调整税务情况以追求公平的想法,于是由此滋生了税务风险。
我国现有税务政策不够明晰。目前我国设置有18种税务类型,大部分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的界线划定不清晰,主旨过于概括,这就导致了收税方和纳税方在政策解读上的争执。由于我国税法是制定法,根据执法者对政法相关规定的自我解读导致的执行结果来决定纠纷中的责任归属。目前我国公民在税务方面很少有人明确唯有法律规定的才是合法的,并且税法在法律体系中没有处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国家行政机关对税法具体应用贯彻的方法所作的说明处于主要地位,这些都导致纳税者处于劣势,增加了该群体承担税务风险的可能性。
二、企业税务制度的设计
1.完善税务内部制度
企业财务状况核算以及企业整个运营链条都应该以税务管理政策穿插其中,实施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调整税务管理的企业自身结构,成立专业的分管税务企业机构以及紧抓税务执行者的业务能力;(2)有效查验和权衡税务风险。对比风险产生概率、可能后果和企业的对风险的态度,来决定风险的管理方法;(3)参考对税务风险的估测,同时考虑风险管理方法,积极落实为达到内部税务政策制定初衷的相应办法;(4)制定内部税务风险测评的交流制度;(5)进一步提升内部税务制度的监管能力。
2.完善税务审计制度
合理化内部查验部门,设立审计委员会,自主设置直接受理事会领导的企业自身审计部门,已达到企业自身内部查验部门单独行事的目的。公司自身税务查验规模和频次要做到规范化。对企业的税收政策遵从度进行重点查验,公司自身税务监管条款的设置以及实际运行效果也要重点考虑。
3.建立风险预警制度
企业应具备了解税收风险的相应能力,并在充分了解风险的基础上,建立税收风险预警的有效机制。企业将根据先前统计数据和有关材料,采用先进手段,及早发现、识别和认知风险,从全局把握税收风险的整体信息,可以采用例如流程防止、避免和减少、减低密度、转嫁风险等多种手段。
篇4
关键词:税务风险;应对;处理
税务风险控制对于企业相当重要,作为税务风险控制的主体,企业除需掌握各种经营管理知识外,还必须充分了解税收制度和掌握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应对方法,有效利用沟通协调、风险预控等方法应对税务稽查,以获得切实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成果。
一、纳税人的权利
1.知情权
纳税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
2.保密权
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公司的商业秘密、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情况保密。
3.申请退还多缴税款权
对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将自发现之日起10日内办理退还手续;如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4.税收监督权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如税务人员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滥用职权多征税款或者故意刁难等,可以进行检举和控告。
5.陈述与申辩权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决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如果纳税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行为合法,税务机关就不得对纳税人实施行政处罚。
6.税收法律救济权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决定,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国家赔偿等权利。
二、沟通与协调
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财务部门内部、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财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企业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的培训和沟通,增进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控制税务风险的理解,税务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应让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所熟知,纳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结果应被书面记录。企业要采取措施对税收风险控制管理的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并对税收风险控制效果进行总结。
企业要建立准确可靠的税务信息系统。税务信息不仅包括税收法规和政策,也包括企业内部涉税信息的形成、传递、编汇和使用,因此在沟通的内容上,就不能仅仅局限在税收政策的沟通上,还要注重所有涉税信息的横向与纵向沟通。比如在确认销售额时,就需要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准确地确定销售时点,并准备好与之相关的原材料供应单、销货单、审核单等同期资料,这样才能确保税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申报纳税,并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个通畅、有效的沟通渠道是不行的,因此,企业内部对税务风险的管控,就要求设置一套可靠的税务信息系统,以检查是否存在税务风险隐患。
企业要处理好税企协调。由于某些税收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上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现实中企业进行的税务筹划的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特别需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的税收处理方面,要能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
三、应对税务稽查的处理策略
企业要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围绕《税收处罚决定书》进行分析,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分清主次,解决税务稽查纠纷。企业在接到税务机关检查通知后,应积极响应,准确了解税务检查的性质、进场时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并做好进场前的自查和迎接检查的其他准备工作。税务检查人员进场后,企业财务人员应为主要接待人员,非财务核算资料不得擅自向检查人员提供,对于税务检查人员的疑问要妥为解释,应对检查时要按照税法规定维护企业权利。
1、程序方面。
分析援引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完整性;分析当事人申辩笔录是否缺乏;分析支持税务处理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分析税务文书送达是否存在问题;分析税务检查结论的表述是否有误;分析税务检查人员有没有越权行为。
2、内容方面
分析税务稽查结论是否存在误差;分析税务稽查人员掌握的证据是否充分;分析税务稽查人员的执法程序是否合法;分析处罚决定是否缺章漏项;分析税务处罚是否失当;对税务稽查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时,在收到《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后,应积极向主管税务机关及其上一级税务机关反映,争取获得同情与理解。
3、救济行为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听证、复议、诉讼等税务救济方式。
四、对税务内控体系的监督
企业应关注自身的税务风险内控建设,以完善的治理结构、责权设置和制衡机制作为内控建设和税收风险防控的基础。对税收风险控制要有全员意识和参与度,要制定日常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定期监督反馈改进。
1、通过内部审计定期评价税务内控体系;
2、及时纠正控制运行中的偏差,相应程序要及时反馈和落实改进措施;
3、将税务内控工作成效作为相关人员的业绩考评指标;
4、定期回顾和反省现有制度措施的有效性、必要性、充分性,不断改进和优化税务内控制度和流程,避免繁复冗长无效官僚制度的产生和监控成本的上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所得税 税务风险 国有企业 企业性质 相关因素
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的日趋成熟和风险管理理论的日益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成为了各大企业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标志着我国税务机关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促使企业深化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和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的相关因素做出的初步探讨,分别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相关因素做出了实证研究,为企业进行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一、文献综述
