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篇1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内容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推行,但是从实际应用反馈来看,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得以有效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大部分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但是效果甚微,本文中详细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前提下如何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阐述

就教育信息化来说,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IT教育应用正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信息化,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实现教育新起点,属于基本构成要素,并且于教育领域得以全面落实,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而且达到了教育改革的目标,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继而形成教育现代化局面。针对信息化教学来说,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设计,还有学习资源利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属于探究型学习,还有资源与合作型学习。从长远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已经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二、教育技术培训基本要素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受到极大的影响,逐步向教育信息化迈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信息几乎是以每3-5年增加一倍,增加教育负担,并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高素质人才,从传统课堂教学层面来说,课堂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负担难以真正减轻,因而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模式,需要对教育实施全面改革。现代教育要从全新的视角解读教学,运用新模式及新方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同时效率也越来越高,这预示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需对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应用,对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引导学生能够从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改善以往落后的教育观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本特点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也逐步被提上日程,而培训内容除了具备如下特点:形式差异性、对象差异性等,还兼具如下特点:第一,先进性。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领域的应用目标非常明确,即为了优化教育过程。第二,实用性。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同,所需的教育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合理筛选培训内容。

三、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一)教育技术培训类型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由于培训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培训类型,首先,针对普及型来说,明确培训对象,在职教师、管理人员、见习教师,而培训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为了提高他们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促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其次,提高型,培养对象是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教师。伴随教育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优化,相应的功能得到完善,而教师对这部知识掌握并不是很全面,继而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技术理念,扩充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技术理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探索能力。

从培训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具有极高的使用率,已经超过61%,其余分别是课件制作,还有电教媒体使用,网络应用,还涉及到教育技术应用,这足以说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给予了极高的关。由于教育岗位的差异性,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很多教师针对教育技术培训投入了极大的耐心与时间,他们对于电教媒体教学,还有电教教材制作有着极大的兴趣,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培训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得以有效实现。

(二)培训内容模块

1.基本理论模块

从现代技术教育来说,教育信息化属于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逐步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兼具相应的方法体系。而这种技术实现工具相对比较固定,是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展开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教师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继而能够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除此之外,还需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涵盖以下方面:教育技术特点、作用、教育媒体原理等等。

2.日常教学媒体开发及应用

所谓日常教学媒体,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教学媒体,是除了算机及网络之外的,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训内容包括:录音、幻灯、电视、录像等等,将其与多媒体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3.教学设计模块

教学过程相对而言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多项因素相互作用,同时又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要想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而对设计理论与方法来说,这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技能,具体包含以下方面:教学媒体功能使用、教学适应性、教学模式评价、教学媒体优化等等。

4.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计算机于教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逐步引用至教学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不单单是发挥教学手段作用,而且还可以替代教师,对知识进行传授。而对于多媒体计算机来说,其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比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等,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又可以便于学生学习。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多媒体操作、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软件应用、教学模式等等。

5.计算机网络模块

多媒体技术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可谓是日新月异,并且其网络已经逐步渗透至教育领域,网络化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体方向,是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方向,同时属于教育热点问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应用理念,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知识的下载,共享信息资源。而计算机网络模块培训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信息下载、网页设计、网上教育信息研发、网络教学模式等等,需要从上述培训内容着手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促使教师能够从培训中汲取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这对于之后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能够真正得以落实。

四、结语

总体来说,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而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模式与手段发生极大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化教育是目前教学的主体模式。教育技术培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教育技术不断累积,而对于教育技术培训来说,培训内容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具体传授,继而促使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教育技术,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运祥,舒根,马卫平.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1).

[2]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2).

[3]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李逢庆,郑旭东,谢阳斌,杨满福,徐M.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

[4]李艳如,范新星.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发展[J].软件导刊,2012(02).

