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的发展

篇1

    关键词:财产保险 责任保险 发展 建议

    责任保险的全面开展是保险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与国家经济实力、法律制度、国民的法制意识息息相关。责任保险的开展为顺利地解决各类民事赔偿责任事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渠道。

    目前我国的供销市场,已经开始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量的需求转变为质的需要。只有通过刺激消费,同时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因此,健全法制,倾向于消费者,尽量满足他们的索赔要求将成为国家法律服务的主要目标。此时也正是保险公司大力开发该市场的最佳时机。

    一、产品责任保险

    目前,产品责任保险的费率不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测算出来的,而是根据经验和市场竞争情况确定的。这样的费率无法反映标的风险的大小,保险公司也无法有效地控制风险。由于没有科学的风险评估手段,对风险较小的标的,本来可以以较低费率承保,却因为与标准费率相差太大而不敢承保;而外资保险公司有一套风险评估技术,则敢于承保,造成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费率相差很大。而对于风险较高的标的,却因为无法评估或竞争需要,而盲目以低费率承保,造成亏损。产品责任保险的发展是与相关法律的健全紧密相连的,相比保险发达国家的严格产品责任原则,我国的产品责任法仍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归责原则方面,已承认产品责任不是合同责任,但仍未明确规定产品责任适用严格责任。二是在产品的概念方面,《质量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筑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而日本、美国等国对“产品”的定义则很宽泛,包括一切进入流通领域的物品,不论是加工的还是自然的产物。三是我国产品责任立法比较分散,内容也不够系统、完整,有些条文在表述上也不够清晰。

    二、公众责任保险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办公众责任保险 (场所责任保险),深受公众的欢迎,前景看好。但由于受公众意识的局限,公众责任保险开展得还不够普及。虽然有些涉外单位投保责任保险意识比较强,但还是远远不够。

    三、雇主责任保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类合营企业、合作企业、股份企业、租赁企业等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在这些单位工作的雇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享受不到国家劳动保险待遇,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发展和完善雇主责任保险成为当务之急。

    要大力发展雇主责任保险,立法是关键,责任保险与法律制度紧密相关,只有存在着对某种行为以法律形式确认为应负经济上的赔偿责任时,有关单位或个人才会想到通过保险来转嫁这种风险,责任保险才能因此产生和发展,雇主责任保险也不例外。而在我国,在雇主责任立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专门的雇主责任法,劳动法则仅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集体企业,而目前大量增加的非公有制企业雇员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造成保险人在经营雇主责任保险时,一般只能以民法为法律基础,以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合同作为法律依据。

    2.保险人承保的仍然是一种合同责任,还未上升为法律责任。从法律上讲,雇员要求赔偿的权利不是基于雇佣合同产生的,而是基于劳动保护所享有的权利;雇主所承担的责任也不是因其违反雇佣合同所产生的义务;而是因其违反了法律赋予的一切人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普遍义务;雇主所侵犯的是雇员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3.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合同,其条文不够完善、规范,差异较大,赔偿标准很不统一,因而既不利于雇主责任保险的经营和发展,又不利于保护广大雇员的正当权益。

    4.雇主责任保险仍未成为强制保险。在发达国家,为了保护雇员的合法权益,都在劳工法或雇主责任法中规定雇主必须投保雇主责任保险。但我国只有少数地区规定非公有制企业的雇主必须投保雇主责任保险。随着这些雇员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权益保障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职业责任保险

    由于职业责任保险需要相当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风险比较特殊,因此在我国仍处于试办阶段,险种很少,业务量也比较小。目前,已经开办的职业责任保险有:律师职业责任保险、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和医师职业责任保险等,但这些只是在小范围内,在职业责任保险的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五、开发责任保险市场的时机已成熟

    当下传统的有形财产保险市场趋于饱和,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是财产保险的当务之急。

    1.从需求方面看,责任保险市场有潜在的和预期的需求。现在责任保险市场需求不旺,人们投保时首先考虑自身,对于“第三者”考虑还不够多,这与人们的经济实力和保险意识紧密相连。但不可否认,责任保险市场有潜在和预期需求。所谓潜在需求,即有支付能力但目前无强烈购买动机的需求,这正是开发责任险市场的意义所在。

    从长期看,一定时期后有可能产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即预期需求。保险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保险险源仍处在增长阶段,责任保险有着大力发展的空间。

    2.从供给方来看,责任保险供给数量与质量不足,可发展空间大。在财产保险中,责任保险属较新险种,规模较小,开辟面较窄。在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的今天,传统有形的财产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已经在较稳定的前提下,竞争的余地在变小,而只有开发较新的险种,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3.法律制度日益健全,为开发责任保险市场提供了较充分的法律依据。责任保险中所谓的“责任”,是一种法律的创造,它体现着社会的规范标准。责任保险与法律制度和法制环境息息相关。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责任保险的基础。尤其是民法和各种专门的民事责任法律和法规。我国除《民法通则》外,已陆续出台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等几十部关于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法规,为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法律基础。

    4.从责任保险的承保风险来看,目前我国判定的民事责任伤害赔偿金额都较低,不会出现人身伤害的巨额赔偿。这与我国特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同时,核保人在承保时也会对标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通过限定承保条件来有效地控制风险。再加上强大的国际再保险的支持,没有任何的责任保险是高不可及的。

    六、我国责任保险开发的建议

    1.充分认识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在公司内部加强有关责任保险的研究和开发。改变以往单纯争取市场份额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只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发新的领域和险种,不断细分市场,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财产保险中,责任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可以成为财产保险市场新的增长点。在资源配置上向责任保险倾斜,加强探讨。

    2.加强对民事责任法律的研究,培养法律方面的人。

    首先在设计险种时,为了准确地把握责任保险市场的需求,合理控制风险,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条款,需要精通法律的专业人员。保险公司如果有专门的法律人才关注相关法律的完善情况,才能根据需求开发相应的险种。由于责任保险涉及法律法规的内容比较多,条款的制定有其特殊性。只有精通法律的专业人员参与开发,才能保证条款的适用性和严密性,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另外,有条件的公司可以挑选一些资深的核保人员派送出去进修法律专业,培养出既懂法律又懂保险的专业人才,以利于险种开发和风险控制。

    其次,由于险种不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研究。比如在产品责任保险方面,重点研究国外的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法规,原因是不同国家产品责任的规定不同,尤其是发达国家,往往采用绝对责任,其规定比较严格,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在公众责任保险方面,重点研究有关公共场所的相关规定,比如旅游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条例,旅馆业、娱乐业等针对旅馆、饭店、娱乐场所的规定等等。在雇主责任保险方面,重点研究《劳动法》以及雇员劳动保障方面的法规。在职业责任保险方面,重点研究各职业管理条例,明确各职业必须承担的赔偿责任。