(一)税务风险的界定 对于税务风险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各种定义的税务风险,总结起来普遍有以下两个特点:有意图的应缴税费的减少;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及付出法律代价的可能性。2004年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发表了关于税务风险管理(TRM)的专题论文,在COSO内部框架的理论基础上对税务风险的定义及其管理要素做出了阐述,并指出了税务风险来源的7个方面:事务风险(如收购,合并);操作风险(如新的商业投资,新的经营模式,新的业务结构);合规风险(如记录和控制的不力,数据完整性的问题,法规的变化);财务会计风险(如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联合风险(如任意风险的结合);管理风险(如人事的变动,新的或者缺少经验的资源);信誉风险(如税收机关的调查,媒体评论,法律诉讼)。该文将事物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财务会计风险划分为特定风险领域,将联合风险、管理风险、信誉风险划分为普遍风险领域。这篇文章是有关税务风险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大部分研究相同,都注重强调企业内部对税务风险的控制管理。而HaroldeneF.Wunder(2009年)使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了CFO对自身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研究表示,即使政府已经出台大量税务风险管理条例,但许多美国企业的CFO对企业内税务风险情况及管理并未作出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
(二)税务风险成因和管理控制研究 现在关于税务风险的研究,我国大部分学者都是延承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或者问卷研究的方式,探讨税务风险的成因、税务风险的管理控制等问题。韩灵丽(2008年)从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出发,研究了各种经济行为可能导致的潜在纳税行为风险,并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具体研究,从不同的经济行为出发,研究了各税务风险的防范及管理方法。尹淑平、杨默如(2009年)较为全面的对税务风险的定义、成因及管理做出研究,认为税务风险具有内因和外因,外部税收立法和执法的不得力,内部企业管理人风险意识薄弱、专业水平浅薄、内部控制欠缺等因素也都会加大企业的税务风险。文章针对税务风险产生的因素构建了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认为有效的内部税务控制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郑可人(2009)探讨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的企业操纵问题,认为大部分企业会操纵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操纵的动机还未能下定论。陈美华(2009)用问卷研究方式对可能导致会税差异形成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企业会税差异的形成大多出于利益动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目的是为企业带来利益,而不是出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或可靠性的动机。在实证研究方面,由于其定量的困难,国内外的研究者都很少涉及,国内研究者也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陈锦华、曹晓丽等(2008)使用纳税现金流的异常波动作为度量,用实证方法证明了2007年起用新会计准则给企业带来了外部税务环境风险,外部环境的改变通过企业的涉税处理使企业内部税务管理风险增加。曹晓丽、罗剑群等(2009年)构建了零售企业增值税税务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增值税税负差异率作为税务风险度量,证明零售业企业的增值税税务风险与其销售毛利率显著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中国A股市场2006年至2008年所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类型,划分为国有企业(包含国家单位经营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三种)和非国有企业(包含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自然人控股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在样本选取上,为了尽量使各数据间相关关系合乎逻辑,可以进行数据回归分析,本文遵循以下选择标准:剔除数据缺损的上市企业;剔除所有当年被ST或PT企业;剔除所有当年法定所得税率为零及所得税率数据缺少的企业;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还剔除了关键数据1%的极端值样本。最后,共选取858个A股企业样本,2558个年度样本,其中,国有企业有571个企业样本,共1713个年度样本,非国有企业有287个企业样本,共861个年度样本。所有样本及数据均来自聚源数据库,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并使用OLS进行回归分析。
(二)税务风险的度量研究所得税时,一般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实际税率指标,二是所得税现金流指标。实际税率指标的计算方法有四种,即ETR1=(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息税前利润(Porcano,1986),ETR2=所得税费用/息税前利润(Porcano,1986),ETR3=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递延所得税费用/法定税率)(Stickney and McGee,1982),ETR4=(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递延所得税费用/法定税率)(Shevlin,1987)。所得税现金流指标的计算方法为营业现金流入的税负(CFTR,Cash flow tax rate)=支付的各项税负/营业收到的现金。由于实际税率受到企业自身财务政策的影响较大,而现金流指标更能体现企业的实际税负,反映企业各期间承受的实际税务压力,则现金流指标的差异度和波动度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结果,也更能体现企业的税务筹划带来的税务风险,因此本文选用所得税现金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陈锦华等(2008)使用纳税现金流的异常波动作为税务风险的一个度量标准,曹晓丽等(2009)也将增值税税负差异率作为税务风险度量,本文借鉴这种将税率异常波动作为税务风险的研究方式,在综合了行业因素,年度因素后,本文使用所得税现金流指标的变化值作为所得税税务风险的代表,也就是CFTR与行业平均偏离的程度越大,其税务风险越高。在考虑了行业和年度税率变化的影响后,本文确定被解释变量为Taxrisk=CFTR=(CFTR-本行业本年平均CFTR)/本行业本年平均CFTR。
(三)模型建立 根据Wunder等人的研究,税务风险既有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管理者风险偏好等内因,又有税务法规变化、税务优惠政策等外因,来源多种多样。本文选择几个比较重要也可量化的因素,建立简单回归方程为:
Taxriski=α+β1LEV+β2EBIT+β3INTANG+β4SIZE+β5PB+β6BTD
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含义如下:NATIONAL表示企业性质,设国有企业=1,非国有企业=0;LEV为企业当年的资产负债率;EBITDA为企业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用于控制企业经营状尤其是经营现金流况的影响;INTANG为企业期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针对研究企业资产状况对税务风险的影响;SIZE为期初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用于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PB为市净率,针对研究市场反应对税务风险的影响;BTD(Book-tax difference会计-税收差异),计算公式为BTD=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当期适用所得税率,针对BTD与税务风险的关系。因为国有企业自身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取税收相关的政策支持,而同时,国有企业对税收筹划的动机弱于非国有企业,本文认为,税收的政策支持对企业税率的减小作用会大于税收筹划对企业税率的减小作用,因此预计NATIONGAL应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国有企业有较低的CFTR。由于负债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抵税效应可以较容易的控制当期负税,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无形资产总额增大时,企业的CFTR将会降低,因此LEV和INTANG回归系数预计为负。EBITDA的减少,意味企业可用现金流减少,促使企业进行税务筹划,降低当期应交所得税,而在现金流较充裕时转回递延所得税,因此EBITDA回归系数预计为正。当企业规模增长,更有能力争取税收优惠并进行有效全面的税收筹划,因此SIZE回归系数预计为负。当企业的市净率增高时,意味着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同,将有更多资金流入企业,与EBITDA的现金流机制相同,因此PB的回归系数也预计为正。当期会计-税收差异(Book-tax Difference)增加,原因可能有:当期的所得税费用降低,或者当期适用所得税率提高。本文认为原因一的可能性和影响力较大,因此BTD的回归系数预计为负。本文为了研究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税务风险上的不同表现,另用以下回归方程做对比研究,各解释变量含义不变。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报告了2006年至2008年各行业的CFTR表现,其中,采掘业、电力能源、房地产、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食品饮料业的CFTR较高,电子、建筑业、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信息技术业的CFTR较低,本文认为这与不同行业的国家税收优惠的政策扶持有关。如电子、信息技术业大部分为高新科技企业,农林牧渔为国家扶持行业容易得到所得税优惠,采掘业、电力能源属于能源行业,国家征收税率较高。从(表1)中也容易发现,在大部分行业中,非国有企业的平均CFTR高于国有企业。