[5]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6]陈庆贵.我国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研究的深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09).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些深层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暴露,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综合平台。高职教育信息化基本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了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和网络课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内涵为用现代信息技术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架起一座无限开放的平台,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沟通和交流,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将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2.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引八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

高职院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模式,许多院校的教师对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善教学环境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因此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和盲目性。有些高职院校认为只要建设就有了信息化,甚至把建设搞成形象工程,而忽视了搭建信息化应用平台和系统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会使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足够了,而不去思考如何使用网络促进和改变教育教学,忽视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的变化;高职院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比较低,孤岛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系统性开发和利用。有些院校领导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意识淡薄,忽视校园信息化工作,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2信息化建设组织不得力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信息化管理有别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更多的是技术管理和协调管理,因此需要一个定位明确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不少高职院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构的定位不够明确。如有的学校将机构挂靠在院办、教务处、科研处、宣传处或图书馆等部门,也有的放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极少数学院为此成立独立的部门。如果机构无法正确定位,将造成机构的性质和职权无法得到认可:再者,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管理的组织来落实这项工作,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将得不到统一的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各院、系、部等职能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往往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交流很少,形成了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造成各部门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有效开展。

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网建设中往往忽视信息化规划工作,如在规划设计学校校园时很少考虑校园网建设,楼宇之间和楼道内缺乏科学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给校园网的实施带来困难;在网络设备和软件建设上也缺少规划和预测,使网络设备的扩展和管理不一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建设过程中忽视网络信息安全的规划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较多的安全问题和故障。

2.3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传播者,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信息化技术素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有些教师不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工具:有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有困难,不能运用网络获取、组织教学信息:有些教师虽然能运用软件组织教学,但存在着平辅直叙、方法单一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等文件。先后推出”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教育工程(“ITAT教育工程”);由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信息化培训I认证管理办公室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JT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参与研发的“CEAC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双证专业和课程项目”和“CEAC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公共课程教改方案”i国家级1T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鉴定认证项目,国家信息网络技术水平认证(NCINE)。然而目前,只有少部分高职院校把信息化教学列入教改课题和教改内容之中,教育信息化的利用存在着盲区。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存在技术障碍,学校行政人员不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办公管理软件,高职院校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也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2.4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大、周期长的工程。除建设投资以外,学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购买网络设备、完善校园网都需要有较大的经费投入。现在的高职院校普遍底子薄、经费紧张。教育信息化是非营利性质的,与企业信息化不同,教育信息化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发展。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正严重困扰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5信息化标准不统一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从而导致校内、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上级机构在向高职院校采集数据时采用的数据标准往往不统一,无形中加大了高校的工作量,也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有一套统一的标准,那么各个高校就可以建立一个标准统一的数据库,根据不同主管部门的要求随时调用相应数据。

不但高职院校存在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全国各级各类院校也是各自独立、孤军奋战,教育信息资源不能适时交流,教育信息资源重复开费严重。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效益的发挥效果。

2.6信息化管理与协作难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管理与

协调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几个部门同时搭建平台,相互不兼容,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也缺乏校企之间的合作,经验缺乏。对于合作企业来说,参与信息化项目往往是短期行为,实施完就走人,导致了高校对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不信任。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高校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逐渐排斥企业的参与,这样以来就又制约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共同协调发展。

3.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

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识。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部署、安排教学工作,加强信息化的利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院领导应该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学校应该按照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建设规划中要兼顾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首先要准确定位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信息化管理机构职权范围,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统一实施。只有实现了集中管理,才能切实做到分工协作、规范管理。同时,还应该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可以在信息化建设时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以及实施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程的领导、组织、协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专家小组负责对工程的技术路线、方案和产品选项等重要技术问题进行咨询、评估、论证和指导;实施小组负责对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包括调研、需求分析、规划方案设计、标准的制定、组织培训、示范项目的推广应用等。另外,各系部、处室、学院还应该设立数字化校园信息化联络员以便于管理和协调。由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真正做到数据集中,设备集中,应用集中,系统集成。从而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3.2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本要素的构成,应该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着眼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制度、信息化维护制度、网络管理制度等;建立校园信息化评价体系,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实施办法、运行机制的职权、细化部门信息化的职责、校园信息化使用效果的测评等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商和执行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建设有序、管理有方、高效运行。高职院校信息化项目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和相关企业建立交流平台和信息交流通道,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探索出一条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良性机制,利用双方优势实现“共赢”。