    3.引进比较成熟的险种和经营方式加以改造,以符合中国多样化的市场要求。

    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们的条款,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加以改造。目前企业对财产保险认识比较深刻,但对责任保险仍然认识不够。保险人能否考虑借鉴英美综合责任保单,为企业设计一揽子责任保险计划,采取菜单的形式,让企业选择投保的项目,以利于责任保险的推广。

    4.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分类别、分步骤开发责任保。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对保险认识程度的差别,决定了责任保险的开发不可能完全统一,必须根据不同的客户,有针对性的开发。比如开发产品责任保险,可以从出口产品的企业入手;开发公众责任保险,可以从涉外企业入手;开发雇主责任保险,可以从外资、合资企业入手;开发职业责任保险,可以从对外交往比较多,了解国际惯例的职业入手。原因是这些领域对责任保险的接受程度较高,推广起来相对容易。

    责任保险的设计比较复杂,在开发时可以根据不同客户、不同情况设计专门的保险单,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也可以考虑在财产主险中附加责任保险,让被保险人对责任保险有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篇2

尽管在这20年间,我国财产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国民经济和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的财产保险业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一、我国财产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产保险险种结构不合理

有关资料显示,外国大型产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基本分为三部分:机动车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和其他保险(包括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其中的责任保险、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约占保费收入的1/3--2/3,这样的险种结构能有效的分散各险种风险,有利于推陈出新。而从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各险种的份额来看,机动车辆和第三者责任险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企业财产保险。从1998年到2002年二者的保费占比重均超过75%。货物运输保险居于第三位,其后为责任险、家庭财产保险、保证保险。他们的保费所占比重均小于10%。此外,2004年,车辆保险虽然占据财产保险保险市场的75%,但车险的综合费用率超过100%,车险业务全新亏损。

此外,从下面两组数据也可以看出我国财险结构的不合理的状况:

(1)家庭财产保险在保险发达的国家普及率已达80%以上,而在我国即使是北京、上海这样保险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也不足10%。

(2)在美国,责任险的保费收入占非寿险保险收入的50%左右,在欧洲发达国家占35%左右,而在我国,2001年的数据表明责任险保费收入占财险收入的比例还只有4%左右。即使在发展相对迅速的上海,2004年的比例也只有7%。

2、财产保险产品更新较慢,结构不平衡

从国内务家产险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来看,1999年到2001年间增加的险种主要是财产险类产品,约占新增产险品种的70%以上,而车险和货运险产品增长相对较少,其他综合保障型产险产品则更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2001年成立了产品开发中心,主导着国内产险产品的主流开发,其他产险公司开发产品较少,力量单薄:从产品种类增加的情况来看,目前户险产品种类更新仍然落后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产险市场的需求,还未能形成产品丰富的市场供给。

在产险产品险种同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产品少,责任险和信用保证保险等个性化产品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区域性产险产品方面,适销对路的有特色的优良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不到20%,重复与雷同产品较多。

二、我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加入WTO,无论从风险层面的环境变化,还是宏观经济及制度环境的变化,都为财产保险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也同时为财产保险业务开展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3月,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提出,财产险要放宽眼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财产保险产品。

本文将我国财产保险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分析如下:

1、行业增长速度:从短期的平缓到长期的迅速

在短期内,受世界宏观经济放缓、美国“9.11”事件冲击世界产险业、以及我国监管方式转变的影响,我国财产保险业在保证最低增长速度的同时,应逐渐加强自身风险监测与管理,采取谨慎承保的态度,主动放慢扩张速度。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将有可能在这些以前中国市场上或者空白、或者不发达的领域开展业务,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这也会使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对下降。因此,总体估计,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幅度在未来几年内不会过高。

但就长期而言,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产险业基数较小,待开发的市场很大;二是产权控制日益明晰;三是个人资产的迅速增长以及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为财产保险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支撑。

2、行业增长方式: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财产保险业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发达国家财产保险业的直接竞争,以及逐渐国际化的监管方式,这对财产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财产保险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仍旧一味的追求总.量指标则会损害效率。回顾我国产险业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产品设计、分销模式还是管理目标,基本上都是以保费收入的增长为核心。这种发展方向所造成的后果已经在各家保险公司不足的偿付能力与低下的盈利水平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与国际惯例的碰撞中,以及与国际产险公司的竞争中,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逐步树立起质量和品牌意识,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的根本转变。

3、市场结构:从短期的行业集中到长期的竞争

与寿险日益强调的储蓄性相比,财产保险遵循的是经济补偿的原则。只要财产保险经营者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制定相应的保险费率,那么承保范围的大小就有可能不对经营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它对资金汇集所产生的规模效益没有如此大的要求。这一点,给我国中小型的财产保险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也即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的公司,只要具备较成熟的承保技术,同样可以在较为窄狭的地域范围内或险种范围内生存。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业的格局体现了较强的垄断性。在短期内,处于对国际竞争的考虑,国内保险市场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动,甚至会出现有意识的集中,目的是为了形成与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但新的所有制形式与外资的参与不能避免,中长期内财产保险本身的性质也会显现出来,市场会逐渐分散、重组、再分散。最终,产险领域的消费者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益。

4、业务内容:从单纯的物质保障到全面综合性风险管理

21世纪世界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日趋严峻。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使自然灾害及其巨灾损失成为困扰保险业的大敌;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兼并收购风潮加剧并继续发展,使极少数最大的跨国保险集团控制着超巨额的保险资产,全球的可保风险日益集中在极少数最大的保险和再保险集团身上;第三方面,与人性因素相关的风险事故增多,且损失强度大。从这几方面而言,仅仅重视事后的物质补偿的产险业已不能满足保险需求者的需要,企业和社会公众将对保险业日益提出更高的风险管理服务要求。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全面的综合性风险管理将构成贯穿保险业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中轴。

5、业务创新:从传统业务到更多的金融创新

在产险业发展初期,由于全行业一直采取“数量扩张型发展战略”,不仅导致中国保险市场上产品同构现象严重,而且导致企业普遍缺乏业务创新能力。从国外财产保险的发展历史来看,财产保险领域最容易产生金融融合性质的金融创新。无论是灾难指数期权,还是巨灾证券,这些新型金融交易工具的运作原理都是利用自然灾害因素与经济景气程度的弱相关性进行风险规避,因此,财产保险这一独特的风险束总是给新的金融交易方式的创造提供很大可能。而持有具中国国情的风险束也会使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成为保险领域领先的创新者。