(表2)报告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代表值――CFTR的统计数据,可见,国有企业的CFTR普遍比行业平均水平略低(国有企业CFTR平均值为负,小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对比,非国有企业的CFTR普遍比行业平均水平略高(非国有企业CFTR平均值为正,大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非国有企业的CFTR波动性大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CFTR的标准差为0.7233,大于国有企业CFTR的标准差0.5804),显示了非国有企业的所得税现金流比行业当年平均水平有更大的差异波动,因此从统计学的观点出发,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作者认为由于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上比非国有企业更加稳健,其税务筹划行为相对保守,且国有企业大部分更容易得到政府的税务优惠,因此国有企业的CFTR较低,而且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波动性较小。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难取得政府税务优惠,因此企业有更多的动机进行税务筹划。非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也较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更大,因此会更积极的使用税务筹划以降低税负,由此带来更多的税务风险。
(二)回归分析(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出了对于所有企业而言,企业性质与税务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进一步证明了在描述性统计中的结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同时,资产负债率LEV与无形资产也与税务风险有较强的相关性,且系数为负,与本文的预计一期,证明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使用了负债和无形资产这两种常用方式来调控企业当期的纳税现金流。但对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回归结果,国有企业除了资产负债率LEV外,其余因素与税务风险均不显著相关。对于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总额、总资产、会计-税收差异均与CFTR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EBITDA、市净率与CFTR呈现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计一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使用负债进行税务筹划的表现相对一致,两者的LEV回归系数和显著性都没有明显差别(国有企业LEV回归系数为-0.006,非国有企业LEV回归系数为-0.007)。但非国有企业较国有企业似乎更多使用了当期无形资产的摊销数额进行税务筹划,非国有企业的INTANG回归系数和显著性都较国有企业更大(国有企业INTANG回归系数为-0.008,非国有企业回归系数为-0.023)。相对于国有企业在EBITDA和PB回归的不显著,非国有企业在这两者尤其是当期EBITDA回归中表现了明显的显著性,说明了非国有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会从当期现金流的情况出发,对税负进行筹划。当期现金流紧缩时,筹划税务以减少现金税负流出,降低当期CFTR,减轻现金流压力;当期现金流宽裕时,筹划税务转回前期递延所得税,增加当期现金税负流出,故CFTR升高。从SIZE的回归系数也可以发现,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的非国有企业,更多地进行了税务筹划,这些企业更有实力付出筹划成本进行税务筹划,符合本文对一般企业规模与实际税率关系的假设。而国有企业的规模与现金税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却不显著。同时,非国有企业的BTD回归系数与本文假设一致,证明非国有企业的会计-税收差异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减少当期税费,而非当期适用税率的变化。而国有企业的会计-税收差异则与自身减少的当期税费相关性不显著。对该回归结果本出了以下解释:我国的非国有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积极性与企业的性质有较大关系,如企业规模、资产状态等,较大规模的企业更加注重也更有能力进行税务筹划,企业规模与企业现金税负负相关;我国企业均显示了所得税税务调控现象,当企业现金流较大时倾向多缴税,而当现金流短缺时,则避免税金过多流出,这一现象在非国有企业表现的更加明显;我国的国有企业其所得税税率影响因素更多的依靠企业性质带来的政策优惠等,企业内外在的其他因素对所得税税负的影响较小,其税务筹划的动机较小,由此产生的税务风险也较少。
四、结论
本文在所得税的基础上研究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了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税务风险,大部分企业使用负债和无形资产调整当期所得税,因此负债与无形资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大。国有企业除了资产负债率外,其他的考虑因素回归结果均不显著。相较之,非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总额、总资产、会计-税收差异、EBITDA、市净率等各个考虑因素在回归中均有程度不同的显著相关性。说明了国有企业的税率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国家政策政府扶助等,而企业自身进行税务筹划较少,企业的税务风险较小,各税务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也较小。而非国有企业受到的政府影响较少,而自身风险管理比国有企业表现得更加激进,税务筹划动机较强,实际的现金税率受到自身因素影响较多。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进行了更多的税务筹划,其实际的现金税率波动较多,因而其税务风险也较大。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应注意加大企业的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在正当争取税率优惠政策扶持的同时,合法合理进行税务筹划,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使用实证方法,在所得税基础上对税务风险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由于可借鉴的前人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理论还不够成熟,故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各参数的选择和设定还存在不够严谨的问题,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误差影响,但希望借此作为起点,展开更深入合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盈厚:《税收的价值效应、价格效应及现金流量效应――基于资本结构与实证会计的理论综述及扩展性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6期。
[2]尹淑平、杨默如:《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系统构建》,《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3]Shuping Chen, Xia Chen, Qiang Cheng and Terry Shevlin. Are family firms more tax aggressive than non-family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4]Haroldene F.Wunder.Tax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09.