3.3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力军,学校应通过有效途径尽快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建议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配合,成立一个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每年定期组织针对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竞赛等各种形式使大家真正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建立师资库、学生库、教材库、档案库等,不断收集教学素材,制作或购置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

3.4建立相对稳定的投资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信息化投资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投资机制。如学校可以建立校园信息化基金,把学校的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信息化建设之中,做好经费预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保障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

促进高校的信息化,政府也责无旁贷。要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持续性,国家应从财政上加大支持。政府可以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建立起“政府投资、学校筹资、社会引资、银行贷资”的多元投资体系,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开辟财源,提供物质支持,保证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3.5统一和制定行业信息化标准

篇4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过程性评价 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12年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提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从文件看出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及具体实施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视。混合式学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整合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并与当代教育改革相吻合,但是关于混合式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

1核心概念界定

1.1混合式学习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国内以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影响最为广泛: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综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国际上一种比较典型的定义被黄荣怀教授翻译为中文即: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是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合适的”学习风格而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就。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即将传统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技术优化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

1.2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标准认为过程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高凌飚教授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用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赞同华南师大的高凌飚教授的观点,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及技能能力全面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调查显示美国高校的课程中有45%实施混合式学习;在英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混合式学习所占比例最高(占50%),其次是辅助式E-learning(48%);亚洲高校中韩国国立与私立大学混合式学习的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而新加坡有都在超过80%的师生使用E-learning来辅助教学。

美国的档案袋评价是学生课业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评价内容丰富,有助于从各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已成为学生升学、申请大学、毕业考核的主要评价依据。英国强调基本阶段中的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印度在中小学阶段,在课程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

2.2国内研究现状

余胜泉等人提出通过序列化学习活动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学习;郭以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上对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观点已经得到新课程实验地区如广东、海南、宁夏、山东等地区的广泛认同和重视。上海和天津在研究过程性评价方面尤为突出。

3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设计

3.1混合式学习和过程性评价的指标研究

解筱杉在《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将混合式学习中的指标定为:教师指标是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学生的指标是网上学习适应性,学习态度。

黄荣怀在《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将混合式学习评价指标定为:教师指标为专业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机智、态度、境界;学生指标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态度与方法,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

舒美姿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研究》中将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定为:学习方式(包括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类型),基本知识,情感价值观,基本能力。

郑明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中从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信息资源利用能力、总结交流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责任感及信息规范)三个维度全面构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体系

3.2混合式学习的要素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

关于教学系统的要素说有多种,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另外在传统学习中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在网络学习中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资源、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的要素应是(下转第56页)(上接第43页):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这五大要素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

混合式学习分为线上线下,线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课程学习资源,根据自己喜好和需要进行选择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先进行以学习小组为主的讨论;线下学生一方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学习讨论,一方面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将疑问交由老师解答。所以混合式学习过程主要为下面六个部分:线上资源制作上传、线上自主学习、线上小组协作学习、线下小组讨论学习、线下自主学习、课堂小组学习汇报、课堂教师答疑。

3.3混合式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指标设计

混合式学习模式决定着其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对线上学习的评价,还有对线下自主网络学习和小组见面讨论学习的评价。将前面提到的“混合式学习”的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混合式学习过程的六个部分匹配融合起来制定相应过程性评价指标要素,其过程性评价指标研究如下:

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为线上学习的:登录、下载、有效评论、资源利用、参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资料上传等;线下学习的:组织参与小组学习、帮助组员、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情况、听讲做笔记情况、口语表达能力等指标;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为: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问题解决、作业反馈、教学策略、教学态度等指标;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活动设计、活动交互、活动效果、课堂安排、学生汇报、教学内容等指标;教学环境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媒体齐全性和适用性、课堂气氛、课堂融洽度、学生配合度和其他物理环境指标;教学资源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微课的制作与设计、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资料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等指标。

4结语

经过设计得到初步的混合式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通过专家评审和教学实践得到较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计算机类课程标准研究;项目编号:JSJY201415。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http:///web/content.php?id=6853

[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3] 黄荣怀,周跃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4-13.

