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2 17:4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手段;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电子技术是非电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我军各类武器装备的核心基础技术之一,随着装备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升,部队大多数专业技术岗位都需要较强的电子技能,因而对院校《电子技术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在实验内容上加大设计性实验的综合性,让学员有效地建立起电子系统的概念。教学手段上重视演示实验,增加网络课程,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实现课内课外相协调,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补充,并完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通过以上全方位改革提升《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效果。
一、《电子技术实验》现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不足,创新性不够突出
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使实验误差减小,但同时使学员在做实验时对实际的元器件缺乏认识,不了解元件参数。甚至有些实验设备模块化集成化比较高,使得学员动手能力都得不到提高。而且传统实验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其中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实验少,而仅有的设计性实验又相对独立而且实验设备和器件的局限性造成学员不能完全按自己的设计方案实施,因此会导致实验兴趣不高,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
(二)与应用结合不紧密,考核方式不细化
军校学员专业具有很强的方向性,他们到部队从事技术岗位很可能与现在学习方向有关,因而他们对和方向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感兴趣,而不管是电子技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没有做到与装备紧密联系。而且实验课为考查课,只有及格与不及格区分,对学员评优保研均没有影响,引不起重视,他们的目标是会做题,而不是会应用。这样没有公平合理的成绩评定,则会直接影响到学员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二、《电子技术实验》改革的内容
(一)精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
现有的实验包含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验证基础知识提高设计能力有一定帮助,但由于每个实验项目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调整和优化实验项目,提高设计性实验综合程度,增加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完成小系统的设计制作。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学习各个知识点,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连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在这个包括资料查阅、方案构思、模块设计、整体分析、参数设定、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让学员真正有效地建立起系统的概念,提高学员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为今后的《电子系统设计》《电子技术综合实践》课程乃至学院“探索之路”、大学生电子竞赛打下基础,具体项目可参考表1。
例如音响放大器系统设计中必须包含集成运放电路、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电路三个基本单元电路模块,实现音频放大基本功能。同时项目提供了自由拓展的空间,富有余力的学员可添加自主设计的电路于系统中。学员可按照系统设计指标要求分解细化各单元电路的指标,完成系统模块化设计及各单元电路的原理图设计。然后在焊接板上焊接、装配各单元实验电路,进行级连及整机调试,达到设计要求。
(二)改革教学手段
1.重视演示实验,紧贴部队实际
由于实验设备及时间的限制,只能做有限的实验项目,而对内容抽象、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应结合教学实际,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实验。所有演示实验项目设置均可紧密联系部队、紧贴岗位任职需要,突出为部队培养人才的特点。设计搭建飞机、导弹、船艇上的常见电路,比如在学习了“直流稳压电源”部分后,设计演示一个为导弹控制系统的低压直流供电电路;学习了“组合逻辑电路”部分后,设计演示船艇水位报警电路等。总之,演示实验内容和装备实际需求相结合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2.引入仿真实验,确定设计电路
学员根据设计任务,自行提出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电路设计,在Multisim下构建虚拟电路模型,不断地设计——调试——修改——完善,直到达到设计要求。该方法能够完成各种大综合设计实验的设计方案,而且仿真结果正确后再进行实际电路搭建,可减少在硬件电路中修改方案、更改参数等,避免价格昂贵元器件的浪费。
3.建立网络课程,课内课外同步
现在已经完成《电工技能》网络课程,而且获得全军网络课程一等奖,在学员使用中获得良好的反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制作《电子技术实验》网络课程,争取能达形象生动的交互式教学效果。学员可以在网络课程中看到栩栩如生的虚拟电子元器件、实验原理、实验的动画演示,使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变的容易和具体,并进行自主测试,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相信通过网络课程的制作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而且能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及学员学习主动性。
(三)开放实验环境
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呼唤更加柔性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为此自主研发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为学员课前预约、签到、课后疑难解答、课外学习资料共享、元器件管理提供了平台。
为保证学员能够随时进行创新实践,我们建立了3个开放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硬件支持。学员可随时进行仿真、画图、制版、焊接、调试等。每个开放实验室都安装了门禁系统,学员使用自己的实验卡便可进入实验室。由于门禁系统记录的可追溯性,起到了很好的监管作用。我们对元器件使用网上预约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学员领取后有记录,杜绝浪费现象。
(四)确立理实一体化理念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因而应克服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弊端,要按理实一体化、理实互补的原则,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配合,使学员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际应用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内容可通过实验教学有效解决,在理论教学时应当少讲,不要过多强调系统性,可根据实际情况,把有些内容放到实验中去解决,效果会更好。同样在实验教学中,理论教学已经学过的就不要重复,只需要说明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强调学员遇到问题具有排除故障能力。
(五)完善考核体系
为了激发学员的创新潜能,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因此必须完善考核体系,改进考核方法,采取平时成绩30%+大综合设计实验50%+实验报告20%+竞赛成果相结合(附加分)的综合考核方式,形成了平时成绩与课程考核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真实全面地反映学员学习效果。竞赛成果属于附加项,目的是鼓励学员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譬如学院的“探索之路”、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飞思卡尔大赛等,根据竟赛水平及获得的名次给予加分。强化实践活动的作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技能。
三、结语
以上《电子技术实验》改革随着教改工程的逐步推进正一步步的按计划实施,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时间、精力、财力等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以学员为本、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为部队培养更多具有信息化作战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翟文权,李书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2]杨慧敏.电子技术课程实践环节的探索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
篇2
关键词 地学基础课程;信息化;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37-01
Existing Problems and Teaching Reform Countermeasures of Geological Foundation Cour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ZHENG Zi-cheng WU De-yong ZHANG Xi-zhou WANG Yong-d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13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se,such as relevant professional wide,lacking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the students,and the roles were reversed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the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geoscientific foundation course;informationization;problems;teaching reform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程信息化是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课程变革形式和方法,也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教学信息化的引入,不仅可以改变教师作为“信息掌控者” 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向一体化多媒体方向发展。因此,全面系统地理解它,对指导和实践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改革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1 地学基础课程特点