篇6
摘 要 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是目前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大企业当前税收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分析,结合金湖县国税局的具体实践,提出了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水平的措施,同时建议大企业税收管理需要社会关注。
关键词 大企业 税收管理
一、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现状
大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一是资产规模大,税收收入集中;二是企业经营和税收事务复杂,专业性强;三是企业管理结构较为完备,纳税意识和税收遵从度较强。相对于大企业的特殊性,目前税务机关的管理在征管力量和业务水平、信息来源渠道等方面与大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存在明显差距。
金湖县国家税务局按省局苏国税函〔2009〕392号文件标准,结合全县实际征管情况划分了大企业税收管理范围。以2009年企业的销售总额、资产价值、纳税额三个指标权重的各三分之一进行筛选,共选取了排名前100户企业,再加上全县的外商投资企业,共计136户实行专业化管理,其中列为市级大企业为6户。136户企业2010年入库税款5.6亿元,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56%。由此可见,大企业对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财政上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现行大企业税务管理存在问题和不足
当前,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占有信息资源不对称,企业提供信息不完整。大企业出于保密等方面考虑,在对外披露信息时十分谨慎,对税务机关需要掌握的资产、核算、内部审计数据及年终考核指标达成等信息不予提供,或者即使提供也是经过“加工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税务部门很难掌握企业的全部情况。
2.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上不对称。大企业普遍采用ERP管理软件,而税收管理员没有深入学习ERP管理软件,不能运用ERP查询功能对大企业执行有效监管。国税系统征管软件还未能实现全国联网,现有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目前尚未形成对大企业的联动管理机制,难以发现和应对大企业集团化、规模化运作下的涉税风险。
3.涉税人员素质不对称,征纳双方人力、智力资源不均衡。大企业业务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地域经营,专业化分工细致,信息化程度很高。而税务机关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面对大企业海量般的数据、信息和高度专业化的财务核算软件,税收管理员明显力不从心。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和不足,使得大企业的税收风险加大。一方面因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处罚甚至刑罚;另一方面也引起国家税务总局的关注,总局于2009年专门布置开展大型企业集团税收自查工作,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进行规范。
三、金湖国税在大企业税务管理方面的探索
金湖县国家税务局为有效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能力,选择省局专业化管理第二套试点方案,成立专业化管理分局,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大企业税务专业化管理实践,形成了以下四方面的做法:
1.成立税源专业化大企业管理机构。金湖县国税局按照“配置专门机构、选准重点企业、配强管理人员、创新管理方法”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职能定为专业管理,不实行划片分户管理,不再处理日常性事务的管理,主要负责包括全县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136户企业四级风险应对和税源监控,同时负责国际税务管理职能,负责联系管理市局确定的6户大企业。
2.建立大企业内部涉税风险控制管理机制。针对金湖县大企业特点和需求,按《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要求,深入大企业了解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稳步推进大企业税收风险内控测试,按照内控机制较好、纳税意识较强、信誉等级较高等标准,优先选取了“某电池有限公司”和“某机械集团”两户大企业,按照省市局内控测试格式、方法,通过拟定测试计划、召开大企业财务负责人会议、发放调查问卷、与企业和相关人员座谈询问、审核循环内部控制、抽取业务凭证测试等方法,完成大企业内控测试阶段性工作,指导企业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通过税收风险内控管理,既帮助企业健全完善了涉税内控机制,提高了自我防控能力,又积极推进了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各项措施的落实,持续提升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3.开展大企业涉税风险评定事前提醒工作。建立大企业税收风险预警提醒机制。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中发现大企业存在税务风险疑点时,通过发送税务风险提醒函的方式,及时提醒。每季度利用税收风险管理平台提取异常数据,大企业管理人员根据所掌握的企业信息,结合相关涉税信息系统中的疑点提示信息,向大企业发送《税务风险提醒函》,指出企业应关注的风险点,帮助其防范税收风险。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对发现的大企业纳税异常和违章行为,及时进行告知提醒,并帮助企业自查自纠,使其尽量避免受到税务行政处罚。
4.完善税收风险体制建立税收风险特征库。建立涉税风险防控机制,搞好大企业特殊,建立大企业动态管理档案,采集内外部信息,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快速、准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机制。利用税源分行业、分类别管理将不同企业的税收风险点整理归类,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共性税收风险建立通用特征库;对单个大企业系统地掌握其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情况,根据企业工艺流程进行功能分析,排查税务风险控制关键要素,建立大企业税收风险特征库,有效弥补现行大企业税收管理缺陷,提高了大企业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
2010年分局共监控分析应对风险异常户48次,共计补增值税697.04万元,企业所得税902.54万元,滞纳金88.07万元,调减亏损532.86万元,其中追缴一笔非居民企业境外股权转让所得税720.9万元。通过对大企业实施专业化管理,规范了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四、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通过对当前大企业的管理现状的分析和我县大企业税收管理方面的实践,大企业的管理应立足于现有的征管格局和管理能力,税务部门应该前移管理重心,抓好预防和创新税务管理的有效载体,注重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减少对立性与对抗性,努力实现税企双赢。
1.完善大企业涉税风险内控管理机制,引导大企业自我防控风险。现阶段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基本可定位为:以需求为导向,为大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风险为导向,建立健全大企业税务风险预防和控制体系;税企合作,有效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水平,降低遵从成本;这就要求税务部们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引导、帮助和促进大企业开展内控测试,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等制度,通过建立税收风险分析和税法遵从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的遵从程度实行差异化管理,以提高大企业税法遵从的自觉性。
2.实行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依托现有资源构建高素质队伍。将大企业的税收风险分析、税源监控、大企业内控测试、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纳税评估、税务审计等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工作从属地管理税收职能中分离出来,由专业化分局专职管理。针对不同大企业税收管理中的专业性,整合系统人才资源,成立各种专业化团队,县级机关征管部门应实体化,整合为大企业税源专业化管理部门,分清职责界限,便于与上级部门沟通,并与基础管理分局构建相互配合管理格局。
专业人才是支撑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保障,专业化管理要求税务机关运用各种国际先进理念管理队伍,依托现有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把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服务规范的人才整合到在企业管理机构来。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加强专门业务知识学习,加快专业人才的成长,培养具有税收专业技能,财务核算、反避税、计算机等各门类的专长的人才,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团队胜任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
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精细化的大企业税源监控体系。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缺乏对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的记录,更缺乏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支持,因此,建立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该系统应实现以下主要功能:(1)建立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2)建立大企业的申报资料库,从而实现汇总申报数据与其所属单位申报数据的比对;(3)具有与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便于从财务软件中提取数据;(4)建立外部第三方信息资料库;(5)建立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特征库;(6)建立大企业的涉税风险分析模型。系统的开发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4.加强动态监控落实情报管理,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树立采集各方面信息和情报进行分析的观念,实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大企业专业化管理,必须要有充分、准确、及时的内外部信息。要注意收集大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主要产品工艺流程等信息,锁定产能、物耗、能耗、利润率和费用率等关键指标,确定合理的预警区间,分户构建个性化的大企业风险特征库。建立与供电、财政、审计、工商、海关、银行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丰富税收政策信息资源。建立与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保证信息的畅通。
五、大企业税收管理需要社会关注
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不仅是税务机关一方职能,需要大企业在涉税方面自我遵从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大企业税收遵从行为具有示范效应,与一般企业相比,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不来自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而更多地来源于相关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纳税态度和观念不够正确,相关内部控制的缺失或不够健全,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异常压力等诸多方面。因为大企业管理人员在社会活动中政治地位高,大多数在企业在各自的产业或行业中具有主导者作用,对社会经济稳定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十分重要,因而提升纳税信用等级在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度势在必行。由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对企业决策层不重视对税收风险管理、财务人员对税收风险的认识不足、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进行从严监管;对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大企业降低企业和企业高管信誉,在社会各项活动中进行限制,大大提高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成本,为有效提高大企业税收管理能力有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税务信息;信息安全;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60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3