[4] 胡明.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5] 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2).

[6] 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95.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虚拟数字世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49-01

随着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数字化学习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核心和依托,并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定义,李克东教授的研究颇有代表性,如下阐述:

李克东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数字化学习研究的学者,他提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其中,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与传统资源相比,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可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在理想的状态下与职业教育网络化学习平台具有同样的内涵,是满足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培训师和社会学习者等用户需求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专门研制的具有资源集成、网络传播、用户服务功能的资源平台和支持用户共享使用、提供用户服务的机制三者的组合。其服务于各级职业教育与在职人员终身学习需要,既要针对职业教育专业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又要针对企业职业岗位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具有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示范性院校展示和推广本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特质决定了资源的“数字化”形态,网络是资源传播的主要载体,普遍适应是资源共享的基础,遵循规范和标准是资源便捷使用的关键。

篇6

>> 注重“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注重“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协作教学 浅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英语教学模式 谈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试析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下的项目管理双语课教学设计研究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师主导生主体”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法学教学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初探 音乐休验教学模式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统一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的应用 主导主体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主导―主体”混合模式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研究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配置路由选择协议实验中的应用 引入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探索新的英语教学思路 “主体+主导”型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学生主体、老师主导新英语教学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王佑镁,王娟,杨晓兰,伍海燕. 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1):49-55.

[4]张居晓.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给特殊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36-39.

[5]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谭支军. 基于Web2.0的网络教学系统结构模式初探[J]. 中国电化教育,2006,(09):96-98.

[7]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刘清堂,叶阳梅,朱珂. 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04):99-105.

[9]程志,龚朝花. 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微型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11,(04):21-26.

[10]詹青龙. 活动理论视域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10,(02):58-62.

[11]杨婷婷. 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赵呈领,万力勇. Web 2.0环境下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活动理论与支架理论整合的视角[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6):41-46.

[13]余亮,黄荣怀. 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 远程教育杂志,2014,(01):48-55.

[14]孔利华,温小勇,焦中明. 微视频支持下的“学―教”学习模式:活动理论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2014,(04):87-93.

[15]黄荣怀,Jyri salomaa.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8.

[16]杨卉,王陆,韩雪涛. 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0):47-50.

[17]李云飞,王敏娟,王加俊,谢伟凯,申瑞民,杰森・吴.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152-158.

篇7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AECT94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涵义包括三方面:一是“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二是“教育技术”涉及的不仅仅是各种现代教育媒体,而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所有可操作的要素,它包括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其基本要素有教学人员、教学媒体、教学设施、教学活动等。三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是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 术,通过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存储、传递和运用所进行的一切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是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技术。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手段又主要指对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显著的特征是技术的综合化和多媒体化。具体表现在6个方面:教育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信号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学习资源系列化。

二、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化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这种形势下,信息资料的收集、组织、管理、建设、开发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特征,要求教学科研信息资料具有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等特点。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作为图书资料加工的专业部门,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将是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新课题。为了配合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走向数字图书馆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自己的应对策略。

1.硬件方面

硬件是基础,只有把硬件搞上去,才具备了服务的条件。所以应采用先进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应采用现代化的布线方案和计算机网络设备,使师生可以自由地在图书馆随时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查询自己所需资料。

2.软件方面

在软件方面应适时更新,采用先进的、完善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师生需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读者可以随时通过图书馆主页查询自己的借阅信息,直接找到所要借阅书籍的位置:预约最新资料,享受跟踪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随时通知读者各种信息,如图书超期、预约书籍可以借阅等提示信息。而这些都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条件,也是旧的传统软件所不具备的功能。

