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篇1

【关键词】望谟,暴雨;洪涝、防灾减灾

1、引言

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间的斜坡地带,地势总的倾斜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盆地(坝子)和河谷阶段相间分布。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全县地层岩性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其中,碎屑岩占全部岩性的72.4%,县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内沟壑纵横,群山高耸,山谷相间,河溪交错的地貌景观十分分明。

土壤类型有红壤、红褐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区,是该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43.8%,喀斯特面积占49.1%,石漠化面积占6.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良。笔者认为,提到地质结构并非无关。便于阅者参考并有兴趣者分析,为何该县近几年来洪灾如此频繁发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讨,寻找减灾良策。

2、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2.1.1灾害损失特征: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大,往往伴有人员伤亡。据资料统计,在1959―2011年这近53年间,该县共发生洪涝灾害24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246.3万元。因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踪43人。

2.1.2时空分布特征,该县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发生最多,占总次数的34.3%,7月次之,总次数的21.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范围广,县内西北部的打尖一带东北部的乐旺镇,中部的复兴镇、新屯镇和北部的打易镇等,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次是西南部的油迈乡(平卜)。

2.1.3时代特征,从灾害发生时代特征来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远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6年“6. 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灾害,六年出现五次暴雨山洪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沿河两岸谈水色变,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个不眠之夜。

3、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涝灾害的联动机制

3.1.1加强开展防治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特别是乡村人员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讯不畅,因此,人们的自我防灾意识非常重要。从近33年来造成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个例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应有的防灾意识和必要的防灾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及防治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灾害隐患地区的宣传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涝灾害的规划:县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工作部门,制定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规划,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联合开展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躲灾避灾方案,积极探索避灾躲灾的有效途径。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防灾责任制和基层防灾责任制。山洪灾害从形成到发展,其预见期极短,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因此,防灾避灾工作不适用常规指挥方式,而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最关键的是在县及乡镇、村组一级应建立严密及严明的防汛责任制,如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制。

3.1.4加强洪涝灾害跨区域的联防工作: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联防工作,加强与上下游县如上游的紫云县乡镇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实施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巩固和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等建设步伐。(3)对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要抓紧实“移民搬迁工程”。

3.3积极开展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日常监测。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加强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实,实施《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县水利局委托(受权)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防御山洪灾害的系统工程。该《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情况:“望谟县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点共计46个,结合2011年洪灾为弥补站网点设的不足,考虑到望谟县山洪存在区域小、发生快,推进时间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区域发生等特点,结合危险区域控制等原则,本次新建自动雨量站13个,自动卫星雨量站5个,自动卫星水位雨量站1个。即加上原有46个监测站点共计65个监测站点。

参考文献

[1]《贵州气象》2010年第4期,石昌军:黔南暴雨洪涝灾害情势及防御

[2]《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8月

[3] 《贵州省自然灾害年表》贵州省民政厅编1992年5月

篇2

关键词:水资源:水利建设;供需矛盾;洪涝灾害;水力发电;大坝

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多,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很少。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是中国水资源的显著特点;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1 水资源的利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中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1.1万亿立方米,而1980年中国实际用水总量已达5075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46%。

2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在现今社会,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仅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3 水资源的开发

然而,自建国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1)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8.77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

(2)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3)水力发电,中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工农业生产,例如1981年,大连市工业产值损失6亿元就是缺水造成。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约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草场缺水。全国年平均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更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度不便,很多些城市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以至于有的缺水城市采取定时、定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全国27座主要城市中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情况,严重危害人们生命。

4 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

4.1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严重,中国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洪涝灾害长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特大洪水就有1062次,平均两年就会发生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就有两决口,百年就会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就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国家要想治国安邦就得把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当成首要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措施。

中国40多年来,建成各类水库8万多座,配套机电井263万眼,拥有6600多万千瓦的排灌机械。共整修江河堤防20余万千米,保护了5亿亩耕地,机电排灌面积4.6亿亩,除涝面积约2.9亿亩,改良盐碱地面积0.7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万平方千米。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每年为了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提供用水5000亿立方米,解决了山区、牧区1.23亿人口和730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而且在防御洪涝灾害上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4.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中国的江苏、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者暴雨,部分的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止到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面对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4.3目前我国经济腾飞时期,为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在未来20年中,在为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合理配置、防洪、满足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建设大坝。但建设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认真地考证、研究、推迟,甚至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中止或放弃新的水电开发方案。

篇3

关键词:城市发展;洪涝灾害;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洪涝灾害产生是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会给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害。城市的人口相对比较集中,聚集了社会的财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集中了大量的生产、生活设施,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城市受到灾害时的脆弱性,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后果不堪设想。目前洪涝灾害是城市面临的主要灾害形式,造成的损失极大,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城市发展导致洪灾加重的原因

1、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短历时超标准暴雨时有发生,极端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根据各城市近60年各个历时暴雨数据估计,自1950年代以来,各年代出现的强降水时间呈稳定增加趋势,50、60年代出现的强降水样本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0~15%,80、90年代出现强降水样本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5~17%,而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出现的强降水样本占总样本量的比重达到了20%以上,2000年后极端强降水时间出现频率明显上升。超标暴雨频繁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因素。

如广州市城市化步伐加快后,“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出现日趋频繁,从而使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内涝。另外城市化进程不断在改变城市气候,对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分布有直接影响,在城区下风向有降水强度增大、降水量增多的效应。

2、人为因素

我国城市洪灾的加重,因为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无尽的需求,掠夺的本性,使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但也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许多方面,管理和其他错误。

(1)城市绿化减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植被的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速度的增加,不透水表面大大增加,成为了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不透水表面增加,不仅降低了雨水的渗透,和降低表面粗糙度,最大降雨地表径流,导致城市径流,持续时间缩短,含量明显增加。其次,城市的绿色植被衰退,直接形成地表径流,增加城市内涝。

(2)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得到了提升,城区扩大、人口集聚增加,因此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当地气象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暴雨的频发。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固化的不透水面积在不断增加,从而造成相同雨量级别的暴雨会增加洪水的量级,再加上原有喝道遭到占用,其过水的有效断面正在不断缩小,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河道原有的泄洪能力,进而从另一方面加重了河道的泄洪负担。另外,城市的排水管网没有真正做到对雨水与污水的分流控制,从而增加了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由此可见,在加重河道泄洪重任的同时,大大加剧的当前河道的污染。