地学基础课程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后续的如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土壤、土地利用规划学、城乡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工程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等课程奠定基础。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地质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质能力,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1-4]。
2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学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初次接触到的一门全新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知识框架体系以及基本技能等较为生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时,教师在课堂上长时间抽象地讲解矿物、演示及空间概念,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收获甚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堂教学观念滞后,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待重要的知识,大多是靠课堂上讲,课下多做练习来达到目的。传统教学手段虽然课程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知识,但课堂教学内容极其有限,缺乏直观性。如在讲解矿物、岩石以及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过程等内容时,需要通过标本的图片或示意图来表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难以靠口头表达或解释清楚。但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尽管当前授课老师普及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但往往将多媒体作为替代板书。将课堂教学的“人灌”演变成“机灌”,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只管盯着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却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造成学生对知识缺乏思考,理解不透彻。教师讲得太快,太多的声色刺激,学生难以真正学习到实际的知识,进而挫伤了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8]。
2.2 面向专业广,教学对象素质各异
这一课程涉及四川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7个专业。同时,这7个专业学生的背景有所差异,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均是文理兼收。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实纲均一样,部分老师选用教材也无针对性。不同专业合班上课,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一致,不仅导致学生感觉该课程学习尚未体现出不同专业特点,而且对该课程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问卷调查可知,一部分学生感觉与自己所学专业衔接上有一定距离,学习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影响到部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9-10]。
2.3 教师与学生角色颠倒,各自作用未能很好体现
由于该课程涉及专业多,往往存在教师与学生角色颠倒的情况。学生被动接受课程信息,教师忽视学生的反应,会隔断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同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机会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缺乏主导作用,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学生被动接受课程知识,抑制了学生思维,学习潜力难以发挥。
3 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地学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实践,专业基础课地学基础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3.1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融入科研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表达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将授课内容融入到文字、图像、动画等元素中并进行有机整合,如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其形成与演化,通过动画模拟,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长时间抽象讲述而学生收获甚微的弊端,而这些内容恰恰也是地学中内营力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改变了传统学习单一、枯燥的特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科研元素的有机融入,如采样动画演示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同时在演示过程中,结合不同地貌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或规划设计等科研项目成果,可以使学生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 促进课程的个性化,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实际教学中,应理清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内容的层次性。按照不同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同时根据我校地学基础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将相应专业划分为生态环境类、资源持续利用类和规划类三大类别。本课程核心内容包括2个部分,一部分为地质内营力部分,主要针对地壳物质组成及特点,决定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一部分为地质外营力部分,主要针对风、水、重力等外营力对地貌及地表组成物质的影响,决定地表组成物质的特点。根据每一类别专业的需求,拟全面梳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探讨融入最新研究成果的专题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提出不同专业类别的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专业类别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实纲。
3.3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针对“教师与学生角色颠倒”的现象,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在课程教学方面,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积极探索,参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课程数字化教育平台构建(HexStudy)。这一平台结合课堂教学,有效地实现了课前、课堂、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如讲解地质构造、流水地貌等重点章节内容时,学习平台根据上课专业的不同,布置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内容、目标、作业、学习记录等。把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总体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4 参考文献
[1] 张惠民,李媛州,王子强.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的若干想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104.
[2] 刘永贵.基于信息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4):26-29.
[3] 曹光明.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9,9(6):139-141.
[4] 郑子成,李廷轩,勇,等.浅析多媒体教学在地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5):64-66.
[5] 郭永光.信息化条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课程改革探究[J].才智,2015(13):167-168.
[6] 吕学军.“地质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地质能力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4(2):38.
[7] 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112-117.
[8] 范春晓,孙娟娟,吴岳辛.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的多方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22-126.