(2)新书目网上。读者历来关心到馆的新书情况,以前我们都是由阅览室自己打印出来张贴在图书馆门口,但不到图书馆的读者就无法知晓,如果能将到馆的新书及时到网上,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的新书资讯,一定会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可将图书馆分编好的新书按学科分类,每月定期到网上。制作“新书介绍”网页,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直接制作就可以办到。

(3)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提高自身服务质量。Internet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新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新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资源,它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多媒体信息知识宝库,也是永远开放的信息资料库。随着Internet交互式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虚拟教学、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开展。网上信息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检索和使用方法各不相同,而且不太稳定,地址变动比较大,这些对用户来说有时不大方便,而且浪费时间。图书馆可以开发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和建立网上教育信息数据库,和基于Internet的信息检索系统和教育信息资源导航库,将网上有关信息合理组织起来,为师生提供更直接的信息资源。

(4)专业化网上信息服务。针对学校重点科研方向和重大课题,可建立专门的专业网站,定期动态报道专业化信息资源的更新情况及学术动态,并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与科研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5)利用网络和软件平台,提供参考咨询服务。采编部门可以通过在网上征集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来权衡下一步的数目采编计划。这样,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大家目前科研和学习迫切需要的书籍;另一方面,也使图书馆的经费使用恰当,提高图书利用率。

(6)先进的集成管理系统,也为实现图书馆整体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电子阅览室上机计费管理、图书借阅超期罚款管理甚至门禁管理等,与以前的手工管理相比,大大节约了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7)新的集成管理系统也为各个院系资料室、电教室、电教中心的资源利用和共享提供了平台。新的系统是把全校各个资料室、电教中心和图书馆用网络联系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了资源浪费。

3.加强馆员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培训

随着电子信息资源数量和品种的剧增和日渐复杂,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电子设备的使用,对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图书情报知识技能和传统的素质外,图书馆员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网络通讯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要具备电子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组织、控制和提供利用的能力,以及对网上信息资源的识别、组织和筛选能力;能够对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型的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技术适用性评估、转换和进行深层开发、加工,以便形成新的信息产品和新的服务内容;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会一些常用课件的制作等。

4.为读者服务

应以服务读者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宗旨,使所有资源的利用以便捷读者为指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配书光盘,编目时应和相应的书目记录捆绑,以便读者查询:摆放时应按财产号排列,最好存放在电子阅览室。这样,可以方便读者上机随时查看、拷贝。这些光盘中,有些就是现成的课件,利用它们可以避免教师因制作某些课件而浪费时间和精力,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

(2)其他光盘数据库,应放在扩展性能好的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上以便读者在校园网上随时查阅,方便了广大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也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效益。

(3)可以成立课件制作室,专门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方法的转变,许多教师都要利用多媒体CAl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使自己的授课更加丰富、精彩。如果高校图书馆能成立一个课件制作室,专门承接教师需要制作的课件,这将大大增进教学的优化速度。

篇8

【关键词】信息社会 网络教育 教育信息化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生存的必然法则。而人的一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将来工作中继续学习。因此,这就使现代教育任重而道远,即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现代网络的发展,给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大了技术支撑。利用互联网快捷、直观、丰富、交互的特点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个必然。

目前,我们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一种以信息作为社会中一种基本要素,并且信息在社会的发展占有主体地位的社会。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都把网络教育提上日程,因为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正如一位权威的教育工作者所说:“不会运用网络的现代人就像文盲”。而青少年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小受怎样的教育与他们自身和以后社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

(一)运用网络教育,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互联网是一种多对多传播模式。它突破了以往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丰富了教学资源。原先那种教师“满堂灌”,把课堂当作“讲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书本文字和教师的语言来进行的,它既耗费了教师的精力,又在形式上单调,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是与素质教育和时展不相适应。而网络教育可以利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特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运用网络教育,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学生视野。传统教学,它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往往靠的就是一本教材加上一本参考书,或者更多的参考书。这和互联网所涵盖的丰富资源量简直无法相比较。