6、组织结构: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业存在两种组织形式,即国有股份制和中外合资制。单一的结构和组织结构与改革初期的市场环境是相对应的,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组织形式限制了行业规模的扩张及对外谈判的能力,已显得有些滞后。

篇3

关键词:财产保险 车险 责任保险 农业保险

一、北京经济发展和财产保险现状分析

近年来,北京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表1所示,2004 2006这三年的GDP与人均GDP增长良好。其平均水平与全国省市自治区同期相比,前者排名第二,后者排名第五。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保险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比表1与表2的相关数据可知,2004-2096年,北京财产保险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其保费收入增长率(2004、2006年)大大高于同期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总保费收入增长率,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从保险深度来看,2004-2006年,北京保险业对GDP的贡献率平均在6.42%(2004年为6.63%,2005年为7.30%,2006年为5.33%),其中财产保险的贡献率平均在1.20%左右(见表2)。这两个数值都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表2 北京2004-2006年财产保险市场数据统计

说明:2005年北京某寿险公司接到一单价值近两百亿的趸交寿险保单,影响了数据的参考。

良好的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离不开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对财产保险的需求。2004-2006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相当稳定的增长势头,3年来增长率均为13%左右(见表1)。这提高了北京市民的消费水平,为居民购买保险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法制法规的不断健全,监管制度逐渐完善。近年来,各级监管单位都着力于规范财产保险相关法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出台。此外中央关于“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号召,促进了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北京财产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第三,市民保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日趋成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人们保护自身和财产安全的意识都在增强,对财产保险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加了。

第四,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大量场馆、体育设施以及配套设备的工程建设都需要财产保险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保障。这就给北京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巨大的机遇。

二、北京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一,市民和企业保险意识不强。目前市民和企业对于保险,尤其是对于财产保险知之甚少。一方面,据相关调查,接近45%的市民不太了解保险,而且年龄越大越不了解,而这部分群体恰好具有强大的购买保险的潜在能力,这就阻碍了对财产保险,如家庭财产保险的购买需求。同时,市民偏向储蓄以备后患的心理也限制了保险产品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重视程度欠缺,宣传不够。这种状况反过来加剧了市民和企业对保险的不了解,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第二,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防范能力不高。目前,保险业的资产管理、资金运用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发展基础还很薄弱,整体能力差距比较明显,专业化、高素质的投资人才队伍还很不稳定,一旦资本市场长期跌落,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努力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防范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保险营稍体制存在弊端。我国现行保险营销制度亟需改革。目前每年创造5000亿保费的我国近150万保险营销大军既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没有维护基本权益的工会团体,地位上还没有农民工高,成了游离于保险业主流群体之外的边缘人群。由此而造成的骗保、骗赔等现象最终会阻碍财产保险的发展。

第四,险种结构不合理。首先,财产保险产品发展不均衡。一方面,车险占比重过高,达到70%以上,但盈利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具有较大需求的责任险和农业险发展落后。这使得财产保险市场整体盈利能力不足。其次,非车险费率低,风险大。再次,险种陈旧、不合理,财险公司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设计险种,新险种开发缓慢。

第五,车险市场发展存在问题。车险作为财产保险业务中规模最大的险种,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视。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爆发恶性竞争。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北京车均保费约为2899元,而仅过了4个月的时间,其保费就降至2774元;二是中介管理不规范,回佣比例不合理。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北京80%的车险业务由机构获取,而一些商公然要求回佣30%,有的甚至更高;三是道德风险过高,骗赔现象时有发生。2003-2006年4年间,北京保险骗赔所造成的损失约为28亿元,这种现象在车险市场上尤其突出。

第六,责任保险发展存在问题。北京的责任险发展相当缓慢,2006年,北京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仅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3%,低于全国同期水平3.75个百分点,更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有:

从市民和企业的角度看。一是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够强;二是企业对公众造成的损失,大都由国家赔偿,导致经营者普遍忽视对责任保险的投入;三是财产保险公司对责任保险热情不高,投入不多。

从政府的角度看。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强制责任险有待加强。在国外,很多责任保险都是法定保险,即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强制企业和个人购买。而在我国,除了机动车责任险属强制责任险外,其余险种都是自愿购买。

第七,农业保险发展与上海存在差距。2004、2005年,上海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03亿元和1.3亿元,这两个数值远高于尚没有成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北京。上海农业保险发展之所以快,主要是因为上海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上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北京高。同时,上海农业保险公司推出的新的经营模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北京应多向上海借鉴经验,从而真正提高北京的农业保险意识,发挥农业保险的职能。

三、北京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保险防范风险能力。首先,财产保险公司要辩证看待2006年投资收益高起的现象,其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也不容忽视。不能盲目重“投资收益”而轻“承保质量”,尤其是对保费收入具有短期性的财产保险公司来说,更应注重协调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两个车轮”问的平衡,防止出现偿付能力风险。其次,保监会应加大保险行业投资领域的监管力度,加强保险机构投资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则和制度,提高该队伍的普遍水平。

第二,改革现有保险营销体制。“十一五”期间,中国及北京政府必须重视目前保险营销员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改革现

有营销制度,增加保险营销员对公司的忠诚度,提高保险营销员的市场形象,提升保险行业群体的整体素质。

第三,加强险种制新,调整险种结构,任进各项业务平衡发展。总的来说,建议财产保险公司在产品创新和宣传上下足工夫,挖掘潜力险种,调整现有的不合理的险种结构。

在车险方面,首先,监管部门除了制定约束恶性竞争的相关制度外,还应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效,使保险业做大做强,为创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机构佣金的监控,使之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推动器,而非拦路虎。通过对各机构的管理,真正规范市场资源配置,才能实现车险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最后,政府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加大与执法机关的合作力度,大力打击不法分子。通过对道德风险的研究与管理,维护保险公司的经济利益,使车险能够最大化的发挥经济补偿功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达到社会管理的效用。

篇4

关键词:财产保险 个人营销 现状 策略 前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险业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团体业务为主,特别是在原来人保独家发展的时期,基本是有什么险种、客户就买什么保单,行政干预、强制性经常发生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已经形成,保险需求趋于多元化,集团性业务减少,分散性业务急剧增加。而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保险业正从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发展,如何把保单销售出去成为公司能否盈利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实行直销与个人营销的同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从国际上来看,国际保险市场上营销业务以及其他形式的中介业务已占业务总量的80%,营销业务可以降低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运营水平,提高保险业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实现保险业务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其实,与传统的保险业务方式相比,个人营销让业务人员与保户面对面进行交流,方便保户对险种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加强了保险公司与保户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和客户满意度,也就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发展和壮大。