(3)水利工程在建设上存在滞后性。在对河道进行相应堤坝加固,以及对制度的有效运行及调度,从而有效满足防洪减灾的实际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另外的水库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坝体渗漏、设施老化以及防洪标准程度较低的现象,有的甚至还没有相应泄洪设施的问题,因此就难以有效承担城市的防洪减灾的发展需求。另外,主要的泄洪河道没有实现有效的整治,或者是虽然经过一定的整治,但是部分河道还是存在不完整、阻水明显、水草丛生等现象,进而导致河道上段水位的过水断面相对较大,造成河道线段的过水断面变小的现象。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在之前排水渠的实施上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暴雨强度越来越大的需求,并且弯道设计过多,从而影响了排水渠的实际排水能力;另外,抽水泵站在规模上相对较小,并且部分设备出现老化的现象,影响了自身的排水能力。

(4)河道淤泥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在我们的城市与其它的地区,各种水体环境比如水库、湖泊、河道、沟渠等,因为治理难度很大,很多水域都没有开展清淤的工作,水底沉积多年的淤泥使水质发黑变臭,水体质量和水体环境严重受到影响。河道类的垃圾来源众多,一些工业废物,比如废弃的铁件被非法排入河道,一些生活废弃品被非法排入河道,比如旧衣服、编织带等等,部分防污期间的雨污水、生活污水一起非法排入河道变为淤泥、浮泥等。淤泥淤积,导致河道狭窄,过水断面变小,造成防洪能力下降,也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5)城市水体面积减少

由于城市社区、交通、工厂等大量侵占原来的蓄涝池塘和排涝水渠,不仅使城市水体不断减少,还打乱了原来天然河道的排水走向,因而加剧了城市排涝时的压力。尤其在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涨,雨洪无法自排,城内水体又无法调蓄,从而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

二、城市防洪规划的对策探讨

既然洪水给城市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威胁,甚至造成致命的打击,人们就应该做好防洪规划,阻止此类灾害的发生。

1、采用透水性路面

透水路面可以有效地吸收雨水和城市防洪,明显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雨水渗透到地下可以补充地下水位。还可以起到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将热量储存在下垫面内部,将可感热输送给空气和通过垫下面的水分蒸发将潜热输送给空气,这样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透水性材料主要有透水性混凝土、透水陶瓷砖、砂类透水材料、嵌草砖与植草板等。因为透水性混凝土制作过程简单、成本较低,因此在铺装工程中采用较多。有景观要求时,可以在配制过程中加入彩色颜料或彩色石料,拌制成彩色混凝土以满足景观的要求,其路面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透水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2、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

(1)构建有效的防汛指挥系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立能够实现城市对防洪排涝的应急机制,可以说是当前城市现代化防洪的基础。这主要包括水情信息的采集与传输、决策支持以及运行管理三个主要的子系统。其中,信息采集需要做好工情、气象、灾情、雨情、水情等有关信息的有效采集和报送工作,从而为城市进行防洪减灾提供更加及时、可靠的水情资料信息。而整个防汛指挥系统是建立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之上的,以通讯作为保障,而计算机网络则是关键的所在,能够有效支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2)编制好防洪预案。防洪预案的编制能够实现对城市防洪减灾工程的有序开展和实施,是对可能会发生的洪水灾害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它主要由防洪调度、风险图、实施与保障措施以及建议组成。防洪方案是城市在防洪减灾实施过程中的科学依据,是洪涝灾害的有效评估依据,利于对存在洪水威胁区域土地进行有效的土地利用开发与管理。最后,还有助于防洪减灾的宣传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全体群众自身抗洪减灾的意识。

(3)做好河道的清淤工作

要进行河道清淤,需要长期的治理,这需要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合作,它需要治理沿河排出的污水,需要在城市中实行雨污分流,城市中的企业也要加大防治工业污染的力度,从源头开始减少河道中的淤泥。在这个过程中,要拆除监河的违章建筑,对河床的淤泥进行彻底的清除,提高蓄水库容量与水环境容量,要从各个方面拆除阻水、束水的建筑物,让河道过流能力提高。

3、加强排涝站的建设

排涝站在现代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2),排涝站的类型按站址布局分类可以分为堤中式和堤后式,按水泵的类型分可以分为sh型离心泵和ZLB型轴流泵,如果按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分为箱型和井柱型。排涝站的管理工作涉及到水文、水工、机械、经营管理等多种学科,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引入竞争机制,保证城市排涝工作顺利进行。

图2 某排涝站正在运行

4、充分发挥有关机构的管理监督作用

(1)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城市的防洪指挥系统需要形成行政首长的责任机制,这样可以实现指挥与调度上的统一性,分部门、分级负责,而各级的行政首长需要对防汛工作负全责,广大群众、区域部队以及武警紧密联系的组织与体系。此外,各级的防汛指挥机构需要对本地区的指挥调度以及防汛组织工作全权负责,保证各个防汛单位与部门各司其职,有效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并不断完善各个级别。部门的防洪减灾方案。

(2)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城市在防洪减灾方面需要成立防汛抗旱的指挥部门,有效负责所管辖范围之内的抢险救灾和洪水调度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设置相应的下设河道管理处、信息处、县市处、城郊处、综合处。这样就可以有效协调各个防汛单位各自的职责,做好防汛的准备部署工作,从而实现对城市水利工程相关设施的统一化调度与调控。

5、建立城市综合防洪排涝管理系统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要兼顾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社会的经济环境效益,在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基础上,寻找最佳防洪方案,将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科学全面的进行城市综合防洪排涝管理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加快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的一体化进程。如连云港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很多河流的下流入海通道,所以防洪排涝形势一直比较严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经济与城市规模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剧增,对城市的防洪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性要求。需要我们对城市洪灾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主要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的各种因素,然后再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高效运行。切实做好城市的规划、河道的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有关机构的管理监督作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庆洲.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J].灾害学,1998,13(2):89-94.