互联网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网上下载中外古今的资源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和其它学生实现资源共享。此时,任何人的资源都变成了大家共同的资源,这些资源涉及面广,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等,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更可以“古今中外一线牵”。

(三)运用网络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前,网络教育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它改变了从前那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单纯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自由发挥的创造空间,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篇9

一、微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微课资源是保证课程内容时效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手段 

借助微课的“短小精”和“资源共享”,教师利用微课程即时上传、更新最新的税法和会计相关政策,培养学生泛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二)将微课融入高職“税务会计”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微课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根据“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即各大税种的计算、核算和纳税申报,设计制作不同形式的微课,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以代替单一的多媒体授课模式,构建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的新型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这将有利于调动专职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高职“税务会计”课程内容框架设计 

基于微课的高职“税务会计”课程,应依照“互联网+职业人”的理念,以“精简理论,突出技能”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开展微课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1]基于微课的高职“税务会计”课程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税务会计岗位认知;第二部分是各大税种的实务操作。具体的微课内容框架设计如下。 

(一)税务会计岗位认知 

本部分可制作“征税和纳税”“税制构成基本要素”“如何办理税务登记”“如何领取发票”和“配套习题”5个微课视频,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税收知识和会计知识,能根据企业办税岗位职责熟悉办税工作流程。 

(二)各大税种的实务 

该部分可分为“企业增值税实务” “ 企业消费税实务” “ 企业关税实务” “ 企业所得税实务” “个人所得税实务”和“ 企业其他税种实务”6个模块。 

1.“企业增值税实务”部分可制作“增值税的基本要素(理论)”“增值税的基本要素(习题)”“一般纳税人税率、征税范围、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销项税额的计算(理论)(分行业)”“销项税额的计算(案例)”“进项税额的计算(理论)(分行业)”“进项税额的计算(案例)”“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案例)”“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核算(理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核算(案例)”“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理论)”“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核算(案例)”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纳税申报”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掌握不同行业会计主体的涉税业务资料,计算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业务的账务处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并能进行网上申报。 

2.“企业消费税实务”部分可制作“消费税的基本要素(理论)”“消费税的基本要素(习题)”“消费税的计算流程”“直接对外销售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可抵扣消费税税额的确定”“消费税的核算(理论)”“消费税的核算(案例)”和“消费税的纳税申报”的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销售、自产自用、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能够对消费税的涉税业务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能熟练完成消费税的纳税申报工作。 

3.“企业关税实务”部分可制作“关税的基本要素(理论)”“关税的基本要素(习题)”“进口关税的计算(理论)”“进口关税的计算(案例)”“出口关税的计算(理论)”“进口关税的计算(案例)”“关税税额的核算”和“关税的申报缴纳”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进出口商品应纳的关税税额;能够填制海关进出口关税专用缴款书;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进行关税的账务处理。 

4.“企业所得税实务”部分可制作“企业所得税的基本要素(理论)”“企业所得税的基本要素(习题)”“直接法下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案例)”“ 间接法下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案例)”“境内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案例)”“境内外实际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案例)”“本年应退补应纳所得额的计算(案例)”“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综合案例)”“企业所得税核算的程序(理论)”“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案例)”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 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能够采用资产负债表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能正确规范填写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熟练进行纳税申报。

    5.“个人所得税实务” 部分可制作“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要素(理论)”“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要素(习题)”“平时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其他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综合案例)”“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额的计算”“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和“个体工商户的个人所得税税款申报”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代扣代缴、个体工商户应纳的个人所得税额;能够对个人所得税涉税业务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能够正确规范填写个人所得税扣缴报告表、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能熟练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 

6.“企业其他税实务”制作“城建税实务(理论)”“城建税实务(案例)”“房产税实务(理论)”“房产税实务(案例)”“城镇土地使用税实务(理论)”“城镇土地使用税实务(案例)”“土地增值税实务(理论)”“土地增值税实务(案例)”“车船税实务(理论)”“车船税实务(案例)”“印花税实务(理论)”和“印花税实务(案例)”微课视频。 