与此同时,财产保险的个人营销制度将业务量与业务人员的收益直接挂钩,给业务人员提供了激励措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业绩成为衡量人员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完善了保险公司的内部用人制度,有利于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财产保险个人营销的发展现状

保险营销体制在引入中国保险业之后,在寿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寿险的市场份额一直大于产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个代营销在寿险中的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国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

1、观念滞后,认识不足

近几年,产险公司在个代营销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距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还有一定的距离。保险界对产险的个代营销主要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是对个代营销持极端的否定态度,认为个代营销不适应产险业务的发展,反对个代营销的开展;另一种持极端肯定的态度,盲目崇拜营销,盲目模仿寿险业务来发展产险业务,忽略了产险业务的特殊性,这两种观念都不利于产险个代营销业务的发展。目前,产险营销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非常小,保费所占份额也不高。

2、产品数量少,范围小

目前产险公司的产品数量比较少,而且各公司的业务都比较相似,适合个代营销业务模式的险种就更少了,缺乏适应社会发展和保险业发展的新的险种的创新。相比而言,寿险公司开发了大量的寿险新品种,拓展了业务范围,而产险则由于保险标的的多样性、保险期限的短期性而导致产险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因为财产保险不允许重复,所以会发生产险的直销人员与营销人员冲突的情况,不利于公司内部和谐发展以及公司业务的发展。而车贷险、房贷险的风险系数又较高,主要由银行兼业,不是保险公司的鼓励项目。所以真正适合开展个代营销制度的保险种类很少。

3、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设立专门的产险营销部门,缺乏相关的管理办法。而且鉴于直销人员与营销人员在业务上的冲突,会对营销人员的业务范围包括营销险种、营销区域、营销行业作出许多的限制,不利于营销业务的开展,而且不允许营销人员插手集团客户,来防止营销人员的流动造成客户的流失。这都极大的制约了产险个人营销的发展,导致营销人员收入比较低,阻碍了公司业务链的扩展。

4.、营销员素质有待提高

产险个代营销要求营销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业务能力,而我国保险从业人员整体上学历不高,综合素质不高,虽接受了相关的业务培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流动性过高。当前,从事产险营销的人员大多是毕业学生和下岗职工,既未受过系统的保险知识教育,又未通过保险人资格考试,所以专业知识缺乏,业务素质相对偏低。一些业务人员信誉度不佳,影响了整体的形象,也不利于保险业务的发展。

5、激励机制不合理

目前的产险个代营销人员的待遇比较低,论业绩高低领取报酬, 因此没有底薪, 也没有

正常的社会保险、公积金等福利, 全部收入来自其推销保险的佣金。产险公司支付手续费的来源和依据与寿险公司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费标准和给付方式。寿险是将期缴业务的后期缴费提前提取手续费, 在前期预支给寿险人。产险由于多为一年期业务, 所以费支付无法实行预提, 这就影响营销人员的收入水平。

二、产险个代营销的发展策略

针对产险个代营销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其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和保险业务的发展趋势。要创新财产保险个人营销观念、创新产品种类、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营销员的素质、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这些途径来促进产险个代营销业务的拓展。

1、创新财产保险个人营销观念

首先要正确认识产险个代营销,发展产险个代营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保险业务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行业内部规律的。针对目前产险个代营销发展滞后的现状, 产险公司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认真分析研究发展个人营销业务的潜力, 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在营销策略上,要明确个代营销业务范围, 要把发展分散性业务作为人代营销的主要业务范围,产险个代营销人员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开办新的业务,提高市场占有额,促进产险公司的发展和壮大。

2、创新产品种类

目前的产险本来种类就不多,适合以个代营销方式发展的险种就更加少了,所以要开发专属于个代营销发展的新的产品种类,减少直销人员与营销人员的业务冲突,维护公司内部稳定,扩大市场占有。同时,个代营销的专属产品要获得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护,还有行业上的限制,明确发展的规则,维护个代人员的同时也要保护参险人的权利,这样才能保证产险业务的长期发展。

3、完善管理机制

要完善个代营销的管理机制,促进个代营销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也要进行有序的管理。个代营销业务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营销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等等。在人才招聘上,要注意引进高水平人才,注重“质“的提高,充分考虑人才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升迁制度,保证营销人员的职业规划能够顺利实现。

4、提高营销员素质

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对公司内部已有营销员的素质进行培训和提高,不能简单的模仿寿险的发展经验。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督促营销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既包括业务能力,也包括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学习,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以免影响整体团队素质。

5、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时间,对营销人员的业绩、客户维护水平、客户满意度进行评价和考核,打通营销员职业生涯晋升通道, 依据业绩、服务年限、综合素质等要素动态调整营销人员职级体系, 并对各层级对应的收入水平、培训支持和福利保障予以公开, 为营销人员搭建制度化、透明化的职业发展平台。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稳定人心,减少人员流动,保证产险公司的稳定和发展。

三、产险个人营销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产险个人营销业务的发展范围还比较有限,而且在发展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发展模式是有可行性的,必将促进产险的发展。首先,财产保险个人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就目前的产险发展来看,家庭保险业务的承保面仍然比较低,户均保障水平也不高,同时城乡居民拥有的闲散车辆也比较多,都是产险个人营销可以发展的方向。第二,营销队伍有了一定的发展,产险公司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经常会面临人员多、但是可用人才少的现状,这就促进了个代营销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所以要在营销人员总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和营销策略建设,促进产险业务的发展。第三,财产保险的个代营销人员受益有一定的保障,产险营销业务手续费标准实际上高于寿险,如果从长期发展来看,产险的效益也可以激励营销人员,只是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公司要建立合适的薪酬制度,留住高水平人才,一方面有利于产险公司的发展,也有利于营销人员个人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建明,《产险个代营销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10月。

2、陈洲,贾波,《财产保险公司个人营销绩效管理》,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4期。

篇5

一、现阶段我国的财产保险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市场营销的发展,产品最终的销售直接关系到行业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市场的营销模式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目前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竞争非常的激励,如何在各式各样的财产保险产品中让自己企业的财产保险产品处于优势地位,那么就需要充分的发挥市场营销的作用。对于传统的财产保险行业的营销观念来说,市场营销仅仅是一个推销销售的过程,销售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财产保险产品上。现阶段我们所倡导的新式的财产保险的营销模式中,我们要求交营销的范围扩大,积极的将营销的内容融入到财产保险的各个流程,从财产保险产品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上,全方面立体化的深入市场影响的观念。其次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有效的利用市场影响宣传企业的文化,将单单的进行财产保险产品的营销提高的一种财产保险文化的营销,利用财产保险文化去促进消费着对于财产保险的消费需求。追求营销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要首先要总是市场营销的作用,其次有效的整合公司的有效的资源去进行财产保险的市场营销工作。