科学技术发展变革了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税务管理信息化成为了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基础保证。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务机关工作的重要安全保障,它涉及税务信息的采集、整理、贮存、传输、反馈及应用等全过程,因此必须引起重视。而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政府简政放权的深入以及依法治税的全面推进,面临的技术管理风险、行政管理风险及涉纷管理风险日益凸显,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既按照信息安全一体化的要求和安全风险等级管理的要求,又结合基层税务工作的特点和难点,做好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国家职能、促进税收现代化、保障纳税人信息权利,有必要对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所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1 实施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税务信息是国家税务决策、税收计划制定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的必要支撑,也是纳税人信息权利的核心内容,因而其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维护并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税收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必须借助和运用税务信息才能达到。因为税务信息管理一方面能使信息正确地反映经济税源和税收进度情况,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可了解纳税人的经济活动状况,并掌握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鉴定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相适应,以便迅速做出明智的决策,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换言之,如果税务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话,既无法实现税收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也将使国家以税收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大打折扣,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收征管的组成部分,正确、及时、安全的税务信息是把握财政发展和税务管理客观规律的钥匙,有利于实现税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使税务管理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对税务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和税务管理效率,做到努力开发税源,尽力足额征收,增加税收收入;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队伍的素质,强化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开展税务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务管理需要。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纳税人权利的保障。从纳税人角度而言,税收是纳税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及程序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申报资料并缴纳税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论是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还是税务机关依法定职权收集的信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料、销购价格、专利技术等),正常生产经营信息(生产经营范围、工商税务登记证件号等),个人隐私(个人及家庭身份信息、社会关系等),涉税负面信息(欠税记录、税务处罚信息等),一旦这些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会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恶性干扰,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诈骗和金融犯罪。因此,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纳税人权利的重要保障。
2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难题
2.1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层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风险与日俱增。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虚拟化、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层出不强。此类技术的应用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安全保障措施也较为严密,但现有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软硬件、制度、顶层设计、税务人员素质、社会要求等方面无法适应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得税务信息暴露在数据的海洋,极易造成信息被盗取、被非法病毒所侵入,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必然风险激增。
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简政放权要求逐步提高,基层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突飞猛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行政管理被要求回归理性简政放权,实现由权力管制到权利治理,基层税务部门必然面临着工作重心后移及执法风险加大的交汇压力,后续管理将成为税务部门工作的一种常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保证后续管理科学、有效、规范进行的基本方式且根本保障,而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故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必然成为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的基础和支撑。税务管理信息化下税务信息不论是频率还是数量均不断提高,数量和质量相生相克,前者的增多必然导致后者的下降,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骤升。
依法治税加强,尤其是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涉纷风险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私权保护、正当程序、公平正义成为了普遍诉求。纳税人信息是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税务机关在采集、保管和使用纳税人信息过程中往往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纳税人权利受到损害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近些年来,由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善带来的税务纠纷呈水涨船高之势,纳税人诉诸法律途径的越来越多,基层税务部门涉议、涉诉风险不断提高。
2.2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2.2.1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税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方兴未艾,关于税务信息安全的理解、保护方法、风险防范手段等社会所知甚微。就税务部门而言,大部分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对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什么、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义是什么、怎样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主观地认为税务信息安全与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无关,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存储与传输,意义不大。甚至是一提到税务信息安全,不少人就当然的认为是病毒和黑客,而往往忽视内部人员的过错或故意行为等因素。就纳税人而言,大部分纳税人抱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只要按照法定规定和法定程序上缴完税,其他的就与自己没有多大干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因而往往不配合税务信息的收集等工作。由于少数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和管理不善,会影响整个税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2.2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滞后
整体上看,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还主要是依靠单一的技术方法,税务信息保密措施少、身份认证未得到全面应用、缺少路由安全和防止入侵的技术措施,难以适应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首先,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赖以生存的硬件设施可靠性、稳定性不足,缺少日常维护及安全配套措施。其次,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核心之处的软件设施开放性强,比如,内部网路终端信息共享范围广、操作系统主要是国外研发的,内外网机器存在混用现象,极大增加了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最后,采集数据分散,不能形成有效共享,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业务信息不能通过计算机有效流转,自动化管理过程隔离;尤其是信息缺乏高效的数据监控措施,没有形成科学的内、外监督体系,不断遭受黑客攻击,还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等。
2.2.3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税务信息采集、整理、贮存、传输、反馈及应用等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理念并未得到贯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全面、缺乏体系性、可操作性也不强。具体来讲,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一般而言,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税务信息中心实施,与其他内设机构之间是并列关系,信息安全管理无法渗透到税收征管的其他环节。二是缺乏科学的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各基层税务部门普遍缺失完备的信息安全事故报告程序与预防处理方案,税务信息安全事故的预防、处理没有可持续的制度支撑。三是缺乏规范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基层税务信息安全岗位与责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机制不规范,致使信息安全管理深度与力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此外,信息安全责任制度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2.2.4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税务信息化下,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有来自基础设施毁损的风险,有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有人为操作引发的风险,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管理机制。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而言,税务信息并未被确定成为一种资产,因而缺乏税务信息必要的分类管理。同时,这种安全风险识别仅局限于技术硬件故障或错误、技术软件故障或错误、技术淘汰等技术层面,而对于其他层面的信息安全威胁鲜有涉及。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而言,由于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加之评估频率与方法不当,很难真正分析出信息安全风险的高低,影响到控制措施的选择。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控制而言,由于识别与评估分析中的不健全,使得风险控制策略选择失去了可信基础,致使避免、转移、缓解及接受等风险控制策略无从选择。