使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够正确计算城建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和印花税的应纳税额;能够根据相关涉税业务对城建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和印花税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能够准确填制城建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和印花税申报表,并能够熟练进行纳税申报工作。 

三、基于微课的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应选择具有丰富税务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为学生授课 

“税务会计”是一门需紧跟现行財税政策,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际纳税经验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并且传授课本未能提及的纳税经验,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二)将课程内容碎片化 

通过上述内容框架可以看出,利用微课可以将每个项目任务的内容根据知识点或技能点进行合理拆分,精细化处理,并配上准确题目,以5-10分钟的短小视频方式呈现。从而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学习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三)灵活运用微课资源 

微课内容的展现形式多样,可以根据“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不同形式的微课,比如:对于理论型的微课,教师应注重讲解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争取实现在很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完美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案例解析型的微课,教师应注重案例的选择,应由易到难,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递进培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纳税申报流程的微课制作,教师应借助动画效果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3]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合理地将微课应用于每次课的课前、课中或课后,并鼓励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泛在学习。 

(四)课程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对于“税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只有在熟悉和理解相关的税法条例基础上,才能正确计算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而税法条例的繁琐和冗长,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应结合合适的案例,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借助微课的碎片化、易查疑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税收政策,准确计算应纳税额;并根据《会计准则》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完成纳税申报任务。在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强.基于多元立体化理念的“税法”与“税务会计”教学模式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9-131. 

篇10

【关键词】用户视角 高校门户网站 可用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8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等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任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建设发展的决心,同时也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出了“先进、高效、实用”的建设要求。

作为信息技术在高校应用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门户网站建设近年来也逐渐得到各高校的重视。高校门户网站是高校基于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和开展学校宣传,并能与互联网信息资源实现有选择性共享和集成化交互的网络信息系统,它通常表现为一个一级网站与多个二级网站或网络信息系统相互补充的网站架构形式,能展现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全貌。从网站使用者(用户)来看,高校门户网站提供适用、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采用用户化的信息资源组织结构,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提供导航。因此,立足用户的视角探讨高校门户网站建设趋势,探讨可用性评价涵义、维度与具体内容,对于推动高校门户网站的发展性评价,提升高校门户网站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少学者注重将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和经验总结,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围来看,涵盖了系统设计、Web标准、界面设计、网站安全、评价体系研究等多个方面。从研究视角来看,分析高校门户网站的用户类型及其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进行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对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不难发现高校门户网站的研究已不仅局限于网站技术(包括系统设计、Web标准、界面设计、网站安全)和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等,还逐渐关注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

在高校门户网站建设实践过程中,忽视用户信息资源服务需求的案例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对用户信息资源服务的时效性、用户信息资源导航需求、用户信息资源检索需求和用户媒体交互需求等关注不够,这反映出网站建设者“以用户为中心”和“基于用户提供服务”的理念缺失。因为对网站的可用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很多高校门户网站成为不实用的“摆设”,未能发挥应有的优势和效益。不过,部分985、211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此类问题,从用户需求和体验方面着手对网站进行优化和改善,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商业网站的独特的风格:色彩的运用更加大胆、成熟;巨幅动态图片的布局更加具有人文关怀;页面观感更加简洁明快;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访问入口等。

从上述网站建设研究与应用实践可以看出,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理念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一是在外观上,经历了从早期的大而全的文字信息堆积到现代简约时尚风格的转变。二是在内涵上,高校门户网站从简单的信息转变为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提升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综合平台,对内面向师生和传播校园动态信息,对外面向社会展示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最新成果,成为高校与政府、企业、家庭合作交流的中介以及与校友交流的纽带。总的来讲,这种转变和探索体现了部分高校门户网站建设者对用户需求和体验的良好感受力。