篇3
我院自2000年开展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以来,近八年时间不曾安排实习生来我科实习,近2-3年由于部分学校实纲及临床实习班主任计划要求。我科安排实习生先是一周时间,后改为二周时间,由于时间过短和本科专业的独特性,暴露出实习带教中存在不利于"教"和"学"的问题,又改实习时间为一个月并采取相关对策,目前,实习带教效果大为提高,现总结如下:
1 问题分析
1.1 时间安排不妥:我院实习归科教科分管,2008年安排实习时间为一周,2009年安排实习时间为二周,老师和护生多次反映要求调整时间,从2010年6月份开始在血液净化中心实习时间为一个月。
1.2 带教方式方法:本科成立年限短,以往没有带教任务,况且科室工作人员没有接受长时间的专业培训,也没有统一的教课书,加上刚开始接收护生,实习时间仅一周轮转,没有人愿意承担带教任务,一周时间匆匆而过,改为二周时间实习,护士长虽指定一名带教老师,由于经验不足,也是边学边教,今年6月份开始有了一个月实习时间,带教方法上有了改进,理出了系统的带教计划,以安徽省专科培训教材为内容,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1.3 职业防护意识不够:护生初次进入临床,不了解职业危害的因素,也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有害因素的危害,自我保护和保健意识缺乏。
1.4 沟通技巧缺乏:实习是进入临床的过渡时间,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结合运用的重要阶段,实习带教中发现护生根本不会与病人交流,透析的都是老病人,本身有一种抵触情绪,加上护生不会沟通,很难接近病人,宣教无法实施,甚至部分病人拒绝为其测生命体征。
1.5 血液净化知识缺乏:课教书上关于血液净化内容很少,护生来我科实习感觉很陌生,不知从何学起。
1.6 动手操作的欲望过强:现在多数护生盲目自信,熟悉环境之后还不到一周时间就有一种想上机操作的欲望,不按带教计划步步深入,得不到病人的信任,上机操作时即使老师在旁病人仍没有安全感,甚至有的护生在医院的实习生座谈会上反映老师不让"打针"。 同学很难理解透析病人的血管就是生命线,需要用心去维护。
2 对策
2.1 时间的调整:血液净化中心自从接收护生以来,多次向科教科反映,实习时间过短,老师不愿教,护生不愿学,带教计划很难实施,后经过二次调整,改为现在的一个月实习时间,护生老师都感到比较满意。
2.2 带教方式方法的改进
2.2.1 建立血液净化中心临床实习带教路径:包括环境介绍、岗前培训、带教计划、带教分管老师、带教授课内容、实习带教座谈、实习查房、带教效果评价等。
2.2.2 制定相关制度:通过制定《实习生管理制度》、《实习生轮岗制度》、《带教老师授课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等规章制度,完善带教体制。
2.2.3 带教老师的培训和选拔:加强带教老师的职业素质培养,多次组织师资培训学习。安排带教人员试讲、同事评讲、自我分析和提高,带教老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护理价值观,掌握科学的现代护理理论与技术,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树立职业形象,对护生来说起到榜样作用。同时选拔的带教老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扎实的专科知识及熟练地技术操作技能、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还应富有爱心。
2.2.4 重视临床带教技巧: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教学进度表:把每周的教学目标、讲课安排、出科考试内容列入其中,师生双方通过检查教学进度表来达到监控的目的,教学目标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每周都有侧重点,具体到有些护生必须体现个性化教学,让同学将教学目标和自身对照,便于带教老师掌握教学进度和效果,利于改进工作,针对一些操作欲望强的护生,要克服其盲目自信的缺点,护生对"穿刺"特别感兴趣,甚至反映到科教科和实习生座谈会上:"老师不让打针",针对这一点我们反复讲解,虽然穿刺的血管暴露得很清楚,为何不让护生操作呢?因为病人的生命维持就依靠这条血管,反复穿刺这条血管发生血肿影响内瘘的使用年限,若再次手术增加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给病人治疗带来不便。合理的解释之后护生方能理解,有些操作如透析器和血路管的安装与预冲,一般在第二周老师会给护生创造机会进行直接的操作训练,使之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选择护理问题相对较多和病情复杂病例进行教学查房,全面了解护生对护理程序的把握程度,同时也可间接了解护生的实习态度,安排每周一次业务讲座,血液净化中心相对专业性强,教学课本内容少,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规范,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床边讲课,让护生可以亲眼看到感受到,不搞突击式、填鸭式的教学,以避免纯理论的枯燥讲述,采用"机会教育"的方式,针对透析病人突发的情况,护生碰到的具体问题,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沟通能力,随时给予讲解说明。
2.3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职业防护:现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盲目自信,因此,带教老师特别注重岗前教育,讲解职业防护措施,学习科室规章制度,增强护生的护理安全及职业防护意识,透析病人体质差,抵抗力弱,感染乙肝、丙肝的机率是非透析病人的10倍以上,强调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落实消毒隔离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做好职业防护,既是为了病人同时也是保护自己。
篇4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已经逐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但是在日常信息化管理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因而必须认真分析和总结高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切实做好一位高校信息化管理员的本质工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 高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对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在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信息管理人员作为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其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与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联。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往往缺乏专业的培训和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信息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低下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1]
1.2 高校缺乏科学完善信息化管理规划
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管理成效的提升,很多高校大都对信息化管理进行了规划,但是在规划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例如,在对资源配置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往往论证的不够全面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另外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高校信息化管理的规划建设往往缺乏指导性和实践性。例如,在开发和建设信息化系统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发,也不知道要开发成什么样、怎样利用其为我们服务等,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混乱。
1.3 难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化在高校教育观念更新以及改革教学方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仍有部分高校教师难以认识到信息化手段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导致网络教学往往具有较强的形式性。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很多信息技术的应用因网络的攻击而降低教师对其的信任度,因此信息化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1.4 信息资源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必须基于信息资源的支持,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学校在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方面还存在规划不一和管理不善的情况,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相互缺乏信任,导致不同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的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2 关于如何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不足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在日常信息化管理中,作为信息化管理人员应如何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及高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对策。[2]
2.1 加强学习,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为了确保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①加强自身学习,多阅读有关信息化管理的书籍,阅读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心得体会,加强与同行的合作和交流;②认真分析自身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改善,端正工作态度,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来;③作为高校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还应引导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来,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切实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
2.2 科学完善的规划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因此为了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的规划,明确信息化管理的目的、途径和方向,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管理发展规划,做到有条不紊地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2.3 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着力实现资源的共享