篇4

[关键字]雨季防洪 防洪建设 难点 解决测试 策略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62-1

1我国当前防洪建设现状以及建设防洪的重要意义

1.1目前我国防洪建设现状

我国防洪建设工程的进行,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周边城市以及其中居住的人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基于这一点,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加大对城市防洪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及重视程度,主要防洪建设的工程包括大型水库与蓄滞洪区等,其数量与频率都在不断增加,为城市的防洪建设设立了基础的条件。但是因为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发展和增长,城市防洪任务仍旧非常艰巨,例如:1998 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湘江、闽江等江河相继发生了特大洪水,为城市的安全和人民生命以及才成带来了重大的威胁。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更需要做的就是建设最安全、最有效的防洪建设,避免一切带来灾难的不稳定因素。

1.2建设防洪工程的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设有城市668座,1999年实现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70% , 而之中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为639 座, 占城市总数的95% [1] 。因此, 构建有效的城市防洪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总而言之,防洪工程的建设无论是对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还是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拥有重大的意义。

2雨季防洪建设难点

我国防洪建设的数量少数,但是终究还是会有重大洪涝灾害的发生这就要归于在防洪建设中的难点上,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几个方面来重点介绍下雨季防洪建设的难点:

2.1工程方面的难点

(1)质量上有所欠缺,管理和维护受不到重视。自我国建国以来,修建的水利工程数量很多,共建造了8万多座水库,修筑堤20多万km,蓄滞洪区近100个,并且再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成功防止了许多次洪涝灾害的发生;但是同时也有许多因为堤防决口带来不可估量损失的灾难发生,这追根究底是质量的问题,所以工程质量问题是防洪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施工、管理难点。

(2)国家对于防洪工程的不充裕投入。我国本来就是一个洪涝灾难频繁的国家,对于水利工程的投资本来就是应该的,但是从资料上显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足并不客观,远远达不到防洪需求的标准,这就为后期的工程建设局限了手脚。

(3)河道行洪障碍多。城市化的迅速进行,人口的不断增加,违章建筑的也是处处可见,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河道建设,而且因为各种生活居住建筑的设立,河道中的石沙资源急剧减少,这都为防洪建设带来不可避免的难题。

(4)蓄滞洪区启动难。防洪城市的经济发达、公共设施也错综复杂,所以分洪这一操作往往不能进行,而且有些城市很少发生洪涝灾害,居住的人们往往都已经懈怠,蓄滞洪区根本没有用处,在灾难发生的时候,蓄滞洪区也无法及时开启使用,这为雨季的防洪建设提出了另一大考验。

2.2非工程方面的难点

(1)防洪标准相对于城市发展滞后。我国许多城市的防洪标准与城市的发张严重不相符,据统计城市不足50年和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我国防洪城市占据绝大的比率,而且一些中小城市目前为止都没有设防。

(2)防洪信息系统不够完整。汛息来临,能够越早的勘测到并下达通知则可以有效的防治灾难和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但是就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对防洪建设的投入根本达不到需求的标准,[2]使得防洪的信息系统至今也不能完备起来,在雨季防洪的预防上增加了难度。

(3)防洪意识淡薄。因为许多防洪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并不是很高,所以其中的居民对于防洪的意识也逐渐淡薄,同时也没有相应关于防洪知识的教育培训,当洪水来临时,无法应对的现象比比皆是。

3雨季防洪建设难点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面我们提出的在雨季防洪建设中的各类难题,提出下列相应的解决策略:

(1)增大对城市防洪的科研力量。目前我国对于防洪建设的理解多停留在理论上,具体的实践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进行深入研究,而且也可以不断的完善雨季防洪工程中的信息系统,为雨季防洪做好预防工作。

(2)防洪工程质量保证。防洪工程的质量保证和管理,是整个雨季防洪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工程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才能在洪水来临的时候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的安全,[3]也为后期的因为无法阻挡洪水不得不做的撤离工作争取最长的时间,进一步保护人民的安全。

(3)蓄洪区的切实利用。蓄洪区的建设就有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当地的环境设备而被忽略或者废除,所以这就要求在开始建设蓄洪区的时候得到充分的合理计划,并在后来物尽其用,让城市和居民认识到其重要作用,以便在后来的应用中发挥作用。

(4)加大城市防洪工程投资。城市防洪工程的投资不足,无论是工程的质量上,还是信息系统的完善上都得不到保障,所以在城市防洪工程的投资上,不能够说最大限度的加大,但最起码也要让防洪建设工程的投资与城市的发展同步。

(5)转变防洪观念。有些洪水灾难发生的时候很多地区及当地居民都顿感手足无措,为后期的转移工作也带来了不少难题,这与平时薄弱的防洪意识有着莫大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开展适的防洪知识教育和行动演练,彻底转变防洪观念。

总而言之,雨季防洪建设对于城市、国家以及人民的安全都至关重要,我们针对这个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切实实行具体的解决策略,更好的保护人民安全和发展国家经济。

参考文献

[1]谷兆祺.加强城市防洪工作[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0,(3):27-30.

篇5

A、管涌

B、浓泡

C、翻水

D、流土

2 / 50 【单选题】“空梅”主要是指发生在我国哪一地区的少雨现象?()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3 / 50 【单选题】洪水来临时,在校老师不应该()。

A、坚持上课

B、联系家长

C、遣散同学

D、避开危险区

4 / 50 【单选题】河道防洪应该采取()措施。

A、疏导

B、拦蓄

C、以泄为主、蓄泄兼筹

D、生物降解

5 / 50 【单选题】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洪涝灾害与人工监测相比,其优点是()。 ①获取资料快,可及时进行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的限制小,可避免人员伤亡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范围广,可在宏观上进行监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 50 【单选题】“隹”的本义是鸟,引申义为“高”“精”“尖”。淮字由“水”与“隹”联合组成,本义是()。

A、鸟儿聚集的水

B、最高处的水

C、最清的水

D、矛盾最尖锐的水

7 / 50 【单选题】您和家人朋友旅游度假,如果选择去(),事前应关心了解当地的水文预报。

A、高山速降

B、水上漂流

C、海上垂钓

D、沙漠探险

8 / 50 【单选题】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以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非工程措施?()

A、山洪灾害普查

B、建挡土墙

C、危险区的划定

D、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

9 / 50 【单选题】松花江流域内“千年都城百年县”指的是哪里?()

A、宁安

B、图们

C、敦化

D、阿城

10 / 50 【单选题】及时做好应急准备,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前提是()。