3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应对
3.1 加大信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
应当认识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机构成,也是基层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税收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传输、反馈、开发及应用等全过程,不仅可以加强税收收入的规划性,有效发挥税收促进生产,调节、监督经济的作用,还能衡量税收分配是否合理,税负负担是否平衡,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因此,基层税务部门要摒弃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重要的观念,提高对税务信息安全的认识,充分了解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作用及方法,以此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之所以淡薄,原因在于信息安全管理教育与培训少,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对此,一方面要灵活多样地培训学习形式,综合平衡信息安全相关项目,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安全员信息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骨干。此外,税收普法宣传教育中还要强化纳税人信息安全意识。
3.2 综合内外部控制手段,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多元化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信息技术体系、信息风险管理及组织管理框架等诸多方面,面对终端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技术类型多的现实,单纯的依靠外部技术手段无法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内部控制措施予以协同,多元化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保障税务工作人员完成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完善税务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做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不论是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进行税务信息管理,都要建立完备的病毒防范、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及信息加密等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定时检查并更新硬件设备以确保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其次,要克服“唯技术论”的倾向,税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中心,保证税务信息安全集中和集成管理,努力形成完整的数据安全与备份体系。最后,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内部控制手段,以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所造成的信息危害。主要是采用人机联控的控制方式,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活动和保护措施,以实现对与税务信息安全相关的人与物的管理,并最大限度地保障税务信息安全。
3.3 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借鉴信息安全管理一般理论,完整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包括定义税务信息安全政策、定义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范围、进行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和选择管理措施、准备税务信息安全适用性声明、建立相关文档、文档的严格管理及安全事件记录回馈。针对目前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不完善,税务部门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规章、明确管理范围、风险、目标、措施等予以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一是建议基层税务机关应成立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各区局、科室、所都应明确专人负责税务信息安全的管理,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二是建议明确安全事故预防任务、报告时限与程序、处理方法与措施,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三是建议制定规范、可行的信息安全管理考核机制,明确规定每个税务工作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保密要求以及违约责任,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总之,就是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确定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责任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效开展。
3.4 实施税务信息分类管理,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信息化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不同的信息管理有着不同的安全要求,税务信息也是如此。因此,要充分实现税务信息的安全管理就必须对者纷繁复杂的税务信息进行分类,不同的税务信息实施不同的安全管理战略,这样才能提高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根据信息系统组成部分不同,可将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分为员工(正式与非正式)、税务征管过程、数据、软件和硬件(系统设备及外设、网络组件)等几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通过建立健全税务信息分类与价值评估、安全调查、威胁识别与评估、漏洞识别等制度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机制。其次,通过由业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骨干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定期对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并制定科学的安全预算。最后,构建完备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以防止信息安全的发生,在科学的风险估测基础上,选择“知己知彼”的风险控制策略。也就是说,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在税务信息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以及控制策略选择等机制予以最充分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春东.信息安全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贺志东.税务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罗四平.税务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房地产行业实现的税收占税收总量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税源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营业税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增幅却较少。因此,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风险管理尤为必要。对企业来说,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实现财务利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其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强化法律意识。对于国家来说,则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税收总量;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等。
二、当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现状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呈现企业数量稳定、企业经营业绩相对较高、企业的分布比较集中、企业的经济类型具有多样性等特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1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增速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比1-11月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4,308亿元,增长30.2%,增速比1-11月回落2.6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1.8%。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2011年税收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税收总收入平稳增长。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增长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二是分季度来看税收收入增速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走势。2011年各个季度税收收入增速分别为32.4%、27.2%和22.6%和6.8%。三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较快增长。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同比分别增长15.0%、22.6%,与上年增速持平;企业所得税增长30.5%,比上年增速加快9.2个百分点。四是与汽车、房地产相关的税种增速明显回落。
三、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1.管理性失控。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周期长、积压的资金较多,工程结算复杂,涉及税种较多,会计准则(制度)和税法对房地产开发收入、成本的确认也存在着差异,使得征管难度加大。另外,税务人员对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资料掌握不全面,税收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使得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存在较多的漏洞。
2.信息性失控。税务人员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不能进行全程跟踪,涉税信息失真,计税依据可信度不高,有很多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甚至造假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税务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较窄,面对纳税人日益“高明”的偷税手段显得力不从心。
3.机制性失控。税务部门监管处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链条的末端,对于其立项、审批、征地、开工、预售等信息分别有建委、土地、规划、房管等部门掌握。由于信息交流不畅,税务机关对无法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经营行为和纳税环节形成全面及时和科学准确的征管体系,对房地产项目的立项、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监控的不到位、不及时,造成了行业征管重点与行业经营特点的严重脱节。