网络以一种新媒体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其资源量较大,但是我们应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挖掘信息化资源,在丰富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应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和沟通,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和总结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和学校实际,采取有效的对策,切实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在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全面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此贡献绵薄之力。
(江苏省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223800)
参考文献:
[1]易菲,龙朝阳.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6(2):4-5,8.
篇5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信息化教学方式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原因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历史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原因。
(一)历史学科自身特点的需要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多是过去发生的,它不会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手段人为地重现。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可将单调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超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创造历史情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实现对历史的认识,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时,可以播放一段《》的视频,再现战争场面,使学生感受那种浓厚的战争气氛,感受邓世昌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历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成长着的个体,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也是“学习者”。在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下,广大教师也存在着提高信息化能力的需要。而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体现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
二、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拓宽了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空间,给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意义。
(一)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化成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形式,通过生动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音响效果来触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而且通过生动的画面,多变的声音创设了历史情境,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以强烈的感染力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去感受历史的脉搏。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学习的机会,可使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将课堂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不仅能获取所需的资源,而且能够与老师交流,向老师进行信息反馈。而且通过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机,浏览教学网页,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源,能够培养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筛选鉴别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都是极有意义的。
三、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不高
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作为教师,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具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同时,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独立操作计算机并能真正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平台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但现状是:许多中学教师和广大学生与这一要求的差距较大。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分追求生动形象、动感和色彩。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画面和多变的音响效果创设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但是过分追求形象性、生动性,会使学生注意力从课堂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和声音的多变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被弱化。
其次,过多引入相关或无关资料。在教学中,导入一些课外资料,增加知识的密度和深度,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但是导入过多相关或无关资料则增加了知识容量,直接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不停演示课件,而学生“无能为力”,只能“走马观花”的把课件“欣赏”完,但却一无所获。
(三)没有正确处理好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以黑板、粉笔等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它有很多弊端,但也有很多长处。比如,可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法;通过教师人性化的讲解,不仅表达了情感,而且加强了师生交流。两者关系处理不当主要有两种表现,一个是以“机灌”代替“人灌”,课堂教学在画面、音乐、动画的装饰下,仍以知识为主;另一个是以计算机技术代替传统上成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机器为主导,教师只是在播放课件,把设计好的内容演示给学生,而忽视了黑板、粉笔等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的资源,缺乏人性化的讲解和生动形象的身体动作语言,限制了教师感情的发挥和师生交流。
四、积极应对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积极应对。
(一)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学习或自学计算机操作技术,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教学软件的制作,努力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在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方面,学校开设的微机课程有着重要作用,老师在教授微机机能的同时,要让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健康有益的利用网络。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方面应注意: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合理使用音频、视频,使其不仅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兴趣,又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其次,在引入课外资料时,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有信息的密度和深度适当,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处理好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信息化教学虽有多种优势,但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也要利用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使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6
关键词 基础教育 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被用得越来越多,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极为普遍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有效提高基础信息化教育的效率,对基础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仔细的调查和研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1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的方法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际采访法。
1.2调查的对象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主要的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境内的中小学教师和学校领导,为保证最终调查的科学性,在选取调查对象时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全省的中小学校作为其中的调查对象,在调查中选取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各22所,其中城市和初中每种类型各占据一半。在调查中总共发放了660份问卷调查表,最终收回来的有效问卷有600份,无效问卷12份,回收率达到92.7%。然后对这些学校参与问卷调查的部分教师进行实地探讨交流,最后对问卷调查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2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过程,总结出以下几点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题:
2.1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存在着问题
(1)将城市和农村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城市学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学校,投入的巨大差距造成信息化基础建设出现不平衡的现象。(2)对所调查的所有学校都存在着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许多的学校在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上面不止数量严重不足,且设备较为陈旧,很多市面上已经被淘汰的产品仍旧在继续的投入使用。(3)教师对信息化基础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十分的低下。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通常只是在信息化教学、大课堂教学等情况才会采用,由于教师的使用频率较少,使得这些信息化基础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效果,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所在。