A、制度落实

B、施工组织的实施

C、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D、方案的制订

11 / 50 【单选题】 防汛抗洪是()的事。

A、各级政府

B、防汛部门

C、

D、政府行政首长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公民共同参与

12 / 50 【单选题】我国降水量分布很不平衡,地理差异很大,表现为()。

A、北多南少,东多西少

B、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C、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D、北多南少,东少西多

13 / 50 【单选题】防洪水库汛期的防洪调度由()负责。

A、有调度权限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B、水库运行管理单位

C、有调度权限的电力调度机构

D、堤防管理单位

14 / 50 【单选题】当发现河流堤防发生渗水、漏水、坍塌等险情时,应该()。

A、立即向有关责任人汇报

B、任其发展

C、围观

D、不当回事

15 / 50 【单选题】当山区水库或塘坝出现严重险情时,首先应当()。

A、派人抢险

B、排水放空水体

C、转移下游受威胁的人员

D、对下游群众发公告

16 / 50 【单选题】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主持设计施工的。

A、李冰

B、李冰父子

C、大禹

D、李斯

17 / 50 【单选题】在户外遭遇雷雨时,正确做法是()。

A、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B、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C、不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D、不要躲在树下、电杆下或亭子里,不要打伞;在空旷地方要蹲下,不要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

18 / 50 【单选题】当淤地坝发生较大险情,需要撤离人员时,应当()。

A、组织人员向地势较高处撤离

B、组织人员向下游撤离

C、组织人员按照该淤地坝防汛预案所确定的程序、范围和人数、路线、方式和措施撤离到安全避险点

D、通知相关人员自行撤离

19 / 50 【单选题】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有()。

A、修筑堤坝和植树造林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20 / 50 【单选题】下列有关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②地势平坦有利于洪水流动 ③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 ④植被破坏严重 ⑤多山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21 / 50 【单选题】旱涝急转现象指在同一季节内一段时间特别旱,而随后突遇集中强降雨,又特别涝,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外水入侵等灾害。在我国,旱涝急转主要发生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22 / 50 【单选题】鉴湖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是在()修建的。

A、战国时期

B、秦朝

C、东汉

D、唐代

23 / 50 【单选题】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国家鼓励对()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

A、雨水、微咸水

B、废水

C、污水

D、海水

24 / 50 【单选题】“河水涨上天”是一句形容黄河大洪水的民谣,它形容的是黄河中游近千年来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发生在哪一年?()

A、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B、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C、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D、1958年

25 / 50 【单选题】在(),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保障防汛指挥抢险车辆优先通行,并按照特种车辆对待。

A、主汛期

B、汛期

C、非汛期

D、汛后

25 / 50 【单选题】在(),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保障防汛指挥抢险车辆优先通行,并按照特种车辆对待。

A、主汛期

B、汛期

C、非汛期

D、汛后

27 / 50 【单选题】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A、防洪标准

B、防汛标准

C、防汛指标

D、行洪标准

28 / 50 【单选题】淠史杭灌区以大别山区五大水库为主要水源,以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系统著称于世。

A、互联互通式

B、梯级式

C、网格式

D、长藤结瓜式

29 / 50 【单选题】民国23年(1934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创始人李仪祉率领水利同仁到绍兴大禹陵祭禹,并在绍兴大禹正殿右侧立“会稽大禹庙碑”。民国36年(1947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决议,以农历()大禹诞辰日为中国工程师节。

A、四月五日

B、五月六日

C、五月十日

D、六月六日

30 / 50 【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洪灾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侵占了洪水泛滥之地,因此,人类应该从这些地方搬迁出来,给洪水以出路

B、面对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政府应该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彻底消除洪涝灾害隐患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087-01

一、水土流失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从建国至今,水土流失总面积累积超过了四百万平方公里,这一数据让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感到非常心痛。国内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了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以及风力水力共同侵蚀。和其他很多国家比起来,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是可用耕地面积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13亿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人均耕地面积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必须要重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一般来说水土流失可能发生在任何地区,其后果轻则导致江河堵塞,重则引起河道改道,不但会在洪涝灾害期间让水位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会造成旱季江河的需水量降低。另外,水土流失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它很容易造成地表土层与岩石,在较强的水流冲击之下,岩石层被侵蚀土层逐渐冲刷,所形成的泥沙往往会汇入到江河之内,在水势相对缓慢的地区或者地势较高的区域,泥沙会逐渐沉积而导致河道出现堵塞的情况,进而让河床和水温的上升。如此一来便很容易降低水库的调节能力,无法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真正作用,不但会对水库造成损伤,同时会提高洪涝灾害的发生率[1]。

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策略

(一)工程规划设计入手进行防治

一方面,必须对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设计初步的防治计划,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科学估算,无论是点型工程或者线型工程,导致当地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的本质原因都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当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入到初步设计阶段后,必须要对项目内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科学的分类及完善。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人为扰动地表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完善的规划设计,还应当结合水利工程占用耕地和挖填方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水土保持设置设计。即便水土保持工作仅仅属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但是其重要性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就应当水土保持的防治。

(二)从工程施工入手进行防治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水土流失可以分为点状与线状两种类型,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实施水土保持防治策略。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开挖区、回填区以及弃渣场等应当将工程手段与生物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工程防治手段与生物防治手段拥有自身特定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的提升施工作业区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提升土壤抗蚀能力,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在挖方区可以设置排水沟避免坡地水土流失,设置抗滑桩来避免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对于回填区应对坡地地形进行整理,同时适当种植林草,降低施工过程中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在施工时临时占用的耕地中,所抛弃的废渣要在施工完成之后清除干净,同时要补植地表植被,做好防护措施。在治沟工程中例如说建设淤地坝、谷坊等,必须结合具体条件,借助当地的水文优势避免边坡受大面积冲刷,要加强施工现场的临时生活区管理,确保施工作业人员树立水土保持意识,避免生活污水对当地耕地造成污染。另外,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蓄水、引水等都会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这些情况往往都是工程施工时容易受到忽略的,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将其视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