(二)体制问题

一个行业的发展兴衰历程很大程度上和体制的建立健全有着很大的关系。财产保险行业在我国的自发展开始就出现蓬勃的发展局面。我们很遗憾的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虽然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迟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财产保险行业体制的问题。所以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分散的状态,没有一个整体财产保险行业体制去进行有效的引导,所以我们的财产保险行业发展没有有效的体系的支撑。所以,使得我国的的财产保险行业发展出现了许多的发展瓶颈的局面。在加上我国的政府在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中没有有效的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去进行有效的财产保险行业规范和引导,所以目前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发展局面是比较混乱的,呈现一种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局面。想要优化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就需要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联合政府的力量积极的做好财产保险行业体制的改革。

(三)监管力度

我国的政府在财产保险行业发展中,不仅仅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积极的做好对财产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目前我国的对于财产保险行业监督力度不够全面,没有形成一个全民参与监管的局面。再加上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信息的披露的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为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监管的实现提供方面的途径。所以我们的政府应该有效的利用法律的手段去促进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监管的发展,有效的引导财产保险行业的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积极的引导公众参与到对财产保险行业监管中来。良好的监管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的有很大的促进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长久平稳的发展。

二、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展望及建议

(一)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人力资源的时代,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与人力资源的发展。所以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应当积极的做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建设工作。首先积极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为自己的企业发展输入新鲜的人力资源,对于公司内部已有人力资源要做好再教育的工作,利用薪酬水平和企业文化留住企业的人才。积极培养公司的骨干力量,对于优秀的员工给予更多的奖励,以此达到激励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源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做好产品的研发工作

产品的设计对于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民众对于自己的财产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经济形式的变换,所以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应当积极的做好做好产品的研发工作,以此可以有效的满足市场的对于财产保险的有效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客源基础。积极的做好财产保险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以创新技术去吸引财产保险的客户,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长远的发展。利用科学技术去促进我国的财产保险产品的研究和设计工作,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三)建立公司专属自保公司

篇6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理财险业务经营策略

在我国,理财险业务是一种具有投资收益又具有保险保障的新型人寿险种,其优点和投资的收益水平是传统的财产保险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财产保险公司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业务。所以,本文针对理财险业务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积极寻找出有助于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理财险业务的经营策略,从而促进理财险业务的有效开展。

一、理财险业务的发展对财产保险公司的意义

理财险业务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新型的理财型保险业务,收取的保障金是传统的财产保险所收取的利率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近年来为财产保险公司扩大资产规模做出了伟大贡献。同时,因为理财险业务兼具投资和保险与一身,所以也会随着经济而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所乐于接受的财产保险业务,并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有效的发展,扩宽客户来源,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链条更加稳固可靠,从而改进公司的经营模式,并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二、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理财险业务所面临的问题

理财险业务对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客源、推广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经营理财险业务与其他财产保险业务一样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就需要财产保险公司对面临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理财险业务人员的技能不足。优秀的业务技能除了能展示保险业务人员的实力水平,还能提高保险业务的成功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对外招聘业务人员的时候,就需要格外注重其专业技能的考察。但是因为理财险业务是新型的人寿险,而且是以投资为主的保险业务,所以财产保险公司中具有传统专业保险技能的保险业务人员,已经无法满足理财险业务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理财险业务的开展,这因此成为了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理财险业务的一大难题之一。

2.财产保险公司的传统资产负债满足不了理财险经营需求。理财险的资产负债模式比传统的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模式更加复杂,所以随着理财险的推出,传统财产保险公司中的资产负债模式不但满足不了理财险的需求,而且还使财产保险公司其它业务的开展受阻。因为理财险是以投资为主的财产保险业务,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具有更长的期限和更强的流动性需求,所以就需要对传统的负债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使理财险业务能够有效经营下去,非理财险业务也能够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添光加彩。

3.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水平低下。偿付能力是制约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理财险业务的一大阻力之一,因为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壮大,我国的保险监管已经由传统的市场监管为主,过渡到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主,市场监管为辅的新型保险监管模式,再加上理财险业务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要求较高,所以就需要有目标、有计划的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但是因为偿付能力和公司的未来发展和业务开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由公司的净资产减去公司的实际负债资产所得出来的,所以在开展理财险业务之前,财产保险公司就需要对偿付能力进行水平评估,同时还需要注重公司其它非理财险业务开展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和需求波动情况。

4.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理财险会加大公司风险。理财险业务作为以投资为主的保险业务,相对的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所以,把风险经营作为公司发展手段的财产保险公司,在决定经营理财险这一具有高风险的业务时,理所当然的会进行公司风险承担能力的评估,并策划好针对日后损失和经济补偿的方案。所以说,虽然理财险给财产保险公司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性,但是同时也是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这一基本职能的考验。

三、财产保险公司理财险业务的有效经营策略

财产保险公司理财险业务的长期有效发展下去,是离不开财产保险公司在理财险经营方面的策略设计的,只有科学、有效的设计,才能推动理财险业务有质量、有数量的开展下去。

1.抓住时机,把握机会。和谐稳定的环境除了有助于理财险业务的开展外,还有助于理财险能够根据时空和需求的不同选择合适产品,并抓住任何一个发展的有效机遇。

1.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经济都和理财险业务的开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开展理财风险业务之前,需要调查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是否良好,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否能为理财险业务的开展创造较为和谐的环境,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理财险业务具有较快的增长,财产保险公司具有较大的利益。

1.2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理财险业务需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经济的发展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为了使财产保险公司的理财险业务得到有效的发展,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财险业务。例如,在经济发达的且人民对理财险较乐于接受的地区,加大理财险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并且不定期的推出新的理财险,而面对经济落后,人民兴趣不高的地区,则需要根据不同人民的需求,对理财险进行一定范围的调账,使理财险能够因地制宜,逐渐被接受。

1.3根据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策略,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财产保险公司在不同时空,能够根据公司的发展策略来选择理财产品的话,除了能够有效的降低公司的风险,还能够为公司提供和谐稳定的资金来源。虽然在当今的理财险市场中,根据风险性的大小,划分出了稳定利率型和波动利率型的理财产品,但是理财险作为以投资为主的保险,需要根据财产保险公司的战略变化,有选择性地去挑选出合适的理财产品,从而使财产保险公司能够在风险性最低的情况下去获取最大的利益,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

1.4财产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不同业务之间的关系。理财险业务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之一,虽然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是财产保险公司仍然需要发展好其它的传统财产业务。因为理财保险固然能够给财产保险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样也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并且不是每个财产保险公司都能够承担起理财险业务的风险,所以财产保险公司在开展理财险的时候需要深思熟虑,有所选择的发展理财险业务。