2.2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着的问题
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在近几年内取得了非常巨大的发展,正是由于其迅速的发展,也使得其他方面表现出一些滞后的现象。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就表现出许多的问题:(1)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人才。经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得到当前的学校中,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非常的缺乏,许多的教师都需要对很多的班级进行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比例在1:860,这使得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只能减少教学的课时。(2)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只是信息技术教师,其它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在自身的教学中,合理科学的运用,能够使得自身的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3)教师未能意识到新信息的重要性。将收集到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发现参与此次调查的所有教师中,只有43%的教师喜欢在空暇之余,了解当前的最新信息,不断的去学习和补充自己。其余57%的教师中分为有兴趣去了解,但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和不愿花费任何的时间在上面两种类型,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教师的信息意识极为薄弱。
2.3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经调查发现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校园教学资源较为缺乏。校园教学资源主要分为:教学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建设等,但是当前的大部分学校都因为资金上的问题,在这些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上的投入过小,使得调查过程中许多的教师都反映出可使用的教学资源较少的问题。(2)教师自身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够有效的查找资源,将资源合理科学的应用到教学之中。(3)教师不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信息化设备制作出合适的教学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制作出教学需要的PPT较少,城市教师相对要多一点,但是仍旧有着很大一部分人不会使用,这也使得学校设置的信息化设施许多只是一种摆设,并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3促进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分析总结出以下一些有效策略:
(1)政府应当对资助做出适当的调整,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农村和城市的投入上也应当保持平衡,让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缩小。(2)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应当意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和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多使用信息设备,提高信息基础设备的使用效率。(3)在教师教学的空闲时间里,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4)在全省范围内,应当进一步强调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创建教学资源库,彻底摆脱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5)灵活运用信息化设施和技术进行基础教育工作。信息化技术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对教师进行管理,让他们尽可能多的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促进信息化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4结语
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使得当前的教学形式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方式、思想、质量等都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化教学的引入,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立项课题GZS283。
参考文献
[1] 张新刚,王燕.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2):111-117.
[2] 陈永光.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116-120.
[3] 颜荆京,汪基德,安冉.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3):94-99.
篇7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网络环境;教学管理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但是由于网络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在给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减少和杜绝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可靠保障。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不够健全。虽然很多医学类院校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发展建立了相应的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为了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配合信息化管理方式而制定的,没有考虑到医学教学管理实际与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相融合问题,很多医学类院校实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这成为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发展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
2.没有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是指目前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无法满足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对医学类院校发展提出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涉及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和运维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但是目前很多医学类院校没有认识到整个问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网络环境下的管理系统建设缺乏战略性,开发的层面较浅,没有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医学类院校发展和管理目标进行统一,使得教学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教学管理系统存在问题。当前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医学类院校使用的教学管理系统与其他本科类院校是一致的,但是医学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模式是存在不同之处的,相应地,在教学管理方式以及工作流程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因此目前医学类院校使用的教学管理系统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自身的教学管理实际,教学管理系统的适用性不强。其次,教学管理系统中各个板块或者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不够,管理系统建设缺乏相应的统一的规划,各个子系统,如教务处、学生处等这些系统之间存在较大的资源和数据冗余,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系统的科学性。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基于网络环境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医学类院校必须成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医学类院校专业教学和发展相适应,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统一性和协调性。其次,要建立符合医学类院校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这是确保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理念。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需要医学类院校的管理者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及时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战略层面对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首先,医学类院校的管理者要与时俱进,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的新方式,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其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创新管理模式,将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充分融入教学管理过程中,并且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尊重教师、学生的权益和地位,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性。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首先,要结合医学类院校的办学特点研究适合医学类院校实际的教学管理系统,可以与相应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建设符合医学类院校办学模式、管理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其次,加强教学管理系统中各个板块、子系统的兼容性,减少系统数据冗余,促使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统一性,强化教学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另外,医学类院校还应当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能够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针对问题不断地改进和优化,促使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无法满足网络环境发展对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优化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医学类院校办学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陶永进.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