(三)从工程管理入手进行防治

其一,对水利工程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防治效果实施监测控制。监测的主要内容一般有:水土流失具体情况和动态变化、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方法和相关的实施情况、水土保持防治有效性等。利用监测控制的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水利工程水土流失可能出现的位置、强度和具体特征,进而可以及时的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防治预案,尽可能的为水土保持工作做出贡献。其二,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具备资质的监理机构对相关水土保持对策和工程建设时可能存在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控。因为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水利工程未来的使用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监理人员应当树立水土保持意识,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为扰动地表植被的现象进行适当的控制,同时必须要求施工企业根据水土保持规范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可能的削弱减少风蚀、水蚀及重力侵蚀作用[2]。

三、结语

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关乎国计民生,但是在其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附近的水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确保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做好水土保持的防治工作。上文我们针对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情况及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出发,做好水土保持防治工作,进而确保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涝区治理;工程措施

Zhangwu County flood control projects measures

Zhuang Wen-xin

(Zhangwu County Drought Relief Service terminus Zhangwu Liaoning 123200)

【Abstract】Zhangwu County arable land area of 166 hectares, of which more than 50 million mu of arable land area of the flood district, located in 22 towns. Governance projects to local conditions, bo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ombin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Change the the floods District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Flood zone management;Engineering measures.

1. 洪涝灾害及其成因和特点

彰武县全县耕地面积166万亩,其中涝区耕地面积50余万亩,主要分布在东六、西六、五峰、两家子、双庙、二道河子、冯家、兴隆堡等22个乡镇,其中2万亩以上的有12个乡镇,1万亩以上的有6个乡镇,其余分布在4个乡镇。大部分分布在我县中南部平

涝渍成因及特点:

(1)内涝型。我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7.2mm,汛期降雨量为327.1mm,占全年降雨量的63.2%以上,由于降雨雨量大且连续集中,形成涝灾水源。是造成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2)渍涝型。地下水位高,上游地区土壤渗透系数大于下游地区,造成下游地区潜水受阻,地下水位拥高,形成渍涝,又由于部分地区存在着地下水位的两次峰值,1~5月份处于返浆期,出现一次地下水位高峰,降雨集中又形成一次地下水位高峰。地下水位长时间过高也是部分地区形成涝灾的原因之一。

(3)盐渍化型。地下水水位上升下降变幅大,地表盐渍化严重,形成了土壤表层透水性极差或不透水层。

(4)排水缓慢。我县排泄洪水的主要河道是柳河,绕阳河和养息牧河,由于河道比降小,河床泥沙淤积严重,形成了宽浅式河床,排水不畅,也是形式洪涝的原因。

2. 治涝工程现状

全县50万亩易涝耕地排泄洪水的河道有绕阳河,养息牧河和柳河。经过多年治理使洼地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绝大部分低洼易涝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排水骨干网。现在共有排水主干渠158条,长675.3Km;排水支渠706条,长756.9Km;斗渠215条,长247.6Km农沟5251条,长1202.1Km;排涝站1座;排涝桥涵780座;达10年一遇治理面积1.0万亩;5年一遇治理面积4.4万亩;低于5年一遇治理面积44.6万亩。这些治涝工程对防御我县洪涝灾害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目前,全县以自排为主,局部地区机排,主要涝区排水干支渠斗沟相通,达10年一遇排水标准。但桥涵配套跟不上,严重影响排水效果。而且使农田作业不便,部分交通受阻。总的是地表水排泄的工程多,降低地下水的工程少;骨干工程多,配套工程少。近年来农民对涝区桥涵配套工程要求强烈,一是彻底解决排水问题,二是方便农田作业和交通。所以,抓好涝区桥涵配套工程,才能彻底解决排水工程长期运用和根治涝灾。

3. 涝区清理工程措施

3.1 工程规划。

全县50万亩易涝耕地分布在22个乡镇,对治涝工程进行总体规划。治理工程总的要求是因地制宜、防治并重、改造和更新相结合、建设和管理结合。为了快速有效的排除洪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在干渠上主要交通道必须设大桥,支沟上设单排涵,局部洼地积水建排水站。保证沟沟相通,路相连,排水畅通,交通便利,彻底改变涝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发展。

3.2 治涝工程技术。

提高各级沟道排水标准,对现有干、支、斗、农沟进行清淤扩建,必须达到沟相通,达到排水通畅;增加沟网密度,排除地表水和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加强桥涵配套,大桥要保证净跨10m,中小桥要达到5m,斗沟双排涵、农沟设单排涵,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低洼积水区要搞好排水站建设,及时排除积水。

篇8

[论文关键词]防汛工作 防汛为主 防治结合

冷空气弱、副热带高压偏北、赤道幅合带活跃是台风频繁登陆我国沿海的重要原因,尤其台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风经常袭击台州地区。台州市政府防汛指挥部门及其成员单位在船只避洪、河道疏浚、河面保洁等工程措施在防汛(包含防台和抗旱,下同)预防中严格贯彻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学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由于台风频繁对于东南沿海地区来说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尽管台风带来的暴雨以及洪水可能会对当地的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等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因它产生的充沛降水也增加了当地的水资源,对缓解东南地区的高温干旱,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防止洪涝、台风灾害以及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省2007年颁布的《防汛防台抗旱条例》第三条首次明确了该原则。本文试图以台州市在抗击台风和洪水中的经验总结,来论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我国防汛工作的重要性。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是指各级防汛责任主体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加强对有关基础设施进行检查活动,做好全面隐患排查工作,消除事故隐患,或者把自然灾害破坏控制在能够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这项原则,明确了预防和抗击的关系,确定了抗击自然灾害与破坏的途径和方式。它要求抗击自然灾害的破坏,要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减轻事后抗击所付出的代价。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防汛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台风、洪涝问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消除和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转性

由自然活动所造成的洪涝和台风问题不象其他社会问题或法律问题一样具有较快的逆转性,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比如因去年因山洪发生的湖南平江大桥倒塌事件导致人员失踪、人员死亡、财产损失。大多数因自然灾害损害都是在人们无法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在发生洪涝情况下,即使人类采取一切办法应对灾害活动,但由于洪涝灾害破坏范围极大,其他衍生的灾害会不断缓慢的释放出来。