2.合理看待,提高管理能力。理财险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也需要合理看待财产保险公司中其它业务,并且有针对性的提高管理的能力水平。

2.1加强理财险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理财险虽然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之一,但是理财险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比其它业务人员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因为理财险除了是一种保险之外,最重要的是它还同时具备投资的职能,因此对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要求就会比较严格的同时,也会加大管理队伍建设。

2.2加強理财险的推广和销售渠道管理。理财险的推广和销售是由第三方来进行的,因此为了确保理财险的业务范围、产品质量、后续保障等方面能够有质有量的进行,就需要加强对理财险推广和销售渠道的管理。

四、结语

总的来说,财产保险公司的收益是和风险相挂钩的,因此在经营理财险业务的时候,财产保险公司需要直面问题,并且提出解决策略,从而科学有效的促进理财险业务的开展,使财产保险公司能够在较小的风险下,收获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戴成峰.论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与资金运用[J].保险研究.2015(05).11-12. 

[2]杨爽.我国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战略的研究——基于波特竞争理论的视角.[J].南方金融.2014(02).15-16. 

篇7

关键词:安徽财产保险;需求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产保险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宏观角度而言,财产保险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从微观角度而言,有助于企业及时恢复经营、稳定收入;有利于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有利于安定人们生活;提高企业和个人信用。自1980年恢复保险经营以来,安徽省财产保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从1990年的3.0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6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96%,高于同时期安徽省GDP增长速度;2007年安徽省财产保险密度为77.47元,财产保险深度为0.70%。但是,和东部沿海各省比较,安徽省财产保险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面对如此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安徽省财产保险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多大的相关性?如何加快发展安徽财产保险业?因而,对安徽省财产保险需求进行实证研究,寻找和分析影响财产需求的重要因素,对于安徽省财产保险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变量选择

(一)收入(财富)水平。一方面保险产品常常被认为是奢侈品,这意味着在一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保险需求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基本消费后的剩余得以增加,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现实购买力;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人们的财富积累,而风险规避程度一般被假定为财富的递减函数,这意味着随着财富的增加,对于同一保险计划,投保人愿意支出的最高保费和最优的保险金额是递减的,而最优的免赔额是递增的。更一般地说,随着财富的增加,投保人将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综上所述,收入在一定的水平下,财产保险的保费支出与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上,财产保险的保费支出可能将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减少。由于财险是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标的,与社会总收入的关系较为密切。本文选择安徽省生产总值表示该地区收入水平,并假设财产保险的保费支出随着该地区GDP的增加而增加。

(二)固定资产投资。财产保险承保的标的是物质财产及其有关利益、责任和信用。因此,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企业财产保险、建筑安装工程等险种提供了投保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使得全社会的物质财产也增加,亦使可能遭受风险损害的标的增加,从而增加了对财产保险的需求。考虑到如果直接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变量,有可能会和地区生产总值产生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拟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同比增长速度替代之,并假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与财产保险的需求呈正相关。

(三)财产保险产品的价格。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需求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保险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其需求量和价格也密切相关。其他条件不变,保险价格即费率越高,保险需求者的需求量越少。但是,在财产保险需求因素的研究中,因为缺失合适的价格数据,保险价格很少作为自变量出现。赵桂芹(2006)采用全部产险保费与赔付款额之比,来定义财产保险价格,并假定财产保险价格与需求呈反向关系,但是被证明,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如此定义的“保险价格”并非实际保险价格的一个好的变量。另外,考虑财产保险价格在区域范围内采用一价制,本文在模型中未采用产险价格作为解释变量。

(四)保险意识。需求是有意愿并有能力购买商品的数量。消费者是否有保险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保险意识和保险观念。但是,保险意识作为一种主观产物,很难用数量来衡量。一些文献用受教育程度作为保险意识的替代变量,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一般更能感知风险,表现得更为风险厌恶,从而更愿意通过保险转嫁风险。Hammond,Houstonand Melander(1967),Ferber and Lee(1980),Browne and Kim(1993),Gandolfi and Miners(1996)等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保险需求与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本文参考赵桂芹(2006)选取教育经费支出为变量代替保险意识,并假设其与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五)经济补偿功能。财产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当前,即便保险产品衍生出许多其他功能,但是人们仍然认为经济补偿是财产保险的最重要功能。经济补偿功能的实现有助于财产保险需求的扩大。本文拟用前期赔款额为变量来衡量经济补偿功能与当期财产保险需求的关系,并假定前期赔款额与财产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

系。

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和研究方法。本文所选取数据均来自相应各期的《安徽省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0~2007年,共18组样本,符合实证分析的要求。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教育经费支出和前期赔款额为解释变量,选取安徽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被解释量来衡量财产保险需求。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安徽省财产保险的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所有数据处理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

具体模型如下:

lnPREt=?茁0+?茁1lnGDPt+?茁2lnINVt+?茁3lnEDUt+?茁4CLAt-1+ut

其中,PREt表示t年省内产险的保费收入,GDPt表示t年省内生产总值,INVt表示t年省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同比增速,EDUt表示t年教育经费支出,CLAt-1表示t年前一年的赔付额。

(二)实证结果。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财产保险需求回归模型的各个参数。详细的回归结果见表1、表2。(表1、表2)

从回归结果看,模型拟合的效果很好,修正的拟合优度达到0.985168,F统计量为283.2877,给定1%显著水平,F0.01(4,13)=5.21,这说明模型总体有显著意义。?茁1、?茁2的t统计量分别为6.483331、3.713747,而给定显著水平0.01,t临界值为3.01,因此解释变量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显著。?茁3、?茁4的t统计量分别为1.954617、1.790017,而给定显著水平0.1,t临界值为1.77,所以解释变量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显著。综上所述,本文所选择的四个变量都能通过统计检验。D.W.统计量为1.098014,给定显著水平0.05,D.W.的上下限为0.82、1.87,显然模型中不存在自相关。Obs*R-squared为17.72094,小于x0.052(14)=23.685,所以该模型中也不存在异方差。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安徽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与省内生产总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弹性为1.1112,即省内生产总值增长1%,财险保费收入增长1.11%。该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不仅还处于收入(财富)水平促进财险需求阶段,而且经济发展是安徽省财险需求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切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是安徽省财产保险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率与安徽省财险保费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其弹性为0.44,这与前文假设相符。实证研究说明,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于安徽省财产保险需求有促进作用,固定资产投资越多,财产保险承保的标的就越多,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安徽省财产保险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财险保费收入与教育经费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弹性为0.34,这与我们假设相符。教育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安徽人民总体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一般对风险的感知更为敏感,他们更愿意且更懂得通过投保来转嫁风险,进而他们的保险消费行为会更加理性和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费规模,扩大了保险需求。此外,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一般收入水平较高,从这方面看,教育经费支出增加也会增加财产保险需求。