二、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门户网站可用性涵义探析

在众多行业和领域,注重终端用户的体验,主动寻求使用者的评价反馈成为产品供应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以用户为中心”“基于用户提供服务”等已成为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共识。在理论研究领域,关于用户视角最典型的理论就是Davis针对信息系统的个人接受意愿与使用行为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该模型认为,影响用户是否接受一个新的信息系统的直接因素有两个:即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所谓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感知使用系统对其工作绩效的提升程度;感知易用性指用户感知学习使用信息系统的容易程度。尽管后来的TAM2模型和TPB等对TAM模型进行了扩展和丰富,但我们认为TAM2模型提出的“主观标准”和“认知工具过程”,以及TPB提出的风险和利益感知等信任因素影响,都是通过改变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方面的体验,来促使用户接受某一种信息技术或某一个信息系统。通过TAM模型可以推断,如果高校门户网站所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无法弥补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所付出的代价时,用户将放弃使用该网站。也就是说,如果高校门户网站的内容丰富适用、导航清晰、检索方便,即用户对该网站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良好时,用户才能接受和使用该网站。

可用性作为衡量软件和信息系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9241-11标准将可用性定义为: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美国学者哈德逊指出可用性包括两层含义:有用性和易用性,有用性是指产品能否实现所设计的功能,易用性是指用户与界面的交互效率、易学性及用户满意度。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哈德逊对可用性的解释,可以发现可用性的研究与实践本身就基于用户的视角,是用户对软件、信息系统和网站等使用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只不过用户视角理论强调了使用主体,而可用性理论更强调使用过程和结果。

基于上述理论和理解,我们认为:高校门户网站的可用性是指网站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有用性主要是针对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内容及服务本身而言,是否能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需求;易用性主要针对网站的信息组织、用户界面和技术支持方面,是否能让用户高效、便捷地使用。

三、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门户网站可用性评价维度与内容

内容、导航和外观是构成网站的基本要素,而网站设计、信息内容、用户服务、网站的运行与管理这几个维度在评价高校网站中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在这几个维度中,网站如何运行与管理并非用户所直接关心的。因而,结合用户视角的高校门户网站可用性涵义的理解,我们从信息资源内容、信息资源组织、用户界面、网站的可达性四个维度构建高校门户网站可用性维度,如表1所示。

(一)信息资源内容

网站的信息资源是高校门户网站的主要内容及组成部分,是用户选择此网站的主导因素之一。作为高校门户网站,网站提供的各类信息应为用户及时传达校情民意和校园发展情况。从信息内容的角度出发,网站信息内容应体现全面性、权威性、时效性、实用性的特点,同时还应注重信息展示的多样化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二)信息资源组织

高校门户网站常用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有导航、链接和检索。它们更侧重于反映网站的感知易用性。

(三)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的可用性主要是指高校门户网站在界面设计和人机交互方面的易用性。用户界面的设计应该满足界面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采用用户易于理解的语言、友好的帮助和提示信息。除此之外,在视觉吸引力、一致性、交互性的设计几个方面也应带给用户良好的感知易用性。

(四)网站的可达性

高校门户网站的可达性是指网站的各类型用户是否可以通过主要的信息支撑环境访问高校门户网站。

四、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高校门户网站评价相比,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门户网站可用性研究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设计和建设理念,更侧重于从用户的视角,从网站可用性的维度构建高校门户网站的发展性评价内容,而非从内容、设计、运维、制度、人员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构建大而全的网站评价指标体系。高校门户网站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思路受技术的进步、学校的发展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基于用户视角进行可用性研究只是尝试性地提供了一种发展性评价的思路。本文基于用户的视角探讨了高校门户网站可用性维度及内容,在今后的实践中,可用性内容指标仍需进一步提炼和完善,与此同时,还需完成基于本校网站的可用性测试,以期作为学校网站改进的有效参考依据,同时为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门户网站可用性研究提供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1]王阳,穆俊鹏.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评价的内容与指标探析――基于使用者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2(9)

[2]池忠仁,王浣.基于用户角度的网站易用性信息距离测度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07(1)

[3]梁建华.高校校园网站可用性评估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胡兵,汪祖柱.高校门户网站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探索,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