[2]季保启.浅析网络环境下医学类院校教学管理的现代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篇8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信息化构建的深入,高校对信息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关于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构建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本文从内外两个角度对高校信息化构建中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究其原因,从管理和技术两点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未来高校信息化构建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构建;信息安全;措施;借鉴
0前言
所谓的高校信息化构建,是高校结合自身发展,利用目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强化校园管理、加强服务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科研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教学流程的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体制,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就信息技术在高校信息化构建中的具体应用而言,尽管其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受互联网开放性特征的影响,校园内网极易遭遇黑客、病毒、恶意软件等的非法入侵,严重危害了校园安全。由此可见,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被广泛运用于高校信息化构建的各方面,比如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考核评价系统和课件制作等,其都存在信息存储、信息传递和信息运用等信息安全问题。如果数据库中存储的教学资料信息丢失、破坏或未及时传递,都会对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高校信息化构建的安全问题防范和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要找出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1目前高校信息化构建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高校信息化构建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有外部威胁和内部隐患两种。外部威胁信息安全问题有:(1)计算机病毒,即某类人利用软件或硬件自身的漏洞编写的程序,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或者损坏数据库信息,具有自我复制性。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会潜藏在软件程序或存储媒介之中,在达到某些条件时会被激活,对其他软件程序有自我传播性,从而破坏数据库信息。据有关数据调查,计算机病毒日益本土化、变化多端、潜藏性较强,且难以识别;(2)网络攻击,即利用互联网的安全漏洞来对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库信息发动攻击,包括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两种。其中,直接攻击是网络攻击者有针对地访问相关信息;间接攻击有窃听、拒绝服务等,会造成数据信息被篡改伪造或软硬件故障等问题;(3)垃圾邮件,一些非法入侵人员会利用校园服务器向学校师生发送垃圾邮件,过分占用网速,增加了校内服务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尤其是在大量邮件发送至同一邮箱的情况下,收件箱会严重堵塞而瘫痪,导致信息泄露。除此之外,邮件的收发需要通过不同的路由器来实现,非法人员很可能会在该过程窃取邮件,导致信息泄露;(4)恶意软件,高校教务人员或学生可能在浏览网页时被迫下载安装一些广告软件、不良插件等,便于非法人员的入侵;(5)偶然性事故,比如火灾、偷窃等。尽管这类事故发生概率较小,但其发生造成的损失难以估测。内部隐患信息安全问题有:(1)管理方面。当前,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信息安全风险较高。虽然高校管理层已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然而未正确认识管理理念对信息化构建的影响,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同时高校学生流动性较大,尚为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权限管理制度,高校信息极易泄露;(2)人员方面。关于高校信息化构建,校教务人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未意识到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随着高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而教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仍停留在之前的状态,一些不正确的操作会对校园内网构成威胁;(3)资金方面。高校信息化构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项目,无论是软硬件的配置,还是信息化系统的运转和管理,都需大量资金来维持。然而,大部分高校对信息化构建的资金投入不充分,更不用提及信息安全。(4)软件方面。任何操作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校园内网也不例外,极易受到非法入侵,导致信息泄露。另外,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管理软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5)硬件方面。高校信息化构建中常见的硬件问题有机房故障、线路故障、电源故障和硬件故障四种。
1.2高校信息化构建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1)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相关人员一般存在以下两种想法:第一,高校有形资产比信息资产重要;第二,信息安全问题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高校管理人员难以从战略角度来研究信息安全问题,从而影响高校信息化构建的深入。另外,一些高校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过于强调信息建设,忽视信息管理。(2)人才缺乏,技术落后高校信息管理人才的素养对高校信息系统的安全有重要影响。据有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高校内网极易被非法攻击的主要原因是系统管理者未及时完善系统漏洞。除此之外,和发达国家比较,尽管国内信息技术已有明显发展,然而网络技术仍比较落后,在技术上难以保证高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高校信息化构建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管理方面
(1)完善高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技术和工具只是辅助方式,有效的管理制度才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对此,高校要明确信息安全目的,建立有效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比如权限设置、密码管理、病毒防范等;建立合理的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公开人员招聘、考核等标准,定期安排人员教育培训;完善信息安全责任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做到权责分明,自我约束,定期检查,提高高校信息构建的信息安全;(2)重视高校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观念,明确安全责任。事实上,高校信息资产对高校信息化构建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而高校信息化构建对高校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甚至会决定高校的未来发展。由此可见,高校管理层要从战略角度认识信息安全,重视信息安全预防工作的开展,强化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从而最大限度保证高校信息安全,推动高校信息化构建的深入;(3)坚持不断改进、完善信息安全系统。目前,网络技术发展快速,信息安全系统开发的复杂程度导致其各种问题的产生,没有一个信息安全系统能彻底预防各种信息安全威胁。因此,要建立信息安全评估体制,定期对高校校园网安全情况进行评估,找出其缺陷和漏洞,不断改进、完善信息安全系统,从而预防信息安全问题;(4)强化存储设备的安全管理。可通过限制移动设备或接口的方式来预防U盘、硬盘、光盘等偷取信息;还可通过限制共享来预防笔记本电脑以对等网形式来窃取信息。另外,还可对用户访问校内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控制,来避免非法用户的侵入。
2.2技术方面
就技术层面而言,一般是通过对高校信息化构建的有关设备安装防病毒软件、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方式来消除技术方面的信息安全问题。(1)安装防病毒软件。计算机病毒的出现对许多网络用户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日益复杂化,对高校信息化构建的威胁较大。当前,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大多采取安装防病毒软件的方式,比如金山毒霸、诺顿、360安全卫士等,定期对设备下载的应用程序、文档资料、移动设备进行病毒查杀,同时不断升级防病毒软件来改进软件漏洞和缺陷。防病毒软件通常包含单机版和联机版两种,前端是安装于单台计算机,对本地资源进行病毒查杀,后者是针对网络病毒,对联网资源进行病毒查杀。(2)设置防火墙。防火墙是采取隔离网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的方式来提高网络安全,其保护对象是具有闭合界限的网块,而防范的是外部入侵的安全威胁。高校防火墙设置在内网和外网之间,通过控制访问来筛选存在安全威胁的服务,将危险服务隔离在内网之外,并对访问记录进行记录监控,形成日志记录,从而提高校园内网的安全系数。(3)入侵检测。所谓的入侵检测,是识别非法使用计算机本地和网络资源的检测系统。其是关于防火墙的补充,主要负责识别外部非法入侵和内部越权行为,一旦有不正当行为的出现,会立即采取阻断行为,同时追踪攻击源头。
3结语
总之,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校园信息安全防范体制的构建不可能是一次实现的,新的信息安全问题会不断出现,关于高校信息化构建中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将日益复杂化。对此,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来加强高校信息化管理,保证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强化教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同时要引进专业信息化人才来保证高校信息安全防范体制的良好运转。由此可见,关于高校信息化构建中产生的信息安全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永久性研究课题。
作者:王晓磊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海玲.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9).