(四)前期赔付与当期保险需求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一致。实证结果表明:其弹性为0.44,即前期赔付增加1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即增加0.44个百分点。保险赔付是保险补偿功能的重要体现,其实现的程度会促进保险需求的增加。可以说,经济补偿功能的实现是安徽财产保险实现飞跃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补偿是现代保险的三大重要功能之一,人们之所以购买保险就是为了转嫁风险,希望在出险后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如果投保人投保的财产保险能够很好地履行经济补偿功能,便能推动财产保险需求进一步增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推动安徽省财产保险快速发展,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把安徽省经济发展好,因为归根结底经济发展是财产保险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二,牢牢抓住这一轮基础建设投资的大好机遇,积极开展工程保险、责任保险等相关险种,既保障安徽省基础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推动自身发展。应该说,这是安徽省财产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良机;第三,要认识到保险意识对财产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宣传保险理念,开展保险知识教育,将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推动财产保险发展;第四,保险公司要诚实守信,改善和维护保险的声誉,杜绝“拒赔”、“惜赔”现象,提高理赔工作质量,履行财产保险经济补偿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是推动安徽省财产保险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重视以理赔工作为代表的服务质量,从而推动安徽省财产保险的发展。

(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绪瑾主编.保险学(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赵桂芹.非寿险需求、经济发展与损失可能性:来自1997-2003年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6.3.

篇8

[关键词]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波特竞争理论;五力模型;三大一般性战略;钻石理论

[中图分类号]F8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15-03

1引言

保险行业由来已久,但近些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特别是在中国,保险更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中国已有寿险公司70家、财险公司63家、养老保险公司5家。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球保险业总体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总的来看,我国财产保险产业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的推动,属于寡头垄断型模式,中小财产保险公司虽有发展,但是因其自身劣势明显,生存艰难。按照十报告提出的“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型企业发展”战略,扶持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研究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战略就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我国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与大型财产保险公司在竞争模式上趋同,没有体现出自身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制约。

2.1市场占有份额小

图12013年我国财险公司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

如图1所示,2013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超过5%的只有人保股份、平安财产和太保财产三家,大型财产保险公司占据大部分保险市场已显而易见,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在保险市场的竞争力相当之弱。

2.2保险产品单一,竞争力较弱

当前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但是险种却存在很大的趋同问题。大多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集中在传统业务例如汽车险、货运险。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既然投保能力有限,自然会选择品牌和影响力更大的财产保险公司,以期获得更好的保障。在这一方面,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2.3赢利能力有限,难以拓展

目前中小规模财产保险公司虽已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新兴力量,但由于前期投入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普遍出现赢利水平低甚至亏损的状况。因此,中小保险公司必须在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改善经营管理以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增强赢利能力。

3五力模型与三大一般性战略引入分析

3.1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图2)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隶属于外部环境分析方法中的微观分析,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说明的是该产业中的企业平均具有的赢利空间,是一个产业形势的衡量指标。

图2波特五力模型

资料来源:(美)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1)新进入者的威胁。波特理论认为加入一个产业的新对手引进新的业务能力,带有获取市场份额的欲望,同时也常常带来可观的资源。结果价格可能被压低或导致守成者的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

中国保险市场的进入主要指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在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几乎都是世界500 强企业,他们凭借综合经营的优势,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上都远超我国国内保险公司水平。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银行业正加速向保险领域渗透,2009年国家已经确定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4家银行进行试点。目前,保险业的实力已经先天弱于银行,而银行进入保险业,借助其雄厚资本、发达网络和巨量客户,必然使保险业面临较大的挑战。

(2)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一些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保费规模前4家公司占据接近70%的市场份额,它们由于资金雄厚、市场规模大、经营历史长、保险业经验丰富,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如图3所示。

图3财产保险保费规模前4家公司近5年所占市场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3)替代产品压力。保险的本质是指在参与平均分担损失补偿的单位或个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从保险分散风险、消化损失并提供经济补偿的特殊职能上看,保险是无法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然而,由于现今国内人民保险意识薄弱,无法正确理解保险职能,加上平均经济水平不高,所以老百姓更愿意把钱投资于收益回报更为明显的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尤其随着存款利率的一再上调,使得保险回报率甚至无法与长期存款收益率相提并论。所以,这对于资金薄弱、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来说,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4)购买者议价能力。一般认为,在直接保险市场上,作为买方的投保人,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由于其缺乏保险知识与风险管理知识,对卖方提出的格式保单条款提不出具体的意见。然而实际上,当投保团体规模较大时,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由于业务水平和偿付能力不及大型公司,从而在该情形下处于劣势地位,客户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3.2三大一般性战略

波特认为,每个企业都会有许多优点或缺点,任何的优点或缺点都会对相对成本优势和相对差异化产生作用。成本优势和差异化都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擅长应对五种竞争力的结果。将这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与企业相应的活动相结合,就可导出可让企业获得较好竞争位置的三种一般性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目标集聚战略。

(1)总成本领先战略。该项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由于保险行业不存在供货商,其成本一般指营业费用和给付费用,前者与公司的经营水平密切相关,后者反映保险公司风险的承担程度与风险的管理水平。该两种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取决于专业化水平,公司和员工专业化水平越高,总成本越小。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随着本土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境外保险机构的进入,保险行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在内外双重竞争压力之下,中小保险公司就要以求变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通过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然而由于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和人才培养不及大型公司,所以创新能力并不强,基本还是沿着大型公司的轨迹发展。因此,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将发展重点放在区别于大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上势在必行。

(3)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是指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与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相比,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规模小、经验不足、经济实力不强、人才缺乏,从而决定了其必须走目标集聚路线(例如车险、农业险等专业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实现低成本和差异化兼得的目标。

4基于钻石理论分析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竞争策略基于“五力模型”和“三大一般性战略”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时间短,在公司规模、行业经验和专业人才等方面无法与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相抗衡,市场占有率更是无法逆转。然而中小型保险公司因为专业性强、经营方式灵活、分布面广的特点,在体制、机制,文化、理念和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下文将基于竞争理论中的“钻石模型”对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战略提出建议,以求在长期发展中取得企业价值。