(二)事后防汛费用巨大,在经济上不合算

事前防汛与事后防汛相比,不仅在费用支出上合理、合算,而且在社会效果上会起到把自然灾害降低到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如同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原理一样。以“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发达国家曾经作了一个估算,如通过事后治理解决环境问题,总投资需占国民总产值的3%,若以正常国民经济增长率为5%计算的话,大部分要花到环境投资上去。在中国,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部分和自然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两项合计高达95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其实事后治理环境支出的费用比例与事后防汛费用支出比例存在同样的道理,有可能事后防汛承担的代价比事后治理环境更大,因为台风和洪涝造成的损失不仅是公众和国家的财产损失,而且很有可能涉及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费用和损失无法估价。记者对一些大桥倒塌事件的调查表明,重则人员死伤惨重,轻则给当地经济产生巨大损失,这些损害难以用金钱的计算来抚慰遇难者家属。

(三)对自然灾害损害的事后救济得不偿失

洪涝灾害产生损害的特点是损害范围广、损害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有可能产生人身生命危险,难以用金钱填补各种损失等。因此,靠事后的法律救济一方面在经济分析上对受害者不利,另一方面因生命无价,没办法用金钱赔偿给受害者。这两方面的原因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共同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对灾害造成的工程损失可以用重新设计、施工,但对死难者家属来说用再多的钱也无法使死者起死回生。

(四)台风和洪涝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性很大,对它的认识也具有科学的不确定性

以台风和洪涝为例,因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可确定性,科学家也无法准确预测出几级台风和洪涝以及造成多少程度的损害。正如科学家对气候变化认识一样,有些认为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另外一些则认为这些气体会产生“阳伞效应”,从而使全球气候变冷。实际上,无论怎么预测台风和洪涝,在台风和洪涝多发区的自然环境下,台风和洪涝的发生都会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严重影响。本文认为,尽管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对于人为活动相关的措施如海塘江堤、水库、水闸、河道清障等水利工程措施和渔港、船只避风、地质灾害整治、城防工程、农业防台等工程措施,以及体制、机制、法制、预案等非工程体系建设,无论如何都会对维持现存和改进环境生态系统有益,而不能等到台风和洪涝的出现。否则,后悔也为时已晚。台州市政府防汛有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前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预防手段,每年都把自然灾害产生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因此,将环境和资源法学中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台州市政府防汛实践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对过去防汛问题深刻教训的一种总结,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对防汛认识的提高所提出的要求。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在台州防汛工作中的贯彻与实施

(一)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

全面规划就是要求台州市政府各级防指成员单位、基层防汛组织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与防汛工作各方面的关系作统筹考虑,进而制定防汛体系和预案,使各项事业得以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在台州工业及其发展过程中,要对工业布局的各个建设工程合理性作出专门论证,并且对老工业建设工程不合理的布局予以改变,使得工业布局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在台风和洪涝发生时造成不良影响。

(二)增强风险意识,并以防范风险作为决策的直接依据

由于预防的本意在于防患于未然,因此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改造项目(如在河川筑坝、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上兴建等项目),更应将可能因台风、洪涝造成的长久不良环境影响放在首位考虑。

篇9

关键词:娄底市 山洪 诱发灾害 防御对策

娄底市地处湘中腹地,辖两县两市一区,人口399万,地理座标为东经110°45′40″~112°31′05″,北纬27°12′28″~28°14′27″,东西横跨160公里,南北纵长102公里,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83%;是一个山、丘、岗、平地貌俱全的地区。

一、基本情况

(一)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东低,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轮廓,湘资两大水系在境内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地貌类型呈山地成片,岗丘交错成串,平地绵展的组合特点。

(二)气候特征及洪涝灾害情况

我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区呈现较明显的区位性和季节性分布。

年降水量由西东向东递减,西部山区多于东部丘陵平地,新化的双林、大熊山在1800毫米左右,新化县城、冷水江市城区1400毫米,涟源市城、娄星区城区在1350毫米左右,双峰的永丰、荷叶1300毫米左右。新化的大熊山和古台山以西地区、田坪以北地区,涟源白马水库地区是市区三个多雨区,娄星区的小碧和双峰的花门为市内两个少雨区。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娄底市的降水量各季分布很不均匀,4~6月降水高度集中,是我市的主汛期亦是山洪灾害易发期。这三个月的降水量平均为55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4%。7~9月是我市旱季,降水在250~300毫米之间,但又多大到暴雨降水过程,形成洪涝。

自16世纪以来的500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148次,其中16世纪25年、17世纪32年、18世纪24年、19世纪24年、20世纪45年,其中以1912年、1924年、1926年、1931年、1949年、1954年、1969年、1973年、1988年、1990年、1996年、1998年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受市内地形地貌的影响,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资江、涟水、测水、湄水等中部沿岸低洼处,即沿河分布的中间“S”型带状盆地,包括以圳上、油溪、琅瑭、西河、上梅、洋溪、槎溪等为主要地区的中部新化丘岗平原区、以三甲、石马山、六亩塘、渡头塘、茅塘、白马、杨市为主要地区的涟源丘岗平原区,以洪山、走马、永丰、梓门等主要地区的双峰丘岗平原区,及涟源北部伏口、七星、安平、湄江等主要地区的北部中低山区和双峰荷叶、井字等地区的东部低丘陵区。历年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的3年特大洪涝灾害(1990年、1996年、1998年),绝大部份就发生在这些地区,而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且工农业、交通运输、财贸商业较为发达,一旦发生洪涝,灾情十分惨重。

1990年6月11日至16日,我市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市内168个乡(撤区并乡后)2525个村74.5万亩农田受灾,估计减产粮食4500万公斤,冲毁水库2座,塘坝7752处,累计死亡49人,冲垮渠道2429公里,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1996年是我市遭灾最为严重的一年。6月1日和7月中旬的特大暴雨,全市有70%的乡镇和50%的人口受灾,40%的作物受灾,20%左右绝收,直接损失达25.5亿元。

1998年,我市的暴雨山洪亦是连续不断,异常频繁,我市先后于4月30日、5月8日、5月21~22日、6月12~16日、6月22~23日、6月27日和7月30日8次普遍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以5月~6月间的几次暴雨山洪损失尤为严重,涟源市连续三次遭受大暴雨山洪袭击。全年8次暴雨山洪,全市有77个乡镇2532个村遭受山洪灾害,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死亡3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万亩,成灾面积50万亩,绝收1.6万亩,共毁坏中型水库1座,小I型水库1座,小II型水库35座,有609个工矿企业全部停产,中断铁路2条达52小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8亿元。