4.诚信纳税意识不够,偷税现象比较严重。房地产行业纳税人的意识和素质问题是导致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困难重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房地产商一味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纳税意识淡漠,法制观念不强;另一方面,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现房开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一些企业聘请的财务人员多为老板的亲戚朋友,没有做房开企业会计的经验,政策掌握不清,企业核算不完整,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从而未缴少缴税款。主要表现在:一是隐匿应税收入;二是成本项目不实;三是延时确认应税收入。
四、强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
1.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网络,构筑信息交流平台。所谓社会综合治税,是指以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加强税源管理为目标,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合力构建严密的税源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堵塞税收管理漏洞,提高税收征收率的一种税源管理方法。如《江苏省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已于2008年8月19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地方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信息利用机制,促进各成员单位间和地税部门内部的横向和纵向联动,使各职能部门间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建立起“政府主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为主要特征的一体化税源管理新模式,真正实现全社会齐抓共管地方税源,促进地方税收稳步增长。
2.制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征管操作规程,加强日管。结合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的特点,在税务登记环节、开发项目批准立项环节、施工环节、预售环节、竣工验收环节、注销环节等,制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征管操作规程。
(1)税务登记环节。税收管理员要了解企业经营范围及基本经营情况,进行税收征管基本规定及税收基本政策的辅导,辅导企业按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建账建制等。
篇9
关键词:企业税务管理;重要性;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侧重于税收征管角度的研究,人们也一般认为税务管理是政府的事情。实际上,税务管理对于企业也同样重要。企业税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企业行为、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规避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和效率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从企业角度研究税务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国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税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税收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并且是一种高风险和高弹性的成本,同时它也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并且需要控制和管理。根据毕马威财务税收服务集团2003年通过互联网在全球的一项调查称:税收会抵减公司收入,会使费用项目膨胀以至侵蚀1/3的公司利润。在我国,税收费用占企业利润的比重也很高。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税务管理,运用多种税务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提高效益,这也是企业税务管理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前提就是加强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税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业务处理能力的增强,提高了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同时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企业可以迅速掌握、正确理解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进行合理的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进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涉税风险。企业涉税风险主要有税款负担风险、税收违法风险、信誉与政策损失风险。这些风险的发生,不仅导致企业税收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威胁着企业的声誉和生存发展。通过企业税务管理,对涉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税务问题和后果进行谋划、分析、评估、处理等组织及协调,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涉税风险。
二、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一)企业税务管理意识差,整体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活动由国家直接控制,企业税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处于空白状态。在财政部开始实施“利改税”以后,企业经营开始涉及税收问题。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术界一直侧重于税收征管角度的研究,从企业角度研究税务管理的较少,企业税务管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企业忽视税务管理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税务事项简单,仅由财务会计人员兼办税务事宜,更别说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因此职责相对淡化;另一方面企业对税收事务的管理仅停留在被动执行税法规定的水平上,而自己无所作为。管理者对自身及员工的税务知识培训不重视,税务信息相对屏蔽。还有一部分企业则无视税法尊严,存在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也有少部分企业已初步形成税务管理意识,但总体管理水平较低。
(二)对企业税务管理认识不全面。一方面很多企业模糊了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税务筹划的界限,把企业税务筹划等同于企业税务管理,认为只要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就能搞好税务管理工作。实际上企业税务筹划只是企业税务管理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虽然税务筹划是税务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它注重的仍然是技巧和方法层面,不足以包括企业税务管理的全部;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税务管理是纳税义务发生之后的事后管理,因此存在轻事前管理、重事后攻关的现象,没有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税务管理。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
(一)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随着我国税收法制的健全、税收体系的完善,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复杂,单凭企业会计人员兼任税务管理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税务管理的需要。企业内部应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建立起合理的岗位体系,并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规模较大的企业应设置税务总监。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不但要做好涉税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建立稳定获得税收政策信息的渠道,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动向,动态掌握各项税收政策及变化,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统一管理,用国家政策更好地指导企业。这既符合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同时也使企业自身的税务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也有利于加快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税务管理部门还应定期对本单位税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本单位税负率标杆。当税负出现异常变动时,应及时分析并提交税务分析报告。
(二)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我国的税收法规种类多、变化快,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各种渠道,帮助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了解、更新和掌握税务新知识,使他们既知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又精通企业所在行业的税收政策法规,成为管理和控制税收风险的中坚。企业税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环节都会涉及到税务问题,因此在加强对税务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对高层和员工的培训也不容忽视。对企业专业办税人员的培训主要针对具体的业务和技巧,而对企业高层的培训应该着重灌输正确的纳税理念,使之破除以往把税收事宜看作只是财务部门工作的陈旧观念,树立全员参与、全员控制的新思维,积极理解支持税收成本管理工作。
(三)夯实税务管理基础工作。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却是整个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是企业获取纳税管理基础信息的来源。做好日常税务管理,可以使企业的各项涉税行为规范合法,避免罚款和滞纳金,以及大额补税给企业现金流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
(四)进行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充分发挥纳税筹划作用,力争使公司的各项涉税业务能做到未雨绸缪,确保公司的经营效益不受损失。
一般而言,各个国家之间的税法、会计核算制度、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同一国家的税收法规、财会制度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必要性。企业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如不同税种的纳税筹划,不同经济行为的纳税筹划。企业在进行筹划时必须对这些具体而复杂的法律条款十分清楚,以风险控制为前提,把握好筹划方法选择的尺度,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争取涉税零风险,制定周密慎重的纳税筹划方案,切忌为盲目节税而把企业置于巨大的税务风险之下,否则不仅会丧失纳税筹划收益,还会因为方法选择不当而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而遭受不必要的经济处罚。