4.1生产要素――引进科技技术,实行可持续的人才战略波特理论认为现今交通系统与电信网络已发展完善,也有最优良的人力,因此基本的生产要素已经不能永葆竞争优势,而应当建立特殊的优势。这在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中也可以运用。一方面,它们可以通过高度的专业技术赢得更多的顾客资源,提高竞争力。如今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不断发展普及,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研发特殊且高端的信息平台,吸引更多的客户源。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走精英管理路线。只有不断充实后备人才库建设,动态化管理,实现后备人才的优胜劣汰,才能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2需求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我国消费者需求需求反作用于生产,每一个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例如日本家庭因为地狭人稠,所以家电朝小型、可携带的电视、音响、录像带方向发展,并且本国消费者对商品非常挑剔,使得日本拥有全球最精致、最高品质的家电产业。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打破目前险种单一、同构的局面,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了解当前市场上对于财产保险的需求,增加产品创新投入力度,并根据不同需求,创新出具有个性化的“量体裁衣”保单。

4.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与产业内外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行业,是一个行业能够取得国内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关联行业和辅助行业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逐步扩溢到本行业中来,有助于该行业增强竞争力。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应努力寻找关联辅行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深度合作,共同提高双方品牌市场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合作,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合作共赢。

4.4战略规划、结构和竞争状况――获取管理优势,提升竞争力钻石模型中第四个促成竞争优势的条件是国内企业的战略规划、结构和竞争状况。其一,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独特的情况找准市场定位,分发展阶段制定规划,逐步做大做强。其二,优化管理结构,使公司管理结构向扁平化方向改变,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保险营销能力、服务与理赔管理能力等。其三,财产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并不意味着同类相残。由于目前大型财产保险公司垄断保险市场,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应当采用“竞合”的方式,加强业务方面合作,走出公司规模小、资金成本不足的不利局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陈虹,马永健.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保险研究,2013(3):3-15.

[2]陆雅红.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及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58-64.

[3]吴定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道路[J].中国金融,2011(13):23-27.

[4]徐景峰.我国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策略探讨[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5):22-26.

[5]贾蕾.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现状及对策[J].经济视角,2009(9):40-42.

[6]徐征.中小保险公司提升竞争力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1(6):121-122.

篇9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

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经济次发达地区 财产保险业 发展 突破

财产保险是商业保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险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财产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财产保险市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经济次发达地区尤为凸显。本文近期对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于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于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与突破的建议。

一、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宏观层面分析

(1)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带动保险需求的增加。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54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连续五年实现12%以上增长。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保源。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保险业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据资料统计,江西省2007年GDP总量在全国排名19位,然而其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在全国排名低至25位。对比可知江西省财产保险业的发展落后于江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江西省财产保险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市场空间很大。但是江西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水平无论从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方面都远远落后同经济水平的其他省。剖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江西财产保险市场根基薄弱,同期发展速度与其他省市相比比较落后,并且人口相对众多,导致横向比较时出现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经济次发达地区的大众保险意识有待提高,保险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2)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从资产的比较来看,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资产持有总量的增加,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快速上升,致使保险资产占银行业资产的比重有所上升,从2003年的2.41%提高到2006年的4.23%,但“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仍然十分突出。由于资产过多地集中在银行,使银行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也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并且江西省财产保险的发展十分有限,总资产仅占其保险业总资产的5%左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的拓展空间很大。

2、微观层面分析

(1)各地市财产保险业发展情况。2006年、2007年江西省各地市财产保险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但是,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中突出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差异也十分明显。省会城市以及相对较大的城市占据大量的保险份额,其平均保费收入超过了全省的60%左右;另外,其产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南昌、赣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总体来看,2006-2007年,江西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比较快,各地区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前景看好。

(2)居民生活水平比较(见表1)。本文选择了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大体上对江西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描述。分析数据发现,经济次发达省份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则更加明显,其恩格尔系数偏高说明了居民消费中食品支出比例高,这对保险消费的增长是不利的。城市化率低不利于增加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和获取规模收益及范围经济,这将直接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结构分析

财产保险市场结构是指在财产保险市场中,各财产保险公司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下面采用贝恩德市场结构分类表作为研究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结构的工具,分析2002年至2006年间的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结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尽管自2002年来江西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在逐年下降,但是截至2006年底,市场集中度仍高达88.01%。根据贝恩德市场结构分析方法,CR4>75%即属于寡占I型结构,并且截至2006年底人保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57.33%远高于市场支配企业所需要的40%的市场份额。江西财产保险寡头垄断性质可见一斑(见表2)。

三、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局面。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发展相对较大,而对于促进保险业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地区,是导致经济次发达地区保险业发展速度落后的主要原因。其次,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仍面临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偏低,农村消费力不足等问题。并且由于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淡薄,对保险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保险业务过于集中在工业化相对发达、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再者,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法人保险公司几乎为零,缺少法人保险公司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区域优势和对保险市场的规模扩张,同时不利于深掘经济次发达地区广阔的保险市场。

2、险种结构不合理,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车险保费收入一直占据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很大比重,在经济次发达地区,车险保费收入比重过大的现象尤为明显。例如,在江西、四川等省份车险保费比例超过70%,并且没有下降的趋势。这导致车险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险业的发展,前述江西省的数据就已经很好的验证了结论。并且,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公司及大部分都是分公司建制,保险分公司大都不具有产品开发权限,直接销售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尽管保险公司之间出于竞争的考虑,推出了较多的保险产品,但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对地方经济的渗透度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地方的需要。

3、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依然明显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截至2007年底,江西省省级分公司只有8家。同时,人保财险控制了一半以上的业务,若加上太保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88.01%,其他公司的平均市场占比不足3%。这种情况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这与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相适应,并充分说明经济次发达地区财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且不利于各保险公司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的突破

1、国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市场发展的基础

保险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依赖程度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保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监管部门要重视保险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保险业的优势,使其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保险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前产险新的业务增长点,紧跟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力争使地方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产险业务的增长点。并且,与此同时需要积极引导保险宣传,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保险产品的认可度,强化国民保险消费意识。

2、扩大产险市场主体阵容,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市场的集中程度偏高,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寡头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对产险市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须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促进产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为此,有几点建议:一是继续吸引产险公司来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应完善产险机构管理办法,放宽对设立法人保险公司的约束性条件,促进法人保险机构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的设立;三是考虑引进外资产险公司进行入股和技术合作,以便对本地区产险市场竞争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3、加快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改革发展

首先,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通过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再次,政府部门还应该引导国民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不仅仅将资产存放在银行,而且可以通过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再者,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推进公共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2006.

[2] 孙祁祥、朱俊生:我国保险业发展评价指标探析[J].保险研究,2008(2).

[3] 王力、盛逖:保险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8(3).

[4] 朱文胜: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研究[J].保险研究,2003(4).

[5] 孙祁祥、郑伟: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J].保险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