[2]张园园,刘睿.我国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2).
[3]农业团.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3(15).
[4]胡海英.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J].软件,2014(01).
[5]史晓卓,付鹏.高校信息化建设现存问题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3).
[6]袁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云”之路[J].信息化建设,2013(11).
[7]曹丽蓉.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关性探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3).
[8]孙海玲.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8).
[9]赵小刚.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
[10]季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11]王任.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意义[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1).
[12]董日波.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建设[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08).
[13]李炜.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与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能够减轻教师在安排学生专业信息以及档案分类方面的压力,实现高效率、低消耗的教学服务水平提升。其次,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设计者,在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背景下,能够通过信息化渠道获取教学资源,并在参与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发展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专业教学素养。另外,教学工作面向多名学生与教职工,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无疑是巨大的,通过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能够通过大数据优化每一环节,实现教学流程的精细化与效率化,还有利于保证教学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准确、及时与共性,实现动态化可透明地教学管理。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信息化建设渠道完善教学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大进步,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首先,总体教职人员的教学信息化意识尚未建立,传统教育模式理念根深蒂固,加之信息化建设要求教职工具备高水平的信息专业素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实施的难度。其次,基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与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传统的备课模式差异巨大,在教师组织授课环节带来一定的冲击。最后,在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以及相应的制度标准等方面,高职院校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信息化管理的施行“如履薄冰”。因此,以下针对高职院校目前的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提升性策略建议。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宣传,培养师生基本意识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以数字化为主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可共享、多向互动等高效率的提升,相比于传统的管理,不仅大大提高了时间传递性,减少不必要教学资源的浪费,还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教学管理的一大创新型进步。“互联网+”作为新时展下的新形态,在促进学校信息化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综合发展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应巧妙利用互联网+发展趋势,为院校管理提供现代化服务。然而教师作为教育管理的主力军,却缺乏对“互联网+”这一概念的认识,观念仍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原地踏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有效展开。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在加强对“互联网+”推动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概念与作用宣传,让教师与学生认识到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新型教学方式的优势,从根本上使其摆脱传统认知理念,建立信息化意识,为实现具有科学技术的高水平教学服务做好充分的铺垫准备。学校应定期召开以“互联网+”教学项目为为题的宣讲会,组织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向其传递信息化理念,使其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管理认知。
(二)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培训,增强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教学管理改革对教师的信息化水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与自身信息技术的缺乏,使其在有效应对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挑战过程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应首先向教师普及互联网新时代下教师该具备的信息素养所包含内容,比如“对互联网+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信息教育技术能力、应用数字化资源搭建信息课堂……”,以此让教师树立正确发展方向。其次,针对教师存在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短板”之处,学校应选择专业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工程师对教师展开定期培训,从基本的信息管理概念、简单的教学技术操作逐步上升到构建班级信息管理平台与信息化高效课堂……以此来逐步增强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另外,为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学校还可以以教师为参与对象,联合合作企业举办校企信息化管理大赛,为教师提供自我提升发展的机会,有效提升其信息化教学素养。
(三)实现新型数字化教学整合,提供信息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发展,就培养新一代知识技能型高水平技术人才而开设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资源的优化整改对实现高水平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往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不高,加上其保守的教学观念,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始终采取以“教”为主的单一方式,以为PPT和多媒体设备便足够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忽视了教学环境设计的重要性。针对上述教学问题,教师应首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身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与发展规律来合理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目的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其次,针对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引入高效、快速、安全且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并促进数字化学习终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广泛应用,为实现自主学习提供便捷,增强时效性。另外,设立专门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发展氛围,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为教师教学提供可操作性有利条件。
(四)健全院校管理信息化标准,搭建高效信息平台
安全、有效地制度保障是促进教学管理在“互联网+”背景下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也是高职院校为学生全面、高效发展打造良好信息化平台、创造舒适自主学习氛围的一大条件。在高职院校采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手段背景下,为了适应教学政策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标准,不少院校已经通过网络途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化、整改了大量的信息化精品教学课程与网络工程实践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网络学习应用平台。然而有关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仍频频发生,间接反映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优质教学资源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为评而建”现象,因此,学校应加强与信息化教学课程资源以及网络平台构建的标准,以此来提高教学资源的适用性,保证信息化教学课程的质量。其次,加强对教师整理课件技能的培训,使其在学会操作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基础上,以技术为支撑,综合班级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课程教学目标来合理设计教学课程。通过这样来减少在PPT课件、电子题库以及教学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中重复率高、交互性大的问题出现,深入挖掘有效教学信息,并依靠信息技术的特性来优化教学形式,发挥其教学的最大化作用。