(五)强化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积极规避和防范税务风险。企业涉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都无法完全回避和消除。但是,风险并不可怕,风险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企业应该积极地应对和防范涉税风险,力求把涉税风险降到最低,或是从根本上预防涉税风险的发生。一方面规范企业涉税行为,防范税务风险。规范企业涉税行为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根本所在。一般来说,企业涉税风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经营行为、投资行为、筹资行为、财务核算、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等。因此,侧重对这几个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稽核管理,建立企业内部税务审计检查制度,完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制。注重收集行业参考数据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税务评估,分析以会计报表为主的财务资料隐含的税务风险,做好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而不是把税务内部审计与自查工作交由税务部分去做。税务内控系统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审批等制度,纳税事项由专门的办税人员处理,向税务机关递交的申报纳税资料都应该经过复核人员的专业分析和复核,规模稍大、比较复杂的业务的涉税事项要由素质较高的税务管理人员审批等等,这样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税务行为,从而防范税务风险的产生。
(六)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目前,我国税收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税收体系不够完善,有些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很模糊。因此,在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时,税务管理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况且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税务机关在整个企业税务管理中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系,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税务机关内部的运作和职能分工以及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及时、透彻地领悟税收政策的含义,以便更好地指导日常的税务活动,企业在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程序找到正确的人”;同时,通过透明本企业的经营活动,使税务机关了解企业状况,实现与税务机关的“双赢”。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家贵.企业税务管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任寿根.企业税收成本极小化、企业税务管理与政府态度.涉外税务,2006.1.
[3]吴玉蓉.浅析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与财富,2008.12.
[4]刘贤志,周明刚.论企业税务管理.冶金会计,2001.11.
[5]李国华.纳税遵从观下对企业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财政监督,2008.10.
[6]邱红.我国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对策浅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标准;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12-02
应目前高等专科院校会计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对会计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财务管理的课程标准制定进行探索。文章从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要求,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六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启示。
1 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财务管理学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讲述资金时间价值、风险的财务理念,企业的预算、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税务、财务分析等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方法。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位置。
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务管理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以及应具备的财务管理业务水平。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后续课程还有管理会计学、金融会计学、预算会计学、税法、经济法等。
1.2 课程基本理念
财务管理课程以培养学生们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为重点,教学内容是基于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具体财务活动而设计的,通过课堂讲述和练习来实施。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为宗旨,彰显能力本位,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1.3 课程设计思路
财务管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财务理念,掌握企业各种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理念是学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进而从事更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企业的财务活动更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些都是学生就业后每天面对的工作内容。职业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工作任务的变化,依赖于工作过程这一载体。针对行业特点,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培养职业能力”为己任,把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从“应试”引向“应用”、从“学业”引向“就业”, 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着重了这两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末来职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服务。
2 课程目标和要求
(1)每学期初制定授课计划,授课内容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每月由教研室集中检查一次,并由系部和教务处不定期抽查。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具备掌握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的财务理念和确认方法,掌握预算、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税务、财务分析等各种财务活动的管理方法,具备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类似业务的工作技能,完成知识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的双重目标。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按照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将与企业有关的财务活动分解成筹资、投资、分配、运营等若干主题,课堂教学内容均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知识+技能”的培养理念。教学内容由以下教学单元构成:
(1)复习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
(2)财务管理概述;
(3)资金时间价值 风险与收益;
(4)预算管理概述与预算方法 全面预算;
(5)筹资管理概述 股权筹资 债务筹资 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 杠杆效应;
(6)投资管理概述 财务可行性要素 财务可行性指标测算 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与运用;
(7)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现金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 存货管理;
(8)收益与分配管理;
(9)税务管理概述 筹资税务管理 投资与营运税务管理 收益分配与税务风险管理;
(10)财务分析与评价概述 上市公司基本财务分析 企业综合绩效分析。
总计:90学时左右,理论课和练习课各占50%。
4 教学条件
4.1 软硬件条件
理论教学场地及设施要求:采用多媒体授课的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4.2 师资条件
职业能力要求:任课教师需具备会计和财务方面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符合双师型的要求。
5 课程实施建议
5.1 教学方法建议
针对财务类教学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张教师精讲解,学生重理解、多思考、多练习,最后达到掌握的要求。构建交互式、参与式课堂教学体系,将教师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学生中心法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5.1.1 教师讲授法
教师紧紧依照教学内容,讲授重要知识点、概念、理念、公式、方法。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详尽,基本点全面。
5.1.2 案例教学法
每一章都设置小型例题和综合案例,结合案例讲述知识点的运用,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理解概念,掌握方法,熟练技巧。
5.1.3 学生中心法
知识讲授给了学生,还必须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大量课堂练习,课后辅导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保证“教到了,学会了”,避免眼高手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5.2 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1)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经济类学科,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知识更新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财务管理教材选用的原则是,实用性和前瞻性。
建议给每届学生选择当年最新出版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该教材有两大优点:一、教材每年更新,知识最新,符合学生毕业就业的现实工作环境;二、最权威,该教材由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写,学生就业以后,参加初级、中级技术资格评审,考试用书就是这套教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的可持续性。
(2)推荐教材。《财务管理》,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3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基本教学资源:财务管理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试题库、课件、授课计划、图书资料等。
(2)网络教学资源:
中华会计网校 省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省略.cn/;
中国会计网 省略/。
6 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6.1 评价内容
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关注结果,另一方面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6.2 评价主体
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作业反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多方位测评。
6.3 评价形式
教师注意采取多元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可以依照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阶段测验、出勤情况等进行评估,在终结性评价中,主要依照期末测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水生态修复与水生态恢复
- 下一篇:生物质能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