转贴于  二、娄底市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划分

根据省防指的工作安排,针对近年来我市山洪灾害的特点,市防指几年来一直把对山洪灾害的防御列为防汛工作的重点,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对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划分标准及如何有效防御减少损失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

对我市的山洪灾害可以划分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诱发灾害区。山洪灾害易发区是指直接受暴雨山洪影响冲淹,损毁的地区。山洪诱发灾害区是指因受暴雨影响形成山体滑坡崩塌、地面沉陷开裂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地区。

(一)山洪灾害发生区划分原则和警戒级别划分标准

划分的原则是:以村为最小统计单位,以各村历年来实际发生的山洪灾害的频率和损失为基本依据,以山洪灾害损失达20%作为减灾条件,再进一步划分警戒级别的标准。

划分的标准是:我们把山洪灾害易发区分成三个等级,特级、I级、II级。一日降雨量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50万元以上,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为特级;山洪灾害易发区,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25~49万元,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为I级山洪灾害易发区;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损失达10~24万元,且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以上的定II级山洪灾害易发生区。对直接影响铁路、重要公路、重点工矿企业及重要国防设施的地区,一律定为特级。

(二)山洪诱发灾害区的警戒级别划分标准

山洪诱发灾害在我市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地表大面积沉陷、地裂缝和矿渣堆积冲刷等几种灾害类型。按照预测规模和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为三个警戒等级:特级、I级、II级。

具体划分标准是:山体滑坡或预测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或1平方公里以上且可能对人员及财产设施造成巨大的隐患点定为特级,预测规模在1~10×104立方米或0.1~1平方公里之间且可能对人员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隐患点定为I级,预测规模在0.1~1×104立方米且可能地人员及财产设施造成较大损失的隐患点定为II级,其余视为一般灾害,不再定级。

(三)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诱发灾害区划分

全市85个乡镇,明确为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乡镇35个计168个村和大熊山林场,分别是新化县南部天龙山暴雨区的维山乡、槎溪镇、洋溪镇,新化县西部奉家山暴雨区的水车镇、奉家镇、西河镇、孟公镇、金凤乡、琅瑭镇,北部大熊山暴雨区的七星街镇、伏口镇、湄江镇、安平镇,红日暴雨区的三甲乡、六亩塘镇、石马山镇,龙山暴雨区的白马镇、茅塘镇;冷水江市的三尖乡、禾青镇、矿山乡、中连乡、毛易乡;娄星区的双江乡、大科乡、小碧乡、万宝镇;双峰县的荷叶镇、井字镇、杏子铺镇、石牛乡、沙塘乡、永丰镇。以村为单位划分警戒级别划分55个村为特级警戒区,89个村为I级警戒区,24个村为II级警戒区。可能危及7.95万人,2万栋房屋的安全。

全市大小山洪隐患点诸多,共确定特级隐患共20处,分别为水车镇的金龙村滑坡、老庄村滑坡、龙湘村滑坡、白水村滑坡、油溪乡的白芦村滑坡、游家金塘湾滑坡、奉家花岗岩滑坡群;涟源市三甲乡的东山村滑坡、白溪村滑坡、谢家村滑坡、六亩塘镇的利民村滑坡、芙蓉村滑坡;冷水江市的浪石滩地裂缝、潘桥乡铜钟滑坡、陡岩水库山体滑坡、矿山乡的船山村滑坡、樟木村滑坡。娄星区大科乡的大新村泥石流滑坡、思乐村滑坡、小碧乡的日岩村滑坡。划分I级隐患警戒区10处,II级隐患警戒区25处。可能危及人口11.2万,房屋6122栋,耕地2.0万亩,其中主要是冷水江市浪石滩地裂缝的影响,仅此一处可能危及整个冷水江市城区10万人,3000栋房屋的安全。

针对溃坝水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此次山洪灾害调查将全市所有标准洪水可能漫顶或病险严重水库(堤防)工程做了全面调查统计。全市共计95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I型水库14座,小II型水库69座,堤防工程8处。这些病险工程使下游31.7万人、8.04万栋房屋、24.5万亩农田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胁。

综上的三项(山洪灾害易发区、山洪诱发灾害隐患区、溃(坝)堤工程影响区),直接影响50.9万人口,10.65万栋房屋及许多水利、交通、电力、工矿等设施的安全。同时从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受灾人口和各类设施的操作,影响最大的还是溃坝洪水造成的损失,其次是山洪易发区的灾害损失,再其次是山洪诱发灾害隐患区。

转贴于  三、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特殊的地貌地形条件,决定了我市是一个山洪灾害易发区。我市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南北山地对峙,中部低洼呈“S”型带状盆地绵展,资湘两大水系在市内分流,地表切割强烈,且水系呈树枝状,幅射式发育,当发生暴雨或连续性大雨时,山洪便迅速向中部平丘岗区汇集形成洪灾。

(二)暴雨强度大,是暴雨山洪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市降雨总体分布表现为从西向东递减,但在北西南三面中低山区形成六大暴雨中心,受这些暴雨中心的直接影响,在强降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迅速汇集成大暴雨山洪。1996年6月1日地处龙山暴雨区的白马、茅塘等地日降水250.7米,地处梅城、天龙山暴雨区的新化县县城、车田江库区、半山水库库区等日降水达300毫米,7月15日,西河镇、孟公镇、琅瑭镇降水量211.4毫米,其中2个小时降水98毫米。1998年5月8日,地处梅城暴雨区的涟源市伏口镇日降水280毫米,5月22日,地处龙山暴雨区的白马、三甲降水319.4毫米,其中7个小时降水180毫米。因这些地区本属地势低洼的中部平丘岗区,又位于暴雨区内,极易形成暴雨山洪,造成山洪灾害。