(五)设立信息化激励评价体制,提供信息课堂保障
长久有效地教学管理信息化运行与激励机制是保障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保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素质提升与提供网络技术支撑的数字化教学凭条构建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的综合评价与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有效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传统单向模式的意见收集专向多向的交流与互动。由此一来,既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有利条件,又能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与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基于可视化数据对自身综合表现进行全面性地认识。另外,针对教学信息化课程资源质量问题,学校还可以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设计专门的领导审查小组,在数字化资源与大数据的支撑下进行监督管理,以此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并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这样,使高职院校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在坚实的制度与高效的机制保障下,能够充分发挥已有信息化教学优势,在教学管理实践与创新中对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以信息化带领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 三角互动教学 信息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它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趋势[1]。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注重实际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呈现形式和内容的组织方式更为多元,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多通道、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网络教室等。概而言之,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知识的呈现方式由单媒体变为多媒体,知识的获取方式由单一化变为网络化,知识的掌握方式由局部刺激变为多元刺激,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
二、三角互动教学法的概述
所谓“三角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三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教师与校外专家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教师学生互动、专家学生互动、教师专家互动、学生间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
三角互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的提出基于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此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因此在实施三角互动教学法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互动式教学,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此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难题:(1)校外专家的空档期问题。校外专家有自己的工作和业务,容易出现无法到场一起组织教学的情况。(2)专家进行课前和课后指导难的问题。专家到场教学很多的时候都是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如果还要对学生课前和课后进行指导,则很难实现。(3)专家的地域问题。在实施三角互动教学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师通常会聘请当地的专家参与,以方便专家的到场和平时的教学沟通。由于地域的限制及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很难聘请到外地的行业专家参与。
因此在实施三角互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尝试将三角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有益方式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效果,解决教学难题。
三、三角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探索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如果能把三角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相融合,则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利于专家和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前和课后指导
除了课堂授课外,解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通常采用传统答疑方法,教师安排时间、地点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答疑,而通常专家并不能一起答疑,这种答疑方式目前的状况是:教师在等,学生不来。而在课间的时候,往往是教师、专家被学生围住,课间答疑时间太短,耽误了教师的休息和专家返回自己的单位工作,但这种局面说明现在的学生有问题需要与教师、专家进行交流,需要探索新的交流方式。
因此现在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探索,在课前老师和校外专家将下一节课的内容和多媒体文件(如学习视频、课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疑问,出现疑问可在网络教学的群组讨论或者微信群、QQ群中讨论,教师和校外专家进行答疑。课后,对于学生仍然存在的疑问,可在群讨论中提出,先进行学生间相互解决,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但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能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2]。对于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教师和校外专家进行解答。通过三角互动,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师、校外专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解决专家无法到场和异地专家难参与教学的问题
在三角互动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专家由于工作、出差等原因无法到场参与教学的情况,对于该情况可利用现在的信息化手段,实现正常的课堂教学。在上课时间与专家进行网络在线视频直播,学生可以在线与专家交流,在线提问问题,实现远程的实时互动教学。
一些异地的专家由于受地域限制无法参与教学,可邀请异地专家利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到教学之中,免于异地奔波,舟车劳顿。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提出一个具体讨论的议题,引导学生参与进来,组织一个专题讨论。问题讨论过程中,教与学三方直接参与,教师、校外专家、学生共同对问题或疑难情景进行研究。采用网络的互动交流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解决难题,同时异地专家可利用网络,让学生看到实际的工作环境,甚至某些讨论的结果可以在专家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验证,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
四、结语
三角互动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之中,要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广泛应用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因为高职院校在硬件建设(如多媒体教室、数码广播系统、网络服务器等硬件保障)、软环境建设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于不少教师而言,要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的转变,还得经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要努力提倡使用多媒体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校企合作,让专家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让专家所在的企业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通过三角互动,借助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实现集体智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远华.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8.
- 上一篇:基础心理学课件
- 下一篇:医院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