(三)山体地质条件差,坡度陡,导致山体滑坡和崩塌。我市地貌类型组合集中,岩情聚类集中分布,花岗岩集中分布于天龙山、水车、荷叶三地,这三处花岗岩体在温度变化下极易发生粒状的崩溃、变散,在植被被解体时,容易造成并有大规模的崩体存在。全市变质岩地区一般呈现出侵蚀强烈,沟谷深切深度达500~800米,且节理十分发育。地貌多悬崖峭壁、基岩裸露、风化壳厚、岩溶发育。因三类岩体地区存在的密集节理和厚风化壳,致使市内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隐患普遍存在。新化县水车、奉家花岗岩就发育了上百个不同规模的滑坡体,预测规模30平方公里。新化县游家镇金塘滑坡,预测规模达100万立方米,油溪乡白节村滑坡、规模约为170万立方米,涟源市六亩塘利民村滑坡,预测规模100万立方米,娄星区小碧乡日岩村滑坡,预测规模在10万立方米以上,这些大规模的滑坡隐患,一旦诱发,将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四)采煤与工矿企业的密集分布,决定了我市山洪地质灾害易多发的特殊环境。我市是能源、原材料基地,上千家采煤、采矿等工矿企业在市内密集分布,由于采矿加上近年来的乱采滥挖在全市造成了大范围地裂缝、采挖区地面沉陷等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暴雨的直接诱发下,一是加剧了地裂缝的开展,地表大面积沉陷,使地表房屋倒塌,水库、山塘被毁;二是形成滑坡、崩塌,山洪诱发灾害;三是大量的采矿废渣堆积或冲入河道,增加了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的诱发因素,同时对河道的淤积造成了洪水泛滥。比如:冷水江市浪石滩地裂缝及危岩体,预测规模达650万立方米,直接危及整个城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双峰县坳头山磺矿的大规模废渣堆积,成为一个巨大的废渣泥石流隐患。

(五)河道淤塞严重,泄洪能力严重不足。我市16度以上的坡度面积为70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7.3%,25°坡以上的面积为390万亩,占全市面积的32.2%,主要呈现为山地地貌,花岗岩和灰岩山地,又多为暴雨区,雨水冲刷强,水土流失严重。到199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392平方公里,虽然局部地区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治理跟不上流失,大部分地区因未能治理已开始转向中度和强度流失,估计每年流失地表土约700万吨以上,全市195条5公里以上河流计3311公里河道比50年代普遍抬升1~2米,致使行洪能力大为减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普遍存在侵占河道和行洪滩地的行为,对河道的行洪影响较大;加上对河道的治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河道上阻水建筑物较多,人为地抬高了河床水位。冷水江市球溪河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球溪河系资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新邵县田心乡,从冷水江市三尖乡石槽入口,流经三尖、禾青2个乡镇16村,境内全长16公里,由于所处山高坡降,两岸山坡均在25°以上,暴雨一来,在极短时间内便可迅速汇集形成山洪。加上沿河两岸几十家采矿企业废渣淤积河道十分严重,目前,上游仍有采矿废渣20余万立方米,在境内16公里长的河道上建有12处固定式引水河坝,跨河大小桥梁21座,严重阻碍行洪。由于泥沙、矿渣淤积和各类阻水建筑物的影响,河床不断变窄,局部地区断面已不足20米,河床不断抬高,现已普遍淤塞1.0~1.5米,致使球溪河发生山洪涝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目前,在日降水30毫米的情况下便可形成山洪灾害,是我市最为典型的山洪灾害特级易发区。

(六)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完善,缺乏防御山洪灾害的措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而在规划建设时,一般都没有防洪规划,且不断向河滩、河道保护范围争地。同时,农民在建房、耕种时侵占河道现象普遍、致使在洪水淹没范围没有加大的情况下,淹没损失的程度加剧,人为地加大了山洪灾害的损失程度。

四、山洪灾害的防御

山洪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也是防汛救灾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而且对山洪灾害尚未专门的投资渠道,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系统综合的防御。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御山洪灾害的意识。山洪灾害是我市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暴发突然、破坏力大,且无灾发预感,要降低灾害损失,首先要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认识,牢固树立防御山洪灾害的思想,要在防汛宣传时加大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力度,并广泛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造成宣传声势。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宣传的权威性和大范围宣传效应,制作公益广告和科技专题,持之以恒,注重实效,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二)深入调查研究,划定山洪灾害范围。对山洪灾害的综合防治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寻找适合本地实际的优化防治方案。可以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地矿、水利等部门对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同地域的气象、水文、地理、地势及居住人口数量等各种因素,分析其成灾机率和遭灾的可能程度,分级划出警戒区域,并在明确的特级、I级、II级等警戒区要划界立标,严格控制生产、居住和建设。

(三)统一规划,部门协同,坚持依法防治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防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需要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山洪灾害的综合治理,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湖南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实施项目建议书和涉河项目审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做好河道的清障划界等工作;国土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单位和个人的建设用地审批、指导人们主动避险建房,避险修路采矿;城镇部门要加强城市(镇)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的规划,对工程建设要专门进行防洪论证,山洪灾害的防御措施论证,并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林业部门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四)制定紧急避险预案,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目前,在工程措施不足以抵挡特大山洪的情况下,要各地进一步抓紧做好和完善避灾预案,对划分的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山洪灾害诱发隐患区以及病险水库下游低洼地区,尤其是对所划定的特级、I级警戒区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避灾方案,并在特级、I级警戒区要树立永久性界碑,一旦进入警戒状态,要按市~乡~村~组~户的次序,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紧急避灾信号,并落实好转移路线和人员安置方式。

(五)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山洪灾害治理。由于暴雨山洪的突发性很强,而现有的气象测报对小流域特大暴雨很难预测,提前避险转移的时间很短。因此,从目前来看,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避结合”。但我们认为:治是根本,防是关键,避是重要手段。从现在开始,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展开对山洪灾害的治理,从根本上减轻山洪灾害的损失。一是要做好山洪的坡面治理,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坡面林草、禁止新开坡土梯田、封山固沙、护坡固脚等措施,由小流域向全流域展开。二是要进一步做好河道整治保护。要采取严厉手段坚决制止在沿河两岸任意倾倒堆放废渣废料,防止工矿企业废渣进入河道。同时要加强河道的疏通治理,河道治理时要有统一的防洪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要严格涉河项目的项目同意书和工程建设审批制度,妥善处理好与小城镇建设和农庄建设的关系,增强住房避洪意识。减少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冲毁房屋。对河道内作业行为要严加规范管理,防止采砂、淘金对河床河势的破坏。

篇10

关键词:水旱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4]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